1. 哈,聽說51talk還有學唱英文歌的課程,課程使用的教材或是歌曲有哪些呢
學唱英文歌課程使用的教材包括最經典的Seasons in the sun、As long as you love me、Yesterday once more、Big Big Word等經典英文歌曲,以及 Hey Jude, I'm Yours等當下的流專行歌曲。學屬唱英語歌也是提高英語的一種有效的方法,還可以培養學習英語的興趣。個人覺得其它有趣的課程還有free talk和看漫畫說英語
2. 怎麼說冀教版中學七年級音樂教材
培養音樂興趣,樹立終身學習的願望。
提高音樂審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豐富情感體驗,培養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
培養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尊重藝術,理解多元文化。
3. 聽講周傑倫的歌詞進小學課本了
1:已經很早了吧,這事是去年3月份的事情了.
2:上海將周傑倫演唱的《蝸牛》和齊秦、動力火車等多位港台歌手演唱的歌曲收入《中學生愛國主義歌曲推薦目錄》……被收入《中學生愛國主義歌曲推薦目錄》,引起了廣泛爭論。
3:其實,早在2001年,《好大一棵樹》、《水手》、《真心英雄》就被選入了上海「二期課改」初中一年級上學期使用的《音樂》教材。
4:還有很多都進了,比如羅大佑《現象七十二變》與《大學語文》.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大學語文》收入羅大佑歌曲《現象七十二變》。
5:崔健的《一無所有》與深圳的中學讀本
看看具體報道吧,其實我覺得這都沒什麼,現代教育應當包容+寬容~~~~呵呵
---------------------------------------
【前言】從日前召開的上海市德育教育工作會議上傳來消息,台灣歌手周傑倫的一首《蝸牛》被收入上海中學生愛國主義歌曲推薦目錄之列,同時被收入的還有《真心英雄》、《中國人》等多首港台流行歌曲。選曲負責人、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音樂教研員王月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蝸牛》的歌詞表達了對自然的嚮往,對學生有很好的教育意義。她還告訴記者,上海方面認為選擇這些歌可以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熱門偶像。「學生把周傑倫當偶像,《蝸牛》這樣反映自然、友情、奮斗的港台歌同樣可以教育人。」王月萍強調,進入目錄的歌曲都是教研員對老師、學生多次調查研究後確定的。
網友留言:子虛烏有的「爭議」
河南的網友趙光瑞細心的注意到:新浪網發布這條消息的時間是15日2時56分,到15日上午10時9分47秒止,該條新聞下網友貼發的評論是431條。估計您看到本文時,這條消息的留言已經突破2000條。如此巨大數量的留言意見肯定不會一致,於是有些媒體的文章標題就順流而下:×××起爭議。其實,任何一條新聞如果任人品評的話,都會有爭議。當我瀏覽了這許多的留言之後,發現除了個別網友認為歌詞隱含了政治訴求之外,從歌詞內容、歌曲的入選本身來說,沒有一條真正的反對意見。這么說可能有點拗口,也就是說:所謂的爭議、反對意見,都是在外圍兜圈子,對於把這首歌曲推薦給中學生們聽,幾乎沒有人反對。
我這樣說並不是認為幾千個網友都在和風車作戰,他們爭論的自有他們的主題。只不過和「推薦歌曲」沒什麼直接關系。
音樂教育:何妨扔掉「愛國」這個筐
