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提高農村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
我在信息技術課教學中逐漸發現小學生學習存在的一些問題,例如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操作比較機械化,容易在電腦的世界裡迷失方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科的實際情況,這些問題引發了我對信息技術教學有效性的反思——學生在課堂上真正該學什麼,如何讓他們真正去理解所學的知識?如何真正提高他們的能力?如何讓學生體會到信息技術可的學習是一種非常有意義的學習?小學中如何實施有效的信息技術教學,提高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我在教學中逐漸積累和摸索,有了以下認識:
一、精心准備,組織教學
課前要認真備課,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並針對教學內容、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設備,確定一個非常精彩的教學主題會引起學生的興趣、鋪墊良好的教學氛圍,這是上好一節課的基礎。認真組織好課堂,讓整堂課有序而不死板,學生活潑而不混亂,需要預先設計好教學環節,對引入、講授、提問、練習、總結、展示、評價等環節的時間、內容都要有準確的安排。無論是講解還是演示,教師都要與學生互動起來,產生良好的氛圍,控制好學生情緒和課堂節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對於學生要深入研究,把學生研究透了,你的課也就成功了一半。分析學生的學習水平、了解他們的興趣愛,了解各起點不同的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我們在設計作業或任務時要有難易不同程度或同一任務對各層次同學設不同要求。比如四年級下冊學習申請博客,有的學生有寫日記的習慣,老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嘗試把日記寫字博客上,然後指導學生怎樣美化自己的博客,從而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創造性。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認識,還可以提高學生寫日記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寫字能力,這也實現了課程之間的融合。
二、激發興趣,寓教於樂, 學生往往會對新的一堂課充滿期待和嚮往,所以課堂一開始的3—5分鍾是整堂課的重要時機。老師要善於把握好這幾分鍾時間,吸引住學習的心,也就是課堂的導入要盡可能做到科學性、藝術性、趣味性,這樣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課堂教學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小學生由於年齡特點,自我控制能力有限,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的創設教學情景。在創設教學情境時,首先要注意激發學生興趣,合理選擇情境素材,再者,所創設的情境要能激活知識、學習技能,例如:在四年級第一課《電子郵箱網上尋》教學時,老師可以讓同學們說說你知道生活中人們是怎樣傳遞消息的嗎,通過創設的這個情景,學生會非常樂意的說自己所知道的,於是我們就可以抓住學生們這種求知慾的心情,讓學生自己討論並發表自己的意見。然後引到本課的主題,這節課我們來一塊學習一種新的信息傳遞方式-----電子郵件這樣,學生在興趣的促使下,他們充分發揮想像力,不僅能專心完成任務,還能自己在網上發送郵件呢。如此,學生在老師創設的教學情境中,學會了綜合運用所學的信息技術知識,也培養了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能力和創作能力,從而教師圓滿地完成了教學目標,充分地體現了教學有效性。
在課堂整體教學中,由於學生的起點參差不齊,教師的統一演示或個別輔導,有時只會讓部分學生真正進入到課堂中去,達不到整體教學目標,而分組分工協作學習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分組形式可以由教師分組或學生自由分組,也就是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個性差異、能力強弱、興趣愛好等進行分組。而在實際教學當中,往往會出現小組內部分或個別同學攬包完成全部任務的情況,這就要求各小組長需建立明確的責任制,保證每位同學都有自身的學習任務。在檢查或考核時,教師要確認小組內各成員是否都達到了目標,完成了自己的任務。只有這樣,分組協作、競爭的教學方式才算是成功的。因為,這種共同的目標不僅促進了學生自願性的互相幫助,培養了學生的協作意識和能力,還讓學生更加明確了學習任務,掌握了知識、技能。
三、及時評價反饋。
及時、恰當的評價是為課堂增色添彩的必不可少一環,評價的反饋更重要,把評價淪為形式對課堂的破壞力極大。在學習中,可以結合提問、指導和交流進行過程評價。過程評價主要側重在學生的接受程度、反應情況和參與意識等的檢測與記錄,要針對評價的結果及時調整講、學、練,讓評價得到落實。終結性評價,可以通過作品演示評比制定相應的評價量規,量化每一項評價指標。
在課堂上正確的評價學生,如教學過程中的評價,學習成果的評價,教學的階段性評價都將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影響因素。信息技術課堂的操作性很強,教師對於他們學習過程中的情況及時給予反饋、評價可給他們的操作進行指導,如「你真棒!」「不錯!」「你的想法太有創意了!」「Very good!」等這些語言的使用能給學生一種肯定和希望,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更高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學習的成功率更加明顯,也相應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另外,評價要有針對性,多樣性,教師要善於捕捉每位學生身上的點點閃光之處。
那麼,如何做到有效地評價呢?我認為在目前小學信息技術課上要做到:
1、從基礎知識、技能上去評價:學生是否掌握了所學的知識技能,是否完成了課堂中所安排的任務,是否達到了相應的標准和要求。
2、協作能力的評價:小組內任務的分工合作是否合理,任務的總體完成情況如何,各小組成員是否完成了各自的任務,彼此間的相互協作是否可以促進組內成員的共同提高,每個成員的知識有無都達到了鞏固,是否鍛煉了操作技能等。
3、創新能力的評價:學生作品的創意構思是否新穎,作品設計是否美觀,是否綜合利用了所學知識技能。也就是教師要提倡、鼓勵學生作品要有自己的風格、個性,不能一味模仿他人。
