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考試分析 > 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具體措施

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具體措施

發布時間:2020-12-17 10:03:48

㈠ 如何提高品德與生活課堂教學效果

在新課程改革中,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是我們所有學科的追求,我們的品德與生活也不例外。 「品德與生活」課程在小學課程中佔有重要位置,它即與幼兒園課程銜接,同時又為小學中、高年級階段的「品德與社會」、「科學」以及「綜合實踐活動」等打下基礎。提高品德與生活教學的有效性,為兒童形成正確的生活態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學素質,為學生今後的學習打下基礎具有重要意義。那怎樣才能提高品德與生活課教學的有效性呢?我認為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精心准備,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一堂課要取得好的教學效果,課前的精心准備是前提。 1 、深入鑽研教材,嫻熟駕馭教材 教材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是完成教學任務的基本依據。因此,必須在課前深入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從而嫻熟地駕馭教材。 研究課程標准、教科書。教師首先要把握課程標准,了解教材體系和內容編排,明白本學科教學目標要求、內容範圍和教學方法上的要求,必須了解教材的內部聯系,要把全套、全冊以至每一課看作一個個不同層次的、有機聯系的整體。在此基礎上,反復鑽研、透徹的掌握教科書的全部內容,包括教科書的編輯意圖、組織結構、以及各單元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關鍵,了解本課在本冊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2、認真研究學生,准確把握學情 教師不僅要把握教材,還要通過課間談心、個別談話、座談會、問卷調查等形式,多渠道接觸學生,全面深入的了解學生,研究學生,准確把握學情。 (1)研究本學段學生的普遍身心特點、認知水平等。 (2)研究本班學生的興趣和需求、基礎知識、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以及他們的思維能力、操作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等。 (3)了解個別學生的氣質類型、性格特徵、智力水平,為發展個性、因材施教提供依據。 3、全面制定目標,聚焦重點目標 教學目標是預期的學習結果,是對教學活動效果的一種主觀願望,是結束教學活動之後期望學生達到的一種狀態和水平,它是我們教學的靈魂和統帥。要提高品德與生活課教學的有效性,就要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制定即要全面,又要聚焦重點。 (1)依據課程標准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它的基本特徵是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這是課程的性質。課標還就課程的基本理念、設計思路、內容標准等做了詳細的說明,我們只有正確解讀課標,才能根據課標的要求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 (2)結合本班實際情況制定可行的教學目標 我們在制定教學目標時,一定要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目標不能定得太高,太高了我們無法實現;定得太低了達不到教材的要求。我們一定要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 (3)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要注意「三維目標」的整合,不僅要關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還要關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要強調的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大多屬於隱含的經驗類知識。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作為「長期」目標,而不是一節課的「短期」目標,因此要分清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 (4)聚焦重點 一節課僅40分鍾,時間非常有限,教學的著力點不可能面面俱到。在設定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時,一定要在研究學生實際和教材實際的基礎上,將教學活動聚焦在有限的目標內,突出重點,抓住關鍵,克服難點,以點帶面,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根據需要,正確選擇教學資源 教學資源豐富多彩,它不僅包括教科書,還包括學校、家庭、社會環境因素,兒童自身的興趣、經驗和活動中的發現、體驗也是教學資源。我們要充分開發和利用這些資源,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我們的大地媽媽》是小學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一課,在教學時,為了讓學生養成保護水、節約水的好習慣,我充分利用學生家中的資源,讓學生在家中收集自來水、洗衣水、和洗碗筷的水各半瓶,帶到學校來觀察。再讓學生把三瓶水混合放在一個透明的容器中,讓學生思考:這時的水發生了什麼變化?原來可以飲用的自來水還能被我們使用嗎?怎樣才能讓那瓶自來水不臟?通過學生動手動腦的過程,讓學生明白水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資源之一,但水很容易被弄臟、被污染。如果我們不小心弄臟或污染了水,我們的健康就會被破壞。所以我們要保護水源,節約用水。 就這樣,利用學生身邊的資源,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 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根據新課程標准要求編寫的人教版《品德與生活》教材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源泉,要求在使用時把教材作為學生活動憑借的範例。該教材為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空間。教師在每節課具體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確定上,要注意依據但又不拘泥於教材,可在理解教材設計意圖及其承載的價值和目標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來「活用」教材,用學生的真實生活來豐富、充實教學內容。比如,在學習「待人寬容」這一主題時,為了使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和思想實際,教師可以創設「實話實說」活動,讓學生交流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問題,師生討論解決。這樣,拓展豐富了教材內容,使教學走進了學生的真實生活,走進了學生的心靈,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我們在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對教學內容進行重組時,要做到五個有利於:一要有利於縮短教材體系與學生實際水平之間的距離,易於建立「最近發展區」;二要有利於激發學生情感,能引導學生有興趣地學,能激發學生追求知識的慾望,能滿足學生對知識「懂」的需要和「會」的需要;三要有利於學生運用智力,積極思維,有利於學生認真聽課,深刻領會;四要有利於學生理解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五要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技能及實事求是的生活態度。 四、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 活動是教育的載體,是連接學校與社會、教師與學生的橋梁。品德與生活課程是根據低年級兒童的特徵,以兒童直接參與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強調寓教育於活動中,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過程中發展道德能力。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喜歡在玩中學、動中學、樂中學、做中學、模仿中學、體驗中學、在自由、寬松中不受拘束地學習,更能得到真實的道德體驗。所以在教學時,我們可以安排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進行討論、操作、實踐、講故事、情景模擬、角色扮演、做游戲等不同類型的活動,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學會用各種方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鍛煉表達能力,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學《我和動物交朋友》一課時,在課件播放各種動物的聲音及動物圖片後,我讓學生模仿表演,講述自己了解的動物習性、特徵以及和人之間發生的趣事。通過這一活動,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鍛煉了他們的表達能力。 五、合理評價,激發學習願望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評價的目的是激勵每個兒童的發展;促進課程的發展,提高教育質量。 品德教育是一種對話。如果學生在揣摩教師要的答案,無意間就封閉了自己的心靈,那是虛假而非真實的,表面而非內心的道德認知和道德情感。品德教育所提倡的應是一種自我「追求的教育」,而非他人「要求的教育」。因此,教師應讓學生敞開心扉,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願,而不要再充當一個純粹的說教者,也不要再用統一的標准去評價學生,輕易地就去否定學生的某一獨特體驗。總之,要改變現行德育中缺乏「學生主體的全面而積極的參與」的現象,改變課堂上普遍存在的「我講你聽」「我說你做」的狀況,建立起開放的、活動的、民主的、對話的德育模式,使品德教育從方法上植根於生活世界。 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做出科學而合理的評價,不僅有利於激發學生奮發進取,實現自我的信心,也有利於幫助學生鞏固和擴大道德經驗,加速對道德意義的理解的內化,從而產生道德行為的意念和願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所以,我們要充分利用評價這一杠桿,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當然,提高品德與生活教學有效性的方法很多很多,只要我們能開動腦筋,想辦法,聯系兒童的生活實際,採取積極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就會為孩子們營造一個歡樂的海洋,為學生今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㈡ 怎樣進行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分析

