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考試分析 > 小學數學課堂預設與生成

小學數學課堂預設與生成

發布時間:2020-11-24 14:21:31

⑴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結合平時教學中具體事例,談談如何機智處理生成

如何機智處理生成——學習《小學數學課堂中的預設與生成》有感在以往的教學中,常常有許多教師課前精心設計教案,並按著預先的設計「走教案」,較少關注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生命狀態。這使得「死」教案支配和限制了「活」的學生,遏制了他們在課堂上思想和生命的活力。其實教學的生命力與真正價值在於預設下的生成教學。它不是忠實地傳遞和接受的過程,而更是課程創新與開發的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是預設與生成的有機融合。生成性教學內容強調課堂是一個不斷「生成」的教學過程,而這一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一些難以預料的課堂「預設」之外的教學意外(偶發)事件。課堂教學中教師對生成性資源的把握尤為重要,這需要教師憑借教學機智藝術性地應對。如何睿智地處理課堂生成的教學意外事件,值得我們探究,在課堂上,教師預設的同一個問題,可能有多種不同的答案,甚至生成出錯誤的結論。教師是視而不見,還是熱情待之?若選著前者,不利於學生積極的建構活動,也不利於學生主動、和諧、全面的發展。選擇後者關鍵在於我們的教師要注意抓住這一「錯誤生成」帶來的契機,耐心地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自我改正,使學生「生成」出正確的認識,引導學生對問題重新審視,「生成」新的教學資源,使學生的理解趨於正確、深入、全面,以展開良好的、動態的「生成」式教學。其解決策略有:1、教師精心預設 所謂預則立,不預則廢。在教學前教師要先了解學生,使本節課的宏觀設計具有可行性;課前要鑽研教材,了解課程標准,了解學生對這知識的掌握情況。教師只有積極對待可能的生成性問題,才能有效、高效地應對生成,通過積極的應急預案減少無措現象。這樣教師自己也增強了信心。2、學生自然生成生成並不是盲目地生成,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現有的學習水平,使教學有的放矢。因此,一方面教師要善於提出具有挑戰性且有價值的問題,在充分了解每個孩子的特點時做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教師除了精心預設,要以真誠寬容的態度接納生成,為學生問題的生成創造良好氛圍。一節課只有40分鍾,有些生成需要教師細心去捕捉,尊重不同學生的選擇,允許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進而發現問題。教師必須清楚地看到不是所有課堂出現的問題都對學生的學習有價值,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要在課堂里解決。對於課堂無關的生成可以淡化,可以用商量的口吻,輕輕地告訴學生下課後再研究其提出的問題。我們也不妨借鑒《小學數學課堂中的預設與生成》中的「將錯就錯法」和「延遲判斷法」。 ——當學生出現錯誤的時候,教師應該以敏銳的思維分析錯誤,快速判斷錯誤的可利用價值,在尊重學生的同時,巧妙的利用錯誤,智慧地將錯誤化為資源。因此 教師不僅要學會寬容學生,更應學會欣賞學生,挖掘和捕捉學生的智慧,向學生學習。 生成的錯誤,不僅為教師教學提供了寶貴的資源,而且為教師教學技能的提升創造了契機。錯誤,一朵美麗的花!——許多有價值的生成不一定都要當場應對,可以延遲判斷。延遲判斷不是迴避,而是等時機成熟時,再加以利用。 教師只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教學智慧,有效地調整好每一個生成性教學細節,就能使教學過程變得具體、豐富而充實,使教學過程充滿變化與靈動,充滿詩意與創造,誘發教學過程的高潮,開掘教學的深層意蘊,使師生主體共同成長,實現教學真正要義。

⑵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結合平時教學中具體事例,談談如何機智處理生成

時間關系,具體事例就不說了。結合我個人的教學經驗,現總結如下,僅供參考:
一、首先要備好課。將課堂上有可能會出現的問題預設出來,學生在回答時可以從容應對;
二、其次要依靠學生。課堂教學時,會有很多生成,首先相信學生,依靠學生幫助你解決問題;
三、接著要動員學生。如有必要,可以讓學生們一起來探究,動員他們來解決課堂生成的問題,如果不是本堂課的內容,可以課下接著研究,以免耽誤課堂時間;
四、最後要關注學生。課堂的生成,後期教師要給予關注,這樣,學生才會有更多的「生成」,這樣會使得你的課堂更豐富、更精彩!

