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培養小學生自主參與數學課堂學習活動
教學中我感覺到,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多數是被動的,究其原因主要是:⑴不敢自主參與學習。少數教師出於課堂紀律的考慮或為了樹立自己的威嚴,不允許學生有不同於自己的見解,哪怕學生的見解是有創見的。這樣做的結果是學生的參與停留在表層,只是些機械模仿式的簡單運用。更為有害的是學生的思維活動創新意識受到壓制,從學習效果來說,還會因為學生的一些錯誤認識得不到及時糾正,而影響到正確知識的形成。⑵不願自主參與學習。在一些老師眼裡,小學生是不懂事的,擔心讓他自己學會學不好,因而一味地抱在懷里,托在手心,使學生失去了許多主動參與的機會,這種教育教學方式,逐步養成了學生思維的惰性和參與學習活動的消極意識。在觀摹一些公開教學課時,我們常看到這樣的現象:那就是教師布置自學或組織學生討論時,很多同學並不積極配合,甚至無動於衷。反正老師要講的,何必費盡心思想答案。⑶不會自主參與學習。要進行有效的自主學習活動,學生必須學會自主學習的方法。倘若學生不知道怎樣看書,不知道什麼時候該看書,何談自主學習。正是因為小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知識結構難於把握,才難於自為地進行知識遷移,對學習活動的過程結構缺少認識,才難於獨立策劃學習活動。
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自主參與能力?筆者認為,在教學中可以採用如下方法:
一:展示學習目標,增強自主參與意識。
教師要明確並真實扮演好自己在教學中的角色,把自己變成「顧問」、「意見的交換者」、「幫助發現矛盾、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同時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努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接受型的被動學習為探索型、發現型的學習。
進行課堂教學之前,至少在一節課的開始,亮出相關教學內容的總的學習目標,使學生有個大方向的「奔頭」,較大教學環節的具體要求,也要通過過渡語或小黑板、幻燈等形式使學生明確,進而使他們圍繞學習目標,帶著問題,通過自己的手、口、腦,藉助信息資料和他人的幫助解決問題。
學生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能感知理解新知的矛盾的暴露,,那些不懂的知識、錯誤的認識都擺到桌面上,探索奧妙的沖動,破解未知的樂趣,使他們的學習變為一種自我需求;學習中的合作變為一種自覺行為。即使就是聽老師的講課,也是「有備而來」。
二:激發學習興趣,形成自主參與心向。
教師要善於挖掘教材中、生活中的教育資源。「凡是富有成效的學習,學生必須對要學習的材料具有濃厚的興趣。」興趣是學生獲取知識、拓寬眼界、豐富心理活動的最主要的推動力。教學中,筆者常用謎語激趣、故事激趣、歌訣激趣、直觀激趣、操作激趣、情境激趣、游戲激趣、懸念激趣等方法,促成學生的自主參與。其中直觀激趣是使用得最多的方法之一。如:時、分,24時記時,元角分等教學內容,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積累了一些感性生活經驗,但往往是「知其然」,而難以道其「所以然」。教學中,我們可攝取學生的幾組生活畫面,掃描進電腦,並給每個畫面配有鍾面,能看到時針、分針在不停地轉動。教學時,熟悉的畫面、悅耳的音樂,使學生賞心悅目,真切地體會到一天有24小時,時針在鍾面上走了兩圈。愉悅的情緒使學生思維活躍,興趣濃厚,參與效果可想而知。
其次,要以教師之情導學生參與之趣。教師要把自己置身於參與者位置,服務者「地位」。真正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熱情鼓勵每個孩子,相信每人孩子都能學好,允許學生發表不同見解,鼓勵學生提出疑問、異議甚至批評。正確看待學生的答錯、寫錯情況,實實在在地營造出平等、寬容、尊重、理解、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課上想說、敢說、愛說、樂說,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創設探索空間,促成自主參與學習。
課堂教學效率的優質、高效離不開全體學生的全程積極、有效參與。教師要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讓學生有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筆嘗試、動口表達的找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機會。
一方面教師要創造真正意義上的讓學生參與嘗試的機會。如教學長方形的特徵,有的教師習慣於先讓學生沿著長邊對折,量一量,得出結論;再沿著寬邊折一折,量一量,得出結論。這種教學表面上看似乎全體參與,全體動手,實質上是讓學生按教師規定好的路線一步一步走到終點的。這種流於表面的淺層參與,難以激發學生的自主參與熱情。如果讓學生自己想辦法,看一看長方形的邊有什麼特點,就給全體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他們會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得出結論的,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扶得過多,只會培養學生思維的隋性,不利於學生自主參與意識的培養。
同時教師要提供讓全體學生參與的時機。在教學中,能讓全體學生動手、動口的就不讓部分人代替,能讓多數人動口、動手的就不讓少數人或個別人代替。要使全體學生都能有效地參與學習過程,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的學習狀態是一個關鍵。所以要對「學困生」傾斜,不但要給他們更多參與學習的機會,還要為他們創造成功的條件。例如,教師巡視時,優先關照學困生;課堂批改,重點批改學困生的作業;小組議論,安排學困生先發言;課堂提問,優先考慮讓學困生回答力所能及的問題等。對他們的每個微小進步及時予以鼓勵,保護他們的自尊心。
四:著力學法指導,提高自主參與能力。
增進學生自主意識的關鍵在於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策略,讓學生由「要學」到「學會」,最後過渡到「會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小主人。
一加強直觀操作,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抽象概括的思維方法。數學知識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為適應學生的思維方式,指導學生抽象數學知識和原理,就需要提供豐富的直觀材料,通過觀察、操作、比較、分析獲得大量感知認識,建立表象,以此作為進行抽象數學知識的支柱。實踐證明,這是指導學生逐步學會抽象概括的一個重要方法。
二訓練語言表達,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有條理的思維。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正確的思維方法離不開語言的支持。不同年齡、不同智力基礎、以及不同個性差異的學生,他們語言表達能力差別很大。有的能獨立說明算理,有的需在教師的引導下說明算理,有的在教師引導下說明算理還很困難,但是不管怎樣,我們都要給全體學生說話的機會。更重要的是要經常性地培養學生表達的能力。在低年級可以讓學生學著說,試著說,自己小聲說一說,同桌互相說一說,逐步提高講題說理的能力。同時要讓學生認真聽別人說,提出自己的補充意見或不同意見,使學生說的水平進入到一個新的層次。逐步使學生從敢說到會說、善說、善辯,從而達到促進思維發展的目的。指導學生用語言有條理地表達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從生活語言過渡到數學語言;然後藉助適當的外部活動,如有順序觀察書中的插圖、幻燈投影、實際操作等,來指導學生完整地表達數學含義,促進思維能力發展;最後再指導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數學問題,這樣就可以把用概括的語言進行表達的思維方法主動地遷移到其它問題學習中去。
