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考試分析 > 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手段

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手段

發布時間:2020-12-23 05:37:15

1. 2016新課改下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方法主要有哪些

一、新課改和課改前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異同(一)教學目標新課程的改革已經悄然進行,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發展,也逐步邁入了一個嶄新而又重要的階段。教師角色的轉變對於適應新課改來說十分重要而且迫切,但是在這之前,必須先了解和認識新課改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而如今的新課改,則是在原目標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強調了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總體目標,即在提升學生信息素養的同時,從三個層面對其提出了具體的方向,即理論與技能相結合、過程與方法相結合、認識態度與價值觀相結合。另外學生的信息素養表現在:獲取信息、加工信息、管理信息、表達信息的能力;判斷信息活動的過程、途徑、結果的能力;發表意見、交流思想、處理學習及生活中現實問題的能力。而且內容的安排是以信息操作與交流為核心脈絡,圍繞學生的生活需求,強調信息技術與社會實踐的互利形式。(二)教學內容由於教學目標是由教學內容來表達的,故教學目標不同,其對應的教學內容也要有所不同。其中以信息技術為中心內容,但不是惟一的內容。教學內容的規劃要打破學科的制約,突破知識的常規軌道,突進材料思路,體現實用性、整體性、科學性與愛好性。所以,信息科學、信息技術與信息道德規范都要在教學內容的范圍之內。與此同時,還應注意到信息技術教學內容與其他學科相結合,利用信息技術來解決其他學科存在的問題,在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中要把其它學科的思維方法融合到信息課程中來。在不斷更新方法和觀念過程中,首先要完成對本學科知識的研究,即通過網路,並利用網路知識解決相關問題,尤其是解決關系學科知識所產生的共同問題。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術課的教學,相當的一部分內容是在其他學科的知識的配合引導下完成的。人技相結合的原則在信息技術教學內容中應該得以體現。當越來越多的新事物和新技術出現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時,當我們奔波於網路與現實之間時,繼續把握好人文精神,去弘揚人文精神,不得不成為如今教育中的重要話題,特別是對於一個中學生來說就顯得更為重要了。因此除常規的信息技術外,教學內容中還應更加充實,使學生從教學中體驗到自然、知識和我們的親密關系,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諧,科技的創新和親朋的情誼,讓學習中充滿人生的課程,讓價值觀在課程中得以提升,使在學習的活動中讓學生的精神和身心得到更健康的發展。二、新課改後教師的角色轉變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只是扮演傳道授業解惑者的身份。(一)教師應在學習中起到催化劑的作用教師在學習中起到催化劑的作用,這是教師角色的一個根本的轉變。所以教師一定要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教學活動中努力引導學生選擇基於網路環境地合適自身的學習目標,改變不合理的學習途徑,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用良好的網路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培養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師應積極參與到基於網路環境的學習中,和學生一起分享成功的體驗,不斷提升自己,並建立起融洽的師生關系和活躍的課堂氛圍。(二)教師應對課程安排起到決策者的作用面對新課改,新思想,課堂教學中的講授方法,不得不重新設計。教師的傳授方式必須由被教材所規范的舊思路轉變為教師設計教材的新思想,以一種更獨特更新穎的方式來教學。教師需根據本課程的整體目標來確定課程設計的指導方向,並對知識進行新的規劃調整,確定教學內容。在對課程進行設計的同時,還要以先進的媒體技術為奠基,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方向,改革課程架構,制定最佳教學方法和信息組織策略,重組課程傳授方式,適應時代的變化。(三)教師應在學生學習知識時起到建構者的作用學生們作為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無論是學習過程中還是在最後的分析中,最終都是在大腦的獨立的學習構建,知識重組的過程,在這個建設過程中,學習能力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從而教師應該依靠自己豐富的經驗和知識對這門學科的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的碎片,通過消化吸收把新的和舊的知識信息的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學生獲得知識更有效率。而且教師在引導學生結合新舊知識的同時,又要給學生留下足夠探索與構建的空間,使學生的思維發散開來,進而引導學生去獨立的處理問題,把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使學生學習成績步步高升。三、新課改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實現三方面的突破(一)突破教材的束縛教材不是知識的全部,當然也不全是正確的。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一些與其課程相關的熱門話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辯論,從而達到另一種學習的目的。超越教材不單單是語言上的擴充,更重要的是引領學生在教材的基礎上進一步創造,讓課程成為學習能動性的積極源頭。(二)突破課堂的教學內容突破課堂,不單單是把常規的教室轉移到網路世界中去,更要延伸到學生的現實生活中,將知識賦予生命,深入到學生成長的心靈當中。(三)突破教師的教學特點這是教師的一種自身超越,新課改要求教師在信息技術的大環境下,對教學過程中的角色、設計的能力、搜索信息的能力、處理信息的能力、判斷信息資源的能力、開發資源的能力發生轉變,把自己變成學習、教學和創新的引導者。結束語作為一名信息技術的教師,新課改的實施,既是一種機遇,又是一種挑戰。要想更好的抓住機遇,面對挑戰,就必須盡快的將意識轉變過來,抓緊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與教育教學水平,同時積極的適應各種角色的轉變。在教學過程中盡全力發揮好教師的作用,把信息技術的教學水平和理念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2. 3,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導入常用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什麼特點

