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它特有的魅力昭示了勃勃生機,在新課程的熏陶下,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在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小學數學教學的背景下,我們的課堂教學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往的「鴉雀無聲」變成了「暢所欲言」,「亦步亦趨」變成了「自主探索」,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教學氣氛異常活躍。這一切確實令人欣慰以往的「鴉雀無聲」變成了「暢所欲言」,「亦步亦趨」變成了「自主探索」,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教學氣氛異常活躍。這一切確實令人欣慰。課堂教學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陣地,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渠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每個教師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社會、家長對學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我們每個教師的責任,更是壓在每個教師肩上的一副重擔,也是一個永恆的話題。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首先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數學煥發強大的生命力?
一、創設良好情境,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掌握知識和獲取技能的主要動因是——良好的情境。」《數學課程標准》在「課程實施建議」中也明確提出:「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 現代教學論認為:數學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學生設計學習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關信息,引導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中,自己開動腦筋進行學習,掌握數學知識。教學中,只有創設條件,給學生提供主動參與的空間,學習效果才能得到增強。
在情境中創設懸念,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古人雲:「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學生探求知識的思維活動總是由問題開始的,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發展。創設問題情境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打開思維的閘門,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如教學「0表示沒有的意義」時,我有意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啟發學生參與,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以極高的熱情投入新知的探求過程。上課開始,用課件播放五顏六色的氣球正在徐徐上升的情景;然後拿來氣球和學生一起玩放飛氣球的游戲:每次放飛一個,每放一次問學生手裡還有幾個氣球,把手中的最後一個也放飛了,手中沒有氣球了,還能用前面所學的5以內數來表示嗎?怎麼辦?該用什麼數字來表示呢?這樣,通過安排兒童非常熟悉,非常喜愛的放飛氣球的游戲,並在游戲過程中提出問題,從有與無的對比中,突出「一個也沒有,用什麼表示呢?」自然地將0表示沒有的意義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增加了數學知識間的聯系,而且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同時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有了興趣,學習就不會成為負擔,而會成為一種執著的追求;有了興趣,學生才會去積極探索,才能創造性地運用知識,變苦為樂。實踐證明,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能使枯燥乏味的數學課堂變得生動形象,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數學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
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展。學習過程是否有效,是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而學生學習過程需要教師的巧妙引導。因此,數學課堂教學應該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餘地,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教師只需在適當的時候進行引導和點撥。
例如教《數學廣角:重疊問題》時,首先通過學生投票統計並提出問題:「喜歡籃球的有11人,喜歡足球的有9人,一共有多少人?」學生幾乎是異口同聲地回答:20人。「對嗎?」教師輕輕的一句追問,立即激起了學生的思考。原來直接用加法求總數的簡單問題遭遇了新的情況,學生開始關注信息之間的關系,產生整理雜亂信息的必要。這時,放手讓學生整理學號,當學生調整學號時把既喜歡籃球又喜歡足球的放在中間,老師提問:「這里有16張學號卡,究竟是幾個人呢?」學生馬上想到可以把重復的學號疊在一起或乾脆拿掉一張,老師再次引導:「還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人家一眼看出:喜歡籃球的有幾人,喜歡足球的有幾人,兩種都喜歡的有幾人?」通過討論學生覺得可以用筆圈一圈,於是韋恩圖自然生成了。教師又巧妙地再次組織如下活動:「如果讓你上來貼,你會把學號貼在圖上的哪一部分?為什麼?」通過這個活動,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韋恩圖,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李老師做到該讓學生研究時放手給學生研究,不需要的地方決不浪費時間,從容不迫的巧妙引導大大提高學習過程的有效性。
三、靈活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科學技術不斷更新,我們的教育技術也隨之現代化,多媒體課件的使用,代替了傳統教育的小黑板、掛圖等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由「靜」變「動」,這是教育的進步。應該說計算機輔助教學作為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與常規教學手段相比有其獨特的優勢。在公開教學的時候,有些教師為了追求一種時髦,片面追求形式上的花俏,在課堂上,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步驟都運用了多媒體課件,其實並沒有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真正作用。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思維程度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使現代教育技術運用到恰到好處,這樣才能發揮其優勢和特長,才能促進學生積極思維。一年級小朋友在學生求「被減數」的「解決問題」時,應該說此類問題對一年級小朋友來說屬於逆向思維的問題,學生總是定勢地習慣地運用順向思維來思考和解決,由於一年級的小朋友的口算比較簡單,學生總能一下子把答案口算出來,然後把答案帶入算式中進行列式計算。例如,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學校體育室有一些籃球,被小朋友借走8個,還剩7個,學校體育室原來有多少個?一些後進生,遇到這樣的題目總是用列式為15-8=7(個)。這部分學生根本沒有對此類問題的結構以及所求問題與已知條件之間的關系進行理解,為幫助這部分學生扭轉思維上定勢,我製作了一個多媒體課件來幫助學生理解,運用多媒體課件中「動」的畫面來幫助思考「原來」、「借走」和「剩下」三者之間的關系。多媒體課件首先出示一個體育室(沒有標明原來一共有多少個籃球)情景,教師此時問:「體育室原來一共有多少個籃球你們知道嗎?」「不知道。」此時課件動態演示借走8個,此時教師又問:「是從哪兒借走的?」「從原來裡面借走的。」當借走8個演示完後,課件演示出體育室還剩下7個,此時教師追問:「這時你們知道體育室原來一共有多少個籃球嗎?」學生異口同聲:「15個。」「你們怎麼知道的?」一位學生在下面插話:「把借走的8個籃球再還給它就知道了。」這時課件演示借走的8個又回到原來的體育室里,教師問到:「那你們說說要求原來有多少個籃球,怎樣算呢?」學生看著課件的演示過程立刻回答到:「把借走的和剩下的加起來。」在這樣的解決數學問題中巧妙的運用現代教育手段,不僅幫助了學生理解了此類問題的思考方法和解答方法,也有利地促進學生積極的思維,使教學難點得到很好的解決,從而發揮了現代教育手段的優勢和作用。
四、建立師生互動關系,提高課堂有效性
