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學數學上好課試卷
教師《上好課》模擬試題及答案 (轉)
一、判斷題(A、對 B、錯)
1、占學生在校活動時間的比例最大的是課堂。(A)
2、如果教師教學能力強,那麼在課堂上就會「戀戰沙場」。 (B)
3、現代教學理論是課堂教學能力形成和發展的基礎。(A)
4、學生掌握了 「雙基」就能自然而然地形成各種能力,就能滿足社會的需求。(B)
5、新課程讓學生想像、發散,不要怕學生說得離奇、荒誕,只要教師正確引導不會出現大問題,即使有些 「離譜」,教師也能處理得當。(A)
6、傳統教學的指導思想就是側重於 「教與學」中的 「教」和 「師與生」中的 「師」。 (A)
7、現代教學原則注重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強調學生是學習的內因,是教學過程的主體,是教學效果的體現者,同時又從教師教的角度提出教學原則並使兩者緊密結合。(A)
8、現代教學論認為:不是選擇適應於兒童的教學方法,而是選擇適合於教學方法的兒童。(B)
9、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師的教法要適應於、服務於、服從於學生的學法。(A)
10、班級授課制有利於因材施教,有利於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造力的培養(B)
11、青少年思維的發展是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循序發展的。(A)
12、童年期的思維類型逐漸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情感特徵逐漸發展到比較深刻、穩定。(B)
13、少年期的思維特徵以形象思維為主,情感特徵不穩定,起伏性較大。(B)
14、借鑒就是臨摹、效仿、照抄他人經驗,是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B)
15、要想提高教學能力,教師既要學習實踐經驗,又要學習教學理論,兩者兼顧,突出前者。(B)
16、反思的目的在於:分析教學能力形成的障礙,通過排除而 「開源」;分析渠道梗阻的原因,通過打通而 「助流」。 (A)
17、教師要藉助教材盡量拓寬知識和技能領域,在學生能夠接受的前提下,知識面擴大得越多越好,培養學生的技能越全面越好。(A)
18、開放性教學是指教師創設有利於學生學習的情境,以教材提供的知識或由教材引發的相關內容與教材本身相融合的教學方式。(B)
19、整合性教學是指在教師主導作用控制下,賦予學生最充分的民主,學生以多種形式全面發展自我的教學方式。(B)
20、厭學不是先天的,而 「願學」才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A)
二、單項選擇
1、傳統教學設計存在的主要問題是(D)
A、偏重知識傳授設計,忽視能力、智力、非智力和思品教育設計
B、偏重教學內容設計,忽視教學目的設計
C、偏重課內知識設計,忽視課外知識設計
D、以上現象都存在
2、新課程下課堂教學設計的標準是(D)
A、教學結構合理 B、教學容量飽滿
C、學生負擔較輕 D、以上三個要求都有
3、如果一節課有三個定理,教師在設計時不僅要考慮三個定理的具體涵義,而且要特別注意它們之間的聯系和所處知識體系的地位,那麼這種教學設計過程屬於(D)
A 教師的創造過 B 教材重組的過程 C 教材內容的填充過程
D 教師知識系統化的過程 E教師探究教材智能結構的過程
4、對中小學學生學習影響最大的、最直接的非智力因素是(D)
A、人生觀、世界觀 B、性格、氣質 C、情感、意志 D、動機、興趣
5、從學生學習的外因分析, 「厭學」的最大原因就在於(B)
A、學生身上 B、教師身上 C、家長身上 D、班主任身上
三、多項選擇
1、反思的目的在於 ABC
A、「開源助流」 B、「揚長補短」 C、「高低兼顧」 D、「取長補短」
2、教師課堂設計能力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ABC
A課堂教學設計前准備能力 B課堂教學設計能力
C設計後評析能力 D試題命名能力
3、教師編寫的《學生自學指導提綱》應該具備的特點:ABCDE
A 提取基礎知識 B 強化自學能力 C 開發學生潛能
D 補充相關資料 E 反饋學生狀態 F 有效指導家長
4、教學設計中較輕學生負擔的有效方法是ABC
A 在教學的全部設計中,沒有給學生造成心理壓力的任何內容
B 在教學的全部設計中,給學生留作業的質量要高,總量要適中
C 在教學的全部設計中,節假日、雙休日不留或少留家庭作業
5、教學設計如何才能減少教師講授時間ABC
A 多設計點撥,少設計講解
B 多設計 「情境」,少設計 「平靜」
C 多設計 「一舉幾得」的問題,少設計 「幾舉一得」的問題
6、 「雙向對稱」設計的基本原則ABCDE
A、每一教學內容的處理或教學環節的設計都是事先精心策劃的,都有與其相關的、相對應的素質教育目標———素質元。
B、每一教學內容或教學行為都能有的放矢地提高學生某一種或某些種素質。
C、教學目的不是單一的知識素質教育,而是社會性素質、心理素質和生理素質的全面整合。
D、教學中所涉及的諸多素質元,不僅僅是來自教材本身,更多的是來自教師的教學設計。
E、課堂教學中涉及的素質元的數量和素質發展要求的標准,定位在學生的 「最近發展區」。
7、整合性教學具有特殊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ACD)
A、教學意義 B、升學意義 C、人生意義 D、社會意義
8、培養學生學習動機的策略ABC
A採取培養 「直接動機」與 「間接動機」兼容的策略
B採取培養 「高尚學習動機」的策略
C採取滿足或增強學習需要的策略
D採用教會學生 「好學」、「深思」的策略
9、「導入」設計的 「切入點」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考慮ABCD
A 根據課的內涵設計 B 根據課的外延設計
C 根據課的中心內容設計 D 根據課的知識銜接設計
10、課的終結設計可以歸納成如下方面:ABCDEFGH
A 概括性終結 B 懸念性終結 C 引申性終結 D 質疑性終結
E 提問性終結 F 游戲性結尾 G 前置性結尾 H 激勵性結尾
11、下面對教會學生「會學」的意義敘述正確的有BCD
A 教會學生學習是減輕教師工作負擔的目的 B 教會學生學習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
C 教會學生學習是今後學習的基礎和工具 D 教會學生學習是目前學生完成學業的前提和保證
12、發現式學習的優越性有ABCD
A 有利於學生形成良好的智能結構 B 使學生獲得學科的基本結構
C 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非智能結構 D 使學生從小就學會 「發現式學習」的方法
13、培養學生接受式學習能力時,讓學生聽課要做到 ABC
A 「有信心」 B 「能專心」 C 「會用心」 D 「左耳進,右耳出」
四、教學設計能力的培養與訓練
1、教學設計能力的概念
教學設計能力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前,根據教學目的要求,預先設計教學程序,確定教學方法,選擇教學內容等事項的創造性本領。
課堂教學設計包括三個過程,即設計前准備過程、教學設計過程、設計後評析過程。
2、目前教學設計存在的主要問題
(1).偏重知識傳授設計,忽視能力、智力、非智力和思品教育設計
(2).偏重教學內容設計,忽視教學目的設計
(3).偏重課內知識設計,忽視課外知識設計
3、教學設計的標准
(1).達到教學結構合理
教學設計要突出學生活動時間
教學設計要突出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的內容
教學設計要減少教師講授的時間
a. 多設計點撥,少設計講解
b. 多設計 「情境」,少設計 「平靜」
c. 多設計 「一舉幾得」的問題,少設計 「幾舉一得」的問題
(2).達到教學容量飽滿
(3).達到學生負擔較輕
4、教師課堂設計能力的培養與訓練
(1)課堂教學設計前准備能力
教學是師生共同的活動,學生是活動的主體。因此,課前的學生准備設計就顯得格外重要。教師課前准備設計內容很多,例如各類教具、掛圖、儀器的使用設計,實驗過程設計,多媒體使用設計等,但最重要的還是課前學生自學准備。
(2)課堂教學設計能力的培養與訓練
為了更有效地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能力,本書將按課堂教學設計的步驟分步訓練。即首先簡述每一步驟的理性認識,其次指出設計這一部分的具體要求,再次列舉實例,最後通過對實例的分析,讓教師真正掌握課堂教學設計的本領並高水平地完成教學設計。
a.課堂教學設計的第一步驟:研究、「吃透」教材,明確、理解《課標》要求
b.課堂教學設計的第二步驟:設計完成知識和技能教學任務的途徑
c.課堂教學設計的第三步驟:藉助教材拓寬知識和技能領域
d.課堂教學設計的第四步驟:通過教學過程的設計,對學生進行智能、非智能因素的培養
第一,用現代教學理論和新課程標准分析教材,明確 「顯性教材」的具體內容,並能在諸多的教材內容中分別賦予權重;領悟 「隱性教材」的具體內容,並能在諸多的內容中突出發展那些 「為學生終身發展打基礎」的要素。
第二,「隱性教材」的內容盡量挖掘,特別要關注道德的形成、智能的開發、非智能的培養。
第三,要特別注意,教師 「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去教」,切忌 「就教材而教教材」。
