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性
教學有效性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採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有效的課堂是每位老師努力追求的,它不僅能讓課堂氣氛顯得活躍,更能讓學生在寬松,愉快的心情中獲得知識。,課程專家葉瀾教授指出:「課堂無時無刻地不在運動變化。我們可以深切體驗、感受到知識、思維、情感的流動,知識、能力、情感的生成」。所以,關注課堂生成。也就是關注兒童的生命成長;關注課堂生成,也就是關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如何實施有效的教學呢?下面談談個人的幾點體會: 一、准確制定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目標,直面學生的數學現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教學的歸宿。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具有導向、調節、激勵等功能,因此教學目標的確立應具有全面性、科學性、適用性。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在認真分析學生和客觀分析教材的基礎上,制定出具有整體性、差異性、層次性的教學目標。即:多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徵設計教學。找准教學的起點、突出教學的重點、突破教學的難點、捕捉教學的生長點,使教學目標切合實際。在教學一年級上冊《小貓吃魚》時,我制定以下教學目標:1、通過「小貓吃魚」這一有趣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減法含義,感知數學計算與生活的聯系。2、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針對這兩條目標,我創設「小貓吃魚」的教學情況,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先用自己的語言講述「小貓吃魚」的故事調動了學生積極性,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完成了目標2,任務故事講完了,根據每幅圖,讓學生提出感興趣的數學問題,重點問題落在「盤子里有3條魚,小貓吃了3條還剩幾條?」學生知道算式3-3=0,接著教師又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寫得數是「0」的算式,以及生活中遇到的減法問題,使得學生理解減法的意義。教師對教學目標定位準確,教學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時間能力,學生不僅進一步理解和體會了減法的含義,更切實地感覺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二、在課堂上為學生創設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有效的課堂教學中應當有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使學生能在探索和學習過程中產生豐富的情感體驗。上「板著面孔」的課,學生可能會掌握有關的知識技能,但他們不會對學習數學產生興趣,也不會有積極主動的探索熱情。寬松和諧的環境並不意味著只有通過游戲或生動的情境才能實現,教師生動的語言、和藹的態度、富有啟發性和創造性的問題、有探索性的活動等都可以為學生創造和諧的環境。如我在教學「三角形的分類」這節課時,設計了這樣一個互動的學習過程。老師說:「我們已經認識了三角形,並且知道三角形根據角的不同可以分為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現在你能猜出老師手中拿的是什麼三角形嗎?」這時,老師呈現一個三角形,這個三角形的大部分被擋住,只露出一個角。有的學生說:「我猜是銳角三角形,因為我看到了一個銳角,我猜另外兩個也許是銳角。」有的學生說:「我猜是鈍角三角形,我看到的雖然是銳角,另外兩個可能一個是銳角,一個是鈍角。」……學生爭執不休,各有各的道理。學生對這個環節興趣頗濃,參與的積極性相當高。因為「猜一猜」這樣的活動,它不僅有助於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在「猜」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要說出是什麼三角形,還要說明理由。這樣的活動,也為學生提供了和諧的氛圍。 三、重視課堂中教學行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行為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雙邊互動的過程。課改新理念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學生的這些學習方式都是在教師組織、指導等「教」的行為下發生的。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師「教」的行為的有效性。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具體行為都應當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設計。教師要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地聯系學生的實際,從生活或具體情境中引入數學新知,讓學生在有效的情境中產生學習和探索的興趣。教師要善於了解學生的學情,結合教學內容,努力創設各種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教師通過創設情境使學生產生學習新知的動機,積極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動中。教師在教學《圓的認識》時,設計了如下的教學過程:同行們,你們知道車輪為什麼要做成圓形的嗎?如果車輪做成方形的、橢圓形的,我們坐在上面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呢?屏幕上演示小猴子坐在方形、橢圓形車輪的車上,出現了上下顛簸、前俯後仰,非常滑稽的場面。接著屏幕上又顯示了小猴子坐在圓形車輪的車子上,伴著輕松悅耳的音樂,非常平穩地捧著西瓜,洋洋得意地吃著。通過動人有趣的畫面,會使學生們進入一種從未感受過的意境,讓他們感受到圓形車輪的優點。這時老師適時提問:「你們知道這是應用了什麼數學知識嗎?」這樣,學生學習興趣盎然,進入到一種積極探索的學習氛圍中,自主地學習新知識。 四、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在成功的喜悅中體驗數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喜悅,便會激起無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一個孩子如果從未品嘗過學習勞動的歡樂,從未體驗過克服困難的驕傲──這是他的不幸。」