和諧的氣氛,是教育教學中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發展的基礎,也是學生愉快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知識創新的重要條件。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真正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使學生勇於探索的創新意識得到激活,從而把教和學緊密結合成一個整體。而教學活動中的學習氣氛是教師培養起來的,師生之間良好的情感關系,對於維持學生的興趣和注意至關重要。教師對每個學生的態度,雙方情感的協調或建立愉快的信任和合作關系,需要以教師自身積極情感的建立為基礎,以此來感染和喚起學生的學習情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關系。
課堂上,教師對學生任何正確的反應給予積極的強化,如微笑、點頭、重復和闡述學生的正確答案,說一些肯定和鼓勵的話。教師不應該忽視或者嘲笑學生的錯誤反應,應該鼓勵學生繼續努力。數學課堂上,應當恰如其分地使用表揚性、鼓勵性、激勵性和幽默風趣性的語言來鼓舞推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比如,計算「119+59」這道題,教師可問:「這題要簡便計算,誰會?」當學生紛紛舉手時,說:「那就試試,還要看誰的方法多、妙。」當學生列舉了很多種方法時,立即肯定:「你們真能幹,找出這么多不同的方法。」對待經常回答問題出色卻一時沒說對的學生,教師可以選擇體態語言,眼睛稍微瞪期待性的直視他:「是這樣嗎?」或「再想想。」既否定了回答又不傷自尊心。對於差一些的孩子,只要有勇氣舉手,即使回答出人意料時,教師還要大加贊賞。如此一來,課堂上用美的語言對學生進行熏陶,是對學生的信任,對促進學生展示自已的能量有神廳的功能,更能有效促進課堂氣氛圍的融洽。 課後,教師應該與每一位學生進行個人的、積極的交流,針對他們的作業內容、完成方式等說一些支持的話,並認真傾聽和接受學生對教學的正確想法,不要只注意個別的學生。
教學實踐證明,教學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是師生之間的關系。教師與學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維的教學統一體。對教學而言,師生關系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建構,它不僅是一種教與學的活動方式,更是彌漫、充盈於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對學生而言,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性凸現,個性的張揚,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尊重學生人格,熱愛每一個學生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且是起分享理解,體驗著生命的價值和自我實現的過程。應該說師生是平等的,教師只是與孩子們共同參與學習、進步、成長中的首席代表。我們強調這些,也真是新課程目標所十分期待的。
總之,我們要從課堂的有效教學出發,從學生的自身發展出發,合理運用和安排各種教學手段與環節,才能使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更加賦有實效性,才能煥發出新課程理念在常態下的小學數學課堂的指導作用,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和育人質量,使學生在有效的數學課堂中學到了知識,提高了能力,發展了素質。
㈡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過程從本質上來講就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生作為學習過程的主體毫無疑義的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其主體意義體現在對信息的接收和加工,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把握,對自我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和建構。而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牽著學生走。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發展。因此課堂教學中落實好學生的主體地位,是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出發點、依據和歸宿;是教學過程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要求;是踐行新課程理念的重要標志;也是評價一節課好壞的重要而又根本的標准。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想應該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重視情境創設的有效性
創設數學學習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進行廣泛的討論,並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論認識與實踐經驗。新教材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許多知識的引入和問題的提出、解決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開的,因此,精心創設情境是提高數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教學策略。
實現情境創設的有效性,應注意以下幾點:
1、情境創設應目的明確
情境的創設,要有利於學生數學學習,有利於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如果是問題情境,教師提出的問題則要具體、明確,有新意和啟發性,不能籠統地提出諸如「你發現了什麼」等問題。
2、情境的內容和形式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年齡特徵進行設計
教學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問題情境、故事情境、活動情境、實驗情境、競爭情境等。情境的創設要遵循不同年齡兒童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而設計。對低、中高年級的兒童,可以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等形式創設情境,而對於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
二、重視學習過程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展。因此,數學課堂教學必須由始至終地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數學學習的全過程,做學習的主人。
1、激發興趣,產生參與動機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沒有任何興趣,被迫地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願。」尤其是低年級兒童,年齡小,有意注意時間短,持久性差,往往影響到課堂學習效果。如在教學《求未知數》時,我創設了「猜撲克牌」的游戲情境,第一次,我手拿兩張撲克牌,讓學生猜猜兩張牌分別是幾?學生興趣很高,紛紛舉手告訴老師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訴他們這兩張牌的和是9,這下,舉手的學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統一,出現了以下4種情況,A(代表1)與8,2與7,3與6,4與5。第三次,我告訴他們其中的一張牌為2,這時,幾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舉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這個情境的設計,不但了解了學生,把握了教學起點,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興趣參與學習。
2、適時點撥,指導參與方法
如教學《筆算一位數乘兩位數》,當學生探究出豎式計算的「原始」演算法之後我沒有直接引出簡便演算法,而是讓學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接著再加以適時引導:「通過計算你發現什麼」,「你覺得這樣寫怎麼樣」,「要是能簡單一些就好了」,通過一個一個的設問、談話,一步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目標:原始演算法「煩」,需要「簡化」。這時再通過動畫演示「出繁到簡」,使學生對簡便寫法的印象深刻。教師有效的引導,能確保學生探究活動的質量,使學生的探究活動更有意義,更為有效。
三、重視學習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來,學生學習數學主要以接受學習為主,這樣學習的結果是學生的計算能力、解題能力特別強,而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卻沒有得到培養。為此,《數學課程標准》提出了「動手實踐、自主探求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們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實現有效學習。
1、不排斥接受學習
數學作為一門基礎性的科學,有其特有的結構性特點,有些知識是統一規定的,而不是學生通過探究活動能輕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說,這些知識的學習還應以接受學習為主,需要教師的講解或教師指導下的學習獲得,而無探究的必要。如:面積單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規定,四則運算順序的規定,等等。
