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小學生課堂活動的研究的論文
淺談有效開發和利用品德學科課程資源
研讀當前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標准》,我們不難發現,字里行間凸顯著「關注兒童生活,回歸兒童生活」的基本理念。這就要求我們品德教師潛意識里有「生活課堂」的理念,把「生活」引進課堂,把課堂還原成「生活」。當然,這也是在呼喚當前的品德教學,向「生活課堂」邁進,走入兒童的生活世界,讓品德教學因「生活課堂」而輕盈靈動,因「生活課堂」而煥發生命力,從而構建出一個潤物無聲的品德「田園課堂」。今天我們聽取並學習了殷惠丹老師執教的《父母的疼愛》一課,一堂也許不算太完美的課,但它讓學生、老師,以及所有聽課者都感受到一份濃濃的親情。作為一名普通的品社教師,這堂課給我感受最大的,就是呈現的新課程理念---課程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新課程的教學改革要求我們,教材不是惟一的課程資源,教師要成為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的主力軍,課前都要對每一節課的課程資源進行精心地安排。事實上,課程資源的豐足與貧乏、質量的優與劣,直接影響著教學活動的開展。下面,我就《父母的疼愛》這堂課,簡單談談自己自有效利用和開發品社課程資源的幾點啟發。
啟發一:有舍有取活用教材資源,源於教材,超越教材,使課堂生動起來。過程描述:殷惠丹老師認真地對教材進行了分析,並進行了靈活地處理。在遵循教材編排順序的基礎上,對文本進行了適當的刪除和增加。比如在進行感悟愛的環節中,教材中安排了一個親情故事會,這種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能迅速激發兒童的興趣,讓他們積極投入到課堂中來,殷老師在此進行了很好的處理,讓故事會貫穿於整節課之中,使學生在故事中潛移默化,入情入境,受到教育;在表達愛這個環節中,教材中給出一系列提示語,模擬了父母傷心時、勞累時、生病時等幾種情境,激發學生多角度去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愛。殷老師在讓學生進行了充分的感悟愛之後,適時出示了這一組提示語,導之以行,體現了教育以人為本,回歸生活的理念。分析:在新課標指導下編寫的新教材本身就可以作為教學的範式,同時教材又給教者留下了很大的創造空間和餘地。但是許多教師卻將教材棄置不顧。其實,新課程的品德教材已不再一味羅列道德故事,而增加了大量的照片、圖片、對話、學生作品及富有啟發性的問題等。因此我們教師應把這些資源有效地利用起來。對於教材資源,我們既不能「照單全收」,也不能「全盤遺棄」,而要有舍有取,合理利用。啟發二:以學生的學情和教學目標為選擇開發課程資源的出發點。過程描述: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獨子,本位主義較嚴重,再者,三年級的學生知道父母對自己的疼愛,但不太清楚父母為自己的成長究竟付出了多少心血。殷老師設計了做生活的有心人這個環節,以做飯為例,和學生共同來算算父母為了自己的成長需要付出多少時間和心血。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相信這龐大的數字,給學生的震撼不小。同時,有的學生習慣了父母的疼愛,不知道珍惜和感激。因此,有必要引導學生了解父母對自己的疼愛,珍惜並以實際行動感激父母的疼愛。殷老師在表達愛這個環節,引導學生向父母表達自己的心聲,用實際行動回報父母的愛,還設計了一張孝心卡,希望學生能從課堂走向生活,把教育得以延伸拓展。分析:教師在開發課程資源的過程中,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選擇哪些相關的課程資源進行開發。為了使開發的資源有效,要把學生的現狀作為課程資源開發的重要依據。需要充分了解學生各方面的素質現狀,以此為基礎來考慮課程資源內容的選擇,開發的廣度和深度。同時,教學還肩負著對學生進行課程引導的重任,所以那些能夠最大限度-+達成課程目標的課程資源要優先選擇、重點開發,巧妙呈現。即使學生沒有反映出相關的需要,教師也要有意識的加以補充。啟發三:開發、利用課程資源應關注學生的生活,從中挖掘、提煉課程資源過程描述:今天這堂課,殷教師充分調動了學生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積極挖掘生活中父母關愛自己以及自己關愛父母的鮮活的例子,融情於境,育人無痕。生活即是教科書,這些例子給了學生鮮明生動的體驗和教育。殷老師還借用了家長培養、教育孩子的音頻和視頻,這些直接來源於生活的生動形象的資源,對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產生的影響是可想而知的。整堂課教師沒有對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行為的灌輸。只是通過講親情故事,找一找、算一算父母的愛,聽聽家長的心聲,來體驗父母偉大而無私的愛,並得到報答父母,孝敬父母的真情感悟。分析:學生是課程資源的主體,「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和體驗,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開發、利用課程資源應關注學生的生活,從中挖掘、提煉課程資源。課程資源來自學生的生活,問題的解決也回歸學生生活,這樣的教學幫助學生解決了實際問題,有助於其道德品質的發展。
啟發四:通過學校、家庭、社會、網路等多種途徑開發課程資源,並使各種資源發揮最大效益。過程描述:殷惠丹老師剛上課就出示了一幅泥塑作品圖---《地震中的母與子》,並聲情並茂的講述了這個動人的故事,相信把學生和教師的心都抓住了,並深深地打動了各位,迅速喚起了學生感悟父母的愛,讓學生很快就進入了情境,收效甚好。這堂課的音樂相信大家也比較難忘,故事的配樂讓人沉浸在傷感的氛圍中,填寫孝心卡時的《讓愛住我家》讓人感覺溫馨備至。這些網路資源讓教材活了起來,充實了課堂,讓教育效果更趨完善。
《父母的疼愛》這堂課接近尾聲時,教者專門設計了一張爭做「孝心好兒童」評價表,讓學生以一個星期為周期,完成這張表格,督促自己的言行。這也是課堂教育行為的延續和更切實的指導意義所在。讓學生在解決身邊具體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其學習的樂趣,這對鞏固和深化學生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會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分析:《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的文本比較簡約,它所起的作用僅僅是一種提示和引導,給教和學都留下了較大的空間。教師一方面要充分的利用文本提供的資源,另一方面也要不斷關注社會生活中最新的發展和變化,把大自然中、兒童生活中,社區活動中、網路信息中的相關資源及時的充實進來,積極的開發、引進和建設課程資源。並在開發課程資源,建設課程資源的同時,運用多種方式充分的整合、利用和呈現課程資源,使豐富的課程資源既不浪費,又富有實效。品德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品德課程改革的一個新課題,雖然在開發的過程中遇到不少困難,但是我們欣喜地看到:教師主動參與課程開發和利用的意識逐步提高,參與開發的群體逐步擴大,開發的質量也不斷地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增強,學習效果不斷提高,逐漸轉變了以往被動的學習方式。有效的開發利用課程資源,使得資源與課堂如雨入水,相融無痕,讓我們的品社課堂更加充實而有活力!