三精心設計問題,指導學生逐步學會思考的方法。如學習梯形的面積時,先引導學生溫習一下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再提出這樣的問題:想一想,怎麼推導梯形的面積公式呢?學生會主動地把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遷移到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中去。又如學習乘法意義時,當出現:2+2+2=6,3+3+3+3=12,5+5=10後,不提這樣的問題:每道算式的加數都是什麼?三個算式有什麼共同特點?而提出:請仔細觀察三個算式,你發現了什麼?這樣的提問,促使學生去尋找算式之間的聯系,抓住本質,尋找共同點,激活了思維,從中學到有用的思考方法。
Ⅱ 如何深化小學自主課堂教學
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始終把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放在工作的首位。
二、立足課堂,創新教學模式。
三、科教一體,服務課堂改革。
四、組織多種形式的課堂大練兵活動。
五、展望未來,躊躇滿志。
Ⅲ 小學生怎樣探究課堂自主學習
【摘要】:探究學習以問題為起點,圍繞問題展開教與學,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教學。讓學生在充分自主的探究性學習過程中獲得知識與技能,美術課是觀賞性及實踐性於一體的一門學科, 美術教師更應該放開手腳、轉變教育觀念,把課堂還給學生,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時間、空間和機會,放手讓學生多看、多想、大膽的畫。在這一系列的過程中,學生既掌握了學習方法,又獲取了知識,而且還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自主創新的意識。
【關鍵詞】:視覺藝術 自主探究 觀察能力 問題意識 思維能力 實踐能力 學習方法
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學習,教學在自主探究的形式中開展,是現代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和創新精神最有效的途徑。美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擔任著重要角色,美術教師要真正樹立起素質教育的新理念,在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是課堂中的主體,讓學生自主探究,不能讓學生被動接受教材中的基本知識與技法,要積極採取新穎有趣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創設有助於開啟學生智慧、激發學生創造慾望、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的教學情景和課堂形式,而這些手段和形式的運用,都要建立在學生充分自主探究的學習活動之上。探究學習在語文數學等學科中已經比較熟練的運用於課堂教學,體現在思維和語言上,而美術學課探究性學習不僅體現在思維和語言上,還體現在動手上。我在教學中,無論繪畫課,還是手工課,甚至欣賞課都讓學生既動手又動腦,激活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常言道:眼明手快、心靈手巧,這說明技能與感知、觀察、記憶、思維等關系密切。我認為我們美術教師更應該放開手腳、轉變教育觀念,把課堂還給學生,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時間、空間和機會,放手讓學生大膽地去看、去想、去畫,在這一系列的過程中,學生既掌握了學習方法,又獲取了知識,而且還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自主創新的意識。
一、 讓學生盡可能去「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看」就是讓學生觀看、觀察,給充足的時間去觀察,通過「看」獲得「發現」,在此基礎上去主動學習知識。美術是視覺藝術,所以在美術教學中,我經常出示一些相關的大師作品或同齡孩子的作品給學生欣賞。這樣不僅讓學生有一個感性認識,同時使學生從中得到美的熏陶。美術教學是一種直觀的形象教學,重在培養孩子的視覺美感,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尋找一種特殊的,開放的觀察和解讀世界的角度,讓他們以個性獨特的來描繪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我們要充分發揮美術教學這特有的魅力。上課時,利用直觀教具導入和直觀演示等形式,我在講《紅色的畫》這課教學時,從欣賞感知入手,先欣賞中國作品和外國作品,再通過學生的觀察在進行討論得出紅色的畫——以紅色為主畫的畫,然後讓學生進行辨別哪幅是紅色的畫,其實這是自我探究的過程,最後我又選擇貼近學生年齡特點的童話故事插圖和小朋友的畫,引起學生共鳴。學生在欣賞作品的同時,自然地認識到:紅色的畫就是以紅顏色為主調的畫。讓學生觀看,不僅提高孩子視覺對美的感受能力,還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高漲的情緒和作畫的強烈慾望,從中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讓學生觀看教師示範是美術教學中最常見的一種直觀教學方法,它是教師通過形象的作畫演示,使學生了解作畫的步驟、要領和方法。因此,美術教學中的教師示範,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必要的直觀感受,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美術的效率。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展示出構圖、色彩搭配和諧優美的畫面,更應該展示各種不和諧,不優美的畫,這兩種畫放在一起相互比較,使學生通過對比,對兩幅畫給人帶來的兩種截然不同感受,學生會很明確的知道那一幅畫美,而且印象深刻。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電教媒體作為信息的載體,在教育目標與教育內容實踐的操作中搭上橋梁。運用多媒體的我們可以聲形並茂,色彩艷麗,生動直觀,吸引學生的視覺、聽覺,讓學生留戀、嚮往,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讓學生盡可能去「想」,培養學生的提出和解決問題的意識
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在認知活動中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惑的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時產生的一種懷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狀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的前提必須要讓學生動腦想,想出自己不解的問題,想出解決的方法。我在美術課堂上努力給學生創設暢所欲言的自由空間,真正做到了課堂教學氛圍和諧、民主,給學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藍天。學生通過語言表達出來,讓老師更加清楚的了解學生是怎麼想的、在美術課堂上要多給學生創設機會,可以由教師直接提出探究學習的問題,也可以由學生提出,然後,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大家共同參與探究學習,共同進步,進行有高度探究性的學習活動。使學生真正地捲入到探究美術知識、技能的過程,就會提出這樣那樣的問題。通過這樣的教學過程來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在學生的思維活動、認知活動和創造活動中佔有重要地位,這種心理狀態可以驅使學生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積極解決問題,有利於學生良好的個性發展,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因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美術教育中重要的教學任務。探究性學習主要是圍繞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來組織學習活動的。問題意識,是探究性學習的精髓。在教學中,積極教給學生學會提問的技能,引導學生學會從相關事物中找差異性、不相關事物中找相關性。 比如,在教學內容的關鍵處設問、在飽含豐富智力因素與思想教育因素的知識處設問、在同伴認識矛盾的焦點處設問、在美術技巧的運用上設問等等。
