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淺談怎樣打造小學數學高效課堂
新課改正在全國上下轟轟烈烈的開展,它提出了許多新理念、新精神、新要求,像: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生活中有數學,數學中有生活;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提倡探究式學習,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打造高效課堂,必須了解當今教育形勢的發展,掌握這些新理念,依據新的數學課程標準的編排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活動,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現就新課程下的小學數學教學談談我的幾點做法:
一、導入要新,以興趣引發思維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見,課堂教學要講究導入的藝術。一個精彩的導入,既使學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強烈的求知慾望。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一開始就向學生提出一個十分簡單的實際問題:「你們見過的車輪是什麼形狀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車輪嗎?為什麼?」「那麼橢圓也是沒棱沒角的,橢圓形的行不行?」隨著這幾個問題的討論,促使學生進入深思,教師順勢引導,把學生的思維逼近圓的特徵。這樣的教學,學生容易理解,又能激發有意義學習的心向。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學習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愛學、樂學、會學、善學,從而增進知識,增長才幹。導入新課時,我採用表演游戲、編講故事、製造懸念、創造情景等,具體教學中可根據班級學生情況具體掌握。比如我在教學「最小公倍數」時是這樣創設教學情境的:在美麗的太湖邊上有一個小漁村,村裡住著一老一少兩個漁夫。有一年,他們從4月1日起開始打魚,並且每個人都給自己訂了一條規矩。老漁夫說:「我連續打3天要休息一天。」年輕的漁夫說:我連續打5天要休息一天。」有一位路遠的朋友想趁他們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他們,同時想享受一次新鮮美味的「太湖魚宴」。可他不知道選哪個日子去才能同時碰到他倆,同學們,你們會幫他們選一選嗎?(屏幕上打出兩個漁夫的對話和一張四月份的日歷) 這樣創境入課,象磁鐵一樣,一開始就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出來,吸引其注意力,就如在平靜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漣漪,產生急欲一聽的感染力,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二、新授要實,以聯系促進思維
新授是一堂課的中心環節,提高新授的教學效率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緊緊圍繞培養和提高學生思維能力這個核心,不斷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1、充分注重對孩子思維的訓練。數學是一門邏輯性較強的學科,具有抽象性、准確性和應用的廣泛性。數學教學就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基於這兩個特點的理解,我覺得不管在什麼情境下數學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許多專家的講座報告中也提到一堂課的評價標准,專家們都一致認為:一節課是否上得成功有效,關鍵看課堂教學中是否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發展,學生是否有思維實質的參與。而我認為要達到以上說的效果,教師除了要精心設計課堂教學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師要有更多的實踐智慧,更高超的組織藝術,這樣才能把不同層次的學生引入問題情境去參與思考,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得到相應的發展。如我在教學二年級下冊「兩位數的加法口算」時恰逢植樹節,我便把這節課設計成了一節植樹活動課:先讓一位「小小采購員」到樹苗超市去選購兩類樹苗算出它們的價格(36+28=64),就讓全班孩子經歷思考、討論、交流的過程利用不同的計算方法驗證價格的正確性,以便順利買到樹苗。有些用個位、十位分別相加後再合起來的方法、有些只把28分成20和8再用36分別去加的方法、有些是叫做28拿4給36湊成40再加24的方法……甚至有一個小朋友居然把28看成30與36相加後,多算了2再減2的方法,迎來了所有同學不約而同的掌聲。然後回顧一下這些方法,讓孩子自己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再次到樹苗超市去選購植樹所需的兩樣勞動工具,和同組一起驗證結果的正確性。這樣,讓孩子從小養成多角度、多種方法思考問題的習慣,隨著年級的提高,學生解決一些比較復雜的問題,他們就會用發散思維的觀點來考慮和分析。並且,這樣活動設計,讓孩子親身感受到數學的價值,感受到我們的身邊處處有數學,即《課標》所要實現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等課改理念。新授是一堂課的中心環節,提高新授的教學效率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緊緊圍繞培養和提高學生思維能力這個核心,不斷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教材的主導作用、舊知識的遷移作用、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師生之間的情意互動作用,做到理論和實踐、教與學面向全體學生和因材施教的有機結合。
2、充公預設並注重生成。