導入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如有復習導入、懸念導入、情景導入、激疑導入、演示導入等,不同的課型可以採用不同的導入方式,同課型也可採取不同導入方式。俗話說:"教無定法",導入沒有固定的模式,也無所謂最好的模式,完全因教學氛圍、對象、目標的不同而不同。 "課堂引入應遵循簡短、高效原則,要發揮計算機的技術優勢、調動各種感官,以達到吸引學生和質疑問難的目的。"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材及學生的特點靈活處理。

對比導入,能直觀得顯示出本課"宣傳海報"中的製作要點,凸顯教學內容的作用和價值。這種導入突出了矛盾性,利用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征服欲去學習新知識。更可貴的是,這種對比導入還總結出了新課中的作品評價的標准,可謂一舉兩得。

溫故導入法是指教師依據溫故知新的教學原則由已知向未知引渡,架設攀登新知識高峰的梯子,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究慾望的導入方法。教師在講授新知識前,通過復習舊知識,如對學過的知識進行扼要總結,或提出與以前學過的知識有關的問題,引出與它們相聯系的新問題,由此導入新課。這種導入突出承上啟下的作用,提示學生要運用舊知識理解新知識。

作品展示法的特點是:先向學生展示用課堂待授知識製作出來的電腦作品,引起學生對電腦作品的興趣,然後激發學生學習未知領域知識的慾望。

趣味導入法,教師選擇以謎語、故事、游戲或與教材內容密切聯系的視頻、歌曲等為導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加課堂的趣味性、藝術性。

情境創設法是一種能引人入勝的方法。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先創設一種虛擬情境,將學生引入課堂教學。這種導入的特點是:形象、直觀、容易調動學生的興趣。

