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冀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教案
·一年級抄上冊《認識物體--物體分類》教襲案 一年級上冊《認識物體--物體分類》教案 〖教學目標〗 1. 通過學生動手實踐,讓他們經歷對物體的分類、觀察、觸摸和比較等過程,從而形成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感性認識,知道這些幾何形體的名稱,.....·四歲的寶寶最吸引人 科學:磁鐵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 1、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們變個魔術。(事先准備好的一張公園圖片放在桌子上,圖片上放著磁鐵小人)老師操控磁鐵在下面移動,帶領磁鐵小人游公園。 操控磁鐵使小人翻滾跳躍,表現出小人游公園的快樂心情。
⑵ 冀教版 急求小學科學總復習資料 冀教版的
人體中共有206塊骨頭,共有600多塊肌肉,肌肉重量占體重的40%。
2、骨骼具有運動、支撐、保護的作用。骨與骨之間能夠活動的相連地方叫關節,人體的各種動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帶動骨、關節而實現的。
3、經常運動的好處是:改善身體的柔韌性;增強心肌和肺活量;肌肉發達;體力充沛;延緩衰老;身體勻稱。
4、人需要的主要營養成份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礦物質。
5、我們每天吃的食物種類有:糧食類、蔬菜水果類、魚肉蛋類、豆奶類、油鹽糖。吃得最多的是糧食類。吃得最少的應該是油鹽糖。
6、人體主要消化器官有口腔、食管、胃、小腸、大腸、肛門。
7、為了安全飲食,蔬菜水果要充分浸泡和清洗,要多吃綠色食品,少吃腌臘食品。
8、購買加工食品時要注意看生產日期和保質期。
9、沒有一種食品含有人體需要的全部營養,所以我們吃食物要多樣化和全面化。
10、水果不可替代蔬菜。
空氣
1、空氣主要由氮氣、氧氣、少量二氧化碳、水蒸氣等氣體混合而成。如果空氣中增加了有害物質,空氣就被污染了,空氣的流動形成了風,中國古代人熱空氣上升的原理發明了孔明燈。
2、燃燒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可燃物、氧氣、一定的溫度。
3、空氣也是生命之源,可是人們的活動是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防止空氣污染的一些措施有植樹造林、節約能源、少開小汽車,改進汽車燃料、禁燒秸桿、使用無氟冰箱等。
4、用手搧一下空氣、把空氣裝在塑料袋裡等都可以感到空氣的存在,空氣是無顏色、無氣味、無味道的透明氣體。
5、帶膠塞的漏斗擰緊在瓶口上,朝漏斗里倒水,水能流進瓶子里嗎?
為什麼?(水不能流進瓶子,因為瓶子里的空間被空氣占據著,膠塞封住了瓶口,空氣出不來,所以漏斗里的水就流不進去。)
6、用冰塊冷卻食物,食物應放在冰塊上還是冰塊下?為什麼?(應把食物放在冰塊的下面,因為冰塊周圍的空氣受冷會很快下沉,不斷下沉的空氣包圍住要冷卻的物體,從而達到盡快冷卻的目的。)
7、空氣能被壓縮,壓縮了的空氣有彈性,在炎熱的夏季,自行車輪胎中的氣為什麼不能充得太足?(空氣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夏季由於氣溫太高,輪胎內的空氣受到高溫,其體積必然很快增大,產生很大的壓力,當輪胎承受不住這樣大的壓力時,就會被脹裂。)