打造數學高效課堂既要精心預設又要注重生成。預設是教師以課程標准為依據,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環節等做出的設計性的展望。目的是為了讓課堂教學有序、有效的進行。生成是在課堂中自然出現的,這種出現與教材的精心設計是密不可分的,當然它也是意料之中的。預設與生成是一對矛盾統一體。沒有充分的預設不會有也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它是生成的基礎。生成是預設的補充和拓展,兩者在教學過程中相輔相成,同樣重要。作為一個數學教師就首先要有生成意識,寬容的接納來自學生的生成,善於抓住和篩選有效的生成資源。記得在上《分數的意義》時,請學生從8枚棋子中找出四分之一。學生回答不一,有的認為是1枚棋子是四分之一,有的認為2枚棋子是四分之一,還有的認為4枚棋子是四分之一……當時,我沒有馬上否定說錯的學生,也沒有用事先預設好的問題拉著學生走,而是恰如其分的靈活引導,把握好動態生成的新資源,展示出動態生成的藝術,達到了巧妙運用生成促進學生發展的目的。就像布盧姆說的那樣:「人們無法預測教學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同樣,沒有了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其為一種藝術了。」
3、要充分體現「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數學活動不是一般的活動,是讓學生經歷數學化過程的活動,是讓學生自己建構數學知識的活動。數學活動是學生數學思維的思維場。教師的作用是創設「思維場」而不是直接作用於學生的思維。亞里士多德說:思維是從驚訝和問題開始的。因此,我們教師要通過數學活動來激發學生的思維。
三、練習要精,以訓練來發展思維。
合理的練習是學生學習數學,發展思維的一項經常性的實踐活動,也是師生信息交流的一個窗口,作業應是一種生活,是一種活動,著眼於學生的發展,而非單一的、千篇一律的重復。作為新課標下的數學練習設計,應體現它的效度,突出現實性、發展性和活動性。我認為:
1、練習要具有「娛樂性」。
讓每一個學生從上課第一分鍾到最後一分鍾都能集中注意力,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是上課不能集中注意力又怎麼向四十分鍾要效率呢?要解決這一矛盾,提高課堂效率,就有必要設計一些「娛樂性」練習。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常設計一些「歡樂大比拼」、「奪冠ABC」、「勇攀高峰」等競賽練習。同樣的計算習題,放在不同的情境下,效果也有所不同。學生在這樣一個「娛樂性」的氛圍下做題,學習興趣高,解題速度快 ,鞏固性也強。如我在教學一年級《找規律》時,設計了「採摘智慧果」」這一種游戲。把每一道練習題安排每個智慧果里,學生每做對一道題,智慧果就會落下來,送給大家,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快樂。像這樣的練習,避免了機械重復練習所引起的注意力分散,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鞏固所學的知識,變「要我練」為「我要練」,更增添了練習的樂趣。
2、練習要具有開放性。
新課標指出:數學學習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必須是開放而多樣的。課堂練習是使學生熟練地掌握知識,培養思維品質的具體措施,練習要刻意減少指令性的成分,增加練習的開放性,以使學生的思路更廣闊、更靈活。如一年級學習了元、角、分後,我設計了這樣一次開放性活動練習:向學生展示商店的場景,擺出各種物品供學生購買,假設每生准備5元錢,4個學生為一組,每組要商量如何買才比較合理而又能合心意。這一過程中,一要算好總價,二要注意數量,三要注意品種,對一年級學生而言,應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但由於學生是在具體的情境中(模擬商店),學生心情激動,思維活躍,又有群體合作,創新的火花自然激發,居然每一小組完成的都很出色。教學實例證明:為學生的思維提供一個更廣闊、更開放的練習空間和時間,能使學生在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的同時,不斷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創造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
四、總結要活,以活躍來拓寬思維
課堂教學的結束階段是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將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網路化,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減輕記憶的負擔的重要環節。它對於發展興趣、強化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果說引人入勝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那麼,畫龍點睛的結束則使成功得以鞏固。因此,課堂總結可針對本節課的內容或進行歸納總結,或設置懸念,或開拓延伸,或活動游戲,力求拓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課堂的結束是一個知識點的延伸:結尾是「問號」不是「句號」。例如:在我教學完人民幣的簡單換算時,我這樣布置一個實踐作業:和家長一起到超市,買點生活用品,學會算帳,第二天來匯報給我們的同學。這樣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使知識得以驗證和完善。其次,我在教學中注意把數學知識的探索興趣延伸到對數學文化的感受,讓他們體會數學的奧妙、歷代數學家的偉大。如:在教學完時分秒的認識後,我布置了一個課外閱讀任務「在很久以前還沒有發明鍾表時,人們是用什麼方法表示時間的?」從而把學生引向更為廣泛的數學閱讀。
總之,打造高效率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創設生動的情境,以展現知識背景,使新知變成有源之水。重視學生富有個性的思維表現,促進學生間的思維交流與合作,引導學生在判斷中思維,努力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
B. 如何把小學數學課堂上的生動有趣
vv對!數學,有些枯燥無味,傷腦筋,尤其對小孩來說!做數學PPT,豐富的顏色可以吸引孩子!多做一些課堂活動!可以叫一下關於講課內容的故事!讓孩子說出自己的看法!生動有趣,很容易的!老師要講課輕松,面帶微笑!學生都很喜歡幽默的老師!
