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生命教育的思考與實踐
[摘要]尊重生命,體現人性,以人為本,構建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這是二期課改和「兩綱」精神所倡導的教育理念。對當前語文教學來說,構建充滿活力的語文課堂,讓課堂迸發生命活力,對學生進行有效生命教育,已顯得極為重要。
[關鍵詞] 以人為本 生命教育 語文生命課堂
世界兒童基金會有句名言:「這個世界是兒童借給我們的」,我們的教育應一切為了學生。生活現實告訴我們:一個人生活在缺乏尊嚴、權利和自由的環境下,是不可能有充分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二期課改和「兩綱」提出:讓學生在人格上獲得健全的發展,養成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愛護生命的意識。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適時調整自己的角色,樹立適應素質教育需要的教育觀,樹立開放的、綜合的課程觀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建構知識的教學觀。對當前語文教學來說,構建充滿生命力的語文課堂,對學生進行有效生命教育,已是刻不容緩的事。
一、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
1、樹立正確的生命教育理念,首先要求老師樹立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在教育過程中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以關懷人的成長為目的,使學生身心得到和諧發展。同時要尊重學生生命個體差異這一客觀事實,尊重生命的不同成長節奏,寬容地對待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失誤,用生命教育的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工作,並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例如,當有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要耐心地幫他分析問題,讓他真正理解——用誠心的幫助代替毫無意義的指責;當學生考試不理想時,可以引導他們尋求改進的對策——用卓有成效的工作方法來代替埋怨……,用心呵護學生的自尊心,讓學生在感受到尊重和關愛之後去尊重和關愛他人,由「內省」進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境地。
2、樹立正確的生命教育理念,要求教師確立知識與價值融合的語文課程觀。在教學中要將知識的傳授與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緊密結合,讓學生的認知學習過程伴隨著積極的情感活動。在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孤立地傳授知識,結果出現學生考前背知識點,考後全還給老師的現象。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我們不難發現:真正被學生理解的、融入在他們生命主體之中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知識當中的意義」。這就要求老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能夠藉助各種手段、利用豐富的文史資料或影象資料等課程資源,創設語文教學情景,將知識學習放在特定的語文情景之中,使學生在學習中理解知識的意義。要真正落實將學習活動與學生的生活與經驗密切聯系,讓學習過程成為積極的情感體驗過程,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體會知識對生命的意義;正如朱小曼教授所說 「知識是和人的生命息息相關的」「作為一種智慧的知識,它必然是滲透了人的生命,與此相應,由這種知識所創造的財富就不只是物質的或精神的,它同時也包含了本體的人的生命的豐滿與提升」
3、樹立正確的生命教育理念,要求教師確立符合時代發展的語文教學觀。所謂有「生命的語文」就是體現在語文知識生成所蘊涵的「進步的真理」和「活生生的社會精神、社會能力」等方面,體現在「面對語文,我們可以哭,也可以笑;可以追思,也可以戲說;可以唱歌,也可以怒罵。語文給了我們宣洩情感、升華體驗、升華認識的處所」;語文「給了我們盡情地展開想像的翅膀的廣袤的空間,給了我們的心靈自由地舞蹈的寬闊舞台」。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的語文教學所要教給學生的,就必須也必然是「有思想」的語文、「有情感」的語文和「有生活」的語文。而思想、情感和生活的交融,才有可能使我們感受到「人」在文本和生活之中真切「躍動」的生命。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充分感受到強勁躍動的生命脈搏和濃郁的人文氣息。
二、二期課改下語文生命課堂的特點
1、語文「生命」課堂是促進全體學生發展的課堂
1/15
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學校教育要從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素質,促進學校生動活潑的發展,辦出各自的特點」。而傳統教學中由於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教師更重視成績優秀的學生,課堂教學中成績優秀的學生往往有更多的機會,而另外相當一部分學生由於得不到充分的參與學習活動的機會,不得不處於「旁觀」、「旁聽」的被動學習狀態。久而久之這部分學生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語文「生命」課堂要求我們由「精英」教育到「平民」教育。我們的目光要下移。我們盡可能的採取一切方法和手段,使得全體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2、語文「生命」課堂是生活的原課堂
語文「生命」課堂是生活的原課堂。語文教學應該為學生的成長服務,語文「生命」課堂是面向生活的教學,它謀求科學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歸,努力實現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融合,使學科世界不致因遺忘生活世界而喪失其存在意義。把教育教學內容從書本里、課堂中引向學生五彩繽紛的生活世界。指導學生在生活中捕捉、觀察、實驗,對信息進行查找、選擇、分析、加工和有效利用,提高獲得、交流和創造具有各種表徵形式信息的信息素養,學會在生活、生產和各學科中發現問題,完善知識建構,培養獨立思考、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與實現自我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能力。因此語文「生命」課堂要求把課堂變成學生生活的一部分。