e.課堂教學設計的第五步驟:藉助教材實施 「人格本位」教學
f.課堂教學設計的第六步驟:書寫設計方案
(3)設計後評析
參考題:
一、判斷題(A、對 B、錯)
1、占學生在校活動時間的比例最大的是課堂。(A)
2、如果教師教學能力強,那麼在課堂上就會「戀戰沙場」。 (B)
3、現代教學理論是課堂教學能力形成和發展的基礎。(A)
4、學生掌握了 「雙基」就能自然而然地形成各種能力,就能滿足社會的需求。(B)
5、新課程讓學生想像、發散,不要怕學生說得離奇、荒誕,只要教師正確引導不會出現大問題,即使有些 「離譜」,教師也能處理得當。(A)
6、傳統教學的指導思想就是側重於 「教與學」中的 「教」和 「師與生」中的 「師」。 (A)
7、現代教學原則注重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強調學生是學習的內因,是教學過程的主體,是教學效果的體現者,同時又從教師教的角度提出教學原則並使兩者緊密結合。(A)
8、現代教學論認為:不是選擇適應於兒童的教學方法,而是選擇適合於教學方法的兒童。(B)
9、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師的教法要適應於、服務於、服從於學生的學法。(A)
10、班級授課制有利於因材施教,有利於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造力的培養(B)
11、青少年思維的發展是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循序發展的。(A)
12、童年期的思維類型逐漸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情感特徵逐漸發展到比較深刻、穩定。(B)
13、少年期的思維特徵以形象思維為主,情感特徵不穩定,起伏性較大。(B)
14、借鑒就是臨摹、效仿、照抄他人經驗,是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B)
15、要想提高教學能力,教師既要學習實踐經驗,又要學習教學理論,兩者兼顧,突出前者。(B)
16、反思的目的在於:分析教學能力形成的障礙,通過排除而 「開源」;分析渠道梗阻的原因,通過打通而 「助流」。 (A)
17、教師要藉助教材盡量拓寬知識和技能領域,在學生能夠接受的前提下,知識面擴大得越多越好,培養學生的技能越全面越好。(A)
18、開放性教學是指教師創設有利於學生學習的情境,以教材提供的知識或由教材引發的相關內容與教材本身相融合的教學方式。(B)
19、整合性教學是指在教師主導作用控制下,賦予學生最充分的民主,學生以多種形式全面發展自我的教學方式。(B)
20、厭學不是先天的,而 「願學」才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A)
二、單項選擇
1、傳統教學設計存在的主要問題是(D)
A、偏重知識傳授設計,忽視能力、智力、非智力和思品教育設計
B、偏重教學內容設計,忽視教學目的設計
C、偏重課內知識設計,忽視課外知識設計
D、以上現象都存在
2、新課程下課堂教學設計的標準是(D)
A、教學結構合理
B、教學容量飽滿
C、學生負擔較輕
D、以上三個要求都有
3、如果一節課有三個定理,教師在設計時不僅要考慮三個定理的具體涵義,而且要特別注意它們之間的聯系和所處知識體系的地位,那麼這種教學設計過程屬於(D)
A 教師的創造過
B 教材重組的過程
C 教材內容的填充過程
D 教師知識系統化的過程
E教師探究教材智能結構的過程
4、對中小學學生學習影響最大的、最直接的非智力因素是(D)
A、人生觀、世界觀 B、性格、氣質 C、情感、意志 D、動機、興趣
5、從學生學習的外因分析, 「厭學」的最大原因就在於(B)
A、學生身上 B、教師身上 C、家長身上 D、班主任身上
(五)、《課堂教學問題診斷與解決》 ( 略)
(六)、《課堂教學反思方法》
當前的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推行新課程的主要場所還是課堂教學,而數學課堂教學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開發學生創新能力上,有它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為一名初中數學老師,目前面對這樣兩個現象:一是學生的學習成績兩級分化比小學階段更為嚴重,後進生比例越來越大,學生學習成績越來越差,學習效果亟待提高;二是課堂教學變成了活動宣傳片,尤其是數學課堂教學中常出現的「調子很高,也很熱鬧,但和者甚少」的現象,常讓老師有一種「知音難覓」的遺憾味道。
因此,為解決上述難題,教師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學會教學反思,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學藝術,才能找到培養和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才能找到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辦法。
一、加強教師對「教」的反思。
教師要加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總結教學的得失與成敗,養成對教學過程進行回顧、分析和審視的習慣,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才能不斷豐富自我素養,提升自我發展能力,進而完善教師教學藝術。教師對「教」的反思具體如下:
(一)教學活動前的反思即備課階段的反思。
從目前教師備課的現狀看,主要有兩種不良傾向:一是照搬現成的教案,以他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不考慮學生實際;二是有些老教師備課時過分依賴多年積累的教學經驗,不注重反思自己的經驗,憑原有的經驗設計教學。出現這種現象主要在於老師的「懶」。要克服這些問題,教師備課時先要對過去的經驗進行反思,對新的教育理念進行反思,對學生現在的實際情況進行反思,對現在的教學條件進行反思,對現在的教學手段、教具、學具進行反思,從而使新的教學設計建立在對過去經驗、教訓和現在教育理念、教學條件反思的基礎上。設計教學方案時,可自我提問:「學生已有哪些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怎樣依據有關理論和學生實際設計易於為學生理解的教學方案」,「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會出現哪些情況」,「出現這些情況後如何處理」等,為自己的課堂教學做好准備。
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中的師生關系不再是「人、物」關系,而是「我、你」關系;教師不再是特權式人物,而是與學生平起平坐的一員;教學是師與生彼此敞開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納的對話過程。在成功的教學過程中,師生應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他們都作為平等的一員在參與學習過程,進行心靈的溝通與精神的交融。
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教學中進行反思,即及時、自動地在行動過程中反思。備課時,盡管教師會預備好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案,但在實際教學中,還是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如學生不能按計劃時間回答問題,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出現爭議等,這時,教師要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反思「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我如何調整教學計劃,採取怎樣有效的策略與措施」,從而順著學生的思路組織教學,確保教學過程沿著最佳的軌道運行,這種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
(二)在教學過程中反思。
一是反思學習內容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示,還需要在哪方面進行補充,師生在課堂上的交流對話和合作是否充分。課堂活躍不等於教學設計合理。有的教師設計活動一個接一個,學生積極踴躍地參加,課堂上熱鬧非凡,一派繁榮景象,但要問每個活動景象的用意,每個活動要達到的教學目的時,有的教師竟說不出個所以然,存在為活動而活動的傾向,因此,教師必須圍繞教學目的進行教學設計。
二是反思教學過程是否適用所有學生,是否還有學生不適應,怎麼引起學生參與教學。課堂回答問題活躍不等於思維活躍,教師應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精心設計,啟發學生積極有效的思維,從而保持課堂張力。
三是反思自己對知識的准備和課前的教學設計方案是否合理。特別在導入新課時,要設法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然後再將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學生只有經過思考,教學內容才能真正進入他們的頭腦。
