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考試分析 > 小學教育學試題及答案

小學教育學試題及答案

發布時間:2020-12-07 04:32:50

A. 小學教育學復習資料

小學教育學(中等師范)復習資料:第八章教育法
一、教育的國家化和教育法的產生
19世紀下半葉,由於教育向世俗化的過渡和公共的國民教育的迅速普及,教育開始成為對社會發展具有舉足輕重意義的社會性事業,這就要求擴大國家直接干預和調整文化教育發展的職能,更有效地發揮國家管理教育事業的作用。因此,歐美各資本主義國家紛紛把教育納入國家活動之中,用行政手段發展公立學校體制,用法律的手段確立義務性的國民教育制度。這樣一種趨勢,在教育史上被稱為教育的國家化。
教育管理的國家化和國家教育權力的產生標志著教育權結構的一次歷史性轉換。在這之前,教育在很長時期內一直是父母的一種自然權利。學校產生以後,父母的教育權就委託給了學校和教師,從而構成了學校、教師、父母和子女之間的具有私事性質的社會關系。進入現代社會以後,教育的國家責任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通過法律的手段確立國家的教育權力,加強教育管理的集中性、統一性和權威性,建立一個強有力的行政系統,是有效地實現教育的國家責任的客觀需要。
另一方面,在現代社會中,復雜的教育運行過程要做到有序化、科學化,僅僅依靠教師的個人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它要求教育工作必須依准 ,體現國家的整體利益。
教育法是現代教育發展的產物,是現代國家的一個重要立法領域。隨著現代教育的發展,它不僅表現為法律數量的大規模的增長,而且表現為法律地位的增強,法律調整的擴大,以及法律向教育領域的各個方面,各個層次進行的愈來愈大規模的功能擴張。
二、國外教育法發展的歷史及其特點
西方國家教育法的歷史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1.零星立法階段
文藝復興以後,歐洲的某些國家,特別是德意志的某些公國,就已頒布關於強迫教育的法令。而在現代工廠制度的推動下,才產生了教育向現代化的過渡,並產生了現代意義的教育立法。因此,最早的具有現代意義的教育立法是在工廠法之中。從19世紀初葉起,英、法、瑞士等國都先後制定了一系列工廠法規,其中重要的條款幾乎都涉及童工問題。
2.專門對普及義務教育進行立法階段
大工業生產發展為教育的普及創造了客觀條件,並促成各國紛紛開始進行義務教育的立法活動。最初的普及義務教育立法主要是圍繞初等教育的強制性、免費性和公共性三大主題展開的。
3.廣泛進行教育立法的階段
廣泛地進行教育立法是隨著資產階級加強對行政控制的過程而出現的。這個轉變從19世紀中期開始醞釀,20世紀初開始,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在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達到高潮。
4.教育的綜合立法階段
第二次大戰以來把教育看作是一個整體和社會子系統,把教育立法看作一項綜合性的法治工程,在加強教育立法的同時注重教育法治工程與整個社會工程的協調。教育法在廣度和深度兩個方面都有了飛躍性的發展。從廣度上看,教育已日益為各國立法所重視,教育法規在所有法規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從深度上看,教育立法已深入到教育活動的各種內部和外部的社會關系,對教育的調節開始形成一個綜合性的法治工程。
三、我國教育法制建設的現狀與前瞻
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相繼由國家最高權力機關頒布了6部教育方面的法律,它們分別是:1980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198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1993年分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1995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199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和1998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
我國的教育法體系由縱向4個層次和橫向6個部門構成。
教育法位於我國教育法體系的第一個層次。它是以憲法為依據制定的基本法律,主要規定我國教育的基本性質、地位、任務、基本法律原則和基本教育制度等。教育法是全部教育法規的「母法」,是協調教育部門內部以及教育部門與其他社會部門相互關系的基本准則,也是制定教育部門其他法律法規的依據。作為教育領域的基本法律,教育法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
部門教育法位於我國教育法體系的第二個層次,主要調整各個教育部門的內外部關系。由義務教育法、職業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成人教育法、教師法和教育經費法6個部門組成。每一部門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其常務委員會制定單行法律。
教育行政法規位於教育法體系的第三個層次,主要是為實施教育法和各單行法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屬於這一層次的行政法規由國務院制定和發布,它應是我國教育法的主體。
最後,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和教育行政規章位於教育法體系的第四個層次,它不僅數量最多,而且規定的也最為具體、詳細。