3、語文「生命」課堂是動態的生成性的課堂
語文「生命」課堂反對嚴格控制式的師生關系和模式化的教學過程觀。語文「生命」課堂要求把教學過程看作是師生為實現教學任務和目的,圍繞教學內容,共同參與,通過對話、溝通和合作活動,產生交互影響,以動態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學活動的過程;語文「生命」課堂主張將學生的學習過程看作是學生向學習文本批判、質疑和重新發現的過程,是學生整個身心投入學習活動,去經歷和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也是身心多方面需要的發展過程。因此語文「生命」課堂是動態的課堂;語文生命課堂是生成性課堂。學生在實踐、體驗、感悟、探索的基礎上,生成新的知識和技能。
4、語文「生命」課堂是對話式課堂
傳統教學以學生對書本知識的掌握作為教學的核心目的,最後陷入「教師教死書、死教書,學生讀死書、死讀書」的怪圈。 「生命」課堂是對話式課堂。它可以是學生和教師的對話,也可以是學生和學生的對話。對話的過程就是思想、真理、意義、情感潛移默化的過程,使一個人生命質量提升的過程。這種對話並不是把某種真理、意義、態度等傳遞給另一方的方式和手段,對話過程本身„揭示‟了真理,它使真理顯現出來,從而通過學生的理解而接受。真正意義上的對話是思維與情感的流動之河,激發、碰撞出思維的火花,閃現出新鮮的見解;由此可見對話培養是學生的思品、個性、合作精神的土壤。
❷ 核心素養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幾點思考和實踐
英語對中國學生來說是一門讓人頭疼的課程,一般與無趣死板掛鉤,重復的內背單詞背作文容,有的甚至不理解其中的意思,這是中國傳統的教學,重視知識傳授,而往往忽略技巧,老師經常以自我為中心,單方向傳教知識,要讓英語課更出彩,必須以學生為主導,精心設計教案,與學生形成互動,從而引導學生的主動學習性。與學生平等互動交流,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愉悅中提升自己的英語水平。
❸ <益智課堂與思考力培養的實踐研究>的子課題有哪些
為深化課程教學改革,開發中小學的益智課程,在總結「十二五」課題《內優質課堂與現代教學技容藝運用研究》基礎上,深入開展以培養學生「思考力」為核心素養的實踐研究。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定於2016年7月12—16日在山東省曲阜市召開「十三五《益智課堂與思考力培養的實踐研究》課題研討觀摩會」。現將有關通知轉發,請各課題實驗校安排好工作根據通知要求積極報名參加。歡迎有科研實力並願意參與「十三五」課題研究的學校參會。
❹ 你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建議和意見
為進一步加強我校的教學工作,切實提高我校的教學質量,促進學校健康發展。校領導在放暑假時就安排在假期思考對學校的發展由和好的意見?我認為應
該做好以下幾點:
(一)切實抓好隊伍建設,不斷提升隊伍素質
1、切實加強師德師風教育。學校成立師德師風建設領導小組,制定師德師
風建設的規章制度,嚴格規范教師的師德行為和品行操守,
學校結合實際、多渠道、多層次地開展師德師風教育。
2、切實加強教師業務學習。一是落實好教師的培訓;二是落實好教研學習
制度,做到業務學習有計劃、有專題發言人、有專題發言稿存檔、有記載;三是
落實好教師自學,每位教師建立業務學習摘記本,並注重實用、真實,克服流於
形式現象。
3、切實加強骨幹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的管理,發揮骨幹教師的示範、引領作
用。
4、切實提高教師的學歷水平和教育教學技能。
5、切實抓好教學管理人員和英語、美術、音樂、體育、自然、科學、計算
機等專任教師的專業培訓工作,提高專業水平。
6、切實做好教師合理分配、流動,最大限度地優化教師資源
(二)落實教學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學期初,學校要組織教師在集體討論的基礎上制定出詳盡的、切實可行的學科教學、教研工作計劃,合理安排各種教研活動。
教研活動應重點解決以下幾個
問題:
(1)認真學習研究各學科課程標准,吃透課標精神,把握教學方向,明確
各學科教學總體要求。
(2)結合各年級實際,有針對性的開展專題性研究,如起始年級的銜接問
題、畢業年級的復習問題、各種課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問題等等。
(三)抓常規,規范教學行為。
教學常規管理是學校管理中最基礎、最重要的工作。加強教學常規管理是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保證。要轉變觀念,樹立高度的責任心和質量意識,對教師備課、上課、作業的布置與批改、課外輔導、學生成績的考核與評價等教學基本環節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並建立考評制度,嚴格考核辦法,把教師教學常規工作業績與年度考核、評優、評模、評職等掛鉤。
(四)抓評價,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各校要淡化教學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
注重評價促進學生發展、
教師提高
和教學改革的功能。要發揮評價的正確導向作用,使評價有利於課堂教學改革,
有利於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利於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1、建立有利於教師主動發展的評價機制。各單位要改變長期以來以學生學
習成績作為評定教師教學能力的唯一標準的做法,
建立起多元的、
符合素質教育
思想的、有利於教師成長的新型教師評價標准。
2、建立有利於課堂教學改革的評價機制。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學生的知
識來源於三方面:
教科書提供的知識、
教師個人的知識、
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
各單位要重新確定「課堂教學評價標准」
,要將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教育理
念、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師素養、即時效果等納入評價標准
