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考試分析 > 小學數學課堂的趣味性

小學數學課堂的趣味性

發布時間:2020-12-06 06:57:25

Ⅰ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課堂趣味性

一、在教學中加入生活素材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小學數學教學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採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活動進行教學是十分重要的。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搜集身邊和生活中的例子再結合課本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讓數學走向生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樂趣和實用性。例如,在教學《元角分》時,我設計了「跳蚤市場」的活動。在課前讓學生每人准備一套幣學具和一個玩具,在課堂上讓學生模擬購物的情景,學生可以賣掉自己的玩具,去買自己喜歡的其他同學的玩具。通過「買賣」玩具的活動,孩子們認識了幣,學會了簡單的使用幣的方法,將現實生活中的情景再現在課堂上,使孩子們學習的興趣濃厚,積極性高,讓孩子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既看得見也摸得著,不再是不切實際的海市蜃樓,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在教學中鼓勵學生自主探索《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引導學生調整學習方式,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使他們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多鼓勵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數學教學的游戲活動中,學生們在游戲中體驗到參與的樂趣,學習變得有樂趣。如果在課堂上只讓少部分學生參與游戲,其他大部分學生充當小觀眾,那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也全部調動不起來,游戲活動也就流於形式,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在教學《有餘數的除法》一課時,我設計了一個分禮物游戲,創設了這樣一個教學情境:兒童節快到了,我們班要舉行聯歡會,老師給每組同學准備了一些小禮物,請長打開禮物箱,將本組的禮物平均分給組里的4個同學。學生分完後發現:8支鉛筆,平均分給4個同學,每人分2支;9塊橡皮,平均分給4個同學,每人分2塊,多了1塊;11個本子,平均分給4個同學,每人分2個,多了3個……這個活動是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他們開始思考:為什麼有時沒有多餘,有時多1,有時多3呢?這樣學生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
這樣,學生開始思考、討論,學生的心中對「余數」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感受。用實際生活的例子來開展教學,這樣的游戲活動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對生活的觀察,培養了學生的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三、在教學中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課堂改革提倡課堂教學師生的民主平等。師生共同參與創設和諧課堂是新教材的一個亮點。課堂中的教學活動,教師與學生一起投入更能體現師生的民主平等,《小學數學課程標准》提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指導者,又是參與者,應該和學生一起融入教學活動,既是學生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斷地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如:在教學10的組成時,我抽出一張「2」字牌,並問:「誰和我是好朋友,我們一起組成10?」學生則舉出「8」的字牌,並搶答:「我和你是好朋友,2和8組成10。
」隨後,我再換一張字牌找朋友。找完以後,又請一名同學任意抽出1張牌,同上面一樣,邊問,邊答,邊出牌,慢慢把游戲由師生找朋友拓展到生生找朋友,使得同學們的積極性很高,他們在游戲中掌握了數的組成。因為有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了教學活動,所以他們顯得特別興奮,師生一起參與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和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也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教師和學生平等的共同參與教學活動,使教學充滿了民主的氣氛,因此而顯得和諧生動,體現了新課改理念。四、在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採用恰當的教學方法以外,還要精心設計教學環節,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Ⅱ 如何提高小學低段數學課堂的趣味性

