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師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研究結題報告
研究表明:雖然一節課中提問次數沒有確定,但准確把握好提問的時機卻非常重要。何時提問,提問什麼內容,教師課前一定要設計好。若能在恰當的時機和火候提問,能夠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調動學生情緒、活躍課堂氣氛、保證思維質量、提高教學效果等。研究中還發現,課堂提問的時機通常產生於下列情況:一是學生學習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達交流時;二是學生學習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發問質疑時;三是學生學習情緒需激發、需調節、意欲表達傾訴時;四是促進學生自我認知、自我評價、信心倍增時。教師若能准確把握好以上的提問時機,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將會大大提高。
2. 如何發揮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課堂提問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組織形式,它是聯系教師、學生和教材的紐帶,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手段。它不僅是重要的教學手段,更是一種精彩的教學藝術,設計得好,應用得當,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開拓學生的學習思路,發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新精神,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都有積極的作用。
然而,在實際的教學及教研活動中我們經常發現:部分教師課堂提問具有較大的隨意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提問時機;提出的問題不夠精準;缺乏提問的藝術、和技巧;或者提出的問題價值不高;缺乏對生成性問題的預設;導致課堂「低效提問」的現象時常出現。針對以上現象,我參加了南京市規劃個人課題《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提問的策略研究》,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實踐與研究,筆者認為: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要准確把握課堂提問的時機和學生思考的時間
研究表明:雖然一節課中提問次數沒有確定,但准確把握好提問的時機卻非常重要。何時提問,提問什麼內容,教師課前一定要設計好。若能在恰當的時機和火候提問,能夠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調動學生情緒、活躍課堂氣氛、保證思維質量、提高教學效果等。研究中還發現,課堂提問的時機通常產生於下列情況:一是學生學習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達交流時;二是學生學習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發問質疑時;三是學生學習情緒需激發、需調節、意欲表達傾訴時;四是促進學生自我認知、自我評價、信心倍增時。教師若能准確把握好以上的提問時機,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將會大大提高。
此外,在提問後教師應注意停頓一會兒,讓學生有一定的思考時間。我們在聽課中經常看到:教師在提問後,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總希望學生能對答如流,如果學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師就會重復這個問題,或重新加以解釋,或立即降低難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學來「幫忙」,根本不考慮學生是否要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去形成答案並作出反應。實驗表明,如果教師提問後能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那麼他們的課堂將出現許多有意義的變化:學生的應答興趣就會加大,隨意回答的情況就會減少,回答會更完整、更准確、更精彩,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顯增強。
如:教師在教學《平行線》時,圍繞教學目標設計了三個問題:在創設了「學生在紙上任意畫出兩條直線」的情境以後,教師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們能根據兩條直線的關系把自己畫出來的圖形分類嗎?」稍作停頓,在學生分類之後引出平行線,教師接著提出第二個問題:「你們能用哪些方法來說明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在多數學生得出平行線概念之後,教師又讓學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線?」……課堂教學中教師較好地把握了提問的時機,緊緊圍繞著這三個問題,組織了相應的活動,且保證每個環節的活動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充分地探究和交流,促進了學生思維向縱深發展及課堂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
