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提升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 .但目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低效性, 降低了科學課堂教學的效率.有效的科學課堂教學即通過課堂教學, 引導學生經歷探究活動的過程, 掌握科學知識, 學習科學方法, 發展科學精神, 培養科學態度.如何提高小學科學課堂的有效性, 這就要對其進行理性思考, 採取一些措施對策, 以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水平.\x0d〔關鍵詞〕小學科學 有效性\x0d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 以及社會、 家長對學校的殷切期望值不斷提高, 努力提高教學效率是我們每個教師的責任, 也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從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實例中, 我發現不同的教學方法會產生不同的教學結果, 這種現象引發了我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思考: 科學教育怎樣才能使學生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 樂於探究, 熱愛科學, 形成尊重事實、 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 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去解決自身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科學課在新課程改革的實踐中如何實現向 40 分鍾要質量這一目標?大量的成功教學案例已經證明, 課堂教學質量的核心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那麼, 呢?\x0d1 制定切實可行的三維目標,牢牢把握課堂教學的方向\x0d教學目標是人們對教學結果的一種預約, 既是教學的出發點, 又是教學的歸宿.因此,為每一節課制訂切合實際的教學目標,使每一節課都有明確清晰的教學方向, 這是提升教學有效性的前提.如在教學三下冊《磁鐵》 這一單元時, 從第一課時 「我們知道的磁鐵」 的教學中發現, 有一個班級的學生在以前的興趣課里已經接觸過了磁鐵, 對磁鐵的相關知識有了比較多的了解.因此, 在接下來的的「磁鐵的兩極」 、 「磁極的相互作用」 等教學中, 我及時修正了各課的教學目標, 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培養學生有計劃地做實驗、 分類整理實驗證據找出規律等邏輯思維能力和體驗認真實驗、 收集證據, 根據證據尋求結論等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上.從整個單元的教學的效果看, 正是由於目標的制定體現了科學探究的主體性和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 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和熱情,較好地完成了本單元三維目標的達成.\x0d2 通過有結構的教學材料,引領探究活動緊扣教學的重、 難點\x0d材料是科學課探究活動的依託, 有結構材料的組合, 既要揭示與教學內容有關的一系列現象, 體現教材的科學性, 又要符合學生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 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 還應從趣味性、 基礎性、 實踐性原則出發, 同時要盡量排除無關的干擾因素, 引導學生集中注意力.使他們能發現問題, 形成合理的假設, 明確研究活動的目的, 確定研究活動的程序與方法.例如教學 《比較水的多少》,有一位教師為了讓學生能用更多的方法去比較水的多少, 給學生的探究活動准備了大量的實驗材料, 包括天平、 秒錶和漏斗.但由於教師忽視了對材料結構性的研究, 上課時, 學生把注意力都集中到了用天平和用秒錶、 漏斗來比較少了多少了, 不但費時費力, 還完全偏離了目標要求; 而在另一次的研究課中,教師提供給學生的材料,除了盛水的容器外,只准備了幾個果凍殼、一個圓柱形杯子和一支簽字筆.這組材料的出現, 不但馬上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問題的核心即同一標准上, 引發學生去積極思考, 而且為第二部分內容 「量筒的認識」 起到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和遷移的作用, 較好地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因此, 教師通過呈現有結構的材料, 可以讓學生更清楚地了解本次探究實驗的目的是什麼, 要用到哪些材料,如何使用這些材料,實驗過程中要重視對哪些現象的觀察, 以及在實驗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 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參與探究實驗的興趣, 更能提高探究實驗的科學性和有效性.\x0d3 培養科學探究能力,幫助學生完成對科學概念的自我建構科學課的學習過程, 一般是先觀察現象提出問題、 再進行實驗取證, 經過分析、 歸納等抽象思維形成概念和規律, 然後再回到實踐中去進行檢驗和運用的「實踐—— —認識—— —再實踐—— —再認識」 的過程.其中分析、 歸納過程是學生邏輯思維的過程, 也是提升科學探究有效性的關鍵, 教師要特別注意引導與培養.通過教師引導和有深度的交流討論等方法, 使每個學有所得的感性認識更加豐富和完整,並將此提升為理性認識,形成對科學知識的自我建構.如六上科學《增強抗彎曲能力》 一課的教學, 在對 「形狀與抗彎曲能力」的實驗研究中,教師通過:「同學們,通過推測形狀改變可以增強材料抵抗彎曲的能力,下一步你們准備怎樣研究?可以折哪些形狀?估計哪些形狀有較好的抗彎曲能力呢? 怎樣進行測試? 」 等一系列問題的交流與討論, 可以讓學生在接下來的實驗操作中更好地把握住觀察的重點, 更好地控制相關變數,使實驗方案更具有科學性、 准確性和可操作性.實驗操作結束後, 又通過 「觀察測試的數據, 與沒有折的紙進行比較, 你發現了什麼?說明了什麼?」 的研討與交流, 引導學生進行多方面、 深層次的思考, 從收集、 整理、 分析數據的過程中, 把學生的形象思維轉化成抽象思維, 從現象到本質, 從感性到理性, 讓學生切切實實經歷知識的構建過程, 提高了科學探究能力和教學的有效性.\x0d總而言之, 有效的科學課堂應該是拓寬了學生思維的空間,喚醒了學生沉睡的潛能, 開啟了學生幽閉的新智,
㈡ 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活動中如何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
