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應用小組合
001年6月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作為新課程改革的總綱,其核心理念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遵循「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新的學習方式,建設開放而具活力的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發生了一些的變化,自主學習、小組教學、探究合作的課堂改革教學觀正在形成。廣大教師以先進的教育理念為指導,積極投身於教學研究與課改之中,實踐《語文課程標准》,令人欣喜。但是,反思課改十多年來的語文教學,課堂教學實踐效果卻並不理想,無論是老師們的教學思想、觀念,教學方式、方法,還是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方式、方法,與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還相差甚遠,「教」與「學」的方式沒有發生根本的變革。
一、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中出現的新問題
語文作為母語教育的載體,應該是學生最感興趣,學得最得心應手的學科,學習的效果也應該是令人滿意的,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課改以來,由於在理論層面多數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領會、理解不到位,甚至出現了偏差,加之初期通識培訓和學科培訓不能有效落實,致使在實踐層面的課堂教學出現了各種各樣不容忽視的問題,形式大於內容,學生語文素養沒有得到明顯提高,語文教育效率不高,學生對語文的興趣與日俱減。
一是狹隘理解削弱基礎。部分教師對語文 「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 的性質深入理解不到位,忽視了傳統教學中的「雙基」訓練,不重視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不重視遣詞造句的訓練,反而為了實施人文教育,只展示老師如何深挖人文內涵。新課程改革提倡開放性學習,在語文教學中「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對文本加強滲透、大膽整合」,有的教師由於對此理念理解的偏差,把語文課上成了綜合表演課、科學探究課,根本沒有重視學生「說」和「寫」能力的發展與提高。
二是肢解文本淡化整體。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講解每篇課文,都只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句段讀書,把課文肢解得支離破碎,形成知識碎片堆積,根本不顧課本編排的系統性,不能面向整體任務和聚焦核心問題,孤立了文本,使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斷章取義。
三是形式作祟表面自主。學生自主原則的實質在於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讀書,有足夠的空間思考,有較多的機會實踐。只有這樣,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夥伴,才是有價值的。目前,語文課堂中的所謂自主是學生整堂課都在教師預設的活動中「忙碌」,好像「被綁架」一樣,按照交流、匯報、操作、檢查的編程進行,很難看到學生的個體思考;有的課堂沒有了教師的主導,一切讓學生自己說了算,「想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交流讀書感受」,失去了「主心骨」。其結果是學生無所適從,表面上獲得了自主,實際上卻是放任自流,學生的「自主」沒有與教師的「主導」達到有機結合。
四是沒有預設隨機探究。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自主的嘗試、體驗、實踐,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升華認識,學會學習。中、小學語文的探究性學習主要體現在探究性閱讀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文本的深層含義進行開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閱讀活動。教學實踐中常常會看到:「請同學們讀一遍課文,思考以下問題」,「讀課文,理清文章的結構分幾部分」等隨意探究活動。語文的探究學習不同於科學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講究科學性,可操作性,適宜性,隨機隨意探究只會浪費時間。
五是缺乏指導無效合作。進入新課改以來,合作學習成為中小學課堂上的一大「亮點」,越來越多的教師在教學中設計並運用了合作學習這一教學策略。但有些教師為了體現新課標精神,不管實際教學內容需不需要,每節課都要用上「合作學習」,表面上的熱鬧,「擺花架子」、「走過場」,徒有其形而不具有其神,隨便4人組合或6人組合,討論沒主題,交流沒規矩,缺乏合作學習指導,徒勞無益,其現狀令人擔憂。
六是脫離目標游離文本。《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要尊重和珍視學生在與文本對話時所形成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有些教師為了體現這一理念,課堂上對於學生脫離文本的所謂「獨特的體驗」不敢否決,害怕一否定,就違背了新課標的精神。教師不置可否的態度,廉價的表揚充斥著課堂,導致偏離了課文原意,曲解了文本實質,脫離了核心價值觀,從根本上扭曲了學習的方向和實質,失去了語文教學應有的真趣。語文教學中,不能為了自主就置文本的價值取向於不顧,學生的獨特感受應以文本的價值取向為基點,努力實現文本的價值取向和學生的獨特感受這兩者的最佳契合。
七是情境缺位泛化體驗。教學中,我們常看到這種現象:學生自由讀課文,只草草地讀了一遍、兩遍,有些甚至連起碼的字都沒認清、句子還沒讀通順,課文內容更不清楚,老師就要學生談閱讀感受,交流體會。常問學生:「你讀懂了什麼?」讓學生信馬由韁不著邊際地說。有的甚至一節課下來,只是一味地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小組進行完了再全班討論交流,完全成了「自讀自悟,個體體驗」,有些課堂老師沒說幾句話,沒發表什麼意見,沒有任何情境的創設,沒有了重點,沒有了中心,反而淡化了體驗。
二、當今中、小學生心目中的語文老師
