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的慾望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師始終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而學生始終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教師的教要為學生的學服務。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創設具體生動的教學情境,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達,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激發他們主動探索知識的熱情和興趣,形成強大的自主探索的動力。
二、優化過程,讓探究活動更富有數學味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探究活動中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教師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作用,用明確的探究目標指引方向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並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探究支持;另一方面,又要大膽放手,還探究主體於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觀察、猜想、實驗、操作、交流、反思等活動中,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培養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
三、注重引導,教會學生有效探究的方法
特別是在小組探究時,常常看到這樣現象,場面熱熱鬧鬧,似乎人人都在主動參與,實則效果很差,有些小組甚至把准備的材料當玩具,有些則是個別學生承擔小組探究的全部任務。有些匯報時看似「鶯歌燕舞」,實則浮雲流水,說不到點子上……思考這些現象與問題,雖然原因眾多,但主要是由於教師的指導和干預缺少針對性,失去了有效性。因此教師適時、適當對學生的探究進行指導,顯得非常的重要。
四、轉變方式,留給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
任何藝術形式都很講究留白,這是給欣賞者自我發揮的空間。優秀作品中,留給欣賞者最為深刻印象的往往不是作品本身所描述出來的東西,而是作品中留給欣賞者自我發揮,思想中自我創造的空間。數學的學習和數學的課堂也是這樣。
數學學習是學生在自己已有知識和經驗基礎上的一種自我、有意義的建構。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主動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與交流等數學活動無疑需要充足的時間。因此,教師應當採取適當的方式,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足夠的時間去探索、去實驗、去驗證。
Ⅱ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意識
關鍵詞:小學數學;培養;自主;合作;探究
眾所周知,小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特別弱,小學數學教學以往所採用的是單一接受式的授課模式,學生只是被動接受老師所講授的知識,這樣很不利於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所以我們要改變這種教學模式,讓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法去學習,學生也會很好地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這樣可以把所學知識形成學生的技能,使他們的智力得到發展,增強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識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潛心設計教學內容,激發學生自主合作的探究意識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要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這樣可以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使他們的思維變得更加活躍。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實際,反過來也要應用到生活實際中,例如在講授「加減混合運算」時,可利用幻燈片演示廣場上飛起和落下的鴿子,美麗的廣場景色,加上背景音樂,這時學生會發出一陣陣贊美聲,老師不失時機地給學生出幾道「加減混合運算」的應用題,這樣極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思維會變得更加活躍,於是產生主動探究的願望。如在學習「10以內的加減法」後,可以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10以內的加減法,讓學生各抒己見,自由發言,這樣就會使學生感覺到數學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認識到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廣泛應用,這樣的課堂教學會變得充滿生機和活力,學生會在一個寬松、愉悅、自由平等的氛圍中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二、架設合作交流的新平台,更好地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識的形成