有效教學是指通過教師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它要面對的問題是什麼樣的教學是有效的、高效的、低效的、無效的?教學有沒有效,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教學內容或教得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沒有學到什麼或學得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的唯一指標。小學科學課程標准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中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這意味著小學科學教育的教學策略將由重「知識」傳播向重「學生發展」轉變,由重教師的「教」向重學生的「研」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科學課堂因此呈現出新的特點。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轉變我們原來的教學思想,探索出一條適合科學課教學的新路子,提高我們教學的有效性,是我們每個教師都要思考並付諸行動的重要事情。下面我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淺想法、做法。一.良好的課堂紀律是教學活動有效的前提科學課堂中,特別是觀察、實驗課,面對眾多新鮮的器材、實驗材料,學生都有一種好奇與沖動。表現在:有的學生爭搶儀器、爭做操作,隨意擺弄器材,只顧玩,忽視了要研究的問題。有的學生總是爭著動手,不願做記錄、觀察。這充分體現了學生愛玩的天性。良好的紀律是教學活動有效的前提,課堂中我們發現學生有「偏離」現象,我們應該及時給以提醒,維持好課堂紀律。在平時教學中逐步與學生建成約定俗成的習慣,貫穿於活動的始終。我們也可以從小組人員搭配和評價上去改善。小組人員合理搭配。把不同能力、不同特長的學生分在一組。如動手能力強的、觀察細致的、好記錄的分在一組,讓其各展所長、各盡所能。同時可以把小組分的小一些,如兩人組可以滿足學生愛動手的心理。注重實驗活動全過程的評價。把從明確步驟到交流所得都納入成績的范圍。讓學生重視每一個環節。這樣就可以杜絕爭搶儀器,影響活動氛圍,沖淡思維集中度,浪費時間的情景發生,提高科學實驗的效果。二.讓課堂生活化《科學》作為課改中的一門新課程,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學生的興趣出發,選擇他們喜聞樂見的內容來研究,顯得更具有生活性、實踐性和知識性,這樣能調動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情,促進學生關注生活、增強生產生活中科學的意識。從而讓他們從生活中學到科學知識,初步懂得一些科學原理,為今後的生活和學習奠定基礎。自然科學課教學應該將課堂與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這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讓生活課堂化,讓課堂生活化,引導學生把自然科學知識應用到學生的生活實際去體驗和感受,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自然科學來源於生活又是解決生活問題的基本工具,達到科學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目的。我們科學課的教學就是要讓學生感受到自然科學源於生活並且無處不在,使學生的學習與日常生活緊密相聯,讓學生們懂得學習自然科學就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更好地體驗生活。例如在教天氣這一單元時,我首先讓學生觀察水,大家都知道水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和常用的資源,學生對水有著豐富的感性認識,但水有哪些基本的物理性質呢?比如水的顏色、氣味等等學生沒有充分的理性認識;在生活中水的各種形態(比如冰、雪、雨、雲霧……)學生在生活中都親自感受過,但它們是不是水?它們是怎樣形成的?蒸氣能直接變成冰嗎?這些問題就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也成為科學課課堂自主探究的主要內容。再如:聲音是學生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在教學聲音這一單元時,我這樣設計教學:利用橡皮筋和木版製作的能發生的木版,通過游戲激發興趣,然後通過實驗找出聲音的存在並適時提問: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都聽到了聲音?這時將課堂實驗與生活實踐有機的結合起來,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感受到聲音是無處不在的。從而達到在生活中學習,通過學習更好的認識自然、認識生活的目的 三.科學課課堂是開放的科學課程的開放性,表現在時間、空間、過程、內容、資源、結論等多方面。即科學課不受課時的束縛,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課外去探究、去發現;科學不受課堂的束縛,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向校園、家庭、社會和大自然;科學課的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學資源強調豐富性、多樣性;科學課的結論可能不是唯一的。例如:在教授有生命的物體一單元時,我安排了這樣的前奏:讓學生在家長帶領下課前通過調查「動植物生活的環境?」「動植物所具有的共同特點」「動植物生長需要的條件」「影響動植物生長的原因?」等等,讓孩子們走進大自然,再把對大自然的認識帶到課堂中來。通過各方面的課前調查和課堂上的匯報、討論與思考,孩子們對大自然有了比較豐富的、系統的認識。再如:教授溶解一單元時,我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讓他們思考:「你們知道什麼是溶解嗎?」引發了學生們熱烈的討論,同時激發起學生的思維,所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對溶解一詞進行了各種猜測。孩子們各抒己見,活躍的思維引發探究的興趣。那麼他們的猜測究竟對不對呢?我利用課堂的演示實驗,讓學生觀察溶解的現象,通過找出不同的溶解現象和各種物體在水中的變化,學生會帶著濃厚的興趣去思考、探究:學生把帶來的麵粉、鹽、糖、味精、沙子放在水裡,結果發現有的溶解了,有的沒有溶解,還發現溶解的快慢也是不一樣的,在實驗中學生知道了溶解的現象。通過這些實驗,孩子們興奮的交流著彼此的收獲。在這樣的教學中,我也充分體會到了著名改革家李希貴先生的名言:學生的潛能像空氣,可以壓縮於斗室,可以充斥於廣廈,你給他多大的空間,它就有多大的發展。但科學課程的開放也會出現教學時間不夠及組織教學比常規教學難掌握的矛盾。教學的開放性使學生有機會在生活中探索及認識,但在課堂教學中會遇到怎樣用有限的教學時間去認識新鮮事物、了解新鮮事物的矛盾,所以開放性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求教師更具有責任心和事業心,在課前更加充分地備好課,准備好哪些問題讓學生在課前到生活中去認識現象、去搜集數據,或引導學生課前、課後去圖書館、博物館、網上收集相關資料,擴大視野,這樣開放式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課堂教學上體現開放性,也要教師充分利用校園資源、教具、實驗材料,有目的地組織學生探討、認識事物。教學中設計的問題要有針對性,范圍要小,不能空泛;要有童趣,不能太深、太專業化,避免科普化傾向,這樣才能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完成認識新鮮事物的目的。四.課堂中要充分體現學生自主性在科學學習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性,發揮他們的能動性,讓他們在參與科學探究活動中,自己提出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自己動手搜集各種資料,開展調查與實驗、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釋或結論,自己寫成研究報告,並進行表達與交流。