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語文作業怎樣布置最好最佳最有效的方法
一、減少機械重復性作業
針對語文作業種類繁多的問題,我首先作出歸類分析,按他的功能劃分,把注音本、田字本、大橫格3項作業合成一項,這三項作業基本上都是字詞句的認知訓練,就都集中在大橫格上,字詞每個兩遍,要求背誦課文抄一遍,很多人問:那麼少的量,學生能記住嗎?其實,學生能記住與否,跟他寫多少遍的關系不大,有的同學記憶力好,或記憶的方法好,或許在上課時就記住了,再抄5遍10遍只會增長厭煩心理,記得我小時候,老師讓把字詞寫10遍,我們就學會了投機取巧的辦法,手握3、4根筆,握成一豎行,一次就相當於寫了3、4遍了,跟留2、3遍的道理是一樣的。而到了考試的時候還得再記,真是重復浪費資源了。與其逼迫學生學會投機取巧,還不如「化敵為友」,留少些作業呢。至於學生能否掌握我還有對策,我與學生立下條約:當天學完的字詞或課文必須當天掌握,第二天早自習考,全會的可以免去這些作業,錯個別的可單改錯字即可,「全軍覆沒」 的則甘願按原來的量完成作業。如此堅持幾天,大家都看到會的同學享受的優待及帶來的種種好處,便都自覺學習生字詞了。再加上同學們看到別的班同學作業多,自己作業少,心裡就覺得很美,還能增進向師性。如此,學生可減輕一半的作業量,基礎知識也掌握了,老師也省下許多判作業的時間。
二、減少整齊劃一的作業
人和人的個性愛好,能力是有差異的。之所以360行,行行出狀元,就是因為他自身技能得到充分發展了,所以語文老師的職責在於傳播知識,讓學生學語文,愛語文,養成終身學習的好習慣,但沒有義務把每個學生都教成語文家,從而遏制學生其他方面的特長發展。原來我們留的作業都是抄某些詞或某篇課文,每次一留作業時,學生總是垂頭喪氣,把它當成一種負擔,何時能讓他們把作業當成是一件好玩的事情去做呢?在一次班會即將開始時,我一進班級,發現大部分學生擁在黑板前,搶著給黑板配畫,塗色,我一下子想起班裡的美術、書法愛好者很多,以至都不夠他們施展了。由此我想何不在作業中加上這些提高興趣的項目呢?恰好當天學了兩首古詩,我便留了一項作業,讓學生為古詩配主題圖。同學們很興奮。作業交上來之後,我為學生的想像力和繪畫技能所驚嘆。每判一本都有一本的感覺。我無法用對鉤來評判,把我的感想以幾句話的形式寫給學生,學生的個性得到肯定,既驕傲又高興,更願期待在下一次作業中有好的表現了。就這樣我時而布置一項為課文配插圖的作業,時而布置為課文配樂或找主題曲的作業,時而讓大家搜集圖片或文字資料舉辦展覽,時而編排課本劇等等。學生覺得每次作業都很新奇,都能發揮自己的特長、才智,也增加了同學們的相互了解和相互合作的意識,我也不再為枯燥的作業所包圍了。
另外,課堂作業的設置要體現出層次性。作業的設置既要有對基礎性知識的強化鞏固,又要有課堂相關知識的開拓與延伸,體現作業的層次性,可選擇性。如一年級在學完《雨點》一文後,有的老師布置了這樣三個題目: 1、你可以選擇課後喜歡的生字組詞,並各說一句話; 2、你讀懂課文了嗎?春天的雨點還會落在哪些地方?給大自然帶來哪些變化?想想看,把它畫下來,並學著課文的樣子編成兒歌好嗎? 3、搜集一首關於春雨的古詩,在小組內交流,好嗎?第一個作業屬於基礎性作業,是學生的必做題目,後兩個作業視學生的個人知識基礎量力而為,布置三個作業,讓學生自由選做,既給學生留出選擇的餘地,讓學生以教材為榜樣,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邊畫邊編兒歌,又給學生提供了實踐的空間,把自己的學習快樂分享給別人。結果有的學生編出了這樣的兒歌:「小雨點,沙沙沙,落在花園里,花兒樂得笑哈哈;小雨點,沙沙沙,落在池塘里,魚兒樂得搖尾巴;小雨點,沙沙沙,落在田野里,禾苗樂得向上拔……」這樣,作業分層次布置,破除了傳統作業設置的「大水漫灌」,變整齊劃一、機械重復為靈活多樣,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有所選擇,在各自的基礎上都得到進步。老師留作業最頭疼的是學生能否完成作業的問題,遇上有不寫作業的人是老師最易動怒,是學生最易恨老師的時候了,而不寫作業的人歸結原因大致有這么幾種:一是學有餘力的同學,認為重復的作業很枯燥的;二是學習不太好的同學可能有很多題不會做;三是一些個性懶惰的同學看到作業多就產生畏難情緒。所以,沒有層次性的作業會讓部分同學不愛寫作業。
❷ 如何有效布置小學語文家庭作業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長期的教育影響和社會實踐中不斷發展起來的。孩子對學習產生了興趣,自然會全心全意地努力學習。
布置家庭作業可以允許學生選擇完成的方式,可以在與爸爸媽媽的合作下完成,也可以和同學合作完成。如和爸爸媽媽一起製作手工,一起分角色朗讀一篇課文,一起講故事;和同學一起做手抄報等。甚至放手請學生自己給自己布置作業,自己選擇作業,自主定量,把做作業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可以選擇靈活多樣,偏重於理解、想像、運用的提高性作業;也可以選擇比較簡單的鞏固性作業。這樣的作業設計能滿足不同程度學生的要求,能力強的可選擇較難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簡單的。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作業,就能使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中來,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❸ 如何有效布置小學語文作業