我們通常所說的教學設計就是對你將要上的那一堂課的教與學的活動進行設計.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即在上品德與社會課之前,根據品德與社會課的活動規律,強調研究教對學的指導,重視教學活動整體功能而形成的課堂教學方案.它有別於教學實錄,教學反思和教學案例.教學設計必須是課前的. 進行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首先是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促進學生「主動發展」,這里的「發展」是指以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的社會性發展;其次是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一份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包括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教材分析,第二部分是學情分析,第三部分是教學目標制定,最後部分是教學過程及說明.四個環節解決兩大問題:一,發展什麼,就是教學目標的制定,這是教學設計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二,怎樣發展,通過教學過程及說明來解決. 下面我以一級上冊品德與生活《去同學家玩》一課的教學設計來具體體現以下三點. 《去同學家玩》教材分析: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人的文明最精細的表現在情感里」.我在品德與生活教學中認識到,沒有情感作為人行動的動力機制,缺乏情感在人的行為系統中的調控作用,忽略情感在建立道德信念過程中的本源性基礎,個體的道德人格大廈將無從矗立.《品德與生活課程標准》指出:「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道德情感、真實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其本質就是將學生的學習過程作為一個情感的體驗過程,使外部的文化結構、社會需求、道德意識等深入到學生的內心深處,激發其內在需要,從而內化為良好的品格.一年級上冊品德與生活《去同學家玩》這一活動主題,它強調了小學生在家裡要行為文明,注意安全,玩有意義的游戲.然而現代家庭的孩子在父母長輩的關愛下,養成了「小皇帝」

㈢ 課堂教學評價的目的及方法是什麼結合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實際談談如何因課而定、因人而異對學生

