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考試分析 > 小學課堂科學游戲

小學課堂科學游戲

發布時間:2020-12-20 13:24:34

① 怎樣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效果

隨著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革新,科學成果如雨後春筍般被研究出來。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無論是認識事物還是解決困惑,科學無疑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學科學教學是小學教育不容忽視的一門學科

科學課在小學學習階段發揮著重要作用,對於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有著積極的意義。作為一名小學科學課教師應緊跟新課改的步伐,努力創新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教師可為學生創設相應的學習情境,多為學生設計動手實驗,讓學生進行主動的探究,使其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② 如何進行科學領域的教學活動

有效教學是指通過教師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它要面對的問題是什麼樣的教學是有效的、高效的、低效的、無效的?教學有沒有效,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教學內容或教得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沒有學到什麼或學得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的唯一指標。小學科學課程標准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中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這意味著小學科學教育的教學策略將由重「知識」傳播向重「學生發展」轉變,由重教師的「教」向重學生的「研」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科學課堂因此呈現出新的特點。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轉變我們原來的教學思想,探索出一條適合科學課教學的新路子,提高我們教學的有效性,是我們每個教師都要思考並付諸行動的重要事情。下面我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淺想法、做法。一.良好的課堂紀律是教學活動有效的前提科學課堂中,特別是觀察、實驗課,面對眾多新鮮的器材、實驗材料,學生都有一種好奇與沖動。表現在:有的學生爭搶儀器、爭做操作,隨意擺弄器材,只顧玩,忽視了要研究的問題。有的學生總是爭著動手,不願做記錄、觀察。這充分體現了學生愛玩的天性。良好的紀律是教學活動有效的前提,課堂中我們發現學生有「偏離」現象,我們應該及時給以提醒,維持好課堂紀律。在平時教學中逐步與學生建成約定俗成的習慣,貫穿於活動的始終。我們也可以從小組人員搭配和評價上去改善。小組人員合理搭配。把不同能力、不同特長的學生分在一組。如動手能力強的、觀察細致的、好記錄的分在一組,讓其各展所長、各盡所能。同時可以把小組分的小一些,如兩人組可以滿足學生愛動手的心理。注重實驗活動全過程的評價。把從明確步驟到交流所得都納入成績的范圍。讓學生重視每一個環節。這樣就可以杜絕爭搶儀器,影響活動氛圍,沖淡思維集中度,浪費時間的情景發生,提高科學實驗的效果。二.讓課堂生活化《科學》作為課改中的一門新課程,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學生的興趣出發,選擇他們喜聞樂見的內容來研究,顯得更具有生活性、實踐性和知識性,這樣能調動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情,促進學生關注生活、增強生產生活中科學的意識。從而讓他們從生活中學到科學知識,初步懂得一些科學原理,為今後的生活和學習奠定基礎。自然科學課教學應該將課堂與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這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讓生活課堂化,讓課堂生活化,引導學生把自然科學知識應用到學生的生活實際去體驗和感受,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自然科學來源於生活又是解決生活問題的基本工具,達到科學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目的。我們科學課的教學就是要讓學生感受到自然科學源於生活並且無處不在,使學生的學習與日常生活緊密相聯,讓學生們懂得學習自然科學就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更好地體驗生活。例如在教天氣這一單元時,我首先讓學生觀察水,大家都知道水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和常用的資源,學生對水有著豐富的感性認識,但水有哪些基本的物理性質呢?比如水的顏色、氣味等等學生沒有充分的理性認識;在生活中水的各種形態(比如冰、雪、雨、雲霧……)學生在生活中都親自感受過,但它們是不是水?它們是怎樣形成的?蒸氣能直接變成冰嗎?這些問題就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也成為科學課課堂自主探究的主要內容。再如:聲音是學生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在教學聲音這一單元時,我這樣設計教學:利用橡皮筋和木版製作的能發生的木版,通過游戲激發興趣,然後通過實驗找出聲音的存在並適時提問: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都聽到了聲音?這時將課堂實驗與生活實踐有機的結合起來,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感受到聲音是無處不在的。從而達到在生活中學習,通過學習更好的認識自然、認識生活的目的 三.科學課課堂是開放的科學課程的開放性,表現在時間、空間、過程、內容、資源、結論等多方面。即科學課不受課時的束縛,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課外去探究、去發現;科學不受課堂的束縛,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向校園、家庭、社會和大自然;科學課的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學資源強調豐富性、多樣性;科學課的結論可能不是唯一的。例如:在教授有生命的物體一單元時,我安排了這樣的前奏:讓學生在家長帶領下課前通過調查「動植物生活的環境?」「動植物所具有的共同特點」「動植物生長需要的條件」「影響動植物生長的原因?」等等,讓孩子們走進大自然,再把對大自然的認識帶到課堂中來。通過各方面的課前調查和課堂上的匯報、討論與思考,孩子們對大自然有了比較豐富的、系統的認識。再如:教授溶解一單元時,我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讓他們思考:「你們知道什麼是溶解嗎?」引發了學生們熱烈的討論,同時激發起學生的思維,所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對溶解一詞進行了各種猜測。孩子們各抒己見,活躍的思維引發探究的興趣。那麼他們的猜測究竟對不對呢?我利用課堂的演示實驗,讓學生觀察溶解的現象,通過找出不同的溶解現象和各種物體在水中的變化,學生會帶著濃厚的興趣去思考、探究:學生把帶來的麵粉、鹽、糖、味精、沙子放在水裡,結果發現有的溶解了,有的沒有溶解,還發現溶解的快慢也是不一樣的,在實驗中學生知道了溶解的現象。通過這些實驗,孩子們興奮的交流著彼此的收獲。在這樣的教學中,我也充分體會到了著名改革家李希貴先生的名言:學生的潛能像空氣,可以壓縮於斗室,可以充斥於廣廈,你給他多大的空間,它就有多大的發展

③ 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活動中如何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

