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舉一反三思維能力的幾點
舉一反三出自孔子的《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說:我舉出一個牆角,你們應該要能靈活的推想到另外三個牆角,如果不能的話,我也不會再教你們了。後來,大家就把孔子說的這段話變成了「舉一反三」這句成語,意思是說,學一件東西,可以靈活的思考,運用到其他相類似的東西上!姜堰市舉一反三課題組課題研究最主要的目標成果是各學科形成具有普遍適用性的舉一反三的教學模式,個人認為要達到這一目標任重道遠,原因有二:一是各學科有自己的學科特點,同一學科也有不同的課型,同時教師、學生都存在個別差異,要形成教學模式要一個過程;二是初步形成教學模式後還需要一段時間去優化、完善,這也需要一個過程。而舉一反三實質是一種善於變通,能夠融會貫通、觸類旁通的思維能力,是學生終生學習必備的一種思維品質。我們在研究中可以就如何培養學生舉一反三思維能力多做研究,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思維能力,這個目標在一到兩年的課堂實踐中是可以實現的。現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舉一反三思維能力談一談自己個人的一些想法與大家交流,談的不到或不對的地方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一、培養學生舉一反三思維能力應遵循的幾條原則。
1.關愛學生,和學生平等對話
愛是教育的基礎,是教育的本質,教育學生關鍵就在於愛,表揚也好,批評也罷,只是形式不同而已,愛的本質是沒有差別的。一句話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相信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樹立和學生平等的意識,這樣學生才會有一個良好的學習心境,認知活動和意志活動才會被調動起來。這當中尤其是關愛每一位學生,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為什麼隨著年級的升高舉手的同學越來越少,為什麼有的學生畢業後叫你一聲老師,你卻想不起他叫什麼,因為關注課堂進度、或者關注教學秩序的原因,我們板起了我們的面孔,我們潛意識里關注了少數優秀的學生,那些中等生幾乎沒有發言的機會,他們也就習慣了被遺忘,後進生害怕被老師批評,他們也不敢舉手,課堂秩序好多了,可是學生思維卻凍結了,又如何去舉一反三。只有讓每一個學生感受到你的關心和愛,學生才會有表現欲,學生的思維空間才會大,師生關系融洽,教學環境輕松,學生才敢於、樂於在老師、同學面前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達出來。學生的思維有了碰撞,舉一才能舉透,反三才有了基礎。
2.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習主要是學生自己的事情,作為教師只能是一個引導者和促進者。傳統教學模式中,我們習慣認為:教師講得越多、越細、越深、越透,學生學的就越快、越好,教師帶領學生探索,總比學生自己摸索要來的更快一些。事實這樣做容易造成學生思維的惰性。如傳統教師在教學三角形面積時,經常是教師自己演示,證明三角形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並反復強調「等底等高」這個前提條件,推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大大減少了學生思維的機會,從而使學生的思維空間越來越狹窄。不要說「反三」了,「舉一」也舉不好。因為在課堂教學中,他們不需要思考,等到在解答問題時需要思考的時候,他們往往不知如何去思考。即學生對所要掌握的知識,沒有經過自己的思考、探究就似是而非地「知道了」,其實是一知半解,學生運用知識去理解和解答有關問題的能力就不強。要改變這一現狀,就要求教師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主地去探究,去發現有關的數學知識。做到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教師不提示;學生能獨立操作的,教師不代替;學生能獨立解決的,教師不示範。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舉一反三」的能力
3.因材施教
相信每個學生都能學好,教師要確確實實地相信每個學生,放手讓他們自己學習,要相信他們通過自己的的努力,都能學好。學生之間存在差異,但是教師要堅信這種差異是一種可以開發的資源,只要提供必要的學習指導和基本的學習條件,幾乎所有的人都能學好。對學生的要求不能千篇一律,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在「舉一」的基礎上「反三」甚至「反四」,中等的學生可以「反一」,「反二」,基礎較差的同學可以把「一」舉好就行了,教師要營造和諧寬松的討論氛圍,讓學生在自由討論中做到「生幫生」,讓會的學生教不會的學生,教師只做評定、補充、更正,促進學生的共同進步。
二、常見的教學法中如何培養學生舉一反三思維能力。
1.講授法
從教育者傳授的角度而言,教師教給學生的知識應是經過精挑細選的基本性、基礎性的知識,能起到示範的作用,常用的就是我們教科書上的例題,教師也可以自己根據班級實際進行例題改編,通過對例題的深入理解,有助於學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有助於學習的遷移和實際應用。
講授法實施程序中的三個階段:
(1)範例闡明「個」的階段,也就是「舉一」。
即通過整體的一個或幾個典型例題來說明這個整體的特性。換言之,這一階段的教學就是要求教師通過個別的典型例題來說明這一類題型的特徵,使學生認識這一類題型的本質。
(2)範例闡明「類」的階段,也就是「反三」
通過對在「個」的階段獲得的認識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歸類、推斷,使學生從「個」的學習遷移到「類」的學習,即通過對幾個例題進行歸類,對本質上一致的許多個別例題進行總結,使學生認識這一類題型的普遍特徵。
(3)範例掌握規律的階段
在前兩個階段教學的基礎上,教師適時點撥,將獲得的認識提高到對規律的認識或某種數學思想的認識,使學生掌握這一類題型的普遍規律。
講授法是教師常用的教學法,在運用講授法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三點:一是教師所舉的例題要有典型性,要能體現某一題型的特徵;二是反三練習時,習題要富有變化,要有思維梯度,不能是單一題型的機械重復。三是不能以教師講代替學生的思考過程,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歸納總結結論性的環節要讓學生自己去完成,更多的時候,讓學生去表達,讓學生去評價學生,糾正錯誤。
