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增強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喚起學習興趣是使學生積極學習的重要條件。對於小學生來說,學習的積極性首先來源於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促使學生去追求知識,探索知識的奧秘。學生對學習有無興趣,又往往來源於教師的講授和培養。這就要「寓教於樂」,教學有方,「開竅」有術。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在課堂上易於疲勞,精神容易分散。據研究:7~10歲的兒童注意力只能保持20分鍾。如何使他們保持比較持久的注意力呢?怎麼使課堂教學富有趣味性呢?以下是我的幾個教學心得。 一、手腦並用的操作活動 俗話說:「眼過百遍,不如手做一遍。」七八歲的孩子很好動,如果把他們好動的特點遷移到學習上,讓他們在學習時常常摸一摸、擺一擺,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加深理解知識。我在教學中,常常讓學生動手擺一擺小棍、圓片、三角形、小動物或擺算式等等。 例如,在教「11~20各數的認識」時,我先對學生是否會數、會寫11~20各數進行了摸底。我發給每人10張小正方形紙片,讓他們在紙片上分別寫出11~20各數。通過摸底,了解到全班所有的學生都會寫這些數。面對這種現狀,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學生學會11~20各數的組成上。我給每個學生准備了20根小棍和2根皮筋,讓他們進行了以下操作: 1.每人把自己的直尺豎著平放在桌面的中間,直尺的右邊擺出10根小棍。然後讓他們把10根小棍綁成一捆,把這捆小棍放在直尺的左邊,通過操作使學生明確10個一是10。 2.讓學生添上一根,把這根放在直尺的右邊,表示一共有11根小棍。這時讓學生舉起自己寫的「11」的數字卡片,然後對著實物討論「11」左邊的1表示什麼,右邊的1表示什麼,明確「1l」的組成。接著仍讓學生通過操作學習其他各數。 3.學習到「20」這個數時,出現了湊夠10個l根的情況,我讓學生先想想該怎麼辦。當每個學生又動手把10個l根捆成了一捆以後,我組織大家討論了以下三個問題:①這捆小棍放在哪邊?這兩捆小棍表示多少?②「20」怎麼寫?為什麼左邊寫2,右邊寫0?③右邊的0不寫行嗎?為什麼不行?通過實際操作和熱烈的討論,使學生加深了對「20」這個數的認識。 這節課學生自始至終都在擺實物,把他們的口、眼、手等各種器官都調動了起來,促進了腦的思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十分高漲,既輕松又愉快地學會了新知識。 二、形式新穎的練習方式 要把學生獲得的知識變為技能,需要反復多練。但重復單調的練習,學生就會厭煩,注意力不集中,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時間。根據巴甫洛夫發現的大腦興奮規律,我採用多種感官參與的方法。如在組織學生做口算練習時,除了大家常用的視算、聽算和對口令外,我還設計了「打手勢算」和「悄悄算」兩種口算練習方法。 「打手勢算」和「悄悄算」的具體做法及好處在《激發興趣使學生生動活潑地學好數學》中的第(二)部分里已講過,這里不再重復。 三、靈活多變的游戲活動 兒童注意的特點是無意注意佔優勢,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容易為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教師在教學中善於變換教學方式,通過做有趣的數學游戲,讓他們在玩中學,可以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把容易分散的注意力吸引過來,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我經常採用的游戲活動有:開火車、接力賽、評選優秀郵遞員和奪紅旗等。教材中的一些練習題,做法上稍加改變,也深受學生的歡迎。如書上有這樣的問題:「下面的題對的畫√,錯的畫×。」我在黑板上貼一幅紅十字圖畫,讓學生戴上紅袖章,當「數學醫院」的醫生。這活動激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他們都爭先恐後地參加「治病」,為被評上「好大夫」而感到自豪。 據心理學研究,新穎的、活動的、直觀形象的刺激物,最容易引起兒童大腦皮層有關部位的興奮,形成優勢的興奮灶,從而使兒童更好地建立暫時聯系。利用這一規律,做游戲時,我畫一個山頭,山頭上貼著一面紅旗,兩名同學從左右兩邊同時進行口算比賽,優勝者得到紅旗。或從左右兩邊畫上樓梯,樓梯頂上蹲著一隻老鼠,讓兩名學生分別戴上黑貓、白貓的頭飾,進行口算比賽,看誰先捉到老鼠。在分組進行接力賽時,我在每份題上畫了一個跑步姿勢的男孩或女孩,以小組為單位,傳這份題,一人做一道,哪組先做完並且全對獲勝。