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激趣的幾種方法
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師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專、經驗與知識,交流彼屬此的情感、經驗與知識,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達到教學相長。只有在寬松、民主、富有人文氣息的課堂教學氛圍中
②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效果
小學數學是一門基礎課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新課程標準的提出,更是對教師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取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對此,經過長期的思考與實踐,筆者認為要想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就必須了解數學這門課程的教學特點,結合學生實際,運用恰當的手段。具體來說,可採取以下措施。
一、准確把握教學目標,使其切合教學實際
教學目標是教學大綱的具體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識因素和能力訓練的具體要求,是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媒體、教學程序的重要依據,是檢驗、評價教學效果和修正教學過程的主要依據,是師生進行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教學活動朝著正確方向發展並獲得最佳效果的重要保證。因此,教師應重視教學目標的設計。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學大綱,根據教學內容,從學生實際出發,設計三維目標,既要讓學生達到知識目標,又要讓其實現能力目標、情感目標。需要注意的是教學目標是為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服務的,而不能脫離教學實際,教師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徵出發設計教學目標,找准教學的起點,突出數學的重點,突破數學的難點,捕捉教學的生長點,從而使教學目標切合教學實際。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變「苦學」為「樂學」
數學教學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是否保持和發展。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對數學產生了興趣,他們就會獲得強大的學習動力,積極地、主動地、自覺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去。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水平出發,採用各種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保持良好的情緒和興趣,變「苦學」為「樂學」。
1.巧設懸念,以疑激趣。「疑」是打開知識大門的金鑰匙,在引入中有動力作用,在轉折處有啟迪作用。導入中設疑、教學中設疑,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興趣,使學生的思維活動高潮迭起。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充分利用新舊知識的沖突,在新舊知識的結合點上巧設懸念,以疑激趣,激起學生探求新知的慾望。
2.組織競賽,以競爭激趣。小小的勝利可以滿足學生的虛榮心,教師應培養學生好勝的心理,進而使這種好勝心理逐步演變成學習的動力。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引入競爭機制,組織各種競賽活動,將學生應該理解、掌握的內容設計成一個小小問題,讓他們進行小組競爭,從而調動全班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3.多鼓勵、表揚,以成功激趣。學生只有體驗到學習的成功,它才會樂於學習。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及時地、不斷地肯定、贊賞學生的點滴進步,從而讓他們感受到學習成功的歡樂,喚起自豪感和自尊感。
當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還有很多,如導入激趣、情境激趣等,只要教師運用的方法不脫離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就一定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去。
三、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優化課堂教學
數學知識有些很抽象,很多學生難以理解;有些知識學習起來又很空洞,學生難以接受。基於此,運用傳統教學方法,課堂教學就很難達到預想的效果。這時就需要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優化課堂,從而將空洞乏味的數學課上得有聲有色,最終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如教學「相遇問題」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化靜為動,將例題內容動態演示出來:屏幕上出現張某和李某分別在兩地(指示燈在兩地連閃兩下,強調兩地),接著顯示兩人同時從兩地對面走來(強調同時相向而行),最後演示兩人一分鍾或一小時的行程,一直走到兩人碰到一起(強調相遇)。這種運用多媒體的教學方法,准確科學、簡潔明了、真實可信,使學生正確、科學地理解了「兩人兩地同時出發」「相向而行」「相遇」等術語的含義,幫助學生正確地掌握了路程與速度、時間之間的關系,讓學生順利完成由自我形成到自我完善的認知過程,大大降低了傳統手段靠單一講解帶來的理解上的難度,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多媒體教學也有其弊端,教師應學會運用辯證的眼光看待它,既要看到其優點,又要看到不足,根據教學內容,合理、科學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從而取得最佳教學效果。
四、認真進行教學反思,提高自身教學水平
一名成功的教師必定經常進行教學反思。教學反思不但可以獲得許多寶貴經驗,用以指導教學,而反思過程本身又能有效地提高教師的研究能力,使教師的教學日臻完善。因此,教師要重視教學反思。具體來說,反思分為兩方面內容:一是對學生學習表現的反思。課後,教師要經常反思學生課堂上的表現,這樣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使師生溝通更加有效,增強教學活動的針對性和互動性,從而提高課堂效果。二是對自身教學行為的反思。一方面,教師要剖析自身教學行為,尋找不足,從而更加理性地認識自我,揚長避短,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另一方面,教師要總結自己教學過程中的亮點,把教學中的靈光閃現進行總結、提煉,使之成為穩定的理性行為,從而創造更加精彩紛呈的數學課堂。
