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學生學習習慣要求
小學生標准學習習慣30條
一、課前預習習慣
1、課前預習課程,每天晚上和上課前,都要將要學習的課程做簡要預習,了解課程的知識點、重點、難點,為課堂學習做好准備。
2、預習時遇到不懂的地方要通過查字典、查資料等方法尋找答案,也可以向同學、家長問詢,仍然沒有解決的問題要標記,以便在課堂上有重點地學習。
3、預習時要學會用筆在書上做不同的標記,如:重點的內容在文字下面標「△」有疑問的地方在文字下面畫「_」,並在字邊寫上「?」等,以便在課堂學習時多留心。
4、預習時要精力集中,培養自己一絲不苟的學習習慣。
1、保持正確的書寫姿勢,做到「頭正、身直、足安、臂開」,一手執筆,一手按住本子。
2、做到字跡工整,書寫規范。不在作業本上亂塗亂畫,養成寫字墊紙的好習慣。不隨便撕作業紙,低年級學生盡量少用橡皮,保持紙面整潔。
3、做作業時專心,不邊玩邊寫,不邊吃邊寫,書寫時先想好再下筆。
4、書寫要注意保護好視力,要做到「三個一」,眼睛離書本一尺、胸膛離書桌一拳、手指離筆尖一寸。
5、選擇合適的書寫工具,如低年級學生用HB型的鉛筆,不用自動鉛筆。不用玩具類的學慣用品。
6、寫完作業必須認真檢查,發現錯誤及時糾正。
⑵ 小學生的課堂表現
,課堂問題行為主要是指小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是學生在課堂上擾亂課堂紀律以及影響自己和他人學習效率的不良行為。課堂問題行為有很多種,大致歸納起來有兩種:一種是擾亂課堂秩序,例如喧囂、推搡、低聲私語、隨便講話等;一種是學習效率低,例如走神、意志力薄弱、抄襲、厭學等。
二、課堂問題行為的表現
(一)擾亂課堂紀律
1.大聲說話,引起教師和同學注意
課堂上,總有一些學生喜歡在班級很安靜的時候發出大聲、怪聲,引起教師和同學的注意,打斷教師的講課思路,分散其他同學聽課的注意力。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一般會採取訓斥的方式,意圖制止在課堂上大聲說話的學生,但是有時會發現適得其反。學生在遭到訓斥後,不但沒有停止,反而繼續擾亂課堂秩序。
2.侵犯他人,影響同學學習
「老師,XX拿我橡皮!」「老師,XXX打我!」這是小學低年級課堂上經常出現的狀況。由於小學生的自控力等各方面都還很不穩定,經常會出現諸如此類打擾別人的動作,不但自己沒有學到知識,還會影響他人學習。
3.動作親昵,交頭接耳
在班級里,一位教師面對數十名學生。教師經常會發現,有些學生在自己稍不留神的時候,就會交頭接耳竊竊私語,這種狀況經常發生在女生中。教師發現後一般都會適當提醒,有的學生會停下來,但過一會兒發現教師注意力不在自己身上時,又會忍不住小聲嘀咕。
4.擺弄物品,吸引周圍同學注意
小學生有時會把小玩具、小布偶帶到課堂上擺弄,其他學生會容易被這些新鮮物品所吸引。對於小學生來說,新鮮的玩具或是漂亮的彩筆,都要比上課學知識有意思得多。自控力稍差的學生會在課堂上把玩具拿出來,趁教師不注意在下面擺弄,更糟糕的是,在其周圍的同學也會受到影響,課堂紀律遭到破壞。
5.自我約束能力差,課上隨便說話
小學生普遍存在自控能力差的情況,很容易受其他學生影響。教師在忙於寫板書時,往往一回頭,會發現三五成群的學生聊了起來,那些本該認真看教師板書的學生在這段時間會被個別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影響,同時打斷教師的思路。
(二)學習效率低下
1.上課走神,心不在焉
教師在課堂上總會發現一些學生沒有跟上自己上課的步伐。這些學生的眼神不對,或是呆滯,或是注意力在別處,往往被叫起來回答問題時,都是一臉茫然,不知所措。這類孩子「很乖」,不會擾亂課堂紀律,也不會打擾別人學習,但實際上他們沒有學到知識,好像很認真,心卻早就不在教室里了。
2.好奇心強,被外界事物吸引
課堂上還有很多「好奇寶寶」,他們不是對正在學習的知識好奇,而是對與當前學習的知識無關的事物。如窗外樹上的小鳥、前面同學鮮艷的發飾、書本上的插圖等等產生好奇心。這種行為導致學生注意力分散,不能專心聽教師講課,學習效率低。
3.意志力薄弱,學習能力差