在教學過程中,我將每個班級分成5~6個小組,剛開始時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中,可是過了一周多問題就出現了,一些學生開始不參與活動,在活動中總是依賴別的同學,學習好一點的同學對他們也沒有辦法,我認真分析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發現主要是沒有形成小組合作機制,於是我便一邊對這些學生進行溝通和思想教育,一邊完善和健全小組機制:每組都選出小組長,要求在每次活動時組員都有明確分工,並在組長與組員之間、組員與組員之間建立了監督機制。對於每個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優點,不管是大還是小,我們都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特別是那些成績不太好的學生,我們都用放大鏡去看待他們的優點,使他們在成功的喜悅中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成績都有了很大提高。
學生對新知識和能力的掌握,往往首先對新知識和能力提出質疑,並進行研究和討論,再和同學交流各自的想法,從而深化學生對知識的認識,提高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在各個小組進行質疑的過程中,學生可以說出他們自己的想法,最後形成小組的統一意見,然後再進行小組與小組之間的交流,得出一個合理、完整、正確的結論。如在學習圓柱體時,先讓學生根據老師事先准備好的圓柱體模型來認識圓柱體各部分的名稱,然後讓學生把圓柱體的側面進行展開,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有的按圓柱體的高進行剪,有的按兩底間的斜線剪,學生展開圓柱體的側面後,老師提出問題,你所展開的側面是一個什麼樣的圖形?這些圖形的長、寬和圓柱體有什麼聯系?根據老師的問題各小組進行討論、交流,這樣學生就會順利得出圓柱體的側面積公式,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都能成為學習的主人,提高了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老師的創新教學是培養學生合作探究意識的前提條件
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創設出最佳情境,很容易激發學生對知識渴求的願望,使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自主探求新知,解決學習中遇到的新問題。如我們在給學生講授加法的時候,可以看丹頂鶴在水面落下的視頻,在老師創設的這個情境中提出本節課主題:「同學們,你們喜歡丹頂鶴在水面上落下的畫面嗎?大家看完這個視頻發現了什麼?水面上的丹頂鶴數量有什麼變化?」你能根據畫面上的信息出幾道加法數學題嗎?怎樣去解答這些題,大家可以自己去試一試。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被調動起來,也激發了他們的參與意識,同時培養了學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要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爭做學習的主人,老師就要做一個優秀的引導者,並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總之,我們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教師「導」的作用,也要考慮學生個性和創新意識,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進而在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Ⅲ 小學數學課堂怎樣讓學生合作探究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的慾望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師始終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而學生始終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教師的教要為學生的學服務。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創設具體生動的教學情境,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達,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激發他們主動探索知識的熱情和興趣,形成強大的自主探索的動力。
(一)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索的興趣。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學生的思維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它產生於對未知事物的探索。學生有了問題才會有探索,只有主動探索才會有創造,問題情境是促使學生建構良好認知結構的推動力,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措施。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經驗、認知規律等因素,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背景材料,從學生喜聞樂見的實物、實事入手。採用猜謎、講故事、游戲、競賽等形式,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疑問,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的興趣和慾望。
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這節課時,討論圓的位置與什麼有關時,可在課件中播放一段視頻:小雨點打在湖面上一圈一圈盪漾開去,形成了大小不同的圓圈,漂亮極了。通過這種美好的意境激發,立刻加強了學生深刻理解圓心決定圓位置的問題。
(二)創設懸念情境,形成探索的動力。
