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考試分析 > 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活動記錄

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活動記錄

發布時間:2020-12-22 01:11:27

① 鄉村少年宮活動記錄 信息技術的誰有呀發一個

體育興趣小組活動記錄表
活動名稱:乒乓球 指導教師:丁延順 日期: 年 月 日
學生簽名 活動時內間 時 分至容 時 分 活動地點
活 動 過 程
活動內容:
訓練重點:
1、觀看專題片「乒乓球的輝煌」,強調訓練紀律。
2、球感的訓練
1)顛球練習
2)對牆擊球練習

體育興趣小組活動記錄表
活動名稱:乒乓球 指導教師:丁延順 日期: 年 月 日
學生簽名 活動時間 時 分至 時 分 活動地點
活 動 過 程
活動內容:
訓練重點:
1、觀看專題片「乒乓球的輝煌」,強調訓練紀律。
2、球感的訓練
1)顛球練習
2)對牆擊球練習

備注

備注

② 學習計劃怎麼寫

新的學期即將到來,為了使下學期的學習成績進步、各科成績優異、不偏科,在此做新學期的打算,如下:

一、做好預習。預習是學好各科的第一個環節,所以預習應做到:1、粗讀教材,找出這節與哪些舊知識有聯系,並復習這些知識;2、列寫出這節的內容提要;3、找出這節的重點與難點;4、找出課堂上應解決的重點問題。

二、聽課。學習每門功課,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要聽好課,聽課應做到:1、要有明確的學習目的;2、聽課要特別注重「理解」。



三、做課堂筆記。做筆記對復習、作業有好處,做課堂筆記應:1、筆記要簡明扼要;2、課堂上做好筆記後,還要學會課後及時整理筆記。


四、做作業。1、做作業之前,必須對當天所學的知識認真復習,理解其確切涵義,明確起適用條件,弄清運用其解題的步驟;2、認真審題,弄清題設條件和做題要求;3、明確解題思路,確定解題方法步驟;4、認真仔細做題,不可馬虎從事,做完後還要認真檢查;5、及時總結經驗教訓,積累解題技巧,提高解題能力;6、遇到不會做的題,不要急於問老師,更不能抄襲別人的作業,要在復習功課的基礎上,要通過層層分析,步步推理,多方聯系,理出頭緒,要下決心獨立完成作業;7、像歷史、地理、生物、政治這些需要背的科目,要先背再做。


