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學數學課堂上,學生的學習存在哪些問題
我覺得,小學生學的數學比較簡單,現在學生腦子都比較快,接受快,但不代表掌握得好,小學生題目都不會很難,所以很容易造成基礎不扎實,題型一變,就不會了,而且小學生處於大腦發育黃金期,對創造力和想像力的培養極為重要,小學生應該在數學課上講的難一些,進度快一些,適當的講一些奧數題,來提升學生興趣,加深對書本公理定理的理解和記憶,對接受比較慢的學生可以同學互助,也可以請教老師,我想這是很少的一部分人,相信孩子的潛力和能力,
有些老師怕孩子們跟不上,講的很細很慢,反而會無法掉dong孩子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可以建立一些獎勵機制,增加學生學習動力,,
僅供參考,覺得還行,請採納,謝謝
② 小學生的課堂表現
,課堂問題行為主要是指小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是學生在課堂上擾亂課堂紀律以及影響自己和他人學習效率的不良行為。課堂問題行為有很多種,大致歸納起來有兩種:一種是擾亂課堂秩序,例如喧囂、推搡、低聲私語、隨便講話等;一種是學習效率低,例如走神、意志力薄弱、抄襲、厭學等。
二、課堂問題行為的表現
(一)擾亂課堂紀律
1.大聲說話,引起教師和同學注意
課堂上,總有一些學生喜歡在班級很安靜的時候發出大聲、怪聲,引起教師和同學的注意,打斷教師的講課思路,分散其他同學聽課的注意力。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一般會採取訓斥的方式,意圖制止在課堂上大聲說話的學生,但是有時會發現適得其反。學生在遭到訓斥後,不但沒有停止,反而繼續擾亂課堂秩序。
2.侵犯他人,影響同學學習
「老師,XX拿我橡皮!」「老師,XXX打我!」這是小學低年級課堂上經常出現的狀況。由於小學生的自控力等各方面都還很不穩定,經常會出現諸如此類打擾別人的動作,不但自己沒有學到知識,還會影響他人學習。
3.動作親昵,交頭接耳
在班級里,一位教師面對數十名學生。教師經常會發現,有些學生在自己稍不留神的時候,就會交頭接耳竊竊私語,這種狀況經常發生在女生中。教師發現後一般都會適當提醒,有的學生會停下來,但過一會兒發現教師注意力不在自己身上時,又會忍不住小聲嘀咕。
4.擺弄物品,吸引周圍同學注意
小學生有時會把小玩具、小布偶帶到課堂上擺弄,其他學生會容易被這些新鮮物品所吸引。對於小學生來說,新鮮的玩具或是漂亮的彩筆,都要比上課學知識有意思得多。自控力稍差的學生會在課堂上把玩具拿出來,趁教師不注意在下面擺弄,更糟糕的是,在其周圍的同學也會受到影響,課堂紀律遭到破壞。
5.自我約束能力差,課上隨便說話
小學生普遍存在自控能力差的情況,很容易受其他學生影響。教師在忙於寫板書時,往往一回頭,會發現三五成群的學生聊了起來,那些本該認真看教師板書的學生在這段時間會被個別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影響,同時打斷教師的思路。
(二)學習效率低下
1.上課走神,心不在焉
教師在課堂上總會發現一些學生沒有跟上自己上課的步伐。這些學生的眼神不對,或是呆滯,或是注意力在別處,往往被叫起來回答問題時,都是一臉茫然,不知所措。這類孩子「很乖」,不會擾亂課堂紀律,也不會打擾別人學習,但實際上他們沒有學到知識,好像很認真,心卻早就不在教室里了。
2.好奇心強,被外界事物吸引
課堂上還有很多「好奇寶寶」,他們不是對正在學習的知識好奇,而是對與當前學習的知識無關的事物。如窗外樹上的小鳥、前面同學鮮艷的發飾、書本上的插圖等等產生好奇心。這種行為導致學生注意力分散,不能專心聽教師講課,學習效率低。
3.意志力薄弱,學習能力差
學習是一個不斷提高自我的過程。小學生想要提高自己,就必須挑戰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只有堅持不懈地努力學習,才會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課堂上,有一部分學生,簡單的知識還能使他們提起一些興趣,但遇到稍微復雜難懂的知識就立刻「繳槍」。有的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下會再堅持一會兒,但是這種「堅持」很快就會結束。這是意志力薄弱以及抗壓能力差的體現,很容易對不易懂的知識放棄。
4.抄襲他人作業,不動腦
大部分知識都是在不斷的練習中逐漸掌握運用的,所以在小學課堂上,教師講完新知識,一般會要求小學生直接做課堂練習,以求學以致用。有一些學生為圖省事,趁教師不注意便抄襲他人作業。一堂課下來,真正做好練習的學生,知識上得到了鞏固,而圖省事的學生,卻錯過了最佳的練習時機。
5.厭學情緒,學習態度不端正
在課堂上種種不良學習方式導致一些學生最終產生厭學情緒,久而久之,完不成的學習任務越來越多,這一類學生也就放任自己,逐漸形成了不端正的學習態度,也不再努力學習了。
③ 如何觀察觀察小學生課堂問題行為
要做好課堂觀察前的心理准備.每一個觀察者首先應本著誠心、虛心、專心、細心、公心的誠懇態度,以學習者的身份來聽課觀察.2、要全身心投入.觀察者要想獲得理想的聽課效果,就必須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因為課堂是瞬息萬變的,不可重復的,稍不留神就會錯失一個值得研究細節.3、要掌握觀察要領.觀察課堂應從單一聽老師的「講」變為同時看學生的「學」,注重多角度觀察,注意觀察實際效果,觀察學生怎麼學,觀察教師怎麼引導學生學.