設計趣味性作業,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
對學生而言,不想做語內文作業的根本原因就是對容作業提不起興趣。俗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跟時間的佔用是成正比的。興趣越濃,就越捨得花時間。所以當我們在語文課上通過種種途徑讓學生感覺到學習是有趣的事情之後,還應該在作業布置的過程中也讓學生感受到作業也是一件非常有趣而快樂的事,從而激發他們完成作業的積極性。
❹ 語文老師,我們應如何布置作業
語文教學效率不高是不爭的事實,分析起來原因很多,作業布置不合理也是其中之一。語文作業不好布置,過於簡單起不到鞏固提高的目的,布置難度高的學生無從下手,老師批改不方面。不少老師要麼讓學生機械地抄寫生字詞,要麼做書後面講過的題目,因而就出現了學生做語文作業不用動腦筋的尷尬現象。 一、作業設計要簡明 小學語文課外作業設計要突出重點,不要面面俱到。要圍繞小學語文年級高低的教學重點,每個單元的教學重點及課文的教學重點來進行設計,要著重解決學生學習中存在的薄弱問題。要減少題量,使習題少而精。其次,小學語文課外作業設計要改革題型,盡量使習題的要求、題意簡潔明了,不能用偏題、怪題、難題來為難學生。要讓學生把精力用在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活動上,而不是用在理解題意、猜測題意上。另外,小學語文課外作業設計要注重整體性,盡量讓學生從整體上感悟語言,成串、成塊地積累語言,在語言情境中運用語言,加強綜合訓練,盡可能少一些單項訓練。比如字、詞、句的練習有時就可以結合在一起,先寫字,再組詞,然後造句。 二、作業設計要靈活 小學語文課外作業的設計應避免機械抄寫、機械記憶和機械理解,因為這樣做違背了語文學習的規律,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增加了學生的負擔。優化小學語文課外作業設計,必須走出機械的誤區,使課外作業具有靈活性和創造性,真正有利於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和語文素質的提高。例如,鞏固學過的生字,雖然可以抄寫,但不能拘泥於這樣一種形式,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閱讀中鞏固,在組詞、造句、寫話、習作中鞏固。即使是抄寫,也不能太機械,會寫的可以不寫或少寫,不會寫的可以適當多寫,對於合體字還可以要求學生把抄寫和思考字形結構結合起來。提供閱讀材料讓學生理解詞語和句子、分段和概括段落大意、歸納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不必強求一致,應當尊重學生的個性,允許學生選擇不同的角度,採取不同的方法,運用不同的語言形式,發表不同的見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更不要要求學生背誦已學過的課文的段落大意、主要內容、中心思想,則完全沒有必要,應當堅決摒棄。 三、作業設計要開放 教師在設計語文課外作業時,不要只盯著課內、課本,作業內容,拘泥於課堂上所學知識的鞏固、運用,作業形式局限於做習題,進行抄抄寫寫的書面練習。長期如此,無形中限制了學生語文學習的空間,割裂了語文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同時也會使學生感到學習語文枯燥乏味,不利於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 其實,語文是一門最具開放性、最容易與生活發生聯系的學科,現實生活中到處都可以學習語文。教師在設計課外作業時,應當樹立開放的語文教學觀念,充分利用學生課外與社會生活、家庭生活廣泛接觸的機會,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資源,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
❺ 如何布置小學語文家庭作業
所謂非書面作業,就是不能或不需要用書面形式來完成的作業了吧
它應該包括:
1、閱讀、收看、收聽一些傳媒資料,藉此增加知識,推薦閱讀報刊,收看一些新聞類、科普類以及人文思想性較強的廣播電視節目。雖然個人喜好不同,但也有必要將一些好的內容布置成作業,既填補了課外教育的空白,又避免了學生去看一些不利於成長或不適其年齡特點的節目。但這種作業的時間和內容一定要選擇好,才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2、背誦、閱讀課本或課外讀物。有一些學生不喜歡讀書,連課本都讀不熟,把這類作業布置下去在結合其搞一些語文活動,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對其語文的閱讀能力和積累都很有好處。