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提問或回答持有正確的態度,讓學生嘗到探究的成果,盡可能地給予學生成功的體驗和愉悅,才能激起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才能引發學生求知、探究、創作的慾望。
三、讓學生盡可能地動手「畫」,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探究性學習不僅體現在思維和語言上,還體現在動手上。美術學科尤其如此。美術課探究結果的表達以作品展示為主,學生的思維通過語言來表達,更通過動手操作的作品來表現。學生自己動手畫的過程,實際上也包含了思維與探究的過程。我在教學中,無論繪畫課,還是手工課,甚至欣賞課都讓學生既動手又動腦,激活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所以,探究性學習所達到的目的是手腦並用,協調發展的結果。只有動手又動腦,學生才能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學生通過親眼去看、去體驗、去想像,從不同的觀察角度和思考層面把自己所獲得的信息畫下來、描繪出來,使學生在課堂上更好地將手和大腦都動起來。
《美術課程標准》強調要「積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有自主、開放、體驗為主要特徵「探究性學習」是對傳統學習方式的一種突破。它打破了傳統學習方式重結果輕過程,重接受輕體驗的局面。探究性學習是一種使學生自行發現問題並掌握認識從而進行獨立創造的一種方法。它特別強調學生自己去發現和創造。探究性學習方式能使學生保持對學習的興趣,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同時,能關注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過程,增進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建立起既靈活又扎實的知識結構。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同樣讓我們感到學生自主、探索、創造的意識和能力發展不夠,以技能技法傳授為重、以教材內容教學為本、以教師直接講授為主,在一定程度上脫離學生的生活經驗,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探究學習中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探究意識,從而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革除現行課堂教學中的弊端,以適應培養高素質人才和時代的需要,是改革小學美術教學的一個十分迫切的任務。
參考文獻:
1.《美術課程標准》
2.《美術課程標准解讀》
3.《心理學》
4.《教育學》
Ⅳ 小學生課堂自主學習培養哪些習慣
一、先學後教,給學生足夠的自主閱讀時間
閱讀能力是一項重要的語文能力,閱讀習慣也是語文素養與人文素養的體現,所以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但高中學生課外幾乎沒有預習閱讀的時間及習慣。為了保證語文學習的時間和閱讀質量,可以將學生應在課前進行的預習閱讀環節放在課堂內進行。一篇課文,學生自己獨特閱讀感受與體驗是任何高明的講授所替代不了的,所以學生進行的預習性閱讀非常必要;如果沒有學生自己的閱讀感受,缺少辨別力,語文學習也就變成了全盤接受教師講解的被動式學習,學生會逐漸喪失閱讀感悟和思維創新。有些老師可能認為,如果在課內進行預習閱讀,會佔用好多課時,從而造成進度的緊張,完不成教學任務。其實不然,學生預習閱讀之後,由於任務明確,有些預設教學環節就可略去,課堂教學節奏快,並不影響教學任務的如期完成和學習效果。
當然,對於學生的預習閱讀,要有具體的體任務和要求。首先,字詞積累仍是是語文學習的第一要務,所以預習時先要圈點勾畫有關字詞,自己先用字典解決。現在的學生大多不注重藉助字典解決問題和學習,因此,在高一開學之初,我讓學生務必准備《現代漢語詞典》和《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因為查字典,使用工具書也是學生的一種語文能力,也可以訓練學生的耐心。漢字是音、形、義一體的文字,而且大多是多音字,語境不同,詞性、讀音和意思也不盡相同,所以查字典時還需要判斷,而判斷的過程也是學習、積累的過程,也能體現語文學習中「處處留心皆學問」的學科特點。二是在閱讀過程中,要求學生標記出自己閱讀的難點和精彩點,同時提出有關問題,進行簡單批註。教師巡迴對學生批註情況進行檢查,或每隔一段時間,把學生的語文書收上來進行檢查,因為學生質疑、提問有時難免偏頗,失之膚淺,教師就要對學生提問的質量、批註情況進行檢查、反饋、糾正,進而把學生的閱讀引向深入。閱讀時的質疑、批註不但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而且使學生形成閱讀時動手、動腦的習慣,也為後續的教學活動奠定基礎,減少了教學的盲目性,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二、課堂交流展示閱讀成果,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在預習閱讀的基礎上,當堂進行交流、展示各自的閱讀結果,既是新課程改革理念的體現,也是學生自主發展的體現。課堂交流與展示以小組為單位,如小組內可以集中解決字詞方面存在的問題;教師也可以把學生理解中的難點與誤區進行必要的集中,待後在教學中解決。對於課文難點和學生提出問題,並不是教師進行直接解答,而是把問題在課堂公布,讓已經理解和學會的學生進行解答,當學生解答不清楚的情況下,教師再進行點撥,這樣可以因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課堂交流和思維碰撞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深層次思維。其實,高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已經有很大的發展,課文經過學生的自主閱讀,大部分內容自己已經能夠讀懂,只有個別之處需要教師的提示、點撥,所以教師盡可能少教,讓學生多讀,以此來培養起學生獨立的閱讀意識、問題意識和探究意識。以《孔雀東南飛》人物形象的教學環節為例,經過學生對課文的閱讀、交流、討論,學生對劉蘭芝、焦仲卿、焦母、劉兄等人物形象及課文主題基本都已基本理解,但學生沒有注意到劉蘭芝離別焦家時的精心打扮,以及告別焦母時的言行等內容對劉蘭芝人物形象的作用。筆者把這些內容提出來與學生一起討論,從而使學生對作品和劉蘭芝的形象特點認識更為全面。
Ⅳ 小學生能否自主選擇上課的權利
「自主學習」就是學生自己做主,對學習目標,學習方法習進行自我設計,通過自身活動探索新知識的一種學習行為。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對一系列知識、定理、結論進行吸收、內化,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科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及研究方法,並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
自主學習這種新的學習方式充分地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未來的教育變革、發展必然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必然性體現在:1、