⑶ 如何化解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生成的意外

有些教師認為主觀預設和動態生成是一對矛盾體,猶如一副蹺蹺板,主觀預設多了,專動態生成就屬少了;動態生成多了,主觀預設就沒用了。甚至有人對「主觀預設的教案」的作用開始了懷疑,生怕預設的教案束縛了教師的思維,約束了課堂的生成,限制了學生的發展。「預設」和「生成」變得「水火不相容」。因而正確認識「預設」和「生成」,正本清源很有必要。
所謂教學預設,是指教師課前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及學情分析等的預先設計;什麼是課堂生成?課堂生成源於學生的思考過程,思考指向於目標的達成,是一種為解決問題而進行的積極的思維活動,課堂上的生成應當是學生圍繞問題解決,通過積極思維所形成的對問題的理解、感悟、解決方案以及疑問等。

⑷ 如何提高課堂效率 小學數學 教研活動記錄

課堂要效率是我們教師一直關注並執著追求的目標。本文試圖從深入解讀教材、優化教學過程、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等三個方面,對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這個問題提出幾點自己的思考:解讀教材是基礎,要注意吃透新課程理念,領會教材意圖;優化教學過程是關鍵,包括優化教學目標、優化教學手段、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注重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等;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則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保證。向課堂要效率是我們教師一直關注並執著追求的目標,筆者對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作了以下幾點的思考:
一、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優化教學過程是關鍵
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雙邊統一的活動過程。任何學生在走進課堂之前,都不是一張白紙。根據建構主義的觀點,知識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於世界的理解和賦予的意義每個人的領受是不同的,學習者在認知、解釋和理解世界的過程中建構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
(一)優化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決定著教學活動的方向,決定著教學內容、方法、手段的選擇,決定著教學效率的提高。傳統教學目標搞「一刀切」,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要為每個孩子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學目標是不切實際的空想主義,但是制定分層目標是行得通的。可以分成下限目標、上限目標、發展目標。如在教學演算法多樣化時,筆者要求能力弱一些的學生只要求掌握基本演算法即可,能力好些的學生則要求會運用多種演算法,能力更好的學生在會運用多種演算法的基礎上學會擇優或想出更好的方法。這樣從學生的認知差異出發來設計差異化的教學目標,最終「促進所有學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應有的發展。」
(二)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既要精心預設又要注重生成。預設是教師以課程標准為依據,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環節等做出的設計性的展望。目的是為了讓課堂教學有序、有效的進行。生成是在課堂中自然出現的,這種出現與教材的精心設計是密不可分的,當然它也是意料之中的。預設與生成是一對矛盾統一體。沒有充分的預設不會有也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它是生成的基礎。生成是預設的補充和拓展,兩者在教學過程中相輔相成,同樣重要。
作為一個數學教師就首先要有生成意識,寬容的接納來自學生的生成,善於抓住和篩選有效的生成資源。朱國榮老師在上《分數的意義》時,請學生從8枚棋子中找出四分之一。學生回答不一,有的認為是1枚棋子是四分之一,有的認為2枚棋子是四分之一,還有的認為4枚棋子是四分之一……這時,朱老師沒有馬上否定說錯的學生,也沒有用事先預設好的問題拉著學生走,而是恰如其分的靈活引導,把握好動態生成的新資源,展示出動態生成的藝術,達到了巧妙運用生成促進學生發展的目的。就像布盧姆說的那樣:「人們無法預測教學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同樣,沒有了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其為一種藝術了。」