3、交流作業、給家長講個故事等。人是感情動物,感情需要交流,而語言的主要用途就是相互交流。而現在的兒童很缺少與他人的交流,有時就可以設計、提供一些話題布置成作業,讓學生與父親、母親、老師、同學、朋友,進行交談。不僅可以提高其會話能力,更發展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4、實踐活動作業。根據當地的實際環境和課本的內容特點,布置一些實踐作業如家務勞動、參觀、調查、小旅遊、扮演課本里的角色等,讓學生既安排好了自己的業余時間,同時也能有所收獲。
❻ 淺談如何分層布置小學語文作業
新課程標準的一個支撐理論(即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認為:每一個學生的智力都各具特點並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有自己的學習類型和學習方法,教師要將學生視為具體的、活生生的、有豐富個性的、不斷發展的個體,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課程學習的特點,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給每一個學生提供思考、創造、表現及成功的機會。因此,教師給學生布置作業應做到因材施教,做到客觀看待學生身上存在的學習能力方面的差異,採取分層作業的方式,使每個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最優發展,真正讓作業對每個學生都適合並且發揮其最大的效益。教學中我們也看到「一刀切」這一傳統的作業模式嚴重阻礙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和潛能的發揮。這也導致了一種現象:有的學生「吃不了」,有的學生「吃不飽」。下面談談我對語文分層作業設計的幾點體會。
一、豐富作業類型,關注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語文教學旨在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何謂之語文素養?即: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思想情感、語言積累、語感、思維品質、品德修養、審美情趣、個性品格、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有機整合。
作業做為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在設計時更應該著眼學生語文素養提高,涉及到「聽、說、讀、寫」各個層面的練習,小學語文作業布置從以下幾類著手:
1、布置預習學習內容的作業。
小學高段學生已經具備相當不錯的自學能力,課前讓學生從「初讀課文」和摘錄「好詞、好句、形近字、多音字、小問號、資料袋」兩個方面入手,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盡其所能對課文進行預習,有準備地進入課堂更有利用學生發揮潛能,成為課堂的主人。
2、布置落實訓練目標的作業。
根據課時目標把握課時目標,布置作業緊緊圍繞目標。
3、布置口頭識記的作業。
如:課文的朗讀與背誦,二會字的識記等。
4、布置觀察、收集類作業。
這類作業往往能為了解課文內容做好鋪墊,為學生寫作準備第一手資料。在教學《愛如茉莉》這篇課文時布置學生提前觀察家人之間的相互交流,體會濃濃的親情。對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和抓住生活細節寫作都有很大的幫助。
5、布置親子互動類作業。如:
1)推薦書目,鼓勵親子共讀,充分利用了家庭資源的同時也解決了課外閱讀面廣,涉及問題較多,教師不能一一兼顧的問題,提高了閱讀效率。
2)布置學生把學到的課文講給家長聽,檢測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掌握培養了口頭表達能力,同時發揮的家庭教育一對一因材施教的特長。
3)寫心裡話讀給家長聽,促進親子關系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二、了解學生「消化能力」
1、了解學生知識基礎。
同一個班集體內學生對於已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不盡相同,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是分層布置作業的前提。基礎知識不過關的學生由於受字、詞掌握漏洞,語言表達能力的限制,接受新知識較為困難,如果布置作業時一把尺子衡量,無異於揠苗助長。根據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可以分為四類。基礎C層:沒有掌握學過的生字詞語,語言表達能力差,學習新知識較為困難。基礎B層:學過的生字詞語掌握情況良好,句子的理解能力及語文基本知識掌握情況良好。基礎C層:對已學知識掌握良好,並具備相當好的學習能力,能在學習中發現問題,探究解決,積累到豐富相關知識,學有餘力。
2、了解學生學習能力。
