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對小學科學課進行評價
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作為一名農村的小學科學教師,在學校里要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並非易事,小學科學教學是科學的基礎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一門重要課程,擔負著兒童科技創新的重任。科學教學的基本過程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參與認識自然事物及應用所學獲得知識,大膽自主探求和應用知識。教師怎樣有意識地與學生同玩同樂,學中玩、玩中學,既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又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探究科學的方法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鼓勵學生學生自主選擇探究主題,激發學生的興趣。當我們學完了教材的一些課程之後,要做好學生新的科學探究工作,每一學期要給每一個學生一個探究主題,這個主題要適合及選擇的范圍。對小學生而言,題目若與日常生活有密切關系,必定會提高其參與的興趣,如洗發水的試驗及調查、食物的脂肪含量、冷藏食物知多少、頭發的承重力、不同洗衣粉的清潔能力、。其實以上例子包括不少有趣的題目,大部分的內容既和日常生活有關,亦可進行科學探究,而過程和所需器材也不復雜。另外還提出大量有關適合這方面的探究主題。例如:學校周邊環境、校園植物的調查、學校綠化率、廢舊電池的回收等等,這一些都是很好的活動主題,而且也很適合學生的思維。二、引導學生去探索,鼓勵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尋找答案。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頭腦去想、用自己的雙手去做、用自己的嘴巴去說……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周圍事物,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問題提出來後,教師不是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設計好實驗和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操作和相互交流討論。在老師引導和建議下,孩子們自己動手做實驗、搜索證據、觀察、提問、設想和驗證。孩子們要用自己的語言記錄下實驗過程中的想法、活動情況,與正確答案相比較。通過三年的小學科學教學,我在教學中都能感受到學生喜歡提問題的天性:「天為什麼是藍色的?」、「恐龍是怎麼滅絕的?」……,除此,還能感受到兒童回答問題的邏輯:「打雷是因為雲彩沒長眼睛!」、「太陽把地上的水吸走了!」……這些可貴的「天性」應變為更為成熟的科學思維習慣和能力。假設是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對問題所做的可能性回答。例如,對「物體遇冷會收縮嗎」這個問題,學生可根據自己生活經驗提出各種假設:「物體遇冷會收縮—人冷了就會縮起來」,「物體遇冷不會收縮—教室里的桌凳就沒有因為冬天而變小」,再如:「把紙和球同時從高處放手,猜哪個先落地」的假設活動,是想讓學生分析自己的假設,並在假設的過程中發現:根據經驗提出的假設有時是錯誤的,經驗也可能造成假象。我們再用兩張同樣重的紙(其中一張揉成團)重復上面的實驗」是一個拓展活動,同樣說明根據經驗提出的假設不一定可靠。而搜索證據是通過觀察、實驗、測量或從可靠信息源那裡獲取用以回答問題或驗證假設的數據及資料的活動。許多重要的科學結論都是建立在假設與搜集證據的基礎上的,如魏格納的大陸漂移說、達爾文的進化論等。因此作為一名科學教師,在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時需要注意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1、提出問題,而不是直接建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就為學生提供了科學探究的機會。2、提供一個適用於學生的計劃方案,提出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去動腦筋思考。3、經常比較計劃和實際的探究過程,認識到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預見的。4、在教學中或活動結束時要經常交流討論,提議學生去思考如何改進探究方法。三、培養學生科學探究中的合作能力。在傳統的實驗課教學中,比較普遍採用的是教師講實驗內容學生聽,教師演示實驗方法學生觀看,教師提問實驗結論學生答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和創造,不利於主體精神的培養。針對這一現象,我在小學科學實驗課教學中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讓學生通過閱讀、研討自己設計實驗。具體做法是:把實驗的目的、名稱、器材、步驟、現象、結論等要素設計成空白實驗報告提供給學生。