3. 如何提高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詳細

作為21 世紀的學生,不掌握好信息技術這門課程將難於跟上時代的步伐。小學是打基礎的階段,要打好學習信息技術的基礎,就要很好地提高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學有效性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採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而組織實施的活動。有效的課堂不是機械的生產一些整齊劃一的腦袋,它培養的學生是鮮活的,富有創造力的人才。那麼怎樣才能有效地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效率呢? 關鍵詞:信息技術 有效性 教學效果 效率 在教學中怎樣才能引導學生快速融入課堂教學,較好的完成課堂教學目標,起到較好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作用。 一、「熟悉教材」是提高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教師只有吃透教材,弄清楚課文的重點、難點,才能在課堂中根據學生的實際表現,及時地調控師生的作用,設計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討論,使課堂教學煥發主動、自主、探索的活力。信息技術是不斷發展的,其發展速度是非常驚人的,經常出現教材跟不上時代的現象,所以信息技術教師在備課時,不能照本宣科,要適當調整、拓展教材的內容。 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學思路是否清晰。教師在熟悉教材、研讀教材的同時,逐漸地會產生一個如何教的完整的思路。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這誘導即是教學思路,誘導的過程,即是教學思路在教學活動中的體現。 二、「合理創設教學情景」是提高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只有在教學思路十分清晰的情況下才能為每一節課創設形象的教學情景。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每節課的開始,教師的導入很關鍵。精彩的開場白能引發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樂與參與教學。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能容易對各種新生物充滿好奇心,進而產生極強的求知慾。如在Word 軟體中進行《插入圖片》教學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導入的過程:我首先利用廣播教學讓學生欣賞一些以前學生製作的圖文並茂的作品,有精美的賀卡、詩配畫。學生看後,便小聲地討論起來:「真漂亮!」「怎麼才能做出這么好看的賀卡呢?」,他們的眼中流露出很強的求知慾望。我抓住時機告訴學生:「這些作品是在Word 中製作出來的。」並激勵學生:「只要開動你們的大腦,發揮自由的想像,你們同樣可以做到,而且還可以比他們做的更好。」學生聽起課來非常專注,操作時個個都很積極。這樣的導入,創設一個寬松的學習情景,真正調動了學生的激情,為下一步自主探究奠定了扎實的情感基礎。 三、「有效教學方法」是提高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核心。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方法。它強調學生在自主和協作的環境中,在討論和交互的氛圍中,以真實情境下的「任務」為驅動,通過探究完成任務或解決問題,從而獲得知識、培養技能。它的基本特徵是「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在進行「任務」設計時,重點應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精心設計任務。 在教學過程中,為教材中的每一模塊設計一個大任務,此任務中包含這一模塊中的所有知識點。再將大任務分為若干小任務,每個小任務中隱含著一個或幾個知識點,每一課完成一個或幾個小任務。例如學習「Word 的功能和使用」這一模塊時,我設計的大任務是要求每一位同學編制一份精美的電子報刊。本章有以下5 個知識點:1、Word 的基本概念,建立編輯文檔;2、設置字體、字型大小,段落排版;3、頁面設置及文檔的列印;4、 Word 的圖形功能;5、Word 的表格功能。我把大任務分成5 個小任務,每個小任務中隱含著其中的一個知識點,每一節課完成一個小任務。另外,結合時尚的、學生感興趣的事物來設計任務也非常重要。如在教學「自選圖形」時,我設計的任務是:運用自選圖形設計一幅「海底世界」的圖畫。由於學生對這一任務非常感興趣,因而學習積極性很高。學生在完成這一任務時,很快就掌握了各種自選圖形的使用方法。 (二)任務設計要有層次,要注意滲透方法 任務設計要有層次,並要注意留給學生一定的獨立思考、探索和自我開拓的空間,以培養學生用探索式學習方法去獲取知識與技能的能力。例如,學習「在PowerPoint 中插入聲音」一課時,我製作了任務卡和升級卡。基本任務卡是:要求學生能在文件中插入聲音,在設置自定義動畫時能加入聲音;升級卡是:讓學生通過不同渠道、方法收集各種聲音素材,然後再用不同的工具軟體(如Windows 中的錄音機、超級解霸等)製作多媒體作品。學生製作出了很多具有個性的作品。例如,有位學生的作品《古詩欣賞》,其中不但配上了優雅的古典音樂,還加入了學生自己的朗誦錄音,作品非常有創意。 (三)任務設計要注重與其他課程的整合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要注意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討的能力。努力創造條件,積極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各類學科教學「,也就是說要提倡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例如,拼音教學可以與拼音輸入法教學結合,有利於解決目前學生漢字輸入難的問題;小學生口算訓練可以與數字鍵盤的認識運用結合;音樂教學可以與簡單計算機作曲結合教學; 美術教學可以「畫圖」結合學習等等……還可以利用Inter 網上豐富的資源,與各學科很好地整合。 (四)、學以致用, 能提高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要讓學生「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也就是說要讓學生「用」,用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讓所學的知識為自己服務。因此,在課堂上要注意「學以致用」的原則。在制定的教學內容上要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和實際需要,能夠應用於現實生活。例如:「畫筆」,學生可以利用它來設計賀卡,送給他人;「Word 文字處理」,學生可以利用它寫作文、記日記、寫通知、制課程表、寫信;「PowerPoint」,學生可以利用它來製作班級通訊錄;「媒體播放器」,學生可以利用它播放自己喜歡的樂曲……這樣,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內容都是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都是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學生學起來就會有興趣,樂於學。 (五)、廣泛交流,能提高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師生的交流非常重要,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更加重要。教師每一節課的新授時間應該控制在10-15 分鍾左右,而學生自由探討、交流與操作至少需要20 分鍾的時間,應該鼓勵學生大膽的說出自己獨特的想法與解決問題的方案,培養學生相互交流的習慣,我們要努力創設一種充滿了研究氛圍的民主的課堂。鼓勵學生主持探討與交流。 相互交流是一種能力,是未來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要學會傾聽同伴的意見,同時學會闡述自己的觀點,這是對學生創新性人格的一種培養。 (六)、充分展示,強化作品意識,能提高小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來自於哪裡?來自於學習的成就感。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時刻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成功體驗,充分展示學生的作品,給予充分的鼓勵,即使是一個很簡陋的作品,只要有獨特之處就應該予以肯定,賞識學生的每一件作品。展示學生的作品包括展示其操作過程與最終成果,對於被展示者來說,是一種鼓勵,對於其他同學來說,是樹立一個目標,是一種鞭策。每一節課都應該安排一個固定的環節對學生的作品進行展示,並讓學生對這個環節產生期待,找到自己學習的目標。我們必須認識到這樣一個問題,評價一堂信息技術課的優劣,不僅僅是看教師教得如何,更重要得是看學生學得如何,看學生是否能夠拿出像樣的作品來。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滲透這種「作品意識」,而充分展示學生的作品正是對這種意識的強化。 總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種過程,更是一種理念。它不僅關注知識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

4. 小學生學習信息技術課的方法有哪些

一、趣味學習法。興趣無疑是最好的老師,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會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特別關注,只有關注了,你才會去主動探究學習。因此,我們在對低年級學生進行入門教學時,一定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可以讓學生通過觀看一些動畫學習課件,讓學生以觀看卡通的方式去學習了解信息理論知識。學習滑鼠的基本操作時,可以利用學生喜歡的小游戲進行教學。到了高年級也應如此,我們應利用教學藝術,例如趣味引課,活動競賽激勵等。始終讓學生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這樣學生就會樂學,主動學,達到我們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探究嘗試法。信息技術是一門操作性較強的課程,課堂上講半天,只看不練,不如讓學生上機操作幾分鍾。相信對這一點,我們從事多年信息技術課教學的老師一定身有感觸。對於操作系統和一些教學軟體的操作小技巧和小常識,內容繁雜,達到同一種目的的方法往往不是唯一的,有多種方法,因此你不可能把每一種技巧和方法都教給學生。因此我主張,平時要教育學生,告訴他們,只要你上課時,除了不要用力敲擊鍵盤、滑鼠和不正常關機,不造成計算機硬體損壞外,在聽清楚老師的講解和要求後,你可以大膽探索、嘗試操作。在實踐教學的課堂中,我發現學生的這種學習方法,是最行之有效的。給同學們更多的自由空間,它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讓學生自己學到很多課本中沒有講到的東西,甚至有些時候我們也會跟著學生學到意想不到的知識和技能,可謂教學相長。

