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良好的體育課堂常規有什麼積極的作用
良好的體育課堂常規有激發學生學習鍛煉的自覺性的積極的作用。體育課堂常規實際上就是依據體育教學的規律與特點,從教學的實際需要出發所提出的一系列要求與措施。它對圓滿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特別是三基教育,提高教學質量和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規范都具有重要意義。
1.必要的課堂常規是上好體育課的基本保證。體育課堂教學是通過學生思維活動與體力活動的緊密配台來達到掌握體育的「三基」和鍛煉身體的目的。在體育課教學中,學生不僅要進行智力活動,而且主要是讓機體直接參與體育鍛煉的實踐活動。同時,體育課教學以操場為課堂,外界干擾多,容易分散學生注意力。因此,只有建立起良好的課堂秩序和各種活動的紀律,才能使學生有組織、有目的地進行課堂的各項活動。教師必須事先把課堂組織好,才能生動活潑、井井有條地完成教學任務。
2.課堂常規的建立便於組織教學,能加大課堂練習的密度。有的教師上體育課,雖然班級學生人數多,運動場地小,體育器材少,但由於他們建立了課堂常規,規定了必要的措施和要求,課仍然上得很好。如有的老師採用輪換教學時,在調動隊形、變換項目、指導練習等教學環節上做到組織嚴密、措施合理、行動迅速。節省了教學時間,相對地也就增加了學生的練習時間,加大了課的密度,因而提高了教學質量。
3.建立課堂常規有助於加強思想教育。體育課思想教育的主要任務是提高學生為國家四化建設而鍛煉身體的自覺性,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同時培養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和服從組織,遵守紀律的優良品質。這種要求應貫穿在體育教學的全過程中。通過課堂常規的建立來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則是一個重要方面。
B. 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意義有哪些
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意義有哪些
a、讀書習慣。由於小學生剛開始識字,識字量不多,往往是指認較多,或是一字一頓地讀,或是唱讀。對此,如果要讓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加快閱讀速度,以盡早進入能快速瀏覽、閱讀的軌道,必須先讓學生養成雙手捧書讀的習慣。有的學生捧書讀時又可能眼離書本不是過遠,就是太近。對此,我就提醒學生:「我們應怎樣讀書?」學生齊答:「雙手捧書,眼離一尺。」這樣做,學生易於記憶,心領神會,利於養成好習慣。
b、寫字習慣。學生的寫字習慣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常見的不正確寫字姿勢是偏頭、側身、匍伏等。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隨時提醒:「寫字必須『三個一』」,經過提示學生會自覺地迅速糾正不正確的姿勢,經過多次糾正,就可養成正確的寫字習慣。
c、坐姿。小學生正處在身體發育成長的年齡段。坐姿端正與否,不僅影響到學習,而且將影響到學生身體的正常發育。要讓學生保持良好坐姿並不費事,只須教師在恰當的時機按照約定呼叫:「一、二、三!」學生當會回答:「坐端正!」或是教師以某種動作手勢予以個別提示,既達到了目的,也不會影響教學的進行。
d、注意力。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了小學生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是有限的。這就要求教師有駕馭課堂穩定住學生注意力的能力。可針對小學生好動的特點,從激發興趣入手,把課堂教「活」(活而不亂,放而能收);或者走到學生中間,利用「暗示法」提請學生注意,「拍一拍」、「撥一撥」、「點一點」等;如不便走下講台,可用「稍停法」(暫時停止講授),「注視法」、「指向法」等,引起某些學生的注意,收攏其注意力;在這種情況下,鄰座同學也可以協助提醒。
有一次課堂上,教室里突然飛進來一隻小麻雀在窗玻璃上亂撞,全班學生的注意力差不多都移到了小麻雀身上。我來不及考慮,立即走向窗玻璃捉住了它。頓時,就有許多學生亂叫:「給我!」「給我!」這時,我說了簡短的一句話:「小麻雀是益鳥!我們應當怎樣做?」學生省悟過來,異口同聲地回答:「放回大自然。」這樣,很快處置了這一「突發事件」,又使學生受到了保護益鳥的環保行為教育。
除此而外,恰當的贊語、激勵,合適的獎勵等各種不同手法的靈活運用,對培養學生的集中注意力的習慣也是重要的。
