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學教育學考試試題
小學教育學考試試題
在很多人眼裡,小學教育學考試試題很難做。其實,只要你找到了方法,這些小學教育學考試試題是非常容易的,因為小學教育學考試試題全是書上的。我向大家推薦一些小冊子:《題典速查》,不管你是在平時復習,還是在考場上找答案,絕對能讓你提高10倍以上的速度。
說是《題典》,因為這本小冊子綜合了市場上正規出版的所有資料,並且刪除了重復的小學教育學考試試題,讓你一冊在手,就能最大限度地覆蓋最多的考點。
說是《速查》,這就是這些小冊子最大的優點。市場上的那些資料,就是一本撕去了拼音檢字法和部首檢字法又打亂了頁碼的字典。讓你找其中的一個字,容易嗎?我的《題典速查》採用獨創的「索引法」,讓你找答案,如同查字典一樣簡單,讓你看一眼就能做一道題,讓你的學習效率提高10倍以上。詳細描述還是到我「網路空間」看看吧,有圖文並茂的描述。
『貳』 2011小學教育學考試試題及答案
1、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揭示教育規律的一門科學。
2、我國春秋木年的《學記》是世界上第一部論述教育問題的專著。比羅馬昆體良的《論演況家的教育》早約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長」、「不陵節而施」(體現了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反映了啟發性教學原則);「教學相長」(體現了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的教學規律)。
3、捷克誇美紐斯1632年的《大教學論》是近代第一部系統論述教育問題的專著。他提出了班級授課制。
4、美國杜威的《民本主義與教育》強調「兒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學」的方法,開創了「現代教育派」。
5、蘇聯贊可夫的《教學與發展》把學生的「一般發展」作為教學的出發點與歸屬。
6、美國布魯納的《教育過程》的主要思想是結構主義和發現法的教學方法。
7、蘇聯蘇霍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其著作被稱為「活的教育學」和「學校生活的網路全書」。
8、教育的概念:廣義指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個方面;狹義指學校教育;偏義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會屬性有:永恆性、歷史性、相對獨立性。
10、我國封建社會學校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四書」(《大學》、《中庸》、《論語》、《盂子》);「五經」(詩、書、禮、易、春秋)。其貫穿了儒家思想。
11、遺傳素質對人的身心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社會環境對人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但環境決定論又是錯誤的,因為人接受環境影響不是消極的、被動的,而是積極的能動的實踐過程。
12、我國普通中學的雙重任務是:培養各行各業的勞動後備力量;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合格新生。
13、我國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
14、「雙基」是指系統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務之一是發展學生的智力,包括觀察力、想像力、思維力、記憶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維能力是決定性的因素。
16、體育的根本任務是增強學生體質。
17、蔡元培於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並主張「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務:(1)使學生具有正確的審美觀和感受美、鑒賞美的知識與能力;(2)培養學生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3)培養學生的心靈美和行為美。
19、勞動技術教育的任務:(1)培養學生的勞動觀點,養成正確的勞動態度和習慣;(2)教育學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產知識和勞動技能。
20、義務教育是依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收,國家、社會、家庭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義務教育是一種強制性教育。
21、教師是教育工作的組織者、領導者,在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
22、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根本任務。
23、教師勞動的特點:(1)復雜性、創造性;(2)時間上的連續性、空間上的廣延性;(3)長期性、間接性;(4)主體性、示範性。
24、教師的素養:職業道德素養、知識素養、能力素養。
25、學生是教育的客體、是自我教育和發展的主體、是發展中的人。
26、我國新型師生關系的特點是:(1)尊師愛生;(2)民主平等;(3)教學相長。從根本上說,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取決於教師的教育水平。
27、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的傳遞和掌握社會經驗的雙邊活動。
28、教學是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學校工作心須堅持以教學為主,全面安排的原則。
29、教學過程是教學信息反饋和師生雙邊活動的過程,教學中教師起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不是包辦代替。
30、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是學校培養未來人才的藍圖。
31、編寫學科課程標准和教材應遵循的原則:思想性和科學性統一;理論聯系實際;穩定性和時代性結合;系統性和可接受性結合。
32、知識不等同於智力,掌握知識的多少並不能標志智力發展的水平。教學過程中要把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結合起來,只重視能力培養的形式教育論(英國洛克)和只重視知識傳授的實質教育論(英國斯賓塞)都是錯誤的。
33、赫爾巴特提出了傳授知識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統一的規律。
34、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激發學習動機;(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這是中心環節;(4)鞏固知識;(5)運用知識,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學原則:(1)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的原則;(2)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3)直觀性原則;(4)啟發性原則;(5)循環漸進原則;(6)鞏固性原則;(7)因材施教原則。
36、兩種對立的教學方法思想是啟發式和注入式。我們應當提倡啟發式,反對注入式。
37、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課堂教學。
38、常用的教學方法:
(」以語言傳遞為主的教學方法:①講授法:②談話法;⑧討論法;④讀書指導法。
(2)以直觀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①演示法;②參觀法。
(3)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①練習法;②實驗法:⑧實習作業法;④實踐活動法。
(4)以探究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發現法。
(5)以情感陶冶(體驗)為主的教學方法:①欣賞教學法;②情境教學法。
