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創建中小學藝術課堂教學新模式的研究
新課改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是對比「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內械訓練」容的弊端提出來的,優點是「做中學」,容易記憶,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過程,形成思維能力,但缺點是耗時多。因此,不能一味地完全按照「自主、合作、探究」的要求來做,教師該講不講,該總結不總結,也會帶來學生學習效果不高等問題,即使在學生自主學習課堂中,教師仍有不可替代作用。
⑵ 課堂教學中全面提高小學生素質方法研究已經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
一、問題的提出
課堂教學是基礎教育的主要陣地,是影響教育質量的主要因素。然而,當前的課堂教學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普遍存在著重教輕學、重知輕能、重結果輕過程、重智力因素輕非智力因素的現象,存在著課堂教學模式化、單一化的弊端,突出表現在課堂教學中教學結構刻板僵化、教學模式仍然是凱洛夫的「五步法」,教學目標仍然是傳授知識、教學方法仍然是滿堂灌,活動角色仍是老師講學生被動的聽等現象。課堂教學效率低的現象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目標單純關注學生的認知,忽視情感、態度、價值觀。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往往單純重視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忽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由於教學目標的偏差,教師把豐富復雜的課堂教學簡括為特殊認識活動,從而使學生的生命力在課堂中得不到充分發揮,連傳統教學視為最主要的認識任務也難以完成。其結果就是導致學生厭學,教師厭教,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痛苦,課堂教學死氣沉沉,教學效率低下。由此,教師不得不靠擠占學生的課外時間來彌補課堂教學中沒有完成的任務,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
2.不能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教學的基本著眼點是促進學生的發展,這是教師組織教學的核心觀念。但傳統的課堂教學以教師、課本和課堂為中心,學生往往是在教師的「強制」下始終處於被動接受狀態,缺乏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被動發展的結果是:(1)造成學生發展的兩極分化,能適應被動發展的學生就得到發展,不適應的就不能得到發展;(2)學生的個性發展受到壓制,思想受到束縛,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得不到發展;(3)以學生的片面發展代替學生的全面發展;(4)忽視學生的學習過程、經歷和體驗。總之,不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直接後果是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低下,進而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
3.師生互動性不強。從某種意義上說,課堂教學就是教師、學生的活動。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活動實現知識信息和各種情感的交流,實現促進學生發展的目標。當前,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互動性仍然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這樣一個「教師一學生」的單向模式,它的弊端是忽視課堂教學中其他知識信息的傳遞,忽略了課堂教學中人際交往因素對學生發展的促進作用,它使本應該鮮活的課堂教學變得枯燥死板。
4.課堂教學密度量小、質差。課堂教學密度是指教學活動中合理運用的時間與一節課總時間的比例。它又可以分為一般教學密度和特殊教學密度。特殊教學密度指學習新教材所用時間在一節課中所佔的比例。在高考的指揮棒下,有些教師為了趕進度而忽視課堂理解、鞏固和新舊知識綜合貫通的教學環節,從而使學生因新知識掌握不牢而影響後續學習,造成學習效率下降。而有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用於低層次學習任務的時間又過多,用於高層次創新思維的時間又過少,從而導致出現教學密度量大質差,題海式學習便是這種情況的典型代表。更為復雜的是,在學生班額大、差異大的情況下,如果教師過多追求高層教學目標,部分差生就跟不上,出現個體密度量小的情況,如果把過多時間用於低層目標,優生又會吃不飽,出現教學密度質差的情況。這是當前困擾課堂教學的一個難題。
5.課堂教學缺乏情感。情感發展不僅是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提高學生認知水平的有效途徑,也是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機組成部分。對課堂教學設計理論和教學模式的聚類分析發現,當前的課堂教學設計缺乏情感目標和內容。課堂教學模式雖然名目繁多,但基本上都限於書本知識傳授這一簡單功能,其實質是關於如何使學生掌握書本知識和理論化、系統化了的方法體系,固定化了的課堂教學程序,缺乏培養學生的情感、意志及心理健康的目標,單調乏味的理性生活成為課堂生活的主要內容,學生的精神世界成了被遺忘的角落,課堂教學失去了生命活力和創造特性,課堂教學缺乏應有的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