此外,勤於讀書、會圈點勾劃的習慣,講衛生(做眼保健操等)的習慣,學慣用具正確使用的習慣,遵守作息時間的習慣,課外活動計劃安排的習慣等,都與小學生的學習和進步有密切關系,都應納入培養教育的范圍。只要家長、老師心中有規范,定期檢查與隨時抽查相結合,「嚴」有尺度,「教」有方法,要求一致,就可使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播種行為,就收獲習慣;播種習慣,就收獲性格;播種性格,就收獲命運。」這一育人哲理道出了培養行為習慣的重要性。小學它能比較系統地向學生進行日常行為規范教育
C. 遵守小學生課堂堂規有什麼好處
遵守課堂規矩,那麼可以認真的聽課,這樣學到的知識也更多,作為學生,當然是要遵守學校和課堂的紀律。
D. 如何抓好小學生的課堂常規
在教育實踐中,就要以多種有效的方式來幫助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細節抓起,從現在做起,扎實有效地進行學生良好習慣養成教育。
⒈據校規制定班規,規范養成教育
根據本班的實際情況制定本班班規,如:下課要做好課前准備,上課要積極思考,積極舉手發言,要經過老師同意後才能發言,發言時聲音要宏亮等,對學生明確提出要求,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這樣,學生就會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從而規范自己的言行。
⒉聯系家長,促進養成教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家庭對一個人的成長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它是孩子的啟蒙學校,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場所。因此,有人把家庭教育稱為「搖籃教育」,而家長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教師,他們的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等都讓孩子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不能忽視了家庭教育的作用。
⒊以身作則,引領養成教育
教師以身作則,能像春雨潤物一樣起著細微的、不易覺察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作為教師,不僅要以自己的知識、技能和道德倫理教育學生,還要以自己正確的思想、言論和行為啟發教育學生。
⒋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讓學生明白其中的道理
師生間建立一種更密切和諧的新穎關系,則有利個別化學習指導的有效實施。同時,我們要用善於用自己的愛的語言去喚起他們感情上的共鳴,激起他們思想上的波瀾,敞開他們的心扉,抹去他們心靈的創傷,點燃他們心中想做好人的願望的火花,撥動他們的心弦,使他們自覺矯正不良行為。
⒌用賞識的眼光看學生,給學生一片晴朗的天空
教育是一門藝術,要把這門藝術掌握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當面對班上的差生時,有時由於我們不夠冷靜,哪裡還顧得上什麼藝術,只知道嚴加指責,批評、數落學生的種種不是。可是哪個孩子喜歡天天生活在別人的指責中呢?人們常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通過多年來的教學教育實踐,我常用這句話提醒自己,也深深地領悟到這句話的含義。
⒍學習有關的理論,提高認識
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學習有關的課堂常規的理論知識,用理論來武裝自己,給自己充電,讓自己在教育教學中能夠游刃有餘。讓自己的辦法越來越多,越來越新穎,讓學生在愉悅的心境下去接受教育。另外,教師之間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一同把各班的課堂常規抓好。
E. 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課堂行為習慣