④ 小學課堂常見問題及應對方法
課堂問題行為是指在課堂中不遵守行為規范,道德准則,妨礙及干擾課堂活動正常進行或影響教學效果的行為。
我國的心理學家根據調查研究把小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外向性的問題行為,這是直接干擾課堂正常的教學活動的攻擊性行為。例如:交頭接耳、竊竊私語、擅換座位、傳遞紙條、等過度親昵的行為;高聲談笑、發出怪聲、敲打做響、做怪異動作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為;語言粗暴、頂撞老師、不服從指揮等反抗性行為等等。
二類是內向性的問題行為,這是指對正常的課堂教學活動不構成直接威脅的一種退縮性行為。例如上課時凝神發呆、胡思亂想、心不在焉等注意渙散行為,胡寫亂塗、抄襲作業等草率行為;膽小害羞、不敢主動提問、不敢回答問題的退縮行為等等。雖然這種退縮性行為不會直接干擾課堂秩序,但對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的影響很大,而且對學生自身的人格發展也有極大的危害。
二、 小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產生的原因
(一) 主觀原因
大量的課堂問題行為是由學生本身的主觀因素引起的。這些因素主要有:
1、 規范不能內化。
行為規范的教育是小學生教育中最重要的內容。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我們發現,小學生普遍能夠領會小學生行為規范的要求,但總有些卻不一定按要求做或者做不到。其主要原因在於是他們不能把小學生的行為規范中的要求轉變為自身道德信念,不能從內心產生履行這些准則的自覺性。他們的這種由知到行的轉化受到了障礙。因此這一類學生表現出了明知故犯的行為。例如有的學生知道無節制地玩電腦游戲是不好的,但就是經不起誘惑,想方設法背著父母玩電腦游戲。
2、 行為目標不明確。
小學生由於年齡較小,心理不夠成熟,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一般有問題行為的學生,他們的生活、學習都沒有追求的目標,缺乏內在的學習動力。例如,個別學生非常的貪玩,不愛學習,做作業總是拖拖拉拉,而且還要父母的監督下才肯寫作業,這主要就是因為他們不明白學習是為了什麼。如果他的學習有了目標,比如學習是為了滿足好奇心或求知慾,為了興趣為了取得好成績,為了獲得父母的稱贊、老師的表揚,那麼他們也就有了積極向上的學習動力。
3、 責任心不夠強。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現在的小學生物質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在優越的生
1/5頁
活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學生大膽、活潑、求知慾望強,但是他們的自立意識差,依賴性強,同時還缺乏責任心。比如,小學生仔做值日生工作時馬虎應付、敷衍了事,經常忘帶紅領巾、學慣用具等等。缺乏強烈的責任心導致了這些問題行為的出現。
4、小學生自身的心理因素
?厭煩
由於教學內容太難或者太易,學生感到索然無味;或者由於教師的教學方法單調,語言平淡,甚至無意義重復,學生感到厭煩,因而尋求其它新異的刺激,以示對課堂和老師的不滿。
?挫折與緊張的發泄。
對於教師所提出的學習、行為等方面的各種要求,學生會有不同的反應。有的學生會非常順利地達到教師的要求;但有的學生則連遭挫折,經常面臨失敗的威脅。挫折容易使學生感到緊張,當緊張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學生就會發泄自己的情緒,因此在課堂上表現出異常甚至問題的行為。
?尋求注意與地位。
一些學生的學習成績差,當他們發現無法從學習或競賽中獲得教師和同學的認可時,常常以問題行為來取得教師和其它同學的注意,從而妄想爭得自己在班級體中的位置。 (二) 客觀原因
1、社會因素
社會是人生的大舞台,小學生時刻都在受社會的影響。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一些不良的因素在社會中蔓延,在小學生中造成了不良的影響。例如:電視鏡頭中的打打殺殺,粗魯的言行舉止中,小學生在這些場景中潛移默化,以致在生活中多多少少的模仿這些粗魯、暴力的言行。
2、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是他們的生活港灣,小學生的一半時間是在家裡度過的。因此,家庭對小學生的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作用。我們發現小學生的問題行為的產生在一定程度上是來自家庭的因素。
?隔代撫養
現今的社會,年輕的父母們經常會因工作的原因而無暇顧及自己的孩子。小學生的學習及生活等方面的照料成為了年老的祖父們的職責。祖輩們的思想觀念、文化知識局限了他們的教養方式。而且加上為隔代教養,他們對孩子時常嬌慣、溺愛,縱容孩子們的不良行為。就孩子而言,缺少了父母完整的愛,缺少了與父母的交流與溝通,易導致心理失調,表現出諸多問題行為。
?家庭教養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在學生的心理成長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有的父母只注重小學生知識技能的提高,完全不顧他們的心理感受。有的父母教育方式粗暴,方法簡單,動輒對孩子吼叫、批評,導致孩子產生自卑感和失落感。有的父母在處理問題時,缺少說理,總是靠打來「征服」孩子的不當,結果小學生也用此方式去「征服」別人,容易產生暴力行為。有的父母經常當眾批評孩子,無視孩子的心理感受和自尊,給孩子造成了心理創傷。有的父母採取放養式的教育,他們的孩子從小就「為所欲為」,沒有一定的約束與管制,在學校大家庭中總不自在,容易與同學鬧矛盾,更不能自覺的遵守學校紀律。
?父母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況也是影響小學生健康發展的重要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況通過言行舉止和他們營造的家庭氛圍,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例如有攻擊行為的幼兒來說,他們的不良動機跟家長的錯誤引導有著很大關系。當孩子受欺負後,家長會引導:「別人打你,你也還手,這樣,以後就沒人欺負
⑤ 課堂教學中全面提高小學生素質方法研究已經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
一、問題的提出
課堂教學是基礎教育的主要陣地,是影響教育質量的主要因素。然而,當前的課堂教學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普遍存在著重教輕學、重知輕能、重結果輕過程、重智力因素輕非智力因素的現象,存在著課堂教學模式化、單一化的弊端,突出表現在課堂教學中教學結構刻板僵化、教學模式仍然是凱洛夫的「五步法」,教學目標仍然是傳授知識、教學方法仍然是滿堂灌,活動角色仍是老師講學生被動的聽等現象。課堂教學效率低的現象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目標單純關注學生的認知,忽視情感、態度、價值觀。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往往單純重視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忽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由於教學目標的偏差,教師把豐富復雜的課堂教學簡括為特殊認識活動,從而使學生的生命力在課堂中得不到充分發揮,連傳統教學視為最主要的認識任務也難以完成。其結果就是導致學生厭學,教師厭教,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痛苦,課堂教學死氣沉沉,教學效率低下。由此,教師不得不靠擠占學生的課外時間來彌補課堂教學中沒有完成的任務,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