三、合作學習主題活動法。信息技術課不僅僅只是為了學習信息技術操作,往往是圍繞著一個活動主題,在完成主題的過程中,去學習一定的信息知識與技能,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合作學習主題活動法,不僅體現學科之間的整合,使學習活動生動有趣。學生在活動中不知不覺地完成了學習的內容,掌握了信息技能,還學會了與同學進行合作與交流,發展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了學生的多方面能力。例如:四年級學習《製作班報》,就可以通過小組合作進行主題活動學習,讓學生分組活動,自己去確定主題,收集素材,進行布局,最後完成作品,展示作品,師生進行評價。在整個主題活動中,學生不僅提高了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而且還提高了語文、美術等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審美情趣,學會了交流與合作,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觀看演示講練結合學習法。就是讓學生觀看教師或同學的演示操作後,再進行技能操作練習的一種學習方法。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覺得通過多媒體網路教室等教學軟體進行教學演示,也是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這種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它可以幫助我們很好的完成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讓學生觀看同學的操作演示,可以讓學生相互交流學習,給學生一個展示的機會,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例如,讓學生看自己和夥伴的作品,進行相互評價,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和鑒賞能力,還可以讓學生取長補短,相互學習,激發學生的智慧火花。

五、閱讀自學法。對於書中的一些關於信息技術的小知識和一些比較簡單的學習內容,我們可以讓學生自己進行閱讀學習。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閱讀教材時,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操作情況找出自己需要掌握的內容加以體會,更好地鞏固操作方法。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指不會學習的人。所以,我們不僅要讓學生樂學,更要讓學生會學。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就如同有了點石成金的金手指,會學到課堂以外的很多知識。

六、上網學習法。網路最大的魅力就是它的資源豐富,知識信息更新快速。現代人特別是學生更應學會利用網路收集信息,利用網路進行學習。互聯網上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作為教師我們應積極引導學生上網進行學習,豐富學生的知識,開拓學生的視野。在小學的信息課中,我們應讓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網路,掌握一定的網路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上網習慣和網路道德,這是我們的課程要求。

七、幫助式學習法。教師根據當堂所教內容,對於教學重點、難點知識部分或是預設的課堂上學生會遇到的學習困難,課前錄製成演示講解視頻教程(可用屏幕錄像專家或是電子教室的錄屏功能進行錄制),取名「學習幫助」,隨同教學資源一同拷貝到每台學生機上。上課時,可讓學生在實踐操作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或是學習困難時,讓學生自己去觀看學習幫助,主動去尋求問題答案。此學習方法,更加人性化和體現因材施教,更有利於學習有困難的同學課堂進行主動學習,目前被很多信息技術教師認可和採用。

八、競賽活動學習法。通過組織參加各種競賽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活動中得到鍛煉和發展,提高處理信息的能力,體驗成功的樂趣。例如,每年我都積極組織學生參加電腦作品製作和全國「六一」國際兒童節計算機表演賽。學生的電腦作品獲得過省級三等獎,在計算機表演賽中,學生多次獲得市級一、二、三等獎和省級三等獎、優秀獎。學生在活動中,提高了操作技能,豐富了知識。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還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方法還有很多,不管是哪種方法,只要是有助於學生的發展,有助於學生能力和素質的提高,學生能夠很好地掌握,並能運用到實踐中去,就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對於學生的學法研究,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地去探索和嘗試,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總結、論證並得到完善。

5. 如何提高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趣味性的方法

課前精心備課,選擇合適的教學過程。一堂課成功與否,與課前准專備工作的好與壞有直屬接關系。教師應做好充分准備。如查閱各類信息資料、儲備豐富的相關知識,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准備合適的教學手段和用具,深化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增強應變能力,積累處理學生生成問題的知識經驗和能力,掌握一定的地理技能等。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應教師主動參與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設計,創造性地整合、加工、運用教材,由「教教材」轉向「用教材教」,教學學生學習、發展情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能力。