2、重視探究學習
「探究」作為新課程強調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發學生自主學習、體驗、發現等優點,已逐漸為廣大教師所接受並在教學中運用,如「教學「量長量」時,主要是指導學生動手操作。為了巧妙地引出測量工具「直尺」,我先讓學生選擇身邊的工具量一量書桌有多長。有的用課本量,有的用鉛筆量,還的竟拔掉一根頭發量,就在這「熱熱鬧鬧」的測量操作中,學生得出結果也不一樣,對問題疑惑不解;同樣的桌子,為什麼測量後長度不一樣呢?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後,意識到操作時要統一測量工具。在重視探究學習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的是,數學學習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學生處處去親自發現和獨立探索。讓學生運用探究學習方式進行學習,我們更多要考慮的是學習內容是否適合於探究學習,從而確保學習的有效性。
3、加強小組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有利於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有利於張揚學生的個性。我們要努力為學生創造條件,努力為學生提供合作學習的空間。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把握教師定位,發揮教師主導作用。②分工明確,讓學生成為小組學習的主人。③建立機制,促進合作習慣的養成。
四、重視學習情感的有效性
學生學習情感,直接制約著學習的有效性。課堂中營造教學的和諧性,建構師生之間良好的情感關系,對於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至關重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任何正確的反應給予積極的肯定,如微笑、點頭、重復和闡述學生的正確答案;對學生的錯誤回答或反應,教師不應該忽視或者嘲笑,而應該鼓勵學生繼續努力;教師應盡量與每一位學生進行積極的個人交流,認真傾聽和接受生一位學生對教學的正確想法。
總之教學作為一種有明確目的性的認知活動,其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學是教師在達成教學目標和滿足學生發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學行為,是教學的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的雙重表現。無論課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課堂」是我們教師永恆的追求追求。我們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只有我們不懈地追求我們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會形成探究、合作、對話的課堂教學文化。
㈢ 小學數學有效的課堂教學核心是什麼
在首先保證語文教師對每次所教課文及其輻射專業均能做到「論能淵博、藝可示範、教有絕招」(這是一般教師均達不到的高標准,即使師范院校本科畢業也難至此境界)的前提下,以能力為帥、知識為將、課本為工具、涉獵為調度、認知為靈魂、才藝為形象、幽默為氛圍,從而上成啟發課、特色課、自悟課、個性課,進而發展成一點即明、一撥即轉、一葉知秋、一通百通課,還不能忘了滲透品德思想教育於其中而達到德才兼備、德藝雙馨標準的寓教於知、寓教於能、寓教於樂課。這樣的課,當屬上乘之課。「為有源頭活水來」,源不豐則流不盈:沒米沒水談什麼做飯呀?那不是純而粹之的徒勞嗎?所以,現代教育用「差的是師資,缺的是培訓,少的是方法,弱的是能力」來概括、用「教師是瓶頸,校長是關鍵,觀念是靈魂,方向是根本」來總結,應該是恰如其分的。需要說明的是,所有這些,並不是語文教師的專利,而是各科教師的共同原則。可嘆的是,在或文或理的課堂上,充斥著大量的煩瑣哲學、「剝奪」哲學、消耗哲學、壟斷哲學,不少「名師上課實錄」也難以例外——幾句話就能講清的問題,幾堂課甚至幾個月都講不清楚。他們只知道墨守「書」規而忘記了另闢蹊徑,忘記了或者就根本沒有「比較教學」、「規律教學」、「聯比教學」、「不教而學」等高效手段和前衛意識。所以,做為一名教師,只有刻苦地武裝自己,不斷地完善自己,才能高效地表現自己,高檔地輝煌自己。為了神聖的教育事業,讓我們的思想再解放、開放、奔放甚至矯枉過正地縱放一些吧!
㈣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過程從本質上來講就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生作為學習過程的主體毫無疑義的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其主體意義體現在對信息的接收和加工,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把握,對自我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和建構。而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牽著學生走。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發展。因此課堂教學中落實好學生的主體地位,是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出發點、依據和歸宿;是教學過程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要求;是踐行新課程理念的重要標志;也是評價一節課好壞的重要而又根本的標准。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想應該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重視情境創設的有效性
創設數學學習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進行廣泛的討論,並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論認識與實踐經驗。新教材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許多知識的引入和問題的提出、解決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開的,因此,精心創設情境是提高數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教學策略。
實現情境創設的有效性,應注意以下幾點:
1、情境創設應目的明確
情境的創設,要有利於學生數學學習,有利於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如果是問題情境,教師提出的問題則要具體、明確,有新意和啟發性,不能籠統地提出諸如「你發現了什麼」等問題。
2、情境的內容和形式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年齡特徵進行設計
教學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問題情境、故事情境、活動情境、實驗情境、競爭情境等。情境的創設要遵循不同年齡兒童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而設計。對低、中高年級的兒童,可以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等形式創設情境,而對於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
二、重視學習過程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展。因此,數學課堂教學必須由始至終地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數學學習的全過程,做學習的主人。
1、激發興趣,產生參與動機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沒有任何興趣,被迫地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願。」尤其是低年級兒童,年齡小,有意注意時間短,持久性差,往往影響到課堂學習效果。如在教學《求未知數》時,我創設了「猜撲克牌」的游戲情境,第一次,我手拿兩張撲克牌,讓學生猜猜兩張牌分別是幾?學生興趣很高,紛紛舉手告訴老師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訴他們這兩張牌的和是9,這下,舉手的學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統一,出現了以下4種情況,A(代表1)與8,2與7,3與6,4與5。第三次,我告訴他們其中的一張牌為2,這時,幾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舉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這個情境的設計,不但了解了學生,把握了教學起點,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興趣參與學習。
2、適時點撥,指導參與方法
如教學《筆算一位數乘兩位數》,當學生探究出豎式計算的「原始」演算法之後我沒有直接引出簡便演算法,而是讓學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接著再加以適時引導:「通過計算你發現什麼」,「你覺得這樣寫怎麼樣」,「要是能簡單一些就好了」,通過一個一個的設問、談話,一步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目標:原始演算法「煩」,需要「簡化」。這時再通過動畫演示「出繁到簡」,使學生對簡便寫法的印象深刻。教師有效的引導,能確保學生探究活動的質量,使學生的探究活動更有意義,更為有效。
