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提高小學課堂教學效果的基本做法
一、自主學習,激勵為先
把讀書的權力還給學生,使學生的學習過程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地探求知識的過程,這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人本主義代表人物羅傑斯曾經說過:學生的內在需要和興趣是自主學習的基礎。因為興趣可以引發需要和動機,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其目的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1。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之中,使整個課堂充滿活力,從而變被動接受的要我學為主動探求知識的我要學。例如,我在教學《稱象》一課時,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自主讀書,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自我感悟課文內容。我從網上下載了課件,藉助課件,再現了曹沖稱象的過程,直觀形象地明白曹沖以船代稱的才華,這樣就突破了重點、難點,又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使學生愛學、樂學,真正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當然,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望,我又創設了問題情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比如:曹沖來到了我們中間,你想對他說些什麼?你能想出更好的稱象辦法嗎?你們願意學曹沖那樣想出金點子,稱出一隻關在籠子里的小白鼠重量嗎?我在提問的同時也在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還有《烏鴉喝水》教學一課時,我設計了一些問題:你能幫小烏鴉想出更好的辦法嗎?烏鴉把石子放到瓶里能喝到水,假如石子淹沒水啥辦呢?這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拓展了課文內容,大大地激發了他們自主學習的熱情。
不過,在激勵學生自主學習時,我適當地放權,但是權利放到什麼程度,是應該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學生的自主學習,不能否定教師的主導作用。另外,在實際教學中,我實行的是教學民主、注重學生個性差異,注重他們個性化的學習方式,給他們更多的自主權。在施給學生自主權的同時,也要嚴格要求學生,給予有力的指導和點撥,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例如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時,我通過創設情境,在黑板上掛了幅中國地形圖,然後引導學生尋找我國森林分布區域,找出小興安嶺的具體位置,接著我又播放了一段小興安嶺一年四季景色的VCD。學生欣賞後,我大膽地放手,讓學生根據自己實際情況確定的目標。不過,在讓學生自主制定學習目標時,我還提出了一些建議,目的是讓學生有源可求,不是放任自流。
二、啟發學習,訓練思維
第斯多惠曾經說過:科學的知識不應該是傳授給學生的,而是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掌握它們2。因此,在教學時,我改變傳統課堂灌輸式教學,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啟發學生積極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想像力,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例如,我在教學《凡卡》時,在引導凡卡讀信內容時,我適當設計:讀了凡卡的信後,你有什麼感受?你心裡是一種什麼滋味?學生各自闡述自己的體會,接著,我又抓住學生此時此刻的心情,追問:凡卡感覺怎樣?凡卡受了那麼多苦,如果你是凡卡,你最想做什麼凡卡為什麼想到死? 凡卡為什麼不想呆在莫斯科卻想回家?凡卡心裡想家和村子時,他是一個什麼樣的心情?我通過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來理解凡卡所遭受的痛苦,引導學生產生對凡卡的困情,使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他們的情感也得到了升華,真正做到了語文教學的科學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不過,並不是多設計問題就能啟發學生的思維,太簡單的問題不能起到作用,反而會產生負面效應,不能讓學生太過於依賴教材,只想從書本中尋求答案,而要開發學生的大腦智慧,設計的問題最好具有智力挑戰性。例如:教學《跳水》一課後,我再次讓學生讀課文,然後讓學生說說:你讀了課文,明白了什麼道理?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有的從小孩的個性出發談感受;有的從開玩笑的利與弊談感受;有的從船長的機智談感受;有的從個人讀書體會談(這個值得表揚)在學生暢所欲言之後,我趁機讓學生寫讀後感,聯系生活實際來談你明白的道理。然後,我把同學們的體會張貼在學習園地,分享學習的成果。從此課中,我明白了課堂教學時要能夠啟發學生的發展思維,所啟發的內容最好要具有智力挑戰性和人文思想性。
三、探究學習,培養創新
古人雲:學源於思,思源於疑3。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激勵學生發散思維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在質疑的同時,我努力引導學生對同一問題尋求不同的答案,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各抒己見,答案力求多元化,不求惟一。例如:我在教學低年級語文《夏夜多美》一課時,我是這樣設計的。在預習的基礎上,學生了解圖上的內容後,我請學生結合插圖,說說夏夜美在哪裡,或者提出不明白的問題。在教學時,有一學生提出:我覺得夏夜很美,但是美中不足的是這幅畫太亮了,不像夜晚。我贊美該同學很注意觀察,也非常勇敢;接著另一個學生也就課文上的文字與插圖不同提出意見;我繼續引導鼓勵學生多提意見,然後試著給編輯部寫信;有的學生說:星星不能畫太多,月亮要彎彎,也有的學生說:我知道星星太多了就太亂了,不好看。在本課中,學生在我的指導和鼓勵下,把課文和插圖完美結合起來,並且敢於對教材、課文的插圖提出自己意見,我耐心傾聽學生提出的不同問題並給予充分肯定,加以表揚鼓勵。同時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再說說自己的修改意見,使學生感到有一種成就感,極大地激勵了學生的創新熱情。
還比如,低年級語文《龜兔賽跑》教學完後,我為了激勵學生的創新精神,我故意說:別看烏龜慢吞吞的,也是個精靈鬼呢!話一講完,就有一些學生1說:烏龜怎麼能跟白兔去賽跑,這樣的比賽是不公平的。學生2說:白兔怎麼會睡得那麼死,半路上怎麼睡得著呢?等它醒來時烏龜已經爬到了,這不太可能吧。學生3說:我想烏龜準是事先已經知道白兔半路上要睡一覺的,要不,他再傻也不會去跟白兔比賽跑步呀!學生4說:說不定,烏龜先跟白兔商量好了,白兔是假裝睡覺的,有意輸給它的。我發現學生的想法太異想天開,我心裡暗喜,我表揚了他們,我認為對於學生不同認識,都給予充分的尊重,允許學生發表獨特的感受和理解,把他們看成獨特的人,才可能有創新可言,決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橫量兒童的想法!