2.不能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教學的基本著眼點是促進學生的發展,這是教師組織教學的核心觀念。但傳統的課堂教學以教師、課本和課堂為中心,學生往往是在教師的「強制」下始終處於被動接受狀態,缺乏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被動發展的結果是:(1)造成學生發展的兩極分化,能適應被動發展的學生就得到發展,不適應的就不能得到發展;(2)學生的個性發展受到壓制,思想受到束縛,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得不到發展;(3)以學生的片面發展代替學生的全面發展;(4)忽視學生的學習過程、經歷和體驗。總之,不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直接後果是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低下,進而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
3.師生互動性不強。從某種意義上說,課堂教學就是教師、學生的活動。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活動實現知識信息和各種情感的交流,實現促進學生發展的目標。當前,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互動性仍然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這樣一個「教師一學生」的單向模式,它的弊端是忽視課堂教學中其他知識信息的傳遞,忽略了課堂教學中人際交往因素對學生發展的促進作用,它使本應該鮮活的課堂教學變得枯燥死板。
4.課堂教學密度量小、質差。課堂教學密度是指教學活動中合理運用的時間與一節課總時間的比例。它又可以分為一般教學密度和特殊教學密度。特殊教學密度指學習新教材所用時間在一節課中所佔的比例。在高考的指揮棒下,有些教師為了趕進度而忽視課堂理解、鞏固和新舊知識綜合貫通的教學環節,從而使學生因新知識掌握不牢而影響後續學習,造成學習效率下降。而有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用於低層次學習任務的時間又過多,用於高層次創新思維的時間又過少,從而導致出現教學密度量大質差,題海式學習便是這種情況的典型代表。更為復雜的是,在學生班額大、差異大的情況下,如果教師過多追求高層教學目標,部分差生就跟不上,出現個體密度量小的情況,如果把過多時間用於低層目標,優生又會吃不飽,出現教學密度質差的情況。這是當前困擾課堂教學的一個難題。
5.課堂教學缺乏情感。情感發展不僅是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提高學生認知水平的有效途徑,也是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機組成部分。對課堂教學設計理論和教學模式的聚類分析發現,當前的課堂教學設計缺乏情感目標和內容。課堂教學模式雖然名目繁多,但基本上都限於書本知識傳授這一簡單功能,其實質是關於如何使學生掌握書本知識和理論化、系統化了的方法體系,固定化了的課堂教學程序,缺乏培養學生的情感、意志及心理健康的目標,單調乏味的理性生活成為課堂生活的主要內容,學生的精神世界成了被遺忘的角落,課堂教學失去了生命活力和創造特性,課堂教學缺乏應有的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
多年來,我校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也存在「題海戰術」、「滿堂灌」等現象,課堂教學效益不高。其具體表現:一是拖堂, 由於教師講得多、講得細,以至到了下課時間還講不完,不得不延長上課時間;二是補課,由於課堂效益低,有許多問題本應在課堂上解決,但又沒有得到解決,所以,就利用寒暑假、星期六甚至星期天補課;三是大量重復機械盼練習,每種題型都要模仿著反復練幾遍甚至幾十遍,所以,課外練習量特別大,為了滿足學生的練習,學校不得不購置了兩台一體化印刷機來印練習題,既費時費錢又增加了學生的精神負擔和經濟負擔;四是在教學活動中不同程度的存在著隨意性、盲目性和片面性,相當多的教師不能准確領會教材的編排意圖和目的要求,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差,教學中存在著任意拔高或降低教學要求的現象;五是課堂教學死氣沉沉,呆板枯燥,學生老是被教師牽著鼻子走,缺乏主體性和創造性。這種「愚公移山」式的教學方法雖然也起到了一點提高升學率的作用,但其負作用更大。學生的近視率不斷增加,不少學生都存在著心理疾病。而且,現在形成了一種越擠占學生的時間,學生的學習效果越差,學生的學習效果越差教師就越擠占學生時間的惡性循環。怎樣才能解決這個令人頭痛的問題?我們認識到,要根治這種危害,關鍵在於改變教學觀念,改革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向45分鍾要質量。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提出了《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課題。
二、研究意義
(一)理論意義
1.有利於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是推行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課堂教學效率低,完不成預定的教學任務,就要擠占學生的課外時間來補課,這就擠佔了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為此,1997年10月,原國家教委在《關於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就明確指出:「中小學教師要更新觀念,在新教學觀的指導下,進行教學方法、學習指導方法和考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繼續深化教育改革的決定》中指出:中小學要「積極推進教學改革,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教育部長陳至立在{認真學習貫徹執行(決定)精神,開創基礎教育工作新局面》的講話中更明確指示:「要努力改進教育教學的方法,改變滿堂灌、死記硬背、搞題海戰術的方式,大力提倡啟發式教育,推行研究性學習。」由此可見,推行素質教育的目的之一就在於通過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而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之一就是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從根本上來說,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也就有利於實施素質教育。