(三)注重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1.小組合作學習要講實效性
小組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中為了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不能什麼都是小組合作學習,要根據學生和教學的需要而組織進行。內容簡單的不用小組合作學習,內容較難的先要給學生留有獨立思考的時間,再組織小組合作。這樣,每個人都有思維上的參與,實現人人學數學。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組織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制定相應的規則。合作學習的關鍵是教師要科學組建學習小組,即要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性格愛好、成績等進行分組,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優化組合。小組合作學習就是以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合作能力為目標的。筆者曾在學校組織的家長開放日,教《應用題的練習》(四年級)時要求學生四人小組自主分工:一是把應用題拼組完整,二是讀題,三是寫出算式,四是說出解題思路。在反饋過程中,證明四年級的學生自己能做出優勢互補的合理的安排。動手能力強的拼,朗讀水平高的讀,書寫能力強的寫,條理清晰的說。小組合作的實效性得以彰顯,使大家都得到了鍛煉並發揮了自身的長處,得到了聽課老師和家長的一致好評。
2.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的策略
在課堂學習中,合作小組常常表現出不善於合作的狀況。一次,筆者在執教老師請學生小組合作時觀察到以下現象:有的學生托著下巴冷眼旁觀,有的學生溜到別的小組,有的東張西望……所以,教師在平時要採取策略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1)鼓勵學生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小組合作學習需要每個成員都能積極的相互支持和配合,進行有效的溝通,特別是面對面的促進性互動,清楚的理解對方的想法與觀點,積極承擔自己扮演的角色。對那些內向的、怕羞、不敢說的學生要多加鼓勵和點撥。(2)指導學生學會傾聽。傾聽,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就有困難了。首先,要樹立傾聽的意識。教師應該告訴孩子們:如果你想得到別人的尊重,你自己就要先尊重別人,而傾聽是你尊重他人的一種方式。其次,當眾口頭稱贊那些願意認真傾聽他人的學生,建立起榜樣。最後,評一評哪些學生學會了傾聽。(3)達成共識。讓學生對組內的認知沖突進行有效解決,從而解決問題,理解知識,建立並維護小組成員之間的彼此信任。
二、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保證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我們都曉得「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孩子喜歡哪個老師就會對該老師上的課青睞有加。現代教育家認為,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師生關系基礎上,學生會積極、主動地探索求知。所以,師生關系的和諧,既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也能讓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一)充分了解學生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因此,充分了解學生,對於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至關重要。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可以避免課堂教學中教與學脫節的現象;了解學生的興趣所在,可以引起學生與教學內容的共鳴;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可以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1.備課從了解學生入手
備課從了解學生入手,有利於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有利於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於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有利於有效地解決教學難點。學習不是學生被動的接受信息的過程,而是在他們原有的知識基礎上知識的同化與順應的過程。在教學前對學生摸摸底,針對其原有的知識體系進行知識結構的建構與重組可以使教學事半功倍。要想深入了解學生一定要與他們建立互動的關系。經過筆者實踐:學生在課外活動的狀態下談話效果較好。因為學生認為老師在和他聊天,心情比較放鬆,容易暢所欲言,能順利得到老師想要的答案。如果說孩子在學校的表現還有所保留的話,那在家裡肯定是赤露敞開的。因此,家訪可以幫助老師更完整、全面的了解學生,建立起老師、孩子和家長的友好關系。

2.課堂上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
傳統的教學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現代的教學既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在組織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捕捉學生的眼神、表情、動作等。學生在課堂上想什麼、說什麼、探索到什麼、體驗到什麼等成了課堂評價的重點。筆者讓學生自己獨立地做書上的練習。一生突然大聲說:「有一隻鴿子的信送不出去。」筆者微笑著詢問是哪一隻,其他小朋友爭先恐後地回答:「15-9。」 在老師留給他們的廣闊的活動空間中,孩子們自己發現了多餘的條件,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設想當時筆者如果對貿然出現的聲音立即批評,不僅使那位學生的思維停頓,連其他孩子的學習熱情都會受到影響。蔡林森說:「概念、定律、道理由教師嘴裡講出來就不值錢了,一定要讓學生通過自學、討論,去感受、去體會、去發現。」
(二)營造民主化的師生關系
新課程對教育評價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視,課堂效率的提高與它有密切的正相關。和諧的教學評價讓學生的學習活動更有成就感,促進師生關系的發展。在課堂上我們都會使用評價。從評價主體上看,分為師生、生生、生師;從評價手段上看有口頭語言和稱贊的目光、親切的微笑等體態語言。如「你的想法很獨特,大家可以來討論一下。」假如學生提出的問題果真有價值,老師應該馬上肯定:「你的問題很有價值,老師很重視。」
條件許可的話,可以組織學生一起來探討。有效的評價既能指明優缺點,又是激勵學生學習的力量。有時,我們會在課堂上聽到「好的」、「不錯」類似這樣的評價。對教師來說簡單了,可對於學生而言缺乏針對性,甚至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熱情,導致學習主動性減弱。為了引導學生評價他人,有些老師會說:「你認為他說的怎樣?」……筆者認為學生的自我評價環節在課堂中比較單薄,老師可以讓它厚實一些。如「你對自己的發現怎樣評價?」這樣有利於學生養成自我評價的習慣,掌握自我評價的方法。從而對自己在知識與技能、思維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及時發現並做出不斷的調整。
綜上所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應該是深入解讀教材、優化教學過程、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等方面一個有機的整體組合。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要研究的方面還很多,但最關鍵的還是教師,教師的基本素質、教學水平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有著直接的關系。筆者作為一線的數學教師,要堅持不斷地更新教育觀念,提高業務水平,勇於實踐,敢於創新,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踏踏實實地上好每一堂數學課。

