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培養小學生課堂上善於交流的
能不能在網上學呢?
「我從來沒想過我會當教練。」他坐在我身邊開始講故事,
㈡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參與教學的積極性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積極性
一、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想「說」
在課堂上,教師應創設出一種歡快、愉悅的情境,啟迪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說」的慾望,讓學生想「說」、敢「說」。首先,教師得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以平等的態度來對待學生;其次,要改變過去那種以老師為中心的舊的教學模式,將教師講、學生聽,變為師生共同探討;此外,教師提問時要盡量採用如「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我們一起研究好嗎?」「你來講講好嗎?」等親切、協商的口吻和「誘導」的語氣,使課堂氛圍顯得民主、和諧,讓學生思想上變得輕松,願意提出問題,敢於發表意見。
二、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會「說」
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重點在於讓學生掌握「說」的方法。這里的「說」,就是要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綜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加以抽象,再用准確、簡練的語言,把自己的思維過程有條理地、完整地表達出來。在對學生進行「說」的訓練時,必須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是語言的准確性。數學具有高度的科學性,科學性決定了它的語言的准確性,每個概念都有確定的含義,每個定理都有確定的條件。因此,教師的語言務必清楚、准確、符合科學性。
無論是下定義,還是做判斷,都要求用詞恰當,合理科學,不允許有一絲一毫的偏差。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正確地掌握概念,運用定理,並逐步養成嚴謹、縝密的思維習慣。另外,只有當學生能用准確、清楚的語言將有關概念表述正確時,才能反映出他的思維過程,才能說明他理解了所學的知識。在一定意義上講,「說題」比「做題」更難,也更重要。
第二是語言的簡練性。數學的高度抽象性決定了它的語言的濃縮性。我認為,教師須引導學生使用簡潔、准確、規范的語言。特別是數學教師,更應該用簡明的數學語言完整地回答問題,作為數學課堂教學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的教師,使用科學精練的數學語言,對培養學生規范使用數學語言起著關鍵的作用。在數學的「詞典」中,只有「記敘」,沒有「描寫」,也沒有「比喻」,更不能有「誇張」。因此,學生在回答問題時,一定要言簡意賅,乾脆利落,不能拖泥帶水,更不能添枝加葉。
第三是語言的條理性。數學的邏輯性決定了它的語言的條理性。概念形成、公式的推導、法則的歸納,都要遵循一定的規律。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就是要學生學會利用判斷和推理,有條有理有根據地進行思考,再把思考過程完整地敘述出來,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學習公式,要求能說出其推導過程;學習法則,要求能列舉出其歸納過程;學習應用題,要求能說出解題思路,應用題教學尤其要注意語言的條理性。讓學生用綜合法和分析法述說不同的解題思路,訓練學生從「會說」到「會做」。
第四是語言的層次性。班裡總有尖子生、中等生、學困生三種類型的學生,學生的語言表達程度也存在著不同的差異。這就要求教師對不同的學生的數學表述給予不同程度的肯定。對於尖子生,教師要求用多種方法表述;對於中等生,教師要求他們必須完整地表述解題思路,並嘗試用多種方法述說和解題;對於學困生,教師不能提出過高的要求,讓他們能盡自己的力量來表述簡單的思路,解答基本的問題,在此基礎上來慢慢地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和解題能力。同時對學困生,要更多地使用表揚和鼓勵性的語言,使學生在一種積極而和諧的語言環境中愉快地學習。