1 .課堂教學評價的目的是: 《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標准》明確指出 : 本課程評價的根本目的在於獲得反饋信息,以幫助教師改進教學,促進兒童發展,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而不在於對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水平做出終結性的評定,更不是利用評價結果對兒童進行比較與分等。因此,在教學實踐中 , 要從每個學生的原有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強調以鼓勵為主的發展性評價。 我們常說,課堂教學活動,是一個變化著的動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憑借著教學經驗,及時地捕捉各種反饋信息,適時靈活地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並引導和指導學生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因此,教學中的評價是一種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評價。形成性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發現每個學生的潛質,強化改進學生的學習,並為教師提供反饋。 2.評價的方法有: ●教師觀察記錄。教師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情感、態度、能力、行為進行觀察,並做記錄。 ●描述性評語。在與學生進行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學習本課程的學習態度、表現等以描述性的語言寫成評語,鼓勵學生鞏固進步,修正不足,繼續努力。 ●學生自評。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對自己在學習中的表現與成果進行自我評價,以提高自我認識、自我調控的能力。 ●學生互評。學生依據一定的標准互相評價,這種評價可以幫助學生逐步養成尊重、理解、欣賞他人的態度,相互促進。 ●作品評價。將學生調查、訪問、收集資料等活動產生的作品進行展示和交流,師生共同進行評析。 ●個案分析。教師針對某一學生學習的特殊狀況進行跟蹤評價,它有助於教師因材施教和個別化教學。 ●紙筆測試:檢查學生的道德認識和道德判斷能力,以了解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情況。教學評價的方式方法不是固定的,每一種評價方法都有自己適用的范圍,教師應根據 具體情況靈活地使用以上方式、方法,並在教學改革中探索創新,使其不斷完善。 結合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實際談如何因課而定、因人而異對學生進行恰當的評價。 1 .課堂評價要講究技術與藝術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除了顯性的語言評價之外,還有更多的隱性的非語言評價,它可以是教師的一種手勢,一種眼神,一種默許,一種認可,一種贊同,一個微笑……這樣的評價,充分地體驗了教師尊重學生的體驗,教學過程,成為師生溝通與交往的過程,成為學生自我成長,發展的過程。教學中,我們聽得最多的評價是「你表現真出色,老師喜歡你!」「你很有勇氣!」「老師把大拇指送給你!」「……」我們看得最多的是,老師們彎下了身子,專注地傾聽學生的發言;老師們溫和的笑容,如和煦的春光,充盈著教室的每一個角落;老師們鼓勵,贊許的眼神,專注地凝視著每一個表現自己的學生;老師們或點頭以簡單的嘆詞回應或帶頭鼓掌或送給學生一個熱情的大拇指……好的老師像樂隊的指揮,她的課堂評價適時調控,為課堂情感推波助瀾,積極發揮了促進學生主體發展的作用。同時激情反饋,給予學生以激勵性的評價,學生情感體驗充分,使課堂一次次達到高潮。評價,是以對學生真誠的關注為基本點,以激勵學生的信息發布為基本的表達方式,以促進學生各方面發展為目的。 2 .評價要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自我感受狀態學生在課堂中自我感受是課堂教學評價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其一,評價的結果應該是「給予」。 課堂上鼓勵學生多思考多發現多提問,那麼就應真正給學生暢所欲言、大膽表現的時間與空間,即使出現一些意外的、甚至荒唐的回答或做法也應寬容學生,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真實的生活。其二,評價的前提是「關愛」。 缺乏真愛的表揚與激勵只能在課堂上造成師生之間的不和諧與尷尬。