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培養大班幼兒解決問題的策略結題報告
幼兒期是幼兒行為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和最佳期,由於當前家庭教育的一些缺失,幼兒在學習和生活中遭受到問題和挫折時,缺乏應有的獨立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課題對50名幼兒進行為期一年的研究,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徵和能力發展規律,從幼兒的一日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入手,採取有針對性和有效性的教育措施,促進幼兒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為將來幼兒進入小學做好能力的准備。
[關鍵詞]: 解決;問題
一、問題的提出
現在的幼兒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往往是家庭的中心,不少父母把所有的愛都集中到孩子身上,溺愛、嬌慣孩子、事事包辦代替。有的父母怕孩子做事太慢,反而給自己惹麻煩,事事包辦;有的父母過分偏重智育,忽視孩子能力的培養;有的父母怕孩子被同伴欺負,不讓他出去與別的小朋友玩,一遇到孩子與同伴間出現問題,就急於出面解決。這種過度的照顧,過分的保護,實際上剝奪了幼兒鍛煉的機會,使他們不僅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缺乏活動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會與人交往,缺乏獨立性,依賴他人。一遇到困難就不知所措,畏縮退避,而這更易遭受挫折、失敗,從而造成自卑的心理。
進入幼兒園後,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幼兒的視野和活動范圍日漸開闊,也容易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如由於經歷和經驗缺乏,在活動中會遇到「這個我不會」的問題;隨著同伴交往的深入,會遇到人際矛盾引起的沖突問題……。因此,「問題」實際上遍布於幼兒園生活的角角落落。客觀地說:「有問題,找老師!」這句話並沒有錯,幼兒從各自的家庭來到幼兒園,根本的目的是為了發展潛能,認識社會。並在教師的指導下習得社會希望他們掌握的規范、知識和技能。但是,教師總是以最高權威的身份來解決問題是否就是恰當的呢?答案是否定的。首先,從教師方面來看,接連不斷的告狀行為不僅佔用了她們大量的時間、精力,而且會影響她們的工作計劃,擾亂她們的情緒。教師畢竟也是凡人,她們也會不耐煩。一旦出現這種情況,教師不僅不能幫助幼兒解決問題,而且會使他們面臨新的問題。比如當碰到不達目的不罷休類型的,和幸災樂禍型的時候。其次,從幼兒方面來看,作為幼兒離開家庭獨立面對的第一個社會機構。幼兒園的設置是為了促進幼兒的發展。幼兒的發展是多方面的,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便是其中之一。不誇張地說,這種能力是幼兒日後立足於社會的基石。有研究表明,對幼兒來說,自我建構的策略系統較之成人的外部干預和發展更為有效,也更適合他們這實際需要。在世界學前組織香港分會舉辦的「文化與幼兒教育」、學術研討會上,來自美國的利·亞當斯就提出幼教工作者應培養當今兒童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幼兒期是行為能力開始發展的關鍵期和最佳期。大班階段是幼兒園進入小學階段學習過渡的最後一年,促進大班幼兒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樹立不怕困難的意志力有利於其社會化的進程。能夠幫助幼兒以後較快適應小學的生活,正確地面對新的學習和生活帶來的挑戰。為此,本課題的選擇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必要性。
二、研究的構想
(一)概念的界定
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社會行為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指在幼兒園的日常生活中,引導幼兒對在與人交往和對物的操作時所遭遇的行為問題,進行自我反思、自我判斷,獨立的採取一些積極有效的解決策略。其中的行為問題包括人際沖突問題和遇到失敗和困難時的弱表現問題。
(二)研究的目標
(1)了解幼兒在活動中形成行為問題的原因並進行分析。
(2)探索培養幼兒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3)外來因素對促進大班幼兒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的影響。
