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傾聽些什麼」例談
我個人認為,語文教師不應該只做一個教書匠,而應該作為一個雜家。什麼都要知道一專些,什麼都屬要懂一些,什麼都要關注一些。只有這樣,才能在語文教學中,隨時給學生補充各種知識、隨時引導學生對事件的看法、隨時指導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⑵ 怎樣使小學生學會傾聽
海口濱海九小 吳天桂
教學中我做了以下幾項工作:
一、 為學生學會作好准備。
小學生年齡小,無意注意佔優勢,有意注意有待培養,所以老師要為學生學會傾聽做准備。首先要讓學生做到心靜。心靜是傾聽的前提條件。學生如果不能做到心靜似水,就不能做到傾聽。如何使學生做到心靜呢?如學生正在戶外活動,聽到上課鈴聲後他們會迅速奔進教室,此時學生心神是不定的。因此老師要等待一會兒,讓學生完全定下神來再開始上課。又比如,前一節課是體育課,學生經歷了高強度的訓練,心還在撲通撲通地跳著,還處於興奮中,此時要留一兩分鍾時間給學生自我調節,當學生的心安靜,注意力已回到課堂上,方可上課。其次是為學生做好心理准備。學生在他喜歡的老師的課上和他感興趣的課上,才能做到專心聽講、勤於思考,如果老師經常批評他或者過分嚴厲、兇狠,學生就會產生懼怕心理,對這些課就不感興趣,課上注意力就不能集中,學習效果必須很差。所以教師要從多關心學生、經常與學生進行交心,課上多用激勵性的語言來鼓勵學生,消除學生的懼怕心理,為學生的良好傾聽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備。
二、 訓練學生養成傾聽的習慣。
有位名人曾形象地比喻說:注意是學習的窗戶,沒有它,知識的陽光就照射不進來。要想學會傾聽,就必須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那如何訓練學生的傾聽呢?我是這樣做的:第一,讓學生做到耳聰,要學生做到耳聰就是要學生能聽得進、記得住,要學會如何聽老師的講話和同伴的發言,怎樣訓練學生耳朵呢?課堂上可以經常讓學生復述老師的講話和同伴的發言,經常讓學生進行聽算練習等。第二,要讓學生做到會神,所謂會神就是要學生能聽懂,學生若只是動耳聽老師的講解和同伴的發言,而沒有動腦加以思考,就不能領悟和理解老師和同伴說的是什麼,不能領會知識的本質,這樣的傾聽就等於沒聽。教師可以這樣訓練學生學會會神:課上經常讓學生說一說同伴的發言有什麼好的地方、有哪些錯誤、應該作哪些補充,你有什麼好的方法等。
三、 營造寬松的傾聽氛圍。
新教材、新理念下的數學教學,不提倡那種呆板的教學形式:學生必須坐正、雙手背後、眼睛看著老師,這樣聽課學生會感到疲勞,學習情緒會受到壓抑,學習時就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能集中,所以在教學中就要給學生營造一種學生喜愛的寬松、活潑的課堂形式,適時採用小組合作交流、自主討論等平等、民主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在討論和交流中樂意傾聽、學會傾聽,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生動、更精彩,使我們的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學期結束,學生的傾聽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良好的學習習慣正在養成。
陳媛:傾聽是學生重要的學習素養,是學生攝取知識的有效保證,學生學會了傾聽,可以提高學習效率。
曹智琴:要讓學生學會傾聽首先要讓學生做到心靜。心靜是傾聽的前提條件。學生如果不能做到心靜似水,就不能做到傾聽。
庄瑜:讓學生傾聽之前要為學生做好心理准備。學生在他喜歡的老師的課上和他感興趣的課上,才能做到專心聽講、勤於思考。
周萍:傾聽我覺得首先要讓學生做到耳聰,要學生做到耳聰就是要學生能聽得進、記得住,要學會如何聽老師的講話和同伴的發言,怎樣訓練學生耳朵呢?課堂上可以經常讓學生復述老師的講話和同伴的發言,經常讓學生進行聽算練習等。
⑶ 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是怎樣實施課堂傾聽的
很高興告訴你!