天文
1、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可以用方向和高度來表示,我們看到的太陽東升、西落晝夜的產生現象,其實是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形成的。只不過我們生活在地球上,以地球為參照物,所以看起來就是東升、西落
2、太陽位置在東,物體影子在西,太陽位置在南,物體影子在北,太陽位置在西,物體影子在東。根據陽光下物體影子方向變化的規律形成太陽鍾,故宮博物院的太陽鍾叫日晷,它屬於赤道日晷,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保有的日晷叫地平日晷,
3、月亮明亮部分的形象叫月相。
4、新月指的是天空中看不見的月亮。月初的蛾眉月,是指太陽剛落地平線,我們看到的月相是朝著太陽的。而月底的蛾眉月是指快要日出時,看到的月相同樣是向著太陽的。
5、日落時看到初一到十五的月亮,發現:蛾眉月在西方,上弦月在南方天空,凸月在中間偏東,滿月在東方。可見月亮繞地球轉動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的。
6、日出時看十六到月底的月亮,發現十六的月亮在西頭,下弦月在南方天空,殘月在中間偏東處,蛾眉月在東頭。
7、一天中月亮是東升西落的。這是由於地球自西向東自轉而形成的。月亮是地球的衛星,月亮繞地球轉一周是農歷一個月。
運動和力
1、我們在騎自行車時車輪在做直線運動和旋轉運動。
2、一輛載重汽車行駛得快慢與自重、拉力、路面這些因素有關。
3、力的單位是牛頓。
4、使用測力計時,要使指針在0處,不能超過最大測量范圍。
5、當物體受到外力時,形狀或體積會發生改變,去掉外力後還能恢復到原來的形狀或體積,這種性質叫彈性,這種力叫彈力。
6、地球上的萬物都具有豎直向下的重力。這個力是因為地球引力。
7、判斷: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對)
物體的彈性是無限的(錯)
物體穿過液體或空氣時,也會產生摩擦力(對)
8、摩擦能產生熱量,流星的形成就與摩擦有關,在在炎熱的夏天高速公路上的汽車輪胎會發燙;生活中有好多增大有益摩擦(例如:如輪胎上的花紋、車把手上的花紋)和減少有害摩擦(在機械運動部位加潤滑油,加滾珠軸承)的例子。
9、物體的形狀與它所受的摩擦力大小有關,如降落傘下降的速度與傘面的大小就有關。
水
1、水是生命之源,水是無色、無氣味、無味道、透明的液體。水有三種狀態:固態、液態、氣態。雲、霧、雨、露、霜都是由空氣中的水凝結而成的。
2、認識物體常用的方法有用眼看、用鼻聞、用舌嘗、用手摸,對不了解的物體千萬別隨便聞、隨便嘗。鑒別杯子中水、鹽水、糖水、牛奶、白醋的方法是什麼?
3、水具有使其表面盡量縮小的力,這就叫做水的表面張力。
4、鐵塊在水中是要下沉的,可鋼鐵的輪船為什麼能浮在水面上?(因為鋼鐵輪船的空間大,與同體積有水相比較,它反而輕,因此浮在水上。)
5、地球上大部分水是海洋里的鹹水,只有極少量的淡水,大部分淡水只儲藏在南極和北極的冰川中,大氣中有小部分看不見的水蒸氣,只有河流湖泊和淺層地層里的水可供人類使用。而可供人類使用的這一點淡水還被不同程度地污染了,人類如果不注意保護水資源,地球上將無干凈水可用。
6、固體有一定的形狀,固體的分離,例如把豆子和米分開,把粗沙和細沙分開,兩種不同的固體混合後體積會變小。例如黃豆與米混合後體積變小了,但重量不變,液體與水混合,有些溶於水,有些不溶於水。有些浮在水上,有些沉在水下,但這不是絕對的,在條件改變的情況下,不溶於水的液體也可能溶於水。