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通過發現和挖掘學生潛能帶來學生身心的變化,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個性發展。教育是人的事業,不是知識的事業,我們的任務就是把不同的學生變得更加不同,而不是把不同的學生變得更加相同。所以,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更多地走進學生心理世界,理解學生成長特徵,體驗學生生存狀態,把握學生的生活方式,才能使課堂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和主觀能動性,使課程更能貼近學生的實際需求,使語文教學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使師生交往與對話更進一步深入。為此,作為語文教師,就必須了解自己教育對象的內心需求。以下是筆者整理的當今中小學生的心裡呼喚:
「我心目中的語文老師,應該有一種獨特的文人氣質。他(她)喜愛讀書,喜愛散發著芬芳的油墨。他(她)無須熟識文人墨客的身世境況,卻能以自己的視角評價遷客騷人的文學內涵。他(她)言行得體又富有品味,哪怕長袍馬褂的混跡於鬧市,也能讓這酒肉人生充滿靈動的色彩。」
「我心目中的語文老師,應該將語文融入生活。語文不該局限於課堂,漢語的博大精深源於生活並應歸於生活。能夠品出一個詞的精妙,懂得說話的藝術,並將這份詩情畫意融入真實豐富的大千世界,於舉手投足間給學生以美的遐思,才是一位真正懂語文的老師。」
「我心目中的語文老師,應該善於傾聽。在教育走向模式化、規范化的今天,語文課是一片難得的能夠讓學生各抒己見的凈土,允許一篇課文在不同的學生眼裡有不同的色彩,他(她)願意傾聽學生口中不加矯飾的想法,然後會心一笑,略加點撥,學生便有「撥開烏雲見明日」之感。課堂值得尊敬,需要嚴肅,亦不乏活潑,善於傾聽的老師總能對學生那一點小聰明、小心思溫和以待,成全一樁兩全其美的樂事。「
「我心目中的語文老師,我更願意叫他『先生』。『先生』二字,總給人一種文質彬彬的感覺,頭腦中浮現的,要麼是一個捋著胡須和童子們一起搖頭晃腦的慈祥老頭,要麼是身著長衫戴著眼鏡站在三四十年代講台上的學者。他應該有一個大容量的大腦,古今中外,從正史到軼事,從禮儀制度到新興詞彙,從上古神話到網路文學,凡是和語文有關的,都好好地在他的腦子里存著,至於其他的學科,也得略知一二,也就是說,他就像一部活的網路全書。」
從學生的期待中我們可以明白語文老師的不容易。有人說「語文教師就是一個雜家」,從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來看,「語文教材包括了古今中外各行各業極其豐富的內容,反映了多姿多彩的社會生活,貫穿著語文的全部基礎知識和語文能力,因而要有效地從事語文教學,就必須有廣博的知識。」語文這門學科,覆蓋面最為廣泛,上至天文時空,下至地理人文,俯瞰芸芸眾生,包羅世間萬象。正在成長中的青少年興趣廣泛,求知慾強,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從遠古到未來,從宏觀到微觀無所不想知,自然作為語文教師就必須要具有豐厚、系統、純熟、全面的專業知識及其他科學、人文知識,對他們才有巨大的吸引力,從而能激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望。
三、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幾點想法
一是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不能讓傳統文化教育缺位。傳統教育,注重人的道德品行、人格操守培養,秉持「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的理念來教育學生,以期最終「化民成俗」。傳統教育,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老師是指導兼督導,學生的主要功課是朗讀和背誦,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輕松。傳統教育由於有一套成熟的教材,使受教者語文功底扎實,常常是未到成年,寫字、作文、思想已相當可觀。傳統文化書面語的優點在於端莊文雅,簡潔精煉,妥帖適宜、字無可刪、句無可削是它的行文標准,尤其是儒家文章,符合明道、傳道的傳統,歷代都不允許淫思邪念和粗辭鄙語進入它的語用系統。我們欣喜地看到,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發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大量蒙學讀物、國學書籍已在出版,許多地方自發地出現了私塾式的教學,成立了道德文化促進會,辦起了國學館,國學經典誦讀活動此起彼伏,我們寄望於這樣的語文教育。
二是語文課堂教學改革要著眼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就是對祖國語言文字的聽說讀寫能力。語文課就是借一篇篇範文作為例子教會學生說話作文,口頭說為話,書面說為文。如果一個班的學生張口能說,拿筆會寫,就一定有一個好的語文老師。張慶先生曾說過:「語文教學要倡簡,就是讀讀寫寫、寫寫讀讀。因此我們一定要認識課改過程中的窄語文、泛語文、非語文的種種現象,刪繁就簡,返璞歸真,堅持讀背寫,簡簡單單教語文。」於永正老師也說過:「我們要把語文課上得簡單。其實語文課就是識字,寫字,就是朗誦背誦,就是教他們寫作文,所以語文課上師生要潛心研讀文本,不要一驚一乍。」 語文課一定要抓好語言文字訓練,重視朗讀、感悟,注重意文兼得。學語文就是為了「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我們提倡語文大閱讀教學、主題閱讀教學。好的語文課標准就是書聲琅琅,議論紛紛。課堂上要恰當運用信息技術及教師的激情導語創設充滿情境的學習氛圍,引領學生入情入境去讀去悟;讀的形式應多樣而靈活,如,初讀強調疏通,要求讀准、讀順、讀通;精讀課文時重在理解,讓學生帶著問題,邊讀邊思考、邊圈畫,邊批註,讀中求解,讀中感悟;賞析課文聚焦品味,讓學生在對語言文字的欣賞品讀中,感受語言的魅力,感悟表達的精妙,培養語感,領悟寫法,當堂練筆。在具體教學中,抓住文章的關鍵點、訓練點,以讀代講,以寫代講,以練代講,讓學生學會應用語言、內化語言,形成良好的語感,寫出佳句美文。
三是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最終要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還給學生,對於老師來說,關鍵在於觀念的更新、角色的轉換。這也就是傳統意義上所說的「授之以漁」、「教學相長」。如果把每節課比作一次野外探險,那麼老師就要把目的地位置告訴學生,再給他指出一條或者幾條通往那裡的路,剩下的事情就由他來做好啦。這裡麵包含兩個問題,即課堂定位、協作引導。課堂定位,也就是這節課的意圖是什麼,要想讓學生掌握或了解什麼,達到一個什麼程度。協作引導,就是通過事例(方法)操作演示,讓學生學會自己去做。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就決定了語文課堂旨在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創新能力與自我完善能力,倡導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美,學會學習應該成為語文課的一項重要任務。同時,作為一門工具課,應更多地體現出實用性、開放性、自主性的特點。所以,教師跟學生首先應該是一個合作的夥伴關系,讓語文課堂充滿人文關懷,因為相對於文本,教師與學生同樣是習得過程的參與者,不存在高低之分,這就是民主語文和人文語文理念的體現。