因此,教師要努力創設「成功」情境,讓每位學生在順境中體驗快樂,在逆境中探究。那麼學習就會真正成為學生生活中的重要感情經歷,使學生擁有通過主動參與而獲得的豐富情感體驗。以教學「認識物體和圖形」為例,為了使學生體驗到自我創造的成功感,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小組合作用不同形狀的實物搭一搭,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獻上一份禮物。對學生的每一幅作品我都給予肯定與贊賞,學生們看見自己的作品得到老師的認可和同學的贊許,一股成功感油然而生,學習的勁頭更足了。又如教學「認識人民幣」,課前我以爭當「小博士」為活動情境,請學生調查人民幣的有關知識,讓他們先去生活中獲取新知識的素材。教學時我請學生介紹自己對人民幣的認識,因為學生們課前做了精心准備,課上都爭先恐後地發表自己的觀點。為了使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我先讓每個學生在四人小組里說,然後讓每一個小組推薦一個同學上台說,介紹時他們興致勃勃,有的從顏色、圖案、大小等特點上介紹人民幣,有的介紹有關識別假幣的知識,還有的說起外國貨幣的名稱和錢幣發行的歷史。聽了學生豐富多彩的介紹,我都給予肯定的評價,其他學生也發出了贊嘆的聲音,學生在這樣一種自然和諧的氛圍中得到了知識,更積極的意義在於,通過參與開放式的學習活動,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這種情感進而轉化為更積極參與學習的動力,為後一階段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情感基礎。 總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有效課堂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教學實踐模式。只要我們採取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充分挖掘學生的創造潛力,也就能夠真正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②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參與的有效性
一、教師的有效教法,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俗話說「國無君,民亦亂」,在課堂教學中也是如此,如果沒有一個好的教師來帶領這群無憂無慮的孩子,那麼,再好的孩子也不過是「一盤散沙」,不能成就「大業」。
1、走到學生身邊去,和學生融為一體。
良好的師生關系,直接關系著課堂的教學效果,只有師生關系良好,使學生愛學、好學,才能激發學習興趣。記得以前,我每次上課都站在講台上,從不走到學生中,可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聽到了學生的心聲:「老師老是站在高高的地方……」聽了這幾句話,我恍然大悟,經過反思,我走進了學生心中,和學生成為好朋友,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2、設置合理的作業,全面開動學生的思維。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在設置作業時,我將繁雜的教學知識融入到學生喜歡的游戲中,這樣完成的質量好,學生的興趣高。例如:在教學「除法」時,我給同學們設置了一個這樣的作業題:「請你回家,將家中的蘋果平均分給你的家人」,自己設置題目,自己解答,結果在第二天的課上,學生們都把自己的小手舉得高高的,等待著回答,這充分說明作業的設置直接關繫到學生學的情況。
3、深鑽教材,確保知識的有效性。
知識的有效性是保證課堂教學有效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條件。對學生而言,教學知識的有效是指新觀點、新材料,他們不知不懂的,學後奏效的內容。教學內容是否有效和知識的屬性以及學生的狀態有關。其實,學生的知識增長、智慧發展、思想提高、教學的心理效應都取決於有效知識量。教師只有鑽透教材,確保知識的有效性,才能讓學生學得愉快,學有所成。
4、注重教學反思,促進課堂教學質量。
記得有人說過「教無定法,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為我們的教師不是聖人,一堂課不會十全十美。所以我們自己每上一節課,都要進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對每一個教學環節預設與實際吻合、學生學習狀況、教師調控狀況、課堂生成狀況等方面認真進行總結,找出有規律的東西,在不斷「反思」中學習。我們反思的主要內容有:思考過程、解題思路、分析過程、運算過程、語言的表述、教學的思想方法進行反思等。以促進課堂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也一定會更好。
二、學生的有效學法,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在素質教育改革的今天,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提高,這就要求課堂教學行為要圍繞學生的「自主發展」的引導、導向。
1、創設良好的情境,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興趣的產生和能力的培養是 課堂有效性的前提和結果。例如:在教學混合運算中的「小熊購物」時,我讓學生在課前准備大量的物品,在教室內辦一個「商店」,同時讓學生准備一定的「錢」(用彩紙代替);在活動中,讓學生自扮收銀員(或服務員),其他同學扮購物者,由於學生對「買東西」興趣濃厚,積極性高,讓學生在自己的實踐活動中加深對人民幣的認識,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學生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深深地認識到書本里的知識具有一定的使用價值,培養了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一節課下來,學生不但不感覺累,反而學習興趣高漲,教學重難點得到了突破,達到了預期的目標,真正實現了有效教學。
2、加強動手實踐操作,加深學生印象。
根據低年級學生好動、愛玩的心理特徵,我覺得在教學中能藉助學生親身經歷的事情,讓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效果會更好。如:在教學「有餘數的除法」中,我事先准備好實物—10枝鉛筆,讓學生自己先去數、去分,然後在小組內共同分,自己動手實踐操作,而教師只作引導點撥,讓學生自己在實踐中找出問題,並自己去解決問題;既充分發動了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又讓學生自己完成了本課的任務,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學。
3、將抽象的東西直觀化,增強學生的記憶與觀察。
