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考試分析 > 農村小學數學課外作業設計策略

農村小學數學課外作業設計策略

發布時間:2020-12-18 14:47:12

『壹』 如何進行小學數學作業的有效設計

實施新課程以來,我們小學數學的課堂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在實施有效備課與有效課堂上的實踐中,許多學校與老師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案例。但在作業設計方面,我們許多教師往往過多地依賴教科書,迷信習題集,對作業的設計認識不足。其實數學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復習與鞏固,也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和補充,是學生學習數學、發展思維的一項經常性的實踐活動,也是檢驗學生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主要形式。如果作業設計不科學,不僅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而且制約了學習的靈活性,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何以新課程標准為依據,設計出新穎、有趣、開放的新型數學作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應引起我們數學教師的重視。經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小學數學的作業設計應遵循以下一些原則。
一、設計趣味性作業,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
新課程標准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 為了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作業設計要擺離線械重復的、枯燥乏味的、繁瑣的死記硬背、無思維價值的練習。作業題型要做到「活」一點、「新」一點、「趣」一點、「奇」一點,通過多種渠道,把豐富知識、訓練和發展創造性思維寓於趣味之中,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生動有趣的作業內容取代重復呆板的機械練習,以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使之產生一種內部的需求感,自覺主動完成作業。
比如在學習「數的整除」這單元後,我利用這單元的知識設計一道讓學生猜猜老師的電話號碼是多少的作業,猜出後,拔個電話給老師。( ) 一位數中最大的偶數。( ) 既是偶數又是質數。( )2和3的最小公倍數。( )既不是指數也不是合數( )最大的一位數。( )8的最小倍數。 ( )6和9的最大公約數。( )最小的質數與最小的合數的積。學生根據這些條件,猜出號碼撥出去,接電話的果然是自己的老師,學生就覺得十分有趣。這樣把作業寓於猜謎之中,有趣的猜謎活動吸引了學生,「引」起了學生學習的慾望,讓學生「吃」得津津有味。
二、設計生活性作業,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
作業內容是否新鮮、有趣,很大程度上就能吸引學生對作業是否敢興趣,。所以教師在備課時要盡可能地了解學生的生活實際,尋找知識的生活原型,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而來自於生活實踐中的數學作業,則是一個很好的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無處不在的方法,特別能激起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
復習「長度單位」知識後,我給學生留了這樣的一道作業:《小馬虎的日記》:今天早晨,我從2分米長的床上爬起來,來到衛生間,拿起15米長的牙刷刷完牙,急急忙忙地洗臉、吃早飯。學校離我家約有900厘米。上學路上,我看見有一棵高2厘米的樹被風刮斷了,連忙找來一根長3厘米的繩子把小樹綁好。我跑步趕到學校,看到老師已經在教室里講課了,我趕緊從書包里拿出1毫米長的鉛筆和4米厚的筆記本,認真地做起筆記。老師在小馬虎的日記上寫下「可能嗎」三個字,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請改正。這樣原本乾巴巴的「在括弧中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搖身一變,成為富有情趣的《小馬虎的日記》。包裝後的作業形式活潑、趣味十足,極大地調動了學生作業的積極性,學生覺得興味盎然。
三、設計層次性作業,保護不同層次學生的自信心
