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淺談如何創設小學英語新課堂
新課程改革以來,教師無論是在教學理念還是教學方法方面,都進行了全新的認識與調整,並將不斷地摸索探討一些新的教育教學方式。但是課堂教學這個傳統教育的基座仍然十分頑固,「教師為中心」的觀念仍根深蒂固,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不高,使學生對老師敬而遠之;有些學生們由於怕羞,不敢在同伴面前回答老師的問題。這種教學方式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主觀能動性,因此,面對學生的沉默我們必須想法設法調動英語課堂氣氛,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主動參與到教學中。本人對如何活躍小學英語課堂氣氛淺談一下我的一點的看法。
一、導入新課要新穎
俗話說:「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導入是新課的「序幕」,科學合理的導入能培養學生興趣,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目的主要是培養小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強化他們聽、說、讀的能力,因此把學生引入特定的英語環境之中成了課堂教學的第一步,著名教育學家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給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因此,引入過程成為課堂教學的重中之重,科學合理的導入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下面介紹小學英語教學中常見的幾種新課導入方法。
1.談話導入法
談話導入法是指在新課內容呈現之前,師生圍繞一個或多個話題 開展英語「自由」交談。比如小學英語第五冊Unit 2 B Let』s talk 的話題是Sarah and Chen Jie談論他們周末最喜歡作的事,該課的導入活動就可以作如下設計:師生談論:How many days are there in a week? What day is it today? What』s your favorite day? Do you like weekends? What』s your hobby? What do you do on weekends? 在師生交流中不知不覺進入新課主題,這樣的導入活動自然而流暢,通過師生間的真實交流溝通了他們之間的感情,引導學生帶著豐富的情感進入新課。
2.游戲導入法
游戲導入法就是在呈現新知識前組織生動有趣的英語游戲,通過游戲引發學生的無意注意,變枯燥的復習為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使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學,既活躍課堂氣氛又能激發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如在教小學英語第三冊Unit 2時可設計Touch and Guess游戲,讓學生觸摸猜測學慣用品,從而引發出新的詞彙 Chinese book maths book music book等,使他們在玩樂中溫故而知新。
3.復習導入法
復習導入法是教學中最常見的,教師在找准新舊知識的聯絡點,通過有針對性的復習為學習新知識作鋪墊。
4.歌曲導入法
歌曲導入法是指在新課呈現之前通過組織歌曲、歌謠引導學生進入愉快的心境,而教師也運用課前一首歌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從喧鬧的課間轉入到課堂上來。 當然,教師還可以運用故事導入法、情景導入法、懸念導入法等來引導學生融入課堂。總之,小學英語新課的導入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即:集中注意——引發興趣——明確目的——進入學習課題。因此設計好「導入」這個環節是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興趣的關鍵,導入的成敗將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
二、創設真實場景,活躍課堂氣氛
小學生生性好動,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因此如果在英語課堂活動中,教師一味枯燥地呈現新單詞、新知識,學生會慢慢地失去興趣,導致學生注意力轉移,這樣勢必造成課堂氣氛沉悶,久而久之學生失去了學習英語的興趣。根據《新課程改革》的啟動煳發展,教師必須通過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生中來,現介紹幾種常見的方法。
1. 直觀法: 在教學中,教師可利用簡單的教具來啟發學生,例如運用簡筆畫教學,簡筆畫具有較強的直觀性,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對英語的愛好,比如在學習單詞thin與fat時,教師在黑板上幾筆描出像下面這樣一胖一瘦的兩個小人 thin fat 當學生在看到這些簡筆畫後,就會立即明白其含義,這樣不僅使學生輕而易舉地理解單詞地意思,引起學生學習新單詞地慾望,而且也激發了學生廣闊地思維想像能力。
2.游戲法: 在課堂中進行游戲式教學,能夠很好的活躍課堂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根據學生比較好奇,且喜愛活動的特性,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整個過程中充滿激情與歡樂。例如,在學習身體各部位的名稱時,為了更好更快的記住這些單詞,可採取「Touch your ____」游戲。教師讓學生全體學生stand up,然後要求學生們聽清教師的口令,當教師說:「Touch your head」、「Touch your face」、
❷ 青島版小學科學《新課堂同步學習與探究》答案
現在有一隻沒有刻度的空大燒杯,一隻盛滿水的小燒杯(沒有刻度),回還有細線及一架天平(答包括砝碼)。請你用上述這些器材測量一塊形狀不規則的小金屬塊的體積,寫出具體步驟。(提示:1克水的體積是1cm³)1.測出盛滿水的小燒杯的質量M1
2.將小燒杯放於大燒杯中
3.將不規則金屬塊用細線拴住,投入並浸沒於書中
4.將不規則金屬塊拿出
5.測量此時小燒杯及水的質量M2
6.V(水)=V(金屬)
M(水)=M2-M1
V(水)=(M2-M1)÷ρ(水)
❸ 小學語文怎麼進行新課堂改革
