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學一年級數學學科活動的數字想像畫怎麼做
數學想像畫,是指以數字(1、2、3、4、……)、數學符號(+、-、=、>、專<、……)、屬幾何圖形(三角形、正方形、圓形、長方形、正方體、……)等數學元素表現心中的數學,而創作的充滿想像力的想像畫。
為了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引導學生以數學的視角去觀察生活,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數學文化內涵,激活學生內在創造熱情,從而激勵學生傳播數學文化。國慶7天假期,一年級數學組組織本年級全體學生以「我心中的數學」為主題進行了數學想像畫的創作。
孩子們用自己的畫筆畫出了心目中的數學,用他們想像力使數學圖形變成了生動的房屋、小草、樹木、藍天、白雲等,簡單的數字也變成了具有生命力的小動物、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生活用品,孩子們用自己的畫筆盡情的表達著熱愛數學、努力探究數學知識的願望和信心。
Ⅱ 有哪些適合小學一年級的數學游戲
小學一年級數學課堂小游戲
1、關於「左右」的
學生對「左右」的區別,總是不那麼准確,於是,上課臨時編了幾句,效果還不錯,故記之。
師:伸出你的左手來
生:我的左手在這里(邊說邊伸手)
師:伸出你的右手來
生:我的右手會寫字(邊說邊伸手)
其實這幾句,很多地方有類似的,覺得比較有效果的是後面那句「右手會寫字」,這樣,學生就比較容易記住「左右」的區別了。
2、關於數的「分與合」
A、猜拳游戲
師:下面我們做關於「6」的游戲 我出2(手勢:伸兩個手指)
生:我出4(手勢:伸四個手指)
2和4合成6 先是老師和學生猜,然後讓同桌的兩個小朋友互相猜,最後布置回家和爸爸、媽媽猜。
B、拍手游戲
師:下面我們做關於「7」的游戲 師先拍3下,要求學生不說話,只拍手,拍完後,才說「幾和幾合成7」。
這個游戲可以訓練小朋友「聽」的專注能力。
3、《找朋友》
游戲目的:使學生能正確計算10以內的加法.
游戲准備:
A.若干套1到9的數字卡片
B.每次游戲前發給每個學生1張.
游戲過程:
A.把幾套從1到9的數字卡片分別發給全班同學,戴在胸前.全班同學圍成一圈做丟手帕的游戲,捉到誰,誰就站在圈中央找出自己的朋友來搭救自己.
B.數字湊成10才能做朋友(可以是兩人做朋友,如7和3,也可是三人做朋友,如2,4和4,還可以是四人、五人……做朋友),朋友越多越好.
C.根據找到朋友的人數多少,大家用掌握聲進行獎勵,找到一個朋友,鼓一次掌,找到兩個朋友鼓兩次掌,以此類推.
4、《摸幾何圖形》
游戲目的:訓練學生用觸摸的方法對看不見的幾何圖形進行分類,鞏固他們對幾何圖形的特徵辨認。
游戲材料:三角形、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的硬紙片若干,一個紙盒,一塊大手帕。
游戲過程:
A.將若干三角形、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硬紙片放進紙盒裡,用手帕蓋好
B.紙盒外邊分別放一塊三角形、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紙片;
C..一個小朋友把一隻手伸進紙盒摸圖形,另一隻手在紙盒外邊拿一個與摸到的圖形同類的圖形,然後將摸到的圖形拿出來進行比較。如兩只手中的圖形確是同一類型,得10分,並可繼續摸一次;如兩只手中的圖形不是同一類型,不給分,且不再摸。
注意事項:盒子裡面的圖形與盒子外邊的圖形盡可能大小相等,否則會給兒童做游戲帶來難度。當然增加難度,可以加上各種立體圖形。
5、《搭積木》
游戲目的:
A.通過學生接觸不同形狀的積木,熟悉各立體圖形的特徵.
B.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游戲准備:有正方體、長方體、球、圓柱等形狀的積木.
游戲過程:
A.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每組發給一副積木.
B.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搭積木,用不同形狀的積木搭成自己喜歡的事物(如:橋、房子等).
C.將各小組的作品擺在一起,由各小組推舉的一名學生講解自己組擺的是什麼事物,用了那些形狀的積木,並一一指出來.
D.全體學生評判出最優作品.
6、《拼一拼,擺一擺》
游戲目的:
A.通過游戲,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B.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游戲准備:
A.教師提前准備一個用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拼擺的玩具.
B.每個學生准備與教師相同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各若干個
游戲過程:
A.教師分步描述自己的玩具.(玩具不要讓學生看見)
B.學生根據教師的描述逐步拼擺.
C.教師將自己的玩具展示給學生看,全班同學一起評選與教師玩具相似的作品.