C. 淺談如何構建小學數學新型課堂的實踐與反思
在當前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地進行中,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提出課堂中要將以往教授學生理論知識轉變為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創新能力為目的的教學方式。這就要求我們需要轉變原有的教學模式,通過多種教學方式構建新型的小學數學課堂。本文就是針對我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與研究,談談我對構建小學數學新型課堂的幾點看法。
1. 新背景下課題的提出
我國基礎教育走入了一個新的時代,需要創新教學思想與模式來適應當前的教育形勢。小學數學作為基礎學科來說,為學生日後的學習與發展奠定基礎,然而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一般注重理論的傳授,而忽視學生思考的過程。國外教育專家就指出:「中國的學生數學基本功較為扎實,只是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較差,創造能力與實踐能力缺乏。」許多時候教師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只是一味地進行「填鴨式教學」,這種教學方式嚴重阻礙了學生個性與思維的發展,無法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當中。面對這種狀況,我們應當結合小學生的特點與興趣,通過多種教學方式的優化組合,構建出高效新型的數學課堂,實現學生綜合素質與創新思維的共同提升。
2. 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狀
雖然在近幾年的教學改革中,小學數學教學有了起色,但是由於部分學校的教師依然受到傳統教學觀念影響, 在課堂教學中存在著一些問題:
首先,在我國中小學課堂中形成的單一教學模式就是:「教師引出問題---介紹數學理論---分析課本例題---學生練習」,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很容易讓學生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雖然能夠開門見山能夠帶學生直接引入內容,但是容易束縛學生的數學思維。加上小學生並沒有預習的習慣,因此許多時候會出現學生到最後都不知道老師在講什麼的情況。
其次,教師一直將學生當成「聽課容器」,讓學生處於被動的地位。教師難以與學生有效地溝通,不知道學生們喜歡怎樣的課堂與老師。所有的知識都是「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形成互動與和諧的師生關系。尤其作為剛從幼兒園升入小學的小學生們來說,他們習慣了幼兒園輕松的教育環境,而坐到死氣沉沉的課堂中,讓他們有了枯燥乏味的情緒,這對日後的數學學習起到了阻礙作用。
第三,教師教學內容抽象,與生活聯系不緊密。小學生抽象思維較為薄弱,如果不能聯系實際,他們很難理解課本內容,而一些老師為了追趕進度,經常以理論灌輸為主,使課本知識與生活經驗脫離,讓學生們感到學習吃力。
3. 我在構建小學數學新型課堂的實踐與反思
3.1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提升學生興趣
傳統的教學形式較為單一,使學生容易產生枯燥的心理,小學生正處於新鮮認知階段,多媒體技術可以通過視覺、聽覺等多方面感官來展示教學內容,這與學生心理特點相吻合,因此我們可以藉助多媒體設備來輔助我們教學。比如在學習《認識人民幣》這一課時,一般老師都會拿出一些人民幣給學生進行展示,而學生平時就接觸貨幣,因此沒有多少興趣可言。而我會利用多媒體,在帶領學生認識人民幣之後,將一些生活中利用人民幣交易的圖片或者視頻放給學生看,並且如果有富裕的時間我會額外教他們一些認識假幣的經驗,通過利用多媒體來展示豐富的感性材料,能夠調動學生的興趣,進而激發他們的求知慾。
3.2與生活相結合,理解數學意義
小學生由於抽象思維較為薄弱,許多時候單純地靠數字來帶領學生解決問題,學生會感到很盲目,然而數學學習就是為了讓學生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因此如果單純機械地用一些算式訓練,只會讓學生難以真正理解數學的意義。我們可以在課堂中結合具體的生活情景開展教學,比如在學習估算的時候,我們要讓學生能夠與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相聯系。我在最初估算教學的時候,會給學生創設這樣的情景,小明去飯店吃飯,魚香肉絲19元;家常豆腐8元;火鍋雞31元,一共約需要多少錢?學生有著一定的生活經驗,就能夠明白我們在生活中有時候要立即算出大概價錢,加上有3個數量,難以快速得到精準的結果,因此就需要用上估算的方法。另外,我有時候會讓學生提前調查本年級每個班有多少人,然後我會在課上提問如果四個班一起去公園,而只有兩趟車,怎麼辦?學生們都會說兩個班合乘一輛車。我讓學生們說出來一共有幾種搭配方法(自由搭配,不限條件),然後我又提出條件,每輛車只能坐限定的人,這時候學生就會排除一些搭配方法。通過一系列的讓學生參與活動,既讓學生感受到自身的主體性,又能夠感受到估算的必要性,並且通過老師的引導,讓學生切身體驗到估算的作用,進而增強估算的意識。通過這種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很容易讓學生理解數學,並且很快地應用到生活中去。在另一方面,也能夠培養學生團隊能力,更能夠體會到成功的快感。