有效教學是指通過教師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它要面對的問題是什麼樣的教學是有效的、高效的、低效的、無效的?教學有沒有效,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教學內容或教得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沒有學到什麼或學得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的唯一指標。小學科學課程標准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中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這意味著小學科學教育的教學策略將由重「知識」傳播向重「學生發展」轉變,由重教師的「教」向重學生的「研」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科學課堂因此呈現出新的特點。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轉變我們原來的教學思想,探索出一條適合科學課教學的新路子,提高我們教學的有效性,是我們每個教師都要思考並付諸行動的重要事情。下面我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淺想法、做法。一.良好的課堂紀律是教學活動有效的前提科學課堂中,特別是觀察、實驗課,面對眾多新鮮的器材、實驗材料,學生都有一種好奇與沖動。表現在:有的學生爭搶儀器、爭做操作,隨意擺弄器材,只顧玩,忽視了要研究的問題。有的學生總是爭著動手,不願做記錄、觀察。這充分體現了學生愛玩的天性。良好的紀律是教學活動有效的前提,課堂中我們發現學生有「偏離」現象,我們應該及時給以提醒,維持好課堂紀律。在平時教學中逐步與學生建成約定俗成的習慣,貫穿於活動的始終。我們也可以從小組人員搭配和評價上去改善。小組人員合理搭配。把不同能力、不同特長的學生分在一組。如動手能力強的、觀察細致的、好記錄的分在一組,讓其各展所長、各盡所能。同時可以把小組分的小一些,如兩人組可以滿足學生愛動手的心理。注重實驗活動全過程的評價。把從明確步驟到交流所得都納入成績的范圍。讓學生重視每一個環節。這樣就可以杜絕爭搶儀器,影響活動氛圍,沖淡思維集中度,浪費時間的情景發生,提高科學實驗的效果。二.讓課堂生活化《科學》作為課改中的一門新課程,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學生的興趣出發,選擇他們喜聞樂見的內容來研究,顯得更具有生活性、實踐性和知識性,這樣能調動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情,促進學生關注生活、增強生產生活中科學的意識。從而讓他們從生活中學到科學知識,初步懂得一些科學原理,為今後的生活和學習奠定基礎。自然科學課教學應該將課堂與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這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讓生活課堂化,讓課堂生活化,引導學生把自然科學知識應用到學生的生活實際去體驗和感受,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自然科學來源於生活又是解決生活問題的基本工具,達到科學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目的。我們科學課的教學就是要讓學生感受到自然科學源於生活並且無處不在,使學生的學習與日常生活緊密相聯,讓學生們懂得學習自然科學就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更好地體驗生活。例如在教天氣這一單元時,我首先讓學生觀察水,大家都知道水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和常用的資源,學生對水有著豐富的感性認識,但水有哪些基本的物理性質呢?比如水的顏色、氣味等等學生沒有充分的理性認識;在生活中水的各種形態(比如冰、雪、雨、雲霧……)學生在生活中都親自感受過,但它們是不是水?它們是怎樣形成的?蒸氣能直接變成冰嗎?這些問題就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也成為科學課課堂自主探究的主要內容。再如:聲音是學生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在教學聲音這一單元時,我這樣設計教學:利用橡皮筋和木版製作的能發生的木版,通過游戲激發興趣,然後通過實驗找出聲音的存在並適時提問: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都聽到了聲音?這時將課堂實驗與生活實踐有機的結合起來,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感受到聲音是無處不在的。從而達到在生活中學習,通過學習更好的認識自然、認識生活的目的 三.科學課課堂是開放的科學課程的開放性,表現在時間、空間、過程、內容、資源、結論等多方面。即科學課不受課時的束縛,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課外去探究、去發現;科學不受課堂的束縛,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向校園、家庭、社會和大自然;科學課的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學資源強調豐富性、多樣性;科學課的結論可能不是唯一的。例如:在教授有生命的物體一單元時,我安排了這樣的前奏:讓學生在家長帶領下課前通過調查「動植物生活的環境?」「動植物所具有的共同特點」「動植物生長需要的條件」「影響動植物生長的原因?」等等,讓孩子們走進大自然,再把對大自然的認識帶到課堂中來。通過各方面的課前調查和課堂上的匯報、討論與思考,孩子們對大自然有了比較豐富的、系統的認識。再如:教授溶解一單元時,我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讓他們思考:「你們知道什麼是溶解嗎?」引發了學生們熱烈的討論,同時激發起學生的思維,所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對溶解一詞進行了各種猜測。孩子們各抒己見,活躍的思維引發探究的興趣。那麼他們的猜測究竟對不對呢?我利用課堂的演示實驗,讓學生觀察溶解的現象,通過找出不同的溶解現象和各種物體在水中的變化,學生會帶著濃厚的興趣去思考、探究:學生把帶來的麵粉、鹽、糖、味精、沙子放在水裡,結果發現有的溶解了,有的沒有溶解,還發現溶解的快慢也是不一樣的,在實驗中學生知道了溶解的現象。通過這些實驗,孩子們興奮的交流著彼此的收獲。在這樣的教學中,我也充分體會到了著名改革家李希貴先生的名言:學生的潛能像空氣,可以壓縮於斗室,可以充斥於廣廈,你給他多大的空間,它就有多大的發展。但科學課程的開放也會出現教學時間不夠及組織教學比常規教學難掌握的矛盾。教學的開放性使學生有機會在生活中探索及認識,但在課堂教學中會遇到怎樣用有限的教學時間去認識新鮮事物、了解新鮮事物的矛盾,所以開放性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求教師更具有責任心和事業心,在課前更加充分地備好課,准備好哪些問題讓學生在課前到生活中去認識現象、去搜集數據,或引導學生課前、課後去圖書館、博物館、網上收集相關資料,擴大視野,這樣開放式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課堂教學上體現開放性,也要教師充分利用校園資源、教具、實驗材料,有目的地組織學生探討、認識事物。教學中設計的問題要有針對性,范圍要小,不能空泛;要有童趣,不能太深、太專業化,避免科普化傾向,這樣才能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完成認識新鮮事物的目的。四.課堂中要充分體現學生自主性在科學學習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性,發揮他們的能動性,讓他們在參與科學探究活動中,自己提出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自己動手搜集各種資料,開展調查與實驗、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釋或結論,自己寫成研究報告,並進行表達與交流。只有他們親自去做,去觀察、去探究,才能使他們學會科學的探究方法,真正發展他們的能力,才能使他們體驗成功的樂趣、理解科學的含義,真正做到「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例如製作指南針一課,孩子們對這個活動的興趣顯然很高,提出了很多想研究的問題,比如「指南針的結構是什麼?」「指南針的作用是什麼?」「怎樣製作?」我及時引導孩子們想研究問題的好奇心,確定製作的方法、順序,設計製作的方案,自主進行研究,最後得出各自的結論,充分體現出學生是探究的主體,從而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在自主學習時,首先必須最大可能地創設讓學生參與到自主學習中來的情景和氛圍。應該明確在自主探究學習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引導者、組織者。在提出問題時不能因為學生答不上來,教師一著急就直接告訴學生答案,教師應冷靜地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學生實驗不成功,教師不能立即去做給學生看,而應組織學生分析問題出在哪裡?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要捨得花時間,讓學生多動腦「想一想」、多動眼「看一看」、多動口「說一說」、多動手「做一做」,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開發學生的情感、思維、操作等潛能,激發學生創新的火花。其次,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對同一個問題可能會得到許多不同的結論,事實上結論有時也不是唯一的。比如當學生的答案不統一時,這時老師不能簡單地加以肯定和否定,應該進行有理有節的引導。因為科學課學習主要在於學生的參與,在於過程的學習,而不是結論的學習。因為學生年齡較小,他們現有的水平、現有的能力不可能完整地或較順利地去完成一個課題。他們怎樣去研究,他們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都會出現問題,老師不可能面面俱到,把什麼問題都解決。但是他們在做的過程中,腦子中會有很多的問題在進行思考,這對學生來說就是收獲,所以我們強調的是學習的過程。五.搞好合作交流「學會共同生活」已成為現今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合作學習也成為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在學習中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克服困難、取得成功,這對於形成師生平等協作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潛在的創造力起到重要作用。科學課中有大量的觀察實驗多是以小組形式進行,很多課題依靠個人是不能進行操作的,這樣就提供了學生討論交流、共同操作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之間的活動一定要依靠團隊合作來進行。在課堂實驗中,我要求學生之間相互合作,分工明確,通過大家的集體合作,最後一起討論結果,這樣充分利用每個孩子的潛能,使實驗的成功取得了保證。在合作探究中,孩子們不僅認識到集體的力量和智慧是多麼強大,而且學會了分工解決問題的方法。每個小組中都有這樣的現象:有的同學思維敏捷;有的同學有豐富的語言表達能力;有的同學動手能力強……,所以在實驗中就可以取長補短,互相幫助,充分利用組內同學的長處來完成研究課題,從小組活動中學會合作,共同獲得成功。六.適時激勵評價課堂中對學生適時適當的激勵評價是提高教學效果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內容。適當的評價能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心智健康發展。課堂上我們要注意尋找和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學生遵守紀律、學生操作正確、有好的想法或講述道理充分,哪怕只有一個操作步驟正確,我們也應該通過語言、手勢、表情等對學生進行鼓勵,使學生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一次,我在教學《馬鈴薯在水中的沉浮》一課,有一個學生平時不怎麼愛科學課,還經常搞小動作,這次他聽得特別認真,我表揚了他。他很高興,他說他有一個想法,把馬鈴薯放入糖水中一定會浮。我又表揚了他,說他想得好。當堂通過實驗驗證了他的想法,同學們給他熱烈的掌聲,此後每上科學課他都非常認真,還積極發言。以上是我對科學課課堂如何開展有效教學活動的一些粗淺做法及認識。 新課改精神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嶄新的更高的標准,要求我們研究如何促進學生學習方式向好的方向轉變,如何讓自然科學課堂教學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如何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合作學習能力得到最大地提高,這一切都是為了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最終的目標是使學生得到更快、更全面的發展。

