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年級 > 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教材分析

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教材分析

發布時間:2020-12-26 09:28:40

❶ 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光是怎樣傳播的》教學設計

《光是怎樣傳播的》教學設計
 
一、教材解讀:本節課是在前面觀察的基礎上,推測和驗專證光的屬傳播特點——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二、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通過觀察實驗,使學生懂得光是直線傳播的。
過程與方法目標:
1、有依據地推測光的傳播路徑。
2、設計驗證光是直線傳播的實驗。
3、通過實驗中的現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線傳播的。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愛思考的習慣,以及善於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測要有依據。
3、在實驗中能認真觀察、勤於思考,根據實驗結果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推理。
三、教學重、難點:會用多種方法驗證光的傳播路徑。
四、教學准備:
教師演示:激光筆。
分組實驗:手電筒、3張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長方形卡紙及夾子,一張黑色卡紙做屏、塑料管。小孔成像的材料(火柴、蠟燭、黑色光屏、帶洞的卡紙)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❷ 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光是怎樣傳播的說課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小學科學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 光 》第 3 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理念、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等四個部分進行說課。
一、 說教材
在本課內容之前學生探究了光和影的關系,建立了一些感性的認識。在這一基礎上再研究光是怎樣傳播的。我認為編者的意圖是讓學生鞏固光和影子的科學關系,又為後續學光在傳播途中碰到障礙物會怎樣的研究打下基礎,使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探究精神得到全面的發展。
這一課的內容分二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光是怎樣照到物體上的」;第二部分是「驗證光的傳播路線」。
五年級學生的已經有一定的科學素養,同時對實驗課興趣非常濃厚。但是在思維上,邏輯性、嚴謹性不強,考慮問題不周全,實驗操作,對學生而言都是很好的鍛煉。本節課無論是實驗設計還是實證光是直線傳播的探究活動,強調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親身經歷、發現、探究、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發展學生對科學的理解力,思維力及多方面的素養。
根據「科學課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的課程理念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
我將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光是直線傳播的。
2、過程與方法:有依據地推測光的傳播路徑;設計驗證光是直線傳播的實驗;利用光的傳播規律解釋為什麼會有影子。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愛思考的習慣,以及善於思考的能力;知道推測要有依據;在實驗中能認真觀察、勤於思考,根據實驗結果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推理。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通過實驗驗證光是直線傳播的。
難點:尋找假設的依據說明光是直線傳播的。
教具准備:手電筒、3張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長方形卡紙、屏、空心管和直管。
教師演示的圖片和課件。
二、說教法、學法
有人將科學比喻為引導學生過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運用好的教學策略,為學生提供「過河」的下腳石,但又不能越過這個度,教師只作啟發式點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根據《新課程標准》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及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法確定如下:
從教的方面來說,本課主要採用「引導—發現—探究」的教學方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每位學生都能像科學家那樣研究科學,從而讓學生學到探究科學規律的本領。本課通過讓學生對光是沿著直線傳播的實驗觀察、研討、推測、驗證、解釋。為了能使教學目標得以落實,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本課中我還同時綜合運用了(討論法、實驗法、探究——研討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來組織課堂教學
從學的方面來說,本課主要採用(觀察法、探究實驗法、小組合作、自主探究法等)多種學習方法,指導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對光傳播的現象進行有意識的初步認識,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使學生能獨立進行探究實驗,能充分發揮手、腦、眼的功能,從而獲取新知識,培養技能技巧。從小組合作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探究意識,使他們樂於交流,並善於發表自己的意見。
三、說教學程序
我的教學設計是以「探究、開放、自主、合作」為基本指導思想的。下面是我對這節課的教學設計的說明。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活動一
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光照的現象(出示圖片及課件)
清晨,太陽出來,房間灑滿了陽光;黑夜,打開手電筒,燈光照亮了前面的路;在觀察中提出問題。這些光是怎樣到達被光照的物體上的?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猜測,激發學生利用實驗獲得證據,證明自己的觀點是否正確。
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引入,使學生的思維產生強烈的碰撞,這一錘就敲到了學生的心坎上,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可以很快使學生積極思維,進入科學探究的活動中來,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二)組織探究,得出結論。 (重點)需修改
活動二
出示有結構的材料,組織學生討論實驗的方法,猜測實驗的結果。因為教科書上學生操作的
驗證實驗,器材簡單,操作容易,可以放手讓學生自行合作制定實驗方法和步驟,自行操作,但要求實事求是的記錄實驗結果,在圖中的卡紙上直接用箭頭標出光前進的路線。在過程與方法中推測依據很重要。通過實驗得出小孔在一條直線上,手電筒的光就能到達最後的屏上,形成小斑點。否則就不會有此結果。
在這一環節的活動中,先讓學生自主合作、大膽猜測光的傳播是否沿著直線的方式進行的問題產生認知的矛盾,也就有了探究、驗證的需求。這時,教師讓學生進行驗證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時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在這個環節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科學、有效的。小組活動中,同學們在小組長的安排下,有的到實驗材料區去選取實驗所需的材料,有的負責記錄,有不同的看法互相交流,然後小組長把全組的意見整理、匯報,得出了「光是直線傳播」這一結論。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充分的體現新課程自主探究的精神。
(三)擴展探究,培養熱情
接著激發學生用其他的方法也來驗證光的傳播路線,可以是直管和彎管的對比觀察,直管眼睛就能看到另一頭的光,彎管就不能,進一步證明光是直線傳播的。同時提醒學生不要用眼睛只對很亮的光源。還要給學生留個思考的空間,說說還有哪些方法驗證光的直線傳播。再利用光是直線傳播的理論解釋影子總是在光的背面的道理。為了更有效知識延伸,還可以用課件圖片出示,光的傳播速度以太陽為例,進一步擴展了學生的探究活動,使學生所形成的概念得以鞏固。令科學知識從書本走向實踐,由課堂走向社會。
(四)、板書設計
為了緊扣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我用簡潔明了的詞語進行板書,概況了本節課的主要內容,讓學生一目瞭然,讓對所學知識留下深刻的印象。