多年來,我校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也存在「題海戰術」、「滿堂灌」等現象,課堂教學效益不高。其具體表現:一是拖堂, 由於教師講得多、講得細,以至到了下課時間還講不完,不得不延長上課時間;二是補課,由於課堂效益低,有許多問題本應在課堂上解決,但又沒有得到解決,所以,就利用寒暑假、星期六甚至星期天補課;三是大量重復機械盼練習,每種題型都要模仿著反復練幾遍甚至幾十遍,所以,課外練習量特別大,為了滿足學生的練習,學校不得不購置了兩台一體化印刷機來印練習題,既費時費錢又增加了學生的精神負擔和經濟負擔;四是在教學活動中不同程度的存在著隨意性、盲目性和片面性,相當多的教師不能准確領會教材的編排意圖和目的要求,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差,教學中存在著任意拔高或降低教學要求的現象;五是課堂教學死氣沉沉,呆板枯燥,學生老是被教師牽著鼻子走,缺乏主體性和創造性。這種「愚公移山」式的教學方法雖然也起到了一點提高升學率的作用,但其負作用更大。學生的近視率不斷增加,不少學生都存在著心理疾病。而且,現在形成了一種越擠占學生的時間,學生的學習效果越差,學生的學習效果越差教師就越擠占學生時間的惡性循環。怎樣才能解決這個令人頭痛的問題?我們認識到,要根治這種危害,關鍵在於改變教學觀念,改革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向45分鍾要質量。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提出了《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課題。
二、研究意義
(一)理論意義
1.有利於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是推行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課堂教學效率低,完不成預定的教學任務,就要擠占學生的課外時間來補課,這就擠佔了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為此,1997年10月,原國家教委在《關於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就明確指出:「中小學教師要更新觀念,在新教學觀的指導下,進行教學方法、學習指導方法和考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繼續深化教育改革的決定》中指出:中小學要「積極推進教學改革,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教育部長陳至立在{認真學習貫徹執行(決定)精神,開創基礎教育工作新局面》的講話中更明確指示:「要努力改進教育教學的方法,改變滿堂灌、死記硬背、搞題海戰術的方式,大力提倡啟發式教育,推行研究性學習。」由此可見,推行素質教育的目的之一就在於通過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而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之一就是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從根本上來說,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也就有利於實施素質教育。
2.有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
當前,教師為了提高平均分、升學率,大多靠的是「滿堂灌」和「題海戰術」,靠的是大量擠占學生的時間。現在的高中生一天要上七節課,還有早輔導,晚自習,甚至還有家庭作業,一天用於學習的時間不少於10個小時。由於這種落後的教學方法嚴重背離教育規律,盡管師生雙方都付出了大量精力和時間,不僅收效甚微,而且嚴重危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據教育部公布的統計數據,我國中、小學生因伏案作業用眼時間太長造成的近視率高達80%,而心理煩燥不安、緊張、焦慮等心理疾病則更為普遍,有的學生因不堪重負而走上了犯罪道路,浙江省徐力弒母案就是典型例子。可以說,教學效益低是造成危害學生身心健
3.有利於推行新課程改革
當前,我國正在推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在高中增加了綜合實踐課,研究性學習已成為高中的必修課程。課堂教學是課程改革的實驗場,也是評價課程改革效果的一個標准。課程改革必將涉及到課堂教學的改革,因此,通過本課題研究,找到一種適應新課程特點的教學方式,就不僅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益,而且能有利於新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
三、研究依據
1.巴班斯基的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該理論認為,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必須堅持做到:(1)以系統加綜合的觀點作為處理教學工作的方法。把教學過程作為一個系統,全面地研究其各類要素、結構、功能以及其他有關方面,從而創立提高教學效果的措施體系。(2)教學過程的優選。教師在具體條件下所遵循的,有科學依據地選擇最優教學方案的方法。(3)時間是衡量教學過程最優化的標准。按照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原理,最優化教學就是要在規定時間內以較少的精力達到當時條件下盡可能大的效果。