學生在自己的小組中閱讀、思考、研討,共同填寫實驗報告,等於是自己設計實驗,自己進行操作、觀察、分析,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認真閱讀了教材,然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了熱烈的討論,他們互相補充,互相幫助共同填寫有關內容。教師巡堂只做啟發和點撥。在確定了實驗步驟後,各小組按照自己確定的方法獨立地操作、記錄和分析。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和計算機的普及為共享資源和合作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但也容易使人進入一個自我封閉的學習環境,這就需要以合作學習進行引導。四、注重探究方法和過程的評價,鼓勵探究結論的原創。一提到評價,老師們往往會聯想到考試。其實對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評價涉及到許多方面,考試只是一個很小的方面。在科學課的標准中,對學生的評價問題作了詳細的敘述。《標准》中強調「科學課程的評價應能促進科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因此,科學探究能力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探究結果,更重要的是關注他們的探究過程。學生在進行科學探究活動中,他們對自然事物的觀察、發現以及提出問題的能力;在探究實驗中的設計實驗、動手操作能力;對觀察、實驗中各種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推理、歸納、總結、質疑、交流、評議等能力的提高;在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等過程中都體現了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這些方面都是評價科學探究能力的重要方面,這是單純以一紙試卷所不能體現的。只有注重了探究過程的評價,才能有一個好的結果。另外,評價的方法也應該是多種多樣的。不只是考試這一種形式。例如:在平時為學生建立一個探究過程的記錄本,及時記錄學生的各種變化,從發展變化的程度上反映學生的探究能力。通過實驗競賽等形式來評價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還可以讓學生通過完成一定的自然環境或自然現象等的考察研究,撰寫考察報告來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等等。在對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評價時,應讓教師、學生、家長甚至社會成員參與。總之,應重視學生的評價,應有一個公正、積極的評價,以促進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提高。在科學教學中,要想使學生對認識的自然事物,探究科學奧秘充滿興趣,踴躍地提出探究的問題;對探究的問題積極的動腦筋、想法。通過觀察、實驗,查閱資料等方法進行研究;在匯報實驗結果時,爭先恐後地發表自己的發現;在研討時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敢於與不同的意見進行爭論。教師就要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精神,使學生主動、自主的參與各項探究活動,更好的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我相信每個教師都能堅持不懈地把學生科學探究活動開展下去,上好每一節科學課,努力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讓學生從中領悟到探究科學的方法,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解決面向全體學生,特別是面向學困生的問題,從而使每名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和進步,讓所有的學生掌握探究的思維方法、感受探究的樂趣,從而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
『貳』 小學科學實驗課堂教學怎樣評價
在科學課的教學中,教師應大膽嘗試,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互動,鼓勵學生質疑探究,讓學生自覺領悟科學探究的思想,體驗獲取科學知識過程的快樂,產生學習科學知識的濃厚興趣,初步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第二階段的培訓,我認為上好小學科學課,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充分利用科學課實驗教學的開放性,激發學生興趣。科學課的實驗教學許多內容涉及探究性活動,而學生探索活動的空間除了教室外,更多的應是大自然。因為大自然中蘊含著無限的秘密。因此,要大力提倡科學課回歸大自然,做到室內外結合、校內外結合、課內外結合,要讓學生到大自然中自己去「摘」取科學。 二、強調學生之間的互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科學探究活動,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提出問題、提出假設、作出計劃、進行調查、進行研討、進行評價等。