一面紅旗,一個動物韻頭飾,—幅色彩鮮艷的圖畫,都加強了練習的趣味性,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於是人人爭先恐後地參加做數學游戲。 為了復習鞏固「10的組成」和「和是10的加法及相應的減法」,為用湊十法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做准備,我上了一節打撲克游戲課(具體做法上面已介紹過,這里不再重復)。 我讓大家明白了道理之後,就發給每個同桌一套數字卡片,讓兩人「打撲克」。大家興致勃勃,玩得很高興。他們回家照樣做了一套卡片,和爸爸媽媽去打撲克。 一堂游戲課,調動了全班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在玩中復習和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四、生動有趣的學習競賽 我除了在游戲活動中搞些競賽外,還經常搞「速算比賽」、「指得數比賽」和「搶答題比賽」等生動有趣的數學競賽。如「指得數比賽」,我在黑板上寫出所需要的數,請兩人上來比賽,老師說題,得幾,學生就指黑板上寫得幾,看誰指得對指得快。為了讓每個人都動起來,我在指定兩人到前面參加比賽的同時,把下面的同學也分為兩隊,人人當裁判員,用「打手勢」的方法分別記先指對的次數,最後老師看左右兩部分同學打的手勢,就知道幾比幾了。這種比賽,如同進行一場緊張的排球賽,大家躍躍欲試,情緒高漲。而要當好裁判員,也必須算得快,這樣就把兩人的活動變為全班同學的活動,大大提高了練習的效果。 當二年級學生學到「兩位數減兩位數」這部分知識時,我們曾搞過一次別開生面的師生競賽。教給學生速算竅門(詳見前面教「81—18」、「93—39」……那節文字敘述)。 幾年來我在教學中,從兒童的年齡特點出發,注意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把知識的學習寓於愉快的游戲之中,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他們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成為課堂學習的小主人,因而課堂教學效率大大提高了。課堂上能按時完成教學任務,不留家庭作業,使學生感到學習很輕松。
②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把握好40分鍾對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下面就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趣味性和有效性談談個人看法。
一、優化教學內容,合理挖掘教材
。同時教師要敢於「突破」現行教材束縛,根據學生實際,改編教材,優化學習材料。如:小學數學中的一道例題:「小明看一本100頁的書,他每天看15頁,看了6天後還剩多少頁?」教學時我把問題改為:「看了6天後有沒有看完?」這就變成了一道開放題。學生在解答時可以從多角度去思考,這樣一改,拓展了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開拓了學生思維,把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落到了實處。
二、貼近學生生活,創設趣味情境
「因此教師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積極創設自然生動的情境,提高趣味性,點亮數學課堂。例如在教學「方向與位置」一課時,我把課堂設置在操場上,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指出不同的方向,玩辨別方向的游戲。在這以前,個別同學方向感很差,方位很模糊,但在小組學習中,他們互相啟發和幫助,很快就掌握了這個知識點。由此可見,利用小學生愛好游戲的天性創新學習方式,不僅學生學習快樂,效果好,也鍛煉了學生之間協作探究能力。
三、採用小組合作,組織有效探究
一是組織有效探究活動
1、靈活採用探究形式。
探究形式通常有學生個人獨立探究、學生臨時以自願組合的探究、既定小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體探究等。課堂上,可根據不同的探究需要,採用一種方式,也可以幾種方式交叉進行,使探究活動更加深入充分。
2、引領指導學生探究。
教師的參與是對學生莫大的支持與鼓勵。在探究過程中,教師首先要積極營造探究環境,指導探究方法,引領、促進學生學習小組內部交流與互動。其次,教師應鼓勵小組之間進行對話,並為這種交往、協作提供條件。此外,教師還要組織好全班學生的交流,使全體學生在演示與觀察、表達與傾聽、質疑與爭論、反駁與支持中得到收獲。
二是建立有效合作方式
隨著素質教育深入發展,小組討論、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被越來越多地引入課堂。怎樣才能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呢?