由於低年級學生的理解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還有待發展,因而在教學中,我根據此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將抽象的東西直觀化,讓學生藉助實物來觀察分析,先初步進行感性認識,然後在進一步進行延伸,這樣,學生不僅能提高注意力,而且學生能更好的接受。例如:在教學「厘米認識」時,當學生初步認識1厘米的實際長度後,可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的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通過觀察比較,讓學生了解一個圖釘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一個手指的寬度大約是1厘米等,借實際的東西初步了解,再進一步深化,從而提高了教學效果。
4、讓學生思考,自己總結結論。
在素質教育的今天,課改後,教學更注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讓學生藉助手、腦等器官,自己總結結論,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而教師只是組織者,輔導者。例如:在教學「數的比較」中,我採用游戲及鼓勵的言行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在教學中,我加入了學生的游戲中,和學生一塊進行比較、猜測,讓學生先寫一個兩位數,而我寫一個三位數,進行比較;再讓學生寫一個三位數,而我寫一個四位數,進行比較……依此類推,讓學生自主合作,交流討論,來尋找規律,這樣學生不僅興趣高,而且也找到比較兩個位數不同的大小的初步規律。接著再讓學生在游戲「猜數」中進行比較同位數的大小,從而總結出數的比較規律,從而實現了本課的目標,也真正做到了自主教學。
總之,教學作為一種有明確目的性的認知活動,其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無論課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課堂」是我們教師永恆的追求。我們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③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創設良好情境,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掌握知識和獲取技能的主要動因是——良好的情境。」《數學課程標准》在「課程實施建議」中也明確提出:「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 現代教學論認為:數學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學生設計學習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關信息,引導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中,自己開動腦筋進行學習,掌握數學知識。教學中,只有創設條件,給學生提供主動參與的空間,學習效果才能得到增強。
在情境中創設懸念,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古人雲:「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學生探求知識的思維活動總是由問題開始的,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發展。創設問題情境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打開思維的閘門,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如教學「0表示沒有的意義」時,我有意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啟發學生參與,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以極高的熱情投入新知的探求過程。上課開始,用課件播放五顏六色的氣球正在徐徐上升的情景;然後拿來氣球和學生一起玩放飛氣球的游戲:每次放飛一個,每放一次問學生手裡還有幾個氣球,把手中的最後一個也放飛了,手中沒有氣球了,還能用前面所學的5以內數來表示嗎?怎麼辦?該用什麼數字來表示呢?這樣,通過安排兒童非常熟悉,非常喜愛的放飛氣球的游戲,並在游戲過程中提出問題,從有與無的對比中,突出「一個也沒有,用什麼表示呢?」自然地將0表示沒有的意義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增加了數學知識間的聯系,而且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同時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有了興趣,學習就不會成為負擔,而會成為一種執著的追求;有了興趣,學生才會去積極探索,才能創造性地運用知識,變苦為樂。實踐證明,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能使枯燥乏味的數學課堂變得生動形象,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數學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
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展。學習過程是否有效,是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而學生學習過程需要教師的巧妙引導。因此,數學課堂教學應該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餘地,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教師只需在適當的時候進行引導和點撥。
例如教《數學廣角:重疊問題》時,首先通過學生投票統計並提出問題:「喜歡籃球的有11人,喜歡足球的有9人,一共有多少人?」學生幾乎是異口同聲地回答:20人。「對嗎?」教師輕輕的一句追問,立即激起了學生的思考。原來直接用加法求總數的簡單問題遭遇了新的情況,學生開始關注信息之間的關系,產生整理雜亂信息的必要。這時,放手讓學生整理學號,當學生調整學號時把既喜歡籃球又喜歡足球的放在中間,老師提問:「這里有16張學號卡,究竟是幾個人呢?」學生馬上想到可以把重復的學號疊在一起或乾脆拿掉一張,老師再次引導:「還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人家一眼看出:喜歡籃球的有幾人,喜歡足球的有幾人,兩種都喜歡的有幾人?」通過討論學生覺得可以用筆圈一圈,於是韋恩圖自然生成了。教師又巧妙地再次組織如下活動:「如果讓你上來貼,你會把學號貼在圖上的哪一部分?為什麼?」通過這個活動,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韋恩圖,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李老師做到該讓學生研究時放手給學生研究,不需要的地方決不浪費時間,從容不迫的巧妙引導大大提高學習過程的有效性。