二、要注意課堂提問的「精」與「准」
所謂課堂提問的「精」「准」是指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求精確、正確、准確,力求精巧、精緻、不隨意。研究表明,要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必須緊扣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多做提問設計的思考,並以此作為問題設計的依據,使設計的問題既簡明准確,又能突出重難點。在關鍵性的問題和小結性的問題設計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復推敲。另外,課堂提問還必須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找准問題的切入點,要問到關鍵處,問到點子上,問出精彩來,問出實效來。為此,要實現課堂提問的「精」「准」,教師還要把握好提問的「三度」:即難(易)度、精(准)度、適(量)度。
1、要把握問題的難易,做到適合適中
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問題既不能太難又不能太易,盡量設計讓學生「跳一跳能夠著」的問題。因為問題太易會使學生提不起數學的興趣,問題太難又會使學生失去信心,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久而久之,還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要注意提問的語言,做到精確准確
3.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反饋的實效性研究反思總結
一、研究的背景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提高教學有效性已成為課改深化過程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核心問題。但我們發現在目前的課堂上由於教師對反饋的理解不夠科學,缺乏反饋的策略,沒能抓住學生反饋生成的信息將教學推向高潮;很多教師在強調課堂生成的同時缺乏必要的預設,錯過了進一步挖掘的精彩,從而極大地降低課堂教學的實效。
二、研究的意義
課堂教學反饋是檢查教學效果、調整教學內容、組織後續教學的重要方法和主要依據。把握課堂教學反饋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有效的課堂教學反饋,小學數學課堂效率有著重要的實用價值。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三、課題的界定和解讀
所謂反饋就是教師輸出去的信息作用於學生後所產生的結果再輸送回來,並且對信息的再輸出產生新影響的過程。
反饋的實效性就是教師通過捕捉課堂教學中學生在各個環節反饋生成的信息,並通過對反饋信息的分析,准確找出現狀和目標之間的差距,及時的進行調控,採取多種方式方法,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和實現教學目標,不斷地了解師生教與學的狀況,實現數學教學過程的最優化,獲得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本次課題研究中提高課堂反饋的實效性主要是通過學生在課堂活動中參與課堂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思維的敏捷性等反饋信息及課堂練習、課後作業正確性來反饋課堂教學是否有效,根據課堂活動中的反饋信息,教師掌握學生的真實情況,能了解學生的切實需要,從而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相應的調整,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四、研究目標:
通過發現學生多種渠道的反饋,結合學生學習實際情況,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與策略,使課堂教學做到真實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五、研究的重點:
教師能夠抓住有效的反饋信息,從而及時反思、總結,不斷改進教育教學策略,高效地地完成教學目標。
六、研究的內容:
1、對性地對幾個單元參與課堂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思維的敏捷性等反饋信息進行收集,發現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瓶頸,及時反思、總結,了解學生的接受能力,及時改變課堂活動的策略,找到適合學生實際的方法。
2、課上、課後作業及時批閱,及時發現學生的問題,對知識的教學結果進行反饋矯正,並結合課堂教學活動不斷反思,不斷完善課堂教學。
3、上各環節的教學結果進行反饋,課後及時反思,找出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優點與不足,及時調整與改進。
七、研究的方法:
(1)文獻研究法:通過查閱、收集、分析、綜合有關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及時反饋的科研文獻材料,獲取所需利用的信息。