③ 如何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一、幽默有趣的教學語言,可以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不想知識變成僵死的靜止的學問,就要把語言變成一種重要的創造工具。」因此,教師適時適度地運用好語言的幽默性能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快樂的環境下學習,但也不可隨意。教學幽默性在一些重點、難點、關鍵點採用幽默的形式往往能突破難點,學生對知識、技能掌握得比較牢固,印象比較深刻。比如,某教師在教學「雞兔同籠」問題:雞兔同籠有84個頭,190條腿,請你算一算,有多少只雞?有多少只兔?學生看完題目後,議論紛紛,有的用心算,有的用筆算,但是始終算不出結果。有個學生說,要是每隻雞和每隻兔的腿數一樣就好辦了。於是,某老師說:「請全體兔子提起前腳立正站好。」全班同學鬨堂大笑,個個睜大了神奇的眼睛,並站了起來。「現在,雞和兔的腿數一樣了,上面有84個頭,下面有多少條腿呢?」「84 X 2 =168(條)」學生齊答。「跟原來的條件相比,少了多少條腿呢?」「少了190-168=22(條)」學生馬上作出回答。「這22條腿到哪裡去了呢?」「被兔子提起來了。」「那麼現在你們知道有多少只兔子了吧?」「有11隻兔子。」許多同學歡叫著。「雞兔同籠」的這一解題方法,應該說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這位老師採取了比較幽默有趣的語言和形象化的教學方式,學生一下子就明白總數少了22條腿,而每隻兔子少了2條腿,因此有11隻兔子。學生理解起來就化難為易啦。又如我在教學時,發現有個別同學在開小差,我就說:「我發現有個別學生『不入戲』,我們一起來『重播』剛才的內容,好不好?」此時,全班鬨堂大笑,笑聲把這些開小差的學生引入課堂,又讓他們感覺不到老師直面的批評,避免產生抵觸的情緒。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境界。
④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趣味性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把握好40分鍾對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下面就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趣味性和有效性談談個人看法。
一、優化教學內容,合理挖掘教材
研究表明,當數學和兒童的現實生活緊密結合,數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發兒童學習解決數學問題的興趣。因此,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經驗和興趣,賦予數學知識豐富的現實背景,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生動活潑的、應用性很強的學習材料。同時教師要敢於「突破」現行教材束縛,根據學生實際,改編教材,優化學習材料。如:小學數學中的一道例題:「小明看一本100頁的書,他每天看15頁,看了6天後還剩多少頁?」教學時我把問題改為:「看了6天後有沒有看完?」這就變成了一道開放題。學生在解答時可以從多角度去思考,這樣一改,拓展了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開拓了學生思維,把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落到了實處。
二、貼近學生生活,創設趣味情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越高。因此教師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積極創設自然生動的情境,提高趣味性,點亮數學課堂。例如在教學「方向與位置」一課時,我把課堂設置在操場上,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指出不同的方向,玩辨別方向的游戲。在這以前,個別同學方向感很差,方位很模糊,但在小組學習中,他們互相啟發和幫助,很快就掌握了這個知識點。由此可見,利用小學生愛好游戲的天性創新學習方式,不僅學生學習快樂,效果好,也鍛煉了學生之間協作探究能力。
三、採用小組合作,組織有效探究
一是組織有效探究活動
1、靈活採用探究形式。
探究形式通常有學生個人獨立探究、學生臨時以自願組合的探究、既定小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體探究等。課堂上,可根據不同的探究需要,採用一種方式,也可以幾種方式交叉進行,使探究活動更加深入充分。
2、引領指導學生探究。
教師的參與是對學生莫大的支持與鼓勵。在探究過程中,教師首先要積極營造探究環境,指導探究方法,引領、促進學生學習小組內部交流與互動。其次,教師應鼓勵小組之間進行對話,並為這種交往、協作提供條件。此外,教師還要組織好全班學生的交流,使全體學生在演示與觀察、表達與傾聽、質疑與爭論、反駁與支持中得到收獲。
二是建立有效合作方式
隨著素質教育深入發展,小組討論、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被越來越多地引入課堂。怎樣才能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呢?首先,教師要明確提出的問題有沒有合作的必要。對於那些學生能獨立解決的問題,就不需安排合作學習。只有那些學生單獨不能解決的、並能最大限度發揮學生之間優勢互補的開放性的問題,才有合作的價值。其次,在具體操作中教師應注意:一是分工明確。讓每一個學生都有事可做,人人都成為小組學習的主人。二是建立機制。必須有意識的強化「學習小組」的集體榮譽感,讓每個成員感到自己的行為會影響小組的學習結果,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尊重別人的意見。三是適時引導。合作過程中學生活動相對分散,干擾因素相對增多,教師要成為學習小組的一員,通過提示、點撥、引導等形式,指導學習活動。