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基礎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不同、習慣不同、興趣不同的個體。所以,面對全體,就要考慮每個層面的學生,進行分層練習。我們針對學生差異,將作業設計成難易有別的A、B、C等組別,為學生提供充滿趣味的、形式多樣的「自選超市」式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一組。基礎差的學生可以選擇做一些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學有餘力的可以做難度較大的練習。這樣設計練習能使每個學生通過不同度、不同量的作業練習在原有的基礎上各有收獲,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如我在教學《8的乘法口訣》時把作業設計成一個學生喜歡的肯德基的兒童自助套餐的形式,改變了以往的命令式、強制式,讓學生有一個較為寬松的作業氛圍,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較好地參與作業,培養數學能力。
A餐:寫出每道題的積及相應的口訣。
4×8=( ) 8×7=( )
口訣:( ) 口訣:( )
5×8=( ) 8×3=( )
口訣:( ) 口訣:( )
B餐:填上合適的數。
( )×8=40 8×( )=56
( )×4=32 8×( )=64
C餐:想一想,括弧里能填幾?
8×6+8=8×( ) 8×6-8=8×( )
以上練習,不同層次的學生按不同的要求完成。學困生和中等學生要求完成A餐的兩道題目和B餐中的兩道題目,學有餘力的學生則選擇A餐中的兩道題目、B餐的一道題目和C餐中的題目。作業分層布置,既能調動優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能兼顧到中下生,體現了新課標的教學理念
四、設計開放性作業,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如果我們能有意識地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作業給學生,要求他們多角度、多因果、多方位、多渠道地解決問題,那麼無疑可以調動學生追求成功的潛在動機,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比如教學了《長、正方形的面積》後,我布置了這樣的作業:要給教室里二扇向陽的窗戶做窗簾,每扇窗戶高2米,寬1米,至少需要買多少米布?在作業交流時,學生很快解答如下:2×1×2=4(平方米)。這時一位學生提出質疑:這樣買布太少,會遮不住太陽,應多買些。自由議論後,有一部分學生認為:為了便於拉開(透光)和關閉(遮光),還需把窗簾做成兩幅,兩幅之間要重疊一定的寬度,有的學生認為:市場上賣的布寬度和窗戶寬度不一定一致,還需要根據布幅的寬度和窗戶的寬度進行計算,才能確定應買布的長度。還有的學生說:質量好的布要盡量精確些,質量差些的可以適當放長些,這也充分考慮了使用者的經濟條件。
注重課堂練習和作業設計開放性,能讓學生展開想像和創新的翅膀,把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揭示出來,既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動機,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知識運用也更靈活,更有創意,同時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創造才能。
五、設計自主性、合作性作業,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行為
開發自主性、合作性作業業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化行為,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注重探究內容的開放和整合,強調過程的合作和實踐,為學生達到學習目的提供了問題情境和活動方式,促使學生在輕松愉悅、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增強數學素養,塑造健全人格。
如:在學習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之後,可以設計「包裝禮盒」的實踐題:給每個學習小組提供4個禮盒,讓學生解決包裝問題:4盒禮盒可以怎樣包裝?怎樣包裝可更省包裝紙?讓學生通過現場操作,加深樂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認識和理解。在教師駐足觀賞、頻頻點頭之際,已有一股春風吹進了學生的心田。在這一作業中學生會根據各自的特長合理進行分工,這種分工,其實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分層,也是學生自主的布置的分層作業。
「教者若有心,學者必得益。」布置數學作業,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創新。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因事而異,因時而異,因人而異,精心設計合理有效的數學作業。讓數學作業真正成為學生增加知識,增長才幹,豐富生活的向導,就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孩子的學習空間,並能真正減輕了孩子的課業負擔,激發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發展他們的個性,提高他們的數學能力和素質,為新課標下的數學學習增添活力,增加魅力。