在每堂課結束後,如果教師能及時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過程,在頭腦中放映幾遍自己的上課步驟,尤其是細節之處,找出不足和「得意」的地方,然後通過總結,在今後的教學中做到揚長避短。如此,就能為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做好長期儲備戰,使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效益日趨完善。
總而言之,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作為推進教育現代化進程的主陣地,我們教師應根據自己的教學風格,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自主創新,運用一定的教學方法使課堂生動、活潑,或富有藝術性等等。教師在成功地完成教學任務之餘,還應加強教學研究,探索各種合理的教學模式,注意因材施教,面向全體學生,努力推行素質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為基點,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一定會有更深入、更長遠的發展。
2. 結合自身教學實際 談談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應該如何備課 其特點或特別之處有哪些 (國培作業)
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本身就不具備嚴格意義上的所謂計算機學科性,它兼有基礎文化課程、勞動技術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特點,也兼有學科課程、綜合課程和活動課程的特點。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實施過程中,應打破只能講計算機的學科知識的學科本位的思想,克服單純學習技術的觀點,加強對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的人文、倫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養學生鑒別信息真偽的能力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使信息技術成為支持學生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在備課過程中要按新課程標准,備好教材。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是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基本條件。更是學生學習的一種重要的資源,也是師生溝通的中介。充分的利用教材,開展創造性的教學,是新課程的基本主張。同時也要敢於打破教材、大綱,根據學生狀況制定出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計劃;然後分成小的目標加以實施,將計劃落到實處;目標之間相互聯系,又有重復,這種重復不是單一的重復教學內容,而是通過新的主題強化學過的知識技能;定期總結提高認識,深化教與學的過程。 在備課過程中還要要備學生。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我們教師要改變以往的教育觀念、教育行為。課堂上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的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在課堂上真正能做到以學生發展為本,使新課程的理念真正落實到每一天的課堂上來,備課要做到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基礎、學習興趣和學習態度等情況,既了解一般情況,又了解個別差異。同時由於信息技術課的特殊性,使得學生在課上容易注意力發散。針對以上特點就需要在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中有針對性的採取相應的措施。 在充分分析組織教材和研究學生之後要做的就是需要認真思考教學的方法,教學方法是為了有目的的教學,是採用符合教學規律的活動,也是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的手段。教學方法本身既包括了教師的教學方法,也包括學生學習的方法。信息技術教師一定要根據教材和學生的需要設計合適的教學方法,運用現代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通過學習使他們學會學習的方法和提高獲取知識的能力。 小學信息技術課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基礎性、應用性、整合性、趣味性等。
3. 如何構建趣味橫生的小學信息技術課堂
那麼如何提高本學科的課堂效益,打造高效課堂呢?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我摸索出以下幾點經驗: 一、精心備課,充分准備教學素材,適度估計學生情況。 精心備課是提高信息技術課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要做到精心備課,不僅要認真鑽研教材,做到能駕馭教材,而且要根據學生實際精心設計教案。要正確處理好教學中的難與易、快與慢、多與少的關系,使教學內容和進度適合大多數學生的知識水平。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對教材進行加工,把教材內容處理成符合認知規律、學生容易理解和感興趣的教學體系。信息技術課重在培養學生的上機動手能力,教師要明確能力目標,並讓學生了解,主動投入學習,發揮其創造性,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做到學懂會用。其次,要想上好一節信息技術課,課前的准備和估計必不可少。從知識到素材,乃至課上需要的各種信息、資源,都要提前做好准備。面對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教師在備課時還要做好充分的估計。這樣,教師就不會因課堂上出現的一些突發情況而措手不及,從而保障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 二、充分使用興趣激勵,激發學生學習動力。 興趣是推動求知的一種力量,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會抱著一種十分好奇和渴望的心態去了解它、研究分析它。教學中,我們可以針對學情化繁為簡,把有趣味性的內容、圖形編製成動畫、配上音樂、設計新穎的導課,讓學生欣賞,激發他們的學習慾望。例如在教學PowerPoint幻燈片的製作時,我首先播放了一個自己製作的關於介紹我的家鄉的幻燈片讓學生欣賞,豐富的動畫效果給學生帶來強烈的震撼,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PowerPoint的興趣。 三、活用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當。」