3.3與時尚結合,增進師生關系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雖然我們教師在課堂中的主要任務是教授數學知識,但是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更容易讓我們將知識傳授給學生。然而當前一些課堂中,教師會樹立起「嚴師」的形象,雖然維持好課堂紀律,卻讓學生難以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我通過在私下與學生溝通,發現他們希望老師能夠平易近人、活潑幽默,因此我會運用一些「懷型」(「時尚」的英文音譯)的語言融入到教學當中,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現在學生說話中都會夾雜一些網路用語,我也會試著去了解這些詞彙,比如「這個題目出的真給力啊」「我們讓這些分數開始pk(比較兩分數的大小)」「我覺得這道題很簡單,有木有?」等等。學生們很快被我幽默詼諧的語言所吸引,因而讓課堂氣氛變得輕松愉悅,師生關系也變得更加和諧,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
結語
新型課堂不只是學生學習的地方,更是發散思維的園地。小學生思維正處於形成時期,我們應當以學生為本,針對他們的心理特徵與興趣去設計教學,讓學生在愉悅的課堂氣氛中提升學習數學的興趣。我們只有不斷地在優化小學數學教學之路上走下去,才能為祖國培養出新世紀人才。
D. 小學數學課堂怎樣提供思考空間變"要我問"為"我要問
新課程標准提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
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好的課堂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創造性的思維,而學生思維的發展是一個長期培養和訓練的過程,在教學中,要充分運用啟發式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最終獲得思維能力的提高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一、創設現實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發思維啟蒙 弗賴登塔爾提出,數學來源於生活,存在於生活,並且服務於生活,而教學過程就是要讓學生經歷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數學問題的過程,因此通過創設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情景,幫助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讓學生感受到原來數學就一直在我們身邊,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發學生思考,從而發現問題。
例如:教學六年級「體積和容積的意義」時,針對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學生學起來會感到枯燥、無味的特點,於是我給同學們講了他們耳熟能詳的《烏鴉喝水》故事,使學生初步感受到小石頭在水中佔有一定的空間,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現象,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打開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引發了學生的數學思考。
二、搭建探索,鼓勵學生合作交流,引發思維程序
合作交流是當今世界首選的最佳學習形式,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形成不同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和性格特徵等的優勢互補,這樣不但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而且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慾望和對成功的渴求。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圍繞中心議題展開合作交流,能充分展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從「學會」向「會學」轉化,促使學生主動地、開放地學習。同時它能充分發揚民主,吸引學生參與,激活思維火花,開啟智慧閘門,給學生以發展個性、展示才華的機會,使學生的探索能力得到提高與發展。 例如:教學五年級「不規則圖形的面積」時,由於學生的思維定式,只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因此學生剛接觸這個問題時,會一籌莫展,無從下手,因此在教學中,我先幫助學生養成事先做好規劃的習慣,告訴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估算圖形的面積,然後放手讓學生合作交流,形成學生自己的思維模式,讓每一個學生在這個問題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再如:教學「最大公約數」時,教先出示下題:分別找出12和18的所有約數,並思考。
(1)12和18的公約數有哪些?什麼叫公約數? (2)12和18的最大公約數有哪些?什麼叫最大公約數?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列舉,順利地找出了12和18的所有約數、公約數和最大公約數。經過思考得出公約數和最大公約數的意義。
教師再出示下列題:分別找出下面各組數的公約數,觀察其特
征。
(1)5和11 (2)3和8 (3)6和7 (4)4和11 (5)1和10 (6)9和25
學生積極思維,很快找出上面各組數的公約數都只有1。在此基礎上,教師稍加點撥,學生就能深刻理解互質數的意義和判別方法。 由於教師對學生的思維程序和方法進行了正確的引導,學生拾階而上,學得輕松,思維具有方向性,教學目標落到實處。 三、設計操作活動,培養建模思想,引發思維內化