2.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該理論認為,如果學生要學習的內容在他們已有的發展區之內,就應該讓學生通過自學來解決;如果學習的內容超過了他們現有的發展區,那麼就需要教師從旁引導,或者學生需要一定時間自我摸索。
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通過同化與調節,逐步建構起關於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這一理論認為,情景、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
4.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進一步轉變教育思想,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中小學要切實採取措施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
5.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智育工作要轉變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積極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四、研究概況目前,
與本課題相關的課題有山東滕州市教科所的《課堂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上海崇明中學的《提高高中課堂教學素質化效能的研究》、廣西柳州市教科所的《高中數學課堂活動教學研究》、我省隆昌縣的《優化教學結構,實施素質教育》、敘永縣的《優化課堂教學,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等課題,這些課題分別從教師素質、教材、課程、評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研究,雖然對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有所涉及,但都另有側重,缺乏對課堂教學有效性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所以,本課題研究可以填充這方面的空白,補充和完善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
概念界定:我們認為,課堂教學有效性就是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採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活動。具體的說,課堂教學有效性包含以下意義:
1.有效果:指對課堂教學活動結果與預期教學目的的吻合程度的評價,它可以通過對學生學習活動結果的考察來衡量;
2.有效率:教學效率=教學產出/教學投入,即用最少的時間去獲得最好的效果;
3.有效益:指教學活動的收益,教學活動價值的實現。所謂有效,是指教師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以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教學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完成教學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的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的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者低效的教學。
五、研究目標
1.探索提高高中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途徑和方法。
2.形成高中課堂教學效益高的教學模式。
3.找到改革課堂結構、教學方法、教學管理,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教學方法,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4.培養參研教師的教育理論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六、研究內容
1.提高教學內容的有效性。怎樣根據教學大綱精神,結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靈活處理教材,調整教學內容,充分利用教學資源,使課堂教學更有針對性。
2.提高教學方法的有效性。怎樣根據教育學、心理學以及教學法原理和高中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來設計課堂教學方法,使課堂教學既符合教育科學規律,又符合學生實際,使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使課堂成為學生愉快學習的場所。
3.提高教學管理的有效性。怎樣針對課堂教學的具體情況和特點,對教學速度、教學密度、教學難度和教學時間進行靈活調控。
4.提高教學評價的有效性。通過研究,建立一種全新的評價觀,找到一個判斷「怎樣的課才是好課」的評價標准,制定出能促進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評價方案。
七、研究方法
本課題主要採用行動研究法,因為本課題是由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對教學有效性進行研究,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進行研究,在研究中進行教學,所以,行動研究是最好的方法。本課題需要對教學案例進行分析研究,以便從個別案例中尋找一般規律。本課題還需要一邊研究一邊總結,不斷探索,不斷發現,所以,同時輔之以個案分析研究法和經驗總結法。