四是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更要體現教師的「言傳」和「身教」。對學生來講,一堂好的語文課應是一次情感的體驗,心靈的洗滌,思想的陶冶。教師的「言傳」和「身教」正是縮短學生與作品的距離,使學生盡快「身臨其境」,促進作者與讀者的交流,促使學生與文中主人公產生共鳴的最有效的路徑。首先,聲情並茂的范讀是教師情感融入文章的表現,而只有置情於文中,才能真正使學生身心受到感染,進而激活他們的情感細胞,漸入佳境;其次、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和激情靈活的手勢是語文課的魅力所在,教師用藝術性的肢體語言激活作品中鮮活的面容,去感染學生純真的心靈,使他們全身的每一個細胞都隨老師的思維跳躍,達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的效果;第三、精彩的提問能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和興趣,引發學生討論,教師的「下水作文」更能拉近師生的距離,真正做到示範引領,達成「親其師、信其道」之目的;第四、豐富激昂的表情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絕佳手段,在課堂教學中配合抑揚頓挫的課堂語言能夠把文章的意韻更好的表現出來,能夠更好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第五、信任、肯定、期待、鼓勵的眼神是促使學生進入最好狀態的催化劑,教師適時的點撥,不僅能使學生茅塞頓開,疑團盡釋,還能使其鴻蒙初化,情感升華,認知理解能力得到提高。
Ⅱ 對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
課堂教學是新復課程實施的主渠道制、主陣地。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也主要是靠課堂教學中落實「三維目標」,完成學段目標。明確的教學目標是語文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首要條件,因此強化目標意識,是當前語文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 教學目標是指教師依據總體目標、一般目標、課程標准中學段目標、教材和學生實際及教學設施等設立的師生在每課時內將達到的學習結果和標准。它對教學活動的設計起著指導的作用,對教學活動過程起著調控和中介作用,是教學評價的依據。在下縣聽課、調研中,發現現實中教學目標從設立到落實卻4「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
Ⅲ 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幾點感悟
《語文課程標准》的頒布,給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帶來了新的理念和新的思索。作為教學主陣地的小學語文課堂,在這場聲勢浩大的變革中已擺脫了我們曾經難已割捨的情愫,正輕裝上陣,走向光輝燦爛之路。語文是有生命的,語文的生命是在主體參與下的不斷生成的語境和流動的語流之中融入的。因此,新課堂不僅是知識建築的空間,更是學生生命活動的場所。它不再是靜止的跑道,而是提煉生活、展示風采、體驗人生、追求成功、感受歡愉、發展生命的過程。所以,讓我們的課堂充滿靈性,充滿生命活力,應是始終回盪於語文教學的主旋律。
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理念
小學語文課堂是充滿活力的「生命課堂」。新課堂要求從「知識課堂」走向「生命課堂」。其基本內涵是學生個體和群體是充滿生命力的,教師個體及教學技能是充滿生命力的,教學內容是充滿生命力的,流程也是充滿生命力的……正如學生追求的「我們多麼渴望,課堂像碧藍的天空,任憑我們翱翔;我們多麼渴望,課堂像浩瀚的大海,任憑我們跳躍。
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應是「助推器」。教育家贊可夫指出:「教育法一旦能觸及到學生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就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而「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師的贊賞。一個信任的點頭,一個贊許的目光,一個會意的微笑,一次熱情的握手,一次親切的撫摸,一句鼓勵的話語,都會滋潤學生的心田,都會成為學生發展的助推器。在這里孩子的心靈能夠得到舒展,使他們在「我是好孩子」、「我能行」的心態中找到自信。
課堂上教師即時的評價、點撥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激發學生信心的手段。如在朗讀中,教師就可以這樣鼓勵學生:「到目前為止,你是讀得最出色的一位!」「這個句子你讀得多好啊!請你再讀一遍,大家仔細聽。」「你讀得最響亮!站起來時就要這樣大大方方。」「你讀得真好聽!老師要謝謝你爸爸媽媽給了你一副好嗓子。不過,你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好了。」……這樣的表揚,這樣的評價,會使學生如沐春雨,對其他學生,也是一種引導和教育。
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思路
多樣性的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高效完成語文學習任務,生成語文能力,達到課堂教學目標。可見,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對話,在活動中探究,在活動中交流,應是語文課堂教學的理想境界,也是新課標所倡導的語文課堂教學。