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都在發生著變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師的觀念在逐漸更新,教師的角色在悄悄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慢慢凸顯。以培養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個維度為目標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學前台。但是,從筆者所聽過、看過的教學觀摩課中,也產生了一些疑惑,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對課堂流行語的反思
隨著「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的深入,小學語文教學中越來越注重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和適合自己的方法來學習語文。這些流行語的產生本身意味著小學語文教學對人本的回歸、對學習自由的拓寬以及對個體的尊重,但冷靜下來仔細想想,熱鬧的背後有許多讓人深思的問題。
1.「請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
課堂上,教師言罷,教室里立刻人聲鼎沸,場面極為熱鬧。但學生喜歡的方式真的只有大聲朗讀么?這跟教師的導向有很大關系。在小學階段,教師比較強調高聲朗讀,因為,這樣易出效果,也便於教師檢查。但是,其他的閱讀方式學生難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准》)總目標中就明確提出了要「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退一步說即使學生已經掌握了各種閱讀方式,也不要總強調「用喜歡的方式讀一讀」。學生不喜歡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隨心舍棄了。比如默讀和瀏覽,要求學生將字碼直接譯為意碼,這是一種高心智的活動。《語文課程標准》對默讀提出了具體的分段要求:第一學段(1~2年級)要求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第二學段(3~4年級)要求學生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第三學段(5~6年級)要求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鍾不少於300字。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時時引導學生學習、運用默讀。但在學生自主選擇時,往往避難就易。如果一味地用喜歡的方式讀,極易讓學生產生遇難逃避的不良心理。
2.「你學懂了什麼」。
教師話落,學生紛紛舉手回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場面熱烈感人。教師或全盤肯定,或蜻蜓點水式評價,不深究,聽之任之。仔細品評,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對於這一問題的回答是多層次、多角度、多側面的,可謂競相紛呈。然而遺憾的是,教師的種種表現常缺乏針對學生語言表達加以點撥、引導及在情感體驗上體現「撥雲見日」的功力,給人以「神龍見首不見尾」之感。更令人遺憾的是,這樣的提問單純地成了教學的形式,而沒有成為深入探究的絕佳途徑。下一環節的教學幾乎又是從「零起點」開始,很少去考慮學生已經獲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資源浪費。
3.「你想學哪一段,就先學哪一段」。
如同在語文課堂中設置了學習超市,教師根據多數學生的選擇進行教學。表面上看是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但實際教學中,這種方式對所有的課文都適用么?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或寫人、或敘事、或狀物、或說理。結構或並列或總分,文體有別,結構各異,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個性,一概以「你想學哪一段就學哪一段」可以嗎?而實際上,我們常常看到的只是教師虛晃一槍,「真主意,假商量」而已。教師總是有辦法趕著學生朝設計好的圈子裡鑽。
4.「你真棒」。
現在教師視批評如越雷區、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評就會扼殺一個「牛頓」,夭折了一個「愛迪生」。殊不知,一味這樣只會成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溫柔殺手」。當課堂上激烈爭論的學生期待教師的明辨是非時,教師所給予的「你們都有一定道理」「你們都很聰明」就會弄得學生摸不著頭腦,不知自己的觀點到底對不對,這種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賞識,只會對學生正確理解知識造成誤導。用鼓勵的方式培養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種方式。然而,我們在提倡表揚、獎勵、賞識的同時,一定要注意賞識的分寸。
二、對課堂學習方式的反思
1.「自主」與「自流」。
「你喜歡學哪一段?」「你想先學什麼?」「你想怎麼學?」讓學生自讀課文、自定學習內容、自選學習方法已是當今閱讀課上的「流行曲」。的確,它能高揚學生的主體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認識活動到生命活動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個度,當新的課文還沒有成為學生產生強烈閱讀慾望的「誘因」、學生還沒有對閱讀文本產生欲罷不能的內驅力時,便讓學生自定、自選學習內容,其結果只能適得其反。還有,在匯報(全班交流)時,學生匯報什麼,教師就教什麼,自己沒主見,教學無主次,完全處於被動應付地位,如此教學如何能有益有效?學習離不開教師,自主學習的確需要寬松的教學氛圍,但為了讓學生去自主,教師讓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組織學生學習,退出教學的舞台,成為一個旁觀者,這實質上是把自主學習異化為了放任自流。