39、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1)備課;(2)上課(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3)課外作業的布置與批改;(4)課外輔導;(5)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定。
40、一節好課的基本要求:(」教學目的明確。(2)內容正確。突出重點,難點,抓住關鍵。
(3)結構合理。上課有高度計劃性、組織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當。(5)語言藝術。(6)板書有序。(7)態度從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紀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四個基本方面。
42、德育過程是對學生知、情、意、行培養提高的過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學生思想品德形成與否的關鍵,也是衡量一個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標志。
德行過程是沿著知、情、意、行的/頃序發展的,但其中任何一個要素都可以作為品德培養的開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過程是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提高過程,教師應「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持之以恆、導之以行」。
43、活動與交往是形成學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礎。
44、德育原則:社會主義方向性原則;從學生實際出發的原則;知行統一的原則;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的原則;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合的原則;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原則;尊重信任和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
45、馬卡連柯的平行教育理論: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46、德育的途徑:思想政治課是特別的重要途徑,其它各科教學是最經常、最基本途徑。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環境陶冶、藝術陶冶三種。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帶好班級、教好學生。
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學生是有效地進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其中觀察法是一種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50、組織和培養班集體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環節。培養正確的集體輿論和優良的班風,這是衡量班集體是否形成的重要標志之一。
『叄』 小學教育學考試重點
小學教育學考試重點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學概述
1、 識記教育心理學的定義與發展歷程
(1) 教育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學校情境中學與教的節本心理規律的科學。
(2)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歷程
A. 初創時期【20世紀20年代以前】
1903年 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出版《教學心理學》
B. 發展時期【20世紀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以後,吸取了兒童心理學和心理測驗方面的成果
30年代,學科心理學也成了教學心理學的組成部分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論廣為流傳,有關兒童個性和社會適應及生理衛生問題也進入了教學心理學領域
50年代,程序教學和教學機器的興起,同時資訊理論的思想也為許多心理學家所接受
C. 成熟時期【20世紀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初,布魯納發起課程改革運動,重視探討教學過程和學生心理,重視教材、教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進。
人本主義思潮也前期李一場教育改革運動。
重視研究教學中的社會心理因素
D. 完善時期【20世紀80年代以後】
皮亞傑、維果斯基理論的傳播
1994年布魯納總結教學心理學發展的成果:a. 主動性研究
b. 反思性研究
c. 合作性研究
d. 社會文化研究
2、 理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及其基本作用
(1) 教學心理學的研究內容
A. 學習與教學的要素 【5要素】
a. 學生
b. 教師
c. 教學內容
d. 教學媒體
e. 教學環境
B. 學習與教學的過程 【3過程】
a. 學習過程
b. 教學過程
c. 評價/反思過程
(2) 教育心理學的基本作用
A. 幫助教師准確地了解問題
B. 為是教學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
C. 幫助教師預測並干預學生
D. 幫助教師結合實際教學進行研究
第二章 中學生的心理發展與教育
1、 識記心理發展、自我同一性、學習准備、最近發展區和關鍵期等基本概念
(1) 心理發展 指個體從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個生命進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心理變化。
四個基本特徵:A. 連續性與階段性
B. 定向性與順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異性
(2) 自我同一性 指個體組織自己的動機、能力、信仰及其活動經驗而形成的有關自我一致性形象。
(3) 學習准備 指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或心理發展水平對新的學習的適應性,即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那些促進或妨礙學習的個人生理、心理發展的水平和特點。
(4) 最近發展區 【維果斯基】指兒童在有指導的情況下,藉助成人幫助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獨自解決問題多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異。
(5) 關鍵期 【勞倫茲】在某一期間,個體對某種刺激特別敏感,過來這一時期,同樣的刺激對之影響很小或沒有影響。
2、 理解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心理學發展與教學的關系,自我意識及其發展
(1)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
A. 感知運動階段 【0~2歲】
這一階段,兒童的認知發展主要是感覺和動作的分化。
B. 前運算階段 【2~7歲】
開始內化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別是語言的出現和發展。主要有一下特徵:
a. 認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b. 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為中心
c. 認知活動具有相對具體性,還不能進行抽象的運算思維
d. 思維不具可逆性
C. 具體運算階段 【7~11歲】
這個階段的兒童認知結構中已經有了抽象概念,思維可以逆轉,能夠進行邏輯推理。
標志:兒童已經獲得了長度、體積、重量和面積的守恆。
D. 形式運算階段 【11~15歲】
a. 命題之間的關系
b. 假設-演繹推理
c. 抽象邏輯思維
d. 可逆與補償
e. 思維的靈活性
(2) 心理學發展與教學的關系
A. 認知發展制約著教學內容和方法
B. 教學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
(3) 自我意識及其發展