(三)研究內容
影響幼兒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環境因素、家庭因素、以及同伴的作用等等。同樣促進幼兒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途徑也是多種多樣的。在注重智力發展佔主流的教育觀念的影響下,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對於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認識是不夠的。近幾年雖然有所變化,如運用移情能力培養,認知沖突訓練,價值澄清法等多種方法來提高幼兒的同伴交往能力。但是人們似乎還沒有意識到教師的權威過高,幼兒唯教師的指意是從,從根本上阻礙著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的發展。我們無法相信一個一有問題就向老師求救或是以跟老師的要求毫無二致作為認同自己行為表現依據的幼兒會自然而然地學會協商和寬容。另外,在皮亞傑的建構主義理論中,認為兒童的認知結構是其自我建構的,「教」不等同於兒童的學與發展,教育的全部意義在於如何幫助幼兒自我建構。上述的理論觀點給了我們積極而有益的啟示。為此,我們確立了「培養大班幼兒解決問題能力」這一課題,最終的目的就是讓幼兒面對困難和失敗時有信心和獨立意識,能嘗試著獨自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只會期望成人的幫助或替代,消除孩子一些不必要的依賴,為將來入小學做好能力的准備。希望通過本研究教幼兒正確對待挫折和困難;正確處理生活中的矛盾;教會幼兒對待成功與失敗的正確態度,從而更好地促進大班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發展。
根據這樣的目的,我們確定了以下的實驗內容。
(1)設計活動,建立相應的道德認識觀,促進幼兒解決能力的發展。(其中包括教學活動、情境游戲活動、小組談論活動等等)。
(2)運用外在因素培養幼兒解決問題能力的途徑與方法。(包括環境因素、家庭因素、同伴的作用等等)。
(3)在交往過程中,引導學習解決問題的步驟與技巧。(包括傾聽、陳述、達成共識等等)。
(四)研究的設計
1、研究的假設
①採用情境測驗法,實地觀察法為主要的研究方法,再配以必要的訪談法和家長問卷法做為輔助方法。
②研究的程序分前測,教育實施,後測及分析。
2、研究的對象
本園大(二)班在冊的50名幼兒為實驗對象,同時選取幼兒年齡相同,教師素質相近的大(一)班為對比班。
三、研究的措施
1、提升幼兒意志品質,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著名的教育家馬卡連柯在他的名著《教育詩》中寫道:「一般人說,我是母親,我是父親,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可是,這就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了。」這種「可怕的禮物」是孩子產生意志薄弱和依賴心理的根源,一個人在幼兒期,會出現意志品質的初步狀態。良好的意志品質包括專注、自律、自信和堅持,不好的意志品質包括任性、膽怯、懶惰和放棄,幼兒在學習獨立解決碰到的問題和困難時,良好的意志品質是開啟問題的第一把金鑰匙。
(1)幫助建立自信,認定問題可以解決
幼兒是在積極地不斷積累經驗的過程中獲得勇氣的,正是這種勇氣使他們有足夠的能力客觀的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但前提是他必須有足夠的自信,認定問題可以解決。孩子的自信心與承受力建立在他各方面優點的基礎上,在某一方面的充分自信,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面對其他方面的挫敗,碰到困難時,孩子忘記了自己的優點,我們就藉助優勢激勵法改變他變弱勢的信心,比如,當濤濤在活動中遇到問題不能完成任務時,告訴他:老師相信你,你上次在學習跳繩時,一下就學會了,這么難的事你都做得好,這點小事一定難不倒你的。當幼兒取得成功時,教師以微笑、點頭或贊許的目光及時的鼓勵,讓孩子體驗成功,從而更有信心地去面對新的挑戰。
(2)幫助學會堅持,培養解決問題的勇氣
要想學會與困難周旋,還需要一些堅持和毅力。在日常活動中,我們觀察到一些孩子願意堅持,而一些孩子卻缺乏耐心。當問題出現的時候,通常有兩種態度,一是「算了吧,下次再做!」選擇逃避;二是「 今天一定要搞定!」
2. 初一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結題報告怎麼寫