總之,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教師只有不斷學習與探索,不斷完善與創新,從學生實際出發,尋找更多符合數學特點的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開創小學數學教學的美好明天。
③ 如何有效的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互動交流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社會、家長對學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我們每個教師的責任,更是壓在每個教師肩上的一副重擔,也是一個永恆的話題。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首先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那麼,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一、恰當地分析和使用教材,為課堂教學有效性奠定基礎(一)對教材進行准確的分析把握教材是教與學的主要依據,也是教師與學生相互作用的中介,更是小學獲取數學知識、開發智力和發展數學能力的源泉。不過,教材並等於教師的講稿。教師在授課之前,還必須深入學習小學數學課程標准,認真分析和研究教材,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確定教學目標,還要根據教學要求和教材特點,並結合學生實際,分析研究教材的重點、難點與關鍵,以便科學地組織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做到在教學中抓關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帶動全面,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二)正確使用、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只是教師教學的一個憑借,往往呈現一些生活、學習現象和事實,不利於學生探索與創新,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合理的加工、改造,重組出具有遷移性、思考性、再生力的數學活動,因此我們要樹立「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觀念,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二、創設有效情境,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樂於學習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地從生活或具體情境中引入數學新知,讓學生在有效的情境中產生學習和探索的興趣,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它在學習活動中起著定向和動力的作用,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求知慾的重要因素。小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是在對數學特點、內容發生興趣時而引發的。課的引入是學生能否產生學習興趣,渴求新知,增強教學效果的關鍵。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教學內容,挖掘教材活動性和創新性因素,努力創設各種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小學生學習數學的情境大致有兩種:第一種是現實生活情境;第二種是問題矛盾情境。教師通過創設情境,設置認知沖突,以情激趣,以趣導思。讓學生的注意指向新知,並產生學習新知的動機,積極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動中。數學課的引入不但要起到溫故知新的作用,還要有利於激發學生參與意識。要選准新知識生長點,提供誘因,促進知識的遷移,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和主動探索的興趣。三、設計活動化學習過程,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構建數學知識學生能否真正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知識,取決於新知是教師的給予還是自身探求而獲得。在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優化教學過程,實施開放式教學,把課堂營造成學生的數學活動場景,把數學知識的學習運用過程設計成一定的活動,激勵學生主動參與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索求知、在活動中發現創新,提高學習活動效率。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探索性學習活動,讓他們在參與活動過程中學會觀察、學會思考、有所發現,並能對自己活動進行總結和反思,掌握科學探索和研究的方法。教學中可讓學生聯系生活環境,從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開展小組合作、師生共同研討等探索性活動,通過觀察、操作、歸納、1/2頁類比、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提高學習水平。例如,教學第七冊《可能性》時,我為學生設計了多種不同層次的、生動有趣的活動和游戲,如抽獎、摸球、塗色、抽簽等。通過創設這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大量觀察、猜測、試驗、探索與交流的數學活動過程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逐步豐富起對不確定及確定現象的體驗。四、建立合作小組,提供主動參與的合作夥伴。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在讓每個學生明確討論的內容、要求之後,可採取小組學習討論的形式,以4---6人一組為標准,將不同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學習興趣、性別、個別的學生分配在同一組內,再給組內成員一個特殊的身份,一項特殊的職責,讓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提高。在全班分小組討論之時,教師關心每一小組的討論情況,同時有重點地參與一、兩個小組的討論。學生通過小組內的相互幫助,共同商討,不僅對所學內容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學習的自主性也得到了充分展現。在小組討論之後,學生熱情高漲,教師應抓住時機,因勢利導,開展組間交流。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展示自我,肯定學生的獨到見解和鼓勵學生的相互爭辯。