只有他們親自去做,去觀察、去探究,才能使他們學會科學的探究方法,真正發展他們的能力,才能使他們體驗成功的樂趣、理解科學的含義,真正做到「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例如製作指南針一課,孩子們對這個活動的興趣顯然很高,提出了很多想研究的問題,比如「指南針的結構是什麼?」「指南針的作用是什麼?」「怎樣製作?」我及時引導孩子們想研究問題的好奇心,確定製作的方法、順序,設計製作的方案,自主進行研究,最後得出各自的結論,充分體現出學生是探究的主體,從而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在自主學習時,首先必須最大可能地創設讓學生參與到自主學習中來的情景和氛圍。應該明確在自主探究學習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引導者、組織者。在提出問題時不能因為學生答不上來,教師一著急就直接告訴學生答案,教師應冷靜地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學生實驗不成功,教師不能立即去做給學生看,而應組織學生分析問題出在哪裡?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要捨得花時間,讓學生多動腦「想一想」、多動眼「看一看」、多動口「說一說」、多動手「做一做」,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開發學生的情感、思維、操作等潛能,激發學生創新的火花。其次,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對同一個問題可能會得到許多不同的結論,事實上結論有時也不是唯一的。比如當學生的答案不統一時,這時老師不能簡單地加以肯定和否定,應該進行有理有節的引導。因為科學課學習主要在於學生的參與,在於過程的學習,而不是結論的學習。因為學生年齡較小,他們現有的水平、現有的能力不可能完整地或較順利地去完成一個課題。他們怎樣去研究,他們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都會出現問題,老師不可能面面俱到,把什麼問題都解決。但是他們在做的過程中,腦子中會有很多的問題在進行思考,這對學生來說就是收獲,所以我們強調的是學習的過程。五.搞好合作交流「學會共同生活」已成為現今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合作學習也成為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在學習中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克服困難、取得成功,這對於形成師生平等協作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潛在的創造力起到重要作用。科學課中有大量的觀察實驗多是以小組形式進行,很多課題依靠個人是不能進行操作的,這樣就提供了學生討論交流、共同操作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之間的活動一定要依靠團隊合作來進行。在課堂實驗中,我要求學生之間相互合作,分工明確,通過大家的集體合作,最後一起討論結果,這樣充分利用每個孩子的潛能,使實驗的成功取得了保證。在合作探究中,孩子們不僅認識到集體的力量和智慧是多麼強大,而且學會了分工解決問題的方法。每個小組中都有這樣的現象:有的同學思維敏捷;有的同學有豐富的語言表達能力;有的同學動手能力強……,所以在實驗中就可以取長補短,互相幫助,充分利用組內同學的長處來完成研究課題,從小組活動中學會合作,共同獲得成功。六.適時激勵評價課堂中對學生適時適當的激勵評價是提高教學效果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內容。適當的評價能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心智健康發展。課堂上我們要注意尋找和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學生遵守紀律、學生操作正確、有好的想法或講述道理充分,哪怕只有一個操作步驟正確,我們也應該通過語言、手勢、表情等對學生進行鼓勵,使學生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一次,我在教學《馬鈴薯在水中的沉浮》一課,有一個學生平時不怎麼愛科學課,還經常搞小動作,這次他聽得特別認真,我表揚了他。他很高興,他說他有一個想法,把馬鈴薯放入糖水中一定會浮。我又表揚了他,說他想得好。當堂通過實驗驗證了他的想法,同學們給他熱烈的掌聲,此後每上科學課他都非常認真,還積極發言。以上是我對科學課課堂如何開展有效教學活動的一些粗淺做法及認識。 新課改精神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嶄新的更高的標准,要求我們研究如何促進學生學習方式向好的方向轉變,如何讓自然科學課堂教學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如何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合作學習能力得到最大地提高,這一切都是為了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最終的目標是使學生得到更快、更全面的發展。
㈢ 如何實現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農村小學科學課教學的現狀是:專業教師缺乏,開設的課時不足,學生動手實驗的器材幾乎沒有.在這種狀況下,我作為一名小學的科學教師,始終著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從事了幾年的科學課教學,在「有效課堂教學」理念的支撐下總結了一些經驗,得到了一些啟發.那麼,究竟如何實現小學科學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覺得應該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一、巧妙創設問題情景,激起學生探究的慾望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的起點.一個好的問題,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能夠引領學生主動而積極地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要使學生產生「真實問題」,創設情境是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徑.不管問題由教師提出還是學生提出,重要的在於提出問題的環節能不能激發起學生的興趣,能不能使他們有好奇心,能不能產生探究的慾望.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我認為從幾方面來引導學生參與到學習中去:一是言語導趣.語言是師生傳輸教學信息的第一載體.准確精練、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能如一首好歌撥動學生的心弦,不僅能准確地傳遞教學信息,而且能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教學的預定情境.二是懸念導趣.新穎、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能使學生產生懸念,誘發學生探索、求知的慾望.在教學中常常設置問題,特別是把科學與豐富多彩的生活展示給學生,從而引起他們的激動與興奮.三是實驗導趣.