五、課後復習。1、及時復習;2、計劃復習;3、課本、筆記和教輔資料一起運用;4、提高復習質量。


做好以上五點是不容易的,那需要持之以恆。

③ 信息技術教學活動過程及效果記錄的填寫模板

一、信息技術是綜合實踐活動資料搜集的先鋒官
在以往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當學生遇到搜集資料的問題時,第一而唯一想到可能就只有查書和問老師。而信息化時代的今天,孩子們能知道的甚至比我們多得多。他們積極運用網路技術等信息技術手段,拓展了綜合實踐活動的時空范圍、提升了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水平。
1.遨遊網路,擷取信息
「信息技術教育」是綜合實踐活動四大指定領域之一。如何引導學生更好地利用網路資源,搞高他們搜集信息、辨識信息、處理信息、運用信息的能力,提升他們的信息素養,也是綜合實踐活動的一個重要任務。而我們開展的許多綜合實踐主題活動需要從網路上獲取信息。如我們開展的《傳統節日》活動,上網沖浪查找我國傳統節日的相關資料,成為孩子們的首選,他們遨遊網路,擷取相關信息,獲得更多的體驗和感受。說實話,學生從網上查找到的資料完全超乎我們的想像,他們不僅查找到了多種節日,它們的起源、發展,還找到了相關的一些風俗及不同地區的習慣與傳統的不同。當然網路是開放與自由的,甚至還有些垃圾信息、色情信息,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如何在浩瀚的網海中汲取所需營養,也離不開教師的正確引導,同學們的互相監督無疑也會為他們自己營造積極向上的輿論氛圍。
2.音像設備,捕捉資料
搜集、積累和保存資料對開展有效的綜合實踐活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除搜集書本、網站上的文字、圖片資料外,對於實際生活的一些富有價值材料的搜集,也是十分必要的,特別是有些「現象」與「鏡頭」又是難能可貴的,甚至是稍縱即逝、可遇而不求的。如何將它們永恆地「記憶」下來呢?錄音、錄像、照相等信息技術都是值得我們鼓勵孩子們使用的方法。自我校開展《美在校園》活動以來,這些四年級的學生們對於這些音像設備已不再陌生,孩子們拿起DV機、照相機、錄像機即時「捕捉」活動收獲的點點滴滴。
二、信息技術是學生學習綜合實踐活動的發動機
綜合實踐活動是以活動為主要形式的,倡導研究性學習為主導學習方式。信息技術教育和綜合實踐活動都具有開放性、綜合性的特點。信息技術的學習既需要學生探究、理解和建構信息技術的有關原理和方法,更需要學生通過信息處理、設計製作作品等技術活動表達自己的創意、想法和認知活動結果。信息技術教育要注意「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引導學生在思考、探究和理解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應用技術;在操作過程中,鼓勵學生探究原理、總結方法、積累經驗。在技術活動與認知活動的互動中培養科技創新精神,提高技術實踐能力。避免脫離思考與探究的機械操作和簡單模仿,或者脫離技術實踐的「紙上談兵」式的信息技術教學。讓信息技術與綜合實踐教學的整合不僅可以體現各學科知識的協作和滲透,而且體現了師生間對習慣性的課堂模式的突破,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1.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信息技術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運用,可以令教學方式由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主體。譬如網路環境就可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和交流的空間。網上資源不受時間、空間和地點的限制,它是真正意義上的開放性的學習資源,學習者可以在網路中任意地學習、研究,自主確定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可以查閱資料,也可以進行對話等,這是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
創建綜合實踐活動網路平台,是實現信息技術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整合的重要條件。如《美麗的葉子》這一主題就是由四(3)班的孩子們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自主提出的,他們還通過上網查閱資料等方式重新組合了新的小隊,確定了各自的研究計劃與主題,更令人欣喜的是,學生們自主提出要創辦各小隊的活動主頁的大膽想法,並親身參與其中。隨著各小隊創建的網路平台日趨完善,我們課堂上的匯報逐漸形成了學生自主瀏覽各隊網頁、各小隊自主交流學習的良好氛圍。網路平台的創建可以極大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打造自主的信息化環境。
