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上好小學品德與社會課
百年樹人,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思想道德建設是育人成材的基礎。上好小學思想品德課,要讓孩子們能夠從寓言中領悟哲理,在寓教於樂中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在革命故事中知道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通過潛移默化的浸潤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准備充分。
無論是一個好的交易,還是一個先鋒模範人物,為孩子上一堂思想道德課,必須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備,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徵,讓其在好奇中產生興趣,在興趣中得到啟發。照本宣科式的授課,無法得到良好的效果。
『貳』 如何創建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自主高效課堂
在教學中,怎樣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在愉快的情境中學習,並受到感染和獲得較深刻的記憶,使課堂達到高效呢?我認為應該從下面幾方面著手:
一、創設情境,產生情感共鳴
在品德與社會課上,創設情境進行教學是一種非常好的教學方式。創設情境一定要按教學的目的和要求,根據內容的需要,設計相應的情境,要以鮮明的形象為主體,以此吸引學生、感染學生、激發學生,把他們帶入一個新奇的境界;要重視情理結合,學生通過教師創設的情境感知材料,形成表象,獲得道德認識。在此基礎上,要進一步講明道理,使情與理有機地結合起來。
創設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種:如1、通過故事創設情境
教師利用優美、動聽的語言描述,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對學生的認知活動有著指導作用,並且帶有情感色彩的語言,不但能撥動學生的心弦,同時能給學生一種美的享受,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之中。如在講解鄰里一家親時,教師在上課開始請一位同學講自己家和鄰居發生的小故事,同學娓娓到來,很快就把其它同學的思維拉到自己家與鄰居家發生的事情中,同學們都躍躍欲試,使課堂很快的活起來,動起來。
2、利用圖片創設情境
精彩的有說服力的圖片能直接刺激學生的視覺,充分調動學生最直觀的享受,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如在教授 《江山如此多嬌》一課時,教師在創設情境時引用了一組圖片:吉林霧凇、西湖全景、九寨溝風景、黃山四絕等我國各地比較出名風景的圖片,立刻就把學生帶入風景綺麗的大自然中,他們就會情不自禁地跟著老師一起體會、一起探究。
3、利用經驗創設情境
對於一些學習內容,多數學生已有一定的學習經驗。例如家鄉的節慶一課,同學們從小到大已經經歷過很多節日了,在上課伊始,讓學生們說出自己知道的哪些節日,怎樣過的,然後再讓同學們找出各個節日的特徵及由來,學生們根據自己大腦中儲存的信息,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會很快樂的進入到課堂教學中來。
4、利用資源創設情境
創設情境時結合學生身邊的資源,如課內外的一些活動,並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聯系,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從而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增強他們的認知能力,創設一個貼近學生的情境。
在本課教學中,范老師就是讓學生利用各種媒介,如在電腦中看到新聞全運會召開,電視里了解了我縣第三次公路匯戰,報紙里知道國家領導人出訪,身邊的老師告訴第三中學開學典禮等,這些都是學生利用身邊的資源,了解了各種信息,為本節課辨別真假信息打下了很好的鋪墊。
還有利用表演創設情境,利用視頻資料創設情境 ,利用猜迷,游戲創設情境等等 ,這里就不一一說了。
品德與社會課創設情境的方法很多,不管採用哪種形式去創設情境,都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教學實際,都要緊扣教學目標。 讓學生學會自主、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而,提高思想覺悟,提高課堂效率。
二、轉變教學方式,充實課堂教學
高效的品德與社會課堂,應該是教師把傳授知識的滿堂灌形式轉化為全方位地對學生進行知識強化,促進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提升的活動形式,把死記硬背轉化為以訓練學生思維發展為中心的活動形式。課堂上的教師應該變得「悠閑」,學生變得「忙碌」;教師講的時間少了,學生思考的時間多了;學生的問題意識顯著增強,提問次數明顯增多,課堂成了學生展示自我才華的舞台、學習的樂園。教師的教學行為發生了變化,學生的學習方式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學生不再是接受知識的容器,隨之轉化為以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為主的學習形式。