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干欄是壯族的代表性民居,意思是( )。
壯族「干欄」
(1)壯族村寨依山傍水,多建在山腳下向陽、通風好的地方,「干 欄」(如下圖)即是壯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
(2)「干欄」一次是壯語的音譯,「干」是「上面」,「欄」是「房屋」,連起來就是「上面的房子」。其意與文獻所記載的「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欄」相符。
③ (3)「干欄」的建造形式多樣,因地制宜,一般分為全樓居住式、半樓居住式、地居式三類。全樓居住式多見於比較偏遠的山區;半樓居住式常出現在丘陵、半山區;地居式多見平原地區。無論哪種居式,都分上層、下層和樓閣三個部分,在層與層之間用木梯連接,上下非常方便。上層為居住層;下層架空,專門用來圈養牲畜,存放農具、雜物;樓閣在上層的頂部,多用來儲存糧食。有的「干欄」還依居住層伸延,建成望樓、排樓、曬樓等,以增加使用面積。
④ (4)至於「干欄」的建造原理,雖然古籍上沒有專門的論述,但相關的文獻也能讓我們悟出其中的道理。《太平寰宇記》有曰:「構木為巢,以避瘴氣。」張華的《博物志》說:「南越巢居,避寒暑也。」更早的《韓非子》則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鳥獸蟲蛇,構木為巢,以避群害。」可見,「干欄」這種建築形式是壯族先人為了應對高溫潮濕天氣和蛇蟲猛獸二創造出來的。
⑤ (5)如同漢族地區的村莊一樣,在悠久的歷史中,壯族也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干欄」居住群落。這些群落是按家族、宗族相對集中 居住的需要來布局的,通常根據地勢的特點順勢伸展,錯落有致,形成不同的組合方式。
⑥ (6)例如:從山腳到山腰依次排列若干個「干欄」,前後用帶頂棚的飛橋連接起來,這往往是一大家子幾兄弟分別居住的院落,稱為「串聯式」;而如果只有兩排「干欄」,中間留出通道,兩端有圍牆及院門,形成相對封閉的長方形院落,則透露出氏族社會的遺風,稱為「並聯式」;而「輻射式」則多見於較寬闊的山腳,常與「串聯式」相結合,「干欄」自上而下展開輻射,中間留有石道,沿山坡直通家門。
⑦ (7)在坡度較大的山腳,人們常將屋基壘成「梯田式」,每一級「梯田」橫向排列出若干「干欄」,平行伸展,上一排屋基與下一排屋頂齊平,形成了風情濃郁的「梯田式山寨」。
『貳』 壯族民居的村落環境
壯族及其先民,素來注重村落環境的選擇。他們建造村落,或選在河流大轉彎,地面較寬廣的平地;或選在大河與小河交匯處,河面寬闊,水流緩慢的地方:或選依山旁水、背山面水、山腰坡邊的地方。由於壯人選這樣的環境建村落,所以許多村寨有「村前一曲水,村後萬重山」之美。體現了壯族選擇優秀環境建立村落的文化觀念。因此壯族鄉村,多以圍牆繞村,綠樹成蔭,而每一村前,都有一棵或幾棵大榕樹,以此象徵人畜兩旺。村落房屋建築,也講究布局,互相間隔為宜。「干欄」民居壯族稱居住的房屋為「干欄」。這種住房形式,宜於潮濕多雨,夏日酷熱,地勢不平的南方山坡地。廣西的瑤、苗、侗諸族,也有一部分人家居住干欄,但壯族的干欄建築較有代表性。壯族的整個干欄建築,設計巧妙,用料精緻,工藝頗高。房屋形式,有一幢三間,一幢五七間,以至一幢九間的。視其家人口多少和其家富裕情況而定,一般為一幢三五間較普遍。主屋的兩旁,還附設倉紗,這不僅增寬房屋的面積,而且還能起著防風擋雨的作用,使主屋建築不受風雨的吹打而霉爛。房屋一般為三層,上層放雜物或糧食,中層住人,下層圈放牲畜家禽。中屋正中間為廳堂,前後左右,分設房間,房間開窗,通風明亮,居住舒適。廳後為火塘,以泥築成,煮食取暖用。正廳兩則,無論三間五間,均以木板或竹片為壁隔離,木板還雕刻著花鳥蟲魚之類的畫圖;木板竹片,是活動的,遇上喜慶婚嫁,可以撤開,擺桌設席。房屋的前面或後面,建有曬台,以晾曬物品和納涼;從地面進入中層住人的大門,用方塊石條砌成一級一級而上的階梯。壯族的這種房屋建築,建在村寨的山腰,層層疊疊,鱗次櫛比,十分壯觀。1950年以後,壯族的干欄建構逐步地為平房建築替代,平房一幢三間,人畜分開,較為衛生。 連山壯族的村寨民居建築,明末清初逐步由茅草房改為磚瓦房,不但建房材料有所改變,村落的布局與房屋結構也起了變化,形成了其民族的風格特色,一直沿用了近三百來年,直至20世紀八九十年代才逐步為現代建築理念所替代。