2.變「接受學」為「協作學」
綜合實踐活動課中,合作學習是最常用的學習方式。學生們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一起討論和交流,建立綜合實踐活動協作小組。通過合作完成一個共同的任務、小組成員之間通過討論與辯論、結成夥伴、競爭等形式,使得學生的學習活動更加生動、活潑和豐富多彩。無論是活動方案的設計、分工,還是活動的具體實施,以至於活動現象的分析與交流,到最後交流活動收獲,都離不開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有時甚至是家長與學生、學生與社會之間的密切合作。隨著國際交往的日益頻繁,信息化進程的不斷加速,這種交流與合作的范圍還會不斷擴大、深入。讓學生學會交流與合作的學習方式,對其終身的發展顯然具有更加長遠的意義。
信息技術教育要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學會運用信息技術,分享資料、合作交流,通過討論深化理解,通過合作促進社會建構;引導學生學會在合作過程中合理表述個人觀點,恰當地應用他人觀點,在利用社會公共信息的基礎上共享個人的信息資料,培養與信息時代相適應的交流能力和信息共享意識。網路平台的創建突破傳統「師講生學」的教學方式,構建師生互學、生生互學的新型學習方式。面對網路,每一個學習者都可以獲得最新的信息和資料,教師能得到的,學生也能得到,優生能得到的,差生也能獲得,學生在網路中享受真正的平等。讓學生通過現代信息媒體自行探究、思考和集體探討,有機地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主動探究意識及合作技能。
網路平台亦是學生表現自我,展現活動成果的十分有效的手段。將學生的活動日記、收獲卡、小製作、小發明、書畫作品、獲獎證等成果利用拍照、掃描、資源整理等信息化手段上傳到校園網站進行公開展示,也極大激勵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與參與活動的熱情。
三、信息技術是綜合實踐活動評價的得力助手
信息技術的有效、科學、合理使用,將使我們對學生的評價更加客觀、真實、民主。
1.打破評價教師包辦制
《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強調:「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強調多元價值取向和多元標准,肯定學生與世界交流的多元方式。」因此,評價者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也可以是家長,也可以是社會力量。
為此,我校專門在學校網站上開辟了一塊綜合實踐活動版塊,方便實現了學生的自我評價、生生之間、活動小隊之間的互評,還可以讓教師、家長和其它社會人士參與其中,參與者可以通過上網瀏覽相關的資料,對被評價者每一次主題活動進行客觀、綜合的評價。而學生個體則可隨時進入網站進行查詢和了解,以便修正今後活動中的言行,開展網上交流以達到再學習的目的。
2.使評價貫穿活動始終
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同時重視學生活動過程的評價,使評價滲透於綜合實踐活動的每一個環節,它是提高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性、確保學習質量的一種主要策略和機制。綜合實踐活動不僅重視學習結果的評價,而且重視過程的評價,學生活動過程的評價:利用信息技術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價值判斷。如在《服裝情結》活動中,我們除了在學生的采訪卡、收獲卡、活動記錄單上設立了「留言板」、「某某對我說」的評價項目,各小隊還為自己的小隊主頁創建了網上留言板,同學、老師、家長和其他人士可隨意在留言板提出疑問與小隊的同學交流,還有隨時對各小隊的同學及時的評價,真正落實了評價的過程化。
總之,信息技術教育是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和特殊領域,應注重信息技術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和實施過程有機整合起來,在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過程中要積極運用網路技術等信息技術手段,以拓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時空范圍、提升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水平,為學生進行跨地區、跨學校、跨班級的合作探究開辟空間。信息技術是綜合實踐活動發展的助推器,是綜合實踐活動的得力助手,信息技術將極大的推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快速發展。