摘要: 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各種技能,學生不管採用何種學習方式,「會傾聽」都是必要的前提,良好的傾聽效果會促使課堂氣氛活躍、討論熱烈,分體現合作探究的學習優勢。本文分析了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傾聽能力的方法。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學 傾聽能力 培養方法現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出現了讓我們擔憂的傾聽現象:學生的接受能力與知識基礎註定了學生數學能力的差異性,在課前已考慮到了學生的知識現狀,為了知識的延續性和幫助他們在完成作業時掃除「攔路虎」,就會對一些易出錯的知識點進行點撥,有一定難度的題目進行釋疑性的指導。(剩餘1906字)
為你解除疑惑是我的快樂!
⑷ 低年級語文教學傾聽能力包括哪些
1、語文教師應具備較強的聽說讀寫能力這應該是作為一個老師的必要條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語文教師要善於傾聽,敏銳地捕捉學生在表達中存在優勢與不足而加以鼓勵與引導。普通話是教師的職業語言,口語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重要工具,因此能說一口標准、規范、流利的普通話,掌握一定的口語表達技巧,是一個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的一項基本技能。我們很多語文教師的話語沒有語文味,刻板,粗糙,不打動人心,無法讓學生感到語文的可愛。如果教師的語言不打動人心,無法讓人有傾聽的慾望,怎麼能要求學生好好地感受語文,學習語文呢?老輩人形容教師,是「兩年胳膊三年腿,十年難磨一張嘴」,這不無道理。當代一些優秀的教師如斯霞、李吉林、霍懋征、於永正、王崧舟等都非常重視口語表達技巧,他們在教學中不斷總結探索語言運用的規律,努力追求語言的藝術,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語言風格。可以說,他們教學上的成功,在極大的程度上取決於對語言的運用。所以,一個成功的語文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口語表達技巧。「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語文教學中,朗讀是不可缺少的環節,也是學生最重要的學習方法。比如,朗讀是否能做到聲情並茂,有效傳遞出文章的情感,為靜止的文字賦予生命的活力。講解是否能做到清楚地表情達意,在准確地用語言完成教學內容的流程中,同時使學生身心得以的灌溉與滋養。其實,講解也好,朗讀也罷,身為語文老師,應當把每一節課當作自己語言素養修煉的課堂,將課堂上的每一處的講解語、小結語、提示語都做精心地准備,將每一篇課文都當作一個重要的研究對象,反復品讀其中的滋味,熟讀甚至成誦。於是,面對手中的語文教材,也許不要學生長篇大論地發言,或沒完沒了地質疑,慢慢的,也許你會以朗讀的方式和學生對話、以交談的方式訓練學生的語言,慢慢地,你和學生的語感就這樣涵養起來了——這也許是我們最簡單可行的語文方式。所以,語文教師必須掌握一定的朗讀技巧,做到「低吟而體其味,誦讀而達其情」,真切動情地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文本表達的特色,讀出文本的價值。語文教師必須能寫一手好字,尤其是粉筆字、鋼筆字。字要寫得端莊大方,筆順要正確,你要求學生有一個眉清目秀的作文本面,可自己的板書龍飛鳳舞,雜亂無章,你哪裡還有說服力呢?語文教師會寫、擅寫應該是分內事。不僅要寫教學論文、教育故事、教學隨筆、教育案例,積極探索教育規律,研究科學、高效、有序的教學方法。還要寫雜感、詩歌、小說等,尤其是下水作文。語文教師寫文章不是為自己增添一層油彩,而是從心底深處去感應、領悟和闡釋教學生活和人生;語文教師能寫,不僅在於指導學生作文,還可以產生「青出於藍」的「桃李效應」,語文教師寫文章,還有更深層次的作用,那就是能影響自己對教材的分析把握,或是影響自己講課時的層次安排、語言表述和課堂結構設計等。