中,要重點突出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3、建立有利於學生自主發展的評價機制。學生評價,主要應發現和開發學
生的潛能,
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發展。
在整個學生評價過
程中,要做到:評價指標多元化,評價方式民主化,評價機會多次化,評價內容
合理化。應採取自評、學生互評、小組評、家長評、教師評相結合的形式。學校
要充分利用學生成長記錄袋,
在學生發展過程中做好指導和記載工作,
學期末為
每個學生做出全面、客觀的評價。
(五)抓習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終生受益。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興趣、
習慣的黃金時
期。所以,我們要將學生的習慣養成作為一項大事來抓。
❺ 生長課堂的思考與實踐學習體會
預習是課堂教學的准備。做好課前預習,既是順利地進行課堂教學的准備,又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❻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思考與實踐 71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總是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如何有效、恰當地在課堂教學上激發人的這種需求是實現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核心。
什麼樣的教學是有效的?筆者認為,所謂有效性課堂教學,其實質是對預期的課堂教學目標的圓滿完成,無論教學思想如何更新,教學內容如何改革,最終都要落實在課堂的教學效果上。
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和觀察,筆者想結合個人教學和其他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與大家共同探討如何提高電子電工技能實訓課的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構建技能實訓課的有效教學策略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學習就是學習者獲得知識、技能和發展智力,探究自己的情感,實現自己的潛能,達到最佳的境界。所以,筆者在進行技能實訓課教學時,運用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運用羅傑斯的人本主義教學理論來指導活動開展,從而提高技能活動的成效。
那麼,應採用哪些教學策略,把技能實訓落到實處呢?
(一)先呈性策略
先呈性策略是指教師預先有目地提供關於相應活動的學習材料,組織相關的學習活動,當學生進行實踐活動時能順利與原有知識結構聯系起來,為在活動中學習新知識做好知識准備,這種預先開展的學習活動就叫做先呈性學習策略。
因此,筆者在進行技能實訓課教學時,為學生預先提供相關學習材料,讓學生明確實訓的意義,保證對學生實訓過程有效指導。 筆者在給學生講解國產t68型卧式鏜床電路圖時,先組織帶領學生到實訓基地參觀,讓學生了解鏜床的結構,再開機全面演示機床的操縱過程,再指導部分學生進行操縱練習。學生對t68型卧式鏜床的基本結構和運行情況了解後,對電力拖動的控制要求就明確了。
(二)自我實現策略
羅傑斯認為,每個人都具有一種固有的、先天的維護自我、提高自我、自我實現的動機,這是人最基本的也是唯一的動機和目的,它指引人朝向滿意的個人理想成長。學生具有先天的學習潛能,課堂教學應充分利用學生這種學習內驅力,激發學生自我實現的慾望。
筆者在《電容濾波電路實驗》中利用示波器把電路中各點波形直觀展現出來,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的慾望,更能讓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為任務完成做好充分的准備。如電容濾波電路實驗各點波形:
教師項目演示完後讓學生進行電路組裝和波形的測量工作,親自得出結果實現自我動手價值。
職高學生學習能力差、基礎薄弱、形象思維強、抽象思維弱,他們對生動、形象、具體的事物易記住。因此,在對電子電工的技能教學中,我努力運用「先呈性策略」「 自我實現策略」,引導學生
通過動手、動眼等多種感官的活動來直觀學習,化難為簡,激活技能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運用技能實訓課的有效教學方法
達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職業高中學生的學習問題主要是方法問題,在教學實踐中我主要利用項目教學法,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通過自主探究解決問題,實現教學目標。
(一)、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教師必須指導學生「會」學習,使他們能主動地、積極地、創造性地學習。要大力提倡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少一點講解、分析、提問,多一些引導、點撥、激勵,徹底改變那種牽著學生走的狀況。為了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可以改變固定的課堂模式,採取班級集中授課、小組合作交流和個別輔導學習相結合的綜合模式,從而使課堂更有利於學生主動學習,促使學生不斷掌握學習方法,逐步從「學會」到「會學」,最後達到「好學」的美好境界。
(二)、讓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形成過程。
教學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獲取結論,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在獲得結論的同時,情操得到陶冶,潛能得到發掘,能力得到培養,素質得到提高,而學生的這一認識過程是教師無法代勞的。老師演示學生跟著模仿的展示和老師「鋪路」學生自己探索的展示作用大不相同,要讓學生自己通過動手、動口、動腦,主動探索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的學習,從「模仿型」學習向「創造型」學習發展。只有這
樣學生的基礎知識才能牢固,主體精神的培養才能真正落實在課堂上。
(三)、把和諧的師生關系帶進課堂。