思維始於動作,動作操作可以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為學生進行思維提供了支柱,從而幫助他們理解新知識。動手操作是直觀教學的重要手段。在教學中,盡量讓學生運用學具,拼一拼,折一折,擺一擺或親身參加實踐,這樣可以讓學生主動獲得新知,培養自學能力和創造思維。
例如:教學六年級「表面塗色的正方體」時,讓學生通過動手切一切、數一數、填一填等方法探索正方體表面塗色的規律以及塗色面數不同的小正方體在大正方體中的位置關系,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動眼、動腦的機會,自主建立手腦鏈接、在動手、動眼的過程中,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同時學生經歷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過程,獲得一些研究數學問題的方法和經驗。 四、打破思維條框,實現再創造過程,引發思維升華
在學生的思維過程中不要定框框,不要求設卡子,不追究所出現的錯誤,不要求全面准確可以尋根問底,可以推廣發散,可以歸納類
比,可以聯想假設,鼓勵標新立異。要求學生對問題不要死盯在一點思考,一處想不通,另尋一處;一面不行,另找一面;一種方法難理解,多想幾種。
例如:教學「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個小杯和1個大杯,正好都倒滿。已知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3
1
,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可用圖解法、分析法、假設法、轉化法等,著重讓學生說出自己的解題思路,幫助學生理清楚數量之間的關系怎樣由復雜變為簡單,在教學中,對學生中突破常規標新立異的解法,教師應予以鼓勵,並引導他們分析比較,使他們的思維更加敏銳。
總之,小學生思維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過程,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真正的做到「引思」,教師既要了解學生當前的思維發展水平,又要明確下一個階段應達到的目標,要能駕馭全部教材,掌握其內在的聯系,這樣才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邏輯因素,讓學生在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過程中,充分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思維能力。
E. 淺談如何構建農村小學數學高效課堂
小學數學教師應努力創造適合每個兒童的教育,並重視教學建模,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在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使數學課堂高效。
如何創建農村小學的數學高效課堂,是每位農村教師的責任。我認為教師要充分認識學生的巨大發展潛能和個性差異,努力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為學生生活質量的提高建立必須具備的條件。為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當加強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1 重視教學建模
數學教學建模,就是建立數學教學的模式,並以此模式思考教學的目標、手段、進程以及預期效果。下面以探究教學模式作一說明。
1.1 細分層,梳理思路
小學數學的每一節教材都可以分出不同的層次。這一方面是教材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便教利學,另一方面,也是學生學習的需要,「百尺高台,起於壘土」,土要一層層的壘,學習過程也應一個層次一個層次往上發展。比如四年級「找規律」一課,從例題的情景圖開始到「想一想」,新知識的探索過程就可以分出5個層次,而「想想做做」則是鞏固知識,共4個問題,能分出3個層次。層次清楚了,每個層次應該達到的教學目標就清楚,教學就能得到落實。
1.2 抓關鍵,突出重點
在具體的某個課時的教材中,有些內容對掌握某一部分知識,解決某一類問題起決定作用,這些內容就是教材的關鍵。換一種說法,教材中的關鍵是教學的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關鍵,就是抓住了重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1.3 巧設計,分散難點
教材的難點往往是指學生比較難理解和掌握的,或是最容易引起混淆和產生錯誤的。在研究教材時,要估計哪部分是多數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的、或是最容易引起混淆和錯誤的,從而把握教材的難點。這需要教師對教材的充分鑽研,對學生充分了解,從而作出恰當的處理,進行有效的預設。比如四年級「認識三角形」,難點之一是「10cm、6cm、4cm三根小棒是否能圍成三角形?」,之二是如何引導學生從「兩條短邊的和大於最長的邊」的認識提升到「任意兩邊長度的和大於第三邊」。老師在教學中巧妙地鋪墊、組織探索與練習,將難點分散,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 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
2.1 努力探尋學生的潛在能力