叔本華說「讀書是走別人的思想路線,而寫作才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線,只有經過自己的思想路線,把讀書得來的知識消融掉,才會變為自己的東西。」能寫的人往往對教材的分析比一般人要深刻得多,對作品的本質特徵獲得高於一般人的敏銳感悟力和評判力。2、語文教師要具備較強的解讀文本的能力韓愈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一個好的教師,要想高質量地傳道、授業、解惑,必須要具備較強的鑽研教材的能力。鑽研好教材是教學的重要行為之一,是教師上好課的關鍵,可以說教師鑽研教材的情況,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效果,只有鑽研教材深了、透了、廣了,才能很好地解決教學過程中的預設和生成之間的關系。我們備課時的資料往往就是課本、教參、網路上下載來的教案,教師沒有深入解讀文本,缺乏個性體驗,沒有見解力和創造性閱讀。這樣的話,教師就不能文本知識進行有效的擴展和深化,教學自然就沒有深度和厚度。備課時,首先要深入文本與主人公對話,讀出個性體驗來,理解主人公的內心情感;而後透過文本與作者對話,作者的寫作背景是什麼?寫作意圖是什麼?最後,我們要思考編者的意圖是什麼?把它編入小學課本的目的是什麼?搞清楚這些,我們再去備教案,效果會好的多。3、語文教師要具備較強的教學設計能力教學設計能力是語文教師必須具備的核心專業能力之一。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可以說教學設計能力是最能彰顯教師智慧和素養積淀的。所以教師要有以下教學設計能力:1.設定具體教學目標的能力具體教學目標的設定應有利於學生今後的發展,有針對性、有效性,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客觀存在的差異性,最大限度地發掘學生的學習潛能,促使學生自覺地達成目標。能從認知、情感和心理驅動這三個領域,制定出更好的教學目標,幫助學生達到高級的認知水平,從而成為更有深度的思考者和更成功的問題解決者。2.確定教學結構的能力教學結構是一個縱橫交錯的結構。橫向結構指教學目標、教學原則、教學流程、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內容的相互聯系。縱向結構是教學環節的相互聯系,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教學流程。一個完整的教學結構,自然應包括學生的預習、導入、講解或討論、作業布置、小結等各個環節,也就是主題的呈現、主題的、主題的完成。在研究教學結構對課堂教學的作用時,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教學環節的設計,教學節奏緊湊。該花力氣的地方要捨得花力氣,在不必糾纏的地方作簡潔處理。3.選擇教學策略的能力
⑸ 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是怎樣實施課堂傾聽的
學會傾聽:現代語文不可或缺的教育
梅 子
學會傾聽是語文新課標賦予語文教育的全新教學內容與培養目標。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進而,在每一學段都對傾聽能力的培養提出了具體的目標。在這里,「傾聽」被列為口語交際的三大能力之一,並置於「表達」之前,位居三大能力之首,足見語文新課程對學生傾聽能力的高度重視與充分強調。
學會傾聽是現代學生躋身「高社交化」社會與人進行文明交際的有效前提與保障。人際交往是具體情境中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過程,是信息的雙向傳遞與接收,具有鮮明的互動性與交往性。有同學以為交流就是「聽我說」,其實,能讓交流之花盛開的,並不是會說話的人,而是會聆聽的人。一般說來,一個優秀的交流者,自己說話的時間一般不會超過整個交流過程的三分之一,會用其中三分之二的時間去積極聆聽對方的意見與看法。這樣,既可以更多地吸取信息,又能作適當的思考與調整,擁有更多的主動權。一個人人際交往的失敗,很多時候並不在於他說錯了什麼或應該說什麼,而是因為他聽得太少或根本不願意聽。傾聽是理解,是尊重,是接納,是心與心的靠攏,是情與情的對流,是思維與思維的交鋒;傾聽是一個人心理素養、交際智慧與語言功力的綜合外顯。所謂「風流不在談鋒健,袖手無言味正長」,一個真正擅長交際的人首先必定是一個睿智的聽眾。