如果說問題是探索的材料,那麼懸念便是促使探索的動力?教師不但要提出可供學生思考的問題,更應該創設懸念情境,使學生置於情境之中,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產生自主探索的需求。懸念能產生最直接的探索慾望,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新知的導入時,如果教師能恰到好處地設置懸念,就能迅速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慾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教學乘法口訣時,教師出示一道7個8連加的算式,問:「誰能在2秒鍾內說出得數?」學生忙碌起來了,結果沒有人很快說出答案。教師說:「老師1秒鍾內就能說出得數,是56,不信?你們自己在算下去。」學生整整用了3分鍾才算出得數果然是56。「老師真厲害!」有幾個學生在悄悄議論。教師問:」誰知道老師為什麼算得這么快嗎?想學這種本領嗎?」「想!」學生異口同聲地說。
這時,學生在驚訝的同時,產生了強烈的探索興趣和慾望,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奧妙,這樣,學生就會主動地去探求知識,尋找規律。
二、優化過程,讓探究活動更富有數學味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探究活動中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教師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作用,用明確的探究目標指引方向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並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探究支持;另一方面,又要大膽放手,還探究主體於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觀察、猜想、實驗、操作、交流、反思等活動中,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培養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
Ⅳ 自主探究中的數學課堂如何進行小組合作
如何規范數學課堂中的小組合作
摘 要:小組合作學習是根據新課標理念,針對班級學生實際,教材內容等,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以小組或團體的形式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通過創設情境,開展有組織的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學習形式。
關 鍵 詞: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學生以小組形式為學習群體。開展有組織、有指導的互教、互學、互幫活動。由於它在改善課堂氣氛,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質等方面產生了很好的效果, 所以現在有許多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重視了小組合作學習這個環節的設計。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怎樣有效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是一個值得大家思考的課題。小組合作學習只是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多種學習方式中的一種,並沒有固定的操作模式,我在課堂教學中,是這樣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
一、選好創設情境主題,激發動機 。
因為數學問題的情境,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創設情境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為了引導學生從現實情境中抽象出數學模型,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情境教師要准確把握學生的認知基礎,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問題,然而小學生關心、易於探究的往往是那些貼近他們日常生活的問題。因此,數學情境應更多地關注他們所關心的內容以及他們在生活中所獲得的經驗,這樣才能促使兒童的經驗數學化,使課堂充滿趣味,充滿數學味,展現數學課的靈魂。這樣才能有效的引起學生的數學思考。在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有經歷數學化的過程,所以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創設特定的情境,以一定的具有挑戰性的背景材料的展現來引發新的數學問題,激活學生的探究慾望。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的現象與規律,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例如: 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我讓學生折紙,剪紙等活動充分感知圖形的對稱性,在這個活動中鼓或幾個情境的創設。教師可以以知識的背景營造,以新鮮的角度營造,以好奇心營造,以活動營造,以問題的爭論營造等開展利於合作探究學習的學習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對於那些非常簡
單,學生在學習前就已了解或熟知的學習內容,可以通過自主學習匯報來完成,有必要的可以搞一點拓展,引導學生進一步的推理,對於那些比較復雜學生雖有一定的知識經驗卻有模稜兩可的內容,就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究討論等活動來完成,並在小組合作探究中形成小組學習成果。