八、研究的對象
威遠中學高中二00三級、二00四級、二00五級的學生。
九、研究的周期
本課題的實驗周期為兩年半,即從2002年9月至2005年3月。
十、研究的步驟和措施
(一)准備階段(2002年9月至2002年12月)
1.准備參考資料。由主研人員分頭收集近八年來的《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教育研究》、《四川教育》、《教育科學論壇》、《上海教育科研》、《課程·教材·教法》和課題有關的教育政策法規文件、中央領導同志關於教育的講話、專家學者有關課堂教學的論文論著,以及與本課題研究相近的研究成果等。建立課題檔案。
2.成立課題研究組織。確定課題領導小組成員、確定課題研究小組的主研和協研人員,並根據參研人員的實際能力進行分工,做到分工合理,職責明確,任務具體。聘請專家為顧問,指導課題研究。
3.制定研究方案。由課題主研人員對課題進行論證,並在論證的基礎上進行修改和完善,最後制定出課題研究方案。
4.培訓參研人員。在開題後即進行一次為期三天的集中培訓,內容以教育科研方法為主,突出實驗過程中變數的控制和資料的收集兩個問題,並根據參研人員的分工情況,進行針對性培訓。
5.進行前測。一是對實研究前學生的作業量、學習態度、心理健康、學習時間等進行調查、統計和分析;二是制定「課堂教學有效性評價表」,並利用該表對實驗前的課堂教學有效性進行評價。
(二)實施階段(2003年1月——2004年12月)
1.提高教師素質
(1)提高教師的教育理論素質。具體做法是:聘請教育專家來校做專題報告,介紹教育改革形勢,講解課堂教學理論;組織參研教師出外參觀、學習和借鑒兄弟學校的教改成果;要求參研教師每期認真學習10——20篇關於課堂教學理論的論文,寫出學習心得和體會。通過以上措施幫助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提高理論水平。
(2)提高教師的科學文化水平。具體做法是:要求每個教師利用業余時間學習本學科和至少兩門其它學科的文化知識;要求教師熟練掌握本學科的教學大綱,了解相關學科的教學大綱;學校每學期對教師進行一次文化考試。
(3)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具體做法是:由特級、高級教師上示範課,由師培教師上匯報課。組織教師對這兩種課進行剖析、對比,從中找出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培訓教師駕馭課堂、調控課堂的能力。
2.優化課堂教學過程
⑴提高備課的有效性。具體做法是:使教師充分認識到備課的重要作用,掌握備課的原則,做到備課時腦中有「綱」,胸中有「本」,目中有「人」,心中有「數」,手中有「法」,做到備大綱、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法。每期舉行一次分組的備課專題研究會,每年舉行一次備課比賽。
⑵提高上課的有效性。具體做法是:在課堂教學中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以思維為核心,以育人為目的;做到突出重點難點,突出啟發思維,突出因材施教,突出教學效率,提出「師生互動」,突出思想方法。
⑶提高提問的有效性。具體做法是:在課堂教學提問中,設計提問應做到目的明確,啟迪思維,簡單明了;提問時做到創設情景把握時機,靈活運用提問方法,重視差異面向全體,運用語態增強效果。
⑷提高練習的有效性。具體做法是:重視基本概念,培養解題習慣,強調靈活運用,突出舉一反三。在布置作業時,堅持做到不機械訓練,不重復練習,不大量作業,不偏深偏難。要求教師提高練習的針對性,使學生每做一題都有所收獲。
3.優化教學方法
⑴合理分層教學。具體做法是:在備課、上課、練習、輔導等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和個體差異,把學生分成A、B、C三個層次,分別確定各層次學生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使所有的學生都「吃得好」和「吃得飽」,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各自的層次上得到最好的發展,讓每個學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⑵創設問題情景。具體做法是:教師不拘泥於大綱,不囿於課本,而是結合教學內容,盡可能創設出生動活潑的問題或源於實際的新穎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到解決問題的活動中來,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知識的快樂場所。
⑶培養研究能力。具體做法是:配合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開展,在課堂教學中融入研究性問題,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和目標,提出或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指導學生自己去進行研究,以培養學生學會怎樣查資料、怎樣制定研究計劃、怎樣實驗、怎樣分析數據、怎樣提煉研究成果等。通過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學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接受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團結合作的精神。
⑷暴露思維過程。具體做法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主動暴露自己的思維過程,不僅要暴露成功的思維過程,也要暴露失敗的思維過程,更要暴露如何轉敗為勝的柳暗花明的思維過程,或者要「重現」科學家發現真理的思維過程,不僅講知識是什麼,更要講知識是怎樣形成的,不僅講怎樣解題,更要講為什麼要這樣解,不僅講結果更要講過程,不僅解「什麼」,更要講「為什麼」,不僅講問題是怎樣解決的,更要講問題是怎樣提出來的。