每一個學生都有主動發現和探究的意願和要求,發現和探究是學生的一種內在需要和本能,在上課時,我想方設法地把學生的這種本能引導出來,引導學生獨立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有句名言說:一百個讀者心中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4。每一個學生對相同的問題會有不同的想法,在探究過程中,我強調的是問題探究的過程,而非問題的結果。例如:在教學《烏鴉喝水》一課時,我為了讓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烏鴉喝到水以及不能喝到水的原因,培養他們的探究精神,我做了一個試驗,讓學生注意觀察瓶子里的水變化過程。學生發現水漸漸升高,於是我啟發:通過實驗,你們知道了什麼?學生紛紛舉手說:瓶子里的水很少,烏鴉喝不到水,於是想出個辦法,把小石子放進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升高了,烏鴉就喝到水了。我贊揚學生了一番,我又再做一個實驗,要求學生全神貫注盯著,我把瓶子里的水倒出一些,然後重新把石子放進,再次要求學生回答,這時烏鴉是否喝到水。我又說:烏鴉還能喝到水?不能學生齊齊回答。為什麼?因為水太少了,石子淹沒了水!我抓住學生說的水太少與課文上瓶子里的水不多作比較,體會句子意思,並結合插圖,對比手中的瓶子,讓學生觀察、探究,學生明白了:瓶子里的水很多,但不滿。我又啟發:水不滿烏鴉就一定喝不著嗎?這時,學生又明白了:瓶口又太小,水很多但並不滿。對於教學這一課,我根據實際情況,創造性的使用直觀教具,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很容易觀察到什麼時候投石子水上升,什麼時候投石子水淹沒,從而讓學生理解投石子並不一定總會使水上升這個道理,在整節課中,我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可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訓練他們的發散思維,在觀察實驗中,啟發學生積極動腦、深入思考,不迷信書本,大膽質疑,培養了學生的批判意識和問題意識。課堂教學因人、因境、因內容而異,但教學中應以學生為本,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或策略,發展學生的各種能力,大幅度地提高教學質量.
2.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課堂趣味性
一、在教學中加入生活素材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小學數學教學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採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活動進行教學是十分重要的。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搜集身邊和生活中的例子再結合課本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讓數學走向生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樂趣和實用性。例如,在教學《元角分》時,我設計了「跳蚤市場」的活動。在課前讓學生每人准備一套幣學具和一個玩具,在課堂上讓學生模擬購物的情景,學生可以賣掉自己的玩具,去買自己喜歡的其他同學的玩具。通過「買賣」玩具的活動,孩子們認識了幣,學會了簡單的使用幣的方法,將現實生活中的情景再現在課堂上,使孩子們學習的興趣濃厚,積極性高,讓孩子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既看得見也摸得著,不再是不切實際的海市蜃樓,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在教學中鼓勵學生自主探索《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引導學生調整學習方式,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使他們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多鼓勵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數學教學的游戲活動中,學生們在游戲中體驗到參與的樂趣,學習變得有樂趣。如果在課堂上只讓少部分學生參與游戲,其他大部分學生充當小觀眾,那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也全部調動不起來,游戲活動也就流於形式,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在教學《有餘數的除法》一課時,我設計了一個分禮物游戲,創設了這樣一個教學情境:兒童節快到了,我們班要舉行聯歡會,老師給每組同學准備了一些小禮物,請長打開禮物箱,將本組的禮物平均分給組里的4個同學。學生分完後發現:8支鉛筆,平均分給4個同學,每人分2支;9塊橡皮,平均分給4個同學,每人分2塊,多了1塊;11個本子,平均分給4個同學,每人分2個,多了3個……這個活動是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他們開始思考:為什麼有時沒有多餘,有時多1,有時多3呢?這樣學生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