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助於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反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要受到壓抑。課堂上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課堂教學中應積極提倡:答錯了的允許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許補充;沒有想好的允許再想;不清楚的允許問;不同意的允許爭論;教師錯了的允許批評;甚至必要時允許學生不舉手自由發表意見。這才是學習的真實過程,也才是有效性教學的具體保障。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應努力營造最佳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最佳的精神狀態,從而使學生以最佳的主體精神參與學習活動,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來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三、實施技能實訓課的分層教學
可以這樣說,在學習過程中真正受教育的學生面越廣,教學的有效性就越高。為照顧到學生個體差異性,使得每一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都獲得個體的發展,筆者通過小組合作及分層完成任務,解決學生間的水平差異。
在技能實訓課上筆者把全班24人分為6個組,每組4人,創設「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小組形式,保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組內各成員的主動參與、互相合作和各小組之間的公平競賽的開展。
在教學的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成不同難度的任務,實現分
層教學,這樣可以保證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和能力完成相關的任務。 筆者在《萬用表電阻檔測量電阻》項目中,把各個環節以任務形式分配給不同組員。
任務一:在教師啟發下學習正確的測量步驟和方法。該任務交由組內最優秀的學生,等優秀學生基本掌握以後,再由他們指導其他組員。
任務二:讓成績一般的學生來完成表格,以小組合作學習為形式進行實踐操作,掌握用萬用表電阻擋測量電阻的技能。藉此促進小組成員之間的互助與合作,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個人責任感。 任務三:小組展示——組間評價。
❼ 怎樣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活動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小學語文課堂活動教學是指在以「活動」促「發展」的思想指導下,在教學過程中建構具有實踐性、教育性、創造性的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形式,以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探究、創新為基本特徵,以促進學生語文素質整體提高為目的的一種新型教學形式。
一、小學語文課堂活動的設計
小學語文教材中形象豐富多彩、語言繽彩紛呈。這就要求我們根據不同形象和語言的特點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經常採用下面幾種方法:
1.游戲表演活動。把游戲引入課堂,能給予學生更多的心靈自由,滿足他們的「游戲沖動」和「角色幻想」的需要。。
2.操作實驗活動。學生看別人實驗、操作與他們自己進行實驗、操作,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學生只有親身經歷實踐,才能深入理解,才能發現能力。
3.引導觀察活動。教學內容中有許多具休豐富的形象,要讓學生觀察了解。許多抽象的概念通過觀察可以達到教師講述所不能達到的效果。如學習「大蒜、稻穀、韭菜」,這些是具體的實物,外形近似但各不相同。如果憑教師講述「葉片是細細的、薄的、綠的……」那麼費盡口舌學生也難以分辨何為大蒜、何為稻穀,只有讓學生動手摸、用鼻聞、仔細看,才能分清楚。
4.討論爭辯活動。在緊張、激烈的爭辯中,學生受到的心理刺激強烈而鮮明,掌握的知識豐富而全面。
二、小學語文課堂活動開展的策略
活動的策略就是根據教學目標、內容和學生認知矛盾,使活動的契入既處於預定的教學環節之中,又位於恰當的知識銜接處。在學生具備良好的認知心理條件下進行恰當的活動,以保證活動做到目標明確,過程到位,達到預期效果。
1.活動時機的把握。(1)課前活動:課前活動是在學習新課時,教師提出恰當的學習要求,指明總的學習方向,鼓勵學生創造性發揮,讓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自學活動。(2)課後拓展:課後,教師不單是布置鞏固性練習,更重要的是把課堂教學輻射到社會生活中去。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讓學生閱讀相關材料,寫學習心得,自製學具和教具等一系列活動來充實課堂學習的知識,形成全面的認識。(3)課堂活動: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在課堂,學生知識獲得、情意發展、能力培養主要是在課堂上進行的。在課堂上要抓緊時機,開展活動,收到活動的最佳效果。
2.活動時間的控制。課堂上學生活動時間宜控制在15―20分鍾,20分鍾左右時間讓教師作簡要講述,作方法指導,作學習小結,作評價激勵,這樣能較長時間地維持學生有意注意的時間。盡可能地讓學生活動,並非把過多的時間讓學生活動,缺少老師的指導、幫助、評價、激勵,這樣的活動目標渙散,過程鬆散,不利於學生學習知識,發展能力,時間過少也達不到最佳效果。
三、語文課堂實施活動教學的幾點思考
1.活動教學遵循兒童心理發展規律。心理學研究表明:低中年級的學生思維處於優勢地位,高年級兒童抽象思維逐步發展,對事物認識逐步轉化為符號把握為主。小學階段語文教學內容以抽象的文字元號為主,這就和學生特別是低中年級學生的學習心理產生了矛盾。活動教學為解決這一矛盾探索了一條有效途徑。在低中年級教學中,提供實物、圖片、實驗材料,聲象資料與設備等豐富的感性材料,讓學生去操作、實驗、觀察、模仿,發展形象思維;到高年級,創設情境,讓學生思考、爭辯、開展探索研討活動,開展多種形式的競賽,讓學生展示學習成果,逐步使活動由形象化轉向概括化,從而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2.活動教學擺正了師生關系。活動教學在人格上強調尊重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在課堂上提供學生活動的材料,創設活動的環境,指明活動的方向,至於「怎麼學」、「學到什麼程度」,則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和知識能力基礎,因人而定。教師只是「引路人」。教師與學生在角色扮演上也形成了良好的轉換機制,教師是「傳道者」、「引路人」,是長輩、老師;也可是兄長、朋友,是學習的同盟者,可以與學生一起探討研究,一起發現新知識;也可以是學生的學習者,意見傾聽者。