要讓學生大量「實踐」,就得有大量的學生課堂活動。學生的實踐活動合理而又充分,是新課堂教學生命之所在。在我們的教學設計意識中,應該理性地考慮到,「活動」是新課堂最直觀最本質的特點之一。我們要設計、要創造、要探究形式多樣、生動活潑、求知求樂、益智啟智的語文課堂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文。也只有這樣,以實踐活動為板塊完成的教學,會讓學生真正活動起來,給學生以充分的活動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真正做課堂的主人,從而打破課堂中死氣沉沉的氛圍,語文課堂也就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課程改革,給課程以科學定位,它是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態系統」。這就是說,課程不只是「文本課程」,更是「體驗課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新知的過程。每個學生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擁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和獨特的個性,都是完整的生命主體。因此,新課標特別強調「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的確,語文學習既是認知發展的過程,又是情感體驗的過程,語文教學要尊重學生富有個性的情感體驗和思維方式,也要關注學生自身的體驗和感悟。因為有了體驗,知識的學習不再僅僅屬於認知理性范疇,它已擴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領域,從而使學習過程不僅是知識增長的過程,同時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與發展的過程。
三、小學語文教學教學改革要以合作探究為手段
合作探究是現代學習和工作的顯著特點,也是新課標倡導的重要學習方式之一。語文課堂要實現教學目標,必須以合作探究為教學手段。通過合作探究,完全摒棄了老師的講解與分析,將學生推到了課堂主人的地位,能夠充分發揮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可以開發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智慧潛能,提高學生的能力,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合作,包括學生個體與個體的合作、學生個體與學生群體的合作、學生和老師的合作以及學生和媒體的合作等。學生只有合作,才能實現不斷進步。教學中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習慣,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在合作中發展。同樣,學生只有經過認真探究,語文能力才能得以切實提高;也只有讓學生充分探究,才能真正實現將課堂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
比如在「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部分,就是要鼓勵和幫助學生自己探究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尋找答案;就是要鼓勵和幫助學生在合作探究之中嘗試採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適合於自己獲取新知和能力的途徑。可見,以合作探究為手段的課堂,將不斷地帶領學生走向語文學習的新境界。
四、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要以拓展延伸為平台
新課標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教學,必須要進行語文學習的拓展延伸。的確,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課程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語文教師要具有課內鏈接課外、鏈接自然,鏈接生活的本領,讓學生在學習生活的各個層面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從而為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及實現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因為教師的教學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又因為課程是一種動態的生成,所以,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和語文學習的實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並要盡可能地去挖掘豐富的語文學習課程資源。學生群體是一個最好開發而又最易被忽略的學習資源,學校與家庭、家庭與家庭之間存在著學習資源,另外,社區的文化設施、人文環境、自然環境等,也具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著重要的作用。作為語文教師,要通過拓展延伸這個平台,讓各種有價值、有意義的資源為我們的語文教學和學生服好務。
新課程是理念、是精神,更是實踐和探索。我們語文教師,要在對新課程、新教材多個層面解讀的同時,充分尊重學生的天性,努力發展學生的個性,大膽激發學生的靈性,積極構建語文課堂教學,從而讓自己的課堂既有形式又有精神,使整個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Ⅳ 適合農村小學語文新課程改革的課堂教學模式是什麼
1、目標多維
課堂教學目標不能只局限於學生認知方面的發展,還應包含學生意志、情感、性格特徵的形成,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等。因此,新型課堂教學的目標應包括:(1)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諸如情感、意志、興趣、需要、價值觀、品德、審美情趣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2)掌握學科思想方法與學習方法——過程方法目標;(3)掌握學科知識,培養學科能力——知識與能力目標。
2、多元互動
傳統的課堂教更多的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唱主角,學生當聽眾,缺乏和諧的師生雙向交流,導致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喪失,壓抑了學生的好奇心與創造力。新型的課堂教學倡導學生自主參與教學全過程,師生實現交流、互動,在共同探索新知識的過程中實現教學目標。師生在教學中是合作的夥伴、交心的摯友。在新的課堂教學中,多元互動成為教學的亮點,只有多元互動才能產生教學的共鳴,才能讓學生全面發展,才能使課堂教學收到最大的教學益。
3、以學定教
