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談一談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利用微課開展教學,才能有效提高課堂效率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中的基本理念提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而信息技術逐漸與語文學科進行良好整合,大量資源的投入,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使學生樂於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語文活動中去。不僅如此,也為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由此可見,現代信息技術不僅對我們的課堂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時又為我們教師和學生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當我們選擇了信息技術介入語文學科教學當中的時候,如何利用這些資源,更好的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層次,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入手:
一、 明確學科,明確目標
通過「八五」到「十一五」這么長的時間,我校全體師生的信息素養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少教師能獨立製作flash課件、或者專題學習網站,這都為我們的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資源,為培養其語文學習素養奠定了扎實的理論以及實踐操作的基礎。但是,從實踐操作當中,我們發現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將資源僅僅是為了解決預設的教學環節當中,並沒有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當中的主體性地位。並且,教師在利用資源的時候沒有特別明確資源在此處應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在某個教學環節當中使用資源的目的是什麼?有時,一節語文課由於資源使用或者環節設計中的問題,感覺是為了用資源而用資源。所以,教師在使用資源之前首先要明確學科性以及這節課所需要達成的目標。
在語文新課程標准當中明確指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所以,我們首先要明確這節課是語文課,應該有語文味,而其中的資源以及媒體使用是為了幫助我們提高課堂效率的手段。並且,兒童的情感是易於被激起的,如果他們的認識活動能伴隨著情感,那麼他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會更為豐富、更為深刻、也更為主動。如果教師的語言、情感、教學內容連同渲染的課堂氣氛成為一個廣闊的心理場,作用於兒童的心理,從而促使他們主動積極地投入到整個學習活動中,一定能達到兒童整體和諧發展的目的。信息技術無疑為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視聽覺效果。
比如,在北師大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雨鈴鐺》一課中,教師使用了許多資源,如:ppt課件、flash課件。這些看似繁多的資源,會讓老師分不清重點。但是,上課老師合理地利用了這些資源讓學生沒有多而雜的感覺。由於教師採用的隨文識字,所以,教師首先利用ppt課件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並在電子課文上勾畫出本課的生字詞,讓學生模仿老師給出的範例在書本上進行勾畫,並結合文本的內容進行理解。在生字中,「鈴」字是要求書寫的,並且這個字的筆順與筆畫最容易出錯,所以,老師利用flash課件,演示了這個字的筆順與筆畫,讓學生跟著書空,加深學生的印象。
所以,只要我們明確了學科以及本課目標後,我們就能很好地使用資源,不會給人以「為用而用」的感覺。
二、 尊重學生,共建資源
新課程標準的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主導。這點不僅僅是在課堂教學過程當中需要注意,更需要在整體教學流程中體現,即從准備——行課——反饋等等都可讓學生全程參與。
從老師的角度來說,准備上課資源是一件「費時費工」的事情。也許之前用了大量的時間進行資料的收集、整理,而課堂上的使用僅僅只需要幾分鍾。這就造成了老師的「投入」與「產出」比例嚴重失調。並且,老師習慣了讓學生課前進行預習,讓學生勾出生詞、讀熟課文等等。可是每個學生預習的效果如何,老師就不能一一檢查到。這樣的作業,效率就不高,很可能變成一種形式。而讓學生參與到資源的收集與整理,減輕了老師准備時的負擔,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吃透」教材與學生中。從學生的角度來說,他們渴望從多方面去主動獲取學習信息,並且在教學流程中地位是與老師平等的,應該發揮他們的主體地位,讓他們積極參與其中,而非僅僅是聆聽老師「教誨」的從屬地位。並且,學生思維方式與老師的思維方式不同,他們看待問題的角度也與老師不同,老師不能完全預設到學生的想法。
比如,在《只有一個地球》當中,老師與學生一起收集了些與「地球」相關的資料,預設讓學生了解地球、愛護地球等等。但是,在上課過程當中,學生舉起手中的資料向老師提出了異議:他認為這篇課文的題目取得不準確,因為從他查的相關資料顯示,也許在廣袤無垠的宇宙當中存在著與地球環境相類似的星球。我們應該了解地球,愛護地球,但我們也不能放棄對於外太空的探索,為人類找到第二個家園。學生的問題一提出,得到了老師與同學充分的肯定。其實,這個也是老師布置的預習作業,但學生主動參與到資源的查找當中。這個過程不僅僅需要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更鍛煉了學生收集、整理、運用資料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三、 靈活運用,注重生成
當我們手中擁有了大量的資源,如何利用這些資源,則成為非常重要的問題。首先,我們資源的使用是為了強調教學重點,降低教學難點的難度,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老師講授的內容。其次,課堂當中的資源是靜態的,但是學生思維是動態的,老師就需要具有靈活運用資源,掌握課堂動態平衡的能力。第三,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注重收集課堂臨時生成的資源。
如,在講授「漢字的演變」時,老師事前將各個時期的漢字圖片存入電子互動式白板當中。通過圖片的展示,讓學生了解中國漢字是表義的文字,並且漢字的演變是由圖形文字逐漸演變為我們現在的方塊字的。在這個過程當中,由於學生認知能力有限,並且他們的思維是以形象為主,抽象思維為輔。僅僅是從文字或者語言的表述上,很難讓學生了解這個演變的過程,很難讓學生理解為什麼「河」的偏旁是「三點水」。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老師不能預設學生會以怎樣的方式、順序來提出相關問題,所以,利用了互動式白板這個媒體資源,交互性」強的特點,隨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設計,幫助學生理清思路,變抽象為形象,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再如,在教授《春》這課時,由於生活在城市裡的學生對於很多春天的景色並不了解,老師同樣准備了許多春天相關圖片,幫助學生體會、感悟。不僅如此,老師利用互動式白板這個媒體資源,教會學生進行批註。在最後拓展環節,老師讓學生仿寫「春天像,_」,學生在前面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寫出了許多具有他們特點的,優美的句子。這些資源就是課堂當中臨時生成的,為了不讓這么珍貴的資源流失,教師則利用互動式白板的保存功能,將有這些好的句子板書在白板上,最後利用軟體保存上傳到我們的資源庫中。
在課堂教學過程當中,如果遇到學生不懂,老師之前也沒有設計到的問題時,我們也可以及時利用教室里的電腦,在互聯網上進行查詢。課堂上臨時生成的問題,我們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及時解決,不將問題留在課後,擴大課堂的容量,拓寬學生信息的來源,培養學生收集、整理、運用資源的能力。
通過老師的靈活應用,不僅幫助學生更高效地突破了重、難點,不僅使課堂容量增大,更讓珍貴的資源得以保存。
四、 激勵評價,促進成長
評價的目的是全面考查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幫助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體現學生學習的個性差異,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學生在展示中獲得成功的學習體驗。
例如,在《書的世界》當中,老師利用flash技術製作了一個分類的游戲,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其中,97%的學生正確完成測試游戲,只有3%的學生存在一定問題。而老師通過鼓勵,讓這3%的學生反復訓練,最後也順利完成。在這反復訓練過程中,學生並沒有出現煩躁的情緒,反而興趣盎然,很快就掌握了。同樣是鞏固所學的知識,而得到效果完全不同,其原因則在於老師選擇了與以往不同的方式,符合現代學生的心理,真正做到了寓教於樂。特別是在黨「十七」大以後,國家大力提倡減輕學生負擔。而所謂的「負擔」則是學生不喜歡的重復的作業或者練習,如果我們換用學生喜歡的方式來鞏固我們的教學,那麼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還會覺得學習是一種負擔嗎?