2.有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
當前,教師為了提高平均分、升學率,大多靠的是「滿堂灌」和「題海戰術」,靠的是大量擠占學生的時間。現在的高中生一天要上七節課,還有早輔導,晚自習,甚至還有家庭作業,一天用於學習的時間不少於10個小時。由於這種落後的教學方法嚴重背離教育規律,盡管師生雙方都付出了大量精力和時間,不僅收效甚微,而且嚴重危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據教育部公布的統計數據,我國中、小學生因伏案作業用眼時間太長造成的近視率高達80%,而心理煩燥不安、緊張、焦慮等心理疾病則更為普遍,有的學生因不堪重負而走上了犯罪道路,浙江省徐力弒母案就是典型例子。可以說,教學效益低是造成危害學生身心健
3.有利於推行新課程改革
當前,我國正在推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在高中增加了綜合實踐課,研究性學習已成為高中的必修課程。課堂教學是課程改革的實驗場,也是評價課程改革效果的一個標准。課程改革必將涉及到課堂教學的改革,因此,通過本課題研究,找到一種適應新課程特點的教學方式,就不僅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益,而且能有利於新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
三、研究依據
1.巴班斯基的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該理論認為,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必須堅持做到:(1)以系統加綜合的觀點作為處理教學工作的方法。把教學過程作為一個系統,全面地研究其各類要素、結構、功能以及其他有關方面,從而創立提高教學效果的措施體系。(2)教學過程的優選。教師在具體條件下所遵循的,有科學依據地選擇最優教學方案的方法。(3)時間是衡量教學過程最優化的標准。按照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原理,最優化教學就是要在規定時間內以較少的精力達到當時條件下盡可能大的效果。
2.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該理論認為,如果學生要學習的內容在他們已有的發展區之內,就應該讓學生通過自學來解決;如果學習的內容超過了他們現有的發展區,那麼就需要教師從旁引導,或者學生需要一定時間自我摸索。
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通過同化與調節,逐步建構起關於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這一理論認為,情景、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
4.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進一步轉變教育思想,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中小學要切實採取措施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
5.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智育工作要轉變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積極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四、研究概況目前,
與本課題相關的課題有山東滕州市教科所的《課堂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上海崇明中學的《提高高中課堂教學素質化效能的研究》、廣西柳州市教科所的《高中數學課堂活動教學研究》、我省隆昌縣的《優化教學結構,實施素質教育》、敘永縣的《優化課堂教學,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等課題,這些課題分別從教師素質、教材、課程、評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研究,雖然對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有所涉及,但都另有側重,缺乏對課堂教學有效性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所以,本課題研究可以填充這方面的空白,補充和完善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
概念界定:我們認為,課堂教學有效性就是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採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活動。具體的說,課堂教學有效性包含以下意義:
1.有效果:指對課堂教學活動結果與預期教學目的的吻合程度的評價,它可以通過對學生學習活動結果的考察來衡量;
2.有效率:教學效率=教學產出/教學投入,即用最少的時間去獲得最好的效果;
3.有效益:指教學活動的收益,教學活動價值的實現。所謂有效,是指教師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以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教學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完成教學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的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的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者低效的教學。
五、研究目標
1.探索提高高中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途徑和方法。
2.形成高中課堂教學效益高的教學模式。
3.找到改革課堂結構、教學方法、教學管理,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教學方法,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4.培養參研教師的教育理論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六、研究內容
1.提高教學內容的有效性。怎樣根據教學大綱精神,結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靈活處理教材,調整教學內容,充分利用教學資源,使課堂教學更有針對性。