Ⅱ 如何能讓數學課堂教學活起來論文
一、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曾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不是靠聽學會的,而是靠做學會的,只有動手操作和積極思考才能得出真知。所以教師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做看客,要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動口、動手、動腦,親身參與課堂實踐,了解知識生發的全過程。強調凡是能由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要由教師提出;凡是能由學生解答的例題,不要由教師解答;凡是能由學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師寫出。數學課堂不在是過去的教師「一言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主動參與、積極引導、耐心輔助,與學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究,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真正的把學生解放出來,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上的主人。
二、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
要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必須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即學生對於自己學習主體地位、主體能力、主體價值的一種自覺意識。而要喚醒和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必須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一個良好的課堂氣氛,能促進師生雙方交往互動,分享彼此的思考、意見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和理念,把教師轉變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把學生轉變成學習的主人。所以教師首先要愛學生,既有生活上的關懷,也有學習上的幫助,想學生之想,急學生之所急,這樣才能讓學生感到教師既是良師,又是益友。
教材以專題的形式來安排章節,並增加了許多活動課的內容,十分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開發學生的創作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新增設的「讀一讀」「想一想」「思一思」「做一做」等欄目,集合教學內容並輔以一些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知識,鍛煉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讓學生感受到學以致用
教師利用「讀一讀」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只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創設合適的情境,使抽象問題形象化、具體化,讓學生的學習由外到內、由淺入深、由感性認識升華到理性認識。教材的「讀一讀」里安排了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實際問題,既可以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又能增強教材的實用性。
教師利用「做一做」可以指導學生動手操作,從中體會數學的樂趣。多年來的應試教育,導致學生學得苦,教師教得苦,到頭來學生只會依葫蘆畫瓢來解題,而動手操作和實踐應用的能力卻相當低,更談不上開動腦筋發揮創造。應試教育嚴重束縛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充分使用好教材中「做一做」的內容,指導學生利用硬紙、木條、鐵絲等材料製作一些簡易的幾何模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空間觀感,有利於學生數學素養的全面提高,體現了《標准》能夠由簡單的實物想像出幾何圖形,由幾何圖形想像出實物形狀的要求。
Ⅲ 如何提高小學課堂管理的論文
教師進入課堂時,首先要樹立「心中要有火力點」的概念。每一個班都有一、兩個較調皮的學生,也就是這個班的火力點,所謂擒賊先擒王,找准、控制好這個火力點也就控制好了這個班,就能有針對性地採用有效的方法來進行紀律控制。
(1)注視法:在課堂上發現有學生不守紀律時,教師採用注視的方式引起該學生集中注意力,突出眼神,以達到控制課堂的目的。
(2)暗示法:用暗示的方式來控制紀律的方法叫暗示法。如走近學生敲敲桌子或拍拍學生,暗示其注意;或走到正在自由說話的學生旁邊,放高音量;目光移開不守紀律的學生然後說『有幾個小朋友沒看老師的表情,是不是很難看呀』等等方式。
(3)提問法:在課堂上發現學生精力不集中時,用一些簡單的問題或老師已准備提問的問題進行提問,以引起其注意的方法叫提問法。
(4)威脅法:用其它方法無法解決問題時,可用威脅的手段來控制紀律。此方法一般不採用。使用時要注意不要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不要打消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
(5)隔離法:採取隔離的方式來分散火力點從而控制紀律的方法。如兩個學生打架、打鬧時,可採取前後或左右分開他們的做法。如在座位排列上可以稍加調整,男女隔開或動靜搭配坐。
(6)無聲法:在大多數學生注意力分散時,老師突然表情嚴肅,以無聲的方式,靜坐1分鍾,以示警告,達到控制課堂的目的。
(7)獎勵法:運用獎勵的方式來鼓勵和表揚學生或表揚個別引起全班注意的方法。如板書上的獎勵制度,獎星星,頭飾等。
