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提高小學生課堂參與度
實際教學中, 常見老師滔滔不絕時,有學生低頭貪玩;老師苦口婆心時,有學生東張西望;老師聲嘶力竭時,有學生有氣無力。我不禁提出一個問題,怎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何況新課程的實施,學生的全面發展,精湛教學藝術的表現等,都離不開學生的參與。於是,我對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這一課題進行了研究。
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包括廣度和深度,廣度指參與的人數和時間的多少,深度指是否涉及深層次的問題,學生是否主動參與。積極的參與是思維的活躍,情感的共鳴,是生師、生生間的有效溝通。怎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我從三個方面提出了相應的策略。一、 確保學生主體地位,參與過程
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內心裡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的學習方式,其教學目標中增加了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如何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其很好地參與到知識獲取的過程中去呢?老師們可從以下三個方面手:
1、了解學生是前提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了解是教育教學的前提。我們需要了解學生的知識與能力的現狀,還要了解學生生活的積累、情感與愛好、習慣與性格等等。
2、尊重學生是基礎
要在全班樹立「參與無錯」的氛圍。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當學生勇敢積極地參與課堂,參與不精彩、回答不到位的時候,有沒有人嘲笑是非常關鍵的,無論問題解決得如何,老師首先肯定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即使不精彩,也應該受到鼓勵。因此應樹立孩子們在課堂中無所顧忌、參與無錯、誰參與誰提高的思想。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主要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度。讓學生很好地參與到知識獲取的過程中去,要解放學生的眼、耳、手、口、心等。據此,教師要努力創設機會,讓學生多看看,多說說,多玩玩,多做做,多演演,多畫畫,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生潛在的學習慾望,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學二年級的寫話《美麗的秋天》,我是這樣做的,先領著學生到田野中去仔細地看一看,再在教室里畫一畫,接著說一說,最後才寫一寫。這樣有梯度的形式多樣的設計,學生樂於參與,有話可寫,而且寫出了生動優美的句子。
3、激勵學生是動力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激勵又有老師的外部激勵和自我激勵。外部激勵有上課伊始時的提出目標,學生參與學習後及時的表揚與引導,下課時的點評,一天或一周後的評優等。我班每天評選一名上課積極分子(即上課積極參與的),一周共評選五名,並在下周一,這些積極分子的照片貼到表揚欄中。一周結束後,並對全班同學的課堂參與情況予以總結評比,以此來激勵全體學生課堂中的積極參與。二、 突顯語文學科特點,創設情境
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並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我們創設了教學情境,學生往往能興高采烈地參與。但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所以創設的情境千萬不要偏離語文學科的「十字真經」——「字詞句段篇作(寫作)聽說讀寫(寫字)」。
1、利用藝術的語言,潛移默化
特級教師斯霞曾說:「教師的語言應該成為學生的楷模,要使學生學會普通話,說話口齒清楚,咬字正確,聲音響亮,語言完整,簡短扼要,用詞確切,那麼教師首先要做到這些。」特級教師於琦說:「語文教師帶領學生學習規范的書面語言,如果自己的口頭語言生動、活潑、優美,就能給學生以熏陶,大大提高學習效果。」事實上,受語言水平高的教師長期熏陶的學生,其語言能力顯然要強於一般學生。因為「學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正如逢生麻中,不扶自直。」教師的語言做到准確流暢、簡潔清晰、生動形象,就能使學生愛聽、樂聽,高效省力地接受教育。請看著名特級教師霍懋征給低年級學生講「聰明」一詞的教學片斷:
她問學生:「你們願意做個聰明的孩子嗎?」學生說:「願意」「那為什麼有的人聰明,有的人不聰明呢?」有的孩子說:「有人生來就聰明。」她說:「不對,一個人除非生理上有毛病,不然都可以變成很聰明的。關鍵是會不會用四件寶。你們想知道是哪四件寶嗎?」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她接著說:「第一件寶:上邊毛,下邊毛,中間一顆黑葡萄。」學生們立刻說:「眼睛」「第二件寶:東一片,西一片,隔座山頭不見面。」「耳朵」「第三件寶:紅門樓,白門檻,裡面有個紅孩兒。」「嘴巴」「第四件寶:白娃娃,住高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