❸ 教科版小學五年級科學土壤中有什麼公開課教案設計

【教材分析】

《土壤中有什麼》是教科版五年級上冊《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單元的第四課,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驗證土壤來源於岩石的風化物及生物的作用。另一方面,能使學生對沉積現象和分層沉積有一定的認識,為下面幾課的學習做些鋪墊。教材第一部分「尋找土壤的成分」分三步進行,觀察新鮮的土壤、觀察乾燥並弄碎的土壤、土壤沉積實驗。讓學生明白土壤中有肉眼看得見的物質,也有肉眼看不見的物質,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物質的混合物。教材第二部分「土壤和生命」通過一幅圖生動地描述了土壤與生命的關系。

【學生分析】

土壤對於學生來說司空見慣,但是他們可能從來沒有考慮過土壤從哪裡來,更不會想到它來源於岩石。學生對土壤中到底有什麼這個問題,一般只停留在活的生物體層面,對土壤中到底有哪些成分,學生是不了解的。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外力的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會使岩石最終變成土壤。土壤包含岩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小石子、沙、黏土)、動物、植物的殘留物,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

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土壤,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綜合各種方法獲得的信息,獲得對土壤成分的正確認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動物和人類不斷在改變土壤成分。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法尋找土壤的成分和土壤對生命的重要意義。 教學難點:用沉積實驗研究土壤成分,感知土壤不同顆粒大小的沉積順序。
【器材准備】

分組材料:為學生准備新鮮的土壤、乾燥的土壤、白紙、放大鏡、燒杯(裝有清水)、一根筷子、放大鏡、小木棒、紗布、實驗單等。

演示材料:新鮮土壤、水、課件,事先做好的沉積實驗、酒精燈、干土塊、篩子、紗布等。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導入,聚焦話題

1.引導:岩石在自然界中會發生風化現象,岩石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出示課件) 2. 提問:岩石不斷風化,變小,又會變成什麼?

二、 實驗探究,尋找土壤中的成份

引導:能在土壤中找到岩石的微粒嗎?除此之外,你覺得在土壤中還有什麼物質呢?一起來找一找。(板書課題)

(一) 觀察新鮮土壤,尋找土壤中生物、水、空氣 實驗一:觀察土壤中生物及殘 體

1.引導:仔細觀察土壤,把觀察到的現象記錄下來,並貼在黑板上。 2.小組活動 3.全班交流

討論1:土壤中有生物 及殘體

討論2:生物及殘體死亡或他們的排泄物等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會變成腐殖質。 播放微視頻(加熱土壤),了解腐殖質