淺談如何提高數學課堂的趣味性【內容摘要】新課程標准提出提出必須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素質教育的重點。這給課堂教學提出改革要求和方向。陶行知說:「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在數學課堂上,如何解放學生,真正做到以生為本,那麼課堂的趣味性就顯得尤為重要。【關鍵詞】情境過程思維評價《小學數學課程標准》要求學生學有價值的知識,有實用性的知識,促使學生的發展,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有效性。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數學上有提高,有進步,有收獲。它既關注學生當前的發展,又關注學生未來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有效的課堂教學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認知和情感上均有所發展。從事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如何提高數學課堂的趣味性,我有以下幾點思考:一、重視情境創設,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情境是教師進行教學,也是學生學習知識的載體。在創設教學情境時,不僅要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的廣泛應用;還應做到「到位不越位」,根據教學的需要,圍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創設具有「數學韻味」的情境,體現社會發展的新文化,以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開展積極的數學活動,促進數學知識建構。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情境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促進學生的發展。1、首先是激發與保護。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的所有潛藏的積極因素,並加以熱心的關愛和保護,包括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慾、探索精神和創造性的品質。比如,在執教二年級上冊的「觀察物體」時,在每小組的學生中安排一個神秘的學習小夥伴(用布蒙上的米老鼠玩具),使學生一進教室就感到新鮮,從而產生好奇心,集中精力進入學習。2、再次是尊重和扶持。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個性,承認人的興趣和性格的多樣性,進行分層次的教學模式,對基礎不同的學生創設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問題,使每個學生都能在教師的引領下得到不同層次的發展。師生共同建立和諧、熱烈的教學氣氛,讓每個孩子都擁有同等參與學習和提高技能的機會。如:在三年級上冊教學中,學生學習了用乘法解決問題後,教師創設了下面的生活問題情境:「六一」兒童節到了,班長帶了30元活動費到超市裡采購商品,准備舉慶祝會。超市裡每千克香蕉3元,糖果每千克5元,彩紙3元一張,瓜子每千克2元,氣球每個0.1元,綵帶每條0.5元。問題一:如果班長買2千克香蕉、5張彩紙、1千克瓜子、20個氣球、8條綵帶,班長帶的錢夠嗎?還剩幾元錢?問題二:在不超過30元的條件下,你認為怎樣買比較好?問題三:如果班長希望購買的物品數量盡可能多,你能提出什麼合理的建議?對於問題一,教師可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二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為體現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培養創新精神,可讓小組合作、討論、自由選擇,得到合理的購物方案;問題三,可作恰當的點撥說明「購買的物品數量盡可能多」是什麼意思?讓學生明白其含義,進行自由創作。二、在玩中學習,享受學習過程的樂趣情境地創設僅作為導入新課的「引子」,那成功之路,至多隻行了一半。還需要在講授新課中適時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恰到好處地誘導,充分挖掘知識的內在魅力,以好奇心為先導,引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當前數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讓學生在「玩」中學,體現學習過程的活動化,這就要求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創設活動情境,而游戲恰好為這種數學活動情境的創設提供了廣闊的「舞台」,為課堂增添了活力。在低年級計算教學的練習課中,游戲的運用更為廣泛,諸如青蛙過河、巧編手勢、智力闖關、學唱兒歌等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我在「10以內數的加減法」的練習課上,便大膽拋開教材所准備的一些練習,放手讓同桌相互出題,以手勢表示出每道題得數的游戲方式,讓學生參與練習。學生個個表現踴躍,表現出十分的興趣,創造出很多不同的手勢,促進了個性化的學習。又如在一節練習課上則用學唱兒歌做練習的游戲方式,也取得了滿意的教學效果。游戲中讓同桌合作,兩人扮演小蜜蜂,邊出示數字卡片,(如45和9)邊唱兒歌:「兩只小蜜蜂呀,飛到數學宮呀,飛呀,算呀,和是(54)呀,差是(36)呀。」同時,學生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對兒歌進行再創造,如「兩只小花貓呀,跑到數學宮呀,跑呀,算呀……」。這樣,把趣味游戲引入課堂,避免了練習課中舊飯重炒的乏味性,學生感到十分新鮮。而且這樣的練習方式,學生的數學學習多了一份自主性,多了一份興趣性,了一份創造性,在輕松的游戲氛圍中學生不僅鞏固了知識,同時又獲得了愉悅的情感體驗,學生的合作意識也得到增強,更使學生感到計算課的樂趣,可謂一舉多得三、培養創造性思維,體驗探究過程的有趣所謂創造性思維,是指在創造活動中創造性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這種思維特點是:在一般人覺得沒有問題的地方發現問題;對一般人不能解決的問題,深入思考,通過猜測﹑設想﹑驗證,帶著獨創性的見解去解決實際問題。數學教學要想真正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必須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創造性。1.在教學目標上,設置合理,讓學生有信心完成教學目標的確立,是教師教學思想的充分體現,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創造才能的前提,有什麼樣的教學目標,就能培養出什麼樣的學生。一要遵循教學大綱的要求,扎扎實實地完成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達到教學大綱中規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練」等程度的要求。二是在完成上述教學目標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敢於突破教材,敢於突破自我的精神。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維越活越好,思路越寬越好,質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爭論得越激烈越好,觀察得越細越好。這樣的教學目標的確立,不僅有利於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目標的完成,也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探索怎樣學創新意識,確切地說不是在「學會」中形成的,而是在「會學」的基礎上形成的。「學會」是學生側重於接受知識,積累知識,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會學」是學生側重於掌握學法,主動探求知識,目的在於發現新知識,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學會」是「會學」的前提,「會學」是「學會」的創造。因此,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堅持把教師的「教」變成教師的「引」,把學生被動地「學」變成主動地「學」。教師的「引」是前提,學生的「會學」是升華,是創新。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十分注意「引」的設計:一是引要奇異,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感到有趣,從而激發學生創造性學習的興趣。二是引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感到並不深奧,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引要符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實際,使學生容易受到啟發;創設學生勤於動腦,富於想像的氛圍。四是引的深度、廣度、梯度要適宜,從而使學生喜歡從問題相關的各個方面去積極思考,尋根挖底。四、運用科學評價機制,讓課堂變得更加生趣評價作為課堂教學質量的檢測手段,具有激勵和導向的作用,評價的目的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培養渴求新知的動機,強化學生的競爭意識。幽默作為一種課堂教學語言不僅僅博人一笑,產生愉悅感,而且還能於笑聲中給人以聰明的啟迪,產生意味深長的美感效應。因此,富有激勵性的、風趣幽默的語言也是評價的首選。通過恰當的藝術性的評價激勵學生,讓學生感受數學學習的魅力。建立民主、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旺盛,敢想、敢說、敢問,樂於發表意見,大膽質疑,勇於探索,在這樣的情境下教學,能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這同時,教師還應該對學生進行情感投資,尊重他們,並且進行鼓勵贊賞。然而置身於課堂,學生聽到的最多的評價便是教師的「你真棒!好極了!」即使學生做對了一道很簡單的計算題,教師也不失時機地誇獎「你真棒!」這樣泛泛的稱贊和過多過濫的表揚是否也會讓學生感到教師贊揚的貶值呢?要看到的是:有的學生因為自己已經被老師稱為「棒極了」,所以課堂上就左顧右盼,不再認真聆聽了。綜上所述,為了讓學生對數學感興趣,真正喜歡上數學,為了讓學生在一種良好的、輕松的環境中獲取知識,開啟思維,提高能力,我們就應該加強數學課堂的趣味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做到素質教育,才能真正做到教導學生,變苦學為樂學;疏導學生,變死學為活學;引導學生,變難學為易學;指導學生,變學會為會學。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多探索、多觀摩、多實踐、多總結,來源:文庫