例如:在學習了人民幣的認識後,我讓孩子們分組購物,於是孩子們有的當售貨員,有的利用學具中的錢幣買不同價格的東西,每個人都興高采烈。使學生在自我滿足,自我陶醉的喜悅中主動運用所學知識,激發了學習興趣,便於學生在今後的商品交換中靈活地運用所學的有關人民幣的知識。又拓寬了學生認識的視野,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更嘗到了合作的樂趣。
四、交流評價,增強信心。
交流評價也就是學生間展示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果、教師接受信息反饋並做出判斷的過程,也是小組合作學習的最後環節。在學生交流中,要求學生盡量清楚表達小組的活動意見成果,同時還要求學生學會虛心的徵求其他組的意見或評價,以博採眾長,積極總結。在傾聽了學生的交流匯報後,教師要以鼓勵為主給各小組的合作過程及結果進行有針對性的分層評價。在教師作出評價是要突出整個小組不突出小組中的某某學生。從而使孩子們在合作中更好的成長,在集體中不斷發展。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重要學習方式,也是促進學生學會學習,學會交往的重要方式。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努力研究,使這種學習方式更加科學,更加有效。
參考文獻:
1《小學教學新課標》2011年版
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讓小組合作更有效
文章摘要: 隨著現代化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技術的更新換代日新月異,一個人要想在這樣的時代取得成功,沒有學習能力是很難做到的,每個人都要有終身學習的本領。現代教育的科學研究越來越深入、科學,人們發現小組合作學習,能夠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小組合作學習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越來越被學生所喜歡,同時也為課堂注入了活力,越來越受到很多教師的首肯。如何讓小組合作學習不流於形式,而是更有效。首先、要科學組建小組,搭建合作平台;其次、要設計合理內容,體現合作價值;再其次、要明確合作要求,注重合作過程;第四、重要的是要能與時俱進的運用現代科學成果,信息化技術,為學生學習提供手段和輔助工具。最後、要積極總結評價,激發合作熱情。使小組合作可以實現優勢互補、促進知識建構,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能力,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習數學的效率。
關鍵詞: 課堂教學 小組合作
Ⅳ 論現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體現「自主,合作,探究」新理念
小學數學新課程復改革以前所未制有的普遍性,廣泛性和深刻性直接影響和改造著低段數學基礎教育的課堂結構。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以及課程改革的大面積實施,在一線教師不斷轉變觀念以適應新形勢發展的情況下,回歸課堂,回歸基礎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廣大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教學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果。(一)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自由發展的空間是新課程背景下課堂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前提,是直接體現新課程理念的內因作為教者,要改變以前的教條刻板的教學模式,轉變思想認識。課堂是師生共同成長的地方,是師生相處平等交流和互動的時空,是師生心靈交流的平台,是知識碰撞出火花的地方,是自由開放暢所欲言發表個人觀點,張揚個性的地點。學生的學習是課堂的中心,引導與啟發是教師的教,探究與交流是學生的學,引導——探究,啟發——交流就是課堂師生的互動。新課程標准下,教學不是看教師教給了學生多少知識,而是看學生學到了多少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和技能。在學生學習的過(本文共計1頁)
Ⅵ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進行"自主互助合作探究"教學
把"關注學生語文學習的方法過程,轉變學生的語文學習方式",作為實施語文版課程的重要內容."充分激發權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積 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教學時間壓縮,但課程內容並沒有減少.這樣不僅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而且提高了課堂效率. 1 抓好預習、課堂檢測相互糾正中提高語文課堂效率 學生通過自己的預習會學會很多東西,對一些簡單的知識做到真正的品味、消化、收獲,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Ⅶ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注重創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情境有效的學習情境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設自主 探究的學習情境更能啟發學生探究的慾望。如:在教學《表 內乘法的復習》時,復習課容量大,學生興趣不高,尤其是填 口訣表和尋找規律,更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這時候教師 就應該考慮,如何設置一個情境將枯燥的內容變得具有吸引 力,從而寓教於樂,使學生由被動「填鴨式」學習,轉變為主 動樂學的方式。