連山壯族居住的房屋在明代還是「黃茅翠草壯人家」(天順三年——公元1459年任連山縣令的孔鏞詩句),直到清康熙後期才開始有磚瓦結構的房屋:康熙四十三年任連山縣令的李來章(公元1704年)寫下了「路由別徑過花羅,瓦屋魚鱗水上多」的詩句。詩中的花羅寨至今猶在,其東南方上游有。 干欄式建築的特點: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築的高出地面的房屋。中國古代史書中又有干欄、干蘭、高欄、閣欄和葛欄等名,當是由其他少數民族語言轉譯而來的音變。此外,一般所說的柵居、巢居等,大體所指的也是干欄式建築。考古學和民族學中的所謂的水上居住或柵居,以及日本所謂的高床住居,亦屬此類建築。這種建築自新石器時代至現代均有流行。主要分布於中國的長江流域以南以及東南亞,中國內蒙古自治區、黑龍江省北部,蘇聯西伯利亞和日本等地都有類似的建築。
從考古發現看,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許多遺址中,都發現埋在地下的木樁以及底架上的橫梁和木板,表明當時已產生干欄式建築。西周時代的湖北蘄春毛家嘴遺址中,也發現規模較大的干欄式建築。江西清江營盤里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陶制干欄式建築模型,帶有長脊短檐式的屋頂。雲南晉寧石寨山滇墓中發現的 4件漢代青銅干欄式建築模型,亦有長脊短檐式屋頂,代表干欄式建築的原始特徵。廣東、廣西、湖南、四川和貴州等省的東漢墓中,也發現許多陶制的干欄式建築模型,但除保留底架和木樁外,一般陶屋已是懸山頂,而圓形陶倉則是穹廬頂,表明當地這些建築的基本形式已經漢化。
「干欄」式建築主要應為防潮濕而建,長脊短檐式的屋頂以及高出地面的底架,都是為適應多雨地區的需要,各地發現的干欄式陶屋、陶囷以及柵居式陶屋,均代表了防潮濕的建築形制,特別是倉廩建築採用這種形制的用意更為明顯。直到今天東南亞一帶還較盛行柵居,以適應潮濕多雨的需要。
『叄』 干欄式木樓是哪個民族的
干欄式木樓是壯族的
壯族是由古代百越的一支發展而形成的,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居住在壩區和城鎮附近的壯族,其房屋多為磚木結構,外牆粉刷白灰,屋檐繪有裝飾圖案。居住在邊遠山區的壯族,其村落房舍則多數是土木結構的瓦房或草房,建築式樣一般有半干欄式和全地居式兩種。干欄,也叫木樓、吊腳樓。壯、侗、瑤、苗、漢都有。多為兩層。上層一般為3天間或5開間,住人。下層為木樓柱腳,多用竹片、木板鑲拼為牆,可作畜廄,或堆放農具、柴火、雜物。有的還有閣樓及附屬建築。一般干欄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前景開闊,採光也好。一個寨子一個群落,整體肜去,既雄偉又壯觀。有些村寨,家家相通,連成一體,就像一個大家庭。居室格局,各族自有特點。龍勝縣龍脊鄉壯族干欄,以神龕為中心,神龕後面,居中是家公住房(以女主人為中心),左角是家婆住房,有小門與家公房相通。主婦房在右角。丈夫房在廳堂右側外。客房在前庭左角,姑娘房在右角樓梯旁,便於她們與小夥子們交往。這種布局的最大特點,是夫妻異室,沿襲了古俗。現在的干欄,內部結構略有變化,但基本格局不變。壯族喜歡依山傍水而居。在清山綠水之間,點綴著一棟棟干欄式木樓,這就是壯族人民的傳統民居。木樓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無論是什麼房子,都要把神龕放在整個房子的中軸線上。前廳用來舉行慶典和社交活動,兩邊廂房住人,後廳為生活區。屋內的生活以火塘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邊進行。