3.活動教學有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課堂上提供各種活動材料,創設活動情境,讓學生開展觀察、繪畫、說話、朗讀、唱歌、討論、爭辯、拼擺、操作、實驗、計算等活動,可以讓學生手、口、眼、耳、鼻、腦等多種感官協調參與活動,有助於學生對事物的整體感知,建立鮮明的表像,形成概念。在知識的學習中發展學習能力,在感官的活動中發展感官的感覺能力。從而把知識學習與能力發展統一起來。
此外,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還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可以滿足於不同發展水平,具有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習者的多方面需要,使他們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取得最大程度的發展,獲得學習成功的喜悅,鞏固了學習興趣;在一次次具有教育意義的活動中體驗情感,發展情感;同時在各種活動中,各種感官的協調參與或交替進行感知,可以消除學習疲倦,維持有意注意時間,這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注意力水平,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從而實現了知識、能力、情意的全面和諧發展。
綜上所述,開展小學語文課堂活動教學,應當重視陶冶學生的情趣和情操,培養學生的靈性與想像力、創造力,發展學生的個性。語文課堂活動教學的改革,需要將小學生還原為「自由生長的生命」的人,才能讓語文課堂活動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❽ 小學數學課堂如何有效進行思維訓練
重實踐,助思考
實踐能力是「人們在改造社會的有意識的活動中所能勝任某項任務的主觀條件。小學數學實踐能力,即學生在學習和應用數學知識的活動中能夠完成解決問題的主觀條件」。《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就要求我們的小學數學教學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小學生處於思維發展的初級階段,多個感官還不能自主協調進行運動。而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思維從動作開始。這也就表明了學生的思維發展要從動手操作活動開始。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盡可能多地組織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學習的實踐活動中觀察、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有研究表明:在這種環境下學習,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要比單一的聽講方式快得多。
營造快樂學習氛圍,促進思維快速發展
人在愉悅快樂的環境下思維是開放的。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像比知識更重要。要讓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想像力,首先就要使他們身心愉悅起來。這就要求教師要給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再給予有效合理的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想像。這樣不僅可以培養他們的思維邏輯能力,而且提高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從而縮短了解決問題的時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發揮活動的多重功能
每一節課盡管課型是單一的,但活動應該是靈活多樣的,而各種活動也會發揮各自不同的功能。現歸納出以下幾種思路:1.幫助學生認識、了解時可以採用講授、圖片展示、演示實驗等活動。2.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時,可以採用講故事、小品、對話、競賽等活動。3.強化記憶時,可以採用分析、歸納、背誦等活動。4.鍛煉主體意識時,可以開發合作性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合作中學會自主。5.培養團隊精神時,可以開展小組競賽、研究性學習等活動。6.放鬆緊張情緒時,可以通過播放音樂做一些放鬆性運動等。
❾ 課件課堂教學的思考與實踐如何上好每一堂課.ppt
精心備課
做好師生互動
注重情感激勵教學
創新教學方法
師生教學相長
❿ 如何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幾點思考
一、充分認識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一)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大意義。立德樹人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核心所在,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本質要求。課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的主要載體,集中體現國家意志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全面深化課程改革,整體構建符合教育規律、體現時代特徵、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才培養體系,建立健全綜合協調、充滿活力的育人體制機制,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重大舉措,是提高國民素質、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行動,是適應教育內涵發展、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對於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讓每個學生都能成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義。