『貳』 如何提高農村小學數學作業布置的

《數學課程標准(修訂版)》中明確指出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作業作為我們課堂教學的延續和有效的補充,是我們教育教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也是一種最基本的教學形式。伴隨著課程改革的進程,作業改革也被提到日程上來,我們的數學作業也在悄然變化著,但經過調查,不難發現我們的數學作業的布置仍是「一刀切」的局面,單一、枯燥的數學作業仍佔主流。這種現狀不僅不利於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同時單一、重復的數學作業導致了數學學習的低效。 很長時間以來,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改變這種狀況,讓真正喜歡上數學作業,讓數學作業真正作為課堂教學的延續和有效的補充,從而更好的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於是我嘗試在數學作業的布置上推陳出新,設計了不同形式的作業。
1.運用生活中的數學,激發學習興趣 一直以來我們學校的多數教師往往只從書本出發,而不是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造成學生總是在寫寫算算的圈子裡走不出來,而且學生的視野與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限制。為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外時間我經常與學生在一起交流,細心發現他們感興趣的事物並記錄下來以更好的成為學生學習的素材。 在教一年級時,面對這些初入校門對一切都還感到很新奇、在幼兒園就已經能將「20以內加減法」進行正確計算(部分已能熟練計算)的孩子們,我就讓他們回家數出20粒糧食或小石子等物品。當看到孩子們面對各種不同的「20」所露出的表情,我知道在培養孩子數感方面我已向前邁出了一小步。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們也逐漸「富有」起來,但由於他們的父母大多在打工,更多是把他們放到爺爺奶奶家,造成了他們的「富有」更多的是在吃、穿、用等方面。於是在與家長們溝通時我建議他們給孩子們買一塊帶有數字與小格的鬧鍾,而我則規定好孩子們的作息時間並時常與他們交流。一段時間後,經過調查我發現多數孩子逐漸養成按時作息的習慣。而在《認識鍾表》的課堂上我發現是孩子們在教我怎樣認識時間,而不是我教他們......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孩子的玩具也有了很大的改變,紙制風車已逐漸退出,在認識平面圖形在特徵時我則直接布置了一個與爸爸媽媽製作風車的任務。課堂上看到他們拿著自己親手製作的風車在交流製作過程的高興勁,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已逐漸達成。
二、作業布置體現層次性,評價體現針對性 多年來布置作業「一刀切」是我校存在的一個現象。這種作法使不會的學生硬著頭皮去完成,會的則像機器人一樣按部就班的完成,帶來的後果則是「學困生吃不消,優等生吃不飽」。為更好的發揮作業的實效,我試著推行分層布置:書面作業題分為基本練習、綜合練習和拓展練習三類(三至六年級),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要完成的作業,可以是其中的一類、兩類或全部。但在評價時有所區別,只完成基本練習的只能得到合格或一顆☆,完成基本練習與綜合練習就可得到良好或兩顆☆,全部完成的則可得到優秀或三顆☆。同時我們還根據實際情況結合符號對學生進行評價。如,用「↑」表示加油呀,有進步!用「↓」表示退步了,可要當心啦!用「→」表示原來的水平,還需再接再厲!......這些做法不僅讓所有學生吃飽,保護了他們的自尊心,而且進一步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作業布置形式多樣,激發趣味性 《山東省普通中小學管理基本規范》的作業部分要求、提倡老師們給學生布置探究性、實踐性的家庭作業。我校教師也將探究性、實踐性作業融入進來,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學生和家長,但效果並不明顯。很多老師給學生布置的實踐性作業遠離學生的生活,沒在從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出發,並恰當地結合教學內容,甚至有的實踐性作業難度太大……一系列的原因使學生對實踐性作業喪失興趣。 為了更好的讓實踐性作業發揮它的作用,我注意了解每一個學生的愛好興趣,並把興趣相同或一致的同學分到一個小組,這樣,既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也能使老師布置實踐性作業時做到有的放矢,同時作業的質量也得到了保證。 為了更好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他們的視野,布置作業我注意與教學內容、生活實際相聯系。如在學習五年級下冊「分數的意義」時,我讓學生調查分數的發展史,在匯報交流的過程中學生不僅開拓了視野,同時三維目標也得到了有效落實。再如學生在一年級上冊學習「認識圖形與物體」時,我讓學生用學過的圖形畫一幅畫,下冊學習「圖形的拼組」時,則讓學生回家做一做「至少幾個正方形才能拼成一個大的正方形」、「至少幾個正方形才能拼成一個長方形」。為了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學習熱情,我們還讓學生對這類作業進行評比,如我們根據不同的學段分別舉行「圖形與美」活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熱情,而且也加強了學生與家長對這類知識的認識。 寒假中,我讓學生在參與購物的過程中寫下自己所感所想:高年級可以以日記的形式,低年級則可以寫下一句話,從而讓學生在用數學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在暑假中,讓學生調查「白色污染」的情況,通過分析了解「白色污染」所帶來的危害,這樣不僅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的同時對統計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認識,而且對學生進行了環保教育。
以上是我對農村小學數學作業布置的一點兒想法,讓我們的作業真正作為課堂教學的延續和有效的補充,需要我們做得還有很多、很多……

