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考試分析 > 小學發展性課堂教學模式評比方案

小學發展性課堂教學模式評比方案

發布時間:2020-12-14 19:24:57

❶ 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需要對學生進行哪些評價

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這不僅僅是評價體系的變革,更重要的是評價理念、評價方法與手段以及評價實施過程轉變。新課程強調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在綜合評價的基礎上,更關注個體的進步和多方面的發展潛能。新課程倡導成長記錄袋、學習日記、情景測驗等質性的評價方法,強調建立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重視評價的激勵與改進功能。

課堂教學評價是教學評價最基本的評價,也是最關鍵的評價。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基本形式,毫無疑問要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但是,「教學決不是教師給學生灌輸知識、技能,而是學生通過驅動自己學習的動力機制積極主動的建構知識的過程,課堂的中心應該在於學生而不是在於教師。」也就是說要以學生為本而不是以學習為本。因為不論多麼豐富的學習活動也不過是一種教育手段而已,它的最終目的歸根結底是為了增強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手段只能為目的服務而不是相反;當手段不能為目的服務、甚致影響目的的實現是,我們寧可放棄手段。所以在課堂上,我們只能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和具體學情,來選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而不是簡單的將學習強加於學生。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常犯的錯誤是:一廂情願的認為凡是學習對學生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只要完成學習任務就一定能促進學生的發展,因而往往把學習本身看成是課堂教學的價值和目的所在,不管學生感不感興趣,願不願參與和接受一味的按照自己的設計思路一環接一環地進行。

那麼,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和貫徹以學生為本的思想呢?新課程要求:其一,要最大限度的尊重每一位學生。尤其要尊重那些智力發展遲緩、學業成績不良、被孤立和拒絕的、有嚴重缺點和缺陷的、和自己意見不一致的、甚至是有嚴重過錯的學生。保證在任何情況下都不體罰、不訓斥、不冷落、不羞辱、不嘲笑,不隨意當眾批評學生,給學生以安全感、愉悅感。其二,要盡可能的賞識每一位學生。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就不難發現,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興趣、愛好和專長。欣賞每一位學生所取得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稱贊每一位學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現出來的善意,鼓勵每一位學生對教材的質疑和對自己的超越,那會給學生帶來極大的鞭策和鼓舞。其三,要有區別的對待每一位學生。因為「每一個主體都有一套價值坐標體系,不同主體之間在價值體繫上不能彼此重合或代替。」因此就同一教學內容、教學目標,面對不同的學生應該有不同的要求和策略,而不能一把尺子、一個模子、「一視同仁」。當然,從我國目前中小學教育的實際狀況來看,這種「一對一」的因材施起來可能難度很大,但是用為一個富有良知的教師,應該具有這種強烈的意識並努力付諸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

一、實踐

(一)課堂教學中表現性評價

1、重視學生學習態度的評價

學生的興趣、動機、情感、氣質、意志、品德等非智力因素所形成的學習態度,比學生智力水平和知識本身要重要的多。因為,「從歸因論角度分析,『態度』屬於決定學習效果的各要素中最不穩定的一個要素。如果說我們無法改變學生的智力遺傳特性,或者很難改變一個人的認知風格,那麼,我們卻比較容易改變一個人的態度,使他對一件事的態度從消極變為積極。因此,從教育的角度,學習態度是教育者應該格外重視的一種心理成份」。基於這種思想,我在課堂上把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上,讓學生自覺地、主動地去學習掌握知識。第一,不斷激勵學生戰勝困難的勇氣。探求知識的過程是快樂的也是痛苦的,並且在很多情況下是先痛苦而後快樂。讓學生清醒的認識到這一點並勇於克服困難,對保證他們體驗獲得知識的幸福、培養終生學習的能力有著重要意義。;第二,支持和鼓勵學生大膽的質疑教材或權威。因為寫在教材上的東西或權威人士說過的話不一定都是正確的,即使是正確的如果盲目地去膜拜,也可能會禁錮思想、扼殺創新精神。第三,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科學精神。這看起來好像有點過分,其實任何一種優秀品質都不是一朝一日形成的,往往要伴隨人們一生的磨練。小的時候缺少底蘊,長大後將會付出更多的代價。

2、重視學生對問題的思路評價

研究和解決問題不能沒有答案,這個問題本身不是問題。問題是我們常常過分的注重答案本身而忽略了答案的來源及其產生的過程。同樣是一個正確的答案,它產生的機制可能大相徑庭,或者是從書上背來的,或者是獨立思考獲得的,或者是集體討論產生的……而我們在評判的時候,往往不管答案是從何而來,只要是正確的就給予肯定、褒獎,凡是錯誤的就給與否定、批評,完全以答案論成敗。由此可以說,根據問題尋求統一答案是我們現行教育教學的一個突出特徵,也是我們的教育缺少個性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如蔡元培先生的批評的那樣:「是教育預定一目的,而強受教育者以就之;故不問其性質之動靜,資稟之銳鈍,而教之只有一法,能者獎之,不能者罰之,如吾人之處置無機然,石之凸者平之,鐵之脆者鍛之;如花匠編松柏為鶴鹿焉;如技者教狗馬以舞蹈焉;如凶漢之割折幼童,而使為奇形怪狀焉;追想及之,令人不寒而慄。」由於學生的個性差異,對統一問題可能會有不同的答案,但是只要思維正確就容易獲答案。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應該是學生的科學思維而不是具體答案。其實有許多問題從根本上來說是為了訓練學生的思路,答案正確與否是無關緊要的。

正是針對這種情況,新教材做了一些大膽的改革嘗試,譬如只出題目不做答案,或者乾脆連題目也不出,只提出一些原則性的要求,具體學習內容和活動過程由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生成,目的就是為了教師創造性地教和學生創造性的學提供一個獨立思考、自主創新的空間。為了適應這種變化,我及時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勤於探究,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二是悉心聆聽學生的陳述,不輕易、不直接否定學生的意見;三是善於捕捉契機,積極引導學生科學的思考,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

3、重視學生交流合作的評價

「從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的角度來看,知識不是由外部灌輸進來的,也不是由學生內部自發生成的,而是在主體之間的活動——交往中逐漸形成的。教師無法直接作用於學生的身心,他所能做的只是與學生建構起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文本,至於學生是否接受,這就需要學生主體的主動參與和自主選擇。」但是,學生的這種主動參與和自主選擇並不等於學生可以在課堂上沒有任何約束的自由活動,因為「教師要保證自己所創設地文本被學生了解,就必須認識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和身心特點。學生在教學交往中並不只是在教師指導下認識教材,掌握人類歷史所積累的知識、經驗和技能。為了使這種交往順利進行,他必須了解教師的教學風格和教學特點,這一過程也伴隨著對教師人格的審觀和考察。」也就是說,教學過程自始至終都貫徹穿著教師主體和學生主體交往與合作,不可能是任何一方的單獨行動。

因此在課堂中我不失時機的把表現好的,合作交流成功的案例進行點評,推廣,積極引導學生參與這一活動,使班級的課堂教學成為一個合作交流的和諧團隊,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4、重視生成問題的評價

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點,也是開啟教育教學的鑰匙;沒有問題,就沒有求知慾、沒有思考,也就沒有學習。問題之於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如何對待問題卻往往成了大問題。教育部師范副司長袁振國教授撰文說:「中國的教師通過問問題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如果學生把教師的問題都回答出來了,那說明學生對教師所講得知識都掌握了,沒有問題了。我們經常聽到教師下課前問學生:『都聽懂了嗎?還有問題嗎?』當學生回答說沒有問題了,教師就放心了。有的老師不僅聽其言,還要觀其行,要抽問學生,當得到的答案都是正確的,也就是都符合標准答案時,老師才會感到學生確實沒有問題了,才會露出滿意的微笑。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沒有問題走出教室,我們把這種教育稱為『去問教育』。」而西方一些發達國家的教育人士卻不這樣看,他們認為學生什麼都知道了,任何問題都沒有了,那還要教育干什麼?!學生總是充滿好奇心的,總是有問不完的問題,教師應該十分珍惜和保護學生的這種天性,讓他們帶著問題走進教室,然後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這就他們以問題為紐帶的教育。兩種不同的教育理念表現在教育結果上;我們的學生善於回答問題,考試成績好,但動手能力差,缺乏創新精神,他們的學生善於提出問題,考試成績往往不如我們,但動手能力強,有創造力。

無數事實證明,善於解決難題固然需要淵博的知識、超凡的能力,但是能從無問題處不斷的發現、提出新的問題,則更加需要深邃的思想和創造的智慧。所以,從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考慮,我們不但要強調通過問題來進行學習,把問題看作是學習的動力、起點和貫穿學習過程中的主線;同時更要強調通過學習來生成問題,把學習看成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因此,我在課堂教學中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以此喚起學生的學習慾望,激發學生勇於探索、創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第一,鼓勵和欣賞學生提出問題,使他們敢於求異、求新。第二,欣然面對學生的「發難」,小心呵護學生認識的沖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第三,虛心向學生學習,不害怕被學生問倒;學生提出的問題回答不了,這不是我的恥辱而是我的榮耀——我們夢寐以求的不就是希望我們的學生終有一天會超越自我、超越教師、超越前人嗎?!