④ 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怎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小學科學課程標准》的基本理念。實踐證明,有效的自主學習可以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鑽研精神,學會如何學習,為適應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然而一提起「自主學習」,許多教師會認為一切的學習活動由學生說了算,就是體現了自主學習。於是不論學習內容難易,不管學生學情如何,一味地強調學習目標由學生而定,學習內容由學生挑,學習方法由學生選,其結果是不少學生無所適從,無從下手。這樣做,學生表面上獲得了自主的權利,可實際上並沒有實現真正的自主。教師用心良苦,卻換不來好的教學效果。因此,隨著科學新課程的全面實施,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使學生真正參與自主學習,值得我們科學教師深思,並積極探索有效策略,使自主學習真正走上理性化的道路。
一、現狀透析:
隨著科學新課程理念的不斷深入,筆者在聽課、觀摩活動中發現這些課的教學思想和理念明顯得提升了,無論哪一堂課的設計理念都不外乎體現「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幾個字,但由於有些教學思想不夠完善,對新課改理念的理解不透,所出現的一些問題值得我們反思。
1、教師行為拘束化
在大力倡導課改的今天,許多教師不由得發出了內心的感嘆:這課是不知道該如何上了?聽了許多新課改的講座、報告後,深知自己的教學行為應努力改進,以適應新課程的需要,可越學越覺得縮手縮腳,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具體體現在:
(1)不敢多講,學生缺少有效地引導
在新的科學教育理念影響下,教師講得是越來越少了,甚至是談講色變。大多數示範課、觀摩課、評比課,以「少」講為原則。過去老師講得口乾舌燥,現在老師當聽眾,當看客,當啦啦隊員,一堂課下來,學生該掌握的沒有掌握,缺少了科學教學應有的深度和廣度,一味地形式化趕時髦,追求新思想、新理念,原想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卻連基本的知識點都沒有落實,教師的美好設想卻沒能在課堂上得到很好的體現,由於教師的「沉默」,學生的自主學習缺少有效地引導。
(2)不敢多評,學生缺少即時的評價
在提倡「自主學習」的今天,學生在課堂上顯得特別地活躍:善問、善答,顯得特別主動,在聽課、觀摩活動中,學生有離開位置的,站起來高舉雙手的,都可以見到……筆者在閑聊中曾聽到一位科學教師抱怨說:「我班的學生上課時特別會說,一提問,我的耳朵就不行了,全班42位同學七嘴八舌,我根本聽不清楚誰在說什麼?」盡管是這樣,教師還是不敢對學生說一個「不」字,生怕戴上一個「不民主」的頭銜,打擊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以至於學生缺少一種良好的課堂常規訓練,適得其反。在公開課、優質課評比活動中,我們也不泛見到,有些老師對學生的錯誤回答,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含含糊糊,更缺少教師科學、正確評價學生這一環節,如此下去,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得不到有效的培養,反而影響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效果。
2、教學方式「表演」化
靠一支粉筆、一塊黑板進行科學教學,這種「單打」的教學手段已經成為過去。目前一些科學課堂上,講台變成了「舞台」,如:運用多媒體教學、做實驗、在活動中學習等成了一種「時尚」。應說,這些新型的教學形式有助於教學實效的取得,培養學生的學習品質和思維品質,強化學生間的合作意識,發展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能力。而在實際的教學中,我聽到了這樣一節公開課,學生活動的樣式多多,蹦蹦跳跳,熱熱鬧鬧,一節課中自主學習、合作討論、課件操作、視頻演示、實驗操作等,像擺「滿漢全席」似的「一盤盤、一碟碟」往上端,教師忙得不亦樂乎,學生倒是新奇了一陣子,開心了一陣子。但由於聲像等手段的頻繁出現,反而影響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感悟體味和親歷探究,所以說,教師要恰當地運用新型的教學方式,更不能濫用,也不能反客為主,像熱熱鬧鬧的演戲一樣走過場。
3、合作學習形式化
為了改變科學課堂教師「一言堂」的現狀,新理念指導下的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提倡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學生對教學中教師所呈現的學習材料,有了新的看法,可以在課堂上相互交流、各抒已見、引發爭論、提高效果。但是現在的老師片面強調「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在學生沒有獨立探究的前提下,就急急忙忙地讓學生分組討論,相當一部分課堂中的合作僅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教師一宣布小組合作交流,前排學生唰地回頭,滿教室都是嗡嗡的聲音,四人或六人小組里,每個人都在張嘴,誰也聽不清誰在說什麼,幾分鍾後,教師一喊「停」,學生立即安靜下來,站起發言的學生一張口就是「我怎麼怎麼看」、「我覺得應該如何」。學生關注的仍然是「我怎麼怎麼樣」而不是「我們小組怎麼樣」,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小組合作」。像這樣,不考慮是否必要採用分組討論,且頻繁分組,課堂貌似熱熱鬧鬧,實則一盤散沙,收效甚微,加之在討論中老師放棄了適當引導點撥的機會,有的由討論書本內容轉移到討論其它方面去了,這種表面上迎合「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時尚,其實是對新科學教學價值觀的扭曲。
二、具體反思:
根據以上科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所出現的現狀,值得我們教師反思的是:
1、自主學習要以教師的有效引導為輔助
自主學習,不是自由學習,更不是放任自流地學習,它要求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和積極的學習心態。作為科學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應以現代教學理念、教學指導策略促使學生自奮其力,逐步使他們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態度和優良的思維習慣,從而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境界,但並不是教師應成為看客,成為旁觀者。教師的講解、教師的評價、教師的引導應該把握個度。如有些公開課、優質課的教學教師想法設法順應預先埋設好的思路,而學生偏偏就不隨著教師的思路,一會兒說東,一會兒擊西,東一榔頭西一棒,雜亂無序,而教師也是隨著學生一會兒當看客,一會兒當聽眾,完全放棄了自己的主導作用。結果,精心設計的課堂卻顯得有些亂糟糟。若這時,教師能恰當地加以點拔、引導,學生就不難從生活實踐、觀察實踐、動手實踐中提取有效信息,課堂效果也會大為改觀。在平時,我們反對教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但也反對教師跟在學生屁股後面轉,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表現要隨機應變,組織好,並即時作出評價。筆者認為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學生力所能及的,教師要避之;學生力所難及的,教師要助之;學生力所不及的,教師要為之。讓學生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對學習內容擁有適度的自主選擇權,對教材和教師講解的質疑權,對學生方法選擇的決定權,對練習、作業的自主設計權等等,只有這樣,自主學習才能落到實處。
2、自主學習要以教師的即時評價為前提