學是教學活動的本源、基礎與條件,教必須建立在學的基礎上,教學的成功與失敗,完全取決於能否按照學的客觀規律而施教,因此,課堂教學必須「因學論教」。其一,課堂教學的內容、方法及結構模式,都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並以最終達到教學目的來籌劃。其二,課堂教學要滲透學科學習方法,指導學生掌握學習策略,培養學生「會學」的能力。只有以學為本,因學論教,才能產生積極的整體效應。
4、方法優化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不同的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風格等就會有不同的教學方法。我們一方面倡導「合作」、「探究」等,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科學把握好和運用好傳統的教學方法,如「講授法」、「演示法」等。無論採用什麼教學方法,都應該遵循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思維為核心;實踐為主線能力為目標;育人為主旨。
三、基本原則
——主體性原則。充分尊重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揮其才能,發展其個性;要讓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色彩,形成充滿激情的課堂教學氛圍;要發揚教學民主,還學生一定的自主選擇的權力。
——開放性原則。課堂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開放的教學空間。這種開放性表現在學生心理安全方面,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心態是開放的、自由的、不受壓抑的;表現在教學內容上,既不拘泥於教材,又也不局限於教師的知識視野;表現在思維空間上,重視對學生進行開放性的思維訓練,不能輕率地否定學生的探索;表現在教學結果上,不滿足於課本、權威、教師的所謂標准答案,鼓勵學生標新立異。
——過程性原則。要改變過去把現成的結論直接告訴學生的簡單做法,課堂教學的重心由教學生記憶現成結論為主轉到引導學生探求未知上來,重視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加強思維訓練,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挑戰性原則。教師要倡導和鼓勵學生開展三個方面的挑戰:一是敢於向教師挑戰,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允許學生發表與教師不同的意見和觀點;二是敢於向課本挑戰,鼓勵學生提出與課本不同的看法;三是敢於向權威挑戰,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質疑權威的結論等。
——差異性原則。學生是具有差異性的個體,這種差異性表現在學生的智慧類型、學習速度、個性特徵等方面。通過實施差異性教學,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個體差異發展的需要。
小學各學科課堂教學基本模式
Ⅳ 如何理解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
課堂教學是新課程實施的主渠道、主陣地。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也主要是靠課堂教學中落實「三維目標」,完成學段目標。明確的教學目標是語文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首要條件,因此強化目標意識,是當前語文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
教學目標是指教師依據總體目標、一般目標、課程標准中學段目標、教材和學生實際及教學設施等設立的師生在每課時內將達到的學習結果和標准。它對教學活動的設計起著指導的作用,對教學活動過程起著調控和中介作用,是教學評價的依據。在下縣聽課、調研中,發現現實中教學目標從設立到落實卻4「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
Ⅵ 小學語文怎麼進行新課堂改革
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都在發生著變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師的觀念在逐漸更新,教師的角色在悄悄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慢慢凸顯。以培養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個維度為目標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學前台。但是,從筆者所聽過、看過的教學觀摩課中,也產生了一些疑惑,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對課堂流行語的反思
隨著「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的深入,小學語文教學中越來越注重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和適合自己的方法來學習語文。這些流行語的產生本身意味著小學語文教學對人本的回歸、對學習自由的拓寬以及對個體的尊重,但冷靜下來仔細想想,熱鬧的背後有許多讓人深思的問題。
1.「請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
課堂上,教師言罷,教室里立刻人聲鼎沸,場面極為熱鬧。但學生喜歡的方式真的只有大聲朗讀么?這跟教師的導向有很大關系。在小學階段,教師比較強調高聲朗讀,因為,這樣易出效果,也便於教師檢查。但是,其他的閱讀方式學生難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准》)總目標中就明確提出了要「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退一步說即使學生已經掌握了各種閱讀方式,也不要總強調「用喜歡的方式讀一讀」。學生不喜歡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隨心舍棄了。比如默讀和瀏覽,要求學生將字碼直接譯為意碼,這是一種高心智的活動。《語文課程標准》對默讀提出了具體的分段要求:第一學段(1~2年級)要求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第二學段(3~4年級)要求學生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第三學段(5~6年級)要求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鍾不少於300字。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時時引導學生學習、運用默讀。但在學生自主選擇時,往往避難就易。如果一味地用喜歡的方式讀,極易讓學生產生遇難逃避的不良心理。