鑒於此,我們設計了一個《雪山樂園》的特定 主題情境,畫面開始顯示出一扇關閉的門,然後畫外音介紹: 「這里是皚皚雪山,山上有各種奇景與妙境,能夠進來的小朋 友必須是勤於思考、樂於探索的小勇士,現在就請大家記住通 關密語:想要探索秘境的小朋友,請將門上的密語給填寫完 整,並找出口訣表裡的秘密。」門上所謂的密語就是乘法口訣 表,其中的秘密也就是教學過程中需要學生們掌握的乘法口訣 的內涵。通過選取學生最喜愛的「雪」這一時令性的生活資 源,經由游戲的方式激發起學生們「爭強好勝」的心態,自然 地把學生引入到對乘法的復習中,給學生營造了一個富有童趣 的課堂氛圍,學生們為了能進入「雪山樂園」爭先恐後地填口 訣和找規律,使課堂伊始就掀起了小小的高潮,學生的學習積 極性完全被調動起來了。因此,要更好地引導學生自主探索, 就要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勤於思考,樂於探究, 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自己的主動性中找到學習的魅力,從勞 與獲之間得到學習的快樂,達到「讓我學」到「我要學」的轉 著重學生自主能力培養,給予其更多發揮空間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地位不可動搖,但在有限的時間內,教 師佔用時間越多,剩餘給學生用於自我動手、思考的時間就越 少,因此,在平日教學中教師單純講授知識的時間應不超過課 時的70%,教師更多的精力應該用在刀刃上,即鼓勵學生大膽 思考、勇於講出自己的想法、用於探索出新的思路以及勤於與 人討論、分享的學習態度,而這要求教師必須提前對課堂教學 進行宏觀設計,選取有操作性的課題,讓學生多動手、勤動 腦,這些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說易行難」是集中體 新課標下的數學教材就設計了大量便於學生動手操作的內容。如在教學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的認識這樣的內容 時,教師應該把大量的時間用在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上, 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通過比一比、量一量、折一折、 剪一剪等方法對各種圖形有一個直觀印象,然後在小組內談一 談、議一議,以深入探究圖形的共性及個性特徵,進而達到活 學活用的目的。需要說明的是,學生的動手操作往往帶有隨意 性或不規范性,因此在學生完成操作以後,應該利用多媒體課 件演示規范的操作過程,體現數學的嚴密性和邏輯性。在教學 低年級」十位數加法」時,教師可以借鑒算盤的方式,設計兩 類球,大球代表十位數字,小球則代表個位數字,通過游戲的 方式讓大家學會十位數的加減法。如11+1,則是一個大球一 個小球,再加一個小球,學生數一數,很清楚的就得出了答案 是12。13+5 同樣方式可以教學。而11+12 的時候,結果就會 出現兩個大球,三個小球,形象直觀地讓學生得出23 案。通過直觀、簡潔、醒目的方式來讓學生學習枯燥內容,必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教師在此基礎上還應啟發學生 深層次思考的能力,從大球小球的形象法學習,引導學生歸納 的邏輯性,從而由行到思。「同學們,11+1 是大球不變,小 球數字的變化,同樣的道理我們還可以用於哪些數字的加法 11+12是大球加大球,小球加小球,那麼22+25 是不是 能用同樣辦法呢?」通過這些刻意引導的方式,教會學生獨立 思考的能力、舉一反三的學習能力。 對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更應注重學生間的合作交流《新課標》積極倡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這是課改的要 求,更是為了促使學生合作交流,使學生養成一種分享、討 論、升華的思維模式,於集體中凝練自己的思路,達到「三個 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效果。下面是利用小組合作教學《兩 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的教學片斷。 生1:(列式)57+29 師:我們來觀察這道算式有什麼特點? 生2:這道算式是兩位數加兩位數 生3:57 接近60,29 接近30 師:同學們的觀察很仔細,你能用你喜歡的方法來計算出 得數嗎?先獨立思考,然後在小組內交流你的想法,並注意傾 聽別人的意見和想法。 (接近10 分鍾的討論和交流,然後進行匯報,通過討論 與交流,學生合作探究出了10 余種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方 師:哇!有這么多想法啊。我們一起來欣賞全班同學的智慧結晶好嗎?觀察這些演算法,你有什麼發現?把你的發現在小 組內交流,並注意傾聽別人的意見。誰來說說你們小組的發 生14:我們發現57+30=87,871=86和60+29=89,893=86 都是把其中一個加數看成整十數,把多加的減去。60+30=90, 9031=86 是把兩個加數都看成整十數,再把多加的減去。 師:你們的發現真是太了不起了。 生15:我們發現50+20=70,7+9=16,70+16=86 60+30=90,9031=86都是把加數看成整十數,第一種少加了又 加上,第二種多加了就減去。 生16:我們也發現57+20=77,77+9=86 和50+29=79, 79+7=86 也是把一個加數看成整十數,再把少加的加上。 生17:我覺得要口算就是把加數看成整十數,然後多加 的就減,沒加的再加上。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起了「穿針引線」的作用,學生 可以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自主探究學習的方法。當然在 此之前,教師要做大量工作,首先要合理分組,明確合作目 標,然後進行合理分工,這些工作都滲透在平時的教學中。 想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應該在課堂上更加註重學生互相討 論、取長補短意識的鍛煉,鼓勵學生大膽的講出來,才能收獲 一個平等發言、各抒己見的活躍課堂,才有希望培養出個性鮮 明、思維獨立、勇於任事的一個個成熟個體,而不是唯唯諾 諾、人雲亦雲的量產學生。 對學生個人能力中諸如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能力的培 養,是一個長期、艱巨的任務,這些能力的培養應該是從初等 教育開始,作為初等教育從業者的我們,需要抱著一顆堅定而 執著之心,摸著石頭過河,在新課改的道路上繼續探索而永不 停止,力爭達到」寓教於樂,授人以漁」的模式。只有這 樣,我們的學生才會從學習中收獲樂趣,在後期的長久學習中 脫穎而出,成為梁啟超先生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 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 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 地球,則國雄於地球」中雄於地球的少年。