同時,教師也應清楚地認識到提倡教學民主不等於不要教學秩序。有時,在課堂上學生的熱情被激發出來,個個爭先恐後發言,課堂秩序較為混亂,教師怕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不敢進行有效管理,課堂的有效時間被白白地浪費掉了。因此,教師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時,也應妥善地加以管理,使課堂教學秩序有利於教師「教」和學生的「學」,要引導學生學會傾聽,並加強學生合理表達自己觀點的訓練。
(三)教學實踐活動後的反思。
教師課後對整個課堂教學過程進行思考性的概括,對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行為和學生的表現及教學的成敗進行梳理,教學的結果如何?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是否學會了學習?因為「教會」不只是提供給學生某種學習方法,讓學生按照一定的步驟、程序去學習,而且應設法讓學生多體會和感悟,引導學生總結對他們自己適宜的學習方法,經過自己感悟出來的方法對學習者來說才是管用、最好用的。
二、培養學生對「學」的反思。
會解決問題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必由之路,培養學生把解決問題後的反思應用到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形成解決題後進行反思的習慣,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對提高學生學習效果有作積極的作用。培養學生對解決問題後的反思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培養學生反思所解問題的結構特徵和解決過程。
有研究發現,數學思維品質以深刻性為基礎,而思維的深刻性是在數學思維活動的不斷反思中實現的,通過學生反思所解問題的結構特徵和解決過程,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創造性,進而提高學生學習效果,既有深度,又有廣度。
(二)培養學生反思所解問題的結論,並在反思過程中形成新的知識組塊。
通過解題後對習題特徵進行反思,用自己的語言或數學語言對習題進行重新概述,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促進知識的正向遷移,提高解題能力
(三)培養學生反思作業的解題過程,並作為作業之後的一個反思欄。
實踐表明,培養學生把解題後的反思應用到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養成檢驗、反思的習慣,是提高學習效果、培養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鼓勵學生結合解題後的反思,提出問題,並將其指定為反思內容之一,既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還能培養學生不斷探索的精神,從而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保護和培養,這對學生「心態的開放,主體的凸現,個性的張顯」是十分有益的。
總之,科學有效的反思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再創造的沃土和新型的學習方式,為學生和教師的學習注入了活力,適應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師生將自己的反思互相交流,進一步和諧、融洽了師生關系,激發了教師與學生合作探求知識的願望,構建師生互動機制,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完善教師教學藝術,為師生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打下堅實的基礎。
②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主要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隨著新課程改革實驗的逐步深入,一些課堂教學問題也隨之出現。下面針對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主要存在的問題分別加以分析,以尋求解決問題的對策。
1. 情境創設不恰當。
關於「創設情境」,有些課只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創設情境,與本節課所學內容關系不大;有些課雖然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沒有富有思考性的問題或可以提出的問題太多,利用價值不大;有些乾脆就是把課本情境圖片做成課件,費力、費時而效果不大。
數學課上的情境創設應該為學生學習服務, 既要有趣又要有數學價值,並與本節課密切相關,還要有利於激起學生的疑問,能從中提出本節課要探索的數學問題,學生提出問題後,組織學生探索這個問題,從而進入探究過程。
2.小組合作學習流於形式。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而現在,我們在數學課堂上看到幾乎都是小組合作學習,這似乎成為了一種時尚,尤其是在公開課、觀摩課教學中。學生圍成一圈,當教師號令一下「現在開始合作」,學生馬上動了起來,有的小組內所有學生都在做同樣的事情,有的小組學生連合作干什麼還沒有搞明白,教師又說「停止」,學生則馬上恢復原狀。過一會兒,當聽到教師的號令則又再來一次「合作」。當教師說「現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小組內每個學生馬上都開始了發言,你說你的,我說我的,教室里很是熱鬧,可小組內誰也沒有聽清同伴的發言,有的甚至連自己說了什麼都不清楚;當教師讓小組推選代表發言時,總有個別學生「代表」了全組,成了專門的「發言人」,更多的學生只是旁觀者。
小組學習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能有效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向眾多有差異學生的教學不足,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合作精神。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小組學習只是眾多學習方式中的一種。因此,合作與交流首先應該是作為一種意識來激發,其次是作為一種能力來培養。在數學課堂進程中適合採用小組學習的時機一般有:個體操作條件不充分需要幫忙時,獨立探索有困難需要相互啟發時,形成不同意見有分歧需要交換時,學生爭著發言教師不能滿足其表現欲時,等等。
3、教材使用率過低。
在教育改革過程中,廣大教師的課程觀、教材觀也在不斷變化,但由於對「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這一理念的片面理解,致使一些小學數學教師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走入了誤區。多數課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全都沒有安排看書閱讀或練習的環節。一節課下來課件代替了課本。
其實,每一本教材都凝聚著眾多專家的智慧和心血,從主題圖到情境創設,從例題到練習,都是根據課程標准要求精心挑選和設計的。課本是我們的教學之本,更是學生的學習之本。有些概念性、規律性的東西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是否完整、准確,讓學生看書更系統准確。練習題目在書上,學生人人有教材,可以打開教材使用。我們課堂教學提倡返璞歸真,課堂教學使用教材這是實事求是,這才是最真實的課,省時高效,何樂而不為。作為教師,要深刻地懂得: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局限於教材,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師不是教材忠實的執行者,而是合理的開發者,要做到知「材」善用。
4、只關注預設,不注重生成 。
大多的課堂教師在課前已經把要說的每一句話都寫得清清楚楚,有的甚至把教案背下來,上課以後按照預設展開教學,只關注她的教學環節進展情況,對於學生的回答出現的錯誤顧及不暇,學生提出一些獨到的見解不予理睬。這是典型的完成任務式教學,走過場。這樣的課,讓人聽完總覺得有些缺憾——課堂生成不夠。
真實的課堂不是靠預設可以完成的。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共同構成了教學。學生也是教學資源的重要構成和生成者。教師要善待學生的錯誤或個性見解,及時抓住契機,把它們轉化為寶貴的教學資源。
③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常規要求有哪些
一、課前准備
1、熟悉《數學課程標准》和大綱的要求,深入鑽研教材,領會編寫的意圖,弄清「雙基」的具體內容,挖掘「智能」的可培養因素,掌握重點、難點和關鍵,研究各單元、章節、知識點在全書的地位、作用和內在聯系。每學期開學前,要認真訂好學期教學計劃。教學計劃應包括全學期的教學總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簡析、教學措施、教學進度等。