㈤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保障有效
這里所說的有效,主要指的是課堂教學過程中,教的有效性與學的有效性。
1、教的有效性。指的是教學方法不僅注重形式,更要注重內容,應追求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簡單地說,就是你在課堂上運用各種方法要有教學效益,不能為了使用方法而使用方法,諸如當前的情境教學、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都應為了實現某一教學目標而採用,而不是為了追求這一形式而運用。
因而,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要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教師在教學時既不能跟著感覺走,又不能簡單地把效益理解為「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教學效益不同於生產效益,它不是取決於教多少內容,而是取決於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效果。
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反思意識。即要求教師不斷地反思自己日常教學行為,不斷地追問自己:什麼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我的教學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無效的或低效的,有沒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學。
2、學的有效性。
【鏡頭】
我在黑板上帶領大家歸納、總結用小數表示的單、復名數之間的轉換特點,隨著總結的不斷深入,一些原本還有些模糊的學生,思維逐漸地清晰起來了,慢慢地找到了解決此類問題的抓手。此時,我一眼掃去,發現「M」也很認真地在聽,在寫,還時不時地皺皺眉,從他的學習情勢上來看,他學的很認真,心想今天「M」或許掌握了一直沒有掌握的名數互化的內容了。
可等到全班學生進行練習時,發現「M」的作業幾乎還都是錯的,並且,錯的內容就是剛剛大家討論過的錯例。
【思考】
上課專心聽講,認真學習,不講話,是不是就能一定把學習搞好呢?通過M這個例子,最起碼可以看出,所謂的專心聽講、不講話、守紀律,不一定能達到真正的有效學習。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學習是否有效,並不與這個人的一些外在的表現相關聯。只有當這種外面學習的表現是因為內在學習的動機的自然流露時,外在的表現才能顯現出學習狀態的某些特徵。那什麼樣的學習是有效的學習呢?
一是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這里所說的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自然流露出來了,不是為了給別人看而做作出來的,做作出來的積極性是被動的、應付式的,他不是學習者真實學習情感的流露。只有真正發自於學習者內心的積極性、主動性,才能促進學習者提高學習效率,實現有效學習。
二是實實在在地體驗學習過程。學習任何知識都需要學習者有一個全面、深入的體驗過程,學習者只有在實實在在地體驗過程中,才能感受到知識形成的過程與脈絡,才能體味到學習的三味,才能把知識一點一滴地融化在自己的血液中。那些蜻蜓點水式地學習的人,是很難把握所要學習知識的核心。
三是掌握學習方法是學習的首要。學習知識的過程不只是針對某一個知識點進行的點對點的學習,而是藉助對某一個有代表性的學習內容的學習,以期達到對點所在面上所有內容的全面把握,這就是要求學習者不僅僅把學習的內容作為學習重點,更要把學會學習的方法作為學習的重中之重。只有掌握了相應的學習方法,學習的效率才能提高,學習才能真正到學習的目的。
二、抓實基礎
新課程改革以來,人們一直在迴避傳統教學中的「雙基」問題,好像只要一談到「雙基」就不是新課改了,把傳統教學中的「雙基」訓練與新課改對立起來。可以說這是對數學新課程標準的曲解,正是由於當前存在著不同層面對新課程標準的誤讀,形成了一種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漂浮現象,不少學生的基礎知識不扎實、基本技能沒有形成。
新課程改革的課堂不是對原有傳統教學的全盤否定,它應是在保持傳統教學中優秀成果的基礎上進行的改革,只有這樣,進行的改革才會有根,才會基礎,才能腳踏實地。
因而,在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時,不應忘記合作、探究的基礎,如果失去了合作、探究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基礎知識,那時的合作、探究只能成為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形式而已,更何況,缺乏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自主、合作、探究都無法實現的。
為此,今後的教學中,應把「雙基」訓練與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有機的整合起來,讓學生在轉變學習方式的同時,「雙基」也得到全面的提升。
三、注重運用
加強數學與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系,是當前正在進行的新課程改革的主要內容之一。如何有效地溝通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之間的關系,應成為我們教學中關注的一個重點。
原有的教材與生活實際也有聯系,但相對來說,那種聯系是間接,或很牽強的,甚至是造作的。同時,原有教材在知識運用時,大量出現的都是封閉式的練習內容,模式化的思維方式。這時的運用,與其說是運用,還不如說是在進行簡單化的訓練,它只單純地考慮到了如何達成數學學科學習的需要,沒有考慮到數學與實際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讓數學學習失去了生命的活力。這種枯燥的運用,時間一長,不僅學生對數學學習沒有興趣,也割裂了數學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更不利於學生的思維的發展。
為此,在教學中,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處理好知識點與實際生活之間的關系。當前的很多學習內容都是從生活中尋找來的素材,因而,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解讀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幫助學生形成數學的眼光,使他們從紛繁的生活現象中把握住數學內容。
二是處理好封閉性與開放性的關系。通過一些開放性的練習,培養學生學會篩選、甄別、比較、分析等方面的能力,提升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迅速找到解決問題策略的能力。
三是處理好多樣化與最優化的關系。學生在知識運用的過程中,多樣化與最優化是不可避免的一組問題,我們應在鼓勵學生多樣化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逐步走上最優化解決問題的軌道上來,引導學生的思維螺旋式的上升。
四、綜合發展
從一些學生學習反饋情況來看,我們在日常的數學教學工作中,如何關注學生的發展,存在一些問題。
當前的教學中,更多的教師關注的是眼前的、短期的發展目標。可能很多人會說,我這沒有錯呀,但如果你站在學生成長的角度來說,未免過於偏頗了。數學教學不應只關注到學生眼前一點發展,更要關注學生今後學習數學的需要。基於這樣的認識,教學中,不能僅僅只教幾個知識點,讓學生會做題,考高分就行了。而是要把學生學會學習,掌握相應的學習方法作為教學的重點,也就是要授「漁」,而不是授「魚」。
因而,關注學生的發展,就是要引導學生掌握了相應的學習方法,這不僅能提升現有的學習效果,也能為他將來進入更高層次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真正把關注學生短期發展與長遠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確保學生順利成長。
㈥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常用的幾種方法
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從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來說,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與思維能力的發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學生在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地運用著各種思維方法和形式;另一方面,在學習數學知識時,為運用思維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體的內容和材料,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要貫穿在小學數學教學的全過程,從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來說,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與思維能力的發展也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學數學概念、計演算法則、解答應用題或操作技能(如測量、畫圖等)時,都要注意培養思維能力.任何一個數學概念,都是對客觀事物的數量關系或空間形式進行抽象、概括的結果.因此教學每一個概念時,要注意通過多種實物或事例引導學生分析、比較、找出它們的共同點,揭示其本質特徵,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形成正確的概念.