這樣,學生開始思考、討論,學生的心中對「余數」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感受。用實際生活的例子來開展教學,這樣的游戲活動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對生活的觀察,培養了學生的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三、在教學中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課堂改革提倡課堂教學師生的民主平等。師生共同參與創設和諧課堂是新教材的一個亮點。課堂中的教學活動,教師與學生一起投入更能體現師生的民主平等,《小學數學課程標准》提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指導者,又是參與者,應該和學生一起融入教學活動,既是學生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斷地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如:在教學10的組成時,我抽出一張「2」字牌,並問:「誰和我是好朋友,我們一起組成10?」學生則舉出「8」的字牌,並搶答:「我和你是好朋友,2和8組成10。
」隨後,我再換一張字牌找朋友。找完以後,又請一名同學任意抽出1張牌,同上面一樣,邊問,邊答,邊出牌,慢慢把游戲由師生找朋友拓展到生生找朋友,使得同學們的積極性很高,他們在游戲中掌握了數的組成。因為有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了教學活動,所以他們顯得特別興奮,師生一起參與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和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也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教師和學生平等的共同參與教學活動,使教學充滿了民主的氣氛,因此而顯得和諧生動,體現了新課改理念。四、在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採用恰當的教學方法以外,還要精心設計教學環節,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3. 如何讓現代化教學手段走進小學課堂方案
如何利用現代化教育手段豐富教學形式,多方面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作者(來源):撰寫:葉淑賢,上傳:劉素芳
高明區荷城街道西安實驗小學英語科組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和意義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我校是一所城鄉結合的小學,學生現有1422人,共有27個教學班。學生生源復雜,有來自農村的、城區的、還有一些是外來工子女。他們的學習環境、家庭環境、學習方法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同時由於英語的學科特點,學生的學習興趣存在較大的差異。這樣導致我校的學生的英語成績很不均衡。同時,隨著所學語言知識的增多,內容的加深,尤其是詞彙量的持續增加,相當一部分學生感到力不從心。學生因學習滯後而產生厭學、怕學情緒,從而導致他們在英語學習中求知情趣淡化,主動性弱化,學習能力退化,從而直接影響學生能力素質和英語知識水平的形成和發展。因此,如何提高學生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我們英語教師所面臨的共同課題。
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是小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小學生學習英語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小學英語教師都很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的激趣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1.通過游戲、表演、唱歌等形式激發學生興趣。2.通過事物、動作等直觀手段激發學生興趣。3.通過多媒體等電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興趣。4、通過創造情景來激發學生的興趣等。這些激趣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初學英語者的興趣,起到了很好的效果。ㄍ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教學過程部分提出:教師應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在科研興教的大氛圍帶動下,我們充分認識到課題研究對教學的促進作用。在教研中,我們感到必須探索一種新的現代化的教學形式,才有利於小學英語教學健康發展。因此,我們提出了《如何利用現代化教育手段豐富教學形式,多方面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課題研究。
(二)課題提出的意義:
1.利用現代化教育手段的優勢:
(1)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打破了「黑板+粉筆」的原有教學模式,化難為易,化煩為簡。多媒體教學為我們提供了克服傳統教學弊端的全新的教學方式,使抽象的、枯燥的學習內容轉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視的、可聽的動感內容,成為英語教學的發展趨勢。這樣既增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刺激學生的思維,讓孩子們一節課有多個興奮點;還使教材和媒體之間優勢互補;多媒體教學新穎活潑的形式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學習過程,它集文字、聲音、圖像和動畫於一體,生動直觀,還能創設教材難以提供的情景,體現多媒體的綜合效果,能改善教學環境,優化教學結構。