2.「你學懂了什麼」。
教師話落,學生紛紛舉手回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場面熱烈感人。教師或全盤肯定,或蜻蜓點水式評價,不深究,聽之任之。仔細品評,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對於這一問題的回答是多層次、多角度、多側面的,可謂競相紛呈。然而遺憾的是,教師的種種表現常缺乏針對學生語言表達加以點撥、引導及在情感體驗上體現「撥雲見日」的功力,給人以「神龍見首不見尾」之感。更令人遺憾的是,這樣的提問單純地成了教學的形式,而沒有成為深入探究的絕佳途徑。下一環節的教學幾乎又是從「零起點」開始,很少去考慮學生已經獲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資源浪費。
3.「你想學哪一段,就先學哪一段」。
如同在語文課堂中設置了學習超市,教師根據多數學生的選擇進行教學。表面上看是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但實際教學中,這種方式對所有的課文都適用么?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或寫人、或敘事、或狀物、或說理。結構或並列或總分,文體有別,結構各異,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個性,一概以「你想學哪一段就學哪一段」可以嗎?而實際上,我們常常看到的只是教師虛晃一槍,「真主意,假商量」而已。教師總是有辦法趕著學生朝設計好的圈子裡鑽。
4.「你真棒」。
現在教師視批評如越雷區、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評就會扼殺一個「牛頓」,夭折了一個「愛迪生」。殊不知,一味這樣只會成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溫柔殺手」。當課堂上激烈爭論的學生期待教師的明辨是非時,教師所給予的「你們都有一定道理」「你們都很聰明」就會弄得學生摸不著頭腦,不知自己的觀點到底對不對,這種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賞識,只會對學生正確理解知識造成誤導。用鼓勵的方式培養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種方式。然而,我們在提倡表揚、獎勵、賞識的同時,一定要注意賞識的分寸。
二、對課堂學習方式的反思
1.「自主」與「自流」。
「你喜歡學哪一段?」「你想先學什麼?」「你想怎麼學?」讓學生自讀課文、自定學習內容、自選學習方法已是當今閱讀課上的「流行曲」。的確,它能高揚學生的主體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認識活動到生命活動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個度,當新的課文還沒有成為學生產生強烈閱讀慾望的「誘因」、學生還沒有對閱讀文本產生欲罷不能的內驅力時,便讓學生自定、自選學習內容,其結果只能適得其反。還有,在匯報(全班交流)時,學生匯報什麼,教師就教什麼,自己沒主見,教學無主次,完全處於被動應付地位,如此教學如何能有益有效?學習離不開教師,自主學習的確需要寬松的教學氛圍,但為了讓學生去自主,教師讓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組織學生學習,退出教學的舞台,成為一個旁觀者,這實質上是把自主學習異化為了放任自流。
例如,有位教師教學《只有一個地球》,在學生初讀後問學生:「此刻你心中有什麼滋味?是不是覺得酸酸的、甜甜的、苦苦的?」接著讓學生說感受,談體驗。學生一會兒說酸,一會兒說甜,一會兒說苦,東一榔頭西一棒,雜亂無章,學生說到哪兒,教師就跟到哪兒,完全放棄了自己的主導權,對教學無組織,對學生不引導,弄得學生和聽課的教師如墜霧中。我們既反對教師牽著學生鼻子走,也反對教師跟著學生走。教師應該是學生的領隊,當學生需要「引導」時就站到隊伍前,需要「穿針引線」時就插到隊中,要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確實擔當起促進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角色。
2. 合作學習「拉郎配」。
「合作學習」目前被教師視為培養學生學會交往、學會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風靡小語課堂。但是我們在聽課中發現,教師在組織合作學習時,對內容的設計、要求的提出、呈現的方式、活動的展開、合作的組織等有些主觀隨意。只要教師覺得該合作學習了,即使學生沒有進入狀態,毫無探究慾望,也必須迅速加入學習小組;教師覺得該匯報成果了,即使學生正在進行激烈的思想交鋒、正處於欲罷不能的探究狀態,合作學習也必須戛然而止……合作學習成了變相的「拉郎配」,成了許多教師落實新課標、新理念的一種裝飾。
例如,有位教師教學《曼谷的小象》,一節課組織了三次合作學習。第一次在初讀課文後,要求四人小組談談初讀後的感受;第二次在重點理解小象拉車、洗車部分,要求學生小組討論「你覺得小象怎樣,哪些詞語表現了小象的聰明、乖巧?小象為什麼會這么聰明、乖巧?」第三次大組交流:「假如不要小象幫忙,我們還有哪些辦法把車拉出來?」第三次合作學習,除了第二次有必要外,其餘兩次純屬為合作而合作,毫無意義。
我們認為合作學習不只是一種外在的東西,而是一種精神和內在的品質。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組織合作學習要把握契機,精心設計合作學習的內容、要求、呈現的方式、學習的組織等。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每一次合作學習都要有合作學習的必要、合作學習的價值,否則這種合作學習就會浮於表面。
課堂教學中以下幾種情況比較適宜使用合作學習:一是出現了新知識,需要培養探索、合作能力時;二是遇到大家都企盼解決的問題,而依靠個人能力又不能實現時;三是學生意見不一致且有爭論時。
三、對語文課堂學習內容的反思
語文教學有其自身的特點。《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語文學科在課程特性上出現了異化、變質現象,具體表現在課堂教學內容的呈現上。
有的課堂注重知識內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視了語文課的本體訓練,這較多出現在教學常識性課文時。