生物
1、種子的構造:子葉、胚根、胚芽。胚芽將來長大成莖和葉,胚根將來長大成根。
2、植物生長需要:陽光、水、空氣、土壤、適宜的溫度、養料。
3、一朵花,例如油菜花有:花瓣、萼片、雌蕊、雄蕊。
蜜蜂和一些昆蟲可以為一些花傳粉。果實裡面都有種子,「無籽瓜」是人工培育的,它仍然是果實,蘿卜不是果實。
4、土壤的主要成份有:沙、黏土、腐殖質等。
5、蠶、蜻蜓、螞蟻、蟋蟀、等都屬於昆蟲類。它們成蟲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大部分。頭部有一對觸角,胸部有三對足。蠶蛾的觸角是羽毛狀的。昆蟲一生要經過變態,蠶一生要經過蠶卵、蠶、蠶蛹、蠶蛾四個階段。世界上最早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是中國。
6、魚終生生活在水裡,魚有各種形狀,魚體表面有鱗,有些魚如鱔魚、黏魚等魚無鱗。魚鱗的花紋像樹木的年輪,魚也有耳朵,只不過藏在頭骨里頭,魚利用鰓從水中得到氧氣,魚通過調節體內鰾中氣體多少可改變自身體積,從而調節比重,得到不同浮力。而快速運動的鯊魚就無鰾。魚的運動前進都要靠魚尾,慢慢前進靠腹鰭,或腮排水,胸鰭撐開可使運動的魚停下來,體側線能測定方向,感知水溫。
7、要善待動物,愛護動物,要保護與我們生活有密切關系的動物。如牛、蜜蜂、吃蟲子的鳥。還要保護珍稀動物。我們可以從哪方面做起?(對我們長期生活在城區的中學來說,愛護鳥類,愛護樹木,保護小動物生活的環境。要保護水中的動物,就要保護水源。在鳥類繁殖的季節和家長一起共同為鳥兒做「人工鳥巢」,在動物園,也要做文明觀眾,愛護各種動物。)
8、動物的生活習性不同,多數鳥類在白天活動,而貓頭鷹以捕食鼠類為主,老鼠喜在夜間活動,所以貓頭鷹也在夜間活動。從早晨到下午是它的睡覺時間,蝸牛喜歡生活在黑暗、潮濕的環境中,它的活動時間也是夜間。
熱學
1、物體的冷熱程度叫溫度。熱總是從高處向低處傳遞。
2、固體主要傳熱方式是傳導,液體、氣體的傳熱方式是靠對流,太陽上的熱是輻射到地球上的。
3、大多數物體受熱時,體積會膨脹,冷卻時體積會收縮,這種性質叫做熱脹冷縮。
4、因深色物體比淺色物體易於吸收輻射熱,所以我們在夏天喜歡穿淺色衣服,冬天喜歡穿深色衣服。
5、溫度的變化會對物體產生哪些影響?(夏天電線伸長、嚴寒的冬季水管凍裂等。)
6、加熱和冷卻物體在生活中的應用?(有時醬菜瓶蓋擰不開,可用熱毛巾包住瓶蓋,瓶蓋受熱膨脹就能很輕松在擰開了。還有塑料水管的連接、煉鋼、制棒冰、蠟燭的製作等。)
7、為什麼鍋把手用塑料製作?鍋身用金屬製作?(塑料不善於傳熱,用塑料做的鍋把手不會燙手。因為金屬善於傳熱,所以鍋身用金屬製作。)
8、畫出熱在水鍋中傳遞的圖示。(略)
聲音
1、聲音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凡是人們不需要的聲音都是噪音。噪音危害人的身心健康,是當今社會的四大公害之一。
2、人耳構造:耳廓、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聽神經
3、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⑶ 冀教版小學科學總復習題教案或題
教案的形式不拘一樣,內容詳略也不一,有經驗的教師可以寫簡案,新教師要寫詳案專.一般說來,教案包括以下幾個方屬面:
(1)教學課題(2)教學目的(3)課時分配(4)授課類型(5)教學重點、難點及教學關鍵(6)教學手段、教具(7)教學主要方法(8)教學過程(9)板書和板畫的設計(10)課後分析及教學參考資料.
⑷ 三年級下冊科學復習資料
⑸ 急求冀教版三年級科學復習資料
是這個嗎??