(2)調查研究法:通過運用問卷、訪談等科學方式,有目的、有計劃、系統的收集有關問題或現狀的資料,從而獲得關於課題研究的相關事實,並形成關於課題研究的科學認識。
(3)行動研究法。邊實踐、邊探索、邊修改、邊完善、邊總結。
(4)個案研究法。對於值得注意的學生個體,詳細地描述個案,反映其研究前後的發展變化;對於一堂典型的研究實驗課,進行個案分析。
八、研究的步驟:
1.課題准備階段:2016.5-2016.7
確定課題,立項申請,設計方案,申請上級領導及專家指導課題。
2、課題前期研究階段:2016.8-2016.9
(1)加強理論學習,為課題研究找到恰當的理論支撐。
(2)對學生進行課堂活動後的問卷調查,並結合課堂教學後的反思,歸納出符合學生學情的學習模式,制定出實施方案。
3、課題中期深化階段:2016.10-2016.11
結合教學實際,以對課堂活動的觀察、反思為切入點,邊實踐、邊研究、邊總結,在加強平時常態教學的基礎上,整理歸納出對課堂教學反饋問題的解決措施。撰寫相關反思、論文和中期報告。
4、課題深化總結階段:2016.12-2017.3
(1)分析、總結、收集有關資料。
(2)撰寫研究論文,編輯案例,完成結題工作。邀請專家評估、鑒定、結題。
4. 小學數學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題研究報告
(一)核心概念
1.課標關於有效數學教學的相關界定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修改稿)》指出:數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
2.關於課題研究中「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界定
課題組認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課堂教學中,學生在教師引導、組織和幫助下完成了學習任務,獲得了預期的進步和發展。其中的發展,包括三維目標中的三個維度的發展;學生智慧的發展;生成性的發展;面向未來的發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花盡可能少的時間使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獲得較多的進步和發展。
(二)研究目的及意義
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應該是在課堂教學中花盡可能少的時間使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獲得較多的進步和發展。而我們在小學數學課堂聽課觀察中發現,不少教師的教學行為與新課程理念有差異,課堂教學低效。主要表現為:教學目標不明確,重點不突出,重「結果」輕「過程」,練習欠精當,事倍功半;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夠突出(如:「自主探究」不充分,「合作、交流」過程簡短,全員參與性不夠);學力培養不夠,學生學習能力不強;課堂評價浮於表面,缺乏導向性和激勵性等。針對這些問題,結合《雲南省教育科學研究「十一五」規劃2009年度課題指南》,我們對「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行研究。本研究著眼於以學生長遠發展為本,以學生為主體,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價值觀,探究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以求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用以大面指導小學數學教學實踐,進而更好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是一項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強,富有現實意義的研究。
(三)研究內容及假設
1. 研究內容
(1)學習相關理論和已有研究成果,尋求進行本課題研究的核心理念;
(2)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低效行為表現進行理性分析;
(3)探究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
2.研究假設
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不僅可以將國內外有關系統研究成果轉化應用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中,實現已有研究成果的轉化和升值,還可以為其它學科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提供參考,帶動其它學科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是一項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強,富有現實意義的研究。
二、研究背景和文獻綜述
(一)相關研究成果