學會傾聽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能力。日本學者佐藤學說:「傾聽是讓學習成為學習的最重要的行為,善於學習的學生常常都是善於傾聽的兒童。」顯然,他視傾聽為一項非常重要的學習能力,因而他進一步指出「在教室的交流中,傾聽遠比發言重要」,因為「只有當傾聽能力培養起來後,課堂的言語表達才會變得豐富起來」。美國語文教學研究會會長丹尼斯也認為:「從小學到大學,大多數的學習主要通過課堂傾聽來進行,語文教師首先要教給學生的學習技巧是課堂傾聽。」他這里說的「課堂傾聽」,不只是「我講你聽」「我說你記」,而是聽力與理解的融合,其中包含了鑒賞性思考、主動性理解、批判性接受。在學習中,學生只有學會了傾聽,才能積極而有效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相互激活,博採眾長,保持課堂的有效溝通和旺盛生命力;學生只有學會了傾聽,才能學會獨立思考與獨立評判,形成自己的獨到見解與獨特體驗。
然而,遺憾的是,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弱化了傾聽的內涵,忽視了學生傾聽意識與傾聽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在新課程實施的今天,由於強調「教學是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的過程」,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表現自我、張揚個性,許多語文教師都致力於營造一種寬松、安全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展示自我的風采。於是,語文課堂在前所未有的「熱鬧」背後潛伏著一股學生「一言堂」的「獨我」意識的暗流,學生不願傾聽、不會傾聽的現象隨時可見。君不見,小組討論時,滿教室的嘰喳聲,有的小組你一言我一語,誰也沒聽清誰在說什麼,哪能顧及別人的發言對我有何啟發與幫助;有的小組一兩個尖子學生唱獨角戲,處於弱勢的學生心不在焉地干著自己的事;有的小組意見不一致時,不會求同存異,而是固執己見、互相「頂牛」。君不見,當一位同學爭得發言機會後,其他同學有的唉聲嘆氣,頗為失落;有的不是傾聽,而是繼續頑強地舉著小手等待搶奪下一個發言的機會;有的不甘示弱繼續在下面悄悄說著自己的見解;一旦發言的同學出了點問題,有的同學便急不可耐地打斷發言者的思路,甚至嘲笑起鬨。君不見,當一位學生回答完以後,老師接著問:「其他同學還有不同見解嗎?哪位同學還有補充?」繼續作答的同學要麼答非所問,只顧順著自己原有的思路說自己的觀點;要麼便是簡單地重復著剛才發言者的觀點……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只有表達而無傾聽的對話是失敗的,只有表達而無傾聽的學習是低效的。課堂學習中,沒有積極的傾聽,便沒有信息的交流與分享;沒有積極的傾聽,便沒有思想的交鋒與情感的對流,便沒有高質量的課堂互動;沒有積極的傾聽,思維便難以延伸與拓展,探究便難以抵達應有的深度與廣度;沒有積極的傾聽,學生的交流與合作能力便難以形成與發展。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學生傾聽意識與傾聽能力的培養,已顯得迫在眉睫。
筆者以為,語文教師應從如下三方面來培養學生的傾聽意識與傾聽能力:
1、強化傾聽意識,讓學生勤於傾聽
首先,應通過認真學習語文課程標准,通過各種鮮活的案例分析與活動參與,讓學生充分認識學會傾聽在學習、交往與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義。其次,在教學中,不僅強調學生的「說」,同時強調學生的「聽」。教師講述時,小組討論中,學生發言時,每一個環節,每一個過程,都注意強調學生的傾聽,明確傾聽的內容與目標,提出傾聽的具體要求,並通過多種方式來反饋傾聽的效果,從而逐步養成學生傾聽的自覺性與主動性。最後,建立課堂表達與傾聽的規則,要求學生認真傾聽他人的發言,等他人的發言結束後才能舉手發言。從而不斷強化學生的傾聽意識,讓學生勤於傾聽。
2、優化傾聽態度,讓學生文明傾聽