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系的認識,包括三種成分: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監控
自我意識的發展:
A. 生理自我 3歲左右基本成熟
B. 社會自我 少年期基本成熟
C. 心理自我 青春期開始發展和形成
3、 理解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特點,認知方式的差異,智商的含義,認知差異的教育含義
(1) 認知方式差異
又稱認知風格,指個體在知覺、思維、記憶和解決為等認知活動中加工和組織信息時所顯示出來的獨特而穩定的風格。
A. 場獨立與場依存
a. 場獨立 利用自己內部的參照,不易受外來的因素影響和干擾
b. 場依存 以外部參照作為信息加工的依據
B. 沉思型與沖動型 【反應時間與精確性】
a. 沉思型 深思熟慮且錯誤較少
b. 沖動型 很快地檢驗假設且常常出錯
C. 輻合型與發散型
a. 輻合型 找到最適當的唯一正確的答案
b. 發散型 最終產生多種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確的答案
(2) 智力差異
A. 智商IQ=智力年齡(MA)/實際年齡(CA)*100
B. 智力的差異
a. 智力的個體差異
常態分布(中型分布)
b. 智力的群體差異
男女智力的總體水平大體相等,但男性的智力分布的離散程度比女性大
男女的智力結構存在差異,各自具有自己的優勢領域
(3) 認知差異的教育含義
A. 認知方式沒有優劣好壞之分,主要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
B. 智力是影響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主要影響學習速度、數量、鞏固程度和學習的遷移,並不影響學習是否發生。
C. 要求我們根據學生認知差異的特點與作用,不斷改革教學,努力因材施教,做到:
a. 創設適應學生認知差異的教學組織形式 【年齡分班教學、能力分級制】
b. 採用適應認知差異的教學方式,努力是教學方式個別化 【布盧姆 掌握學習理論】
c. 採用適應認知差異的教學手段。【斯金納 程序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
(4) 性格差異
A. 性格是特徵差異
a. 對現實態度的性格特徵
b. 性格的理智特徵
c. 性格的情緒特徵
d. 性格的意志特徵
B. 性格的類型差異
a. 根據個人心理活動的傾向性,分為 外傾型、內傾型
b. 根據個人獨立或順從的程度,分為 獨立型、順從型
(5) 性格差異的教育含義
性格不會決定學習是否發生,但它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性格也作為動力因素影響學習的速度和質量。性格的性別差異又會影響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選擇,還會影響學生的社會性學習和個體社會化。
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教育應更重視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內容的選擇和組織更好地適應學生的性格差異。
4、 評價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及其教育含義
(1) 人格發展階段
A. 基本的信任感對基本的不信任感【0~1.5歲】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發展對周圍世界,尤其是對社會環境的基本態度,培養信任感。
B. 自主感對羞恥感與懷疑【2~3歲】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自主性。
C. 主動感對內疚感【4~5歲】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主動性。
D. 勤奮感對自卑感【6~11歲】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勤奮感。
E. 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12~18歲】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自我同一性。
F. 親密感對孤獨感【成年早期】
G. 繁殖感對停滯感【成年中期】
H. 自我整合對絕望感【成年晚期】
(2) 影響人格發展的社會因素
A. 家庭教養模式
B. 學校教育
C. 同輩群體
(3) 人格發展階段的教育意義
第三章 學習的基本理論
1、 識記加涅的學習層次分類和學習結果分類、先行組織者
(1) 加涅學習層次分類 【8類】
A. 信號學習 【巴普洛夫 經典條件反射】
B. 刺激—反應學習 【桑代克、斯金納 操作性條件反射】
C. 連鎖學習
指學習聯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刺激—反應動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反應動作聯結。
D. 言語聯結學習
指形成一系列的言語單位的聯結,即言語連鎖化。
E. 辨別學習
指學習一系列類似的刺激,並對每種刺激作出適當的反應。
F. 概念學習
指學會認識一類事物的共同屬性,並對同類事物的抽象特徵作出反應。
G. 規則或原理學習
指學習兩個或兩個以上概念之間的關系。
H. 解決問題學習
指學會在不同條件下,運用規則或原理解決問題,以達到最終的目的。
(2) 學習結果分類 【5類】
A. 智慧技能
表現為使用符號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指向學習者的環境,使學習者能處理外部的信息。
B. 認知策略
表現為用來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學習、記憶、思維和問題解決過程中的內部組織起來的能力。它是在學習者應付環境事件的過程中對自身認知活動的監控。
C. 言語信息
表現為學會陳述觀念的能力。
D. 動作技能
表現為平穩而流暢、精確而適時的動作操作能力。
E. 態度
表現為影響著個體對人、對物或對某些事件的選擇傾向。
『肆』 小學教育學考試大綱試題及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滲透在生產、生活過程中的口授身傳生產、生活經驗的現象,稱之為(A)。
A.自然形態的教育 B.自我教育 C.家庭教育 D.社會教育
2.人類社會最早誕生的教育學是以(B)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的。
A.初等教育 B.普通中小學教育 C.中等教育 D.一般教育現象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思想出自(C)。
A.《學記》 B.《大學》 C.《論語》 D.《師說》
4.「教學相長」、「循序漸進」等教學原則最早出自(A)。
A.《學記》 B.《論語》 C.《尚書》 D.《孟子》
5.反映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品是(C)。
A.《教育論》 B.《雄辯術原理》 C.《理想國》 D.《巨人傳》
6.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形態的學科,形成於(A)。
A.資本主義社會初期 B.封建社會末期 C.奴隸社會初期 D.原始社會末期
7.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並詳細論證班級上課制的教育著作是(C)。
A.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 B.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 C.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 D.昆體良的《雄辯術原理》
8.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教學的教育性原則的教育家是(B)。
A.裴斯泰洛奇 B.赫爾巴特 C.誇美紐斯 D.柏拉圖
9.教育史上兩大對立學派——傳統教育派與現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別是(C)。
A.凱洛夫和赫爾巴特 B.杜威和赫爾巴特 C.赫爾巴特和杜威 D.誇美紐斯和杜威
10.「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從做中學」是(D)的重要主張。
A.實踐教育學派 B.實證教育學派 C.傳統教育學派 D.實用主義教育學派
11.周恩來稱贊的「一個無保留追隨黨的黨外布爾什維克」的民主教育家是(D)。