⑸ 什麼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

你好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是面對著不同個性的生命體,它又該是充滿活力的生成過程。因此,在日常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怎樣處理好課前預設與課堂生成的關系,就顯得尤其重要。它不僅關繫到教師對數學目標的確定,使教學目標切合學生實際;還關繫到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讓一堂課有效。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錢金鐸老師在回答有關「怎樣才能有效地調控和駕馭課堂,處理好課堂預設和課堂生成的關系」時說:「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預設的教學過程同課堂的真實情境之間經常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偏離。而這樣的偏離正是學生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等兒童文化的外顯,正是學生與教材碰撞出的自我解讀,其中不乏有價值的成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智慧正在綻放,情感正在撞擊,視野正在擴大,這比任何所謂的知識目標更為可貴„„。」
我認為錢老師的這段話,闡明了處理課前預設和課堂生成關系的三個方面:一是課前預設要全面了解學生,理智地認識生成;二是課堂教學要有效地開發資源,機智地篩選生成;三是教學評價要適時准確,巧妙地運用生成。
現在,我就這三個方面來思考、來探究、來談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 一、課前預設要全面了解學生,理智地認識生成。
一堂課前,我們總會精心設計每一節課,而教學的每個設計、每個活動都離不開課前預設。預設時,我們要直面學生的數學現實,即:多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徵設計教學,確定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這就需要我們課前調研。調研什麼呢?如:了解學生學習的起點在什麼地方?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會對什麼更感興趣?舊知與新知的距離有多大?需要給學生一些暗示嗎?這些暗示會不會降低學生的思維強度?學生可能會提出哪些問題?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作出怎樣的回答?這些,都是預設時,教師須去全面了解的。因為只有在預設上多下功夫,理智地認識生成,才能更好地解決課堂生成的問題。
例如:在分數(百分數)除法應用題教學中,當學生經歷了例題教學之後出示了這樣一組對比練習。(1)兒童青少年時期是大腦學習能力最旺盛的時期。人到65歲時,腦細胞大約丟失細胞總數的3/10,大約丟失3000億個。請你算一算,腦細胞總個數共有多少?(2)兒童青少年時期大約有腦細胞10000億個,到了70歲時,腦細胞大約丟失細胞總數的60%,請你算一算,70歲後大約丟失腦細胞多少億個?在學生完成了計算以後啟發學生聯想。學生們互相交流、討論,有的說:「青少年時期人體的大腦細胞原來有這么多個,人的腦細胞是不是越用越多?」有的說:「我覺得不是越用越多,應該是越用越聰明。因為我爸爸就說過,腦子是越用越聰明。」有的說:「我覺得我們應該抓住現在的學習時間,好好學習,把握今天。不然的話,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有的說:「老師,人到了老年,腦細胞大約丟失總數的3/10,老年人的腦細胞減少這么多,不是很可憐嗎?」有的說:「我覺得我們應該尊敬我們身邊的老人。」有的說:「我覺得我們從小要努力學習,長大當個科學家,研究出抗腦細胞丟失的辦法,防止老人腦功能退化。」„„
由此,我們看到了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學生從數學知識的獲得到珍惜時間意義的理解,再到如何去關愛老年人,讓學生體驗到時間和生命的重要性,感受到關愛老人的必要性,體現了「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但也看到了課前的精心預設,使課堂生成的教學活動成為學生對高尚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的體驗,使數學知識的增長過程,同時也成為人格健全與發展的過程。正如錢老師所說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智慧正在綻放,情感正在撞擊,視野正在擴大,這比任何所謂的知識目標更為可貴。
二、課堂教學要有效地開發資源,機智地篩選生成。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現實的」數學學習內容,既可以是學生在生活中能夠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也可以是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能夠思考或操作的屬於思維層面的「現實」。這就要求我們,數學教學既要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實際,在實際背景中應用數學,又要主動運用數學的思想方法解決問題,還要重視探究應用的活動過程。這就意味著教學資源有時應該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因此,我們應該善於利用小學生的「現實性」學習心理來組織課堂教學,有效地開發資源,機智地篩選生成。
例如:教「分數的初步認識」後,我出示了一道判斷題:「把一個圓分成兩份,每一份一定是這個圓的二分之一。對嗎?」全班同學分成兩個陣營,有的說對,有的說不對。面對學生的不同答案,我沒有馬上裁決,而是讓持不同意見的雙方各推薦兩名代表與同學商量後再發表意見。小小辯論會開始了。雙方代表各手持一個圓形紙片,都下定決心要把對方說服。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圓平均分成兩份,問道:「我是不是把這個圓分成了兩份?」反方代表點頭應答:「是,是。」正方舉起其中的半個圓,問:「這份是不是這個圓的二分之一?」反方:「是,是啊。」正方乘勝追擊:「既然是二分之一,
為什麼不同意這種說法?」此時,只見反方代表順手從圓形紙片上撕下一塊紙片,高舉著兩部分,大聲問:「這是兩份嗎?」正方連忙回答:「是。」反方接著把較小的一份舉在面前,用挑戰的口吻問道:「這是圓的二分之一嗎?」正方的底氣已經不那麼足了,小聲說:「不是」。反方咄咄逼人:「既然不是二分之一,為什麼你要同意這種說法呢?」正方服氣地點了點頭,不好意思地站到了反方的隊伍中。
由此可見,當學生生成不能統一的對立觀點時,教師不是簡單地做出「裁決」,而是巧用學生好勝的心理有意識地引領正反雙方進入辯論的情境中去,有效地開發了新的生成資源,使辯論雙方個體的注意力能有效地集中在辯論的「焦點」上,思維指向性的有效值就更能趨向於知識的內部建構,學生對知識的建構就更加牢固。
三、教學評價要適時准確,巧妙地運用生成。
《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要使學生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因此,我們應打破傳統的評價體系,把評價的權力還給學生,讓評價成為學