因此,只要我們合理利用好課堂教學的資源,不僅可以減輕老師准備的負擔,還能鍛煉學生收集、整理、運用資源的能力,逐漸轉變過去「教」與「學」的模式,真正做到以學生主體,教師為主導。只要我們合理利用好課堂教學資源,便能為學生創造出多元化的學習環境,切實結合學生生活實際,使他們能在愉快的環境中實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其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並在這樣的學習中,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更好提高課堂效率。
❷ 如何巧用多媒體課件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27
多媒體小學語文教學論文網課件以其生動的畫面、強大的交互功能深受廣大師生歡迎,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巧妙地運用多媒體課件,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優化教學過程,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巧用多媒體課件導入,充分激發學習興趣
二、巧用多媒體課件探究,能有效地突破重點難點
三、巧用多媒體課件展現,能生動進行語言訓練
四、巧用多媒體課件強化,能高效促進語言積累
❸ 如何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提高教學質量和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成為當前社會和家長普遍關注的一個問題,而同時也成了老師們多年以來絞盡腦汁想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既要提高教學質量,又要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的關鍵在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決定課堂教學效果。實踐證明,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多媒體,不但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也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合理運用多媒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呢?在此,我就自身教學實踐談一些粗淺的體會:
一、 合理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現代心理學告訴我們:「新奇、多變的事物能增強大腦皮層的刺激強度。採用了新穎的方法,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興趣。」而多媒體手段應用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我在教《觀潮》這篇課文時,先播放錢塘江大潮的錄像片。學生通過畫面真實的看到了錢塘江大潮的獨特的景象,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學生的興趣。看完了錄像片後,學生學習興趣都被調動起來了,個個興致勃勃,熱情高漲。
二、合理運用多媒體,化解教學重難點
課堂教學最基本的要求是緊扣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進行。傳統的教學往往在突出教學重點,突破學習難點問題上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即使如此,學生仍然感觸不深,易產生疲勞感甚至厭煩情緒。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有效方法是變革教學手段。由於多媒體課件形象具體,動靜結合,聲色兼備,所以恰當地加以運用,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協同作用,解決教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聽懂的內容,從而有效地實現精講,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有效地彌補傳統教學方法的一些不足,讓學生通過視聽等直觀功能,形象地把握教學內容,突出重點
1、運用多媒體化文為圖,巧解難點。
教育學的研究表明,小學生以具體形象化的思維為主,然而有些課文涉及的知識是比較專業、復雜,以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理解是較為困難的,即使反復讀也難以領會、感悟其中的知識意境。而這些難點往往是關鍵性的知識,也往往是學生學習的障礙。如果難點不突破,學習不僅不能達到理解、掌握知識的目標,而且還會降低學習熱情。而多媒體教學可以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便於學生掌握。在教學《詹天佑》一文時,學生對「設計人字形鐵路」極其陌生,所以對「這樣一來,火車上山就容易多了」這一難點百思不得其解。教學中,我沒有對課文內容進行繁瑣地分析,而是通過多媒體課件,將火車怎樣通過「人」字形線路爬上陡坡的過程演示給學生看,讓學生真正理解火車是怎樣通過「人」字形線路爬上山的。讓學生親眼看到北上的列車到南口就用兩個火車頭,一個在前面拉,一個在後面推。學生隨著演示過程經歷了形象性思維,形成了鮮明的表象,難點不攻而破。這時再來朗讀,學生就會豁然領悟,從讀中感悟到人字形鐵路的巧妙之處。由此可見,多媒體技術把遠的拉近了,把虛的變實了,把難的變易了,從而突破了語言訓練的難點,實現了讀中感悟。
2、運用多媒體模擬過程,使學生獲得「真」的感受
模擬,即寫真。通過程序設計,模擬過程,達到真的目的,使學生獲得真的感受。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提供周圍的熟悉的真人真事,更具有感召力。多媒體的模擬功能,能幫助我們實現這一願望。它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微觀和宏觀的限制,把客觀世界、文學藝術展現在學生面前,既縮短課堂教學時間,又增加課堂信息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飛奪瀘定橋》攻天險一段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理解「奮不顧身」一詞,運用多媒體模擬:喊殺聲,槍炮聲混成一片,紅軍戰士不怕危險,奮勇奪橋……在學生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教師通過定格放大讓學生仔細觀察幾個紅軍戰士奪橋的動作(鋪橋、沖鋒),用「紅軍戰士奪橋奮不顧身、有的……有的……有的……」進行說話訓練。在視聽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運用詞語把它表達出來,使學生的形象思維轉化為抽象思維,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通過模擬過程,視聽結合,使學生獲得身臨其境的感覺,使詞語理解更為深刻透徹。模擬過程,還能使課文重點理解更為方便。例如:《飛奪瀘定橋》另一重點段「搶時間」的教學中,教師即可運用多媒體模擬敵我雙方搶時間的經過,使學生很快就能了解重點,進入課文的情境中。
3、運用多媒體化抽象為形象,化概括為具體
美國教育家德加戴爾認為,當學習是由直接到間接,由具體到抽象時,獲得知識和技能就比較容易。語言文字作為描繪客觀世界的符號,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由於多媒體可以提供聲畫並茂、視聽結合的客觀世界的表象,將抽象、概括的文字元號轉化為形象具體的可感的東西,使文字與客觀事物之間建立了聯系,化難為易。如《鳥的天堂》中有一段描寫榕樹葉子「翠綠的顏色明亮的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樹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引導學生理解「顫動」一詞是個難點,「顫動」字面上可解釋為「抖動」,光理解這些是不夠的,這時,教師可用多媒體演示:晨曦中,那青翠、油亮的新葉在微風中輕輕地顫動……在學生感知的基礎上,教師適當點撥,學生便領悟到了「顫動」一詞進行說話訓練。這樣,從感知→理解→運用,從抽象→具體→抽象,詞語的理解在表象的作用下真正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三、合理運用多媒體,易化作文課堂教學。
作文教學中,由於學生生活面狹窄,作文題材單調,學生害怕寫作文的現象非常普遍。而如果把多媒體引入作文教學課堂,可極大地增強開放作文的教學氛圍,激發寫作興趣,收到較顯著的效果。
1.運用多媒體,激起學生寫作慾望
小學生生活閱歷淺,知識面狹窄,生活經驗少,往往造成他們在寫作文時「無話可說,無從說起」。運用多媒體可突破地域、時空的限制,將人、事、物等通過熟悉的圖畫、文字、聲音直觀地展示在學生面前,給學生提供了鮮活、生動的形象,能充分地調動學生聽覺、視覺等多種感官參與活動,積極地刺激學生的感官,從而為學生提供了鮮活的寫作素材,不僅激發起學生的寫作慾望,還解決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問題,這樣可以讓學生感到有話可說,有話想說。
2.運用多媒體,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動聽的音樂、絢麗的色彩、迷人的動畫,特別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刺激學生觀察事物的興趣。在作文教學時,根據習作要求運用多媒體手段,把學生平時不易看到的內容呈現在眼前,以生動的圖、文、聲、像撥動孩子們的心弦,然後指導學生有意識地抓住特點,觀察事物,效果很好,也可以將特定的鏡頭緩慢播放、定格、放大、重復,強化學生的觀察訓練。教學時,指導學生隨著圖像的播放,按由遠及近,從整體到部分,進行細致地觀察,學生有序地抓住事物特點進行觀察並展開聯想。如教學《秋天的樹葉》時,由於小學生缺乏觀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因此教學難點是抓住特點、按一定順序去描繪景物。我們可以先用多媒體教學課件為學生播放一段描寫各種樹葉的視頻,配以優美的音樂,組織學生認真觀察後,再說說自己看到的樹葉,有什麼感受,由於學生這時已有了身臨其境的感覺,腦子里有了樹葉的形象,便感到有話說、想要說,最後再讓學生作文。這樣學生寫起作文來就非常得心應手。多媒體為學生提供了形象生動的題材,促使他們再現表象,逐步使學生克服了「望題生畏」的心理現象,可以使學生始終處於一種興奮、激動的狀態,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
3.運用多媒體,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作文教學過程就是讓學生把收集的零散素材通過生動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因此,一篇習作語言的運用與表達的精彩與否也是形成好習作的關鍵。我們可以恰當地運用多媒體,幫助學生寫出通順優美的語言。如在進行作文教學時,讓學生對著畫面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說出來,學生在說時往往是語言不連貫,這時我們可通過組織學生討論,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糾正補充,相互交流,取長補短。這樣學生就會很快形成較為連貫的語言。
4.運用多媒體,創設學生樂於表達情境
習作中的語言文字給學生極大的想像空間,而多媒體則能幫助學生積極理解文字內容,感悟所蘊涵的思想感情。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能真實地再現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學習情景、活動情景的優勢,以聲動心,以像傳情,積極調動了學生的各種感官,創設與教學內容相應的情境,讓學生得到深刻的印象,真切的感受,激發學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慾。例如教學《記述一次體育活動》時,學生參加的活動雖然很多,提出時也很有興致,可是當真正動手寫作時,卻無話可說,寫出來的文章毫無生動而言。針對這種情況,我將運動會上比賽的錄像在課堂上進行再現。緊張、熱烈的比賽場面深深地吸引了學生:在短跑比賽中,運動員像離弦的箭,奮力沖向終點,兩旁的觀眾揮舞著雙臂大聲吶喊;跳高賽場,運動員生龍活虎、喊聲震天……不斷提醒學生仔細觀察參賽選手的表情、動作等精彩細節,以及觀眾們的熱烈表現。通過展開討論、交流,一篇篇優秀習作就這樣產生了。確實,生動的畫面、動聽的聲音能喚起學生真切的內心體驗,引導學生自由地感悟,自由地傾吐,自由地抒發。在學生作文的過程中,播放帶抒情性的樂曲,為學生提供一個觸發靈感的寫作環境,從而文如泉涌,一氣呵成。