學習是一個不斷提高自我的過程。小學生想要提高自己,就必須挑戰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只有堅持不懈地努力學習,才會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課堂上,有一部分學生,簡單的知識還能使他們提起一些興趣,但遇到稍微復雜難懂的知識就立刻「繳槍」。有的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下會再堅持一會兒,但是這種「堅持」很快就會結束。這是意志力薄弱以及抗壓能力差的體現,很容易對不易懂的知識放棄。
4.抄襲他人作業,不動腦
大部分知識都是在不斷的練習中逐漸掌握運用的,所以在小學課堂上,教師講完新知識,一般會要求小學生直接做課堂練習,以求學以致用。有一些學生為圖省事,趁教師不注意便抄襲他人作業。一堂課下來,真正做好練習的學生,知識上得到了鞏固,而圖省事的學生,卻錯過了最佳的練習時機。
5.厭學情緒,學習態度不端正
在課堂上種種不良學習方式導致一些學生最終產生厭學情緒,久而久之,完不成的學習任務越來越多,這一類學生也就放任自己,逐漸形成了不端正的學習態度,也不再努力學習了。
⑶ 小學怎樣組織課堂教學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告訴我們: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課堂激勵評價已成為廣大教師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我們在多年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深刻認識到:精彩的課堂激勵評價,能是學生在心理上獲得自信和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習動機,誘發學習興趣,進而主動學習,提高學習成績,下面就如何進行課堂激勵評價的問題談四中方法。
一.情感激勵法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新課程呼喚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只有愛學生,學生才會愛教師,學生才會喜歡教師所教的課。因此教師必須像對待自己的弟妹,像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去愛自己的學生。灑向學生都是愛,灑向學生都是情。課堂上教師一個欣賞的眼神,一個滿意的點頭,一個會意的微笑,一個親切的手勢,都猶如一場春雨,滋潤著學生乾涸的心田,都激勵學生敞開思維的大門,插上想像的翅膀,去探索知識的奧秘。教師從內心深處熱愛學生,用飽含激情的語言,眼神,動作,表情顯露出來,用自身的情感帶動學生的情感。這樣的課堂激勵評價從教師的心窩飛瀉而出,學生也會用他愛老師,愛學習的情感來回報老師。
二.語言激勵法 課堂教學離不開語言,課堂激勵評價也離不開語言。教師要力求使自己的評價語言真實,准確,精彩。這不僅需要教師的真誠,還需要教師豐厚的文化底蘊,那些人雲亦雲的「好」,「棒,棒,棒,你真棒」等評價語言使人覺得「言不由衷」因而聽而生厭。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要學會開一個帽子工廠,每天上課都要帶一些帽子去,看哪個學生適合戴哪頂帽子,就把哪一頂送給他,課堂評價中的同一句話,我們可以說得平淡如水,讓學生感到勉強;也可以說得激情四射,讓學生感到溫暖和幸福。作為一個教師,我們不要吝嗇自己贊美,賞識的語言,多給學生表揚,激勵。同時我們認為恰當的批評和警醒,也應算一種激勵評價。當學生在課堂上出現偏差時,教師也不應姑息遷就,而應善意的批評指正,是學生的思想和言行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三.物質激勵法 物質確實存在很強的刺激性。適當地在課堂激勵評價中採用物質激勵也是一種好方法。在低年級的課堂上,對表現優秀的學生適當的獎勵一朵小紅花,一顆糖和一個水果;在中高年級的課堂上,對表現優秀的學生適時地獎給一個練習本之類的東西,的確能起到激勵學生認真學習的作用。但物質激勵評價的方法一定要慎用,我們仍提倡精神獎勵為主。有一次我們聽一節低年級的課,教師不斷的獎給學生小紅花,還沒進入新課,紅花已送了一大半同學。我們認為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課堂激勵評價,這種為激勵而激勵的評價不值得效仿。 四.量化激勵法 在幾年的課堂激勵評價中,我們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量化激勵評價。具體做法是:將班上全部學生分成按性別搭配,成績好壞搭配和學習能力搭配的6人為單