(二)新時期課程改革在立德樹人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新世紀以來特別是教育規劃綱要發布實施以來,教育系統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有關精神,積極探索,勇於實踐,推動課程改革取得顯著成效。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認同。符合素質教育和時代要求的課程教材體系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不斷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與啟發、討論、參與的教學方式不斷推廣,育人的針對性、實效性進一步增強。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積極推進,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根本、科學多元的評價制度改革取得重要進展。課程改革為進一步推動立德樹人工作奠定了基礎。
(三)課程改革面臨新的挑戰。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信息網路技術突飛猛進,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學生成長環境發生深刻變化。青少年學生思想意識更加自主,價值追求更加多樣,個性特點更加鮮明。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人才強國戰略深入實施,時代和社會發展需要進一步提高國民的綜合素質,培養創新人才。這些變化和需求對課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當前,高校和中小學課程改革從總體上看,整體規劃、協同推進不夠,與立德樹人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重智輕德,單純追求分數和升學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較為薄弱;高校、中小學課程目標有機銜接不夠,部分學科內容交叉重復,課程教材的系統性、適宜性不強;與課程改革相適應的考試招生、評價制度不配套,制約著教學改革的全面推進;教師育人意識和能力有待加強,課程資源開發利用不足,支撐保障課程改革的機制不健全。這些困難和問題直接影響著立德樹人的效果,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全面深化課程改革,切實加以解決。
二、准確把握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的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要立足中國國情,具有世界眼光,面向全體學生,促進人人成才。
(二)基本原則。堅持系統設計,整體規劃育人各個環節的改革,整合利用各種資源,統籌協調各方力量,實現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員育人。堅持重點突破,聚焦課程改革的關鍵領域和主要環節,針對制約課程改革的體制機制障礙,集中攻關,重點推進。堅持繼承創新,注重課程改革的連續性和可持續性,適應新時期教育發展的新要求,積極開拓,大膽試驗。
(三)工作目標。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著力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實的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審美情趣,努力使學生具有中華文化底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國際視野,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基本建成高校、中小學各學段上下貫通、有機銜接、相互協調、科學合理的課程教材體系;基本確立教育教學主要環節相互配套、協調一致的人才培養體制;基本形成多方參與、齊心協力、互相配合的育人工作格局。
(四)主要任務。
1.統籌小學、初中、高中、本專科、研究生等學段(包括職業院校)。進一步明確各學段各自教育功能定位,理順各學段的育人目標,使其依次遞進、有序過渡。要避免有的學科客觀存在的一些內容脫節、交叉、錯位的現象,充分體現教育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
2.統籌各學科,特別是德育、語文、歷史、體育、藝術等學科。充分發揮人文學科的獨特育人優勢,進一步提升數學、科學、技術等課程的育人價值。同時加強學科間的相互配合,發揮綜合育人功能,不斷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統籌課標、教材、教學、評價、考試等環節。全面發揮課程標準的統領作用,協同推進教材編寫、教學實施、評價方式、考試命題等各環節的改革,使其有效配合,相互促進。
4.統籌一線教師、管理幹部、教研人員、專家學者、社會人士等力量。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明確各支力量在教書育人、服務保障、教學指導、研究引領、參與監督等方面的作用。圍繞育人目標,協調各支力量,形成育人合力。
5.統籌課堂、校園、社團、家庭、社會等陣地。發揮學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強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建設和社團組織活動的密切聯系,促進家校合作,廣泛利用社會資源,科學設計和安排課內外、校內外活動,營造協調一致的良好育人環境。
三、著力推進關鍵領域和主要環節改革
(一)研究制訂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和學業質量標准。要根據學生的成長規律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把對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總體要求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關內容具體化、細化,深入回答「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註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研究制訂中小學各學科學業質量標准和高等學校相關學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准,根據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完成不同學段、不同年級、不同學科學習內容後應該達到的程度要求,指導教師准確把握教學的深度和廣度,使考試評價更加准確反映人才培養要求。各級各類學校要從實際情況和學生特點出發,把核心素養和學業質量要求落實到各學科教學中。