由於學習方式的多樣化,所以在課堂上學生學習興趣盎然,有欣喜的發現、有對抗激烈的爭辯,有對課本的質疑……這種學習過程是實施新課程最為核心和最為關鍵的環節,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范老師在本節課教學中,在學生通過身邊的媒介了解各種信息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自主學習,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學生在課上自己感知了本課內容,然後依據教師給出的問題,根據自己生活中經驗,相互探討,研究,了解了生活事哪些是虛假信息。如得話費,中獎先打錢,相信街邊吆喝賣葯的小販等等,還有的同學根據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演起了小品,雖然演技不太好,但那就是發生在同學們身邊活生生的事。學生們通過自說,自講,自演,反映了個別人對待信息不加分辨,盲目相信的現象,在教師的進一步點撥下,學生明白了在獲取信息時,要注意分辨,增強了對各種信息的辨別能力。在了解了知識點滴和孩子們進一步交流活動下,學生知道了網路是一個虛似的世界,存在著危險,注意網上病毒的危害,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能夠利用傳媒安全有效的獲取信息。
三、充分發揮小組合作作用
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既古老又年輕的小學生學習方式,在新課改實驗中仍占據著課堂教學的重要地位,它可以使學生優勢互補,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學生個性健全發展,被廣大教師認同和採用。它不僅廣泛應用於語文、數學等學科中,品德與社會課中也同樣可以運用。分組的原則是4-6人一組,組間同質,組內異質。
小組合作學習應該分為兩個步驟進行,第一步,展示學生收集的資料,根據學生自己收集整理的資料,先在小組內交流,(小組內部討論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小組內部的資料要研究透徹,以便在接下來的匯報交流中做到心中有數。交流資料時,老師提示學生:先對收集的資料分類,如有重復的保留一份,資料如果較多,選擇主要的匯報。然後分組匯報(在匯報材料的過程中,教師要作適當的點評,並進行表揚鼓勵),分組匯報完畢後,讓學生組與組之間進行探討交流,達到資源共享,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要進行有效的指導。讓孩子們真真正正的參與到小組的活動中來。第二步展示教師准備的資料,學生搜集的資料不是很全面,教師要把自己搜集的圖片及文字資料展示,並由此及彼,精講點撥,讓學生感受
四、遷移拓展,思想與行為高度統一
品德與社會課,重視的是促進正確道德觀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學生把學習到的道德知識,最終要落實到實踐中,接受實踐的檢驗。所以要聯系學生的實際,讓他們在生活實踐中進行鍛煉,給予學生體驗的機會,讓學生把學到的道德知識、情感真正內化,上升為道德行為。因此教師還應該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充滿個性化的社會實踐活動。
在本節課,范老師設計了去著名景區旅遊,事先需要搜集哪些信息,學生根據身邊的媒介,去電腦上查找,去書中查找,問老師,問身邊的人,很圓滿的完成了任務。教師把本節課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實現了教材內容的擴展,真正把課堂教學延伸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實現了知行統一。
五、總結要活,以活躍拓寬思維
課堂教學的結束階段是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將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網路化,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減輕記憶的負擔的重要環節。它對於發展興趣,強化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果說引人入勝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那麼,畫龍點睛的結束則使成功得以鞏固。因此,課堂總結可針對本節課的內容或進行歸納總結,或設置懸念,或開拓延伸,或活動游戲,力求拓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課堂的結束是一個知識點的延伸:結尾是「問號」不是「句號」。
這些都是從理論引闡述如何使品德與社會課達到自主高效,那麼我們
具體到課堂步驟:1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2自主學習 動情明理 3 合作探究,深化明理 4 回歸生活(結合實際),拓展延伸 5評價引導,情感升華
一、創設情境 激情引趣這是課堂教學的起始階段,是每種課型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教師通過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找准新舊知識的結合點,自然地把學生引入學習新知的環境中,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讓學生進入情境中產生驚訝,疑惑或問題,進而為尋求解答而產生學習某種知識和技能的願望 。情境必須具有真實性和教育性。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 激趣的方法有:視頻資料,做游戲,談話,講故事,猜謎語等等。
二、自主學習,動情明理