2、全面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知識狀況以及學生的接受能力、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等,以利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增強教學的針對性。
3、明確教學目標。教學目標要全面而具體,既要有知識技能方面的目標,又要有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方面的目標,不僅要使用「了解、理解、掌握、靈活運用」等刻畫知識技能的目標動詞,而且使用「經歷(感受)、體驗(體會)、探索」等刻畫數學活動水平的過程性目標動詞。
4、認真寫好教案。教案要提前兩天寫好。教案要體現自己的教學特色和備課個性,提倡兩次備課。採用電腦備課的老師要在備課本上留下第二次備課的痕跡。教案的內容一般包括: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教具學具准備、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等。教案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擬寫,要結構合理、詳略適度、層次清楚,要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得照抄參考教案,提倡寫教後感。要加強集體備課,原則上一個單元集中活動一次,並填寫好集體備課活動記錄。
5、精心設計練習。不管哪種課型,練習設計都要有層次,有坡度,難易適度。課本上的練習題教師要先做一遍,做到心中有數。
6、教學媒體的運用。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的具體情況和學校教學設備的實際,認真准備學、教具。考慮如何有效地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發揮教學媒體的作用,增強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有條件的學校,每位教師一學期要上一節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研究課。
二、課堂教學
1、教案處理。正確對待教案,一般情況下要按教案實施教學,根據學生實際和發展的需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抓住關鍵,注意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在教學重點相關問題上展開學生的智力活動,為學生的反思留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講解正確,沒有錯誤,但不能生搬硬套,要注意課堂教學的靈活性,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教案。
2、教法選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法靈活,能夠重視知識與技能的形成過程,有利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關注個性差異,重視對教學的反饋與評價,滿足對各類學生的學習需求;及時根據學情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重視信息技術的應用,將傳統教學媒體與現代教學媒體進行優化組合,在重視學生知識與技能學習的同時,關注學生在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的發展,重視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科學技術的新發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3、學法指導。注重學法指導,體現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倡導主動探究不斷創新的學習方式;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實際操作,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以學生為主體,貫徹自主學習的原則,教師做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
4、課堂結構。課堂結構科學,安排合理,層次清楚,過渡自然。
5、教學效果。學生思維活躍,學習興趣濃,對學科學習具有自信心,大部分學生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順利完成課堂作業,作業錯誤少。
6、面向全體。能面向全體學生,使全班每個學生都能主動、積極地參與整個教學活動,特別注意關照學困生、鼓勵學困生,在學生練習時,重視個別輔導。
7、教態。教師全身心投入教學,教態自然、得體,愛護和信任學生,發揚教學民主,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激勵學生建設性地批判和對已有思想、觀點的質疑,不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
8、語言。講普通話,語言簡煉,語氣親切,生動有趣,條理清楚。
9、板書。板書有計劃、美觀、書寫格式符合規范。
10、時間。各教學環節時間安排合理科學,按時下課。
三、課後活動
1、認真批改。(1)用紅筆逐條批改,改筆工整,提倡用簡潔的批語激勵學生;(2)批改及時,不搞突擊,督促學生訂正作業錯誤並及時復看批改。凡教師布置的作業都要批改,不得讓學生代替教師批改,或只打一個「√」;(3)作業評分,採用優、良、及格三個等第,對錯誤太多的學生作業採取訂正後再給等第的做法。(4)提倡做批改筆錄。把學生作業中的特殊解法和典型錯例摘錄下來,以啟發和教育其他學生。
2、認真輔導。(1)承認差別,分類指導。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排隊,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採用不同形式進行輔導。可個別輔導,可小組答題、補課,可組織課外活動等,(2)適量安排時間,不得超過規定要求。
3、認真組織學生參加課外閱讀、參觀訪問、實際測量、實驗操作等活動,以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充實課堂教學內容。
四、評價與測試
1、積極改進考查和評定辦法。對學生的成績考查重在平時,不要一味採用閉卷筆試的方式,要結合考查內容注意口試、筆試、實際操作等多種方式的配合使用。通過改進成績考查和評定的辦法,激勵學生努力學習,促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質量。
2、嚴格控制考試次數。每學期一般只舉行期末考試。
3、成績考查的依據。成績的考查和評定要以《數學課程標准》和《大綱》所規定的教學目的和基本要求為依據。
4、成績考查的內容。既要考查理解和掌握數學基礎知識的情況,又要適當考查能力。命題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難易適度題量適當,不要出偏題、怪題和死記硬背的題目。命題可按7:2:1的比例編制(基本題和中等題約佔70%,稍靈活的變式題約佔20%,綜合性的題目約佔10%)
5、考查前後的工作。考查前要認真組織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復習,不得搞「突然襲擊」;考查後要對考查情況進行一些有關統計,作出恰如其分的評析,肯定成績,提出存在問題,採取補救措施。
6、成績評定。學生的成績評定採用等第制(分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個等第)。
④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常見的疑難問題有哪些
困惑一:觀念陳舊,方式封閉
對策:發散思維,實行開放式教學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有的教師的教學方式名義上是開放式的,教師主動讓學生回答問題、動手操作等,學生與教師的合作使教師很滿意。如一些教師在教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一年級數學第一冊第"#頁「$以內的加法」時,先讓學生看圖片回答:%&'左邊的小朋友手裡拿著幾個紙鶴!%"'右邊的小朋友手裡拿著幾個紙鶴!%#'一共有幾個紙鶴!接著教師在黑板上寫出算式後,再用同樣方法教學#(&)$。最後教師指揮學生完成書上的做一做,教師說一學生動手做一,教師說二學生動手做二……這些老師的教法看上去是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其實學生還是在老師的框子內轉動,這種過於統一、注重封閉的教學都是不利於他們的發展的,不但桎梏了學生思維的發散,而且在心理上依賴或習慣於跟著老師走。