(2)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小學生已有的知識是創造力發展的材料和工具,多媒體和網路提供的大量信息有利於學生積累知識,從而為他們創造力的培養奠定了基礎。
(3)多媒體電腦的交互性和智能化,成為醫治中國學生「啞巴英語」這一通病的良葯。利用多媒體電腦的強大功能,學生們不僅可以和多媒體電腦設置的虛擬人物對話,還能依據電腦的評判(包括語音、詞法、句法甚至習慣用語)修正自身的錯誤,這對於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無疑是十分有益的。課件中的跟讀、模仿、問答練習、角色扮演等互動式訓練,也有利於學生認知發展和思維訓練。
(4)多媒體信息量大且速度快的優勢可幫助教師傳遞大量的信息,能提供多種形式的訓練方法,讓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機會更多了,有利於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課堂容量的大大擴充,使課堂內容更加充實。英語教學要求突出口語交際功能,讓學生多學多練。但課堂時間有限,容易出現課堂教學容量不大的缺陷。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開展輔助教學則不同,教師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從期望得到的教學目的和教學效果出發,將教學內容重新編排、認真篩選,事先編制好教學內容和程序,節約了大量的時間,使教學節奏明顯加快,教學密度增大,因此就能從有限的教學時間中壓縮出時間來進行大量的口語練習,使學生們有充分表現自己的時間。
(5)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擴大課堂容量。多媒體教學不僅能把知識更快地傳授給學生,還節約了時間,增加了課堂容量,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利用多媒體,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把所有的資料進行鏈接,極大地方便了教學。
(6)利用現代化教育手段,通過網路資源學習,可以彌補課堂的不足,拓展學生訓練的空間,發展學生的能力。
2.開展此課題研究的意義:
(1)本課題研究主要是在實踐層面探索,可以幫助教師轉變觀念,提高認識,探尋更好的途徑,使現代化教育手段能更好地應用於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同時,提高教師教育的技能,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水平的提高。
(2)本課題研究可以很好地理論聯系實際,豐富理論研究,為理論研究提供更多的支持。
二、課題界定與假設
(一) 課題界定:
1.現代化教育手段:指充分利用現代視聽工具和信息傳播工具進行教育和教學,擴大教學范圍,提高教學效率。
2.多媒體技術:它集幻燈、錄音、電視、電影、計算機等多種現代化手段於一體,可以對文字、圖片、聲音、動畫、色彩等多種信息進行優化組合,把靜止的文字、符號變為動態的圖形、圖像,使教學內容立體化。它寓教育教學於一定的形象思維和創設的情景當中,能夠綜合利用視、聽覺,使學生感受到語言和音像的不斷沖擊,有意注意、無意注意和有意後注意交替進行。
(二)課題假設:如果我們開展此課題研究,通過現代化教育手段集成在一起的信息能同時作用於學生的多種感觀,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提高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獲得的信息量;能使抽象的語言具體化,縮短了信息在大腦中從抽象到具體的轉換過程;使小學生身臨其境,高度參與,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創造熱情,實現學與教的互動;可以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增強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優化教學過程。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一)《英語課程標准》明確地指出:英語教學的特點之一是要使學生盡可能地從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觸和學習英語,親身感受和直接體驗語言和語言運用。英語教學是一種語言教學,學生學起來往往覺得枯燥。因此,教師要針對學生好動、好奇、好勝的特徵,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還要根據教材內容,精心設計教案,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索,力求集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想方設法以新穎、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興趣來激活學生的思維,喚起他們的注意,進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而現代化教育手段恰恰為此而提供了優化的手段。因為在英語課堂中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多媒體作用,可以高效率地促進英語課實現培養英語語言能力的目標,是優化英語課教學的重要途徑。