這一環節的內容,低年級學生看書,先了解書中的內容,中高年級需要事先搜集資料,資料收集整理有很多種,(閱讀報紙,雜志,課文,聽廣播,看電視,參觀,訪問,調查,上網等)應該分為兩個步驟進行,第一步,展示學生收集的資料,根據學生自己收集整理的資料,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後分組匯報,(在匯報材料的過程中,教師要作適當的點評,並進行表揚鼓勵),分組匯報完畢後,讓學生探討,交流,(小組內部討論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小組內部的資料要研究透徹,以便在接下來的匯報交流中做到心中有數,然後有組之間進行匯報交流,達到資源共享)。第二步展示教師准備的資料,學生搜集的資料不是很全面,教師要把自己搜集的圖片及文字資料展示,並由此及彼,精講點撥,讓學生感受。
三、合作探究,深化明理 課堂教學是一種溝通與合作的活動,合作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特點,在教學過程中,生生之間,師生之間應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和理念,這樣就能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發現,最終實現教學相長,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根據學生現在掌握的資料內容,要設計探究題,比如辨析,說說你的想法,你認為他們做的對嗎等,在討論探究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要配以相應的探究指導,引導學生通過教材或者收集的資料進行研討,討論結束後,教師要作激情小結。
四、回歸生活,有效拓展
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現實生活,實現教材內容的擴展。 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擴大教材的內涵和外延,真正把課堂教學延伸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 實現知行統一。
教師要根據所學內容,設置不同的活動
1、情境模擬,多媒體為之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生動,直面,交互性強的特點,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彷彿自己就是情境中的人物。
2、角色扮演;活動是小學生所喜歡的教學形式之一,但內容必須符合小學生的生活實際與年齡特徵,比如:演一演,說一說,唱一唱,有利於激發學生參與興趣,使德育內容為學生理解和接受,有利於促進學生德性的形成和發展。
3、現象分析,學生的道德評價能力是其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教師選取實際生活中的現象,為學生對話提供了平台,學生根據已有知道,與他人與教材等相互交融,相互碰撞,學生在對話中明辨是非,提高能力,從而使課堂充滿人文關懷,煥發生命活力。
五、評價引導,情感升化 是對一堂課學生參與教學情況的評價,也是本節課知識,能力,方法的總結和概括,好的課堂小結,可以起到深化升華之效。此環節的操作可以參考以下幾個方面:
1、讓學生自我總結,談談學習本節課的收獲、感悟或還存在的疑惑。
2、回扣學習目標,進一步落實教學目標的各項要求。
3、深化問題,設置懸念,為下一節課的教學作好鋪墊。
4、布置實踐性作業,加深對課上所學內容理解的同時,讓學生親近社會,融入社會生活,提升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不同的課型中處理方法也大不一樣。
活動型教學:首先讓學生結合課文文字與生動的插圖,自主理解課文內容。與此同時,使學生頭腦中建立文本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行組織,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自主設計模擬表演的方案,並在小組內討論表演的方法與步驟,分配角色,進行表演。
實踐體驗型教學:讓學生走出課堂,了解社會,認識社會,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品德與社會課是要把社會實踐活動納入到課堂教學中來,社會即課堂,課堂即社會,樹立大課堂觀、大社會觀。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專門的時間,提供足夠的條件,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體驗社會生活,感受我們生活的環境。也就是說,凡是能創造條件讓學生親自去實踐體驗的內容,就要放開手,制定周密計劃,親自帶領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體驗參與的快樂,培養學生走向社會,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
綜合學習型教學:高年級教材中涉及到許多有關歷史、地理、社會常識和法律常識的內容,對於這類型教學內容,要實現多種學科的整合,組織開展綜合性學習。這樣,根據課文內容搜集相關的知識信息便成了首要任務。一般的課文內容,放在前一周進行;對於需要長時間搜集、整理的內容,則放在前幾周甚至前幾個月進行。收集社會信息的途徑有多種,閱讀報紙、雜志、課文;聽廣播、講座;看電視、文藝節目;參觀、訪問、調查、上網等等。然後在收集信息的基礎上,組織小組合作、交流討論。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我們必須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以教學理論和課程標准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叄』 小學品德教師怎樣創建有效的課堂教學環境
一、創設來情境,產生情自感共鳴
