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學生學業負擔過大的案例及評論
構建學生心靈樂園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學生正處於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心理的發育和發展、社會閱歷的擴展及思維方式的變化,特別是面對社會競爭的壓力,他們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升學就業和自我意識等方面,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或問題。因此,在中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我校從2002年開始逐步實施中學心理健康教育,認真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經過幾年的發展和完善,健全有關制度,培養了一支責任心強、能力強的工作隊伍。在理論探究和實踐工作兩方面都取得了較好的經驗,2003年我校成功承辦了建甌市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研討會;2004年12月17日《閩北日報》第二版頭條報道我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
一、牢固樹立服務學生意識,建立「全員參與,全面滲透」機制
2002年8月5日國家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提出: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幫助學生樹立在出現心理行為問題時的求助意識,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減少和避免對他們心理健康的各種不利影響;培養身心健康,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我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伊始,學校領導就非常重視對有關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文件和理論的學習,在學習和探討中我們感覺到:在社會的快速發展的同時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但是傳統的學校教育又沒有幫助學生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途徑,隨著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學生心理素質如何就更加顯得重要,而旨在提高和發展學生心理素質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和如何將直接影響到學校的發展。為此,我們多次組織政治處、教務處、團委、少先隊及各教研組有關人員和年段長班主任等共同研究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經過反復研究和多方徵求意見,我們確立了「全員參與,全面滲透」的工作方針: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全校教師的重視和參與;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全面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我們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僅僅是某個人、某個部門或是在某個場所進行的工作,也不是一項獨立的教育活動。而應該是教育工作者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的特點、運用《教育學》、《心理學》及其相關學科的理論與技術,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活動、學科滲透、咨詢與輔導等來幫助學生解決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問題和困惑,促進全體學生心理素質提高和發展的教育活動。
二、我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徑和方法
1、開設心理健康選修課、活動課或專題講座。我校結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在初一年段開設了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內容包括心理訓練、問題辨析、情境設計、角色扮演、游戲輔導等;此外還定期舉辦心理知識講座、校園心理劇表演比賽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學常識,幫助學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識,以增強學生的自我心理修養,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2、個別咨詢與輔導。學校設立了「悄悄話」信箱,心理咨詢熱線電話及開設心理咨詢室,這些工作由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組的教師承擔,每天安排1名教師負責接待來訪的師生,對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問題給予直接的指導,排解心理困擾,並對有關的心理行為問題進行診斷、矯治,幫助學生掃除成長中的障礙和煩惱。
3、發揮校園環境的育人功效。在環境靜化、綠化、美化方面下大力氣,創造優美的校園環境來陶冶學生的身心,激發他們的美感和求知慾。近年來我校實施寄宿生午休制;投資近5萬元修建了五個草坪一個中心花圃;在學生食堂及教學樓走廊里掛中外名人像和名言警句。
4、重視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與教師的教、學生的學結合起來,注重發揮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人格魅力和為人師表的作用,結合新課程改革,努力構建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師生關系。在班級團隊活動和班主任工作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5、積極開通學校和家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通過家長學校、社區活動、家訪等途徑引導和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使家長能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同時也使家長能以良好的行為、正確的方式去教育和影響子女,從而營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圍,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創建一個的良好環境。