小學教育學(中等師范)復習資料:第六章學校咨詢與輔導
第一節 學校咨詢與輔導概述
一、學校咨詢與輔導的發展概況
(一)早期的職業指導活動
現代的學校咨詢與輔導(以下簡稱學校咨詢)起源於20世紀初美國的「指導運動」。當時社會和教育部門對學生們擇業求職及職業適應上面臨的各種困難越來越關注,於是開始設立幫助機構以提供職業指導。帕森斯率先於1908年在波士頓成立了職業介紹所,並於隨後出版了《選擇職業》一書。此後有關職業指導的課程或講座引進到一些學校,政府也在20年代開始規定學校應開設職業指導課程。30年代逐漸地開始有人在學校內成立教育與職業輔導中心,帕特森和威廉森於1938年出版的《學生指導技術》,初步總結了對學生進行指導的理論和實踐。在這一階段幫助學生的活動主要定位在指導,它的特點是,幫助者處於主導地位,根據其豐富的知識經驗,專業技能,評估學生的特點,提供與職業有關的信息,為學生的決策起導向作用。
(二)心理咨詢與治療活動的開展
心理衛生運動是學校咨詢的另一個來源。20世紀初,精神分析療法就在精神疾病的治療中開始占據重要的位置,其主要的診療方式就是心理學家和病人進行系統的會談。到四五十年代,心理咨詢開始作為獨立的專業領域在學術界和社會上獲得承認,1942年,羅傑斯出版了《咨詢與心理治療》一書,強調咨詢的過程應當充分重視當事人認識和改善自我的能力與責任,提出了「當事人中心」的觀點,指出咨詢者不應當扮演居高臨下的仲裁、指示的角色,而是以平等、真誠的態度,認真傾聽、接受和鼓勵當事人表達情感、認識自己、激起改善的願望。在學校咨詢領域,學生在學習和生活的適應當中出現的各種困難與障礙日益受到重視。這一階段,對學生的咨詢的治療活動,取代指導活動而成為主角。
(三)面向全體學生的發展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政府支持下,學校咨詢的工作開展得越來越普及。與此同時,心理學界以馬斯洛為代表的人本主義思潮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沃恩發表《變化世界中的咨詢者》強調咨詢服務不應當只是局限於少數學生的治療矯正,而要關心全體學生的發展需要。布洛克爾在《發展性咨詢》中提出,咨詢應當幫助廣大學生認識、理解和接受自己,度過發展過程中的危機。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咨詢應該以預防問題的發展為目的,而不是等到造成嚴重的行為障礙再去忙於矯治。到70年代,發展性指導已經成為學校咨詢的重要工作內容。
目前在學校咨詢當中,指導的模式、治療的模式和發展的模式共存共生,既有互相借鑒,也有綜合運用。學校咨詢也越來越強調學生所處獨特環境的影響,使幫助更有針對性,如跨文化咨詢成為關注的熱點。美國是世界上心理咨詢待業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其學校咨詢也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體制。
二、學校咨詢與輔導的基本任務★★★
從根本上看,學校咨詢的目標在於為全體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幫助。具體而言,不同處境的學生所需要的幫助可能是不同層次的,這就決定學校咨詢的任務是多層次的,一般可分為缺陷矯正、早期干預、問題預防和發展指導。
(一)干預與矯正
1.缺陷矯正。對於極少數長期處於惡劣環境下已經積累產生了嚴重的心理和行為障礙的學生,需要進行系統的矯正。
2.早期干預。面向少數學生進行,他們可能已經出現某種程度的心理和行為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的幫助,就可能演變為嚴重的障礙。早期干預就是指在問題出現初期給學生以幫助。
(二)預防與發展
1.問題預防。對於部分學生群體來說,目前並沒有明顯的問題,但是某些心理素質比較薄弱的學生,有可能在一定環境條件下出現問題。問題預防就是指在可能的問題發生之前,主動開展各種形式的工作,提高學生將來問題的能力。
2.發展指導。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學生在不同的時期,面臨不同的適應和發展的任務,可能會出現一些普遍性的問題。在此之前,我們就應該開展必要的指導活動,幫助學生成功完成心理—社會發展任務。
(三)預防與干預的平衡
從實際情況看,在學校咨詢開展起來的地方,干預和矯治的任務比較容易受重視和強調。但現在西方國家相當強調學校咨詢工作應當在干預和預防之間取得平衡。我國一開始也許可以更偏重發展性指導的任務,但今後也應當逐漸增強咨詢服務方面的專業力量。
三、學校咨詢與輔導的主要工作★★★
(一)針對學生的個別問題提供咨詢服務
干預和矯治的任務主要是通過心理咨詢活動完成的。主要的方式有個別咨詢、團體咨詢、電話咨詢和通信咨詢等。最主要的是在咨詢室進行的面對面的咨詢。
(二)在班級中開展以心理衛生為主要內容的課程輔導
預防和發展性指導的任務主要通過課程輔導的方式進行,常常以班級為單位開展。
(三)為其他教師和家長提任顧問或間接咨詢
(四)配合學校教育需要開展必要的心理測評工作
(五)協調學校和社區咨詢
第七章 教育測驗與評價
第一節 教育測驗
一、教育測驗的概念
(一)概念界說
測量是給事物的某種屬性給定數值的過程,回答了「有多少」的問題。教育測量包括了從身體身體素質到興趣態度等多個方面。
測驗是對於知識水平、情意狀態、運動技能等的數量化測定,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測驗僅指一份測驗卷子,而廣義的測驗指編制試題、施測、評分到報告成績的全過程。在教育領域,測驗只是測量的一種形式,主要用來測量學生的學業成績和心理特點。如果說測量回答了「有多少」的問題,只考察量的大小,測驗則回答了「某個人做的怎麼樣」的問題,包含了對測驗結果的解釋和評判。
規范的考試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編制試題、評定學生學業成績的過程,如期中、期末考試。它與測驗的區別有兩種看法。第一種是從教育測量學中引出,認為測驗更為規范,從試題編制、實施測驗測驗到評分過程都有嚴格的程序,而考試則是教師可自行安排,相對靈活,技術要求不高的測驗形式。另一種觀點與第一種正好相反,認為測驗比較隨意,而考試則較為正式。本書主要採用第一種觀點。
評價是對某種教育活動的價值判斷。評價包含定性描述或價值判斷,更多的時候是兩者兼而有之。
(二)測驗的功能
測驗具有以下功能:(1)激勵功能;(2)診斷功能。診斷性測驗主要考察兩個方面,一個是看基礎打得好不好,可否滿足學習某種新知識的需要,另一個是看理解和掌握上有什麼錯誤及其原因所在,它為教學提供了豐富的反饋信息,使教師能及時調整教學;(3)區分和選拔功能。升學考試就體現了測驗的選拔功能,如高考;(4)評定功能。
二、測驗的類型
從測驗目的上考慮,可以分成安置性測驗、形成性測驗、診斷性測驗和總結性測驗。從測驗內容上考慮,可以分成成就測驗和學能測驗。從規范程度上區分,可以分成標准化測驗和教師自編測驗。從結果解釋所參照的標准區分,又可以分成常模參照性測驗和標准參照性測驗。
(一)安置性測驗、形成性測驗、診斷性測驗和總結性測驗
安置性測驗的根本目的是分班、分組。安置性測驗涉及的范圍比較窄,難度也比較低。
形成性測驗針對某一教學單元而設計,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其目的不在於評定學生,而是為了調控教學。
診斷性測驗能夠反映學習中常見的錯誤,診斷學習困難,特別是找到困難的成因。診斷性測驗的目的是發現問題,評分不作為正式成績。
總結性測驗用於對學生學習情況的階段性總結分析。在一個段落或一門課結束後,教師會編制一套試題,全面考察學生的掌握情況。現行小學學科測驗多採用閉卷形式,有時候也要求學生完成實踐性課題。
(二)標准化測驗和教師自編測驗
標准化測驗在試題編制、施測和評分過程中有著嚴格的規范。標准化測驗是由測驗專家和教師共同編制的,試題質量較有保障。最典型的標准化測驗是智力測驗,如「比奈智力量表」。
教師自編測驗是教師自己編制的測驗,是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教學實際引用現代測驗原理編制的。教師自編測驗針對性、靈活性強,能反映實際教學中遇到的特殊問題。
(三)成就測驗和學能測驗
成就測驗是對學生學業成績的檢查,常結合具體學科而設。學校平時的課堂測驗,期中、期末考試等,都是成就測驗。
學能測驗,又稱學能傾向測驗,它考察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所獲得的能力,與學業成就有較大關系。學能測驗不局限於某門課程,關心各門課程都需要具有一般能力,主要包括文字推理測驗和數字推理能力測驗。學能測驗一般在小學畢業前進行,能在一定程度上預測學生的發展潛力。
學能測驗與成就測驗的區別在於,成就測驗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而定,著重考察知識的掌握情況;而學能測驗的測驗內容比較寬泛,側重於能力考察。
(四)常模參照性測驗和標准參照性測驗
常模參照性測驗是按照在特定群體中的相對位置決定成績的好壞。選拔性考試一般是典型的常模參照性測驗,如高考。常模參照性測驗要在所定教學內容中,選出一些能區分出學生水平的題目,它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應該能拉開分數距離。題目難度以中等為宜,特別難和特別簡單的題目要少一些。
標准參照性測驗是考察是否達到了預先規定的標准,類似於各種執照考試,如駕駛執照考試。這種測驗只關注考生是否達到了應該達到了應該達到的水平,而不去管別的考生怎麼樣。確定「合格」或「掌握」的標準是標准參照性測驗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標准參照測驗往往是針對某幾個特殊的知識點而設計,題目覆蓋面廣,並盡可能把所學的重要知識都反映出來。標准參照性測驗不去刻意拉開學生間的距離,題目該難就難,該易就易,完全隨知識點的要求而定。
常模參照性測驗和標准參照性測驗的區別是:前者著重同學間的比較,後者關心有沒有達到預定的學習目標。常模參照性測驗適用於選拔性考試和總結性評定;而標准參照性測驗適用於診斷和發現學生的不足,從而為改進教學提供反饋信息。
三、良好測驗的標准
好的測驗都應當符合一定的要求,通常用實用性、信度、效度、難度和區分度等指標衡量測驗質量。
1.實用性
實用性反映了試題的基本質量,其基本要求是便於組織,便於實施,節時省力。(便於組織。(2)測驗便於實施。(3)容易評分。(4)結果要容易解釋。
2.可信度
可信度又稱信度,指測驗結果的前後一致程度,表示了分數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具體要求是,先後兩次用同樣的試卷測查同一批學生,則兩次測驗的分數應該比較相近;對同樣的答卷組織兩次評分,評分結果相近。如果上述評分結果相差懸殊,就表示可信度很低。評分的客觀性常用評分者信度來說明。
3.有效性
有效性在測量學上也稱為測驗的效度,指一個測驗能測到預先想測的知識和能力的程度。估計測驗效度的方法主要有兩種:(1)內容效度,反映了題目對所考察內容的代表性問題。(2)效標關聯效度,反映了測驗分數和所選擇的效標分數之間的一致程度。和信度相比,測驗的效度更為重要。因為效度高的測驗信度一定高。
4.難度
難度即測驗的程度,提供了試題平均通過率的信息。一份試卷的難度取決於每一道題的難度。難度用全體被試在某題的得分率(P)表示。如果全部通過,難度為1;如果誰都沒有通過,難度為0。難度值在0到1之間,難度值越大,表示題目越容易。高分段人數少,低分段的人數多,表示難度較高。高分段的人數多,低分段的人數少,表示難度較低。難度中等時,最容易拉開考生間的檔次。不同的測驗對難度有不同的要求,如選拔性考試難度以中等為宜,否則很難篩選。一般來說,某一道試題答對的學生少於20%時便是過深,答對的多於80%時則是偏淺。
5.區分度
區分度是測驗能否拉開分數距離的指標。試題的區分度也稱為鑒別力,表示某道題目能夠將不同程度的學生鑒別開來的能力。試題難度直接影響區分度,特別難的題目大家都不會做,特別容易的題目大家都會做,這兩種題目區分度都很低。反之,中等難度的試題的區分度比較高,難度為0.5的題目,區分度最大。
四、測驗的編制和實施
(一)確定試題內容
在選擇試題內容時,應設計測驗藍圖。測驗藍圖包括確定測驗目的、測驗內容以及編制雙向細目表等內容。(1)確定知識點。(2)確定認知水平。(3)設計雙向細目表。雙向細目表是由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構成的的。
(二)選擇試題類型
課堂測驗的題型有客觀題和論文題兩種。客觀題包括填空、判斷正誤和多項選擇等題型。論文題包括簡答題和論述題。因為客觀題和論文題各具優缺點,所以搭配使用效果最佳。
(三)評分
計分方法可分為等級分和百分制兩類。等級分在中國隋唐一代就廣為使用,百分制則是20世紀初教育測量學的發展產物。等級制的計分方法除五分制和A、B、C、D、E外,還有許多變形。使用等級分的好處是避免了在同一分數等級上同學間的攀比,會減輕過分的分數競爭。但缺點在於,等級分比較粗略,不容易反映個體間細微的差別,評分尺度也較難把握。在評分時,教師要注意到自己對學生的看法可能會影響到評分過程。和百分制相比,等級制能避免「分分計較」的學習心理,減輕學生的考試負擔。
(四)測驗分數的解釋
分數只有經過解釋具有實際意義。解釋分數時,既可以和其他同學的學習表現相比較,也可以和考核標准相對照。分數的意義是在比較中獲得的。如同樣考85分的兩個同學,其分數值雖然相同,但反映出的水平和存在的問題並不完全相同。