科學新課程標准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歷程,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要關注學生科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科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在目前,自主型課堂教學的中心由原來以教材為中心,轉向了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供多種機會,多方面評價學生。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一些不妥行為:如不管學生回答得怎麼樣,完成得怎麼樣,教師總是用「好的」、「不錯」……加以贊賞;不管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習慣如何,腳放在凳子上,人站在位置上等,教師卻視而不見;不管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有沒有好好傾聽別人的意見,在那兒高談闊論,教師卻聞而不說……久而久之,由於教師的「過多默認」,一些學生逐漸養成了一種不良的學習習慣,要麼以「自我」為中心,要麼以「別人」為中心,導致教學的負面效應。
我認為評價既然是伴隨著教學活動的始終,教師就應站在評價的視角上,站在學生的高度,及時發表自己的看法。當學生獲得成功時,教師要加以贊賞,贊賞每一位學生見解的獨特性,贊賞每一位學生在學習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取得的進步,贊賞每一位學生的質疑好學和對自己的超越。但評價不等同於贊賞,對學生在自主參與學習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一些不良學習習慣,教師要進行恰當的批評與點拔,逐步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教師的即時評價中,既享受成功的體驗,又認識自己的不足,從而真正學會自我認識,學會欣賞他人,使評價成為學生發展的動力,提高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實效。
3、自主學習要以學生的獨立探究為基礎
科學《新課標》中指出:「小學科學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其課程設置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一個人的科學素養形成是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以學生的獨立探究為前提,提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課堂教學新形式」。但目前,不管什麼內容,教師一味地強調在合作中自主學習,講究場面的熱鬧,教師不給學生獨立探究的時間,這是在無視學生的個性差異。有些教師問題一提出,不是讓學生進行「滿堂議」,就是象徵性地給點時間考慮。由於缺乏足夠的思考時間,一些學生說不出自己的獨立見解,只好當陪客、作聽眾,到時,把別人的思維成果據為己有,似有一種「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的感覺,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種惰性,專等著去吃別人的「現成飯」,根本談不上自主學習。如我班有一學生王XX,平時作業做得清清楚楚,工工整整,正確率極高,期終檢測或評價時,就截然不同了,「尚需努力」的學生中,總少不了她。有一次,我試著問她:「你平時的作業是抄來的嗎?」她說:「不是的,是和蔣XX一起討論出來的」。一問才知道,所謂討論,其實就是蔣XX(優等生)在侃侃而談,王XX在聽答案而已。該生平時在課堂上要求獨立解題時速度非常慢,而且作業也總是遲遲才能交上來,習慣成自然,做作業時,她總是依賴與蔣XX的「討論」來完成,個人的獨立探究能力顯得特別地弱,自主學習成了一張「空頭支票」,永遠也無法去「兌現」。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注意捨得為學生留有充足的動手實踐、傾聽、思考的時間,給學生自由學習和獨立探究的機會,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親歷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不將學生的學習過程變成兌現答案或漫談閑扯的過程。如果在學生形成自己的獨立見解後,再進行展示、交流的話,自主學習的效果會更明顯。
4、自主學習要以知識的拓展延伸為補充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我看來,教給學生能藉助已有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就是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的知識信息進行加工、理解,對知識進行拓展與延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抓住與其相關的連結點進行設計,掌握好坡度、深度、力度,貼進學生思維實際,把學生思維引入最近發展區。經過原型啟發、動手實踐體驗、誘導創新,充分利用科學活動所提供的「眼口」進行植根感性材料基礎上的合情入理地創造想像,提出智力挑戰,去獲取科學知識。課外,還要引導學生學會自主探究一些課堂上還沒解決的問題,如在上完《蠶》一課時,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大家還想知道更多的蠶寶寶的知識嗎?你想怎樣獲得這些知識?(書上查、網上查、向別人學習……)然後,將學生編成課外學習小組,並指定學習組長進行自主學習,從而實現知識的延伸與拓展,及時處理好知識性目標和發展性目標平衡與和諧的整合,在知識獲得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發展,在發展過程中落實知識和技能。
三、實施策略:
全面理解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作為科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養成隨時反思、隨時改進的良好教學習慣,不妨採用以下教學策略:
1、注重學習方式的轉變與創新
新課標下的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的教學方式應當服務於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學生為主體,就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在教學中,要力求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自由、和諧的學習氛圍,不僅局限於科學學科的特殊性,而要利用學科內容的整合性,如:通過美妙動聽的音樂旋律、直觀形象的圖片展示、嚴謹科學的數據說明等引導學生觀察、實踐、探究,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使學習成為在教師引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從而構建「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觀察現象,大膽猜測——自主探究,實驗驗證——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課堂總結,課後延伸」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馬鈴薯的沉浮》一課時,教師先播放課件「死海之謎」,聽了「死海之謎」這個故事後,此時教師適時抓住時機,有機下問:你有什麼問題要提出來嗎?這樣適時設問,引領學生自主地提出科學問題,這樣的教師真是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一種變革;接著教師出示一大一小兩個馬鈴薯和一大一小兩個杯子(液體也不一樣多),演示馬鈴薯沉浮。引導學生根據教師的演示實驗提出什麼問題?大膽猜測,馬鈴薯的沉浮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指引學生制定研究方案,接著分組實驗進行現場驗證;這樣很自然地進入自主探究、實驗驗證環節,主動探究馬鈴薯的沉浮與液體的不同有關,與液體的比重有關,小組匯報,師生小結得出:鹽水的浮力大,清水的浮力小。接著再次出示課件「死海之謎」,指名學生進行解釋就比較容易了;最後注重課後延伸,引導學生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今天學到的知識有哪些用處?如果把馬鈴薯放入油、蜂蜜或其他混合液中,它會浮起來嗎?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的學習方式不只是停留在設問、傾聽、實驗、驗證幾個層面,而是把思維、行為、情感達到了三位一體的參與。因而教學方式的創新也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與創新,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科學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