在品德與社會課上,創設情境進行教學是一種非常好的教學方式。創設情境一定要按教學的目的和要求,根據內容的需要,設計相應的情境,要以鮮明的形象為主體,以此吸引學生、感染學生、激發學生,把他們帶入一個新奇的境界;要重視情理結合,學生通過教師創設的情境感知材料,形成表象,獲得道德認識。在此基礎上,要進一步講明道理,使情與理有機地結合起來。
創設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種:如1、通過故事創設情境
教師利用優美、動聽的語言描述,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對學生的認知活動有著指導作用,並且帶有情感色彩的語言,不但能撥動學生的心弦,同時能給學生一種美的享受,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之中。如在講解鄰里一家親時,教師在上課開始請一位同學講自己家和鄰居發生的小故事,同學娓娓到來,很快就把其它同學的思維拉到自己家與鄰居家發生的事情中,同學們都躍躍欲試,使課堂很快的活起來,動起來
『肆』 如何優化小學品德課堂教學
作為一名品德教師的我,清楚地知道上好《品德與社會》的最有效的途徑當然是讓學生離開課堂,步入社會生活,在親身實踐與體驗的過程中受到教育,學會生活,學會做人。但是從現有的條件來看,我們不可能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組織大量的社會實踐和體驗活動,而且有些生活場景也不是人人都能親身經歷的。怎樣讓品德教學找到回家的路,真正提高品德教學的實效性呢?在幾年的《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我進行了認真地實踐和探索:
1.愉悅課程生活,豐富兒童體驗
在品德課程教學中,我們應充分聯系兒童的生活經歷、生活經驗、生活故事來組織教學。有的時候由於學生的生活閱歷限制,對某些現象不能理解時,教師要充分創設生活情景來豐富學生體驗。如:教學四年級《擦亮眼睛》這一課,學生對巫婆的"斬妖見血"花招很好奇,有的甚至真的認為巫婆有這個本領。為了讓學生破除迷信,相信科學,我找來了材料和學生一起做這個實驗,讓學生也來當一當"巫婆"。當學生用鹼水浸過的刀砍到"神符"上時,看到"神符"變紅出血了,一個個都興奮地叫起來:"妖怪被我砍死了!"妖怪真的被我們砍死了嗎?我又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用不同的材料做實驗,最後才發現原來是氫氧化鈉溶液和酚酞溶液在起化學反應。根本沒有什麼妖怪,是巫婆騙錢害人的。
2.收集生活素材,豐富活動資源
"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道德離不開生活。"我們現在強調生活和兒童是我們的教學資源,提出新的教材觀,視教材為一種範例,就要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讓兒童的現實生活為思品課堂提供生動多彩的材料,並成為課堂活動的主題,以此來優化思想品德課的教學素材,建立教材,活動與兒童生活之間的聯系。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故事,詩歌,謎語,名人名言,案例,新聞等,我們可以在課堂中加以利用,使學生倍感親切,還可以作為話題,開展活動化教學。如教學《農產品的家園》一課,我在課的導入部分根據課文內容和學生實際選擇了十種農產品的謎語:玉米,花生,蘿卜,石榴,桔子,西紅柿,土豆,甘蔗,辣椒,西瓜,讓學生來猜謎語,以此激發他們的興趣,更好地利用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來參與新的學習。較好地隱蔽了教育意圖,讓學生沒有感到你在教育他,要他怎麼做,而是他們自己在尋求答案,在交流應該怎麼做,拉近了品德課堂與社會生活的距離,也豐富了品德學科的活動化教學的資源。另外,在課堂中引入一些數字材料,可以增強觀點的說服力,也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走進社會參與生活實踐
社會就是大課堂,充分利用校外資源讓學生走出學校,到社會中去學習,去實踐,以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擴展興趣,發展社會實踐能力。教材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校外實踐,設計在教學中就要讓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社會活動中培養能力。如教學《動物、植物和我們》時,我帶領學生到學校附近的田野去認識了一些植物,了解它們的種類、外形根、莖、葉、生長方式、分布、作用等,使學生在觀察中切實感受到植物和我們人類的密切關系,植物對我們人類的幫助,人類為了保護環境,健康生活,每年都要植樹造林,我和學生們也種下了一棵小樹,保護大自然,人人有責。理論知識與體驗生活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從而達到塑造學生美好心靈,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目的。又如在教學《我長大了》一課時,我開展了"調查自己成長歷程"的主題活動,課前學生采訪父母,收集兒時物品,回憶童年趣事。課上學生帶來了采訪父母的錄音,出示自己的出生證、胎發、成長相冊,反映自己一步步長大的經歷,進而充分感悟到長大是一個豐富的過程,並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及關心、體貼家人的方法,在母親節、父親節的時候給媽媽按摩,幫爸爸捶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來關愛家人,我還要求學生學習制定支配20元錢的方案,繪製成表。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和社會責任感是品德與社會課最為突出的特徵,兒童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通過社會實踐讓有限的課堂得到無限的延伸,讓枯燥的說教變成豐富的實踐,而學生在其中所受的教育自是不言而喻,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真情實感。
