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以「相約民俗節日」為主題的「三個一」尋訪實踐活動,開展一次除夕、春節或元宵傳統習俗尋訪活動,寫一篇
臘月二十三,灶王爺升天.要吃糖瓜祭灶(就是大家說的"小年").好讓灶王爺上天說些好的事.圖來年吉利些.
元宵節的來歷
元宵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元宵節又名「燈節」或「燈夕」。北魏時期,道教篤信「三元神」,其中包括「上元天官(天官大帝)」、「中元地官(地官大帝)」及「下元水官(水官大帝)」三位神靈,他們的生日,分別為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及十月十五,所以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也有人認為,它是漢代宮廷的一種祭典演變而來。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元夕或燈節,是民間多彩多姿的節日,也是春節最後的一天,自此以後一切恢復常態,所以民間熱烈慶祝,故有小過年之稱。
相傳早於漢文帝期間,已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及至漢武帝創建了「太初歷」,進一步肯定元宵節的重要性。元宵節的節期,隨著歷代的發展而不斷延長,相傳唐代的元宵只持續三日,到了宋朝則延長至五天,及後到了明朝,更增加至十天,即由初八開始活動,直至年十七才結束。
中國傳統婦女,三步不出閨門,平時在白天亦難出門,更何況是夜晚,難得元宵節當晚可以破禁,自然會盡享歡娛,等待異性來結識,所以不少中國古代的愛情故事,都以元宵佳節為題材。
元宵節是個熱鬧的節慶,活動很多舉其重要者如下:
(一)上元祈福
民間將自然界分成三界,即天界、地界和水界,並予人格化。因此稱為天官、地官和水官合稱三官大帝。正月十五上元為天官大帝生日。天官的主責是賜福,所以,民間在清晨備牲醴,祭拜天官大帝,祈求賜福。
(二)元宵祭祖
上元節吃元宵可能始自宋代,不過當時稱做「浮圓子」,到明朝才改稱「元宵」每家做元宵、煮元宵。古時為年頭佳兆,吃湯圓以象徵家福。元宵煮好後先敬祖先,然後闔家團聚,吃元宵,已是團圓幸福。
(三)迎花燈
元宵節又稱燈節,所以花燈是元宵節的中心活動。民間稱花燈為「鼓子燈」,因為過去小朋友所提的燈型似鼓鑼。元宵花燈種類很多,如寺廟的彩燈、店鋪的走馬燈及兒童的鼓仔燈等。式樣種類很多,基本上可分為兩類:一是形象燈如關刀燈、兔燈、水果燈、半燈等;另一是活動燈,是根據民間故事編制,現在多為電動花燈,如狀元遊街、八仙賀壽、桃園結義等表現忠孝節義的民族傳統。
(四)猜燈謎
以往燈謎都在寺廟里舉行,因為寺廟乃民眾閑暇時聚集的場所,而且有花燈競賽與展示,所以從前都在花燈下榜上一個謎面,到元宵夜由廟里相關人員主持猜燈謎,場面熱鬧而溫馨,因為可以得個獎品回家,算是小過年的吉祥兆頭。現代猜燈謎的型態有揭諸在報章、雜志上的,有電視轉播某個寺廟的燈謎大會,也有在某些節目中穿插的燈謎,型態多樣化,可滿足民眾不同的需要。這也反應現代社會中過傳統節慶的多元型態。
(五)舞龍舞獅
全國各地在元宵節都有龍燈,龍是一種吉祥的神話動物,也是民族的圖騰。台灣早期的龍燈,長約七、八丈,在竹鼓上貼紗,作為龍形的燈龍,在龍頭和龍身里,點上十幾枝蠟燭,然後綁在木棒上,由十幾個人抬著走,由龍頭追逐龍珠而起舞,姿態優美,稱為「弄龍」。十五夜各地的獅陣也一起出動,稱為「弄獅」,並表現功夫,其目的在驅邪祈安,並有賀年賀節的喜慶意義。
舞龍舞獅時鑼鼓喧天,鞭炮聲不絕,更為元宵節帶來熱鬧的氣氛。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准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製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製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春節的習俗----話習俗
祭灶 掃塵 貼春聯、門神 年畫
倒貼「福」字 除夕夜 年夜飯(團年飯) 祭祖
守歲 迎春 紅包(壓歲錢) 新年贈橘
新年放爆竹 拜年 接財神 回娘家
初六送窮
⑵ 《節日知多少》綜合實踐課說課稿
一.主題的確定:
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裡,孕育了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傳統節日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們的生活有著深刻的影響。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文明的變遷,傳統節日出現危機。西方節日逐步占據了我們的傳統節日,許多人也偏愛西方節日勝過傳統節日。對於傳統節日我們大多數人只知道有,卻不了解節日該怎麼過?因此,我們有必要從小加強對小學生傳統節日的教育,於是我們決定對傳統節日進行一次綜合實踐活動,讓小學生在活動中認識傳統節日,進而喜歡過傳統節日。
二.活動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喜愛傳統節日,對過傳統節日充滿期待。
2、能力與方法目標
○1能在父母的幫助下搜集有關傳統節日的物品和圖片。