2.自學法
自學法指教師先提示課堂教學目標,引導學生自己看例題、找規律,再讓學生舉一反三,做與例題類似的習題,然後教師引導學生研討解決存在的疑難問題,最後讓學生當堂完成作業。
具體教學程序及注意點如下:
(1) 揭示教學目標
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及所要達到的要求。
在這一環節要注意四點:一是目標要准確,課堂教學目標一般為「運用」和「熟練運用」,即要求學生能運用學過的知識和方法來分析解決較問題。二是自學的內容:課本第幾頁至第幾頁的內容;三是自學的時間:約幾分鍾;四是自學的方法:邊看書思考例步驟和解題思路,同時尋求解決例題類似的習題的方法、步驟。
(2)布置學生自學
學生看例題;理解例題的解題方法步驟;思考與例題類似題目的解法。這一環節教師要注意的是學生在自學時,教師的語言不宜太多,聲音不宜太大,以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3)檢測自學效果。
請學生上黑板板演與例題類似的題目,其餘學生在座位上做;教師行間巡視,了解座位上學生的解答情況。教師在設計習題時,要注意習題要有啟發性和變通性,
(4)針對學生的問題進行點拔、矯正
其目的是使學生知道解題過程是對還是錯;引導、幫助學生找出產生錯誤的原因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規律。這一環節要注意組織學生討論,引發學生的思維大碰撞。教師只作評定、補充、更正並適時引導歸納有關步驟,理解有關思想方法或者啟發學生小結注意點等。
(5)布置作業
通過獨立完成課堂作業,鞏固本節課所學習的解題方法,使學生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個人認為自學法是能較好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能力的,這樣的教學模式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在數學知識形成過程中掌握其規律、方法,逐步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引導學生由「學會」向「會學」發展,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三、課堂教學中要注意的幾個細節
1.以學定教
教學過程中教師「教什麼」、「怎樣教」,學生「學什麼」、「怎樣學」,誰更重要?是讓「學生走向教師」還是讓「教師走向學生?」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教什麼和怎麼教,決不是凌空可以規定的。他們都包含『人』的問題,人不同,則教的東西、教的方法、教的份量、教的次序都跟著不同了。」我們應該 「以學定教」 在考慮教學內容、教學策略的時候,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學為本,真正做到了「教師走向學生」。鑽研透教材,對教材進行二度開發,適當改編例題,或改變教材內容的出示循序,做到既適合學生的當前的知識水平和思維習慣,又有創造性的開發和拓展,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把課堂評語說到學生心裡去
客觀、准確的課堂評價語言是學生及時獲得反饋信息的重要途徑。通過這條途徑,學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分析學習中的得失,從而調整學習環節,改進學習方法。同時課堂評語又代表了教師對學生學習的認可程度,反映了教師對學生的情感和態度。肯定的評語能使學生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強化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而中肯恰當的否定評語,會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產生一種緊迫感,成為他們學習的動力。孫雙金老師曾經說過「評價語言在教學上佔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師評價恰當與否,說小一點,關繫到課堂氣氛、教學效果;說大一點,關繫到學生的終生發展,所以應給予足夠的重視。」 課堂中教師應提高自己的課堂評價技巧,讓課堂評價語言能夠說到學生的心坎上。我們數學老師尤其要注意這一點,數學的學科特點常常使我們的評價語言單一,「對」、「不對」、「再想一想」是我們用的最多的,這樣的評語會使課堂氣氛壓抑,抑制學生的思維。我們應多用一些具有鼓勵性、啟發性、指導性的評語,力求評價「多元性」 、「准確得體」、「客觀真誠」,如 「這位同學雖然錯了,但提醒了大家,我們同樣感謝他!」「你再思考一下,老師相信你一定行!」「多有創意的想法啊,真棒!」 、「你真聰明,比老師分析得還好!」「你的想法很獨特,其他同學還有不同的見解或補充嗎?」「沒關系,只要你認為有道理,就要大膽地說出來!」等等,力求讓我們的評價語能刺激學生的興奮點,打開學生的發散思維,成為學生智慧的助燃劑,促進學生舉一反三。
3.疑難處多用討論、交流的合作學習形式
學習中相互合作,對關鍵性問題展開討論,在討論交流中充分發揮「學生共同體」的作用,學生思維積極、互相啟發、相互激勵、共同完善。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學習積極性才會高,對所學知識才能理解深刻,才能做到靈活運用、舉一反三。
4.概念性內容多讓學生自己探索
研究表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自己的努力探索學到的東西,印象最深刻,那麼解決問題的積極性也會越來越高。對一些定義﹑規律﹑計算公式、法則等可讓學生自主探索,經歷知識的的形成過程,學生的學習效果會比教師演示講解的效果好得多。如果學生在探索過程中思維受阻時,教師只作適當的提示和暗示。比如我在講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時,沒有直接把學生往平行四邊形上面引,而是給學生一些三角形的紙片,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說「我們已經學過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你能將手中的三角形變成這些圖形並求出它的面積嗎?」然後讓學生自主探索,小組間討論,再組織交流,每出現一種方法就全班交流,對方法的正確性進行考證,對了加以表揚,要全班人向他學習,錯了加以鼓勵,孩子們忙得不可開交,爭得面紅耳赤,有的變成長方形,有的一個三角形變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雖然同學們討論得出了「底除以二再乘高」、「高除以二再乘底」這樣的看上去不舒服的算式,但我總加以肯定,讓學生體會到所學會的知識是自己「發現」的,自己「創造」出來的,從而體會到自己的成功和進步。學生在愉悅的情緒中產生一種渴求學習的願望,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進而能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舉一反三。我覺得沒有探索、只有講授的話,學生的思維就會局限於課本,局限於老師的講解,就不會舉一反三,更談不上創新了。