三、靈活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科學技術不斷更新,我們的教育技術也隨之現代化,多媒體課件的使用,代替了傳統教育的小黑板、掛圖等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由「靜」變「動」,這是教育的進步。應該說計算機輔助教學作為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與常規教學手段相比有其獨特的優勢。在公開教學的時候,有些教師為了追求一種時髦,片面追求形式上的花俏,在課堂上,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步驟都運用了多媒體課件,其實並沒有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真正作用。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思維程度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使現代教育技術運用到恰到好處,這樣才能發揮其優勢和特長,才能促進學生積極思維。一年級小朋友在學生求「被減數」的「解決問題」時,應該說此類問題對一年級小朋友來說屬於逆向思維的問題,學生總是定勢地習慣地運用順向思維來思考和解決,由於一年級的小朋友的口算比較簡單,學生總能一下子把答案口算出來,然後把答案帶入算式中進行列式計算。例如,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學校體育室有一些籃球,被小朋友借走8個,還剩7個,學校體育室原來有多少個?一些後進生,遇到這樣的題目總是用列式為15-8=7(個)。這部分學生根本沒有對此類問題的結構以及所求問題與已知條件之間的關系進行理解,為幫助這部分學生扭轉思維上定勢,我製作了一個多媒體課件來幫助學生理解,運用多媒體課件中「動」的畫面來幫助思考「原來」、「借走」和「剩下」三者之間的關系。多媒體課件首先出示一個體育室(沒有標明原來一共有多少個籃球)情景,教師此時問:「體育室原來一共有多少個籃球你們知道嗎?」「不知道。」此時課件動態演示借走8個,此時教師又問:「是從哪兒借走的?」「從原來裡面借走的。」當借走8個演示完後,課件演示出體育室還剩下7個,此時教師追問:「這時你們知道體育室原來一共有多少個籃球嗎?」學生異口同聲:「15個。」「你們怎麼知道的?」一位學生在下面插話:「把借走的8個籃球再還給它就知道了。」這時課件演示借走的8個又回到原來的體育室里,教師問到:「那你們說說要求原來有多少個籃球,怎樣算呢?」學生看著課件的演示過程立刻回答到:「把借走的和剩下的加起來。」在這樣的解決數學問題中巧妙的運用現代教育手段,不僅幫助了學生理解了此類問題的思考方法和解答方法,也有利地促進學生積極的思維,使教學難點得到很好的解決,從而發揮了現代教育手段的優勢和作用。
四、建立師生互動關系,提高課堂有效性
和諧的氣氛,是教育教學中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發展的基礎,也是學生愉快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知識創新的重要條件。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真正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使學生勇於探索的創新意識得到激活,從而把教和學緊密結合成一個整體。而教學活動中的學習氣氛是教師培養起來的,師生之間良好的情感關系,對於維持學生的興趣和注意至關重要。教師對每個學生的態度,雙方情感的協調或建立愉快的信任和合作關系,需要以教師自身積極情感的建立為基礎,以此來感染和喚起學生的學習情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關系。
課堂上,教師對學生任何正確的反應給予積極的強化,如微笑、點頭、重復和闡述學生的正確答案,說一些肯定和鼓勵的話。教師不應該忽視或者嘲笑學生的錯誤反應,應該鼓勵學生繼續努力。數學課堂上,應當恰如其分地使用表揚性、鼓勵性、激勵性和幽默風趣性的語言來鼓舞推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比如,計算「119+59」這道題,教師可問:「這題要簡便計算,誰會?」當學生紛紛舉手時,說:「那就試試,還要看誰的方法多、妙。」當學生列舉了很多種方法時,立即肯定:「你們真能幹,找出這么多不同的方法。」對待經常回答問題出色卻一時沒說對的學生,教師可以選擇體態語言,眼睛稍微瞪期待性的直視他:「是這樣嗎?」或「再想想。」既否定了回答又不傷自尊心。對於差一些的孩子,只要有勇氣舉手,即使回答出人意料時,教師還要大加贊賞。如此一來,課堂上用美的語言對學生進行熏陶,是對學生的信任,對促進學生展示自已的能量有神廳的功能,更能有效促進課堂氣氛圍的融洽。課後,教師應該與每一位學生進行個人的、積極的交流,針對他們的作業內容、完成方式等說一些支持的話,並認真傾聽和接受學生對教學的正確想法,不要只注意個別的學生。
教學實踐證明,教學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是師生之間的關系。教師與學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維的教學統一體。對教學而言,師生關系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建構,它不僅是一種教與學的活動方式,更是彌漫、充盈於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對學生而言,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性凸現,個性的張揚,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尊重學生人格,熱愛每一個學生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且是起分享理解,體驗著生命的價值和自我實現的過程。應該說師生是平等的,教師只是與孩子們共同參與學習、進步、成長中的首席代表。我們強調這些,也真是新課程目標所十分期待的。
總之,我們要從課堂的有效教學出發,從學生的自身發展出發,合理運用和安排各種教學手段與環節,才能使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更加賦有實效性,才能煥發出新課程理念在常態下的小學數學課堂的指導作用,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和育人質量,使學生在有效的數學課堂中學到了知識,提高了能力,發展了素質。