6. 如何培養中小學對信息技術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是一種目的性和意識性都很強的師生雙邊活動,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只有緊密結合,才能在課堂上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信息技術課堂中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可以切實提高其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學生多方面的素質。本文從教學實踐出發,對信息技術課堂中一些比較有效的教學方法作了粗淺的闡述。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堂教學 學習興趣
近年來,在新課程改革的洪潮中,各學校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的巨大力量,大力普及信息技術教育,把信息技術教育作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提高教育質量的一次重大舉措,如今的信息技術課程已逐步列入中小學生的必修課程,並在基礎教育中佔有重要地位。
信息技術課集知識性和技能性於一體,具有工具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等學科特點,它作為當前基礎教育改革鏈條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實現創新教育的一塊堅實陣地。其課堂是一個奇特的空間,范圍並不大,可它卻能包容下知識的海洋。信息技術課堂中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自學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協作、創新能力。孩子們求知的慾望在這里生成,智慧的浪花在這里激盪,真可以說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如何在這個特定的空間,有限的時間里讓孩子們學得更多,更好,達到高質、高效,這應該是每一位教師、每一名教育研究人員孜孜以求的崇高目標。可是目前我們信息技術課「耗時多,效率低」的狀況在教學中普遍存在。而如何上好這門課就成為眾多教師努力探索的方向。那麼如何提高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信息技術課堂煥發出強大的生命活力呢?下面是我們對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游戲教學,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直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它促使學生追求知識,探索科學的奧妙。對於小學生來說,學習的積極性首先來源於興趣,葉聖陶先生認為,要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就要「一使需之切」「一使樂其業」。教師能「寓教於樂」,善於運用生動形象、具體鮮明,准確精練、妙趣典雅的語言進行教學,從而引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學生的求知慾望被激發起來了,作為教師當然就可以順水推舟,將學生帶入知識的海洋了。因此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我依據教學內容,設計一個或幾個游戲的情境,以此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激發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強烈求知慾望,讓學生在最佳的狀態下進行學習。例如學習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師一開始直接講解手指的擺放要求和指法要點,學生不但學的很累,而且很不願學,更加不能強迫其練習了。我在教學中就採取游戲引入的方法,例如:計算游戲、拼圖、賽車等游戲,這些富有童趣的游戲,深深地吸引著學生,學生在忘情地玩游戲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把指法練熟了,懂得了平常課堂中很難理解的回車鍵、空白鍵、換檔鍵、游標鍵、退格鍵、功能鍵的作用與使用。由於游戲中巧妙地設置一些障礙和關卡,迫使學生去理解鍵盤上的一些鍵的功能與使用,這樣他們就在無形中學會了鍵盤的使用。如果強行讓他們去學習理論知識,背熟鍵盤字母排列、鍵盤功能,學習效果不見得會很好,同時學生也沒有更大的學習興趣。通過教學實踐,我認為正確地引導小學生玩電腦游戲是利多弊少。使我體會到:「電腦游戲是通往電腦世界的捷徑」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但電腦游戲的取材和活動時間必須要嚴格控制,要選擇優秀的適合學生的游戲,更要強調趣味、益智、學習的功能。這樣,既保持了學生學習計算機的熱情,還可以促使學生自覺去學習信息技術知識,化難為易,加深印象,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二、創設和諧氛圍,保持學習情趣
信息技術教學的實踐讓我懂得,堅持鼓勵和誘導相結合,排除學生學習中各種心理障礙,克服學生的畏難情緒,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是保持他們學習情趣的有效手段。
信息技術教學中,由於學生知識能力水平的差異,加上有的學生因為顧及到自己的語文、數學等成績的不理想,總會存在著擔心、畏懼等心理傾向,部分膽小的學生因此產生壓力,要使全體學生均能保持良好的學習熱情,就必須鼓勵誘導學生,創設一種和諧的課堂氛圍。
例如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我特設一個「今天我來當老師」環節,讓每節表現突出的學生去幫助那些在操作中有困難的學生。學生都爭相表現,爭當「小老師」,通過這個環節既培養了他們的互相協作的團隊精神,又幫助了那些有問題的學生,同時,也解決了學生多,老師不能一一輔導的這一難題。
另外,我將學習信息技術課成績好的學生與學習成績較落後的學生「結成幫扶對子」,進行互助。並通過組際競賽、男女生分組比賽、優秀作品展示會、大顯身手等活動形式使學生參與其中。如在教學《動感圖文——設置動畫效果》一課時,我利用學生的好勝心、自尊感,組織學生操作比賽,課堂學習氣氛既活躍又充滿競爭性。我讓學生通過「給《奧運福娃》演示文稿中的福娃設置動畫效果」進行練習,使學生產生新鮮感和好奇心。故事情節緊扣學生心弦,使他們玩中練,練中學。下課後,有的學生還說:「下節課我一定要超過他……」;更有學生說:「老師,我要和你比……」。對操作不理想的人,我解決的辦法因人而異,有時我個別指導,有時讓「小老師」指導,還有時讓他觀看其他同學的精彩表演,耳濡目染,當聽到老師鼓勵贊揚的話語,他們的臉上也終於露出了開心的笑容。這樣,既讓課堂教學變得豐富多彩,又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欲,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很好的發揮。
三、注重自主實踐,品嘗學習的樂趣
信息技術學科所要教學的知識對學生來說可謂浩瀚無邊,不可能完全掌握這么多內容,只能無限地提升,不斷地獲取。學生的知識技能如果完全依賴老師的教導,那是死讀書,只能坐以待斃,被時代所淘汰。因此實踐操作是鞏固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一個重要環節,俗話說熟能生巧、勤能補拙,多練習,學生會在不知不覺中掌握所要學習的知識,從中品嘗到收獲的樂趣,逐漸培養學生的成就感和榮譽感。
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努力讓學生多動手,從操作中、從實踐中去領會方法,而不是靠教師的長篇闊論、面面俱到,包辦代替學生所要做的一切。這樣學生不但可以對課堂知識進行鞏固,而且更可以去掌握自己感興趣的知識,教師作現場指導。而多操作,多動手,也能對各種基本的操作,如滑鼠運用,鍵盤的使用變得越來越熟。在教學中,我將探究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給他們多一些表現的機會,多一份創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體驗,給學生一種到達成功彼岸的力量。
例如教學《畫多邊形》一課時,教師首先不是直接講解畫法,而是出示「三角形」圖讓學生觀察,然後出示自學要求,讓學生自學,同座合作畫出「三角形」,根據自學要求,學生一步一步操作,最後將自己的作品展示給其他同學看,「三角形」會畫了,其它的五邊形、八邊形等等同樣可以很快畫出了,這樣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不僅學會了「多邊形工具」的使用方法,而且逐漸學會自學的方法,每完成好一個操作,學生就會獲得一份成功的喜悅,就會從中品嘗到收獲的樂趣。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濃了,課堂教學的形式多了、新了,師生間的氛圍和諧輕松,給學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舞台。
此外,教學中的一些概念的名詞術語最難被孩子接受,適當應用一些形象生動的比喻,對他們學習計算機的知識尤為重要。這樣一來,不僅有助於提高他們聽課的興趣,而且還能達到幫助理解和記憶的目的。例如:在學習「畫圖」程序繪畫時,需要設置前景和背景顏色,這兩個詞語學生不易聽懂,我是這樣來打比方的:「我們畫圖畫,要用紙和筆,在電腦中畫畫也一樣,要選好筆(前景)的顏色、紙(背景)的顏色……」;又如在介紹文件名的知識時,學生往往不明白文件名為何要由基本名和擴展名兩部分組成,我用了這樣一個比喻:「文件的名字就像我們人名,人名是由姓氏和名字組成的,文件的基本名就像人的名字,擴展名就像文件的姓,用來區分各種類型的文件。」諸如此類的比喻,很好地幫助了學生的理解,達到了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同時要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實踐中去,切身體會到信息技術課一定要學好。這不僅能深化教學內容,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把學生的興趣推向高潮,而且還有利於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學能力。
總之,信息技術是一門新興的學科,課程容量大,任務多。要讓學生在短時間內不但學到知識,還要學到學習方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就要求我們信息技術教師時刻注意激發保持學生的興趣,更有效的利用課上的時間,讓學生在開放的環境中自主練習。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無止境,教然後知困。關鍵靠我們自己去思考、探索、研究和總結,以達到我們預期的目的和效果,從而使我們的教育遍地開花,碩果累累。