2、注重學習材料的選擇與改進
材料的選擇與改進決定學生認識的發展水平,教材只是提供教學的基本內內容、基本思路,我們應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有目的的選擇、補充和調整,要改變把課本當「聖經」的現象,對學習材料的提供,要經歷由零碎到系統、由單調到既激發興趣又能引起思考的改進過程。一些離學生生活比較遠的枯燥的原教材的學習材料,可進行大膽地處理,另外選擇一些貼進學生生活實際的,或乾脆組織學生自行參與材料信息的提供,從中探究學習並理解知識點,用新課程的理念與觀點來使用舊教材,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自主參與到學習中來。如在教學《鳥》一課時,我是這樣進行材料的選擇與改進的:
◆ 最初材料的選擇我首先製作配有音樂的鳥的生活幻燈片(杜鵑吃蟲、黃鵬喂雛、喜鵲壘巢、貓頭鷹捕鼠、孔雀開屏、老鷹捕蛇、燕子捕蟲等)用於課的引入,旨在讓學生了解一些鳥的生活,進而激發對其進行觀察研究的慾望,以便順利地進入對鳥的本質特徵的探討,同時還作為後面進行愛鳥教育的材料。
◆ 第一次試教後,我們發現在材料的選擇上犯了不少錯誤。評議會上,老師們提出了材料結構上的問題和相應的改進意見,大家認為課的引入,既要為學生創造一個研究鳥的情境,激發研究興趣,又要能挑起學生的思維矛盾。於是,我們在材料一中增加了蜻蜒、蝙蝠、雞、鴨、鵝等學生看起來似鳥非鳥的動物,使學生看完幻燈片,頭腦中能立刻產生「到底什麼是鳥」的問題,並迫不及待地要弄清這一問題。
◆ 第二次改進後發現改進後的材料基本能達到預想的效果,但在研討的過程中又暴露出新的問題:學生說「羽毛就是鳥身上的毛」、「上面有絨」等,而沒有注意羽毛的結構和分布。於是在第三次教學時,增加了材料正羽、絨羽各一隻(供教師用)、兔毛八束(供學生用),並在討論羽毛時讓學生觀察鴿子的羽毛。同時在網頁製作中增加許多課外知識:如愛鳥、護鳥方法,鳥中之最等,以方便學生自由點擊,查閱更多有關鳥的科學知識。整個教學活動不是按照書本的內容,讓學生進行學習,而是恰當地對教材進行改進與處理,始終給學生提供形象直觀的實物、栩栩如生的網頁展開探究學習。因為學習材料是貼近學生生活的,又是他們自主提取出來的,所以在學習時,他們就特別感興趣。由於注重學生學習材料的選擇與改進,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創新和實踐的學習環境,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探究慾望,又使學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種成功的體驗,使自主學習真正落到實處。
3、注重探究過程的親歷與反思
(1)親歷探究過程
讓學生有效地自主學習,必須強調個體的親歷性,即讓學生親身實踐和真實體驗。課堂上一定要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深入地感悟學習材料,也就是說,要充分展開學習過程,讓學生在親身體驗、經歷教學的過程中逐漸建立科學知識,設計開放的、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進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驗證,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鼓勵學生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有利於強化富有個性的學習行為。如在教學《空氣和我們的生活》一課的教學中,在理解科學探究目標的基礎上,我組織學生對呼吸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探究性學習,並注重學習中學生對科學程序、探究過程、探究方法的滲透學習和接受,按認識的程序充分讓學生親歷探究過程,開展探究活動,即讓學生充分地自我呼吸,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為了使學生的興奮點落在「吸進的氣體和呼出的氣體有什麼不同?的問題上,同時結合多媒體課件展示了吸進的氣體經過呼吸器官,呼出的氣體經過呼吸器官的動畫情景,使學生在許多有趣的問題中很快想知道:「吸進的氣體和呼出的氣體有什麼不同?」,這樣讓學生有目的的探究經歷,親歷探究與創造、實踐與觀察、抽象與歸納、發現與應用等一系列科學活動,自主發現、自主探索新知識,使學生感受到科學問題的探究性和挑戰性,並從中認識到科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和科學結論的確定性。突出了知識的系統性,學生的親歷性,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方法讓學生自己去探究,知識讓學生自己去獲得,自然培養和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反思探究過程
無論是哪一節課的最後,我覺得教師都有必要有意識的空出一定時間讓學生來質疑問難。一方面讓學生對本節課不懂的知識提問,在師生幫助下及時解決;另一方面,讓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既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又能使學生的認知心理產生新的「不協調」,形成一個再探究的氛圍。這樣問題解決後,引導學生對探究學習和活動過程進行反思:面對一個實際問題,我們是怎樣來解決的?從中提煉出解決問題、獲得新知的科學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並自覺地將思維指向科學思想方法和學習策略上,獲得自主學習的能力。
4、注重學生情感的體驗與感悟
現代教學理念認為:課堂教學除了知識學習這條主線以外,還有一條情感交流的主線,教學活動是在認知和情感兩條主線相互並行、相互制約下完成的。積極的情感體驗可以促進學生大腦細胞的活動,激起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的強烈求學欲。如師生間坦誠的合作交流、評價,學生不僅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而且很真誠地感受到教師對他的愛心,更好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在這種氛圍中,就連學困生也會減少學習的畏懼心理與抵觸情緒、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反之,消極的情感體驗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會因為暫時的不成功而焦躁不安。在教學時,我們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指導學生發自內心地去體會和感悟。如在教學《我是怎樣出生的》一課時,課前一周,教師就可組織學生圍繞「我是怎樣出生的」這一話題進行了資料收集,收集的途徑是:查閱有關書籍、上網查詢、對父母等有關人士進行訪談。事先,學生們就這一話題提出了許多現實而有意義的問題,他們對生命的孕育充滿了興趣,但有時又顯得不好意思。這時,教師應給予更多的鼓勵,讓孩子在了解自己的生長歷程中,體驗到生命是可貴的,並樹立熱愛母親,熱愛生命的美好情感。意識到科學、社會、人三者密不可分,對生命、對親情有更深的體驗和感悟。這樣,把一個人的情感體驗無聲地感染給全班的每一位學生,擴大學生的參與面、合作面,有些學生能在相互的成功與失敗的體驗中,重新迸發出智慧的火花,產生新的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情感的體驗和感悟,可以更有效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求得創新。
總而言之,只要我們科學教師在新課改革進程中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和升華教學理念,在教學實踐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摸索新方法、新途徑,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貫穿於教學各個環節,對自主學習不斷進行研究和完善,不斷超越自我,形成自己的特色,必將開辟出更理想的新路子,真正讓自主學習從形式走向實質。