這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總觀小學課堂,新的教學方式並沒有真正落實到實踐中,絕大多數課堂教學依然秉承舊法: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在課堂唱主角,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灌輸。產生這種現象不單是一方面的原因,以音樂學科為例。這個學科特點決定了審美情趣,知識針對性強等特點,眾多教師一致認為它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學科,音樂學習主要涉及音樂理論知識,不便於放手讓學生自己自主學習。同時,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受它的指揮,教師花大力氣去培養「無形」的能力不如著力於「有形」的分數,為求分數的最高效率的教學方式莫過於多做題。讓學生自己探求新知反而效率較低,只能是「事倍」而「功半」。的確,某些學科自身的學科特點決定了學生自主學習的難度相對較大。改變現狀一方面要對現行的教育制度進行修改,但最主要的還是在於教師對教育的理解,站在高起點看教育,教育所要培養的人不僅僅是單具有某一學科的能力,而是全面的,綜合的素質。正如在音樂教育中,不能僅僅著眼於「音樂知識教育」,要放開眼光,看到課堂上自主學習的培養正是對一個人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只有通過一定的自主學習,學生才能更好,更深刻的理解音樂,掌握音樂,感受音樂,同時通過自主學習,才能發揮學生的潛能和能動性,形成主體意識。素質教育所倡導的培養創造性思維,也只有通過自主學習,才能達到目的,使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創造性人才。2、
發展學生個性的必然要求。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說過:「學校的最大浪費在於兒童在學校中不能完全地運用已有的經驗,採用自己的方法去獲取知識。」的確如此,集體教學的弊端在於難以因材施教,不能發揮學生的個性去學習,並壓抑了他們的積極性,常常造成「一刀切」的現象,教師不能兼顧「優秀生」和「後進生」,顧此失彼,造成課堂教學較大浪費。然而集體教學的形式也有其自身的優勢,摒棄集體教學並不明智。怎樣才能發揮其優勢同時又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並發展個性、挖掘潛能呢?「自主學習」不失為緩解這兩種學習方式矛盾的好方法。在學校集體教學的情況下,盡量給學生發揮的空間,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情況去發現知識,經歷知識發展的過程,並對其進行內化。適當的時候教師給以點撥,這樣既能發揮學生能動性,又兼顧集體教學的優勢。3、
培養合作精神,體驗合作情感的必然要求。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探索新奇事物的好奇心,他們並不僅僅是受教於成人,由這中好奇心所驅使,兒童自己也能進行探索性學習。在一定的環境下,他們能夠以一種積極的心態,調動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認識新問題,並對新知識達到一定程度的認知。在好奇心的指引下,兒童對新知識的探索和學習不單是局限於他所感興趣的知識這一點,而是以該知識為中心,引起連動效應,在積極的心態下,對於周圍相關知識也能有一定程度的探索,認知。只要引起了學生的興趣,他們自動會在興趣的驅使下主動學習並「愛屋及烏」,此舉不僅使學生能通過自主學習認識、內化新知識,更能由此擴大知識面,可謂一舉兩得。在兒童自主探索發現的過程中,思維的演變離不開動作,動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維的起點。因為這樣的發現過程,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而在探索的過程中常常需要同伴間合作探討,「合作」對動手操作和探索學習意義重大,特別是在動手操作時,夥伴們進行分工,並彼此經過協調作用而形成的互相幫助、互相依存、互相提攜、團結共進的,在這種後,才得出結論。這個過程中,兒童經歷了知識由具體--抽象的思維過程,同時感受合作成功的喜悅,體驗這種人類有著歷史悠久的、優良傳統的情感態度。
教師是「主導」。自主學習理論從根本上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教師則由原來的主體地位退居「二線」,立足於「主導」地位。通常,人們理解學生主體地位時,往往是通過對教師與學生二者的相互關系去把握,把教師與學生、教與學這兩對矛盾統一體緊密結合,認為沒有教就沒有學,沒有學也就沒有教,但「教」始終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師的「教」是前提、是基礎;學只能是從屬地位,被教所支配。同樣地,對於教師和學生這對矛盾統一體,教師是主體,佔主要地位,學生只能作為一種從屬,由教師支配。基於這種認識,課堂上常常可以見到教師「一言堂」,而學生被教師「牽著走」的局面。現行的教育理論十分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強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學生的主體地位是通過教師的主導作用而實現的,沒有教師的主導作用,就不存在學生的主體地位就,學生的主體地位是不能脫離教師主導而存在的。可以說教師並非用「教」來給學生的主體地位作基礎,而是以「教師主導」給學生的主體地位打造一個平台。在課堂中,教師的任務就是創設學生自主學習的環境,組織課堂秩序,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及時給予點撥,使學生的秩序井然、高質高效地自主學習。2、
教師是「引導者」。自主學習就是學生自己做主的學習活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種地位由主動學習的活動本身決定。進行這項活動時,兒童可以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發揮主觀能動性,選擇自己的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然而由於經歷有限,兒童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也受到局限,他們所作的選擇、計劃、安排有時候可能與原意相悖。在成人的適當的引導下,可以避免方向性的錯誤,及時將他們引回正路。在課堂充當引導者的最佳人選當然就是教師了。在學校這個學習的大環境下,教師根據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適當的做出引導,輔助學習順利地有條不紊地進行自主學習,體現其主體地位。3、
教師是「合作者」。在學生自主學習的活動中,教師不僅充當引導者,還是學生實踐自主學習的合作者。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並不沖突,更不是兩個不相容的對立面。學生實行自主學習實踐時,不論是動手操作或是進行討論,都需要有同伴合作交流。在同齡同伴合作,遇到難以逾越的問題,教師可以一個普通合作者的身份加入進來,師生共同探討、操作,或許這種普通的合作行為能給學生們帶來提示,突破難題。教師充當合作者時也或多或少的凸顯引導者身份,但此時主要角色仍舊是合作者,在合作探討過程中給予過多的引導,就剝奪了學生探索的權利,從而不能更好了解知識演變過程,更不能深刻的理解、記憶這個知識點。教師作為合作者的同時,還應承擔一種提供信息的任務。,
隨著計算機、電視、廣播、書刊及計算機網路等信息工具的發展,學生通過多種渠道進行學習的機會越來越多,學生學習的途徑、渠道、方式日漸多樣化;教師要作為合作者一份子,通過各種渠道尋找信息,提供給學生,作為他們學習的原材料,擴大學生知識面。這種方式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兒童搜集信息的方法,讓他們逐漸學會這種方式,培養自己搜集資料的能力
教師必須營造一個自主學習的環境。沒有自主學習的土壤是不可能滋養自主學習的幼苗。自主學習免不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討論,為了更好的提供討論空間,使兒童更方便地交流,課室座位要打破原有的整齊劃一的「秧田式」排布,將幾張課桌放在一起,形成類似圓桌會議的桌子擺放,方便了討論的同時擴大了學具操作的場地。另外,這樣擺放,在視覺上給人一種寬松的感覺,兒童一進入教室,見到的不再是整齊劃一,壓抑的環境,過於整齊的擺放就已經居高臨下地灌輸學生不許有異己的思想,必須聽教師的講解,所有行動聽指揮。這樣在心理上已經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課室牆壁歡快活潑的布置也有助於在心理上,視覺上營造寬松、創造的心理氛圍。另外,在外部輔助材料上,要求學生帶上足夠的學具,教師也得准備充足的教具,電腦、液晶投影儀等硬體也要齊備。在條件齊備的情況下,運動多種方式,學生更能有效地、創造性地自主學習。2、