○2學會小組分工協作的方法,能獨立完成自己承擔的任務。
○3掌握采訪的禮儀和小技巧。
3、知識目標
○1知道傳統節日的來歷。
○2通過記住節日的飲食了解有關節日的風俗。
三.活動的意義:
1、通過了解傳統節日,加強小學生的文化認同感。
2、通過采訪協作,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記錄能力。
四.活動思路:
1、通過國慶節的介紹引題,進而將學生帶入傳統文化節日這一大的課題,引導學生談論對傳統節日的了解,從而引出要研究的五個子課題: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
2、針對學生初次進行綜合實踐活動,容易產生興趣高漲、目標不明確這一現象,決定採取讓學生帶著任務參加活動的方式,直接對已有的五個小組布置五個傳統節日的活動研究任務。
3、本著活動體驗優先的原則,對活動的研究任務要求盡量降低。將活動分為三個小任務:來歷故事;圖片實物;采訪記錄。
4、來歷故事要求各個小組通過查閱書籍、上網搜索或者向長輩詢問的方法獲取,最終經小組討論決定使用誰的成果來展示。
5、圖片實物要求各個小組成員回家搜集與節日有關的物品(包括圖片)或通過圖畫畫出有關物品,各小組要將所有的搜集品進行展示。
6、采訪記錄要求各小組在學習了采訪禮儀、掌握了采訪技巧以後進行,各小組需要選派合適的人選進行采訪,采訪的過程會攝像,並將錄像進行展示。
7、視情況決定成果展示的方式,如果進展速度快,則所有成果一起展示;如果進展速度慢,則分步展示。
8、評價反思在活動結束後進行,採取小組長自評,小組互評,家長點評,教師簡評的方式,視評價結果給予鼓勵和獎勵。
五.活動過程:
(一)引題
1.導入
、圖片展示國慶節的畫面,並向學生講解國慶節來歷的故事。
、提問同學們還知道哪些重要節日?
2.說一說
點學生說說自己了解的節日。
向學生講解什麼是傳統節日:從古代到現在人們一直都慶祝的有重大意義的節日。
3.寫一寫
把你知道的這些節日寫一寫。
點學生板書在黑板上,師生共同判斷。
4.確立研究的子課題。
師說明我們這次要研究的子課題。
師講解各個課題所要研究的任務。
師講解完成研究任務所需要的方法。
5.選題分組。
依照原有小組,各組選擇一個子課題進行研究。
分發表格,每個組2-3張。
6.疑難事項。
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都可以找指導老師幫忙解決。
(二)交流展示:
1.來歷故事展示的要求如下:
小組長對本小組的搜集過程進行匯報。
小組代表進行來歷故事講解。
其它小組可對講解中的疑惑提問。
2.實物圖片展示的要求如下:
小組長對本小組搜集的物品進行簡介。
小組代表對事物圖片進行介紹。
其它小組可對展示小組進行評價性發言。
3.采訪記錄展示的要求如下:
各個小組的采訪人員在采訪前要接受采訪禮儀培訓並確定好采訪對象和要采訪的問題。
采訪時要做好分工、做好記錄。
采訪的視頻由指導老師統一播放。
④各個小組可可相互對采訪的過程進行提問。
(三)成果匯總
1.學生搜集的來歷故事資料、實物圖片物品和學生討論過程等均以圖片的形式保留。
2.采訪過程以采訪記錄表和視頻的形式保留。
3.學生在活動中收獲以作文和手抄報的形式保留。
(四)評價
⑶ 中華傳統節日綜合實踐活動教案
《走進中國的傳統節日》綜合實踐活動
活動設計背景: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豐富的民族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文化,每個節日都有它的歷史淵源、美妙傳說、獨特的情趣、豐厚的底蘊。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人們受西方文化的浸潤,更注重西方的洋節,尤其是小學生在社會的影響下,知道西方的許多節日,對中國傳統節日知道的卻寥寥無幾。
義務教育課程標准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二組課文是圍繞著「中華民風民俗」這一專題編寫的。在本組教學中選擇了四篇課文,從不同角度介紹了各具特色的民風民俗,反映了中華文化的博大。
在學習本組課文後,為了拓展學生的視野,加深對中國的傳統節日了解,體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豐富,結合本單元教學的重點我設計了《走進中國傳統節日》這一綜合實踐活動。主要通過傳統節日這個窗口,學習、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與我校的《利用傳統節日開展班級文化活動的研究》課題接軌,挖掘語文教材中的資源,體現在學科教學中滲透、運用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學生的靈魂深處,夯築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礎。
活動設計目標:
1.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我國的幾大傳統節日,知道人們在過傳統節日時各地的風俗。
2.通過搜集、交流、匯報傳統節日的資料,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通過誦讀有關傳統節日的詩歌等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通過活動,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熱愛之情,弘揚民族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活動准備:
活動前布置學生搜集有關民族傳統節日傳說及習俗的資料;教師搜集相關的資料並製作成多媒體課件。
活動過程:
一、創設活動情境:
師: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過春節,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在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北京的春節》一課中老舍先生是怎樣描述北京過春節的情景?
生:這篇文章先介紹了北京的春節從臘月初旬就開始做好過春節的充分准備了:人們熬臘八粥、泡臘八蒜、購買年貨、過小年……。緊接著,詳細描述過春節的三次高潮,即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吃團圓飯、守歲;初一男人們外出拜年,女人們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廟會;十五觀花燈、放鞭炮、吃元宵。最後寫正月十九春節結束。
師:那麼在我國的其他地方是怎樣過春節的呢?同學們想不想去看看?(播放課件:快樂春節回味)。
生:描繪看到的情景和知道的春節習俗。
師:春節是我國最盛大、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中國的傳統節日還有許多,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中國的傳統節日,去感受中國傳統節日的風情吧。
(設計意圖:回顧學過的課文,回味北京春節的風俗,過渡到其它地區、民族的春節熱鬧、盛大的場面。通過課件演示,播放人們喜聞樂見的歡度春節的畫面,學生觀看了春節中包餃子、貼春聯、放鞭炮、看春節聯歡會、拜年等活動,對春節進行品味,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活動,創設快樂、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為活動的探究創設了情境。)
二、探究活動主題
(一)、傳統節日知多少
1.師:悠悠五千年的中國歷史長河,創造了舉世矚目、燦爛古老的東方文化,也形成了許多各具中國特色的傳統節日。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的、漫長的、帶有濃厚中國文化韻味的節日。大家所知道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說說這些傳統節日的時間。(中國的傳統節日一般以農歷計算。)
生:說出自己知道的傳統節日。(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說出知道的傳統節日,教師適時小結。)
2.(出示課件):下面的節日哪些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春 節( ) 端午節( ) 勞動節( ) 兒童節( )元宵節( )植樹節( )國慶節( )中秋節( )聖誕節( )重陽節( )母親節( )清明節( )
(通過選擇學生,學生明確了哪些節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3.(出示課件):請你將中國的傳統節日按時間排排隊。
師:小結,出示表格:
節日
日期
春節
元宵節
清明節
端午節
中秋節
重陽節
農歷
正月
初一
正月
十五
4月5日左右
五月
初五
八月
十五
九月
初九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活動,不僅讓學生在交流中獲得了新知,知道了中國的傳統節日及時間,而且使學生明確了中國的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中國歷史文化長期的積淀。)
(二)、節日習俗大放送
師:同學們每個節日各地都有不同的風俗。課前,你們搜集了哪些傳統節日的習俗?簡單地說說這些節日的風俗習慣。
1.小組內交流搜集的資料。
2.匯報學習的成果(師適機點撥):
生:我們搜集了關於端午節來歷的資料。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詩人屈原的。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深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據說他因自己的見解得不到國王的理解,憂國憂民投入汨羅江中而死。屈原死後,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屍體。人們扔下飯團和肉,希望魚不要吃他的屍體。從此,在端午節那天,人們就通過賽龍舟,吃粽子來紀念屈原。
生:關於端午節的另一個傳說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當時,吳國有人讒言陷害伍子胥,吳王夫差聽信奸臣所言,賜伍子胥自殺,伍子胥視死如歸。他死後,屍體於五月五日投入江中,因此相傳端午節也是為了紀念伍子胥之死。