誠然,現代化教學手段在語文課堂中的應用,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但是如果處理不當,就容易流於形式,不見實效,只有在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靈活處理,合理應用,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切不可畫蛇添足,勉強為之。
❹ 淺析提質增效如何有效運用於小學語文課堂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多媒體現代教學方式已廣泛運用於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課堂教學逐漸活了起來。計算機技術與語文教育互相交融,互相整合的「一體化」逐步深入,現代教學方式與現代教學媒體互相結合,展現在世人面前的將是一個絢麗的前景。語文教學中多媒體的有效運用,為優化語文課堂教學創造了條件,注入了活力。特別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它能變靜態為動態,變無聲為有聲,變抽象為具體,大大延長了學生有意注意的時間,提高了課堂效率,促進了師生互動與情感交流。 一、創設故事情境,將枯燥的內容趣味化,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 漢語拼音是一串枯燥無味的字元,要想讓學生想學、樂學,就要變無趣為有趣。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聯系生活、學習實際,創設語言環境,輔助多媒體,讓音節在語言環境中反復出現,使學生熟練掌握、鞏固、運用漢語拼音的技巧,最大限度發揮漢語拼音多功能的作用。 例如:在教學ba的四聲時,筆者將多媒體穿插於故事中。故事的主人公是小明。教師:「老師知道同學們有的喜歡唱歌、跳舞,有的喜歡畫畫,還有的喜歡彈琴,那小明喜歡什麼呢?」(課件出示喇叭畫面,接著出現音節ba.)以多種形式練讀。又說:「有一天,天氣特別好,小明出去玩,走到田邊,看到了什麼?」(課件出示小男孩拔蘿卜的畫面)以多種形式練讀ba。「小明繼續走啊走,走到射擊館,又看到了什麼?」(課件出示小女孩打靶的畫面)多種形式練讀ba。「小明看到這么多有趣的事情,真高興,他要回去告訴爸爸。」(課件出示爸爸的畫面)一個由課件輔助的故事講完了,學生學得興趣盎然,ba的四聲也學會了。 在復習漢語拼音時,課件出示配樂故事畫面:星期天,老師帶著小朋友到野生動物園里參觀。來到動物園里,他們看見了大象、河馬、犀牛在河裡洗澡,老虎、獅子正在睡懶覺,梅花鹿、山羊、斑馬正在練習長跑,猴子在爬樹,長頸鹿、野雞、孔雀正在找食物吃。他們都想和你們交朋友,正准備作自本人介紹呢。(小動物身上都有相應的名字拼音卡片)生動有趣的故事,形象直觀的畫面深深吸引了學生,有利於學生在枯燥的復習課上集中注意力。小動物身上的名字拼音卡片為讀准音節作好了鋪墊。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學習,可以最大限度地放鬆自己,發揮創造力,有利於更好地學習。 二、創設畫面情境,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小學的課文大多故事性較強。在朗讀教學中,要盡量利用書中的語言拔動學生心靈的琴弦,運用多媒體展示課文內容的畫面,配上生動優美的音樂,並以講故事的語氣將課文范讀一遍,讓學生在整體上感知全文內容的同時,也對閱讀課文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一讀為快的慾望。 例如:在指導朗讀課文《回聲》的第一自然段時,運用多媒體展示回聲這個童話故事發生的背景,即第一自然段所描寫的景象。這時教師相機指導:半圓的橋洞和水裡的倒影連起來,像個大月亮,多美呀!看到這么美的景色高興嗎?大家讀的時候要放慢些,美一些,邊讀頭腦里邊浮現出屏慕上美麗的畫面。又如教學第二自然段時,先出示兩個句子:(1)小青蛙問:「你是誰?你在哪兒?」(2)那隻看不見的小青蛙也在問:「你是誰?你在哪兒?」目的是讓學生區別出這兩個句子,哪句是小青蛙說的,哪句是小青蛙聽到的。接著用多媒體播放「原聲」和「回聲」的讀法,讓學生通過傾聽,用心去感受兩句話讀法的區別。讓學生在直觀感受內化後,把上面兩句話朗讀起來,通過同桌對讀的方法達到會讀,讀好的目的。 又如課文《王冕學畫》的第二自然段是要求背誦的。教師可先通過動畫演示第二自然段的內容,同時播放配樂朗誦,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大雨過後湖裡荷花的鮮活、美麗。把學生帶入迷人的情境之中,引導學生朗讀欣賞,再單獨出示湖水、荷花、花瓣、荷葉的畫面,讓學生獨個欣賞、理解、朗讀、背誦。 二、創設游戲情境,有效地提高學生識字的效率 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主要表現在識字量大,字形復雜,容易混淆。學生學得索然無味且效率不高。如果將多媒體教學寓於識字教學中,效果就大不相同了。 心理學家馬斯洛在《成長心理學》中曾指出:「學生生來具有內發的成長潛力,不需要教師的刻意指導。」在識字教學中,輔助多媒體教學有利於讓學生自由發揮想像識記生字。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而孩子的一個小小的「發現」,都是通過他自己的細心觀察所獲得的,在孩子的心目中這些小「發現」要比發現沙漠里的「綠洲」還要可貴。作為教師,一定要珍視孩子的這些小「發現」,及時肯定學生的這種「發現」,充分維護他們的想像力,增強學生自信心。 例如:在教學《小猴子下山》這一課的生字時,先在大屏幕上出示「非、棵、片、瓜、圓、回、可、空」讓學生先觀察,然後舉手說說你記住了哪個字,是怎麼記住的。這時,馬上就有學生舉手了,說:「老師,我記住了『可』
❺ 如何巧用多媒體課件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吳愛菊 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都鎮中心小學 255400
一、巧用多媒體課件導入,充分激發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某件事產生了興趣,可以孜孜不倦地學習,興趣更濃者,能達到廢寢忘食的境界。因此教師可巧妙地運用多媒體課件,精心創設與教學內容相吻合的課堂教學情境,從最佳的角度切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為整堂課的教學埋下很好的鋪墊。比如《草原》是一篇文質兼美的課文,但學生對草原非常陌生,對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了解得就更少了。如何讓課堂上得生動有趣,激發起學生對草原的嚮往呢?我是這樣做的:上課開始,我首先讓學生自由談談對草原的印象,然後出示一幅草原風光圖,同時播放了跟草原相關的歌曲。圖畫、音樂以及師生生動的描述,一下子就把大家吸引住了,學生們都陶醉在美好的想像當中……這時,我充滿激情地問道:「草原這么美,你們想到草原去看看嗎?」學生們異口同聲地答道:「想!」學生已經完全被引入了課堂的情境當中,在無意中形成了一種內在的學習動力,積極參與學習。由此可見,運用多媒課件創設情境導入新課,能營造寬松愉悅的心理環境,激起學生的「興奮點」,誘發學習熱情,變「苦學」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巧用多媒體課件探究,能有效地突破重點難點。
學生的認知由於受年齡、生活經驗等多方面的影響,他們理解、感受語言的能力比較弱,尤其對一些離他們生活實際較遠的內容,理解就更加困難。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媒介」,突破學習中的重點難點,轉化學習內容的呈現形式,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困難。多媒體課件能夠化靜為動,能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變成可感可視之物。藉助多媒體課件探究課文,能有效地架設一些「梯子」,更好更快地突破重點、難點。如,《只有一個地球》是一篇說明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文中提到的「地球又是一個半徑只有六千三百多公里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葉扁舟」及人類給地球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的行為在理解上會遇到一定的困難,光靠課文文字的描述和教師的講解學生很難理解,課上自然提不起興趣。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這時教師可在教學中巧妙地運用多媒體課件,把地球在宇宙中的運行情況、地球表面的分布情況以及破壞生態環境的情況等通過視頻播放給學生看,同時配上教師自我設計的解說。此時學生進入學習情境,經過仔細觀察、認真思考,不僅弄懂了難理解的句子,還深刻了解到地球為人類所提供的活動范圍是很小的、地球上的資源是極其有限的這一事實,從而明白了人類只有好好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有計劃地開采、使用資源,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的道理。
三、巧用多媒體課件展現,能生動地進行語言訓練
語文教學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還需要培養學生的各項語文能力。能力要靠扎扎實實的訓練,合理適時地運用多媒體課件,可使教學節奏加快,騰出更多的時間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從而使課堂容量加大;同時也能使訓練的形式靈活多樣,面向全體學生,提高訓練效果。比如寫字,針對學生的字寫得不規范、錯別字較多的情況,多媒體可用於加強字形教學與書寫指導: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典型的例字,引導學生觀察評析,並運用其動畫功能,讓不到位的筆畫延伸舒展,讓安頓不當的字的部件移動挪讓,讓比例失調的部位或縮或伸,直到符合規范。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有代表性的錯別字,集體修改,並運用其動畫功能顯示這一修改過程,可以強化糾錯力度。一位教師在糾正錯字「澆」時,運用多媒體課件的動畫功能,設計了用一根大棒去敲擊那多餘的一點,連擊三下,才終於將多餘的一點擊飛了。這不是一般的糾錯,它形象地顯示了錯別字的頑固性,並啟示學生,糾正錯別字要有決心、有信心。這一精心設計的教學情境,無疑會使學生難以忘懷,其效果是對學生錯一罰十、罰百一類的懲罰性練習所無法比擬的。可見,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課件於書寫訓練,能使枯燥無味甚至是苦不堪言的機械重復抄練變得生動活潑、充滿童趣。
四、巧用多媒體課件強化,能高效促進語言積累
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需要積累大量的語言材料,在大量的積累中,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語感,讓語文在積累中發揮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創造的多種信息,變換形式反復作用於學生的感官,可以強化學生的記憶,從而將語文知識以及語言材料牢固地保持在頭腦中,進而內化為自己的東西。《雪地里的小畫家》是一篇介紹不同動物腳印形狀的課文,怎樣讓一年級的小學生深入了解各種動物腳印的形狀,在生動的情境中學語文呢?我曾製作了非常形象的課件。首先,在初次接觸課文的時候演示課件,讓學生在頭腦中建立一個初步的認識;在理解課文的時候,再次演示課件,讓學生對每一種腳印形狀有了深刻的感知;接著,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又演示課件,讓學生邊聽邊看邊讀,深入地體味課文所呈現出來的美;最後,再次演示課件,進行相關的遷移練習,促進了學生語感的培養和知識的積累。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巧妙地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能給課堂增添無限的樂趣,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學語文,學得扎實,學得有趣,課堂教學也因此富有感染力。這樣的課堂學生能不喜歡嗎?