色彩鮮艷的畫面、具體生動的形象、活動多變的事物、奇異罕見的現象,最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而科學實驗更能起到這樣的作用,因此充分利用實驗是我用以激發學生興趣的常規武器.在教學中我針對學生主觀特徵及教學內容的特點,想方設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變被動為主動.如在教《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時,我演示了在兩杯水中分別放入一個馬鈴薯,有浮、有沉的現象.學生馬上被這奇怪的現象吸引住了,從而不由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去.四是情景導趣.在科學課上,我們有時需要有意識地創造生活情景,以喚起他們的生活體驗.當科學探究融入學生的生活中時,學生就會油然而生一種親切感,其探究的慾望和自信也就更為強烈.二、扎實引導學生做好每個活動,實現探究的最大效益借鑒西方科學教育的「動手做」思想,小學科學教材(教科版)每一課都設計了一個個的「活動」,教材安排的意圖是通過學生動手、動腦,通過實驗觀察對比,自己得出科學結論.在目前活動器材缺乏的情況下,教師要克服困難,創造學生開展活動的條件,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個「活動」,就會產生良好的教學效益.幾年來,我自製科學教具達到80多個,解決了學校教學資源不足的問題,使得每節科學課學生都有活動的物質材料.三、善用激勵評價機制,確保學生的成就感科學課程的教學評價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因此評價就不能僅在學習過程結束後再進行,而必須伴隨於教學過程之中.這就需要教師隨時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與反應,及時給予必要的、適當的鼓勵性、指導性的評價.教師要在有限時間內,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發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好的評價.首先教師要創設評價氛圍,對學生給予正確的評價,對表現較好的學生可以拍手贊揚、點頭贊賞等,對表現一般的學生要尋找閃光點,給予鼓勵或者報以一個親切的微笑等;另外要建立激勵評價機制,讓更多同學參與評價,使更多學生樂於參與到科學學習之中,確保學生的成就感.總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種過程,更是一種理念,它不僅關注知識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
㈣ 如何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教學目標的有效性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
小學科學課與自然課程有很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區別之一是課程目標的重大調整,由特別關注自然知識轉向關注培養學生科學素養,而科學的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是科學素養的重要內涵。例如執教《紙的觀察》(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個活動的目的是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從而培養學生細致的觀察習慣和能力,而有的講課教師就明確告訴學生要研究紙的特點,其教學的落腳點就是總結紙的特點;第二個活動的重要價值是學慣用測量和計算的辦法讓學生去經歷觀察活動,拓展觀察的途徑,而有的教師就非要學生計算出准確數據不可。由此可見教師的教學目標追求是有很大偏頗的。
就科學探究目標來說,雖然科學探究不僅涉及到提出問題、做出假想、制定計劃、觀察、實驗、製作、搜集數據、進行解釋、表達和交流;雖然一個完整的探究活動一般要經過提出問題→做出假說或猜想→收集證據→解釋→評估→交流和推廣。但是小學科學教學各學期各年級的側重點是不同的。以小學科學教材(教科版)為例:三年級重點放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上,包括體驗知道什麼是科學觀察、不斷擴展觀察內容、不斷學習和擴展觀察的方法。四年級在此基礎上重點是提高觀察的准確性和精確性,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五年級重點是調查研究,調查和研究有關的科學的問題,在調查研究有關科學問題中理解科學概念、培養探究能力。重視了對數據的收集、加工、整理和分析以及充分討論,發展運用數據解釋和推理的能力,培養學生分析、概括、邏輯推理能力。即使是同一學段,教學的側重點也是不同的。例如《材料的特徵》(教科版五年級上冊)和《杠桿》(教科版六年級上冊),雖然教材規定設計的活動都能夠使學生經歷提出問題→做出假設→收集證據→解釋→交流的過程,但是前者重點在收集、加工數據,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後者側重於學習科學探究的一般程序尤其是如何制定科學探究計劃。
因此,為了實現科學課程的應有教學價值,首先教師應該把握課程標準的性質和基本理念,把握課程目標;其次要對整個小學階段的科學教學有整體性認識;其三至少應該切實研討教材,把握教學目標和重點,避免教學目標的偏離,避免探究過程的無效重復。
二、課堂教學策略的有效性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通過研究,我們認為,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一方面,它保證科學探究活動的開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和生成性,另一方面,為了追求學生的學習質量,教師還要保證給予學生開展「自主探究」以必要的指導、幫助和激勵。因為新課程所提倡的科學探究承載著科學知識的掌握、科學探究能力的發展、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習慣的培養等多重任務。
首先要創設平等和諧的探究環境。
教師要倡導課堂教學民主、和諧、寬松、平等的學習氛圍。在課堂中,教師要把心交給學生,與學生做到融合,是科學探究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教師要拉近與學生的身體距離和心理距離,經常面帶微笑,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用親切的撫摸,贊美的手勢,蹲下來和學生交談等激勵的動作都能營造一個和諧寬松的心理氛圍。在這種氛圍中教師還應該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要求或需要,巧妙地利用課堂上出現的情況變化,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增強心理合作,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
其次要激活學生的內趨力
《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實驗稿)》提出的基本理念中就強調: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上。如在教學《物體的熱脹冷縮》時,我出示了插有一支吸管的一隻灌滿牛奶的酸奶瓶,放在兩只已包裝好的冷水盆和熱水瓶中,學生發現在熱水盆中的吸管中的水會噴出來,而放在冷水盆中卻不會是噴出來。學生被這個情景牢牢地吸引住了。接著我就請學生分析猜測其中的原因,學生猜測可能是盆中的有冷熱差別,熱的能使物體膨脹,冷的能使物體收縮。然後學生就想出各種方法進行驗證,得出結論,最後與自己的分析相比較。在這個教學活動中,教學環節一環緊扣一環,抓住了學生對未知的好奇心,成功地創設探究的情景,使學生有一種驗證預測的迫切感,使探究成為學生內在的一種需要,學生探究積極性高,充分體現了科學探究的自主性。