『叄』 如何提高農村小學數學課外作業有效性的研究的結題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作為「課堂教學延伸和補充」的課外作業,仍停留在以「練」為主的機械操作式的作業模式中。數學作業設計客觀性太強,忽視學生的主體性;過多注重知識的反復練習,忽視學生能力的發展;過多的考慮作業量大小,忽視作業的優劣;過多的單一化、機械化作業,忽視作業的多樣性。這種作業形式不但深深的扼殺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使學生失去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導致作業的實效性差,不利於學生數學素養和綜合素質的培養。
與此同時,農村學校的家長文化素質相對較低,在外打工的也較多,平時不能很好地督促子女認真完成課外作業。於是,也出現學生不完成或不能完成課外作業的問題,甚至出現抄襲作業的情況。這種不良的學習嚴重影響著學生的有效學習,阻礙著學生的發展。
二、原因的分析
基於以上問題與困惑,筆者曾進行一定的調查並深入地思考,並加以反思其原因。
1、作業認識缺乏深度。
對於教師來講,為了提升學生的學業成績,對於家長來講,為了提高自己孩
子的學習成績,於是除了老師布置2—3中課外作業外,家長還會給自己的孩子補充一些課外作業,這種作業越多越好的認識誤區,導致盲目的「題海戰術」,從而使學生思維活動空間減小,不利於能力的發展,並且使學生作業效果降低,作業抄襲現象嚴重,造成了很大負面影響。
2、作業設計缺乏靈性。
(1)作業布置的專制性。
為方便期間,一般作業的布置採用「一刀切」的方式,對於優等生無論從作
業的時間看,還是從作業的難易程度看,都處於非常輕松地狀態,導致學業上有「吃不飽」的現象,而學困生作業的時間和作業的難易程度都處於非常堅難的地步,整天埋頭於這些非常難的作業,幾乎沒有玩的時間,做不對又得不到教師的理解,甚至得到教師的謾罵。長些以往,這些後進生對數學失去信心,數學成績越來越差。
(2)作業內容的封閉性
從家庭作業布置現狀來看,現在我們小學數學的家庭作業從內容上來講,
基本上以同書本配套的數學作業本為主,在此基礎上配以適度地同步練習。但這些作業內容是以大部分同學的接受能力為依據的,這樣的作業雖然使大部分同學掌握知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限制了優秀學生的更好發展,而對於中下生來講又過於困難。如此的作業設計,缺乏層次性,違背了「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的原理。
(3)作業形式的單一性。
絕大多數的作業都是書面作業(筆頭作業),基本上都是計算或列式解答,
書上的題目做完了就再做作業本或補習卷上的題目,給學生的印象:做數學作業就是解題,學生成了機械解題的「工具」。長此以往,這種清一色的練習型作業,缺乏理解、應用以及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容易是學生產生厭學情緒,乃至對這門學科失去興趣。這與新課程所倡導的「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顯然是相悖的。
3、評價模式缺乏人文。
作業評價是向學生反饋學習情況的一種形式,其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
發展。我們也發現,我們的數學教師為了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批完作業,往往忽視一種人文性的評價,認為數學不是對就是錯,這樣的批改、評價方式枯燥乏味,缺乏激勵性,不能全面評價學生的基本素質、學習潛力。
三、實施的計劃
(一)課題的界定
課外作業(extra—curricular work),又名家庭作業(homework)。
早在中國古代教育文獻《學記》記載「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其中「正業」即正式課程,「居學」即課外作業。
本課題所指的「課外作業」是指學生不在老師直接監督下,在課後所完成