2.提高教學方法的有效性。怎樣根據教育學、心理學以及教學法原理和高中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來設計課堂教學方法,使課堂教學既符合教育科學規律,又符合學生實際,使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使課堂成為學生愉快學習的場所。
3.提高教學管理的有效性。怎樣針對課堂教學的具體情況和特點,對教學速度、教學密度、教學難度和教學時間進行靈活調控。
4.提高教學評價的有效性。通過研究,建立一種全新的評價觀,找到一個判斷「怎樣的課才是好課」的評價標准,制定出能促進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評價方案。
七、研究方法
本課題主要採用行動研究法,因為本課題是由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對教學有效性進行研究,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進行研究,在研究中進行教學,所以,行動研究是最好的方法。本課題需要對教學案例進行分析研究,以便從個別案例中尋找一般規律。本課題還需要一邊研究一邊總結,不斷探索,不斷發現,所以,同時輔之以個案分析研究法和經驗總結法。
八、研究的對象
威遠中學高中二00三級、二00四級、二00五級的學生。
九、研究的周期
本課題的實驗周期為兩年半,即從2002年9月至2005年3月。
十、研究的步驟和措施
(一)准備階段(2002年9月至2002年12月)
1.准備參考資料。由主研人員分頭收集近八年來的《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教育研究》、《四川教育》、《教育科學論壇》、《上海教育科研》、《課程·教材·教法》和課題有關的教育政策法規文件、中央領導同志關於教育的講話、專家學者有關課堂教學的論文論著,以及與本課題研究相近的研究成果等。建立課題檔案。
2.成立課題研究組織。確定課題領導小組成員、確定課題研究小組的主研和協研人員,並根據參研人員的實際能力進行分工,做到分工合理,職責明確,任務具體。聘請專家為顧問,指導課題研究。
3.制定研究方案。由課題主研人員對課題進行論證,並在論證的基礎上進行修改和完善,最後制定出課題研究方案。
4.培訓參研人員。在開題後即進行一次為期三天的集中培訓,內容以教育科研方法為主,突出實驗過程中變數的控制和資料的收集兩個問題,並根據參研人員的分工情況,進行針對性培訓。
5.進行前測。一是對實研究前學生的作業量、學習態度、心理健康、學習時間等進行調查、統計和分析;二是制定「課堂教學有效性評價表」,並利用該表對實驗前的課堂教學有效性進行評價。
(二)實施階段(2003年1月——2004年12月)
1.提高教師素質
(1)提高教師的教育理論素質。具體做法是:聘請教育專家來校做專題報告,介紹教育改革形勢,講解課堂教學理論;組織參研教師出外參觀、學習和借鑒兄弟學校的教改成果;要求參研教師每期認真學習10——20篇關於課堂教學理論的論文,寫出學習心得和體會。通過以上措施幫助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提高理論水平。
(2)提高教師的科學文化水平。具體做法是:要求每個教師利用業余時間學習本學科和至少兩門其它學科的文化知識;要求教師熟練掌握本學科的教學大綱,了解相關學科的教學大綱;學校每學期對教師進行一次文化考試。
(3)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具體做法是:由特級、高級教師上示範課,由師培教師上匯報課。組織教師對這兩種課進行剖析、對比,從中找出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培訓教師駕馭課堂、調控課堂的能力。
2.優化課堂教學過程
⑴提高備課的有效性。具體做法是:使教師充分認識到備課的重要作用,掌握備課的原則,做到備課時腦中有「綱」,胸中有「本」,目中有「人」,心中有「數」,手中有「法」,做到備大綱、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法。每期舉行一次分組的備課專題研究會,每年舉行一次備課比賽。
⑵提高上課的有效性。具體做法是:在課堂教學中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以思維為核心,以育人為目的;做到突出重點難點,突出啟發思維,突出因材施教,突出教學效率,提出「師生互動」,突出思想方法。
⑶提高提問的有效性。具體做法是:在課堂教學提問中,設計提問應做到目的明確,啟迪思維,簡單明了;提問時做到創設情景把握時機,靈活運用提問方法,重視差異面向全體,運用語態增強效果。
⑷提高練習的有效性。具體做法是:重視基本概念,培養解題習慣,強調靈活運用,突出舉一反三。在布置作業時,堅持做到不機械訓練,不重復練習,不大量作業,不偏深偏難。要求教師提高練習的針對性,使學生每做一題都有所收獲。
3.優化教學方法
⑴合理分層教學。具體做法是:在備課、上課、練習、輔導等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和個體差異,把學生分成A、B、C三個層次,分別確定各層次學生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使所有的學生都「吃得好」和「吃得飽」,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各自的層次上得到最好的發展,讓每個學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⑵創設問題情景。具體做法是:教師不拘泥於大綱,不囿於課本,而是結合教學內容,盡可能創設出生動活潑的問題或源於實際的新穎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到解決問題的活動中來,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知識的快樂場所。
⑶培養研究能力。具體做法是:配合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開展,在課堂教學中融入研究性問題,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和目標,提出或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指導學生自己去進行研究,以培養學生學會怎樣查資料、怎樣制定研究計劃、怎樣實驗、怎樣分析數據、怎樣提煉研究成果等。通過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學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接受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團結合作的精神。
⑷暴露思維過程。具體做法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主動暴露自己的思維過程,不僅要暴露成功的思維過程,也要暴露失敗的思維過程,更要暴露如何轉敗為勝的柳暗花明的思維過程,或者要「重現」科學家發現真理的思維過程,不僅講知識是什麼,更要講知識是怎樣形成的,不僅講怎樣解題,更要講為什麼要這樣解,不僅講結果更要講過程,不僅解「什麼」,更要講「為什麼」,不僅講問題是怎樣解決的,更要講問題是怎樣提出來的。