三、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大膽地多「說」
凡學生能說的,都應該放心地讓學生去說。讓學生講算理,講解題思路,講公式的推導,講法則的思維能力。在形式上,要注意靈活多變,既可個別回答,也可集體說,還可以採取同桌互相講,四人小組輪流講,或分組討論派代表回答等形式。讓學生人人動腦筋,個個開口說,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全體學生都得到提高。
優質的教學語言,不僅能激發學習興趣、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還能提高課堂效率。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給學生多創造一些「說」的機會,讓學生能「說」、會「說」。同時也要求教師必須研究教學語言的藝術性,使自己的語言不斷規范、准確、明快、流暢、妙趣橫生。
㈢ 騰訊課堂相互協商不下來怎麼辦課堂會介入處理嗎
一般協調不了的,可以要求客服介入幫忙。
你可以嘗試聯系客服看看行不行
㈣ 如何維持小學生課堂紀律
和小學生成為朋友,別擺老師的架子,而且哦,要用贊揚的語氣和小學生說話,例如:咱某某同學最棒了是不是,咱能夠聽講呢
㈤ 小學生上課吵鬧不聽話怎麼維持課堂紀律
我很不同意 蓅逝の記憶 的想法。
一個老師,有了罰站、發抄作業、調座位的想法,這樣的老師就不能算得上一個稱職、有水平的老師。
尤其現在,因為和西方文化交融,孩子們慢慢懂得了自我意識,而不是父母、長輩說什麼就是什麼。更加註重自己的尊嚴。
很多老師,家長哪裡會想到一個孩子也會有尊嚴?就是自尊。
罰站這些東西,是一種手段,但卻是非常低級、落後,而且會給孩子身心帶來負面影響的一種手段。
你再批評也是沒有用的,你再嚴肅人家也不會當你一回事。
因為你這樣做,人家只會把你當成他們的「敵人」而已。
教書育人,你只有先走進學生們的心靈,和他們進行心靈的對話,談談心。
嘗試著去了解孩子們的經歷和想法,你才有可能讓他們信服,要不然老師永遠都不會真的被學生們喜愛尊敬。
只有先做到這個,才能去想其他的事。這是最基本的,但確是大多數中國教師都沒有考慮到做到的。這需要有很大的愛心。
㈥ 小學課堂常見問題及應對方法
課堂問題行為是指在課堂中不遵守行為規范,道德准則,妨礙及干擾課堂活動正常進行或影響教學效果的行為。
我國的心理學家根據調查研究把小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外向性的問題行為,這是直接干擾課堂正常的教學活動的攻擊性行為。例如:交頭接耳、竊竊私語、擅換座位、傳遞紙條、等過度親昵的行為;高聲談笑、發出怪聲、敲打做響、做怪異動作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為;語言粗暴、頂撞老師、不服從指揮等反抗性行為等等。
二類是內向性的問題行為,這是指對正常的課堂教學活動不構成直接威脅的一種退縮性行為。例如上課時凝神發呆、胡思亂想、心不在焉等注意渙散行為,胡寫亂塗、抄襲作業等草率行為;膽小害羞、不敢主動提問、不敢回答問題的退縮行為等等。雖然這種退縮性行為不會直接干擾課堂秩序,但對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的影響很大,而且對學生自身的人格發展也有極大的危害。
二、 小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產生的原因
(一) 主觀原因
大量的課堂問題行為是由學生本身的主觀因素引起的。這些因素主要有:
1、 規范不能內化。
行為規范的教育是小學生教育中最重要的內容。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我們發現,小學生普遍能夠領會小學生行為規范的要求,但總有些卻不一定按要求做或者做不到。其主要原因在於是他們不能把小學生的行為規范中的要求轉變為自身道德信念,不能從內心產生履行這些准則的自覺性。他們的這種由知到行的轉化受到了障礙。因此這一類學生表現出了明知故犯的行為。例如有的學生知道無節制地玩電腦游戲是不好的,但就是經不起誘惑,想方設法背著父母玩電腦游戲。
2、 行為目標不明確。