Ⅲ 如何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更富有趣味性的思考

數學的魅力在於抽閑思維,不妨試著在講述數學公式的時候,穿插有關於這個公式內的來歷,每周都安排容課程來講述數學家的故事和一些數學史,並且嘗試的看一些科普類的讀物,用裡面的一些例子和概念帶動學生思維。組織一些興趣小組,在業余時間做一些數學的人文知識普及。很多人在中學的時候都對數學的理解停留在工具使用這個階段吧。如果能對數學的整體框架有一個理解,也許積極性會高很多。我對教學這個方面的東西也很有興趣

Ⅳ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趣味性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把握好40分鍾對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下面就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趣味性和有效性談談個人看法。
一、優化教學內容,合理挖掘教材
研究表明,當數學和兒童的現實生活緊密結合,數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發兒童學習解決數學問題的興趣。因此,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經驗和興趣,賦予數學知識豐富的現實背景,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生動活潑的、應用性很強的學習材料。同時教師要敢於「突破」現行教材束縛,根據學生實際,改編教材,優化學習材料。如:小學數學中的一道例題:「小明看一本100頁的書,他每天看15頁,看了6天後還剩多少頁?」教學時我把問題改為:「看了6天後有沒有看完?」這就變成了一道開放題。學生在解答時可以從多角度去思考,這樣一改,拓展了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開拓了學生思維,把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落到了實處。
二、貼近學生生活,創設趣味情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越高。因此教師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積極創設自然生動的情境,提高趣味性,點亮數學課堂。例如在教學「方向與位置」一課時,我把課堂設置在操場上,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指出不同的方向,玩辨別方向的游戲。在這以前,個別同學方向感很差,方位很模糊,但在小組學習中,他們互相啟發和幫助,很快就掌握了這個知識點。由此可見,利用小學生愛好游戲的天性創新學習方式,不僅學生學習快樂,效果好,也鍛煉了學生之間協作探究能力。
三、採用小組合作,組織有效探究
一是組織有效探究活動
1、靈活採用探究形式。
探究形式通常有學生個人獨立探究、學生臨時以自願組合的探究、既定小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體探究等。課堂上,可根據不同的探究需要,採用一種方式,也可以幾種方式交叉進行,使探究活動更加深入充分。
2、引領指導學生探究。
教師的參與是對學生莫大的支持與鼓勵。在探究過程中,教師首先要積極營造探究環境,指導探究方法,引領、促進學生學習小組內部交流與互動。其次,教師應鼓勵小組之間進行對話,並為這種交往、協作提供條件。此外,教師還要組織好全班學生的交流,使全體學生在演示與觀察、表達與傾聽、質疑與爭論、反駁與支持中得到收獲。
二是建立有效合作方式
隨著素質教育深入發展,小組討論、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被越來越多地引入課堂。怎樣才能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呢?首先,教師要明確提出的問題有沒有合作的必要。對於那些學生能獨立解決的問題,就不需安排合作學習。只有那些學生單獨不能解決的、並能最大限度發揮學生之間優勢互補的開放性的問題,才有合作的價值。其次,在具體操作中教師應注意:一是分工明確。讓每一個學生都有事可做,人人都成為小組學習的主人。二是建立機制。必須有意識的強化「學習小組」的集體榮譽感,讓每個成員感到自己的行為會影響小組的學習結果,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尊重別人的意見。三是適時引導。合作過程中學生活動相對分散,干擾因素相對增多,教師要成為學習小組的一員,通過提示、點撥、引導等形式,指導學習活動。
三是捕捉有效生成資源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課堂上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尷尬」:教師正要進行下一環節教學時,學生可能會冷不丁冒出一個問題、或補充一種演算法、或提出一種疑意等。這時,放棄既定環節教學,就會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裝作未見,又顯然有悖於「據學而教」的理念。每每遇此,教師常常進退兩難。一個真誠關注學生發展的教師會果斷地調整教學任務,敏銳捕捉稍縱即逝的生成點,並加以放大。因為他們相信,許多富有創造性的生成資源是一閃而過的,抓不住就可能錯失一次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的良機。
四、因材因生施教,注重激趣促效
教師要深入鑽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快樂因素,以生為本,因材定教施教,在教學各個環節,都要注重激趣促收實效,除了採用恰當的教學方法以外,還要精心設計課堂練習。好的數學課不僅「課伊始,趣已生;課進行,趣正濃」,而且還要「課結束,趣猶存」。我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是這樣小結的:「(出示小黑板:一瓶汽水,甲喝了整瓶的一半,乙喝了剩下一半的一半,丙喝了剩下一半的一半的一半。)你能用分數知識表述這道題嗎?當同學們回答完甲喝了1/2,乙喝了1/4,丙喝了1/8後,我再追問:這瓶水還剩多少?誰喝得多?誰喝得少?為什麼?當學生不能回答時,我就說這些知識等到下節課學習之後就能明白,同學們先回去想想,看誰最聰明!」課後學生便會興趣盎然地預習下節課的內容了。
有效的數學課堂教學必須是讓學生獲得有價值的數學,而有價值的數學,不僅應該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相關,而且能夠在實際中得到應用,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提高。古人說:「授魚不如授漁」也就是這個道理。總之,有效課堂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教學實踐模式。我們期待以自己的思考,引發更多教師對這一問題的關注、探索。