國外有效教學的理念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西方比較有影響的教學理論與模式有維果茨基的兒童最近發展區和最佳教學階段學說,贊可夫的教學與發展理論,巴班斯基的最優化教學和布魯姆的目標分類說等等。從中,我們可以對教學有效性進行探尋。國內有效教學的研究始於20世紀90年代下半葉,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崔允漷教授寫的《有效教學理念與策略》。崔教授對「有效教學」的內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學的理念。還有葉瀾教授的「新基礎教育」實驗報告及其完成的《重建教學價值觀》《重建教學過程觀》《重建教學評價觀》,對有效教學的研究提供了極為有價值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但是,縱觀國內外研究,多是側重於宏觀理論研究,相對微觀的、可直接用於指導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操作性策略研究尚需同仁們進一步探究。基於此,我們提出《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這一研究課題,著力探究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用以大面指導小學數學教學實踐,進而更好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二)研究理論基礎
1、《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修改稿)》指出:數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的機會。要處理好教師講授和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通過有效的措施,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鼓勵學生合作交流,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2、崔允漷「有效教學」理論
崔允漷認為: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教師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思想;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有效教學更多地關注可測性或量化,如教學目標盡可能明確與具體;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
3、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
維果茨基認為:兒童心理發展有兩種水平,即現有發展水平和「最近發展區」。 「教學應當是在發展的前面」,「教學創造著最近發展區」。教學只有從這兩種水平的個體差異出發,把最近發展區轉化為現有發展水平,並不斷創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發展區,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課堂設置的問題應該設在學生智力的「最近發展區」內才是合適的,所謂「摘挑子,要讓學生跳一跳」。如果問題設在現有發展水平區域內,學生不需要跳就能摘到「桃子」,那就對學生起不到激發思考的作用,也不能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但如果問題設在超過最近發展區,學生即使使勁地跳,也不可能摘到「桃子」,對學生也同樣起不到激發思考的作用,也不能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
4、巴班斯基「最優化」理論
教學過程最優化是巴班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指出:「教學過程最優化是在全面考慮教學規律、原則、現代教學的形式和方法、該教學系統的特徵以及內外部條件的基礎上,為了使過程從既定標准來看,發揮最有效的(即最優的)作用而組織的控制。」按照巴班斯基的觀點,最優化最重要的標準是效果和時間,所有的教學行動都要使師生耗費最少的必要勞動時間,而獲得的效果是最佳,也就是既要提高教學質量,又不增加負擔。
5、布魯姆掌握學習理論
掌握學習的理論要點:
(1)90%以上的學生能掌握90%以上的學習目標,區別僅是時間長短;
(2)採用形成性評價和綜合總結性評價。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
長安小學1-6年級數學課堂教學。重點是實驗班和實驗對照班(六年級的3個班)的課堂教學。
(二)研究方法
1、文獻法
藉助網路和有關書籍,學習有關理論,進行總結反思、重建科學、合理的教學價值觀,尋求進行本課題研究的理論支撐。
2、調查法
對學校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低效行為進行調查,並作理性分析。
3、實驗總結法
主要是採用班級教學實驗研究,通過一定時期的實驗,對階段實驗進行總結,從中找出優劣,更好地改進數學課堂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三)研究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2010年8—12月):准備和啟動階段的工作和成果
1.制定實驗研究方案,落實課題研究組成員工作任務。