再次要有開放的課堂設計
在科學教學的過程:---1、收集事實;2、整理事實材料;3、研究事實材料,得出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結論;4、解釋學到的科學。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充分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環節設計要有開放性,幅度要大,這樣學生才有可能真正進入探究狀態,進行充分的探究;只有開放的幅度大,學生才可能少受教師的遮斷刺激。如在《教學電路出故障了》這一課的教學中,我一上課就出示了帶底電池和燈泡,讓學生用電線接亮小燈泡,一開始,我還以為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活動,卻還是難住了學生,學生上台演示時,接來接去都搞不明白這線該接在何處,後來請同學們共同探討,終於得出了結果,原來只要把底座的彈簧壓倒,就能把電線插進去就行了。雖然花去不少的時間,卻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留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合作探究。
從以上的教學環節看,教師沒有過多的干預學生的活動,只是作為一個組織者、促進者、引導者的角色參與,保證學生研究的時間和空間,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而且這樣開放性的教學環節的設計,是一種易於掌握,又非常有利於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因為環節大,學生才能真正獨立自主地進行科學探究,成為學習的真正的主體,體現他們的自主。
因此,教師要從建構主義出發,安排層層遞進的教學環節,把每一個環節都做細了,做透了,使學生真正高度地投入。一節探究課,教師都希望學生經歷整個探究過程,像科學家一樣真刀實槍地干科學,但有時卻不能如願。學生可能只對探究活動的某一環節感興趣,探究目的不明確,說不出這節課有什麼收獲。教師的心裡只能留下遺憾。如製作彩虹時,只往空中一次又一次地噴水,卻不分析彩虹不會出現的原因。教學《熱脹冷縮》時,學生只對吸管中的水滴會往外推,向里流感興趣,到底是水還是空氣在熱脹冷縮,全然不顧。一節課下來,熱熱鬧鬧,為動手而動手。究其原因,是教學活動與學生的思維相脫節,探究只成為一種外在形式。
因此,在學生探究動手前可以先請學生設計一份實驗方案,把原來直接向學生提供材料而讓學生想一想需要什麼材料,怎樣做比較合理,在動手中要注意哪些問題,在探究中一邊動手一邊做記錄,再想想探究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及現象,多問幾個為什麼,留一點時間請學生進行課後反思,談談探究的體會和感受,相互之間做一些評價。這些環節教師決不能包辦代替,指手劃腳或省略,使學生真正懂得自己在做什麼,為什麼這樣做。
在探究中教師要預想到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提醒學生注意,達到探究的有序,而不凌亂。因此,備課要備兩頭,課前向學生調查。一般學生探究中出現的問題都有根源,教師要善於疏導或對症下葯。
㈤ 小學科學有哪些有效的教學策略
有效教學有三大策略:提高學習效率的教學策略、增進學習結果的教學策略、提升學習體驗的教學策略。一、提高學習效率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學得多、學得快提高學習效率的教學策略其實就是化難為易,把大的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小的目標,把一件大事分解成一件件小事,這樣你就會發現:從小處著手,從易處著手,事情也許並不很難。怎樣化難為易呢?(一)化抽象為形象1、語言的形象化。語言表達的形象性能夠使聽者的腦中呈現的是一幅幅鮮明而簡潔的畫面,而不是一些抽象的語義代碼。2、圖像的形象化。圖像包括圖片、圖表、草圖、繪畫、攝影、幻燈、電影、電視、計算機等。在無法藉助實物的情況下,圖像直觀是實現形象化的最主要途徑。通過圖像的直觀性可把課文中所描寫的景色所闡述的道理,具體直觀地呈現在兒童面前,使他們獲得生動的形象,為理解課文奠定基礎。尤其是教師自繪圖畫是很有教學價值的。 3、動作的形象化可以用直觀表演、直觀演示、直觀操作。(二)化理論為實踐,從生活中尋找科學性,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來解決問題。也可以從實踐中獲得,在操作活動中學習課本知識。(三)化未知為已知,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教給學生能藉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新的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 (四)化復雜為簡單,科學的秘密就在於把復雜的東西演變成為若干簡單的東西去做。二、增進學習結果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學得深、學得透(一)由結論到過程,讓學生學深學透的第一要義就是要展示知識本身的產生和形成過程,同時也要讓學生的思維捲入到知識的獲得過程。(二)由知識到問題,把知識轉化成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思考、探究,並圍繞問題進行交流、互動、研討,這樣就能引導學生把知識學深學透。當然,問題要設計得有價值、有意義、有挑戰性、有新穎性,使其能夠有效引領和刺激學生的學習和思考。(三)由已知到未知,「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教學中要善於把學生從熟悉的地方引到陌生的地方,由已知引到未知,讓學生處在陌生、未知的狀態,以激發學生的思考。(四)由一元到多元,「一元」指的是一元標准、共性認識、普適價值,「多元」指的是多元解釋、個性認識、獨特價值。認識和思維的多樣化和個性化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為此,新課程教學提倡和強調學生對文本的多種解讀、對問題的多種解答和對情景生活的多種體驗感悟。多樣化和個性激活了課堂、激活了思維,有助於學生學得深、學得透,學出個性來。(五)由傳承(接受)到創新(質疑),學習不僅僅是對課本知識的傳承和接受,也是對課本知識的創新和質疑。這樣的學習才會學得深學得透。(六)由依賴性的學到獨立性的學,「學習就是要學會思維。」(杜威)教材的編寫因為要受到書面形式等的限制,總有一定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突出表現在:當教材以定型化、規范化的形式把學科知識內容固定下來時,它必然省略了隱含在其中的有豐富內容的思維過程,這樣就帶來一個矛盾,即內容上包含著深刻的思維和豐富的智慧,而形式上是簡單、呆板、現成的結論、現成的論證,這也就是說,以書本(教材)形式出現的知識,它的思維和智力價值是潛在的。(七)由教知識內容到教思維方法。教師在傳授教材知識內容時,不能只停留在對教材表面的結論和說明的表述上,而是要進一步深入進去,挖掘和揭示這些表面結論和說明的產生與形成的思維過程,並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的思維深入到知識的發現或再發現的過程中去。三、提升學習體驗的教學策略——讓學生愛學、樂學讓學生越學越愛學、樂學的具體策略有很多,但這些策略一定有其共同的特點和秘訣:富有情趣。情趣是快樂和幸福的源泉,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中來,享受到學習的快樂,體驗到發現的幸福。這是有效教學的動力源泉。(一)教師要喜歡自己所教的學科,上課要投入。 ——這是讓你的學生熱愛學習的前提。(二)挖掘學科知識的內在魅力,讓學生對知識本身發生興趣。——這是讓你的學生熱愛學習的核心。(三)「寓教於樂」,把游戲、藝術引進教學,使教學活動充滿情趣。——這是讓你的學生熱愛學習的敲門磚。(四)體驗成功,讓學生在你所教的學科上獲得成就感。——這是讓你的學生熱愛學習的公開的秘密武器。(五)重建課堂文化,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家的感覺(安全感)。