❻ 如何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益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太谷縣明星鎮賈家堡學校楊金變常規電教
語文學科是以培養學生閱讀、寫作、聽話、說話能力為主要目的和主要內容的文化基礎課,在學生心目中是一個難學的學科,因為語言文字具有抽象性和模糊性,難於理解和運用。在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中,一般都靠老師的一支粉筆、一張嘴,再加其它單調的輔助手段——一塊小黑板、一幅掛圖,使課文里的抽象內容、情感、意境很難表達出來,導致課堂氣氛較易沉悶,學生聽起來乏味,學起來枯燥,學習興趣難以激發,課堂效率很難提高,久而久之還容易產生厭學情緒。那麼,如何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成為了擺在我們所有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我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改變傳統陳舊、單一的教學模式。因為教學過程是一個信息傳輸過程,教師、學生、媒體是教學過程的三個實體要素。而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是以教學過程的整體優化為目標的,以它豐富的現代教育技術形式——聲音、圖片、動畫、視頻等,最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的視聽感官系統,充分展示了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彌補了傳統語文教學的枯燥乏味,給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現代教育技術的合理運用,能使你的教學如虎添翼、如魚得水。
一、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激發興趣。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感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建立在濃厚的興趣和豐富的情感基礎上的,只要能夠喚起他們對學習對象的興趣,他們自然會進入學習的境界中,進行自覺自主地學習,比教師的主觀灌輸更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針對小學生好奇、好動的性格特點,現代教育技術以其特有的形象性、直觀性、生動性,通過圖文、動畫、音響及色彩等形式,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方面刺激學生的感官,實現多渠道信息傳遞,加強學生對知識感知的鮮明度,從而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自覺自主地參與學習活動。
如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時,課文中雖然有許多優美、生動、形象的句子,如:「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灕江的水真綠啊,綠得彷彿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蜂羅列、形態萬千。」這些「靜、清、綠、奇、秀、險」的山水特點和優美畫面無法單純從文字中獲得親切體會與每感美感的熏陶,單憑教師著意的渲染贊嘆似乎也頗顯費力與空洞,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不如讓他們眼見為實,適時地播放一段桂林山水的錄象片。那清澈碧綠的灕江水,形態萬千的險峻山峰頓時清晰地展示在學生的眼前,在一片情不自禁的由衷贊嘆中,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爭先恐後地抒發自己的觀感,對眼前的奇妙景象贊不絕口,為大自然的神奇壯美深深折服。在濃厚學習興趣的促進下,學生們暢所欲言,情緒高漲,滿懷激情朗讀起課文來。在優美的旋律中,全班學生以陶醉在美妙的境界里。課文最後一段所描述的優美畫面以形象地印進學生的腦海里。「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意境已無須多言。
可見,恰當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把真切的畫面展現在學生眼前,可以使他們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充分調動多種感官展開豐富的想像或聯想,激發起濃厚的學習興趣,獲得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從而培養學生豐富的語言表達能力、理解力及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情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圖畫、攝影、幻燈、音樂、語言描述和動作演示等方式,創造與渲染氣氛,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使他們耳濡目染、口誦心惟,進入課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鳴。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情境關鍵在於啟發學生展開想像和聯想,把教材中的語言文字演化成有聲有色的客觀世界和真切生動的人類生活。例如《富饒的西沙群島》,這是一篇描寫景物的課文。在教學時,可根據課文的結構層次,首先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彩圖,讓學生感知西沙群島的地理位置,懂得它「是我國的海防前哨」,「是鑲嵌在祖國大陸南邊的一顆明珠」。接著放映一組組彩色幻燈片和動畫片,帶學生做一次到西沙群島的假想旅遊。課文中生動形象的語言,銀幕上五彩斑斕的圖象,向學生們揭開了海底的奧秘:五光十色的海水,豐富的海產品和島上旖旎的風光……使學生直接感受到那裡「風景優美,物產豐富」,「是個可愛的地方」,熱愛祖國寶島——西沙群島的激情油然而生。最後再出示兩張新聞照片,介紹英雄兒女建設西沙、保衛西沙的生活情景。
這樣,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抓住了課文中的形象,把學生引人情境,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陶冶學生熱愛祖國的優美情操。
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突破知識難點。
語文教科書飽含著豐富的思想內容和人文內容,能夠豐富人的知識,擴展人的眼界,撥動人的心弦,但小學生由於受到了認識能力的限制,於一些較為艱深的科學道理、專業名詞等往往難以理解,甚至會形成錯誤的概念。我們在教學時應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結合課文中的重點、難點,運用圖畫、投影、錄象、電影及多媒體等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創設一種生動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他們獲得豐富生動的感性知識,突破訓練難點,克服思維障礙。
如教學《蝙蝠和雷達》一課時,作者在課文中通過介紹科學家的三次試驗,揭開了蝙蝠能在夜裡飛行的秘密:超聲波。並從中獲得啟示,給飛機裝上了雷達,使得飛機在夜裡飛行也十分安全。
對於文中的「超聲波」、「障礙物」、「反射」、「無線電波」等略為抽象的詞彙,學生因缺少直觀的感性認識,較難去理解和把握。於是我在幫助他們克服這一難點時,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以靈活生動的動感畫面清晰地展示出「蝙蝠從嘴裡發出超聲波,超聲波像波浪一樣向前推進,遇到障礙物後反射回來,傳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變飛行的方向。」這一復雜過程,邊演示邊加以適當的解說,在視覺形象作用下,學生清晰感接受作者准確的科學語言,思路豁然開朗,原先的障礙一掃而光了。
可見,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把抽象的文字演變為生動的畫面,對於突破課文中的重點、難點大有益處,能夠幫助學生克服畏難心理,大大提高課堂效率。
總而言之,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適時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通過其直觀、生動、逼真的畫面,激起學生的新鮮感,引導和幫助學生閱讀理解。有利於學生掌握基礎知識,訓練基本技能;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喚起他們的共鳴;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有利於學生輕松愉快地投入學習。這樣,大大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隨著時代的進步,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深入發展,教育技術媒體越來越廣泛地被老師接受,也越來越廣泛地發揮了作用。它那聲情並茂,色、情、景水乳交融的效果,創設了優美的課堂情境,有效地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在語文教學中,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使語文教學煥發出奪目的光輝,產生了巨大的藝術魅力。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太谷縣明星鎮賈家堡學校楊金變常規電教
語文學科是以培養學生閱讀、寫作、聽話、說話能力為主要目的和主要內容的文化基礎課,在學生心目中是一個難學的學科,因為語言文字具有抽象性和模糊性,難於理解和運用。在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中,一般都靠老師的一支粉筆、一張嘴,再加其它單調的輔助手段——一塊小黑板、一幅掛圖,使課文里的抽象內容、情感、意境很難表達出來,導致課堂氣氛較易沉悶,學生聽起來乏味,學起來枯燥,學習興趣難以激發,課堂效率很難提高,久而久之還容易產生厭學情緒。那麼,如何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成為了擺在我們所有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我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改變傳統陳舊、單一的教學模式。因為教學過程是一個信息傳輸過程,教師、學生、媒體是教學過程的三個實體要素。而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是以教學過程的整體優化為目標的,以它豐富的現代教育技術形式——聲音、圖片、動畫、視頻等,最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的視聽感官系統,充分展示了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彌補了傳統語文教學的枯燥乏味,給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現代教育技術的合理運用,能使你的教學如虎添翼、如魚得水。
一、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激發興趣。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感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建立在濃厚的興趣和豐富的情感基礎上的,只要能夠喚起他們對學習對象的興趣,他們自然會進入學習的境界中,進行自覺自主地學習,比教師的主觀灌輸更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針對小學生好奇、好動的性格特點,現代教育技術以其特有的形象性、直觀性、生動性,通過圖文、動畫、音響及色彩等形式,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方面刺激學生的感官,實現多渠道信息傳遞,加強學生對知識感知的鮮明度,從而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自覺自主地參與學習活動。
如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時,課文中雖然有許多優美、生動、形象的句子,如:「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灕江的水真綠啊,綠得彷彿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蜂羅列、形態萬千。」這些「靜、清、綠、奇、秀、險」的山水特點和優美畫面無法單純從文字中獲得親切體會與每感美感的熏陶,單憑教師著意的渲染贊嘆似乎也頗顯費力與空洞,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不如讓他們眼見為實,適時地播放一段桂林山水的錄象片。那清澈碧綠的灕江水,形態萬千的險峻山峰頓時清晰地展示在學生的眼前,在一片情不自禁的由衷贊嘆中,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爭先恐後地抒發自己的觀感,對眼前的奇妙景象贊不絕口,為大自然的神奇壯美深深折服。在濃厚學習興趣的促進下,學生們暢所欲言,情緒高漲,滿懷激情朗讀起課文來。在優美的旋律中,全班學生以陶醉在美妙的境界里。課文最後一段所描述的優美畫面以形象地印進學生的腦海里。「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意境已無須多言。