例如,有位教師教學《只有一個地球》,在學生初讀後問學生:「此刻你心中有什麼滋味?是不是覺得酸酸的、甜甜的、苦苦的?」接著讓學生說感受,談體驗。學生一會兒說酸,一會兒說甜,一會兒說苦,東一榔頭西一棒,雜亂無章,學生說到哪兒,教師就跟到哪兒,完全放棄了自己的主導權,對教學無組織,對學生不引導,弄得學生和聽課的教師如墜霧中。我們既反對教師牽著學生鼻子走,也反對教師跟著學生走。教師應該是學生的領隊,當學生需要「引導」時就站到隊伍前,需要「穿針引線」時就插到隊中,要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確實擔當起促進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角色。
2. 合作學習「拉郎配」。
「合作學習」目前被教師視為培養學生學會交往、學會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風靡小語課堂。但是我們在聽課中發現,教師在組織合作學習時,對內容的設計、要求的提出、呈現的方式、活動的展開、合作的組織等有些主觀隨意。只要教師覺得該合作學習了,即使學生沒有進入狀態,毫無探究慾望,也必須迅速加入學習小組;教師覺得該匯報成果了,即使學生正在進行激烈的思想交鋒、正處於欲罷不能的探究狀態,合作學習也必須戛然而止……合作學習成了變相的「拉郎配」,成了許多教師落實新課標、新理念的一種裝飾。
例如,有位教師教學《曼谷的小象》,一節課組織了三次合作學習。第一次在初讀課文後,要求四人小組談談初讀後的感受;第二次在重點理解小象拉車、洗車部分,要求學生小組討論「你覺得小象怎樣,哪些詞語表現了小象的聰明、乖巧?小象為什麼會這么聰明、乖巧?」第三次大組交流:「假如不要小象幫忙,我們還有哪些辦法把車拉出來?」第三次合作學習,除了第二次有必要外,其餘兩次純屬為合作而合作,毫無意義。
我們認為合作學習不只是一種外在的東西,而是一種精神和內在的品質。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組織合作學習要把握契機,精心設計合作學習的內容、要求、呈現的方式、學習的組織等。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每一次合作學習都要有合作學習的必要、合作學習的價值,否則這種合作學習就會浮於表面。
課堂教學中以下幾種情況比較適宜使用合作學習:一是出現了新知識,需要培養探索、合作能力時;二是遇到大家都企盼解決的問題,而依靠個人能力又不能實現時;三是學生意見不一致且有爭論時。
三、對語文課堂學習內容的反思
語文教學有其自身的特點。《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語文學科在課程特性上出現了異化、變質現象,具體表現在課堂教學內容的呈現上。
有的課堂注重知識內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視了語文課的本體訓練,這較多出現在教學常識性課文時。
例如,一位教師教學人教版第七冊的《新型玻璃》一課時,設計了這樣的讀研專題:「課文向我們介紹了五種新型玻璃,它們都有什麼特點、作用呢?請自主選擇一種,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合作研讀,然後向大家匯報。」學生沒費多大力氣就將五種新型玻璃的特點、作用羅列出來,至於課文是如何藉助語言對這些特點、作用進行說明的,學生則根本沒有去細細研讀、體味。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一些教師為了體現所謂的新理念,將《語文課程標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落到實處,專挑「科技含量高,網上資料多」的課文讓學生研讀,但在設計研讀專題時,既不注意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又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年齡特徵,結果只能失去語文課應有的本色,「種別人的田,荒自家的園」,將語文課上成常識課,讓課堂成為少數尖子生的「一言堂」。
有的課堂熱熱鬧鬧、唱歌跳舞,學生的活動形式多,唯獨讀書不多,語文教學變成了藝術教學。
例如,某教師教學《家》(蘇教版第一冊)時,這樣活躍課堂,進行學科整合:1.白雲、小鳥、魚兒、種子的家都在哪裡?它們的家是什麼樣子的?讓我們張開想像的翅膀,當一回小畫家,畫一畫它們的家吧。2.(學生畫畫、展示了十分鍾後)讓我們再來當一回小音樂家,唱一唱《娃哈哈》和《大中國》,邊唱邊做動作(學生剛入小學,不少人不會唱這兩首歌,教師又是范唱又是讓學生跟著錄音機唱,再表演,花去近半節課時間)。
我們不能否認,繪畫、唱歌、表演走進語文課堂可以使語文課更輕松、更活潑,可以帶給學生歡樂,使語文學習更快樂;增強課堂結構的綜合性,學科間加強「整合」,可以開闊視野,使語文學習效率更高,更能體現大語文觀。但藝術究竟該在什麼時機走進語文課堂,學科之間究竟以什麼方式整合,應以語文學習目標為依據,應為「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服務,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如果為追求氣氛而「藝術」,為整合而「湊合」,結果只能是語文學科丟失本性,異化本質。
在這紛繁的課改大潮中,作為一線教師,面對先進的教育理念,瞻前顧後不好,裹足不前不好,邯鄲學步也不好。擁有可貴的靈魂思想,善於去偽存真,學會吸取精髓,才能在學習借鑒的同時,減少在左右搖擺中的機械追隨與模仿,潛心提煉,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
❹ 如何進行新課堂背景下小學數學開放性課堂教學的實踐與研究
從開抄展情景式教學模式,加強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開展合作探究式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探究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開展課外活動式教學模式,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三個方面探討了開放式課堂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❺ 小學生新課堂感言50字怎麼寫
今天是個特殊的日子。因為我終於走進小學課堂成為了一名正式的小學生。老師很和藹,同學也很友善,大家都是我的新朋友。希望大家能夠一直和睦相處,以後一起學習新的知識。快樂每一天,幸福到永遠!
❻ 小學生適合去江西新課堂輔導嗎
可以啊,有對小學生的輔導的產品,而且聘請了許多好的老 師 ,在課堂上有不懂的不會的,都可以在新課堂上及時的解決處理