㈦ 如何實現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
一、本次賽教活動總體特點
(一)選材多樣,內容豐富
本次參賽的32節課涉及到數學的四大知識領域,照顧到了每一個學習年級。其中還有部分課是用北師大教材來上的。比如紫陽的《用字母表示數》。
(二)准備充分,特色鮮明
本次的32節課,無論是城市的課,還是鄉鎮的課。從課的流程,課堂結構的把握,方法的運用和技術手段的運用上都有明顯提高。
(三)教案規范,理論聯系實際
教師的32份教案都能夠很好的按教學內容,教材簡析,學情分析,設計理念,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教學反思等統一模式結構來進行。為我們進一步規范教案書寫,相互學習借鑒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四)學生學習習慣良好,課堂文化氛圍有凸顯
一、二年級學生的聽說,口語表達的能力是很強的。合作的習慣,傾聽的習慣、思維的習慣等課堂上都有良好的表現。xx城關一小的學生課前准備的了學生優秀的文化大餐。有介紹xx的特色的,有介紹xx小吃的,有介紹xx名勝古跡的。還有孩子高唱xx的菜花節之歌。給我們所有的老師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老師的團結和互助協作精神有突出的表現
當我們的做課老師在使用實物投影儀遇到了一點困難的時候,我們看到了胸前佩戴的「xx城關一小」字樣的老師隨時為我們排出了故障。這一幕讓我很感動,也很感激。就是這一小小的舉動,讓我們看到了老師的職業的崇高,胸懷的坦盪和心靈的美好。讓我們為我們自己鼓鼓掌。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亮點回顧
(一)學生自主學習方式逐步改善
1.自主探究的隨機性、主體性和主動性得到了應有的體現。
2.合作交流的時效性、必要性和自主性也得到了應有的體現。從《重疊問題》中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出自己喜歡的表達方式,最後得出韋恩圖。
3.動手實踐的操作性、規范性和工具性得到了應有的體現。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老師更多的關注學生的規范要求和具體實際。規范要求:明確怎樣操作,應該注意的事項是什麼?操作中思維有所提升,能力得到鍛煉,品位得到提高。
(二)學生學習興趣明顯提高
1.情境創設到位。
【案例一】《植樹問題》用手指引入,兩顆小樹十個叉,不長葉子不開花。【案例二】《平移和旋轉》開課伊始讓學生先向前後左右的移動,再轉動一圈,都是讓學生初步的感知一下平移和旋轉的特點。再比如,xx的臭豆腐,也作為了學生學習的素材了。在老師參加活動中培養學生數感。《重疊問題》以做游戲引入課題。聽音樂的有3人,玩悠悠球的有4人,明明是7人,怎麼實際一數卻只有6人。帶著這個沖突和矛盾,學生在一起合作,交流,討論。《找次品》一課,引入很吸引人,從樂樂頭上少了一隻花瓣入手引入課題。
2.活用教材到位。
(1)活用主題圖或情境圖。(2)活用內容。(3)活用練習。32節課,沒有哪一節課是原原本本的用教材中的例題和既定的素材,或多或少,老師都有取捨、加工或者改造。
3.方法運用到位。
(1)講授法,培養學生有意義的學習。(2)注重啟發式與因材施教。啟發式,啟而能發,發而能導,導而能活,活而不亂。啟發式的要害和關鍵是啟發學生積極地,高層次的思維活動。啟發式的關鍵不在於課堂問了多少個是不是,對不對,那是形式。因材施教,因為不同人,他的秉性,他的生存環境,他的先天性的很多東西可能是不一樣的。所以,要考慮到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這也是國家領導人多次提出來的原則。溫總理到北大和北京35中聽課都提出這兩個原則。
(3)多種教學方法綜合運用。
多從培養學生的「四基」、「四能」、「兩種思維」的角度出發,全面提高學生的素養。
A.傳統教學手段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和發揚。
a.復習引入與情境創設相結合。大多數老師根據自己的教學內容,又通過復習來引入新知,比如,計算類的課;也有直接創設與本節課有關教學情境而引入新知的。比如《觀察物體》,現場拍攝照片,再現場呈現在大屏幕上。
b.講授例題與自主探究相結合。現在的一些內容,有的老師除過用講授的方法以外,還讓學生自學,或者通過實驗操作來獲得結論,也有讓學生自己進行復習整理。《除法的運算性質》教學。
c.講和練與拓展延伸相結合。實踐證明,傳統教學中的講與練是有效幫助學生鞏固新知的最有效途徑。新課程以游戲的形式,操作的形式,活動的形式進行拓展延伸也是很好的形式。《統計與概率》玩飛行棋的設計。
B.多媒體輔助教學的作用有了創新與提高。
a.突出了直觀性,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例如,《三角形的內角和》、《初步認識角》、《包裝的學問》等課的教學。
b.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比如,現在的練習設置就可以節省一些抄題的時間來提高練習的容量。(圖形的面積、體積、容積計算、解決問題類題目等)。
c.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平移與旋轉》播放上海音樂廳平移的視屏。《重疊問題中》維恩圖的各部分名稱的含意的講解與說明。
C.多媒體使用技術被廣泛普及與推廣。
a.與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相適應。今天的32節課無論是村鎮還是城市的老師都能夠嫻熟的運用電化手段進行組織教學。
b.為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帶來了方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意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學生在課堂上學的輕松,學的快樂。
c.能切實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比如,《找規律》的趣味設計。
(三)教學資源開發實用有效
1.學校資源(教學掛圖、教具、學具)。
2.教師資源。教師自製自創學具、教具。【案例】《重疊問題》的搖呼啦圈、《包裝的學問》。
3.學生資源。利用學生的錯誤生成來引起學生的注意。