2010年9月15日,課題組召開會議,討論制定了《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實施方案》,並對課題研究組成員進行分工安排。制定完善課題研究實施方案由潘先德、付兵負責;組織學習有關理論,進行總結反思,重建科學、合理的教學價值觀,尋求進行本課題研究的理論支撐由柳昌雨、毛自環、王懷偉、黃天壽負責;深入小學數學課堂聽課,理性反思分析教學中的低效行為,構建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由王忠穩、柳昌雨、王懷偉、黃天壽負責;在實驗驗證、個案分析中不斷完善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由黃天壽、楊艷、駱燁、周吉飛負責;整理分析課題研究資料,進行研究結論的最終論證,推出研究成果,並做一定范圍的推廣普及工作,形成結題報告由王忠穩、柳昌雨、王懷偉負責。
2.理論學習反思。
2010年9—11月,組織課題研究組成員學習有關理論,進行總結反思,重建科學、合理的教學價值觀,尋求進行本課題研究的理論支撐。重點學習了《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崔允漷「有效教學」理論,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巴班斯基「最優化」理論和布魯姆掌握學習理論等。同時,還組織課題研究組教師結合小學數學教學實際撰寫教學論文和經驗文章,向各級教育刊物投稿或者參加各級教育教學論文評審活動。
3.籌備舉行開題報告活動。
2010年11月25日,課題組召開會議,商量決定舉行課題開題報告的時間、地點、參加人員及活動議程,並確定由課題負責人作開題報告。2010年12月9日下午,課題開題報告會在長安小學舉行。會上,鄉中心校校長李縉鈄作動員講話並宣讀立項通知;課題負責人王忠穩作開題報告;鄉中心學校陳遠強代表評議專家組作評議;課題組成員付兵老師代表課題組作表態發言。開題報告會為課題組指明了方向,使參加研究的教師明確了任務。課題研究組依據與會領導和評議專家指導意見進一步修定了《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實施方案》。
第二階段(2011年1—7月):研究實施階段的主要工作和成果。
1.確定實驗班和實驗對照班。
2011年2月25日,為了使實驗研究順利進行,確保便於科學、客觀地驗證和分析實驗效果,課題組對長安小學六年級的3個班分別進行了科學分析,並將這3個班的2010年春季學期統一抽測的數學平均成績分別進行對照,最後將數學平均成績處於中間水平的的班級確定為實驗對照班,將數學平均成績處於較高和較低的班級確定為實驗班。六丙班為實驗對照班,六甲班、六乙班為實驗班。
實驗班與對照班實驗前數學平均成績對照表
年級 六年級
班級 丙班
(對照班) 甲班
(實驗班) 乙班
(實驗班)
2010年春
(實驗前) 76.5 78.5 75.5
與對照班差距
(實驗前) — +2 -1
由上表可見,實驗前實驗班六年級甲班的數學平均成績比實驗對照班高2分,實驗班乙班的數學平均成績比實驗對照班低1分。三個班的數學成績差距不大,基本處於平衡發展水平,便於今後客觀地驗證和分析實驗效果。
2.理性反思分析教學中的低效行為,初步構建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
2011年2月26日—3月15日,課題研究組組織研究成員深入小學數學課堂聽課,理性反思分析教學中的低效行為,並召開會議討論研究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
(1)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低效的行為反思。
5. 研修日誌《怎樣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課堂提問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師根據教學需要精心設計的,是傳授知識的媒介。美國教學法專家斯特林·G·卡爾漢認為:「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一個好的課堂提問,不但能鞏固知識,及時反饋教學信息,而且能啟迪學生思維,發展學生的心智技能和口頭表達能力。
然而,在我國當前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課堂提問行為卻存在很多不足,如提問方式單一、內容簡單、時機不當、缺乏開放性、只針對少數學生、缺少反饋評價等。這些不足會阻礙學生的思維發展,大大降低課堂教學效率,因此,提高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
一、精心設計提問內容
所謂「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教師在上課之前需要做很多的准備工作,最主要的就是備課。教師要想上好一堂課,就必須做好引導者。教師如何才能做好這個「引導者」,提問設計非常重要。教師在設計提問內容時應注意:
1.提問內容要有目的性
課堂提問的內容應當緊扣教材,圍繞教學目的、教學的重難點而進行。所提問題應該為課堂教學內容服務,每一次提問都應有助於啟發學生思維,有助於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對舊知識的回顧,有利於實現課堂教學目標。在設計問題之前,教師不僅要考慮提什麼樣的問題,還要考慮為什麼提這樣的問題,目的是什麼,使每個問題都成為完成教學任務的一個組成部分,使提問為教學目的服務。
2.提問內容要有啟發性