小學生發散思維活動的展開,其重要的一點是要能改變已形成的思維定勢。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小學生在進行抽象的思維活動過程中,由於身心的特徵等原因,往往難以擺脫已有的思維方向,也就是說學生個體乃至於群體)的思維定勢往往影響了對新問題的解決,從而產生錯覺。所以要培養與發展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必須十分注意培養他們思維的發散性。如,進行語言敘述的變式訓練,即讓學生依據一句話改變敘述形式為幾句話。這將有利於學生不囿於已有的思維定勢,使學生在訓練中逐漸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維方法與能力。
新課程教學體現的是開放的文化,只有開放才有空間,才有選擇,才有合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轉變教學觀念,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求知,學生能想的讓他們想,能說的讓他們說,能做的讓他們做,真正實行開放式教學,以充分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最大限度地促進他們的發展。
困惑二:定理背誦,缺乏理解
對策:自主構建,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
小學生的思維處於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一些教師為了讓孩子們更快地掌握知識,就要求他們背公式、背定理,這一拔苗助長的做法不但不能幫助孩子們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而且使他們對數學產生了恐懼甚至是厭惡。建構主義理論認為:不同的人對同一客觀對象的理解各不相同。正如奧蘇伯爾所說:「任何有意義的學習都是舊知識對新知識的同化和順應。」不同的認知結構導致新知識的固著點、同化和順應的途徑、方式、方法、習慣自然各不相同。因此,課程標准多次指出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這一思想。只有這樣獲得的數學才是學生自己的數學,活的知識,有用的知識。
在實踐中我們看到,有的學生擅長於用形象思維立體地理解數學;有的學生更趨向於用邏輯思維抽象地理解數學。因此,我們的教學就是要在適應學生思維特點的基礎上,理解數學並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如《時間》一課中,有學生對1時——1時半這一過程是這樣理解地:長長瘦瘦的是分針是叔叔,他跑步跑得快;而那個矮矮胖胖的時針是老公公,他跑得慢。叔叔已經跑半圈了,老公公還只有跑了一小格里的一半。顯然,孩子是用自己的方式來理解數學的,所以很容易掌握。
因此,只有自主建構過的才是學生自己的,教師教給學生的東西對學生來說存在著距離感,不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得有多深刻和透徹。對於學生來講,他們需要的是經過重組後在頭腦中留下的真正屬於自己的那些東西。由此可見,學生需要的是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數學,而不是單純地死記硬背。
困惑三:方法單一,效率低下
對策:貼近生活,增強實用性
為什麼學生越學越沒有了靈氣和活力?為什麼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不能體驗到快樂?我們發現有的教師不善於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往往習慣於自己的教學思路和方法,認為只要學生在做題時都能做對,那就是好的教學。把本應活潑的課堂變成了傳授知識、灌輸知識的課堂。
據香港的一項針對當地學生的調查表明,學生以數字、符號、公式等來形容數學,將數學簡化成運算. 亦有一些響應帶有「課堂數學」的強烈影子,例如認為數學是「用公式計算」和「背方法」的學科,以及「很多計算方法都能得到相同答案」和「答案准確」等,這大概是由於他們的數學觀多來自於課堂教學,而「課堂數學」大多是教導學生如何去運用定理和公式,題目答案唯一。而談到數學具有實用性的功能只有30%的學生。
因此,我們在選擇教學材料時應盡量從學生實際生活中直接去提煉數學問題,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數學問題生活化!如在教學《20以內的進位加法》時,我聯系品德與生活課中的超市購物這一情境,規定每個小朋友只能帶20元,又羅列了一些孩子們喜歡的商品,然後要求他們去購買。孩子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購買方案。緊接著又問,如果只能買三樣東西,並且不能超過15元,你會選擇哪三樣?最後再問,如果要用最少的錢買數量最多的東西又該怎麼買?這一系列問題的設計,激起了孩子們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必備的、常見問題的興趣。正如古羅馬教育家魯塔克指出:兒童的心靈「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顆需要點燃的火種。」這就是說,只有點燃學生心靈的火種,才能感動學生學習科學;在數學課程中只有超越「科學世界」,關注生活世界,才能感動學生學習數學。
困惑四:處理教材,捨本逐末
對策:根據實際,恰當處理
傳統教學強調「教師應當緊扣教材」,而新課標強調必要時適當地突破教材。後者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結合學生實際和當地環境,小則更換一些簡便易行的題目,大則適當地改變教科書中某些課時的編排次序等,這確實能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發展。然而,有的教師認為新課程標准提倡創造性處理教材,不但把教科書上的教學內容搞得支離破碎、無重點,並且將教科書上很好的內容也處理掉了。
如有位老師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不利用課本上的題目,不按照教材編排意圖,而是先出示一個長方體實物,讓學生觀察並掌握特徵,然後出示一個正方體實物用同樣的方法教給學生。最後教師問學生:「正方體是一種怎樣的長方體!」學生都答不上來,教師只能自己說出「特殊的」三個字。這樣的教學表面上看起來是教師把教材處理後進行教學,是新觀念下的教學行為,但實際上是把長方體和正方體對立起來讓學生學,把課本上有關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密切聯系的「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叫做正方體」等重要句子都給「處理」掉了,造成了不良後果。因此,筆者認為,教學中教師不能盲目追求處理教材「熱」,以致捨本逐末,而要根據實際的需要恰當地處理教材,以求高效率。
實施新課程過程中,需要教師按新的理念和新的要求設計教學方法。教師首先應當反思一下,以往我是怎樣教學的,通常的教學方法是怎樣的?這樣的教學方法的特徵是什麼?是否有助於學生發展,是否符合新課程的理念。再看一些教學改革的案例,就會發現,原來教學還可以這樣組織,學生還可以這樣學習。思考一下,以往教學中學生是什麼角色,教師是什麼角色,是不是可以嘗試改變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並想一想,如果教師和學生的角色轉變之後會發生什麼。把思考付諸於行動之後,迎刃而解地不單單只是困惑……
一、教學觀念轉變難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有的教師的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方式封閉,名義上是開放式的,教師主動讓學生回答問題、動手操作等。這些老師的教法看上去是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其實學生還是在老師設定的框子內轉動。這種教學嚴重桎梏了學生思維的發展。那麼,教師應如何轉變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式、實行開放式教學呢?
二、合作學習收效難
小組合作學習能充分體現教學民主,能給予學生更多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相互交流的機會。但是很多教
師採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只是流於形式,表現在:時間上沒有保證,一個問題給學生討論,學生才開始說就打住,根本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問題不分難易,有些根本不需要討論的很容易的問題也拿來討論,浪費時間;交流缺乏平等,所謂的合作學習,變成了幾個優等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大多數學生成了看客;說是主動探討,實際是被動應付。老師一聲令下,大家開始討論,並不是發自學生內心的需要。這樣的合作學習收效甚微。在教學中,如何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提高合作學習的實效性呢?