第一單元:土壤與生命
1.1土壤是岩石風化後和動植物腐爛變成的微粒等組成的物質。
1.2土壤里生活著很多小動物,植物的根需要從土壤里吸收水分和養料。
2.1土壤是由水、空氣、沙、黏土、腐殖質構成的。
2.2土壤固體中的大顆粒為沙粒,中等顆粒為粉粒,細小顆粒為黏粒。沙粒含量特別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別多的是黏土,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2.3沙土滲水性強,含水性差;黏土滲水性差,含水性強;壤土滲水性和含水性適中。不同的土壤適合種植不同的農作物。
3.1表層土壤中植物生長所需要的養分很豐富,下層土能提供給植物的養分就少多了。隨著土壤深度增加,岩石逐漸增多。岩床位於土壤和碎石之下的最底層。
3.2土壤中的細菌和小動物將死亡的動植物分解成養分,供植物生長。
3.3表層上的養分來自腐爛的動植物的遺體,它們被稱為腐殖質。腐殖質是植物生長的必需肥料,腐殖質越多,土壤越肥沃。
3.4蚯蚓的活動改變了土壤的結構,使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氣性、透水性和肥力。
4.1土壤是覆蓋在地球表面的一層疏鬆物質,它為植物提供了養料、水分,為動物提供了生存的棲息地,也為人類提供了住所和製作物品的原料……土壤是人類和動植物共同的家園。
4.2一節干電池爛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價值;塑料垃圾被填埋在土壤中,降低了土壤的透氣性,同時也阻礙了植物根系的發育和對水分、養分的吸收與利用。
4.3噴灑農葯會使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板結;拋撒垃圾會使垃圾中有毒物質侵蝕土壤;開窯燒磚佔用破壞了大量耕地;開山毀林破壞了植被,造成水土流失。
第二單元:植物的一生
1.1果實都有果皮,內部都有種子。果實有乾果和肉果。
1.2種子萌發的條件是水分、空氣和適宜的溫度,與光線沒有關系。無論種子如何擺放,發芽後總是根朝下,小苗朝上。
2.1根有直根、側根、須根、儲藏根等,根是植物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根將植物牢牢地固定在土壤中,同時又從土壤中吸收植物生長所必需的水分和養料。
2.2莖有纏繞莖、直立莖、匍匐莖、攀援莖等。形態各異的莖把植物身體的各部分連成一個整體,它承擔著運輸的任務——把水和土壤中的養料從根部運送到葉子中去,又把葉子製造的「食物」傳送給植物的其他部分。
3.1葉由葉柄和葉片兩部分構成,葉片上有葉脈。大多數植物利用陽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在葉子里自己製造「食物」。
3.2完整的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個部分構成的。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花粉落在雌蕊的柱頭上,這一過程就叫做傳粉,傳粉後植物就有可能結出果實。
3.3依靠昆蟲傳粉的花叫做蟲媒花,常見的蟲媒花有油菜花、桃紅等;依靠風力傳粉的花叫做風媒花,常見的風媒花有玉米、水稻的花等。
4.1一株完整的開花植物一般都是由種子、根、莖、葉、花、果實六個部分構成的。
4.2地球上的植物,為人類與動物提供了氧氣,食物等,也竭盡全力維護著整個自然生態的平衡。
第三單元:固體和液體
1.1固體具有一定的形狀和體積,如果受到的外力不大,其形狀和體積的改變很小。
1.2大小不同的固體顆粒混合在一起,總重量不變,但總體積會變小,是因為小顆粒占據了大顆粒之間的空隙。