Ⅷ 小學數學教學如何創設 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氛圍
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氛圍 東方市第二小學趙學鵬新課程理念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讓學生以這樣的方式學習,教師在教學中就必須轉變觀念,創設自主參與,合作探究的課堂氛圍。以下談談幾點看法: 一、轉變教師角色,建立平等溝通師生關系 常言道:親其師,信其道,如果我們上的課學生不喜歡,你會感覺到你在講多麼動聽的故事或提出問題,他們在台下都無動於衷,甚至很反感。因此,教師要認識到教與學的關系是教師與學生行為的互動關系,教師只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某種情況或學生在學生學習中提出問題,給予引導、點撥或組織學生合作探究,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 例如:在教《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我准備了三個同樣大的紙板大月餅。上課時我對學生說:中秋節到了,老師知道同學們最愛吃月餅,老師這有三個‘大月餅’要分給小軍、小亮、小芳三人,小軍分其中一個月餅的二分之一,小亮分其中一個月餅的四分之二,小芳分其中一個月餅的六分之三。你們說說,誰吃得多?讓學生展開討論,有的說三個人吃得一樣多,有的說小軍吃得多,有的說小芳吃得多。但由於沒有充分的理由,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我讓三個學生上黑板演示,讓他們親自動手,小軍分走第一個月餅的二分之一,小亮分走第二月餅的四分之一,小芳分走六分之一,月餅分完後,一些學生在下面嘀咕:怎麼一樣多呢?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慾,課堂氣氛異常熱烈,我就趁熱打鐵,因勢利導,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尋找規律,驗證規律。 二、轉變學習方式,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 以往有的學生依賴於單一的接受,埋頭苦讀書本,有些則對學生缺乏興趣,失去信心,要改掉學生存在的這些弊端,就要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學習中大膽質疑,這也是為學生創設自主參與,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的好方法。有時個別學生提出問題或疑惑,也許就是大多數同學都感興趣的問題,或感到疑難的地方,它們會在學生之中引起共鳴。學生會不由自主地愉快地參與討論,合作探究,發表自己的見解,或積極搜集有關的信息,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認識分數》的教學中,我引出猴子分桃例子,看他們會不會幫小猴子分一分。出示例題掛圖讓學生觀察弄清圖中的猴子跟桃子的情境,以小組為單位合作交流分分看,(每個小組給四張圓紙片表示四個桃子)這個分桃活動必須通過學生動腦,動手操作來完成。由於同學們都喜歡操作,他們非常認真投入思考、交流和操作中,經過他們的合作探究,他們會得出答案並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生活的周邊。又如:在教學《有餘數的除法》時,本人以分豆到盤子貫穿整個堂課。根據兒童的學習,生活經驗,除法就是分豆子。要分多少豆子就是被除數,分多少份就是盤子數,也就是除數,盤里的豆數就是商。餘下的豆就是余數。所以本人將7顆豆子如何分到三個盤子里這個問題讓學生動腦想,動手分,然後討論探究:如何列式,怎麼試商,商和余數分別是幾,被除數和除數還有商和余數有什麼關系?同學們經過思考,以上問題迎刃而解,因為在分豆的過程中,同學們經過體驗了7除以3的過程,得容易明白:分餘下來不夠再分的豆子數就是余數,盤子里2顆豆就是商,往盤子里試著放豆子的過程就是試商,余數一定比除數小,因為如果分餘下的豆子數比盤子數多,那麼每個盤至少還可以再分到一顆豆子。除數乘商加余數等於被除數,因為分豆只把豆子分到盤子里,盤子里的數量加餘下的數量與總數肯定相等。 三、轉變陳舊觀念,讓學生感知自己是數學學習的主角 我們的學生大都是天真活潑,好動腦筋的,作為教師應引導他們積極參與數學活動中來,讓他們通過獨立觀察、分析、操作等活動來探究,進一步讓他們在互相交流合作中達到互相促進的作用。在《認識面積的含義》這一課的教學中,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說一說等活動來感知,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物體面積的知識,並比較不同物體面積的大小,如板面、筆盒面、桌面等面積,看誰的大?誰的小?而接著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比較兩個面積較接近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如果僅用觀察、摸摸的方法是無法比出他們面積的大小,必須通過讓學生交流各自的想法,共同討論選擇合適的比較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有利於拓展學生的創新精神,才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學習活動中他們的主體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