的作業;「有效性」是指確實起到效果並得到更好的作用。「有效的課外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與補充,有助於學生消化、理解和鞏固課堂所學的知識,培養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養成良好的學習技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
1、通過調查,了解當前我校學生課外作業的現狀,結合現狀,深入分析原因,並制定合理的教學策略,為課題的實施與展開提供科學的依據。
2、通過實踐,在課外作業優化設計、多樣化設計等方面有所突破,既適合於學生的作業形式與內容,又體現教育教學目標的要求,為廣大一線教師將課改新理念落實於教學實踐,提供有價值的可借鑒的小學數學課外作業設計。
3、通過探究,探索出多樣化的課外作業評價方式和批改方式。
4、通過實踐,讓學生能夠真正體會到數學課外作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解決一些學生不完成或不能完成課外作業的實際問題。
5、通過互動,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性、實踐性和創造性。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
結合課題研究的目標,本課題主要分成四大塊的研究內容。
1、通過調查部分教師、學生課外作業的布置,以及完成數學作業的情況、數學作業的批改,對數學作業的情感態度以及家長的問卷調查,了解當前農村學生數學作業的現狀,並進行科學的分析,從而進行深入反思並制定相應的對策。
2、以人教版五年級教材為實驗版本,如何提升課外作業有效性的實踐探索。
(1)豐富作業形式,突出多樣性。
(2)優化作業設計,關注發展性
3、如何批改和評價作業,促使每位學生最大的發展。
傳統的作業批改,特別是數學作業的批改,只有兩種結果,「√」或是「×」
沒有人情味的批改是學生不喜歡作業的另一個原因。我們思考作業批改和評價形式的多樣性,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自行批改的能力。
4、如何解決學生不完成或不能完成家庭作業的問題。
盡管家庭作業非常重要,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在我們農村學校的學生中,往往可能會出現學生不完成或不能完成家庭作業的問題,為避免這些問題再次出現或蔓延,通過各種措施,採取相應的對策。
(四)課題研究的方法
1、文獻研究法:通過查閱有關文獻,學習有關理論,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經驗教訓,為
課題研究提供理論框架和方法論。
2、調查研究法:通過對學生、家長、教師的調查,進行結果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題,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分析原因,並加以總結,形成一份調查研究報告,指導研究活動。
3、個案研究法:找出研究對象中有代表性的人物進行個案研究,積累資料,然後總結經驗。
4、個案研究法:選取班級中1-2名有代表性的學生對他們進行全面、系統的連續觀察,並按時間進程記錄其發展變化情況。
5、經驗總結法:把研究過程中的事實資料和依據通過理性歸納,將局部的、個性化的經驗上升為具有普遍意義的原理性認識。
(五)課題研究的過程
1、准備階段(2011.9—2011.12)
(1)第一階段: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研究內容。
(2)第二階段:查閱和收集文獻資料,制定課題研究方案。
2、實施階段(2012.1—2012.12)
(1)第一階段
①通過對學生、家長、教師的調查,了解當前課外作業的現狀,並加以深入分析研究,完成一份調查研究報告。
②在調研的基礎上,通過組員討論,制定一份具體可行的課題實施方案。
(2)第二階段
①通過家長會、我的學習我做主行動月活動、校通訊等方法,解決不完成作業和不能完成作業的這兩類特殊情況的學生。
②閱讀有關課外作業的相關資料,在課外作業多樣性、發展性、層次性等方面加以設計,並進行實踐操作。
③通過對評價主體、評價方式和評價方法的研究,改善課外作業的評價模式。
3、總結階段(2013.1—2013.3)
①全面收集、整理與課題有關的材料。
②對課題進行系統、全面的總結,撰寫出課題結題報告。
(六)實施計劃的框架結構