(二)終結性評價

1、考試評價:

(1)在考試內容方面,加強與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重視考查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即關注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的發展,淡化記憶性內容為主的考試;考試例題依據課程標准,杜絕設置偏題、怪題的現象。

(2)在考試方式方面,倡導給予多次機會,綜合應用多種方法,打破惟紙筆測驗的傳統做法。考試的方式應靈活多樣,體現先進的評價思想,如辨論、課題研究、情景測驗等,紙筆測驗只是考試一種方式。同時試行提供多次考試機會,同一考試也多樣化呈現,給予學生選擇的空間。考試還分類,分項進行,加強綜合評價。

(3)在考試結果處理方面,做出具體的分析指導,不公布學生考試成績並按考試成績排名。考試和其他評價方法一樣,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對考試的結果加強分析指導,重視為學生提供建設性的改進意見,而不成為給學生「加壓」的手段。

2、建立學生個人檔案(成長記錄袋)

在教學與評價活動的並行實施中,和學生創造相互信任的氛圍。在每一堂課或每一學習單元結束後,由學生自己選擇能夠體現自己付出努力的,取得進步和成果的學科學習過程資料,加註日期和順序號,連同家長信,反思或總結一起,放入《成長記錄袋》中,我也把平時課堂教學中,把學生特別有創造性的資料及時的存放到學生本人的《成長記錄袋》中。

在關注學生能力增長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近、小、實」的學習目標,提供更多的機會讓他們實踐,形成教學和評價活動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學生個人檔案的建立過程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從感到有負擔和壓力,到經歷了學習失敗和成功的體驗後,會將學習系統內化,從而更加自然主動的學習,學生從開始的「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

學生的成長記錄袋中包括了以下內容,單元知識總結,疑難問題及其解答;探究活動的設計方案與過程記錄;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策略;自我評價的結論;他人評價的結果。

3、自我評價

發展性評價中要重視學生同伴之間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論語上說的「吾日三省吾身」就是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反思的警句,在課堂教學中強調學生用三種方式來自我評價。

(1)參照過去對現在的自我進行反思和評價。課堂教學中經常要求學生對照自己過去是怎樣的,昨天是怎樣的,今天怎麼了?進行對比,在這個對比中,學生會發現自己今天是否進步了,自己是否比昨天做的要好等此類簡單的判斷來時時的提醒自己。

(2)根據他人的評價來評價自己。課堂中與某些學生做的好,受到老師表揚評價,或得到同學稱贊時,及時誘導學生來評價自己,促使自己更加積極努力的學習。

(3)通過和同伴的比較來評價自己。教學中經常引導學生和同伴比較「他怎樣,我怎麼樣?」「他那些方面比我好,那些方面還我好?」等。讓學生通過比找差距,通過比找出參照什麼樣的同伴,對自己的發展更有利,促進自己更好更大的進步。

二、思考

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接受這樣一種觀念:「教育過程是一種體驗」,但是,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去創設這種氛圍和意境呢?有專家認為,教師必須「以生氣喚醒生氣,以激情感動激情,以理想鼓舞理想,以生命點燃生命」,以自身鮮明的教學個性去感染和激勵學生的學習個性。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研究的不斷深入,對如何「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的關注越來越多了,但是對教師如何形成獨具魅力的教學風格的研究卻相對薄弱。一個不爭的事實:沒有教師的個性化教學就很難促成學生的個性化學習。

那麼怎樣才能為教師的個性化教學創設良好的氛圍呢?必須打破那種片面的、單一的評價教師工作業績的傳統做法,「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種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這種新的評價體系的特點是;一是評價對象層次化。因為每位教師都有一些不同於別人的具體情況,發展也往往不平衡,所以必須區別對待,在以學生全面發展的狀況來評價他們工作業績的時候,同時關注他們的專業成長和自身的需要,激勵他們在現有基礎上不斷提高。二是評價主體多元化。因為課堂教學具有極強的不確定性,特別是新課程、新教材其機動性、靈活性更強,在這樣一個情況下任何一堂成功的教學,肯定與教師本人豐富的個性化特徵以及形態各異的教學風格密切聯系在一起,為了防止單一主體評價造成偏差所以必須吸收教師、學生、家長和管理者共同參與,並且特別推崇教師的「自評」。這樣,一方面加強了對教師的管理和監控,另一方面又培養了教師的自我監控與反思能力,激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自我教育、自我發展。三是評價手段多樣化。因為伴隨著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活動方式的拓展。教師在教學中的表現也將越來越豐富起來,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教師的行為表現,更要「以學論教」,更多的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行為表現、情感體驗、過程參與、知識獲得以及交流合作等諸多方面,使「教師的教」真正服務於「學生的學」。四是評價過程動態化。因為課堂是生命活動場所,靈感和機智隨時都會發生,賦於教師隨機應變的創造權利和機會,它可能就會讓學生的聰明才智大放光彩。因此,評價本身也應該是動態的,發展的,充溢著對創新精神的期待與欣賞。但這些是評價要求在我們現在的教學現狀,教學條件下,在我們教師現有的思想意識、教育教學觀念支配下,要實現還須我們不斷努力探索。