④ 怎麼提高個人信息技術能力的聽評課活動記錄

聽課、評課是有效進行教堂教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調研中我們發現,很多聽課、評課活動都流於形式,教師在聽課評課時存在一些誤區。例如,在聽課環節,或者只記載知識步驟,忽視教學過程和課堂活動;或者記載簡略,缺乏對自身教學的啟迪;或者只憑感覺,不管課堂要素與學生達成效果。在評課環節,或者怕評的重了得罪人,或者隨大流,看別人先怎麼說;或者停留於感性認識,缺乏一定的理論層次;或者泛泛而談,缺乏對課堂教學亮點的提煉;或者就事論事,沒有可供借鑒的建議。兼職教研員在聽課、評課時應怎樣起引領作用呢? 聽課前應准備什麼?盲目聽課與有所准備聽課,效果大不一樣。首先應以學習的身份來聽課。聽課時要做到五心:誠心、虛心、專心、細心、公心。聽課前應做好如下准備:①熟悉教材,了解這節課編者的意圖和教學的重難點。②明確這節課教學的三維目標。③勾勒出這節課大體的教學框架,為評課提供參照體系。④回憶自己是否教過/聽過這節課,有什麼困惑與問題。聽課時應側重什麼?一節課成功與否,不僅在教師講了多少,更在學生學會了多少。聽課應從單一聽教師「教」,變為同時看學生「學」。做到邊聽邊看。聽教師是否講到點子上,重點是否突出,詳略是否得當,學生的回答是否全面等;看教師主導作用及學生主體作用發揮得如何。上得好的課,應該看出學生是怎樣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不熟練到比較熟練的過程。老師的功夫就在學生答錯時能加以引導,答得不完整時能加以啟發。聽課時應關注四個方面:①關注教學環節設計。聽課時要注意思考,為什麼這樣安排課堂教學環節?怎樣使課堂結構符合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什麼時候引導學生探究?什麼時候學生交流練習?什麼時候質疑討論歸納?②關注重點難點突破。聽課時要關注教師怎樣運用學生已有知識再現縱橫聯系?是否採用舉例引導、直觀演示等手段?如何運用比較、分析等方式幫助學生突破難點?③關注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聽課時要關注教師怎樣與學生積極互動?怎樣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之間的關系?④關注輔助手段的應用與板書設計。聽課時要琢磨教師如何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如何設計板書?聽課後應做些什麼?①整理好聽課記錄。按先後程序提綱挈領地記錄。記錄各環節所用時間、教師教的時間、學生學的時間。記錄教法學法的選擇、記錄情境的創設、過渡的語言、引導的技巧、激勵的方法和組織活動的方式等。②做好課後分析。聽完課後應及時分析這節課的特點,明確對自己有啟迪、能學會的方面。並針對這節課的實際情況,提出建設性的意見與合理化的建議,與執教教師交流切磋。評課時應注意什麼?①要抓住主要矛盾。在分析一節課或一位教師的優缺點時,要評出好在哪裡,差的原因和怎樣改進。遇到優點少缺點多的課時,可適當歸類,抓主要的說,或點出缺點的根源,具體意見宜在下面交換。②要採用多種形式。通過語言的技巧、發言的分寸、評價的方向和火候,起到推動教學的作用。集體評議時,善於從不同側面看問題。有經驗的評課人都注意「點出特色」,對教師產生激勵作用。③要有理有據。要有重點,切忌吹毛求疵。要全面衡量,切忌以偏蓋全。要實事求是,切忌片面性和庸俗化。想讓老師對你的評課心悅誠服,可以通過分析教學片段或細節的現象,找到問題的結症所在,指出理論依據,然後給出好的建議,讓人豁然開朗。④要區別對象。注意教師的年齡和心理承受。對年長的或心理承受能力弱的教師應含蓄、客氣;對年輕的或心理承受能力強的教師則可坦率、真誠;對新教師,第一次評課要以鼓勵為主。