三、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組織實施
1、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領導。
學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辦公室,負責規劃、組織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定期研究並解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定期開展檢查和督促,從人員、資金及時間上保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積極、有效的進行。
2、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骨幹隊伍
建立以政治處、教務處、團委有關人員及年段長、班主任為骨乾的全體教師共同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隊伍,每學期在選配班主任時注意把有較強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教師作為候選對象。學校為教師學習、培訓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提供必要的條件,定期開展知識講座、理論研討、案例分析及組織外出學習等,及時總結、互相交流,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
近年來我校為了能更好地實施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人員的培訓方面做了許多工作:①選派學校骨幹教師參加福建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B證培訓和鼓勵在職教師參加心理學的繼續學習(近年來我校共有3位教師參加B證培訓,有1位教師參加專升本學習,有1位教師參加研究生班的學習);②定期組織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學習並要求積極撰寫心理健康教育論文(每學期組織兩次集體學習,近年來我校教師共撰寫論文26篇,其中省級以上匯編3篇、市級12篇);③邀請心理健康教育行家及市精神病醫院的心理醫生來校為師生講解心理健康的知識(近年來經常請市心理學會秘書長曾建興老師和市精神病醫院鄭立輝、葉金旺醫師來校講課)。
四、結合學校實際,制定工作目標
針對不同年齡學生的心理特點,我們對不同年級的學生採取分層教育。
七年級:快速適應初中學習,保持愉快的心境,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學會科學的學習方法,發展創造性思維,正確認識自我,學會與人交往,關心他人和集體,明確未來的努力方向。
八年級:學會自我管理與監督,重視意志力的訓練,學習積極性的培養,學習潛能的開發,在克服困難的學習生活中獲得情感體驗,正確認識自己的人際關系狀況,從容自信地與異性交往,努力成為同學們喜歡的人。
九年級:自信心的訓練與培養,承受挫折和應對挫折的能力的鍛煉,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克服不良情緒、焦慮心理,應對升學的壓力,在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長、興趣的基礎上,確立自己的理想與志向,正確處理合作與競爭的關系,建立對他人的積極情感反應和體驗。
五、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活動和課題研究
為了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針對性,學校將要求教師從我校學生實際出發,以我校學生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和需要為課題,今年我校課題《初中學生心理咨詢與輔導》已被列為南平市教育學會課題。積極開展教育科研和課題研究,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效。學校要求教師每學年寫一篇心理健康教育的個案分析,便及時總結、提高和交流,每位班主任每學年至少開展二次心理健康教育為內容的主題班會課,學校每學年開展一次心理健康教育研討會,出一本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匯編。
六、做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活動、有載體、有抓手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幫助學生成長發展的自我教育活動,而這樣的一種自我教育是建立在學生認識自己的基礎上,進而達到接納自己、肯定自己,發展自己、挖掘潛能的目標。
1、進行心理測評,了解學生心理狀況。在動態跟蹤的過程中獲得學生心理發展資料:新生入學時,做好最初的學生心理調查、在入學後的每個學期做跟蹤測試、盡可能多地收集整理學生個體心理咨詢資料。我們在對學生的智力、情感、學習適應、個性特徵等進行全面測試的基礎上,對學生的素質做出總體評價,並相應建立起學生的心理檔案。進行學生心理測試調查有利於我們在選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時提供了依據,還可以讓我們較早地發現學生當中存在的心理問題,以對不同類別的學生給予不同的心理輔導,另外還有助於我們開展各種學生心理問題的調查和各類心理課題的研究。
例如:我們對初一、初二全體學生進行了一次心理健康測評(共60個題目),根據測試結果,我們作了詳細的分析與比較,歸納了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發現共性問題。發現初一、初二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共有九個方面,主要為自信心不足、意志品質較差、合作與交往能力差、情緒起伏大等。
二是分年級比較研究。如:自信心方面,初一年級學生平均得分比初二年級學生平均得分高;初一學生剛進入中學對學習、生活充滿希望,到了初二時反而對自己的學習缺乏自信心。又如:在進行「遇困難時是否願向他人意求助及如何求助」的調查時,初一年級學生中明顯表現出對他人幫助的渴望及求助方法的簡單明了;初二年級學生中希望得到他人幫助的渴望就沒有初一學生那麼明顯,反映出其內心復雜的一方面。從問卷得分來看,初二年級學生心理問題較初一年級更多、也較為復雜,尤其表現在:1.成人感強烈;2.思想不集中;3.反抗性強;4.總是注意周圍的人;5.焦躁不安。其中1、2兩方面主要表現在心理上的混亂與矛盾;3、4兩方面主要是缺乏自我評價標准。原因可能有兩方面,既可能來自於學業負擔造成學生心理壓力過大,也可能是青年期自我意識進一步發展的必然現象,需進一步研究。另外,初二學生在以下方面較初一學生為好:1.記憶力減退;2.站起來就頭暈;3.不想見人;4.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興趣。其中1、2可歸結為身體素質的提高;3、4歸結為多一年的學習使得學生在人際交往和培養興趣上的提高。學生當中除了普遍性問題外,還有個別學生存在以下問題:1.悲觀;2.缺乏熱情和積極性;3.身體倦乏;4.缺乏決斷能力。這些問題表明這部分個體在生活態度、基本情緒、自主性方面較其他學生明顯落後。由此看來,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還需更有針對性和個體性。