學生的心理感受良好,教師的課堂教學有成功的保障。他們在課堂上的反應、興趣、注意、熱情、評價、關注、交往等等,無不通過學生的心理感受表現出來。所以,關注學生課堂的自我感受狀態,評價才能真正地感動學生,使課堂更加生氣盎然。 其三.評價應該「尊重」。課堂上的尊重,不是頻繁使用「你真聰明!」「你真棒!」等簡單的語言,也不是一整堂課教師都強堆著笑,領著學生重復單調乏味的熱烈鼓掌,評價的核心是「尊重」。首先是尊重學生的人格。 老師要做到循循善誘:如我們可以對學生說「你願意說說你的想法嗎?」「我們想聽聽你的意見!」「你是一個愛動腦筋的孩子!」……這樣的評價,使學生感到一種自信,認為自己行。其次是尊重學生的勞動。 對學生種種思維活動和學習成果,老師們沒有隨意否定,更沒有用老師的想法去限制學生。 其三是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課堂評價要承認並善待差異。老師們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差異都應該給予了尊重,學生的表現,不管是精彩還是平凡,不管是個性張揚還是中規中矩,甚至在課堂上瞠目結舌,老師們都給予了同樣的關注和珍愛。 3 .評價應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積極關注和引導學生的各種道德表現和道德發展,真正使評價多元化,以此促進學生人格健全發展。 比如當學生積極舉手但起來後又答不出問題時,教師可以輕輕撫摸孩子的頭,溫柔地說:「如果你還沒准備好,就再想想,不過我們都為你的勇氣鼓掌!」像這種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情感體驗也給予積極的關注,正是課堂評價的一種境界。這樣的評價,是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4 .評價應關注學習效果的展示。在品德與生活、社會課上,效果展示是過程評價的體現。在鼓勵的同時,應該促進學生自我反思與改進。關注學生的習慣、慾望、願望、主動性、情感體驗、合作與交往、學習心理等方面,通過學生自評、生生互評,教師點評等多種形式,讓學生更多地反思自己,改進學習行為。 5 .評價應因人而異有利於激發情感。 贊可夫說:「學生只有在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下,才能產生出豐富多彩的思想,情感和詞語。」小學生心理尚未成熟,他們的思維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他們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他們缺乏自信,有時在課堂上會出現緊張、焦慮等現象,老師要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心理,知識結構,運用靈活多樣的語言給予及時、恰當的評價,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教學實效。例如:我我們對待性格比較外向並善於發言的學生,可以這樣評價:「能有這樣的想法,老師真為你高興」。對認識問題比較偏激、愛鑽牛角尖的學生,這樣評價:「能有自己的想法,這是你樂於思考的表現,不過在思考問題時,應學會從多角度進行靈活思考。」對問題思考很獨特也很深刻,但自己不善於與人交流的同學,老師的評價我認為可以從這里切入:「你的每次發言都能給我們喜悅,以後的學習能否與大家多交流,讓我們一起來分享你思考、創造的快樂。」而更多的時候則需要客觀地指出學生所存在的問題,並給他們指引新的思考,研究方向:「你的觀點很好,但不太全面,這樣想,如何?」 當然,教師的眼神、表情、手勢這些無聲評價也非常重要。課上教師的眼睛務必不斷掃視,對專心聽講的學生,教師要用溫和的面容,平等的眼神去觀望,使學生感到氣氛融洽,心態輕松;對走神的同學,教師要用嚴肅的目光注視,給學生以警示,使之集中精力;對回答問題十分精彩的同學,教師要用喜悅的目光,微笑的面容和贊揚的手勢給予表揚;對思考、回答問題有困難的學生,教師可以配合語言評價,用熱情的眼神、暗示的手勢來激勵學生,使其能增強自信心。 改革學科教學評價,關注評價過程,發展學生個性是學科評價發展的新趨勢。讓每一個學生成為評價主體,隨時了解、調整、改進自己的發展狀態;促進道德內化;讓教師更加准確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發展狀況,把握最佳教育契機,以取得良好的教育實效是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的根本任務。通過教學評價,讓每一個學生時時建立自信,人人有向上的追求,天天有奮斗的目標,常常有成功的喜悅,使學生從自我體驗中主動、全面地發展,健康快樂地成長是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最終目的。