滿意請採納

⑹ 小學數學課堂上如何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預設與生成我的理解就是充分調動和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對小孩子而言,學習的真正興趣來源是什麼,不是考大學,找工作,發大財,他們的年齡不會懂得這些事情,真正的興趣來源是探索未知的奧妙(這也是學習的真正目的所在)。預設與他們的現實生活聯系越緊密的神秘事物就越容易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⑺ 如何有效把握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預設和生成

海口市瓊山第三小學 張鶯瓊內容摘要: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課堂教學正發生著實質性的變化。課堂是開放的,教學是生成的,教學過程是靜態預設在課堂中動態生成的過程。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學生獨特的感悟、體驗,關注動態的生成,關注人性情懷。生成,不是對預設的否定,而是對預設的挑戰精彩的生成源於高質量的預設。只有課前精心預設,才能在課中機智地用活預設、整合預設乃至放棄預設,從而收獲生成,讓智慧的光芒閃爍課堂,演繹精彩課堂。
關鍵詞:有效 預設 生成
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而發展是一個動態的生成過程。一方面是教師課前的教學設計,即預設;一方面是實際教學過程的發生、發展與變化,即生成。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預設和生成這兩個相互對立的概念融入到了我們的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總覺得它倆難以處理:主觀預設多了,動態生成就少了;動態生成的多了,主觀預設的就沒用了。如何處理好預設與生成之間的關系,使預設與生成共舞呢?《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教學是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矛盾統一體。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下,有效把握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關鍵所在。
一、精心預設,准備生成
教師的預設越周密,考慮越詳盡,才能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為即時生成提供更寬闊的舞台。預測學情,建構彈性教學方案、有效開發課程資源是進行教學預設的重點,也是走向動態生成的邏輯起點。1、課前預設要全面分析學情,理智地認識生成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是在教師組織、引導下的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我們教育對象的年齡特徵、個性特點、知識經驗和生活環境的復雜多樣,決定了教學行為的生成性。從教學過程來看,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能力水平、個性特點必然影響著數學活動的展開和推進。因此,盡可能多地去了解學生,預測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乃是科學預設的一個重要前提。面對我們的學生,在備課時,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①了解學生學習的起點在什麼地方?②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會對什麼更感興趣?③舊知與新知的距離有多大?需要給學生一些暗示嗎?這些暗示會不會降低學生的思維強度?④學生可能會提出哪些問題?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作出怎樣的回答?⑤哪些內容自己能學會?哪些內容需要相互討論?哪些內容需要教師點撥和引導這些都是預設時教師須去全面了解的。因為只有在預設上多下功夫,理智地認識生成,才能更好地解決課堂生成的問題。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萬以內數的讀法》之前,為了更好的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我對班級學生進行調查,發現學生在生活中已通過各種途徑,具備了萬以內數的感性認識,有大部分的學生會讀寫部分萬以內的數,只是還沒有具體完整的讀數方法,顯然學生的現實起點大大高於教材的邏輯起點。基於這樣的現實,我對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點進行了重新定位從原來的在教師的引導下掌握萬以內數的讀法調整為自主發現、概括讀法。並對教材進行了創造性的調整和補充。實際教學中,我讓學生利用學具自己擺數、讀數,組建學習材料;然後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對這些數進行分類概括、發現總結讀數方法。正是由於恰倒好處地把握了學生學習的現實起點,教師才能真正維護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不以主觀願望束縛學生;留給學生充分發展的空間,而不包辦代替,使小組合作也達到了充分有效的效果。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感到隨心所欲,而又學有所得。在小組匯報交流中,學生情緒高漲,課堂中高潮迭起,精彩不斷,學生一陣陣真的,真的呼聲充分說明他們在屬於自己的探究活動中,情緒最為活躍,思維最為積極,對問題的感受最為敏銳,對問題的理解也最為真切。而面對學生多樣且富有個性的回答,教師只有充分預測了,才能做到臨陣不亂,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2、建構彈性教學方案,適時地促進生成