Ⅳ 如何讓小學數學課堂更富有趣味性

小學教學年齡介於6至12歲之間,各種生理器官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兒童心智正由懵懂向清晰過渡,對外界五彩斑斕的事物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容易在輕松、快樂的環境中接受新鮮事物。相對數學是門既抽象又具體、既宏觀又微觀、既主觀又客觀的基礎學科,她的起源與人類歷史發展具有同一性,是對客觀存在的抽象化、理性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如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用更具趣味性的教學方法將數學理論積淀到學生兒童身上,成為當前教育改革進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一、為什麼小學數學教育要富有趣味性?
教學實踐顯示,小學階段正處於兒童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他們初步具備一定思考能力,對具體、光鮮的事物具有強烈的認同感和好奇心,但對宏觀、抽象的理論缺乏清醒認識,接受抽象的數學教育很容易疲倦和懈怠。據研究:7~10歲的兒童注意力只能保持20分鍾。如何使他們保持比較持久的注意力呢?答案就是使課堂教學更富有趣味性。這里的「趣味性」不單指教學工具、教學方式的多樣,更是指教學氛圍的情趣化。對於小學生來說,學習的積極性首先來源於興趣,而興趣的產生則需要氛圍的營造,它能促使學生自覺的去追求知識,探索知識的奧秘。
二、如何使小學數學教學更具趣味性?
多年教學實踐證明,喚起學習興趣是使學生積極學習的重要條件。學生對學習有無興趣,又往往來源於教師的講授和有目的的培養。這就要「寓教於樂」,教學有方,「開竅」有術。
第一、手腦並用的操作活動
俗話說:「眼過百遍,不如手做一遍」。七八歲的孩子很好動,如果把他們好動的特點遷移到學習上,讓他們在學習時常常摸一摸、擺一擺,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加深理解知識。我在教學中,常常讓學生動手擺一擺小棍、圓片、三角形、小動物或擺算式等等。
例如,在教學10以內數的認識時,為了給學生創造人人動手實踐的機會,我讓學生把在家裡玩的計數器帶來擺在課桌上。老師在大計數器上撥珠,學生在自己的小計數器上撥珠,並回答以下問題:「計數器上原來有幾個珠子?又添上幾個珠子?一共有幾個珠子?幾添上幾是幾?」通過實際操作,使他們知道了1添上1是2、2添上1是3……9添上1是10,明確了各數的來源。為了講1~10各數的順序,我讓同桌兩個同學一人擺小棍,一人擺數字卡片。橫著擺一根小棍,小棍的右下方就擺出數字1的卡片;擺兩根,小棍的右下方就擺出數字2的卡片……學生邊擺老師邊板書:「1的前邊擺數字幾?為什麼?」使學生明確0是起點,在第一根小棍的左邊擺數字0。在此基礎上,我把板書的小棍圖變成了尺子圖,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數的排列順序,2在1的後面,3在2的後面……學習了數序的知識。這節課由於學生動手實踐,腦、口、眼、手並用,時間顯得很充裕,很輕松地上完了一節課。
在教「11~20各數的認識」時,我先對學生是否會數、會寫11~20各數進行了摸底。我發給每人10張小正方形紙片,讓他們在紙片上分別寫出11~20各數。通過摸底,了解到全班所有的學生都會寫這些數。面對這種現狀,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學生學會11~20各數的組成上。我給每個學生准備了20根小棍和2根皮筋,讓他們進行了以下操作:
1.每人把自己的直尺豎著平放在桌面的中間,直尺的右邊擺出10根小棍。然後讓他們把10根小棍捆成一捆,把這捆小棍放在直尺的左邊,通過操作使學生明確10個一是10。
2.讓學生添上一根,把這根放在直尺的右邊,表示一共有11根小棍。這時讓學生舉起自己寫的「11」的數字卡片,然後對著實物討論「11」左邊的1表示什麼,右邊的1表示什麼,明確11的組成。接著仍讓學生通過操作學習其它各數。
3.學習到「20」這個數時,出現了又夠10個1根的情況,我讓學生先想想該怎麼辦。當每個學生又動手把10個1根捆成了一捆以後,我組織大家討論了以下三個問題:①這捆小棍放在哪邊?這兩捆小棍表示多少?②「20」怎麼寫?為什麼左邊寫2,右邊寫0?③右邊的0不寫行嗎?為什麼不行?通過實際操作和熱烈的討論,使學生加深了對「20」這個數的認識。
這節課學生自始至終都在擺實物,把他們的口、眼、手等各種器官都調動起來,促進了腦的思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十分高漲,既輕松又愉快地學會了新知識。
第二、靈活多變的游戲活動
兒童注意的特點是無意注意佔優勢,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容易為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教師在教學中善於變換教學方式,通過做有趣的數學游戲,讓他們在玩中學,可以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把容易分散的注意力吸引過來,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我經常採用的游戲活動有:開火車、接力賽、評選優秀郵遞員和奪紅旗等。教材中的一些練習題,做法上稍加改變,也深受學生的歡迎。如書上有這樣的問題:「下面的題對的畫√,錯的畫×。」我在黑板上貼一幅紅十字圖畫,讓學生戴上紅袖章,當「數學醫院」的醫生。這活動激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他們都爭先恐後地參加「治病」,為被評上好大夫而感到自豪。