興趣是學生學習活動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只有引起學生興趣的事物,才能維持持久的學習動力。興趣更容易引起兒童注意力,並產生記憶,從而提高學習的效果。在課堂上,導入新知識時,用常見的身邊的例子,讓學生感到親切、實用。教學時,特別是對於低年級兒童,運用色彩豐富、有趣的教具。運用多媒體,形式多樣地把相關知識介紹給學生,讓學生感到知識的奧妙。同時,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盡可能地讓學生探索,發揮他們的主動性。3、
不能弱化教師的「教」。從課堂教學與學生自學的關系來看,小學生的自學能力相對比較低,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但決不能弱化教師的指導、教師的教育;沒有教師的引導和教育,完全要學生自發地去學,等於放任自流,也是不可能實現的。課堂教學要通過教師的指導過程,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習慣、能力和方法。那麼在強調自主學習的課堂中,仍需要教師的「教」,但這種教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教,否則又走回的教師為主體的教學舊路上。這種「教」要求教師要創造性地教學。首先,學生先自主學習相關知識內容,然後教師作「點睛」式的講解,並將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提出來全班討論,集思廣益,必要時作一定的引導。最後,通過運用這些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從應用中再次深化對知識的理解。總結起來就是「學-講-練」模式,與傳統的「講-學-練」僅順序不同,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教師所作的點撥,也正體現出創造性地「教」。
總之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他們在數學的知識海洋里的學習,我門就要力求讓他們真正地學會自主學習。這也是我與課改一路同行的起步。
Ⅵ 淺談如何構建小學語文自主課堂教學模式
無為而為
教育者的表面上的有形的「無為」,隱含著實質上的無形的有為。莊子強調的是無為,有為當然能做成事,但無為、能做成事的更多;許多事可以通過意志來做成,但更多的事可以通過沒有意志來做成。只有不成為負擔的東西才能成為永恆;只有無一絲一毫不自然的東西才能永遠永遠與你在一起。所以學生的自主學習至關重要。
、教少學多
教的最高境界是使對方「得道」(獲得感悟,得到內化),「授漁而魚」,充分發動和依靠學生。最佳的教學的確不是依據教師的出色的教,而是依靠學生自主的學,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和發揮全部教育資源。包括學生自身的,學生與學生的,教師與學生的,家長與孩子的聯系性資源,去獲得最大的教育效益。因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是達到最高境界的不二法門。
Ⅶ 淺談如何打造小學數學自主高效課堂
打造高效課堂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教師要從備課預設、組織學生預習、提高課堂調控能力、加強課堂訓練等多方面入手,改進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所謂高效課堂,是指有相當高的目標達成的課堂,具體而言是指在有效課堂的基礎上,能夠圓滿完成教學任務並取得較高影響力和社會效益的課堂,是有效課堂的最高境界。其最突出的特徵是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悅,師生默契互動形成一種和諧的課堂氛圍。高效課堂以促進學生終身發展為目標,課堂教學活動不僅僅停留在完成學習目標層面,而是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但是,衡量高效課堂的標准不是教學內容的盡可能豐富,也不是教學難度的最大限度挖掘,而是在適合學生學情的基礎上合理地確定學習內容,恰當地選擇教學方式,科學地運用教學策略,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合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變傳統的「要我學」為新型的「我要學」,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為「精講多練」,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自然提高學習效率,從而打造高效課堂。
那麼,如何打造小學數學的高效課堂呢?精心備課,將課堂預設設計得全面周到。很多年輕教師對從事小學數學教育抱有一種不情願的心態:我經歷了這么漫長的學習經歷,積累了那麼多數學專業知識,卻要從事小學數學教育,知識點簡單,學生學習能力差,簡直是大材小用。教師的這種心態直接表現為對課堂教學的輕視,認為無需備課也能將知識點很有條理地講授給學生。這種錯誤的觀點,是教師邁向高效課堂的最大阻力。小學數學知識點雖然簡單,但是如何根據學情確立科學的學習目標,採用何種課堂教學模式,運用哪些教學策略,最大程度優化課堂教學,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卻是值得每位教師一生追求的目標。
教師要精心備課,以課程標準的要求為依據,以學生的學情為指導,認真研讀教材,科學整合知識點。對典型的例題不但要能熟練解決,還要試著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並思考以學生的水平和思考習慣會採用哪些方法解決?能不能引導學生思考更多的方法。教師的課堂預設還全面而靈活,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觀判斷或者以往的教學經驗而定,要有一定的預見性,預測課堂上可能出現的與自己預設不同、甚至相悖的情況,預定相應的應對措施。防止課堂突發情況出現,教師無法應對,導致課堂教學程序無法進展,影響課堂教學效率。因而,全面而精細的課前預設,是保證課堂教學順利進行、打造高效課堂的基本條件。
充分預習,讓學生在學習過程做到心中有數。教師要培養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尤其是三年級以後,學生有了一定的學習自主性,且學習內容逐漸變得復雜。預習,不但能讓學生對課堂學習內容有相應的迎接心理,促使學生快速進入最近發展區,而且在學習前大致確定了學習的重難點,尤其是關注自己在預習中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徹的知識點。當然,這里所說的預習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大致瀏覽課本,而是教師預先設計好預習題目,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課本來思考一些基本的數學知識,比如,在學習《測量》前,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然後解決一系列的預習題目:(1)請在家長的幫助下,測量你家的客廳的長和寬,並記錄下來。(觀察使用尺子上的長度單位,你認為該用哪個單位呢?)(2)測量你家茶幾的長度和寬度,並記錄下來。(思考:使用的長度單位與客廳長寬的長度單位一樣嗎?自己拿不準,可以向家長詢問。別忘了多問幾個為什麼。)
(3)測量你使用的數學課本的長、寬、厚度,並記錄下來。(怎麼選擇長度單位很重要哦。我想你已經懂得怎麼尋求幫助了吧,)(4)測量你使用的橡皮的長、寬、厚度,並記錄下來。(這么小的東西,該用什麼單位呢?老師也不知道了,你能幫老師解決這個問題嗎?)預習題目的設計要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啟發性,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快樂地投入到預習環節中。即使學生不能解決這個問題,也能引起學生對這個問題的關注,為課堂學習做好充分的鋪墊。學生做了充分的預習後,課堂學習中參與熱情會更高漲,思維深度也會合理增加,合作探究才能更加充分,目標突破才能更加順利,課堂教學效率相應得到提高。