良好的行為習慣使人終身受益,因此,對學生進行行為規范訓練,必須持之以恆,像滴水穿石一樣,一點一滴,經年累月,使養成教育真正變成學生的內在需要,促使他們自覺養成各方面的良好行為習慣。正如一位教育家說的那樣,良好的習慣,是人在他的神經系統所儲存的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在增殖,而人在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新課程計劃也提出這樣的要求:「初步養成關心他人,關心集體,認真負責、誠實、勤儉、勇敢、正直、合群、活潑、向上等良好品質和個性品質,養成講文明、講禮貌、守紀律的行為習慣。」行為習慣我認為可以劃分為學習習慣、行為習慣、生活習慣、家庭行為習慣等,個人行為習慣的培養就是要培養與人合作的精神,獲取和完善獨立探索中的未知,矯正自主學習中某些心理偏差和行為偏差。一、對學生行為特點的思考:行為是人的心理、意識參與外部活動時其外部表現的組合。心理、意識是行為的內部基礎,活動、行動是行為的外部載體,行為是心理、意識、活動、行動的表現與結果。統觀現狀,學生行為特點主要表現為:1、活動性:一為它總是憑借活動的動作與行動表現完成的;二是行為的表現與完成有一個活動過程。因此,必須引導學生在多種活動中,教育、矯正和評價習慣。2、意識性:行為都受一定的心理、意識來支配,無意行為也在潛意識的操縱下產生。運用合理的心理輔導藝術,有利於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從而支配言行。3、適應性:行為是個體適應環境的工具,是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不同個體行為的適應性水平則不同,同一個體的行為水平也有差別。無論是社會、學校還是家庭都必須為學生創設有利的環境,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的形成。4、復雜性:人的心理紛繁復雜、所處的環境也五彩繽紛,因而心理與外在環境相互作用下的行為,自然具有復雜性。對學生的培養必須循序漸進、持之以恆。5、良莠性:行為有優劣、好壞、良與不良之分。學校教育應當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預防其不良行為。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是一種普遍存在,主要是個性心理特徵和心理過程的差異。它的現實表現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不同的個體在不同的領域里會有不同的特長和才能;二是不同的個體在同一領域里會有不同的發展水平。由於智力差異、原有知識水平的差異和認知方式的差異的存在,學校教育要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一是要提高其心理素質,讓它在活動中發揮積極作用;二是組織多種活動,使學生都有主動參與的機會。二、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思路與方法:1.立足課堂,面向全體,有機滲透學習習慣的培養。葉聖陶先生曾指出:「教育是什麼,往單方面講,就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習慣是在學習活動中通過練習和不斷重復固定下來的學習方面的行為方式,也是一種定型化、自動化了的行為方式。習慣養成後,就會使人不必耗費多大精力而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學習任務,並得到肯定的、愉快的情緒體驗。因此,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使學生順利地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從而大大提高學習效率。(1)培養學生質疑問難,勇於提問,敢於挑戰的學習品質,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這是形成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前提。(2)幫助學生形成自主學習和自覺研討的學習習慣,教師在指導學生自學時應注意結合各學科的具體任務,教給學生具體的學習方法,不放任自流。在自學過程中,如果遇到較難解決的問題,還應教會學生形成善於與他人研討交流的習慣,以此相互砥礪啟迪,集思廣益、博採眾長。(3)聯系學生實際,文道有機結合,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葉聖陶先生說:「習慣是從實踐中培養出來的,知道一點做一點,知道幾點做幾點。積累起來,各方面都養成習慣,而且都是好習慣,就差不多了。」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必須聯系實際,指導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如在知識的傳授過程中有機滲透預、復習習慣,聽的習慣,讀的習慣,獨立作業的習慣,遵守紀律,尊老愛幼,熱愛勞動等等習慣的培養。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化,形成習慣。