三是捕捉有效生成資源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課堂上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尷尬」:教師正要進行下一環節教學時,學生可能會冷不丁冒出一個問題、或補充一種演算法、或提出一種疑意等。這時,放棄既定環節教學,就會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裝作未見,又顯然有悖於「據學而教」的理念。每每遇此,教師常常進退兩難。一個真誠關注學生發展的教師會果斷地調整教學任務,敏銳捕捉稍縱即逝的生成點,並加以放大。因為他們相信,許多富有創造性的生成資源是一閃而過的,抓不住就可能錯失一次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的良機。
四、因材因生施教,注重激趣促效
教師要深入鑽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快樂因素,以生為本,因材定教施教,在教學各個環節,都要注重激趣促收實效,除了採用恰當的教學方法以外,還要精心設計課堂練習。好的數學課不僅「課伊始,趣已生;課進行,趣正濃」,而且還要「課結束,趣猶存」。我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是這樣小結的:「(出示小黑板:一瓶汽水,甲喝了整瓶的一半,乙喝了剩下一半的一半,丙喝了剩下一半的一半的一半。)你能用分數知識表述這道題嗎?當同學們回答完甲喝了1/2,乙喝了1/4,丙喝了1/8後,我再追問:這瓶水還剩多少?誰喝得多?誰喝得少?為什麼?當學生不能回答時,我就說這些知識等到下節課學習之後就能明白,同學們先回去想想,看誰最聰明!」課後學生便會興趣盎然地預習下節課的內容了。
有效的數學課堂教學必須是讓學生獲得有價值的數學,而有價值的數學,不僅應該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相關,而且能夠在實際中得到應用,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提高。古人說:「授魚不如授漁」也就是這個道理。總之,有效課堂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教學實踐模式。我們期待以自己的思考,引發更多教師對這一問題的關注、探索。
⑤ 怎樣才能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雖然從事教育事業不久,但我覺得要想使小學數學課上得生動活潑,就必須使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充滿趣味。只有巧妙地創設課堂教學環境,科學而又合理地組織好數學的課堂教學,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自己去發現知識、獲取知識,給學生留下充分思考的空間,才能使數學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都充滿無限趣味。
一、使課堂教學充滿趣味
沒有幽默的生活是單調而乏味的,沒有幽默的數學課堂教學也同樣是枯燥無味的。美國的保羅希地博士曾經對9萬多名學生進行過調查,他從中得出了一個結論:學生最喜歡的老師是具有幽默感的老師。尤其是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的老師如果能夠巧妙而靈活地運用幽默詼諧的語言來啟發和誘導學生,就能使整個教學過程變得更輕松、更愉快、更有趣味。我們現行的數學課教學內容單調、枯燥,如果我們按書上的數學程序來講解,很可能使自己的課堂教學變成一支催眠的曲子。而如果我們能夠恰當地運用幽默的語言教學藝術來處理數學教材,增強課堂數學的趣味性,化枯燥為生動,變深刻為淺顯,化單調為豐富,變沉悶為活躍,化平淡為神奇,變抽象為具體,就可以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學效果。如教學真、假分數時,有一部分學生老是記不住概念,我就向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們想一想,一位母親和她的親生兒子,誰的年齡大?」學生回答:「當然是母親的年齡大。」我根據學生的回答鄭重其事地說:「母大於子是真的,否則就是假的。」學生聽後在笑聲中記住了真假分數。
二、使課堂教學飽含「活」味
傳統的課堂教學,被「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老師寫,學生記」的教學模式所禁錮,那些生性活潑、想像滿懷「好奇愛動的學生,在教師的教學專制下,主體性被扼殺得一干二凈,被老師牽著鼻子痛苦地在知識的沙漠里艱難跋涉。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與教師「一言堂」、「傳話筒」、「搬運工」的陳舊教法有關;另一方面是教師缺乏「童心」和「童趣」。「愛動」是兒童的天性,如果教師以成人的心態去組織課堂教學,學生無疑會失去「動」的本能,這樣的教學沒有一個不失敗的。我們要想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必須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活」起來,用活潑多樣的課堂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動」的積極因素,使師生共同圍繞每堂課的重點、難點、疑點進行學習、探討。我們應該做好以下兩個方面工作:
1、「活」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與空間形式的基礎學科,研究不同的問題,就得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方可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該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開展不同課型的教學,如實驗課、討論課、實踐課、自學課、活動課等。學生在不同的課型中,能拓寬視野、發展思維、積極探索,自主學習的波濤會在愉悅的享受中一浪高過一浪,永不止歇。
2、「活」的課堂教學訓練方式。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使學生養成了一種等知識、要知識的習慣。框架式的教學又會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即使是最好的知識,他們也沒有興趣去學。其實,他們自己把自己當成了一個容器,是等著老師去往裡灌。我們要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首先教師要改變「灌」的教法,訓練學生養成自己動手、動口、動腦、動筆去尋找知識、學習知識的習慣。如講面積公式時,我讓他們動手操作,通過數、拼、割、補等方法推導出了公式;講應用題時,我讓學生從讀、劃、畫、寫、列中進行審題、分析、解答;在講計算題時,我讓他們用學過的知識試著解,從中得出方法……不同的訓練方式,不但能使學生學會知識,而且能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
三、使課堂教學富於韻味
寫詩是這樣,數學的課堂教學也應該如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必須給學生講透,要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留足學生思考的餘地,讓學生知道學什麼、懂得怎樣學、學會如何用,自奮其力,自品其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也才能使課堂教學放射出數學知識的韻味。如教學三年級在學習乘法簡算時,出示例題25×24,讓學生用已學過的知識去解答。
有的學生竟用了五種解法:25×24=25×4×6;25×24=25×6×4;25×24=25×8×3;25×24=25×2×12;25×24=25×20+25×4。尤其是第五種解法,學生用超越教材內容的方法解,自然理由也是超常人的。當學生用「24個 25相加也可以分成20個25和4個25相加」來解釋時,我也覺得太不可思議了。從中我悟出了一個道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不是老師教出來的,而是他們在充足的思維空間里想出來的。課堂教學要富有韻味,關鍵是教師的引導不能直露,更不能全盤授予,要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使他們充分享受「含英咀華」的樂趣,讓他們從「馬啼香」中歸來,去尋找「踏花」的樂趣,從中悟出發散性思維的真諦。
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是推動學生探求內部真理與獲取能力的一種強烈慾望,它在學習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如果對數學知識充滿好奇心,對學會知識有自信心,那麼他們總會主動積極、心情愉快地進行學習。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時刻注意發掘教材孕伏的智力因素,審時度勢,把握時機,因勢利導地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構建有趣味的數學課堂。
⑥ 如何讓小學數學課堂更富有趣味性
小學教學年齡介於6至12歲之間,各種生理器官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兒童心智正由懵懂向清晰過渡,對外界五彩斑斕的事物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容易在輕松、快樂的環境中接受新鮮事物。相對數學是門既抽象又具體、既宏觀又微觀、既主觀又客觀的基礎學科,她的起源與人類歷史發展具有同一性,是對客觀存在的抽象化、理性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如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用更具趣味性的教學方法將數學理論積淀到學生兒童身上,成為當前教育改革進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一、為什麼小學數學教育要富有趣味性?
教學實踐顯示,小學階段正處於兒童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他們初步具備一定思考能力,對具體、光鮮的事物具有強烈的認同感和好奇心,但對宏觀、抽象的理論缺乏清醒認識,接受抽象的數學教育很容易疲倦和懈怠。據研究:7~10歲的兒童注意力只能保持20分鍾。如何使他們保持比較持久的注意力呢?答案就是使課堂教學更富有趣味性。這里的「趣味性」不單指教學工具、教學方式的多樣,更是指教學氛圍的情趣化。對於小學生來說,學習的積極性首先來源於興趣,而興趣的產生則需要氛圍的營造,它能促使學生自覺的去追求知識,探索知識的奧秘。
二、如何使小學數學教學更具趣味性?