音樂、電影、小說等藝術形式一旦進入教材,有沒有藝術特點、能否感染人並沒有受到特別的重視,在這里所謂的思想性代替了藝術性,成了唯一的判斷標准。而「愛國」似乎成了這個標準的代名詞。在眾多的留言里,很多網友的疑惑是:歌曲本身沒有什麼問題,可是為什麼歸入「愛國歌曲」呢?因為從歌詞的內容看,頂多可是算「勵志」歌曲,怎麼看都和「愛國」沾不上邊兒。不少留言認為:向中學生推薦優秀的流行歌曲自然無可厚非,可是為什麼非得往「愛國」這個筐裡面裝呢?如果上海的教育管理部門能直截了當的推薦這首「勵志」歌曲給中學生們聽,我想網上留言的數量至少會減少三分之一。
有人解釋說:愛國主義教育不應是一種說教,它應該同國家意識、民族情感有關,是一種民族精神的寄託和體現,在形式上表現為一種國家向心力。因此,所有能夠影響人們形成愛國思想的活動,都可以納入愛國主義教育。 >>>即使如此,《蝸牛》也不能滿足這里提出的「影響人們形成愛國思想」的要求。問題到底在哪兒呢?其實,症結就在於教育部門除了這個事關民族國家大義的標准再沒有別的標准了。
政府部門的名義推薦新歌而且是流行歌曲給中學生,這在以往的教育活動中並不常見。以前向青少年推薦的愛國主義歌曲,往往局限於題材宏大的革命歌曲、革命電影,與青少年的實際生活相距遙遠,往往不容易為青少年所接受,更無法真正領悟。推薦者認為非常有教育意義的歌曲和影視作品,到了青少年這里卻往往顯得「曲高和寡」,無法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反過來,青少年非常喜愛的歌曲和影視作品,卻難入推薦者的「法眼」,難登「愛國主義」的大雅之堂,以至於愛國主義教育與接受教育的青少年之間,總是隔著一層皮,難以發揮真正的作用。
這次的改變源於對學生狀況的切實了解。正如有關負責人所說:「學生把周傑倫當偶像,《蝸牛》這樣反映自然、友情、奮斗的港台歌同樣可以教育人。」在考慮了學生的實際情況之後作出這樣的選擇也是頗為明智的。除了《蝸牛》,《真心英雄》、《中國人》這樣已經不再流行的歌曲也進入了育人者的推薦之列,雖然有點姍姍來遲,畢竟表明上海教育部門的視野更寬闊了。有的網友就說:這樣的歌曲入選,比總是唱哪些老歌強得多。如果一到學校的演出,唱的總是《打靶歸來》、《學習雷鋒好榜樣》,固然不錯,可總覺得和這個時代的氛圍有點遠。而且確實有很多流行歌曲負載著濃厚的民族情懷,不少詞作者表現出了一種很強的社會責任感,關注人生,關注現實。如盧國沾的《萬里長城永不倒》表達的是一種民族的憂患與覺醒;感人至深的《一個真實的故事》,敘述了一個慘烈的人與環境、人與生命的故事;鄭智化對台灣社會的關注,使他的歌獨具悲劇的力量,塑造了許多「墮落天使」的形象,寫出了這個時代迷惑的你我,也寫出了你我對這個時代的迷惑;崔健對一代青年精神世界的關注與表達,使他的歌分量厚重而博大。
這次教育者對《蝸牛》的青睞,應該是教育理念的一種轉變,就是把教學的材料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如果說這個轉變還有什麼不徹底的話,就是那個「愛國」的帽子有點大了。太嚴肅、太重大的主題往往會造成學生表面一套、背後一套的畸形行為方式,這種不太正常的方式往往比哪些嚴肅的主題更深刻的影響學生的行為。中小學生喜愛當代流行歌曲,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中,我們總能聽到他們或忘情地低吟,或縱情地吼唱;在他們的作文里還時常跳躍著歌曲里時髦的句子以及大量的運用仿辭做成的標題。正視這個事實,而不是用愛國的主題卻培育出陽奉陰違的學生,才不會違反了教育的初衷。
課外素材:不作推薦又怎樣
我們注意到,這個消息是從上海市德育教育工作會議上傳出的。流行歌曲被「扶正」多少改變了我們對德育教育板著面孔教訓人的印象。這讓我們不由得聯想起不久前金庸小說入選中學語文讀本、劉翔事跡進入上海小學課本的事兒。中小學教材的內容和正在進行中的社會生活結合的越來越緊、越來越及時,應該是好現象。比起幾十年、十幾年不變的課文來,應該說是進步不少。
清華大學附中教師韓軍有同感:「我們的語文教育太莊重,太沉重,太嚴峻。」領袖報告、涉及復雜時代背景的政論充斥教材,相反,諧趣的、幽默的、親和的文章,從小學到高中24冊語文教材中能找出幾篇?