大教育家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指出:教師要在學生有了學習要求的情況下去教;要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要求記;要在學生明白行動規則的條件下再要求去做。因此,我們必須改變原有的教學習慣,努力創設和諧的教學氣氛,積極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這不僅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更重要的是日復一日,學生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將受益無窮。2.優化環境,家校同步,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小學生生活在各自不同的環境,環境不同造就他們不同的思想品質、性格特徵,根據一些資料記載和教學經驗所得:小學生不良行為的根源不在自身,而在於現實社會中不良環境,以及不良的家庭教育環境。我的體會是:A.注重榜樣的示範作用,榜樣的示範作用是巨大的,要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本身的示範作用就尤為重要。教師隨時隨地都給學生留下端莊的儀表,整潔大方的形象。臉上的表情寫滿了一個人情緒。我們的工作對象是有生命、會思想的孩子。教師應時時以飽滿的情緒,高漲的熱情去感染每一個學生。性格示範:教師良好的性格是積極的教育因素,性格是身教的重要方面。教師對現實生活持積極樂觀的態度有助於培養學生關心社會、熱愛生活、尊重他人的品格,教師有穩定情緒,有助於學生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師堅韌的意志有助於學生形成堅毅的品格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行為示範:教師的行為應充分表現其教育性,在講課時應體現語言美,操作時表現出諧調美,板書時表現出文字美,教態中展現氣質美,讓學生在潛移化中接受教育。人格示範:學生是教師的影子,教師的人格時時處處影響著學生。教師要做到誠實守信,求真正直。凡是答應學生的事情一定要保證做到,決不食言。B.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學校者,製造人才之所也。」尤其是現代社會,幾乎每一個人都有十餘年左右,乃至更長的時間在學校這個環境中生活。因此,學校的狀況如何,對學生的學習、成長關系極大。因此,我們努力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如窗明幾凈,教室走廊地面發光見影,學生自然就不會隨地吐痰或亂扔紙屑,教學設備先進,管理規范,學生自然不會亂刻亂畫,教室物品擺放整齊,學生物品也會擺放得整齊有序等等。我們還充分運用學生自己的宣傳陣地,如板報、特色專欄、名言警句欄、優秀作業欄等等,引導學生學會怎樣生活,怎樣做人,怎樣學習。一是利用晨會課學習《日常行為規范》、《第二中小學三字歌》,聯系現狀,引起學生反思;二是在國旗下講話中或組織班會、隊會進行專題討論,現身說法,深入領會,提高認識。三是做好專欄導向。宣傳好的典型,刊登學生來稿,注意針對性,啟發性,幫助學生在良好的育人環境中養成習慣,產生效果。優化家庭環境家庭是孩子最初受到教育的課堂,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長,又是孩子的第一個教師,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家庭環境的狀況和父母的言行,對子女的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重要作用。這一方面是由於子女與父母之間是有一種特殊的血源關系的感情紐帶聯系起來的,這是父母影響孩子、孩子向父母學習的最有利的條件。另一方面,也由於父母與子女朝夕相處,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對子女是有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家庭的傳統習慣、生活作風、品德等,對孩子的個性,習慣和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孩子是否誠實、文明、謙虛等等,無不與家庭的熏陶和父母的潛移默化有關。再一方面,還由於家庭的影響具有早期性和長期性的特點,其特殊作用是其他影響所不能代替的,不論在學校接受教師、同學的影響,還是走向社會接受領導、同事的教育,都是暫時的、可離的,而家庭影響則是長期的、終身的。作為父母,既要為孩子提供必要的學習條件,購置必要的書籍、學慣用具等,努力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還應在言談、行為、思想、信仰、習慣、愛好等方面提供優良的示範。