(二)修訂課程方案和課程標准。依據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進一步明確各學段、各學科具體的育人目標和任務,完善高校和中小學課程教學有關標准。要增強思想性,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和要求,全面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充分體現民族特點,培養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增強科學性,客觀反映人類探索自然和社會發展的規律,確保課程內容嚴謹准確。要增強時代性,充分體現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根據社會發展新變化、科技進步新成果,及時更新教學內容。要增強適宜性,各學科的學習內容要符合學生不同發展階段的年齡特徵,緊密聯系學生生活經驗。要增強可操作性,進一步明確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充實學業質量要求,對教學實施、考試評價提出具體建議。要增強整體性,強化各學段、相關學科縱向有效銜接和橫向協調配合。
教育部將在總體設計的基礎上,先行啟動普通高中課程修訂工作。合理確定必修、選修課時比例,打牢學生終身發展的基礎,增加學生選擇學習的機會,滿足持續發展、個性發展需要。堅持知行統一原則,加強職業體驗、社會實踐等方面的課程。進一步精選課程內容,科學確定課程容量和難度。制訂(修訂)中等職業學校相關課程教學大綱,加強文化基礎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高等學校要完善相關課程,加強學生就業創業教育。研究提出高等學校相關教材編寫、修訂和使用意見。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依據修訂後的基礎教育國家課程方案,調整完善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
(三)編寫、修訂高校和中小學相關學科教材。教材編寫、修訂要依據課程標准和教學大綱等要求,加強各學段教材上下銜接、橫向配合。要優化教材內容。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寫入德育等相關學科教材中,滲透到其他學科教材中。進一步提煉和精選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必備的、最基本的知識內容,做到容量適當,難易適度,避免內容偏多、偏深。要創新呈現形式,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密切聯系學生生活經驗,設計教材內容的呈現和編排方式,使之更加生動、新穎、活潑,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
教育部將組織編寫、修訂中小學德育、語文、歷史等學科教材;組織編寫、修訂中等職業學校相關課程教材;用好已出版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規劃教材並及時修訂完善,同時編好、修訂工程規劃教材以外的大學相關教材。各地要結合育人工作實際,開發完善地方課程教材。
(四)改進學科教學的育人功能。全面落實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各地要組織開展育人思想和方法研討活動,將教育教學的行為統一到育人目標上來。要在發揮各學科獨特育人功能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學科間綜合育人功能,開展跨學科主題教育教學活動,將相關學科的教育內容有機整合,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改進教學方式,適應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強化教學的實踐育人功能,確保實踐活動佔有一定課時或學分。實施「實踐育人共同體建設計劃」,建立一批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基地,充分發揮社會實踐的養成作用,引導學生在服務他人、奉獻社會中升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理解。中小學要探索把課堂教學與社區服務、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途徑和方法。高校要把實踐教學納入學校教學計劃,擺在人才培養的重要位置。職業院校要不斷創新技能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進協同育人。要將「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教育要求融入到相關學科日常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養成勞動習慣、堅定愛國信念,將個人成長成才與投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踐緊密相連。各地要啟動實施一批教學改革項目,激發學校和教師創新育人方式方法。
(五)加強考試招生和評價的育人導向。加快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注重綜合考查學生發展情況,引導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科學選拔人才。各級考試命題機構要嚴格以國家課程標准和國家人才選拔要求為依據組織中、高考命題,評估命題質量,保證考試的導向性、科學性和規范性。建立考試命題人員資格制度,命題人員應熟悉中小學課程標准、教材、教學實際以及學校招生要求,充分發揮課程標准研製人員在中、高考命題中的作用。加強發展性評價,發揮評價促進學生成長、教師發展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各地要組織實施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鼓勵學校積極探索,完善科學多元的評價指標體系,引導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將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情況納入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學生的精神追求,外化為實實在在的自覺行動。將學生體育課和藝術課學習狀況納入考試招生和評價體系中,促進學生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和審美素養。