7. 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導入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信息技術作為小學一門新開設的學科,是實施素質教育最重要的學科之一。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是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美國的一個圖書館里曾有這樣三句話:「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由此可見在信息技術課堂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操作能力的重要性。

據此,為完成《綱要》規定的任務,達到教學目標,發展學生的能力,必須牢固地立足於平時課堂教學。而在課堂教學中尋找並運用一種適宜的教學方法進行信息技術的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隨著計算機硬體和軟體的不斷發展和信息技術教學的不斷深入,其課堂教學從不規范到基本規范,教學方法從無到有,教學模式從借用其它學科的教學模式逐漸過渡到具有信息技術學科特色的教學模式。本人在小學信息技術課二年多的教學實踐中,以信息技術的課程目標為依據,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積極探索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方法,根據平時教學的總結,歸納出以下六種可以運用的教學方法供大家交流,在此只能起著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傳統講解法

傳統講解法就是教師對知識進行系統地講解。它作為一種最常用、最古老的教學方法,同樣適合新興的信息技術學科,這種教學方法主要運用於信息技術常識性的知識教學,它不用藉助其它教學設備就能完成教學過程,如教學計算機的發展史、計算機的組成、計算機的日常維護和病毒預防以及計算機的用途、網路道德等。這種教學方法也同樣適用於計算機操作性知識的原理講解和操作步驟的講解,如:操作計算機的坐姿、漢字輸入法分析等,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特點,教學語言要注意「生動」、「形象」,防止照本宣科,對教材的內容必須深加工,這樣教師才能教的輕松,學生聽得愉快,記得牢固。

二、廣播演示法

廣播演示法就是教師利用網路演示軟體操作,學生從教師的示範性操作中學習操作的步驟和方法。這種教學方法主要用於操作性較強的過程,如畫圖、WORD、POWERPOINT等應用軟體的啟動、退出、操作界面的介紹、各種編輯操作等,這種教學方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是一種重要而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學生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直接了解各種應用軟體的功能用
操作方法,這種方法不但可以用在講解新課,也可放在課程的導入階段,只要教師組織一些新穎的導入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有利於讓學生同步進入教學過程,防止個別學生在做其它操作,達到全班學生的學習能與教師的授課內容同步。
三、同步教學法

同步教學法就是學生與老師同步進行操作,學生在操作掌握所學知識和操作內容。這種教學方法主要用於操作性較強的新知識教學過程,在復習中學生存在比較難於理解的過程也可採用此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在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中有著更重要的作用和新的含義。此教學法有兩種應用模式。

第一種教學模式為,教師在教師機上操作(邊操作邊講解),通過計算機投影儀展示給學生看,學生則跟著教師的操作和講解一步一步地操作,直到完成整個操作過程,這種教學模式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應用很廣,對於操作性較強的信息技術學科,針對某個具體的軟體中的某一項具體的功能,操作步驟和過程比較多,界面變化頻繁,教師難於講解,採用這種教學模式,教師講解一步,操作一步,學生跟著操作一步,教師講解輕松,學生一聽就能明白。這種教學模式必須要求計算機教室裝有計算機投影儀,這對有條件的學校來說,採用這種教學模式解決教學過程中重難點效果非常顯著。