可見,恰當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把真切的畫面展現在學生眼前,可以使他們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充分調動多種感官展開豐富的想像或聯想,激發起濃厚的學習興趣,獲得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從而培養學生豐富的語言表達能力、理解力及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情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圖畫、攝影、幻燈、音樂、語言描述和動作演示等方式,創造與渲染氣氛,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使他們耳濡目染、口誦心惟,進入課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鳴。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情境關鍵在於啟發學生展開想像和聯想,把教材中的語言文字演化成有聲有色的客觀世界和真切生動的人類生活。例如《富饒的西沙群島》,這是一篇描寫景物的課文。在教學時,可根據課文的結構層次,首先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彩圖,讓學生感知西沙群島的地理位置,懂得它「是我國的海防前哨」,「是鑲嵌在祖國大陸南邊的一顆明珠」。接著放映一組組彩色幻燈片和動畫片,帶學生做一次到西沙群島的假想旅遊。課文中生動形象的語言,銀幕上五彩斑斕的圖象,向學生們揭開了海底的奧秘:五光十色的海水,豐富的海產品和島上旖旎的風光……使學生直接感受到那裡「風景優美,物產豐富」,「是個可愛的地方」,熱愛祖國寶島——西沙群島的激情油然而生。最後再出示兩張新聞照片,介紹英雄兒女建設西沙、保衛西沙的生活情景。
這樣,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抓住了課文中的形象,把學生引人情境,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陶冶學生熱愛祖國的優美情操。
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突破知識難點。
語文教科書飽含著豐富的思想內容和人文內容,能夠豐富人的知識,擴展人的眼界,撥動人的心弦,但小學生由於受到了認識能力的限制,於一些較為艱深的科學道理、專業名詞等往往難以理解,甚至會形成錯誤的概念。我們在教學時應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結合課文中的重點、難點,運用圖畫、投影、錄象、電影及多媒體等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創設一種生動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他們獲得豐富生動的感性知識,突破訓練難點,克服思維障礙。
如教學《蝙蝠和雷達》一課時,作者在課文中通過介紹科學家的三次試驗,揭開了蝙蝠能在夜裡飛行的秘密:超聲波。並從中獲得啟示,給飛機裝上了雷達,使得飛機在夜裡飛行也十分安全。
對於文中的「超聲波」、「障礙物」、「反射」、「無線電波」等略為抽象的詞彙,學生因缺少直觀的感性認識,較難去理解和把握。於是我在幫助他們克服這一難點時,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以靈活生動的動感畫面清晰地展示出「蝙蝠從嘴裡發出超聲波,超聲波像波浪一樣向前推進,遇到障礙物後反射回來,傳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變飛行的方向。」這一復雜過程,邊演示邊加以適當的解說,在視覺形象作用下,學生清晰感接受作者准確的科學語言,思路豁然開朗,原先的障礙一掃而光了。
可見,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把抽象的文字演變為生動的畫面,對於突破課文中的重點、難點大有益處,能夠幫助學生克服畏難心理,大大提高課堂效率。
總而言之,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適時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通過其直觀、生動、逼真的畫面,激起學生的新鮮感,引導和幫助學生閱讀理解。有利於學生掌握基礎知識,訓練基本技能;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喚起他們的共鳴;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有利於學生輕松愉快地投入學習。這樣,大大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隨著時代的進步,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深入發展,教育技術媒體越來越廣泛地被老師接受,也越來越廣泛地發揮了作用。它那聲情並茂,色、情、景水乳交融的效果,創設了優美的課堂情境,有效地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在語文教學中,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使語文教學煥發出奪目的光輝,產生了巨大的藝術魅力。
❼ 小學語文課堂上怎樣有效使用的信息技術手段
1 課堂因「你」而精彩 —淺談多媒體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運用 關鍵詞:多媒體、創設情境、語文教學、語言的魅力、文思泉湧 摘要:二十一世紀是高度信息化的時代,是人才競爭的時代,是追求高效率的優化效果的時代,以現代技術教育為手段的教學給教育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示了一個新的天地.多媒體具有生動形象、音形兼備等特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充分運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不僅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的學習更加積極,學習效率倍增,使課堂充滿快樂感.同時,運用多媒體還能提高學生的語文朗讀能力,為語言增添色彩.在作文教學方面,發揮多媒體優勢,可以增強學生的創作能力,使學生文思泉湧. 語文課堂自古以來一直是令人感覺充滿魅力的課堂.語文教師的工作也是高尚偉大的.教師們站在三尺講台上聆聽自己的聲音是一種快樂,沉浸在學生求知的目光中是一種享受,感受到學生與家長由衷的敬意是一種幸福.而教師的工作單調單一,教學也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久而久之教師會產生倦怠感,學生也會產生「審 2 美疲勞」.作為一位從教五年左右的新教師來說,照道理還應該保持原有的那份激情,但隨著時間一天一天地過去,老師和學生之間在課堂上竟然就出現了視覺疲勞的現象.曾有位老教師說過:從教數年後,大部分老師的稜角都被磨得光光的.所以,現在的小學語文課堂學習讓相當一部分學生感到乏味,喪失信心與熱情.而身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總抱怨學生缺乏學習語文興趣、語文學習效率低下,這也一直成為困擾語文教學的難題. 為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我們語文教師也做出了積極的努力.我們勤勉苦幹,嘔心瀝血,為語文教學付出了生活中大量時間和精力.我們雖然很努力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而學生卻沒有我們預想的那樣發自內心喜歡語文課,反而覺得語文課比其他課更枯燥無味.面對這樣的現象,值得我們深思,我們該怎樣上好我們的語文課呢?怎樣令語文課變得精彩呢? 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而如今的中國教育,已經進入了信息技術時代,多媒體在教學活動中的應用十分廣泛,特別是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更是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利用多媒體可以創設課文的情境,可以拓展課文內容,可以展示事物變化的過程,增大課堂容量, 可以激發學生審美情感,優化教學環境.多媒體已迅速走進了我們的課堂,作為一種現代常用的教學手段.如果有效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它可以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告別枯燥乏味,令我們的課堂耳目一新,充滿生機,精彩不斷,使我們的學生在企盼和享受中度過一堂堂回味無窮的四十分鍾的美好時光.那麼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有效 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令我們的課堂變得精彩呢?下面將談談我的一些看法和措施. 3 一、應用多媒體教學,看視頻,賞情境,讓我們的課堂其樂融融. 在教學中,我常常會碰到這樣的情況:一聽說體育課因故不能上,同學們都不高興;如果語文課不能上,則喜形於色.對此我並沒有責怪學生,我深知他們不是不願意學語文,而是語文課沒能引起他們的興趣.而適當的情境必能激起兒童的情趣,讓兒童純真的情感參與學習活動,學得輕松、愉快,讓學生學習語文感到「易」 「趣」「活」,從而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令學生愛上語文課,對語文課充滿期待.因此,我們語文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結合教材內容和緊扣教學目標,為學生創設一個富有感情色彩,富有魅力的具體的場景或氛圍,從而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積極開啟思維.它不僅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接受知識、掌握技能,而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教學內容中的情感.有效的情境能夠讓學生「觸景生思」,誘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引起他們更多的聯想,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讓我們的課堂快樂無限. 情境教學法,這是一個永恆的主題.多媒體課件涉及動畫、靜畫、聲音和視頻技術,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能夠提供良好的視覺美感和精神上的愉快感,充分創造出一個圖文並茂、有聲有色的教學情境,從而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的學習具有持久的動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使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愉快.經過實踐,多媒體教學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我在教《海底世界》這篇課文時,我先播放海底世界的錄象片.動聽的音樂、優美的畫面,不僅使學生欣賞了海底美麗、神奇的景象,而且讓學生得到了美的陶冶,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4 提高了學生的興趣.看完了錄像片後,學生學習興趣都被調動起來了,個個興致勃勃,熱情高漲.這樣的教學情境,學生學起來,既輕松又愉快,讓課堂營造著快樂的氛圍. 又如,我在教《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盡管文中對海底世界的生物作了生動的描繪,但只靠教師的語言進行說教,有的學生還是難以感知的.聽不懂的時候就會感到乏味,失去興趣.倘若我們利用多媒體把五光十色的海水、蠕動的海參、全身皮甲的大龍蝦、形態各異的魚、顏色不一、千奇百怪的貝殼?6?7?6?7這些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現在學生的眼前,情形就大不相同了.此時學生會感到興奮不已,從而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慾,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不僅獲得美的享受,而且還會讓他們其樂融融,樂此不疲. 二、巧妙運用多媒體教學,為我們的語言增添色彩. 前蘇聯教育家蘇姆霍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 上語文課的老師不同於上數學課的老師,我們不能只停留在教給學生的一些道理和知識.我們的語言除了要教會學生懂得判斷外,我們的語言還肩負著感染和熏陶學生的責任.因為我們語文教師的語言是學生最重要學習和模仿的對象.那麼,我們捫心自問:我們的語言有文學色彩嗎?我們的語言有感染力嗎? 其實,如果巧妙運用上多媒體,我們語文教師的語言,是充滿引力與誘惑的「吸鐵石」,是永遠令學生期待而又充滿驚喜的.我們通過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提供有聲的語言、文字、音樂、圖像有機結合的感性閱讀材料.在這優美和諧的音樂、生動活潑的圖像的映 5 襯下,在此情此景下,我們的語言就會增添色彩.抑揚頓挫講述聲,聲情並茂的朗讀聲,把學生帶入美妙的藝術仙境中.這樣的語文課堂,有誰能抵制誘惑,不深深陶醉呢? 例如,我在教《走進麗江》一課時,大多學生沒有去過雲南旅遊, 要親眼目睹麗江美麗迷人的風姿很難.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課文中描寫麗江的美景,我在課前從網上下載了一部分麗江的圖片,在美的音樂聲中,同學們陶醉於那美麗迷人的麗江美景中,有的竟然達到忘我的境界.結合這些美妙的圖片,在柔和的納西古樂中,然後學生對課文那精美的語言多次品讀,很自然就讀出了麗江之美,讓我們感受到語言的美.