生:關於端午節還有一個傳說,就是為了紀念東漢孝女曹娥。傳說曹蛾的父親溺江而亡,多日不見屍體,年僅十四歲的曹蛾沿江豪哭,經十七日仍不見曹父屍首,就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後曹蛾抱著父親的屍體浮出水面,被傳為佳話。
生:端午節這天有很多習俗,比如劃龍舟、吃粽子、懸艾草、吃雞蛋等。端午節流行廣泛,不僅在漢族地區流行,而且在少數民族地區也相當活躍,如壯族、傣族、白族……
生:我們還搜集了一首贊揚屈原的歌謠,如:「端午節,吃粽子;配香囊,賽龍舟;悼屈原、頌屈原,愛國詩人不平凡;一心為國為民想,疾惡如仇立場堅。」
師:關於端午節的起源,說法有很多,各地都是根據自己的歷史文化,對它作了自己的解釋。其中紀念屈原是端午節來源的最為流行的一種說法。知道屈原的故事嗎?(播放屈原投汨羅江的課件)(我們課外可以找些他的作品來讀一讀。)
(設計意圖:通過匯報交流,讓學生更多地了解端午節的來歷,知道端午節的習俗。了解詩人屈原,對屈原那種心憂天下,忠貞不渝的愛國主義精神肅然起敬。)
生:我們小組搜集的是關於中秋節的資料。中秋夜這天人們吃月餅,代表團圓。月餅又叫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傳說,月餅是為了紀念古代奔月的嫦娥仙子。人們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融為一體。中秋之夜,遙望像玉盤似的明月,思念著遠方的親人。
師:我們學過哪些望月思鄉的古詩?
生:唐代詩人李白的《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生:我們小組匯報的是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也叫老年節。重陽節早在戰國時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節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後來在重陽節這天又有賞菊花、吃年糕的習俗,古代還有插茱萸的習俗。我們學過王維寫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望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生:我們小組匯報的是清明節。清明節也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到4月6日之間。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重要的祭祀節日。每年清明節,人們都要掃墓、上墳來祭祀死去的人。「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生:我們小組搜集了少數民族過春節時的一些習俗。藏族過春節時,人們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貴的首飾,藏話叫「薩舉」。藏歷正月初三,拉薩人成群結伴,來到東郊的寶瓶山和西郊的葯王山,掛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藏歷正月初五,舉行隆重的開犁禮。蒙古族歷來崇尚白色,所以將農歷正月稱為「白月」,把過年節稱為作「白節」。蒙古族過年的准備工作從農歷臘月二十三即開始。除了掃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還要人著新裝,馬佩紅纓和新鞍。要把放有哈達的整隻牛、羊獻給至親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團圓。初一凌晨先向長者敬辭歲酒,再向同輩敬酒,恭賀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給長輩拜年一定要在上午。白族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子夜過後,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願日子比蜜甜。早飯後,孩子們由成人帶領到親友家給長輩拜年。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是節日不可缺少的活動。
師:(小結)中國傳統的節日習俗還有很多,它們是中國悠久歷史中的一束奇葩。(出示課件播放元宵節、重陽節、中秋節的故事。)
(設計意圖:師生資料交流分享,加深對傳統節日習俗的了解。學生在主題實踐中感悟傳統節日、享受實踐中的快樂,感受中國文化的傳統底蘊。在小組學習、匯報成果、教師小結的學習方式中,創建了生生合作、師生合作、探究分享的平台,體現了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師生平等的教學理念,激發了學生熱愛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增強了民族自豪感,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繼承中國傳統文化
師:同學們現在我們國家非常重視保護傳統節日這種非物質文化,制定出台了弘揚非物質文化的政策。同學們想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你現在想做些什麼?