(8)吸引法:以優美的板書,良好的教態,生動活潑的教學組織來吸引學生的方法。在小星星教學中是最常用、最好和方法。
(9)歌曲法:用輕快,調節氣氛的歌曲來收攏學生的注意力,如sleeping;wakeup;payattention,××等。
(10)口號法:用激勵人心的口號鼓舞學生士氣,激發學生愛學習,團結友愛的激情。如comeon,comeon;everybody,everybody頂呱呱;Iwillworkhard等。
(二)課後與學生交朋友,放低姿態與學生成為學習和生活中的良師益友。學生在今後的教學中會很配合老師的工作。
(三)新老師在接一個新班時,1-2節課內要熟悉全班同學的面孔,3至4節課內要記住全班學生的名字,5至6節課要能發現學生的個性。
(四)凡在課堂上發現紀律不好時,一定要停頓下來進行整頓,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Ⅳ 如何讓小學音樂課堂活起來議論文
隨著課程改革來的深入,學生自的主體性和實踐性都得到了增強和體現,課堂改革已蓬勃興起。但是不少教師對小學語文教學的規范性和科學性把握不準,常常在不經意間出現偏差。靜觀大多小學語文課堂,不凡有:課堂死氣沉沉、學生昏昏欲睡,對學習不感興趣,或同學議論紛紛掌聲四起,更有甚者課堂中師生各做各的,這樣的課堂學生收獲很小。課堂教學應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
Ⅳ 如何讓快樂走進小學語文課堂論文
新世紀的前十年在試驗中走過,新的教學觀念已經深入人心,老師的教學方法及教學觀念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隨著新課標的頒布和實施,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特別是在課堂教學方面,提倡目標的多元化,方法的靈活性和形式的多樣性,強調課堂是開放的,能符合「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體現新課標「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語文課堂需要師生共同參與,更強調學生在課堂上能暢所欲言。對於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講,他們還沒有形成健全的人生觀及價值觀,對於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心,進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從心理學上講,孩子們的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種朝向、注視、接近、探索心理和行為動機,它是人類行為的最強烈動機之一,其強弱與外界刺激的新奇性與復雜性密切相關,刺激愈復雜愈新奇,則個體的好奇心便愈強。求知慾是一種認識世界,渴望獲得文化科學知識和不斷探究真理而帶有情緒色彩的意向活動。好奇心、求知慾的產生和培養與環境刺激密切相關。豐富多彩的環境是激發和培養好奇心、求知慾的必要條件,恰恰就是這些好奇心給快樂課堂提供了充足的動力。那麼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如何才能夠帶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課堂真正快樂起來呢?下面,我就談一談我在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1 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為快樂教學打好基礎
小學生從開始上學起就接觸語文這門課程,語文老師如果長時間使用同一種教學模式,將會很容易使得學生產生厭煩甚至抵觸心理,降低對語文學習的慾望和興趣。因此,教師必須善於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語文教學氛圍,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減少學生的壓力。比如,引入多媒體技術,學生可以真正對課堂知識產生興趣,集中課堂注意力,並提高課堂的參與度,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場所。這種教學方法具有顯著的優越性,不僅能生動、形象且直觀地向學生呈現教學場景和知識,而且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提過學生對課堂的興趣。
2 利用游戲,讓課堂快樂起來
對於小學生來講,他們都喜歡玩耍,教師就可以針對學生這一特點對學生進行教學,使語文內容中識字教學這一重要卻枯燥的內容變得有趣起來。例如,教師可以引入猜字謎的游戲,為學生設定謎面,讓學生猜漢字。如:需要一半,留下一半。猜一字,謎底為「雷」等。另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收集一些字謎題目,讓他人猜謎,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整個課堂活躍了起來。
3 通過教具直觀教學,讓學生感受知識的快樂
對於一些很難理解的詞句,通過投影、錄像、掛圖等能使其情緒高漲,在快樂的體驗中學到知識。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中,可以通過幻燈映出小興安嶺的美景,一邊演示一邊引導學生觀察,學生邊觀察教師邊復述,學生彷彿置身於美景之中。這樣學生看到書本上的文字,聯想到幻燈上的美景,進入特定的意境中就更容易理解課文內容了。在《撈鐵牛》中,我用實物演示物體在水中的沉浮;重力與浮力的關系,幫助學生理解「鐵牛是被水沖走的,我還叫水把它們送回來」這句話,學生從實驗中體會到了成功的快樂。
4 模擬情境,在快樂的體驗中學習語文
在小學課本中,涉及很多對話類的課文,故事類的內容,這時,教師就可以採用模擬情境的方法進行教學。例如,教師在講解《鳥的天堂》後,就可以組織學生製作一些鳥類的面具,互相扮演小動物,從而幫助學生深入記憶知識,同時,模擬情境教學法還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平台,調動學生的快樂情緒,幫助學生完善自身發展。