這樣不僅提高學生語言的表達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讓學生的語言更具感染力.不僅如此,這樣還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從而達到美感、樂感、語感和情感的和諧統一. 再如,我在教《周總理,你在哪裡》這首詩時,首先我挖掘詩歌中傾注作者的情感,然後為學生充滿深情地介紹總理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崇高品格和光輝一生,使學生增強了對總理偉大人格的了解,同時引發他們的情感,渲染創造出一種庄嚴的氣氛.在學生聲情並茂的朗讀聲中,我不失時機地在屏幕上播放一些總理在電影資料中的感人鏡頭:總理逝世後,靈車經過長安街時,十里長街數萬名群眾的哭泣聲.這一幅幅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畫面,配合學生情真意切的傾情朗讀,將教學氛圍推向了高潮.無須教師多言,學生已牢牢把握住了詩歌的意境,作品中奔涌的情感與師生的情感深深交匯融合,認識與情感達到了高度和諧統一.在這多媒體的輔助下,教學效果顯而易見.在這優美的語言,錯落的節奏中,學生聆聽著自己傾情朗讀的聲音,真切地感受到了語言的美. 6 可見,巧用多媒體教學,讓我們真切地體會到了語言的魅力,為我們的語言增添了亮麗的色彩, 三、發揮多媒體信息技術優勢,讓學生創作的源泉噴涌而出. 提起作文,學生常常感到寫作文是一件非常頭痛的事.而以往的作文教學是教師出一個作文題目或一段材料後學生們便靜坐下來冥思苦想,這樣難以激發靈感,收效不大,也令教師非常頭痛.如果能將信息技術或豐富多彩的網路資源運用於作文教學中,就能有效地緩解了這一矛盾.現代多媒體教學直觀形象,既能滿足兒童的好奇心,又便於教師指導學生說話,在練習說話時,教師藉助課件,創設情境,在觀察思維的基礎上,通過創造性復述課文,編故事、想像說話等多種訓練表達方式,啟發學生動腦,合理想像,激發學生的表達慾望,強化語言與思維的訓練.小學生概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較差,雖然有一定的說寫基礎,但把握不好尺度.通過聲、圖、文並茂的情境引導,激發學生去說,然後再將心裡想的,准備說的寫出來,培養學生寫的能力.讓學生從無話可說變成有話想說,有話可說,使他們文思泉湧. 例如,我在指導四年級下冊第二篇作文「有關環境方面」時,我認為這個主題很寬泛,學生們不知從哪裡下手,於是我將搜集到的關於環境破壞、動植物被人致死致傷、亂扔垃圾和亂貼亂掛等等的讓人痛心的圖片展示給同學們看,大家看了後感觸很深,紛紛舉出自己身邊發現的破壞環境的現象,表示要做個環保小衛士.學生們再也不用愁沒有話可寫,這真的比老師說的天花亂墜都要強. 又如,我在講授三年級上冊《寫一種你喜愛的小動物》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我事先收集了很多有關於學生喜歡的小動 7 物的資料,包括圖片和音像.當上課時,一聽說是作文課,學生滿臉的無奈,我微笑著不作聲,打開多媒體.隨著優美的旋律響起,一幅幅五彩繽紛的畫面展現在學生面前,一隻只可愛的小動物蹦蹦跳跳地出來了?6?7?6?7我似乎從來沒有看見學生上作文課時如此專注過,心中有一種莫名的激動.悅耳的音樂,誘人的畫面讓學生情不自禁地贊美著:「小猴子多調皮啊,小花貓多可愛啊,小白兔小熊貓?6?7?6?7」學生爭先恐後地講述著自己比較了解的小動物,講述著它們的外表特徵,講述著它們的生活習性,整堂課上學生興趣盎然.當學生動筆寫的時候,個個文思泉湧,如有「神」助. 綜上所述,如果說語文課堂教學是一朵綻放的花蕾,那麼多媒體教學就是一片錦上添花的綠葉,二者相得益彰,互為一體,給學生創設了愉悅有趣的意境,從而提高了語文的教學質量.在現代,我們的語文課堂因為有多媒體的輔助變得非常精彩.學生喜歡上語文課,愛上語文課,對語文課戀戀不忘,回味無窮. 參考文獻 〔1〕彭立.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王梅菊.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及要求.文教資料,2006 年9 月中旬刊 〔3〕江平.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旦戶測鞠爻角詫攜超毛 2004 8 〔4〕楊九俊,姚烺強.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概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5〕劉明華.淺談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德陽教育學院學報.2006
❽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合理使用多媒體,使課堂教學更有效
多媒體技術,顧名思義,即將聲音、文字、圖畫、動畫、視頻等形式合理組合的技術,以此來創造生動有趣、對多種感官形成刺激的環境,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的教學方式稱為多媒體輔助教學。
語文課程是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除了發展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還要培養學生適應未來信息社會所必備的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中,有意識地將信息技術有效地引進語文教學的課堂,使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整合。下面我以課為例,就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合談一談自己的認識。
一、多媒體技術輔助漢語拼音教學
拼音字母是一種抽象的符號,這就很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我們傳統的拼音教學,教師既教得累,學生也學得很苦。我們可以將多媒體技術與拼音教學結合起來,力求課堂教學生動、活潑。
設計動畫情境,營造愉悅氛圍
人教版教材在拼音教學內容的編排上集科學性、人文性、趣味性於一體。每一課都有一個配合字母教學的情境圖,教師可以通過情境圖,指導學生觀察、說話、激情,引出學習的內容。但是由於畫面是靜止的,刺激的強度還不能足以讓學生進入情境,不能足夠地點燃學生求知的火花。我在教學中,把情境圖製作成為動畫。如 i u ü 一課的情境動畫是這樣設計的:隨著優美動聽的背景音樂,展現一幅夏日小河的畫面,清清的河水,綠綠的水草,一隻小螞蟻在岸邊要過河,可是它不會游泳,非常著急,該怎麼辦呢?一隻烏龜遊了過來,把小螞蟻背過河去。一條魚兒看見了,連連誇獎。如此,那麼生動的畫面、那麼動聽的音樂、那麼可愛的形象,那充滿人文的內容,學生一看,學習的興趣立刻被激發出來,此時學生已經不需要教師過多地去組織教學,只需稍稍點撥,一首有趣的兒歌便脫口而出。學生喜歡哪個形象就用滑鼠點擊一下,這樣與螞蟻的「蟻」、烏龜的「烏」、魚兒的「魚」諧音形似的「i」、「u」、「ü」便從畫面上跳了出來,畫外音:「你想學會我嗎?」、「你想和我做朋友嗎?」等鼓勵的語言,此時此刻,學生歡呼雀躍,情緒高漲。從動畫設計的創意來看,畫面要鮮艷美觀,動作要精心設計,注意對象與背景形成反差,聲音與音樂形成對比。這樣,通過動畫情境,給學生營造一個愉悅的學習氛圍,學生的無意注意就很容易地被喚醒,覺得學習拼音有趣、有情、有意,於是每天都期待著語文課的到來。
運用動畫演示,揭示拼讀規律
拼音教學中,准確拼讀是教學的重點。在教學中,我們既要重視傳統教學方法的運用,將字母讀音與表音的圖片結合起來,通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遷移,如「p」的發音與「猴子爬坡」的「坡」聯系起來,我們還要開發更有效的手段來突破拼讀教學的難點。
口腔動畫,輔助發音
在拼音教學中,由於受方言的影響,聲母中的鼻音與邊音、平舌音與翹舌音,韻母中的前鼻音與後鼻音,一直是教學的難點。根據它們的發音規律,研究發音的生理特徵,製作口腔的縱剖面的發音動畫(這些在網上都有)。學生在觀察、模仿的基礎上,通過動畫的演示,找准發音的位置與感覺,通過練習、矯正,學生很容易地掌握發音的要領,從而突破教學的難點。
動畫演示,教學拼讀
學生在學習拼讀時要掌握聲母與韻母相拼、三拼音的拼讀方法與技巧。在教學聲母與韻母拼讀時,設計了「小猴推字母」的動畫,設計中注意了推聲母的速度要快,推韻母的速度要慢,然後揭示「前音輕短後音重,兩音相連猛一碰」的拼讀規則。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將動畫的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通過練習、內化形成熟練的技能。
二、多媒體技術輔助識字教學
小學階段有較重的識字任務,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頭戲之一。尤其是低年級,許多課時都是圍繞識字展開。所以,優化識字教學,打下扎實基礎,對中、高年級語文教學,甚至學生的終身教育都是大有益處的。
低年級兒童的學習並沒有明確的目的性,他們的注意具有隨意性和不穩定性。這就使得苦口婆心地勸說、枯燥乏味地訓練效果不佳。多媒體技術為我們提供了一把打開成功之門的金鑰匙。
識字是閱讀和作文的基礎,它直接影響兒童的認識能力,關繫到兒童早期智力開發和一生的成長。就漢字本身來說,由於其演變歷史的久遠和造字方法的多樣性,決定了漢字是一種較為復雜的文字,尤其對於以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為主的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多音字、形近字的頻繁出現,為他們的識字學習帶來了很大困難。當前小學實施的新課標語文中,每篇課文都有10到12個的識字任務,而現在的教學普遍存在著重機械記憶、重重復訓練、學生學習枯燥無味、興趣不高的現狀,運用多媒體,把聲、像、動畫等信息引入課堂,則不僅能夠充分調動小學生的感官,還可以為他們展示漢字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和規律,從而解放孩子們的學習,讓洋溢著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的無意識識記代替痛苦不堪的反復訓練、機械識記,提高兒童識字效率。因此,利用多媒體技術優化識字教學,是提高兒童識字效率的新方法、新途徑。
1、看視頻,賞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學之不如知之者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就開了一個好頭。激發學生的興趣,這正是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之一。多媒體教學有色彩鮮明、生動有趣的動畫形象。它可以把象形字的演變過程簡單明了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如:在教學第一個漢字「日」時,屏幕上首先出現一個火紅的圓圓的太陽,隨著滑鼠的控制,那圓圓的紅太陽就演變成了一個色彩鮮艷的「日」字。學生看到這奇妙的變化,不禁興奮地拍起手來,異口同聲地說:「再來一次!再來一次!」學生的識字興趣被激發了,這一由形象到抽象的變化,使原本抽象的漢字變得具體可感。
2、看動畫,教筆畫,正確識字書寫。
小學生的具體形象思維佔主導,利用動畫教學筆畫,分析結構,運筆示範,把比較抽象的起筆、行筆、收筆等過程直接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誘發學趣,易於理解筆畫、結構等特點,便於記憶摹仿。一般生字學生都能自己分析字形理解字意,遇到難寫、不易理解的字,則可以充分發揮電教優勢,化難為易,使學生正確識字書寫。如新課程小學語文第二冊中「弓」字的筆順和第三筆(ㄅ)不易掌握,就製作一個寫「弓」字的動畫,一筆筆寫出來,配之筆劃聲的音樂,讓學生認識筆順,「ㄅ」這個筆劃學生難寫到位,顯示這一筆時,動畫速度較慢,學生看了動畫,留在記憶里的痕跡就深。又如「都」、「教」、「甜」等字多筆畫的難寫字,可讓學生跟著動畫,完成書寫一個個部首,再整合在一起。又如一些易寫錯字「綠」中的「氺」;「冷」中最後一點不要忘記;「聲」中的「士」是上橫長,下橫短,閃動筆畫或偏旁,加強刺激。在教「禾」字時,運用多媒體課件,先慢速播放由穀子的根、莖、穗整體形象變成「禾」字的動畫,讓學生觀察後提問:「谷穗」變成了禾字的哪一筆?學生很容易地指出谷穗變成了「禾」字的第一筆,這樣一來,「禾」的字形被牢牢記住了,不會與形近字「木」相混淆。
在多媒體課件中運用不同的顏色進行對比顯示。如:好、媽、請、爸等合體字,部首是紅色的、偏旁是藍色的,鮮明的色彩,強烈地刺激著學生的感觀,突出了漢字部件及其部位,較早較好地讓學生感知了偏旁部首的概念。學生很快學會了利用部件識記合體字,而不是一筆一筆的零星記憶,這就簡化了兒童識字的心理過程。在范寫時,屏幕上可以出現一個較大的田字格,教師可根據需要調控「描紅」的速度。學生跟著屏幕逐筆「描紅」。書空完畢,田字格中出現的是筆畫形狀准確、布局合理的範字,右邊是同步顯示的該字的筆順。這種比傳統書本、小黑板字樣更清晰、對比更強烈的範例,使學生一開始學寫字就有規可循。經過這樣有序的訓練,學生的字一般都寫得較整齊規范。
3、多形式,巧練習,鞏固識字內容。
一個漢字在學生的腦中紮下根,還必須通過反復練習,及時反饋,來強化記憶。多媒體技術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交互性。設計了程序,計算機可以成為能反饋練習的老師。這一點在學生自學時優勢很大,我談談課堂教學中運用的幾個例子。
(1)出示聲旁,繁衍新字。
針對低年級學生識字記憶較快、回生也快的特點,教師可採用舉一反三的練習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如出示「令」、「青」等字,分別讓學生以這些字為母體,繁衍出另一字。屏幕顯示兩個文字框,上面是母體字,下面是新產生的字。設計動畫,等學生說出新的字,移去形旁,電腦給予鼓勵:「太棒了,還有嗎?」學生熱情高漲,思緒活躍。「令」繁衍出「領、鈴、零、嶺」等字,「青」繁衍出「請、清、睛、晴」等字。這樣的鞏固練習,擴大了識字量,又促進了自學能力的形成。
(2)相近字比較。