通過學生親自參與,親自經歷,親自體驗,才會有更深刻的感受,才能真正感悟科學的真諦。如《聲音的產生》一文,在教學過程中,當讓學生說出一些能發聲的樂器後,就讓學生討論:「它們是靠什麼發聲的?在發聲時這些物體會產生什麼現象?」於是,學生盡情「玩」手中的樂器,觀察它們的發聲部位、觀察發聲時的變化現象等,互相交流、爭論,最後總結出:聲音是靠物體振動產生的,物體在發聲時都會產生振動現象。為了鞏固本節課的內容,還可以讓學生感受身邊的科學,要求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使周圍的物體發出聲音,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於是有的撕、搓手中的紙片,有的敲擊塑料瓶,有的彈皮筋……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使他們了解和掌握了更多的有關聲音的知識,同時也訓練了獲取知識能力和方法,得到了獲取知識的成就感。 三、強調教師要大膽放手、只掌控教學的方向。 學生對周圍繽紛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科學教學應該是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教師要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比單純講解更有效。我們不要把學生束縛在教室里,教室外才是學科學的廣闊天地;我們不要把鈴聲當做探究科學的起點和終點,課後也有探索和發現的無限良機和靈感。探究科學的活動不是一節課能完成的,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簡單之舉。所以要上好科學課,教師要樹立開放的觀念,盡量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靈活安排學生的學習時間,合理利用、積極開發課程資源,不再是一味地「教教材」。要根據學生在探究研討活動中的進程,掌控好教學的大方向,隨時注意調整自己的角色和位置,當好問題情景的創造者、探究活動的促進者、學習矛盾的挑起者、課堂方向的調控者。 四、強調學生的質疑探究、培養創新精神 一切創造都來源於實踐,一切真知都來源於疑問。因此,在科學課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親自操作實驗,用各種器官去感知實驗現象的發生、發展、變化過程,而且要鼓勵他們大膽的創設情景、設計實驗方案、解決實際問題。從設計到解決的過程,就是他們多種思維綜合發展的過程,也是創新精神的萌芽誕生的過程。只有讓學生從頭到尾去體驗全過程,他們的創造潛能才得到開發、創造能力才能以培養。 總之,教師要想上好科學課,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真正理解什麼是科學,並且以科學的態度對待之,以科學的方法教學之,以科學的精神探索之,這樣,教師才能教得有效,學生才能學得有趣。
『叄』 小學科學課程評價的最主要特點是什麼
1、人人都能學的科學
2.以生活中的科學為邏輯起點
3.以科學探究為最為重要的學習方式
4.科學課程具有開放性
『肆』 對小學科學課學生自我評價的幾點看法
科學課是個開闊視野的世界,在這個課堂上我們十八般武藝個個齊 耍,每個同學都發揮地淋漓盡致,我也不差。在課上,我積極發言, 把自己的知識和別人分享;認真聽講,積極認真進行小組探究活動, 把發現及時記錄下來。缺點是:有時會講閑話;看到好玩的儀器就想 動。
『伍』 如何評價小學科學課
這門課從"自然"發展到今天的「科學」是人類不斷進步發展的要求,是新課程標准「一切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的標志,是時代的產物。人力資源強國的今日,提高全民素質,從基礎教育開始,科學能夠喚醒學生對科學探索的熱情,刺激學生對科學探索的興趣,也是科學知識普及的開始,全面發展學生,提高學生個體的整體素質水平。
個人體會,純手打。請指教。
『陸』 什麼是小學科學評價
一、小學科學課程標准關於評價的要求和建議
課程標准在基本理念中提出:科學課程的評價應能促進科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這就決定了小學科學課程的主要評價類型是形成性評價,實際上,總結性評價也可以依靠形成性評價來積累。韋鈺院士在2006年給全國政協的提案中曾經提出:將小學科學課程列為核心課程,即使列為核心課程,也堅持採用形成性評價。
同時,課程標准在評價建議中重點分析了小學科學課程形成性評價中出現的一系列變化:
1、評價主體多元化:教師、學生、家長、社會等等
2、評價內容全面化: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
3、評價方法多樣化:從單一量化到定量與定性相結合,不摒棄書面考試和測驗,同時採用教師觀察、與學生談話、傑出表現記錄、活動產品分析、學生成長記錄袋、評定量表、作業法、評議法等等。
4、評價時機的全程化:評價是對學習質量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使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評價實質上也是一種教學策略。「評價的價值就在於它所引發的行動。」(詹姆斯1998)
二、評價的目的
小學科學課程的評價,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發展狀況,以利於改進教學、促進學習,最終實現課程宗旨,既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具體來看,其目的可以分解為:
1、制定教學目標。以探究為核心的小學科學教學的出發點是尊重學習者的初始概念,所以我們可以通過交談、書寫、繪畫等方式使學生的初始概念得以呈現。例如在研究食物的消化起始階段,讓學生在空白的人體圖中畫出食物在人體中的消化過程。
2、對學生需求進行了解,將評價作為一種診斷工具,以便在探究過程中發現各個學生遇到的困難。
3、監測課堂活動的有效性。在取得預期教學目標的過程中,如果發現多數學生進程緩慢,我們就需要根據評價的結果對原有的計劃和教學指導策略做出調整。
4、給學生提供反饋信息。教學中的形成性評價,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以老師和同學分享他們的看法的機會,或是展示他們完成科學探究的能力。這時往往是處於歸納、總結探究結果的階段,我們需要運用個別指導或集體指導的方式對學生的看法提出修正和支出進一步探究的方向。
以上幾點,正反映了以探究活動為主體的小學科學教學組織中反復啟承轉合的必要性。
5、為總結性評價打基礎。連續地進行形成性評價,可以讓我們積累有關學生學習不同方面的情況,而且收集到的信息比較完整。在一個教學階段結束時我們對這些信息進行整理和回顧,用作綜合評價。
三、關於科學課形成性評價的一個場景
在一個四年級的班上,學生正圍繞「聲音」這一課題展開探究。他們想弄清楚聲音是如何產生、又是怎樣被聽到的。教師准備了大量的樂器——鈴鼓、錄音機、幾種自製的單弦樂器、小提琴、鼓、響板、三角鐵等等。這里特意挑選了一些能調音的和不能調音的樂器進行對比。
教師把這些樂器分發給各個學生小組,要求他們探究不同的主題,如怎樣發出響亮的、輕柔的、高音調或低音調的聲音等等。與此同時,教師還要求學生尋求阻止樂器發聲的辦法以及如何使自己聽不到樂器發聲的方法。學生圍繞發現的結果展開討論並准備向全班報告自己的工作及想法。
學生活動的同時,教師在教室里巡視、傾聽他們的談話,提出諸如「你怎樣區分聲音的強弱?」「為什麼你認為這樣做能發出不同的聲音呢?」之類的問題,鼓勵學生思考。同時,教師也鼓勵學生提出能夠通過進一步的探究得出答案的問題。
教師記錄下學生開展探究的方式,比如,了解學生進行調查時的系統性和觀察時的深入程度;在小組成員進行陳述時,觀察學生怎樣交流和解釋他們所做的工作,記錄下他們使用的詞語。
接著,教師要求每位學生選擇一種樂器,用文字和繪圖的方式描述他們對樂器的思考、表達他們對樂器如何發音以及樂器的音色等問題的看法。然後,教師把結果收集起來,以此來研究學生如何理解聲音、如何運用證據以及他們的推理過程。在此基礎上,教師就可以確定下一步的恰當行動——學生是否已做好了進行下一步關於聲音探究活動的准備工作,或是還要對聲音如何產生及如何傳播到人耳的知識加以鞏固。
這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主要使用了以下幾種搜集信息的方法:
l 觀察學生開展的探究活動
l 詢問一些涉及推理和理解的問題
l 關注課堂學習事件
l 布置特別作業或任務
教師收集大量信息,可以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出下一步的學習方案,這就是評價。如果開展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與教,那麼這種評價就是形成性評價。
四、科學學業成就評價方法
教育評價的方法是指在教育評價過程中確定評價指標權重和收集、整理、分析與解釋評價資料的方法和手段。要提高評價的質量,尤其是在信息的收集和處理階段,必須採用恰當的方法。總體來看,科學學業成就評價的基本思路應該是:採用多元組合式評價,解決綜合目標的問題。
根據小學科學課程的特點,介紹青少年科學素養水平評價方案。
這個評價方案由三個單項評價合成:
1. 表現性評價:科學的表現性評價是讓被評者通過實際的調查研究、實際操作來檢驗假設或解決問題。被評者將提出計劃,實施調查與操作,並報告和解釋他們的發現。表現性評價為青少年是否掌握了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提供了證據。表現性評價通常包含獨立操作和團體合作兩類活動情境。前者側重於評價科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科學方法和能力的形成;後者主要評價的是交流和溝通能力、合作與共享的科學精神和態度。
『柒』 如何有效評價一節小學科學公開課
「生活化、活動化、自主化、情感化」已經成為科學一個基本教學特點。新教材不再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惟一依據,而是越來越成為一種教學資源,為學生的學習提供範例。教師也不再是單純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教師正成為教材的開發者和創造者。教師對教學目標的關注將更加全面,把兒童的主體發展作為出發點和歸宿,更重要的是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之中來因此,科學課的教學必需真正貼近自然、貼近經驗、貼近生活、充滿生命的活力,那麼,如何上好小學科學課?以下談談在教學中的幾點體會。
一、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和最大的動力。豐富多彩的活動是小學生最喜愛的學習方式。為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體驗科學課程學習的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引領孩子步入科學學習殿堂。