B. 小學教育學是什麼概念

一、教學原則的概念及意義
教學原則是根據教育教學目的,反映教學規律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要求。

教學原則的概念首先表明了教學原則的合目的性。教學活動永遠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教學目的進行的,教學原則要能夠指導教學工作,必須與國家所規定的教育教學目的一致,必須是有利於這些目的實現的。

同時,教學原則的概念還表明了教學原則的合規律性。教學規律是客觀存在於教學活動中的,需要通過人們的認識才幹獲得,而人們在認識規律時,並不總是能夠得到與之相符的結果,由人們提出的教學原則既可能是符合規律的,也可能是不符合規律甚至完全與規律相悖的。只有那些經過長期實踐證實確實能給予教學工作準確指導的原則,才可能是真正反映了教學規律的。歷史上的教育家提出了無數的教學原則,而真正能夠保留下來的只是極少數。

一般地說,教學活動越是能夠符合教學原則,教學活動就越是輕易成功;反之,教學活動越是脫離教學原則的要求,教學活動就越是可能失敗。但由於教學活動是在不斷發展的,並且教學模式多種多樣,不同的教學模式需要不同的教學原則與之相適應,因而教學原則也處在不斷變化與發展之中。

二、我國中小學常用的教學原則體系

目前我國中小學常用的教學原則體系,是在蘇聯凱洛夫教育學的教學原則體系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其內容已由我國教學理論和實際工作者結合我國的教學實踐有所發展,並補充了一些新的原則。特殊應當指出,這一原則體系是針對師生系統地傳授和學習書本知識的教學模式。假如教學採用教師輔導學生從活動中自己學習的模式(例如活動課程),則這一原則體系並不適用。

(一)直觀性原則

指根據教學活動的需要,讓學生直接感知學習對象。這一原則是針對教學中詞、概念、原理等理論知識與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間相互脫離的矛盾而提出的。

如前所述,教學活動的特點之一在於它是一種間接認識,學生在教學中是以學習前人經驗即書本知識為主的。這些書本知識的真理性固然毋庸置疑,但它們與學生的生活和他們自己的個人經驗存在相稱的差距,有些甚至是完全陌生的。而人的認識總是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從詳細過渡到抽象,完全沒有感性認識和詳細形象做基礎和支撐,是不可能真正掌握純粹理論知識的。由於書本知識與學生之間客觀存在的距離,學生們在學習和理解的過程中必然會發生各種各樣的困難和障礙,直觀性原則的意義在於克服這些困難和障礙,通過提供應學生直接經驗或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幫助他們掌握原本陌生難解的理論知識。

一般地說,直觀的詳細手段有以下三種。

1.實物直觀。實物直觀是通過實物進行的,直接將對象呈現在學生面前,在學習兒童生活中比較陌生的內容時,實物直觀能夠最為真實有效和充足地為學生提供理解、掌握所必須的感性經驗。

2.模像直觀。模像直觀是運用各種手段對實物的模仿,包括圖片、圖表、模型、幻燈、錄音、錄像、電影、電視等。實物直觀雖然具有真實有效的特點,但往往由於受到實際條件的限制而無法使用;模像直觀則能夠有效地彌補實物直觀的缺憾,特殊是現代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使得模像直觀的范圍更加廣闊,大到宇宙天體,小到分子結構,都能夠藉助某種技術手段達到直觀的效果。

3.語言直觀。語言直觀是教師運用自己的語言、藉助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比喻描述,引起學生的感性認識,達到直觀的效果。與前兩種直觀相比,語言直觀可以最大限度地掙脫時間、空間、物質條件的限制,是最為便利和最為經濟的。語言直觀的運用效果主要取決於教師本人的素質和修養。

在教學中貫徹直觀性教學原則,對於教師有以下基本要求。

1.恰當地選擇直觀手段。學科不同,教學任務不同,學生年齡特徵不同,所需要的直觀手段也不同。

2.直觀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一般地說,在教學內容對於學生比較陌生,學生在理解和掌握上碰到困難或障礙時,才需要教師運用直觀。為直觀而直觀,只能導致教學效率的降低。

3.在直觀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認識。直觀給予學生的是感性經驗,而教學的基本任務在於讓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因此教師應當在運用直觀時留意指導,比如通過提問和解釋鼓勵學生細致深入地觀察,啟發學生區分主次輕重,引導學生思索現象和本質及原因和結果等。

(二)啟發性原則

指在教學中要充足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積極性,使得學生能夠主動地學習,以達到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這一原則是為了將教學活動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統一起來而提出的。

「有領導的認識」是教學活動的特點之一,沒有教師的主導作用,小學生是不可能自行達到社會對於他們的要求的,教師對於教學任務能否完成和教學效果的優劣都負有主要責任。然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首先在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夠自覺主動地學習,離開了這一點,學生對於科學知識的真正掌握、學生智力的發展、學生態度感情的成熟和提高都是不可能的。

在教學活動中貫徹啟發性原則,對教師有以下基本要求。

1.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教師的啟發應當能夠激起學生緊張、活潑的智力活動,從而使學生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識,獲得多方面的體驗和鍛煉發展。因此,啟發應當選擇那些具有一定難度、需要學生進行比較復雜的思維活動,但又是他們通過自覺積極的思索能夠得到基本准確結果的問題來進行。簡朴的事實和記憶性的知識,即使順利地「啟發」出結果,價值也是有限的。

2.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的啟發只有在切合學生實際時才可能避免盲目性,只有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研究和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師的啟發才可能是有針對性的和有效的。

3.樹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在權威式的師生關系中,教師是凌駕於學生之上的真理代言人和學術權威,學生很難真正做到自由地、充足地提問和思索。只有當學生真正感受到教師將自己當做人格上與之完全平等的人,他們的學習自覺性才可能真正地調動起來。