位的學習小組,每個小組有一個各方面都比較優秀的學生擔任小組長,小組以小組織的姓名命名。課堂上開展組際間的學習和守紀競賽。表現突出的小組被評為優秀小組,每組加50分,其他小組中表現突出的同桌加20分,課堂作業得「優」的每人次加10分。每天的分數有副班長匯總後填入教室後面的<<課堂量化激勵評價表>>中,一周一總分,總分最高的是本周的「紅旗小組」。實踐證明:此方法簡便易行,它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集體榮譽感,而且能是學生在相互監督管理中自覺上好課,學好知識。 課堂激勵評價是對真情的喚醒,對言行的肯定,對精神的誘導.有效的課堂需要精彩的激勵評價作支撐,願我們的課堂評價能開出精彩之花,結出豐碩之果。 教師勸阻學生「上甲課,做乙事」也許是對的,但「沒收學生的書」做法有些不當,還好沒有撕毀掉,不然結局更麻煩!即使是上化學課,大家正津津有味時,也難免有時會有極個別學生在做其它科的作業,往往是因為多種原因學生沒有按時完成該科作業,而交作業的時間快到,個別學生為了不被另外的老師批評,而「冒險」不被老師發現進行「地下活動」,在課堂上做這些作業。 我也曾發現過此類情況,處理方法通常有如下一些:第一種情況:學習成績特別好的學生,我從來不管他上課做什麼事,因為我相信他有邊聽課邊做作業的「一心多用」能力,事實上這類學生所做的習題可能遠遠不止是老師布置的。人的能力相差是很大的,有的人確有「三心二意」本領。我們平常不也是有同時做幾件事的時候么?這篇文章描述的情況大概屬於這種類型,教師可能對學生學習心理還不夠熟悉。 第二種情況:可能是有的學生事先預習了課文,大概自以為學懂了老師講的內容,上課時只需有選擇地聽老師講解某些重點內容和難點內容,他心裡已有準備:什麼時候聽老師的,什麼時候不聽。我覺得學生這樣做無可指責。為了證明學生是否屬於這種情況,我總是以請他回答問題的形式進行偵探,如果他答對了,我便放心了。任由繼續執行自己的學習計劃。如果沒有答出來,便開一句玩笑「作業是永遠做不完的,灑脫些吧
⑷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文課堂是展示教師和學生的舞台,它與課堂學習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課堂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學習,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又源於其對知識感興趣的程度。課堂教學從根本上說是一種由學生興趣激發的教學,當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喚醒時,必將表現出極大的求知慾望和學習熱情。
一、課前准備是提高孩子學習興趣的重要因素
課前准備包括教具、學具的製作,課堂教學需要資料的收集,課件的准備,生字詞卡片的製作等等,教師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備,才能在課堂教學之中解決好各種問題。其中備課尤為重要,備課就是要在上課之前對學生進行全面的了解,了解學生需要什麼、愛好什麼,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了解課文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重點和難點等等。教師只有通過課前收集和整理大量資料,課堂上才有針對性的提出相關的問題,選擇切合實際的教學方法。就是同一篇課文,教師備課的情況都會隨著教學環境的變化而改變,比如所教學生的人數不同、年級不同、地方不同,當然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各不相同,其教學目標和方法就不一樣。教師備課時候就要組織好課堂語言,設計合理、生動有趣的情節,孩子才會在一節課里通過自己感興趣的看圖片識字、猜謎語活動、小組合作、游戲活動等多種形式進行愉快輕松的學習。學生和教師才會在40分鍾的一堂語文課里有所收獲。