據心理學研究,新穎的、活動的、直觀形象的刺激物,最容易引起兒童大腦皮層有關部位的興奮,形成了優勢的興奮灶,從而使兒童更好地建立暫時聯系。利用這一規律,做游戲時,我畫一個山頭,山頭上貼著一面紅旗,兩名同學從左右兩邊同時進行口算比賽,優勝者得到紅旗;或從左右兩邊畫上樓梯。樓梯頂上蹲著一隻老鼠,讓兩名學生分別戴上黑貓、白貓的頭飾,進行口算比賽,看誰先捉到老鼠;在分組進行接力賽時,我在每份題上畫了一個跑步姿勢的男孩或女孩,以小組為單位,傳這份題,一人做一道,哪組先做完並且全對獲勝。一面紅旗,一個動物的頭飾,一幅色彩鮮艷的圖畫,都加強了練習的趣味性,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人人爭先恐後地參加做數學游戲。
第三、生動有趣的學習競賽
我除了在游戲活動中搞些競賽外,還經常搞「速算比賽」、「指得數比賽」和「搶答題比賽」等生動有趣的數學競賽。如「指得數比賽」,我在黑板上寫出所需要的數,請兩人上來比賽,老師說題,得幾,學生就指黑板上寫的幾,看誰指得對指得快。為了讓每個人都動起來,我在指定兩人到前面參加比賽的同時,把下面的同學也分為兩隊,人人當裁判員,用「打手勢」的方法分別記先指對的次數,最後老師看左右兩部分同學打的手勢,就知道幾比幾了。這種比賽,如同進行一場緊張的排球賽,大家躍躍欲試,情緒高漲。而要當好裁判員,也必須算得快,這樣就把兩人的活動變為全班同學的活動,大大提高了練習的效果。
第四、形式新穎的練習方式
要把學生獲得的知識變為技能,需要反復多練。但重復單調的練習,學生就會厭煩,注意力不集中,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時間。根據巴甫洛夫發現的大腦興奮規律,我採用多種感官參與的方法。如在組織學生做口算練習時,除了大家常用的視算、聽算和對口令外,我還設計了「打手勢算」和「悄悄算」兩種口算練習方法。這兩種練習方法就是充分利用手和腦兩器官,通過做游戲、打比賽等多種形式發揮身體各種器官的感覺能力,加深器官感知度,成為身體各器官都共知共曉的事物,延長記憶的保持時間。
如「悄悄算」練習中,我將十名同學分為兩組,分別代表紅方和黃方,佩帶紅、黃色勛帶,每位隊員各拿兩支塑料花,然後隨機抽出雙方隊員若干名,由雙方排列的第一名同學同學心算出出列隊員的人數和塑料花數,最快答出為勝利,未答出的遭淘汰。接著是兩列隊的第二名隊員根據再次抽出情況做答,依次進行,直至最後一列隊人員全部淘汰。從而,在游戲競爭中,將「悄悄算」練習法帶給了同學,加深了認識。
三、怎樣才能發揮趣味性教學的作用?
「趣味性」教學目的是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加快教學過程的進行,提高小學數教的實效性。如何發揮趣味性教學作用,實現該類型教學目標,成為趣味性教學成功與否的決定性「標尺」。
一是理解趣味教學是前提。趣味教學是新課改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對傳統教學的創新,也是對現階段教學工作的挑戰。趣味教學是一種理論,同時也是一種意識,她需要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在教學過程中都能深刻理解和支持,通過家長學生的支持、學校的配合和教師對教學方式、方法的創新,使趣味教學能迅速的融入到普通教學中。
二是提高學生認知度是目標。教學目的簡單講就是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而趣味教學這一新理念也是圍繞這一目標,通過教學方式的改變、教學形式的創新來實現。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無論教方還是學方首先都必須深刻認識到這一點,趣味教學僅是教學方式的改變,但教學的目標還是統一的,應在豐富教學方式,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同時,緊扣教學目標進行趣味教學,切忌出現「以偏概全」、「一葉障目」現象。
三是提升教師教學素質是關鍵。教學是「教」與「學」的結合,「教」的主體就是教師,教師在教學中有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對學生的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在趣味性教學過程中,教師豐富的表情、可親的神態、有趣的動作、生動的語言,都將會感染同學,最大限度發揮趣味教學的效力,使呆板的數學知識躍然於教學過程中。
四是優化學教工具是輔助。在趣味教學中經常需要運用如小棒、紅旗、小花等是實物學具,這對於直觀展示數學理論,提高學生學習的實效性具有重要作用,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學生通過學教工具的運用,一方面能減少教師教學的空洞性,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其適用性。另一方面也能通過學生的自我操作,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感知力,使他們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成為課堂學習的小主人。