⑸教會學習方法。具體做法是:指導學生閱讀課本、選擇和利用教學參考資料,指導學生提出和解決問題,指導學生學會歸納總結,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學習。
4.優化課堂管理。
⑴融洽師生關系。教師要把理解與微笑帶進課堂,通過理解、信任、關心、愛護學生來贏得學生的信任和尊敬,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爭取學生熱愛你教的學科。
⑵營造課堂氛圍。通過貼科學家畫像、貼名言警句、寫奮斗目標等措施來布置教室,以烘托出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運用幽默、風趣、機智的教學語言藝術來製造和諧的教學氛圍,使教學在歡樂的氣氛中進行。
⑶控制教學節奏。根據教育心理學原理和學生的生理特點,合理安排教學節奏,做到有緊有松,一張一馳,使學生能輕松愉快的學習。
5.優化教學手段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在課堂教學中要盡量運用多媒體技術製作課件,運用動態和音畫效果來突出重點、渲染氣氛,創設情景;要運用網路來幫助學生加強信息交流。
6.優化教學評價
探照素質教育的要求和課堂教學規律,探索科學評價課堂教學效益的方法,制定「課堂教學評價表」,以此作為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准則,作為評價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標尺。
⑶ 目前中小學課堂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小學語文教學作為小學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構成部分。與此同時,潛藏著巨大的教育價值小學語文教學方法,自古以來一直重視教法研究和策略,致使小學語文教學的策略不夠得當,顧名思義為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教學方法和學生學習的方法。在我國,由於內外部多種原因的影響,有益於小學生的身心全面地發展,制約著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
⑷ 如何加強中小學教學研究與課程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果
堅持「以教研推進課改,課改促進教學,教學提升質量」的辦學之路,建立「教育教學課改——教科研——教育教學資源開發」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是反映時代精神在教育觀念上的革命性改革。民主、科學、開放的理念是新課程改革的靈魂,它倡導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勇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收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明確課改的目的,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去探索、去實踐。
實施新課改後,學校的教學將是傳授知識,開發智力,培養能力,健全心理的高度結合。因此,教學工作應首先抓好課堂教學與其補充和延伸的科學訓練。在課堂教學中,強調教學生治學做人的方法,授人以漁,讓學生主動進入角色,進行思考、操作、實踐,形成主動的教學場景,產生省時、博得「共振」效應。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逐步增設各學科的訓練環節,強化學生自我訓練,鼓勵學生進行創新。
堅持不懈地開發學校的教育教學資源。堅持從課改實踐中提出課題,進行教學研究,認識和掌握教育教學規律,以各學科的教研課題研究為契機,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教科研攻關,全面提高教育教學力量的教學辦學模式。
⑸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教什麼
課程標准中確立了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就是我們需要教的。課程目標三個維度的關系,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是一個事物的三個方面,而不是獨立的三種目標。圍繞三維目標,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在《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一文中說:「課堂教學應被看作師生共同步入的一種審美境界,一種生動形象的、充滿感情的、充滿智慧的、充滿變化的教育藝術。課堂應既有知識的傳承,更有情感的互動和生命的對話。知識的建構、思維的碰撞、能力的達成與精神的鍛造,構成了課堂上跳動的音符,演奏出和諧美妙的生命樂章,演繹不可重復的精彩故事。」
如果在課堂教學中,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可以說,把知識教到了,似乎也就完成了授課任務,那麼顯然忽視課堂所承載的其他方面。學生的情感是否得到了尊重,學生的智慧是不是被啟迪,學生的思維是否得到了發展。我們的課堂可以是安靜的,但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應該是活躍和熱鬧的,如果我們穿上新鞋走著老路,課堂必然成為灌輸式的,課堂氣氛是沉悶的,學生接受知識是被動的。三維目標完成也是單一的。