討論3:玻璃片上的小水珠是哪裡來的?(土壤中有水) 實驗二:觀察土壤中的空氣並完成「沉積實驗」的攪拌與靜置 1.提問:土壤中有空氣嗎?怎麼證明?
2.師生交流。

3.小組活動1:學生將塊狀土壤放 入水杯中,觀察氣泡。

4.小組活動2:學生將新鮮土壤放入水中,用玻璃棒攪拌,放在抽屜里靜置。(教師提供筷子)

(二)觀察「干」土壤,分析土壤中的顆粒

1.出示干土壤,引導:這是一堆干土壤,水分很少。老師已經清除裡面的生物及殘體了。

課件:岩石→碎石→小石子、沙→? 你們能想辦法給這堆土壤分分類嗎?

2.分組實驗(提供小組活動材料:孔的粗細不同的篩子,紗布,尺子,放大鏡等 ) 3.交流研討:你是怎麼給土壤分類的?依據是什麼?

4.教師講解:根據土壤微粒的粗細,一般可以把土壤分成四種:沙礫、沙、粉沙、黏土(出示課件)

5.小組拿出「沉積實驗」中的杯子。引導:從杯子的上面和側面觀察土壤,你發現了什麼?

討論:沙礫、沙、粉砂、黏土分別在哪一層中,分析原因。 (出示課件)

6.教師出示靜置一天的「沉積土壤」,提問:水變清澈透明了,是什麼原因? 三、 總結提升,回歸主題

提問:現在能總結一下土壤中到底有哪些成分嗎? 討論:在土壤的形成中,生物起到怎樣的作用。

師生總結:土壤也給生物和人類帶來很大的作用。它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資源,讓我們一起來保護土壤。 學生觀看視頻。 【板書設計】

土壤中有什麼 水分、空氣 沙礫、沙、粉砂、黏土 腐殖質、鹽分、動植物活體或殘體

【作業輔導】

填空題

  1. 土壤是由_小石子____、_沙_、_黏土 _、空氣__、_水__、_腐殖質_等物質組成的混合物。

2.
根據顆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類,從大到小分別是_沙礫____、__沙___、_粉沙__和_黏土_。

3. 把土壤放入水中,發現有氣泡冒出,說明土壤中有__空氣___。

❹ 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期中考試卷及答案 急~~~~~~~~~~~~~~

期中檢測小學五年級科學試題

班級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一、我會填空(共22分)
1、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條件外,彼此之間也是 , 的。
2、種子發芽需要 和適宜的 。
3、從不同側面照射得到的物體的影子叫做 。
4、光是 傳播的;傳播的方向是向著 的。
5、太陽是地球最大的 源和 源。
6、太陽能是一種清潔、 、 的能源,人們正在大力開發和使用。
二、我能判斷(20分)
( )1、所有的生物都會引起它們所生存的環境的變化。
( )2、環境影響著植物的生長,但是植物的生長不會影響周圍的環境。
( )3、仙人掌原產於熱帶荒漠地區。
( )4、企鵝適合在亞熱帶地區生活。
( )5、保護大自然、維護生態平衡是我們人類的責任。
( )6、影子總是在背光的一面。
( )7、奧運會聖火火種是用凹面鏡取得的。
( )8、物體離光源距離越遠,被照射物體的影子越小。
( )9、教室的牆壁塗成白色是因為能聚光。
( )10、宇航服一般都是銀色的是為了減少輻射。
三、我分我連(18分)
1.【把下面的食物網分解成食物鏈】

2.【用線把下面的科學家與他們的發現連起來】
牛 頓 紫外線
赫歇耳 七色光
胡 克 紅外線
四、我能選擇(20分)
1、螢火蟲發的光屬於( )。
A、冷光源 B、熱光源 C、強光源
2、蚯蚓喜歡在( )的環境里生活。
A、溫暖、乾燥 B、寒冷、潮濕 C、明亮、乾燥 D、陰暗、潮濕
3、下面不在食物鏈中的是( )。
A、薔薇 B、瓢蟲 C、蚜蟲 D、小鳥 E、花壇
4、以下自然保護區中,在漢中境內的是( )。
A、紅樹林保護區 B、 三江源保護區 C、王朗自然保護區 D、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5、一天中陽光下物體的影子的變化,太陽最高時,( )。
A、最長 B、較長 C、較短 D、最短
6、下列物體中,屬於光源的是( )。
A.螢火蟲、彩虹 B.鏡子、打火機
C.點燃的火柴、太陽 D.開著的電燈、月亮
7、光傳播的速度是每秒約( )
A、30萬千米 B、1.5億千米 C、384403千米
8、我們的眼睛有一個能控制入射光線的器官是( )
A、睫毛 B、眼瞼 C、瞳孔
9、 下面的材料在陽光下( )升溫最快。
A 白色紙 B 粉色紙 C 黑色紙 D鋁箔紙
10、以下沒有利用反光原理的是( )。
A 汽車反光鏡 B 五官科醫生用的額鏡 C 家用穿衣鏡 D放大鏡
五、我要呼籲(20分)
1、人類對自然環境干擾破壞可能引發沙塵暴,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們應該:

2、維護生態平衡,從我做起,我要:

❺ 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怎樣得到更多的光和熱教學課件

怎樣得到更多的光和熱》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太陽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熱源
2、物體的顏色與吸熱的本領有關,深色物體比淺色物體吸熱塊
3、物體受陽光照射角度與吸熱的關系,物體與陽光垂直比傾斜吸熱快
過程與方法
1、做探究物體的顏色與吸熱本領有關系的實驗
2、做探究物體吸熱與陽光直射、斜射關系的實驗
3、將物體的顏色與升溫情況的實驗數據繪製成折線圖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在實驗中能嚴格按照實驗要求進行操作,實事求是地記錄觀察實驗
2、認識到自然事物的變化之間是有聯系的
3、認同科技的發展能促使人們更好地利用自然資源和自然規律地觀點
教學重點

探究物體的顏色與吸熱的關系;物體吸熱與受陽光直射、斜射的關系
教學重、難點

將觀察到數據繪製成圖表。
教學准備
教師演示:人類利用太陽能的課件及圖片
分組實驗:白色紙、粉色紙、黑色紙、黑色蠟光紙、鋁箔紙對折做成的紙帶,溫度計;三個同樣的黑色紙帶分別插上溫度計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課件:介紹太陽與太陽能
2、交流:人們是怎樣利用太陽能為生活生產服務的?
3、提出問題:
除了利用凹面鏡和凹透鏡會聚陽光外,我們還有什麼辦法能從太陽那裡得到更多的光和熱呢?

二、探究物體的顏色與吸熱的關系
1、提出問題:物體的顏色不同吸熱的本領相同嗎?
2、預測:在相同的條件下黑色、紅色、白色的紙吸熱的本領有什麼不同?
3、分組實驗:
在陽光下觀察、記錄五種不同的紙在開始時、2分鍾時、4分鍾時、6分鍾時、8分鍾時、10分鍾時溫度的變化。
4、將實驗數據繪製成一張圖表(繪制在課本第38頁)
5、分析:A、實驗中的不同點與相同點。
B、黑色蠟光紙和黑色無光紙哪個升溫快,為什麼?
C、鋁箔紙的吸熱本領怎樣,為什麼?
D、通過實驗與繪制的圖表我們發現了什麼?這與我們的預測一致嗎?

三、探究物體吸熱與受陽光直射、斜射的關系
1、預測:三個同樣的黑色紙袋分別和地面水平、垂直,和太陽光垂直的方式擺放,哪個升溫最快?
2、學生分組實驗、記錄
3、分析數據,從中能發現什麼?
4、解釋:紙袋怎樣擺放升溫快,為什麼?

四、整理與運用
1、整理:通過兩個實驗我們發現了什麼?
2、解釋:A、夏天人們為什麼喜歡穿淺色的衣服?
B、宇航服顏色為什麼一般是銀色的?

五、作業
查閱資料,了解太陽能熱水器和太陽灶的設計、構造及工作原理

❻ 教科版小學五年級科學「改變生態瓶」的課應該怎麼上

一、物質存在的空間形式有2種:1、實體性物質(氣、液、固態物體乃至社會組織回)。2、能量答性場物質(電場、磁場、引力場、電磁場等)。實體性物質佔有排他性空間,而能量性場物質可以共享空間但同樣具有方向性等空間屬性。二、物質存在的時間形式也有2種:1、靜態存在、可以觀測的,產生「力」(如引力、電力、斥力,乃至如權力等影響力)作用的各類場、物及其一切高級形態(包括貨幣、社會組織等等)。2、動態存在、發生、發展著,可以觀測、記錄下來,現實存在的事物、事件及其過程、現象。

閱讀全文

與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教材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