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對教師教學行為課堂觀察中關注點是
課堂是課程與教學活動的綜合體.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台。不僅是傳授知識的場所,更是探究知識的場所。我認為應該關注課堂教學中的以下幾個方面: 一、 教學環境的創設和學生的學習狀態。 就像學游泳必須到水中的道理一樣,學習英語,語言環境至關重要。但我們的學生缺少的恰恰就是語言環境。所以我們教師要盡可能地為學生創設語言環境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聽評課過程中,要看教師能否在教材中尋找能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帶有啟發性的情景,讓學生學以致用。教學情境的創設直接關繫到學生的學習狀態。這里所謂的學習狀態不僅僅是指學生傳統的聽課情況,而是指在老師的指導下,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學生利用了多少已有的知識,學生是否全身心的投入到本課的學習中來,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孩子們在原有的知識水平上又得到了怎樣的發展與提高。做好這兩方面的觀察有利於我們對學生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和了解,從而有針對性地喚醒學生學習的需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看三維目標在課堂教學中的落實。 教學目標就是教學活動的預期結果所要達到的標准。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支配著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首先要看目標的確立是否注重設計、引導學生經歷或探索的過程,能否把教學過程變成學生體驗並收獲的過程。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是否考慮到學生的個別差異,對學生的發展是否具有實質意義。
㈡ 如何觀察觀察小學生課堂問題行為
要做好課堂觀察前的心理准備.每一個觀察者首先應本著誠心、虛心、專心、細心、公心的誠懇態度,以學習者的身份來聽課觀察.2、要全身心投入.觀察者要想獲得理想的聽課效果,就必須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因為課堂是瞬息萬變的,不可重復的,稍不留神就會錯失一個值得研究細節.3、要掌握觀察要領.觀察課堂應從單一聽老師的「講」變為同時看學生的「學」,注重多角度觀察,注意觀察實際效果,觀察學生怎麼學,觀察教師怎麼引導學生學.
㈢ 課堂觀察是 a.研究方法 b.聽課活動 c.教學行為選什麼
課堂觀察是課堂研究廣為使用的一種研究方法。課堂觀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觀察者帶著明專確的目的,憑借自屬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關輔助工具(觀察表、錄音錄像設備等)、直接或間接(主要是直接)從課堂情境中收集資料,並依據資料作相應研究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㈣ 低段小學數學課堂有哪些行為習慣
1.做好課前准備的習慣。
2.認真聽講的習慣。
集中注意力聽課在課堂教學中是非常關鍵的。心理學告訴我們,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過程的動力特徵。因此,要注意培養學生認真聽講的習慣。上課聽講包含兩個方面:一是聽老師講課,必須定要全神貫注,理清思路,抓住重點,弄清關鍵。二是要認真傾聽同學的發言,要尊重同學,不隨意打斷別人的話,能掌握他人發言的重點,要及時做出評價。
3.積極思考的習慣 。
思是學生深刻理解知識,發展能力的必要條件。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要養成質疑與獨立思考的習慣,一要培養學生思的興趣,二要教給學生思的方法,三是要訓練學思的能力。如教學乘法結合律時,55×98+55×2 73×103-73×3,我下子說出了答案。當學生對此感到驚訝時則可以引入:為什麼老師能這么快說出結果?這其中有什麼規律?然後引導學生分別對這一組數進行比較,最後指導學生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4.善於認真觀察的習慣。