⑸教會學習方法。具體做法是:指導學生閱讀課本、選擇和利用教學參考資料,指導學生提出和解決問題,指導學生學會歸納總結,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學習。
4.優化課堂管理。
⑴融洽師生關系。教師要把理解與微笑帶進課堂,通過理解、信任、關心、愛護學生來贏得學生的信任和尊敬,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爭取學生熱愛你教的學科。
⑵營造課堂氛圍。通過貼科學家畫像、貼名言警句、寫奮斗目標等措施來布置教室,以烘托出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運用幽默、風趣、機智的教學語言藝術來製造和諧的教學氛圍,使教學在歡樂的氣氛中進行。
⑶控制教學節奏。根據教育心理學原理和學生的生理特點,合理安排教學節奏,做到有緊有松,一張一馳,使學生能輕松愉快的學習。
5.優化教學手段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在課堂教學中要盡量運用多媒體技術製作課件,運用動態和音畫效果來突出重點、渲染氣氛,創設情景;要運用網路來幫助學生加強信息交流。
6.優化教學評價
探照素質教育的要求和課堂教學規律,探索科學評價課堂教學效益的方法,制定「課堂教學評價表」,以此作為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准則,作為評價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標尺。
⑥ 小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研究現狀是怎樣的
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不僅會嚴重破壞了教師的正常教育教學活動,而且也妨礙學生自身及他人的正常學習。在新課程改革進入攻堅階的今天,提高小學教師對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認識
⑦ 小學課堂中運用新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小學教育專業畢業論文題目(參考)序號 論文題目1 淺談中小學教師專業化及其發展2 福建小學地方性課程中加入方言文化課的構想3 教師教學風格對小學生學習習慣形成的影響4 廈門市家校合作的現狀、問題及對策5 新課程背景下的文本解讀6 淺談小學「學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養7 美國小學教師教育的基本特點及啟示8 小學習作評改的策略研究9 研究性學習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用現狀的分析及其啟示10 中美小學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的比較及啟示11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教師的審美素質12 信息技術與小學課程整和的問題與對策13 集美大學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科學素養的調查研究14 試論小學生學習習慣的發展特點及其培養15 當前語文課堂評價的誤區與矯正16 不同家庭結構對兒童個性的影響17 教學中批判性思維及其培養策略研究18 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其相關因素研究19 網路成癮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20 小學習作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初探21 試論家庭教育在小學生自我意識發展中的作用22 淺談新課標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改革23 教師教學風格對小學生個性形成的影響24 關於小學教育專業本科生職業認同感調查研究25 當前家庭教育的不足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26 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策略初探27 新課改背景下的閱讀教學誤區初探28 淺析中國現代母親教育29 關於課堂提問以學生為主體問題的思考30 傳統個別化教學與網路個別化教學之比較31 福建小學教育專業本科畢業班學生職業意識初探32 廈門市小學生課余培訓調查研究33 研究型教師的成長策略34 淺談小學口語交際課堂教學的策略35 小學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教學的問題及對策36 台灣「感恩教育」教學範例闡析37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小學課堂教學38 小學數學課堂情境教學探究39 淺析當前教師評價體制40 在數學教學中加強情感教學的策略41 小學教師教學語言現狀調查與分析42 重塑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精神43 淺談小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44 論推廣少兒經典教育的必要性和成敗關鍵45 放飛語文課堂 開辟求知天地46 「任務驅動型」口語交際教學模式的構建47 中國畫與西方繪畫的造型之比較48 小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49 中美小學教育專業本科培養目標的比較分析與啟示50 台灣電視節目對大陸中小學生的影響及其對策研究——以廈門市翔安區為例51 小學課堂教學中運用新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對策52 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誤區初探53 廈門市民辦小學現狀調查與研究54 新課程背景下討論法的探索55 關於小學生視野中優秀教師的調查研究56 小學教師「隨班就讀」教育教學能力的研究57 感悟:詞義教學的新策略58 中日生存教育的比較及思考59 小學科學教學中「有結構材料」的研究60 大學生團體心理咨詢內容分類研究61 小學數學教學中游戲的應用與設計62 農村小學開設科技活動課的初步研究——以福建省武夷山地區為例63 21世紀中小學健康教育新思考64 新時期小學班級管理的策略初探65 小學數學概念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66 小學古詩教學要加強審美教育67 信息時代小學美術教學的策略68 淺談小學科學課科學探究活動的現狀和策略69 關於小學口算教學的幾點思考70 台灣小學教師教育的優勢及其啟示71 小學數學生成性課堂資源的開發和利用72 小學生家庭作業布置的誤區及改進策略的研究73 信息技術條件下小學生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74 小學數學課堂情境創設的誤區及對策75 小學生數學建模能力培養策略76 教育信息化環境下教師角色的轉變77 試論當前小學的科普教育78 小學生課外閱讀策略探究79 試論小學古詩教學中的情感教育80 試論金庸武俠小說對小學生的影響81 淺談互聯網對中小學生德育教育的影響82 高等數學思想方法的形成和發展及其教育功能——高等數學思想方法提升小學教師素質之見83 「概率統計思想」教育對培養小學生數學能力的影響84 小學教育專業教育實習存在問題與解決對策探討85 海峽兩岸小學段「統計與概率」的比較研究86 生命教育呼喚對話教育87 關於小學校園安全教育問題的若干思考88 Authorware和PowerPoint的比較89 教師在小學習作教學中的角色淺析90 廈門市小學英語教師教學能力調查研究91 電子檔案袋在小學評價中的應用92 淺析小學生收集和處