4.教材資源。調整內容——《植樹問題》,教材中內容安排是只講一種規律,而實際教學中有老師根據自己的設計把三種規律巧妙的進行了整合與轉化。讓學生掌握起來更加簡單。調整情境——《重疊問題》,老師把教材中的畫面直接變成了人來做游戲。
(四)教學風格和特點自然獨特
1.注意了教學設計的「三度」指標。
(1)有尺度。沒有哪個老師只僅僅講教材中的內容。說明老師們把尺度都把握的都很好。
(2)有厚度。比如,《平移和旋轉》一課中對於盪鞦韆現象的解釋。就是一個有厚度的解釋。它是一個平移現象,對於的深度理解,大家在以後的學習中還可能遇到。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鍾擺現象,或者擺動現象。
(3)有溫度。像嵐皋《找規律》一課老師聽完後,不是感到在聽課,而是感覺到是一種享受。還有《找規律》一課中對大數學觀的滲透。在「好讀書好」中找規律:「好好讀書,好讀書好,書好好讀」。《找次品》在3的倍數中找次品,最簡潔的方法就是「三分法」等等。
2.體現了教學中的「四字」方針;(實、新、准、活)。
從這32節課每一個環節的設計就可以看出來,都是在認真閱讀了教材,閱讀了教師用書和一些相關的資料後,才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和特點來組織教學的。從評委的反饋信息來看突出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1)體現一個「實」字。
①朴實(簡簡單單,形象直觀,清新自然,朴實無華)。
②扎實(該講的講,該練的練)。比如,《平移和旋轉》平移向上,或者向下的直直的運動叫做平移;繞著一個點或者一個軸的運動叫做旋轉。該下定義的時候就下定義。注意深度挖掘學生的思維潛能。圖形平移之前和平移之後什麼發生了改變,什麼沒有變?明確,大小、形狀、方向沒有改變,圖形的位置發生了改變。
③豐實(既有知識傳授,又有能力培養,還有思維訓練和習慣養成教育)習慣養成教育是很重要的,比如,中低年級的孩子上課組織教學的環節就是特別重要的,教師必須要嚴格規范要求。
(2)突出一個「新」字。
①設計新。有的老師用猜謎語,唱兒歌,做游戲的形式來引入,很容易就能抓住學生的心理。
②理念新。讓學生用幾十秒的時間來互相的評一評誰這節課表現的最好。這是一個全新的評價方式的體現。
③手段新。練習設計有層次,電腦輔助有效果。老師帶著呼啦圈兒、花環、進教室,並充分利用xx的人文景觀和風土人情。
(3)落實一個「准」字。數學是一門真與實的科學,既要保證知識的准確性,還要保證學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要避免類似噴泉是平行線,五線譜是數字編碼,圖形的形狀與面積的大小沒有關系等不夠嚴密科學的結論來刻畫數學。
(4)彰顯一個「活」字。一是學習方式活。對話交流自主探究。二是課堂氛圍活。
(五)教學理念和思想深入人心
1.基本數學思想方法有了明顯滲透。
第一,滲透一一對應思想,化繁為簡的思想。比如,《植樹問題》中鍾聲敲響的情境。第二,數感的培養。《用字母表示數》一課中N可以表示一個數也可以表示一些數。比如,用N表示一排的8個人,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幾個人。第三,集合思想的培養。如,《重疊問題》用最基本的呼啦圈把學生圈起來,就是集合思想中韋恩圖的雛形。如果不培養這種思想的話,正像老師所說的,我們不可能走到哪裡都背過呼啦圈兒吧。第四,優化思想的滲透。比如,《找次品》的教學。第五轉化的思想的滲透。比如,《等量代換》的教學。第六,估算意識和演算法多樣化思想的體現。比如,《分數的加減混合運算》的教學。
2.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更加理性。
數學是科學,科學是嚴謹的;數學是工具,工具是實用的。真有感情就表達,不要無病呻吟。比如,《找次品》中就可以滲透誠信教育。例如,課堂上我們老師對學生的一個擁抱。可能這個學生一生都會感到是溫暖的。
(六)數學學習習慣初步形成
1.聽、看、問、答的思維品質較好;特別是學生自由討論和獨立思考,動手操作的能力的培養是很讓我們感動和欽佩的。
2.實踐操作的習慣較好;想和做能夠巧妙結合,操作中思維得到提升,能力得到鍛煉,技巧進一步掌握。
3.語言表達的能力有明顯提升。在平時的教學中很注重學科的整合。
(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更加緊密
1.情境創設注重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比如,課堂中呼啦圈、溜溜球都作為了學生學習的道具。
2.練習設計注重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例如,《植樹問題》的敲鍾問題,給小路兩邊的植樹,街道兩旁安裝路燈。
三、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行為反思
1.操作比較被動。一是缺少起碼的教具的操作。比如《等量代換》中沒有天平,讓學生用手來比劃。
2.合作比較勉強。讓學生塗出有規律的圖案,就不再需要學生合作學習。
3.討論顯得多餘。明明是兩個空白的集合圈,還讓學生來討論。
4.設計不夠大膽。該自學的地方,就放開手腳讓學生自學。評委們一直認為,我們的數學課堂,老師講的還是多了一些。給學生自學課本,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還顯得有些單薄。
5.評價不夠到位。一是沒有很好的實現目標多元和方法多樣;二是形式還比較單一。認為師評的較多,生生互評的較少。偶然碰到了一個生生互評的,還只說了名字,沒有說好在哪裡。三是缺少靈活處理問題的機智。
6.技藝不夠高超。比如,板書的技能,有的板書很有特點,有的板書沒有特點。有的板書讓人感覺去掉了一個字就很可惜。這樣的板書,我們的32節課中有,但還顯得比較少。
四、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今後的發展方向
(一)抓住「一個核心」(以人為本,因材施教)
1.要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比如,讓學生選擇學生自己喜歡的題目來做。
2.注意收集和處理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實際生成的問題。比如,《植樹問題》教學中讓學生充當小小設計家。變換行距,來植樹,並歸納棵數和間隔數的關系。《用字母表示數》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示自己想要表示的物品。從而讓學生體會到,同一個具體情境中同一個量,就用同一個字母表示,不同的量用不同的字母表示。從而更好的培養學生的符號意識。