觀察對學生學習知識、發展智能起著重要作用。要教會學生善於調動多種感官觀察周圍的人,事,物,景,變無意為有意,把生活帶到數學中來,從而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員能力:一是培養學生觀察的興趣;二要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指導學生帶著問題觀察,觀察時要有序,如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遠到近、由表及裡、從局部到整體三是要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如正方形的周長時,引導學生觀察四條邊有什麼關系,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分析、比較、歸納,從而得出正方形的周長公式。
5.主動參與的習慣 。
參與就是合作學習。新課標要求學生要學會與人合作,能與他人交流思維過程和結果。讓全體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活動,提高學生對學習活動的參與率。通過合作交流,增加每個學生自我表現的機會。從而培養了集體意識。要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的習慣,教師就要適時組織有效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在課堂活動中主動思考,主動操練,主動交流,激起思維的火花,激發學習興趣,逐步形成主動參與的學習習慣。
6. 規范寫的習慣。
數學課上寫很重要,如一年級定等號不用格尺,但又要寫規范又要快;還有書寫數字答題等:計算更為重要,書寫不對,就會造成計算錯誤。因此要培養學生規范寫的習慣有以下幾點:一是要培養學生認真筆記的習慣,這樣能幫助理解和記憶知識;二要培養認真寫作業的習慣,做到書面整潔、不潦草、不塗抹;寫字要規范、工整、美觀。三要保持正確坐姿和握筆方法。
7.喜歡說的習慣。
這里的說是指課堂上學生之間和學生與老師間通過討論交流分享信息、提出的建議、表達看法來共同致力於解決某一問題。說與思為基礎,反過來說又能促進思。學問、學問,既要學,又要問,因此要培養學生遇到問題時主動謙虛地向同學或老師請教的習慣。善於請教的前提是善於思考、善於提出問題向別人提出的問題。所以要培養學生喜歡說,鼓力學生經常說。即課上要積極參與,主動發言,同時發言要簡意,講究說的水平,陳述時聲音洪亮,中心明確,條理清楚。發言錯誤,老師可以通過錯誤資源提高課堂教學,從而縮進學生之間的差異。
8.動手操作的習慣。
動手操作在數學課中是非常重要。它對於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知識,鍛練學生形象思維,協調其左右腦並使整體能力得到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習慣時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目標明確。在動手操作前,要讓學生明白所要操作的對象及解決的問題;二是自主探究。盡量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三方法得當。要教給學生必要的操作步驟並指出注意事項;四是善於歸納。要指導學生從具體的操作中通過分析、比較、概括得出結論,並能用數學語言表達出來;五是適當的評價。適當的評價調動學生的積極動手的能力。
9.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
完成作業是學習過程中重要的一環,特別是低年級的同學,要求學生課堂上一定要完成作業。一做作業前要准備好一切學慣用品,而且應先復習新上的功課或復習與作業有關的內容,然後再獨立完成作業,不抄襲別人的。二做作業時精力要集中,字跡要工整,答卷時卷面要潔凈。做完作業之後,應認真檢查,發現錯誤及時更正。作業應保質保量並按時完成。
10.認真檢查的習慣。
小學生多數樂於做題,而有些學生沒有檢查的好習慣,有些學生不會檢查。數學課上培養學生認真檢查:一是是否抄錯題目或數;二是運用公式是否准確,計算過程是否出錯;三是答題書寫是否完整。
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成功的教育從習慣養成的開始,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源動力,它是一個存放在大腦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本。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不一朝一夕事,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我們要偱偱善誘,使每一位學生從小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長大成為棟梁之才。