聽是一種姿態,是與人為善、心氣平和、虛懷若谷;傾聽是一種修養,是智者的寧靜,猶如秋日蔥蘢,深邃的思想於無聲中收成。當我們面對一個不等對方把話說完就急於搶口強說的人,面對一個別人的話都沒聽清就急於發表個人看法的人,面對一個對方興致勃勃與他談話他卻目光游離、手上還不時撥弄這撥弄那的人,我們不僅覺得他不會傾聽,而且還會認為他缺少修養。因此,教會學生傾聽的禮儀,優化學生的傾聽態度,讓學生學會文明傾聽,尤顯重要。①要專注。專心聽對方說話,態度謙和,與對方保持適當的視線接觸,不做無關動作。②要耐心。不隨便插話,不隨便打斷對方,確保對方思路的連貫與完整。等對方表達完整後再作評判。③要有配合。善於通過有聲語言、體態語言或其他方式給予必要的信息反饋,做積極的傾聽者。如,用點頭表示認同,用微笑表示對對方話題感興趣,用「恩」「哦」「是的」或適當的重復等表明自己確實在傾聽和鼓勵對方說下去。
3、培養傾聽能力,讓學生善於傾聽
傾聽是一種能力,是人對有聲語言的感知與理解能力。它不僅指「聽力」(聽辨力),還包含著復雜的心智活動。聽話者在傾聽中接受信息,同時還要對信息進行整合與處理,完成其意義的構建和情感的體驗。一個傾聽能力強的人,不僅能准確地把握說話人的基本觀點和主要內容,還能從其語情語勢、體態動作中演繹出隱含的信息,從而敏銳捕捉說話人的真實意圖,並從容跟進,將話題引向縱深;一個傾聽能力強的人,一定是邊聽邊思考,邊聽邊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向,從而實現信息的有效溝通與積極分享。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從訓練學生准確地復述或轉述說話人的主要內容、概括說話人的基本觀點、有理有據地欣賞與評價其他同學的發言、合理地延伸與拓展其他同學的發言等方式,來培養起學生高水平的傾聽能力,讓學生在傾聽中學會分享,學會思考,學會表達,進而學會學習!
古人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誠然,這話是贊揚說話者的學識淵博與精深,但也可以從另一個側面表明傾聽的價值所在。一個傾聽意識與傾聽能力缺失的人,是絕對不可能有「勝讀十年書」的驚喜的!願每位語文教師都能重視學生的傾聽,原每位學生都能學會傾聽,在傾聽中提升自我,發展自我,超越自我!(該文發表於《教師》2007.7-8)
⑹ 如何培養一年級小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研究課題核心界定
想讓培養一年級來小學生良源好的傾聽習慣。我覺得最好的辦法就是給他們講故事。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會給他們提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都是在故事中發生的。那麼如果他不注意傾聽的話,他們就無法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所以他們肯定會注意的聽故事。
經過多次的鍛煉之後,他們就能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另外還可以在講話的時候。故意不把事情說清楚,而是慢慢的講述,如果他聽完之後急著去做想要做的事情,最後發現沒有做成功,是因為他沒有聽清楚你往後說的話,那麼他就會認真的去傾聽了。
⑺ 課堂傾聽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課堂傾聽的基本要求:
創設平等的師生對話情境;
營造和諧輕松的課堂氣氛;欣賞學生的獨特性;
要傾聽不同學生的聲音;傾聽後要及時反饋.
⑻ 如何培養小學生在課堂上的傾聽能力
課上輕松愉悅的氛圍,雖然能讓孩子們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展現自我,符合新課程的理念,但在活躍的課堂里,學生光有表達是遠遠不夠的,如何傾聽別人的意見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技能。學生在課堂上能認真傾聽
⑼ 課堂傾聽的基本要求
課堂傾聽的基本要求:創設平等的師生對話情境;營造和諧輕松的課堂氣氛;欣賞學生的獨特性;要傾聽不同學生的聲音;傾聽後要及時反饋。
標准答案希望採納!!!要有道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