金庸小說進教材,一位十六歲的高一學生也對記者談到:「選不選根本無所謂。」他說,初中時他就讀完了金庸全集,《讀本》里的東西他很少看。也就是說,通俗文學進課本也好,流行歌曲變成「愛國曲目」也好,這在教育理念可能是一個不小的轉變,可是對學生的思想可能並沒有這么重要的意義。想想《真心英雄》、《中國人》大概是十多年前的流行歌曲了吧,周傑倫也早就為中學生們熟悉了。如果這次我們再來采訪一個上海的中學生,想必他們也會像上面那個同學一樣,認為推薦不推薦他都會主動的學唱。
在金庸小說該不該進課本的爭論中,一個旅美的學者講了他的孩子在美國受教育的經歷。美國的小學根本就沒有語文課本。他們認為藝術課、歷史課都可以鍛煉孩子們識字、寫作、分析的能力,何必單獨開設一個語文課來學習聽說讀寫呢?而且,閱讀、寫作和具體的歷史、藝術內容結合起來往往比單純的學習語法、文法效果顯著的多。學期結束,一個13歲的孩子自己辦了一張讀書報,有書評、有簡介,還有訪談錄、圖書出版消息、漫畫,滿心歡喜地要跟同學比,根本沒意識到他是在學英文和寫作。
聯繫到這次的「歌曲推薦」,也可以問:如果不推薦又會怎樣?其實上文已經提到,不推薦學生也在自覺的學習、哼唱。比起依教材按部就班的學校教育來,這更有點「自我教育」味道,而且往往「自我教育」的影響比學校教育大。這就意味著學校的推薦,對於實際的教育效果來說並沒有多大意義。但依然有不少人為之叫好,這可能是看中的「歌曲推薦」背後表達出的教育理念的轉變,這也是上文一再說明的。
一貫的教育標准比如「四有新人」等等,是一些原則性的標准,未免顯得空泛和遙遠。而且,教育實踐多是拚命把學生拉向這些標准,結果往往是半途而廢、不了了之。不是標准有問題,而是學校實施的方式有問題。有理想就一定要言必稱「愛國」?有道德就必然不許男女學生在一個食堂就餐?有文化就非得要受題海戰術的折磨?有紀律就意味著不能上網、不能談結交異性朋友?青少年本來叛逆心理就很重,再遇到一些並不合乎教育規律的所謂「規定」,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
「歌曲推薦」,包括劉翔事跡進教材,所隱含的意思是:教育者開始更多的考慮受教育者的生活和思想狀況,教材的設計不再從一些抽象、枯燥的教條出發,而是從鮮活的社會現象和藝術形式出發;不再是「人皆可為堯舜」似的道德說教,而是培育合格公民必須的能力和素養;不再把學生喜歡的都當作「洪水猛獸」,而是因勢利導、寓教於樂。希望我們的沒有誤讀這次「歌曲推薦」事件發出的信號。
結語:從口號到行動
一位IP為218.108.29.*的網友在留言中說:應該拋棄所謂的流行和經典的觀點,從歌曲本身的意義去評價。如果聽過這首歌的人,我想都會認為這是一首不錯的勵志歌曲,使人上進,不畏曲折。我們不能只是在嘴上喊著「愛國」,應該把愛國主義的教育體現在行為上。
對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以往更多體現在了對選用教材「意義」的關註上面,或多或少忽略了教材本身的藝術性和科學性,這在語文教材和藝術教材的選擇上尤其明顯。正如上面的網友所言:少空談意義,多關注小說、歌曲、電影本身;少依賴教條,多關注學生的思想和生活實際。這遠比關注課文的作者是否通俗小說家、推薦歌曲的詞曲作者是否流行歌星重要的多。愛國不能光喊口號,教育光有原則也不行。愛國要行動,教育要有效的方法。蝸牛爬的很慢,但《蝸牛》未必不能促進教育理念的快速變革。
人民網 2005年3月17日
4. 關於母親節的歌曲
1、《世上只有媽媽好》,譜曲:劉宏遠,林國雄,填詞:李雋青,蔡振南,歌曲原唱:蕭芳芳專,謝小魚。收屬錄於專輯《媽媽再愛我一次(電影原聲帶)》中,1958年發行。歌曲充滿了對母親的深情厚愛,作為插曲曾經出現在2部弘揚家庭倫理道德的電影中,即《媽媽再愛我一次》和《苦兒流浪記》。
2、《母親》,譜曲:戚建波,填詞:車行,張俊以,歌曲原唱:閻維文。收錄於專輯《母親》中,發行於2004年。這首歌曲原本是由北京興華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院長、學科帶頭人喻乃哲教授作詞並譜曲,張俊以僅僅是掛名!