適時調整,保證課堂教學流程順暢得當:新課程理念倡導自主學習,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合作探究,但是,並不排斥教師的引導、合作、參與。相反,新課程理念進一步強化了教師對課堂的調控,對教師的課堂調控技巧做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能夠隨時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並對照自己的課堂預設,及時對課堂教學進行調整。在教學中,如果發現教學預設過於簡單,仍然停留在學生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就要通過追加問題迅速將學習活動引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如果發現教學預設過高,問題難度超出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教師則要通過改變問題的條件降低學習難度,保證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另外,教師還要注意觀察學生的合作探究活動,尤其是生生合作環節。
小學生年齡小,即使教師出示了學習目標,學生也未必能夠理解其真正意義,也不懂得圍繞目標學習和思考,因而,很容易造成
Ⅷ 小學生課堂自主學習指導方法有哪些
創建優質高效魅力課堂,是當前教育改革發展的一個主要方向。要想提高課堂效率,最重要的就是讓學生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讓他們真正成為課堂上的主角,這已經成為廣大教師的一個共識。為了適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大多數教師都在進行著「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課程改革試驗,可是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學習還存在著不少誤區,要麼是放任自流、不加引導地讓學生自主學習,要麼是假以自主學習之名,讓學生進行一些毫無價值的討論交流,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活動評價少,或者不作任何評價,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先生的責任不在於教,而在教學生學」(陶行知)。《新課標》明確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鼓勵他們採用適合自己的方法,主動地進行學習。」所謂自主學習,就是讓學生不是完全依賴別人,而是獨立自主地掌握知識、獲取技能的自覺行動。因此,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已經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勢在必行的事情。
如何讓學生真正做到自主學習呢?作為小學語文老師,我們只有更新觀念,真正地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適合自主學習的氛圍,讓他們自由體驗、親身實踐,才能真正成為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自主學習才會更加有效,學生素養才會全面協調發展,我們的教學才會事半功倍。
一、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要先做好自我預習。
預習作為開啟課堂教學的一個環節,是訓練學生自學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們通過制定有針對性的目標要求,讓學生按照「讀課文——識字詞——解文意——理脈絡——思問題」的預習步驟,指導學生做好每天的課前預習,使學生在訓練中不斷提高自學能力,掌握學習主動權,做到課堂學習有的放矢,從而大大提高了語文課堂效果。對學生預習要做到有布置、有檢查,形成機制,決不能草草了事,流於形式。
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有了問題,會感到新奇,就有了更多求知慾望,產生了自學的興趣,在課堂中做到自覺學習。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對能在預習中提出問題的學生,老師應多加表揚和鼓勵,激勵學生用心去思考、探究,這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自主學習的動力,增強學習的效果。
二、讓學生自主學習,就要精心設計課堂教學。
課堂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陣地,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准備,將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靈活有效地應用於課堂中。教師要根據教材的具體內容,選取合適的教學方法,精心設計好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把學生放到主體地位,做好學生自主學習的引路人,用精彩的教學內容、豐富的教學手段、生動的教學語言來組織好每一堂課,讓每個學生都能夠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主動讀書,主動思考,主動發問,積極思維,大膽想像,勇於創新。老師更要做到有「撫」有「放」,要讓他們有充足的時間自主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效果。
1.通過課堂教學,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自學是一種能力,是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獨立地進行學習的能力。教師的教學工作不光是傳授知識,還要教會學生自主學習,「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樣才會使學生終身受用。在課堂上,要做到「三講三不講」,對可講可不講而學生通過自學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要多引導,讓其通過自學解決。要創造條件,讓每個學生參與到學習中去,都能得到成功的體驗。
2.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要想讓學生具備自主學習的技能,語文教師還要重視對學生自學方法的指導。愛因斯坦曾說過:「勤勞的汗水加珍惜時間再加合理的方法等於成功。」他向我們強調了方法的重要性。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因素,要把學習方法轉化學習能力,就需要在課堂中引導學生進行語文實踐活動,反復訓練,讓學生運用所學到的方法去自學,讀懂課文,互相學習,交流討論,自主完成課堂的學習。經過長期反復實踐,學生逐步形成了較強的自學能力,真正做到了讓學生「會學」。
3.通過課堂教學,樹立學生自主學習的信心。對在學習上取得成功的學生,要及時給以肯定、表揚,讓他們把成功的喜悅變成自學的動力,牢固地確立起自學的信心。例如我在檢查古詩文背誦時,因為課文內容難度不大,我便放手給學生們,讓他們獨自誦讀、檢查,再通過小組合作,進行探討交流,大大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學生們自主學習的自信心增強了,就會促進自主學習的發展。
三、讓學生自主學習,還要做好課後復習。
課後復習,是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要求學生把課堂中學過的知識回顧一遍,舉一反三,加深印象,讓知識得以鞏固、得到拓展,並有所創新,更主要的是養成積極主動自學的好習慣。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師要按照各個年級的教學要求,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 課後讓學生獨立完成作業和自我檢查作業,細心培養並做到持之以恆,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便養成了的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隨著活動的深入開展,我們緊緊抓住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加強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創造、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等自學能力,創立了「自主、輕松」課堂模式,大大提高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促進了優質高效魅力課堂的有效性建設。現在學校每位教師都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發展,並在課堂達標活動中展現出強勁優勢,而且有數名教師在市優質課評選中獲得了佳績。這就表明,讓學生更好地自主學習,在我們學校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