三、解決問題過程難
「應用題」歷來是數學教材改革的重點內容之一。新一輪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應用題教學是在新理念指導下從目標、內容到教法的一次全方位改革。《課標》中把應用題確定為「發展性領域」中的「解決問題」。所謂「解決問題」是綜合性、創造性地應用學過的數學知識、方法解決新問題的過程。相應地,新教材中已經不再單獨設立應用題教學的章節,往往以計算伴隨著應用相融合的形式編排。這就對一線教師頭腦中長期存在的對應用題的傳統認識提出了挑戰。同時也給一線教師帶來了困惑。新課程背景下的應用題應該怎樣教學呢?
四、優差學生共進難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在發生明顯的變化,師生平等,教學民
主已成風氣,師生互動、平等參與的課堂局面已經形成。但由於教師教學方式的變化,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好學生的機會更多,得到了超常的發揮,學困生成了旁觀者,得不到獨立思考和表現的機會,獲益少。這樣,學生的成長也就形成了兩極分化。在數學教學中,究竟該如何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共同進步,得到全面的發展呢?
⑤ 小學數學課堂教師怎樣設計提問的問題
在新一輪課改的數學課堂下,數學教師在教學中的活動設計往往以連環問題的形式呈現。但在教學課堂教學中發現,有時候教師的提問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不能真正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致使教學效率得不到很好的實施,致使學生成績很難有大的進步。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解決問題切勿越俎代庖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了趕進度完成教學任務,提出問題後,沒有給學生充分考慮和討論的時間,就讓他們回答,學生答不上來。此時教師想的是自己如何完成教學任務,提高課堂效率,無形中就忽略了對學生進行啟發誘導,更談不上調整思考的角度,而是急急忙忙講出答案,把學生應該做的工作取而代之。結果自己精心設計的問題自問自答,無形中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影響了其學習情緒,造成學生的思維懶惰。
二、課堂上設計問題應分層次教師應對教材做深入研究,對學生情況進行充分了解,不把他們估計得過高或者過低,所設計的問題難度大小適中。再者就是教師在教學中不要刻意為了體現教學流暢,把教學內容分解成許多小問題,師生一問一答,教師問得從容,學生答得流暢,整齊劃一,實質上很多問題沒有思維價值,嚴格講不能叫做問題。也正是這些虛假問題為學生開辟了一條思維通道,限制思維的方向和路線,沒有達到預期學習目標。這樣無法對學生的思維進行拓展訓練,使其學習停留在徘徊不前的狀態下,自然談不上啟發、誘導和拓展了,嚴重阻礙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將問題設置寬些,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和心理需求。這樣既能突出重點,有的放矢又發揮優等生的表率作用,又調動了後進生的積極性。
三、教學語言有待進一步提高數學語言的特點是嚴謹,簡潔,形成符號化。教師提問語言既要顧及數學這門課的特點,又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語言表達要准確精煉,不能含糊不清。對句子較長的問題或較難理解的問題,應適當重復,而對於一般的問題,則只能說一遍,以免使學生養成不注意聽講的習慣。
⑥ 小學數學教師如何編制練習題,應注意哪些要素
課堂練習的有效性是對教師達成教學目標和滿足學生發展需要所進行的教學行為的評價,是教學價值的表現。因為課堂練習的開展要從每個教學基本環節出發,層層推進,環環緊扣。在數學教學中,「練」就是關鍵,「練」就是將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內化的橋梁,「練」也是將這些經過加工錘煉提升後外化的橋梁,只有提高了課堂練習的有效性,才能保證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提高課堂練習有效性顯得尤為重要。
當前數學課堂教學中嚴重存在課堂練習設計的無效現象,甚至出現不良和失誤練習設計。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發現有以下五方面的問題:
1、課前練習設計不到位,練習的形式單一,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設計,而且練習的設計不夠「新」、不夠「 活」。
2、新受與練習的時間安排不合理,很多時候學完新知後已很少有或甚至沒有練習的時間
3、不能真確對待學生出現的錯誤,對待錯題的態度不正確,缺少反思。
4、評價方式單一,不能針對學生實際,沒有起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的作用。
5、練習的力度不夠,沒有考慮如何才能讓學生不遺忘,牢固掌握所學知識。 那麼如何才能讓課堂練習變得有效,達到練習的最終目的呢?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有關課堂練習有效性的幾點看法:
一、充分准備課堂練習
要體現課堂練習的有效性,在備課中就要對練習的形式、練習內容、練習難度、練習數量、練習在課堂教學環節的切入點、練習反饋形式進行精心設計,這是提高數學課堂練習的有效性的前提。練習形式可以口頭練習、筆頭練習、操作練習、自編練習等,不同的教學內容可以選擇適當的練習形式。在教學中也可以通過讓學生自己編題目給其他學生做,既拓展學生自己的思維,也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應用。
當然,練習的內容是最關鍵的部分,作為教師一定要精心選題,課前要先看課後習題及練習冊和學習評價中的習題,從中去選擇適合課堂教學的例題、練習題、反饋題等,要選擇具有思維訓練有效、方法靈活、典型且有代表性的題目,要使學生做題不多,但收獲很多,而不是不分題目,不分層次的一股腦的全搬到課堂上來。在選題時,還應使題目有一定的梯度。如果只練習同一梯度的題目,無助於學生的提高,學生只會機械的模仿;練習有梯度的題目,從基礎題開始,逐漸提高,這樣學生不僅理解了新的知識,還鍛煉了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⑦ 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主要存在哪些問題
一、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方式有待進一步改善
教師教的方式表現出的問題:
⑴採用師講生聽,師問生答,乒乓球式的教學。
⑵教師隨意性語言過多,一堂課好像總在講話,過於忙碌。
⑶提出的問題瑣碎,無思考價值。
⑷活動要求不明確
學生學的方式表現出的問題:
⑴小組活動流於形式。不知要求,無合作意識,更無合作內需。
⑵學生的語言表達半句話或不完整。
⑶有人聽課不善於表達。
2、留給學生的時間和空間明顯不足
⑴教師一甩出問題,馬上要求學生回答。
⑵學生探索過程還沒有完成,教師命令匯報。
⑶探索的結果不是學生總結出來的,而是教師總結出來。
3、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中的問題。
數學學習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最好的途徑,但教師在數學教學中過於倚重於知識的學習而忽視了學生數學思維的訓練,偏重於學生的學習結果而忽視學習過程的現象仍普遍存在。課堂中學生自主思考機會少,機械練習、重復練習、低效甚至無效練習多,而有變化的、有層次、有思維含量的綜合性練習少等現象仍普遍存在。
4、課堂教學缺少數學思想方法的支撐
我們的課就內容教學,教師很少考慮數學思想方法,缺少數學思想方法的支撐,如果確實熟悉了數學思想和方法,對於教師設計教學很有幫助。一位名人曾說過:「數學思想方法大眾化,並使其在數學課程設計中充分體現,將是設計21世紀數學課程的突破口」。 可見數學思想和方法是數學的靈魂,是創造能力的源泉;良好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可使學生終生受益。難怪說,數學教學其實就是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
二、教育價值觀偏離
若干年來,我們的教師有這樣一種價值觀,那就是我的班級,我的學生只要考試分數上去了,我的學生就是人才,我就是佼佼者。由於這樣的指導思想,導致教學中有的加班加點,大搞題海戰術,固然,靠加班加點,大搞題海戰術很有可能提高分數,但捫心自問,這就是教育的價值所在嗎?這一點需要我們及管理者深思。
三、只注重知識的傳授,不注重能力的培養
如:語文教學,只注重學生學生字、生詞、解詞、分段落、中心大意,把一課搞得支離破碎,嚴重淡化甚至不顧及語文教育在教學過程中的文化傳統教育、情感熏陶、審美鑒賞等作用。數學教學就更為嚴重,用大量的時間講列題,幫習題,就題講題,總認為只要學生會解題了,學生就學會了,學好了。有的應用題學生即是做了幾十道也僅僅是仿照例題的模式機械的模仿,比著葫蘆畫葫蘆,不知其所以然。
四、只注重知識的結論,不注重能力的形成過程
講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告訴學生面積公式,而不講解公式的來由。講應用題教學,見多是加,見少是減,見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另一個數就是除法應用題。見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就是乘法應用題等等。此類講法的老師大有人在,久而久之,學生只學了些死記硬背的本領,應付考試的本領。
五、不是教法適應學生,而是學生適應教法
有的老師一輩子就一種教法,教的學生一級又一級,適應我這種教法的就是好學生,不適應者就為差學生。很少從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出發去認真地考慮一下:時代發展了,人們的教學怎樣改革才更有成效,怎樣改革才能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我們應該從學生為主和全面發展的角度
六、教學中扼殺學生的主體性
我們的學生不是沒有敢於發表自己見解的,不是沒有個人看法的,更不是沒有標新立異的。而是我們的教師把這些學生給扼殺了。老師講了課,學生問老師了,「老師,你這種方法我不理解,我這種解法行嗎?」。看我們的老師是如何回答學生的:不要鑽牛角尖,看老師怎樣做就行了。面對這樣的回答,誰還敢標新立異?