㈣ 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課題教學研究需要哪些材料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首先,《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標准》中提出:課程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游戲和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活動是教和學共同的中介。教師的主要作用是指導兒童的活動,而非單純地只講教科書。兒童更多地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而心理學研究表明:游戲與活動是人類本能和動機之一,兒童的學習應該是從游戲和活動開始。小學生活潑好動,喜歡模仿,好奇心強。其次,活動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主要方式,兒童只有在現實的活動中才能得到深刻的情感體驗,再由直接經驗和體驗改變自身認知狀態。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改變單純接受的學習方式,逐步培養學生主動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活動成為必要的手段。《品德與生活(社會)》相比於傳統《思品》教材最大的變化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雖然品德與生活課程實施多年,但是小學品德與生活課程仍存在實施不到位的情況,很多家長還認為,在小學,孩子只要學好語、數、外就行了,其它課程可有可無,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本課程的實施。其次,學校教育資源背景:我們的教師,大都是師范專業培養出來的,對專業以外的知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再加上我們的教師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中摸爬滾打,對於學科教學十分在行,而對於「品德與生活(社會)」功能性認識不足,缺乏對課程的構成因素的理解與重組技能,缺乏開發課程的意識。再次,生源背景:我校地處農村,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經濟相對落後,是一所名副其實的山村小學,學生道德品質的養成的阻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學生家長居住農村,生活較艱苦等方面條件使學生信息來源窄,知識面小,思想涵養較差;②家庭生活環境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封建思想和歪風邪氣;③學生學習意識弱,性格較野。
課堂教學是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活動中讓學生動起來,在活動中去體驗、去發現、去探索。《課程標准》指出:課程主題的確定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也可以是多種方式的,但是必須是來自兒童實際生活的,必須是有實際意義的。但在《品德與生活(社會)》教材中的部分主題活動,我校由於地域原因,與兒童的生活實際有所差異,這時應如何將教材與兒童實際相結合。本課題的研究是有一定推廣價值的,它可以適用於農村小學的「品德與生活(社會)」的課堂教學。
二、課題的理論依據與概念界定
(一)理論依據
1.本課題理論基礎是《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及《品德與生活課程標准》、《品德與社會課程標准》中的有關學科的教學理論。
2.認知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教學觀認為,促進教學的四個條件是主體、情境、協作、資源。
3.多元智能理論:多元智力包括這樣七種智力:音樂智力、身體—運動智力、邏輯—數學智力、語言智力、空間智力、人際智力和個人內省智力。
4.有效教學理論:有效教學理論的核心是教學的效益。它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關注教學效益;「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要求每一個教師不斷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學需要教師掌握有關的策略性知識,以便於自己面對具體的情景作出決策。
(二)概念界定:
1、「品德與生活(社會)」的課堂教學: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場所。在「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的教學中,根據教學實際,創設必要的情境,給學生提供課內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特定的環境中進行實踐體驗,使他們在活動中感悟道理,體驗情感,規范行為。
2、有效的活動:有效的活動離不開教師的有效指導在活動中,教師的適時參與與引導對於達成高質量的活動是至關重要的如果一味強調學生的自主活動而放任自流,那麼學生的活動最終只會流於形式,探究水平、思維水平、表達和交流能力的提高也就無從談起。教師的指導除了活動前要精心准備好活動的情境、活動的材料外,最主要的是體現在活動過程中,要密切關注學生的行為與反應,觀察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對話與交流,要有意識地對活動的各個環節進行質疑,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激起學生的認知沖突。
3、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課堂教學中有效活動的研究: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著一個主題開展的一項綜合性學習活動,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獲得各種知識,經受種種磨練,實現多方面的發展。活動本身和學生在活動中的收獲都是綜合性的。
三、課題的研究目標
1、本體目標:
通過研究,初步形成「品德與生活(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活動研究的方式。主要從「品德與生活(社會)」課堂教學中入手,進行個性化課堂教學活動內容的探索。
2、發展目標:
(1)通過研究,從根本上轉變教師對「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的開發意識,不斷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
(2)讓學生在課堂的活動中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培養學生有較強的動手意識;學生的優良品質和生活習慣,教育學生自己設計實踐活動,以培養他們搜索資料,解決問題能力及實踐和創新能力,從而學會自主學習、主動學習。
四、課題的實驗內容和主要研究方法
(一)本課題的研究內容主要分為五個方面:
1.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科教學目標針對性的研究。活動要有明確的目的,活動要清晰,落腳點很明確。
2.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科教學內容有效性的研究。既充分利用教材又突破教材的束縛,研究學生生活、學校生活、周圍生活、社會環境和品德與生活(社會)大背景的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3.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科教學活動有效性的研究。。轉變教學觀念,改革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科教學的方法、手段,引導學生有效的學習。有效的教育必須採用兒童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
4.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科教學有效性的教學評價研究。評價的目標變單一的結論性目標為過程性、體驗性、發展性與結論性的綜合目標。評價的形式為自評與他評相結合,評價的成員變單一的教師為教師、家長、同學全面的組成。評價的方法是平時考查與期終考核相結合,以書面形式與綜合實踐相結合。評價注重學生的參與、注重學生的發展。新的課程標准指出:「教育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因此,教學評價時,應把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與社會發展性評價放在社會生活大背景中進行。對學生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的認知,更要關注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能力和行為。
5.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科有效性的教學中教師地位作用和要求的研究。變教師的主講者為組織者、合作者、指導者和幫助者,要求教師具有廣泛的品德與生活(社會)生活、地理知識、歷史知識和法律知識,以便很好地組織指導學生學習品德與生活(社會)知識。
(二)本課題主要採用如下研究方法:
1.文獻法: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相關理論,更新教學觀念,以現代的科學理論指導課題的實驗。
2.行為研究法:組織課題組成員進行大量的備課、上課、研討等活動,在教學研究中不斷地進行教學實踐與教學研究。
3.實驗法:引導師生對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科的教與學進行廣泛的實驗,總結出自主探究學習的教與學的方法。
4.調查法:引導師生對學校生活,社區生活和品德與生活(社會)環境進行廣泛的調查,開發利用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科的教學資源。
5.分析比較法:針對課題實驗中的情況,進行不斷的分析、比較,積累實踐研究的經驗。
6.總結法:在課題研究過程中,組織課題組成員對課題進行不斷的修改與完善,總結出課題研究的經驗。
五、課題研究的基本步驟
1、准備階段( 2010年1月~2010年4月):調查實施該課題研究的客觀條件,制訂較為完善、切實可行的課題方案。
2、實施階段(2010年4月~2013年9月):定期學習教科研理論、課題相關專著、新課程解讀等。利用問卷調查,通過統計分析,形成有針對性的教學原則和策略。在教學工作中,採取有效措施進行實驗、研究;在研究過程中組織若干次專題研討,改進方法,優化操作,做好典型教案、課件、教具、圖片、案例、學生《品德與生活(社會)》成長檔案袋等的資料積累工作,提煉研究成果,進行階段性檢查和總結,撰寫中期研究報告。
3、總結階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整理研究資料,反思研究過程,提煉出有效的快樂教育的方法、模式,撰寫結題報告並進行應用與經驗推廣。
六、預期研究效果:
1、促使學生對「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習產生積極情感,自主的參與學習活動,有效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習效率。
2、促使學生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3、在課題研究結束時,形成具有一定水平的研究報告,將參加課題研究的專題總結、活動內容匯編成冊,匯編相關的論文。