❷ 教學評價改革從哪幾方面入手

所謂課堂教學評價,是指評價主體按照一定的價值標准,對課堂教學諸因素及發展變化進行的一種價值判斷活動。
一、改革背景
(一)時代的發展對課堂教學評價提出了新的要求--社會背景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及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人們普遍意識到當今世界各國綜合國力的競爭,其實質是科學技術的競爭、民族素質的競爭,歸根結底就是人才、教育的競爭。因此,人的因素逐漸成為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決定性力量。社會的發展帶來了人才觀的變化。
這種人才觀的變化又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知識經濟的發展沖破了以往經濟模式對人的束縛,個人才能被賦予更大的價值,充分挖掘人的潛力成為當今社會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或者說社會的發展要求教育在人力資源上擔負起更大的使命;另一方面,市場經濟代替了原有的計劃經濟,每個人隨時都可能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這種人才觀的變化要求我們的教育不應該「批量生產」,培養統一規格、整齊劃一的人才,而應該努力培養有個性、有創造性的人。換句話說,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
那麼,這個目的如何在作為學校教育實施主渠道的課堂教學中得到體現?什麼樣的課堂教學才可以稱得上符合現代教育理念?我們該怎樣評價課堂教學?過去課堂教學評價更多的是強調鑒別和選拔的功能,而我們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才觀的變化,課堂教學評價更應該實現其促進和發展的功能。
(二)現代教育教學改革理念要求確立新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教育背景
1.傳統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的局限
長期以來,我國課堂教學評價一直按照一堂好課的標准,往往以教師教作為評價對象,對課堂教學進行評價。這樣的課堂教學評價最大的弊端就是忽略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思想,忽視了學生發展這一教育教學的最終目的。在新的形勢下,原有的課堂教學評價的弊端日益顯露:評價功能過於注重其鑒定性和終結性,不具有教育性和發展性;評價標准和方式過於片面;評價主體過於單一等等,這種種問題已經成為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的桎梏。因此,確立新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勢在必然。
2.符合當今課程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
一方面,第三次全教會以及剛剛公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為課程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比如綱要指出新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是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要求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另一方面,當前新一輪的課程與教學改革正在我國轟轟烈烈地展開,如何在新的課程與教學改革背景下對課堂教學進行評價正是當前研究的熱點問題。
3.有助於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第三次全教會對素質教育進行了重新詮釋,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作為素質教育的核心。如果我們的課堂教學評價能夠體現這一教育目的,那麼這將有助於提了多年的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二、現代課堂教學觀的確立
三、課堂教學的本質特徵
四、基礎性、全體性、發展性
五、課堂教學的要素分析
要想對課堂教學進行評價,必須首先對組成課堂教學的要素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影響課堂教學的因素是非常復雜、非常廣泛的,但眾多的因素中畢竟有一些影響教學活動的基本因素。
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到底包括哪些,迄今為止並沒有定論,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說紛紜。歸納起來大體有以下幾種觀點:
(1)三要素說。這是一種歷史最為悠久的觀點,認為教師、學生和教學內容是課堂教學的三個基本要素。
(2)四要素說。這是在三要素基礎上提出的,認為教學過程由教師、學生、教材和教學手段組成,其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控制者,學生是教師工作的對象,教材是衡量教學質量的客觀標准,教學手段則是連接教師、學生和教材的媒體。
(3)多要素說。如李秉德的「七要素說」: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境、教學反饋、教師、學生。吳也顯:構成性要素--教師、學生、課程和教學物質條件;過程性要素--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結果。
1.動態考慮:
教師行為、學生行為--最活躍的兩個要素。
課程、教學目標、教學方式
教學心理環境--課堂教學氣氛和課堂師生關系。
2.現代課堂教學觀的確立
現代學生觀:不可替代的教學活動主體,是有獨立人格的個體,應理解尊重學生,平等地為每個學生提供表現、創造和成功的機會和空間。
現代教師觀: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要具備現代教育教學理念,二要具備更高的專業素養,以滿足學生多樣的需要,再豐富多樣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游刃有餘。
現代教學目的觀:知識在教學中只是基礎和手段,雙基是基礎,學生主體性發展是核心。
現代課程觀:課程實施--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轉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課程形式--多樣化、個性化、綜合化。
六、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確立
從五十年代的聽評課開始,到八十年代開展的現代教育評價中的課堂教學評價,其評價標準的建立基本上是沿用蘇聯式的一堂好課的標准,研究方法大都採用自上而下的演繹法,即從一堂好課的標准出發逐步分解形成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最終形成課堂教學評價體系。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各指標之間具有較強的獨立性,比較全面,便於操作。但它也有明顯的缺點,這種研究方法往往過於死板,使評價標准具有強加於人的感覺,而且很難使評價標准成為評價對象自我調節的內在標准。
而新的形勢下,課堂教學評價應該「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要「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綱要》內容)簡言之,新的課堂教學評價應立足於學生發展和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
需要說明的是,新的課堂教學評價標准不求面面俱到,只從幾個大的維度著手,不涉及具體的條目,只是從宏觀層面,從各學科課堂教學的共性出發,對各學科具體課堂教學評價主要起導向作用,不能直接用作各學科具體的課堂教學評價工具。
(一)確定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原則
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確定是保證進行准確、全面、有效地進行評價的基礎,也是使評價功能得以正常發揮的前提條件。確定小學課堂教學評價指標,應遵循以下原則:
1.導向性原則
課堂教學評價標准應有明確的導向性,通過評價使評價對象的思想和行為不斷地向評價標准靠攏。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導向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課堂教學評價標准應體現當前教育發展的趨勢,應體現全面和諧發展的培養目標,即培養具有良好品格、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較強的適應社會的能力的人。二是課堂教學評價標准應體現現代教學觀:以學生個性發展為本的發展觀;在教學過程中重視活動和交往的觀念;尊重學生個性獨特性的差異觀等。
2.有效性原則
課堂教學評價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評價標準的有效性。評價的有效性使評價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基本要求。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有效性就是指所確立的標准符合課堂教學的特點,能夠體現現代課堂教學的內在要求,並為從事具體課堂教學的人員所認可。因此,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有效性應做到:一是應反映既定的教學目的;二應體現課堂教學內在的規律;三應體現課堂教學自身豐富多樣的個性,使課堂教學煥發生命活力。
3.開放性原則
課堂教學本身是一個很復雜的系統,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對課堂教學進行評價不可能用一個整齊劃一的標准來框定教師和學生的行為,一個標准不可能涵蓋眾多復雜的教學行為,因此現代課堂教學評價標准應該具有開放性。這樣不僅為評價者在評價過程中具體掌握標准留有一定的餘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更為重要的是它應為教師和學生留有廣闊的創造空間。
4.可行性原則
課堂教學評價標准應滿足當前社會的迫切要求,符合當前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同時還應具有可操作性,尤其是新的課堂教學評價的對象更多的人的精神狀態和心理變化,評價標准呈內隱狀態,因此評價的可操作性就顯得特別重,否則再好的評價標准也得不到真正的實施。
(二)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具體內容
新課堂教學評價標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目標能否實現在判斷課堂教學質量高低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學目標的確定很重要。現代課堂教學目標應體現以人的發展為根本宗旨。
(1)應將學生作為認識、發展的主體,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
(2)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積極的自我體驗和主動自我調控能力、與人交往和合作能力的培養。
(3)注重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4)現代課堂教學目標應具體、明確、有層次性和可操作性,並能反映不同學科的不同特色。
前三條是目標的具體內容,最後一條則是目標本身的表述。
2.教學條件的准備和學習環境的創設
教學條件的准備和學習環境的創設是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
(1)教師應正確理解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即用教材教,避免傳統教教材的方法。教學內容的選擇應具有時代性、基礎性和綜合性,體現科學性與人文性。
(2)學習環境的創設應能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啟發學生思考,鼓勵學生創新。
(3)應能恰當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合理利用教學資源進行課堂教學。
3.教學過程
現代課堂教學應該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來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課堂教學策略與方法應體現這一特點:
(1)教師能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教師應為每個學生提供主動參與的時間和空間,為學生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從而拓展其發展的空間。學生應全程參與、全面參與、全員參與,並且能採用多種方式參與課堂教學。
(2)教師能通過師生和生生互動,促進相互間的充分交往和情感交流,鼓勵學生採取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學生學會「傾聽、交流、協作、分享」的合作意識和交往技能。教師應創設多樣、豐富的交往形式,有意識地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由、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和情境。
(3)教師應創設有利於學生探究的問題、活動情境,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通過設計問題的新穎性、提出問題的語言和教學語言的啟發性,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質疑問難,抓住學生思考問題的關鍵以及啟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等方面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促使學生形成自己獨特的創造力。
不同學科有其不同的特點和方式,但不管什麼學科都可以通過活動探究的方式,在聯系自然和社會實際,聯系學生實際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自己身邊的事情做起,參與課堂教學、生活和社會實踐,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4)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具有良好的情緒狀態,能享受體驗成功的愉悅。
(5)課堂教學過程應尊重學生發展存在的差異,讓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在不同起點上獲得最優發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應「填平不齊」,而應該承認每個學生發展的獨特性,不追求每個學生各方面的平均發展,而是讓每個學生都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鮮明個性。
4.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評價的一個極為重要的依據就是教學效果的檢查。可以從三個方面來體現:
(1)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知識結構的形成和基本能力的發展。
(2)通過知情交融的活動方式,促使學生自主性、主動性的發揮和社會性的形成。
(3)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心理體驗,感受生活的樂趣,體驗創造和成功的喜悅。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課堂教學評價標准只是從幾個大的維度著手,不涉及具體條目;只是從宏觀層面,從課堂教學的共性出發,主要對各學科課堂教學評價導向作用,不能直接用作各學科的課堂教學評價工具。
另外,我們認為課堂教學評價標准不應面面俱到,並不是上述維度都必須體現每一堂課中。課堂教學評價還應該考慮面向不同層次的問題。
七、課堂教學評價主體的確定--注重多元化
原有的課堂教學評價主體往往比較唯一,主要是教育行政官員和教研人員等,這就使得最終的評價結果比較片面,有時甚至失之公允。新的課堂教學評價主體的確定則應該注重多元化,鼓勵多主體參與評價,主要包括:專家、行政官員、教研人員、教師、學生、家長等。
八、課堂教學評價方式的選擇--體現多樣性
多主體參與評價,必然會在評價過程中引入多種評價方式,因此新的課堂教學評價方式的選擇應體現多樣性。這種多樣性具體又可以從不同的依據、不同的分類標准中展示。不同的依據、不同的分類標准,可以有不同的評價方式。
按評價信息收集的途徑來分:新的課堂教學評價方式由過去的成績測驗法轉為採取問卷調查法、行為觀察法、成果分析法等結合使用;
按評價結果的處理方式來分:由過去過於注重定量分析向定量和定性分析法相結合轉變。適當的定量分析是必要的,比如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時間,學生進行調查研究時的調查次數等。但教學過程中的許多因素比如學生對成功的體驗,學生的心理狀態等是無法用簡單的數字、統計等方法加以評價、衡量的,不能將一些無法量化的因素硬性量化,有時精確的數字反而離科學的分析更遠。要克服以上不足,我們必須將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結合,唯其如此,才能促進理論的進一步深化,對教育實踐起到真正的指導作用。
按評價主體來分:由過去過於強調他評向在重視他評的同時更關注自評和互評的方式轉變,尤其重視教師、學生的自評以及學生對教師的評價。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內部動機比外部刺激具有更持久的作用,因此自我評價作為一種自我發展的動力機制,可以促使評價對象進行自我反思、重新審視,尤其值得提倡。
教師的自評: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情感體驗、內在價值往往是受忽略的。即使是現在進行的一些教育教學改革,在強調學生主體性發揮、學生個體體驗時,同樣忽略了「教師情感體驗」這個極其關鍵、起著中介作用的因素。試想一下:如果教師本身沒有積極的態度、沒有成功、愉悅的情感體驗,他們在實際教學中又如何能夠讓學生養成積極、良好的情感、態度?如果說學生需要在教師創設的和諧氛圍中、在豐富多樣的活動情境中獲得生動活潑地發展;那麼教師情感、態度同樣需要關注,他們也同樣需要一個寬松的環境來激發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需要在教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唯其如此,才能保證學生的發展。教師和學生一樣,首先是一個生命個體,因此,「課堂教學對他們而言,不只是為學生成長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別人交付任務的完成,它同時也是自己生命價值和自身發展的體現」。
具體到評價這一環節,傳統課堂教學評價往往以其他人評價教師為主,教師多處於被動受檢查、被評判的地位,很少有自己發表意見的機會。並且僅僅根據學生、其他家長或他人提供的信息和,來判斷一位教師的工作表現難免有失公允,課堂聽課所獲得的信息又往往不夠全面,因此讓教師自我評價就十分必要。
同時,通過自評,可以促使教師不斷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學生的自評:
在日常評價中,可以通過「成長記錄袋」的形式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在終結性評價中,可以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從而促使學生對自己的成長過程有更好的了解,讓學生在反思中獲得能力的提高,養成積極的情感、態度。
九、課堂教學評價過程的展開--強調人文性和發展性
新的課堂教學評價不再是以測驗為中心的評價,而是強調以人為中心的評價。換言之,整個評價過程更注重體現人文性和發展性。它強調將完整的有個性的人作為評價的對象,並通過評價促使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和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它主張從學生的內在需要和實際狀況出發,對學生更多的採取個體參照評價法;對教師而言,也應該重視他們的精神狀態和情緒體驗,注重通過評價促使其獲得發展、取得進步。新的課堂教學評價主張在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民主和諧的氛圍中組織評價活動。
附錄1:教師對學生的評價
以小學社會課中學生對「我國不同地區環境對人們生活、生產的影響」這一主題的學習為例:這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問題解決學習的例子。主要是評價學生搜集、處理、運用資料的能力。
評價指標:
1.搜集信息資料的來源:
是否能夠通過不同的渠道搜集信息資料,如通過周圍的人和部門,通過報紙、雜志、電視、網路、書籍等獲取有用的信息、資料。
2.資料的數量和種類是否具有多樣性、豐富性。
3.資料的信度是否可靠、詳細。
4.資料是否具有全面性,能夠反映不同意見、不同看法。
5.處理信息資料的能力
6.能否對所收集的資料進行歸類、比較和進行再加工。
7.運用信息資料的能力
8.能否在對信息資料進行處理的同時,通過分析,得出合理的結論。
評價方式:
採取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和作品分析進行評價。