數學教科書中的例題是學習的範例,學生要通過例題的學習,了解例題所代表的一類知識的規律和理解方法。但這並不是說,只要學會了書本上的例題就可了,要能舉一反三。這需要學生把書本上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要達到這樣的目的,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機會,讓學生根據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和思維發展水平,提出自己對問題的看法,不同學生的不同方法反映出學生對一個問題的認識水平。學生學習時說出自己的方法,表面上看課堂教學缺乏統一性。但教師從學生的不同回答中可以了解學生是怎樣思考的,哪些學生處於較高的理解層面,哪些學生理解得還不夠深入或不夠准確,並從中調整下一步教學的內容和方法,以恰當地解決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養成一種善於思考、勇於提出自己想法的習慣,這對學生學習新內容、研究新問題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特別注意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思考機會,充分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努力發展學生的潛在能力。
2.2 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師可要求學生課前預習——學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記錄下來,上課時帶著這些問題聽講,而對於在預習中已弄懂的內容可通過聽講來比較一下自己的理解與教師講解之間的差距、看問題的角度是否相同,如有不同,哪種好些;課後復習——學生可先合上書本用自己的思路把課堂內容在腦子里「過」一遍,然後自己歸納出幾個「條條」來。
3 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3.1 建立和諧、民主的新型師生關系
教師教學應「以人為本」作為師生關系的起點,真情對待學生,關心愛護學生;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尊重差異,以學生的眼光、思維善待學生。對學生回答不管對錯、完整與否,都不應指責,而是加以指導補充;對學生思維受阻,不能置之不理,而是給予啟發和誘導;對學生的「創造性」答案,應毫不掩飾自己的興奮,給予熱情的贊賞和鼓勵,從而把教學過程變成探求真理的、帶有感情色彩的數學交流過程。良好的師生關系既是一切有效教育的內在體現,同時又是學生主體性地位得以實施的重要保障。
3.2 注重學生學習方法和技能的培養,讓學生學會學習
教師不僅僅要教給學生書本的知識,更應重視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學生的發展必須依靠他們自己的主動性。因而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學會給學生一些權力,讓他們自己去選擇;給學生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體驗;給學生一些困難,讓他們自己去解決。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尋找答案;給學生一片空間,讓他們自己向前走。
總之,教學上我們應樹立起新的教育過程觀,即教育活動過程應當是讓學生積極的參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主動互動,是一個教師與學生的靈魂不斷發生碰撞、生命不斷得以澡化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師在單位時間里,將教學目標最大化和最優化。做到真正的高效。
F. 如何實現小學數學優質高效課堂的幾點思考
如何使小學英語課上得快樂高效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其學習方式同其他語言學習一樣,是一個長期不斷積累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作為學習主場所的課堂,其教學過程如何實現更高效、更輕松、愉快呢?這是英語老師們一直都很關注並一直都在探索的。讀了我校《八環節快樂課堂教學模式實施方案》後,我有了眼前一亮的感覺,因為文中提到的很多觀點都很新,也很值得一試。例如,文中提到的「高效課堂的靈魂是「相信學生、解放學生、利用學生、發展學生」,圍繞這兩個關系,即變傳統教學關系中的「惟教」為「惟學」,變傳統師生關系中的「惟師」為「惟生」。我們傳統的英語是以教學為中心,以學生為知識容器,嚴重壓抑學生的創新慾望。所以轉變舊觀念,建立新思想,對廣大教師來說是一種重要急需的改革。英語教師必須轉變的第一個觀念是:英語教學不是語言知識的教學而是語言技能的教學。教師觀念轉變的第二個方面是:以本為本向以用為本轉變。英語是一門不斷發展的語言,現代科技的發展為它注入新鮮的血液。英語教材只是學生學習英語的基礎和媒介。學生要學好英語就必須融入英語的海洋,跟上英語發展的步伐。因此,教師應當在教材教學的基礎上隨時把鮮活的英語輸入教學,讓學生能夠感受英語,能夠使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思想。在此同時,更要相信學生,解放學生,讓我們的學生真正說出自己的想法,真正參與到英語學習中來,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變「惟教」為「惟學」。例如:在六年級的英語課本中有很多很有意思的英語文章,對於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很有幫助,但是這些內容對大多數同學來說有很大難度,老師與其費心地講半天同學們也似懂非懂,還不如放手讓同學們自己學,在學習此類文章之前,老師先讓同學上網查閱相關資料(如:年的傳說、聖誕節的由來、世界七大洲的特點、你知道哪些國家的國旗,都是什麼樣的……),上課時再讓同學簡述相關信息,這樣上了幾節課後我發現效果超級棒!俗話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師生情感的正確處理與英語教學也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教學不僅是教與學的過程,同時也是師生雙方思想與情感的交流過程。師生關系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學生的意志和認知活動。