⑤ 如何在課堂上落實小學科學三維目標 南京廖華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各個學段相互聯系,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三維目標是新課標強調的一個重要理念,對指導我們確定教學目標有重要啟示.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堅持「三結合」和「一為本」。 一、課堂教學中要堅持學習語文與塑造人格相結合。 語文教學在教書和育人之間有著一種天然的聯系。有人說:「教語文就是教做人,學語文就是學做人。」這實在是真知灼見。做為一名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抓住語文學科這一特徵,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創造一切有利條件,積極施加教育影響,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情感的陶冶、心靈的凈化、美醜的辨別。 1、有機滲透,發揮整體的育人功能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很多課文生動、形象地反映著豐富多
彩的生活,具有很強的思想性。教學中,要注意結合學科的特點,結合教材內容,根據學生實際,創設情境,引發誘導,通過學生的認知活動,有機進行育人的教育。如: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兩只小獅子》《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父親的叮囑》、《中彩那天》等一類的課文,可以通過「抓中心句,輻射全篇」的訓練形式,達到育人的目的。如:在教學《父親的叮囑》一課時,就緊緊抓住「父親的教誨使我一生受用,這道理不僅在畫畫。」在設計教案時,如果就單純地理解這句話,抓重點詞語讓學生體會,只能達到讓學生了解父親的教育、教導使我一生很有用這一目的,效果不一定好。如果從全文著眼,讓學生根據這句話聯繫上下文來討論、體會:作者之所以有這么深刻的體會,是他牢記自己在素描時父親的叮囑「你看見是怎樣的,就把它畫成怎樣,不要想當然。」於是,在畫楊桃時,作者「如實照畫」。這一事件也是作者要向我們提示的深刻道理:無論做人做事都要「實事求是」只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才能取得成功。通過這些內容的教學,學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在學習的道路上,在人生的道路上,應做一個實事求是的人,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效果就更好了。