㈤ 經驗的課堂互動如何促進學習課堂觀察
一、課堂觀察的過程
(一)課堂觀察的基本步驟
1.階段一:課堂觀察前准備:確定觀察的目的和規劃。
首先要確定觀察的時間、地點、次數等。其次,要根據研究目的確定觀察的中心或焦點。再次,設計或選擇觀察記錄的方式或工具。
2.階段二:課堂觀察:進入課堂及記錄資料
課堂觀察的實施階段包括進入研究情境以及在研究情境中依照事先的計劃及所選擇的記錄方法對所需的信息進行記錄。
觀察者應先徵得同意,並盡快在觀察者和被觀察者之間相互信任的關系,以消除被觀察者的懷疑和戒備心理,也消除學生的好奇心理。
通過不同的課堂觀察記錄方式,觀察者記錄那些所觀察行為的模式,大致包括行為發生的時間、出現的頻率、師生言語或非言語活動的內容和形式,也包括一些關於觀察對象其他行為的文字描述以及觀察者的現場感受和理解,還包括一些音像資料。
3.階段三:課堂觀察後的工作:資料的分析與結果的呈現
通過課堂觀察所收集的資料,一般有定性和定量兩種。課堂觀察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寫成研究報告或論文並發表,也不只是為了證明、填補或構建某種理論,更重要的是為了促進教學、改善實踐。
(二)課堂觀察的倫理問題
任何研究都必須遵循科學和倫理兩條基本原則。課堂觀察是一種現場研究活動,並且以人為研究對象,從方法本身就不可避免地對被研究者及其課堂情境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干預。特別是由專門研究者進行的課堂觀察研究,其倫理問題更為明顯。
研究者通常要通過公開協商的途徑進入研究現場,並盡快取得被研究者的信任和理解,建立其一種開誠布公的關系。如被研究者要求了研究目的,最好如實告知,不要隱瞞,但這也並不等於告之被研究者每一方面。
同時研究應避免傷害到研究對象或被研究的團體和機構,而且最好能對其有利。
研究者在研究中應當自始自終抱著謙虛、學習的研究態度,研究的結果應當盡可能告知被研究者,並與他們進行討論,顯示出研究者對合作教師的尊重。
幾條倫理原則是:開誠布公、尊重自由抉擇的權利、信守承諾、避免身心傷害、尊重隱私權、澄清誤解和告知結果。
二、課堂觀察的主要方法
(一)定量課堂觀察
1.理論基礎
定量的課堂觀察是運用事先准備的一套定量的、結構化的記錄方式進行的觀察。在這套記錄體系裡在明確地規定需要觀察的行為或事件的類別、觀察的對象以及觀察的時間單位等。
此思想首先來自自然科學的研究中對自然界行為的結構分解,後被引用到社會科學的研究,研究者們開始對人的連續行為進行結構分解,對社會進行結構分解。以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行為分解最為典型。
定量的課堂觀察的理論基礎還有實證主義。實證主義認為社會現象客觀存在,不受主觀價值因素影響,主體是兩個截然分開的實體。實證主義遵循自然科學的思路,認為事物內部一事物之間必然存在邏輯因果關系,對事物的研究就要找到這些關系,並通過理性的工具對它們加以科學論證。
2.定量課堂觀察的記錄方式
定量觀察的記錄方式可以統稱為分類體系,其特點是:預先設置行為的類目,然後對在特定的時間段內出現的類目中的行為做記錄。有三種主要的樣式:編碼體系、記號體系或項目清單、等級量表。
收集資料體現為數據的形式,其類型有:頻率記數(次數)、事件發生的百分比、等級量表的分數等。
(1)編碼體系:
弗蘭德斯的互動分析分類體系(FIAC),它是對師生的言語互動進行研究,把課堂的言語活動分為十個種類,每個分類都有一個代碼。
表:弗蘭德斯互動分類分析體系的類別 教師說話 間接影響 接受感情
表揚或鼓勵
接受或使用學生的主張
提問
直接影響 講解
給予指導或指令
批評或維護權威性
學生說話 學生被動說話(比如回答教師提問)
學生主動說話
10.沉默或混亂
它主要採用時間抽樣的辦法,在指定的一段時間內,每隔3秒鍾觀察者就記下最能描述教師和班級言語行為的種類的相應編碼,並記在一個統計表中。
此體系的分類是非判斷性的,即在記錄過程中不作好環的價值判斷,只是客觀地呈現事實。每種要觀察的行為都有特定的編碼和操作性定義,單位時間內任何行為都予以記錄,因而都可轉化時間的百分比,便於分析。缺點是:一些非語言方面的信息被遺漏,上課的內容易忽略,而且一些分類過於籠統。真正的課堂互動是粗糙的、混沌的而不是嚴格按照人為設計的行為各類發生的,也未必是清清楚楚的、明確分割的,而且並不是每一個行為都一定持續3秒鍾。
(2)記號體系或核查清單:
是指預先列出一些需要觀察並且有可能發生的行為,觀察者在每一種要觀察的事件或行為發生時做個記號,其作用就是核查所要觀察的行為有無發生。
與編碼體系不同的是,記號體系只記錄單位時間內發生了需要觀察的多少種行為,而編碼體系則要記下單位時間內發生的每一個需要觀察的行為。
這樣編碼體系盡可能地記錄了所有發生的行為,而記號體系通過對要觀察行為的頻率記數讓觀察
㈥ 對教師教學行為課堂觀察中關注點是什麼