(三)系統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

指教學活動應當持續、連貫、系統地進行。這一原則是為了處置好教學活動的順序、學科課程的體系、科學理論的體系、學生發展規律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而提出的。

上述幾個方面都對教學活動的進行產生影響,一般來說,學科課程體系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是最主要的,教學活動的順序必須以這兩方面為依據,按照這兩方面的要求持續、連貫地進行。同時,教師也要了解作為課程基礎的科學理論本身的發展變化,從而能夠更自覺地安排、處置教學,使教學活動的順序更加科學、合理。

在教學中貫徹這一原則,對教師有以下要求。

1.按照教學大綱(課程標准)的順序教學。教學大綱(課程標准)是各門課程的內在邏輯系統的反映,並且樹立在小學生發展一般規律之上,各種教材是以此為依據編寫的,教學活動從基本上是按照教學大綱(課程標准)的順序展開的。教師要認真學習和研究教學大綱(課程標准),充足了解和掌握課程的邏輯以及對學生的要求,這是教學系統性的基本保證。

2.教學必須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簡到繁。教學大綱(課程標准)雖然考慮了學生的認識發展,但主要是按照內容編排、制定的,因此教師要認真研究學生,針對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認識需要和特點處置好近與遠、淺與深、簡與繁等問題。

3.根據詳細情況進行調整。系統性原則並非要求教師刻板、僵化地執行大綱。教學大綱(課程標准)是按照一般和普遍規律制定的,在實際教學中,不同地區、學校、學生的情況有很大差異。在基本聽從大綱順序的前提下,教師要善於從自己面對的實際出發,適當地調整速度,增刪內容。

(四)鞏固性原則

指在教學中要不斷地安排和進行專門的復習,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牢固地掌握和保存。這一原則是為了處置好教學中獲取新知識與保持舊知識之間的矛盾而提出的。

教學活動是不間斷地、連續地進行的。學生要不斷地學習、記憶新知識,而人的記憶和遺忘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必然會產生對舊知識的遺忘,因此在教學中需要進行不斷的鞏固工作,通過訓練、復習幫助學生牢固地掌握所學知識。鞏固的意義不僅在於強化舊知識,也有助於學習新知識,因為知識是有內在聯系的,舊知識是新知識的基礎。人類早已留意到鞏固對於學習的價值,孔子就說過「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

在教學中貫徹這一原則,對於教師有以下基本要求。

1.在理解的基礎上鞏固。對於所學知識的理解是鞏固的前提,沒有學會的東西,是不可能真正鞏固的。教師首先應當保證學生學懂學會,才有可能獲得鞏固的良好效果。

2.保證鞏固的科學性。心理學研究揭示了關於記憶和遺忘的一些規律,按照這些規律組織安排鞏固,可以提高鞏固的效率。教師應當認識並且善於運用這些規律。

3.鞏固的詳細方式要多樣化。除了常見的各種書面作業外,教師應當善於利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比如調查、製作、實踐等,都能夠使學生通過將知識運用於實際有效地達到鞏固的目的,並且能夠促進學生多方面的發展。

4.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近年來海內若干調查顯示,小學生的學習壓力過重、睡眠不足是相稱普遍的現象,原因之一是作業量偏多。小學兒童的身心發展對他們的一生、對整個國家和社會都是至關重要的,教師應當本著對兒童和社會負責的精神,合理地安排鞏固工作,將學生的作業量控制在適當的范圍內(國家對小學生的作業時間和睡眠時間都有正式規定)。

(五)量力性原則(可接受性原則)

指教學活動要適合學生的發展水平。這一原則是為了防止發生教學難度低於或高於學生實際程度而提出的。

教學活動要講究效率,在同樣的時間內,學生所學越多則教學效率就越高。但是,教學效率的獲取必須以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基礎,脫離了這個基礎,不僅教學效率本身是不可靠的,還會對小學生的發展造成消極的結果。教學難度超過學生的實際接受程度,學生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各種心理機能也不可能得到恰當的運用和提高;教學難度低於學生的實際接受程度,學生會因為缺少必要的留意和緊張而難以對所學知識留下深刻印象,而且由於無法進行有價值的學習活動而使各方面的發展失去機會。

在教學中貫徹這一原則,對於教師有以下基本要求。

1.重視兒童的年齡特徵。教師應當不斷加強自身的心理學素養,及時掌握心理學的新進展。20世紀以來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對於教師准確理解和貫徹量力性原則具有重要的意義。

2.了解學生發展的詳細特點。年齡特徵和發展階段主要是揭示個體發展的普遍規律,這些普遍規律體現在小學生的發展各個方面,而且是極為多樣化的。教師要詳細地研究學生的發展特點:例如,在學習某種新知識的時候,他們原有的知識預備情況如何?他們的思維或記憶水平是否能夠完成這一學習任務?可能發生什麼困難?能夠達到什麼樣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等等。在這樣的研究基礎上,才可能真正做到「量力」。

3.恰當地掌握教學難度。什麼樣的程度和水平最符合量力性的要求,很難有穩定、確切的詳細標准,需要根據心理學揭示的普遍規律和對學生的詳細研究,由教師自己來掌握,這是教師勞動發明性的體現,是需要教師不斷思索、不斷解決的問題。

(六)思想性與科學性統一的原則

指教學要在科學的方法論的指導下進行。這一原則是為了將教學中科學知識的傳授學習與思想品德教育統一起來而提出的。

小學開設的各門課程,是按照教育的基本目標選擇安排的,一般地說,在科學性和真理性上是有保證的,這些課程的學習,對於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作用必然是積極的和肯定的。但是,對於小學生來說,完全憑借科學真理的思想品德教育價值去直接、自動地發揮作用是不夠的,需要教育者引導和挖掘,使之充足地對受教育者產生熏陶作用,對於理性和邏輯思維能力尚處於十分稚嫩階段的小學生來說尤其如此。另外,教育者本人的政治信念和道德修養總是會投射到教學活動中,假如教育者在這方面與課程所體現的方向存在差異,就有可能扭曲其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價值,因此需要通過這一原則規范教師的教學行為。

在教學活動中貫徹這一原則,對教師有以下要求。

1.堅持准確的方向。小學生的認識水平和分辨能力都是有限的,教師要主動、適時、適當地加以引導,幫助他們形成和提高對是非、善惡、美醜的認識。

2.嚴格遵守職業道德。作為社會公民,教師享有思想和信奉自由,但是在教學中教師必須體現國家意志,按照國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教學,堅持和維護社會基本的政治觀點和價值觀念,不能用帶有個人色彩的思想觀點隨意地影響學生。這是由教師的職業道德決定的,在小學階段更是如此。

3.實事求是。在教學中貫徹這一原則,特殊要防止形而上學,不能穿鑿附會、生拉硬扯。那種「穿靴戴帽式」的思想性,本身就是違反這一原則的,從長遠看其效果更是適得其反。

4.講究教學藝術。要善於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教學任務的詳細特點,自然地將思想性與科學性結合起來,使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許多優秀教師在這方面發明了寶貴經驗,廣大教師應當善於從中學習。

(七)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指教學活動要把理論知識與生活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這一原則是為了解決和防止理論脫離實際、書本脫離現實問題而提出的。

學生主要學習理論知識,而且是在相對封閉的學校和課堂里通過教師的講授和書本學習的。這種狀況很輕易導致學生所獲得的理論知識與其來源和去向脫節:既不了解概念和原理是如何產生的,又不能夠運用它們去闡釋和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提供和發明機會,通過多種多樣的途徑和形式使學生從事實踐活動,引導他們體會思想觀點、態度信念等的形成對於解決實際問題的價值意義。