❼ 觀看《中小學教育新課堂》的讀後感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自己讀文章讀書的感覺是和別人不一樣的,寫讀後感最好是實際寫自己的感悟。
首先,要讀好原文。「讀後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麼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並感得深刻。如果要讀的是議論文,要弄清它的論點(見解和主張),或者批判了什麼錯誤觀點,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啟發,還要弄清論據和結論是什麼。如果是記敘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節,有幾個人物,他們之間是什麼關系,以及故事發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會背景,還要弄清楚作品通過記人敘事,揭示了人物什麼樣的精神品質,反映了什麼樣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節使人受感動,為什麼這樣感動等等。
其次,排好感點。只要認真讀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寫成讀後感的方面很多。如對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原作其他內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個別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寫成讀後感。總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內容,只要你對它有感受,都可以寫成讀後感。
第三,選准感點。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許多感點,但在一篇讀後感里只能論述一個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緊接著便是對這些眾多的感點進行篩選比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自己寫來又覺得順暢的一個感點,作為讀後感的中心,然後加以論證成文。
第四,敘述要簡。既然讀後感是由讀產生感,那麼在文章里就要敘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實,有時還要敘述自己聯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話,讀後感中少不了「敘」。但是它不同於記敘文中「敘」的要求。記敘文中的「敘」講究具體、形象、生動,而讀後感中的「敘」卻講究簡單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學寫讀後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敘述不簡要,實際上變成復述了。這主要是因為作者還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點,所以才簡明不了。簡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簡還要明。
第五,聯想要注意形式。聯想的形式有相同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同性)、相反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反性)、相關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關性)、相承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承性)、相似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似性)等多種。寫讀後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聯想與相似聯想這兩種聯想形式的運用。
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後感的關鍵。
看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開雜貨鋪一樣,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腦地寫上去,什麼都有一點,什麼也不深不透,重點部分也像蜻蜓點水一樣一擦而過,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寫感受前要認真思考、分析,對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煉,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寫。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寫,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情節、一個人物、一句閃光的語言來寫,最好是突出一點,深入挖掘,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總之,感受越深,表達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要密切聯系實際,這是讀後感的重要內容。
寫讀後感的重點應是聯系實際發表感想。我們所說的聯系實際范圍很廣泛,可以聯系個人實際,也可以聯系社會實際,可以是歷史教訓,也可以是當前形勢,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級或家庭狀況,但最主要的是無論怎樣聯系都要突出時代精神,要有較強的時代感。
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讀後感是議論性較強的讀書筆記,要用切身體會,實踐經驗和生動的事例來闡明從「讀」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讀後感中既要寫「讀」,又要寫「感」,既要敘述,又必須說理。敘述是議論的基礎,議論又是敘述的深化,二者必須結合。