❸ 簡述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指標的內涵(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環節、教學方法、教學效果方面闡述)。

(一)評價的目的在於促進發展。淡化原有的甄別和選拔功能,關注學生、教師、學校和課程發展中的需要,突出評價的激勵與控制功能,激發學生、教師、學校和課程的內在發展動力,促進其不斷進步,實現自身價值。(二)與課程功能的轉變相適應。體現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三)體現最新的教育觀念和課程評價發展的趨勢。關注人的發展,強調評價的民主化、人性化的發展,重視被評價者的主體性及評價對個體發展的建構作用。(四)評價內容綜合化,重視知識以外的綜合素質的發展,尤其是創新、探究、合作與實踐等能力的發展,以適應人才發展多樣化的要求;評價標准分層化,關注被評價者之間的差異性和發展的不同需求,促進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發展的獨特性。(五)評價方式多樣化,將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方法相結合,適應綜合評價的需要,豐富評價與考試的方法,如成長記錄袋、學習日記、情景測驗、行為觀察和開放性考試等,追求科學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六)評價主體多元化,從單向轉為多向,增強評價主體間的互動,強調被評價者成為評價主體中的一員,建立學生、教師、家長、管理者、社區和專家等共同參與、交互作用的評價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饋信息促進被評價者的發展。(七)關注發展過程,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教師、學校和課程的發展過程成為評價的組成部分;而終結性的評價結果隨著改進計劃的確定亦成為下一次評價的起點,進入被評價者發展的進程之中。

❹ 怎樣對教師課堂教學實施發展性評價

一、構建教師發展性評價體系的意義

教師評價在幼兒園管理中起著導向和監控作用。因此,幼兒園建立促進教師全面、可持續發展的評價體系是幼兒園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教師評價應以促進教師發展為目的,既要重視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也要重視師德修養等方面的提高。新《綱要》強調評價的過程是教師「自我成長的重要途徑」,這些要求都清晰地凸現了當今幼兒園教育評價的發展性目的,尤其是教師發展性評價的實施能促進教師的反思性成長和教育質量的提高。

目前對教師工作的評價指標體系中,主要是從「德」、「能」、「勤」、「績」四個方面進行評價。對教師「德」和「能」方面的評價屬於素質評價,對教師「勤」方面的評價屬於教學行為評價,對教師「績」方面的評價屬於教學效果評價。教師的素質行為決定著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自身的發展應當成為教育發展的前提。基於以上幾點以及教師本身專業發展的需要,應積極構建教師發展性評價體系。

二、構建教師發展性評價體系的要求與內容

尋求有利於教師成長的、科學有效的教師發展性評價體系,徹底排除傳統評價體系中不利於教師發展的種種因素,全面促進教師的成長與發展,不斷完善自我,進而提高幼兒園的教育教學質量和整體發展水平。

(一)構建教師發展性評價體系的要求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通過發展性評價,提高教師道德修養、職業素養和教育教學能力,以促進教師自我價值的實現;

2、通過發展性評價,記錄教師的成長過程,注重自我評價和過程評價,突出反饋調節功能;

3、通過發展性評價,使教師的專業技術得到發展,從而促進幼兒園可持續發展。

(二)教師發展性評價體系的內容應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敬業守德(敬業精神、職業道德):教育廣大教師,熱愛自己的工作崗位、熱愛幼兒,嚴格遵守教師職業道德,處處為人師表,樹立起良好的人民教師形象。

2、知識積累(專業知識、教育理論):教育廣大教師進行業務進修,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學習新的教育思想、掌握新的教學理念,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論水平。

3、能力提高(教育能力、教學能力、研究能力):教育廣大教師積極投身課改,積極參加教研活動,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教學能力和研究能力。

4、身心健康(心理健康、身體健康):教育廣大教師,積極參加身心素質的鍛煉與培養,用健康的身心去教育幼兒、感染幼兒、影響幼兒。

三、構建教師發展性評價體系的實施方法

目前,教師評價主要有兩種方式:業績評價和發展性評價。業績評價傾向於在某個時間段內給教師的業績和能力作一個結論,對於教學質量的監控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師的日常工作中所經歷的評價大多應是發展性評價,它所關注的不是給教師當前的能力和水平下一個結論,而在於幫助教師診斷問題並改進問題。我們的教師評價不能只是讓教師知道自己的教學成績與綜合考核成績及位次,而更重要的是在下一步教學中注意哪些問題,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進而完善自我。

我們應對教師發展性評價進行深入細致地探討,在堅持評價的基本框架不變的基礎上,對其進行豐富、發展。

(一)要構建教師發展性評價體系首先應對被評教師進行專項評價。

所謂專項評價是指對教師在自己制定的自我發展計劃中確立的發展方向上所取得的成果或成效的評價。我們應先按照這樣的評價思路完成初評、定位、收集信息、評價面談和階段性評價等工作。

(二)統一認識,明確研究的方向。

1、首先要有明確的評價內容和評價標准,教師才能有目的地收集、分析有關自己教學資料,體現評價的導向作用。因此,必須先有幼兒園制定出統一的評價要求,教師在明確要求後,再制定出自己的切實可行的自我發展計劃。

2、教師的業績評價與發展性評價相結合的問題。

教師發展性評價的根本目的不是給教師排序、分等,而是促進教師的不斷發展,它在評價內容、評價方法、評價標准等方面與我們平常進行的業績評價有著本質的區別。因此,我們對教師發展性評價研究的結果,只作為教師發展水平的依據,一般不記入教師的業績評價檔案。教師在參與發展性評價的同時,還需要完成一些必要的任務,評價小組要對教師就這些工作做出評價,這種評價應該屬於業績評價范疇,現在的問題是讓這兩條看似平行的線在某一點上相交。我們的結論是,發展性評價與業績評價的評價內容和評價標准有可能部分是相同的,二者可以相互參考對方的評價資料和評價結論;發展性評價的一部分目標可能朝向業績評價,業績評價的最終目的也是為發展性評價提供有說服力的數據。因此,無論是從教師評價理論上來看,還是從教師的心理學角度來講,我們必須採用「兩條腿走路」「等級+評語」的方法,既要把它們進行適當分離,又要密切注意兩者之間的聯系。【需要說明的是:「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對於我們現行的業績評價這種評價機制緊抓不放;另一方面,在發展性評價進行實踐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等級+評語」的評價方式:不是終結性評價,而是不斷認識和改進教師自身學習方式和態度的有效手段。就象我們在中、小學階段推廣的對學生作業實行「等級+評語」的評價方式,如:「A!再接再厲」,「B!繼續努力」,「C!表現不錯」。】