二、創設愉快、輕松的學習環境
教師要創設一個和諧、愉悅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第一,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以情和愛對待每一個學生,關心學生的情感、態度、學習和生活,使學生能夠真切感受到你對他們的關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第二,要建立一個和諧、溫暖的班集體,使全班學生能夠在平等互助、輕松怡悅、快樂幸福的環境中共同學習。一個舒適、愉悅、友好、幸福的班集體,才是學生健康成長的搖籃,更是學生學習的好地方。第三,教師時時刻刻關注學生的發展,學生不高興、不開心的時候,要與其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原因,及時幫助調整情緒。特別是關注留守兒童和單親孩子的成長和進步,不管是課堂上還是課後,甚至是孩子在家的情況,教師都要逐一進行了解,盡可能和這些孩子打成一片,得到他們的信任,讓他們感受到教師最溫暖的愛,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榜樣,要一視同仁的對待學生,特別是要親近和關愛後進生的成長,給予學習方法和學習內容的指導和幫助;要善於發現其可愛之處,對其每一個微小的進步及時給予表揚、鼓勵。
三、開展多種形式生動有趣的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是語文教學的主要途徑,因而,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要恰當的運用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導入,創造愉快的教學環境,使學生處於一種主動、積極、興奮的狀態,樂於學習。導入的方法有:講故事導入、聽音樂導入、看圖導入、做游戲導入等,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實際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導入。如:教學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1課《草原》,開始課件出示有關草原上美麗景色的圖片,學生通過視覺直觀形象的初步了解到草原一望無際、一碧千里,以及草原上遼闊天空的情景,從而產生學習文本的興趣。接著播放草原牧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再觀看草原上蒙古族人民熱情好客的壯觀場面,使學生通過視覺聽覺進入草原環境之中,走進「草原」,感受大草原無與倫比的美麗風光和淳樸熱情的民族風情把學生的思維牽引到內蒙古茫茫無際綠色草原時空中,「親身體驗」草原上壯麗的景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發揮學生動手、動腦製作,結合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對於具體形象的事物比較感興趣。如:六年級上冊9課《竹節人》教學前,教師布置學生先看一下竹節人游戲的圖片以及製作竹節人所需要的材料,再分小組讓學生動手製作竹節人,不會製作的可以去看課文。竹節人製作好進行評比活動,比一比哪一個小組做的好,評出一、二、三等獎。這就提高學生的視覺、聽覺和動手製作能力,從而激發對閱讀和學習課文興趣。