在當前,貫徹這一原則還特殊應當強調教學要聯系學生實際。中國的改革開放極大地加速了社會的發展,社會生活的變化在二十年來所產生的變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要超過新中國成立後的前三十年。因此,今天的小學生是在完全不同於他們的父母和教師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在他們身心發展的各個方面都帶有許多新的特點。教師對此要有足夠蘇醒和自覺的意識,而不能夠簡朴地以自己的經歷套用到對學生的教學中。教師應明白哪些知識在過去是生活常識,而對於今天的小學生則完全陌生,哪些知識在過去是專業性很強的,而對於今天的小學生則非常認識。與此相應,在教學中應當選擇什麼事例,應當設計哪些實踐環節,都需要教師認真思索,根據學生的成長發展實際進行安排。

在教學活動中貫徹這一原則,對教師有以下要求。

1.重視理論知識的教學。實際是相對理論而言的,沒有理論,聯系實際就降低到了兒童自然生活的水平,失去了學校教育的優勢和意義。

2.留意在聯系實際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能力。與課堂學習相比,聯系實際的實踐過程提供了更加豐富多樣的能力要求,教師要敢於放手,鼓勵學生去嘗試和探索,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同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取新的知識,補充書本知識的不足,從而使各種能力得到鍛煉、發展。

3.聯系實際應當從多方面入手。首先,應當盡可能廣泛地讓學生接觸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其次,應當盡可能與結合本地區的特點;再次,應當留意

小學生發展的實際。

4.幫助學生總結收獲。小學生的行為自覺水平和反思水平還比較欠缺,不大善於分析、總結在聯系實際過程中的收獲,聯系實際輕易流於形式化。教師要加以引導,提供機會並提出要求,讓學生及時交流體驗,表示感受。特殊應當提出的是,總結收獲留意的是學生的真情實感,不能夠人為地拔高小學生的思想和認識。

(八)因材施教原則

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當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這一原則是為了處置好集體教學與個別教學、統一要求與尊重學生個別差異問題而提出的。

由於遺傳素質、家庭環境和個人成長經歷的不同,在同一班級中的小學生,雖然有著共同的年齡特徵,但是在學習的成績、學習態度和方法、興趣和興趣、氣質和性格、稟賦和潛能方面都會存在很大的差異。教師是對由個性完全不同的學生組成的集體教學,因此因材施教要適應每個學生的不同需要及可能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因材施教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孔子的教學實踐就為我們提供了這方面的典範,值得我們學習,如他說「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老是退縮,因此我要鼓勵他上前;仲由呢,他膽子大,敢作敢為,因此我要壓壓他」。朱熹總結孔子的教學經驗說:「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我國目前的小學教育普遍班級大,學生人數多,因材施教原則的貫徹是比較困難的。但是,毫無疑問,教師應當在可能的條件下爭取將這一原則最大限度地付諸實踐。

在教學中貫徹這一原則,對於教師有以下要求。

1.充足了解學生。在共同的年齡特徵基礎上,兒童存在差異。要做到因材施教,必須充足地了解每一個學生。除學習成績以外,學生的個性特徵的各個方面、家庭背景、生活經歷等,都是教師因材施教所需要了解的。

2.尊重學生的差異。學生的差異不僅是客觀存在的,而且是合理的,因材施教的含義不僅包括承認差異,而且包括尊重差異。小學階段的課程和教學以所有正常兒童可以達到的程度為標准,在達到標準的基礎之上,教師應當答應學生存在不同方面、不同水平的差異,並且針對每一個學生的詳細條件幫助他獲得最相宜的個性發展,而不是去普遍地增加難度和深度。良好教育的結果是培養出大批個性充足發展的人,而不是千人一面的「標准件」。正如杜威所說,「假如從個人身上捨去社會的因素,我們便只剩下一個抽象的東西;假如我們從社會方面捨去個人的因素,我們便只剩下一個死板的、沒有生命力的集體」。

3.面向每一個學生。小學教育是義務教育的組成部分,是兒童必須接受的,完成小學教育是中國每一個適齡兒童的基本權利。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是,每一個兒童有權利得到適合於自己的教育。因此,現代教育強調,不能夠要求兒童適應教育,而是要使教育適應兒童。

C. 高分求《小學教育學》(勞凱聲版)《小學教育心理學》(劉國權版)配套試卷

估計沒人會給你的...因為一般都沒有現成的,沒現成的他們就不太可能發給你..

D. 2011小學教育學考試試題及答案

1、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揭示教育規律的一門科學。
2、我國春秋木年的《學記》是世界上第一部論述教育問題的專著。比羅馬昆體良的《論演況家的教育》早約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長」、「不陵節而施」(體現了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反映了啟發性教學原則);「教學相長」(體現了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的教學規律)。
3、捷克誇美紐斯1632年的《大教學論》是近代第一部系統論述教育問題的專著。他提出了班級授課制。
4、美國杜威的《民本主義與教育》強調「兒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學」的方法,開創了「現代教育派」。
5、蘇聯贊可夫的《教學與發展》把學生的「一般發展」作為教學的出發點與歸屬。
6、美國布魯納的《教育過程》的主要思想是結構主義和發現法的教學方法。
7、蘇聯蘇霍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其著作被稱為「活的教育學」和「學校生活的網路全書」。
8、教育的概念:廣義指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個方面;狹義指學校教育;偏義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會屬性有:永恆性、歷史性、相對獨立性。
10、我國封建社會學校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四書」(《大學》、《中庸》、《論語》、《盂子》);「五經」(詩、書、禮、易、春秋)。其貫穿了儒家思想。
11、遺傳素質對人的身心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社會環境對人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但環境決定論又是錯誤的,因為人接受環境影響不是消極的、被動的,而是積極的能動的實踐過程。
12、我國普通中學的雙重任務是:培養各行各業的勞動後備力量;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合格新生。
13、我國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
14、「雙基」是指系統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務之一是發展學生的智力,包括觀察力、想像力、思維力、記憶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維能力是決定性的因素。
16、體育的根本任務是增強學生體質。
17、蔡元培於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並主張「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務:(1)使學生具有正確的審美觀和感受美、鑒賞美的知識與能力;(2)培養學生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3)培養學生的心靈美和行為美。
19、勞動技術教育的任務:(1)培養學生的勞動觀點,養成正確的勞動態度和習慣;(2)教育學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產知識和勞動技能。
20、義務教育是依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收,國家、社會、家庭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義務教育是一種強制性教育。
21、教師是教育工作的組織者、領導者,在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
22、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根本任務。
23、教師勞動的特點:(1)復雜性、創造性;(2)時間上的連續性、空間上的廣延性;(3)長期性、間接性;(4)主體性、示範性。
24、教師的素養:職業道德素養、知識素養、能力素養。
25、學生是教育的客體、是自我教育和發展的主體、是發展中的人。
26、我國新型師生關系的特點是:(1)尊師愛生;(2)民主平等;(3)教學相長。從根本上說,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取決於教師的教育水平。
27、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的傳遞和掌握社會經驗的雙邊活動。
28、教學是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學校工作心須堅持以教學為主,全面安排的原則。
29、教學過程是教學信息反饋和師生雙邊活動的過程,教學中教師起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不是包辦代替。
30、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是學校培養未來人才的藍圖。
31、編寫學科課程標准和教材應遵循的原則:思想性和科學性統一;理論聯系實際;穩定性和時代性結合;系統性和可接受性結合。
32、知識不等同於智力,掌握知識的多少並不能標志智力發展的水平。教學過程中要把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結合起來,只重視能力培養的形式教育論(英國洛克)和只重視知識傳授的實質教育論(英國斯賓塞)都是錯誤的。
33、赫爾巴特提出了傳授知識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統一的規律。
34、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激發學習動機;(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這是中心環節;(4)鞏固知識;(5)運用知識,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學原則:(1)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的原則;(2)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3)直觀性原則;(4)啟發性原則;(5)循環漸進原則;(6)鞏固性原則;(7)因材施教原則。
36、兩種對立的教學方法思想是啟發式和注入式。我們應當提倡啟發式,反對注入式。
37、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課堂教學。
38、常用的教學方法:
(」以語言傳遞為主的教學方法:①講授法:②談話法;⑧討論法;④讀書指導法。
(2)以直觀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①演示法;②參觀法。
(3)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①練習法;②實驗法:⑧實習作業法;④實踐活動法。
(4)以探究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發現法。
(5)以情感陶冶(體驗)為主的教學方法:①欣賞教學法;②情境教學法。
39、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1)備課;(2)上課(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3)課外作業的布置與批改;(4)課外輔導;(5)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定。
40、一節好課的基本要求:(」教學目的明確。(2)內容正確。突出重點,難點,抓住關鍵。
(3)結構合理。上課有高度計劃性、組織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當。(5)語言藝術。(6)板書有序。(7)態度從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紀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四個基本方面。
42、德育過程是對學生知、情、意、行培養提高的過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學生思想品德形成與否的關鍵,也是衡量一個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標志。
德行過程是沿著知、情、意、行的/頃序發展的,但其中任何一個要素都可以作為品德培養的開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過程是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提高過程,教師應「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持之以恆、導之以行」。
43、活動與交往是形成學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礎。
44、德育原則:社會主義方向性原則;從學生實際出發的原則;知行統一的原則;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的原則;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合的原則;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原則;尊重信任和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
45、馬卡連柯的平行教育理論: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46、德育的途徑:思想政治課是特別的重要途徑,其它各科教學是最經常、最基本途徑。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環境陶冶、藝術陶冶三種。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帶好班級、教好學生。
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學生是有效地進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其中觀察法是一種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50、組織和培養班集體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環節。培養正確的集體輿論和優良的班風,這是衡量班集體是否形成的重要標志之一。