學生接受新知識的能力也各不相同,同樣的字詞有的學生寫一兩遍就記住了,有的學生可能四、五遍都記不住,有的題目部分學生可能獨立完成且游刃有餘,有的學生可能獨立完成不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會受到已有知識的限制,基礎知識掌握較好的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表現出的學習能力總會比其他學生強一些,同時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基礎也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常言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布置作業,合理提出要求,讓所有的學生都有「跳一跳能夠得著」的感覺,那麼學生在做作業時困難少一些,成就感多一些,興趣濃一些,質量一定會高一些。
3、了解學生家庭情況。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啟啟蒙老師,家長文化水平的高低,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著自己的孩子。有的家長文化水平較高,面有的家長也可能不識字,可想而知,學生所受家庭教育的內容和方式也是截然不同的。不同層次水平教育下的孩子,他們的能力及習慣也是參差不齊的。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避免在教學中對家庭教育寄予過高的期望,也有利於利用家庭資源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同時也能使不同家庭背景下的孩子都能得到提高。親子互動類作業,許多孩子不一定能在家庭內完成,了解了學生的家庭情況後可以在班集體內為學生提供交流的平台。例如: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作文教學時我布置了這樣一個作業「和家長談談自己了解到的新聞,以及自己的看法並聽聽家長的見解」。有的孩子家庭情況特殊父母忙於做生意加之受文化程度影響無法對孩子講的情況給予正確判斷,在交流時讓這些孩子先說說,集體幫他完善。和家長談得較成功的也讓
❼ 淺談小學語文怎樣布置作業
注意作業的多樣性
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夠穩定。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需要設計多樣化的作業,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途徑與方法,創造語言學習的環境。
1、設計讀寫結合作業
如在學習《白楊》一文以後,我要求學生欣賞茅盾先生的《白楊禮贊》。並與《白楊》一文進行比較,冰心的《鳥的天堂》後,同時,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比較的能力,這樣,學生有了真情實感。接著我鼓勵學生運用借物喻人的方法仿寫,讓學生將自己觀察到的和體驗到的東西寫下來。
2、設計情景作業
例如,在教學《半截蠟燭》一文後,我先讓學生欣賞優秀的劇本,以次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慾望。至於劇本怎麼寫,我介紹了一些劇本範例給學生,在關鍵之處作些劇本與指導,讓學生學會寫上簡單的序幕,學會初步安排幕與場,並配上旁白、對白和獨處,學生通過自己編排課本劇,不僅鞏固了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而且增強了理解能力,無形中學生的在創造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3、設計主題性作業
主題性作業不僅把學生作業活動與研究,解決實際問題結合在一起,有強調了在情境中完成,因此它不僅促進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且培養了他們的創新精神。
例如:我在在教學《楊氏之子》時,除了要求學生寫出文章譯文,我還要求學寫把此文改寫成一則有趣的小故事。用上通俗易懂的口語;指導學生通過查閱有關資料,進行編排整理,以次達到了訓練思維、培養個性的目的。這樣的作業要求學生運用課本知識與課外知識相結合,應用性強,同時也符合兒童求異、求奇的心理,受到了課外結合的理想效果。
❽ 小學語文作業怎樣布置才有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長期的教育影響和社會實踐中不斷發展起來的。孩子對學習產生了興趣,自然會全心全意地努力學習。 布置家庭作業可以允許學生選擇完成的方式,可以在與爸爸媽媽的合作下完成,也可以和同學合作完成。如和爸爸媽媽一起製作手工,一起分角色朗讀一篇課文,一起講故事;和同學一起做手抄報等。甚至放手請學生自己給自己布置作業,自己選擇作業,自主定量,把做作業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可以選擇靈活多樣,偏重於理解、想像、運用的提高性作業;也可以選擇比較簡單的鞏固性作業。這樣的作業設計能滿足不同程度學生的要求,能力強的可選擇較難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簡單的。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作業,就能使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中來,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❾ 小學如何布置語文作業