小學生樂於猜謎語、聽故事,教學中結合教材、運用謎語、故事的形式組織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27課《雨》,可以出示謎語「千條線、萬條線,落在水裡看不見。」讓學生猜一猜,使學生在輕松的氣氛中對課文產生學習興趣。在學習課文過程之中,教師結合自己的經歷講解缺水的時候遇到的一些困難,學生聽完故事之後就會積極主動提出許多關於水的問題:「老師,你們那時候去哪裡洗澡?」「小時候,你們打過水戰嗎?」「你們挑水遠嗎?」「缺水的時候,你們是怎樣度過的?」……不知不覺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動力。課堂中教師可以設置恰當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真正體驗缺水村子裡人們盼水、用水的心情,體驗到缺水之艱難,貫徹珍惜水資源的愛國主義教育。
四、運用恰當的鼓勵和表揚用語
學生喜歡得到老師的表揚,一句表揚的話可以使學生開心一天,作業本上一句激勵的話可以使學生更加有信心完成作業。如:「你真棒!」「你說話的聲音真好聽!」「你總結的非常好!」「你用的詞語很新穎。」「這句話讀的很有感情。」「你真會觀察。」……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課堂教學順利完成不可缺少的一種重要策略,學習興趣是學生進行創造性和發展能力的重要因素。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就會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對自己感興趣事物,想方設法地去探索、去了解,力求尋找到其中的秘密。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適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喜愛語文活動的情感。
(作者系隆陽區板橋鎮中心學校教師)
王亞槐
⑸ 小學生課堂學習四個勤
一、勤預習,做好課前預習
有同學覺得課前預習沒有太大的必要,其實做好課前預習能幫助同學們更好地掌握和吸收第二天的上課內容。聽講有了針對性,同學們自然而然就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預習時,同學們不需要太過細致地閱讀課本,對於不會的知識點就做個標記,第二天認真聽老師講解即可。多做課前預習能培養同學們的自學能力,而這個能力在中學階段是非常重要的。
二、勤參與,認真聽課
一堂高效率的課,不僅需要同學們做好課前預習,還需要同學們能有積極的聽課態度,積極參與。如果同學們對某門課存在抵觸,或者不感興趣,那麼就很難確保有一堂高效率的課堂。所以同學們應該調整好心態,將在教室上課當作是在知識海洋里尋寶,要把學到新知識當做是一種收獲,這種積極的心態可以讓同學保持較強的求知慾和活躍的思想狀態。
三、勤思考,跟上老師的節奏
老師在課堂上是一個很好的引導角色,同學們要緊跟老師的步伐,讓自己能在課堂上掌握和學習新知識。老師的講解都是有邏輯的,同學們聽課時要注意跟著老師的思路走,將知識的來龍去脈弄清楚,不要讓自己一知半解,課後做練習時就很有可能出現問題。而當課堂中有聽明白的問題,下課後就要及時地找老師解決,不要留著疑問不解決而繼續開展接下來的學習,為以後的學習留下隱患。
四、勤歸納,建立課堂筆記
有同學擔心做課堂筆記會耽誤自己聽課,殊不知,做課堂筆記可以幫助自己理解所學的內容,在課後也是一個很好的復習工具。之所以會存在這樣的擔憂,是因為同學們沒有掌握好一定的方法。其實課堂筆記不需要同學們將老師講的話全部記錄下來,筆記的完整性是可以在課後補充的。另外,記課堂筆記的目的是為了同學們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如果課後同學們不去翻看,就失去了記筆記的意義。
聽課是同學們學習的基本環節之一,也是最直接吸收知識的環節,同學們能夠引起重視,認真地為聽課做准備,做到課前課後都高質量地掌握和吸收知識。
⑹ 小學語文課堂學生學習方法有哪些
小學三年級的孩子,正屬於一種似懂非懂的時期,對於知識很難做到正確的理解,所以我們應該正確的對其引導,才能使孩子學好語文知識.下面就給大家帶來小學三年級輔導學好語文的好方法,給大家作為參考.
(走進語文)
讓我試試小學三年級語文輔導學好語文的好方法吧!我建議你每天必須有一個小時的閱讀時間,可以是完整的或分散的.每天睡覺前問問自己,今天有一小時的閱讀時間嗎?這對於學好語文是非常重要的.