5.注重比較,在比較中舉一反三
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重比較,一是本節課題目間的比較,通過比較使學生弄清楚同一知識,不同題型間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可以使學生明晰解題方法和解題的注意事項,做到對本節課知識的深刻理解。二是新舊知識間的比較,通過新舊知識的對比,勾通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可以幫助學生拓展已有的知識體系,完善知識結構,並使有關的教學內容系統連貫和相對完整。而學生對於相對完整的知識比較容易理解,也就容易掌握,從而做到新舊知識間的舉一反三。例如:我在講《列方程解百分數應用題》時,由於學生五年級和六年級上學期已學過列方程解實際問題和百分數的有關知識,我安排學生復習練習後自學例題,再嘗試練習,學生嘗試練習後,我安排了一個比較環節,今天學的知識和上學期學的已知一個數,求這個數的百分之幾的題目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組織學生討論,得出相同點是都要找出數量關系式,不同點是已知一個數,求這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已知單位一,直接用乘法計算,而今天學的是求單位一,要用方程解或用除法計算,同是百分數的實際問題,這一比較,就能幫助學生明晰解題方法和解題的注意事項。然後在學生鞏固練習後我又安排了一個比較環節:列方程解百分數應用題和以前學的列方程解整數實際問題與分數實際問題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學生討論後得出:他們的解題步驟是一樣的;倍數、分數、百分數雖然形式不同,但都是表示兩個量之間的關系,其實質是一樣的,解題方法也相同。這樣的新舊知識比較有助於學生,溝通知識間的聯系形成知識網路,長期訓練,學生學到一個知識就會想到和以前的某個知識有聯系或有相同的地方,從而促進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6.做好課堂小結
每一節課結束以後,教師要做好課堂小結,通過小結與學生一起回顧,加強學生的記憶,鞏固新知識。課堂小結不單指小結本課知識點,也可小結學法,也可由教師提出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小結,甚至也可把生生間的互評帶到課堂小結中來。課堂小結要突出要點、重點、難點、易錯點、技能、規律和方法。學生明晰了要點、重點,有助於他們從整體上把握一節課;學生明晰了易錯點,可以找到錯誤的根源,避免再掉入同一個陷阱;學生明晰了技能,就能反思自己的做題水平並進行有針對性地訓練;學生明晰了規律,就能在相近題型中主動應用;學生明晰了方法,就能做到知一解百、舉一反三。小結時可讓學生交流、歸納,可以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及概括、歸納能力。
7.練習要精心設計
新知識形成後,練習是數學課堂的重要環節。課堂練習設計得好,不僅鞏固新的知識,形成技能,又可增添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發展思維、舉一反三。 (1)練習內容要有層次性。練習要面向全體學生,要循序漸進,有層次性。讓不同層次的同學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2)練習形式要多樣化。針對學生喜新求趣的心理特點,練習題盡量避免單調乏味。如可設計填空、判斷、連線等多種形式來提高學生練習的興趣。 (3)練習手段要靈活。 根據學生好勝心強、不甘落後的年齡特點,多採用游戲、競賽等形式完成練習。通過游戲,有助於培養學生高度的注意力和敏銳的觀察力,而且充分調動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8.鼓勵演算法多樣化、求最優也求學生自己會的
練習中常有學生會有一些稀奇古怪的解法,可能與書上的做法不一樣,或在算理上難於理解,但我們不能一棍子打死、加以否定,要給學生表達自己想法的權利。因為這些演算法有時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沒有紙和筆時最常用的。例如解決問題的策略----假設雞兔同籠問題,有的同學直接寫出答案,我問他你是怎樣得到的,他說是湊的,我說怎樣湊的?他說隨便舉一個數,看行不行,不行再改,最後就得到了,但不知怎樣寫算式就直接寫答案了,我說你把湊的過程寫下來就是解題過程,因為這就是一一列舉解決問題的策略。像這樣的方法可能不是最簡便的,但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有時就是這樣用的。學生有差異性,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演算法也就可能不一樣,我們不能禁錮於書本的解法,學生有權利在接觸一個新知識時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以後遇到問題才會舉一反三的去解決。當然在出現多種演算法後,隨著知識的深入理解,我們可以對這些方法加以比較,求最優、最簡演算法,學生也會在一段時間的學習後主動優化、簡化自己的解題方法。
總之,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思維能力,打造有姜堰特色的舉一反三數學課堂值得我們研究的地方還很多,如:課堂語言的修煉,問題意識的培養,數學思想的滲透等等,需要我們持之以恆地去探索研究,我相信通過我們全體同仁的努力,一定可以把這個課題做好,研究出靈動的、充滿智慧的舉一反三數學課堂。
『貳』 應對大數據教師當有「轉化」思維
應對大數據教師當有「轉化」思維