(二)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兒童富有好奇心,他們對一種語言的學習往往產生強烈濃厚的興趣,因此,在剛剛開設英語的班級同學們對英語都充滿了好奇,心情既興奮又激動,課後對於第一節課上出現的詞句也會經常性的模仿。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學生唯唯諾諾,不喜歡舉手發言了;還有一些學生生性好動,十分愛玩;智力正常,但缺乏學習的動力,學習目的性不明確,上課不能專心聽講,對教師的提問無動於衷,似乎與自己不沾邊,常常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教師追一追,催一催,他們就動一動,勉強應付,被動對待。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而逼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願望。」可見,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的來源。當學生對某項知識真正發生興趣時,他將會千方百計調動自己的潛在智能,積極主動地去獲取,它能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思維和學習的情趣,是發展智力必要的條件。由於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加之課堂思維活動比較緊張,學生的注意力較易分散,這時適當地選用合適的多媒體方式來刺激學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體教學利用各種教具、學具、投影、電影、攝像、錄音等媒體,集聲、光、形、色於一體,能夠直接作用於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能使之轉化為學習的激情。
(三)國務委員陳至立說過:「21世紀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將是不可估量的。它不僅帶來教育形式和學習方式的重大變化,更重要的是對教育思想、觀念、模式、內容和方法產生深刻的影響。為了爭取在新世紀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據主動地位,我們必須加快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努力實現教育現代化。」計算機輔助教學(CAI)作為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以其大信息量、鮮艷的色彩、精美的動畫、圖像和生動逼真的音響效果等獨特優勢,使課堂教學改革成為可能。教育部在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會議上指出:「要努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鼓勵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並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其他的學科中。」在此思想的指引下,計算機輔助教學已經悄然走進小學英語課堂,這無疑給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課題研究內容
(一)研究如何利用電視、電影、錄象、錄音等電教設備重現實際生活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研究在小學英語教學課堂中如何設計、應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課堂教學是本課題研究的主要陣地,如何實現英語課堂教學現代化,我們該如何設計呢?又該如何組織和實施呢?這將是我們研究的重點。
(三)英語課堂教學現代化的效果評價與調整策略。作為一種教學方法,任何一種教學,最終要反映到教學效果上來,按照教學目標,你是否達到?學生興趣如何?我們都要有一個好的效果評價。在評價的基礎上,找出缺點和不足。
(四)如何指導學生應用現代化教育手段進行學習,為學習服務。
五、課題研究目標
通過課題實驗,希望達到以下目標:
(一)通過研究,探索如何利用現代化教育手段,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使英語教學變得生動、豐富,使課堂變得有趣、活潑,使學生不僅善學、樂學,而且學有成效,學以致用,培養一大批樂學、會學的小學生,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促使兒童獲取、處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語與他人交流,提高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形成一定的英語運用能力,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扎實的知識和情感基礎。
(二)通過研究,切實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益,走進新課程,適應素質教育和時代進步的要求。如何把較復雜的教學內容寓於輕松愉快的教學活動中去,讓學生不知不覺地主動學習,將所學的知識進行加工,加以內化,提高語言運用能力,開創英語課堂活動的新模式。
(三)通過研究,更新教師觀念,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和教科研能力。通過研究,讓教師學習課件的設計、開發,學習計算機的網路知識,學習教學音像的製作,例如英語聽力材料,故事CD,歌曲CD等,以更好地為幫助學生提供學習材料,創設生動、科學的學習情境與知識背景等課題研究服務,也為師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四)通過研究,實行英語課題與其他學科整合,把現代化教育手段引入到其他學科中。教師能開發有效的教學CAI,發揮校園網的功能,做到資源共享。