生:辦小報、設計廣告語、畫宣傳畫、編詩歌、進行詩歌朗誦等。
師:課後同學們可以組成小組,用你喜歡的方式來為弘揚中國文化盡自己的一點微薄之力。
(設計意圖:通過活動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產生保護、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慾望。相信從這次活動開始,孩子們會加入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行動中來。)
三、總結活動成果
中國的傳統節日越來越被人們的關注,傳統節日中的習俗也越來越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談談這節課你的收獲和感受。(出示課件)
在我走進中國的傳統節日時,我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我走進中國的傳統節日時,我聽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我走進中國的傳統節日時,我想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我走進中國的傳統節日時,我想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設計意圖:通過總結活動成果,學生心靈產生震撼,情感得到升華,完成本節課的活動目標。)
師:傳統節日的風俗就像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種子,它將會在人們心中生根、發展,代代相傳。
活動簡析: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我設計的《走進中國傳統文化》這一專題活動,在主題探究中通過「傳統節日知多少」、「節日習俗大放送」、「繼承中國傳統文化」三個活動環節的設計,讓學生了解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增強他們保護和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提升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⑷ 淺談學校如何開展傳統節日的實踐活動
淺談學校如何開展傳統節日的實踐活動。學校應該在每個節日中都開展與這個節日相關的活動,比如說十一就要開展慶國慶活動,清明就要開展祭祖活動。
⑸ 有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實踐報告沒
春節風俗調查報告
調查目的:在春節期間,我國每個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慶祝,作為一名中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更應了解這豐富多采,帶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春節。
調查時間:*年*月*日
調查地點:家中及周邊
調查對象:家中及附近老人
調查方式:詢問並記錄
調查結果: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從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直到正月十五。
臘月二十三/二十四 祭灶 掃塵 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的祭灶。傳說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就一直留在家中,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升天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惡行。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到灶房擺上桌子,向灶王爺敬香,供上甜品。舉行過祭灶後,便要掃塵,新春掃塵其用意是要把「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臘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准備迎接來年的新春。
臘月三十 貼門神貼春聯 貼福字 貼窗花 貼年畫 守歲年 吃餃子 放爆竹 給壓歲錢
除夕是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過年都有貼門神春聯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門旁,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春聯原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大紅紙上,有吉祥避邪的意思,但守制要用白綠黃三色。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飯要慢慢地吃,一直吃到深夜,而餃子則是飯桌上必不可少的,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在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到半夜子時吃。當新年鍾聲敲響時,整個中華大地上爆竹聲震響天宇。下面就是給壓歲錢,這可是我最喜歡的節目了。
正月初一 開門炮仗 拜年 聚財 春節早晨,開門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稱為「滿堂紅」。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拜年,是人們辭舊迎新、表達美好祝願的方式
拜年的形式
一是走親戚的拜訪。初一必須到長輩家,須帶禮物。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給同事朋友拜年,一般寒喧兩句就要告辭。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一年來欠人家情,就要借拜年之機買些禮物。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見面彼此說:「恭禧發財」
另外 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
正月初二 祭財神
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
正月十五這一天都要合家團聚吃元宵。新年中第一個十五月圓之夜,天上一輪圓月朗照,人間則聚食形如滿月的元宵。今天,元宵的吃法就更加豐富了,不少人甚至開始了中西結合吃法,比如巧克力就已成為元宵餡之一。鰲山燈桿、火樹銀花,這是元宵節最突出的景觀。張燈放火、觀燈游賞是元宵主要的節俗活動。元宵節真是中國的狂歡節
過了正月十五,這一年的春節算是結束了
⑹ 本學期初二1班開展了一次 傳統節日探究 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傳統是一種美德,傳承是一種美好。這些都是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無價之寶。 今天的活動就要結束了,感謝大家的參與和支持。
⑺ 綜合實踐題 對不少人來說 ,「吃」成 了過傳統節日的主要內容,好像吃了某一節日的特色食品就算過
①看法【示例】我們不僅要過「物質的節」,而且要過「精神的節」。傳統文化需要發揚光大,傳統節日不能僅是「小吃節」。 ②宣傳標語【示例】彰顯民族文化瑰寶;弘揚中華民族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