教育信息化帶來了教與學方式的深刻變革,大數據等新技術已經與教師教育產生深度融合,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助推教師教育教學全方位變革與創新發展過程中的巨大潛力也取得了教育界的共識。很多學校將課堂作為推動學校內涵發展的主陣地,通過信息化手段對教師進行課堂觀察、數據採集和分析,得出測評結果,然後制定相應的提升措施,不斷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教師要有大數據轉化的主動自覺目前,以大數據技術為核心的課堂觀察方法與技術改變了以往單純憑借個人價值觀和個人經驗的聽評課方式,實現了基於數據證據鏈的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的診斷與分析:這種方法首先對教師的教學模式、講授、提問、理答方式、師生對話等課堂教學的關鍵環節和關鍵因素進行觀察,通過信息化手段進行大數據採集和記錄,然後進行基於大數據證據鏈的綜合分析與評價,指出本次課堂教學的特徵、優缺點等,或者會給教師一份課堂大數據分析報告作為反饋。對於教師而言,閱讀一份課堂觀察大數據報告的文本不難,而真正發揮大數據的作用,將從中抽離出的結論反向「落地」,使之進入課堂教學的操作層面,實現大數據與教學實踐之間的融通,從而將大數據變成教師反思教學行為的依據、開展課堂變革的線索、改進和提升教學水平的抓手,為學校內涵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性資源,則需要教師建立起數據「轉化」的思維。目前,信息化手段被廣泛應用於學校的管理、教育教學等領域,對大數據的轉化、把握和利用已是無可迴避的大趨勢。面對這一挑戰,教師要在大數據轉化的三個環節形成自覺:首先是大數據輸入的自覺,即教師需要有一定的「數商」,即能對大數據敏感,並能進行大數據收集、分析等輸入的自覺;其次是大數據加工的自覺,即在大數據輸入之後,教師需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將大數據與教學實踐進行有效勾連,並將大數據轉化為教學方法、教學設計等的自覺;最後是大數據輸出的自覺,即在教學經驗、成果等的表達、推廣層面,教師需要自覺形成有數據、有依據、有證據地進行表達的習慣,使數據化表達成為教師教育教學生活的常態。教師要有大數據轉化的行動邏輯和實踐載體無論是從大數據到教學實踐還是從教學實踐到大數據的轉化,都暗含著各自的轉化邏輯。如,課堂教學觀察大數據是以一定的教學、評價等理論模型作為依據和行動邏輯,將教師直觀的、具體的、生動的、感性的課堂教學行為以一種高度抽象、概括和理性的形式呈現出來。同理,教師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大數據,也需要按照一定的邏輯,依託教學領域的各種理論或實踐智慧,生成關於教學模式、講解、提問、理答方式、師生對話等大數據的轉化策略、方式、效果及評價。教師需要一定的載體,才有可能將從大數據中提取到的信息轉化落地。從一個教學過程的全景來看,大數據轉化有三個載體:教學設計。對大數據進行轉化的一度解讀在教學設計階段。即教師在進行教學行動之前,根據從大數據中提取到的信息、自身教學風格和學情進行教學設計,通過大數據精準地定位一個教學設計的優勢、短板主要困難和障礙以及和沒有大數據做依據的教學設計之間的差異,從而規劃好下一步行動的「藍圖」。教學過程。對大數據進行轉化的二度解讀在教學過程階段。即教師按照教學設計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有意識地通過一定的策略、方法將從大數據中提取到的信息與教學實踐過程中的導入、講解、提問、理答、對話等環節相互作用,從而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此外,教師也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對課堂現場生成的大數據加以識別和提取,並能夠在此基礎上進行利用和創造,將其轉化為新的大數據。教學反思。對大數據進行轉化的三度解讀在教學反思階段。即教師要對自己基於大數據的課堂教學進行反思,即通過前後數值的對比,分析自身的教學行為、課堂教學效果等通過大數據的引領所產生的變化,對哪些是預期變化,哪些是生成性變化進行判斷;對哪些因素和細節通過大數據的幫助由抽象變得具體、由模糊變得清晰、由不準確變得准確等進行記錄。反思之後,教師還要能夠帶著這樣的反思和改進措施進入下一個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中,形成不斷依靠大數據來提升課堂教學品質的循環。教師要有大數據轉化的理性判斷使用信息化手段對課堂教學進行大數據收集和分析處理,是教育通過與技術的結合來推動自身改革和創新的進步表現。可以預測,這種半智能化技術手段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范圍還會持續擴大和深入。但是,事物都有兩面性,教師在擁抱這種技術手段的時候,也要對其保持理性,保持批判,盡量做到有「理」有「限」有「度」。大數據使用的「理」。「理」就是不單就數據談數據,而是同時注重把握大數據背後的原理或理念。每一套大數據的產生,都建基於一定的原理或理念模型,而這些模型產生的背景、條件和核心要素等,有可能和當下的應用環境有所差異。因此,教師在使用大數據的時候,要努力追求做到不但知其「術」——能讀懂大數據,更知其「道」——能把握大數據背後的原理和理念,從而更加智慧和靈活地使用大數據。大數據使用的「限」。「限」就是為大數據的使用范疇劃定邊界。任何一種工具的開發都是針對某一種特定的對象,因此,每一種工具的適用性都是有限的,教師需要對測評方法與測評對象的適切性保持清醒的認知。大數據作為一種測評方法,適合何種性質的學科、何種類型的教學都需要教師進行審慎的判斷。大數據使用的「度」。「度」就是理性看待大數據手段的工具價值,不過度倚重數據。以大數據為代表的量化測評方法只是眾多教學測評手段中的一種。盡管這種方法因其精準性、直觀性等優勢在當前學校課堂中得到相當廣泛的應用,但因為教學過程是一個涉及教學技術、教育價值、師生心理變化等顯性、隱性要素交相作用的過程,教師依然要重視傳統質性測評方法的價值和作用,使二者有機結合,共同促進教學品質的提升。
『叄』 淺談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要根據教學目標、學生的需要以及當地客觀條件,積極地和有創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版學方法;不斷對自己的教權學行為進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為具有創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師。只有在吃透課標、深鑽教材、研究學生的前提下,才能做到精心備課,在教學中胸有成竹和有的放矢。