5 寓作文教學於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在快樂中尋找興趣
大部分學生對寫作文特別煩,特別是中年級學生,剛接觸作文就像豬八戒吃西瓜――無從下口,幾乎是硬逼出來的,這樣寫作文,不但作文質量差,而且學生寫作能力得不到培養。學生對作文煩的諸多原因中,我認為最主要的一點是:素材積累得太少,無內容寫。針對這一點,我經常叫學生寫日記,每次作文時,我都帶學生親手去做,親眼去看,親耳去聽,讓他們置身於大自然,置身於活動中,再請學生談談哪些地方最精彩,哪些地方最值得寫,使學生各抒己見,最後讓學生想想如何表達。在四年級(人教版)第一單元學完後,要求學生寫一篇寫景的作文,好多學生覺得沒話可寫,認為自己又沒有瀏覽過什麼名山大川,有什麼可寫的呢?我憑著自己的觀察和積累,尋找著和學生共有的話題。你們常玩的地方在哪兒?好多學生說在離學校不遠的西大壩。這地方我也常去,正值春天,我順勢帶領他們到西大壩一游,去親眼目睹那裡的美景。在觀察體驗時,他們在我的指導下,個個話夾子都被打開了。在觀賞壩坡外的麥苗時,學生不僅說出了眼前的實景,還加進了自己的想像。有的說:麥浪一浪接著一浪,深的、淺的、明的、暗的,不斷地湧向岸邊。他們一路翻滾著,歡笑著,是那樣的活潑,是那樣的頑皮,是那樣的可愛……就這樣學生暢所欲言,從麥苗到小草,從野花到蝴蝶,從小溪到蝌蚪,從地上到天空,學生的互動表達好不熱鬧。這篇寫景的作文,學生不再為無景可寫而發愁,他們寫的大多是景中有物,文中友情。從而把「要我寫」轉變成「我要寫」。使枯燥無味的作文課變得有聲有色,不但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在體驗快樂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作文能力。有教育家說:沒有情感的教學是一種跛腳的教學,語文教師絕對不能把自己裝在套子里。教師的情緒是學生在課堂上活動氣氛的晴雨表,從教師進教室的那刻開始,學生都在關注你的表情、語氣等,如果教師把不愉快帶進課堂並明顯地流露出來,那麼這節課學生總會小心翼翼地應付,學生帶著這樣的心理參與課堂活動,能有好的學習效果嗎?所以老師在課堂中,表情隨意一點,言語風趣一點,學生「放肆」一點,答案「糊塗」一點,當激則激,當喜則喜,當乎則乎,這樣,你就擁有了快樂的語文課堂。當然愉快教學的方法,也不僅限於此。要根據實際情況,結合教材,學生的狀態而定。
總之,一個成功的小學語文教師應在教學中有意識地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並能在教學過程中及時正確的評價每一位學生,使他們善學、會學、樂學,學而忘我、樂此不疲,讓快樂課堂常伴你我他。
Ⅵ 小學語文小論文 如何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動起來
一、密切聯系生活實際關注學生情感體驗。
語文的外延等於生活,語文課程是反映生活的最好載體,語文課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和認識理解課文,探究課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認識,勢必使學生思維活躍,主動思考探究。如教學《走一步再走一步》時,讓學生說說自己遇到過的或正經歷的困難及體驗,說說怎樣處理了?或打算怎樣處理?學過課文後又有什麼啟示?結果學生紛紛講述自己學習中、人際交往中、勞動中、和父母關系處理中遇到的困難及解決辦法,談了學此文後如果重新解決他們會採取的辦法。從而更好地理解了文章遇到困難「化整為零」一步步解決的主旨。尤其對待學習上,他們想到制定短期目標,把不會的內容分成一塊塊、一點點分時期解決的方法。這樣學生理解了課文的情感,學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學以致用嘗試著去解決問題。教學《散步》時讓學生談在家中聽到、看到或經歷的對待老人和孩子的事例,並談個人看法。學生積極講述,既更好的理解了文章又提高了認識。在講《我的叔叔於勒》時組織了一場關於金錢的討論,這個話題和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他們有話說,所以討論時思維活躍,各抒己見,最後達成「金錢」也是一個人成功的標志,想賺錢並不可恥,也不罪過,但要做金錢的主人而非奴隸的共識。總之,溝通和生活的聯系學生都比較積極活躍,他們主宰了課堂。
二、進行比較閱讀,激活思維。
這是拓展思維、活躍思維,培養學生遷移能力的好辦法。學生用已學過的知識解決問題,是他們需要的,在學生意猶未盡時,引入與之類似的課文進行比較研讀也是他們能並樂於做的。樂意和需要都能讓學生動起來,因為二者都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就是喚起並保持學生的注意力」(蘇霍姆林斯基語)。教學寫景抒情的文章可比較句式、修辭、語言風格、觀察角度、景物描寫方法等。如教學《濟南的的冬天》可和《春》作比,引導學生認識到寫作寫景的文章 要選好景物、運用五覺觀察、抓住景物特徵、運用一定修辭和運用動靜結合、正面和側面描寫結合等技法把它恰當的表現出來,一切景語皆情語,濃墨重彩地描寫是為抒心中喜愛贊美之情。學寫人文章就比人物性格、塑造人物方法的異同,如比較《刷子李》和《泥人張》既欣賞了人物形像內斂和張揚不同的個性美又學習到寫人文章的一些寫法。學都德的《最後一課》把它和鄭振鐸的《最後一課》甚至和《小英雄雨來》、《豐碑》、《金色的魚鉤》作比,讓學生總結出寫人文章的寫法。這樣,學生不僅「動」起來了,而且對文章主旨、寫作特點都有了更好的理解。比較閱讀有實效又便於操作,大到文章中心、寫法小到詞句的運用(用置換詞句法進行小方面的比較可鍛煉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范圍很廣。無論哪種比較都可讓學生積極思維。
三、率先示範,做好引導,創造和諧氛圍。