總之,學生的發展是三維目標的整合,缺乏任一維度,都會使發展受損,但這並不意味著三維對學生的發展的貢獻是等值的。因而,要根據各學科的特殊性和學生原有基礎而有所側重。就教學而言,一方面,要注重挖掘學科教材中蘊含的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另一方面,要注重開發課堂教學中生成的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有位數學教師教學《射線》,他精心設計了一個活動情景:首先,教師在黑板上畫上了一條線段的端點,讓學生閉目想像,從這個端點出發可以向左或向右無限延長。然後,教師問學生: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物體?有的學生答陽光;有的答夜間手電筒光;有的答天空的流星……最後,教師讓學生概括出射線的特點:一個端點,是直的,向一方無限延長。這樣的教學,很自然地實現了數學教學的兩個轉化:把生活現象轉化為數學問題,將數學問題轉化為數學概念,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這才是真正有效的生本課堂。我們的課堂不能唯課本,而是以課本為依託進行多方位的深度延伸,加強與學生的知識世界、生活世界和心靈世界的聯系。其中,既要有內容的延伸、知識點的擴展,也有過程的展示、思維的發散。形式的靈活多樣,增進學生的生命體驗。
二、如何教
首先,教師要吃透教材。吃透教材是備好課、上好課的重要保證,它是本,我們許多教師對課文的理解大都停留在教參對教材的說明理解的層次上,這是遠遠不夠的。在此基礎上還必須進一步地深入地鑽研教材,注重對教材的補充、延伸、拓廣、重組,並注重教材與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聯系和融合,磨課必不可少。所有名師的教學都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全國名師王崧舟老師應邀參加「全國首屆中華經典詩文教學觀摩研討會」,執教[清]納蘭性德《長相思》。王老師首先查閱網路和藏書,積攢下1萬多個評鑒《長相思》的文字。然後又深入研究了納蘭性德的生平,揣摩了《納蘭詞》,閱讀並深入剖析了朱光潛的《詩論》,朱自清先生的《說詩》,倘若沒有細讀的底子,倘若不曾走進納蘭的生平空間,倘若無法將《長相思》和納蘭的其它詞作建構起互文關系,我們一定看不到長相思課堂上的靚麗與精彩。當然,這些背後融入了王崧舟本人對自身的生命感悟、價值的取向。
如果我們也可以這樣深入備課,達到文本的言語出像出自自己之口,文本的精神內涵,好像出自於自己的內心,那麼我們的課堂是不是就可以更加的豐滿、更深刻,在教學的過程中也一定是張弛有度,信手拈來盡可驚。我們也更不必擔心學生提出一些自己沒有知識儲備的問題,胸有成竹,自然自信滿滿。
其次,重點、難點把握好。教學不是一個簡單的流程,要知道本節課,重點是什麼?難點又是什麼?有時重點就是難點,有時重點不是難點,重點的地方怎麼重起來,難點的地方不能繞著走,要把難點深入淺出的破解開。一節課講完了,不能讓學生只是知道有這么個知識,至於如何運用,至於迷惑的地方老師也沒講開。重點不重,難點依舊難,那麼課堂是何來高效,很可能是無效的。長春版小語教材,內容很豐富每冊基本都是安排十二個板塊,有的是十一個板塊。內容文質兼美,但有些內容也很深,如《苦糖》,學生苦澀回憶的缺席,也是情感理解的缺失。怎麼來處理呢?如何讓學生感同深受?這就是教學的難點。
再次,要有一種洗課的意識。當我們的備課足夠深入之後,積累了很多資料,也會產生很多教學構想,這時洗課就很重要。課前的洗課,如同洗菜、洗衣服,去掉不需要的東西,使課堂不臃腫,提高課堂的效率、思考的深度和力度等。
取捨要准。哪些可以不教,一定要有一個意識,一定要學會忍痛割愛。該講哪些,追求一種簡單、豐滿、統一。關鍵是要找到隱含在課文中的線或點,然後四兩撥千斤,牽一發而動全身。比如,執教《清平樂・村居》一課。整首詞這個「醉」字是關鍵,可以設計這樣的環節:醉字組詞:喝醉、陶醉、沉醉。誰醉了?為什麼醉?對我們來說,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場景是很平常的,為什麼翁媼會醉?作者也會醉呢?辛棄疾寫這首詞的寫作背景也就自自然然地引入進來了。這一個「醉」字,是全文的靈魂。抓住了它,以它為發散點。整首詞就形散而神不散了。
構建高效課堂不容忽視的問題,是教師情緒對課堂的影響。魏書生老師在《提高笑對人生的能力》一文中說:「積極樂觀,笑對人生,容易使學生受到感染,容易使學生性格開朗、樂觀。」其實,一個老師心境如何,對於課堂教學效果會產生很多方面的影響,我們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情況:心理學家曾經做過測試,擁有良好心境的教師,由於心境的自我內化作用,會感到班級的「調皮生」也不再那麼讓人討厭,對「後進生」的態度也會有所轉變,這樣就有利於師生關系和諧融洽,課堂氣氛高漲,學生的大腦皮層神經細胞處於亢奮狀態,必然有利於知識的吸收和理解。由此可見,教師心境也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必然也就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教師的情緒可以是昂揚高亢的,也可以是潤物無聲的脈脈溫情,要根據教學內容進行調整。教師的靈魂在場,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能帶動學生的思考,才能使心的溝通和碰撞得以實現。
⑹ 中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研究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你是現職教師還抄是還沒有上崗的教師襲。現職教師可以問你的指導教師或區級教研員,因為各地的情況有不一樣,有的地方有自己的模式。一般講來,有新授課、練習課、復習課、數學活動課。每節課的環節因內容而有所不同。要講完很費時間的。
⑺ 突破小學課堂教學重難點的方法課題的研究背景應該怎麼寫