另一種教學模式為,教師看著學生的操作進行指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講解下同時進行同樣的操作,一步一步直到完成整個操作過程。這種教學模式適用於更為廣泛的農村學校,因為應用這種教學模式進行信息技術教學,教師不需要網路演示軟體和計算機投影儀。應用這種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在教學方法上與第一種模式基本一樣,只是教師在教學中先指定幾名優生配合,教師講解一步,全班同學在優生的配合下同步操作,在講解時,除了講解具體功能及作用外,由於部分學生沒有直觀的視覺參照,每一步操作都要強調滑鼠的所指向和點擊的具體位置,為了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完成操作,教師要找好參照物或說清楚具體方位。用這種教學模式,教師一定要控制好操作進度,決不能出現一些同學操作在前,一些同學操作在後,這樣是無法進行教學的,所以要充分搞好組織教學,提倡互助互學,發揚傳(一個同學會了立刻傳授給旁邊的同學)、幫(對於極個別操作有困難的學生,旁邊的同學要進行幫助)、帶(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一些優生,讓他們帶動周圍一片)。處理好組織教學其教學效果與第一種教學模式完全一樣還會營造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若組織不好教學這種教學方法不但不會有良好效果反而會使課堂很亂教師上課很吃力。

四、任務驅動法

所謂「任務驅動」就是將所要學習的新知識隱含在一個或幾個任務之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並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產生一種學習實踐活動。「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它要求「任務」的目標性和教學情境的創建,使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在探索中學習。讓學生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完成教學任務。

以上流程圖的設計正響應素質教學提倡「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它強調了學生的主體性,要求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在其中被看作
知識建構過程的積極參與者,學習的許多目標和任務都要學生主動、有目的地獲取材料來實現,而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和咨詢者。所以,在任務驅動式教學模式中,要求教師在每節課前,先通過對教學目標和內容的分析和設計,安排學生自學課本上的知識,並准備好適當難度的任務。在課堂講授之後,將任務交由學生自行解決。在整個問題的學習、分析和解決過程中,教師只起到一個組織和引導的作用,將主動思維和探索的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發展。這樣,不管最終學生得出或未得出結論,教師都要與學生進行如何完成任務的交流,以最終對整個任務的完成做出合理的評價,並給出相應的反饋。通過這樣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增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思維意識,也在無形之中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這個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確,信息技術作為學習的基礎學習工具,是服務於具體任務的,可以用於多個學科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師要培養學生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對待信息技術,把信息技術作為獲取信息、探索問題、協作解決問題的認知工具。教會學生不再把學習的重心僅僅放在學會知識上,而是轉到學會學習、掌握方法和培養自主學習能力上。

在實施過程中「任務」設計要有明確的目標,要求教師要在學習總體目標的框架上,把總目標細分為一個個的小目標,並把每一個學習模塊的內容細化為一個個容易掌握的「任務」,通過這些小的「任務」來體現總的學習目標。例如:以小學信息技術第三冊第七課《製作個人通訊錄》的學習為例,在學習「製作個人通訊錄」的內容時,可以先給學生布置一個任務「給表格設置自己喜歡的底色」,這個任務包含「製表格」和「設底色」兩步操作,並強調「自己喜歡的底色」,體現了與學生的關系,同時也為下面的操作,即對通訊錄的邊框和底紋設置這節課的重點作鋪墊。在每堂課中就可以分配不同的教學內容為具體任務,要求學生當堂課內給出解決的方法。又如保存網上資料的模塊綜合練習時,可以讓學生設計製作一份小報,要求有圖、有文、有藝術字、有分欄等,其內容和版圖完全由學生自由發揮。這種形式比較適合於每個模塊的綜合學習階段。在最終學習結束時,要求學生結合語文、數學甚至體育科目的相關內容,當然也可以是其它領域的內容,製作一張電子版報。通過這種「任務驅動式」的不斷訓練,不但讓學生熟練地掌握了課堂內容,也使他們把這種解決問題的技能逐漸運用到其他領域,獲得了更大的提高。

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的過程,是一個充滿想像、不斷創新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科學嚴謹、有計劃的動手實踐過程,只有把這個過程完全交給學生,才會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不斷地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五、研究性學習法

研究性學習,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或途徑,根據各自的興趣、愛好和條件,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從學習、生活及社會生活中去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去探索、發現和體驗。同時,學會對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和判斷,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從而增強思考力和創造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的突出特徵是堅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由選題、自主探究和自由創造,與以往學習方式相比,研究性學習更有利於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所以說,「讓每個學生有進步」是研究性學習的核心價值取向。學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始終處於主體地位,既學到了知識,又鍛煉了直覺思維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塑造了自信和自尊。