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也是學生探究活動的夥伴,師生互動,課堂交流,共同學習,共同成長,教師既是學習的發動者,又是合作者,轉變角色要求教師樹立合作理念,在合作中使氣氛融洽。有些時候教學中需要教師先嘗試著述說、寫作以打消學生的顧慮,激起其熱情。如教學《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時,我就先講了自己被「欺騙」的經歷,以引出學生的話匣子。講《羚羊木雕》時,我先講學生時代和母親的矛盾沖突,講關於父愛的文章時,我講了自己愧對父親的一段往事,學生一聽老師都能敞開心扉坦言自己的經歷,就不在顧慮重重,擔心同學、老師瞧不起自己的弱點或因為自己做過不光彩的事而難為情了。而後紛紛暢所欲言,完成和同學以及和文本的對話,進而和作者產生思想的共鳴。有時需要教師「不會」。當有學生提出問題而其他同學回答興趣不濃時,我就說,這個問題老師存在疑問,並且還沒釋疑,希望藉此機會聽聽大家的認識。果然,學生的興趣來了,因為他們希望上老師也解決不了的問題。有時需要老師「下水」。講《安塞腰鼓》為引導學生描述一種藝術形式,我先寫了一個東北大秧歌片段。教師這樣做的最終目的是把學生調動起來。
這些做法都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
四、挖掘教材本身魅力,讓學生醉於其中。
用文本自身的力量吸引學生,讓他們在煥然一新的感覺中「動」起來,進而精神為之一震,積極思維,不吐不快。如教學《孫權勸學》一課,教學快結束時,讓學生談啟示,學生思維單一,思路狹隘,局限於學有所成,再忙也要學習的認識上。我引導學生:從文中可看出呂蒙和魯肅非常熟識,但蒙學有長足進步時,肅才決定與其深交,這一點給你什麼啟示?人以群分,志同方能道合,要想結交儒雅飽學之士自己先變成同類人,生活中,你想和哪些人做朋友,成功了嗎?為什麼?學生或微笑或皺眉或嚴肅或活潑,心領神會者有,面露慚色者有。我敢肯定他們被觸動了,思考了,審視自己了,提高了認識。講五柳先生傳時幽默自嘲的寫作風格,是這篇文章的魅力之一,我就先下水示範,「我雖長得淑女,但天生嗓門亮,被譽為班上的擴音器;上課溜號,被老師叫起來多半雲里霧里;天生一雙大眼,好不幸,視物如霧里看花,不放上兩片玻璃,就看不清前途……」學生興起紛紛下筆,幾分鍾後佳句不乏,「我姓陳名赫鵬,同學們取其諧音,常叫我車棚」;「我身材窈窕,性情沉靜是班裡的|『淑男』」;「吾性愛踢足球,但被稱為臭腳」等。選入教材的課文多是文質兼美的,文本魅力,是需老師去發現,而後引導學生一起去挖掘的。這樣才便於學生動起來,向45分鍾要效益。
五、重視學生的意見和見解,於爭議處順水推舟,引領學生超越文本,進行有效的課堂生成。
課堂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預設無論多麼充分也難以預測出現的形形色色的問題和事件。當學生出現爭議時,教師要迅速判斷爭議的價值,及其可生成的學習內容,讓學生進行更廣泛和更深刻的思考,得到更豐富的收獲。讓課堂那不經預設的生成化為有效的教學資源。例如筆者執教《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時,當學生紛紛發表意見贊同孟子的逆境出人才(生於憂患)並舉例佐證時,一個學生小聲說「那也不一定」。我順勢引導「『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平靜的湖面煉不出精悍的水手,生活的安逸造就不出時代的偉人』,古今中外無數人的成功證明了孟子的『生於憂患』;烽火戲諸侯的幽王,貪圖享樂的隋煬帝,樂不思蜀的劉禪等也證明了「死於安樂」。但孟子還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對於他這個逆境成才,順境亡身的看法,有同學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你怎麼看呢?結合生活實際談。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打開了,從語文聯繫到生活,從當代聯繫到古代,甚至想到周圍家境好壞不同的同學的學習情況,最後我們師生達到共識:貧窮是一種財富,但未必人人都把它當成財富;苦難是一所大學,但未必人人都能從中成才。環境的影響至關重要,但自身還是最重要的,內因決定外因。條件好了,生活富裕了,有錢並不是罪過,能吃大米白面、山珍海味,你偏吃糠咽菜,能穿「李寧」、「耐克」,你偏穿麻衣布鞋?關鍵是自己要有遠大理想,並堅守、奮斗。布盧姆說「沒有意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其為藝術」。有生成的課堂才能讓學生更好的動起來。
六、適當的進行等待是必要的。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思維是語言的內核。說到底語文課堂實質是學生靈動的思維場。學生靈思飛揚,智慧生成不盡需要觸動、激發,還需要時間,思維動起來,智慧生成得有過程。有時語文課堂上學生「動」不起來,是老師沒有必要的等待。一個問題提出來,甚至話音剛落就讓學生回答;有時學生都沒聽清問題;對於討論,呈現問題後馬上讓學生嘰嘰喳喳沒有個人思考,小組討論進行不到一分鍾,教師就說討論好了嗎,誰先說,一時冷場;一篇較長課文,只給學生兩三分鍾自讀或一篇課文學生只讀一遍就開始整體把握、內容探究。學生哪有思考的時間呢?沒有思考哪來的思想觀點?沒有思想觀點哪來積極主動的課堂表現?只有給學生時間想,待學生有了對問題的譜之後,討論才會真實有效,產生思想的碰撞,智慧的火花。還有學生回答闡述觀點時,一時語塞不僅需要教師一個微笑,更需將微笑延長幾秒。這些都是必要的等待。語文課堂教師要耐心等待,給學生一定時間靜心讀書,安心思考、真心想像,以便他們聯系生活,溝通課內外,溝通現實世界和網路世界來實現自主學習。讓課堂成為思維活躍,表達精彩的學生思維和語言雙發展的,又「活」又「實」的好課堂。
當然,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動」起來,得充分備學生,是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既是新教學理念的要求又是一種較高的教學藝術效果。對他的探究應該是無止境的,怎樣才能更好的讓學生「動」起來,發揮其主體作用,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精彩有效,還有待各位教育同仁進一步研究探討。
Ⅶ 怎樣活躍小學語文課堂氣氛論文
的課堂氣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真正做到教師只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如何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呢?