D.誰的作品與教師的玩具最相似,哪個學生就獲得「小小設計師」的稱號.
7、《猜猜看》
游戲目的:
A.通過游戲使學生加深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立體圖形的認識.
B.發展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
游戲准備:每人准備一盒積木.
游戲過程:
A.教師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兩名學生.
B.將積木放入課桌中,其中一個學生隨便摸出一塊積木
(不要讓另外一個學生看到),然後摸的學生說明積木的特徵.
Ⅲ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比多少教研活動記錄
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教材分析和教學目標(一)數與代數1、第一單元《生活中的數》。基於兒童數數的經驗,結合具體的情景認識10以內的數的意義,會認、會讀、會寫0--10的數,會用它們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的順序,初步體會基數與序數的含義,初步感受「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初步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2、第二單元《比較》。通過比較具體數量多少的數學活動,獲得對「>、<、=」等符號的意義的理解,並會用這些符號表示10以內的數的大小;經歷比高矮、比輕重、比長短等實踐操作或數學思考活動,體驗「比」的方法的多樣性與合理性;並在描述或傾聽各自思考過程的交流中,體會學會有條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學會傾聽的重要性。3、第三單元《加減法〈一〉》。經歷從實際問題抽象10以內的加減算式,並加以解釋和應用的過程,體會加減法的含義,初步感受加減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能正確口算10以內的加減法,掌握10以內數的分解與合成的技能;通過整理加、減法算式,並探索其間規律性的活動,培養與發展數感。4、第七單元《加減法〈二〉》。經歷表示11--20的數的具體操作及其概括過程,初步體會用十進制記數的位值原理,會數、讀、寫20日內數,掌握它們的順序,會比較它們的大小,結合解決問題的活動,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經歷與同伴交流各自演算法的過程,體會演算法的多樣性,學會20以內的進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練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感受加減法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5、第八單元(二)空間與圖形1、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結合生動有趣的情境或活動,體會前、後、上、下、左、右的位置與順序,回用前、後、上、下、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2、第六單元《認識物體》。通過對實物和模型的觀察、操作、分類等活動,獲得對簡單幾何體的直觀經驗,能直觀辨認它們的形狀是長方形、正方形、圓柱或球,能直觀辨認長方形、正方形、圓柱或球等立體圖形。(三)統計與概率1、第四單元《分類》。結合日常生活中必須進行的分類活動,感受分類的必要性,能按照給定的標准或選擇某個標准對物體進行比較、排列和分類,並在這些活動中體驗活動結果在同一標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標准下的多樣性。2、第九單元《統計》。根據簡單的、現實的問題進行統計活動,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過程,感受統計的必要性;結合實例,認識統計表和形象統計圖,會填補相應當圖標;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並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四)實踐活動本冊教材的正文和習題中提供了許多適合一年級小學生的實踐活動或小調查。例如:1、找一找,說一說。「我找3個比我高的人」「我找2個和我同歲的人」「我找」2、說一說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0。3、說一說你在生活中發現的加法問題。4、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間,向同伴說一說你是怎樣整理的。5、到圖書館或書店看一看,圖書是怎麼分類的,並與同伴說一說。6、調查太陽剛升起,大約是幾時?太陽剛落下,大約是幾時?調查你們班每個小組男生、女生人數,並試著提出一些數學問題。7、調查你們班10名同學的上學情況。(1)乘車上學,還是步行上學?(2)結伴走還是單獨走?等等學生經歷上述觀察、調查等實踐活動,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實踐活動經驗,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的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中的作用。教學計劃(一)數學教學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數學教學必須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符合學生的發展水平和數學接受能力。符合學生的發展水平的教學應有實際背景,利用學生的經驗,使用學生可以接受的語言,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通過探索和考察數學概念得出含義,使學生有機會討論他們的想法。(二)要逐步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為了避免小組學習流於形式,就必須用心培養學生交流技能。交流既有信息輸出,也有信息輸入,所以加談、傾聽、閱讀、書寫是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對數學而言,交流還應具有描述的技能。(三)緊扣數學活動的目的設計安排活動數學教學活動是數學的教學,每一個教學活動都應該有明確的目的,而活動本身有是實現目的的手段和過程。(四)做練習、寫作業是數學課堂教學中鞏固知識、習得技能的必要環節(五)重視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要結合學習數學的過程評價學生對數學概念知識的理解。學生只有理解了數學概念和它們的意義或解釋,他們才能理解數學、有意義的「做數學」。(六)重視對學生初步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對解決問題的評價,首先應注意評價學生對問題的描述,即怎樣把情境圖呈現的問題,用口頭語言完整地描述出來。(七)重視對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與態度的評價對一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與態度的評價,主要通過課堂觀察來收集有關的信息,象他們參與班級討論中,試圖解決問題中,獨立或小組學習中,無時不在顯示他們對數學學習的情感與態度,能看出是否有信心,是否有興趣,是否樂於探究,是否有毅力,是否有好奇心,誰敢於質疑。
Ⅳ 小學一年級數學的第一節課怎麼上
從一年級數學課本形式上看,也較以前有了很大的變化,更為貼近學生的認知環境。打開教材,它就像一本卡通故事書,每一課學習內容、每一道練習題都可以用一個小故事把它表達出來,並把知識融入到學生的學習當中,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從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入手,用數學的方法去解決學生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問題,進而培養學生獨立性、互動性和創造性。那麼,怎樣才能使學生願意學並學好數學呢?