『肆』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沒有什麼技巧的
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使孩子收益終身,尤其是小學階段,小學階段是孩子從一個天真頑劣的小孩到一個真正接受知識的小學生,從各個方面進行要求規范的時期。在這個時期良好的學習方法是孩子成績優異的關鍵,很多家長不知道如何給孩子補習小學數學,那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了解補習小學數學的五大技巧。
現在的時代是一個多元化的教育時代,孩子們的大腦不僅僅是課上的40分鍾,而是要勇於積極的探索,在給孩子補習小學數學的時候著眼於以上幾點,加上對課本知識的結合,孩子的成績定會有所提高,於此同時孩子更多的學習到的是掌握知識的方法。
『伍』 淺談怎樣讓學生在課堂提問中學會反思
教師應充分發揮課堂提問的效能,讓學生在教師的提問中學會反思,即在「師問」中反思。「師問」就是通過教師在課堂中的提問來點撥、啟迪學生反思。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有追求熱鬧的一問一答的表面性提問;有未經設計的「是不是」「對不對」的習慣性提問;有缺少思考空間的過多性提問;有偏離學生思維最近發展區的無方向性提問;有偏離學習內容重點的隨意性提問……我想,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之一是缺乏提問的目的性造成的。小學生的學習必定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習,就算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反思能力,教師的引領仍然是必要的。教師要把問題提在學生需要反思處,要帶著培養學生反思能力這樣的目的來設計提問,並結合學生的自我提問,逐步實現讓學生在課堂上學會反思。
一、在知識關鍵處發問,誘導反思
問就要問在點子上,問在關鍵處。在知識關鍵處精心設計問題能引起學生的注意,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幫助學生掃除學習的障礙。一是在知識生長點處提問,要從一個知識點延伸出更多的知識來,為新知識找准生長點,誘發學生從已有知識向新知方向思考。二是在知識重點處提問,引導學生回想相關的知識,加深學生對重點知識的記憶,逐步培養學生學會尋找難點。三是在知識聯系處提問,用聯系的觀點把新知識納入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網路中,以新知識聯想舊知識,並根據已有的知識和學習水平,自己去自學、去發現、去再創造。四是在知識的難點處提問。難點是學生認知上的障礙,不同學生的學習難點也會有所不同,教師要有意識地去了解每一位學生,有針對性地反復引導,學生才能有所突破。
在知識的關鍵處發問是為了提醒學生注意並引起思考,要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在接受問題後有時間來醞釀、發展和組織想法。例如,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引入1/2+1/3後,教師可以提問:「這兩個分數的分母相同嗎?分母不同的分數能不能直接相加?為什麼?」這樣設計的提問問在了知識的關鍵處,有助於學生理解為什麼要通分的算理,為學生的思維指明了方向,也有助於學生反思。這比「1/2與1/3這兩個分數有什麼特點」的提問要問的明確具體。
二、在認知偏差處追問,誘導反思
認知偏差處是指學生似懂非懂、似明非明的地方。在知識的講解過程中,由於教師固有的思維或理解上的差異,造成學生的認識與教師認識之間的差異,教師往往以自己的話來代替學生的話,教師自己理解了,就認為學生也理解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追問「你是怎麼想的」「這是什麼意思」「是這樣的意思嗎」等,根據學生回答的信息反饋,可以及時捕捉到學生認識上的模糊點,也就可以有針對性地提出思考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反思,使模糊的概念得以澄清。
例如,教學「倒數」時,有學生會自然認為「倒數就是倒過來的數」,學生憑借自己的認知經驗,用生活化的語言表達了對「倒數」這一概念的初步認知。可以說這是模糊的,也是不全面的,更是不準確的,但對於學生來說,這又是實在的,是他們認識的起點。教學過程其實就是要激活、重組、積累、提升學生的已有經驗,教師可在學生認知的偏差處追問,讓學生將模糊的經驗變得清晰、紊亂的經驗變得有序、錯誤的經驗變得有價值起來。面對學生「倒數就是倒過來的數」的回答,教師不應簡單地予以否定與糾正,可以在追問中讓學生自己反思,如逐步拋出兩個問題「0.7、0.35這樣的小數有倒數嗎」「5、19這樣的整數有倒數嗎」。學生在回答這兩個問題的過程中,感悟到原先認識的不準確和不全面,產生尋找正確定義的渴望。
三、在思維受阻處引問,誘導反思
教師要善於洞悉學生的數學思維,在學生思維臨界狀態下適時點撥,促使學生產生「頓悟」。 引問的關鍵在於激發學生的思維,進行思維的點撥。學生在積極學習、認真思考中,當思維遇到障礙和矛盾而不能進一步進行深層次的思考時,教師應在關鍵處有意識地引導和提問,及時提供科學的思維方法,為學生指明思維的方向,打破思維定式,開拓思路,突破難點,讓學生在更高層次上繼續思考。如在學習中,學生往往會遇到很多「形似質異」的知識,就很容易習慣地利用以往形成的思維經驗來進行理解。這時,教師可多問幾個「為什麼」「你們怎麼想的」來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不僅便於教師了解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而且能達到學生間互相交流思路的目的,相互啟發、取長補短,提高學生的反思能力。
例如,教學「3的倍數特徵」時,之前學生剛剛學習了2、5的倍數特徵,知道判斷2、5的倍數特徵都是看個位上的數,學生自然而然地把看「個位」遷移到3的倍數特徵的學習中,當發現這種方法無效時,學生表現出束手無策。如果沒有教師的引導點撥,從觀察個位上的數到觀察各個數位上的數值之和,這個很大的思維跨度學生是很難逾越的。教師可以先創設這樣的情境,讓學生任意報一個數,教師能很快猜出它是不是3的倍數。學生報數,教師把是3的倍數的數和不是3的倍數的數分類寫在黑板上,同時又有意識地把這些數按個位分成是3的倍數與不是3的倍數兩類,然後引導學生探索規律。教師第一次引問:「2、5的倍數特徵只看這個數個位上的數,3的倍數是不是也只看這個數的個位呢?」之後找一組簡單的數讓學生觀察,可以從簡單的12與21這一組數出發進行第二次引問:「個位和十位合起來看看怎麼樣?」學生相加後發現和是3的倍數。教師第三次引問:「是這樣嗎?看看這些數是不是也有這樣的規律?」之後,學生在計算中找到了隱藏其中的規律。整個教學過程是在教師引導下,通過學生自己的理解、頓悟逐步將知識內化為自己的,這個過程就是一個自我反思的過程。