作業與教育活動的其他各個方面有著密切的關系。它既是教師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又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優質的作業有助於學生所學知識的鞏固、深化,有利於學生智力和創造才能的開發。
作業布置的目的不外乎有兩個:一是通過練,掌握並加深理解學過的課堂知識。二是運用學過的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新課程下的作業應當讓學生在完成過程中體驗幸福和快樂,使作業成為學生成長的一種自覺的需要。因此,教師設計作業,既要顧及作業的一般作用與功能,更要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改革作業的形式與內容,讓作業從「寫」的單一形式中走出來,使作業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從而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都得到提高。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嘗試了以下做法:
一、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把做作業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學生是有差異的。有差異的學生做無差異的作業,勢必會造成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的現象。這樣,學生的語文能力的發展就會受到遏制。承認並尊重這種差異性,是主體性學習的一個重要特點。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一定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作業有一定的層次性和發揮性,便於學生選擇練習的量度和難度。
二、激發學生的興趣,布置實踐型的作業:
長期以來,人們往往把作業的功能定位於「知識的鞏固」和「技能的強化上」,導致作業陷入了機械重復、單調封閉的誤區。教師布置作業總是本著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則,認為學生做得越多,記得越牢,將來學生的能力也越高。但是,小學語文要培養的是學生聽、說、讀、寫四方面的能力,因此,這種單一的書寫作業已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而且,單調的書寫工作也常常是一些學生失去學習興趣、不做或不完成作業的原因之一。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我經常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和特點,設計形式多樣的課外作業,爭取使作業富有創造性,聽、說、讀、寫、做、玩、觀都可能成為語文作業,讓學生總保持一種新鮮感。使學生不覺得是為完成老師留的作業而被動做作業。我曾嘗試過下列語文實踐性作業,學生興趣盎然,樂做喜學。1、續寫。在學完課文以後,為了加強思想教育,深化對課文的理解,引導學生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順著作者的思路把課文再寫下去。學生通過豐富的聯想和內心體驗,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同時發展了思維能力和想像力以及表達能力。如學完《太空梭》一文後,我讓學生續寫小飛機的未來?通過續寫,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了文中蘊含的普通飛機和太空梭各有各的長處及用處,不應妄自菲薄的道理。2、做資料卡。在學一篇課文之前,我留預習作業搜集課文相關資料做成資料卡,卡的大小要求是一樣的,卡須有一定厚度,以便學生整理保存,我告訴學生這就是他們的財富。不要小看學生做成的這張小小資料卡,它里邊可滲透著孩子們不少的汗水。如在搜集之前,學生得先會質疑,我要搜集什麼?搜集什麼的問題解決後,第二個問題馬上來了,到哪裡去搜集?這時學生就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搜集相關資料的渠道是很多的,如可以到圖書館、上網、問周圍的人等。從中,學生可以獲得多方面的鍛煉。3、觀察體驗。學課文之前或學完課文之後,為了讓學生明確某些自然現象的存在,布置學生親自觀察,切身體驗,然後寫成觀察日記。