⑺ 影響小學生課堂學習的主要因素
①不良的學習環境造成學生注意力渙散,學習分心。
如在學校里,操場上體育課的喧鬧聲、窗外有人走動、某個學生遲到、教室有些學生隨便說話等多會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影響學生學習。
②教育的方式不當。
大腦英才專家指出,小學生的注意特點是無意注意向有意注意發展,逐漸發展到有意注意佔主導地位,而且注意帶有明顯的情緒色彩。如果教師教學方法呆板,不善於處理教材,批評方式不當,就會造成學生對學科的偏差,以至於注意力無法集中。
③對所要精力集中的事情沒有興趣。
比如,孩子對老師講課沒有興趣,腦子里總是在想自己想做作的事情,就很可能會使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
④家長不經意的導向。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日前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玩具過多容易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那些玩具較少的孩子,由父母與他們一起閱讀、唱歌和游戲的時間更多,要比那些家境優越、玩具成山的同齡小朋友智力水平高。
⑻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課堂效率
看他如何提高教學課堂效率,要提高小學課堂效率,就要激發孩子的學習性趣,讓他們真正參與到學習當中來
⑼ 小學課堂自主學習的方法有哪些
一、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主動學習
1、構建空間,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建構主義學說認為,有意義的學習並非是簡單的被動接受過程,而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恰當的問題情境能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把教學活動安排在一定的合乎實際的教學情境之中,可以引導學生在動腦、動口、動手,積極進行問題情境之中,自覺地思考問題,主動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2、重組教材,構建探索式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現代教育思想提倡輕結論,重過程,要讓學生由聽眾變成「演員」,自己主宰學習的認識過程,通過自己親自實踐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述,去探索知識的奧秘,去發現和歸納、總結出數學概念、法則、公式。學生只有通過自己實踐、比較、思索,才能真正對所學的內容有所領悟,進而內化為自己所有,逐步形成自己的數學認知結構。
同學們經歷了親身體驗和感知,獲得了感性經驗,從而實現了認識知識的內化過程,促成了理解力和判斷力的發展,學生通過分一分、寫一寫、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一系列活動,自覺地進入了主動學習的狀態之中,參與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使學生獲得的表象順利上升為理性認識,培養了學生觀察、比較、操作、表達、探索和概括的能力。
二、讓學生在競爭過程中主動學習,引導健康的競爭,激發雄心壯志,也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策略之一。
1、課堂上創造競爭的環境,樹立學習的榜樣,激勵學生產生積極健康向上的學習激情,調動學生身心的巨大潛能去克服困難,去積極思維,去大膽實踐。如在計算教學中經常設計「爭當速算標兵」、「奪紅旗」、「開火車」、「數學接力賽」等游戲活動,學生對這些游戲特別感興趣,並且在競爭中把個人與集體融合起來,形成了團結互助,共同提高的良好道德品質。在應用題教學中設計一些「解題能手」、「爭當智慧星」、「評選火箭組」等競賽活動,培養了學生鍥而不舍的進取精神,更鼓勵了那些肯動腦筋、勤於思考、勇於攀登的奮斗精神。
2、設置合理科學的評價方式,引導學生沿著健康軌道開展競爭。在學習上不僅賽知識、技能,還要賽習慣、意志力,賽學習方法,賽思維的敏捷性、嚴密性、獨創性,賽語言的表達是否流利、簡潔、完整、准確。不把考試的分數作為唯一評價標准。如學習有困難的同學經歷了艱苦努力,取得了進步,與考試分數第一名的同學同樣得到肯定和贊揚。對取得同樣高的分數的同學,還要評比誰的方法更優越、誰的解題思路更簡捷。從而讓學生朝著更高的標准努力。
三、讓學生在主動學習中創新
「創新能力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於世紀民族之林。」創新能力的培養得從小學教學開始抓起,在教學中對小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主要是指激發學生創造慾望、創新意識,形成有利於創造的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能力和獲取嘗試創造的初步方法,主動學習是創新的基礎,創新過程是主動學習的真實體現。培養學生自主創新學習,需要營造創新氛圍,細心呵護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學生敢想敢說,樹立自信心,課堂上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表意見,不怕說錯。大膽放手,展開思維空間,培養創造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