四、在規律探究處設問,誘導反思
學生探究知識的過程,就是突破重點的過程。數學學習要像進行科學探究似的,提一些引導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一步步地找到答案或者總結出結論;也可提一些有啟發意義的提示性問題,讓學生在教師的提示下,自己去尋找答案,實現知識的頓悟與內化。在規律的探求處設問,可促使學生在課堂中積極思考,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學習新知識,得到新規律,從而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教師要鼓勵學生自己去揭示問題、探索知識和規律,體會一個探索者的成就,讓學生獲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巧設提問讓學生由疑惑不解,進而積極思維,到最後豁然開朗,如此遞進,將會達到更加完美的學習效果。
例如,教學「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時,教師可以這樣設計問題:①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已學過的什麼圖形?②拼成的圖形的底是原來三角形的哪一條邊?③拼成的圖形的高是原來三角形的什麼?④三角形的面積與拼成的圖形的面積有什麼關系?⑤怎樣表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⑥為什麼求三角形面積要用底乘以高除以2……通過這樣一系列的問題,不僅使學生較好地理解了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而且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反思能力。教學時教師要盡量放手讓學生去解決問題,教學後可以將這些問題記錄在該課的首頁,為學生進行「自我提問」提供範例。
五、在習題考點處詢問,誘導反思
考點,就是指在試卷中經常出現的練習形式。考點處詢問就是在課堂教學時,為了引起學生對學習相關知識的重視,教師針對這些「點」提出相應的問題,讓學生知道考試的相關內容,力求讓學生通過回答問題,及時准確地掌握這個知識點,使學生在今後學習和復習中學會有的放矢,實現有針對性地把握考試命脈,進而培養學生對試卷習題的反思能力。課堂中,教師在考點處反問時要力求突出重點、難點,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一些容易但必考的考點,教師可以提一些簡單的問題並有意識地加以說明與強調。對難一點的內容,可把問題分解為由易到難、由淺到深的一系列小問題,通過問題層層地推進、解決,幫助學生理解有難度的考點,讓學生學會從考試的角度來反思自己對學習內容的掌握情況。
例如,在做習題時,是最容易發現學習弱點、發現考點是否掌握的環節。在此,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實際,在考點上設置幾個問題,以便讓問題吸引學生更多的注意力,對知識進行自我內化,主動去反思。如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時,可以設計這樣的填空題:計算5/6-2/7時,先求(6)和(7)的最小公倍數,然後用最小的倍數作(分母),把5/6和2/7分別化成(35/42)與(12/42),最後相減求出得數。通過這樣的練習,既培養了學生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的思維方法,又在習題考點處誘導學生反思。
六、在語言評價處激勵,誘導反思
要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教師激勵性評價同樣起著積極的作用。教師的評價對學生來說,應該是一種賞識、一種啟發、一種幫助、一種激勵、一種人文關懷,既要關注和賞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提高,又要關注和賞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運用方法的優良行為,更關注和賞識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積極表現。教師在課堂上要多說些提醒性、激勵性的評價語,以對學生巧妙點撥、無痕引導,如「能不能說清楚」「說對了但說得不全」 ……要多來些贊美的鼓勵性評價,如「非常善於聯想」「很不錯」「哎呀!真了不起」「太棒了」等,以此將學生的學習情緒調適到最佳狀態,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心理傾向,從而讓「學生在課堂中學會反思」成為可能。
有效的提問,能促進師生間的有效互動,及時地反思教學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從而大大增強課堂的實效性。本文是從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反思能力的角度來思考教師的提問,要堅持「學生提問」與「教師提問」相結合的雙線並進的課堂提問方式,以達到在課堂中培養學生反思能力的目的。
『陸』 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一、培養興趣,營造氛圍,激發學生「說」的慾望
「興趣」在教育實踐中的巨大作用,已經為古今中外的許多教育家所肯定,有位教育家這樣闡述教師對學生興趣的激發和培養:「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兒童正處在多動期的階段,他們的注意力往往無法集中,如果沒有穩定的興趣,他們的任何發展都是不可能的,因此,激發學生說的慾望,必須培養他們的興趣。我們應努力為學生營造「說」的氛圍。
葉瀾教授曾提出應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教師不能以一種嚴肅的態度來壓制學生,使學生始終拘謹於教師的眼皮底下,牽著學生完成教學目標,極大地壓抑學生的思想和情緒。在教學中,教師要甘願蹲下身子與學生平等相處,營造一種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學生能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以一種愉悅、積極、興奮的心態參與到學習中來,並通過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