啟發性是課堂提問的靈魂,缺少啟發性的提問是蹩腳的提問。因此,教師所設計問題要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去探索、去發現。提問要能引導學生到思維的「王國」中去遨遊探索,使他們受到有力的思維訓練。要把教材知識點與已有知識、經驗之間的矛盾當作提問設計的突破口,讓學生不但了解是「什麼」,而且能發現「為什麼」。同時,還要適當設計一些多思維指向、多思維途徑、多思維結果的問題,強化學生的思維訓練,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比如,教學應用題:「大豐糧店運進大米40噸,運進麵粉的噸數是大米的3倍,運進大米和麵粉一共有多少噸?」教師可作啟發性提問:要求的麵粉和大米一共有多少噸,需要具備哪些條件?解決問題的關鍵是什麼?通過這些有序的啟發,引導學生抓住數量關系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3.提問內容要有趣味性
常言道: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如果一堂課的提問都是平平淡淡,引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必定削弱課堂教學的效果。因此,教師在設計提問時就應注意到它的趣味性,課堂提問的內容新穎別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學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識。例如,一位教師在執教《圓的認識》時,運用多媒體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一場賽車比賽,第一輛賽車的車輪是正方形的,第二輛賽車的車輪是圓形的,第三輛賽車的車輪是三角形的。它們同時、同地、同向出發,誰先到達終點呢?這樣的提問形象直觀,生動活潑,富有情趣。這樣聯系學生實際的提問,能喚起學生已有經驗並展開聯想,使學生積極投身到問題解決的情境之中。
二、靈活應用提問技巧
課堂提問是數學課堂教學的核心,當教師設計好了提問內容,把握好了提問時機,選擇好了提問對象,那麼,萬事具備,只欠東風了,而這東風就是提問技巧。
1.提問形式要多樣
由於問題的內容、性質和特點的不同,課堂提問可以採用不同的形式。一般有以下幾種:①布懸設問,誘發學生的直接興趣。②導趣設問,激發學生的主動性。③梯度設問,化難為易。有些問題,由於難點較集中,教師就應當為學生設置思維的「階梯」。初問淺顯,學生正確回答後,再逐步加深,把教學的難點分化瓦解,逐漸達到預計的目的。④巧變設問,培養學生的創新性。一個問題往往有多個角度透視,可以開拓學生的思路,從而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2.提問語言要明確
數學語言的特點是嚴謹、簡潔、符號化,教師提問語言既要顧及學科的這種特點,又要結合學生認知特點,用自然語言表述要准確精煉,不能含糊不清。如教學中有時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對於「20÷5」,教師提問:「20是什麼數?」學生回答可以是:「20是個兩位數。」「20是個大於19的數。」「20是個偶數。」等等。原因就在於提問含糊不清。若教師問:「20在這個除法算式中,稱它是什麼數?」學生就不難做出正確的答案。
3.課堂候答時間要把握
課堂候答時間指的是教師提問後留給學生的思考時間。教師提出問題後不要急於找學生回答,而要根據問題的性質留給學生適當的考慮時間。一般來說,等待3秒左右為宜,這要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而定。研究表明,當教師把等待時間從不到1秒增加到3至5秒時,課堂就會出現許多有意義的顯著變化。如學生會給出更詳細的答案,會作出更多以證據為基礎的證明,會提出更多的問題,學生的成就感會明顯增強等。在此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時間越長越好,最好不要超過10秒。隨著時間的延長,課堂氣氛會變得異樣,很多學生開始處於思維游盪狀態中,偏離了課堂教學的問題范圍。因此,教師要把握好提問後的等待時間。
如若滿意,請點擊右側【採納答案】,如若還有問題,請點擊【追問】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望採納!
~ O(∩_∩)O~
6. 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提問研究有什麼意義
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性根據課堂的效率來看。
首先加強學生的數學愛好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方法。
7. 《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提問的研究》課題經驗交流會發言稿
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發言稿
小學數學課堂的提問與生的學習效果有很大聯系,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使學生更輕松地掌握所學知識。
那麼要怎麼樣才能使課堂提問有效呢?根據教育學及教育心理學和課堂教學實踐,課堂有效提問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研究學生。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我們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然而,老師只有一個,學生卻有一個班,不同的學生基礎有差別,智力也有差異,接受同一知識所需要的時間也不一樣,老師的教授方法卻很有限,那麼怎樣讓有限的方法盡可能的適合更多的學生呢?這就要求教師要盡可能的了解學生,研究學生,哪些知識學生更難掌握,哪些知識學生還存在疑問,學生喜歡怎樣的課堂以及通過了解學生的興趣與課堂教學聯系起來使學生對課堂提出的問題感興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知識,這樣的課堂提問才更有效。