⑤ 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課題組學習培訓記錄怎麼寫

有人說:「是什麼決定我們的未來?我的答案是互聯網和教育。」作為推進未來社會發展的兩大核心動力,網路和教育將在廣度和深度上極大地影響一個民族的命運,影響一個團隊、個人在未來時代的競爭力。
因此,網路教學研究已成為當今教育領域的一大熱點。信息時代的降臨,既是對教育提出嚴峻的挑戰,更為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為了滿足二十一世紀社會對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我們必須把握機遇,迎接挑戰,以樹立現代教育思想為先導,將信息技術合理有效地應用於教育教學改革,推動面向二十一世紀基礎教育現代化的實施,提高教育教學的效率。
80年代初,當第一批微機在發達國家學校的課堂出現時,就有人興奮地預言:計算機將會給教育領域帶來一場革命!然而,這么多年過去了,這場革命在學校里始終沒有發生。究其原因,國內外的大量研究表明:造成教育領域信息化步伐滯後的最主要原因既不在經濟,也不在技術,而在陳舊落後的教育體制和教育觀念的束縛。
一、現代教育媒體在教學中的優勢
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具有綜合處理語言、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視頻和聲音的能力,擁有極強的表現力和較好的受控性、交互性,經過完整演示、形成合理教學結構的過程。特別是新課程實施以後,低段的語文教學更注重看圖說話能力的培養,從教材的編排上看,他們也不惜用大量的油墨,把課本印的漂漂亮亮的,創設了一系列小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情景。從這也可以看出,圖片在現今低段教學上尤為重要性。而這些資源的利用,更離不開教學媒體的參與,如實物投影等。使學生在最佳的學習條件下充分調動其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行有效的學習,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最大發展,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達到優化組合,個別化和大面積施教的統一得到實現。
由此可見,作為教學媒體,計算機能幫助教師改善教學效果。擴大教學范圍,延伸教師教育功能,因此是促進教改的重要手段,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二、現今課堂教學中不容忽視的問題
首先我們得了解我們的課堂,從而更好地來改進課堂的教學,因為在現今的課堂教學中存在著不少受大家忽視的問題。
1、忽視教學主體的參與性
語文教學工作是一種特殊的認知活動,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也是認知活動的主體。課堂教學的精髓是教師、學生間的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從而形成一種有助於認知活動的教學環境。多媒體教材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是用於支持課堂教學的。由於多媒體教材的一大特點是可提供豐富的多媒體信息和資料,它集文字、圖像、聲音、錄像等於一體,因此人們在提到運用多媒體支持課堂教學時,一味地強調教學內容的信息量,也就是強調在單位時間里給予學生盡量多的信息。這樣大信息量的課堂教學,使學生無所適從,思維處於高度緊張狀態,結果是學過的知識像過眼煙雲,記得快也忘得快。
比如,在一堂《祖國到處有歡樂》的課堂教學上,有位老師大量地應用了多媒體教學,在課前播放了《我們的祖國是花園》的歌曲,課上還讓學生看了許多圖片、錄像等,課後還不忘來個呼應,播了一首《娃哈哈》,當然部分還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理解文章的重點難點部分。這堂課雖然內容很豐富,獲得的信息量很大,但真正能為學生學習起幫助的卻很少,也很難激起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反而浪費了學生的不少學習的時間。多媒體的使用也要因課堂的需要而定的,並不是所有的課都需要這么「豐富」的教學內容。這樣似乎充分體現了運用現代教學手段的優勢,卻忽視了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積極參與、積極思維的主動性。這樣的課堂教學仍未脫離教師主導課堂的教學形式,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比,只不過是「開新車,走老路」。
2、忽視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
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並不等於放棄教師的主導作用,而是教師主導作用的側重點發生了變化。然而,有些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把主體回歸的課堂變成了主體放任自流的課堂,過度弱化了教師的作用。在教學中出現了放手讓學生在網路中自學而不進行監控,在討論區中自由發言而不圍繞主題的現象。這樣,在網路環境下學習的優勢不但沒有發揮出來,而且連傳統教學的任務也沒有完成。教師應在實際教學中系統考慮教學活動諸要素和諸環節的相互作用,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種方式優化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學生在通過信息技術、多種學習策略和多種活動形式主動學習的同時,不斷地將反饋信息傳遞給教師,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不斷地對教學過程實施隨機調控,達到和諧共振的狀態。整個教學過程,實際上是一個雙向交流互動、不斷循環、不斷調控的過程。
3、忽視其它教學資源,過分依賴網路資源。
從來就沒有唯一的教學媒體,網路亦然,有很多方法可以提供學習資源,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影視廣播、圖書館等。不能認為信息技術就是網路技術,只有網路資源才是唯一的資源和最好的資源。甚至出現了沒有教學媒體無法上課的例子。
三、發揮媒體優勢,克服課堂弊端,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
(一)、整合的可能性
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的可能性應從信息技術、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還要尋求支撐的理論依據。
1、 信息技術的特點。
A、 資源的海量化:知識爆炸這個詞語只有在網路上才有最切身的體會。
B、 形式的多樣化:多媒體電腦的信息呈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等等。
C、 活動的交互性:人與人的互動、人與機器的互動,而且這種互動跨越了時間、空間的限制。