例如,一位教師教學人教版第七冊的《新型玻璃》一課時,設計了這樣的讀研專題:「課文向我們介紹了五種新型玻璃,它們都有什麼特點、作用呢?請自主選擇一種,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合作研讀,然後向大家匯報。」學生沒費多大力氣就將五種新型玻璃的特點、作用羅列出來,至於課文是如何藉助語言對這些特點、作用進行說明的,學生則根本沒有去細細研讀、體味。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一些教師為了體現所謂的新理念,將《語文課程標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落到實處,專挑「科技含量高,網上資料多」的課文讓學生研讀,但在設計研讀專題時,既不注意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又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年齡特徵,結果只能失去語文課應有的本色,「種別人的田,荒自家的園」,將語文課上成常識課,讓課堂成為少數尖子生的「一言堂」。
有的課堂熱熱鬧鬧、唱歌跳舞,學生的活動形式多,唯獨讀書不多,語文教學變成了藝術教學。
例如,某教師教學《家》(蘇教版第一冊)時,這樣活躍課堂,進行學科整合:1.白雲、小鳥、魚兒、種子的家都在哪裡?它們的家是什麼樣子的?讓我們張開想像的翅膀,當一回小畫家,畫一畫它們的家吧。2.(學生畫畫、展示了十分鍾後)讓我們再來當一回小音樂家,唱一唱《娃哈哈》和《大中國》,邊唱邊做動作(學生剛入小學,不少人不會唱這兩首歌,教師又是范唱又是讓學生跟著錄音機唱,再表演,花去近半節課時間)。
我們不能否認,繪畫、唱歌、表演走進語文課堂可以使語文課更輕松、更活潑,可以帶給學生歡樂,使語文學習更快樂;增強課堂結構的綜合性,學科間加強「整合」,可以開闊視野,使語文學習效率更高,更能體現大語文觀。但藝術究竟該在什麼時機走進語文課堂,學科之間究竟以什麼方式整合,應以語文學習目標為依據,應為「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服務,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如果為追求氣氛而「藝術」,為整合而「湊合」,結果只能是語文學科丟失本性,異化本質。
在這紛繁的課改大潮中,作為一線教師,面對先進的教育理念,瞻前顧後不好,裹足不前不好,邯鄲學步也不好。擁有可貴的靈魂思想,善於去偽存真,學會吸取精髓,才能在學習借鑒的同時,減少在左右搖擺中的機械追隨與模仿,潛心提煉,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
Ⅶ 如何深化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
既是「深化」,那就是說你已經有了比較好改革做法,只是覺得與心中的目標還有差距,對吧?
這個時候,就是要回頭檢討改革的各個環節,分析原始積累的資料和數據,找到問題所在。看看在觀念、總體設計、各階段操作等還應有什麼創新,以求突破目前的成績。
順帶說一下,有些同志都沒有進行教改,就直接到達了「深化」階段,這在論文寫作中常見,所以,不客氣地說,那樣的論文簡直就是「編」出來的,毫無價值,僅僅是為晉職加薪製造個機會。
Ⅷ 如何進行小學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信息化改革 案例
要有明確的目的性,精心設計教學媒體
運用信息技術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實施教版學過程最優化權為目的的,因此必須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合理選擇教學媒體和信息技術手段,採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切忌盲目性。沒有哪一種教學手段是萬能的,只有真正能夠促進學生學習,利於教學過程最優化的手段,才是有效的。信息技術手段也不例外。
信息化教學,要求教師在熟練掌握信息技術手段的同時,變革自己的教學設計行為。備課時,教師要系統考慮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資源和教學條件等多種因素之間的關系,從知識點、學習水平、媒體內容與形式、使用方式、使用效果等方面,進行信息技術的應用分析,設計教學媒體。將教學媒體設計作為教學設計的主要內容之一,成為教學方案的要目。
Ⅸ 現代信息技術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帶來了哪些變革
現在信息技術給教育與學習帶來的變革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教學內容和學習內容得到全面的優化
在計算機的智能性越來越強的前提下,教育信息網及資料庫的建立可以作為人腦的延伸,代替人腦的部分功能。這就使以傳授知識和記憶知識為主要內容的教學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傳統教學中許多要我們記在腦子里的東西,現在可以儲存在電腦里。因而面對高速發展的現代信息技術,我們不僅要考慮如何及時將它們整合到教學過程中,提高教學效率;同時還要考慮如何根據現代信息技術提供的條件來調整教學內容。現代信息技術給我們提供了全新的閱讀方式,它提供的電子多媒體讀物使閱讀與感受、體驗結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閱讀的趣味性;計算機及網路的聯想功能、非線型地組織和管理信息,給我們提供了高效的檢索式閱讀方式。因而閱讀教學應從單純的內容記憶或文本閱讀技能的教授轉移到同時注重培養學生檢索和篩選信息的能力上來。 第二個方面是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得到大量的更新 最基本的教學中的教材、教參、黑板、粉筆等載體和手段,可以被計算機及網路所提供的集成化的教學環境,如多媒體學習系統、資料庫、演示環境、輔助學習工具、師生交互環境等所取代。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充分表達教學意圖;學生可以通過下載學習軟體、網上查尋資料,通過電子郵件或BBS等與教師、同學交互聯系等方式來完成學業。在這樣的環境下,教學模式或教學方式的改革和創新就有了更大的可能。
Ⅹ 利用網路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哪些好處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日趨深化,多媒體優化組合教學及電教媒體的重點運用,已成為教育改革的組成部分。多媒體教學使圖、文、聲像融為一體,使課堂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寓知識於學習、技能訓練、智力開發等多種形式之中,達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目的,並擴大了訓練容量,使學生開擴了視野,豐富了知識,訓練了思維,發展了智力,課堂氣氛變得更加活躍。
一、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
1.課堂教學基本以教師講授為主,忽視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教師在課堂