一、精心設計課堂導入,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內容很豐富,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導語時首先要考慮如何激發學生對這些課文的學習興趣,能喚起學生的注意力,拓展學生的思維跨度,使學生處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憤」、「悱」之中。一段有趣的導入語、一個吸引人的小活動,不僅能夠讓學生從課間的活動中進入學習狀態,使他們集中注意力,而且能夠激起學生的學習慾望,使他們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課堂教學的內容,巧妙地導入,這樣便能在極短時間內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為新課作情感鋪墊。 [本文轉自:www.dylw.net]
比如,在教學課文《富饒的西沙群島》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一些關於西沙群島的圖片,圖片內容包括五光十色的海水、各式各樣的珊瑚、海參、大龍蝦、成群結隊的魚、有趣的海龜、棲息在茂密的樹林中的各式各樣的鳥。在播放圖片的過程中,教師在配上悠揚清新的音樂,使學生沉浸其中,在視覺和聽覺方面都獲得美的刺激,進而使他們進入到一個如詩如畫的境界。之後教師可以提問學生:「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地方嗎?想去這個地方看看嗎?接下來,老師就帶領同學們暢游這個美麗的地方。」這樣,有豐富多彩的圖片和優美的音樂做鋪墊,再加上教師的適時引導,學生很快進入了課文學習中,而且學得很主動、很認真,課堂氣氛也很活躍、和諧。
二、引入游戲活躍氛圍,寓教於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游戲改變了以往學生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教師不是用說教去教育學生,學生不再用死記硬背來學習。通過游戲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參與能力,學生在游戲過程中受到啟發,獲得親身體驗,寓教於樂,讓教育的知識性和娛樂性完美結合。小學生天性好玩、貪玩,對於游戲有很強烈的興趣。陶行知說:「學生有了興味,就會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學與樂是不可分離的。」因此,教師將學與游戲結合,學生對喜歡的東西學得就快,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游戲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情感,促使他們快樂、有效地學習語文,增進知識。
教師在課堂創設游戲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情況來選擇,用生動活潑的形式,恰當的手法表現出來,讓學生真正地體會到其中的樂趣。教學中我們常採用的游戲有以下幾種:①找朋友。教師用卡片製作成相對的正反義詞、漢字組合、拼音的生母與韻母等,讓學生拿著其中一張去找另一張。一學生說:「找呀找,我的好朋友在哪裡,誰是我的好朋友。」與其他學生的卡片對上了就說:「我是你的好朋友。」找錯了就說:「錯錯錯,趕快去找好朋友。」②逛超市。教師讓學生把搜集到的標有漢字的商標、廣告和自製的卡片放在桌子上,學生分組去的櫃台逛,比比誰的收獲多。游戲要求學生能正確讀出桌上的識字材料,這個游戲檢查了學生的課外識字情況,又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③猜猜猜。讓學生看動作猜詞語,看口型猜字母,講故事猜謎語等。 [本文轉自:www.dylw.net]
三、適時對學生進行點撥,喚起學生的學習慾望
如果教師能把掌握的廣博的科學知識靈活地運用到課堂中去,具體分析和機智處理教學系統中的各種因素,學生就會由對教師講課的贊美上升到對教師的敬佩,進而發展到對教師所教學科的熱愛。因此,有經驗的語文老師上課時總是用知識牽動學生的心弦,使他們「課始開,興即來;課之中,興更濃;課結束,興未輟」。讓語文課充滿激情,時刻牽動著學生的心靈。生命,因為激情而更美麗;語文教學,因為激情而更動人。一篇散文,一首古詩,一句名言,哪個不具有情感呢?教師正是這些知識文化的傳授者,任何一節課無不需要激情的支撐。要想教好語文,教師首先要充滿激情,自己先融入作品中去;其次要讓自己由一個「教書工匠」向一個「演員」過渡,用高超的「演技」來征服學生。充滿激情的高超演技無不讓學生聚精會神、情緒激動,這樣的課堂氣氛又如何會沉悶呢?在語文學習活動中,積極的情感能推動學生知識的掌握和智力的發展,教師要用充滿感情的語言去喚其真情,呼其熱情,激其豪情。
四、創設懸念引發課堂氣氛
教學不只是單純地知識傳授,需要教師講究教學藝術和技巧。尤其是語文作為一門文學性的學科,更容易設置興趣點,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巧妙地設置懸念,用懸念引起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產生探究的慾望。傳統教學中,教師在唱獨角戲,下面的學生靜如一潭死水,被動地接受知識,缺少師生互動,課堂氣氛沉悶,導致了教與學被割裂開,處於對立面,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師必須改變這種傳統的教育觀念,建立活躍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教師可以設置一些有趣的,帶有挑戰意味的,懸念式的情境,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讓課堂氣氛活潑起來。學生在懸念下產生認知矛盾,對疑問有了探究的慾望,自覺地去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讓學生大膽發言,組織討論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激發了學生的思維,碰撞出靈感的火花。
比如,在學習《蛇與莊稼》一文中,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同學們,蛇和莊稼本來是兩種毫不相關的東西,本篇課文為什麼把蛇和莊稼聯系在一起呢?這樣學生就會認真閱讀課文,並且從文中尋找答案。又比如在設計《草船借箭》一文時,教師針對課文中的主要人物以及故事情節的發展,可以故弄玄虛,把課文變成一個有趣的、情節緊張的話劇,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抽絲剝繭地分析課文,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礎上,設計出具有趣味性和刺激性的教學方案,以提高學生的興趣。為此,教師可以如此設計本課的教學思路。