㈤ 如何活躍農村小學《品德與生活》的課堂氛圍

《品德與生活(社會)》是一門與生活緊密聯系的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良好品德、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其宗旨是通過對學生生活的引導,發展他們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培養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成為有愛心,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一、激發學生熱愛生活、體驗生活的情趣
《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標准》是從兒童與自我、兒童與社會、兒童與自然三個方面,圍繞學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積極地生活、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四大板塊進行,從情感與態度、行為與習慣、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四個目標上構建教學內容。
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熱愛生活,讓他們從小懂得珍愛生命,積極愉快地生活,有應付挑戰的勇氣,養成樂觀向上積極的生活態度,開朗進取的個性品質。所以,《品德與生活(社會)》課要讓學生理解觀點、明白道理,教師就要講究教學方法,就要在課堂上創設有利於學生接受人生道理、良好品德的情境,更好地引導學生培養自己的創造、創新能力。如:在教學《在爸爸媽媽關心下成長》一課 ,讓學生做好課前准備,收集自己小時候的衣物、玩具、照片,讓學生回憶生活,使他們感悟到自己從歪歪扭扭的小腳印,到成長為一名小學生。這其中不知凝聚了父母的多少關愛與付出,感悟到我們的成長傾注著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溫暖。充分利用掛圖、課件等直觀教學手段,讓學生回憶和爸爸媽媽一起生活的點點滴滴:什麼時候學會了走路?什麼時候咿呀學語?什麼時候開始換牙等等讓他們感悟家庭的溫馨。通過學生自由討論,讓他們懂得自己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撫育,離不開他人和社會的關心和幫助。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解決自己生活中碰到的問題。如讓孩子知道上、下樓梯慢慢走、靠右走,不從高處往下跳、不帶管制刀具進入校園……培養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又如在教學《當危險發生的時候》時,讓學生掌握一些應急措施,如:游泳抽筋時的自救方法,火災發生時的自救逃生方法等等,還讓學生積極參加別開生面的「當火災、地震發生時」模擬演練活動,激發他們熱愛生活的情趣和獨立成長的意識。
二、激發學生探索、求知的慾望,讓課堂富有探索,拼搏的氛圍
新課程教材注重問題的探索性,題材豐富多彩,信息的呈現方式多樣,有可選擇性,解決問題策略多元化,答案也不是唯一的。這一切都在於使學生盡快地形成探索性學習方式,發展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這就需要一種活躍、和諧、民主、平等、愉快、探索拼搏的課堂氣氛,要激發學生的潛能、創造性提供發展的「空氣」、「陽光」和「水分」,尊重學生的自我感受和獨特見解,使學習的過程成為一個富有生命的個性化過程。
教學實踐中,可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各種校外的資源,讓學生動手進行調查,組織學生到大自然中去學習、實踐,以開闊眼界,增長知識,發展興趣。如:教學《安全地生活》這一課,課前師生共同進行調查,收集有關資料。在課堂討論時,首先老師把自己的調查資料,用課件的形式展示。如因交通安全事故而喪失生命的數據及圖片,讓學生為之震撼;然後請學生把收集到的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有關交通事故,所見所聞進行交流展示,如馬路上的交通安全標志,由交通事故引起的悲慘圖片,再讓學生討論該如何進行防範,使學生懂得交通規則和安全防範措施。
因此,在《品德與生活(社會)》中要創設開放的教學環境,著眼於學生的生活現實,引導學生求知慾望,使課堂充滿人文化,讓學生心情愉快,敢想、敢說、敢問,從而掌握一些生活中的安全防範技能,從小產生安全意識。
三、巧用幽默的語言藝術,激活課堂氛圍,激發學習興趣
《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的教學,在很多人的思想意識中,是一門枯燥無味,呆板的課程。因此,教學效果不盡人意,學生厭學,老師厭教,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巧妙地運用語言藝術技巧會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時可採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優美感人的語言,形象的漫畫,富有情趣的肢體動作,師生互動中幽默的對話等方式教學。利用教材中的小故事,漫畫,游戲表演等使學生產生新鮮好奇,這也是誘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個因素。上課時,不拘泥於課前准備好的固定環節,在教學中教師應增強自己的應變能力:一方面根據自己的觀察,發現學生在課堂上表現的信息反饋,並及時引入課堂加以分析,講解。由於時間和學生反饋的信息來源於課堂實際,會較好地增強學生參與學習和積極性;另一方面教師要注意課堂上的變化,發現好的行為和不良的行為,並能及時提煉成問題,讓學生討論。這樣,每節課都會有新的情景出現,每節課都會有新的創意。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有針對性地教育學生,增強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的熱情。

㈥ 如何提高《品德與生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應該始終以課堂有效性為教學目標,可以從多個角度來開展課堂有效性的教學實踐改革;
2、創設有效情境,激活學習興趣;
3、營建和諧氛圍,問題啟發教學;
4、改革有效評價,激勵積極進步。