上侃侃而談,學生被動地聽,教學模式是「填鴨式」的,效果事倍功半。培養的學生一般思想不夠活躍,缺乏創造性。
2.教學方式的單一,不能實行因材施教。好的學生感覺進度慢,內容太少,而對於另一部分學生來說,又感覺跟不上,吃不消。所以,如何解決這一矛盾,也是我們教學改革中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3.教學場地狹小、教學設備的落後、教學效率低下,一個教師只能給很少部分的學生施教。
教學方式和方法的優劣,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教學效果,而網路具有很好的特點,正是解決上述問題的一個最有力的工具。
二、網路教學提供全新的教學方法。
網路教學以計算機為媒介,充分發揮計算機所具有的處理圖形、圖像、聲音、文字、存
儲記憶等功能,通過人—機之間的交互活動達到教學目的,集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為一體。替代老師講解、板書、演示、輔導、出題考試等具體教學工作,讓教師有更多的教學時間與空間深入研究教法,利用相應的課件進行教學,可以教給學生更適合於信息時代的新的思維和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做到既符合教學要求,突出教學重點,化解教學難點,又形象直觀地讓讓學生同時使用視聽器觀,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計算機的全新教學手段培養發展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增強了邏輯思維,開闊視野,提高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了對新知識的追求和興趣。同時,網路教學突破了學習的時空限制,基於Internet網路的輔助教學,為超越時空和地域的協作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學生可以在課後的任何時間、教室以外的任何地點(只要能上Internet),鏈接到教師的教學主頁,給教師發E—mail,加入BBS。因而,藉助網上教學系統,既能輔助課堂教學,又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
三、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有機結合,提高了教學效果。
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有機結合,使教學過程有較大的靈活性,教學方式呈現多樣性。計算機的最大優點就是交互作用,即人機可以靈活地對話,利用計算機網路使這種對話從一對一發展到一對多、多對多,使交互作用的范圍更廣,信息流量更大,交互的方式也更靈活。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在不中斷正常教學過程的情況下,隨時通過網路上的學生機信號接收系統了解學生對課堂掌握的情況,隨時調整教學內容或教學過程。授課時間不再受限於課堂40分鍾,授課地點也不受限於學校和教室,因此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在網上方問教學主頁,學習、復習、鞏固每節課的內容。
教學過程中可以用分片教學方式和分點教學方式。所謂分片教學方式,就是在同一大綱、同一內容的原則下按深淺難易不同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師把內容相同而表述方式不同的軟體分別從網上發送到各片,並把軟體運行的控制權也下放給學生,這種教學方式適用於解決學生成績參差不齊的情況。分點方式主要是用於抽查個別學習點的情況,教師可以用學習屏幕、耳機或學習點桌上的指示燈提示被測的學習點,而根本不會干擾別的學習點,這樣可以避免傳統教法中傳呼一個學生而轉移全班注意力的缺點。教師對學生的輔導,與傳統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輔導已不再是僅僅批改書面作業,學生也不再為沒時間找老師或找不到老師而發愁。E—mail可成為教師民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渠道,成為老師對學生進行個別化輔導的有效方式。例如,通過個人電子信箱,學生可以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發函給教師,教師則可以把解答和指導意見,復函給學生,而這一切均不受地域和時間的限制,且快捷便利。
四、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相結合,可以從根本上改善學生完成作業,教師批改作業的現狀。
學生做作業,可以一改以往只能獨自一人閉門讀書寫作業的方式,學生之間可以進行
交流互助。教學系統中的電子公告板,就是在網上設立的專題討論區,有了這樣一個專題討論區,學生就可以在各自家中或其它地方,通過網路匯集在這里,對練習或課堂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實時在線討論,教師也可參與其中對學生過行輔導和答疑。
完成作業是學生鞏固知識、培養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要使學生在完成鞏固知識、提高能力的過程中始終處於高度興奮的狀態,我們可以把各學科中每一個單元的習題先進行充分的優化、精選,然後按照內容的章節編成一個個的系列軟體。在這些系統軟體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將一個練習題由淺入深地編進游藝機中,使學生枯燥乏味的作業變成生動有趣的游戲,然後通過網路技術把作業送到一個個終端,這樣學生在做題過程中始終處於高度興奮的狀態,就能充分發揮思維的能動作用。
從教師批閱作業的角度來看,利用網路技術可以極大地減輕教師批閱作業的勞動強度。隨著計算機向高級智能化的發展,計算機將最終代替教師批閱作業的工作。在給學生布置作業時,教師將學生作業從網上發送到每一個學習點讓學生完成,每完成一個作業片斷,教師回收一次反饋信息,反饋回來的信息包括學生完成作業的成績和完成作業的情況分析。教師可及時把批改情況及時反饋給學生,有利於學生訂正和復習。考試和測試可以採用同樣的方法,教師通過計算機網路系統回收各個學習點上的學生考試或測試結果和考試結果情況分析。
隨著社會進步,知識的更新速度將來越來越快,新概念、新理論、新技術將層出不窮。而通過網路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搜集、整理和存儲這些知識,使學生不斷地獲得親知識,跟上時代飛速發展的腳步。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網路技術,培養出更多的有知識、有能力的優秀人才。
如不滿意,歡迎隨時追問。望君採納,O(∩_∩)O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