漢字中許多相近字,小學生用字不分語言環境,不管字義,隨便就用,所以必須通過練習,強化記憶,形成正確的用字習慣。如「漂浮」和「飄浮」兩個詞語中的「飄」和「漂」,極易混淆。教學中可這樣設計,先隨圖出示「漂浮」這個詞語,讓學生明白這個詞語跟水有關,閃動偏旁「氵」,加深刺激,再讓學生自己來舉一些例子。接著隨圖出示「飄浮」這個詞語,讓學生明白它與風有關,是「風」旁,閃動「風」,也讓學生舉一些例子。最後出示幾句話,讓學生結合語言環境,說說要用「漂浮」還是「飄浮」。這種由圖到字(詞),再應用的學習過程,符合小學生的認識規律,並能培養學生的正確的學習習慣。
(3)尋找錯別字。
我早在一年級下的時候就訓練學生寫話。從寫一句話到寫兩句話,到現在寫三句以上的話或段。當然在寫話中,學生寫錯別字的數量多得驚人。尤其是學習了一段時間的字。小學生寫錯字,有一些字是因為還不會寫,另外就是受其它字的影響,如草寫成 「?」(受木影響),桌寫成卓(受早影響),挖寫成 「?」(受九影響),念寫成「?」 (受令影響)。小學生寫錯別字,多用音近字或聲旁相同的字來代替。針對小學生犯錯的原因,設計改錯題,讓學生做尋找錯別字的「啄木鳥」的過程中,正確書寫、合理用字,如出示幾句話或引導學生,找出後放大錯字或將別字移至別處,閃動錯的筆劃或用錯的形旁。換之正確的字,返回原處。
(4)讀字謎猜字。
這種形式是學生最受歡迎的。如:「大雨推倒一座山」———雪,「人在門中站」———閃,「一邊綠,一邊紅,一邊喜雨,一邊喜風」———秋,這些字謎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引發了豐富的聯想,他們在猜字謎的過程中,產生了創造的慾望,要自己給新學的漢字編順口溜。學「天」時,有的同學說:「大字上面加一橫」,有的說「一人頂個二」,學「入」時,有同學說出:「人字照鏡子」,還有的如:「國」———口裡含塊玉,「會」———人在雲上站,「雷」———雨在田地上等等。這些充滿稚趣的兒歌都閃爍著智慧的火花。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相關知識的練習。學「月」時,就有「什麼時候的月亮最圓」———八月十五;「彎彎的月牙象什麼?」———相繼出現小船、香蕉、眉毛等圖象。這樣就擴大了知識面,增長了見識。配合所學漢字,教師有選擇地讓學生做些練習,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兒童的創造力,增強觀察力,從而促進兒童智力的發展。
(5)游戲鞏固識字。
愛做游戲是小學生的共性。教師利用這一點將游戲融於識字教學中。如:我在教學新課程小學語文第四冊《找春天》一課中,學習到初讀課文、認寫生字在這個環節時,首先讓學生自讀課文,讀准字音,把覺得難讀的字做個記號,在語言環境中識字,通過大屏幕出現生字,(點擊出現生字畫面),讓學生邊認讀邊交流識字方法,可以運用已掌握的方法識字,如加偏旁、去偏旁、換偏旁、熟字變形、找規律、分解字形等,也可以結合生活實際如:猜謎語、編兒歌、比動作、引用同學或家人的姓名等方法進行識記。運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充分引起學生的注意,隨著孩子們大聲的朗讀,一個個生字完整的出現,孩子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自主的尋找出各種不同的識字方法。
三、多媒體技術輔助閱讀教學
語文教學中多媒體的有效運用,為優化語文課堂教學創造了條件,注入了活力。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利用多媒體,精心設計課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1、運用多媒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建立在濃厚的興趣和豐富的情感基礎上的。我們的多媒體課件大多由影視圖像或圖片剪輯而成,它可使學生置身於一種五彩斑斕、聲像同步、動靜結合的教學環境中,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2、運用多媒體,豐富學生學習內容。
教材只是教學的憑借,課堂上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書本知識,體會它所包含的思想內涵,更重要的是教給他們學習知識的本領,引導他們去閱讀各類課外書籍,同時深化課內知識。這就要藉助多媒體課件存儲量大、功能強、操作簡便等特點,給學生提供大量的知識。
3、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陶冶情操
情感對人的認識和行動起著刺激的作用。多媒體無疑為創設情景、陶冶學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視聽效果。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感情變化,不失時機地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優勢,激發和陶冶學生的情感,使之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來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4、運用多媒體,促使學生自主探究。
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若能緊扣課文內容,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挖掘教材中的創新因素,教師讓學生把他們想出的好辦法輸入電腦演示出來,定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在學生享受成功中,增添自主探究的勁頭。
5、運用多媒體,啟發學生的想像力。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知識是無限的,而想像力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利用多媒體課件組織教學,以特定的音響、畫面全方位地刺激學生的感觀,能有效地誘發學生的想像力因子,開拓思維,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四、多媒體網路使作文教學如虎添翼
小學生作文感到困難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不知道寫什麼,既不懂得觀察生活,欠缺題材;二是不懂得怎樣寫,缺少寫作方法。所以,作文教學的著力點在於幫助學生解決「寫什麼」和「怎樣寫」的問題,這也是作文教學中的兩個難點。而把多媒體網路運用於作文教學,有助於難點的解決,因為多麼為提網路具有很強的表現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它通過形、聲、色的傳遞,有效的調動了學生的各種感官,誘發學生的情感活動,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是學生身臨其境,迸發出其強烈的寫作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情景中去,從而輕松愉快主動地完成寫作任務。
1、 運用多媒體網路,創設激趣氛圍,誘發學生的有意注意
學生的注意帶有濃厚的情感色彩。課伊始,或播放引人入境的音樂,或演示絢麗多彩的畫面,能激發興趣,引起學生對表達對象的有意注意。例如:我在指導學生寫「記一次比賽活動」這篇作文時,首先通過多媒體技術,放映了拔河比賽的錄象軟盤,學生們隨著鏡頭彷彿又回到了比賽之中,個個興致盎然。接著又把這次訓練要求配以有趣的動畫演示在屏幕上,和大家一起審題、分析、討論,讓學生知道這是一篇寫活動的記敘文,既要寫清楚活動全過程,又要點面結合,寫好重點部分,突出活動特色。這樣,不僅創造了情境,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使學生記憶猶新,為後面的寫作做了良好的鋪墊。
2、發揮多媒體網路功能,指導細致觀察,突破重點、難點
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與教學目標有關的例文,總結出寫作後,應藉助多媒體網路功能逐步演播學生喜愛的直觀形象,從而讓學生有序、細致地觀察,引起積極、活躍的思維,帶動具體、生動的表達。例如:我在指導學生寫《拔河比賽》時,第一次放映錄象軟盤,意在顯示拔河比賽的全過程,給學生一個整體印象。當學生有序地把比賽經過敘述完整之後,再運用多媒體網路功能展示賽前准備、比賽經過、賽後場面的情景及某些特寫任務的寫作、表情,並且對需要重點觀察的畫面進行任意定鏡、放大、重播等處理,為學生提供可控觀察。從而讓學生知道看什麼、怎樣看、怎樣想,通過分析、鑒別,用「點面結合」的方法,描述出比賽過程中印象最深的場面和讓人最激動、最開心、最有趣的一些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這樣迅速清理比賽的全過程,選擇「體現意義,突出中心」的材料,知道「記一次活動」要按活動順序觀察、描寫,也要抓重點細致觀察、寫具體。當學生通過觀察知道產生「會寫」的情感時,抓住契機,要求學生進行片段練習,即練習寫作文的重點部分。可見,多媒體網路提供物象使觀察作用大、效果好,學生寫作有序,有物有情,實現了重點的突破。
3、依靠多媒體網路,提高師生評改作文的效果與質量
作文指導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而作文批改更是一項需要掌握方法的工作。在教學中,靈活運用多媒體網路:實物投影、電影顯示、放映軟盤、錄象收聽等,把學生寫的好的或出現的問題及時反饋出來,通過學生互評互改,集體評改,總結優點,給予表揚,尋找毛病,及時糾正,不但提高了修改效率,進一步激發了學生作文的興趣,提高了欣賞水平,而且使教師從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脫出來,學生直接大面積地參與教學活動,通過斟詞酌句,實現了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宗旨。
五、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利與弊
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在語文教學中帶來了用其他方法無法比擬的好處,它讓學生更加清晰的認識了語文這一門學科,讓學生能夠更為簡單快速的了解自己所不懂的問題,給學生枯燥無味的語文課程帶來了巨大的樂趣,能夠讓學生更好的去了解語文,學習語文,成了語文教學的一個很好的助手。
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雖然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好處,但是它也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一些不好的影響。如果學生過度的在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那麼它很容易使的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喪失主動性,會使的學生過分的去依賴於電腦,而不會自己去思考、理解問題;還使的學生在寫字方面出現很不好的現象,學生首先要把字寫好,如果經常運用信息技術而字寫不好那也是很不好的。所以信息技術我們在運用時一定要合理,千萬不要運用過度。
❾ 如何通過使用信息技術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這時教師再因勢利導。 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然後選一種你最喜愛的景色向大家介紹、有效運用教育信息技術的創新效應、有效運用教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國國際救援隊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提高語文教學效果 我國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對未來教學作了如此的論述, 在有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話匣子一下打開了,學生想說的願望被充分調動起來了。這就要求教師課前必須做好充分的准備。課堂上學生各抒己見。在教學新知識時,發展學生健康個性,增加學習效率,讓學生自主選擇, 讓學生全身心投到特定的意境中,懶洋洋的海參。 備課是教學的重要環節, 注意力和興趣就比較穩定和持久。多媒體能刺激學生感官。多媒體應用於語文課堂教學,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影片展示的圖像。在指導學生寫「尋找春天」時,他們出色的完成救援任務,連平時不愛聽講!」老師一按鍵,使學生掌握得更牢,從而提高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和消化,不僅通過語言和手勢,提高審美能力等的艱巨任務, 配以教師得當的體態、腦的學習功能。 信息技術應用於語文教學中、各種各樣的魚,把學生帶入課文描寫的情境之中, 學生對更贏只拉弓不射箭就把大雁射下來感到不理解。同時,讓學生閱讀欣賞。例如、瑰麗無比,注意力難以集中、有效運用教育信息技術, 始終處於積極的情緒中:「同學們,把春天的美全部展現在學生面前, 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你們見過月球嗎。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現代化教育技術。這樣的延伸。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把海底世界的視頻一放、有效運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通過聲像並茂的電教演示。」鮮明生動。 現代教育技術進入課堂,再配以精美的課文圖片和課文中的文字, 指導學生觀察思考;?, 增強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靈活性,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要靠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去引導,要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展示了學生的個性。這樣做既提高了教師教學設計的水平,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特別是眼,促使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在學習《檢閱》一課時、視頻資料,單純憑借語言就顯得無能為力了。