另外,我們對各學科成績優秀的學生進行了有關方面的心理測試,分析出各自的心理特性、不同教師(同一學科)教學風格差異與學生個性發展、學科成績間的關系、同一教師授課的不同班級間學生心理特性對教學的影響。也嘗試從學科的學習策略、傾向與思維訓練,輔助方法等進行分析,並以此為依據來對偏科學生進行有效輔導。
2、開展主題教育輔導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受益。近年來,我校積極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形式與內容,結合學校實際分別開展實施了:2002年「正確認識自己」、2003年「你會與他人合作嗎?!」、2004年「五種愛心」等心育工程。每年學校根據不同的主題,設置了許多新新的內容,如:學生心理測驗、角色模擬、「校園心理劇」等,尤其是「校園心理劇」,內容新穎,方式奇特,互動性強,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校園心理劇」即授課教師有意識地設計一些有針對性矯治功能的劇情,將學生存在和預設一些心理困惑和問題寫成劇本,讓學生來演,學生根據劇情預設的內容,把自己及其周圍同學、親人身上發生的心理上的煩惱表演出來,讓學生通過演體會不同角色的心理問題,演員學生與觀眾學生通過劇情表演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提高對心理問題的認識,消除內心矛盾、困惑,促進心理健康成長。由此使一些學生擺脫了「心理陰影」,廣大學生更加認識自我、調控自我、肯定自我,同時萌發更強渴望對外交往的熱情。這一系列主題鮮明的心育活動開展,讓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具體化,使得學生能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成長。
3、變抽象為具體,變無形為有形。我校在開展心育活動的過程中,注重營造良好的氛圍來引導學生,讓學生自我展現、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及相互交流等。例如:在開展「小製作——泥塑、布貼、紙浮雕、手工」活動時,學校只確定活動主題,具體的創作要求及時間不限定,留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進行思考與製作。另外,學校要求每位教師要與一位學生結對子共同來完成一件作品;在活動的結束時,學校會舉辦一次大型的作品展示活動,讓每一位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並由學生自己擔任現場解說或是發放學生自己准備的解說詞等。學生在動腦、動手及與教師同學進行合作的過程獲得體驗,同時當學生自己的作品不斷地得到他人的認可時也獲得平常無法體驗到的快樂。我校曾經有一位男生不僅學習成績差且表現也非常不好,經常因違反紀律受到批評,所以該學生的家長非常生氣失望,也不管孩子的事甚至也不來學校,父子關系非常僵,在一次小製作活動中老師發現這位學生做泥塑時非常認真且手法靈巧,便邀請該生一起來完成一件作品(作品主題為「童年的記憶」),在師生的努力下完成名稱為「卧牛」的作品,一次偶然的機會來這位家長到學校看見了自己孩子的泥塑作品,這位家長會心地笑著對老師說,沒想到我兒子還有這一手,我真小看了他。此後,這位父親改變了對孩子的看法,他們父子的關系也逐漸得到改善。一件小小的作品,卻發揮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4、重視個案的咨詢與輔導工作。要求心理輔導教師通過學習不斷提高自身業務能力,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意識。對每一封學生來信、每一個學生電話、每次學生的咨詢,輔導教師都要認真進行回復並按要求進行記錄,對於個別特殊情況要及時與工作組進行聯系制定相關輔導計劃。近年來共收到學生來信近300封、電話達300多人次、學生咨詢600多人次。通過師生之間情感交流,耐心幫助、疏導,切實使許多學生掃除心理障礙,消除隱患,並對他們的心理狀況、思想變化實行跟蹤教育和服務,不斷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了學生健康、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2004年3月份,我校初三的一位女學生陳某,由於患上一時無法治癒的疾病必須離校不能繼續完成學習,這給原本品學兼優非常有望上重點高中的陳某帶來極大的痛苦,渴望求學與疾病的無奈使得陳某內心充滿了壓抑和悲觀失望,每當陳某想到昔日的好友將要到高中學習時,陳某更加傷心至極。就在這時我們心理輔導教師走近了陳某,面對真誠的輔導教師,陳某含著淚水述說了近3個小時,此後,陳某與我們輔導教師交上了朋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組專門為陳某制定了輔導計劃,一方面耐心地幫助陳某分析目前的情況,鼓勵陳某嘗試在家自學;一方面學校安排師生利用周未時間幫助她學習。如今她已不再埋怨自己,也對明天充滿了期望,在家療養期間還自學完成初三下期的課程。通過一例例的個案的輔導,我們深深體會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同時也認識到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缺乏給工作帶來了許多困難,今後我們要不斷地提高業務能力。
5、結合班級文化建設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班級是學校教育活動的基本單位,是學生個體和群體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的重要場所,也是學生行為習慣養成,道德品質形成、文化知識學成的主要陣地。而團體輔導是在團體情境下進行的一種心理輔導形式,它是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調整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的開展非常有利於班級文化建設。例如:採用「班幹部競選上崗」和「班幹部輪換制」相結合的形式來讓學生管理班級時。讓學生根據自己個性和能力參與競選「值日班長」、「衛生責任人」、「文明禮儀監督員」、「信息報道員」、「學習互助小組幫教員」等職務,並在經過一段時的適應後進行調整,同時每周在班內做好的小結和評價,這樣使得班級里「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互相溝通、合作管理、共同分享。班主任(或心理輔導教師)在指導這項工作時,就可以讓學生體會角色的變化;引導學生在管理班級的過程中進行自我反思;組織團體內的學生進行交流並相互評價,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當然這里需要我們教師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教師最大限度做到少說教、少講大道理、不批評、不指責,盡量減輕團體成員的心理壓力。
6、幫助學生建設「小天地」,讓學生的心自由飛翔。在學校團委的指導下由學生自己開創了一片「小天地」,如:刊物——《青春快車》;文學社——《流星雨》;廣播——「青春之聲」廣播台;專欄——《開心樂園》。在這些「小天地」里學生可以相互交流、也可以把自己的喜怒盡情表現出來;還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等。同時這些「小天地」又在生活上、學習上、思想上給學生們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