(六)強化教師育人能力培養。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教師教育課程體系,融入教師職前培養和准入、職後培訓和管理的全過程。教師教育院校要創新教師培養模式,著力提升教師綜合素質,增強育人能力。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根據新修訂的課程標准,以提升師德修養、育人意識和能力為目的,組織開展教師培訓與研修。建立以課程標准研製專家、教材編寫專家和一線優秀教師等組成的教師培訓團隊。研究設計基於新課程標準的培訓與研修課程,開發優質資源。各級教師培訓與研修要在以本學科為主的基礎上,適當兼顧相關學科基本內容。開展校長專項培訓與研修,提高校長統籌學校各項育人活動的能力。充分發揮校本教研、區域教研、聯片教研、網路教研等多種教研形式在提升教師育人能力中的作用。
(七)完善各方參與的育人機制。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建立健全中小學教學指導專業組織,聘請有關專家學者共同參與教學研究與指導。創新管理機制,支持和鼓勵學校聘用社會專業人士擔任兼職教師或來校掛職。學校要建立健全中小學家長委員會制度,加強家長學校建設,推動家長轉變教育觀念,樹立良好家風,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形成家校育人合力。聯合宣傳思想、共青團、婦聯等有關部門,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網路等媒體平台,營造學校與社會合力育人的良好氛圍。
(八)實施研究基地建設計劃。教育部建立中小學學科教育教學研究基地,集聚和培育專業團隊,進行長期研究。針對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就學習內容遴選、學習程度要求等問題開展基礎研究;面向教學一線,就推進學科課程實施及教學方式方法改革等開展應用研究;跟蹤國外課程改革的最新動態,就學習、借鑒國際經驗,開展中外課程教材比較研究;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的方式方法、有效途徑、實施成效等,開展專題研究。研究基地要選擇一批中小學作為學科教學研究實驗學校。鼓勵各地建立相應研究平台和實驗基地。各地要加強教研機構建設,改革教研機制,創新教研方式,充分整合一線教師、教研員、專家學者等力量,開展教育教學實踐研究,為學校和教師提供專業服務和指導。
(九)整合和利用優質教育教學資源。採取多種方式,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加快推進邊遠貧困地區小學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建設。大力開發與課程教材配套的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建設一批高校精品視頻公開課程和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各地可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導學校、科研院所、社會機構等開發服務於學生的優質教育資源。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整合區域內各種優質教學資源,建設共享平台。加強信息技術教學應用展演交流,促進優質教學資源開發和應用。加強中小學社會實踐基地和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充分發揮社會資源的育人功能。學校要探索利用科技館、博物館等社會公共資源進行育人的有效途徑。
(十)加強課程實施管理。各地和學校要全面落實基礎教育國家課程方案,要將綜合實踐活動、技術、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開設情況作為考核學校工作的重要內容。各地要做好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規范管理和分類指導。進一步落實學校在教學進度安排、教學方式運用和教學評價實施等方面的自主權。建立普通高中學生發展指導制度,指導學生學會選擇課程,做好生涯規劃。教育部建立課程實施監測制度,定期對課程實施和教材使用情況進行評估,修改完善課程標准和教材。各地要根據監測結果,加強和改進課程實施工作。高等學校和職業院校要按照人才培養目標,落實課程要求,確保教學效果。
四、切實加強課程改革的組織保障
(一)強化組織領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工作。教育部將健全課程教材工作管理機制,整合課程、教材、教學等各類專家組織,充分發揮專業力量的作用,統籌協調高校和中小學課程建設。各地和學校要建立健全相應的工作機制,制訂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的實施方案,明確改革的具體任務和政策措施。教育部將對各地開展工作的情況進行指導。加強對課程實施狀況的督導,將其納入學校督導評估范疇,定期發布督導報告。加強督導問責,推動工作順利開展。
(二)加強條件保障。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要在各級政府的統籌領導下,加強對課程改革工作的條件保障。要把教師實施課程能力培訓作為「國培計劃」等各級教師培訓的重點。要根據職責任務,在經費、人員以及信息技術手段等方面為課程改革提供必要的保障。
(三)健全激勵機制。採取有力措施,充分激發廣大教育工作者投身課程改革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教育部和各地定期開展優秀教學成果評選和教學名師評選,將研究和破解課程改革重點、難點問題的成果作為評選的重要內容。總結推廣課程改革典型經驗和優秀成果。把課程改革中重大研究任務列入教育部和地方有關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鼓勵專家學者積極參與課程改革研究。項目承擔單位要將項目成果作為重要科研成果予以承認,對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優秀成果給予獎勵。把課程改革實施情況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工作考核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