3.要切實把握課堂教學的本質。
(1)在於心。用心准備,用心設計,精心預設。《找規律》的教學,老師穿戴都是有一定的規律的。比如,戴的項鏈,穿的衣服都是有規律的。
(2)在於細。細化、細膩和細微。課前想細。預案想多、想開、想細。比如,課前教具學具的准備是非常重要的。沒有天平,學生沒辦法操作實驗,學具沒有拿夠,學生只好在虛擬的情境中進行合作學習。
(3)在於實。朴實—簡簡單單,形象直觀,清新自然,朴實無華。扎實—該講的講,該練的練。豐實—既有知識傳授,又有能力培養,還有思維訓練和習慣養成教育。習慣養成教育是很重要的,比如,中低年級的孩子上課組織教學的環節就是特別重要的,教師必須要嚴格規范要求。概念課的教學,最終要落腳在對概念定義的理解上。計算課最終應落在思維上,而不是在掌握技能、技巧上。圖形與幾何教學最終落在空間觀念的培養上。綜合與實踐關鍵落在綜合與運用上,即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二)遵循「兩律」
一是遵循學生認知的規律;由直觀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簡單到復雜,由順向到逆向等等。二是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小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形式要活,活動呀,游戲呀,要有吸引力。
(三)把握「三定指標」
定標 ——指要確定好一節課的教學目標。而且教學設計,情境創設,思想方法的滲透都要緊緊圍繞這個教學目標來實現;定點 ——即一節課的教學知識點。無論設計如何新穎,手段如何高明,最終要求學生對教材中的知識點應有所掌握。定法——要切實做到因材施教與啟發式教學。並力爭做到啟而能發,發而能導,導而能活,活兒不亂。
(四)實現「四個超越」
只有切實做到把握「三個讀懂」,認真落實「三定指標」才能實現「四個超越」,即「超越教材」,(把教材作為素材,可以創造,可以加工。) 「超越課堂」,(課堂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場所,更是一種文化交流、傳播、拓展的平台。)「超越學生」,(急學生之所急,想學生之所想,真正使學生思維得到提升,能力得到鍛煉,素養得到提高。)「超越自我」。【我們的教學只有超越自我(教書匠),才能走向更高的境界。】因為自身沒有數學味的數學老師,不可能上出具有數學味兒的數學課。
(五)提高五項技能
1.要提高提問的技能。(淺、碎、多、深、窄、白)。
2.要提高語言的技能。一是銜接過渡語缺乏流暢性。二是總結歸納語缺乏嚴密性。三是提問指向語乏針對性。四是隨機應變語缺乏時效性。五是綜合評價語缺乏激勵性。六是會話肢體語缺乏技巧性。
3.要提高處理教材的技能。一是既要切實理解教材,還要能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找規律》一課的教學。不要例題,練習設計的規律都是一、一,其實還可以是多樣的。比如二、一,一二,一、一、二,二、二、一等等。二是要切實把握課時教材與學段教材之間的聯系。比如。當學生回答圖形是通過平移得來的時候,老師認為學生對平移知識的掌握是通過自學得來的。
4.要提高預設與生成的技能。
首先,要精心的預設生成。課前的思考和把握。其次,寬容的接納生成。當學生說的不沾邊時,當學生說的離題千里時。第三,機智的篩選生成。例如,《重疊問題》老師遊了一圈就讓學生把幾種不同的表達方式的學生的作品展示出來了。第四,巧妙的利用生成。要善於把學生的錯誤作為一種資源來開發。第五,及時的反饋生成。要注意傾聽學生的發言;學生已經到了思維的高層次了,老師還停留在低層次的走教案上。
5.要正確把握課堂教學評價的技能。
第一,應注意發揮集體的智慧。藉助集體的力量適當進行歸納和點撥。第二,要善於運用得體的評價語言。請聽來自A組一位老師的課堂評價語。你觀察的真仔細;你提出的問題真有挑戰性;這位同學的思維非常清晰;你一下就抓住了問題的關鍵。第三,適當運用獎品激勵法。例如,給學生發獎品。第四,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例如,「媽媽經常打我」。專家的評價是這樣的處理欠妥,原因是不符合真善美假丑惡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課後我們溝通一下,看你媽媽為什麼打你。
(六)追求六個目標
1.確保質量。不僅要確保課堂教學的質量,更要確保素質教育質量。
2.講究實際。要讓課堂盡量顯得朴實、扎實、真實和豐實。
3.提高效率。講授、啟發、思考、合作、探究都應該是積極有效。
4.促進發展。不僅要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更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5.增強品位。讓學生不僅僅學習數學知識,還要對數學學習的過程中的一些相關知識產生濃厚興趣和積極的情感,如數學史,科學史和金典例題等內容的滲透。
6.追求特色。教師的教學一定要形成自己的風格和特點。
㈧ 小學數學怎樣共建有效的數學課堂
1.精心設計數學問題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問答占師生互動形式的絕大部分。美國教育專家斯特林.G.卡爾漢認為: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觀察達到預期目標的控制手段。可以說有效的提問是師生互動的基礎。一個好的數學問題,能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到探索與交流的互動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同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提問都要有意義,能引起學生的思考。教師在提問內容上要融合新舊知識,在難度上要處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在方式上要循序漸進,不要一蹴而就,要面向全體學生,調動絕大部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如,有一位教師在設計「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時,引入1/4+1/5後提問:「1/4與1/5這兩個分數有什麼特點?」顯然,這一提問的「中心」不明確,學生的回答也可能達不到教師提問的主旨。(有的會說:「都是真分數。」還有的會說:「分子都是1。」)如果把問題改為:「這兩個分數的分母相同嗎?分母不同的分數能直接相加嗎?為什麼?」這樣的問題既明確,又問到了關鍵,有助於學生理解通分的算理。