Ⅸ 如何創建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自主高效課堂
在教學中,怎樣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在愉快的情境中學習,並受到感染和獲得較深刻的記憶,使課堂達到高效呢?我認為應該從下面幾方面著手:
一、創設情境,產生情感共鳴
在品德與社會課上,創設情境進行教學是一種非常好的教學方式。創設情境一定要按教學的目的和要求,根據內容的需要,設計相應的情境,要以鮮明的形象為主體,以此吸引學生、感染學生、激發學生,把他們帶入一個新奇的境界;要重視情理結合,學生通過教師創設的情境感知材料,形成表象,獲得道德認識。在此基礎上,要進一步講明道理,使情與理有機地結合起來。
創設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種:如1、通過故事創設情境
教師利用優美、動聽的語言描述,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對學生的認知活動有著指導作用,並且帶有情感色彩的語言,不但能撥動學生的心弦,同時能給學生一種美的享受,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之中。如在講解鄰里一家親時,教師在上課開始請一位同學講自己家和鄰居發生的小故事,同學娓娓到來,很快就把其它同學的思維拉到自己家與鄰居家發生的事情中,同學們都躍躍欲試,使課堂很快的活起來,動起來。
2、利用圖片創設情境
精彩的有說服力的圖片能直接刺激學生的視覺,充分調動學生最直觀的享受,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如在教授 《江山如此多嬌》一課時,教師在創設情境時引用了一組圖片:吉林霧凇、西湖全景、九寨溝風景、黃山四絕等我國各地比較出名風景的圖片,立刻就把學生帶入風景綺麗的大自然中,他們就會情不自禁地跟著老師一起體會、一起探究。
3、利用經驗創設情境
對於一些學習內容,多數學生已有一定的學習經驗。例如家鄉的節慶一課,同學們從小到大已經經歷過很多節日了,在上課伊始,讓學生們說出自己知道的哪些節日,怎樣過的,然後再讓同學們找出各個節日的特徵及由來,學生們根據自己大腦中儲存的信息,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會很快樂的進入到課堂教學中來。
4、利用資源創設情境
創設情境時結合學生身邊的資源,如課內外的一些活動,並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聯系,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從而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增強他們的認知能力,創設一個貼近學生的情境。
在本課教學中,范老師就是讓學生利用各種媒介,如在電腦中看到新聞全運會召開,電視里了解了我縣第三次公路匯戰,報紙里知道國家領導人出訪,身邊的老師告訴第三中學開學典禮等,這些都是學生利用身邊的資源,了解了各種信息,為本節課辨別真假信息打下了很好的鋪墊。
還有利用表演創設情境,利用視頻資料創設情境 ,利用猜迷,游戲創設情境等等 ,這里就不一一說了。
品德與社會課創設情境的方法很多,不管採用哪種形式去創設情境,都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教學實際,都要緊扣教學目標。 讓學生學會自主、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而,提高思想覺悟,提高課堂效率。
二、轉變教學方式,充實課堂教學
高效的品德與社會課堂,應該是教師把傳授知識的滿堂灌形式轉化為全方位地對學生進行知識強化,促進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提升的活動形式,把死記硬背轉化為以訓練學生思維發展為中心的活動形式。課堂上的教師應該變得「悠閑」,學生變得「忙碌」;教師講的時間少了,學生思考的時間多了;學生的問題意識顯著增強,提問次數明顯增多,課堂成了學生展示自我才華的舞台、學習的樂園。教師的教學行為發生了變化,學生的學習方式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學生不再是接受知識的容器,隨之轉化為以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為主的學習形式。由於學習方式的多樣化,所以在課堂上學生學習興趣盎然,有欣喜的發現、有對抗激烈的爭辯,有對課本的質疑……這種學習過程是實施新課程最為核心和最為關鍵的環節,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范老師在本節課教學中,在學生通過身邊的媒介了解各種信息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自主學習,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學生在課上自己感知了本課內容,然後依據教師給出的問題,根據自己生活中經驗,相互探討,研究,了解了生活事哪些是虛假信息。如得話費,中獎先打錢,相信街邊吆喝賣葯的小販等等,還有的同學根據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演起了小品,雖然演技不太好,但那就是發生在同學們身邊活生生的事。學生們通過自說,自講,自演,反映了個別人對待信息不加分辨,盲目相信的現象,在教師的進一步點撥下,學生明白了在獲取信息時,要注意分辨,增強了對各種信息的辨別能力。在了解了知識點滴和孩子們進一步交流活動下,學生知道了網路是一個虛似的世界,存在著危險,注意網上病毒的危害,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能夠利用傳媒安全有效的獲取信息。
三、充分發揮小組合作作用
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既古老又年輕的小學生學習方式,在新課改實驗中仍占據著課堂教學的重要地位,它可以使學生優勢互補,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學生個性健全發展,被廣大教師認同和採用。它不僅廣泛應用於語文、數學等學科中,品德與社會課中也同樣可以運用。分組的原則是4-6人一組,組間同質,組內異質。
小組合作學習應該分為兩個步驟進行,第一步,展示學生收集的資料,根據學生自己收集整理的資料,先在小組內交流,(小組內部討論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小組內部的資料要研究透徹,以便在接下來的匯報交流中做到心中有數。交流資料時,老師提示學生:先對收集的資料分類,如有重復的保留一份,資料如果較多,選擇主要的匯報。然後分組匯報(在匯報材料的過程中,教師要作適當的點評,並進行表揚鼓勵),分組匯報完畢後,讓學生組與組之間進行探討交流,達到資源共享,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要進行有效的指導。讓孩子們真真正正的參與到小組的活動中來。第二步展示教師准備的資料,學生搜集的資料不是很全面,教師要把自己搜集的圖片及文字資料展示,並由此及彼,精講點撥,讓學生感受
四、遷移拓展,思想與行為高度統一
品德與社會課,重視的是促進正確道德觀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學生把學習到的道德知識,最終要落實到實踐中,接受實踐的檢驗。所以要聯系學生的實際,讓他們在生活實踐中進行鍛煉,給予學生體驗的機會,讓學生把學到的道德知識、情感真正內化,上升為道德行為。因此教師還應該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充滿個性化的社會實踐活動。
在本節課,范老師設計了去著名景區旅遊,事先需要搜集哪些信息,學生根據身邊的媒介,去電腦上查找,去書中查找,問老師,問身邊的人,很圓滿的完成了任務。教師把本節課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實現了教材內容的擴展,真正把課堂教學延伸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實現了知行統一。