『肆』 小學數學分層作業設計的策略有哪些

分層作業設計還是蠻不錯的,據說也是相當的不錯的!起碼我是這么認為的!

『伍』 小學數學練習設計的策略的論文題目有哪些

你好,對於撰寫小學數學課改論文,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一、從備課的角度撰寫。如:《小學數學應該題教學的過程與策略》、《小學數學概念課課堂教學結構初探》等。二、從上課的角度撰寫。如:《如何進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反饋》、《小學數學如何創設情境》、《多媒體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等。三、從輔導的角度撰寫。如:《淺議小學數學中年級作業批改》、《小學數學學困生的學習指導》等。四、從對新的課改理念的理解入手。如:《淺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自主學習》等。

『陸』 小學數學如何優化作業設計

教師根據數學學科特點(教材特點、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等),針對不版同能力的學生布置不同權的作業,增加作業的層次性,供學生選擇,讓每位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保護,個性得到張揚,不同學生的能力得到展示。
(1)課內練習分層設計
結合課堂實際情況,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差異,設計學生的課堂練習時,從內容上分層次,學習要求上有差異,並能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要隨時調整練習的要求。
(2)課外作業分層設計
教師應設計對各個層次學生在認識與情感等方面不同的需求來布置作業,所布置的作業應遵循:低層次學生低起點、補台階、多鼓勵;中層次以上學生有變化、有綜合、促發展。包括計算練習的作業分層、空間與圖形練習的作業分層、統計與概率練習的作業分層、實踐與綜合應用練習的作業分層等。
(3)多元智能分層作業設計
教師要明白學生的智能結構存在差異,並根據學生不同智能結構組成優勢設計呈現方式及解決問題途徑多樣化的不同層次的作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柒』 如何創新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

本學期我們六年級一共設計了四次創新作業,分別是自主設計分數除法應用題,分數乘除法應用題整理復習,圓形之百變和百分數的應用。
我們在進行設計的時候遵循了以下三條原則:
1.加強實踐,跳出作業的「紙上談兵」
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為此我們設計了百分數的應用這一創新作業,讓學生廣泛收集、整理生活中的百分數信息,然後說出這些百分數的具體含義,在讓學生思考討論:為什麼在生活中人們喜歡使用百分數?這樣既可提高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慾望,有利於學生深入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感受百分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2.立體整合,步入作業的「你中有我」
新課標注重前後知識之間的聯系,強調數學的整體知識結構,強調知識點之間的整合。因此,數學作業的設計也應該顧及整合性。為此我們在學習了分數乘法和分數除法之後,設計了一次分數乘除法應用題整理復習的創新作業。
本次創新作業學生可以有多種選擇:(1)練習尋找題目中的關鍵句和單位一;(2)學生自己出題,自己嘗試解決,寫出分析過程和解題思路以及解題過程;由於究竟是運用乘法還是除法來解決問題是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重點和難點,所以學生在完成這次創新作業時,可以使這個問題得到鞏固和提高。
3.發散學生思維,走向數學的真、實、美
在學習了圓這一單元後,我們設計了一次創新作業,讓學生在會用圓規畫圓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設計,利用圓規、旋轉、軸對稱等知識畫圓或半圓組成的圖形,由固定的角度旋轉擴展為任意角度的旋轉,創意出百變圓形,體會到用色彩美化生活,感受到生活是豐富多彩的。
不足之處:
我們的不足之處是:六年級學生兩極分化比較嚴重,好學生喜愛做數學創新作業,他們也能夠從完成創新作業的實踐活動中得到滿足和提高,但是仍有少部分學生普通作業完成起來尚很困難,創新作業這種提高性的作業完成起來更是難上加難了。如何對創新作業也進行分層布置是我們將要探索的一個問題。