通過議論,爭辯,讓學生在攝取信息的過程中相互交流,相互補充,增強了學生主動參加評價與合作解決問題的意識。這種形式的交流,對於攝取信息能力強的學生來說是一種鼓勵、肯定;對攝取信息能力稍弱的學生來說,則是一種啟發、幫助。學生學會了學習的方法,必然更會學習,更喜歡學習,學習信心也就更足。五、營造教學的和諧性,提高師生友好互動的有效性師生之間良好的情感關系,對於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至關重要。師生雙方情感的溝通和協調、相互信任和合作關系的建立,都需要教師以自身積極情感來感染和喚起學生的學習情感。為營造教學的和諧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做到:1.對學生任何正確的反應給予積極的肯定,如微笑、點頭、重復和闡述學生的正確答案;對學生的錯誤回答或反應,教師不應該忽視或者嘲笑,而應該鼓勵學生繼續努力。2.教師在上課期間應盡量與每一位學生進行積極的個人交流,認真傾聽和接受每一位學生對教學的正確想法。總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有效課堂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教學實踐模式。我們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發教師對這一問題的關注、探索。
④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怎樣激趣
我認為,小學數學教學的關鍵莫過於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樂學之下無負擔」,倘若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被激活了,就會產生學習的動力,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有了興趣和習慣,孩子們自然而然就會主動尋求有效的數學學習方法,興趣濃,習慣好,方法當,孩子們的學習能不快樂而高效嗎?如何才能激活孩子們的數學學習興趣呢?我想依據自身教學經驗粗略地談幾種激趣策略:
策略一:利用富有兒童情趣的故事激趣。
故事是兒童的第一大需要。生動的數學故事令人終生難忘,寓知識於數學故事之中,不僅吸引學生,而且能在潛移默化中強化學生的知識技能,也符合小學生形象記憶的特點。而那些關於數學家的故事,則好比一座座精神的里程碑,引領著孩子們追尋他們的精神蹤跡。比如特級教師黃愛華老師在教學「循環小數」時,先讓學生聽一段簡短詼諧的配樂故事:「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他對小和尚說,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他對小和尚說,從前……」聽著聽著同學們不由自主地笑了,師笑著問:「誰願意接著往下講?」在學生接著往下講的過程中有人指出:「這個故事永遠講不完,不要浪費時間了。」「這個故事為什麼永遠講不完?」「因為這個故事總是不斷地重復說這幾句話。」「說得很好。在數學王國里,就有一種小數,這種小數,小數部分的數字也會像這個故事裡的幾句話一樣,不斷地重復出現。同學們想認識它嗎?」這樣的「開場白」,使學生一下子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不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且還讓學生在愉悅和諧的氛圍中初步感知了「無限」、「不斷」、「重復」等概念中重點詞的含義,為概念的形成埋下伏筆。
還比如:數學史上有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高斯在少年時做一道算術題:1+100=?高斯迅速算出了正確結果等於5050。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模擬還原高斯的思維歷程:不能直接一個個相加求和吧?這太繁瑣了。老師也不是想讓我們這樣算吧?那麼,有沒有簡便演算法呢?一定有簡便演算法!這些數字是否有特徵?順看,後一個數都比前一個數多1。逆看,前一個數都比後一個數少1。如果分別從首尾順次取數並將對應的兩個數相加,其和都等於101。這樣共有50組:所以,總和就應該是:101×50=5050。經過這一過程,我相信學生已經體驗到高斯精妙的數學思維:思維的變通性——追求演算法簡單;思維的直覺性——數字內在和諧;思維的概括性——尋找普遍規律。這樣的學習一定是事半功倍的。
還有許多蘊含數學知識的小故事,比如:《小圓點奇遇記》、《貪婪的獨眼小狼王》等系列故事孩子們肯定十分期待,對其中的童謠也會感覺特別有趣。
策略二:利用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系激趣。
小學生數學學習的特點與成人不同,數學是他們對自己生活經驗中數學現象的一種解讀或升華。如果我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就會讓他們感受到數學學習的價值,從而增強數學學習的原動力。所以,我們應以身邊熟悉的現實生活為橋梁,創造與生活有聯系的數學情境,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事物,逐步學會數學地思考,發現和得出數學的結論。同時,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從而更加熱愛數學學習。比如:教學《分與合》即數的組成時,以下兩種教法大家來比較:
教法A:
師:小朋友,7可以分成幾和幾呢?
生:7可以分為2和5。
生:7可以分為3和4。
……
師:很好!跟老師讀,7可以分為2和5……
教法B:
師:小朋友,幫老師思考一個問題。 地上放著兩只盤子,裡面放了些米。現在有7隻小雞去吃米,想像一下,小雞吃米可能會有哪些種情況呢?你能在紙上畫出來嗎?
生畫。
師:咱們交流一下。
生1:一邊4隻,一邊3隻。
生2:一邊6隻,一邊1隻。
生3:一邊7隻,一邊0隻。
……
師:小朋友們真聰明。現在這7隻小雞吃飽了肚子,要坐到這桌子邊休息了(出現一張長方形的桌子)。你們猜猜,它們坐的情況可能是怎樣的呢?
……
數字是抽象的,但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它就會變得活潑可愛起來了。給數字賦予生活的意義,將它「擬人化」,讓孩子對數學的理解多一些形象上的依託,也許我們的數學會容易和有趣得多。
策略三:利用動手操作等實踐活動激趣。
好動、好玩是小學生的特點。如果帶領孩子們在分一分、數一數、畫一畫、擺一擺、拼一拼這些實踐活動中學習,就能啟發學生的心智與興趣,使他們達到身心愉悅的境界。比如:教學《長方體的認識》,同樣是兩種教法:
教法A:(先認識生活中的長方體)
師:拿出你的長方體,觀察一下它有幾個面?面又有什麼特徵呢?
(生觀察,並匯報)
師:再看看,它的棱又有何特徵呢?
(生繼續觀察匯報)
師:長方體還有幾個頂點?
生:8個。
師:誰來完整地說說長方體的特徵?
教法B:(先認識生活中的長方體)
師:好!同學們都認識了長方體,那你能用橡皮泥做出一個長方體嗎?(生動手做,並展示、匯報和交流)
師:大家的長方體作品真漂亮。這是一長方體框架,你們有本事,也能把它給做出來嗎?(生動手做,展示、交流)
師:老師想請教一下,你們剛才用了幾根小棒,用這些小棒有什麼特別的要求嗎?另外用橡皮泥捏了幾個點呢?(生匯報交流,師板書)
師:冬天到了,你能像老師這樣,給框架穿上衣服嗎?(出示一個用紙做面,包好了的長方體)想想看,應用剪刀剪出怎樣的紙片?
(生操作、匯報、交流)
師:同學們,你們剪出的紙片又有什麼特點呢?