小學生由於年齡較小,心理不夠成熟,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一般有問題行為的學生,他們的生活、學習都沒有追求的目標,缺乏內在的學習動力。例如,個別學生非常的貪玩,不愛學習,做作業總是拖拖拉拉,而且還要父母的監督下才肯寫作業,這主要就是因為他們不明白學習是為了什麼。如果他的學習有了目標,比如學習是為了滿足好奇心或求知慾,為了興趣為了取得好成績,為了獲得父母的稱贊、老師的表揚,那麼他們也就有了積極向上的學習動力。
3、 責任心不夠強。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現在的小學生物質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在優越的生
1/5頁
活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學生大膽、活潑、求知慾望強,但是他們的自立意識差,依賴性強,同時還缺乏責任心。比如,小學生仔做值日生工作時馬虎應付、敷衍了事,經常忘帶紅領巾、學慣用具等等。缺乏強烈的責任心導致了這些問題行為的出現。
4、小學生自身的心理因素
?厭煩
由於教學內容太難或者太易,學生感到索然無味;或者由於教師的教學方法單調,語言平淡,甚至無意義重復,學生感到厭煩,因而尋求其它新異的刺激,以示對課堂和老師的不滿。
?挫折與緊張的發泄。
對於教師所提出的學習、行為等方面的各種要求,學生會有不同的反應。有的學生會非常順利地達到教師的要求;但有的學生則連遭挫折,經常面臨失敗的威脅。挫折容易使學生感到緊張,當緊張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學生就會發泄自己的情緒,因此在課堂上表現出異常甚至問題的行為。
?尋求注意與地位。
一些學生的學習成績差,當他們發現無法從學習或競賽中獲得教師和同學的認可時,常常以問題行為來取得教師和其它同學的注意,從而妄想爭得自己在班級體中的位置。 (二) 客觀原因
1、社會因素
社會是人生的大舞台,小學生時刻都在受社會的影響。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一些不良的因素在社會中蔓延,在小學生中造成了不良的影響。例如:電視鏡頭中的打打殺殺,粗魯的言行舉止中,小學生在這些場景中潛移默化,以致在生活中多多少少的模仿這些粗魯、暴力的言行。
2、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是他們的生活港灣,小學生的一半時間是在家裡度過的。因此,家庭對小學生的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作用。我們發現小學生的問題行為的產生在一定程度上是來自家庭的因素。
?隔代撫養
現今的社會,年輕的父母們經常會因工作的原因而無暇顧及自己的孩子。小學生的學習及生活等方面的照料成為了年老的祖父們的職責。祖輩們的思想觀念、文化知識局限了他們的教養方式。而且加上為隔代教養,他們對孩子時常嬌慣、溺愛,縱容孩子們的不良行為。就孩子而言,缺少了父母完整的愛,缺少了與父母的交流與溝通,易導致心理失調,表現出諸多問題行為。
?家庭教養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在學生的心理成長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有的父母只注重小學生知識技能的提高,完全不顧他們的心理感受。有的父母教育方式粗暴,方法簡單,動輒對孩子吼叫、批評,導致孩子產生自卑感和失落感。有的父母在處理問題時,缺少說理,總是靠打來「征服」孩子的不當,結果小學生也用此方式去「征服」別人,容易產生暴力行為。有的父母經常當眾批評孩子,無視孩子的心理感受和自尊,給孩子造成了心理創傷。有的父母採取放養式的教育,他們的孩子從小就「為所欲為」,沒有一定的約束與管制,在學校大家庭中總不自在,容易與同學鬧矛盾,更不能自覺的遵守學校紀律。
?父母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況也是影響小學生健康發展的重要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況通過言行舉止和他們營造的家庭氛圍,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例如有攻擊行為的幼兒來說,他們的不良動機跟家長的錯誤引導有著很大關系。當孩子受欺負後,家長會引導:「別人打你,你也還手,這樣,以後就沒人欺負