④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過程從本質上來講就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生作為學習過程的主體毫無疑義的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其主體意義體現在對信息的接收和加工,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把握,對自我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和建構。而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牽著學生走。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發展。因此課堂教學中落實好學生的主體地位,是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出發點、依據和歸宿;是教學過程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要求;是踐行新課程理念的重要標志;也是評價一節課好壞的重要而又根本的標准。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想應該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重視情境創設的有效性
創設數學學習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進行廣泛的討論,並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論認識與實踐經驗。新教材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許多知識的引入和問題的提出、解決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開的,因此,精心創設情境是提高數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教學策略。
實現情境創設的有效性,應注意以下幾點:
1、情境創設應目的明確
情境的創設,要有利於學生數學學習,有利於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如果是問題情境,教師提出的問題則要具體、明確,有新意和啟發性,不能籠統地提出諸如「你發現了什麼」等問題。
2、情境的內容和形式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年齡特徵進行設計
教學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問題情境、故事情境、活動情境、實驗情境、競爭情境等。情境的創設要遵循不同年齡兒童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而設計。對低、中高年級的兒童,可以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等形式創設情境,而對於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
二、重視學習過程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展。因此,數學課堂教學必須由始至終地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數學學習的全過程,做學習的主人。
1、激發興趣,產生參與動機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沒有任何興趣,被迫地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願。」尤其是低年級兒童,年齡小,有意注意時間短,持久性差,往往影響到課堂學習效果。如在教學《求未知數》時,我創設了「猜撲克牌」的游戲情境,第一次,我手拿兩張撲克牌,讓學生猜猜兩張牌分別是幾?學生興趣很高,紛紛舉手告訴老師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訴他們這兩張牌的和是9,這下,舉手的學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統一,出現了以下4種情況,A(代表1)與8,2與7,3與6,4與5。第三次,我告訴他們其中的一張牌為2,這時,幾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舉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這個情境的設計,不但了解了學生,把握了教學起點,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興趣參與學習。
2、適時點撥,指導參與方法
如教學《筆算一位數乘兩位數》,當學生探究出豎式計算的「原始」演算法之後我沒有直接引出簡便演算法,而是讓學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接著再加以適時引導:「通過計算你發現什麼」,「你覺得這樣寫怎麼樣」,「要是能簡單一些就好了」,通過一個一個的設問、談話,一步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目標:原始演算法「煩」,需要「簡化」。這時再通過動畫演示「出繁到簡」,使學生對簡便寫法的印象深刻。教師有效的引導,能確保學生探究活動的質量,使學生的探究活動更有意義,更為有效。
三、重視學習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來,學生學習數學主要以接受學習為主,這樣學習的結果是學生的計算能力、解題能力特別強,而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卻沒有得到培養。為此,《數學課程標准》提出了「動手實踐、自主探求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們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實現有效學習。
1、不排斥接受學習
數學作為一門基礎性的科學,有其特有的結構性特點,有些知識是統一規定的,而不是學生通過探究活動能輕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說,這些知識的學習還應以接受學習為主,需要教師的講解或教師指導下的學習獲得,而無探究的必要。如:面積單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規定,四則運算順序的規定,等等。
2、重視探究學習
「探究」作為新課程強調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發學生自主學習、體驗、發現等優點,已逐漸為廣大教師所接受並在教學中運用,如「教學「量長量」時,主要是指導學生動手操作。為了巧妙地引出測量工具「直尺」,我先讓學生選擇身邊的工具量一量書桌有多長。有的用課本量,有的用鉛筆量,還的竟拔掉一根頭發量,就在這「熱熱鬧鬧」的測量操作中,學生得出結果也不一樣,對問題疑惑不解;同樣的桌子,為什麼測量後長度不一樣呢?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後,意識到操作時要統一測量工具。在重視探究學習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的是,數學學習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學生處處去親自發現和獨立探索。讓學生運用探究學習方式進行學習,我們更多要考慮的是學習內容是否適合於探究學習,從而確保學習的有效性。