五、合理設置教學提問,增加學生學習自信
在低年級的語文課堂上,真正要解決的關鍵問題通常只有那麼三到四個,這些問題也常常是只有少數學生能夠回答得完全正確的。當學生給出的答案不是那麼准確時,不要批評,可以贊揚他的某一個觀點,也可以表揚他積極舉手回答問題的態度,以免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一節課不可能只由三到四個問題引導教學,這時,就需要教師充分了解班上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根據大多數學生的基本情況結合教學內容進行提問,這樣,可以給更多中等偏下的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這個時候,針對他們的回答給予及時的肯定,讓他們感受到解決問題的快樂,真正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
例如:《一次比一次有進步》這篇課文,「小燕子一共去了菜園幾次?燕子媽媽是怎麼對小燕子說的?小燕子是怎麼回答媽媽的?」這些是學習課文的關鍵問題,但除了這幾個問題,我們還可以問學生:「生活中,你的媽媽是用什麼語氣跟你說話啊?」幫助學生揣摩朗讀課文的語氣,還可以問:「你家的菜園里有哪些你認識的蔬菜?」讓學生可以結合生活學習課內知識。總之,盡量將問題細化、階梯化,使問題更具啟示性,同時又可以兼顧班級整體水平,讓每個學生都找到解決問題的快樂所在,這樣的課堂氣氛是最和諧的。
六、教師的地盤學生做主,給學生展現自己的機會
說起課堂教學,大部分人腦海中浮現的畫面是教師站在講台上傳授知識,學生坐在講台下認真傾聽。一直以來,講台都是教師的地盤,教師站在上面「發號施令」「指點江山」,主宰了整個教學活動。實際上,小學生都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都有巨大的潛能,他們不但有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慾,而且喜歡表現自己,有較強的表現慾望,語文教師應根據學生的這些特點,為他們創造獨立思考、互相交流,以及展現自己的機會,以此來訓練學生的想像力和發散性思維,以及自主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展示自己才能的過程中,能夠得到同學和老師的認可,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能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進而促進了活躍課堂氣氛的形成。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學會把課堂還給學生,把講台交給學生,即把話語權交給學生,這是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有效手段,也是活躍課堂氣氛的一種方法。此外,把講台交給學生,也能夠使教師對學生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認識和了解,能及時發現他們在學習中表現出來的亮點和不足,並給予相應的鼓勵和引導,進而促進學生的更好發展。
Ⅷ 如何讓小學生數學課從熱鬧變為高效論文
一、備好每一節課是實施數學高效課堂的前提。
教師如果沒有備課就走上講台,就如一個沒帶武器上戰場的士兵一樣心慌。教師對於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等不能做到心中有數的話,又如何能上出一節高效的課呢?數學教師不但要備課,還要花時間深入鑽研教材,緊緊圍繞課題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做到「兩個吃透」,吃透教材、吃透學生。數學高效課堂的「精講多練」,也為數學教師的備課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即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讓其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最佳的效果。另外,對於新課標教材,可以挖掘的東西很多,我想一冊教材即使以前教過,再教一遍又能挖掘出不同的東西,得到不同的體會,獲得新的收獲。因此,數學教師要想把「高效課堂」這艘船開好,就必須揚好「備課」這張帆。
二、提高預習的質量和用好學生預習的結果是實施數學高效課堂的法寶。
要想提高數學課堂效率,光有老師認真地准備還不夠,還必須把學生也帶進來。這就是布置學生預習:一是針對預習的內容,看看那些能看得懂的,能理解的;二是找一找預習內容中看不懂的,把它做上記號,三是對於預習的內容,還有什麼想法的,也把它記下來。這樣讓每一個學生學會劃歸的思想,把未知的問題轉化為已知的知識來求解,面對新知識之前都有一個充分的知識與心理准備。課堂上學生會講的讓學生講,學生會做的讓學生做,學生能完成的讓學生自己完成,課堂教學的重點就放在學生存疑、模糊的地方,使教學過程做到有的放矢,既提高了數學課堂學習效率,又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三、關注每一位學生是實施數學高效課堂的根本。
有句話說得好:「課堂是學生表現的地方,不是老師表演的地方。」一節課的教學設計再好,教師講得再精彩,如果學生不能真正的參與其中,那算不上是高效的課堂。一些示範課給了我很大的感觸,課堂上老師關注班上的每一位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課堂上老師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從不迴避任何一位學生提出的問題;課堂上老師對學生恰如其分的評價,給了學生學習的信心和動力。回顧我們的課堂,回答問題更多的是中上層學生,所以中上層學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教師更多的關注,而後進生相反的就變得無所事事,最多也就推一步走一步,教師如果不推他也就不走了。課後,教師還得花更多的時間來輔導後進生。教師越逼得緊,學生越不想學,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因此,要使數學課堂更高效,教師應關注每一位學生,承認其基礎的差異,讓他們在參與中學習,在肯定中學習,在教師的鼓勵聲中學習,從而獲得學習的樂趣。
四、精講例題、騰出時間讓學生多做課堂練習是實施數學高效課堂的保證。