3、發展性評價的周期長與加強幼兒園管理並不存在矛盾。

教師發展性評價是基於人文管理思想,促進教師的發展,評價是一種平等之間的對話。教師的積極性高,是實施發展性教師評價的前提。沒有高漲積極的思想狀態,教師素質水平不可能得到迅速提高。教師發展性評價不是精英式的教師教育,而是面向每一位教師發展的「素質教育」,因此幼兒園在開展教師發展性評價的同時還必須制定出發展目標實現過程中的一系列監控措施。這並非是對被評教師缺乏信任,而是使評價者有機會定期地肯定被評教師已經取得的成績,並且給予被評教師必要的幫助,共同克服阻礙實現發展目標的困難。這一階段我們在有限的時間和有限的范圍內進行了嘗試,如常規管理中的常規落實、教學效果檢測、教師考勤等,取得了一些認識,發展性評價與幼兒園管理不但不會存在矛盾的問題,恰恰相反的是,她更加體現了幼兒園領導對教師的尊重、信任、理解、形成了情感的溝通,思想的交流、人格的碰撞,在領導與教師之間架起了一座心靈的橋梁,從而為下一步的深入研究積累了經驗。

(三)注重全面整合、形成體系與信息收集。

不僅要重新確立教師發展基礎層次,而且要對整個教師發展性評價材料進行整合,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師評價體系,以達到完善教師發展與提高的目的。探索傳統評價與發展性評價有力結合的可行性途徑,以改變教師發展性評價「空中樓閣」的現狀,形成一套有利於教師專業成長的科學、實際、有效的教師評價方法。來改進幼兒園管理與教師的教學實踐之間的關系,促進教師的自身成長與發展,全面提高幼兒園的教育教學質量和整體發展水平。

四、構建教師發展性評價體系的積極作用

(一)教師評價的最終目標是教師的自主發展

現在幼兒園專業教師缺乏問題較為嚴重,基於幼兒園教師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兩種評價目標的整合體現在通過評價向教師提供必要的、有關她們是否達到業績目標的信息。當評價顯示教師沒有達到業績目標時,不應該只考慮教師出了什麼問題。而更要考慮教師是不是發展了,給她定的業績目標是否合適,橫向比較是否具有可比性,是否要更多的考慮縱向比較。因為評價的目的是要揭示教師為何會存在不足,反省所給條件是否恰當,所設立的業績目標是否恰當,以及怎樣通過培訓和改變環境促進教師發展。

幼兒園的成功來自於教師的能力和他們的精神,這種能力與精神並非全部來自職前培養,幼兒園的現實環境才是培植、鞏固和不斷發展它們的重要場所。重新發現教師,重視教師的發展是當代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徵,教師的自我發展又是一個幼兒園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無論是從教師評價理論上來看,還是從教師的心理學角度來講,我們必須採用「兩條腿走路」、「等級+評語」的方法,既要把它們進行適當分離,又要密切注意兩者之間的聯系。

兩種評價的整合體的條件有:

1、向教師提供必要的信息,包括評價標準的信息,達到標準的途徑,評價的反饋信息。

2、向教師提供發表意見的渠道,這樣他們可以表達出自己的需求、興趣、願望。

3、向教師提供必要的培訓,這是他們自我改進的手段,是解決現有問題的基礎,幼兒園要維護教師繼續教育的權利,給他們接受再教育的機會。

4、允許犯錯的評價制度,這可以讓教師敢於展示自己的缺點,以便他人提供建議加以改正。當然,不能將這種機制絕對化,否則會變成懶惰者的保護傘。

(三)教師發展性評價不是精英式的教師教育,而是面向每一位教師發展的「素質教育」,因此幼兒園在開展教師發展性評價的同時還必須制定出發展目標實現過程中的一系列監控措施。

當然,一個好的評價,應該向教師提出職業和個人發展的建議,幫助教師將個體發展和業績目標協調起來,明確教師的潛能,提高他們的自尊和自信。突出的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能增強教師自我提高的意識,使評價為教師發展服務。

由於我們的評價是非標准化的,在評價中要關注教師個體的處境和需要,尊重和體現教師個體的差異,使她們更加明確地了解自己的職責,明確自身的優點和不足,確立自己的發展方向。可以說,發展性評價其實是促進教師成長的一項有利措施。

2、能促進教師科研意識和能力的提高。

由於構建了三個維度的評價指標體系,提高了教科研成效在教師評價中的份量。教師群體積極投入教育科研,幼兒園的「科研氛圍」日趨濃厚,很多老師已經認識到只埋頭於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精神是可嘉的,但是難以發展的,最終會成為毫無積累的「教書匠」。應該在理論的指導下,不斷更新觀念,及時反思、總結、提煉自己的經驗,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

3、能加強評價者與被評教師之間的交流,為教師創造了更加理想的發展環境。

在評價過程中,非常注重評價者與被評教師之間的坦誠交流和評價信息的反饋,因此,使被評教師更加明確地理解自己工作的任務和職責的同時,也使幼兒園管理人員進一步了解影響教師發展的因素和時機,有利於工作的改善,為教師創造更加理想的發展環境。

教育活動的復雜性,決定了教育評價的探索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動態過程,我們將繼續探索如何做好教師發展性評價,促進教師的自我主動發展,以達到了教師專業不斷發展的目的。

❺ 課堂教學評價的原則

1、課堂教學評價的含義:對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客體對象所進行的評專價活動,其評價范圍包括教與屬學兩個方面。

2、課堂教學評價的分類:(1)獎懲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2)外部評價和內部評價(3)現場觀察評價、監視監聽評價、量表評價

3、課堂教學評價的原則:(1)發展性原則,即有利於學生的發展、有利於教師的專業發展;

(2)主體性原則:被評價對象對評價活動和過程的參與;

(3)效益原則:在單位時間內所取得的教學成果與所付出的物質代價和精神代價的比率;

(4)藝術性原則;

(5)過程性原則:評價既要體現教師教學經驗的發展過程,又要體現學生學習經驗的發展過程。

❻ 課堂教學素質教育的原則中發展性原則是指什麼以及遵循發展性原則要做到哪些

發展性原則指教師的課堂教學應以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亦即教育的發展功能使學生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遵循發展性原則一是要樹立以發展為內涵的三個「課堂教學觀」即課堂教學本質觀、教學價值觀和教學質量觀。二是要把握發展的「三個度」即向度、量度和效度。

❼ 課堂教學發展性水平的理論依據是

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的理論依據
1. 多元智能理論
多元智能理論(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是由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於1983年提出的一種關於智力及其性質和結構的新理論。加德納認為,智力結構由七種智力要素組成,即語言智力、音樂智力、數理邏輯智力、空間智力、身體運動智力、人際交往智力和自我認識智力。每個正常的人都或多或少地擁有這七種智力,只是每種智力發揮的程度不同或各種智力之間的組合不同,因此,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智力結構和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要樹立積極樂觀的學生觀,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教學觀和多元化的、情境化的評價觀。
2. 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理論是近年從維果斯基、皮亞傑和布魯納等人的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認知主義理論的一個分支。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教學決不是教師給學生灌輸知識、技能,而是學生通過驅動自己學習的動力機制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的過程,課堂的中心應該在於學生而不在於教師,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單是知識的呈現者和知識權威的象徵還應該是引導者、促進者和幫助者。教師應該重視學生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傾聽他們時下的看法,與學生共同針對某些問題進行探討,並在此過程中相互交流和質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做出某些調整。基於建構主義理論對課堂教學過程的分析,課堂教學評價應主要考察以下幾個方面的指標:
①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②師生、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
③學生的自我監控和反思能力的培養
④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❽ 我怎麼才能做好一個農村小學的三年發展規劃