A.蔡元培 B.徐特立 C.楊賢江 D.陶行知
12.首次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探討社會主義教育原理且在世界上有較大影響的教育學家是(C)。
A.蘇霍姆林斯基 B.楊賢江 C.凱洛夫 D.贊可夫
13.強調學生的「一般發展」,要求「以最好的教學效果來達到學生最理想的發展水平」的蘇聯教育家是(B)。
A.巴班斯基 B.贊可夫 C.加里寧 D.凱洛夫
14.1920年,教育家保羅·朗格朗在其出版的著作中提出了(D)思想。
A.最優化教學 B.範例教學 C.發展教育 D.終身教育
15.1956年出版《教育目標分類學》,將教育目標分為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三個主要部分的美國教育家是(A)。
A.布魯姆 B.布魯納 C.根舍因 D.斯金納
16.1901年,由立花銑三朗講述、王國維翻譯的(B)刊載於《教育世界》上,是一部在我國流行面廣、影響力較大的日本教育著作。
A.《教育論》 B.《教育學》 C.《大教育學》 D.《教育原理》
17.1919年,著名教育家(C)來華講學,此後西方教育學說在我國廣泛傳播開來。
A.桑代克 B.蓋頓 C.杜威 D.克伯屈
18.解放初期,在我國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蘇聯的教育學教材是(A)。
A.凱洛夫的《教育學》 B.岡察洛夫的《教育學》 C.巴拉諾夫的《教育學》 D.巴班斯基的《教育學》
19.「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思想最早出自(A)。
A.《論語》 B.《學記》 C.《四書集注》 D.《孟子》
20.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論著是(C)。
A.《論語》 B.《師說》 C.《學記》 D.《孟子》
21.最早提出教育要適應兒童的年齡階段,進行德智體多方面和諧發展教育的教育思想家是(B)。
A.柏拉圖 B.亞里士多德 C.昆體良 D.蘇格拉底
22.被稱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學法的書是(D)。
A.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 B.柏拉圖的《理想國》 C.斯賓塞的《教育論》 D.昆體良的《雄辯術原理》
23.首次在科學分類中將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劃分出來的是英國哲學家(B)。
A.盧梭 B.培根 C.拉伯雷 D.洛克
24.一般認為,教育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標志是(B)。
A.柏拉圖的《理想國》 B.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 C.昆體良的《雄辯術原理》 D.斯賓塞的《教育論》
25.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在大學里講授,最早始自德國哲學家(C)。
A.柏拉圖 B.赫爾巴特 C.康德 D.梅依曼
26.最早提出教學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D)。
A.杜威 B.誇美紐斯 C.凱洛夫 D.赫爾巴特
27.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闡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著作是(B)。
A.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 B.凱洛夫的《教育學》 C.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 D.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
28.被毛澤東稱為「學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的是(B)。
A.陶行知 B.蔡元培 C.楊賢江 D.徐特立
29.被周恩來稱為「一個無保留追隨黨的布爾什維克」的人民教育家是(D)。
A.徐特立 B.蔡元培 C.楊賢江 D.陶行知
30.倡導發現法教學的是美國的心理學家、教育家(C)。
A.斯金納 B.杜威 C.布魯納 D.加涅
31.提出「範例教學」理論的教育家是(A)。
A.根舍因 B.布魯納 C.巴班斯基 D.贊科夫
32.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是(B)。
A.認知結構的教育理論 B.全面發展的教育理論 C.範例教學的理論 D.教學最優化的教育理論
33.建國初期從前蘇聯譯介的大量教育學教材中,對我國影響最大的是(D)。
A.申比寥夫等合著的《教育學》 B.斯米爾諾夫著的《教育學初級讀本》
C.葉希波夫·岡察洛夫著的《教育學》 D.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
34.最早倡導教育實驗並提出「實驗教育法」這個名稱的教育家是(C)。
A.赫爾巴特 B.裴斯泰洛齊 C.梅依曼 D.洛克
35.最早提出「行動研究」這一概念的是(D)。
A.梅依曼 B.拉伊 C.凱洛夫 D.勒溫
36.研究者按照預先確定的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創設一定條件,人為地變革研究對象,從而驗證假設探討教育現象因果關系的研究方法屬於( )。
A.觀察法 B.實驗法 C.行動研究法 D.文獻法
37.身處教育實踐第一線的研究者與受過專門訓練的科學研究者密切合作,以教育實踐中存在的某一問題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結果應用到自身從事的教育實踐中去的研究方法屬於(A)。
A.行動研究法 B.觀察法 C.實驗法 D.調查法
38.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的教學理論是(C)。
A.最優化理論 B.認知結構的理論 C.發展性教學理論 D.範例教學理論
二、多項選擇題
1.教育活動的基本規律包括(BD)。
A.教育與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或關系 B.教育與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或關系
C.教育現象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矛盾或關系 D.教育與人的身心發展之間的矛盾或關系
E.教育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或關系
2.下列學科從屬於教育科學體系的是(ABCDE)。
A.教育哲學 B.教學論 C.教育科研方法 D.學校管理學 E.外國教育史
3.教育學形成時期的主要著作有(ACDE)。
A.裴斯泰洛奇的《林哈德與葛篤德》 B.凱洛夫的《教育學》 C.洛克的《教育漫話》 D.斯賓塞的《教育論》 E.盧梭的《愛彌兒》
4.50年代以前,蘇聯主要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家及論著有(ABCE)。
A.加里寧《論共產主義教育》 B.凱洛夫《教育學》 C.克魯普斯卡姬《國民教育與民主主義》 D.巴班斯基《教育過程最優化》
E.馬卡連柯《教育詩》
5.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傳統教育學派的主要觀點可以歸納為「三個中心」,即(ADE)。
A.教師中心 B.活動中心 C.兒童中心 D.課堂中心 E.書本中心
6.教育實驗共同具備的基本特徵是(ABCD)。
A.有變革 B.可重復操作 C.有理論假說 D.有控制 E.全面科學
7.下列教育研究方法中屬於調查法的是(ABCDE)。
A.觀察 B.測驗 C.問卷 D.查閱資料 E.談話
8.與實驗法相比,調查法的優勢在於它具有更大的(BE)。
A.計劃性 B.實用性 C.客觀性 D.科學性 E.廣泛性
9.文獻法就是對需要的文獻進行查閱、分析、整理,從而篩選出有助於研究進行的文獻的科研方法,下列屬於文獻的是(ABCDE)。
A.會議記錄 B.期刊 C.錄音 D.評述 E.文摘
10.從橫向看,教育的基本形式有(ABCDE)。
A.家庭教育 B.學校教育 C.自我教育 D.社會教育 E.自然形態的教育
11.調查法的具體方式有(ABCDE)。
A.查閱文獻資料 B.測驗 C.觀察 D.問卷 E.談話
12.《論語》中記述孔子教育思想觀點的有(BCD)。
A.教學相長 B.「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C.「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D.「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E.長善救失