㈥ 要提高小學科學教學有效性,要採用哪些教學策略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但目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低效性,降低了科學課堂教學的效率。有效的科學課堂教學即通過課堂教學,引導學生經歷探究活動的過程,掌握科學知識,學習科學方法,發展科學精神、培養科學態度。如何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有效性教學,這就要對其進行理性思考,採取一些措施對策,以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水平。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的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小學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因此,科學探究這一小學科學課堂的核心理念要深深地植入廣大科學教師的思想與行為之中,使我們的科學課堂真正落實學生在科學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使得學生既學會了科學知識、科學方法與技能,又培養了科學的能力、科學情感與價值觀,較好的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然而,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低效性,淡化了科學教學目標的落實,降低了科學課堂教學的效率。為了改進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增強教學的有效性,必須要從教師思想和課堂教學入手,切實保證課堂教學有效實施。那麼怎樣才能提高小學科學課堂的有效性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真正重視科學課程
在小學階段多數科學課教師均為科學兼職教師,專職教師缺乏,有的學校雖然配備了專職教師,但課時安排過多。造成低效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小學的科學課程不屬於學生與學校認定的主要課程,在思想上沒有很重視這門課程,就造成教師在課前教材解讀不深刻、學生把握不到位、目標定位不準確、活動材料准備不充分等,不能精心准備每一節課,因此就不能保證科學課的質量。
要提高科學課堂的有效性要先從教師的思想上改變科學課不重要的觀念,只有真正認識了科學課程的重要性,課堂的有效性才能被充分實行。只有在思想上轉變的教師才會精心地准備課堂。
二、認真制定教學目標
開設科學課程的目的是讓學生增長見識,了解生理、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現象和規律,學會用科學的態度對待生活中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但是一些老師制定的教學目標往往只滿足於學生在知識技能方面的掌握,停留在一個較淺的層次。如何讓學生得到較大的收獲,提升他們的思維,這就需要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是仔細斟酌,制定合適的目標。
例如我在上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大腦》一課時,剛開始制定的目標是以了解大腦的形態和結構為主要目標,但是在深入探究後,發現學習大腦的知識要想講透不容易,也必然會涉及許多科學名詞和抽象的概念,而認識大腦及大腦的功能是為學生理解如何科學用腦提供科學依據,學生更需要在如何科學用腦方面得到科學的指導,我們的教學是為了讓學生學以致用,糾正他們平時在學習生活上一些錯誤觀念,讓他們通過本課學習後知道如何科學用腦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開發大腦功能讓自己變得更聰明。因此,我們制定的教學目標為:1、初步認識大腦的結構特點。2、了解大腦分為左右半腦,對人體的管理是一種交叉的關系。3、了解大腦各區域的功能,認識大腦的主要功能,體驗大腦是人體的最高指揮中心。4、認識科學用腦的意義和保護大腦的方法。教學重點確定為認識科學用腦的意義與方法。
這樣的目標設置讓教學這堂課程更有針對性,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提高了課堂的有效性。
三、精心設計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教學目標的重要體現。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要為課的目標服務。環節需要用什麼方式呈現,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關鍵。同時也要預設學生的課堂反應,提前設計應對措施,以便減少因准備不足而派生出的無用環節,從而節約時間,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大腦》一課的目標是讓學生知道如何科學用腦,在教授如何科學用腦之前,講解大腦構造和功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純粹的知識灌輸激發不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可是人的大腦卻是一個打不開的「暗箱」,為了克服對這個「暗箱」理解的障礙,我設計與「人的大腦」相似的又是生活中容易見到的「豬的大腦」作為替代品,讓學生在興奮的猜測後,通過對豬的大腦的觀察,直觀地了解了人腦的結構和特點,輕而易舉地揭開了「暗箱」。這樣的體驗觀察讓學生能夠更直觀快捷地明白人的大腦構造,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服務。
在「大腦是指揮中心」這一知識層面上,通過一系列活動,引領學生分析這些活動是由大腦相關區域控制的,至於活動內容我們基於學生全休參與的原則進行了重新設計。在教學大腦的功能時,課堂上設置的幾個有趣的小游戲,如:聽聲辨人、大家來找茬等簡單的小游戲,寓教於樂,在游戲中體驗了大腦各區域對人體各種活動的控制功能,把原本極抽象的概念通過游戲的方式,在快樂、輕松的氣氛中讓孩子們體驗到學而有樂,思亦有趣。在這一環節設計上不採用課本上的「記憶力」、「創造力」游戲,是因為記憶對於人的大腦功能而言是比較復雜的,不能清晰體現大腦對各器官和各種活動的控制功能,而創造力游戲——拼七巧板,也無法很好地體現學生的動手創造能力。所以把游戲簡單化,清晰化,這樣更能為解決本課的教學重點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教學中實施評價方面,我們試圖通過日常學習中常見到的現象以判斷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檢測,鞏固已學的知識,把科學用腦的方法潛移默化地傳達給了學生。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不能只停留在知識的傳授上,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知道如何應用知識去解決學習、生活上的問題。