多年教學實踐證明,喚起學習興趣是使學生積極學習的重要條件。學生對學習有無興趣,又往往來源於教師的講授和有目的的培養。這就要「寓教於樂」,教學有方,「開竅」有術。
第一、手腦並用的操作活動
俗話說:「眼過百遍,不如手做一遍」。七八歲的孩子很好動,如果把他們好動的特點遷移到學習上,讓他們在學習時常常摸一摸、擺一擺,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加深理解知識。我在教學中,常常讓學生動手擺一擺小棍、圓片、三角形、小動物或擺算式等等。
例如,在教學10以內數的認識時,為了給學生創造人人動手實踐的機會,我讓學生把在家裡玩的計數器帶來擺在課桌上。老師在大計數器上撥珠,學生在自己的小計數器上撥珠,並回答以下問題:「計數器上原來有幾個珠子?又添上幾個珠子?一共有幾個珠子?幾添上幾是幾?」通過實際操作,使他們知道了1添上1是2、2添上1是3……9添上1是10,明確了各數的來源。為了講1~10各數的順序,我讓同桌兩個同學一人擺小棍,一人擺數字卡片。橫著擺一根小棍,小棍的右下方就擺出數字1的卡片;擺兩根,小棍的右下方就擺出數字2的卡片……學生邊擺老師邊板書:「1的前邊擺數字幾?為什麼?」使學生明確0是起點,在第一根小棍的左邊擺數字0。在此基礎上,我把板書的小棍圖變成了尺子圖,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數的排列順序,2在1的後面,3在2的後面……學習了數序的知識。這節課由於學生動手實踐,腦、口、眼、手並用,時間顯得很充裕,很輕松地上完了一節課。
在教「11~20各數的認識」時,我先對學生是否會數、會寫11~20各數進行了摸底。我發給每人10張小正方形紙片,讓他們在紙片上分別寫出11~20各數。通過摸底,了解到全班所有的學生都會寫這些數。面對這種現狀,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學生學會11~20各數的組成上。我給每個學生准備了20根小棍和2根皮筋,讓他們進行了以下操作:
1.每人把自己的直尺豎著平放在桌面的中間,直尺的右邊擺出10根小棍。然後讓他們把10根小棍捆成一捆,把這捆小棍放在直尺的左邊,通過操作使學生明確10個一是10。
2.讓學生添上一根,把這根放在直尺的右邊,表示一共有11根小棍。這時讓學生舉起自己寫的「11」的數字卡片,然後對著實物討論「11」左邊的1表示什麼,右邊的1表示什麼,明確11的組成。接著仍讓學生通過操作學習其它各數。
3.學習到「20」這個數時,出現了又夠10個1根的情況,我讓學生先想想該怎麼辦。當每個學生又動手把10個1根捆成了一捆以後,我組織大家討論了以下三個問題:①這捆小棍放在哪邊?這兩捆小棍表示多少?②「20」怎麼寫?為什麼左邊寫2,右邊寫0?③右邊的0不寫行嗎?為什麼不行?通過實際操作和熱烈的討論,使學生加深了對「20」這個數的認識。
這節課學生自始至終都在擺實物,把他們的口、眼、手等各種器官都調動起來,促進了腦的思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十分高漲,既輕松又愉快地學會了新知識。
第二、靈活多變的游戲活動
兒童注意的特點是無意注意佔優勢,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容易為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教師在教學中善於變換教學方式,通過做有趣的數學游戲,讓他們在玩中學,可以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把容易分散的注意力吸引過來,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我經常採用的游戲活動有:開火車、接力賽、評選優秀郵遞員和奪紅旗等。教材中的一些練習題,做法上稍加改變,也深受學生的歡迎。如書上有這樣的問題:「下面的題對的畫√,錯的畫×。」我在黑板上貼一幅紅十字圖畫,讓學生戴上紅袖章,當「數學醫院」的醫生。這活動激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他們都爭先恐後地參加「治病」,為被評上好大夫而感到自豪。
據心理學研究,新穎的、活動的、直觀形象的刺激物,最容易引起兒童大腦皮層有關部位的興奮,形成了優勢的興奮灶,從而使兒童更好地建立暫時聯系。利用這一規律,做游戲時,我畫一個山頭,山頭上貼著一面紅旗,兩名同學從左右兩邊同時進行口算比賽,優勝者得到紅旗;或從左右兩邊畫上樓梯。樓梯頂上蹲著一隻老鼠,讓兩名學生分別戴上黑貓、白貓的頭飾,進行口算比賽,看誰先捉到老鼠;在分組進行接力賽時,我在每份題上畫了一個跑步姿勢的男孩或女孩,以小組為單位,傳這份題,一人做一道,哪組先做完並且全對獲勝。一面紅旗,一個動物的頭飾,一幅色彩鮮艷的圖畫,都加強了練習的趣味性,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人人爭先恐後地參加做數學游戲。
第三、生動有趣的學習競賽