xx小學是一所辦學歷史不算悠久,但緊跟管理區教育發展步伐的學校。學校有一批淳樸樂學的學生和一支有一定專業水平敬業重教的教師隊伍。現在原有辦學基礎上,結合管理區教育改革布局結構調整引起的生源變化,在全國教育現代化深入推進和管理區教育綜合配套改革的背景下,特製定我校新三年發展規劃。
一 、基礎與現狀
(一)外部環境
1、學校基本狀況
位於屈家嶺管理區xx辦事處的xx小學始建於1973年,前身為總參五七幹校紅衛學校。改交地方後校區包括xx中小學,屬於完全義務教育學校,2003年管理區在何集建立第二初級中學,xx學校中學部並入何集二中。現學校佔地面積30畝,有6個教學班,學生近150人,教職工16名。
2、教育發展背景
面對屈家嶺管理區創建「工業強區,做活生態文化旅遊區」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的重大歷史機遇,管理區教育局組織學習並著力推行《國家教育中長期發展綱要》,制定了《屈家嶺管理區2010年工作要點》。在我校三年發展規劃的制定過程中,應充分立足於我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之下,理性思考和設計如何在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的過程中,整體提升我校教育質量和辦學品位,成為辦事處百姓認可的優質教育資源。另外,管理區教育局提出了「教育現代化」的工作目標,因此,我們在發展規劃的制定中也應充分考慮教育現代化的內涵和實踐途徑,將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內容融入我校的發展規劃中。
3、社區狀況
為支持三峽移民工程,管理區移民辦公室對xx辦事處布局結構調整,學校發展教育教學環境也得到很大改善。各級領導對學校發展高度關注,社區、家長對學校的期望值也很高,管理區領導和教育局領導多次到校現場辦公,關心學校教育教學環境工程進度,現在學校教學區、活動區、生活區總建築面積24360平方米,擁有籃球場、標准停車棚。同時學校正在逐步配齊各類教學設備,教師的教學環境和學生的學習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由於現在學校與辦事處沒有人員分配、經費發放等直接管理權責,辦事處無工礦企業,現學校辦學除財政開支外,所有費用需要自籌,生源減少,學校經費一直存在一定困難。另學校所處地理位置在管理區最西端,且夾在鍾祥長灘鎮和羅集鎮之間,生源極不穩定。學校學生絕大多數來自農工家庭,部分家長素質較差,多次出現不能尊重家校協作教育的現象,學生在養成教育上存在較大困難。
(二)內部條件
1、教師結構狀況
學校現有教職工16人(含在編因病待休教師1人、後勤專職1人,聘請教師4人,資教生3人)。其中大專及以上學歷的14人,佔在崗教師的87.5%;小學高級教師7人,佔在崗教師的50%;40歲以下的教師9人佔在崗教師人數的64.3%,他們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具有潛在的發展空間。近年來,學校通過多種途徑強化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和人文素養的提升,教師整體素質結構得到改善。目前,學校已基本形成了市、區、校三級骨幹教師梯隊,校級以上骨幹教師有3名,佔在崗教師的21.4%。
2、學校管理狀況
近一年來,學校在圍繞辦學理念和學校特色不斷改善管理隊伍結構,提升學校管理水平方面做了努力,學校的管理機制和效能與教育現代化發展的要求在不斷縮短差距。幹部隊伍在管理中有一定的開拓進取精神,並努力跟進學校發展目標。

(三)存在的不足

1、教師的專業化水平需進一步提高,隊伍建設任重道遠。

從整體上看,我校教師能夠克服各方面的壓力,積極主動地投入教育教學工作中。他們的各項工作得到了家長、學生的好評。但是,從教育事業發展的要求來看,教師的教學觀、學生觀、質量觀與國家和管理區教育發展目標和任務還存在較大差距。名優教師的引進和培養任務還十分艱巨,專業引領作用需要不斷增強;新課程的實施需要有著全新教育理念與教學行為的學習型教師隊伍作為支撐。我校學科骨幹教師的核心輻射功能仍未能充分發揮,部分青年教師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個體素質較好,但進取心不強,努力目標不明確,還未充分展示應有的風采,服務意識有待加強。

2、教育科研與新課改亟待整合。我校雖有教科研課題,但是因為缺乏專家和理論的引領,尚停留在「自我摸索」的層面,教師的教育科研意識比較淡泊,缺少教育科研的熱情,學校還未能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圍。如何找准教育科研與新課改的有機結合點,真正形成科研課改齊頭並進的良好局面,是我們當前需要努力的方向。
二、學校發展思路:
(一)辦學理念:知行結合 學以致用
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挖掘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打造富有藝術氣息的書香校園,讓教師們在書香中自我發展,讓孩子們在書香中不斷成長。主要圍繞以下「一條主線,兩個重點」。
1、一條主線:圍繞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依託傳統文化熏陶人的實施載體,探索「高效課堂」的辦學實踐模式,滿足社會對學校教育的高品質要求。這既是我們今後三年的發展方向,也是我們將為之奮斗的辦學理想。

2、兩個重點:一是著眼於學生綜合素養,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二是著眼於教師專業化發展,提高教師專業技能和人文素養。