3、加強小組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有利於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有利於張揚學生的個性。我們要努力為學生創造條件,努力為學生提供合作學習的空間。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把握教師定位,發揮教師主導作用。②分工明確,讓學生成為小組學習的主人。③建立機制,促進合作習慣的養成。
四、重視學習情感的有效性
學生學習情感,直接制約著學習的有效性。課堂中營造教學的和諧性,建構師生之間良好的情感關系,對於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至關重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任何正確的反應給予積極的肯定,如微笑、點頭、重復和闡述學生的正確答案;對學生的錯誤回答或反應,教師不應該忽視或者嘲笑,而應該鼓勵學生繼續努力;教師應盡量與每一位學生進行積極的個人交流,認真傾聽和接受生一位學生對教學的正確想法。
總之教學作為一種有明確目的性的認知活動,其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學是教師在達成教學目標和滿足學生發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學行為,是教學的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的雙重表現。無論課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課堂」是我們教師永恆的追求追求。我們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只有我們不懈地追求我們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會形成探究、合作、對話的課堂教學文化。
⑤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的思考
《數學課程標准》要求學生學有價值的知識,有實用性的知識,促使學生的發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數學上有提高,有進步,有收獲。它既關注學生當前的發展,又關注學生未來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有效的課堂教學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認知和情感上均有所發展。筆者從事小學數學教學多年,做過一些思考與嘗試,現對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性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教師的有效教法,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俗話說「國無君,民亦亂」,在課堂教學中也是如此,如果沒有一個好的教師來帶領這群無憂無慮的孩子,那麼,再好的孩子也不過是「一盤散沙」,不能成就「大業」。
1、走到學生身邊去,和學生融為一體。
良好的師生關系,直接關系著課堂的教學效果,只有師生關系良好,使學生愛學、好學,才能激發學習興趣。記得以前,我每次上課都站在講台上,從不走到學生中,可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聽到了學生的心聲:「老師老是站在高高的地方……」聽了這幾句話,我恍然大悟,經過反思,我走進了學生心中,和學生成為好朋友,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2、設置合理的作業,全面開動學生的思維。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在設置作業時,我將繁雜的教學知識融入到學生喜歡的游戲中,這樣完成的質量好,學生的興趣高。例如:在教學「除法」時,我給同學們設置了一個這樣的作業題:「請你回家,將家中的蘋果平均分給你的家人」,自己設置題目,自己解答,結果在第二天的課上,學生們都把自己的小手舉得高高的,等待著回答,這充分說明作業的設置直接關繫到學生學的情況。
3、深鑽教材,確保知識的有效性。
知識的有效性是保證課堂教學有效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條件。對學生而言,教學知識的有效是指新觀點、新材料,他們不知不懂的,學後奏效的內容。教學內容是否有效和知識的屬性以及學生的狀態有關。其實,學生的知識增長、智慧發展、思想提高、教學的心理效應都取決於有效知識量。教師只有鑽透教材,確保知識的有效性,才能讓學生學得愉快,學有所成。
4、注重教學反思,促進課堂教學質量。
記得有人說過「教無定法,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為我們的教師不是聖人,一堂課不會十全十美。所以我們自己每上一節課,都要進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對每一個教學環節預設與實際吻合、學生學習狀況、教師調控狀況、課堂生成狀況等方面認真進行總結,找出有規律的東西,在不斷「反思」中學習。我們反思的主要內容有:思考過程、解題思路、分析過程、運算過程、語言的表述、教學的思想方法進行反思等。以促進課堂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也一定會更好。
二、學生的有效學法,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在素質教育改革的今天,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提高,這就要求課堂教學行為要圍繞學生的「自主發展」的引導、導向。
1、創設良好的情境,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興趣的產生和能力的培養是 課堂有效性的前提和結果。例如:在教學混合運算中的「小熊購物」時,我讓學生在課前准備大量的物品,在教室內辦一個「商店」,同時讓學生准備一定的「錢」(用彩紙代替);在活動中,讓學生自扮收銀員(或服務員),其他同學扮購物者,由於學生對「買東西」興趣濃厚,積極性高,讓學生在自己的實踐活動中加深對人民幣的認識,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學生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深深地認識到書本里的知識具有一定的使用價值,培養了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一節課下來,學生不但不感覺累,反而學習興趣高漲,教學重難點得到了突破,達到了預期的目標,真正實現了有效教學。