E. 小學教育學考試試題

小學教育學考試試題
在很多人眼裡,小學教育學考試試題很難做。其實,只要你找到了方法,這些小學教育學考試試題是非常容易的,因為小學教育學考試試題全是書上的。我向大家推薦一些小冊子:《題典速查》,不管你是在平時復習,還是在考場上找答案,絕對能讓你提高10倍以上的速度。
說是《題典》,因為這本小冊子綜合了市場上正規出版的所有資料,並且刪除了重復的小學教育學考試試題,讓你一冊在手,就能最大限度地覆蓋最多的考點。
說是《速查》,這就是這些小冊子最大的優點。市場上的那些資料,就是一本撕去了拼音檢字法和部首檢字法又打亂了頁碼的字典。讓你找其中的一個字,容易嗎?我的《題典速查》採用獨創的「索引法」,讓你找答案,如同查字典一樣簡單,讓你看一眼就能做一道題,讓你的學習效率提高10倍以上。詳細描述還是到我「網路空間」看看吧,有圖文並茂的描述。

F. 小學教育學考試重點

小學教育學考試重點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學概述
1、 識記教育心理學的定義與發展歷程
(1) 教育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學校情境中學與教的節本心理規律的科學。
(2)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歷程
A. 初創時期【20世紀20年代以前】
1903年 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出版《教學心理學》
B. 發展時期【20世紀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以後,吸取了兒童心理學和心理測驗方面的成果
30年代,學科心理學也成了教學心理學的組成部分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論廣為流傳,有關兒童個性和社會適應及生理衛生問題也進入了教學心理學領域
50年代,程序教學和教學機器的興起,同時資訊理論的思想也為許多心理學家所接受
C. 成熟時期【20世紀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初,布魯納發起課程改革運動,重視探討教學過程和學生心理,重視教材、教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進。
人本主義思潮也前期李一場教育改革運動。
重視研究教學中的社會心理因素
D. 完善時期【20世紀80年代以後】
皮亞傑、維果斯基理論的傳播
1994年布魯納總結教學心理學發展的成果:a. 主動性研究
b. 反思性研究
c. 合作性研究
d. 社會文化研究
2、 理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及其基本作用
(1) 教學心理學的研究內容
A. 學習與教學的要素 【5要素】
a. 學生
b. 教師
c. 教學內容
d. 教學媒體
e. 教學環境
B. 學習與教學的過程 【3過程】
a. 學習過程
b. 教學過程
c. 評價/反思過程

(2) 教育心理學的基本作用
A. 幫助教師准確地了解問題
B. 為是教學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
C. 幫助教師預測並干預學生
D. 幫助教師結合實際教學進行研究

第二章 中學生的心理發展與教育
1、 識記心理發展、自我同一性、學習准備、最近發展區和關鍵期等基本概念
(1) 心理發展 指個體從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個生命進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心理變化。
四個基本特徵:A. 連續性與階段性
B. 定向性與順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異性
(2) 自我同一性 指個體組織自己的動機、能力、信仰及其活動經驗而形成的有關自我一致性形象。
(3) 學習准備 指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或心理發展水平對新的學習的適應性,即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那些促進或妨礙學習的個人生理、心理發展的水平和特點。
(4) 最近發展區 【維果斯基】指兒童在有指導的情況下,藉助成人幫助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獨自解決問題多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異。
(5) 關鍵期 【勞倫茲】在某一期間,個體對某種刺激特別敏感,過來這一時期,同樣的刺激對之影響很小或沒有影響。

2、 理解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心理學發展與教學的關系,自我意識及其發展
(1)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
A. 感知運動階段 【0~2歲】
這一階段,兒童的認知發展主要是感覺和動作的分化。
B. 前運算階段 【2~7歲】
開始內化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別是語言的出現和發展。主要有一下特徵:
a. 認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b. 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為中心
c. 認知活動具有相對具體性,還不能進行抽象的運算思維
d. 思維不具可逆性
C. 具體運算階段 【7~11歲】
這個階段的兒童認知結構中已經有了抽象概念,思維可以逆轉,能夠進行邏輯推理。
標志:兒童已經獲得了長度、體積、重量和面積的守恆。
D. 形式運算階段 【11~15歲】
a. 命題之間的關系
b. 假設-演繹推理
c. 抽象邏輯思維
d. 可逆與補償
e. 思維的靈活性
(2) 心理學發展與教學的關系
A. 認知發展制約著教學內容和方法
B. 教學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
(3) 自我意識及其發展
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系的認識,包括三種成分: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監控
自我意識的發展:
A. 生理自我 3歲左右基本成熟
B. 社會自我 少年期基本成熟
C. 心理自我 青春期開始發展和形成

3、 理解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特點,認知方式的差異,智商的含義,認知差異的教育含義
(1) 認知方式差異
又稱認知風格,指個體在知覺、思維、記憶和解決為等認知活動中加工和組織信息時所顯示出來的獨特而穩定的風格。
A. 場獨立與場依存
a. 場獨立 利用自己內部的參照,不易受外來的因素影響和干擾
b. 場依存 以外部參照作為信息加工的依據
B. 沉思型與沖動型 【反應時間與精確性】
a. 沉思型 深思熟慮且錯誤較少
b. 沖動型 很快地檢驗假設且常常出錯
C. 輻合型與發散型
a. 輻合型 找到最適當的唯一正確的答案
b. 發散型 最終產生多種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確的答案
(2) 智力差異
A. 智商IQ=智力年齡(MA)/實際年齡(CA)*100
B. 智力的差異
a. 智力的個體差異
常態分布(中型分布)
b. 智力的群體差異
男女智力的總體水平大體相等,但男性的智力分布的離散程度比女性大
男女的智力結構存在差異,各自具有自己的優勢領域

(3) 認知差異的教育含義
A. 認知方式沒有優劣好壞之分,主要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
B. 智力是影響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主要影響學習速度、數量、鞏固程度和學習的遷移,並不影響學習是否發生。
C. 要求我們根據學生認知差異的特點與作用,不斷改革教學,努力因材施教,做到:
a. 創設適應學生認知差異的教學組織形式 【年齡分班教學、能力分級制】
b. 採用適應認知差異的教學方式,努力是教學方式個別化 【布盧姆 掌握學習理論】
c. 採用適應認知差異的教學手段。【斯金納 程序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
(4) 性格差異
A. 性格是特徵差異
a. 對現實態度的性格特徵
b. 性格的理智特徵
c. 性格的情緒特徵
d. 性格的意志特徵
B. 性格的類型差異
a. 根據個人心理活動的傾向性,分為 外傾型、內傾型
b. 根據個人獨立或順從的程度,分為 獨立型、順從型
(5) 性格差異的教育含義
性格不會決定學習是否發生,但它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性格也作為動力因素影響學習的速度和質量。性格的性別差異又會影響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選擇,還會影響學生的社會性學習和個體社會化。
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教育應更重視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內容的選擇和組織更好地適應學生的性格差異。