不難發現,通過觀察去認識與通過體驗去認識,認識的深度肯定不一樣,學生參與的情感也肯定不一樣,留下的印象也更是不一樣的。
策略四:利用游戲與競賽激趣。
游戲與競賽是學生學習中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小學生尤為喜愛。如果組織新穎別致的游戲與競賽,就會調動學生的學習神經,吸引其注意力,喚起其學習的內驅力,枯燥的數學變得有趣了,尤其當他們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後,學習數學的興趣會更加濃厚。
總之,作為數學教師,我們除了要善於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鮮活有趣、充滿活力外,還要盡可能將數學知識變得簡單些、容易些、朴實些。引領學生用「熟悉的」去解釋「陌生的」,用「具體的」去理解「抽象的」。
當然,在激活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同時,我們還要注重給予學生富有激勵性的評價,留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與空間,這樣才能讓興趣如同源頭活水,長流常新。
試想,如果我們的數學課堂,有童話故事的滋潤,有生活場景的再現,有實踐活動的體驗,再適時加上一些游戲與競賽的佐料……此時的數學學習還會是一種負擔嗎?肯定不是。我們的學生將在濃厚的學習興趣中體驗數學學習的快樂,有了快樂就會主動探究數學知識,就會獲得數學學習的成功感。有了成功的體驗,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就會更加濃厚,於是,他的學習更加快樂,他將獲得更多成功的體驗,如此良性循環,學生只會越來越喜歡數學學習,直至達到享受數學學習的美好境界。在這樣的前提下,學生的數學思想與方法,數學習慣與經驗等數學素養定會悄然形成。
⑤ 如何讓小學數學課堂簡潔,實用
一、 目標科學簡明。有些數學課之所以事倍功半,不得要領,是因為教師設置的目標高而多,一堂課四十分鍾,樣樣都要顧及,負擔太重。數學教學在眾多目標的追逐中眼花繚亂,顧此失彼,迷失方向。將每次的學習目標制定簡潔、明了。一堂課的教學目標要少些單純些。使學生學必有得。簡明的學習目標,可以讓學生明晰自己的學習任務,較好地調整自己的學習心理指向,較快地進入學習角色狀態之中。我們常說:從學生的「學」上集中體現了教師教的智慧。教師教的智慧,首先是制定教學目標時要做到科學、適當、簡明。教師可以根據課標、教學參考書和考試說明,設計好「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在教學中做好三維目標的整合,而不是將三者簡單地疊加,分清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也不能把情感目標抬到了過高的位置、脫離知識教學進行「貼標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在三維目標中,知識和能力是基礎、是核心,是其他兩個目標得以實現的依託。數學教學要以知識和能力訓練為基點和原點,循序漸進,同時滲透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並將其充分地落實在過程與方法之中。
二、內容精確簡要。課堂教學時間是一個常數,學生的學習精力也有一定的限量。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必須追求教學內容的簡約,不能面面俱到、眉毛鬍子一把抓、淺嘗輒止。教學內容「簡要」不等於淺和少,它應當與精與煉連在一起,有寬廣的包容、深遠的蘊含和「以約馭博」的功效。教師必須從學生知識基礎和認知習慣出發,根據課程標准教學要求和教材本身特點,獨特而深刻地解讀教材,敢於改變教材的「序」,大膽地重組教學內容:比如我在教學「兩位數加減整十數或一位數」,教材安排兩位數加整十數或一位數為一課時,兩位數減整十數或一位數為一課時。在集體備課時,大家提出了兩位數加整十數和兩位數減整十數的算理是一致的,兩位數加一位數和兩位數減一位數的算理是一致的,如果將它們合並為一課時,這樣可以及時有效的實行方法的遷移,從而用較少的時間獲取更大的教學效益。在正式教學時學生掌握了兩位數加整十數的計算方法之後,緊接著出現兩位數減整十數,學生們很自然地就進行了方法的遷移,再教學兩位數加一位數,接著出現對應的減法,學生也是不費力地就算出來了。
三、素材精選簡煉。選材要「少」。所選背景材料要有典型性和擴張力,切合學生生活,鮮活、生動,能以一當十;題材的包裝上也要適可而止,切不可喧賓奪主,分散學生注意力。很多名師憑借對較少素材的靈活變化和高效使用,創造出了生動、精彩、充滿張力和活力的課堂。用材求「豐」,對同一道題進行挖掘,可能有多種解決的方法或是對一道題進行改編,引導學生探究新的方法,讓每一個教學素材在課堂上都能發揮最大的效益。組材求「優」,力戒隨意組拼素材,力求將材料組合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譬如有的老師在教學《還原策略》時,將練習部分設計成大頭兒子逛「數學樂園」,首先把數學樂園分為四個地方:博物院、生物園、游戲廳、生活館(每一個地方都是與所取名字相關的還原問題);其次老師用語言敘述了大頭兒子的行走路徑,向南走兩格到博物院,向西北走三格到生物園等等;接著老師再告訴學生大頭兒子最終到達的位置,反過來讓學生求出上述四個地方所在的位置;最後引導學生到這些地方去參觀,也就是進行相關的還原問題的練習。這種組合式、結構化的材料編排,既讓學生在輕鬆快樂活潑的氛圍中享受學習的快樂,保證了教學的連貫性和課堂的流暢性,又凸顯學習主題,還使得教學簡捷明快,整體感強。
四、環節簡化高效。一段時間以來,課堂教學花樣不斷翻新。尤其是公開課,「活而不實」的現象更是愈演愈烈。實際上教學設計的出發點都應是為了學生更真實、更方便、有效地進行學習,而復雜、繁瑣的教學過程會破壞學生思維的連續性,學生不僅不能進行持續、深入的思考,而且容易出現走神、開小差等不遵守課堂紀律的現象,精力、時間會消耗在毫無收獲的走過場中,長期以往還會形成厭學的情緒和浮躁的性格。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環節時要大力提倡簡化,回歸課堂教學的真實、自然、朴實,追求簡捷流暢的學習路徑和具有「四兩撥千斤」之功效的流程。導入要麼以舊引新,開門見山,要麼激趣導入,彰顯美感。課堂教學的組織應該簡單。其實我們每堂數學課的知識教學任務相對而言,還是比較少或者說是比較單一的,重要的是我們要拎清「主線」。所謂「主線」,也就是教學的重點和主幹脈絡,「十幾減幾」中的「破十法」、三角形面積計算學習時的「轉化」思路、旋轉和平移的「運動特徵」等均屬於此,它是課堂教學的「魂」,是課堂教學有序有效的根基。在教學三年級下冊《認識分數》時,就可以將分數意義的核心本質「總數量平均分成了幾份——分母;表示其中的幾份——分子」貫穿於學習的始終,作為全課學習的知識「主線」。導入環節設計從分1個蘋果的1/4舊知開始,然後過渡到分8個蘋果、12個蘋果的1/4,最後通過孫悟空大變身(24個孫悟空的1/3、56個孫悟空的1/6、96個孫悟空的1/12)的挑戰練習,始終抓住這一「主線」展開,這樣層層推進,環環相扣,教學過程就會流暢、輕快,自然效果很好。此外,教師還要善用減法思維,對教學環節進行整合、提煉,合理去除那些可有可無的程序,剪去華而不實的泛泛而談,剪去無休無止的竄講竄問,剪去哪些故弄玄虛的作秀表演,把課上得簡單一些,這是一種境界,它不是把數學教學簡單化了,而是把數學教學藝術化了、精良化了、高效化了。