⑧ 小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產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一、課堂問題行為產生的主要原因
學生在課堂中表現出來的問題行為可能是家庭問題行為或社會問題行為的延伸,也可能是受同伴團體的不良影響,也可能是不良的課堂教學環境或教師的教學失策導致的,總之,學生的問題行為是與其學習、生活環境、社會風氣等有關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各種問題的綜合反映,而不是由某種單一因素造成的。綜合起來,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產生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教師的教育失策
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的產生與教師的失策直接相關,甚至有些問題行為還可能是教師直接造成的,因而決不能把學生的問題行為完全看成是學生自己的問題。教師的失策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錯誤的教育觀、學生觀
教師缺乏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會直接影響教師的教育教學方式,從而引發學生的問題行為。如教師缺乏正確的教育觀念,把將升學率作為指導思想,把分數作為唯一指標。教學上搞題海戰術,無休止地上課、補課、考試,學習成了無邊的「苦海」。這樣,學生就會產生厭倦情緒、逆反行為,甚至產生較嚴重的對抗性行為。而且,學生會因考試、課業負擔過重、同學間的劇烈競爭而產生巨大的壓力,這樣神經整天就會處於緊張之中,得不到調整就會產生腦功能失調,出現干擾學習的問題行為,如注意力渙散,多動。
2.管理的缺失
許多教師過於將注意力放在學科內容方面,忽視自己在課堂管理能力方面的鍛煉和提高。實際上,學生中問題行為的出現與任課老師在課堂管理上的不當和失敗密切相關。
美國哈佛大學1968年證明了這一點研究者採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分離出教師的3種管理行為:隨機應變、專橫與懲罰。學生的7種行為是:合作、積極參加、活動、探索、求成、助人與凝固。研究結果表明,教師的隨機應變與學生的合作積極參加以及求知特徵成正相關,教師的懲罰與學生的合作、積極參加活動、求知和助人的特徵成負相關。相反,教師的專橫與學生的合作、積極參加活動、求知和助人的特徵成相關。
3.教學的偏差
教師不認真備課或根本不備課;教學方法呆板,千篇一律,枯燥乏味,不善於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對學生缺乏了解,教學內容過難或過易,講課速度過快或過慢;表達能力差,語言和要求含糊不清;教師缺乏活力,精神不振,懶懶散散等等,這些教學上的偏差很容易導致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降低,引起課堂問題行為。研究表明,教師的威信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越高,學生越不易產生問題行為。
(二)學生的身心因素
課堂中大量的問題行為同學生的身心狀況直接相關,是由學生自身的因素引起的。即使同一年齡階段的學生,其問題行為也因其身心條件的差異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
1.性別差異
學生的性別特徵對問題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這在低年級中尤為明顯。美國心理學家曾將男女孩的性別差異與紀律問題作了比較研究,結果表明,男孩在紀律問題上要比女孩「勇敢」得多,違反紀律的現象或次數也更多。
2.生理障礙
學生生理上的障礙使學生容易產生問題行為。如學生視、聽、說等方面的障礙,會削弱學生學習能力和動力,妨礙學習活動的正常進行,會使學生在課堂上常常出現不煩躁不安、自行其是等問題行為,這種現象容易導致學生注意渙散、活動過度、沖動任性,從而在課堂上難以控制自己的行為,出現活動過多、情緒不穩、大聲怪叫、注意不集中等多種問題行為。
3.心理偏差
它主要反映在焦慮、挫折和個性等方面。如性格過於內向的學生,往往容易產生一直性退縮行為,而性格過於外向的學生,往往容易產生攻擊性逆反行為。
(三)環境的因素
心理學家勒溫關於人的行為的研究表明,行為是人與環境的函數,這一研究結果揭示了人的行為與環境之間的內在聯系。環境影響主要包括家庭、大眾媒體、課堂內部環境等方面的影響:
1.家庭因素
許多心理學關於離異家庭子女的行為研究表明,單親家庭對孩子的行為會產生消極影響,這些孩子在行為上常表現為自製力差,容易產生對抗性逆反行為。另外,家長的教育方式也會影響學生課堂上的行為。
2.大眾媒體
在當今信息時代里,社會各種信息通過多種信息媒體大量湧入學校,學生的知識總量中,有一半左右是通過學校以外的大眾媒體獲得的。學生受不良內容的影響,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甚至盲目模仿和具體嘗試其中的動作與行為,這些行為也常延伸到課堂中。
3.課堂內部環境
課堂內部環境,諸如課堂內的溫度、色彩、課堂氣氛、課堂座位的編排方式等都會對學生的課堂行為產生十分明顯的影響。
二、處理課堂問題的基本原則
課堂問題出現的形式多種多樣,出自的對象也各不同。在選擇處理方法上應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不可生搬硬套,且運用時要講究策略,把握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1.冷靜性原則。冷靜性原則是處理課堂問題最基本的原則。唯有冷靜,才會想出處理問題的好主意、好點子,惟有冷靜,才會化干戈為玉帛。
①思想上要「冷」。一旦發生課堂問題,教師思想必須保持冷靜,用理智駕馭情感。就是在學生屢教不改的情況下,也要堅持做到不急躁、不厭煩、不發火。絕不能為了讓學生害怕,出口氣而頭腦發熱、意氣用事。
②處理上要「冷」,即通常所說的課堂問題「冷處理」。具體表現為明示與暗示以暗示為主,當眾批評與個別談心以個別談心為主,課堂問題以課下解決為主,給學生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時間。盡量避免與學生直接沖突,不分青紅皂白嚴厲批評,甚至變處罰為體罰,例如罰作業、罰值日、罰站、毆打等等,這樣違紀學生不但不會反悔,還會產生心理上的對抗。結果是壓而不服,容易從違紀走向違法,也導致教師自食惡果。
2.生理障礙
學生生理上的障礙使學生容易產生問題行為。如學生視、聽、說等方面的障礙,會削弱學生學習能力和動力,妨礙學習活動的正常進行,會使學生在課堂上常常出現不煩躁不安、自行其是等問題行為,這種現象容易導致學生注意渙散、活動過度、沖動任性,從而在課堂上難以控制自己的行為,出現活動過多、情緒不穩、大聲怪叫、注意不集中等多種問題行為。
3.心理偏差