課堂觀察是一種研究方法。它將研究的問題具體化為觀察點,將課堂中連續性的事件拆解為回一個個時間單答元,將課堂中復雜的情景拆解為一個個空間單元,透過觀察點,對一個個單元進行定格、掃描、搜索等,記錄相關信息,再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研究,以此改善教師的教學,促進學生的學習。
㈦ 課堂觀察記錄與分析怎麼做
⑴描述體系,在一定分類框架下對觀察目標進行的除數字之外的各種形式的描述,是一種准結構的定性觀察的記錄方法。可以從這樣幾個角度來描述:空間、時間、環境、行動者、事件活動、行動、目標、感情等。
⑵敘述體系,沒有預先設置的分類,對觀察到的事件和行為做詳細真實的文字記錄,也可進行現場的主觀評價。
⑶圖式記錄,用位置、環境圖的形式直接呈現相關信息。⑷技術記錄,使用錄音帶、錄像帶、照片等電子形式對所需研究的行為事件做現場的永久性記錄。
課堂觀察記錄的方式有很多種,觀察者應該根據具體的觀察內容、觀察類型,選擇有針對性且擅長的記錄方式來進行觀察記錄。
㈧ 課堂觀察對教學有什麼作用
課堂觀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觀察者帶著明確的目的,憑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關輔助工具(觀察表、錄音錄像設備等)、直接或間接(主要是直接)從課堂情境中收集資料,並依據資料作相應研究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主要有三個方面的作用:
1、改善學生的課堂學習
在真實的課堂里,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學生通過傾聽、與教師對話、交流建構自己的學習方式,改善學習行為,獲得新的認知與情感體驗。可以說,教師的課堂行為、學生的學習習慣及課堂環境都在影響學生的學習。當觀察者進入課堂觀察學生的學習,關注學生是如何學習、會不會學習、以及學得怎樣時,在一定程度上會引發學生行為上的改變。觀察課堂中的其他行為或事件,如教師教學、課堂文化等,通過教師行為的改進、課程資源的利用或課堂文化的創設,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學生的學習。所以,教師參與課堂觀察始終指向學生學習的改善,這也是課堂觀察與傳統聽評課最大的功能區別。
2、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課堂觀察是一種研究活動,它在教學實踐和教學理論之間架起一座橋梁,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一條很好的途徑。通過課堂觀察,教師藉助合作的力量在實踐性知識、反省能力等方面將獲得新的發展,進而提高教師的整體教學質量。
3、營造學校的合作文化
教師要開展課堂觀察,就要改變原來單兵作戰的工作方式,從教學上的孤立的個人主義走向合作的專業主義,因為完整的課堂觀察程序不能沒有教師的合作行動。每個教師都要主動向課堂觀察合作共同體的成員開放自己的教室,接納不同的力量進入課堂,共同來探討課堂教學與學習的專業問題。通過課堂觀察,教師在心理與行為上會發生一些變化,變得開放、民主與善於合作,這些變化會感染同伴,影響組織,進而使學校變成合作共同體的聯合體。
㈨ 什麼是課堂觀察記錄
課堂觀察的記錄方式有很多種,應該根據具體的觀察內容、觀察類型,選擇自己擅長的記錄方式來進行觀察記錄。總的來說,課堂觀察記錄方式可分為定性的記錄方式和定量的記錄方式兩種。
定量的記錄方式是預先對課堂中的要素進行解構、分類,然後對在特定時間段內出現的類目中的行為進行記錄。它主要有等級量表和分類體系等記錄方式。等級量表(rating scale)指事先根據觀察目的編制合理的量表,在課堂觀察中,觀察者依據對象的行為表現在量表上評以相應的等級。分類體系(category systems)指預先列出可能出現的行為或要觀察的目標行為,在觀察過程中以合適的時間間隔取樣對行為進行記錄。分類體系包括編碼體系(如美國課堂觀察研究專家弗蘭德斯的互動分析分類體系)和記號體系或核查清單。在預設的單位時間內,編碼體系對發生的一切行為都予以記錄;記號體系或核查清單只記錄不同的行為種類。
定性的記錄方式是以非數字的形式呈現觀察的內容,包括:(1)描述體系,即在一定分類框架下對觀察目標進行的除數字之外的各種形式的描述,是一種准結構的定性觀察的記錄方法;可以從這樣幾個角度來描述:空間、時間、環境、行動者、事件活動、行動、目標、感情等。(2)敘述體系,即沒有預先設置的分類,對觀察到的事件和行為做詳細真實的文字記錄,也可進行現場的主觀評價。(3)圖式記錄,即用位置、環境圖等形式直接呈現相關信息。(4)技術記錄,即使用錄音帶、錄像帶、照片等電子形式對所需研究的行為事件做現場的永久性記錄。
定量的記錄方式和定性的記錄方式可以相互補充使用。所獲得的數據、信息應盡可能地反映真實的教學環境和課堂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