七、教學中有師道尊嚴的現象
有些老師把自己處於高高在上的位置,不把學生看成和自己是平等的人看待。學生學習有困難時,不是鼓勵他而是嘲笑和挖苦。有的甚至打罵學生,嚴重挫傷學生的自尊心。
八、不承認學生在發展中有差異,以至於教學中出現一刀切的現象
部分學生會的就要求全體學生都會,經常聽有的老師這樣說:該講的我都講了,別人會了怎麼就你不會。而且面對家長,面對社會去理直氣壯地說。殊不知,學生在發展中是有差異的。
九、對素質教育片面理解
表現形式是一節課熱熱鬧鬧,轟轟烈烈。有提問,有討論,有一題多變。仔細一想,學生學到了什麼?培養了學生些什麼能力?真有些歸納不出。
十、所用教學方法傳統陳舊,基本是機械的模仿
多年來,受教材的限制和約束,教學形式基本上是「例題十練習」,使本來很有趣的數學學習成了十分枯燥、繁雜的計算和習題演練,加之教師滿足於現已熟悉的教材和教學參考書,而不再對新知識感興趣,結果往往停滯在高原期而裹足不前。
⑧ 小學數學教師應具備哪些基本功
談小學數學教師應有的基本功
聽了專家們的講座,感慨頗深。做一名學生喜歡的數學教師,讓學生喜歡上你的數學課,就應該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學生,如何才能具有吸引學生的人格魅力呢?如何才能將學生吸引住,這是我們每一位數學教師都應該思考的問題。我認為只有苦練教師的基本功,提升教師的素養,才能具有吸引學生的人格魅力。有的教師雖說教齡不長,但教學效果卻不錯,而有的教師雖然工作了多年,但課還是上不好,究其原因就是基本功不過硬。那麼,應該具備哪些過硬的教師基本功才能更具有吸引學生的魅力呢?
一、過硬的專業知識
大家都說,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也就是說教師必須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才能把課教好教活。比如,作為數學教師,你就應該是解題的能手,並且要能夠具有幫助學生解答疑難問題的能力,否則,你就很難在學生中建立威信,也很難在課堂上應付自如。專業知識一般指數學教師特有的數學能力。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計算能力
主要體現在對算理的透徹理解,對運算性質、運算定律的靈活應用以及對數據、運算順序、算式特點的巧妙處理和高度敏感,使復雜的計算變得簡單,從而正確、迅速、合理、靈活地算出結果。
2、邏輯思維能力
主要體現在教師應能用分析、綜合等方法整理教材知識結構、探索和表述解題思路,從而增強解題能力。在學生數學概念的形成和鞏固、數學規律的探索和猜想的建立中能熟練地應用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歸納、類比等方法進行教學。
3、空間想像力
要求能從空間圖形及某些意志條件分析中圖形中點、線、面、體之間的關系,能畫出實物、模型的直觀圖,能根據一段文字的描述想像出幾何形體,並能准確地畫出某些幾何形體的直觀圖。
4、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小學數學教師不但要具有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還要通過各種教學實踐活動或解答與生產日常生活中的題目,來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間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所以教師要善於從生產或日常生活中發現編制應用題的題材,同時也要掌握各種數學思想方法,提高解題能力。
但是,僅僅精通本專業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因為,知識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只有廣博,才有精深。所以,要求教師在掌握數學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博覽群書,即要有淵博的知識。所以作為數學教師不但要多看一些專業方面的書籍,還要多看一些提升素養的書籍,來豐富自身的人格魅力,是很有必要的。
二、鑽研教材、處理教材的能力
如果要上好每一節課,那麼它在備課的過程中,對教材就不能停留在一般了解的水平上,而是要認真鑽研教材。明確要解決什麼問題,達到什麼目的?弄清這部分內容在數學教學中的地位、作用,它與已學內容的聯系、區別,以及與以後要學習的知識的關系等等。然後就是要考慮採取哪些措施解決這些問題。教學中一定要把握重點、難點。
鑽研教材、處理教材的另一個方面就是精心選編練習。如果你認為教材中配備的練習不合適,就要自己選編練習。一定要克服在布置作業上的隨意性,因為那樣等於是在浪費學生的時間。一個優秀的數學教師,就應該具有根據教材靈活編寫練習題的能力,哪些知識學生掌握起來有困難,可以突出重點難點的多練習練習,才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進一步鞏固掌握。
三、調控課堂教學能力
雖然,課堂教學包括「教」與「學」兩個方面,但是,課堂教學是否成功,其關鍵還在於教師對課堂的調控能力。一個教師是否成熟關鍵是看他能否駕馭課堂。一個新教師在課堂上,他考慮最多的是自己怎麼「教」,生怕自己講錯了、講漏了。而成熟的教師在課堂上,考慮更多的則是學生怎樣「學」。他不僅能熟練地組織教學,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而且,能恰當地調控課堂的情緒,不失時機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夠積極的投入到整個教學活動中來,相信一定會取得不錯的教學效果的。
四、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
聽課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因此,要求教師在敘述數學概念或進行邏輯推理的時候,能清晰、准確、通俗、生動地表達自己的思維,從而使學生能夠順利掌握這些知識。所以,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是吸引學生的魅力所在。試想,哪個學生會喜歡上課時羅嗦、思路不清晰的老師呢?有些數學教師,其它方面的基本功較扎實,但語言表達不過關,結果是「一肚子墨水到不出來」,教學效果當然就不理想,學生聽了半天也不知道老師說的是什麼,純粹是浪費了學生的寶貴時間。
語言表達能力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兩個方面,它是教師的邏輯思維水平以及處理教材能力、運用文字能力等諸多方面的綜合體現。對數學語言的表達,不僅要求有嚴密的科學性,而且要有藝術性。當你能把科學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起來的時候,那你做為一名數學教師的基本功就達到了一定的水平。
對小學數學教師的語言一般有如下幾條要求:
1、用詞准確、語句精煉、敘述嚴密;
2、音量適中、節奏鮮明、敘述流暢、形象生動、富有啟發性和趣味性;
3、能正確、清楚、工整、規范、美觀地書寫文字和常用的數學符號;
4、能正確、美觀地畫出線段圖和題意分析圖;
5、表揚的多樣性和有效性;
數學教師可以通過對數學概念、法則或定理進行表述,講數學故事等方法來訓練語言基本功,也可以通過分析「病句」來提高數學語言的准確性和嚴密性。
五、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能力.