二、傳授方法,陳述思路,引導學生「說」的技巧
說話也是一門藝術,要求說話者能准確、清楚把自己的思維活動通過數學語言展示給聽眾,不能模稜兩可、含糊不清,所以教給學生說話的方法在培養學生說話能力中尤為重要。
而所謂陳述思路,就是說思維的過程。課上要給每個學生說自己思路的機會,可以個人獨自小聲說、同桌之間練習說、四人小組互相說、在全班說等等,通過說,學習思維方法。長此訓練,學生就會習慣於陳述思路自己解題。在應用題教學中,堅持讓學生用數學語言說清題意,表述數量關系、解題思路,按運算意義口述列式根據、解題程序和解題方法,比如我在教學計算應用題時,以題目「超市一周賣出5箱保溫壺,每箱12個,每個保溫壺賣45元,一共賣了多少元?」為例,訓練學生從條件出發可以這樣想:根據每箱12個,每個保溫壺45元,可以求出每箱賣了多少元?再求賣5箱一共多少元?從問題出發可以這樣想:先求5箱共有多少個保溫壺?再求一共賣了多少元?從這兩個條件求出結果。經常像這樣引導學生用簡明精煉的語句口述解題思路和解題程序,使他們日積月累學會有條理地說。
三、精煉語言,逐層提升,提高「說」的條理性
數學語言說得是否完整、准確、簡潔而有條理,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在不同課型培養其說的側重點有關,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但在每一個環節都要重視對學生說的培養,而且不同課型其說的培養側重點也不同。
教學中在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推理、判斷後,要求學生用數學用語,簡明、准確地回答問題。啟發學生用自己的話總結概括出定義、法則或公式,使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比如我在教學《三角形面積計算》時,我首先引導學生怎樣拼之後,再讓學生動手操作,操作完後,讓學生依次回答下面問題:1、怎樣的兩個三角形才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2、拼成的平行四邊形與三角形的面積有什麼關系?3、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與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麼關系?4、平行四邊形面積怎樣計算?那麼這個三角形的面積呢?通過連續完整的語言推導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學生對知識形成的過程理解得透徹,記得也牢。學生在組織語言的過程中,思維的條理性、准確性就得到了操練。
四、學會反思,培養「說」的能力
學生最重要的學習是學會學習,最有效的知識是自我控制的知識,也就是反思智慧,反思是指人們對於自身的行為思想等進行思考的過程,是一種對認識活動的再認知。新的課程標准從全面育人的角度,提出培養學生「初步的評價和反思意識」的目標。
課上加強反思性教學活動,一旦學生在練習中出現了錯題,不僅讓他把錯題改正過來,還要認真反思自己錯題的原因,在班上講出來。久而久之,學生養成了對自己錯題負責的好習慣,自主進行錯題積累、自主分析錯題原因,在反思中提高學力能力。
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並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經過長時間地、有計劃地培養,讓他們在課堂中敢想敢說、肯想願說、能說會說,從而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使得課堂教學扎實有效。
『柒』 課堂教學中如何做到學思結合
要緊緊的圍繞課文和學生這個主體,根據具體情況而定。比如《皇帝的新裝》,老師邊讀版邊停權下讓學生想像下面故事會怎樣發展;在講到騙子居然什麼都沒有就能騙到一國人,就追問為什麼會這樣,學生自然就會想到是因為皇帝愛穿新衣,而且新衣有一般衣服沒有的特性,這正符合皇上保住皇位的心理。這樣根據具體情況就能讓教學做到學思結合了。
『捌』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使用思維導圖、日記、作品與展示等評價
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決定著世界上每個國家和民族的興衰存亡,也將更深刻地影響著個體的認知和行為模式,因此應從小就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本文嘗試用思維導圖策略去融入小學科學教學,探討其對教師教學成長及學生學習的影響,並對其效果進行分析和反思,從而提供了小學科學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策略的教學案例和一些經驗。 一、思維導圖融入小學科學課的教學理念 近十幾年世界各國都加大了科學課程改革的力度,我國科學課程改革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早期的科學教育對於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小學科學是一門形象性很強的學科,瑰麗多彩的自然現象,生動直觀的實驗,讓小學生在從直觀現象、感性知覺到邏輯思維、理性分析的質的飛躍的學習過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如何在兩者之間鋪設自然過渡的台階,提高教學成效?筆者認為由托尼巴贊所提出的思維導圖是個可行的策略,它是一種視覺組織工具,其知識表徵方式及過程、對知識的表達與理解,與科學教學有其共通之處,可讓學生更容易掌握科學知識結構,理解其抽象概念,提升邏輯思維能力,加強記憶能力。 二、思維導圖融入小學科學課的教學實踐 筆者與南京某小學三年級的科學課教師合作,針對科學課程的特點,參考思維導圖的相關理論和實驗研究,設計並實施了4 節課的科學探究課,通過教師教學示範,逐步引導學生,強調合作學習,以提升科學學習的效果。 (一)教學設計 (二)教學過程 1.思維導圖的學習 思維導圖是對發散性思維的表達,它結合了左右腦功能,能促進思考、記憶、分析及觸發靈感。它對學生而言是新的學習策略,所以在學習階段,採用4-6 人分組的方式來合作完成思維導圖,以減輕學生的認知負擔。練習的時候,教師要強調畫圖步驟與重點:主題放在中央,盡量加上彩色圖案突顯主題;將次概念放在次要支幹上;每一個分支只寫一個關鍵字,字體要端正;關鍵字要寫在支幹線條上面;結合符號、圖畫或色彩讓導圖更豐富;運用交叉聯結不同分支的概念。