(五)通過研究,培養學生應用現代化教育手段輔助學習,收集學習材料。
六、課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本課題研究對象為一到六年級,每級抽取兩個班(家庭擁有電腦或會使用電腦的學生比率較高的班級)來進行實驗,一共10個班,研究對象總計679人,男生 374人,女生305 人。為什麼沒有全部班級參與實驗,主要是為了便於將實驗班級和同質的非實驗班級進行研究效果的對比。
(二)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法。所謂行動研究法,就是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的研究,就是要創造地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行動研究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和途徑,起源於美國。所謂行動研究,其特點是在自然條件下進行實踐,並對實踐進行不斷的反思,通過計劃,實踐,觀察,反思四個步驟進行。前兩步是實踐階段,與正常工作任務一致,後兩步是反思階段,對實踐的結果進行觀測,看任務完成得如何,然後尋找得失原因,制定出對策,以便指導下一階段的實踐。根據行動研究法的「問題——計劃——行動——反思(問題)」的基本程序周而復始地對教學實踐進行觀測和改進。在此課題研究中,我們主要是研究如何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設計多媒體教學課件,並且研究在課堂中該課件的運用效果和操作可行性,然後進行反思、改進。因此,我們採用行動研究法,讓實驗者把研究和實踐結成一體,通過在實踐活動過程中不斷地探索、改進和解決教育實際問題。
2.案例研究法。包括:(1)學生案例——在每個實驗班選取上中下三層次各三位學生建立研究檔案,記錄他們在整個研究過程中的變化和發生的典型實踐,例如學生成績的前後對比,應用現代教育手段收集學習材料,製作英語電腦小報,美化校園,參加各類的英語競賽活動的情況等。(2)教學案例——每階段教師應用現代化教育手段的教學案例等。(3)課件案例——在每個研究專題中選取一些在實施過程中存在問題,有待解決的教學課件進行研究、分析,尋找解決的辦法,不斷反思、改進,同時選取一些優秀教學課件進行推廣使用,達到資源共享。
3.觀察法。
採用結構式觀察與非結構式觀察相結合的方法開展研究。如在實驗前、中、後期通過問卷調查,分析、比較學生對現代化教育手段的態度,學生應用現代化教育手段進行學習的情況,教師在實驗過程中觀察學生的表現,態度來調整現代化教育手段的運用與操作。
(三)效果檢測
1.問卷調查。在課題研究的開題啟動階段,我們採用問卷的形式對實驗學生對英語的興趣狀況、學生對教學課堂中多媒體課件的興趣進行調查、學生運用多媒體技術的能力、教師運用現代化教育手段的能力,確立了課題研究的初始數據。因此,課題組在課題研究前、後兩個階段分別以交談以及問卷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調查,用以檢驗課題的研究效果。(見附表1-8)
2.實行縱向和橫向對比。縱向對比:通過合理設計的前測、中測、後測的學科學習卷進行前後效果對比。橫向對比:通過校內外全級以上學生參加各類測驗、競賽等成績對比,通過實驗班與非實驗班的對比。
七、課題研究周期
本課題的研究周期為兩年(2003年7月——2005年7月),主要為以下階段:
(一)准備階段(2003年7月——12月):
課題組學習相關理論、選定課題申報,進行開題論證即論證課題研究的價值意義以及課題研究所起的促進作用。進行課題人員的培訓。工作重點及具體安排如下:
1.撰寫課題行動方案:2003年7月——8月 執筆人:葉淑賢
2.課題論證:2003年8月——2003年9月 (全體課題組成員參加)
3.課題組成員培訓:2003年9月——12月,採取講座與交流的方式進行培訓。
(1)學習相關的現代教育手段的理論知識。(負責人:葉淑賢)
(2)教師學習多媒體課件製作的技能。(負責人:魏小玲)
(3)教師學習如何利用多媒體技術製作聽力材料,如錄音帶的製作,自然英語語音軟體的使用。(負責人:劉素芳)
(4)教師學習上網的技巧和登陸K12平台的技巧。(負責人:魏小玲)
(5)教師學習製作個人網頁的技巧。(負責人:魏小玲)
(6)組織教師外出參加相關的學習培訓和課例觀摩。(負責人:葉淑賢)
4.實驗前印發相關的問卷調查(表1--表10,見附件)(負責人:李華玲、關惠群)
學生英語學情調研:
在實驗前、後對實驗學生進行學習英語的興趣、上網條件、上網內容、對課堂多媒體技術應用的態度等進行調查。通過發放調查表方式,輔以部分走訪、座談等方式對實驗學生的上網情況做詳盡的了解和分析,為課題實驗班的建立與整合提供科學的依據。本環節將於2003年9月底提交總課題組一份《實驗前學生學情調查分析報告》。
4. 小學生的課堂表現
,課堂問題行為主要是指小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是學生在課堂上擾亂課堂紀律以及影響自己和他人學習效率的不良行為。課堂問題行為有很多種,大致歸納起來有兩種:一種是擾亂課堂秩序,例如喧囂、推搡、低聲私語、隨便講話等;一種是學習效率低,例如走神、意志力薄弱、抄襲、厭學等。
二、課堂問題行為的表現
(一)擾亂課堂紀律
1.大聲說話,引起教師和同學注意
課堂上,總有一些學生喜歡在班級很安靜的時候發出大聲、怪聲,引起教師和同學的注意,打斷教師的講課思路,分散其他同學聽課的注意力。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一般會採取訓斥的方式,意圖制止在課堂上大聲說話的學生,但是有時會發現適得其反。學生在遭到訓斥後,不但沒有停止,反而繼續擾亂課堂秩序。
2.侵犯他人,影響同學學習
「老師,XX拿我橡皮!」「老師,XXX打我!」這是小學低年級課堂上經常出現的狀況。由於小學生的自控力等各方面都還很不穩定,經常會出現諸如此類打擾別人的動作,不但自己沒有學到知識,還會影響他人學習。
3.動作親昵,交頭接耳