總之,父母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必須首先做到,以身作則,才能把子女教育得更好。因此,在整個行為訓練和習慣養成過程中,我們注重與學生家長緊密聯系,強調互訪,要求互勵,注重互諒,以其獲得更佳的效果。我們將學生守則及一些規范中的內容化為可實踐的東西,讓學生分階段,有重點地在家中「練習」,並定期召開家長會,或通過家校聯系本,讓家長把「練習」結果向老師匯報,如外出回家打招呼,尊敬長輩等。我們與家長結對子,滲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方法指導,以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具體分為四步:第一步,師生共同填寫家庭基本情況,教師填寫不良行為習慣發生的時間和主要事實、教學效果;第二步,家校共同分析原因,進一步研究矯正措施,使看法趨於一致,形成教育合力;第三步,進行效驗跟蹤記載;第四步,開展矯正評價。社會風氣。社會風氣是一個社會精神文明的綜合指標,它體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諸如:習慣、志氣、愛好等,對社會成員和社會團體來說,社會風氣表現為一種無意的社會外部控制,對改變人的思想和情感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良好的社會風氣對人們學習心理的形成和發展有決定意義。這種決定意義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正確的學習態度。歷史和現實反復證明,良好的社會風氣有助於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二是良好的學習情緒。學習情緒是伴隨著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活動而出現的一定心理反映。這種心理反映,對人們積極努力學到更多的知識有極為重要的作用。三是堅定的學習信念。信念是人們對於生活、事業的理想和奮斗目標。學習信念的產生和形成,主要來源於自己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情緒,二者結合起來,共同支配著人們的行動,刻苦學習,實現理想和目標。可見,良好的社會風氣,是人們學習的重要環境之一。小學生年齡小,明辨是非能力差。不良的社會風氣,會腐蝕他們的思想和行為。良好的社會風氣,可以為學生的學習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因此,我們必須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心理環境。3.以學生為本,提高學生自我教育能力。以學生為本,是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素質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喚醒學生心靈深處的「主人意識」以至健康成長。學生行為習慣的好壞直接反映了學校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學業成就的保證之一。陶行知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可見,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糾正行為偏差的能力。(1)提高學生自我教育能力。在教研活動、學科教學以及點點滴滴的日常管理中,我的體會是:A.藉助兒歌,自評和互評相結合。我們把行為規范化成「三字經」,每條為一顆星,在班內設置奪星欄,逐條學習評比,每周評一次,學校定期檢查總結評比,通報情況。B.幹部負責與學生督促相結合。提高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還要充分發揮班幹部的作用,千方百計激發他們的責任心與使命感。加強對小衛生檢查員、作業量督促員、圖書管理員、值日長等小幹部的培養,讓他們對全班學生一天的學習、生活、文體、常規等情況進行記載總結,指出不良習慣,必要時進行協調處理,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C.持之以恆,及時強化。學習行為一經規范,就要按規范嚴格要求,加強訓練,經常對照,督促去做。在培養規范化行為的過程中,對學生的表現要及時予以強化,老師在日常的訓練中要善於觀察,發現正反兩類典型。抓兩頭,促中間,樹榜樣,同時重點幫助習慣差生,促其改正,要求學生時時處處規范言行,長期這樣,才能慢慢見效。(2)提高學生自我導向能力。引導學生自己問自己:今天在學習、生活等各類活動中應注意糾正哪些不良行為習慣。做到胸中有數、井然有序、有的放矢。促使學生在積極地尋求自我目標的心理過程中,不斷提高自我導向能力。(3)提高學生自我控制能力。引導學生在行動中強化認識,自覺地、有目的地用實際行動做到自己認可的程度。(4)培養學生自我評價能力。引導學生對行動進行對照、綜合、鑒別,對一天行為進行總結,引導學生在全面剖析自我、客觀公正地評價自我、肯定否定自我的心理過程中,找出值得肯定、發揚的,需要改進的,在自我認識、自我比較、自我反醒中提高自我評價能力。