『捌』 如何提高農村小學數學課外作業質量的研究

傳統教材的課外作業都是機械化的、單一的模仿練習,這種練習已不適應《新課標》的要求.為了思維、實現「再創造」上下功夫,通過課外作業能夠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充分發揮學生的知識潛能,培養學生探索意識和創新意識,給學生一片發展的天空.本人就課外作業的優化設計談談自己的幾點做法:
一、分層次設計,讓學生體驗成功.
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歡樂,可以增進學生的自信心和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這是學生健康發展的起點.由於學生的身心健康受先天稟賦和後天諸多因素的影響,存在著差異.要想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能獲得成功的體驗,使他們都有「露一手」的機會,必須採取「作業分層」的策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那一部分作業,摘到屬於他們自己的「果子」.如:教學完四則運算一課時,我布置四部分的作業.
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作業的效果不同,第二天老師評價後,只要老師加以點撥,他們便會完成.同時,我還鼓勵他們向創新題的作業挑戰,培養他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因此,在作業中,教師要樹立「只有差異,沒有差生」的觀念,讓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學生能體驗到成功,尤其是創新成功.
二、設計趣味性作業,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一個人對某一活動有濃厚興趣,那麼活動的效率就高.但長期以來,由於接受思想的影響,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沒有多加思考,只是照本宣科.使很多的學生喪失了作業的興趣、學習數學的靈氣和創造的激情,這嚴重影響著學生的健康發展.要想改變這種狀況,在作業設計中,必須要增強作業的趣味性、實踐性.這樣才能讓學生在作業中集中注意力,並保持飽滿的熱情,從而提高作業的質量,形成良好的興趣、愛好;形成在快樂中做,在做中樂.
如:當學生學完《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後,我設計了兩道學生作業:
1、動手操作,發現問題(能與不能圍繞成三角形).
師:請各學習小組拿出學具袋的三根小棒擺一擺,看一看能否圍成三角形.
實驗:用小棒擺一擺,看一看能否圍成三角形.
(1)學生擺,教師邊巡視邊指導.
(2)匯報交流(有的說能圍成三角形,有的說不能——教師課件演示).
師:這是怎麼回事?請大家想一想,在什麼情況下三根小棒能圍成三角形?
師:可見,能否圍成三角形跟它的三條邊的長短有關系.
通過讓學生藉助生活經驗,動手擺小棒,動腦想一想,讓學生發現能否圍成三角形跟小棒的長短有關,即有的能擺成三角形,有的不能擺成三角形,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2、應用深化、解決問題.
小剛想製作一個帆船模型,要求做成三角形支架,他現在有兩根小鐵條,分別是5厘米和8厘米.請你們幫小剛想一想,應再准備一根幾厘米的小鐵條,就能製作一個三角形的帆船?
學習方法:(1)小組活動:把你的想法和小組交流.
(2)小組匯報,說明理由.
(3)師生概括:再准備一根大於3厘米而小於13厘米的小鐵條,就能製成一個三角形支架的帆船.開放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在發散思維活動中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三、在生活實踐中,讓學生提高解題能力.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再好的知識也離不開實踐的檢驗,為了讓學生良好運用數學知識,我把課外作業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設計生活實踐題,引導學生找准生活的切入點,引導他們動手、動腦、自主探索數學問題,讓學生利用數學知識和數學思維方法去看待、分析、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從而使學生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這樣既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學習《圓柱體表面積及體積》後,我設計這樣的生活實踐題:請你測量熱水瓶及杯子並記錄有關數據,製作熱水瓶和杯子的包裝盒,看誰設計得合理、漂亮.
這道題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況,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得到許多數學知識,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我認為生活實踐題的編制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這樣能激發學生學習、創新的興趣.
小學生課外作業的優化設計,既要考慮共性因素,又要照顧個性的發展,對不同知識水平的學生,我們的要求也要因人而異.及時分析和評價學生的作業,從中總結經驗,以不斷完善、不斷提高課外作業的質量效果.