2、加強動手實踐操作,加深學生印象。
根據低年級學生好動、愛玩的心理特徵,我覺得在教學中能藉助學生親身經歷的事情,讓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效果會更好。如:在教學「有餘數的除法」中,我事先准備好實物—10枝鉛筆,讓學生自己先去數、去分,然後在小組內共同分,自己動手實踐操作,而教師只作引導點撥,讓學生自己在實踐中找出問題,並自己去解決問題;既充分發動了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又讓學生自己完成了本課的任務,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學。
3、將抽象的東西直觀化,增強學生的記憶與觀察。
由於低年級學生的理解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還有待發展,因而在教學中,我根據此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將抽象的東西直觀化,讓學生藉助實物來觀察分析,先初步進行感性認識,然後在進一步進行延伸,這樣,學生不僅能提高注意力,而且學生能更好的接受。例如:在教學「厘米認識」時,當學生初步認識1厘米的實際長度後,可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的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通過觀察比較,讓學生了解一個圖釘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一個手指的寬度大約是1厘米等,借實際的東西初步了解,再進一步深化,從而提高了教學效果。
4、讓學生思考,自己總結結論。
在素質教育的今天,課改後,教學更注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讓學生藉助手、腦等器官,自己總結結論,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而教師只是組織者,輔導者。例如:在教學「數的比較」中,我採用游戲及鼓勵的言行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在教學中,我加入了學生的游戲中,和學生一塊進行比較、猜測,讓學生先寫一個兩位數,而我寫一個三位數,進行比較;再讓學生寫一個三位數,而我寫一個四位數,進行比較……依此類推,讓學生自主合作,交流討論,來尋找規律,這樣學生不僅興趣高,而且也找到比較兩個位數不同的大小的初步規律。接著再讓學生在游戲「猜數」中進行比較同位數的大小,從而總結出數的比較規律,從而實現了本課的目標,也真正做到了自主教學。
總之,教學作為一種有明確目的性的認知活動,其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無論課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課堂」是我們教師永恆的追求。我們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⑥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的幾點思考
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尋求提高課堂上的學習效率的方法,讓學生們更好地在小學數學課堂上聽懂、理解、內化以及在生活中應用所學的基礎知識,已經成為當代教育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不斷探索和提升的一個重要課題。提高小學的數學課堂上的有效性,對將來學生走入更高等的教育殿堂,未來走向社會,運用所學回饋社會,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地基作用,本人將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和大家共同探究一下。
一、豐富教學方式,增加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
1.在如今的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學模式較為固定,缺少創新
這樣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個性和特點。教師要針對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進度對學生採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做到「因材施教」。教師在講課時可以運用多媒體,根據教材的內容將知識用多媒體展示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在小學數學的課本內容中,圖片沒有很好的連續性,動態效果不足,多媒體能夠將靜態的知識動態化,生動形象的展示出來,將學生帶入到情境中去。使學生對客觀精確獲得具體的感受,及其相應的情緒,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1]。
比如,在進行《我們贏了》這一刻的學習時,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鍾表的時針和分針,使學生對鍾表有了清晰的認識,能夠認清10分、1時、2時等時間。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展示讓學生理解課本內容的重點,完成相對困難的教學任務。把抽象的知識轉化成生活中的例子,便於學生更好的理解和記憶。
⑦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評價的有效性
一、 尊重學生,創設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氣氛
創設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氣氛 有利於學生樹立學習信心。
如:教師在上課前先讓學生說說班裡的新人新事,對這些人事說說自己的感想或者想對她說什麼話,再者讓學生相互間用一句話贊美或鼓勵他人。學生在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中體會到平等、尊重、民主、理解、信任、寬容。也可以讓學生提問題、相互間解決問題。我們不少教師則把學生在聽課中插話提問題
的行為視為「出風頭」、「耍小聰明」、「目無師長」、「擾亂課堂秩序」而惱怒之、羞辱之、諷刺之。其實,這表明學生專心聽講、積極思考、反應敏捷、思維活躍,這是十分寶貴的心理品質和思維品質,是認知共鳴的交響,是心靈撞擊的火花,是大智大勇的表現。教師應以十分欣喜的心情緊緊抓住這稍縱即逝的契機,鼓勵學生、引導學生、啟發學生、寬容學生,給學生創設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氣氛,讓學生用有安全感才得以自由的發揮。
二、評價主體從雙邊到多邊的轉變。