五、方法簡潔易學。古人雲:「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要真正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領學生逐步學會數學思考、培養學生數學的眼光、發展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關鍵是要學生擁有自己的學習方法,這是為我們絕大多數數學教師所認同的。如何讓學生「得法」呢?這就需要教師選擇經濟實惠的教學方法,以最簡潔的步驟達到最好的效果,「讓學生跳一跳就可以夠到」。教學方法會因課型、教學目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一般計算類的學習可引導學生自學課本,在試算、討論、比較、歸納、練習、等簡便易行手段中,培養學生的思維和計算能力,為學生提供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條件,促進學生的學習向縱深發展,讓學習能力稍弱的學生也真正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記得這樣一個故事:城市中一對父子散步,一陌生人問路。父親十分熱情,告訴路人先乘幾路幾路公交車,再拐幾道幾道街,最後再穿幾條幾條巷,路人聽後,一臉茫然。倒是旁邊的稚子插嘴:「就是前面那座最高的樓房,眼睛看著樓頂,一直向前,就到了。」路人大喜。多麼簡潔的方法,智慧的回答。這樣看來我們教師在課堂上不能像這位熱情的父親,太過於細密、周到地牽著學生的鼻子在我們自己設計的數學迷宮中繞來繞去,那樣我們的學生會脫不了教師這根拐杖,甚至兩手空空。在指導學生「學法」的時候,教師應該擁有這個稚子的「策略」——簡潔、易學。
六、媒介簡便有效。多媒體課件因其直觀性、動態性、容量大,是一種很好的教學輔助手段。但它加快了課堂節奏,加大了課堂容量,影響學生的體驗、想像和思考。所以,現代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教學手段還是越簡捷越好,不能過分依賴,人為物役。課件製作要力求圖片精彩,畫面清晰,布局重點突出,視頻、動畫長短得當,主題鮮明,不要過多的花哨,避免無益信息的干擾;減少文字數量,注意線條的粗細,字元的大小,以保證學生充分感知對象,防止學習疲勞。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如《軸對稱圖形》一課的引入環節,一位教者通過課件先播放了一段雅典奧運會開幕式錄像,然後提問:從剛才的錄像中你看到了什麼?學生個個興趣盎然,紛紛回答:我看到了姚明;我看到了奧運五環旗;我看到中國運動員很多;我看到奧運會火炬……幾分鍾過去了,仍在沒完沒了。老師只好繼續引導:「姚明手中拿的是什麼?」有學生立即回答:「國旗。」「上面有什麼呢?」「五角星!」學生齊答。聽到這兒我才明白老師原來是要讓學生能夠從錄像中找到「五角星」這個軸對稱圖形。相對於一節課40分鍾而言,用五、六分鍾的時間才將探究的內容「千呼萬喚始出來」,實在沒有必要,也沒多少價值可言。而另一位教者組織班上女生擺出了一個「千手觀音」的造型,喚起了學生對春節晚會這個節目的回憶,進而引導學生觀察:這個節目美輪美奐,帶給人們很強的視覺沖擊力和藝術享受,你覺得節目中這些造型有什麼特點?教師的適時點撥非常自然地引出了生活中的「對稱現象」,經濟,簡約,有效。傳統的教學手段並不代表傳統的教學思想,屏幕不能代替必要的板書,古老的黑板和粉筆依然有其獨特的魅力。所以,數學教師在備課時,不要忘了對主副板書也來個精心設計,濃縮教學內容,發揮其畫龍點睛、提綱挈領作用。當某種教學輔助手段(包括多媒體)可用可不用時,不用,不適合的技術再好也無用。
七、語言簡潔明了。簡煉是教學語言的本色,教師要反復推敲教學語言,剔除提問語、啟發語、點評語、講解語、過渡語中的雜質和贅瘤,把教學語言錘煉得簡潔周密、干凈利索,使課堂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樣明凈,讓學生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為此,教師要認真備課,深鑽教材,圍繞著重點、難點和關鍵點反復修改教案,把握講的時機和數量,考慮需要講哪些話,提問哪些問題,哪裡要多講,哪裡要少講,必要時寫在紙上,做到多而不餘一言,少而不失一詞。教師在課堂上盡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確保提問語導向明確、過渡語自然流暢、評價語扼要坦誠、講解語提要鉤玄。根據小學生的年齡太小注意力不夠集中的特點,教師還要巧妙使用手勢、眼神、身體活動等體態語言的特殊功能表情達意,暗示學生規范學習行為,集中注意力聽講。
莎士比亞說:「簡潔是智慧的靈魂。」簡約化的課堂教學是一個精於心,簡於行的過程。為了營造簡約、輕盈的數學課堂,教師要以名師「簡於形,精於神」的課堂為榜樣,勤奮學習,豐富自己的修養,深入研究學情,反復揣讀教材,不斷反思、優化教學策略,由博返約,以簡馭繁,讓課堂成為充滿著激情和智慧、充滿著無窮的可能性、洋溢著生命的色彩、富有人性魅力的磁場,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
⑥ 小學數學怎樣共建有效的數學課堂