2.1把固體放到水裡,有的沉,有的浮。物體的沉浮與物體本身的重量和水對物體的浮力有關系。
2.2有些固體放到水裡能溶解,如鹽;有些固體放到水裡不能溶解,如麵粉。
2.3要把固體從液體中分離出來常用的分離法有「過濾」、「沉澱」、「蒸發」。要把鹽從液體中分離出來應該用蒸發,要把沙石從液體中分離出來應該用過濾和沉澱。
3.1液體都能流動,沒有固定的形狀,有滲透性。
4.1把不同的液體倒進水裡,有的液體浮於水面,有的液體沉於水下。
4.2液體混合前後的重量不變,混合後的體積減小,是因為不同液體里的微粒相互占據了對方的空隙。
5.1把物體做成空心的可能會使原來沉在水裡的物體浮起來;改變液體的濃度也可能會使原來下沉的物體浮起來。
第四單元:關心天氣
1.1自己設計符號,記錄各種天氣情況:
多雲 小雨 雪 晴
1.2所有的百葉箱離地面都是1.5米高,百葉箱里放置的測量儀器有干濕計、氣壓計、溫度計。
1.3 150多年前,人們只能通過觀察周圍的環境來預報天氣。蜻蜓低飛要下雨;天上鉤鉤雲,地上水淋淋;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2.1用來測量氣溫的溫度表又叫寒暑表。37攝氏度寫作 ; 0攝氏度寫作 ;零下5攝氏度寫作 ; 4℃讀作 ;-12℃讀作 ;35℃讀作 。
2.2夏天,同一時刻在學校內測得的氣溫是:陽光下較高,教室里較低,背陰處居中。一天中氣溫最高的時刻在下午1點至2點。
3.1要想確切知道雨下得有多大,需要利用雨量器來測量。雨量器的大小、形狀不同,測得的結果都相同。
4.1風向是指風吹來的方向。測量風向用風向標,風向標所指的方向就是當時的風向。風向標所指的方向與紅旗、炊煙等飄動的方向正好相反。
4.2測量風力大小用風力計。一般風向標和風力計都設計在一起的。
4.3假如我們既看到了三級風的現象,又看到了四級風的現象,這時的風力應該是四級。
5.1在一定的地區,一年中天氣的變化總有一定的規律,這種規律稱為該地區的氣候特徵。
5.2我們可以從氣溫、溫度、降雨量、風力、風向等方面來描述天氣。
第五單元:觀察與測量
1.1觀察就是運用我們的感覺器官去收集各種信息,它是科學研究中收集證據的一種重要的方法。
1.2平常我們主要用眼睛去觀察周圍的世界,而鼻子、嘴巴、耳朵、手也是人體的觀察器官。
1.3魯班通過觀察茅草發明了鋸子;名醫李時珍通過觀察各種花卉、葯草的生長情況寫出了流芳百世的《本草綱目》;英國發明家瓦特通過觀察燒開水的壺蓋發明了蒸汽機。
2.1有時用我們的感覺器官來觀察是不可靠的,要想收集到某個事物比較全面、准確的信息,就應當依靠測量工具來進行測量。
2.2珠穆朗瑪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最新測量結果表明,它現在的高度是8844.43米。
2.3天平是用來測量質量的工具;在測量液體的多少時,常使用的單位是毫升;
為了知道同學們100米的跑步速度,體育老師一般要使用秒錶進行測量。
2.4我國古代計量時間的儀器主要有漏刻和沙漏。
⑹ 小學三年級下冊科學如何進行期末復習
材料:針、蠟燭、鐵絲、冷水,透明塑料瓶、鐵錐、細木棒 製作方法: 1. 用鐵絲纏住縫衣針,然後放入火中燒紅,之後馬上放入冷水中冷卻。你要記住了,浸的時候一定要使針成南北方向,這樣針才能變成小磁針。還有啊,你一定要小心,別燙著! 2. 把塑料瓶剪去口,用鐵錐在底部的中央扎一個孔,然後把細線一端拴在小磁針的中部,再把線從孔中穿過。倒立塑料瓶,使小磁針吊在瓶的中部。 使小磁針慢慢靜止,這時你會發現,小磁針的一端指向的是南方,一端指的是北方。
⑺ 急求冀教版三年級科學上冊復習提綱
有科學同步練習,看看單元小結,按小結復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