一個優秀的教師往往既注重設計適合教材內容的「任務」 ,又注重選擇適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對於較容易掌握的內容,我採用"先學後教"的方法。學生們邊學邊練,很快就攻克了本節的難點。用這種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比如學習《金山畫王》時,在簡單地介紹這款軟體之後,我只提出了幾個要求,就把這個新軟體完全拋給了學生,讓他們自己去看、去想、去試。此時,沒有一個學生走神或閑著,都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探索、去研究、儼然一個個小科學家。在接下來的匯報嘗試結果中,立刻就能看到這種方法的成效:學生的嘗試幾乎涉及了軟體的所有功能,基本上所有學生都交出了自己的作品,雖然有個別的功能學生還沒有掌握,但這畢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這個軟體,嘗試結果已經非常好,探究式教學方法的使用在本節課中獲得了較大的成功。 而對於學生難以掌握的難點,我則選擇任務驅動法來實施課堂教學,用一個個層次逐漸遞深的小任務做主線,貫穿整個課堂。這些小任務激起了學生的好勝心理,吸引了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完成任務的同時既掌握了知識,又提高了技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不同的教學方法在不同內容的課中均獲得了成功,由此可以看出,教師應針對不同內容、不同情況選擇最適當的方法進行教學,靈活地設計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 四、小組合作學習,縮小個體差異。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學科,估計沒有哪個學科在體現學生的差異方面有信息技術課這樣明顯。種種主客觀原因造成在信息技術課上,有些學生可以說是一點就通、舉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學生基礎較弱,學有困難。這就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如果教學內容太淺了,基礎好的學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而稍微加深一點,基礎差的學生便不能接受。為了解決這個實際矛盾,我採取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組與組之間資源共享。 具體方法是將不同層次的學生搭配編組,推選基礎較好的同學做小組長,平時上課時由小組長負責檢查、指導組員的學習。有些基礎差的同學常常會跟不上老師的教學進度,這時就由小組長擔當起小老師的角色。在完成一些綜合性較強的任務時,不僅同組同學要互幫互助,組與組之間也要利用區域網的便利,進行資源共享。這樣,不僅提高了課堂效益,而且讓孩子們懂得了協作的重要性。 五、充分運用評價激勵,培養創新意識。 評價激勵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語言、情感和恰當的教學方式,不失時機地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勵和贊揚,使學生在心理上獲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和學習目標的實現,從而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4. 怎樣讓小學信息技術課生動起來
新課改給信息技術教學帶來了很多新的理念和契機,不少學生在沒有上信息技術課之前,總是表現出很強烈的願望,可是真的上課了,卻大失所望,覺得很乏味。信息技術教師都有一個體會,大多數學生上課不願按課堂安排的內容去做,總是希望老師快點把課講完,然後沒頭沒腦地在電腦中漫遊,總想找點什麼新鮮東西來。時間一久,他們對信息技術課感到乏味,提不起興趣。可能是老師的教學方法落後,上課沒能給人以興奮愉悅之感,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才能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的興趣,搞好這門學科的教學呢?
解決這個問題,應該特別注意避免教師說教、學生硬學的「滿堂灌」,除了提高教師自身的信息修養外,關鍵要改進教學方法,提高信息技術課的藝術性。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任務驅動、巧妙的課堂設計、教學的趣味性、合理的比喻、語言的幽默等教學方法入手,讓信息技術課變得生動起來。
一、任務驅動――明確學習目標和方向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加以引導的教學方法,它打破了傳統教學方法中注重學習的循序漸進和積累的老套路,不再按照教學內容從易到難的順序,而是以完成一個「任務」作為驅動來進行教學,完成教學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又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創新精神和合作意識。例如,學生在學習「輸入文章」的內容時,可以先給學生布置一個任務――「輸入一篇自己的短文並保存起來」,這個任務包含「輸入」和「保存」兩步操作,並強調「自己的短文」,體現了與學生的關系和文章的「短」,主要考慮不要讓學生把大量的上課時間花在輸入文字上。
二、巧妙的課堂設計――分層合作和自主學習
在針對一個班的學生信息技術基礎存在差異的問題上,我們可以採用「分層合作教學」和「自主學習」的教學方法來解決差異所帶來的問題。每個班級中都會有幾個電腦高手,他們對於書本上的知識表示不屑――這么簡單我早就會了,常常表現出極不耐煩的心態。為了不讓他們脫離課堂,在有些課中,可給他們出若干個難題。比如在學習搜索引擎時,要求大部分學生都要在教師引導下一步一步完成課堂任務,掌握一般的搜索技能,對於少部分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完成具有某種要求的高級搜索。這種方法,可以讓一竅不通的學生開開竅,對信息技術產生興趣;讓學習緩慢的學生加快速度,達到教學進度的基本要求;同時,也能幫助那些基礎好、悟性強的學生找到切合自己實際的學習目標。
三、教學過程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開展趣味性教學,可以使學生的學習充滿樂趣和情趣,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的吸引力,開發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能力。1.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各種應用軟體。如文字編輯工具word 2003,通過製作一張海報或給父母的一封簡短的信;電子表格製作Excel 2003,通過製作一張班級通信錄、課程表等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適當提供有益的游戲。學生的任務是學習,不是玩游戲,但是適當讓他們玩一些有益的游戲是相當有必要的,並在玩游戲的過程中糾正錯誤的指法。如學生在學習鍵盤的使用時,為了讓他們能盡快地掌握鍵盤,我就讓他們玩字母游戲,並讓他們進行比賽。當一個一個字母出現並往下掉時,誰最快把它打掉,不讓它掉到「井底」,誰就贏。就在這開心的比賽中,同學們不知不覺地掌握了鍵盤的使用方法和擊鍵的指法。3.分階段抽查評比。對學習過的內容,要抽出時間,以小組形式,分別抽出一名學生作品進行講評、比較,這樣可以激發後進生、鼓勵優等生,同時避免了學生偷懶現象。