信息技術教學作為以培養創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實踐能力為目標取向的必修課程,它強調讓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提出問題,收集材料,對研究性課題進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後基於問題解決模式,在實踐操作中培養學生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以及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造能力,並學會解決生活中與信息技術學習有關的實際問題。要想讓學生對信息課保持持久的學習熱情,僅靠傳授書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教師要有意識的開展信息與其他學科相聯系的橫向綜合的教學。研究性學習模式中所需要完成的任務,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內容,而是課堂的延伸,甚至是社會現實性課題,如環境保護、社會類問題等。在這一模式下,獲取信息、交流信息,並最終以電腦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務。也就是說,教師安排的任務可以是具體信息課的任務,也可以是與其它(例如語文、數學等)科目的問題。任務一旦提出,教師就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整個動態過程交給學生自主進行學習。通過一個或幾個任務,甚至把相關的幾個學科知識和能力要求作為一個整體任務,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研究如何完成任務的同時,也就同時完成了幾個學科相關知識的學習。

研究性學習教學不再是傳統的單一學科學習的框架,而需要按照學生認知水平的不同,將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以課題的形式來完成課程目標。學生通過主體性、探索性、創造性的解決問題過程,將多個學科的知識、學問性知識和體驗性知識、課內與課外、學校與社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問題解決方法熱情。就其整個過程而言,研究性學習教學更加突出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參與的過程性。在整個研究的過程中,從研究方案的提出、形成、方案的實施,到任務的完成都由學生自主進行,而教師僅對學生題目的選擇和分析資料的方法等進行一般性指導。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解決所遇到的一切問題,課題結束時也使學生擴充了自身在課內外的知識。

小學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教學是溝通學校與社會、書本與實際、人與自然的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它與通過間接的傳授途徑去認識社會、認識自然的最大不同在於,它是通過學生的多感官參與完成的、是對於現實的感受和認知。同時,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一方面需要學生情緒、情感的參與,另一方面又是學生的情感發展和新的情感獲得的過程。情緒和情感的獲得會對學生的認識和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是信息技術書本學習所不能比擬的。
六、分層合作學習法

「分層」實質上是在課堂教學中嘗試實現個別化教學的一種方法。在課堂教學中允許學生對學習材料、學習方法、達到目標的程度和達到目標的期限有靈活選擇的機會和餘地。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時間、教學步驟以及教學方法的確定都可以從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實際出發。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學目標的高低應有不同的要求。針對學生在學習效率不同,學習內容的容量也應有多少不同。針對學生認知能力,在自學、討論、練習上也有不同的要求。教學目標分層是實施「分層教學」的關鍵之一。目標分層就是將傳統教學中統得過死的劃一的教學目標,改為可由學生選擇的彈性目標。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允許由學生來進行選擇,就決定學生「人人有事可做」、「人人有興趣學」。教師的任務從主要是講解和講授,轉化到主要是指導學生學習,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給予個別輔導。學習方式也從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轉化到主要是學生自學和小組合作學習。分小組學習是「分層」教學比較可行的一種課堂教學形式。

8. 淺析如何提高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

淺析如何提高小學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效率
一、教學以學生興趣為切入點,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讓小學生學習變被動為主動,就必須以學生興趣為切入點,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在計算機的課堂教學中,多尋求新起點,比如說教師可以利用PPT等新鮮的教學方式。收集較為精美的圖片和聲音代替傳統的講授,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的具體事例中建立其對計算機學習的熱情,而不是只沉迷於網路游戲,同時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布置作業,在合作和交流中,鍛煉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讓學生能從細微處真正喜歡上這門學科,自願花時間鑽研其中的奧妙。
二、加強學生實踐鍛煉環節,培養創新能力
創新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而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主要體現在對人才的培養和對教育的重視。小學生還處於自製能力以及性格不成熟的發展階段,因此將創新理念和精神滲透到從小的教育中是民族發展的要求。小學信息課更應該鼓勵小學生勇於創新,大膽嘗試,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發現問題,主動尋求解決辦法。如教學生如何製作幻燈片時,就可以採取自主學習的方式,讓學生自己摸索方法和技巧,然後選取較為優秀的幻燈片作品讓大家進行評論總結,從不同視角分析發現問題,活躍思維,激發學生潛在的創造意識。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自身學校的實際情況,與別的學科結合起來,開展聯合教學,如信息課與語文課聯合開展競賽,將語文課的詩詞題材運用信息化的手段表現出來,既達到了增強計算機軟體的使用效果,也達到了增強學生對古詩詞的記憶和理解,通過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調動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從而也有效地培養起小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豐富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效果
教學資源是學生學習的資料庫和儲備屋,更是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方式,小學生自身收集信息資源的能力相對較差,因此,教師在該方面要做好充分的准備工作,要基於對學生的了解和各門學科的熟悉。建立豐富的信息教學資源庫,可以與其他學科之間建立聯系,實現教學合作,這就實現了全學科多層次的滲透教學,也提高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例如。老師可以就一個英語情景對話的主題來設計一堂豐富的課堂,然後提供相關的教學資源,小學生在選取不同的教學資源時,進行反復比較、模仿、尋找差距與不足中,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辨別問題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實現了教學資源的最優化配置。

9.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方法

一、傳統講解法
二、廣播演示法
三、同步教學法
四、任務驅動法
五、研究性學習法

閱讀全文

與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手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