㈦ 如何提高小學品德與生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品德與社會》課是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品德與社會》課程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作為總目標。可是,由於許多客觀和主觀的原因使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常常偏離和違背了這一教學的總目標。在具體的執教過程中,教師應如何正確認識、把握小學品社課的教學呢?
一、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要源於現實生活,注重學生體驗。
小學生品德的形成,主要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於學生現實生活的教學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深處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才能引發學生的共鳴。讓學生走進社會、體驗生活、學會做人是《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核心,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巧妙地創設情境,讓學生去感受生活、體驗生活、領悟生活,培養他們積極的生活態度,促進他們健康、向上、積極的人格發展。
二、揪住問題,讓學生到生活中去體驗、實踐。
德育教育的核心是培養道德思維能力,促進學生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水平的提高,這就要求教師在德育課堂教學中,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方法的運用、問題的設計上都要重視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小學品社教師要深入觀察生活,挖掘生活中的閃光點,並結合教材資源,創設出貼近生活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真切感受到學習內容與生活的聯系,從而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活化知識,變事實性知識為解決問題的工具,完成對新知識的意義構建以及對原有知識經驗的改造和重組。如《平安回家》一課,就可以組織學生到校外去實地了解交通標志、交通信號、交通標線,走進生活的教學要比把學生關在教室里死啃書本強得多。
小學生道德的形成,源於兒童社會的方方面面,沒有能與生活分離的道德,也沒有與社會脫離了的生活。小學生品德的形成取決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學生的共鳴。
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須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進行。我們在實際教學中,應著力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行動,看到事情的真實部分,引發他們內心的真實感受,觸及他們的心靈,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學效果。
三、課堂教學,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開。
農村小學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過程中,往往均採用了單一的、古老的說教式教學模式。要改變以說教為主的教學模式,推行開放性的品社教學模式。開放性的品社教學模式就是以多方位多角度為理念,以開放的氛圍為前提,以開放的課堂為核心,以開放的實踐為渠道,以主體參與貫徹始終,以提高品社教學實效為根本,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為終極目標。筆者認為開放性的品社教學模式應遵循以下兩個原則:
(1)情趣性原則
學生通過情趣性活動,調動起學習慾望,才會增強其學習的主動性,並積極把知識內化為操行。教師在創設品社教學情境時,應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選用他們能夠接受的的形式進行,才能打開學生的內心世界,讓所謂的枯燥「說教」,轉變成學生自覺學習的願景。
(2)開放性原則
讓學生在活動的參與中,自己去發現和創造,學生對事物的理解才是最深刻的,也是最容易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習慣和操行的。這就要求小學教師創設品社情境,要具有博大的開放性,敢於挑戰學生的心理與課堂常態,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
四、採取先進的教學手段,激活課堂。
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說過:「最好的學習動因是學生對所學教材有內在的興趣。」在小學品社課堂教學里,教師和學生是一個整體的信息場,教與學是心靈、情緒、信息交換的一個過程。教師利用現代媒體創設情境,能充分激活學生多種感官,實現多渠道信息傳遞,可提高其對品社知識的吸收率,並促進知識向道德能力的轉化。以「孝敬父母」為例,教學中,我安排學生們聽一段截至網上的錄音《給媽媽的一封信》。在時而深沉舒緩,時而高亢鏗鏘的鋼琴聲中,黎平對母親那深情的話語字字句句震人心弦:媽媽,那記載著辛勤勞動的白發和皺紋竟過早地爬上了你的頭和臉,而那討厭的病魔也終於纏上了你……。當錄音機中傳出《世上只有媽媽好》時,學生們也不由自主地跟著唱起來,課堂氣氛也推上了高潮。所以,發揮電教手段的作用,往往能激發學生向上的信心和力量,在有情趣的教學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滿足,對所學的事理能銘記不忘。
五、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要突出綜合性,強調活動性。
創設活動,使活動形式與實際情況相聯系。學生的實際情況包括他們的年齡特徵、認知水平、興趣愛好等等,在教學中,我創設活動時,是從這幾方面著手進行的:1.根據教學內容確定活動形式;2.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設計活動形式;3.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設計活動形式。
訓練習慣,使活動具有有效性。在教學中,大量活動的使用,對學生的要求首先就在於行為習慣的訓練上。活動給學生提供了動手、動口的廣闊空間,為他們施展才能提供了機會,如果不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訓練,也許合作學習就變成自顧自的述說、表演。在學生探討活動中,我要求學生不僅要聽老師的講解,更要學會聽取同學的意見,從中找到與自己的想法一致與不一致的地方進行比較,發現同學的閃光點,彌補同學的不足,同時也完善自己的想法。按這樣的要求開展活動,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總之,《品德與社會》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課程。它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認識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品德與社會》又是一門活動性極強的課程。教師應該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樂於探究的科學態度,熱愛生活的進取精神,這才是本課程的真正目的所在。