1.精心設計數學問題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問答占師生互動形式的絕大部分。美國教育專家斯特林.G.卡爾漢認為: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觀察達到預期目標的控制手段。可以說有效的提問是師生互動的基礎。一個好的數學問題,能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到探索與交流的互動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同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提問都要有意義,能引起學生的思考。教師在提問內容上要融合新舊知識,在難度上要處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在方式上要循序漸進,不要一蹴而就,要面向全體學生,調動絕大部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如,有一位教師在設計「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時,引入1/4+1/5後提問:「1/4與1/5這兩個分數有什麼特點?」顯然,這一提問的「中心」不明確,學生的回答也可能達不到教師提問的主旨。(有的會說:「都是真分數。」還有的會說:「分子都是1。」)如果把問題改為:「這兩個分數的分母相同嗎?分母不同的分數能直接相加嗎?為什麼?」這樣的問題既明確,又問到了關鍵,有助於學生理解通分的算理。
2.教師的講解要規范
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說明環境對個人成長所帶來的影響。換句話說:課堂上教師規范的語言,流暢的表達,富有邏輯性和條理性,這本身就是數學的魅力所在;反之,教師上課語言��唆,表達不清楚,表述不規范,學生長期受之熏陶,表達能力也就相對較弱。
例如:教學「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實際問題時,書上的例題要求學生說出:黃綵帶的長是紅綵帶的幾分之幾?教學時,我在黑板上畫出了直觀圖,啟發學生觀察思考:根據要求,需要把哪個數量看作單位「1」?平均分成幾份?黃綵帶的長有這樣的幾份?通過學生的嘗試練習,我引導學生正確地表述:把紅綵帶的長看作「1」,平均分成4份,黃綵帶的長有這樣的1份,所以黃綵帶的長是紅綵帶的四分之一。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數學教學中以「說」促「思」,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
3.老師對學生的錯題反饋評價要及時、針對性要強
反饋是指學習者通過一定的線索知道自己的學習結果,只有當學習者從他們的學習結果中得到反饋時,評價才能對學習起促進作用。作業收上來後,教師應盡快批改、反饋,通過反饋,有利於教師調整教學;有利於學生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自我強化,或對知識錯誤進行矯正,改善學習狀況。
針對普遍性的錯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對學生集中評講;針對個別問題的,教師與學生可以面對面交流,讓學生充分暴露出錯誤的思考過程,從中發現錯誤原因,並及時訂正。
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告訴我們:在學習中的遺忘是有規律的,遺忘的進程不是均衡的,而是在記憶的最初階段遺忘的速度很快,後來就逐漸減慢了。到了相當長的時間後,幾乎就不再遺忘了,這就是遺忘的發展規律。根據這條遺忘曲線「先快後慢」的原則,學生學得的知識在一天後,如果不抓緊復習,就只剩下原來的25%(艾賓浩斯的單詞記憶實驗的結論)。可見,如果反饋評價不及時,隨著學生對練習題內容和解題思路記憶的消減,尋求正確答案及分析錯誤原因的積極性也會大大下降,「遺忘規律」就起作用了,這顯然不利於對錯誤的糾正和缺失知識的彌補。
因此,教師必須根據小學生的心理認知規律,排除負面心理因數的影響,及時調控自己的教學,指導學生的學習,這樣就可以在一定的范圍內減少錯誤的產生。
4.為學生創造發展思維空間,鼓勵學生運用發散性思維學習
幫助小學生擁有自主學習能力,在自主學習中能夠運用自我獨立思維學習,在培養小學生計算能力方面,老師應當給予學生可控范圍(指教學知識范圍)內的思維發展空間,並適時給予學生提供正確答案,在必要的時間稍加點撥,爭取讓學生在學習中自己發現問題,了解知識點的轉化運用。在不影響整體班級教學課程安排的情況下,學生可以通過自身思考解決的問題,留出空餘時間讓學生自己解決。例如:在教學兩位數於兩位數相乘時,例題「24×25=?」,在講授前,讓學生用簡便的方法進行計算。學生甲說:可以將「24分為6×4」再利用「乘法的交換律」將原題轉化為「25×4×6=?」。學生乙說:可以將「24、25分別分為6×4、5×5」,然後再利用「乘法結合律」分別將「6×5」「4×5」結合後在進行相乘。學生丙說:還可以運用「乘法的分配率」,等等。同樣在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教學中,例如:「120÷4」、「124÷4」,藉助由淺入深的方式,逐步深化,激發學生對數學定律的興趣,在乘法的基礎上延伸除法,等等。
鼓勵學生擁有獨立的學習能力,當學生擁有了自學能力後,就能勇於說出自己的見解了,這就是典型的發散性思維的表現和自主創新精神的雛形。學生勇於創新,不循規蹈矩,等等,又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5.教師要善於剖析試卷
我改完試卷後,我先用一張空白試卷逐題做好批閱記載。一是每個題的錯誤情況記載,如:學生錯誤答案記載,該題的錯誤人數記載。二是對整張試卷的講評內容及重點作分析。如:哪個題需要重點講解,哪個題需要強化訓練。這個題涉及哪些知識點,並把這些知識點寫到這個題的旁邊,哪些題需要略講,哪些題可以不講,並作上記號。有的題非常簡單,可偏偏有幾個孩子不會做,我就把這幾個孩子的名字寫在這個題的旁邊,這樣做的目的是講評試卷時特別留意這幾個孩子或者做這類題時,讓這幾個孩子上講台做,請其他同學幫助找一找錯誤的原因,從而能對症下葯。
6.讓學生主動探究知識,悟出道理,得出規律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把教學重點放在探索交流過程之中,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規律之上,讓學生通過對新知識的感知―概括―應用發現、掌握規律。這既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又是發展能力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善於抓住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運用小組討論、口述過程、直觀演示等教學手段,達到了讓學生主動探尋知識規律的目的。
7.作業量不在大,要具有代表性,體現層次性