『肆』 為什麼壯族人住在干欄
喜歡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綠水之間,點綴著一棟棟木樓,構成獨特的一派風景圖,這就是壯族人的傳統民居。木樓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無論是什麼房子,都要把神龕放在整個房子的中軸線上。前廳用來舉行慶典和社交活動,兩邊廂房住人,後廳為生活區。屋內的生活以火塘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邊進行。
壯族人喜歡把村子建在山腳下向陽、通風好的地方。後山和村邊栽上樹木,規定不得亂砍濫伐,以保持村莊的生活安全。 壯族稱屋為"干欄"。住房的主要形式,有全欄式、半欄式和平房三種。
全乾欄房屬全樓居式,上層住人,下層養牲畜和存放農具是傳統的住房形式;這種居俗,過去主要是為了防猛獸和防盜賊偷盜牲畜,現在看來,由於是樓下圈養牲畜,臭氣上升,很不衛生。因此,隨著社會的進步,干欄式民居已逐漸改變成人畜分居的平房或樓房式建築。半欄房以一開間為樓房,樓上住人,樓下放牛羊、農具等,另一間為平房,平房多為三開間。這是當今壯族住房的主要形式。壯族及其先民,素來注重村落環境的選擇。他們建造村落,或選在河流大轉彎,地面較寬廣的平地;或選在大河與小河交匯處,河面寬闊,水流緩慢的地方:或選依山旁水、背山面水、山腰坡邊的地方。
由於壯人選這樣的環境建村落,所以許多村寨有「村前一曲水,村後萬重山」之美。體現了壯族選擇優秀環境建立村落的文化觀念。因此壯族鄉村,多以圍牆繞村,綠樹成蔭,而每一村前,都有一棵或幾棵大榕樹,以此象徵人畜兩旺。村落房屋建築,也講究布局,互相間隔為宜。「干欄」民居壯族稱居住的房屋為「干欄」。
這種住房形式,宜於潮濕多雨,夏日酷熱,地勢不平的南方山坡地。廣西的瑤、苗、侗諸族,也有一部分人家居住干欄,但壯族的干欄建築較有代表性。壯族的整個干欄建築,設計巧妙,用料精緻,工藝頗高。
房屋形式,有一幢三間,一幢五七間,以至一幢九間的。視其家人口多少和其家富裕情況而定,一般為一幢三五間較普遍。主屋的兩旁,還附設倉紗,這不僅增寬房屋的面積,而且還能起著防風擋雨的作用,使主屋建築不受風雨的吹打而霉爛。房屋一般為三層,上層放雜物或糧食,中層住人,下層圈放牲畜家禽。中屋正中間為廳堂,前後左右,分設房間,房間開窗,通風明亮,居住舒適。
『伍』 壯族的建築有什麼特色
壯族住房多數與當地漢族相同。廣西西南和西北部分地區的壯族村寨,還保持版著古老的傳統權住房形式「干欄」,又稱「麻欄」。
屋頂為人字形 ,覆蓋以樹皮、茅草或陶瓦。上層住人,下層用作圈養家畜或置放農具。此種建築可防蛇、蟲、洪水、濕氣等的侵害,主要分布在氣候潮濕地區。因為它具有適應於南方山區地形、氣候和預防毒蛇猛獸侵擾的優點。
龍勝各族自治縣的龍脊壯族聚居區的「干欄」式建築,是保留至今最為完整的。
(5)小學壯族干欄閱讀答案擴展閱讀:
壯族的服飾所具備的特點:
廣西西北部,中老年壯族婦女多穿無領、左衽、綉花滾邊的衣服和滾邊、寬腳的褲子,腰間束綉花圍腰,下身穿褶裙和綉花鞋,喜戴銀首飾;
廣西西南部龍州、憑祥一帶的壯族婦女,至今仍穿著無領、左衽的黑色上衣,頭上包成方塊形狀的黑帕,下身穿黑色寬腳褲子。
古代壯族曾流行過文身、鑿齒等習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壯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