2.教師的講解要規范
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說明環境對個人成長所帶來的影響。換句話說:課堂上教師規范的語言,流暢的表達,富有邏輯性和條理性,這本身就是數學的魅力所在;反之,教師上課語言��唆,表達不清楚,表述不規范,學生長期受之熏陶,表達能力也就相對較弱。
例如:教學「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實際問題時,書上的例題要求學生說出:黃綵帶的長是紅綵帶的幾分之幾?教學時,我在黑板上畫出了直觀圖,啟發學生觀察思考:根據要求,需要把哪個數量看作單位「1」?平均分成幾份?黃綵帶的長有這樣的幾份?通過學生的嘗試練習,我引導學生正確地表述:把紅綵帶的長看作「1」,平均分成4份,黃綵帶的長有這樣的1份,所以黃綵帶的長是紅綵帶的四分之一。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數學教學中以「說」促「思」,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
3.老師對學生的錯題反饋評價要及時、針對性要強
反饋是指學習者通過一定的線索知道自己的學習結果,只有當學習者從他們的學習結果中得到反饋時,評價才能對學習起促進作用。作業收上來後,教師應盡快批改、反饋,通過反饋,有利於教師調整教學;有利於學生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自我強化,或對知識錯誤進行矯正,改善學習狀況。
針對普遍性的錯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對學生集中評講;針對個別問題的,教師與學生可以面對面交流,讓學生充分暴露出錯誤的思考過程,從中發現錯誤原因,並及時訂正。
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告訴我們:在學習中的遺忘是有規律的,遺忘的進程不是均衡的,而是在記憶的最初階段遺忘的速度很快,後來就逐漸減慢了。到了相當長的時間後,幾乎就不再遺忘了,這就是遺忘的發展規律。根據這條遺忘曲線「先快後慢」的原則,學生學得的知識在一天後,如果不抓緊復習,就只剩下原來的25%(艾賓浩斯的單詞記憶實驗的結論)。可見,如果反饋評價不及時,隨著學生對練習題內容和解題思路記憶的消減,尋求正確答案及分析錯誤原因的積極性也會大大下降,「遺忘規律」就起作用了,這顯然不利於對錯誤的糾正和缺失知識的彌補。
因此,教師必須根據小學生的心理認知規律,排除負面心理因數的影響,及時調控自己的教學,指導學生的學習,這樣就可以在一定的范圍內減少錯誤的產生。
4.為學生創造發展思維空間,鼓勵學生運用發散性思維學習
幫助小學生擁有自主學習能力,在自主學習中能夠運用自我獨立思維學習,在培養小學生計算能力方面,老師應當給予學生可控范圍(指教學知識范圍)內的思維發展空間,並適時給予學生提供正確答案,在必要的時間稍加點撥,爭取讓學生在學習中自己發現問題,了解知識點的轉化運用。在不影響整體班級教學課程安排的情況下,學生可以通過自身思考解決的問題,留出空餘時間讓學生自己解決。例如:在教學兩位數於兩位數相乘時,例題「24×25=?」,在講授前,讓學生用簡便的方法進行計算。學生甲說:可以將「24分為6×4」再利用「乘法的交換律」將原題轉化為「25×4×6=?」。學生乙說:可以將「24、25分別分為6×4、5×5」,然後再利用「乘法結合律」分別將「6×5」「4×5」結合後在進行相乘。學生丙說:還可以運用「乘法的分配率」,等等。同樣在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教學中,例如:「120÷4」、「124÷4」,藉助由淺入深的方式,逐步深化,激發學生對數學定律的興趣,在乘法的基礎上延伸除法,等等。
鼓勵學生擁有獨立的學習能力,當學生擁有了自學能力後,就能勇於說出自己的見解了,這就是典型的發散性思維的表現和自主創新精神的雛形。學生勇於創新,不循規蹈矩,等等,又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5.教師要善於剖析試卷
我改完試卷後,我先用一張空白試卷逐題做好批閱記載。一是每個題的錯誤情況記載,如:學生錯誤答案記載,該題的錯誤人數記載。二是對整張試卷的講評內容及重點作分析。如:哪個題需要重點講解,哪個題需要強化訓練。這個題涉及哪些知識點,並把這些知識點寫到這個題的旁邊,哪些題需要略講,哪些題可以不講,並作上記號。有的題非常簡單,可偏偏有幾個孩子不會做,我就把這幾個孩子的名字寫在這個題的旁邊,這樣做的目的是講評試卷時特別留意這幾個孩子或者做這類題時,讓這幾個孩子上講台做,請其他同學幫助找一找錯誤的原因,從而能對症下葯。
6.讓學生主動探究知識,悟出道理,得出規律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把教學重點放在探索交流過程之中,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規律之上,讓學生通過對新知識的感知―概括―應用發現、掌握規律。這既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又是發展能力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善於抓住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運用小組討論、口述過程、直觀演示等教學手段,達到了讓學生主動探尋知識規律的目的。
7.作業量不在大,要具有代表性,體現層次性
作業量大,面面俱到,不一定是好事,學生會產生厭煩情緒,根本沒有時間分析思考,只是敷衍完成,亂做一通。對學生來說是勞而不獲,同時也是教師在自找麻煩。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必須精心設計作業,量不在多,要具有代表性,不同層次的學生做不同的作業,可根據班情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分上、中、下三等設計作業或選做課本上的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