作業量大,面面俱到,不一定是好事,學生會產生厭煩情緒,根本沒有時間分析思考,只是敷衍完成,亂做一通。對學生來說是勞而不獲,同時也是教師在自找麻煩。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必須精心設計作業,量不在多,要具有代表性,不同層次的學生做不同的作業,可根據班情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分上、中、下三等設計作業或選做課本上的作業。
⑦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以才激趣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興趣對學習有著神奇的作用,特別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激趣教學顯得尤為重要。 俗話說: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有好的開頭,就如同一出好戲要演好序幕,一篇新聞要寫好導語,一部好樂章要奏好序曲一樣重要。開頭開得好,就能先聲奪人,造成學生渴望追求新知識的心理狀態,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那麼,在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的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和諧、寬松的環境下興趣盎然的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呢?下面我談談我在教學中的具體做法:
一、故事導入。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興趣的方法很多,而設疑則是激發學生探求興趣的有效方法。「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只有學生有了疑問才會去思考、探索。教師要善於把需要解決的新問題有意識地、巧妙地寓於各種各樣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在他們心理造成一種懸念,使學生「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這樣就能很好地,有效地引發他們的好奇和思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
例如,在上加法結合律的時候,上課之前我就先給學生講了一個關於高斯小時候計算1+2++3+4+......+100的故事,高斯在不到一分鍾的時間里就算出答案了,想知道高斯為什麼算得這么快嗎?學生滿懷好奇心地看著我並回答說「想」。教師提出:「這樣繁雜的加法算式,一定有更簡便的計算方法。究竟可以怎樣快速計算呢?」。通過設置這個懸念,很好地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也讓他們更快地進入學習狀態,為學好加法結合律打下很好的基礎。
二、生活導入。
《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提出「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的過程。」。教學時教師要從數學學科應用的廣泛性入手,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體驗開始導入新課,學生就會發現數學就在身邊。這樣,學生在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的同時,對於數學的認識將更為深刻,對於數學學習的興趣將會更加濃厚。
例如學習《小數加減法》一課時,教師先安排學生課前開展實踐活動——去超市購物,然後將購物小票帶進課堂;課中向同伴介紹購買的物品以及單價,然後一起探索小數加減的計算方法。從課前的購物實踐活動中自主獲得的學習材料,讓學生興趣盎然;他們面對的不再是枯燥的加減計算,而是解決生活中現實存在的問題,探究成為學生迫切的需求。有的同學開始嘗試著利用各種方法來解決這個新問題。一切無不表明,學生的主動探索正是源於積極的情感體驗與認知需求。在親身經歷問題的發現→提出→解決的過程中,學生積淀的對數學應用價值的感受更加豐厚。
三、復習導入。
學生的認知規律是從已知到未知,從特殊到一般。自主性探究學習的過程正是學生藉助已有的知識,運用數學的思想和方法,走入一個未知的領域,主動探尋發現。教學時教師要深入分析學習內容的前後聯系,精心選取相關舊知,或是教師提問,或是教師出示復習題使之呈現;安排學生口答,或是獨立練習,藉此激活學生的知能儲備,引領學生主動遷移、猜想、嘗試、驗證,進而實現新知的自主建構,使學生感到新知識又不新,難又不十分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學習「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的時候,老師先帶領學生一起回憶加法運算定律。由於之前已經學過,學生很容易就會回憶起來:有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以及各自的內容,緊接著趁熱打鐵,讓學生藉助已有的知識大膽地,自主地探尋,猜想,發現乘法運算定律會有哪些定律。這樣學生也就很容易利用舊有知識猜想乘法運算定律會有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當然也會有少數部分學生會回答有乘法分配律。經過這樣的復習引入,很容易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此外,由於有部分學生回答說有乘法分配律,會讓另外一部分學生產生好奇,乘法還有分配律?更能激發他們的求知慾。
四、 情境導入。
即選取一個與學習內容相關、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切入,引領學生展開輕松的對話,藉助交流,不僅營造出愉悅的課堂氛圍,拉近了師生間的心理距離,更為重要的是在對話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傾聽、觀察、判斷,了解了學生的普遍學情,並據此調整教學預案,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水平的教學流程,如此正是極好地體現了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為學生設計學案」「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