一、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
只有對數學產生興趣,才是學好數學的根本。對於剛升入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大部分已經接受到了學前教育,所以說,他們對數學並不是一無所知。因此,在上第一節數學課時,我先讓學生觀察教室,讓他們尋找教室中能看到的數,例如數人數、桌子等,又領學生到校園進行參觀,尋找校園中都有哪些數。還讓學生說出那些和自己有關的數字,看誰說得多、說得好,讓學生感覺到數學生永遠在自己的身邊、自己的生活中充滿著數學,增強學數學的興趣。
二、創設濃厚的學習氛圍和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樣才能讓孩子在玩中獲得知識呢?我針對每課不同的學習內容,編排設計了很多不同的游戲、故事……如:在上「認識物體和圖形」一課時,我讓孩子帶來了 許多物體和圖形,先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介紹自己帶來的物品, 後放到一起數一數,看看每種物體、圖形各有幾個。這樣不僅使學生認識了數,還為以後的分類課打好了基礎,更培養了孩子的合作學習習慣。再如:上《認識鍾表》一課時,先讓學生再讓學生觀察鍾表三兄弟的不同長短,後讓學生戴上12個數字頭飾,進行模擬表演,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讓他們自編、自演故事,真正使學生在「玩」中獲得了知識。
三、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解決問題
我們都知道本冊數學教材的練習題中,有很多問題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這就需要我們抓住時機,鼓勵學生多動腦筋,勤思考。剛開始,當我問到:「誰還有不同的方法?」時,很多學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這時,只要有學生能通過思考來回答問題,不管他答對與否,我都給與相應的鼓勵,表揚他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當我講《9加幾》這一課時,大多數學生都能運用「湊十法」計算9加幾的題目。這時候有一個同學說:「老師我不是這樣算的」「那你是怎樣算的?」,他把演算法說出來以後我當時特別高興,就借機說:「你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好孩子,棒極了!」並獎給她一個「智慧果」。然後,我對其他孩子說:「其實演算法很多,誰還能做一個愛動腦筋的孩子?」經過這一啟發,學生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最後一直深挖到根據衣服、襪子的不同顏色來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學生列出了連加算式。從這以後,在每每拿出一道題,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去尋找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可見,只要我們能適時抓住機會,並加以正確引導,相信孩子們是有潛能可挖的。
四、培養孩子的生活實踐能力
許多孩子在入學以前就會做100以內的加減法,但是如果把它們拿到具體的生活實際中來就不是那麼盡如人意了。數學如果不能與生活有效地聯系起來,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所以,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孩子的生活實踐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例如,學習了「位置」這一課,讓學生說出自己在教室的位置,認清前後左右的相對性。認識錢這一方面的知識時,進行游戲表演,讓學生用自己的零用錢買「本」、或買「筆」等,讓學生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錢、剩餘多少,買了多少東西等實踐性的問題。這樣,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了鍛煉,把數學真正融入到了他們現實生活之中。
總之,數學來源於生活,是人們生產實踐經驗的總結,教師要讓學生知道數學知識是生活實踐中必不可缺少的,是改造自然必要的武器之一,要教育學生學好數學是為了未來更方便的應用,以獲得更好的生活。
Ⅳ 小學趣味數學教案一年級的
加減法時,主要有用圖或實物來引導孩子學習,如:有兩個珠子,如果拿掉一個剩幾個。再慢慢引申,把數字復雜化。
Ⅵ 小學一年級數學興趣小組活動計劃
來贊個,想法不錯
Ⅶ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案
http://www.xkb1.com/shuxue/xiaoxueyinianjishuxuejiaoan/
你去找找吧
Ⅷ 小學一年級數學優秀教案
1.案例是一個實際來情境自的描述,在這個情境中,包含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可能包含有解決這些的方法。
2.「教學案例描述的是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感情在內的故事。」
3.教學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決策或疑難問題的教學情境故事,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學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達成等現象。這類案例的搜集必須事先實地作業,並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擇取有關信息,在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關鍵。
4.教學案例是指「由教師撰寫,或由研究人員與教師共同撰寫的敘述性的教學實踐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