一般寫兩份,一份工作報告--開展課題研究的思路和具體做法;一份研究報告--課題內研究的成果容與後續,具體格式:一、課題研究的緣起與定位1、課題研究的背景2、課題研究的界定3、課題研究的目標4、課題研究的內容二、課題研究的進展與收獲(重點)1、2、.三、課題研究的體會與反思如果是級別較高的課題,還可羅列一下課題研究大事記。
3. 如何培養大班幼兒解決問題的策略結題報告
: 幼兒期是幼兒行為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和最佳期,由於當前家庭教育的一些缺失,幼兒在學習和生活中遭受到問題和挫折時,缺乏應有的獨立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課題對50名幼兒進行為期一年的研究,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徵和能力發展規律,從幼兒的一日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入手,採取有針對性和有效性的教育措施,促進幼兒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為將來幼兒進入小學做好能力的准備。 : 解決;問題 一、問題的提出 現在的幼兒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往往是家庭的中心,不少父母把所有的愛都集中到孩子身上,溺愛、嬌慣孩子、事事包辦代替。有的父母怕孩子做事太慢,反而給自己惹麻煩,事事包辦;有的父母過分偏重智育,忽視孩子能力的培養;有的父母怕孩子被同伴欺負,不讓他出去與別的小朋友玩,一遇到孩子與同伴間出現問題,就急於出面解決。這種過度的照顧,過分的保護,實際上剝奪了幼兒鍛煉的機會,使他們不僅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缺乏活動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會與人交往,缺乏獨立性,依賴他人。一遇到困難就不知所措,畏縮退避,而這更易遭受挫折、失敗,從而造成自卑的心理。 進入幼兒園後,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幼兒的視野和活動范圍日漸開闊,也容易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如由於經歷和經驗缺乏,在活動中會遇到「這個我不會」的問題;隨著同伴交往的深入,會遇到人際矛盾引起的沖突問題……。因此,「問題」實際上遍布於幼兒園生活的角角落落。客觀地說:「有問題,找老師!」這句話並沒有錯,幼兒從各自的家庭來到幼兒園,根本的目的是為了發展潛能,認識社會。並在教師的指導下習得社會希望他們掌握的規范、知識和技能。但是,教師總是以最高權威的身份來解決問題是否就是恰當的呢?答案是否定的。首先,從教師方面來看,接連不斷的告狀行為不僅佔用了她們大量的時間、精力,而且會影響她們的工作計劃,擾亂她們的情緒。教師畢竟也是凡人,她們也會不耐煩。一旦出現這種情況,教師不僅不能幫助幼兒解決問題,而且會使他們面臨新的問題。比如當碰到不達目的不罷休類型的,和幸災樂禍型的時候。其次,從幼兒方面來看,作為幼兒離開家庭獨立面對的第一個社會機構。幼兒園的設置是為了促進幼兒的發展。幼兒的發展是多方面的,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便是其中之一。不誇張地說,這種能力是幼兒日後立足於社會的基石。有研究表明,對幼兒來說,自我建構的策略系統較之成人的外部干預和發展更為有效,也更適合他們這實際需要。在世界學前組織香港分會舉辦的「文化與幼兒教育」、學術研討會上,來自美國的利·亞當斯就提出幼教工作者應培養當今兒童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幼兒期是行為能力開始發展的關鍵期和最佳期。大班階段是幼兒園進入小學階段學習過渡的最後一年,促進大班幼兒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樹立不怕困難的意志力有利於其社會化的進程。能夠幫助幼兒以後較快適應小學的生活,正確地面對新的學習和生活帶來的挑戰。為此,本課題的選擇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必要性。 二、研究的構想 (一)概念的界定 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社會行為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指在幼兒園的日常生活中,引導幼兒對在與人交往和對物的操作時所遭遇的行為問題,進行自我反思、自我判斷,獨立的採取一些積極有效的解決策略。其中的行為問題包括人際沖突問題和遇到失敗和困難時的弱表現問題。 (二)研究的目標 (1)了解幼兒在活動中形成行為問題的原因並進行分析。 (2)探索培養幼兒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3)外來因素對促進大班幼兒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的影響。 (三)研究內容 影響幼兒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環境因素、家庭因素、以及同伴的作用等等。同樣促進幼兒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途徑也是多種多樣的。在注重智力發展佔主流的教育觀念的影響下,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對於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認識是不夠的。近幾年雖然有所變化,如運用移情能力培養,認知沖突訓練,價值澄清法等多種方法來提高幼兒的同伴交往能力。但是人們似乎還沒有意識到教師的權威過高,幼兒唯教師的指意是從,從根本上阻礙著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的發展。我們無法相信一個一有問題就向老師求救或是以跟老師的要求毫無二致作為認同自己行為表現依據的幼兒會自然而然地學會協商和寬容。另外,在皮亞傑的建構主義理論中,認為兒童的認知結構是其自我建構的,「教」不等同於兒童的學與發展,教育的全部意義在於如何幫助幼兒自我建構。上述的理論觀點給了我們積極而有益的啟示。為此,我們確立了「培養大班幼兒解決問題能力」這一課題,最終的目的就是讓幼兒面對困難和失敗時有信心和獨立意識,能嘗試著獨自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只會期望成人的幫助或替代,消除孩子一些不必要的依賴,為將來入小學做好能力的准備。希望通過本研究教幼兒正確對待挫折和困難;正確處理生活中的矛盾;教會幼兒對待成功與失敗的正確態度,從而更好地促進大班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發展。 根據這樣的目的,我們確定了以下的實驗內容。 (1)設計活動,建立相應的道德認識觀,促進幼兒解決能力的發展。(其中包括教學活動、情境游戲活動、小組談論活動等等)。 (2)運用外在因素培養幼兒解決問題能力的途徑與方法。(包括環境因素、家庭因素、同伴的作用等等)。 (3)在交往過程中,引導學習解決問題的步驟與技巧。(包括傾聽、陳述、達成共識等等)。 (四)研究的設計 1、研究的假設 ①採用情境測驗法,實地觀察法為主要的研究方法,再配以必要的訪談法和家長問卷法做為輔助方法。 ②研究的程序分前測,教育實施,後測及分析。 2、研究的對象 本園大(二)班在冊的50名幼兒為實驗對象,同時選取幼兒年齡相同,教師素質相近的大(一)班為對比班。 三、研究的措施 1、提升幼兒意志品質,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著名的教育家馬卡連柯在他的名著《教育詩》中寫道:「一般人說,我是母親,我是父親,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可是,這就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了。」這種「可怕的禮物」是孩子產生意志薄弱和依賴心理的根源,一個人在幼兒期,會出現意志品質的初步狀態。良好的意志品質包括專注、自律、自信和堅持,不好的意志品質包括任性、膽怯、懶惰和放棄,幼兒在學習獨立解決碰到的問題和困難時,良好的意志品質是開啟問題的第一把金鑰匙。 (1)幫助建立自信,認定問題可以解決 幼兒是在積極地不斷積累經驗的過程中獲得勇氣的,正是這種勇氣使他們有足夠的能力客觀的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但前提是他必須有足夠的自信,認定問題可以解決。孩子的自信心與承受力建立在他各方面優點的基礎上,在某一方面的充分自信,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面對其他方面的挫敗,碰到困難時,孩子忘記了自己的優點,我們就藉助優勢激勵法改變他變弱勢的信心,比如,當濤濤在活動中遇到問題不能完成任務時,告訴他:老師相信你,你上次在學習跳繩時,一下就學會了,這么難的事你都做得好,這點小事一定難不倒你的。當幼兒取得成功時,教師以微笑、點頭或贊許的目光及時的鼓勵,讓孩子體驗成功,從而更有信心地去面對新的挑戰。 (2)幫助學會堅持,培養解決問題的勇氣 要想學會與困難周旋,還需要一些堅持和毅力。在日常活動中,我們觀察到一些孩子願意堅持,而一些孩子卻缺乏耐心。當問題出現的時候,通常有兩種態度,一是「算了吧,下次再做!」選擇逃避;二是「 今天一定要搞定!」選擇堅持。如果我們能成功地讓孩子傾向於第二種態度,那麼,在孩子的人生路上,我們就送給了他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