13.下列教育思想中屬於赫爾巴特提出的有(AC)。
A.教學過程的四個階段論 B.實科教育思想 C.教育性教學 D.自然主義教育 E.實用主義教育思想
14.杜威實用主義所提倡的主要教育觀點有(ABCE)。
A.學校即社會 B.教育即生活 C.兒童為中心 D.課堂為中心 E.從做中學
15.中國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有(ABCD)。
A.陶行知 B.徐特立 C.蔡元培 D.楊賢江 E.朱熹
16.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出現的著名教育家及論著有(ABD)。
A.布魯納的《教育過程》 B.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 C.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
D.贊可夫的《教學與發展》 E.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
17.布魯姆認為完整的教育目標分類學應當包括(BCD)。
A.交往領域 B.動作技能領域 C.認知領域 D.情感領域 E.思維領域
18.教育實驗作為一種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徵是(ACDE)。
A.有變革 B.有被試 C.有理論假說 D.可重復操作 E.有控制
三、填空題
1.教育學是研究人類______,揭示______的一門科學。 答案:教育現象 教育規律
2.從橫向看,教育的基本形態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三種。 答案:學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會教育
3.狹義的社會教育是在______和______以外的社會文化教育機構實施的教育。 答案:家庭 學校
4.現代社會教育包括______教育機構和______教育機構兩大類。 答案:校外兒童 校外成人文化
5.貫徹教育活動的基本矛盾、基本規律是:教育與______發展之間、教育與______發展之間的矛盾或關系。 答案:社會 人的身心
6.教育科學是以______和______為共同研究對象的各門教育學科的總稱。 答案:教育現象 教育規律
7.教育是______和社會生產延續的手段,它通過______為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服務。 答案:個人發展 培養人
8.反映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著作首先是記述孔子教育思想觀點的《____》。 答案:論語
9.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論著,是我國戰國晚期____所著的《____》。 答案:樂正克 學記
10.____是最早提出教育要適應兒童的年齡階段,進行德智體多方面和諧發展教育的思想家。 答案:亞里斯多德
11.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學法的著作是古羅馬教育家昆體良的《____》。 答案:雄辯術原理
12.1623年英國哲學家____首次在科學分類中將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劃分出來。 答案:培根
13.首先提出讓一切男女兒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是捷克教育家____,他所著的《____》標志著教育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答案:誇美紐斯 大教學論
14.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在大學里講授,最早始自德國哲學家____。 答案:康德
15.19世紀,德國著名教育家______所著的《____》在西方被視為「科學教育學」形成的標志,他的教育思想被視為傳統教育派的代表。 答案:赫爾巴特 普通教育學
16.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試圖在____的基礎上建立他的教育目的論,在____的基礎上建立教育方法論。 答案:倫理學 心理學
17.實用主義教育學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的______,其主要代表著作是《____》。 答案:杜威 民主主義與教育
18.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科學教育學的建立奠定了科學的______和______基礎。 答案:世界觀 方法論
19.克魯普斯卡婭根據列寧的指示編著的《____》,被認為使用馬克思主義觀點闡述教育學和教育史的第一本書。 答案:國民教育和民主主義
20.「思想自由,兼容並包」是近代民主教育家______在任北京大學校長時倡導的教育思想。 答案:蔡元培
21.中國最早以馬克思主義觀點寫成的教育著作是現代教育理論家______的《____》。 答案:楊賢江 新教育大綱
22.美國當代教育家______倡導發現法,主張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科學興趣和創造能力,其代表作是《教育過程》。 答案:布魯納
23.贊科夫在《教學與發展》提出了適應時代要求的「______」。 答案:發展教學論
24.德國教育家根舍因倡導______理論,提出改革教學內容,加強教材的基本性、基礎性和範例性。 答案:範例教學
25.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提出了____的教育理論。 答案:全面發展
26.布盧姆認為完整的教育目標分類學應當包括三個主要部分:一是____領域、二是____領域、三是____領域。 答案:認知 情感 動作技能
27.教育理論是教育實踐經驗的______,教育實踐經驗是教育理論的______。 答案:科學總結 源泉
28.教育理論對教育實踐的解釋和說明集中體現在它應該能夠回答三個基本問題,即是什麼、______ 和 ______。 答案:為什麼 怎麼樣
29.教育原理的理論功能主要表現在:解釋______,指導______,推動______。 答案:教育實踐 教育實踐 教育改革
30.在教育原理的有關課題或問題的研究中,可供我們運用的研究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和統計法、個案研究、文獻研究、行動研究等。 答案:觀察法 調查法 實驗法
31.觀察法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類:______和______。 答案:抽樣觀察法 應用觀察法
32.最早倡導教育實驗並提出「實驗教育法」這一名稱的是德國教育家______。 答案:梅伊曼
33.實驗法一般可以分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種。 答案:單組法 等組法 循環法
我這只有09年的,你去相關網站找找,很多的
『伍』 教育教學基本理論都包括哪些
1、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教學法等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及與教育相關的法律知識;
2、專業(學科)理論知識與技能內容。包括專業(學科)理論知識和技能、與本專業(學科)相關聯的實踐能力、對本專業(學科)教學大綱和教材的理解掌握水平等;
3、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內容。包括分析教材、確立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方案、選擇教學方法、運用教學語言、使用現代教育技術、開展教育教學研究能力等;
4、基本教育教學素質內容。包括儀表舉止、口語表達、思維能力、心理素質等。
描述或說明人和動物學習的性質、過程和影響學習的各種因素的學說。教學理論是「在某種意義上的約定俗成的通例,它闡明有關最有效地獲得知識與技能的方法規則。
從規范性和處方性角度考慮,教學理論關心的是促進學習而不是描述學習。具體地說,教學理論主要研究「怎樣教」的問題;學習理論主要是在描述和說明「學習是怎樣發生的,以及學習開始後會發生一些什麼情況」的問題。
『陸』 從本課程中任選一個專題,撰寫論文,題目自擬。 選題建議:(1)闡述對當代小學教育教學理論和實踐的認識