一般來說,學生如果喜歡某位教師,其課堂氛圍就顯得活躍,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油然而生。因此,教師要放下架子,重視對學生的情感投入,通過自己的言行和表情傳遞給學生親切、鼓勵、信任和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學生建立良好的自信心,敢於開口說英語。為學生創設一個民主、和諧、輕松的英語學習環境,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多對學生說Good.That'sright.Wonderful.Great.I'課堂上多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踴躍發言,談感想、談收獲。讓學生在「聽中學」、「看中學」、「想中學」、「議中學」、「演中學」。這就突出了「以學生為中心」,學生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在交流中實現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使學生處於主動狀態,教師在課堂上關注的是每一位學生,關注的是學生的一切,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學習的合作者。這樣就能切實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培養學生的能力。另外,八環節中有些提法很新,也很耐人尋味。例如:「板書課題。課題是本節課學習的主題,也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和目標,其目的是在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理念的前提下圓滿完成教學目標,讓學生知曉所學內容。」我當老師已經十幾年了,但是對於「板書課題」的概念已經越來越模糊了,而且也不太注重課題的書寫,也並沒有想到過這有什麼不好,但看到了板書課題的重要性後還是覺得自己在這方面有點失誤了。「課堂小結是對一節課的簡要歸結,是對學習過程的歸納反思,是從總體上對知識的把握,而不是知識內容的簡單重復。課堂小結最重要的任務是在較短的時間內對這節課最重要的東西加以回顧提升。學生明晰了要點,有助於他們從整體上把握一節課;學生明晰了重點,也就強化了考查的內容;學生明晰了難點,就會掌握本課的主要學習方向;學生明晰了易錯點,可以找到致錯根源,避免重復犯錯;學生明晰了技能,就能反思自己的做題水平並進行有針對性地訓練;學生明晰了規律,就能在相近題型中主動應用;學生明晰了方法,就能做到舉一反三。同時,課堂小結也能為課後作業的布置明確方向。」這就是精彩小結的作用,但是我現在講課過程中在這方面也是欠缺的。所以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還要把「小結」這個環節加上。讀完人我校的《八環節快樂課堂教學模式實施方案》後我也有一些思考:高效課堂讓老師少講,學生多學、多說;老師先不講,只是告訴學生學習的方法和內容,學生要將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索取,學生要動起來,還要在同學面前講出來。學生要從過去的觀眾變成演員、當事人,要重建一種新的課堂秩序,要克服人類最大的弱點「惰性」。學生的規范變成習慣,需要教師告訴學生如何做,需要老師堅持點評,採用合適的評價。讓學生發生質的飛躍這一過程需要長期的培訓。展示是高效課堂的亮點。為什麼要展示?展示什麼?是我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我們也發現一些問題,如果任由課堂自由發展,課堂出現了「展示專業戶」的問題;如果教師人為分工,擴大參與度,又使得展示雖然參與廣泛但又變得「泛泛而展」,失去了精彩,難以達到高效率……這是教師教學的困惑。高效課堂改革是一個蝴蝶破繭、鳳凰涅槃的過程。它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前途是光明的,但過程是曲折的。還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不斷地思考,不斷地實踐。
G. 淺談如何構建小學數學生活化課堂的思考
我國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並真正成為教育。學生只有在自我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才有可能更好的建構自己的知識。
一、提高學生課堂主體地位,優化課堂教學,調動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情形可分為三種:被動接收,即迫於外界作用下的一種被動性行為,主體不是學生。學生被動的完成教師所交給的任務。自然適應,學生佔了主體地位,接受並理解了活動的任務、要求與意義,從而以自然的、積極的態度投入到活動中去。如將一些抽象的數學問題轉換成學生感興趣的小游戲,或者生活很熟悉的事務。這樣可以提高學習的興趣,便於理解主動思考,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主動創造,活動過程是主體自主的,主體態度不僅自覺,而且是積極主動的,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設計自己的行動步驟,經歷著情感的體驗,始終處於積極追求中,關注行為和目標的實現。這是最富有發展意義的活動,也可以說是自主學習的「最高境界」。
二、創設生活情境,激發求知慾望