Ⅵ 如何增加小學數學課堂的趣味性

在許多小學生眼裡,數學是一門枯燥、乏味的課程.相對於其他學科來說專,數學的邏輯性和屬抽象性更強,導致許多小學生提起數學就頭疼不已.學生厭煩數學,不喜歡數學,當然有數學學科本身特點的原因,但是還有一部分原因在課堂教學
當前小學數學課堂的現狀很多數學教師認為,上好數學課就是把那些定理、概念讓學生記住,然後再教會學生做練習題就行了.所以很多數學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只用心准備每一節課要學習的新內容,卻對到底要怎樣才能把這些新內容快速、准確地傳授給學生考慮很少.這就導致許多數學教師上課的時候照本宣科,一個人控制課堂,教室里的學生昏昏欲睡,好像課堂與自己沒有一點關系.一節課下來,教師滿頭大汗,心滿意足,因為教師覺得自己把所有的內容都一點不漏地傳授給了學生,甚至有些重點內容,自己還會不厭其煩地重復幾遍.教師滿以為自己這樣付出,肯定會換來學生對數學的熱愛.可事實呢?小學生習慣了每天的課堂模式,習慣了每天聽數學教師絮絮叨叨,課堂氣氛就像平靜如鏡的一潭湖水,沒有絲毫的漣漪,小學生絲毫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對數學更是厭煩、頭痛.

Ⅶ 如何營造小學低年級數學趣味性課堂的教學方法

如何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一、問題的提出1.研究背景面對新一輪的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根據我縣教師師資隊伍的現實狀況,博興縣數學教研室於2007年8月開始進行《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的課題研究。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下的數學教學倡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新課改的不斷普及和深入下,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教師的教學行為都發生了重大轉變,而我縣部分教師尤其是鄉鎮年齡較大的教師很難融入到學習新課改的氛圍中,跟不上新課改的步伐,成了新課改的旁觀者。主要表現在:穿新鞋,走老路。他們憑借多年的教學經驗,只注重了形式上的學習而忽視了理念上的更新,課堂中所表現出來的所謂創新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只是新課改的一層外衣。為了全縣教師讓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新課改的精神合拍,用教學行為踐行新課程理念並不斷地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所以實施了《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的課題研究。構建高效課堂教學模式也是針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諸多弊端提出來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忽視了以學生發展為本位的教育理念。傳統的課堂教學普遍存在著一種現象,即把學生當成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認為學生是無知的,什麼都不懂,一切都靠老師的講解、灌注。於是,教師便從主觀願望出發,不管學生的實際情況如何,只是一味的利用課堂向學生生硬、機械的灌注現成的知識,學生只是消極的接受。其表現為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演學生看,教師寫學生抄,教師指定考試范圍,學生死記硬背。只有教師的積極性,而無學生的積極性。《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下簡稱《課標》)在「前言」部分指出:「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由此可見,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是實踐《課標》理念、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需要。2.國內外研究現狀與預期突破(一)國內外的研究現狀1.英國肯特布雷大學愛倫·史博教授研究的「優秀的教與學」和我們研究的「高效課堂」從本質上看是一致的,都是在追求教學的最高效率,愛倫·史博教授對高效的理解是從高效享用學習資源,單位時間內高效學習,高效完成個性化學習目標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高效互動與滋養四個方面來研究的。與我們新課標中所提到的三維目標也是吻合的。艾倫·史博教授的研究對英國小班化的教學起到了積極地推進與優化的作用,而與我們國內的大班額集體授課的現狀不太適用。2.全國著名課改專家李炳亭先生近年來專注於「高效課堂模式」的推廣實踐工作,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論素養,深入推進新課程改革,特別是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受到全國教育同行的高度評價。但是李炳亭先生的「高效課堂模式」適用中學生的比重較多,而適用於小學的內容占的比重較少。(二)預期的突破我們研究的《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將進一步充實、細化同類研究中的爭議和遺憾,尤其是在新授課的教學流程中所存在的疑惑,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得益彰,師生共同提高、和諧發展。二、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的理論依據1.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美)馮.格拉斯菲爾德(VonGlasersfeld)。建構主義的基本觀點:(1)認識是由主體主動建構的,而不是從外界被動地吸收的。(2)主體在認識過程中,不是去發現獨立於他們頭腦之外的知識世界,而是通過先前個人的經驗世界,重新組合,且建構一個新的認知結構,認識具有建構性。2.素質教育理論素質教育觀是20世紀末,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而逐漸形成的一種現代教育觀,是針對「應試教育」的弊端提出來的。素質教育就是以「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教育思想為指導的教育,是以提高國民素質和民族創新能力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以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教育觀。素質教育是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而提出的,重視學生的「全體發展、全面發展、個性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3.非指導性教學理論(美)卡爾.羅傑斯的「非指導性教學理論」。「非指導性」教學的特徵及原則:(1)極大地依賴於個體的自身成長,通過自身的努力,克服各種障礙。不是直接教授他人,而只能使他人的學習得以容易地開展。如誘導學生獨立思考、澄清問題、幫助組織已被學生認可的經驗。(2)情調情感因素,具有真誠、理解、接受的氣氛。不掩飾,坦誠公開。(3)學生是以維持自己的構造或是強化自己的構造心理來學習的,因此注意以「同化」來影響學習過程。(4)作為自然發展狀態而互相接觸。教師不是教學生怎樣學,而是提供學習的手段,由學生決定怎樣學。研究的目標、內容、方法和過程一、研究目標具體有以下幾點:1.通過實踐與研究創立一套科學民主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促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使師生和諧的共同發展。2.以全新的課程理念和教育專家的理論為指導,逐步的探索出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並不斷的完善。3.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將進一步展示學生的學習過程,得到成功的體驗,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4.通過對該課題的研究,加大我縣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進程,促進全縣小學數學教學發展的基本策略和管理制度。