例如有一次老師在上圓錐的體積,她首先問學生:「如果給你一個(等底等高的)圓錐形的冰激凌和一個圓柱形的冰激凌,它們的口味一樣,價格一樣,你會選哪一個呢?」毫無疑問,學生會選圓柱形的冰激凌,因為在生活里,學生已經知道圓住形的冰激凌要多一些。通過這樣的談話,學生就會很自然地與我們的數學聯系在一起---圓柱的體積肯定比圓錐的體積要大,那麼究竟大多少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由此可見,田老師通過談話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行了很好的導入。可以說此次恰當的談話為上好這一節課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總之,無論採用怎樣的具體方法,但凡成功的導入,無疑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學生的實際需求、教師的教學風格,靈活地選擇、創造性地設計導入策略。必須以其具有的趣味性、知識性、科學性和啟迪性,成為點燃學生學習熱情的火把、開啟學生思維之門的鑰匙。
⑧ 小學數學練習課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練習課是數學教學中的一種重要課型,它是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數學技能技巧、培養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所以一節數學課,練習設計是否有針對性、是否有效,將是一節課的重中之重。但是,在練習課中學生的課堂表現沒有了新授課中的激情與活力,課堂氣氛沉悶、枯燥。學生也在單一、枯燥的練習中,產生厭煩心理,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激情盪然無存,這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不利於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通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提高學生在數學練習課中的學習興趣,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精心設計問題情境,讓孩子身臨其境解決問題
認知心理學指出,積極的情感體驗能夠使學生對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教師在練習課中,要有意識地創設各種情境為不同程度的學生提供表現自我的機會。設法使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從而產生學習興趣和激情,學生對感興趣的事物,總是會愉快地、主動地探究。比如:在百分數的應用練習中,我創設如下情境:小明爸爸外出打工,過年前回到家,拿出打工賺到的45000元說:「兩年後要建新房,今年拿40000元去銀行存,另外5000元留在家裡過年。」小明媽媽說:「去銀行存兩年,年利率2.25%。」小明弟弟說:「先存一年,年利率2.15%,存了一年再把本金和稅後利息取出,再存一年。」我說:「去買國庫券吧,月利率0.2%也存兩年。」誰的提議好呢?為什麼?我讓四個同學扮演題中角色展示問題情境,結果學生情緒高漲,躍躍欲試。
二、練習緊貼生活實際,讓孩子感知所學知識的實際價值
數學問題源於生活,同時服務於生活,新課程標准也指出:「小學數學教學強調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將數學活動置於真實的生活背景中,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親身體驗數學知識形成與應用的全過程,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數學知識無處不在,生活中無處不用數學。」適宜的環境和條件得益於學生所面臨需要解決的是「生活化」的數學問題。如在工程問題應用教學中,出示問題:小明星期六去家家樂超市買文具,所帶的錢如果全部買筆記本,可以買10本,如果全部買鉛筆,可以買15支,現在他先買了4本筆記本,剩下的錢,還能買多少支鉛筆?由於問題來自於生活,學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經過一番思考,學生把它轉化為工程問題很快解答出來。
三、呈現方式多樣性,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利用學生的興趣來組織練習課,提高練習效率。在練習課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實際,可採用做游戲、講故事等多種多樣的呈現形式來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恰當地開展一些有益的比賽活動,利用競爭心理既活躍了練習課氣氛又消除了學習的疲勞。低年級經常把游戲形式引入課堂教學,如奪紅旗、開火車、找朋友等學生興趣盎然,其樂融融。也可多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練習,因為圖文聲並茂,給學生展示一個動態的真實的問題空間,把單調、僵硬的問題賦於生命力,讓學生耳目一新。
四、通過動手實踐,親歷解決問題的樂趣
新課程標准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形式。」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獲取知識,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使他們深刻地理解知識,並有效地運用。因此,在練習課中,教師可根據不同的問題,合理安排讓學生去動手實踐,讓學生在活動中學,在活動中樂,學生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達到激趣樂學之目的。
例如,在圓的面積練習課中,我讓學生走出教室,帶他們來到校園花壇旁,說:「同學們,你能求這個圓形花壇的面積有多大嗎?」同學們躍躍欲試,有的說:「用捲尺量出花壇的周長,求出它的直徑,再求它的面積。」有的說:「用直尺直接量出它的直徑,再求面積。」其中一個學生說:「花壇無圓心,你怎麼確定直徑?」在辯論和動手操作中學生已置身於問題之中,又學到了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