D、 學習的主動性:以上特性決定了信息化的學習必然由學習主體進行自主選擇、探究。
其餘如共享、動態、超媒體、開放性等特性已是眾所周知。
2、 語文學科本身的特點: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其教學內容為:閱讀、寫作、口語交際。
信息技術時代,語文教學必然有新的特點。
閱讀:中國閱讀學會會長曾祥芹教授從未來教育的角度,分別從閱讀的深度、廣度和速度這三個層面上提出了閱讀的三種方法:精讀、略讀和快讀,信息時代的閱讀應高度重視略讀和快讀。
寫作:隨著電子系統交換信息作為人與人之間的重要交流方式,寫作教學將面臨變革:文學的地位會降低,實用文體會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文體,組織和改編有關信息將成為一項重要的寫作能力。
口語交際:口語交際技能將被視為獲得並保持職業的主要技能之一,越想獲得高職位,越得學會如何與不同地域、不同語言、不同種族的人進行交際。
3、 教育理論基礎: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學習環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則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要求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採用全新的教育思想與教學模式、全新的教學方法和全新的教學設計。
奧蘇貝爾指出,要想實現有意義學習可以有兩種不同的途徑或方式: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前者主要是依靠教師發揮主導作用,並通過「傳遞—接受」教學方式來實現;後者則主要是依靠學生發揮認知主體作用,並通過「自主發現」學習方式來實現,他據此提出了「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他還認為,情感因素對學習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動機起作用。
由此可見,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可在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方面進行整合,極大地激發學習動機、實現自主式學習、探索性學習、協作式學習,為語文的終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整合的可行性
1、利用直觀性,激發興趣。
人類的學習行為是外部刺激與認知主體內部心理互相作用的結果。如果所提供的外部刺激與學習個體內部心理相吻合,就能夠引起學習個體積極的態度和求知慾望。因此進行多媒體教學就要掌握學生的認知心理,充分利用直觀的外部刺激,如生動鮮艷、聲像一體的畫面,動靜結合、色彩變換的圖像文字,使原本豐富多彩的歷史在冷冰冰的書本中栩栩如生,學生全方位地、立體地接受信息,對生活的認識也由看書或聽教師講述後去理解想像轉為更加直觀,如身臨其境。這種直觀無疑會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最大程度地喚起學習的「內驅力」,從而主動學、樂於學,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如浙教版第四冊的《夏天》,筆者充分利用圖片、聲音、錄像等,調動起學生的各個感官,讓外部的刺激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在課前我就出示了一張夏天的圖片(和課文內容有關的),讓學生看圖說話,喚起學生的已有認知,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並為新課的教學打下基礎。隨後再引出課題,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提升自身的認識,領會書上的用意,進而學習「雷雨前」的部分。在教學「雷雨時」的那部分時,我則是採用了對當時畫面的再現,通過聲音的聆聽、圖片的欣賞、語言的講述,渲染了「雷雨時」那磅礴的氣勢,以及雷雨到時的先後變化順序,能喚起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由此引入了一個優化的教學氣氛,這堂課也有了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學生彷彿被帶到了「雷雨時」,親自與它零距離接觸,體驗也就會更深了。
2、利用交互性,因材施教。
學生的身心發展各有所長,尤其在智力才能方面更有他們各自的興趣、愛好、特長。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教育教學原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個別差異出發,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既重視優等生超前發展,又鼓勵達標生拾級而上──這是素質教育全面性原則的要求,也是因材施教的需要。
交互性是多媒體課件的生命所在,利用交互性,可以使我們根據學生不同的認知能力,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和方法,靈活的安排教學進度和廣度,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積極思維,取得成功。
在課堂的提問中,為了方便不同學情的同學,我往往會設計一些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等不同難度的問題,並設置不同類型的按鈕,可以隨課堂要求任意進入某一個問題並返回。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的基礎、能力、興趣等各方面的差異,因材施教分層提問,多安排一些讓學生能努力「跳一下能摘到的蘋果」,讓不同層次的同學在自己原有的能力基礎上通過思維獲得成功,體會成功的喜悅,從而真正達到面向全體、全面提高的目的。
3、利用動態性,啟迪思維。
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其最根本的教學目的就是訓練學習者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而思維的培養又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生的認知過程是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如何由淺入深、由易到難,使學生的思維活動由現象到本質、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這都是教育工作者必須探求的問題。