在教學中,預設是必要的,因為教學首先是一個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師必須在課前對自己的教學任務有一個清晰、理性的思考與安排,但同時這種預設是有彈性的、有留白的預設。但是在傳統的預設中,教師為了追求課的完美,甚至會設計好課堂上要說的每一句話,並且在上課過程中決不容許節外生枝。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很少用心、耐心地傾聽學生真實的想法,而是一味地把學生的回答生拉硬扯到預設的答案上去。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是因為教師備課時構建的是直線型教學方案,忽視了課堂教學應該是一個動態的復雜的過程。因此,預設要有彈性,要適當留白。如在三年級上冊的《認識周長》一課時,有一個環節是測量樹葉的周長。在這個環節的教學中,教師不是預設好統一的測量方法,而是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給學生足夠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測量的方法。在這樣的設計中,學生才能展開想像的翅膀,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二、不拘預設,動態生成
教學活動的發展有時和教學預設相吻合,而更多時候則與預設有差異甚至截然不同。實施預設時不拘泥於預設並能智慧地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生成才會更加精彩。1、在生成中靈活選擇預設
課前教師對教學方案進行了多維預設,這為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例如:我在《分數的初步認識》的預設方案中,准備了一些學具(例如長方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等紙片以及線段),在認識1/2的基礎上問學生還想認識哪些分數,學生有的說想認識1/3,有的說想認識1/4,有的說想認識1/5、1/8,還有的說想認識3/4、2/8,我乘機說:好!現在就請你們運用手中的學具,折一折、塗一塗,創造出你們想認識的分數。由於預設充分合理,學生很快地展示出了他們的創造成果。
正確選擇預設,放手讓學生創造,靈活生成,學生不僅成功地構建了知識意義,還經歷了發現問題提出猜想驗證猜想形成結論的解決問題的過程,增強學生自我探究的意識和能力。2、在生成中機智整合預設
教學預設時教師的思維方式是分析性的。但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直面真實的教學,根據師生交往互動的具體進程來整合課前的各種預設。這時,教師的思維更多地表現為整合性。要根據學生在課堂中生成的新問題、遇到的新阻礙、課堂的氣氛、教學的進展情況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活動方案,在頭腦中進行無紙化 教學二度設計。
例如:教學用字母表示數時,教師的教學預設原本遵循教材提供的2個例題按部就班地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並學會用字母表示數。再應用字母表示數來鞏固知識。顯然,這樣的預設只考慮了學生課前的知識儲備,忽略了學生課中做數學的經驗積累。實際教學中,學生有可能主動跳出課前的預設,不是先理解知識再應用知識,而採用先應用知識再理解知識。如果教師還機械地將學生納入自己預設的軌道,那麼學生的學習熱情將會受到影響。這時教師可以機智地將預設的學習活動進行整合,主動讓學生到台前唱主角,把練一練中的題目進行改編,課一開始就讓學生寫式子,學生根據已有的學習經驗和遷移能力,通過獨立思考和交流討論,很快就明白了含有字母的式子不僅可以表示數,還可以表示數量關系。隨後拋出兩個問題:關於用字母表示數你已明白了什麼?還想知道些什麼?使初嘗成功的學生又生成新的困惑,掀起再次探究的熱情。通過質疑和交流,使不同層次的學生互相學習,互相補充,獲得不同的發展,使原本機械的教學預設在師生的共同創造中變得充滿靈性、充滿智慧、充滿活力。3、在生成中果斷放棄預設
由於新課程背景下教學的開放性,學生往往會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想法。面對這些預設之外的內容,如果教師能充分發揮教育機智,突破原先教學預設的框框,捕捉臨時生成資源中的有意義成分,及時放棄預設教學方案,根據學生的創造生成新的教學方案,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方格有多少為例,課前預設這一課是在學習《1-5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編制 6 的乘法口訣。上課伊始,我出示了教材上的方格圖(每排有6個方格,共有9 排)讓學生根據方格圖編出 6 的乘法口訣, 學生很快編完了,這時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有位同學說:他有辦法讓同學們編出 7 的乘法口訣。我問他:你有什麼辦法?他回答: 我在方格圖上再畫一列 9 個方格,這樣每排就有 7 個了。 我對這位學生的勤於思考給予了肯定,並甩開了預設的教案。隨即在方格圖上用紅粉筆畫了一列方格,問學生:你們能試著編出 7 的乘法口訣嗎?學生們異口同聲答道:能。接著學生便積極地在紙上編起來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當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與教師的課前預設發生偏差時,我果斷地放棄了預設以滿足學生探究的慾望,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兩課時完成的教學任務一節課便完成了,同時學生的認知需求也得到了激活。在開放互動的教學情境中學生往往會萌發出許多想法,會有靈感與頓悟。其中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教師機敏把握,為教學所用,不僅能拓寬學生的學習內容與思維空間,更能體現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是一個主動的建構過程。
三、課後生成的延續
課後習題練習是課堂學習的重要延續。一堂好的數學課,不在於它有條不紊,不在於它流暢、順達、精彩生成,而在於它是否真正地讓知識融入孩子思維,指導實踐。我們的練習設計就在於學生在互動和活動過程中能否充分地運用自己的能力器官,把理論知識生成能力。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每一節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的綜合生成過程,而且預設和生成不是截然分割的兩部分,而是相輔相成的,不管是預設還是生成都是為學生學習知識提高能力服務的。因此讓我們在預設中體現教師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現師生智慧互動的火花,追求課前的預見性的精彩生成,課堂教學中的動態生成,課後的發展性生成。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
2、《新課程理念與小學數學課程改革》
3、《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試行稿)4、《在預設與生成的融合中煥發數學課堂的生命活力》