四、有效利用課堂生成
預設是課堂教學的基礎,充分的預設是教學成功的保證。充分的預設,並不表示教師對教學的全控制,也並不表示教師對學生活動和思維的干預。葉瀾老師說過「教師只要思想上真正顧及了學生多方面成長、顧及了生命活動的多面性和師生共同活動中多種組合和發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發現課堂教學具有生成性的特徵」。所謂「動態生成式教學」,是指課堂中不能機械地按原先確定的一種思路教學,而應根據學生學習的情況,由教師靈活地調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計劃的教學流程,使課堂處在動態和不斷生成的過程中,以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要求。
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簡單的電路》一課,做連接電路的實驗,十二個小組里還有一個組的燈不亮,我沒有簡單的說:「你們課後再試試吧」,而是讓他們小組演示做法給全體同學看,大家一起分析、尋找失敗原因,幫助這個小組獲得成功。這樣的學習過程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握課堂生成的資源讓學生認識到科學實驗需要嚴謹,細致的態度,同時也感受到分享的快樂。
五、大力拓展課外探究
《科學課程標准》指出:「教師不要把上下課的鈴聲當作教學的起點和終點」、「要重視引導學生在課後開展後續活動」。但是,我們在教學中經常引導學生進行後續探究時,總習慣把拓展活動當作標簽,在每節課的最後說上一句「這節課就上到這兒,這個問題我們課外繼續研究」,而如何研究卻無後話。因此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領者,在引導學生進行課外研究時,要加強實效性。首先應該對學生所要探究的問題進行篩選,從中確定學生比較容易完成的、確有價值的、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然後要及時督促檢查,鼓勵評價,適當時可以交談、書信、家長簽字的形式取得家長對學生科學課外探究活動的支持。對於那些中長期的探究活動,教師要盡量設計些簡單易行圖表式的記錄單,並及時組織學生進行過程性反饋,讓學生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給同學看,讓別人來欣賞,使自己在活動過程中得到同學間的認同和肯定,獲得成功感,進一步激勵了學生進行探究活動的熱情,真正把我們的科學探究活動引向生活,走向社會,提高小學科學教學的有效性,讓我們的孩子去感受科學學習的魅力,真正與科學學習零距離。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之中,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需要我們更多的去思考、創造性的去設計、藝術性的去實施。相信我們在不斷摸索中總結經驗不斷前進,「讓學生出彩,讓課堂精彩。」
㈦ 如何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做好課前充分准備。
有效的教學,始於期望達到的目標。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我們首先要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深刻理解教材的重點、難點,應以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和有利於學生做探究為原則,選擇實驗操作的材料,設計恰當的課堂形式。教學內容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我們利用導學案的優勢指引學生自己去找適合課堂中所需要的實驗材料。對於學生不常見的比如像《細菌和病毒》這樣的課,我們可以利用課件來輔助學生學習。不同的學習內容我們要設計恰當的課堂形式,讓學生貼近科學,不感覺生疏,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改進科學探究措施,保證有效課堂。
增強課堂教學中的探究性是實現科學探究教學、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攻堅戰。如何通過有效的教與學的手段促進學生科學探究力發展的措施尤為重要:一是依據探究程序,明確課堂探究的重點。探究教學的一般過程是「形成問題——建立假設——制定研究方案——檢驗假設——作出結論——交流評價。」雖然不必環環緊扣,或在一節課中讓學生經歷所有的步驟,但內在的程序不能顛倒;二是保證學生有充裕的探究時間。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學生需要有時間提出問題、有時間作出各種猜想、預測、假設、需要有時間進行設計方案、計劃、實驗、需要有時間進行表達與交流、需要有時間相互評價……與此同時,教師應合理分配時間,規劃好小組學習、個別學習和師生互動學習的時間之比,策劃好每一單位時間學生做什麼、學生有什麼問題、教師從哪裡入手予以幫助和支持。三是把握好探究的開放度,實現由扶到放。實際上,學生不可能一開始就能獨立從事探究學習,年需要一個由扶到放的過程。
另一方面,我們應引導學生抓住主要的問題進行探究、步步為營層層深入、把一堂課的重點定位於探究的某一環節上,教師倡導「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因勢利導,及時疏導學生思維盲點,促使學生的思維泛起層層漣漪,教學一步一步推向高潮,最終達成理想的目標。
三、課堂中要培養合作探究的協調性。
新課程理念倡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教師在剛開始,就要重視學生科學學習常規的養成,讓學生討論制定探究、合作、交流等各種活動的規則,讓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有章可循;做到細致入微,(心得體會)放手而不是放任,自主而不是自流。
1、不過分強調合作,提倡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必須建立在個體思考的基礎上,否則往往會產生個別思維活躍的學生包辦或掩蓋了其他同學,「陪客」現象自然產生。課堂中能夠自主探索解決的問題不一定要合作探究。如:小游戲活動時,讓學生獨立思考,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的潛能。
2、小組合作探索中,既要分工又要合作。
首先要有分工,小學科學強調分工,這有利於探究活動的有效性。分工中要有必要的合作,在探索中「觀察結果」應該是每一個學生共同的任務,也是第一任務,是建立在個體任務之上的。
3、對於小組內得出的結論要得到小組內一致的認同,有異議的要反復論證,這樣就凸顯了科學課的文化現象特點。同樣,全班學生得出的結論也須全體同學的認同,對於結論概括不能老是停留在口頭上,更多的要考慮讓每一個學生動口說、動手填一填、寫一寫,這樣有利於學生理解科學知識。
㈧ 要提高小學科學教學的有效性,要採用哪些教學策略