4、 評價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及其教育含義
(1) 人格發展階段
A. 基本的信任感對基本的不信任感【0~1.5歲】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發展對周圍世界,尤其是對社會環境的基本態度,培養信任感。
B. 自主感對羞恥感與懷疑【2~3歲】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自主性。
C. 主動感對內疚感【4~5歲】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主動性。
D. 勤奮感對自卑感【6~11歲】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勤奮感。
E. 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12~18歲】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自我同一性。
F. 親密感對孤獨感【成年早期】
G. 繁殖感對停滯感【成年中期】
H. 自我整合對絕望感【成年晚期】
(2) 影響人格發展的社會因素
A. 家庭教養模式
B. 學校教育
C. 同輩群體
(3) 人格發展階段的教育意義
第三章 學習的基本理論
1、 識記加涅的學習層次分類和學習結果分類、先行組織者
(1) 加涅學習層次分類 【8類】
A. 信號學習 【巴普洛夫 經典條件反射】
B. 刺激—反應學習 【桑代克、斯金納 操作性條件反射】
C. 連鎖學習
指學習聯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刺激—反應動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反應動作聯結。
D. 言語聯結學習
指形成一系列的言語單位的聯結,即言語連鎖化。
E. 辨別學習
指學習一系列類似的刺激,並對每種刺激作出適當的反應。
F. 概念學習
指學會認識一類事物的共同屬性,並對同類事物的抽象特徵作出反應。
G. 規則或原理學習
指學習兩個或兩個以上概念之間的關系。
H. 解決問題學習
指學會在不同條件下,運用規則或原理解決問題,以達到最終的目的。
(2) 學習結果分類 【5類】
A. 智慧技能
表現為使用符號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指向學習者的環境,使學習者能處理外部的信息。
B. 認知策略
表現為用來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學習、記憶、思維和問題解決過程中的內部組織起來的能力。它是在學習者應付環境事件的過程中對自身認知活動的監控。
C. 言語信息
表現為學會陳述觀念的能力。
D. 動作技能
表現為平穩而流暢、精確而適時的動作操作能力。
E. 態度
表現為影響著個體對人、對物或對某些事件的選擇傾向。

G. 小學教育學考試大綱試題及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滲透在生產、生活過程中的口授身傳生產、生活經驗的現象,稱之為(A)。

A.自然形態的教育 B.自我教育 C.家庭教育 D.社會教育

2.人類社會最早誕生的教育學是以(B)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的。

A.初等教育 B.普通中小學教育 C.中等教育 D.一般教育現象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思想出自(C)。

A.《學記》 B.《大學》 C.《論語》 D.《師說》

4.「教學相長」、「循序漸進」等教學原則最早出自(A)。

A.《學記》 B.《論語》 C.《尚書》 D.《孟子》

5.反映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品是(C)。

A.《教育論》 B.《雄辯術原理》 C.《理想國》 D.《巨人傳》

6.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形態的學科,形成於(A)。

A.資本主義社會初期 B.封建社會末期 C.奴隸社會初期 D.原始社會末期

7.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並詳細論證班級上課制的教育著作是(C)。

A.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 B.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 C.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 D.昆體良的《雄辯術原理》

8.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教學的教育性原則的教育家是(B)。

A.裴斯泰洛奇 B.赫爾巴特 C.誇美紐斯 D.柏拉圖

9.教育史上兩大對立學派——傳統教育派與現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別是(C)。

A.凱洛夫和赫爾巴特 B.杜威和赫爾巴特 C.赫爾巴特和杜威 D.誇美紐斯和杜威

10.「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從做中學」是(D)的重要主張。

A.實踐教育學派 B.實證教育學派 C.傳統教育學派 D.實用主義教育學派

11.周恩來稱贊的「一個無保留追隨黨的黨外布爾什維克」的民主教育家是(D)。

A.蔡元培 B.徐特立 C.楊賢江 D.陶行知

12.首次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探討社會主義教育原理且在世界上有較大影響的教育學家是(C)。

A.蘇霍姆林斯基 B.楊賢江 C.凱洛夫 D.贊可夫

13.強調學生的「一般發展」,要求「以最好的教學效果來達到學生最理想的發展水平」的蘇聯教育家是(B)。

A.巴班斯基 B.贊可夫 C.加里寧 D.凱洛夫

14.1920年,教育家保羅·朗格朗在其出版的著作中提出了(D)思想。

A.最優化教學 B.範例教學 C.發展教育 D.終身教育

15.1956年出版《教育目標分類學》,將教育目標分為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三個主要部分的美國教育家是(A)。

A.布魯姆 B.布魯納 C.根舍因 D.斯金納

16.1901年,由立花銑三朗講述、王國維翻譯的(B)刊載於《教育世界》上,是一部在我國流行面廣、影響力較大的日本教育著作。

A.《教育論》 B.《教育學》 C.《大教育學》 D.《教育原理》

17.1919年,著名教育家(C)來華講學,此後西方教育學說在我國廣泛傳播開來。

A.桑代克 B.蓋頓 C.杜威 D.克伯屈

18.解放初期,在我國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蘇聯的教育學教材是(A)。

A.凱洛夫的《教育學》 B.岡察洛夫的《教育學》 C.巴拉諾夫的《教育學》 D.巴班斯基的《教育學》

19.「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思想最早出自(A)。

A.《論語》 B.《學記》 C.《四書集注》 D.《孟子》

20.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論著是(C)。

A.《論語》 B.《師說》 C.《學記》 D.《孟子》

21.最早提出教育要適應兒童的年齡階段,進行德智體多方面和諧發展教育的教育思想家是(B)。

A.柏拉圖 B.亞里士多德 C.昆體良 D.蘇格拉底

22.被稱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學法的書是(D)。

A.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 B.柏拉圖的《理想國》 C.斯賓塞的《教育論》 D.昆體良的《雄辯術原理》

23.首次在科學分類中將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劃分出來的是英國哲學家(B)。

A.盧梭 B.培根 C.拉伯雷 D.洛克

24.一般認為,教育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標志是(B)。

A.柏拉圖的《理想國》 B.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 C.昆體良的《雄辯術原理》 D.斯賓塞的《教育論》

25.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在大學里講授,最早始自德國哲學家(C)。

A.柏拉圖 B.赫爾巴特 C.康德 D.梅依曼

26.最早提出教學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D)。

A.杜威 B.誇美紐斯 C.凱洛夫 D.赫爾巴特

27.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闡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著作是(B)。

A.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 B.凱洛夫的《教育學》 C.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 D.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

28.被毛澤東稱為「學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的是(B)。

A.陶行知 B.蔡元培 C.楊賢江 D.徐特立

29.被周恩來稱為「一個無保留追隨黨的布爾什維克」的人民教育家是(D)。

A.徐特立 B.蔡元培 C.楊賢江 D.陶行知

30.倡導發現法教學的是美國的心理學家、教育家(C)。

A.斯金納 B.杜威 C.布魯納 D.加涅

31.提出「範例教學」理論的教育家是(A)。

A.根舍因 B.布魯納 C.巴班斯基 D.贊科夫

32.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是(B)。

A.認知結構的教育理論 B.全面發展的教育理論 C.範例教學的理論 D.教學最優化的教育理論

33.建國初期從前蘇聯譯介的大量教育學教材中,對我國影響最大的是(D)。

A.申比寥夫等合著的《教育學》 B.斯米爾諾夫著的《教育學初級讀本》

C.葉希波夫·岡察洛夫著的《教育學》 D.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

34.最早倡導教育實驗並提出「實驗教育法」這個名稱的教育家是(C)。

A.赫爾巴特 B.裴斯泰洛齊 C.梅依曼 D.洛克

35.最早提出「行動研究」這一概念的是(D)。

A.梅依曼 B.拉伊 C.凱洛夫 D.勒溫

36.研究者按照預先確定的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創設一定條件,人為地變革研究對象,從而驗證假設探討教育現象因果關系的研究方法屬於( )。