本課中首先用學生熟悉的童話故事龜兔賽跑為例,告訴學生兔子、烏龜、賽跑是主要概念,看、爬為次要概念,結合植物的分類(圖1)和假期計劃(圖2)兩張范圖的展示,引導學生由認識概念與聯結語開始,培養他們逐漸分辨不同層次的能力,讓學生對其繪制流程有初步認識,等同學對其繪制逐漸了解時,再鼓勵同學獨立完成思維導圖,為下一階段學習做好准備。 2.主題的引入 本課主題是地球上的水,教師將向學生講授地球上的水的分類、比例,補充一些學生並不具備或不一定能夠想到的知識,如:水的物理性質、物態變化等。同時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引導,如人類為什麼總聚居在河流沿岸等,引發學生的探究興趣。由於關於水的主題可以從很多個角度去研究,這就需要教師幫助學生確立一個最基本的探究方向。本課中,教師將水的主題分為水的重要性、水的節約、水污染、水文化四個分支,對學生進行分組,合作學習。 3.小組的合作 各小組分好後,先要對作品內容進行設計。大家要商量從哪幾個方面來探究選定的主題,再進行分工,保證每個成員都有任務。然後通過瀏覽網站,看書等方式收集相關資料並進行分類和整理,由於之前基本已掌握構圖理念和技巧,可以獨立完成思維導圖的製作,學生在上課的時候將導圖作品帶到學校來,小組成員相互探討其概念之間的關聯是否准確,內容是否完整,修改不足之處,共同構建小組導圖。在這過程中,每個同學的思維和知識會得到很好的展示,通過討論,學生之間不僅增強了小組意識,而且容易得到肯定和發現自己的不足。例如同學在進行水污染主題的研究中,列舉了會出現傳染病、生物死亡、植被破壞等問題,在這些概念中有沒有上層的或比較普遍的概念呢?顯然,危害這個概念包含了上述3 個概念,應是主要概念和層次,通過老師的適當的引導和同學的討論,學生逐漸理解主要概念和層次的分辨。 4.成果的展示 各小組將完成的思維導圖向其他小組展示,在此過程中,其它小組的同學可以向該組同學提問,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對其作品進行一定的修訂。教師在此過程中加入適當的引導和建議,最終同學們將研究的主題匯總,共同完成一個較理想的思維導圖。 通過同學們作品的展示,學生不僅學到本小組主題的相關內容和概念,也了解了同一主題不同角度的相關內容,使學生通過不同途徑、不同方式進入相同主題內容的學習,從而獲得對同一事物或同一問題多方面的認識與理解。通過不斷修正和改進,其結果體現了上面四個層次的循序漸進,絕不僅僅是對同一知識內容的簡單重復和鞏固,而是使學習者獲得全面的理解與認識上的飛躍,同時充分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有利於逐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從而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深切體會水與自然、與社會的密切聯系。 本次教學具有以下優點:一是課程內容盡量生動活潑,在思維導圖學習過程中,採用學生較感興趣或耳熟能詳的題材,如學過的課文,童話故事等來吸引學生,絕大多數學生顯示出極大興趣在學習,小部分學生在說明的部份會覺得無趣,但在練習時,也積極加入討論的行列。在繪制導圖的前期,學生很容易隨意繪畫,由於教師積極的引導減少了學生學習新策略的挫折感,並針對少數繪圖能力較弱的同學給予支持與幫助,如概念或層次引導,示範繪圖或提供較佳構圖參考;二是重視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評價學生團隊意識和合作能力,對學生積極鼓勵,激發他們的創造力。三是強調思維導圖的優勢與應用方式,讓學生認同這是一個對他們有用且有效的策略,鼓勵學生將思維導圖融入到其他領域的學習。 不足之處在於:一是思維導圖策略雖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深度和廣度,但對於表示知識體系中概念之間固有的聯系,以及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概念及相互的關系,具有其不足之處。二是由於時間因素,僅用一堂課時間介紹思維導圖的繪制理念和手工制圖技巧,課余時間,教師還可介紹如何用計算機軟體繪制思維導圖。 三、效果研究及分析 將思維導圖融入科學領域教學後,筆者綜合平時觀察與學生作品,與任課教師溝通交流,同時以問卷和訪談法的形式對40 名學生進行了調查。發放問卷40 份,回收有效問卷38 份,從班裡好、中、差3 類學生中分別挑選了3 名學生進行訪談,主要是調查該策略是否能提高科學學習的成效,是否使學生在知識、技能、情感方面有所發展? (一)實驗效果分析 (二)建議 1.思維導圖與概念圖相結合 在教學反思中,我們已指出思維導圖的不足,因此在以後教學中,可將思維導圖和概念圖相結合。這樣不僅幫助教師建立完整的框架體系,有效整合教學資源,還能發現每個學生的知識結構,對所學課程的理解和認識程度,從而對學生所具有共性問題作出具體指導和相應的教學方案,反思學生個性問題的差異及意義;對學生而言,不僅輔助學生在自學過程中理清思路,建立自己所理解的課程框架體系,還可弄清概念及其聯系,提高學習效率。二者的結合,可謂取長補短,不僅能使師生雙方都從新的視角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梳理、深化拓寬,從而實現知識的活學活用,而且還有助於教師的科研和學生的自學。這里有一點要注意,在概念圖的教學中,學生要能分辨主要概念與次要概念,但往往部分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不能發現概念之間的聯系,分清主次關系,教師應針對學生的水平差異調整教學策略,比如可先給出概念圖,留有小部分空格讓學生填空,等學生逐漸熟練,則完全不給任何提示;也可以設置錯誤的概念圖讓學生進行改錯,這樣可使學生認真分析整個概念圖,思考錯誤之處,調動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的積極性。 2.思維導圖融入其他領域 許多研究表明,思維導圖被廣泛應用於個人、家庭、教育和企業,因此我們可將此策略融人到其它學科中。和教師訪談中,該教師願意採用這種策略,它不僅可以作為教學主軸,展示課前思考的成果,還可以和學生共同建構,調動其積極性,增加課堂成效,他表示在其他領域也會運用此策略,比如工作計劃、讀書筆記等等;在學生訪談中,發現少數同學已用思維導圖來展示自己,介紹自己的家庭成員和興趣愛好,甚至有學生將其日記以導圖的形式記錄,這讓我驚嘆不已。因此我們可進一步鼓勵學生在其他領域嘗試運用思維導圖來輔助學習,實驗證明其策略對於閱讀寫作,筆記整理有很高的成效。我們建議各科任課老師進行協同教學,擴展應用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