練習是獲取數學知識的有效手段。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曾經出現這樣的現象,上完課後感覺課上得挺順利,課堂氣氛也空前的好,學生也能配合老師的教學,效果應該不錯。結果大出所料,家庭作業質量及其差。歸根結底在於課堂上學生沒有通過充分、有效的練習來鞏固新知,教師不能通過課堂練習反饋來查漏補缺,及時調整教學過程,所以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那如何提高課堂練習的有效性,「數學高效課堂」課題中對於學生分層設計練習的觀點為我們有效地設計練習指明了方向。在教學環節我們應承認學生的差異,在練習的設計上我們更應該承認學生基礎的差別,因材施教地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練習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得到應有的發展,為數學高效課堂提供最好的保證。
Ⅸ 如何讓語文課堂活起來教學論文
一、在朗讀教學中讓學生學會朗讀
所謂的朗讀,是一種作聲的閱讀,是經過大腦指揮口、耳、眼將翰墨轉化為有聲語言,變更口、耳、眼、腦等器官一起加入的龐大的頭腦活動歷程。
作為語文教師都明白,文本之真之美生成於朗讀教學之中,尤其生成於朗讀之中。朗讀是一種閱讀方式,也是一種閱讀的手段。即通過朗讀來疏通文字、理解和記憶文章要義。但有些老師還是會不自覺地講,並且講多於讀,這樣學生朗讀的時間就沒了保障,朗讀的質量,就存在著一些問題。具體的一些表現有:有時學生在教師的要求下,經過若干遍的朗讀感悟之後,仍然讀不出課文人物或作者的感情色彩,朗讀效果乾巴巴;有時教師對學生朗讀的指導普遍表現出空泛或應付的現狀,缺乏實效性的特點。教師的要求經常只是籠統的要讀出感情或把感情讀出來,而沒有就如何讀出這種感情提出具體的指導。教師對於學生朗讀的評價只是大多泛泛地說,好,他讀得真有感情,或者讀得真好,大家鼓鼓掌!其結果是,學生對於怎樣讀才算有感情或好至多隻能形成一些朦朧的感受;有時教師要求學生大聲地自由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結果,整個課堂果然是書聲琅琅,非常熱鬧。但學生是否能夠控制自己的朗讀過程則很難說。往往到最後就從自由讀演變成了不規范的齊讀
從朗讀這一原理來看,朗讀不光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文章內容的明確,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學因素,而且可以作為培育學生頭腦的重要途徑。學生的頭腦本事強了,他的概括本事、表達本事、構造語言的本事也就自然而然地強了。這些本事作用於語言上,學生一定會說得趨於簡明、流通、連貫、得體、有條理,同時,如果學生經常性地朗讀,其效果一定是熟能生巧。表現在語言上,學生就能漸漸取得發音清楚、音量適中、熏染力強的效果。一般說來,朗讀本事強的學生,他的口頭表達本事也通常比較強。這也驗證了朗讀能夠促進學生語言本事前進這一點。
以下是我的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調動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興趣會激發起無窮的潛能,興趣的培養又是多途徑的。在朗讀課文時,可以通過創設美好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的興趣,從而達到激發「讀」的興趣。
如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教師可以一邊展示灕江兩岸秀麗風景,一邊動情地范讀,為學生解說畫中的風光,待學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優美意境中時,再對學生說:「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甲天下的灕江上,乘著木筏,欣賞著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誦家來上一段就更好了。」這一招非常有效,課堂上立刻洋溢著活躍的氣氛,同學們懷著愉悅、輕松的心情展開朗讀,第一次試讀就讀得有點有聲有色了。
2、讀悟結合, 相互促進
朗讀指導不能孤立地進行,要與理解課文有機結合起來,做到讀中感悟,悟中促讀,兩者相輔相成,使學生從課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讀時自然地表達出來,做到以情帶聲,以聲傳情。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我們細讀作品,就會感悟到:在小女孩的悲慘命運中也融化了作者的感情,滲透著他自己的生活遭遇。作者把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所感受到的辛酸、痛苦和憎惡,通過小女孩的命運抒發出來,使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融為一體。教學時要使這種強烈的感情注入學生的心田,產生共鳴,使其自然地感受到親切愛憐、壓抑、憤懣以及含蓄、深沉的基調。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感情朗讀。
3、朗讀示範, 有法可依
我們提倡「多讀」,並非放任自流地讀。教師可以在朗讀技巧上作必要的示範指導,無論放錄音還是教師范讀,都要根據課文的特點來確定示範的時機,教會學生處理重音、停頓,恰當運用的語氣、節奏、音色等,對一些比較難讀懂的文章或古詩,可以一開始就以示範引路,這樣可以降低難度,放緩坡度。一般來說,當學生無法達到朗讀要求或者是學生的朗讀出現偏差時,教師可以范讀,如:你們聽聽老師這么讀,想想為什麼要這樣讀?聽老師用不同的方法朗讀課文,幾種讀法中,你們最喜歡哪幾種?為什麼?……這樣的提問必然引起學生的注意,引起他們的思考,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能在教師的范讀中學到具體可感的朗讀知識和技巧。
4、多種練習, 讀有提高
朗讀技巧的自覺掌握和運用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反復的、多種形式的朗讀中進行訓練。為保證每節課每個學生都有朗讀的機會,設計朗讀的形式也要為全體學生服務。可採用齊讀、個別讀、小組讀、分角色讀、教師引讀、個人自讀、同桌互相檢查讀、四人小組評議讀、開火車輪讀等形式,為學生提供朗讀的機會。同時,課外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朗讀活動,為學生創造廣闊的朗讀環境。如舉行朗誦比賽,讓學生自己選擇文質兼優的課文片斷或詩歌進行配樂朗誦表演,當場評分、獎勵。
總之,激發興趣,調動學生讀的積極性;有效指導,提高學生讀的技巧;合理練習,鞏固學生讀的實踐……使讀書訓練因素有效整合,讓學生盡可能地獲得朗讀的技能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