⑥ 如何圍繞綠色課堂,進行小學科學教學主張的落實

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回把學生從傳答統的被動的受教育地位轉變到主動的求知地位上來,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要引導學生養成自覺地尋求知識,獲取知識的能力。為此,我們必須在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地位。

⑦ 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導入的幾種方式

【摘要】 導入是教師在一個新的教學活動開始時,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行為方式。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過程的第一環節,好的導入能起到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擬從落實導入的目的性,趣味性,啟發性等方面進行闡述,力求有效的導入,從而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究的興趣。【關鍵詞】 科學課 導入 有效導入是教師引導學生做好學習新課知識的心理准備、認知准備,並讓學生明確教學內容、學習目的、學習方式以及產生學習期待、參與需要的一種教學行為。(剩餘2906字)

⑧ 如何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想一想。在教學過程中應體現適當的機動與靈活性,敢於攀登的意志和品格,學有成效。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一個不斷生成的過程,既要有一定的目標與要求。科學學習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一。」 1958年、操作的能力、社會和歷史的觀點看待科學事業的需要,也很難完全預設與控制、理論等),從而滿足學生求新,對培養學生的科學志趣和創新精神、科學過程、過程技能與思維方法、技術、定律,由教師引領探究向學生主動探究發展、勇於探索。1970年,以及不怕困難、體現開放性科學課程的開放性是指科學教育不是一個完全可以預設的過程、定律和理論、結果到評價都應體現開放性,小學科學所講的科學素養主要指通用的,也是心理發展的重要轉折期,這個過程將隨著教師。由於小學階段是一個人長身體,培養興趣,從中學到知識、定律和理論的關系,人們對科學素養的理解主要包括。因此、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原則 1,以不同的形式對學生進行科技教育,赫德對科學素養的概念選擇了「科學啟蒙」這個詞,練習方法,技能,科學態度:「我們現在所學的科學就可以應用到生活中去、內容,自己動手收集各種資料。 2,科學,更是無法預測將會出現什麼結果,科學方法,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只能根據小學生的經驗,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性、理解主體性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是指在科學學習中要面向全體學生、專業的,但我們也要注意科學課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也應該有所不同。研究專家把科學素養劃分為方法論的,學科學,啟發他們發現問題,又處於打基礎的階段,能夠使用科學的智力資源去產生一個有利於人類發展的環境,解決社會及日常問題的決策小學科學課作為對小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習得開展科學研究的方法。二、玩一玩、歸納表述。如《英漢教育詞彙》解釋為①識字、分析,為後繼的科學學習打好基礎、新聞報道的,並把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作為重要的問題提出來。《西方教育詞典》則解釋為「一個人的讀寫能力和他所屬的集團或文化對他所期望的讀寫能力;其次,培養他們探索科學奧秘的情趣和志向,科學思想和創新精神。這一階段學生將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追求整合性科學課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主陣地,即一個社會公民應該具有的一般的科學素養。我們認為、求變的心理特點,科學倫理與情感,要幫助學生樹立「科學能夠改善我們的生活」的觀念,自己寫成研究報告、通用的,認識科學繁榮的文化條件與科學事業的普遍性,科學精神,豐富和積累科學基礎知識、科學政策的等,開展調查與實驗,由於科學素養的目標是由多因素組成的,認識科學知識是不斷發展的、業余的。因此,認識探究過程和概念,培養他們觀察,同時,讓他們看一看。一個有科學素養的人應該理解科學事業,認為科學教育的廣義目的是培養一個啟蒙的市民,學生才能在學到科學知識的同時。 3,美國斯坦福大學榮譽教授赫德在一篇名為《科學素養,知識積累與思維能力的發展都極其有限,就是要幫助學生形成「用科學提高生活質量的意識」、突出應用性科學來源於生活:它在美國學校的意義》的文章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本文就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談談粗淺的認識;②讀寫能力、學生參與教學的程度與具體情況而展開,使教學過程跟隨學生的學習過程,科學教育不可能以系統的知識學習與方法訓練為主,《小學科學課程標准》也將科學課定格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只有這樣,以有用的途徑知道一些主要的概念、用科學的能力,發揮他們的能動作用。 6,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科學教育從目標,要讓學生懂得,第一次用科學素養這個名詞來描述對科學的理解、長知識的關鍵期、技術的,在他們熟悉的周圍生活中選取有關的內容。首先,但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他的科學素養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自己整理信息,也終將應用與生活。 5,就是培養他們的科學意識,大大提高科技教育的效果、做一做,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假說,與人文精神的整合。目前,與信息技術的整合。 4。」20世紀40年代以前,需要教師轉變教學觀念、社會及其相互關系,學到的知識將對後繼學習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其教學過程與單純傳授知識的講授課相比:科學知識(概念,又是小學生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內涵科學素養是目前世界各國科學教育的最主要目標,價值觀,即使是過程、注重探究性探究既是小學生科學學習要達到的目標,讓他們在參與科學探究活動中自己提出問題,緊貼學生的學習需求,又不能拘泥於這些目標與要求、過程,尤其對以科學探究為主的教學來說,這就是科學啟蒙的含義,認識科學中系統研究的價值,養成學習習慣,新課標明確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啟蒙課程」、把握啟蒙性一個人的科學素養形成是長期的過程。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積極探索,創新能力,用文化,人們理解的科學素養是指「會讀能寫」,對學生的科學素養的提高和創新能力的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並培養科學的情感,提高科學研究的能力,突出應用性,讓學生學有所得,並進行表達與交流,做出解釋或結論、態度與價值觀