隨著教育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對教師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要求就越來越高。最基本的是要熟練地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運用多媒體資源可以擴大教學容量,增強直觀性,因而,可以它有助於提高教學質量。再進一步就是要能運用計算機和網路技術設計教案、課件。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不僅是教學手段的更新,而且是教學理念的更新。因此,在新形勢下,運用現代教學手段的能力就成為了一名數學教師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而且,數學教師應該做的更好。
六、具有教育、教學科研的能力
教育、教學科研成果是衡量一名教師水平高低的另一個標准。一名既會教書,又會寫書的教師,學生是會更喜歡的。在教學中,我們都有許多好的想法、好的做法,那麼就應該把它上升到理論上去,寫成文章。同時還應積極參與重大課題的研究工作,推動所在學校,乃至所在地區的教育、教學科研工作的發展。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就應努力苦練數學教師基本功,提升自己的素養,以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來吸引學生積極的投入到學習中來,變學生的「要我學」為「我要學」,學生能積極主動的學習了,就一定會取得不錯的學習效果的。努力吧,數學教師們!
來源:文庫
⑨ 小學數學教師課堂上應該關注什麼
學校的研討課活動有條不紊的進行著,今天做課的是一年級的兩位老師王老師和路老師,她們執教的是同一節內容---《重疊問題》。這節的內容在原來的老教材中僅作為課後的思考題出現,供學有餘力的孩子拓展思維。今年教材改革後把它作為數學廣角內容列出來供所有孩子學習,這說明新教材對這塊內容的要求有所變化。既然作為數學廣角內容來研究,證明比普通的學習內容還是有一定難度的,特別是相對於一年級才入學三個月的六歲孩子來說,的確理解起來不易。但經過王老師和路老師的精心准備,把有難度的一節課像走泥丸一樣演繹了下來,而且學生學完後個個喜笑顏開,理解的非常透徹。縱觀這節課,兩位老師有以下共同的優點值得我學習。 一、時刻注重課堂上人人參與 首先、一開課的口算,先讓全體學生看屏幕上的算式自由說得數,然後再指名說得數,其他學生當裁判。其次、全體學生同時擺學具,個別學生上講台在黑板上擺,擺完後,訂正時,讓全體學生邊讀題邊檢驗自己擺的是否正確,一改過去讓黑板上學生說擺法,其他學生看的做法。最後,學生寫算式時,先讓全體學生獨立在練習本上寫算式,然後指名說不同的演算法。再同桌之間互相說說每個算式是否符合題意。自始至終老師始終把全體學生放在眼裡,做到了課堂是人人都參與的場所。 二、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有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才會學的真實,記得牢固,用的靈活。兩位老師在課堂上都很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各種游戲活動讓學生學的積極主動,如讓學生站站隊,動手擺擺學具,畫一畫等,把要我學演繹成了我要學。特別是老師們和藹可親的笑容,說話平和的語氣,不光讓學生,就連我的聽課者都感覺願意參與課堂中。 三、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 我們小學里的知識點並不多,讓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他的後續學習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習慣養成教育在兩位老師的課堂中貫徹落實得更好。 1、讓學生的目光始終注視著老師,不走神。王老師還別出心裁的設計了大眼睛獎,隨時表揚發放。 2、 注重閱讀習慣的培養。因為一年級孩子識字量小,在讀題時,讓全體學生把書平放在桌子上,手拿鉛筆邊讀邊點,讀到不認識的字隔過去,注意聽別人怎麼讀的,一會兒再把不認識的字註上拼音,然後再給學生自由閱讀的時間,這樣經過反復讀題,一方面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而且也便於學生理解題意。 3、 操作前要求的習慣。 聽過很多低年級的課,一遇到有學具操作的環節,課堂秩序就混亂,學生操作結果五花八門,究其原因,操作前不明白操作要求。可是在這兩位老師的課堂上都很注重讓學生先聽老師的要求,根據老師的要求擺學具。要求是:一邊讀題,讀一句,擺一擺,邊讀邊擺。所以學生操作的有條不紊,擺的效果也很好。 四、培養良好的傾聽習慣。 作為小學教師,我們常常頭疼的是老師上面講的頭頭是道,學生在下面玩東西,做小動作,一個學生回答,還沒說完其他學生就手舉過頭:「老師,叫我吧!」而且很多同學的回答都是重復性的語言,浪費了很多寶貴的課堂時間,降低了課堂效率,究其原因就是學生因為沒有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在培養學生聽課習慣方面王老師做的尤其好,有同學表達自己的想法時,時刻提醒其他學生,要認真聽,一會兒他說不對的你來說,他說不到的你來補充。而且還提到看誰最會尊重別人,別人回答你聽得認真,你回答時別人也會認真聽,你才會贏得他人的尊重。所以課堂上當王老師問道有沒有不同意見時,其他同學的回答沒有一個是重復的。短短的三個月孩子們良好的傾聽習慣真令我嘆服。 五、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常言說得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魚。」方法得當事半功倍,方法不得當事倍功半。從一開課老師就讓學生多讀題,讀完後先讓學生猜一猜結果。然後教給學生猜想後再用學具擺一擺驗證,沒有學具時可以畫一畫驗證,通過不同方式驗證自己的猜想,理解後尋找解題算式方法。老師最後告訴學生,學數學就要學會猜想,猜想後還要想辦法驗證自己猜想得是否正確,最後列式計算,這是學數學的一般方法。從一年級就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六、培養孩子思維的靈活性。 當學生出現一種解法後,老師啟發學生思考,有沒有其他的想法,鼓勵學生積極動腦,用多種思路解決同一個問題。當學生用不同的思路解決了同一個問題後,讓他們同桌兩人一組說說每種解法的思路,較好的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總之,聽完兩位老師的課,使我再次深刻領悟到小學數學教師課堂上應該關注的內容:1、使課堂成為全體學生共同參與的運動場;2、讓學生產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4、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5、讓學生掌握學數學的方法;6、培養學生會思考,善於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