它主要反映在焦慮、挫折和個性等方面。如性格過於內向的學生,往往容易產生一直性退縮行為,而性格過於外向的學生,往往容易產生攻擊性逆反行為。
(三)環境的因素
心理學家勒溫關於人的行為的研究表明,行為是人與環境的函數,這一研究結果揭示了人的行為與環境之間的內在聯系。環境影響主要包括家庭、大眾媒體、課堂內部環境等方面的影響:
1.家庭因素
許多心理學關於離異家庭子女的行為研究表明,單親家庭對孩子的行為會產生消極影響,這些孩子在行為上常表現為自製力差,容易產生對抗性逆反行為。另外,家長的教育方式也會影響學生課堂上的行為。
2.大眾媒體
在當今信息時代里,社會各種信息通過多種信息媒體大量湧入學校,學生的知識總量中,有一半左右是通過學校以外的大眾媒體獲得的。學生受不良內容的影響,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甚至盲目模仿和具體嘗試其中的動作與行為,這些行為也常延伸到課堂中。
3.課堂內部環境
課堂內部環境,諸如課堂內的溫度、色彩、課堂氣氛、課堂座位的編排方式等都會對學生的課堂行為產生十分明顯的影響。
二、處理課堂問題的基本原則
課堂問題出現的形式多種多樣,出自的對象也各不同。在選擇處理方法上應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不可生搬硬套,且運用時要講究策略,把握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1.冷靜性原則。冷靜性原則是處理課堂問題最基本的原則。唯有冷靜,才會想出處理問題的好主意、好點子,惟有冷靜,才會化干戈為玉帛。
①思想上要「冷」。一旦發生課堂問題,教師思想必須保持冷靜,用理智駕馭情感。就是在學生屢教不改的情況下,也要堅持做到不急躁、不厭煩、不發火。絕不能為了讓學生害怕,出口氣而頭腦發熱、意氣用事。
②處理上要「冷」,即通常所說的課堂問題「冷處理」。具體表現為明示與暗示以暗示為主,當眾批評與個別談心以個別談心為主,課堂問題以課下解決為主,給學生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時間。盡量避免與學生直接沖突,不分青紅皂白嚴厲批評,甚至變處罰為體罰,例如罰作業、罰值日、罰站、毆打等等,這樣違紀學生不但不會反悔,還會產生心理上的對抗。結果是壓而不服,容易從違紀走向違法,也導致教師自食惡果。
2. 「治病救人」原則。解決課堂問題的出發點在於使學生認識缺點,改正錯誤,懸崖勒馬,迷途知返。俗話說:「一句話說得人笑,一句話說得人跳」。批評的語言不同,其教育效果也不大一樣。無論學生的錯誤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批評教育時,教師語言一定要和藹可親,循循善誘,要用火熱的愛心和真摯的誠心善待學生,要堅信只要正確疏導,他們一定會幡然醒悟,棄舊圖新的。
3.巧妙性原則。無論發生何種情況,教師都必須積極思考對策,力求變被動為主動。視具體情況做到機智靈活,隨機應變,從而絕處逢生,雲開霧散,柳暗花明。
課堂問題是課堂教學中不和諧的「音符」,若思想不重視,態度不端正,不把握正確處理的原則,選擇的解決方法不適宜,小事也會變大,鬧得不可收拾。
三、課堂問題行為的管理策略和方法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常常作出一些與課堂要求不符的行為,姑且稱之為課堂問題。雖然事因不大,但如果處理不當,教師往往陷入尷尬的境地,甚至後果嚴重,以致於對簿公堂。那麼如何正確的處理好課堂問題呢?我認為,除了要把握好處理課堂問題行為的幾個原則之外,還要採取恰當有效的方法。
第一類,「放任法」,即對學生出現的問題不施加影響。學生在課堂上出點小錯誤,是常有的事。教師應寬容一些,大度一些,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去思考它,看待它,並努力替學生的錯誤尋找「合理性」。如果問題的負面影響較小,出事的學生平時表現良好,出現的問題卻屬偶然,且學生有悔改之意或即刻改正了,就無須小題大做,立即採取嚴厲的措施。
第二類,暗示法,也就是間接提示、批評正在犯錯誤的學生。可分為靜態揭示法、語調變換法、「借題發揮」法、表揚法、直接提問法等。
1.靜態揭示法,即教師通過肢體語言引起學生對自己存在問題的認識,如凝望、搖頭、擺手、走近學生等以提醒學生,迫使其在無形的壓力下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2.語調變換法,也就是運用適宜的高音、音強和語素、停頓引起學生注意的方法。當教師講解問題時,可突然加速語調,可突然加重語調,提高聲音或減慢節奏,突然不語,以吸引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
3.「借題發揮」法,教師發現課堂問題時,可結合教學內容「即景生情」以幫助學生認識錯誤。
4.表揚法,表揚好的就是間接批評了差的,如發現學生在某一方面出現了問題,就看準時機,表揚這方面做的好的學生,或表揚他本人做得好的方面,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問題。
5.間接提問法,當即提問正在犯錯誤的學生,提問的問題一般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連而與學生的缺點無關,只要中止了學生的行為,即可達到了目的。
第三類,明示法,可分為明確強調法,「施行處罰」法等。
1.明確強調法,有時學生是由於對教師的講解不甚明白而有意無意的干擾課堂秩序。如不按教師的設計思路回答問題,胡蒙瞎侃,教師應立即強調所學的內容。若遇個別學生趁「混水」之機故意向教師發難,教師要及時糾正。否則精心准備的一堂課也會被攪的一塌糊塗。
2.「施行處罰」法,「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對個別不求上進,故意違反課堂紀律、屢教不改的學生,應採取必要的懲罰措施,如嚴厲批評、寫檢討、警告等。
總之,我們應該正確認識小學生課堂問題行為,明晰其類型、原因、運用什麼方法。因此,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調控,以改善課堂秩序,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
⑨ 如何對待小學生課堂的提問
正確處理學生提出的問題
提出的問題是教學中已涉及過的,請學生相互幫助解決。由教師講,容易使大多數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產生厭倦等消極情緒,從而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請學生講,使講的同學感到所學知識已掌握,為能「表現」一番而感到高興,提問題的同學看到其他同學都已掌握而著急。這樣,既鞏固了新學的知識。又能促使少部分學生積極思維。當然,學生對提出的問題說不清楚時,教師應有針對性地進行說明,或換一個角度加以分析。對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教師不能簡單地提供答案,而是引導學生通過合作和探究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積極思考,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體驗。課堂活動的主角是學生,「問題」來自學生,「問題」的解決也應該由學生來完成。教師應點撥、指導學生通過他們自己的活動和互動來解決問題。提出的問題涉及到後面學習的內容,由教師作啟發性的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