如學完《燕子》一課後,為了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小燕子的可愛,我給學生布置觀察我們身邊的春天,學生興趣特別濃,通過觀察學生不僅享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在觀察日記中有些同學春天景色描寫特別美,還寫到了春天的其他一些可愛的動植物,從中抒發了自己對大自然的那種無限熱愛的感情。4、畫圖想像。為了更好地學習課文,調動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感受語言文字的美和魅力,通過畫圖想像學生可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有助於學習。例如,在教學古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時,為了讓學生體會詩的意境,我布置了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詩的理解畫一幅彩色畫的家庭作業。當時學生們的熱情特別高漲,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第二天,大大小小的畫交上來了,看著這一幅幅流露真情的畫,對我而言,與其說是在批改作業,不如說是在欣賞作品。學生從中也切實感受到了"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好深遠的意境。5、排演課本劇。對於一些思想教育性很強,故事生動的文章,可以布置學生自願組成小劇組編成課本劇。學生編課本劇的過程實際就是學生各方面能力得到鍛煉的很好的機會。如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自製一些簡單道具,為了表現人物品質學生就得認真揣摩人物的語言、心理、動作、神態等,為了排好課本劇必須學會與他人合作等等。這項作業很花工夫,但學生對排演課本劇作業非常喜歡,例如學了獨幕劇《公儀休拒收禮物》後,學生就試著把這個劇本演一演,將文字轉化為具體的形象,興趣濃厚。6、課外閱讀。其一,指導學生閱讀與所學課文相關的文章。如在學完《虎門硝煙》一文後,讓學生閱讀有關「虎門硝煙」的這段歷史再將其介紹給其他同學,培養學生搜集、應用信息的能力;再如學習《三顧茅廬》等名著中的選文時,可鼓勵學生閱讀其原著《三國演義》,了解故事發生的背景。其二,指導學生閱讀其他各類書刊,包括中外名著、散文、詩歌等等,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量。
學生實踐性作業形式很多,這要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不斷鞏固完善與創新,力爭讓每個學生在適合的自己的作業中都取得成功,獲得輕松愉快和滿足的心理體驗。
三、聯系學生生活,體現作業的開放性
作為語文教學內容重要之一的作業,也不能局限於課內學習內容中,拘泥於課本知識中。小學語文課本的內容雖然豐富,但是知識畢竟有限。語文學習的天地很廣闊,語文教學的觸角要伸向小學生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讓學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營養。
例如,可以讓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活動。通過走訪、查閱有關資料,對所熟悉的周圍環境,人物等進行調查活動,了解生活的變遷,環境的變化,時代前進的步伐,社會的進步,學習身邊的榜樣。這對豐富學生的閱歷,學會與人相處很有幫助。還可以要求學生每天看新聞、說新聞;到大街小巷去收集廣告語、警示語進行交流……這樣把作業設計與兒童的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學習活動結合起來,構成一個和諧的學習整體,以鞏固、應用、深化所學的語文知識,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鞏固語文知識,發展語文能力、創新能力,在豐富的社會生活中得到提高。
另外,在作業評價上,也應當考慮針對不同學生的智能情況實施不同的評價方式。有必要採取新的作業評價方式,不單單注重學生的知識學習結果,還要與作業方式改革相呼應,把學生的小發明、小創作、小論文等納入評價內容。這類實踐性作業的評價,應立足於鼓勵、激發、引導。教師要用贊揚、鼓勵、期盼、惋惜等情感語言來激勵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讓學生參與到評價的過程中來,把教師評價、小組評價、自我評價結合起來,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人。
「教者有心,學者得益。」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它的優化設計,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減負空間,豐富課餘生活,發展獨特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