在當前教育理念下,提倡評價主體的多元參與,從雙邊對話式到多邊互動式,不僅是由老師評價學生,教師通過提問、設問或反問的方式,引導學生的自我評價與互動他評,讓學生有評價的意識。比如:學生在做錯題目後我們老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或以設問的形式給出評價,將錯誤當成是正確的答案進行再探究,激發使其「錯誤」與「正確」發生矛盾沖突,在沖突中發現、探究知識的方法。當學生在探究中發現了錯誤,則更有興趣去探究錯誤的原因,才會深入的展開研究,發現問題的本質,最後才會恍然大悟,此過程真是學生體悟新知識形成過程,才會有助於學生內化知識,也有助於知識的再延伸和拓展。同時探究中迸發的思維火花會不停的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帶給學生巨大的樂趣。
三、評價形式從單一到多樣的轉變。
在對學生的課堂評價時,千萬不能搞「一刀切,齊步走」,
評價的形式不要局限與語言上的呈現,還可以通過一個親切的微笑、一個鼓勵性的手式,一個贊賞的眼神,一個充滿愛意的撫摸等。這些體態語言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及時地評價以達到評價的效果,如: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得好、
回答問題比較好時,不要一味的「你真好!」「你真棒」「你真行」等語言,我們可以給於一個伸出大拇指的手勢,或者以肯定的表情來鼓勵他。要讓評價語言具有生命的色彩。又如:課堂上個別同學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時,教師不應大聲地呵斥,而是一邊講課,一邊自然地走到這位同學的身邊,用手摸摸他的頭
⑧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性
我看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初探」深受啟發現轉載如下:
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新課標的核心理念,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與義務。小學數學教學在注重掌握基本知識的同時,還要培養學牛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訓練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用科學的、理性的思維指導學生的學習,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因此,在最短時間內追求更大的教學價值,就作為一個非常有意義的課題擺在了數學教育工作者面前。
一、什麼是課堂教學有效性
我們提倡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要明確什麼是有效的教學。我以為,有效的教學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教師通過一定的教學手段,達到某一階段中的最佳教學效果。
2、激起學生的學引興趣,使之能主動建構臼己的知識體系。
3.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鍛煉,能力得到提高。
4.為學生的學習、工作留有後勁,
因此,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在有效教學的基礎上,追求最高效率與最大的收益。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是我們所要實實在在研究的課題之一,
二、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現狀分析
雖然我們人力提倡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並且很努力地做著,但是,就現實情況來看並不十分樂觀。當前的課堂教學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情況:
一是部分教師准備充分,設計巧妙,學生比較感興趣,對學生的思維發展有幫助,課堂教學效率比較高。
二是教師沒有精心准備,只是簡單地寫出―個常用的流程,學生平靜地、習慣式地學,教師點到哪裡,學生就想到哪裡,課堂效率不高。
三是教師沒有準備,只是拿著課本宣讀,學生無奈地「學」,做足了教師的「接話蟲」,學生的思維沒有發展,只是在「泡堂」,課堂效率低下。
後兩種情況佔有很大的比重,尤其以第二種情況為多。究其原因,可能有多方面的情況。比如,教師對自身要求不高,學校沒有足夠重視,教學習慣很難改變等等。不管是什麼原因,對學生來說都是不公平的,是對學牛的不尊重,更是對學生今後生活、工作習慣的誤導.
⑨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學習的有效性
一、加強情感交流,做學生的朋友,促使學生愉快的學習。
對孩子的信任則是教育成功的保證。在教學中,我們教師應以真摯的愛生之情去換取學生對教師的好感。不在課堂上輕易指責學生,常常給學生以鼓勵和支持,與學生產生情感交流。創設融洽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樂於學習。
二、巧設問題,提高學生探究知識的樂趣。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提問的目的在於引起學生思考,小學數學中課堂提問,是一種調節課堂氣氛的語言交流手段。我們要讓思考數學問題成為小學生的一種享受,教師要把握好教材,依據教材特點,構思出有情趣的問題,克服學生因單調枯燥的問題而產生厭倦的心理。
三、創設和諧的教學環境,有利於學生學習。
課堂教學應有張有馳,使學生精神振奮,思維集中。在教學過程中,由於新舊知識以及難易程度的改變等原因,學生的學習往往會出現起伏的現象。學習成功時,情緒高昂,而一旦遇到挫折,情緒就會低落。學生情緒激昂時,教師要冷靜對待,提醒學生注意知識的難點和細節,學生情緒低落時,教師要注意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努力喚起學生學習的信心,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上的困難。
四、運用激勵性評價,創設自信的教學氛圍,促使學生勤奮學習。
學生在學習中會經常遇到困難和挫折。這時教師要鼓勵學生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激勵學生積極思維形成強烈的學習動機。創設自信的課堂教學氛圍,促使學生發憤學習。在課堂中我們應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努力挖掘每個學生的點滴進步。
五、動手操作,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興趣是讓學生發展最實際的動力,課堂上教師要通過實物、繪畫、電教、多媒體等手段來渲染氣氛,幫助學生理解。這種形象型教學,有助於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愉快地進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