我除了在游戲活動中搞些競賽外,還經常搞「速算比賽」、「指得數比賽」和「搶答題比賽」等生動有趣的數學競賽。如「指得數比賽」,我在黑板上寫出所需要的數,請兩人上來比賽,老師說題,得幾,學生就指黑板上寫的幾,看誰指得對指得快。為了讓每個人都動起來,我在指定兩人到前面參加比賽的同時,把下面的同學也分為兩隊,人人當裁判員,用「打手勢」的方法分別記先指對的次數,最後老師看左右兩部分同學打的手勢,就知道幾比幾了。這種比賽,如同進行一場緊張的排球賽,大家躍躍欲試,情緒高漲。而要當好裁判員,也必須算得快,這樣就把兩人的活動變為全班同學的活動,大大提高了練習的效果。
第四、形式新穎的練習方式
要把學生獲得的知識變為技能,需要反復多練。但重復單調的練習,學生就會厭煩,注意力不集中,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時間。根據巴甫洛夫發現的大腦興奮規律,我採用多種感官參與的方法。如在組織學生做口算練習時,除了大家常用的視算、聽算和對口令外,我還設計了「打手勢算」和「悄悄算」兩種口算練習方法。這兩種練習方法就是充分利用手和腦兩器官,通過做游戲、打比賽等多種形式發揮身體各種器官的感覺能力,加深器官感知度,成為身體各器官都共知共曉的事物,延長記憶的保持時間。
如「悄悄算」練習中,我將十名同學分為兩組,分別代表紅方和黃方,佩帶紅、黃色勛帶,每位隊員各拿兩支塑料花,然後隨機抽出雙方隊員若干名,由雙方排列的第一名同學同學心算出出列隊員的人數和塑料花數,最快答出為勝利,未答出的遭淘汰。接著是兩列隊的第二名隊員根據再次抽出情況做答,依次進行,直至最後一列隊人員全部淘汰。從而,在游戲競爭中,將「悄悄算」練習法帶給了同學,加深了認識。
三、怎樣才能發揮趣味性教學的作用?
「趣味性」教學目的是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加快教學過程的進行,提高小學數教的實效性。如何發揮趣味性教學作用,實現該類型教學目標,成為趣味性教學成功與否的決定性「標尺」。
一是理解趣味教學是前提。趣味教學是新課改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對傳統教學的創新,也是對現階段教學工作的挑戰。趣味教學是一種理論,同時也是一種意識,她需要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在教學過程中都能深刻理解和支持,通過家長學生的支持、學校的配合和教師對教學方式、方法的創新,使趣味教學能迅速的融入到普通教學中。
二是提高學生認知度是目標。教學目的簡單講就是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而趣味教學這一新理念也是圍繞這一目標,通過教學方式的改變、教學形式的創新來實現。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無論教方還是學方首先都必須深刻認識到這一點,趣味教學僅是教學方式的改變,但教學的目標還是統一的,應在豐富教學方式,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同時,緊扣教學目標進行趣味教學,切忌出現「以偏概全」、「一葉障目」現象。
三是提升教師教學素質是關鍵。教學是「教」與「學」的結合,「教」的主體就是教師,教師在教學中有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對學生的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在趣味性教學過程中,教師豐富的表情、可親的神態、有趣的動作、生動的語言,都將會感染同學,最大限度發揮趣味教學的效力,使呆板的數學知識躍然於教學過程中。
四是優化學教工具是輔助。在趣味教學中經常需要運用如小棒、紅旗、小花等是實物學具,這對於直觀展示數學理論,提高學生學習的實效性具有重要作用,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學生通過學教工具的運用,一方面能減少教師教學的空洞性,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其適用性。另一方面也能通過學生的自我操作,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感知力,使他們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成為課堂學習的小主人。
⑦ 如何將小學數學課堂變得有趣味性課題研究總結
(一)構建和諧數學課堂的策略
1、在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中走進和諧。和諧社會是一種有層次的和諧,其核心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即人與人的和睦相處,是保證社會機體均衡發展的基礎。那麼,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關系如何,便是構成了課堂這個「小社會」能否和諧,學生能否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的主體。師生關系是教育過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與人的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和諧數學課堂教學的基礎。因此,教師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教師由「居高臨下」轉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關系是平等合作關系,沒有任何歧視、批評。教師要把微笑、鼓勵的掌聲、帶進課堂,教師要用具有感染力的語言,貫徹於教學中,允許學生自由發言、自由討論,提高學生的協作、交流、探究等多種能力。