教師要准確把握實驗教材所體現的幾點基本思想,注意學生的學習過程,將教學建立在學生的興趣,教師要努力建立新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現實的實例,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師生共同創設一個生動的、有趣的、形象的,而又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情境。創設的情境必須具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情境中要充滿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自然科學問題。教學《動物與環境》一課時,我首先讓學生們自己扮演小浣熊和爸爸,媽媽無家可歸、到處流浪躲藏的情景;緊接著,通過放錄像,讓孩子們看到亂捕亂獵、亂砍濫伐,野生動物紛紛倒下,學生們開始還議論紛紛,到最後全部默默無聲。見此情景,我對學生們說:「這一切是由於人類不善待我們的『朋友』造成的,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地球不能只有人類,我們、動物還有植物都生活在一個共同的大家園里。」在不知不覺中,既提高了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又知道了要愛護環境,保護動物,關愛他人。如有段時間,三年級的學生對玩紙飛機成風,可多數人的紙飛機卻飛不高,飛不遠,熱情與日俱減,這時就需要幫助學生找到其中的原因,此時,我們恰好學習《紙飛翼》這一課,我給學生介紹了紙飛翼的常識,讓學生親自去體驗如何讓紙飛機飛得又高又遠。學生們參與積極性非常高。通過實踐,每人手中的紙飛機試飛時,多數人眉飛色舞,熱情高漲,因為他們既能玩得痛快,又能得到一些科學知識,一舉兩得。
二、師生互動、合作 使課堂更精彩
新課程和新教材對教師角色的專業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並且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合作者、參與者和引導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學生的探究性學習中,教師應該成為學生的親密合作者,還應作到由「指導者」向「促進者」轉變, 要變「給學生壓力」為「給學生動力」,由「權威」向「非權威」轉變。在教學中,個別學習、同桌交流、小組合作、組織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課程中經常採用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這些組織形式就是為學生創設了合作交流的時間,教師要設計出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課來。將課堂變成展示、交流的舞台,讓學生把課下研究的成果在課上充分的展示、交流,使課堂更精彩.可以說這樣是一種最優方法。
三、注重和加強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新的科學課程標准強調「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無疑,實驗是學科學的最有效的手段。動手實驗可以激發學生愛科學的興趣,有效地幫助學生發展智力,提高學生科學素質。但是任何一個實驗不是讓學生隨便動手做一做,看一看,說一說就行了,還需從中培養學生嚴謹科學的態度。實驗時要做到:
(1)明確目的。每次實驗前都要讓學生明確實驗目的。說的白一點,就是讓他們明白為了研究什麼做這個實驗。
(2)設計實驗。此環節是重中之重,因為做實驗每個學生都喜歡,但他們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盲目亂動,做了這一步不知下一步該做什麼,顛倒操作過程,少做漏做,導致實驗失敗,所以在實驗前就要設計好實驗。設計實驗的過程,要靠學生的猜想,學生會有很多創造性的想法和做法,這正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良好契機。
(3)明確任務。在做實驗時,教師要提醒學生動用一切感覺器官去全面觀察。一是用眼,科學地看,時刻提醒學生注意用眼觀察每一個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細小的變化。另外還可以直接給學生出示實驗記錄表,讓學生邊做邊認真填寫。這就是科學地聽,科學地做,它能幫助學生更全面地感知事物。
(4)明確結果。從現象到分析比較、得出實驗結論。
(5)應用結論。學科學,關鍵是要用科學,如在教完"磁鐵的力量"這一課後,我設計了生活中的一個小例子「巧取縫衣針」,讓學生把自己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中去,這樣,不僅聯系了生活實際,還培養了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這時,再讓學生把課堂延伸到課外,找出生活中利用磁鐵的例子,也為後面學習「磁的應用」作了鋪墊。
所
『捌』 談談小學科學課程評價的主要特點
小學科學課程評價的主要特點
科學課程的學科定位是培養與發展小學生的專科學屬素養,而科學素養是一個綜合性很大的目標概念,是一個多元的結構體系。小學科學課程評價的主要特點是1、評價主體的多元化,2、 評價內容的全面化 。3、評價時機的全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