寫論文為了總結、交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課程教學評價的新經驗和理論研究成果,深入探討、研究課程教學評價中的突出問題,以及提高課程教學評價的理論水平和實際應用功能,海峽兩岸的同行通過多方協商於2006年4月22—23日在天津召開了海峽兩岸課程教學評價學術研討會。本次研討會由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學分會教學論專業委員會、天津市教育委員會、天津師范大學、天津市教育科學學會和天津市河西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天津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和天津市河西區教育局承辦。來自全國的與會代表約有二百人參加了研討。
本次研討會的主題是:課程教學評價的理論與實踐探索。代表們集中研討的議題主要有四方面:課程評價的現狀與展望;課程評價的基本問題;有效課堂教學的評價標准;課程教學評價與教師專業化發展研究。圍繞議題,代表們提交了四十多篇有一定研究價值和學術原創性的論文。研討會採取專家代表發言與分組交流討論相結合、理論學習研究與實際操作實踐相結合、教師上示範課與代表集中聽課和評課相結合等形式,對幾個主要議題展開了熱烈而深入的探討。
一、我國課程評價的現狀和主要問題
毋庸置疑,課程評價是制約課程改革深入推進的「瓶頸」。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向前發展,人們對課程評價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對課程評價的關注和研究越來越多,對課程評價現狀和突出問題的反思和探討越來越深。但是,在我國課程評價的現狀與人們對課程評價的理想和期待之間,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海峽兩岸在課程評價的現狀和突出問題方面,存在較大差異。
(一)祖國大陸和台灣地區課程評價的現狀
在祖國大陸,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課程評價問題日益成為人們關心的重要話題和研討的難點問題。有學者認為,從總體上看,與台灣地區相比,大陸對課程評價的理解更為寬泛。在功能方面,人們要求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教學實踐改進的功能。有人主張,我國中小學的課程評價應發揮診斷課程問題、調控課程設計、監督課程實施以及推進課程建設的作用。在課程評價體系的建構方面,大陸的課程改革要求建立三種評價體系。一是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通過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的發展。二是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這種評價體系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種渠道獲得評價反饋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三是建立促進課程不斷發展的評價體系。周期性地對學校課程的執行情況、課程實施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評估,調整課程內容,改進教學管理,形成課程不斷革新的機制。同時,繼續改革和完善考試制度。在實際評價運作方面,人們在課程改革前後已經或正在實施多種形式的課程評價。比如,課程改革開始之前需要進行的需求評價(即課程問題的診斷性調查);對課程標準的事前評價與修訂評價;深入開展的教材評價研究;課程改革實驗區有關課程實施狀況的評價(如課堂教學評價);以及各地開展的形式多樣的課程評價活動(如校本課程評價);等等。
由於各人在價值觀、知識觀、教育觀以及人生經歷經驗的不同,人們對課程評價的理解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有人認為,課程評價是指根據一定的標准和系統的信息對一定課程產生的效果所作出的價值判斷。也有人認為,課程評價是在課程開發過程中通過對課程價值的調查、分析、協商、判斷,逐步達成共識,促進課程不斷改進和發展的反饋調節系統。又有人認為,課程評價是一種研究課程價值的過程,是由判斷課程在改進學生學習方面的價值的那些活動構成的。
在我國台灣地區,課程評價習慣上稱為課程評鑒。台灣地區教育研究院的同行認為,台灣課程評價研究大致可劃分三個時期:1995年以前為第一個時期,主要是台灣地區控制的課程改革與評價;1996—2000年為第二個時期,主要是指教科書開放後的課程改革與評價;2001年以後為第三個時期,主要是指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的課程改革與評價。現在台灣的課程評價范圍主要包括課程教材、教學計劃和實施成果。課程評價實施的權責分三個層次:1.台灣地區──建立各學習領域學力指標,並督導地方和學校課程實施成效;2.市縣當局──負責辦理與督導學校舉辦各學習領域表現測驗;3.學校──負責課程與教學的評價,並進行學習評價。評價方法採用多元化的方式實施,兼顧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人們把評價結果作為改進課程、編制教學計劃、提升學習成效以及進行評價後的檢討的依據。
(二)我國課程評價中的主要問題
課程評價研究,在我國大陸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末,歷時並不長。可以說,課程評價研究,在我國課程研究領域依然是一個薄弱環節。當前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已進入關鍵階段,課程評價問題已成為這輪課程改革的難點、熱點和焦點問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課程評價的組織系統有待進一步完善
從理論分析來看,課程評價的主體具有多元的特點,課程評價的范疇也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和整合性,根據系統論的觀點,課程改革的推進需要具體明確中央、地方和學校應有什麼樣的課程評價職責。有代表指出,課程評價的組織需要建立國家、地方和學校三個層次的評價體系。但是,從實際評價的運作來看,評價主體流於單一,過於強調或應付自上而下的行政意義上的評價(包括外部專家受行政部門委託進行的評價)。而地方和學校層面的課程評價卻存在缺失的問題。
2.課程評價理論與課程評價實踐之間的矛盾問題亟待進一步研究解決
眾所周知,科學的課程評價理論是來自客觀現實的課程改革與評價實踐活動,並對課程改革與評價實踐活動具有指導作用的。目前,課程理論工作者在課程評價研究領域業已取得比較豐富的理論成果,有些理論對課程改革實踐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這並不是說課程評價的理論研究已經健全成熟了。在我國,課程評價的「實有功能」與「應有功能」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別是對課程評價在課程決策、課程研製、課程實施以及課程改革與創新方面的作用認識與研究得還不夠。這說明課程評價理論研究對課程改革的實踐層面上的問題關注得還不夠,對一些諸如課程評價機制的健全問題、具體可操作的評價標准和指標體系的研製問題等缺乏深入的研究。同時,部分理論研究者在譯介和借鑒國外課程評價理論方面還存在嚴重的不足,比如,脫離本國國情實際的照抄照搬,認為國外的都是先進和創新的等等。課程評價理論不能轉化為指導課程改革與評價實踐的依據,評價理論與課程改革實踐之間「兩張皮」或油與水的現象日益凸顯。
3.課程評價的價值取向存在不平衡
有代表提出,課程評價在價值取向上存在三種偏向:一是,課程評價更多地著眼於課程實施及其效果,而對相關的課程決策和課程設計的評估比較薄弱;二是,更多地考慮課程的工具價值,而對課程的內在價值有所忽略;三是,更多地關注課程評價的監控功能,而對課程評價的反饋功能體現不足。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現在已逐漸認識並積極解決這種課程評價中的不平衡問題,比如,人們在思想上已逐漸接受關注整體、關注過程、關注發展等新的課程評價理念。
4.課程評價的內涵與外延需要明確和規范
與會代表對一些課程評價的相關概念的認識還存在不大一致的地方。有人認為,我國目前的課程評價主要還集中在學業評價方面,把學生的成績作為評價的主要依據;教學評價是我國比較重視的一項評價活動,但它往往是作為一個獨立的過程,沒有重視與課程之間的聯系,沒有把課程作為教學活動的起點和基礎來對待,因此,在相當程度上學生的學業評價或教學評價就代替了課程評價,這樣課程評價也就失去了很大部分的改進與決策功能。也有相當部分代表基於課程方案說和教學事件說,認為課程評價與教學評價和學業評價之間有聯系,但三者不是一回事,應該有所區分,課程評價是一個獨特的領域。
二、有效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研究