A.觀察法 B.實驗法 C.行動研究法 D.文獻法

37.身處教育實踐第一線的研究者與受過專門訓練的科學研究者密切合作,以教育實踐中存在的某一問題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結果應用到自身從事的教育實踐中去的研究方法屬於(A)。

A.行動研究法 B.觀察法 C.實驗法 D.調查法

38.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的教學理論是(C)。

A.最優化理論 B.認知結構的理論 C.發展性教學理論 D.範例教學理論

二、多項選擇題

1.教育活動的基本規律包括(BD)。

A.教育與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或關系 B.教育與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或關系

C.教育現象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矛盾或關系 D.教育與人的身心發展之間的矛盾或關系

E.教育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或關系

2.下列學科從屬於教育科學體系的是(ABCDE)。

A.教育哲學 B.教學論 C.教育科研方法 D.學校管理學 E.外國教育史

3.教育學形成時期的主要著作有(ACDE)。

A.裴斯泰洛奇的《林哈德與葛篤德》 B.凱洛夫的《教育學》 C.洛克的《教育漫話》 D.斯賓塞的《教育論》 E.盧梭的《愛彌兒》

4.50年代以前,蘇聯主要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家及論著有(ABCE)。

A.加里寧《論共產主義教育》 B.凱洛夫《教育學》 C.克魯普斯卡姬《國民教育與民主主義》 D.巴班斯基《教育過程最優化》

E.馬卡連柯《教育詩》

5.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傳統教育學派的主要觀點可以歸納為「三個中心」,即(ADE)。

A.教師中心 B.活動中心 C.兒童中心 D.課堂中心 E.書本中心

6.教育實驗共同具備的基本特徵是(ABCD)。

A.有變革 B.可重復操作 C.有理論假說 D.有控制 E.全面科學

7.下列教育研究方法中屬於調查法的是(ABCDE)。

A.觀察 B.測驗 C.問卷 D.查閱資料 E.談話

8.與實驗法相比,調查法的優勢在於它具有更大的(BE)。

A.計劃性 B.實用性 C.客觀性 D.科學性 E.廣泛性

9.文獻法就是對需要的文獻進行查閱、分析、整理,從而篩選出有助於研究進行的文獻的科研方法,下列屬於文獻的是(ABCDE)。

A.會議記錄 B.期刊 C.錄音 D.評述 E.文摘

10.從橫向看,教育的基本形式有(ABCDE)。

A.家庭教育 B.學校教育 C.自我教育 D.社會教育 E.自然形態的教育

11.調查法的具體方式有(ABCDE)。

A.查閱文獻資料 B.測驗 C.觀察 D.問卷 E.談話

12.《論語》中記述孔子教育思想觀點的有(BCD)。

A.教學相長 B.「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C.「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D.「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E.長善救失

13.下列教育思想中屬於赫爾巴特提出的有(AC)。

A.教學過程的四個階段論 B.實科教育思想 C.教育性教學 D.自然主義教育 E.實用主義教育思想

14.杜威實用主義所提倡的主要教育觀點有(ABCE)。

A.學校即社會 B.教育即生活 C.兒童為中心 D.課堂為中心 E.從做中學

15.中國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有(ABCD)。

A.陶行知 B.徐特立 C.蔡元培 D.楊賢江 E.朱熹

16.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出現的著名教育家及論著有(ABD)。

A.布魯納的《教育過程》 B.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 C.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

D.贊可夫的《教學與發展》 E.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

17.布魯姆認為完整的教育目標分類學應當包括(BCD)。

A.交往領域 B.動作技能領域 C.認知領域 D.情感領域 E.思維領域

18.教育實驗作為一種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徵是(ACDE)。

A.有變革 B.有被試 C.有理論假說 D.可重復操作 E.有控制

三、填空題

1.教育學是研究人類______,揭示______的一門科學。 答案:教育現象 教育規律

2.從橫向看,教育的基本形態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三種。 答案:學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會教育

3.狹義的社會教育是在______和______以外的社會文化教育機構實施的教育。 答案:家庭 學校

4.現代社會教育包括______教育機構和______教育機構兩大類。 答案:校外兒童 校外成人文化

5.貫徹教育活動的基本矛盾、基本規律是:教育與______發展之間、教育與______發展之間的矛盾或關系。 答案:社會 人的身心

6.教育科學是以______和______為共同研究對象的各門教育學科的總稱。 答案:教育現象 教育規律

7.教育是______和社會生產延續的手段,它通過______為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服務。 答案:個人發展 培養人

8.反映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著作首先是記述孔子教育思想觀點的《____》。 答案:論語

9.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論著,是我國戰國晚期____所著的《____》。 答案:樂正克 學記

10.____是最早提出教育要適應兒童的年齡階段,進行德智體多方面和諧發展教育的思想家。 答案:亞里斯多德

11.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學法的著作是古羅馬教育家昆體良的《____》。 答案:雄辯術原理

12.1623年英國哲學家____首次在科學分類中將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劃分出來。 答案:培根

13.首先提出讓一切男女兒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是捷克教育家____,他所著的《____》標志著教育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答案:誇美紐斯 大教學論

14.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在大學里講授,最早始自德國哲學家____。 答案:康德

15.19世紀,德國著名教育家______所著的《____》在西方被視為「科學教育學」形成的標志,他的教育思想被視為傳統教育派的代表。 答案:赫爾巴特 普通教育學

16.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試圖在____的基礎上建立他的教育目的論,在____的基礎上建立教育方法論。 答案:倫理學 心理學

17.實用主義教育學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的______,其主要代表著作是《____》。 答案:杜威 民主主義與教育

18.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科學教育學的建立奠定了科學的______和______基礎。 答案:世界觀 方法論

19.克魯普斯卡婭根據列寧的指示編著的《____》,被認為使用馬克思主義觀點闡述教育學和教育史的第一本書。 答案:國民教育和民主主義

20.「思想自由,兼容並包」是近代民主教育家______在任北京大學校長時倡導的教育思想。 答案:蔡元培

21.中國最早以馬克思主義觀點寫成的教育著作是現代教育理論家______的《____》。 答案:楊賢江 新教育大綱

22.美國當代教育家______倡導發現法,主張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科學興趣和創造能力,其代表作是《教育過程》。 答案:布魯納

23.贊科夫在《教學與發展》提出了適應時代要求的「______」。 答案:發展教學論

24.德國教育家根舍因倡導______理論,提出改革教學內容,加強教材的基本性、基礎性和範例性。 答案:範例教學

25.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提出了____的教育理論。 答案:全面發展

26.布盧姆認為完整的教育目標分類學應當包括三個主要部分:一是____領域、二是____領域、三是____領域。 答案:認知 情感 動作技能

27.教育理論是教育實踐經驗的______,教育實踐經驗是教育理論的______。 答案:科學總結 源泉

28.教育理論對教育實踐的解釋和說明集中體現在它應該能夠回答三個基本問題,即是什麼、______ 和 ______。 答案:為什麼 怎麼樣

29.教育原理的理論功能主要表現在:解釋______,指導______,推動______。 答案:教育實踐 教育實踐 教育改革

30.在教育原理的有關課題或問題的研究中,可供我們運用的研究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和統計法、個案研究、文獻研究、行動研究等。 答案:觀察法 調查法 實驗法

31.觀察法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類:______和______。 答案:抽樣觀察法 應用觀察法

32.最早倡導教育實驗並提出「實驗教育法」這一名稱的是德國教育家______。 答案:梅伊曼

33.實驗法一般可以分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種。 答案:單組法 等組法 循環法

我這只有09年的,你去相關網站找找,很多的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教育學試題及答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