二、鑽研教材,精心備課。教材是課程標準的具體化,是傳授知識的載體。教師對教材必須熟記於心,哪個知識是重點,哪個知識是難點,怎樣講授這些重難點等,只有對教材很了解才能在上課時針對知識點進行生動的問題引導,把抽象的數學知識通過對問題的思考形象化,具體化。知識形象,具體的在課堂中呈現出來,這樣的課堂提問是有效的。
三、教師要不斷學習,細心觀察。教師要進行有效的課堂提問必須具有與這些知識相關的知識與經驗,這樣提問時,問題才更加貼近生活又不偏離所要講解的知識點。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學習,使自己的知識面更家廣博,同時要細心觀察身邊所發生的一切,把與數學有關的現象事例記錄下來,在課堂中就能通過提問使教學更加有效。
8.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提問的有效性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課堂提問作為一項可操作、可演示、可評價、可把握的數學教學技能,已越來越受數學教師的重視.但是,在目前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提問作用發揮的遠遠不夠.有些教師的提問得不到學生的配合,學生要麼答非所問,要麼答者寥寥,造成課堂教學的冷場,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所以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做到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我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提問用語清晰,表達准確
首先,提問用語要貼近學生的語言.學生對教師的提問作出解答的過程可以視為獲取、加工和運用信息的過程.學生能不能對教師的提問作出有效、積極的思考,前提就是他是否明白這句話的意思.課堂上,教師的語言要盡量少用脫離學生語言環境的詞語或字眼.其次,提問語言要明確.數學語言的特點是嚴謹、簡潔,形成符號化,教師提問語言既要顧及數學這種特點,又要結合學生認知特點,用自然語言表述要准確精煉,不能含糊不清.比如:「觀察這兩列數列,發現了什麼特點?」這個問題學生不好回答.究竟是問每列數列相鄰兩項之間的數量關系,還是指兩列數列對應項之間的數量關系呢?還比如:「看到此題,你能想到什麼?」這樣的提問,學生也不好回答.教師發問時,問題要只說一遍,盡量做到長話短說,如果問題太長可設計課件或用文字呈現.教師把問題說出之後,就不要再復述問題,以免養成學生不注意教師發問的習慣.倘若某個學生沒有聽到教師所問的問題,教師可另行指定一個學生回答.
二、課堂提問要抓住時機,看準火候.
提問的課堂時機:
一是學生學習情緒需要激發、調動的時候;
二是學生研究目標不明、思維受阻的時候;
三是促進學生自我評價的時候.教師在課堂上不能「隨意問」,更不能「懲罰問」.隨意問會產生兩種不良的情況,一是問得過深,脫離學生的實際「槍槍卡殼」,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是問得過淺,學生無須思考就能回答,既浪費時間,又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懲罰問則是教育的一種失誤.
三、提問要選擇合適的方式
提問的方式從形式角度說是怎樣問,一般我們可根據教學實際選擇以下形式:直問——就是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地提出問題.曲問——就是轉彎抹角,從側面或反面提出問題.它有助於學生澄清概念、疏通思路,使學生沿著奇道曲徑達到知識的深層與高層.例如:教完分數基本性質,讓學生比較它與商不變性質的異同,教師設問:為什麼分數基本性質不也說成「分子分母都擴大或縮小相同倍數」而是「分子分母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通過比較、分析讓學生理解隨著學習內容的深入,必須對原有的概念進行修正、擴充、完善.正問——就是從問題的正面設問.反問——就是從問題的反面設問.正問與反問可以促使學生從問題的兩個對立面出發加深理解,能培養學生對問題進行順向與逆向思維的能力.追問——就是對某一內容或問題,為了使學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問之後又再次提問,窮追不舍,直至學生真正理解為止……
四、提問要適合學生認知實際
為了促進學生積極思維,教師根據小學生學習的情況,發揮教學機智,既要在備課中有充分的准備,同時,對一些不能滿足學生認知水平和思維需求的問題要及時調整.數學問題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水平,要以學生已經學過的知識為基礎,使學生能夠利用已經學過的知識,通過認真的思考,才能回答問題,這樣學生就能把新舊知識串通起來,更能加深他們的印象.對於一些有難度的問題,教師可以先提問一些相關的簡單問題作為鋪墊,引導學生層層深入,最終找到正確的答案.
五、尊重學生的提問權
學生是一個個有著豐富而細膩的思想的人,每一堂課中他們都會產生一些想法或疑惑.由於學生自製力較弱,這些想法或疑惑一經產生,便急欲一吐為快,否則即會形成一個個思維干擾.學生是學習實踐活動的主人,教師要允許學生質疑,熱情地為他們創造吐露思想的機會.對於學生的質疑,要在態度上給予鼓勵,方法上加以指導,讓學生在教師親切、贊賞的言行中產生強烈的思維意向,積極進行思維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