四、恰當的比喻方法――由抽象變具體而加深學生記憶
比喻是想像的翅膀,使事物由抽象變得具體。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經常會碰到有些術語或命令是很難用一般的用語來解釋的,此時,最好的解釋方法就是用比喻。我們可以把既有硬體又有軟體支持的計算機比喻成具體的一個人,既有軀體,也有靈魂,並可以做很多的事情;把裸機比喻成一個白痴,只有人的框架,但由於大腦發育不健全或病變,所以沒有靈魂、思想,不會做事。純軟體,沒有硬體的支持,就好像一個只有靈魂而沒有軀體的人一樣,同樣是不可能存在更談不上能做事的。
五、風趣的幽默――活躍課堂氣氛
幽默法是信息技術教學中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幽默能使人在大笑之後領悟到真知。例如介紹滑鼠的使用過程:「在桌面上有一隻拖著長長尾巴的老鼠,我們要抓住它,要讓它乖乖地為我們做事,用大拇指和無名指夾住它的兩側,再用食指和中指輕輕蓋住它長在屁股上的兩隻眼睛。」學生聽了大笑不已,我講完後,大家的注意力都很集中,心裡都明白滑鼠該怎樣操作了。
總之,課堂教學時,教師要努力營造活躍、寬松、快樂、協作、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氣氛,讓我們的課堂生動活潑起來,讓學生愛學、會學、知道自己要學什麼、想學什麼,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從而讓學生在應用中有所創新、有所收獲。要上好信息技術這門課程,必須使用易於學生接受的語言和教學方法,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有趣、生動;同時要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實踐中去,讓學生感到信息技術課一定要學會、一定要學好。
5.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來助力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恰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以形象具體的「圖、文、聲、像」來創造教學的人文情景,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清晰化,使學生的思維活躍地參與教學活動,使其重視實踐操作,科學地記憶知識,並且有助於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思考,主動探究,使教師以教為主變成學生以學為主,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優化教學過程,增強教學效果。就此問題,淺談一下本人在實際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是艱苦的腦力勞動,學生一旦有了興趣,對事物有了美感,也就變「苦學」為「樂學」了。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那麼怎樣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直是我們數學教師探索的主題,改變教學態度、改變教學方法等等。現在信息技術在教學的有效運用,給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插上了翅膀。
1、信息技術手段進入課堂,給數學課堂教學注入了一股活力,給學生帶來了新鮮感。通過屏幕出現的那一副副生動的畫面,吸引了全體學生的注意,那高質量的音響效果喚起了學生學習的慾望和勁頭,那變化有序的文字不再使學生感到數學知識的單調和枯燥乏味。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能起到強烈地吸引著學生,激發了學生求知慾,形成了一股學習的動力的效果。例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時,先在屏幕上用動畫顯示一個長方體的展開和合並不斷出現的畫面作為主題畫面,通過一隻小兔騎著摩托車在長方體的棱上繞圈,並加上美妙的音樂,一下吸引了同學的注意力,使同學們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同學們對於老師要上的數學課充滿了渴望,學習熱情高漲。
2、信息技術進入課堂,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實踐證明:當學生對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產生了興趣以後,他們就會有很高的學習熱情。這時,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和策劃者(教師)就應該為他們創設各種條件,使他們主動參與進來,成為學習的主人。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分數的意義》時,先讓用動畫引出現豬八戒和孫悟空分西瓜的故事。故事裡由於孫悟空沒有把西瓜平均分成四分,師兄弟產生意見,為了搞好團結,共同保護唐僧西天取經,現在需要同學們幫忙解決問題。這時候學生的積極性就被調了起來,迫切地想知道下面的內容。他們就會深入地、興致勃勃地學習這方面的知識,並且廣泛地涉及與之有關的知識,遇到困難時表現出頑強的鑽研精神。從而活躍了課堂氣氛,達到了教學目的。
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教學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在數學課堂上運用信息技術進入課堂,不僅可使一些教師難教、學生難懂的概念、法則、公式在教學中簡單化、形象化,也可以方便教師更好地突破知識的重點、難點,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地展現給學生,化抽象復雜為形象簡單。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優化和鞏固。