⑻ 如何精心預設,精彩生成一節小學數學課

新的課程標准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強調教學過程是一個極具變化、發展動態的過程。因此,新課改積極倡導動態生成的課堂教學形式。動態生成是指教師在課堂上以學生有價值、有創見的問題和想法等為契機,及時調整或改變預設的計劃,遵循學生的學習問題展開教學。生成性教學是在新課該的背景下出現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它強調課堂資源的動態生成和利用,彰顯新課改下學生的主體性要求,解決了傳統教學模式下僵化的弊端,使課堂煥發生機和活力。但是作為一種新生事物,生成性教學起步較晚,在實踐的過程中仍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
由於有些教師對動態生成的認識片面,在教學實踐中存在這些現象:教師為求生成而弱化了教學預設;有些教師則緊抱課前的預設,不敢越雷池一步,對動態的生成不夠重視。鑒於上述現象,我認為,教學既要重視知識學習的邏輯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體驗的過程和質量,所以,我們的課堂教學實際上是在努力追尋預設與生成之間的一種動態平衡。
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因為教學是一個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師必須在課前對自己的教學任務有一個清晰、理性的思考與安排,因此要重視預設。但是課堂教學是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教學中,如果完全按照「預設」進行,結果將無視或忽視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課堂因此而機械和呆板;但如果一味追求課堂上即時的「生成」,也會因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導,出現「放而失度」的現象。因此,我們要理性地看待「預設」和「生成」。
預設成功是課堂有效學習的基礎。「預設」是「生成」的基礎,「生成」是「預設」的成功升華,二者是辯證的矛盾統一體,是課堂教學的兩翼,缺一不可。預設體現對文本的尊重,生成體現對學生的尊重;預設體現教學的計劃性和封閉性,生成體現教學的動態性和開放性,兩者具有互補性。
在實踐中,我感到要想在生成性教學更好的讓預設為生成打下良好的基礎,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預設要有針對性,要重視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個體差異。學生畢竟還是孩子,他們的心智還是不夠成熟,對於生活和社會很多問題的理解還是比較膚淺、感性的,然而他們又是一個活潑好動、思想起伏比較大的群體,對於新鮮事物和感興趣的事物又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為此,教師在備課時要熟悉學生心理,構建符合學生智力發展的情境。無論是教學環節的預設、課堂組織方式的確定,都要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前提,盡可能地多把學生考慮在內,讓學生應成為教學活動主體。這也是我們備課的出發點和歸屬點。將課堂可能出現的情況進行假設,並預設應對方案,從而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實施。
2、關注各種課堂資源,合理利用和開發各種課程資源。教材是落實課程標准,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載體,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因此,處理教材的重點就是如何去用好教材。但是,教學內容不等於教材內容。事實上,教材內容只不過是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內容來自於師生對課程內容與教材內容及教學實際的綜合加工,不僅包括教材內容,而且還包括了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動態生成性資源。因此,教師預設的重點就要考慮如何「用教材教」,而不是如何「教教材」。要充分發揮教師自身的創造能力,有針對性地處理好教材,也就是要對教材內容有所選擇、補充或調整,進行加工。
3、預設要有彈性,給生成留足空間。
首先,在學習目標的制定上要體現彈性要求。在制定開放性學習目標時,除了共性目標外,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指定的目標要因人而異,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其次,教學內容的設計上要有彈性。教材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學內容,而教學內容的范圍是靈活的、廣泛的.只要適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學生實際出發的所有有關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任何方面的材料都可作為學習內容。因此,教師除了事先設計些預備內容外,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反應,及時捕捉課堂上的有用信息來調整教學內容。第三,教學時間的安排上要有彈性。由於教學活動的探究性和開放性,各個教學環節的用時上難以預料,所以在設計教學預案時,對時間的安排上要留有餘地,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表現再隨時調控。最後,練習的設計上要有彈性。讓學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優等生「吃得飽」,在習題設計時遵循「下要保底、上不封頂」的原則,多設計一些「必做題」和「選做題」,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