多媒體技術所擁有的獨特動畫效果,如動畫模擬、錄像抓幀、背景擬音、圖文串聯、問題顯示等方式,皆能結合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通過畫面展示、切換、停頓、閃爍、組合、重復等步驟,達到以往教學所難以達到的效果,鍛煉學生的思維素質,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如浙教版第十冊的《綠》這一課,品讀、感悟、體驗西湖的綠是本課的重點、難點。對於這個知識點的突破,教師採用了觀看錄像的方法,在復雜處還採用了停頓解釋的方法。讓學生的動態的圖片感知中,體會綠的美,綠的不同,綠的層層疊疊。實踐證明:這樣的設計在啟迪學生思維、理解文意上,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4、利用自動性,突出主體。
在傳統的教學中,整個教學過程以教師的講為主,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後,教學的規則發生了變化,教師轉變為課程的設計者、學習的指導者、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學生從傳統的接受式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探究學習和研究性學習,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充分體現出來。
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必須創造條件使學生積極地參與整堂課的教學活動。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中,要把以課程為中心發展變為以學生為中心,把學生從被動學習引導到主動學習,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多媒體教學手段給我們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計算機具有快速存取和自動處理等功能,它不僅能夠呈現教學信息,還能夠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判斷反饋、指導點撥。
在《夏天》課件製作過程中,筆者全面考慮到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地位之間的關系,設計了學生參與的講述、閱讀、回答、問題探討,做到每個學生不僅能參與而且積極參與。訓練時,讓學生說說你從圖上看到了什麼?讓學生講述圖上的內容。再出示課文,圖文對照,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之後,問:你還有什麼問題要問?還用換位的方法,問問:假如你就是柳葉、小花、湖水、小魚,你會說些什麼?請你做一回柳葉(小花、湖水、小魚)等。你還會說些什麼呢?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鍛煉了看圖說話的能力,而且通過圖片、文字與計算機進行「對話」,學生的參與性和主動性得到加強。這種參與型結構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5、利用目的性,主動學習
信息技術整合於課程,其主體是課程,而非信息技術,在現有教學體制下,所有教學活動應符合課程目標,通過網路通訊功能及虛擬功能等營造學習者有效的學習環境,真正把信息技術整合於教學之中。教學設計應以學為中心,創設主動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學習語文學科知識的同時獲得許多其它學科的知識。
例如:在學習了《青蛙的眼睛》這課後,學生已經知道了青蛙眼睛的原理,還知道在動植物身上還有很多可以研究的東西,科學技術上的許多發明創造都源於對動物的研究。培養了學生觀察、研究動物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熱情。課上教師給學生提供一些資料,並告訴學生可用什麼方法找到這些相關的資料,以及這些資料有什麼用,激發學生尋找資源的動機和熱情,讓學生有主動尋找資源的慾望。這樣就把課堂引到了課外,延伸了知識的學習,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教會學生的是搜集材料的方法,以任務為驅動,以目標作為尋找資源的目的和策略。當學生發現自己的技術不足以收集資源時,引導學生學習掌握新技術。在此過程中,教師可針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及時地指導和幫助。這也不再是一堂簡簡單單的語文課了,而是一堂活生生的科學課,對於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很有幫助。
四、引發的思考
1、學習是學生自己探索的過程:
老師不要給學生准備好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案,我們不要忽略了對這種追求而產生的負面效應,應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根據各自的能力,通過自己艱辛的勞動,能爬多高就爬多高,讓他們在實踐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克服困難的喜悅。
2、問題可以由學生自己提出:
強調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闡述解決問題的方案,寫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按照方案解決問題」,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的「教」為主的教學模式,營造一種主動探究式學習的學習環境,建構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
3.個別化學習和協作學習相結合:
網路環境下的個別化學習是指學生在集體環境下,運用計算機等多媒體資源進行自學,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進度的一種現代教學模式,它不受時間和空間的約束,對於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無疑是大有好處的,而協作學習對協作學習能力的培養和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所以在課堂整合中,把個別化學習和協作學習相結合就能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4.注重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培養:
強調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並不是學有餘力的學生的專利,應在教學中設計一些有難度的環節,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悅。
筆者在實踐和探索中發現,信息技術為我們教師創造了良好的實施素質教育的環境,它能夠激起學生智慧的火花,讓他們展開想像的翅膀,展示自己的個性。信息化的教育給了我們教師

閱讀全文

與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活動記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