1、在概念、法則、公式教學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變抽象為具體,讓學生感性地掌握知識。老師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進行適當的思考、討論、操作、答問、質疑、總結。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獲得知識,發展思維、提高了能力。例如在教學面積的含義時,把它分為兩部分教學,先教學物體表面的面積,然後教學圍成的平面圖形的面積,最後讓學生得出面積的含義。在教學中,通過信息技術演示引導學生得出物體表面的面積、桌面的面積、操場的面積,從而得出物體表面的面積,由什麼是正方形的面積、長方形的面積得出圍成的平面圖形的面積,再概括出面積的含義。
2、信息技術進入課堂,有助於教師解決重點、難點。如在「體積和體積單位的認識」一課中,教學重點是理解體積的含義,認識體積單位;教學難點是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確表象。這些內容都比較抽象,利用信息技術的作用在教學邊講解邊演示,電腦出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物體有多大,並與學生操作相結合,變抽象為具體,誘導啟發學生,創造良好的思考問題的環境,促進他們動腦筋,使所有學生都去思考問題,同時利用三把米尺組合成一個1立方米的正方體,讓一個組的學生走進去,從而感知到1立方米的正方體可以藏12個人。通過生動的演示和實驗使學生有所領悟,有所發現,有所創新,突破了本課的重點難點。
3、利用信息技術的優點在教學中優化練習設計,鞏固新知識。新授課中的鞏固練習,就是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這時不是簡單地重復書上學到的東西,這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不斷優化練習。信息技術在教學在這方面具有很大的優越性。在「練習」的設計方面更富有彈性,體現練習的階梯發展趨勢,由易到難,體現差異教育:學生開始從模仿型的基本練習——變為提高辨析能力而設置的判斷練習——再變為糅合知識而設置的綜合練習等等。另外,老師在練習課上從基本問題出發,循序漸進地設計練習內容和增加難度,設計一定的嘗試練習題和發展性練習題,使學生知道知識的內在聯系及規律,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不依常規去尋求變異,使學生既長知識,又長智慧。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在這方面同樣有很大的優越性,不僅數學題型變化多樣,而且一題多變,可以讓學生通過多層次,多角度的練習,提高了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生活中的數學,從而提高學生數學的能力。
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大教學密度和提高信息接受量
自從新課標實施以來,很多老師都有同感,就是我們所使用的教材課容量比老教材多了不少,而課時安排卻沒有增多,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中提高教學效率。如果使用過去的手段,增加每一節課的信息含量,存在一定的難度。教材內容是有限的,而課堂教學採用信息技術手段後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把與有關的內容引入課堂,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加大課堂的容量。例如在講授「第十冊《統計圖》的教學」一節時,可利用電腦的Excel功能,設計簡單折線統計圖和復合折線統計圖,教會學生如何運用Excel功能。本來兩節課才能完成的教學任務,一節課就完成了。學生通過在電腦室上課,動手操作,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優勢對於重點、難點知識部分進行特殊區分顯示,比較歸納,得出結論。以往需要兩節課時完成的任務,在運用了信息技術教學之後,壓縮成了一節課時來完成。運用信息技術進行科學,可以將教材按要求重新組合,增加課堂信息傳輸量,加大密度,同時又充分調動學生運用多種感覺器官,投入積極的思考,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這樣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信息技術為中介的整個課堂得到了優化,提高了教學的效果,還能減輕學生盲目地死記硬背的負擔。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有利於促進學生學習興趣,激活學生思維,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由於課件設計的形象生動,使學生右腦的直覺形象思維得到較充分的訓練和提高,可以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又由於問題的設計和啟發易於多樣化和綜合化,易於知識之間的滲透和條理化,把左腦的抽象邏輯性與右腦的具體形象性相結合。通過這樣,教師就更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思維力,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創新教育的實施和創新型人材培養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讓生活走進課堂
數學本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為了讓學生學有用的數學,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瞄準與學生生活經驗的最佳聯結點,並架起橋梁,使數學知識因貼近生活而變得生動有趣,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數學,用數學眼光看待周圍的生活,增強學生的數學意識,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和素養,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設計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他們實際的生活素材。例如,教學五年級 「數學活動課」一節時,播放師生游「三星堆博物館」的情景。參加這次活動的學生有980人,教師38人。門票價格為成人票每張20元,學生票每張8元,30人以上可以購買團體票,團體票每張5元。問:請你設計一種最為省錢的購票方案。同學們展開熱烈的討論,各自提出自己的設計方案。
創設生活情景,突出主體地位。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景有機結合起來,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讓數學貼近生活,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生活中充滿了數學。例如,在教學「幾和第幾」時,讓學生模擬人們排隊買票的情景,把靜止的畫面變成生動的場景,在生動有趣的生活中學生加深了對基數與序數的認識,學會了處理生活中的問題。將信息技術融合到小學數學科教學中來,充分運用各種信息資源,讓生活走進數學課堂。