在班級里,一位教師面對數十名學生。教師經常會發現,有些學生在自己稍不留神的時候,就會交頭接耳竊竊私語,這種狀況經常發生在女生中。教師發現後一般都會適當提醒,有的學生會停下來,但過一會兒發現教師注意力不在自己身上時,又會忍不住小聲嘀咕。
4.擺弄物品,吸引周圍同學注意
小學生有時會把小玩具、小布偶帶到課堂上擺弄,其他學生會容易被這些新鮮物品所吸引。對於小學生來說,新鮮的玩具或是漂亮的彩筆,都要比上課學知識有意思得多。自控力稍差的學生會在課堂上把玩具拿出來,趁教師不注意在下面擺弄,更糟糕的是,在其周圍的同學也會受到影響,課堂紀律遭到破壞。
5.自我約束能力差,課上隨便說話
小學生普遍存在自控能力差的情況,很容易受其他學生影響。教師在忙於寫板書時,往往一回頭,會發現三五成群的學生聊了起來,那些本該認真看教師板書的學生在這段時間會被個別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影響,同時打斷教師的思路。
(二)學習效率低下
1.上課走神,心不在焉
教師在課堂上總會發現一些學生沒有跟上自己上課的步伐。這些學生的眼神不對,或是呆滯,或是注意力在別處,往往被叫起來回答問題時,都是一臉茫然,不知所措。這類孩子「很乖」,不會擾亂課堂紀律,也不會打擾別人學習,但實際上他們沒有學到知識,好像很認真,心卻早就不在教室里了。
2.好奇心強,被外界事物吸引
課堂上還有很多「好奇寶寶」,他們不是對正在學習的知識好奇,而是對與當前學習的知識無關的事物。如窗外樹上的小鳥、前面同學鮮艷的發飾、書本上的插圖等等產生好奇心。這種行為導致學生注意力分散,不能專心聽教師講課,學習效率低。
3.意志力薄弱,學習能力差
學習是一個不斷提高自我的過程。小學生想要提高自己,就必須挑戰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只有堅持不懈地努力學習,才會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課堂上,有一部分學生,簡單的知識還能使他們提起一些興趣,但遇到稍微復雜難懂的知識就立刻「繳槍」。有的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下會再堅持一會兒,但是這種「堅持」很快就會結束。這是意志力薄弱以及抗壓能力差的體現,很容易對不易懂的知識放棄。
4.抄襲他人作業,不動腦
大部分知識都是在不斷的練習中逐漸掌握運用的,所以在小學課堂上,教師講完新知識,一般會要求小學生直接做課堂練習,以求學以致用。有一些學生為圖省事,趁教師不注意便抄襲他人作業。一堂課下來,真正做好練習的學生,知識上得到了鞏固,而圖省事的學生,卻錯過了最佳的練習時機。
5.厭學情緒,學習態度不端正
在課堂上種種不良學習方式導致一些學生最終產生厭學情緒,久而久之,完不成的學習任務越來越多,這一類學生也就放任自己,逐漸形成了不端正的學習態度,也不再努力學習了。
5. 小學課堂教學常用的組織形式有哪些
課堂學習過程中基本組織形式,就是指教師採用一定的方式,運用一定的回協調機制等來組織而形答成的課堂學習活動的過程模式。例如有:
(一)環套式的組織形式
指通過教師編制一整套的、系統的、層層遞進式的問題(問題情境),以此來引導學生不斷地去探索、發現,直至問題的解決。
例如,在課堂學習兩位數乘法(例題:17×32)是,教師就可以通過下列一組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①17×32表示什麼?能否用算式表示?②第一步先算什麼?為什麼先算17×30?③再算什麼?兩個結果怎樣相加?④怎樣用豎式相加?為什麼這樣對?找到什麼規律?
(二)迴旋式的組織形式
指通過教師編制的一個引導學生對問題情境的探索、思考與發現的系統,來組織學生的學習。並且這個系統不是直線式的,而是一個循環式的迴路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情景①」和「情景②」之間構成一個不斷比較、探索、思考和修正的迴路,而「情景②」與「情景③」又構成了一個不斷比較、探索、思考和修正的迴路。如此往復不斷地通過嘗試、比較、修正,來逼近問題目標。
6.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教什麼
課程標准中確立了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就是我們需要教的。課程目標三個維度的關系,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是一個事物的三個方面,而不是獨立的三種目標。圍繞三維目標,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在《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一文中說:「課堂教學應被看作師生共同步入的一種審美境界,一種生動形象的、充滿感情的、充滿智慧的、充滿變化的教育藝術。課堂應既有知識的傳承,更有情感的互動和生命的對話。知識的建構、思維的碰撞、能力的達成與精神的鍛造,構成了課堂上跳動的音符,演奏出和諧美妙的生命樂章,演繹不可重復的精彩故事。」
如果在課堂教學中,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可以說,把知識教到了,似乎也就完成了授課任務,那麼顯然忽視課堂所承載的其他方面。學生的情感是否得到了尊重,學生的智慧是不是被啟迪,學生的思維是否得到了發展。我們的課堂可以是安靜的,但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應該是活躍和熱鬧的,如果我們穿上新鞋走著老路,課堂必然成為灌輸式的,課堂氣氛是沉悶的,學生接受知識是被動的。三維目標完成也是單一的。