4、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的角色要轉變,建立新的課堂教學觀。在課堂教學中應當關注學生的體驗,關注學生的需要,關注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需求中的生成。因此,教師要精心預設,讓課堂充滿活力。其實,課堂是學生的,是學生展現自我、張揚個性的舞台,是學生自我表現的場所。教師並非一個凌駕於學生之上的「導演」,而是學生張揚個性的引導者。教師應該為學生造就一個能展示自己的平台,盪起學生心中的「漣漪」,激起學生在課堂上的「千層浪」,引發思維碰撞的「共鳴」,這樣才能達到預設與生成共精彩。
5、教師必須加強學習,擴充知識容量,為自己打下厚實的知識儲備,才能在不斷生成的課程資源中做到從容應對,左右逢源。「要想給別人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沒有雄厚的知識儲備,就做不出精心的預設,在課堂教學中也就更談不上精彩的生成了。
新課程背景下,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關鍵所在。只有課前精心預設,才能在課堂上動態生成。預設和生成,並非井水不犯河水或是水火不容,而是水乳交融、和諧共生。

⑼ 小學數學課堂中如何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在日常教學中讓學生多種感官並用,親自參與教學中的實踐操作、觀察、合作交流,親自摸一摸、看一看等(即:百聞不如一見),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也是新課程所倡導的理念。例如:我在教學小學數學第九冊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的教學設計時,我是這樣做的:
首先,確定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能正確計算三角形的面積; 2、通過操作和對圖形的觀察、比較、發展空間觀念,使學生知道轉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三角形的面積時的運用,培養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運用轉化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培養創新意識和合作精神。 教學重難點: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准備: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的演示器,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兩個完全一樣的鈍角三角形。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是這樣處理預設和生成的關系的: 教學過程:(分為三步)
一、導入:讓學生觀察自己的紅領巾,它是什麼形狀?怎樣計算它的面積?今天就來研究三角形的面積的計算方法。板書:三角形的面積
二、教學實施: 1、回憶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個別發言)。 2 、教師組織、引導、參與、合作完成三角型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小組合作完成): (1)用兩個完全相同的銳角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2)用兩個完全相同的鈍角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3) 用兩個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這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觀察、交流、分析、發現後,教師進行相應的講解,引導總結出:S=ah÷2 3、設疑:只用一個三角形,能不能轉化成學過的圖形,從而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學生通過思考、操作、交流後發現(知識自動生成),只不過學生不知道這些方法叫什麼(割補法、折疊法),教師進行點撥後學生便很快理解和掌握了。 4、學生自學例題,教師進行幫助。 5、課堂小結(個別發言、補充)。
三、課堂練習: 1、學生獨立完成教科書上的「做一做」和相關練習題,適時教師進行個別輔導、幫助。 2、教師出示事先設計好的補充性題目(有一定梯度、圖文並茂))巡視、參與學生完成。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課堂預設與生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