讀後感以「感」為主。要適當地引用原文,當然引用不能太多,應以自己的語言為主。在表現方法上,可用夾敘夾議的寫法,議論時應重於分析說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簡潔。在結構上,一般在開頭概括式提示「讀」,從中引出「感」,在著重抒寫感受後,結尾又回扣「讀」。
❽ 小學四年級語文新課堂。
頭頭是道
❾ 如何構建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新課堂
關鍵詞:新理念;小學信息技術;新課堂
我國的信息技術普及教育起步較晚,特別是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直到90年代中期才形成了一定的教學體系。盡管學科名稱已經由「計算機」更為「信息技術」且已經成為課程設置中的一門必修課,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各地千差萬別,大部分學生學會的也只是一些課本上的操作,只有小部分學生會把信息技術作為一種信息處理工具應用到日常生活與學習中。盡管已經對學科整合進行了初步的研究,但不少信息技術教師僅僅是對課題研究感興趣,信息技術的教學多數還僅僅局限於自身學科的教與學上。如何徹底改變目前傳統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教學分道而行的窘境,如何使現有的信息技術課堂煥發新的生機,將成為廣大專職信息技術教師共同探究的新課題。
一、新課堂構建的必要性
隨著基礎教育新課程的發展,教師不僅要考慮教什麼和怎樣教的問題,而且要思考為什麼教的問題。要讓學生學有用的信息技術,必須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切實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保證學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學習落到實處。同時,教師也要認識到推行信息技術整合是以小學充足的基礎設施以及師生較高的信息技術素養為前提。在目前環境下,信息技術教師應轉變原有的工作方式,認識到自己不只是一個只「教書」的人,而應是擁有現代教育觀念、懂得反思技術、善於合作的探究者。在教好信息技術基礎知識的同時,要主動跳出只教信息技術知識的誤圈,對現有的信息技術教育的課堂重新進行審視、認識,對課堂進行必要的革新。
二、新課堂構建的意義
1.構建新課堂是課程改革的必由之路
學校在開好信息技術課程的同時,要努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鼓勵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並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受目前教材編寫難以突破、課程設置守舊、軟體相對缺乏、硬體條件限制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小學信息技術課與傳統學科的完全整合尚有待時日。但在信息時代,知識更新速度極快,這就使得課程和教學形式不可避免地發生變化。為了跟上這種變化,教師應具備課程設計和開發的能力,要以先進的媒體技術為基礎,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努力構建符合課改要求的信息技術的新課堂,改革課程結構,制定最佳教學策略和信息組織形式,重組課程傳遞方式,使之適應時代的變化,使課改落到實處。
2.構建新課堂是改造舊課堂的必然選擇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提出:要注意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討的能力。努力創造條件,積極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各類學科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信息技術教育必須走與其他學科相結合的路子。改造舊課堂是信息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通過調整現有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結構,改變學生學習內容的呈現方式,一方面,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得到改變,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由於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不一樣,由此帶給學生真正意義上的收獲也不可能一樣,對學生終身發展的影響也就不同。另一方面,使學生的活動時間和空間在其他課程中獲得有效的保障。
三、新課堂構建的理念與教師角色的轉換
1.新課堂是學生自主活動的「操作車間」
一堂好課應當是一堂學生「學」得好的課。課堂上,學生具有充分自主學習、探究的機會,學生能從學習操作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得到充分的發展。學生學會運用信息技術能為學好當前的課程及為今後更高層次的學習提供良好的幫助,奠定必要的基礎。正如小學生學習語文並不是為了當作家,但如果不學習語文就無法完成其他各科課程的學習一樣,小學信息技術教育也同樣不是為了培養信息技術專家,只是為學生提供一種交流和處理信息的手段,以提高各科教學的效率和效益。
2.新課堂是師生從事知識建構與發展的「實驗室」
目前的信息技術教育在確定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時,多數教師依舊把知識傳授作為第一要素,把教師的引導放在核心位置,把過多的練習當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主要手段,對學生的接受狀況缺乏更多的深入了解。因此,課程改革是一場攻堅戰,學科教學整合也是一場攻堅戰,新理念、新教法必然要和舊的教學觀念、教學模式發生激烈的碰撞和磨擦。因此,面對老教材,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新課標精神,樹立新理念,構建新課堂,要正確處理好新理念與教師傳統教學觀念之間的矛盾,正確處理好新理念與教師原有知識體系之間的矛盾,防止因循守舊、默守陳規,穿新鞋走老路,要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❿ 有哪位仁兄可以告訴我,這個怎麼填被老妹小學一年級的新課堂給整無語了。
如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