(二)辦學目標

以師生的生命成長為發展理念,以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為出發點和歸宿,力爭到2013年把學校辦成一所「質量保證、藝體見長」,在學生、家長及社會中認可度較高的教育特色學校。
校訓:文明團結 勤奮創新 校風:合作 奉獻 務實
教風:嚴謹 互助 創新 學風:明禮 樂學 力行
三、重點發展項目
(一)、學校管理
責任人:
目標:堅持以傳統文化興校抓管理,人法雙馨抓落實,促進學校制度建設,營造以美育人、用心教育的良好工作氛圍。
措施:
1、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調動各部門工作積極性,保障學校各項工作順利開展。
2、加強幹部隊伍建設,營造嚴謹與寬松相融的和諧管理氛圍。
3、加強學校團隊文化建設,樹立坦誠、信任、尊重、協作的團隊精神,提升教師對學校發展的認同感促進學校內涵發展。
4、完善各級家長委員會組織建設,讓家長社區共同參與,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5、建立學校教工之家,開展教工活動,通過「讀書沙龍」等體驗活動,增強教工人文底蘊,創建學習型組織。
6、以藝術教育為抓手,加強師生活動建設,陶冶情操,發展個性,營造具有濃郁藝術氣息的書香校園文化,提高師生人文素養。
階段性目標:
第一年(2010、9——2011、8)
年度目標:
1、以傳統文化導讀為抓手,進一步確立辦學理念、辦學目標。
2、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創設校園育人文化環境。
任務:
1、強化校長室——教導處(政教處)——教研組三級管理的制度建設。
2、加強幹部自培,認真學習現代教育思想和教育基本理論,明確幹部個人和分管工作的發展目標。
3、完善校園文化活動建設的評價指標,加強教師作風主流意識為抓手,營造用心育人的工作氛圍。
4、完善教師成長的發展規劃,鼓勵教師在專業和個性發展上自創特色。
第二年(2011、9——2012、8)
年度目標:
以人為本,形成學校共同願景。
任務:
1、增強幹部的目標管理意識,主動將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2、以《打造書香校園,促進師生共同成長》的課題研究為抓手,提高教師職業素養。
第三年(2012、9——2013、8)
年度目標:以構建和諧校園為出發點,推進學校、家庭、社區的現代學校制度建設。
任務:
1、以創建學習型學校為目標加強團隊建設,形成教師終身學習和個人發展的良好氛圍。
2、加強與社區的溝通,逐步完善學校、家庭、社區科學合理的,多元的評價體系和監督機制,實現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民主化、科學化。
三年目標達成的預期效果:
1、幹部專業素養:幹部深入教育教學第一線,力爭成為教學骨幹型的管理者。中層及中層以上幹部要積極開展學校管理和教學工作的研究,力爭每人每年有1篇以上論文在市級范圍交流或發表。
2、管理成果:學校要爭創「管理區安全文明校園」, 「管理區教育科研先進集體」,「市傳統文化教育特色學校」。學校的教學質量在管理區學校中處於中等以上水平,家長滿意率達到98%以上。
(二)、教師專業化發展
責任人:
目 標:
以教師發展為本,以人文美育思想引領教育教學工作為核心,以教師專業化發展為出發點,以學習型、研究型教師梯隊建設為突破口,關注三種能力的培養(即,教學設計能力、課堂駕馭能力、總結反思能力),把教師隊伍建設成為一支具有高度責任心和人文素養的群體。
任 務:
1、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增強教師的人格力量,提高育人能力。
(1)將教師的職業道德、人文素養,納入學科教師的專業發展評價中;將班級文化建設、家庭教育指導、學生心理輔導等,納入班主任教師的專業發展評價中。
(2)以「改正職業陋習,做文化教師」為主題,開展人文教育體驗活動,促進教師內涵發展。
2、注重研訓一體化,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
(1)以「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為抓手,以隨堂課的教學質量為突破,依託教師個體的智慧和教研組的集體智慧,不斷提升教師教學設計能力、課堂駕馭能力、總結反思能力。
(2)開展以「構建高效課堂」為主題的教學研究,建立新的教學評價標准,營造師生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
(3)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審美因素,提高教師開展審美教育的能力與水平。
3、創設校本培訓機制,為骨幹梯隊建設搭設舞台。
推進課堂教學促進方案的實施,幫助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制定發展規劃,促進教師隊伍的整體發展。
4、建立多元的教師發展性評價制度。
(1)改進教師的考核評價制度。完善教師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對教師的師德素養、教育能力、教學能力、科研成果、培訓情況、以及對學生學習興趣和態度的培養情況等進行全面的考核,用評價來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整體提高。
(2)建立個性化的「教師學習和發展檔案」(即成長檔案)。充分依託教導處和教研組,對每一位教師制訂課堂教學改進計劃,明確每學期重點突破的薄弱環節,從而全面深入教改核心,著力提升課堂教學效能。
(3)學校設立獎勵制度。加大對教研組的考核獎勵力度,以此促進教師團隊的共同成長。同時,進一步完善骨幹教師的評選機制,尤其要關注德育骨幹教師的評選,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
階段性目標:
第一年:2010.9——2011.8
年度目標:
加強教師專業發展平台建設,完善教師專業發展的機制
任務:
1、建立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相關評價機制。
2、搭設自我實現平台,建立「教師成長檔案」。
3、開展對教師德育工作和教學工作現狀調研,為教師課堂教學促進方案提供明確的方向。
第二年:2011.9——2012.8
年度目標:
加強課程平台建設,改善教育教學實踐
任務:
1、開展教師人文讀書活動,提高教師專業素養。
2、立足「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關注常態課質量。
3、加強「高效課堂」的課題研究,建立新的教學評價標准。
第三年:2012.9——2013.8
年度目標:
深化校本培訓,形成教師專業發展良好環境
任務:
1、開展「好書伴我成長」的讀書節成果展示。
2、開展師德建設系列研討活動:「在育人中成長」。
3、匯編「高效課堂」課例集。
4、進行教師課堂教學促進方案的階段反饋。
三年達成的預期效果
1、教師素質結構:各級骨幹教師在現有的基礎上各增加1-2名。
2、教師專業素養:100%教師在校內進行公開教學展示,50%教師對外進行公開教學展示;100%教師有論文發表或交流,其中爭取有三分之一的教師論文在市級以上刊物發表;三分之一的教師達到校內教學常規免檢。
3、教師教育成果:《「高效課堂」課例集》。
(三)德育工作:
責任人:
目標:以「學以致用 知行結合」的辦學理念引領學校德育工作,以《小學各學段學生文明素養養成教育研究》的課題研究為抓手,開展校本德育實踐,重視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提升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措施:
1、關注班主任隊伍建設,提高班主任管理班級,教育學生的能力和水平。
2、重視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形成良好的學風、班風、校風。
3、發揮家長委員會作用,完善社區、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教育網路。
4、組建學生活動組織,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促進學生身心和諧健康發展。
5、完善校園文化建設體系,形成具有傳統文化氣息的校園氛圍。
階段性目標:
第一年:2010、9——2011、8
年度目標:理順德育管理運行機制,規范德育常規管理。
任務:
1、制定《小學各學段學生文明素養養成教育研究》方案,並完成立項和宣傳工作。
2、制定班主任培訓計劃,提高班主任工作藝術和班級管理能力。
3、制定學校德育骨幹教師的評比細則,開展第一屆德育骨幹教師的評選。
4、制定各學段學生一日文明禮儀要求,並開展培訓活動。
5、組建乒乓球、書法、繪畫、合唱、棋類、鼓號隊等學生活動小組,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提高學生校園生活質量。
第二年:2011、9——2012、8
年度目標:營造氛圍,深入研究,初顯成效。
任務:
1、關注德育體驗教育,通過「行為示範員」等途徑,讓學生自主管理,主動發展。
2、進一步發揮家長學校的功能,通過學校培訓、親子活動帶動家長參與學校德育工作的管理。
3、編寫德育教材《禮儀篇》。
4、加強學生社團建設,開展首屆「十佳」特長學生的評選活動。
第三年:2012、9——2013、8
年度目標:關注發展,形成特色,取得成績。
任務:
1、總結學校班級管理的成功經驗,開展特色中隊展示活動,並進行第二屆德育骨幹教師的評選活動。
2、開展學習型家庭評比展示活動。
3、編寫校本教材《教子有方》。
4、開展師生社團活動成果展示。
5、開展第二屆十佳特長學生評選活動。
三年目標達成的預期效果:
1、教師育人的主動性強,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有方法,並形成特色。
2、學生言行舉止文明,習慣好。
3、家長有較強的責任心,懂得正確的教育子女的的方法。
4、成果:三年內,學校爭創安全文明校園。學校有德育先進工作者2—3名,有3-5篇德育經驗論文在市級發表或交流。
(四)教學工作
責任人:
目標:
以新課改理念為指導,積極推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與實踐,構建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和諧課堂教學文化。在教學管理、質量監測、教學評價、校本師訓等方面實現新的突破,實現教與學的最優化,實現教師與學生共同成長。
措施:
1、以常規自控(互控)為突破口,開展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踐與探索。備課自控,對不同層面教師分別要求,不斷提高二次備課的質量;隨堂課互控,不斷提高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注重練習設計有效性的實踐與研究,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
2、以課題研究為核心,構建具有「高效課堂」的課堂教學教研,逐步形成我校校本課程,通過研究、實踐,提高全員的課程理念及教育行為的轉變。
3、以學生素質、能力培養為目標,完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加強質量監控,實施質量過程性管理,實現學科教學的最優化,重視學生學習習慣培養,將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科能力展示情況、文體活動參與情況與學業評價相結合,切實把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有效性落到實處。
階段性目標:
第一年:2010、9——2011、8
年度目標:
強化常規,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
任務:
1、根據不同層面的教師,制定備課分層要求。
2、建立隨堂教學情況互控機制,開展「高效課堂」的課題研究。
3、建立學生練習問題記錄本。
4、完善課題研究網路,落實研究任務,並在部分學科內開展「同課異構」「異課同構」的研究。
5、心理教學常規化,設立心理輔導員,並建立學校心理輔導室。
第二年:2011、9——2012、8
年度目標:深入課題研究,初步探索具有特色的課堂教學文化。
任務:
1、進一步完善隨堂教學情況互控機制。
2、繼續開展「高效課堂」的課題研究。
3、建立學生學習習慣培養目標體系。
4、在音樂、美術、自然等學科逐步建立質量評價體系。
5、收集整理學校練習設計資料。
6、開展師生藝術知識普及教育活動。
第三年:20012、9——2013、8
年度目標:總結課題研究成果,形成具有美育特色的課堂教學文化。
任務:
1、總結課題研究成果,匯編「高效課堂」的課例集。
2、舉行具有特色的課堂教學展示交流活動。
3、匯編《學生常見問題及診斷分析》。
三年得到的預期效果:
1、學校整體教學質量穩中有升,力爭達到管理區學校中等以上水平,部分學科有所突破。
2、教師教學及科研水平顯著提高,50%以上教師對外進行公開教學展示;1/3以上教師的論文在市級及以上交流或發表。
3、匯編「學科課內外練習設計集錦」。
4、匯編「學生練習常見問題及診斷分析」。
(五)教育科研工作:
責任人:
目標:
擁有健全的學校教育科研機構,形成通暢、規范的科研網路,能將教育科研和日常的教學工作融合在一起,提高學校的整體形象,力求形成自己的風格。

措施:

1、開展「傳統文化經典導讀」的課題研究,以課題來帶動辦學特色的實現。

2、教研組建設要以科研為先導,每個教研組在學校總課題下確立小課題,教研組的一切活動要圍繞課題運轉。

3、骨幹教師是科研的主要力量,校級以上的青年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必須是課題主持人,通過科研培訓和實踐指導,提高科研能力。

4、建立並完善學校、小組、個人三級科研網路,採用行動研究法,推進學校的科研進程。

5、完善科研檔案,做到種類齊、過程清,使科研工作納入正常運作的軌道。

任務:

1、圍繞 「高效課堂」的課題,逐步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

2、每年有1項課題在市或區立項。

3、科研工作管理規范化、開展正常化。教師人人有課題,並有過程性評價檔案袋。

4、每學期組織1-2次的教師科研培訓。

5、將研、訓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師生和諧的教學氛圍。

(六)後勤服務工作:

責任人:

目標:

樹立全心全意的後勤服務意識,為師生提供更好服務,努力實現及時、到位、優質。

措施:

1、校園物質文化建設進一步完善。精心設計,協助完成校園整體外顯文化,體現個性、關心細節、注重實效、凸現「精緻」。

2、繼續抓好校產管理與維護工作,提升後勤工作的檔次。

3、加強校舍及教學設施設備的安全管理力度,制定並完善學校的財物管理制度。

任務:

1、校園環境文化於2011年完成,努力體現「精緻、實效」。

2、創建具有時代特徵的學校精神,逐步構建學校的視覺識別系統:學校的校徽、校旗、校歌、環境標識、公共事務等都體現學校的文化。

3、建立「校園財產維修、增添申報制度」,努力做到「及時、到位」。

4、每年層層簽訂安全責任書,進一步規范學校的門衛、保安,無重大事故發生,三年內爭創區安全文明學校。

5、各項收費規范,無亂收費投訴。

6、科學管理,檔案完善。

7、加強財務管理,堅持財務公開制度,為學校開源節流聚好財。

四、學校辦學特色創建

責任人:

目標:

提高師生校園文化生活質量,培養學生對文體的愛好及感受美的能力。通過三年努力,形成一批有個性特長發展的教師和學生,形成一套比較成熟的校本教材和課程設置。

措施:

1、開發教學資源,營造最佳的學習氛圍,真正讓書藝成為一種學校文化。

2、抓科研促教學,通過興趣實踐活動,完成文體藝術課程的開發。

3、通過特色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任務:

1、有固定的活動專用教室,設備完善;一個學生作品陳列室和一個較大面積的成果宣傳窗,做到內容二月一換。

2、加強師資培訓:定時、定點、定內容,有一批素質過硬的文體師資隊伍,每年進行一次教師基本功比賽。

3、在課程設置上體現優勢:將音樂、繪畫、舞蹈等藝術特色融入到日常的課程中,每周有固定的活動時間,有一套適合普及提高的校本教材。
五、學校發展的保障與評價
(一)思想保障