總之,把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到小學數學教學中去,創設生動形象的生活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讓學生從繁瑣的學習中解脫出來,形成合作交流、主動探索的學習氛圍,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優化課堂教學,增強教學效果,促進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
6. 怎樣組織好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計算機也進入尋常百姓的家庭,迅速影響和改變著社會的各個領域,將來的形勢也許是:不會電腦操作,就是文肓。所以,電腦要從小學生學起。
小學信息技術課的開展,首先要弄明白:一、學習的目的是什麼?二、學習什麼內容?三、怎麼學?小學階段的信息技術課要注重培養小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調動他們探索的積極性,掌握具有一般性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基本操作技巧以及能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因此重視德育,重視基礎知識的掌握,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及健康積極的信息素養至關重要。下面就從這三個方面談談自己的見解:
一、小學階段的信息技術課應達到了解知識、掌握技能、靈活使用、重視德育四個方面的要求:
1、使學生初步了解一些現代信息及計算機方面的知識,並能將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如今雖然電腦已經走進了千家萬戶,可是許多家庭的電腦僅僅發揮了游戲和多媒體功能,學生對於電腦的認識只浮於表面,缺乏更深入地認識。特別是軟體方面,如今的軟體可以說是多如牛毛,良莠不齊,使學生了解電電腦基本的硬體知識,認識一些優秀的軟體,是非常有必要的。
2、使學生熟練掌握計算機的一些初步操作,能夠進行一些日常的電腦操作。比如windows視窗中的窗口操作、文件操作、個性化設置等;應用程序的使用,如畫圖、紙牌、wt、word、及多媒體文件的播放等。
3、讓學生了解網路方面的知識,能夠在網上下載有用的信息資源,通過網路與老師、家長、同學、朋友等交換信息。學的目的終究是為了用,在電腦網路時代,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在網路世界裡遨遊,使信息技術課更加貼近生活。
4、培養學生健康信息素養與情感。近幾年來,不少青少年通過電腦網路進行高科技犯罪,給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惡劣的社會影響,因此,信息技術課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不能給國家社會帶來安全隱患。
二、針對小學生的學習和心理特點,小學階段應該掌握下面幾方面的知識:
1、硬體知識:中央處理器的外形、重要性、性能指標等。存儲器分為內存儲器和外存儲器兩種,其中外存儲器有軟盤驅動器、硬碟驅動器和光碟驅動器等。外部設備包括輸入設備:鍵盤、滑鼠、麥克風、掃描儀、寫字板、軟盤驅動器、光碟驅動器等;輸出設備:顯示器、列印機、音箱等。各個硬體的外形、作用、工作方式等不要求學生全部理解,只要求學生了解大概的意思。其中滑鼠要求學生熟練進行滑鼠指向、單擊滑鼠、雙擊滑鼠、拖動對象、右擊滑鼠、滑鼠的持續操作等;鍵盤要求學生掌握主鍵盤區的使用、游標控制鍵區的使用、鍵盤的操作方法、字母鍵的熟練使用、數字鍵和符號鍵的熟練使用、小鍵盤的使用。
2、軟體知識:windows視窗的有關操作。窗口操作:打開、關閉、移動窗口,改變窗口大小,窗口的最大化、最小化,橫向、縱向滾動條的操作。文件管理操作:文件的新建、打開、保存、關閉、刪除、重命名、屬性查看、復制、粘貼等。個性化設置:靈活設置滑鼠和鍵盤、設置任務欄和開始菜單、靈活使用快捷方式、應用漂亮的牆紙、桌面風格設置等。寫字板、畫圖、紙牌、掃雷等常用程序的操作。多媒體基礎知識及文件的播放。文字編輯:初識word、word基本操作、在word中輸入文章、美化文章、插入表格、列印輸出等。應用軟體的安裝與卸載;了解網際網路,並能利用網際網路的優勢幫助自己學習,共享資源。
3、病毒和殺毒軟體:了解「電腦病毒」是什麼、它的危害性、小學生在使用電腦時要養成良好的操作習慣,操作時應該注意些什麼。認識一些優秀的殺毒軟體,金山毒霸、瑞星殺毒軟體等。
三、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學好、用好電腦至關重要。
1、 講解法:在小學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中,學生易於理解的一些常識性的、一說就清楚的知識點。例如,在小學生初識電腦時,可採用講解法與直觀教學法相結合的形式,邊看邊講,幫助學生認識電腦的主機、顯示器、鍵盤、滑鼠、列印機等一些外部設備,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任務驅動法
「任務驅動」是信息技術課程中一種較為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教師根據課程設置和實際要求向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主動探索、發現信息技術的操作方法和在信息中獲取相關知識。 ①「任務」設計要有明確的目標:教師要在學習總體目標的框架上,把總目標細分成一個個小目標,並把每一個學習模塊的內容細化為一個個容易掌握的「任務」,通過這些小的「任務」來體現總的學習目標。②「任務」設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在「任務」設計時要注意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知識接受能力的差異。③「任務」設計要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力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教學策略。
3、 演示引導法。教師利用網路演示軟體操作(如多媒體教室),學生從教師的示範性操作中學習操作的步驟和方法。這種教學方法主要用於操作性較強的過程。例如,進行word文檔編輯教學時,教師親自示範正確的操作方法,讓學生跟著教師的步驟來操作。
4、 自我探究法。在學生熟練掌握基本的操作,對軟體有了一定的認識的時候,可採用自我探究法進行教學。①、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是其掌握知識的主要途徑:網路技術的發展是瞬息萬變的,各種類型網路技術層出不窮。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我們光靠教師去傳授的話,是遠遠不夠的。因此,積極主動地讓學生去獲取知識、獲取信息,只有這樣,才能逐步掌握千變萬化的信息技術,才能適應信息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②動手操作,從而更加深入地掌握知識。③信息技術是一門基礎工具課程,學以致用,學有所用。將所學的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用於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問題,為我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提供方便,才是學習信息技術課程的真正目的