1、當代教學論的原理當代教學論對教學提出的基本要求中,強調在教學中必須重視開發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並掌握科學的方法,為終身的學習與工作奠定基礎。「自主探究」吸取了「問題法」、「發現法」等優點,基本上應用科學研究的步驟,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促使學生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發展認識能力,培養研究、探索、創造的態度和方法。因此它著眼的不僅僅是一篇課文、一項知識、一堂課、一段時間,而是利用課文,活化知識,舉一反三,著眼長遠。它不但讓學生知其然,而且要讓學生知其所以然,甚而要學生知其必然,從而給學生指出探究問題的方法,授之以漁。2、教學心理學的原理。學習心理過程有「學—思—疑—問」四個必要的環節,其實就是逐步深入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也只有在這樣一個的過程中,才能既獲得新知,又提高能力。學習心理的研究表明,激發小學生學習興趣是促使小學生積極地進行學習的一個重要方式。通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產生學習興趣,推動學生去自主探究新的知識,發展新的能力,是自主探究高效教學模式的基本思路3、「探究—研討」教學法的借鑒。這一教學法最大的特點,是學生獲得的知識是由他們自己對「有結構」材料的觀察、分析、討論得來的,而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的。教學中教師把以教材為範例的學習材料提供給學生,讓學生獨立去支配,探索出材料所揭示的內容;師生之間通過語言表達交流、補充各自的看法,使得個別的認識向一般意義的認識升華。在自主探究活動中,教師主要是為學生獨立獲取知識創造良好的環境與條件,並激勵、引導兒童獨立思考,自行探索,發表創見,培養創新能力。4、學思結合、學以致用的教學方法。在學與思的關繫上,孔子認為應當在學習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學習和思考必須結合起來才有收獲。孔子曾對他的學生夏說過,「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這種學習過程體現了「學、思、行」的辯證統一。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盡量讓學生自己發現這些「門道」,變為自己的「本領」(能力),最大可能地創造條件讓學生用這些本領去發現解決新的問題,做到「舉一反三」,從而實現課堂的最終高效。三、研究的目標1、確立小學自主探究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要求。2、構建教學中自主探究高效課堂教學模式。3、研究探討具體的教學操作方法,探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規律。四、課題研究的內容1、探討自主探究高效教學的一般要求。討論的要點有教學目標、教學思想、對教材的理解、教學方法、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教學氣氛、教學手段、練習與習題、教學評價、教學成果、教學范圍、對教師的要求等方面。
⑻ 中小學怎樣做教科研課題
課題研究的方法
任何科學研究除了要應用哲學方法和一般科學方法之外,都還要有具體的研究方法、技術手段。這里介紹幾種課題研究的方法。
調查法 即通過問卷,訪談等方式,搜集研究對象的現實狀況的有關材料,以此發現問題,探索規律的方法。基本步驟為:選擇課題→確定調查對象→選擇調查方法→制定調查方案→開展調查→分析調查資料→撰寫調查報告。
文獻法 文獻研究法就是對文獻進行查閱、分析、整理而找出事物本質屬性的一種研究方法。文獻包括圖書雜志、電子資源、檔案文件、會議資料等。基本步驟為:確立課題→搜集文獻→閱讀文獻、做好摘記→分析文獻→得出結論、提煉觀點。
實驗法 借鑒自然科學的實驗方法,在教育實踐中採取的「假設—求證」活動。基本步驟為:提出研究假設→選擇實驗對象→進行前測→開始實驗→進行後測→對檢測結果統計分析→撰寫實驗報告。
案例法 以具體的事例、題例、課例為研究對象,在了解、認識、分析的基礎上,尋找出一些更為積極的教育方法的過程。基本步驟為:確立案例→呈現案例發生的過程→分析和診斷案例→歸納結論、得出啟示。
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是由社會情境(教育情境)的參與者,為提高對所從事的社會(教育)實踐的理性認識,為加強對實踐活動及其所依賴的背景的理解而進行的反思研究。步驟:計劃→行動→觀察→反思。行動研究可以理解為,從實際工作需要中尋找課題,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進行研究,由實際工作者或與研究者共同參與,使研究成果為實際工作者理解、掌握和應用,達到解決實際問題,改變社會行為的目的。做到「沒有無行動的研究,也沒有無研究的行動」。
敘事研究法 所謂敘事研究就是抓住人類經驗的故事性特徵進行研究,並用故事的形式呈現研究結果的一種研究方式。其基本步驟為:確定研究問題→選擇研究對象→進行觀察訪談(記述事件)→整理分析資料→撰寫研究報告(教學反思)。
敘事研究可以使教師看到平時司空見慣的事情的意義,通過對自己遇到了什麼問題、怎樣對待這個問題和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敘述,達到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並在反思中改進自己的教育實踐,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的目的。
必須注意,在教育科研中,僅用單一的方法進行研究難以得出科學研究結果,每一種方法都有其優點與局限性。採用單一的方法,往往只能獲取部分信息,而遺漏許多其它有用信息,難以做出全面准確的結論。因此提倡使用綜合的方法,或幾種方法並用,或以一種方法為主,其它方法為輔進行研究。例如進行某項調查研究,主要採用問卷調查以得到大量數據,但也要輔之以訪談調查,以使結論更加可靠,材料更加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