關於有效課堂教學評價的標准問題,是本次課程教學評價學術研討會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也可以說,是課程評價研究中更加具體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無論從代表們向會議提交的相關論文的數量和比例來看,還是從實際研討中代表們聽課、評課的投入來講,都說明大家對有效課堂教學評價的極大興趣和關注。根據代表的大會發言和提交的論文,有效課堂教學評價及其標準的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課堂教學評價還存在一定問題
有代表認為,由於課堂評價思想多樣、課堂評價情景復雜、課堂評價指標難度大等原因,導致人們對課堂評價的把握不一,以至於現實課堂評價出現了許多問題。比如,課堂評價的定量化問題、理想化問題、權威化問題、形式化問題以及功利化問題等,有人把這些問題比喻為課堂教學評價的「痼疾」。也有代表從教學價值觀的角度分析認為,以往的課堂教學評價存在價值錯位的問題,集中表現在三點:以經濟學中「投入產出」的觀點簡單機械地套用到教學活動中;強調量化和可測性,忽視質性評價;注重結果的有效性而忽略過程的有效性。
(二)有效課堂教學評價的理論依據和價值取向
1.理論依據
科學的富有創新的高層次的理論,是課堂教學評價活動的指導和依據。有代表認為,指導課堂教學評價的理論可能有很多,但人們無法迴避課堂評價的教學原理,教學原理是衡量課堂的砝碼。如果課堂教學評價不以教學原理作為衡量標准,可能會使評價偏離主題和目的,使評價成了為了評價而評價。因此,教學原理是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依據和理論基礎。不同的教學理念會產生相異的評價運作方式,其中發展性教學、教育性教學、社會性教學和建構性教學是適應當代教學要求的現代教學原理,可以作為有效課堂教學評價的教學論基礎。也有代表主張,把系統科學理論引入課堂教學評價,認為課堂教學是一個由教師、學生、教學信息等要素組成的系統,將系統科學理論引入課堂教學評價目的在於改善並增強課堂教學系統的功能。
2.價值取向
課堂教學評價標准,實際上反映了評價研究人員的價值取向。有代表認為,課堂教學評價是以事實判斷為基礎的價值判斷,評價的價值取向決定評價指標體系的方向。有效教學實際上是一種教學合理性的追求,而這種合理性就其內在結構來說應該是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統一。有效課堂教學評價要體現這種合理性,並要處理好過程價值和終極價值、中心價值和非中心價值的關系。也有代表認為,以人為本是課堂評價的指向標。因為課堂是學生成長發展的重要地方,課堂的好壞會嚴重影響學生今後的健康發展,所以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要以學生的發展為導向,以師生的共同成長發展為目的。知識(課堂的中介)、美德(課堂的理想)、交往(課堂的本質)和發展(課堂的價值),是課堂教學評價的重要方面,評價它們的核心就是要體現人的存在和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為了克服評價中單一價值取向的弊端,有代表主張,要正確認識和處理甄別性評價與發展性評價之間、一元評價與多元評價之間、外部評價與內部評價之間、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之間、紙筆評價與表現評價、科學主義取向評價與人文主義取向評價之間的關系,並讓它們之間保持一種必要的張力。
(三)有效課堂教學評價的標准
顧名思義,有效課堂教學評價的標准,就是教學評價活動的准繩和尺度,主要是解決教學評價「評什麼」和「怎樣評」的問題。在這方面的研究,代表們也都有自己的見解,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1.教學評價標准由教學活動評價標准、師生發展狀態評價標准和師生工作績效評價標准三方面構成
所謂教學活動評價標准,是指內含於教學活動中的標准,主要包括活動的目的性、活動組織的精巧性、活動的參與程度、活動的連續程度、活動的吸引力、活動參與者的自由程度、活動的靈活程度、活動的高雅程度、活動的層次性、活動的合適性以及活動的獨創性等等。所謂師生發展狀態評價標准,是指師生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發展狀態,對學生而言,發展狀態目標體系一般包括知識發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發展、社會性發展、品德發展、獨立性發展、個性發展、實踐能力發展、創新能力發展以及學習能力發展等;對教師而言,其發展狀態主要包括講授水平、學術水平、實踐智慧、人格魅力、駕馭課程的能力、組織協調能力、指導學習的能力、反思能力、回應學生的能力、促進知識內化的能力、教學觀照生活的能力、培育主體的能力、促進學生發展的能力以及教學創新的能力等。所謂師生工作績效標准,是指教學活動結束後教師和學生的外顯的效果,一般是以學生的學習效果作為標志。
2.有效教學評價標准一般包括評價的指標體系和評定標准
所謂評價指標體系,是指有效教學評價的內容規定;而評定標準是對指標體系的程度規定。有效教學評價標准要關注四個變數:教學主體的復合性,教學內容的發展性,教學過程的和諧性,以及教學環境的支持性。基於這些教學變數的考慮,有效教學評價標准主要有五項:其一,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是有效教學的前提;其二,用教學目標引領學生發展是有效教學的依據;其三,學生主動參與是有效教學的關鍵;其四,重視學習策略教學是有效教學的重點;其五,突出創新素質的培養是有效教學的最高境界。
3.課堂評價標准具有一定結構性
課堂教學評價標准具有一定的結構性,包括善於講解、設計環境、調動學生、運用手段和選擇目標五個維度。評價研製者在考慮教師的實際和學科專家關於評課標準的建議的基礎上,制訂更加正式的課堂教學評價量表。在此基礎上進行信度和效度分析,編寫評價手冊,最終形成具有導向性、適切性、公平性和可操作性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
(四)有效課堂教學評價的運作
有效課堂教學評價的運作,主要解決的是教學評價的設計和實施的問題。教學評價的設計,實際上是教學評價標準的具體分解。教學評價的設計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工作:確定評價類型,制訂教學目標,規定評價內容,選擇評價方法,以及選用評價工具。具體地講,第一,就評價類型的確定來說,根據不同的分類標准,可以區分出不同的評價類型。比如,根據評價實施的時間,可將評價分為安置性評價、形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第二,教學目標的制訂,是教學評價設計中的重要環節,在教學目標的陳述中應包括具體行為(包含具體行為的目標被稱為表現性目標或表現性標准),讓評價者根據這些行為判斷目標是否實現。第三,在評價的設計中,評價內容是圍繞教學目標來確定的,不同類型的教學評價所關注的內容是不同的。第四,評價方法的選擇是依據評價內容而定,常用的評價方法是測驗、觀察、鑒定和調查等。第五,評價工具的選用旨在支持不同的評價方法,不同的評價方法需要相應的評價工具。比如,測驗法對應的工具有試卷、答卷紙、答題卡和評分標准;觀察法對應的工具有行為檢查表、等級評定表和學習日誌;鑒定法對應的工具有任務單、材料與工具、量規;調查法對應的工具是問卷和訪談提綱等。
有效教學評價的實施一般包括三個前後相連的環節,即收集信息、分析信息以及反饋結果。當然,有效課堂教學評價的實施,也是一個動態的不斷改進或改革的過程。有效課堂教學評價的改革,需要把握兩大重點,一是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的全面發展;二是課堂教學評價要突出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與發展。為了指導學校課堂教學的良性發展,推進有效課堂教學評價的實施,有的實驗中學通過認真研究一堂好課的評價標准制訂了「三優化」和「六維度」的課堂教學評價量表。所謂三優化,即優化教學目標(20分)、優化教學過程(60分)和優化教學手段(20分),所謂六維度,即參與度(包括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和有效參與三個二級指標)、親和度(表現在主客體之間和教學環節之間)、自由度(體現在時空上、學習面貌和訓練中)、整合度(主要包括三維課程目標的有機整合,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與教學目標的整合以及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整合)、練習度(包括動口、動手和動腦的全方位訓練、體現學以致用的意識以及設計練習題)以及延展度(時間、內容、教學預設和生成、學生發展)。有的中學在課堂教學的個案評價分析和統計檢驗的基礎上制訂課堂教學評估導向量表,表中設列一、二、三級指標和對應的權重。