⒌ 形象教學法
小學生對物體的感官認知超過了理性認知,他們對事物的認識是通過實物模型,形象性地直接感知來獲取知識和技能的。根據小學信息技術課的特殊性,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計算機的特有優勢,採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獲得知識。如《計算機的組成》一課教學開始時,教師應有意識地不說電腦術語,而是讓學生自己接觸電腦。首先告訴學生計算機各部分的名字,然後讓學生以「找朋友」的方式,將名稱與電腦實物配件相結合,接著引導學生看看每個部件的線通到哪裡,看看那裡有什麼。通過這樣的教學,小學生不僅可以很快地了解計算機的各個部位,而且可以了解相互之間是如何連線的,更可以消除對計算機的神秘感,提高學習興趣。
⒍游戲教學法
游戲教學法即採用游戲的方式進行教學,可以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獲得知識。這種方法經常還用於在小學課堂中,而計算機課程的特殊性,更加促進了游戲法在小學信息技術課中的應用。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游戲的練習,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游戲中高效率的完成教學任務。這種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課堂的趣味性,意識到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分量,有主人公的意識,敢於參與,勇於表現,慢慢地把「學計算機」變成「玩計算機」。如學習「滑鼠、鍵盤」一課時,教師可先教會學生使用滑鼠,再講一些基本的鍵盤知識,讓他們慢慢地學會控制計算機,同時藉助一些益智游戲幫助學生熟悉計算機,如:「金頭腦」、「拼圖」、「成語挑戰屋」等,讓學生進一步熟練控制滑鼠、鍵盤,熟練掌握電腦的開啟和關閉。如此一來,既可為學生奠定堅實的電腦基礎知識,又容易讓學生接受,實現「寓教於戲」,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學生主動地、快樂地學好這門課程。
總而言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小學信息技術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以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7. 如何評小學信息技術課
新課標以學生發展為本,著眼於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教師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讓學生進行富有創造性的勞動,提高學生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使每個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而「高效課堂」的根本目標正是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其價值正是通過教師的教讓學生獲得具體的進步或真正的發展。如何積極探索優質教學的策略,打造高效的信息技術課堂呢?那麼下面是筆者的一些淺顯探索和認識。
一、「任務驅動」與「情境創設」相結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是開發智力的催化劑,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小學生的學習動機主要來自於他們強烈的求知慾和所學內容的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主題,展示任務時,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知識基礎。
為此,充分運用豐富的學科教學內容。通過各種形式為學生展示一些新知懸念,讓學生每堂課從計算機上有新發現、有新收貨,讓學生感受到計算機所蘊含的知識、技巧之多,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探索欲。
例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這樣導入主題任務:首先,教師播放MTV「小海龜運動」讓學生欣賞,並引出課題。然後,引導學生「怎樣製作相同的小海龜運動途徑呢?這就是這堂課我們要完成的學習任務」。
這樣設計不但使學生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任務,而且通過多媒體情境的創設,深深吸引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創作的慾望。
二、「集中演示」與「個體嘗試」相結合
小學生的思維活動水平基本上處在形象建模階段,畢竟在他們腦海里很多知識都是空白的,他們要通過對實物、模型及形象性言語的直接感知、對學習材料的直接操作來獲取知識和技能的。而正好信息技術是一門可以接觸許多實體或者建立模型,好讓學生們直觀的感知,從而更好的幫助學生加深對計算機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所以,在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經常會採用「電子教室」教學軟體集中演示操作步驟。這種「集中演示法」是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過程中最常用的教學方法。在學生接觸新知或答疑解惑時,使用此方法是非常簡潔有效的。加上學生可以跟著屏幕同步模擬練習,可以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操作要領。
讓學生從跟著老師模擬練習到自主實踐、嘗試操作,這是一個知識和技能逐步內化,實現由量變到質變的實踐過程。學生只有通過自己親自操作才能體會到小海龜運動的要領。