Ⅷ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趣味性論文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把握好40分鍾對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下面就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趣味性和有效性談談個人看法。
一、優化教學內容,合理挖掘教材
。同時教師要敢於「突破」現行教材束縛,根據學生實際,改編教材,優化學習材料。如:小學數學中的一道例題:「小明看一本100頁的書,他每天看15頁,看了6天後還剩多少頁?」教學時我把問題改為:「看了6天後有沒有看完?」這就變成了一道開放題。學生在解答時可以從多角度去思考,這樣一改,拓展了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開拓了學生思維,把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落到了實處。
二、貼近學生生活,創設趣味情境
「因此教師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積極創設自然生動的情境,提高趣味性,點亮數學課堂。例如在教學「方向與位置」一課時,我把課堂設置在操場上,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指出不同的方向,玩辨別方向的游戲。在這以前,個別同學方向感很差,方位很模糊,但在小組學習中,他們互相啟發和幫助,很快就掌握了這個知識點。由此可見,利用小學生愛好游戲的天性創新學習方式,不僅學生學習快樂,效果好,也鍛煉了學生之間協作探究能力。
三、採用小組合作,組織有效探究
一是組織有效探究活動
1、靈活採用探究形式。
探究形式通常有學生個人獨立探究、學生臨時以自願組合的探究、既定小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體探究等。課堂上,可根據不同的探究需要,採用一種方式,也可以幾種方式交叉進行,使探究活動更加深入充分。
2、引領指導學生探究。
教師的參與是對學生莫大的支持與鼓勵。在探究過程中,教師首先要積極營造探究環境,指導探究方法,引領、促進學生學習小組內部交流與互動。其次,教師應鼓勵小組之間進行對話,並為這種交往、協作提供條件。此外,教師還要組織好全班學生的交流,使全體學生在演示與觀察、表達與傾聽、質疑與爭論、反駁與支持中得到收獲。
二是建立有效合作方式
隨著素質教育深入發展,小組討論、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被越來越多地引入課堂。怎樣才能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呢?

Ⅸ 如何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一、幽默有趣的教學語言,可以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不想知識變成僵死的靜止的學問,就要把語言變成一種重要的創造工具。」因此,教師適時適度地運用好語言的幽默性能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快樂的環境下學習,但也不可隨意。教學幽默性在一些重點、難點、關鍵點採用幽默的形式往往能突破難點,學生對知識、技能掌握得比較牢固,印象比較深刻。比如,某教師在教學「雞兔同籠」問題:雞兔同籠有84個頭,190條腿,請你算一算,有多少只雞?有多少只兔?學生看完題目後,議論紛紛,有的用心算,有的用筆算,但是始終算不出結果。有個學生說,要是每隻雞和每隻兔的腿數一樣就好辦了。於是,某老師說:「請全體兔子提起前腳立正站好。」全班同學鬨堂大笑,個個睜大了神奇的眼睛,並站了起來。「現在,雞和兔的腿數一樣了,上面有84個頭,下面有多少條腿呢?」「84 X 2 =168(條)」學生齊答。「跟原來的條件相比,少了多少條腿呢?」「少了190-168=22(條)」學生馬上作出回答。「這22條腿到哪裡去了呢?」「被兔子提起來了。」「那麼現在你們知道有多少只兔子了吧?」「有11隻兔子。」許多同學歡叫著。「雞兔同籠」的這一解題方法,應該說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這位老師採取了比較幽默有趣的語言和形象化的教學方式,學生一下子就明白總數少了22條腿,而每隻兔子少了2條腿,因此有11隻兔子。學生理解起來就化難為易啦。又如我在教學時,發現有個別同學在開小差,我就說:「我發現有個別學生『不入戲』,我們一起來『重播』剛才的內容,好不好?」此時,全班鬨堂大笑,笑聲把這些開小差的學生引入課堂,又讓他們感覺不到老師直面的批評,避免產生抵觸的情緒。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境界。