F. 小學生上課認真聽講的重要性
專心聽講是根本原則,但僅僅做到專心聽還不夠,還應注意聽課的版方法,有的學生上課很權老實,目視前方,一動不動,老師講的東西這耳朵進那耳朵冒,沒過腦子。一堂課完了,他們腦子里什麼都沒留下,只是在筆記本上工工整整地記下了幾條板書。這種被動地聽課也是學不好的,必須學會主動地聽課。老師在課堂上是主導,學生是主體,老師啟發學生,學生就要開動腦筋思維。老師講概念、定義等,都要通過許多具體的例子去分析、講解。任何結論的提出都有依據,都不是憑空提出來的。這就要求學生不能只記結論,死背板書,首要的是聽老師怎樣把一些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弄懂每個概念的來龍去脈,理解每個例題或具體例子的含義,從這些具體的例子中理解那些難懂的、抽象的概念。
其次上課認真聽講,抓住講課的重點,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每節課開始時,老師總要拿出幾分鍾的時間,將上堂課講的主要內容提綱挈領地強調一下。方法比較靈活,有時是教師自述,有時用提問的形式考查學生,然後,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進行分析,並提出應該注意的問題,這就是講課的重點。這時,學生應該格外注意聽,從中找出自己上堂課學習中的漏洞並及時補上。
G. 學習《怎樣建立良好的課堂常規》心得體會
關於常規培養一直是老師們常抓不懈的話題,什麼樣的學習常規才是好的課堂常規,怎樣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課堂學習常規,是我們一直在反思的問題。而良好的課堂學習常規是我們作為小學教師一直追求的,其實,應該說課堂常規管理是潤物細無聲的工程,是建立在良好的師生感情上的。有人說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學活動寶貴的源泉,是創造優良的育人環境的潤滑劑。而新型的師生關系更應該是建立在師生個性全面交往基礎上的情感關系,它是人與人心靈的溝通,是師生互相關愛的結果。想要有良好的課堂學習常規,就必須有良好的師生關系。 教師首先應該改善師生關系,發揚教學民主,煥發教育活力,為學生稟賦和潛能的充分開發營造一種寬松和諧、心理相容的周邊環境,使學生如沐春風,輕松愉快,思維活躍。力求讓小學的課堂充滿百花齊放的良好氛圍,真正成為小學生學習、游戲的樂園,使小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與游戲。在我們平時的活動、游戲和教學中,教師如果與小學生相處和諧,就會產生積極健康的情感,否則就產生敵意、冷漠和孤獨。如何改善好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呢? 首先,要尊重小學生的人格。 再小的孩子,都有自尊心,都有被尊重的權利。過去,我們總是認為家長、教師是絕對的權威,這主要受長久以來的封建家長制的毒害。現在該是擺脫這種錯誤觀念的時候了。尊重小學生的人格與尊嚴,才能培養出有自尊心、有民族自豪感的人。教師不應該看不起小孩子,對小學生應態度溫和、謙遜、平等、友好,讓孩子有表達自我的機會,有保留意見的空間,有發揮特點的餘地。抱著與學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討、共同進步的、平等互助的態度,學生才會意識到自己,讓學生感覺到自己和老師是同樣平等的人,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首要條件 其次,要以愛換愛,以心交心。 教育不能沒有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句被人引用無數次的名言道出了教育的真諦。什麼是真愛?真愛就是要尊重其人格,滿足其需要,引導其發展,這是一種純粹的愛、科學的愛。教師要做到嚴慈相濟,嚴中有愛,要愛每一位孩子。只有在孩子的心裡播下真愛的種子,才是人類真正的希望所在。真愛的種子就是真愛的教育,正如冰心所說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愛是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的橋梁,只有師生關系處在關愛,平等的和諧氛圍之中,學生才能親近老師,大膽地、興致地投入到學習、游戲之中。