㈦ 如何控制小學生課堂紀律
教師必須注重採用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課堂教學的組織調控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適應課堂學習環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要做到言傳身教,指導其行為。 同時對於學生而言,教師的一言一行,不管有無進行教育,都會成為學生仿效的標准。
加強課堂管理對於老師來說至關重要,如何管理好課堂紀律,我根據自己的實踐,介紹以下幾種方法:
一、對於全班同學,我運用不同的競賽形式吸引他們,讓他們互相提醒、監督。比如,登山游戲,看哪組最先到山頂。比如,七色花游戲,看哪組花瓣最多,還有分草莓隊、菠蘿隊等打五角星,四隻小鳥,每隻代表一隊,看哪只小鳥最快飛到枝頭上。這樣做以後,我發現他們的積極性特別高,生怕自己的行為會使整組影響,所以互相提醒,課堂紀律較容易調控了。但有個缺點,那就是你要變換花樣,不斷地變,不然學生的興趣和新鮮感沒了就又不行了。其實,這是老師促成的紀律和群體促成紀律相結合的產物,老師的體貼和課堂結構的創設讓生有安全感,群體的促成能讓學生會寧願犧牲自己的一點利益而遵守群體促成的紀律。
二、選用節奏代替「喊」。這說的是當學生自己讀書一段時間或開始有些吵鬧後,我怎樣讓生盡快地安靜下來。以前,我只能扯著嗓子喊:「一、二、三,快坐好!」可效果越來越差,後來,得到其他老師的啟發,我用有節奏的拍手來代替。我要讓學生們停下時就拍「噠噠」兩下,學生聽到後拍五下,一拍好就坐好。我發現這個方法十分奏效,既集中了他們的注意力,也使課堂顯得張弛有序。 三、對於個別學生,我對他們嚴慈相濟。比如,班上有一個學生叫羅玉林,他老喜歡不舉手在下面講甚至喊,我於是在課堂上嚴肅批評了他,課後把他叫來辦公室,聽聽他的感受。讓他明白老師是喜歡你的,為你好的,你的行為要影響整個班級,他聽了之後有所改變。另一個學生曾傑,喜歡在課堂上故意搞出點事情來,像是敲桌子、翹板凳,我狠狠地批評了他,課後找他談心,原來那孩子這么做是為了引起我的注意,我覺得慚愧,自己沒有好好地關注每個學生,以後一定讓每個孩子覺得老師在關注他。孩子是需要愛的,老師對他好他心理可記著呢!對這樣的孩子,當他做錯事時批評,對他的進步及時表揚,讓他感受到你的愛,他就會努力控制自己做影響課堂紀律的行為,一天比一天進步。
㈧ 如何管理小學課堂紀律
課堂紀律的維持與教師的威信、領導作風、班級人數的多少、學生年齡特徵、班風、班集體的性質等等因素都有密切的聯系。指導教師維持好課 課堂紀律的維持與教師的威信、領導作風、班級人數的多少、學生年齡特徵、班風、班集體的性質等等因素都有密切的聯系。指導教師維持好課堂紀律,矯正學生的攻擊型問題行為,除了要求他們改善師生關系和領導作風、提高自己的威信外,還需要與他們一起討論課堂管理的方法。 根據課堂紀律形成的原因,可以將課堂紀律分成四種類型。 一是教師促成的紀律。教師的指導、懲罰、獎勵、組織、安排日程以及同情、理解、協助、支持、徵求採納學生的意見等等都可以促成一定的課堂紀律,這對兒童、青少年紀律的形成是不可缺少的。 二是集體促成的紀律。兒童進入小學,開始了真正的集體生活。為了得到群體的認同,便開始參照群體准則、行為規范來規定自己的言行。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越來越多地把同輩人的行為准則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點,以「別人也這么干」為理由而從事某件事。 三是任務促成的紀律。某些學習任務會引起學習者的高度重視,而對其他誘惑性的活動置之不理。任務促成的紀律是以每個人對學習目的、任務的充分理解為前提條件的。學生對任務的理解越深刻,越能把眼前的行動與任務聯系起來,使自己的行為服從於任務的需要。 四是自我促成的紀律。隨著社會化程度的提高,自治能力的增進,兒童逐步將社會要求、班級和教師的要求內化為自己的行為准則,學會獨立思考,自覺地遵守正確的班級社會規范,養成良好的守紀習慣。 既然紀律的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那麼,我們就應該不只是關注教師自身的管理、督促,而應該多方面促成紀律的形成,培養優良的班集體,加深學生對學習任務、意義的理解,提高學習的目的性、自覺性。以任務促成紀律,還要使守紀要求與學生要求相一致,促使正確的班級社會規范內化為兒童自身的需求,提高學生遵守紀律的自覺性。 研究表明,在小學,有成效的教師與成效較差的教師在學期開頭幾周的管理有差別。