4.正確把握活動化教學學習方式
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獲取,主動發展。學生主體參與教育過程的程度是體現學生主動性的標志。這就要求我們採用學生樂於和易於接受的方式進行教學,使學生不再只是傾聽者、接受者、被訓者,而是作為一個主動參與者、實驗者、探索者加入進來。所以,高效的教學活動的設計就顯得極其重要了。
在考慮授課內容創設活動的同時,更應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首先,根據知識形成階段設計活動。品德課程的設計思路是綜合交叉,螺旋上升。某一教學內容所包含的社會要素是綜合的,所涉及的社會領域也不是單一的,可以交叉。學生知識形成具有階段性不同,也是螺旋上升。所以,應根據學生知識形成階段設計活動。比如,內容相似的活動,可以開展觀察和交流活動開始,逐漸發展到以開展實踐匯報活動。其次,根據學生年齡特徵設計活動。低年級學生思維多具有直觀性,以有趣的教學活動貫穿教學過程是有效的組織方法。如游戲、動手操、小競賽等。高年級學生不僅要給他們提供直觀活動,更要注意思維層面的活動的開展。如嘗試活動、整理活動、探究活動、辨析活動等。
總之,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兒童思想的原則,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設的普遍規律,又要適應兒童身心成長的特點和接受能力。從他們的思想、生活實際出發,深入淺出、寓教於樂、循序漸進。堅持用鮮活通俗的語言、用生動典型的事例、用喜聞樂見的形式、用適宜的方法,必定能提高品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伍』 如何讓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有效
在小學各教育課程中,品德與社會科目必不可少,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但是,目前部分教師還在應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一味地將知識灌輸給學生,對學生的思想品質不重視,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失去了開設的意義。所以,小學教師應該將這些問題重視起來,在保證學生學習成績的基礎上,重視學生思想道德的發展,創新自身的授課方法,利用小組學習、社會實踐等教學模式,提高學生思想素質,使品德與社會課程發揮真正的作用,提高教學有效性,為國家培養思想素質較高的人才。
一、目前品德與社會課程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思想較為落後
近年來,部分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師的教學思想較為落後,在教學過程中,只重視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學習,對學生的生活及思想道德方面嚴重忽視,一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會出現死記硬背的現象,根本無法將學到的知識應用於實際生活中。這對學生自身發展及社會的發展都有不利影響,所以,學校與社會應該對此問題加以重視,保證學生能夠得到全面發展。
(二)教學內容較為單一
目前,部分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師只應用教材對學生進行授課,沒有意識到教材的單一性與片面性,並且,一些教師無法將生活中的教育案例引入課堂中,學生所了解的知識比較局限,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有效性不能顯現出來,這對學生的學習及身心發展有不利影響。對於小學生而言,品德與社會課程極為重要,不僅關乎學生的學習成績,對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也有較大影響,教師的教學內容單一,很容易導致學生發展不良。
(三)教學方式較為單一
目前,部分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在應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授課之前,沒有對課程進行有效分析,只是根據教案上的內容對學生進行授課,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常出現厭煩心理,無法對品德與社會知識產生興趣,課程的有效性無法體現,不僅沒有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而且會使學生對品德與社會課程失去學習慾望。所以,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師要對自身教學情況進行反思,提高自身教學質量,發揮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有效性[1]。
二、提高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優勢