㈧ 怎樣進行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分析

我們通常所說的教學設計就是對你將要上的那一堂課的教與學的活動進行設計。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即在上品德與社會課之前,根據品德與社會課的活動規律,強調研究教對學的指導,重視教學活動整體功能而形成的課堂教學方案。它有別於教學實錄,教學反思和教學案例。教學設計必須是課前的。 進行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首先是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促進學生「主動發展」,這里的「發展」是指以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的社會性發展;其次是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一份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包括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教材分析,第二部分是學情分析,第三部分是教學目標制定,最後部分是教學過程及說明。四個環節解決兩大問題:一,發展什麼,就是教學目標的制定,這是教學設計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二,怎樣發展,通過教學過程及說明來解決。 下面我以一級上冊品德與生活《去同學家玩》一課的教學設計來具體體現以下三點。 《去同學家玩》教材分析: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人的文明最精細的表現在情感里」。我在品德與生活教學中認識到,沒有情感作為人行動的動力機制,缺乏情感在人的行為系統中的調控作用,忽略情感在建立道德信念過程中的本源性基礎,個體的道德人格大廈將無從矗立。《品德與生活課程標准》指出:「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道德情感、真實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其本質就是將學生的學習過程作為一個情感的體驗過程,使外部的文化結構、社會需求、道德意識等深入到學生的內心深處,激發其內在需要,從而內化為良好的品格。一年級上冊品德與生活《去同學家玩》這一活動主題,它強調了小學生在家裡要行為文明,注意安全,玩有意義的游戲。然而現代家庭的孩子在父母長輩的關愛下,養成了「小皇帝」、「小公主」的很多不好的習慣,如驕橫,霸道,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只知道享受的舒心,而不懂得給予的快樂。故而我在教學活動時用情感去喚醒學生,用知識去啟迪學生,用技能去武裝學生,讓他們真正學會與人交往。這樣,我根據新課標提出 「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倡導學生的主動參與,強調寓教育於活動之中」的要求,努力使教學進入生活,貼近生活,創設開放、互動、活潑的教學情景,營造自由、民主、愉悅的課堂氣氛,給學生充分參與的機會,讓他們自己「動手動腦」去觀察、去探索、去得出結論。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只是指導者、支持者、合作者,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讓學生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身心健康地成長。教學課時:第一課時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教育學生明白和夥伴玩要有禮貌,講文明,注意安全,並通過活動體驗和夥伴玩的愉快。 2、能力目標:學生在自主活動中文明的解決玩中出現的矛盾,學會與人交往。教學方法: 「興趣是步入創造大門的台階。」對於剛踏進小學一年級的兒童,他們對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是新奇的,為了使他們盡快適應學校生活,學會與人交往。本節課中,主要運用交談、情境模擬、角色扮演、動手操作等教學活動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在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建構,使學生掌握初步的人際交往的基本知識與技能,盡快適應小學生活,形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法: 一年級學生年齡尚小,天真活潑、喜歡好動是他們的特點。所以在課堂上,以學生參與活動為主,盡量營造一個趣味盎然、輕松和諧而又積極主動的情境,促進學生情感的發展,良好習慣的養成。教學過程: 根據一年級兒童特點和本教材特色,圍繞「在生活中進行情感體驗」的主旨我設計了和同學聯系、高興地玩、安全地玩、有創意地玩四個教學環節。(一)活動一 和同學聯系 上課的開始我就用樂樂小朋友與媽媽的談話錄音引入課題。然後出示小朋友和同學通電話的情景,(播放課件)愛恩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而生動有趣的聲音和圖片滿足了兒童精神需要,深受學生的喜愛。我藉助富有表現力的電教媒體,激發學生的情感。這樣從知、情兩方面為教學的展開作好了鋪墊。緊接著我利用「大嘴鳥」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猜一猜,他們會怎麼說呢?然後我又設計了一個情境表演,這樣自然地將學生帶進生活中來,讓學生去發現生活、感悟生活。(二)活動二 高興地玩 兒童是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並得到各方面的發展。活動中我們必須讓孩子進入生活,讓他們在生活中構建真正屬於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因此我設計了兩個讓孩子進入生活的活動情景:①說一說、評一評,②我們去做客。在整個活動中注重學生、教師的共同參與。在說一說中,我利用大嘴鳥提出一個問題:「你和同學最喜歡玩什麼游戲?」然後組織學生同桌互相說。在評一評的時候,我先要學生讓學生看錄像,找出錄像中到同學家玩的學生有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應改正,從而調動學生思維,讓學生討論分析,從中得出結論:到同學家做客應講禮貌,再設計「我們去做客」這一課堂活動,再讓每個小組的同學互相到別的小組那裡做客,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學會如何接待客人,如何當一名受歡迎的客人。 低年級學生是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邏輯思維僅處在萌芽狀態。他們活動的每一環節都需要具體形象相輔助才能順利進行。據此,我在小結時屏棄了老套的言語式表達方式,而是採用形象直觀的多媒體電教設備,這樣學生在樂意接受中觸發情感的升華。(三)活動三 安全地玩 明白事理並不等於掌握,「臨岸羨魚,不如歸而織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准》指出,兒童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教學中只有密切聯系兒童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將生活中的情景讓學生在課堂上再現,從而使學生在心靈深處明白哪些是可以玩的,哪些是不能玩的,明白其中的道理。我用多媒體課件出示課本中的一些危險的游戲,並說出一些生活中學生玩過的危險游戲,讓學生感觀,然後讓學生判斷這樣做對不對,為什麼?(四)活動四 有創意地玩 學生在明白了玩的時候要講禮貌,注意安全這個道理後,我要學生說說圖片列舉的一些游戲,並說說還有什麼好玩的,然後安排了學生玩一些有意義的活動,讓孩子們在游戲中鞏固今天學生的內容。教學效果預測: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在本課教學中我以「活動」為主線,貫穿於兒童生活中,讓兒童在活動中感悟生活、體驗生活,從而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然而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朝夕可就的,他必須持之以恆。

閱讀全文

與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具體措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