Ⅹ 怎樣才能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雖然從事教育事業不久,但我覺得要想使小學數學課上得生動活潑,就必須使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充滿趣味。只有巧妙地創設課堂教學環境,科學而又合理地組織好數學的課堂教學,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自己去發現知識、獲取知識,給學生留下充分思考的空間,才能使數學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都充滿無限趣味。
一、使課堂教學充滿趣味
沒有幽默的生活是單調而乏味的,沒有幽默的數學課堂教學也同樣是枯燥無味的。美國的保羅希地博士曾經對9萬多名學生進行過調查,他從中得出了一個結論:學生最喜歡的老師是具有幽默感的老師。尤其是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的老師如果能夠巧妙而靈活地運用幽默詼諧的語言來啟發和誘導學生,就能使整個教學過程變得更輕松、更愉快、更有趣味。我們現行的數學課教學內容單調、枯燥,如果我們按書上的數學程序來講解,很可能使自己的課堂教學變成一支催眠的曲子。而如果我們能夠恰當地運用幽默的語言教學藝術來處理數學教材,增強課堂數學的趣味性,化枯燥為生動,變深刻為淺顯,化單調為豐富,變沉悶為活躍,化平淡為神奇,變抽象為具體,就可以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學效果。如教學真、假分數時,有一部分學生老是記不住概念,我就向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們想一想,一位母親和她的親生兒子,誰的年齡大?」學生回答:「當然是母親的年齡大。」我根據學生的回答鄭重其事地說:「母大於子是真的,否則就是假的。」學生聽後在笑聲中記住了真假分數。
二、使課堂教學飽含「活」味
傳統的課堂教學,被「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老師寫,學生記」的教學模式所禁錮,那些生性活潑、想像滿懷「好奇愛動的學生,在教師的教學專制下,主體性被扼殺得一干二凈,被老師牽著鼻子痛苦地在知識的沙漠里艱難跋涉。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與教師「一言堂」、「傳話筒」、「搬運工」的陳舊教法有關;另一方面是教師缺乏「童心」和「童趣」。「愛動」是兒童的天性,如果教師以成人的心態去組織課堂教學,學生無疑會失去「動」的本能,這樣的教學沒有一個不失敗的。我們要想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必須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活」起來,用活潑多樣的課堂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動」的積極因素,使師生共同圍繞每堂課的重點、難點、疑點進行學習、探討。我們應該做好以下兩個方面工作:
1、「活」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與空間形式的基礎學科,研究不同的問題,就得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方可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該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開展不同課型的教學,如實驗課、討論課、實踐課、自學課、活動課等。學生在不同的課型中,能拓寬視野、發展思維、積極探索,自主學習的波濤會在愉悅的享受中一浪高過一浪,永不止歇。
2、「活」的課堂教學訓練方式。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使學生養成了一種等知識、要知識的習慣。框架式的教學又會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即使是最好的知識,他們也沒有興趣去學。其實,他們自己把自己當成了一個容器,是等著老師去往裡灌。我們要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首先教師要改變「灌」的教法,訓練學生養成自己動手、動口、動腦、動筆去尋找知識、學習知識的習慣。如講面積公式時,我讓他們動手操作,通過數、拼、割、補等方法推導出了公式;講應用題時,我讓學生從讀、劃、畫、寫、列中進行審題、分析、解答;在講計算題時,我讓他們用學過的知識試著解,從中得出方法……不同的訓練方式,不但能使學生學會知識,而且能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
三、使課堂教學富於韻味
寫詩是這樣,數學的課堂教學也應該如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必須給學生講透,要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留足學生思考的餘地,讓學生知道學什麼、懂得怎樣學、學會如何用,自奮其力,自品其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也才能使課堂教學放射出數學知識的韻味。如教學三年級在學習乘法簡算時,出示例題25×24,讓學生用已學過的知識去解答。
有的學生竟用了五種解法:25×24=25×4×6;25×24=25×6×4;25×24=25×8×3;25×24=25×2×12;25×24=25×20+25×4。尤其是第五種解法,學生用超越教材內容的方法解,自然理由也是超常人的。當學生用「24個 25相加也可以分成20個25和4個25相加」來解釋時,我也覺得太不可思議了。從中我悟出了一個道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不是老師教出來的,而是他們在充足的思維空間里想出來的。課堂教學要富有韻味,關鍵是教師的引導不能直露,更不能全盤授予,要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使他們充分享受「含英咀華」的樂趣,讓他們從「馬啼香」中歸來,去尋找「踏花」的樂趣,從中悟出發散性思維的真諦。
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是推動學生探求內部真理與獲取能力的一種強烈慾望,它在學習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如果對數學知識充滿好奇心,對學會知識有自信心,那麼他們總會主動積極、心情愉快地進行學習。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時刻注意發掘教材孕伏的智力因素,審時度勢,把握時機,因勢利導地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構建有趣味的數學課堂。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課堂的趣味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