目前,部分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有效性較低,對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造成嚴重影響,教師無法正確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理解。然而,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師如果可以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則小學生不僅可以提高自身的學習成績,而且可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制定合理的學習目標。小學生的道德品質對國家的發展來說極為重要,教師將課堂有效性提高,可以利用各種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授課,創新自身授課方式,鼓勵學生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在實際生活中,同時,教師應經常安排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領略到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真諦,凈化自身的心靈,為以後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陸』 如何上好小學思想品德課
小學階段是向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起始階段,也是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重要階段。尤其是小學思想品德課更是對小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陣地。因此,作為教思想品德課的教師要認真學習課標,深入理解教材,才能上好思想品德課。學生進入學校主要目的是受教育和學習知識,作為每一個教育工作者來說,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都要藉助文本給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我們上這一科目的老師該如何做呢?要讓小學生將來成為誠實和富有責任心的人,重在加強學生健康、向上的品德的培養。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必須重視小學生品德教育。下面就我個人的一些嘗試和耳濡目染,談談自己的看法:一、精彩導入,真正走進學生中間,了解學生的現實生活 品社課應該主要解決學生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並不需要一味講大道理,教師必須實際走入學生的生活當中,去了解他們的需要。所以我們必須重視課前調查,無論是問卷還是談話,都應該在課前有所了解,課上才能有的放矢。讓學生自由結組調查、討論自己關注的某一方面問題,把了解到的、收集到的匯合起來,然後各小組派代表到講台上匯報等等。課堂上的熱烈交流,既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經驗,使他們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也體現了合作的樂趣。 二、注重探究,獲得科學精神、態度現代社會本身及人們對於社會的認識是不斷發展的,因此,對於學生來說,探討和把握獲得科學結果的方法和途徑,往往比學習和記憶知識結論更有價值。他們在向未知和疑問的探討研究過程中,經常是需要經歷和體驗失敗的。但是,重要的是學生在這種探究活動的過程中形成了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教學時,我從學生的生活入手,讓孩子們說說平時經常玩哪些游戲?每次都玩得開心嗎?這些游戲分別都有哪些規矩?如果碰到個別人不守規矩,大家會怎麼樣?請學生充分發表意見。然後,我組織全班同學進行探究、討論。游戲中的規矩就是一種規則,參加游戲的人必須共同遵守,否則,游戲就不能進行下去。同樣,人們在共同的活動中也有規則。如:公共交通的規則,體育比賽的規則,娛樂活動的規則等。這時,我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如果不遵守這些規則,公共交通、體育比賽、娛樂活動、公共財物會怎麼樣?學生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得出:沒有規則,生活就會非常麻煩。我窮追不舍,再次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學校里能不能沒有規則?如果完全沒有規則,同學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老師們想什麼時候上課就什麼時候上課,行不行?與同學們關系最密切的學校規則是什麼?三、加強課堂訓練,提高辨別是非能力教師要結合插圖,聯系實際,引導學生學完課文和闡明道理及觀點後,為了鞏固和加深學生的認識,還要讓學生運用所學道理、觀點去聯系實際,加強課堂訓練,提高分析問題和辨別是非、真偽、美醜的能力。為此,我們要精心設計和補充課後練習,讓學生認真思考、回答。設計課堂練習,要本著理論聯系實際,知行統一和由淺入深的原則,先找容易辨別回答的問題,再找較難辨別回答的問題,最後找難以辨別或模稜兩可的問題。如講拾金不昧這篇課文時,我們結合實際例子,由淺入深,設計如下練習:(1)一個同學把同桌掉在地上的鋼筆拾起來交給了老師,算不算拾金不昧?(2)某小學二年級的一個學生在路上拾到一塊手錶交給老師,算不算拾金不昧?這樣學生由易到難,對所設計的練習逐一進行回答時,教師一方面要充分調動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使學生敢於暴露自己的錯誤觀點和不正確的行為表現;一方面要對學生分析認識問題的思路進行適當引導和點撥。