發動和組織全校教職工認真討論《學校三年發展規劃》,統一認識,振奮精神,形成齊心協力、榮辱與共的局面。

(二)組織保障

1、學校成立以校長為組長,副書記、教務副校長為副組長,政教主任、大隊輔導員、教科室負責人、教研組長為組員的 「三年發展規劃」領導小組,全面負責規劃的制訂、論證、實施、評估等環節。

2、黨政工職權明確。黨支部發揮政治核心作用,充分發揮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行政中層職責分明、責任到人、分工合作;工會起好橋梁作用。

(三)資源保障

1、經費保障:學校要力爭上級部門的支持,加大資金投入,保障教師培訓、科研、課程改革及特色建設等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2、激勵機制:完善教師的獎勵制度,調動教師的積極性。

3、後勤保障:加強後勤制度與機構建設,使學校的校產管理、財務管理更加規范、有序,為教師有效使用教育設施設備,推進教育改革創造條件。

(四)評估保障

建立並健全校務公開,民主決策和民主評議制度,定期召開教代會。「三年發展規劃」需經教代會通過。一經通過,扎實落實,制訂相應的年度實施方案和評估體系;每學期、每學年檢測《規劃》實施情況,針對實施中出現的問題,採取有效措施進行調控、修訂。

❾ 如何把握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課題實施方案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20世紀80年代以後,全球經濟一體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社會生活數字化等一系列根本性變化對教育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時代發展對新世紀人才培養的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世界各國掀起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熱潮。這次新課程改革在其理念上是以學生為本,注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著眼於學生全面發展,為了每一位兒童的全面發展。課堂是落實課程改革的場所,學生的生命活動主要是在課堂度過的,課堂教學的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素質的形成,影響著學生的成長與發展。課堂教學作為一種目的性和意識性很強的活動,通過教學要使學生掌握知識,習得技能,發展智力,形成態度和相應的品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了教學的生命。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層面所遭遇到的最大挑戰就是「有效性」問題。當前人們對課程改革的「關注點」由轉變教學方式轉移、聚焦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反映了課程改革正經歷著一個由外及內、由表及裡的深化過程,但是由於課程改革的復雜性,人們對新課程理念理解、領會的偏差,以及實施者缺乏相關的經驗,課堂教學改革出現了形式化、低效化以及「三維目標」割裂、教學內容泛化、教學活動外化、教學層次低下、預設與生成沖突等現象,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
目前,教育理論工作者和一線教師已開始重視新課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工作,並進行了一些研究、探索和嘗試,但對於正確的效益觀、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相關因素、有效教學和學習的方法與策略、有效教學評價的標准等缺乏全面、系統的研究、實踐,在實施推廣上也存在不足和不平衡。為努力實踐新課程的理念,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開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研究課題研究」,具有積極的現實的歷史意義。
二、教育教學基本原理與重要研究成果的啟示

1、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學家斯皮羅在1991年提出學習分為初級學習和高級學習。高級學習要求根據不同教學目標,在不同時間用不同方法創設情境,從不同角度多次認識同樣的材料,教師的學習是基於案例的理解,分析和反思,教師研究是以案例為載體的實踐研究。
2、行動學習理論:英國人雷格·列文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行動學習的理論。教師的行動學習,可以理解為:為改進自己的教學而學習,針對自己的教學問題而學習,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學習。案例與反思的教學,首先要教師學習有問題意識,不斷反思自己課堂教學,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維果茨基教育理論:20世紀30年代初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斯基提出,人類的學習是人與人之間交往過程中進行,是一種社會活動。學習的本質是一種對話,個人與自已的對話,個人與別人的對話,個人與理論的對話,個人與實踐的對話。
4、關於課堂有效學習的內涵
(1)課堂有效學習是相對於無效和低效學習而言的。是指學生在教師組織的課堂教學活動中,積極參與並高效率地獲得新的知識、技能,增長能力,獲得發展的學科學習活動。這里的「有效」包含有效能、高效率和高效益——課堂教學活動應有利於學生獲得教學目標預設的知識、技能,這是有效能的最基本要求,增長能力、獲得發展是高一級的學習效能。高效率和高效益是在有效能的基礎上的高要求,強調教學要講效率和效益。
(2)學生的發展就其內涵,應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缺少任一維度都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發展;發展就其層次,包括現有發展區和最近發展區,教學促進發展,就是把最近發展區不斷轉化為現有發展區;發展就其形式,有內在發展與外在發展,外在發展是一種以追求知識的記憶、掌握為標志的發展,新課程強調著重追求以知識的鑒賞、判斷力與批判力為標志的內在發展;發展就其機制,有預設性發展和生成性發展,新課程在注重從已知推出未知,從已有的經驗推出未來發展的預設性發展的同時,強調不可預知的生成性發展;發展就其時間,有當下發展和終身發展,新課程既注重即時的可測性和量化的當下發展,更關注面向未來、著眼於可持續和發展後勁與潛力的終身發展。
5、關於有效學習條件
(1)已有知識經驗的價值研究。貯存於學生記憶中的原有知識、技能是學生新的學習的重要的內部條件,新內容的學習,是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的增長和改造,因此,學習活動要建立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教學新知識之前,首先必須激活學生長時記憶中相關的原有知識。有效學習,必須聯系、憑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
(2)動機和情境。即非認知方面的有效學習條件。動機是有效學習的前提核動力,情境是學習動機產生的保證。把所學知識與一定的真實任務情境掛起鉤來,讓學生獨立或合作解決情境性的問題,在真實(或擬真)、具體的情境中,學生產生學習動機,主動積極地去建構知識的意義。
(3)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或任務情境中,產生學習需求,主動、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實現學習的自主定向;小組同學之間的分工、合作和互助問題解決學習;問題解決本身的探究學習;學生聽講、讀書、實踐操作、觀察、思考……在這樣的過程中達成學習目標,需要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三、課題研究主要內容
課題研究從研究課堂「有效學習」個案,發掘、預設並生成有效學習的操作點,引領教師積極應用,構建以「有效學習」為主導的教學體系。內容包括:
1、研究課堂「有效學習」個案。「以行為反思行為」的教學研究模式,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領會、理解、實踐、充實、升華新的教育理念,探究新課程理念下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新途徑與策略;透視數學課堂,從自己或別人課堂教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出發,以解決教學難題為歸宿,通過對自身或他人實踐的反思,或主動地設計與嘗試,來檢驗自己對問題的看法,檢驗解決問題的方案,並以自身教學行為的改善和教學效率的提高為最終目的。
2、立足於科學性、可行性、靈活性和有創意性,開展有效課堂教學評價內容與方式的研究。通過對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教育教學行為與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教師專業化發展水平與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小學生數學學習水平和能力的科學評價與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從理論和實踐上豐富、完善小學數學課程評價體系,豐富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生成有效學習的操作要點與基本策略。
3、根據學校的實際,選擇如下子課題開展研究:
(1)合理組建合作小組策略研究
(2)有效學習優化策略的研究
(3)不同類型學生學習策略的有效性指導研究
(4)小學數學不同學習領域中有效課堂教學案例研究
四、課題研究目的
1、引領教師圍繞課題研究、學習、思考與實踐,尋求有效教學的方式和方法,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2、引導學生掌握有效學習的策略,幫助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提高的學習效率與能力,激發起學習熱情,體驗學習和成功的快樂,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
3、打造科研型教師隊伍,幫助教師在「同伴互動」和「專業引領」中,獲得專業發展和支持,進一步形成既有研究熱情,推動學校的教學研究工作走向科學發展、特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科研軌道。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
1.個案研究法。從本學科出發,針對某一課例、某一教學片斷或者學生某一發展時期等進行個案研究,最終提煉出共性的結論來。
2.行動研究法。即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邊實踐,邊探索,邊檢驗,邊完善,把研究與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邊歸納,邊總結,最終探索出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有效方法,積累豐富的有效課堂教學的實踐經驗。這是本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3.調查研究法。將實驗班課題研究之初課堂有效教學的現狀、師生理解情況,與研究過程中、研究結束後的狀況進行詳細跟蹤調查,為研究的順利進行提供事實性依據。
4、文獻研究法。在課題研究過程中,關注省內外的研究成果,將省內外的研究成果借鑒到本課題的研究中。
5、觀察法。對課堂現象進行觀察、分析,為課題研究提供材料。
六、課題的實施保證
1、本課題在湖北省教研室和有關專家、學者的指導下,通過市教科院領導,研究中心指導教師為主體的課題組,承擔課題研究方案的設計、理論和應用研究,科研成果的整理、完善等任務。
2、開題會後,各子課題組進一步明確選題,明確研究內容和目標,在課題組的統一指導下,認真完成課題組分配的各項任務。

閱讀全文

與小學發展性課堂教學模式評比方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