3、《燭光里的媽媽》,譜曲:谷建芬,填詞:李春利,歌曲原唱:段品章。收錄於專輯《眼睛裡的海》,發行於1988年。
4、《媽媽的吻》,譜曲:谷建芬,填詞:付林,歌曲原唱:程琳。收錄於專輯《小螺號》中,發行於1980年。講述了非常樸素的、中國式鄉村的人文情懷,表達了一種來自鄉村母子之間的真摯感情、反映底層文化、草根文化。
5、《聽媽媽的話》,譜曲:周傑倫,填詞:周傑倫,歌曲原唱:周傑倫。收錄於專輯《依然范特西》中,發行於2006年。2006年因其歌詞傳遞了正能量,有潛移默化的教育意義,入選台北教育大學附屬實驗國民小學一年級教材。
5. 我去參加書法比賽落選了,爸爸鼓勵我說別灰心,要什麼只要你有恆心,每天堅持練習,一定能成功的
是這樣的,什麼事情都是這樣的,沒有絕對的勝利者,誰也不會是常勝將軍。勝利的原因有天時地利人和,諸多因素適合了就可以勝利,否則就不能勝利。不過,這次不成功,下次可以成功,只要你努力。
6. 周傑倫的《蝸牛》的簡譜和歌詞
《蝸牛》歌詞:
填 詞:周傑倫
譜 曲:周傑倫
歌曲原唱:許茹芸,齊秦,動力火車,熊天平
該不該擱下重重的殼,尋找到底哪裡有藍天
隨著輕輕的風輕輕地飄,歷經的傷都不感覺疼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等待陽光靜靜看著它的臉
小小的天有大大的夢想,重重的殼裹著輕輕地仰望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點乘著葉片往前飛
小小的天流過的淚和汗,總有一天我有屬於我的天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點乘著葉片往前飛
任風吹乾流過的淚和汗,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等待陽光靜靜看著它的臉,小小的天有大大的夢想
我有屬於我的天,任風吹乾流過的淚和汗
總有一天我有屬於我的天
《蝸牛》簡譜:
《蝸牛》的創作背景
《蝸牛》是周傑倫在自己事業處於低潮時所創作的,當時周傑倫還未正式出道,整天就是幫其他人寫歌,心情非常不好,於是決定寫一首歌勉勵一下自己,同時也為了鼓勵年輕人能夠像蝸牛一樣為了自己的目標一步一步往前爬。之後許茹芸聽了周傑倫為別人所創作的作品,感覺很特別,就聯絡公司跟周傑倫邀歌,於是周傑倫就把這首《蝸牛》給了許茹芸演唱。
社會影響
2001年,《蝸牛》選入了上海「二期課改」初中一年級上學期使用的《音樂》教材,被收入勵志歌曲單元。
2014年6月,語文出版社修訂的新版教材小學一二年級和初中一二年級通過教育部驗收,三年級的延伸閱讀中收錄《蝸牛》。
7. 誰不說俺家鄉好小學音樂教案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課程標准》的要版求.(2)分析權每課教材內容在整個課程標准中和每個模塊(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課教材內容與初中教材相關內容的區別和聯系.
(二)學生分析
學生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狀況.(2)分析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3)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行為.
(三)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確定知識目標.(2)確定能力、方法培養目標及其教學實施策略.(3)確定引導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教學選點及其教學實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