在找到正確答案的同時,把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實踐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對學生暴露出來的思想、觀點和行為,要給予正確的評價和指導,並指出今後應怎樣用學習的道理去指導自己的行動,這樣即能使學生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思考問題的興趣,又能使學生運用所學的道理、觀點去聯系自己和周圍的事物,分析認識問題,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為小學生進一步全面健康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四、現代化手段讓思品課生動起來 在教學中,有效地利用學校的多媒體設備,以其新鮮、活潑、生動的形象,一掃傳統說教式教學導致的沉悶空氣,帶給學生活潑、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提供豐富、生動、有趣的感知材料,激發他們的興趣,引起他們的豐富想像。如:我在上「珍惜水資源」時,展示漫畫「舉不動」,表明世界人口總數2000年已達60 億;展示漫畫「垃圾包地球」、播放動畫「這樣就合法了」,表明環境資源遭到嚴重破壞;再播放實況錄像「在中國…….」,看人們是如何浪費水資源,如何污染江河湖海,如何亂砍濫伐森林等等,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我們面臨嚴峻的資源、人口、環境形勢,從而落實到教學目標:我們必須積極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整節課,學生在驚嘆、感慨中,踴躍發言,激烈討論。下課鈴響了,同學們還沉浸其中,依依不捨。體驗成功的思品課就像品嘗一杯醇香的美酒,聆聽一首動聽的歌曲,欣賞一幅精美的油畫,使人彷彿進入了藝術的境地,它像快樂的輕喜劇,讓學生在快樂中學到知識,在開心中受到教育。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40年代就說過:「人人都說小孩小,誰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還要小。」現代學生知識面廣,信息量大,自主意識強,思維日益成熟,若再把他們看作小孩子,隨意支配,不僅不能激發學生興趣,反而引起學生的反感。所以,我們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集思廣益,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我們還要做到把時間留給學生、把空間留給學生、把自由留給學生。五、大力開發農村資源,採用多樣化評價方法 因地制宜,利用農村學校的自然資源,生產勞動資源,讓學生走出校門,深入果園、林中,親身投入搬玉米等實踐性課堂中讓學生受到教育。把農村田間變成兒童可參與的學習空間。評價是教師和兒童共同合作進行的有意義的建構過程,兒童既是評價的對象,又是評價的主體。在評價中,可採用綜合評價方法。①調查問卷評價。如:這冊書中哪幅畫你最喜歡,哪幅圖最不喜歡,怎麼改?②展覽會評價(師評、學生互評、自評)。如畫一幅最有創新意識的畫;製作一件最喜歡小物品(要求可以獨做,也可以合作);從自己成長資料袋中拿出最有價值的一件作品。③激勵每個兒童,自由創作作品(可由家長合作進行)。④講述參加一次實踐活動的過程。如:搬玉米、幫媽媽做家務活等。⑤到學校資源室考查知識,如找一找哪些種子是秋天的果實,哪些種子是夏天的果實,從各種樹葉顏色上分辨夏天、秋天、春天、冬天的樹葉標本。⑥測評每個兒童自身興趣、愛好。老師找准學生閃光點,最後給予描述性的、以鼓勵語言為重點的評價。六、以身作則,做學生的表率 學生模仿性很強,教師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對學生都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工作中我嚴格要求自己,處處以身作則,做學生的表率。凡要求學生做到的事,我首先做到。如要求學生對人講話要有禮貌,我就帶頭運用禮貌語言;要求學生要愛護環境,我就帶頭做好環保工作。在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既要把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實踐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對學生暴露出來的思想、觀點和行為,給予正確的評價和指導,還要指出今後應怎樣用學習的道理去指導自己的行動,這樣即能使學生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思考問題的興趣,又能使學生運用所學的道理、觀點去聯系自己和周圍的事物,分析認識問題,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促進小學生進一步全面健康發展。
『柒』 如何構建小學品德高效課堂
一、以多樣的評價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高效課堂首先要讓學生動起來,因此學生的課堂行為表現應該作為思想品德課的一個評價方式,因為思想品德包括道德行為,行為是道德的一種體現方式,它能體現一個學生道德水平和思想的變化。比如說學生上課遲到、不帶課本、不交作業、上課說話、吃東西、上廁所等違規現象都可以用減分(平時成績)的方法來評價,用這種方式來約束課堂教學中的違規現象。而對課堂上積極發言,勤於思考,有獨到見解的學生可採取加分的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把思想品德課的這種評價運用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來關注學生行為習慣的變化,作為促進學生發展的一種手段。
針對有的學生上課睡覺,寫其他作業,拿手機上網,看課外書,用耳機聽音樂等分散注意力,影響上課效果的行為,把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程度作為一種評價標准,鼓勵和調動他們上課認真聽講的積極性,使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