五、總結要活,以活躍拓寬思維
課堂教學的結束階段是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將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網路化,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減輕記憶的負擔的重要環節。它對於發展興趣,強化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果說引人入勝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那麼,畫龍點睛的結束則使成功得以鞏固。因此,課堂總結可針對本節課的內容或進行歸納總結,或設置懸念,或開拓延伸,或活動游戲,力求拓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課堂的結束是一個知識點的延伸:結尾是「問號」不是「句號」。
這些都是從理論引闡述如何使品德與社會課達到自主高效,那麼我們
具體到課堂步驟:1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2自主學習 動情明理 3 合作探究,深化明理 4 回歸生活(結合實際),拓展延伸 5評價引導,情感升華
一、創設情境 激情引趣這是課堂教學的起始階段,是每種課型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教師通過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找准新舊知識的結合點,自然地把學生引入學習新知的環境中,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讓學生進入情境中產生驚訝,疑惑或問題,進而為尋求解答而產生學習某種知識和技能的願望 。情境必須具有真實性和教育性。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 激趣的方法有:視頻資料,做游戲,談話,講故事,猜謎語等等。
二、自主學習,動情明理
這一環節的內容,低年級學生看書,先了解書中的內容,中高年級需要事先搜集資料,資料收集整理有很多種,(閱讀報紙,雜志,課文,聽廣播,看電視,參觀,訪問,調查,上網等)應該分為兩個步驟進行,第一步,展示學生收集的資料,根據學生自己收集整理的資料,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後分組匯報,(在匯報材料的過程中,教師要作適當的點評,並進行表揚鼓勵),分組匯報完畢後,讓學生探討,交流,(小組內部討論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小組內部的資料要研究透徹,以便在接下來的匯報交流中做到心中有數,然後有組之間進行匯報交流,達到資源共享)。第二步展示教師准備的資料,學生搜集的資料不是很全面,教師要把自己搜集的圖片及文字資料展示,並由此及彼,精講點撥,讓學生感受。
三、合作探究,深化明理 課堂教學是一種溝通與合作的活動,合作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特點,在教學過程中,生生之間,師生之間應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和理念,這樣就能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發現,最終實現教學相長,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根據學生現在掌握的資料內容,要設計探究題,比如辨析,說說你的想法,你認為他們做的對嗎等,在討論探究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要配以相應的探究指導,引導學生通過教材或者收集的資料進行研討,討論結束後,教師要作激情小結。
四、回歸生活,有效拓展
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現實生活,實現教材內容的擴展。 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擴大教材的內涵和外延,真正把課堂教學延伸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 實現知行統一。
教師要根據所學內容,設置不同的活動
1、情境模擬,多媒體為之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生動,直面,交互性強的特點,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彷彿自己就是情境中的人物。
2、角色扮演;活動是小學生所喜歡的教學形式之一,但內容必須符合小學生的生活實際與年齡特徵,比如:演一演,說一說,唱一唱,有利於激發學生參與興趣,使德育內容為學生理解和接受,有利於促進學生德性的形成和發展。
3、現象分析,學生的道德評價能力是其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教師選取實際生活中的現象,為學生對話提供了平台,學生根據已有知道,與他人與教材等相互交融,相互碰撞,學生在對話中明辨是非,提高能力,從而使課堂充滿人文關懷,煥發生命活力。
五、評價引導,情感升化 是對一堂課學生參與教學情況的評價,也是本節課知識,能力,方法的總結和概括,好的課堂小結,可以起到深化升華之效。此環節的操作可以參考以下幾個方面:
1、讓學生自我總結,談談學習本節課的收獲、感悟或還存在的疑惑。
2、回扣學習目標,進一步落實教學目標的各項要求。
3、深化問題,設置懸念,為下一節課的教學作好鋪墊。
4、布置實踐性作業,加深對課上所學內容理解的同時,讓學生親近社會,融入社會生活,提升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不同的課型中處理方法也大不一樣。
活動型教學:首先讓學生結合課文文字與生動的插圖,自主理解課文內容。與此同時,使學生頭腦中建立文本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行組織,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自主設計模擬表演的方案,並在小組內討論表演的方法與步驟,分配角色,進行表演。
實踐體驗型教學:讓學生走出課堂,了解社會,認識社會,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品德與社會課是要把社會實踐活動納入到課堂教學中來,社會即課堂,課堂即社會,樹立大課堂觀、大社會觀。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專門的時間,提供足夠的條件,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體驗社會生活,感受我們生活的環境。也就是說,凡是能創造條件讓學生親自去實踐體驗的內容,就要放開手,制定周密計劃,親自帶領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體驗參與的快樂,培養學生走向社會,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
綜合學習型教學:高年級教材中涉及到許多有關歷史、地理、社會常識和法律常識的內容,對於這類型教學內容,要實現多種學科的整合,組織開展綜合性學習。這樣,根據課文內容搜集相關的知識信息便成了首要任務。一般的課文內容,放在前一周進行;對於需要長時間搜集、整理的內容,則放在前幾周甚至前幾個月進行。收集社會信息的途徑有多種,閱讀報紙、雜志、課文;聽廣播、講座;看電視、文藝節目;參觀、訪問、調查、上網等等。然後在收集信息的基礎上,組織小組合作、交流討論。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我們必須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以教學理論和課程標准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Ⅹ 小學英語自主課堂教學設計從哪幾方面入手
1、備教材,研究教材內容,清楚教材內容的走向;
2、備學生,了解學生的實際知識狀況,學生能達到什麼水平;
3、備課堂,要充分預測課堂會出現的問題,能掌控課堂。
最重要是體現和突出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能力,教師知識作引導,要放手學生給學生充分發揮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