新課程倡導用具體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戰性的素材引導學生投入數學活動。教師進行數學教學的時候為了讓孩子能更直觀的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實際意義,要注重創設生活的情景。將生活中的實例放到真正的教學當中,有利於激發孩子的求知慾望,從而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重視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系,從學生現實生活出發,讓學生能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親自體驗數學。
三、利用學生生活實際問題引入新的知識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生活現象引入新的知識,會使學生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並不神秘。而且,也會激起學生探求新知的強烈願望。比如在教學平均分時,我拿出6個蘋果給兩個學生分,先是甲同學5個,乙同學1個。學生說不公平,因為一個多一個少。我就從甲同學處拿走一個給乙同學,學生還是認為不公平,一個多一個少;我再從甲同學處拿走一個給乙同學,這時每人分得3個,學生認為公平了,因為每人分得同樣多,再引入新課「平均分」。同時在分蘋果的過程中使學生從中體會到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樣多。學生通過藉助這些有實際生活背景的問題引入新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深入學生現實生活,應用新的知識
現在,我們的數學教學最注重的應該是學生上課的知識,所掌握的數學概念,但對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卻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由於應試的缺陷,老師為了取得更好的教學成績,數學的實際應用沒有劃定在教師的教學范圍之內。教師更多的偏重於脫離實際的機械訓練和題型教學。在學生的練習中存在大量的人為編造的離學生生活現實較遠的題材,因此,在教學中,每學到一個新的知識,作為教師都應鼓勵孩子能在實際生活中去應用這些知識。通過實際的應用讓孩子真正的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和廣泛的應用性,讓學生明白在他們的身邊有很多事務和數學是緊密聯系著的,使學生意識到在他們周圍的某些事物中存在著數學問題,養成有意識地用數學的觀點觀察和認識事物的習慣,並逐步學會把簡單的實際問題表示為數學問題。因此,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要注意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教師注意觀察生活,講生活中的數學,將數學放到生活中去講,要讓學生時時刻刻的感受到數學和生活的聯系。
五、設計生活習題,體驗數學價值
新課程特別強調學生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習題的練習是數學學習和其他學科不同的一個部分,甚至在今天的教學當中,許多教師將習題作為提升學生數學成績的一個重要手段。所以說,設計生活習題,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為孩子設置習題,是提升學生學習數學興趣,感受數學價值的有效方法。當然,這對教師又提出了新的任務。我們說,讓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再用於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不僅給學生一個運用新知充分發散思維的空間,還能促進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形成,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做到能夠學以致用。
六、研究生活實例,開展教學探究
新的數學課程重視學生對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熟練掌握的同時,將更加註重培養學生高層次的數學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如「確定位置」一課教材上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一幢四層動物宿舍樓,每層三個房間,住在第二層第三間的小猴首先介紹了自己所處的位置,然後請小朋友根據給出的信息確定排列規律,說一說其他小動物分別住在第幾層第幾間。在教學本課時,筆者首先充分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的小動物的具體位置,然後請學生們互相介紹自己的家住在哪裡,接著教師圍繞「幾0幾」做起了文章。師:剛才有同學說他家住在26幢401室,這401是什麼意思?生1:4表示他家住在第4層。生2:1表示他家是第1家。生3:住在第4層第1家就說成401,這樣比較簡單。生4:0前面的幾表示住在第幾層,0後面的幾表示這一層的第幾家。師:你總結得真好,那你們能為小動物們編一編門牌號嗎?在這一案例中,由於教師善於把握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點,善於從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的原型,學生樂於參與其中,樂於解決實際問題。
構建生活化課堂,是數學教學的本質要求。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因此,在日常的教學中,無論哪個學科的課堂,都應該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特別是小學階段,而其中又以數學課堂的知識最抽象難懂。所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要時時注意與生活情境的聯系,把數學知識融入到實際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