有成效的教師在開頭第一天就使活動井井有條,忙而不亂。他拒絕離開班級,在開學頭幾周內,堅持課堂教學常規,不僅反復訓練排隊、坐姿、削鉛筆、做好上課准備之類的常規細則,而且還講解這樣做的道理,一旦發現違紀行為,便立即制止並提醒違反者注意有關規定。成效差的教師在第一天就亂了秩序,如果領導或家長叫他,便會隨便離開教室。他們或者不向學生講解有關細則,一旦發現違紀行為,只是籠統地提醒他們舉止要守規矩,至於規矩是什麼,學生不得而知;或者有布置,沒有檢查,對違紀行為不予理睬。研究者饒有興趣地發現,在相當的程度上,頭幾周的課堂行為對整個學年的紀律和成效具有決定性影響。「凡事要有一個好的開端」,「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許多富有經驗的教師對此都有切身的體會, 加拿大教育心理學家江紹倫教授將學生在課堂內的行為劃為積極的、中性的與消極的三種。積極行為指那些與促進教學目標實現相聯系的行為。中性行為指那些既不增進又不幹擾課堂教學的學習行為,如顯然不在聽課,但靜坐在座位上,睜大雙眼出神地望著窗外,在紙上亂寫亂畫,看連環畫或與課堂學習無關的其他課外書籍等等。消極行為指那些明顯干擾課堂教學秩序的行為。在正確對待這三類行為的問題上,教師不能操之過急,期望把學生的消極行為直接改變為積極的行為。中性狀態是積極與消極這兩個極端之間不可缺少的過渡環節。有技巧的教師總是強化學生的積極行為,抑制消極行為,使其成為中性的力量。對極少數學生的中性行為不要過於關注,不宜在課堂上公開地指責他們,以免使其成為全班學生的注意中心。 對於課堂違紀行為的出現,教師應該及時予以制止。教師向學生傳遞「停止」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按其強制性水平可分為低、中、高三個不同的強度。在低強度上,教師採取非言語的信號作出暗示,如某一兒童正在做小動作,教師以眼神,或搖一下頭,或者以不引人注意的方式走近該生,使其領會教師的意圖。中強度的制止指令是以言語、談話式的非強迫的方式向學生發出「停止」的信號,例如言語指令學生移走干擾物,停止不良行為。而所謂高強度的停止指令,是指教師以改變音調的言語行動或以強制性的非言語方式,改變學生的不良行為,如大聲命令某生停止講話,要求學生站起來。很明顯,最佳的停止策略應該是低強度的、私下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不影響課堂教學的繼續進行,才能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那種動輒大聲訓斥、威脅,或者諷刺挖苦,一人違紀、全班受訓的方式,是要不得的。至於揪耳朵、打耳光等等體罰和變相體罰的做法更是必須堅決制止的。 有經驗的教師在學生不聽講的時候,向其發問,或者通過表揚好的來間接地制止不良行為,這在小學低年級的課堂教學中通常是有效的。 積極的引導旨在塑造學生的行為,給予正面的教育。消極的引導注重監督、批評、訓斥,甚至體罰。前者使用積極性的語言,後者使用消極性的語言。 積極性的引導語言與消極性的引導語言 積極性的語言 消極性的語言 關門要輕一點。 不要「砰」地一聲關門! 自己多想方法試著做。 不許抄襲同學的來騙人! 看誰坐得好。 不要沒精打采地坐在椅子上。 積極性的語言 消極性的語言 如果你能回答問題就舉手。 怎麼不舉手? 你盡最大的努力就能進步。 你怎麼老是這樣不爭氣! 你完全可以考得更好些。 你怎麼這么笨! 如果你能把東西收拾整齊該多好啊! 為什麼總是亂丟東西! …… …… 學生的課堂行為,受他們課堂座位的影響,坐在前排的學生往往聽得最專心,座位往前排移的學生,往往認為自己更受老師的喜愛,因而地參與學習。教師給學生分配座位時,主要關心的是減少課堂混亂,總是試圖把愛吵鬧的學生分開,讓愛吵鬧的學生坐在前排,坐到講台前,這當然有利於教師對其違紀行為的調控,但要使每一個學習小組好、中、差搭配,不同小組內大致平衡,即組內異質,組間同質。這既有利於小組內、學生之間的互相幫助,開展合作學習,又有利於小組間展開公平合理的競賽。讓文靜的、內向的與活躍的、外向的學生坐在一起,還能促進性格的互補。不過,少數班主任老師在教室最後一排的角落設有調皮學生的「專座」,這極易形成學生的逆反心理,造成師生之間的對立,是不可取的。學生座位不應是固定不變的,教師適時改變學生的座位,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課內交往范圍的擴大,而且有助於維持課堂紀律,促使學生地參與課堂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