『玖』 怎樣設計小學數學課外作業課題計劃

必然要涉及兩個方面:教學觀念的改變和教學策略的更新。數學教學觀是數學教師關於數學教學的本質以及學生數學學習認識過程的一種認識。新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

『拾』 如何優化設計小學數學課外作業

傳統教材的課外作業都是機械化的、單一的模仿練習,這種練習已不適應《新課標》的要求。為了思維、實現「再創造」上下功夫,通過課外作業能夠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充分發揮學生的知識潛能,培養學生探索意識和創新意識,給學生一片發展的天空。本人就課外作業的優化設計談談自己的幾點做法:
一、分層次設計,讓學生體驗成功。
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歡樂,可以增進學生的自信心和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這是學生健康發展的起點。由於學生的身心健康受先天稟賦和後天諸多因素的影響,存在著差異。要想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能獲得成功的體驗,使他們都有「露一手」的機會,必須採取「作業分層」的策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那一部分作業,摘到屬於他們自己的「果子」。如:教學完四則運算一課時,我布置四部分的作業。

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作業的效果不同,第二天老師評價後,只要老師加以點撥,他們便會完成。同時,我還鼓勵他們向創新題的作業挑戰,培養他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因此,在作業中,教師要樹立「只有差異,沒有差生」的觀念,讓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學生能體驗到成功,尤其是創新成功。
二、設計趣味性作業,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一個人對某一活動有濃厚興趣,那麼活動的效率就高。但長期以來,由於接受思想的影響,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沒有多加思考,只是照本宣科。使很多的學生喪失了作業的興趣、學習數學的靈氣和創造的激情,這嚴重影響著學生的健康發展。要想改變這種狀況,在作業設計中,必須要增強作業的趣味性、實踐性。這樣才能讓學生在作業中集中注意力,並保持飽滿的熱情,從而提高作業的質量,形成良好的興趣、愛好;形成在快樂中做,在做中樂。如:當學生學完《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後,我設計了兩道學生作業:
1、動手操作,發現問題(能與不能圍繞成三角形)。
師:請各學習小組拿出學具袋的三根小棒擺一擺,看一看能否圍成三角形。
實驗:用小棒擺一擺,看一看能否圍成三角形。
(1)學生擺,教師邊巡視邊指導。
(2)匯報交流(有的說能圍成三角形,有的說不能——教師課件演示)。
師:這是怎麼回事?請大家想一想,在什麼情況下三根小棒能圍成三角形?
師:可見,能否圍成三角形跟它的三條邊的長短有關系。
通過讓學生藉助生活經驗,動手擺小棒,動腦想一想,讓學生發現能否圍成三角形跟小棒的長短有關,即有的能擺成三角形,有的不能擺成三角形,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2、應用深化、解決問題。
小剛想製作一個帆船模型,要求做成三角形支架,他現在有兩根小鐵條,分別是5厘米和8厘米。請你們幫小剛想一想,應再准備一根幾厘米的小鐵條,就能製作一個三角形
的帆船?
學習方法:(1)小組活動:把你的想法和小組交流。
(2)小組匯報,說明理由。
(3)師生概括:再准備一根大於3厘米而小於13厘米的小鐵條,就能製成一個三角形支架的帆船。開放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在發散思維活動中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三、在生活實踐中,讓學生提高解題能力。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再好的知識也離不開實踐的檢驗,為了讓學生良好運用數學知識,我把課外作業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設計生活實踐題,引導學生找准生活的切入點,引導他們動手、動腦、自主探索數學問題,讓學生利用數學知識和數學思維方法去看待、分析、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從而使學生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這樣既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學習《圓柱體表面積及體積》後,我設計這樣的生活實踐題:請你測量熱水瓶及杯子並記錄有關數據,製作熱水瓶和杯子的包裝盒,看誰設計得合理、漂亮。
這道題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況,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得到許多數學知識,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我認為生活實踐題的編制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這樣能激發學生學習、創新的興趣。
小學生課外作業的優化設計,既要考慮共性因素,又要照顧個性的發展,對不同知識水平的學生,我們的要求也要因人而異。及時分析和評價學生的作業,從中總結經驗,以不斷完善、不斷提高課外作業的質量效果。

閱讀全文

與農村小學數學課外作業設計策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