三、「組間競賽」與「組內互助」相結合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操作性強的學科,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體現出非常明顯的差異。有些學生一點就通,甚至有的可以通過自學可以舉一反三,而也有學習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這就給我們的教學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教的太淺怕影響了基礎好的學生的發展,而教的深一點又有些學生聽不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讓學生們進行「組內互助」。這樣基礎好的學生可以發揮其長項,而基礎差點的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程度進行學習。此外,還可以讓基礎好的學生幫助到基礎較差的學生。不僅提高了學習效率,而且還可以讓孩子們懂得協作的重要性。
「競賽評比」是信息技術課堂中經常採用的一種教學形式,它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信息技術的實踐操作過程中。但「競賽評比」也有缺陷,會導致一些落後學生的失落感。因此,可以採取小組間的「競賽評比」與小組內的「互助合作」相結合的形式,來增強學生的參與度、成就感與集體榮譽感。
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各異,導致了完成學習任務的進度不同。這時,採取組內互助、組間競爭的形式,不僅營造了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而且提供了取長補短、互幫互學、共同提高的機會,增強了學生合作、競爭的意識。
四、「自主學習」與「同桌交流」相結合
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德說:「一個好教師不僅奉送真理,而且教人怎樣發現真理。」操作練習是信息技術教學的核心,很多時候學生對於教師的講解往往不能很投入地聽,他們的注意力絕大部分時間指向自己剛剛遇到的問題或剛受到的新異刺激上。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應只教給學生現成的結論,而是應該讓學生主動參與認知過程,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並能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將自己探索到的知識主動地與他人交流分享。
讓學生研讀書本,學習操作步驟是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培養,讓學生形成有疑難先找書本幫忙、先自己想辦法解決的意識。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將自己探索到的知識、自己的疑難困惑主動地與他人交流分享,培養了學生資源共享、信息共享的意識,使學生懂得與他人交流溝通、相互學習的重要意義。
五、「總結提升」與「反饋評價」相結合
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每一個環節的及時總結必不可少。精確的總結不僅可以理清知識點,幫助學生加深理解,而且可以為下一個環節的學習做好鋪墊。為此,教師在課堂上不要吝嗇自己的語言,給學生積極、及時的評價也是組織教學的有效手段。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開展課堂教學評價可以使學生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方法,激發學生的內在需要和動力,增強勤奮工作的熱情和信心,鼓勵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學風。
但總結不應該只是教師來進行,而是應該讓學生也主動參與進來。讓學生自主總結學習的知識和技能、學習的態度和效果、學習的感受和體驗等。並讓同學之間進行互評,小結注意點。最後,老師總結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效果,總結自己的收獲和感想,並對學生提出希望。總結提升與反饋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
課堂總結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不僅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從多方面、多角度對學習進行過程性評價,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並幫助學生反思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教師的總結性評價是對學生自評互評的有效補充,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反饋,給學生提供了借鑒與反思的機會、激勵與提升的平台。教師的收獲和感想,拓展了學生的認知空間,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形成了合作交流、共享共贏的意識。
六、「鞏固練習」與「拓展延伸」相結合
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中,需要給學生安排一定量的鞏固練習,來加強知識技能的掌握。如果鞏固練習能與課外的拓展練習結合起來,讓學生學會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將更有利於提升的學生信息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為此,我這樣設計最後的鞏固練習: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聲中美化自己的小海龜運動途徑,並把自己所繪畫的與同桌和老師交流分享。並希望同學們課後多練習、多觀察,掌握更多的電腦繪畫技巧。
學生通過利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自主完成草原圖的設計,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學習任務,體會到學以致用的樂趣和創作的成就感,培養了想像力和創新能力,展示了自己的個性和特色。
總而言之,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作為發展性教育,是推進教育現代化進程的主陣地,我們應根據自己的教學風格,運用一定的教學藝術和方法,加強教學研究,探索各種合理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堅持素質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為依據,堅持課程改革和創新精神,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一定會更高。實施素質教育,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的方式多種多樣,如何打造信息技術高效課堂是一個長遠常新話題,等待我們不斷尋覓,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