懸念是對一個抄問題還襲沒有得到答案的 「緊張與期待的心情」,它是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來源。我們在教學中抓住小學生的心理特徵及認識規律,結合科學學科的特點,巧設懸念,誘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實驗願望。在三年級科學《金魚》教學時,我在引導學生觀察了金魚的外形、運動和吃食後,問:金魚魚鰓一分鍾開合幾次,金魚不斷地喝水,會脹破肚子嗎?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分析弄清其中的奧秘,並引導學生設計實驗,通過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猜測。於是學生便對金魚如何呼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了強烈的探究慾望。
㈨ 如何提高小學科學課堂的有效性
科學課在小學學習階段發揮著重要作用,對於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有著積極的意版義。作為一名小學科權學課教師應緊跟新課改的步伐,努力創新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教師可為學生創設相應的學習情境,多為學生設計動手實驗,讓學生進行主動的探究,使其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㈩ 如何實現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如何實現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指小學科學課堂必須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的三維目標。促使學生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每個學生都參與教學活動是實施有效教學的前提,學生在三維目標上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指標。在教學實踐中,我認為可以採用以下五點做法。
(一)利用學生親身感觸,創設教學情境。
讓生活中的真實情境成為教學設計的有用資源。小學科學教學內容有著豐富、生動的現實生活背景,我們可以建立起「生活科學」的理念,以課程標准為指導,以教材為框架,大膽應用生活中的素材創設學習情境進行教學。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習應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系。創設教學情境,可以引導學生感受科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之產生「情境效應」,它能有效地激勵起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從被動學進入主動學狀態,從而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地震》的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導入新課:課件打出字幕:新華網北京5月12日電據中國國家地震台網測定,北京時間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在四川汶川縣(北緯31.0度,東經103.4度)發生7.6級地震。接下來播放災後損失的文字、圖片和視頻。由於對這場大地震學生們非常熟悉,就使得學生在驚心動魄的事實和觸目驚心的損失數據中深深地感受到研究地震現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學生會很自然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當中去。
這樣,使我們的科學課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用鮮活生動的實例引導學生理解科學概念,使學生實實在在感到科學知識有用,體會科學知識就在身邊,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過程中。
(二)了解學生學習的起點,促使學生可持續發展。
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必須了解學生學習的起點。教學的基礎是學生的現在發展區,分析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經驗、情感和思想狀態,是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的前提和基礎。這些知識和經驗可能是下一步學習的鋪墊和助力;也可能形成思維定勢,成為下一步發展的障礙。
在《使沉在水裡的物體浮起來》一課教學中,我們分析學情後認為:學生對水中加鹽能夠增加水的浮力科學概念已經有一定的知識基礎,教學了解到這一基礎,就可以把教學的側重點放在增加物體的排水體積上,做好小潛水艇的沉浮實驗上。
這一課的過程和方法目標是「讓學生親歷探究,找到使沉在水裡的物體浮起來的方法」 基於學生原有生活經驗積累,本節課就是要讓他們再度體驗和經歷這一系列探究過程。
(三)為學生提供有結構的材料,促進有效探究
所謂有結構的材料就是教師經過精心設計的典型教學材料的組合。「材料引起學習,材料引起活動」。教師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有結構的材料,讓學生與材料親密接觸,是科學活動中重要的環節,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重要途徑。這些蘊涵著典型的科學概念的材料,會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活躍起來,帶給不同起點水平的學生不同層次的體驗和經歷。
在「觀察水」的教學中,每組一套學生實驗材料:牛奶(或有色飲料)、白醋、糖水、水裝在燒杯里,准備幾根筷子用於品嘗。在教學中,如果選擇替代實驗材料一定要考慮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徵,選擇材料不當、分發材料的時機不當等都會造成學生在探究學習中的困難,影響教學的有效性。
(四)教師的有效指導,及時反饋和評價也是有效教學的保證。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表情、肢體語言,及時了解學生理解科學概念的程度和學習的狀態,採取與之相應的教學行為:激勵性評價、調節語氣、講話的頻率及需要重復或細講等,把學生的思維不斷地引到課堂教學上來。教師如果能及時捕捉這些稍縱即逝的機會,及時、巧妙的進行激勵性評價,促進師生、生生心靈的溝通,往往會有意外的收獲。
我們還可以通過提問、分組討論等形式從學生的表述過程中,及時准確地獲得他們對問題的思考方法、思維途徑及對問題理解的深度和廣度。我們在實驗課上可以問學生實驗要控制哪些因素?實驗時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麼?以及在分析實驗數據、獲取結論的過程中,當學生不能圍繞研究問題展開時,當學生在交流中詞不達意時,特別需要教師及時的有效指導。
(五)通過及時復習,促使學生鞏固科學概念。
在課的起始階段,適當的對上幾節課的科學概念進行復習;在課的結束階段,利用多種形式對本節課或單元的科學概念進行練習。練習的過程同時也是信息反饋的過程,教師可以從學生做練習的准確性和速度的快慢程度來全面獲取學生理解科學概念和掌握科學概念的情況,而後根據反饋得到的信息給予恰當的彌補和點撥,以便使學生對科學概念有一個再學習、再理解吸收的過程。適時、適度的練習能夠有效地促進三維目標的實現。
教學過程是一個鮮活的動態過程。所謂「教學有法,貴在得法」, 有效的課堂教學就是要立足於學生的現在,促進學生可持續性地發展。只要我們教師肯動腦筋,那麼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途徑還會有很多,這也正是我們科學教師努力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