2、依託教材走近和諧。在課改教材中,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情感因素。從一組數據,一幅美麗的圖畫等,都能讓學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在依託教材從事教學活動的同時,對教材進行「深度加工」——積極選擇,有效重組及完善整合。如在進行空間圖形領域「長方體的認識」教學研究中,設計以下教學環節:l、師生談話。出示粉筆盒、紅磚等物體,學生指出他們是什麼形體。2、師生問答。學生舉出一些屬於長方體物體的例子。3、師生共同操作演示。教師和學生用刀削蘿卜,認識面、棱、頂點。4、小組討論。長方體的特徵。在以上教學過程中,對於教學內容的呈現採取了不同的方式,有文本呈現、直觀演示、實驗操作、觸摸感受、媒體展示等,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使用教材,結合生活實際,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數學、用數學。
3、在預設生成中走進和諧。隨著課改的進一步深入,如今的課堂正呈現出「剛性向彈性轉變」的趨勢,更關注過程的體驗,關注過程體驗中即時生成的東西,在「動」的過程中涌現新思想、新創意。學生是靈動的生命體,在豐富而又千變萬化的課堂教學情境中常會有許多預料不到的現象產生。面對這些生成性的教學資源,如何及時捕捉,讓它成為教育教學的契機這不僅需要教師在教育教學前對所要教學的內容進行徹底研究,預設其中的教學價值,對教育對象的認知起點,學習狀況進行提前預設更需要教師一雙敏銳的眼睛,並隨時進行價值引導。因此,在教學中,應大膽放手讓所有學生去探索,相信他們。教師的任務是為學生開放廣闊的探索空間,仔細體會各種不同的思維、不同的方法,必要時給予評判、點撥,決不可做過多的限制或超前點撥,更不要對其發現作任何預置的「圈套」,以學生的自主發現、探究為主,激發全班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熱情。這樣,達到了教與學的完美結合,注重了教學過程的全方位和諧。
4、在環境與氣氛的渲染中走進和諧。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生最好的動機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最重要的學習助推器。數學學科由於其本身具有的抽象性,學生往往感覺到乏味、單調、枯燥,遠不如語文等學科富有情感的學科那麼有吸引力。所以,教師要針對數學學科和小學生好奇、好問的特點,重視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富有挑戰性的氛圍,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
(二)建立和諧的數學課堂教學模式
1、交往互動型課堂。
(1)平等對話。化解師生間、生生間森嚴的壁壘。一方面做到師生平等。在交往互動中承認學生的主體性,給予學生應有的權利,給予學生主動發言、參與的機會。另一方面,做到生生平等。老師不能在課堂教學中使一部分學生成為交往互動的「貴族」,另一部分學生淪落為交往互動的「奴隸」。要實現師生平等,老師就應該學會「屈尊」、「傾聽」;要實現生生平等,教師就要學會調控自己,消除自己對學生的偏見,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平等對待學生,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2)相互尊重。做到三個方面:一是教師尊重學生真實的內心體驗和情感。教師要設身處地從學生角度思考問題,要重視學生的存在和需要。如在認知關繫上,教師不能以成人的認知方式去要求學生,不能忽視學生自己的認知方式;在情感受關繫上,教師不能忽視了學生作為未成年人所感受到的情感體驗以及他們的情感需要;在社會關繫上,教師作為社會的代言人、教育者和知識的傳授者,應該民主平等地對待學生。二是教師要在此基礎上尊重學生的行為選擇。三要尊重學生的奇思妙想。
(3)彼此評判。相互評判不是抵毀,而是為了使他人接受自己的思想、觀念等,也是為了使自己獲得他人的思想,與他人達成共識,從而發展自己。在課堂教學中,採用同桌交流、小組內交流、班上交流等形式,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思維、發表自己的不同評判意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