在語文教學中有些地方只可意會,教師說破嘴皮也無濟於事,就把學生帶入到神秘的月球上, 創設形象生動的直觀情境、互動化,學生對於天文知識的探知欲是十分濃厚的,邊觀察課文中描寫的圖片,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一部優秀的教學影片對學生的思想品德的培養會起到促進作用,使課堂教學變的活起來, 受傷的大雁聽到拉弓聲後振翅速飛,它推動學生去探索新的知識?」「想。它還能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鑽研教材!」教師緊接著問, 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 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先從網上下載了中國國際救援隊救援的相關視頻資料,且振振有詞。 新課程標准指出,學生一看一下就理解了課文中的語言文字描寫得准確而又生動。 三,學生生活中感受不到課文中描寫的內容、想像和聯想,這是空洞的「說教式」上課所不能企及的,學生之間相互討論、聲音, 有利於學生進行發散思維訓練,使學生眼中有景,教師可把不能言明的「妙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實現了教學過程的可視化。課文中描寫的海水五光十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農村條件有限,培養能力,化遠為近, 並在情境中提出問題, 傷口裂開後摔落在地上,為學生的說創設了的生動的情境:「想不想給大家介紹,學生盡情地展示了自己的探索成果。多媒體的運用既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想。如在教學《驚弓之鳥》一課時, 培養創新思維能力,有的說月球就像一個大黑球?,教室里安靜下來,指出了學習興趣對學習的重要性,然後上網查閱優秀教師的備課,給學生提供了足夠的寬松的時空條件和心理空間,她生機勃勃。 2 。 心理學家皮亞傑說,豐富語文教學形式、插圖,認真地尋找每一名可能生還的生命,或者有些地方是「妙不可言」, 引發爭論。兩千多年前、語言,通過多媒體傳授給學生,威武的龍蝦,為自己贏得了國際贊譽,而網路資源也是極其豐富的。教師在教學設計前先熟悉鑽研教材,增強了學習的有效性,清新可愛,激發了他們的愛國熱情,海底的世界五彩繽紛。 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拓寬教學時空。特別是對「盛大」「隆重」,學生自然就理解的深入而透徹,使語文課堂教學充滿活力,一邊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這么多的優勢使多媒體在語文課堂上大有用武之地,努力掌握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教育手段,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肩負著培養學生各種語文能力和塑造學生健全人格;於是我利用形, 讓學生邊聽課文錄音,朗讀課文做到有感而發、圖片。學生被視頻中救援隊員的勇敢、視頻的。課外延伸是對課文內容的有效補充。例如,大家交流,增進學習效率, 能有效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慾望,播放給學生看,學生的注意對象不但有所變化。 因此, 製作或選用恰當的課件、啟動和發展起來的。 隨著課程改革的進行,成群結隊,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樂於接受各種新的事物,為課堂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讓學生觀察,使學生多渠道獲取信息、富饒, 小學教學要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動態感知的優勢,利用網路資源查閱資料進行備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利用遠程教育中的課件,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有效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形象生動的直觀情境、一絲不苟的精神深深感染著。學生朗讀的聲情並茂,可以設計這樣的課外活動,反應非常激烈,加上自己的見解,同時也感受到了檢閱儀式的庄嚴和神聖,展示有關月球的圖片、色去獲取知識,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 人們獲取知識是通過各種感官(口,化抽象為具體。 四。 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為提高教學質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繼續搜集有關鳥類的信息,提高了學習效率。因此我們做教師的要與時俱進。如在教學《燕子專列》一課時、視頻資源。網上的備課各種各樣,對於一些課文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難,我多次適時地用網上下載的課文錄音替代教師的范讀。但是, 而且比較新穎, 如果注意對象新穎,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刺激強度和頻度,有理有據,放飛了學生的思想。在課堂上教師一邊進行講解:「請你按老師講的觀察方法加以觀察、聲響效果使學生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五彩繽紛的畫面,是熟悉教材,是值得深入探究的, 好奇心強,成為教師教學,運用媒體?」「真美呀,它需要教師,不可言傳。 通過完成作業、豐富而又富於變化,達到了求知和愉情的雙豐收, 並錄制了拉弓聲和大雁嘶鳴聲、個性化,一改傳統的「黑板+粉筆」的單一呈現方式!」學生的表現慾望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現代教育教學技術的有效運用可以大大提高人體,為學習《檢閱》這篇課文做了很好的鋪墊,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探索,培養學生保護鳥類與鳥類和諧相處的意識、學習中將擔當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語文教學要重視朗讀,單憑想像是很難理解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的,變得更加生動和高效。多媒體課件具有圖。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為了讓學生體會檢閱儀式的盛大與庄嚴,屏幕上顯示出各地春天的美景、舌,充分利用多種感官實現多渠道信息的傳遞,各種各樣的珊瑚、有效運教育信息技術進行「口語交際」教學。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可以使課堂教學優化,延長了信息在頭腦中停留的時間。超出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時!》這篇課文時,我利用網路查找了課外補充材料、動態的景物。導入時我問學生, 課件中優美的音樂,貼在班級的學習園地,又為課堂教學做好了充分的准備, 注意力的穩定程度和對象本身的特點有關,並不代表這一課的學習任務就完成了。 5,提高教學效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基礎,十分壯觀,小組討論、學生配合來完成,我利用課件中的課文朗讀錄音; 於是就拉弓振聲,它將成為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豐富?」 學生都感受到了春天的來臨,而且資料非常多,激發學習興趣、聲,農村的學生沒有見過、耳,你們瞧見了嗎,是一種復雜的個性品質、敬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生對網路世界是極其感興趣的,又啟發了學生情感的投入, 判斷這是一隻受傷的大雁,字正腔圓、詩歌,看到了春天的變化。 兒童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喜歡形象直觀的東西,並越來越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誘發學生猜想, 創設探究性教學情境、圖片等素材、畫一幅展現燕子風採的圖畫,這些正面效果遠比枯燥的說教要好得多,拓展了探究的空間、形, 直觀生動形象地展示出知識的變化與形成過程?」有的學生說月球就像一個大圓球,信息技術在人類的生活。學生對雁落的情況進行了合情合理的創造性推測?月球是什麼樣的、研究,學生到大自然觀察了春天以後, 突破學生的定式思維、有效利用教育信息技術進行課外延伸。 3,把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朗讀中、探索知識的有力工具。 2、耳,讓學生欣賞我們國家國慶檢閱的視頻錄像。在一篇課文講完後,啟發思維。在日常的教學中,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激不起學生過高的學習興趣。就小學語文教學而言。 3。這時教師再讓學生同桌對說, 使學生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但極為有限的課本文字,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頓時。 1。而現代教育技術有刺激感官的作用。在極其危險的環境里。由於農村孩子生活范圍小,為了更好的理解人們為什麼給燕子發專列。我在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時,那麼迷人,也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質,一課有好多種。在教學中,多准備與課文有關的資料、「人山人海」這些詞語有了深刻的理解, 讓學生通過事物的聲、考慮教法、文、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為教育教學帶來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電化教學引發了孩子們的創造力。課文學習完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選取能幫助學生學習課文的文字、學法。教育教學信息技術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4,超越時空限制,以說促寫, 喜愛艷麗,教師很自然地用一句話導入,知道的知識少,盡可能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 揭示矛盾,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選擇適合農村學生的教學方法。這時,感受到了海底世界物產豐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教育教學信息的利用可以有效的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用語文的意識。 1。因此,會說就會寫。於是我設計了一幅抽拉活動片,比一比誰描述的最美, 加上動靜結合的圖畫,列印出來:「你們還想看看嗎,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具體事物半抽象化,教師可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像並茂的特點,優化了語文閱讀教學,有選擇性的拿來運用到自己的備課中、有效運用教育信息技術,春天已向我們悄悄地走來了。 二,讀中感悟,一個個躍躍欲試,小興安嶺一年四季都那麼美,化靜為動。學生沒有感性的認識,在一片片廢墟里救援隊員不顧個人安危,還要藉助多媒體呈現文字、稚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加強學生對知識認知的透明度,學生更不能上網查找資料、鼻等)將外界信息傳遞給大腦。我在教學《月球之謎》一課時、色俱備的教學課件,但是學生們眼中的春天並不美, 激起學生的情感,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教師在發送信息時,西沙群島的美麗,並且相應地多渠道反饋信息,從而使教學能夠輕松進行。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何將兩者完美地結合起來!怎麼有這么多漂亮的地方呀: 更贏聽到大雁叫聲悲慘, 打開學生思路。「呀。在極短的時間內:「一切有成效的活動須以某種興趣作為先決條件、創作保護動物的文章、心中有情、挖掘新的潛能,課文內容教師沒有做過多的講解、聲、寫一些保護動物的標語,可以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為我們的祖國贏得了榮譽。小學生天真、形象化。例如, 抑揚頓挫的語言環境。教學中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這一優勢,為培養學生各種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徑,舉行「鳥類知識知多少」的宣傳活動,化虛為實, 演示投影片並播出配音,以開拓學生的思路。這樣就會對學生的各種感官形成刺激,真棒,這也為寫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個個說得開心,優化我們的語文課堂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和效率、不喜歡回答問題的學生都積極舉手回答問題。 4,陶醉在其中,學生的朗讀感情真摯。在學生初讀課文後。老師問, 難點突破了,優化了課堂教學效果:「未來教育=人腦+電腦+網路」可見信息技術在現在以及將來的教育教學中都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元素,把學生的思維緊緊地凝聚在小小的屏幕上,學生學習,文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