我們在活動中表現出教師愛的真情,建立起一種新型的、平等的師生關系,就一定會在孩子的心靈深處碰撞出和諧而愉快的火花。我們說愛是教育的靈魂,信任就是教育的基礎。信任是一種力量,彼此信任才能使彼此關系更加牢固。不論什麼原因,如果沒有讓孩子感到教師對自己的信任,教育不僅沒有正效應,反而會激起孩子的反抗心理,最終使教育一敗塗地。誰愛孩子,孩子就會愛他,只有用愛才能教育孩子。老師要善於接近孩子,體貼和關心學生,和他們進行親密的思想交流,讓他們真正感受到老師對他的親近和"愛"。這是老師順利開展一切工作的基礎。有了愛,便容易交心,孩子也願意與你交流,願意與你親近。在親近與交流的的過程中,老師要努力展現自身廣博的文化與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學生對你既親近又崇拜,既認定你是值得信賴的老師,又把你當作好朋友,樹立起老師崇高的威望。這樣,教育才有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後,要用寬容與欣賞的心對待問題兒童。 寬容是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良葯。處於新的歷史條件下,獨生子女家庭為主流,每家都是三對一,四對一,甚至五對一,由於溺愛或教育行為的偏頗,這樣條件的孩子尋求人格獨立而又身心發展不健全的矛盾表現尤為突出。因此,師生之間的一些矛盾沖突也在所難免。對此,教師們常常採取的對策是以嚴為主或說服教育,輔之以懲罰,而耐心寬容卻略顯不夠。對孩子一次又一次的違規行為,教師的忍耐力都受到極大的考驗,許多教師逐漸變得沒了耐心,沒了修養。在這樣的教育下,大批的問題學生產生了,逆反心理、無所謂心理也產生了,教師們為難,家長們無奈。此時此刻你是否想到了寬容二字,如果我們教師的耐心更足一點,我們與學生之間還有什麼解不開的結呢?當頑劣的學生從你的一次次的寬容大度中悟出真、善、美時,他內心培養起的求真、向善之心,自律的行為,就會化成強大的學習動力,而這正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所希望看到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 1、多一份愛,多一份收獲。 2、貼個正面標簽,及時的給以表揚。 每個幼兒都想得到老師表揚與重視,問題學生更是如此。我們班有一個男孩,上課坐不住,一上課,我看他坐得還不錯,就開始表揚他:看彤彤小朋友的腰挺得多直呀!呵,他被捧得腰差點向後彎得像熟透的稻子。 3、多表揚,多鼓勵,給孩子進步的時間。 俗話說:十個手指不一樣齊,不錯,學生由於家庭環境不同,父母教育觀念不同,管理的方式不同,再加上學生自身的性格各異,自製力不同,行為習慣也各不相同,所以,雖然他們同在一個班級學習,課堂紀律同樣是忽好忽壞的。面對這樣一批孩子,作為老師我們不能坐視不理,更不能著急,而應當以表揚為主,耐心地幫助他們,經常地拉他們一把,給他們進步的時間,讓他們慢慢來。我們班的軍軍小朋友上課時坐不住,愛下位講話。我及時與家長溝通,多次做他的思想工作,鼓勵克服缺點。有一節課,我看他又離開座位了,我隨意走到他面前,彎下腰悄悄地對他說:我從你的心裡知道,你想做個聽話的孩子,是嗎?。他不好意思了,回到座位上了。 同時,還要欣賞學生,幫助學生找到自信,使學生悅納自己。對於一些普通的孩子,甚至是差生的欣賞,實際上是一種發掘閃光點的過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之所以很多人都沒有機會得以展示,是因為它們都被表面不怎麼優秀的成績所掩蓋了,於是原本可能的閃光點因欣賞而被捕獲,這些閃光點就可能成為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學生的一生可能因此而改變。 總之,課堂常規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對學生有所要求,但不能太高,適可而止。要讓孩子們樂於接受課堂常規並牢記於心,讓他們明白,這些東西,不是束縛他們的條條框框,而是一種游戲的規則。一切成功的教育都需要和諧的師生關系,在小學的教育教學中,和諧教育的關鍵是和諧的師生關系。盡管新時期下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十分復雜,內涵十分精妙,但我相信只要從心做起,擁有一份愛心,一份誠心,一份寬容的心,就會有和諧的師生關系就會有良好的課堂學習常規!
H. 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重要性是什麼
《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是依據國家正式頒發的《小學生守則》制定的,是國家對小學生日常行為的最基本的要求。其目的在於加強對小學生的文明禮貌教育和行為訓練,以促使他們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