⑨ 如何讓小學科學課堂真正「活」起來

如何讓小學科學課堂真正「活」起來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課程,所追求的理想課堂應該是:充滿活力的學習樂園,是學生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主陣地;是師生學習、討論、交流、合作的最佳場所。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那麼就是:煥發出生命活力的課堂才是理想的課堂。那麼如何才能使小學科學教學富有生機、充滿活力呢?根據我多年的代課經驗,深深體會到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1、利用游戲,主動參與,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由於小學生具有好奇、好玩的天性,而游戲又可以使小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得到發展,於是游戲便變成了兒童最感興趣的活動。尤其是對於小學生,以游戲的形式進行教學,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慾、使他們能夠興致勃勃地觀察、探索和研究問題。這樣,不僅能在玩中學、學中玩、寓教學於游戲之中,還能在游戲中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學「測量太陽高度」這部分內容時,先讓同學們猜一則謎語:「你有一個好朋友,烏黑的身體烏黑的頭,無論你到哪裡去,東南西北跟你走」(謎底:影子)之後,在教學過程中我還和學生在投影儀前進行「搭手影」游戲,並在游戲的過程中讓學生變換位置,想一想為什麼要在光源和屏幕間才能出現影子?這樣,他們不僅玩得開心,還能在游戲過程中發現影子的成因和變化規律。

2、引導提問,大膽質疑,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熱情;

科學作為一門實驗性學科,培養學生大膽提問尤顯重要。因此,在教學中要努力引導學生生疑、質疑、釋疑。教師在教學中要留給學生適當的思考時間,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機會,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提問氛圍,逐步培養學生敢想敢問的良好習慣。如,在教學「鐵釘生銹的秘密」時,我先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鐵銹,再讓學生比較沒有生銹和生銹的鐵製品的不同,學生經過討論交流得出:「鐵銹是一種新的物質」,我接著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鐵在什麼條件下最容易生銹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紛紛提出自己的觀點,並提出了另外一些新的問題:「為什麼商店裡完好包裝的鐵釘沒生銹?」「瓷盆為什麼瓷掉了就會生銹?」此時,學生的探究熱情很高。通過這樣一系列問題的探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應用自然上升到了一個新的層面。

3、積極參與,培養創新能力,注重實驗的探究過程;

科學是一門實驗學科,加強科學實驗教學,特別要加強探索性實驗的訓練,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在學生已有知識和初步具有實驗技能的條件下,由教師提出實驗名稱,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在實驗中觀察現象,主動探索,然後得出實驗結論。如在教學《植物的葉》時,就安排學生在不破壞植物,不傷害植物的情況下去撿各種各樣的葉子。學生們興奮地撿回了一大把葉子,我一看,有梧桐葉、鐵樹葉、黃楊葉等,形狀有圓形的、扇形的、卵形的等;葉緣有全緣的、波狀的、鋸齒的等,各種各樣的葉子都有。再引導學生仔細看,來觀察葉有什麼相同的結構?比較新鮮的葉與落葉,它們有什麼相同與不同?又如六年級下冊《米飯、澱粉和碘酒的變化》一課,我在前一天就布置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帶一些食物,第二天上課時我一看,學生帶來了饅頭、大白菜、米飯、紅薯、洋芋片、白蘿卜、紅蘿卜、大蒜、面條、薯條、玉米、菠菜和南瓜等很多食物。在教學米飯、澱粉遇到碘酒,顏色會發生變化,產生了化學變化後,我讓學生利用澱粉和碘酒反應時顏色會發生變化這一特性,檢驗自己帶來的食物中是否含有澱粉時,學生們興趣盎然,探究的熱情高漲。思維活躍,紛紛用碘酒小心、仔細地在自己帶來的食物上檢驗,並驚訝而又高興地記錄情況。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學生們因觀察自己所收集的材料而更熱烈,思維也更活躍,探索熱情也更高漲。因為收集材料的過程,本身就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過程,只有讓學生充分經歷科學學習的過程,才能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

4、課外拓展,聯系生活實際,激勵學生參與演示實驗;

演示實驗是由教師在條件限制下,而採取教師演示的方法進行的實驗活動。但在新課程改革下,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更是小學科學實驗中的主角,我們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因此作為教師,應該更多地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的機會,其中在課堂上讓一些大膽的學生來動手做演示實驗也是一種較好的方法。當然讓學生參與演示實驗的前提是實驗課前,應該在老師指導下反復練習,以確保這個演示實驗能成功順利。到台上演示的人選方面,我們可以根據科學實驗的難易程度來挑選可以勝任的學生,可以是學習認真的學生,也可以是成績不好但有進步的學生、動手能力較強的學生,更可以是優秀的學生。例如:我在教四年級上冊《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一課時,就邀請在課堂上表現優秀的學生上台來做「振動的音叉輕觸水面」的實驗。由於學生在課堂上演示實驗,學習氣氛變得寬松、活躍,學生們都關心著實驗能否成功,因此他們的注意力更集中。當這些上台學生被我們老師信任、鼓舞、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時,他們才會對實驗課有更大的積極性,才有可能把科學學得更好。

總之,在科學教學中,運用多種手段,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在這些情境中主體意識得以體現,創新意識得以喚醒,情感意識、科學態度等品德要素得以陶冶,實踐能力得以鍛造。既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學,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科學課堂真正「活」了起來。

⑩ 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答:一、注重專情感建立,保持學生主屬體性是參與的前提。1、營造民主氛圍,活躍課堂氣氛。2、樹立榜樣力量,科學激勵學生。3、正確評價學生,適時引導學生。4、師生齊心協力,合作準備材料。
二、恰當運用教學方法,保持科學趣味性是參與的保障。1、引人入勝的課堂導入激起學生的參與興趣。2、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參與熱情。3、生動直觀的輔助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
總之,學習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採取一些相應的對策來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和幫助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課堂科學游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