三、課程教學評價與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和課程是構成學校教育教學的兩個基本要素。中小學教師是學校課程實施的主體,也是課程評價的主體之一。可以說,課程教學評價不是單一的評價問題,它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有人認為,課程教學評價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基於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對教師來說,最直接、最具體的課程教學評價就是課程實施中的評價。有研究者通過調查發現,有很多教師要求改革教師評價機制,要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就要對學校管理評價制度進行改革。有些教師呼籲:「減少不必要的量化評價指標」,完善工作中的評價機制。這說明的是,學校要建立有利於教師長期發展的評價機制,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保障。
有代表提出:同行評價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教師評價的一種重要方式,其有效性深受教師文化的影響。根據實際評價結果,同行評價可分為事不關己的同行評價、基於人際關系的同行評價和真實的同行評價三種類型。但是,只有當教師真正把同行評價當做一種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方式時,評價才能發揮出效果。因此,也有代表建議,應該把評價標准作為教師教育的內容。有的學校把課程教學評價的研究納入「名師工程」計劃,認為建立科學的課堂評價體系對青年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是十分有利的,它能激勵教師在內心深處產生一種強烈的研究慾望,自覺地把科學的評價(如評課)當做提升專業技能的有效途徑。
四、對課程教學評價研究的展望
課程教學評價的主體與客體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所以課程教學評價的研究也不會停止前進的腳步。與會代表對未來的課程教學評價進行了建設性的展望,提出了建設性的建議,主要有:1.進一步加強課程教學評價的理論研究,提高理論的原創性、本土性和實用性;2.明確各級課程評價主體的職責;3.建立系統的合理的課程教學評價機制,比如,評價的中介機構等;4.加強學校層面的課程評價,釐清校本課程評價的圖像;5.擬訂完整的課程教學評價指標;6.建立豐富的系統的課程教學評價資料庫;7.切實改變課程教學評價中的不利現狀,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如過度注重結果導向、由上而下的外部評價、評價目的模糊、評價結果未能善加利用;8.通過制度改造(取得制度支撐)、觀念改造和方法改造,走出課程教學評價的兩難困境。
『柒』 小學數學教育教學理論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過程既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認知過程,又是學生能力的發展過程。因此教師要徹底掘棄和擺脫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把主要經歷放在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提供信息,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上.關鍵是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一、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和能力是提高課堂參與度的必要條件。
奧蘇伯爾認為:學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與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的有關概念和經驗有很大關系。數學學科有其嚴密的系統性和邏輯性,大多數數學知識點都有其前期的基礎,後期的深化和發展。給學生必要的知識和技能的准備是學生積極參與數學課堂教學的必要條件,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把所學的知識作適當的"降格處理"。
所謂"降格處理",有的是把新知識通過難度下降,使新知識變成學生似曾相識的東西。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有的是找准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學生在學習數學中完全陌生的內容是很少見的,對學習的內容總是既感到熟悉,有感到陌生。要讓學生在新舊知識的比較中找出共同點與區別點,順利的完成正遷移,通過類似的探索解決新的問題。
啟發學生思考:①能不能把與 直接相加?②可以怎麼計算?然後讓學生獨立完成。通過這樣的處理,教師積極的引導學生參與演算法的探究過程,能充分利用已有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和通分的知識學會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二、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是提高課堂參與度的重要手段。
課堂教學是師生多邊的活動過程。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優化課堂教學的關鍵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最大限度的參與,讓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因此,教師必須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主動為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創設條件、創設情境,如教學"長方體的特徵"這一課,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 首先教師出示若干個物體的包裝盒,讓學生先對他們進行分類,並敘述自己的分類理由。
2. 教師拿起一個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的盒子讓學生觀察、觸摸長方體有什麼特徵。
3.通過學生的總結、教師的引到總結出長、正方體的所有特徵。
4.讓學生用橡皮泥做頂點、長短不同的細木棒做棱,四人一個小組合作製作一個長方體、一個正方體。
通過這樣的設計,將操作、觀察、思維與語言表達結合在一起,不僅使學生參與教學的整個過程,而且還啟迪了思維發展,達到了數學教學使學生既長知識又長技能的目的。
三、設置認知沖突是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的重要因素
學生的參與慾望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而學生的認知沖突是學生學習動機的源泉,也是學生積極參與思維學習的原因。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設置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參與慾望。如"長、正方形的面積"這一課的教學,先出示12個大小相同的1cm2小正方形,擺一個大長方形,有幾種擺法?然後提問長方形的面積與什麼有關?有什麼關系?你能驗證嗎?通過這樣設計,層層深入,不斷設置認知沖突,是學生始終處於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之中。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參與慾望。
四、因材施教,是提高課堂參與度的前提條件
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整個學習活動中去。同時,又要注意學生個性的發展,這是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個性差異畢竟存在,所以在課堂上必須做到"上不封頂,下要保底"。在教學中,我針對各種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堂練習,讓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從實際出發,有題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