運用課堂上的違規情景來評價學生,這種評價既可以來自老師,也可以引導學生來評價,有時候來自學生的評價更能使學生信服,促成學生反思和糾正自己的行為,學會在課堂上尊重老師和同學,自覺遵守課堂紀律,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用觀察作為一種評價,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觀察課堂上個別不太遵守紀律的學生的表情、行為、動作,對特殊的學生的觀察做一個記錄,並對記錄作一個中肯的分析,然後把在課堂上觀察的結果告訴學生,並告知學生被觀察到的這種表情、行為、動作背後所反映出的情感和態度,把對學生的評價和對學生的引導結合起來,讓學生反省自己在課堂上的行為表現,明白以後應該在哪些方面加以改進,改善課堂教學的影響因素。
二、用學生喜歡的教學方法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教法上靈活多樣,有變化,可以讓學生更多地參與教學,主動學習。採用學生喜歡的體驗式教學方式,教師精心創設活動情景,通過游戲體驗、角色扮演、情境體驗、現實體驗,讓學生深度參與課堂教學。體驗式教學確有其他教學方式所不具備的功能,在體驗過程中,學生的學習不僅要用自己的腦子去想,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聽,用自己的嘴說話,用自己的手操作,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它解決的不僅僅是對知識的理解,而且學生在親身經歷中真正實現了對知識的內化和認同。通過這種方式,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上,以此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情境式教學也是深受學生歡迎的一種教學模式,它對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參與性,對於提高教學的實效性起了重要作用。教師引起學生主動地學習,這是一堂好課的最高境界或終極使命。巧妙的情景創設,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教師的教學方式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就改變了。學生變被動聽課為主動參與,使學生沒有心思做與課堂教學無關的事,提高學生聽課的效率。
競賽的方式能讓學生展示自己,也可以提高教學效率。比如對於知識的識記,我用「看誰記得快」的方法,找出最先背會的學生,然後讓他負責督促檢查本組成員。我繼續檢查依次背會的同學,再讓先背會的學生檢查還沒有背會的學生,從第一個背會要求內容的學生開始,三分鍾之內力求全班學生能夠掌握,剩下的少數學生,可讓他們下課去識記,不佔用大家課堂學習時間。
除了以上方法,還可以應用討論、質疑、表演、自我教育、查閱資料、訪問調查、學生講課等學生喜歡的方法。在教學手段上要豐富多彩,板書、掛圖、投影、錄音錄像、多媒體等要適時應用;在教學語言上應生動、活潑、簡明、有幽默感、有感染力。在課堂上,學生充分參與,形式多樣,那麼學生對課程也會興趣盎然,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用智慧的技巧落實課堂教學效果
養成良好的課堂行為習慣對高效課堂非常重要。課堂常規是保證課堂秩序、培養學生自控能力,促進學生學習的保證。因此,師生有必要共同制定課堂常規,並共同執行。在每學期的第一節課,教師首先談本學期的教學目標,提出對學生的期望值;其次讓學生提出我們要怎樣上課才能達到教學目標,討論過程中教師要積極把學生向積極健康向上有利於課堂教學的方向引導,注意強調「師生共同遵守、賞罰分明」,最後以文字形式記錄下來。比如課堂教學中會發生學生不帶書的現象,這個問題在新學期的第一堂課上就要對學生提出要求,讓學生商量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討論教給學生避免忘帶書的方法,讓學生養成在上課的前一天晚上睡覺前按照課表准備好第二天所用書籍的良好習慣,如果因特殊原因沒帶課本,上課前的補救辦法是趕快去平行班借書。如果課堂上還沒有課本,可以給一次機會坐在其他學生課桌旁邊共同看一本書。如果兩人坐在一起閑聊,取消其他同學提供幫助的機會並接受懲罰。教師下課後還要追究違規學生的失誤,讓學生寫檢查反省,督促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切忌對違規現象熟視無睹,如果學生不帶學具的行為沒引起老師的重視,久而久之,學生就會視不帶學具為正常,養成不良習慣,會嚴重影響課堂教學效果。
巧妙處理課堂問題行為。初中生自製力弱,在課堂上可能會出現問題行為。課堂問題行為,簡單地說,就是學生違反課堂常規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應對問題行為,一般情況下應堅持重尊、冷靜、嚴格原則,以平和的心態面對學生出現的問題行為,切忌侮辱、謾罵。良好的課堂管理需要教師充分認識學生在課堂上所表現出來的問題行為產生的原因,運用恰當的處理原則、策略,有效地處理。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技術或技巧,課堂管理也是需要必要的技術與技巧。管理技術主要顯示為教師與學生之間交往的技巧與技藝。管理技巧來自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地學習、總結和積累,沒有教師的學習,教師就不可能獲得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眼光和技巧。課堂管理技巧包括非語言干涉,包括面部表情、目光交流、手勢和動作;使用幽默的語言,或者利用提問的方式或建議的方式給學生提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