總之,學生的發展是三維目標的整合,缺乏任一維度,都會使發展受損,但這並不意味著三維對學生的發展的貢獻是等值的。因而,要根據各學科的特殊性和學生原有基礎而有所側重。就教學而言,一方面,要注重挖掘學科教材中蘊含的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另一方面,要注重開發課堂教學中生成的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有位數學教師教學《射線》,他精心設計了一個活動情景:首先,教師在黑板上畫上了一條線段的端點,讓學生閉目想像,從這個端點出發可以向左或向右無限延長。然後,教師問學生: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物體?有的學生答陽光;有的答夜間手電筒光;有的答天空的流星……最後,教師讓學生概括出射線的特點:一個端點,是直的,向一方無限延長。這樣的教學,很自然地實現了數學教學的兩個轉化:把生活現象轉化為數學問題,將數學問題轉化為數學概念,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這才是真正有效的生本課堂。我們的課堂不能唯課本,而是以課本為依託進行多方位的深度延伸,加強與學生的知識世界、生活世界和心靈世界的聯系。其中,既要有內容的延伸、知識點的擴展,也有過程的展示、思維的發散。形式的靈活多樣,增進學生的生命體驗。
二、如何教
首先,教師要吃透教材。吃透教材是備好課、上好課的重要保證,它是本,我們許多教師對課文的理解大都停留在教參對教材的說明理解的層次上,這是遠遠不夠的。在此基礎上還必須進一步地深入地鑽研教材,注重對教材的補充、延伸、拓廣、重組,並注重教材與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聯系和融合,磨課必不可少。所有名師的教學都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全國名師王崧舟老師應邀參加「全國首屆中華經典詩文教學觀摩研討會」,執教[清]納蘭性德《長相思》。王老師首先查閱網路和藏書,積攢下1萬多個評鑒《長相思》的文字。然後又深入研究了納蘭性德的生平,揣摩了《納蘭詞》,閱讀並深入剖析了朱光潛的《詩論》,朱自清先生的《說詩》,倘若沒有細讀的底子,倘若不曾走進納蘭的生平空間,倘若無法將《長相思》和納蘭的其它詞作建構起互文關系,我們一定看不到長相思課堂上的靚麗與精彩。當然,這些背後融入了王崧舟本人對自身的生命感悟、價值的取向。
如果我們也可以這樣深入備課,達到文本的言語出像出自自己之口,文本的精神內涵,好像出自於自己的內心,那麼我們的課堂是不是就可以更加的豐滿、更深刻,在教學的過程中也一定是張弛有度,信手拈來盡可驚。我們也更不必擔心學生提出一些自己沒有知識儲備的問題,胸有成竹,自然自信滿滿。
其次,重點、難點把握好。教學不是一個簡單的流程,要知道本節課,重點是什麼?難點又是什麼?有時重點就是難點,有時重點不是難點,重點的地方怎麼重起來,難點的地方不能繞著走,要把難點深入淺出的破解開。一節課講完了,不能讓學生只是知道有這么個知識,至於如何運用,至於迷惑的地方老師也沒講開。重點不重,難點依舊難,那麼課堂是何來高效,很可能是無效的。長春版小語教材,內容很豐富每冊基本都是安排十二個板塊,有的是十一個板塊。內容文質兼美,但有些內容也很深,如《苦糖》,學生苦澀回憶的缺席,也是情感理解的缺失。怎麼來處理呢?如何讓學生感同深受?這就是教學的難點。
再次,要有一種洗課的意識。當我們的備課足夠深入之後,積累了很多資料,也會產生很多教學構想,這時洗課就很重要。課前的洗課,如同洗菜、洗衣服,去掉不需要的東西,使課堂不臃腫,提高課堂的效率、思考的深度和力度等。
取捨要准。哪些可以不教,一定要有一個意識,一定要學會忍痛割愛。該講哪些,追求一種簡單、豐滿、統一。關鍵是要找到隱含在課文中的線或點,然後四兩撥千斤,牽一發而動全身。比如,執教《清平樂・村居》一課。整首詞這個「醉」字是關鍵,可以設計這樣的環節:醉字組詞:喝醉、陶醉、沉醉。誰醉了?為什麼醉?對我們來說,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場景是很平常的,為什麼翁媼會醉?作者也會醉呢?辛棄疾寫這首詞的寫作背景也就自自然然地引入進來了。這一個「醉」字,是全文的靈魂。抓住了它,以它為發散點。整首詞就形散而神不散了。
構建高效課堂不容忽視的問題,是教師情緒對課堂的影響。魏書生老師在《提高笑對人生的能力》一文中說:「積極樂觀,笑對人生,容易使學生受到感染,容易使學生性格開朗、樂觀。」其實,一個老師心境如何,對於課堂教學效果會產生很多方面的影響,我們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情況:心理學家曾經做過測試,擁有良好心境的教師,由於心境的自我內化作用,會感到班級的「調皮生」也不再那麼讓人討厭,對「後進生」的態度也會有所轉變,這樣就有利於師生關系和諧融洽,課堂氣氛高漲,學生的大腦皮層神經細胞處於亢奮狀態,必然有利於知識的吸收和理解。由此可見,教師心境也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必然也就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教師的情緒可以是昂揚高亢的,也可以是潤物無聲的脈脈溫情,要根據教學內容進行調整。教師的靈魂在場,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能帶動學生的思考,才能使心的溝通和碰撞得以實現。
7. 如何真正提高小學生的課堂教學效率
我們的日常教學之中,有這樣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那就是學生的上課走思現象。盡管我們不斷提醒,但是仍是治標不治本。其實,我們也知道,學生能聚精會神的時間是有限的,不可能有幾十分鍾那麼長。滿堂灌的教學方法滿堂都在講,學生自己根本不動腦,也不動手,只是被動的在聽,很容易分散注意力,減弱聽課效果一些重點難點也就這樣混過去了。能否面對現實縮短需要學生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呢?洋思中學的「先學後講,當堂訓練」解決了這一難題。洋思中學的教學模式實際上是在老師指導下的學生自學的過程。每門課都是教師先提出學習內容和要求,限定時間讓學生自學教材,做課本上的習題,教師當堂布置作業,當堂檢查,課後不留作業。先學後教的「教」字不是老師教,而是對學生做的習題進行評判個別不會的也由老師個別指導。
在一堂課的內容之中,有一部分學生自學就能學會,另一部分通過學生之間的研究討論也能夠解決,只有剩下的一部分難點才是我們講解的重點。對於我們來說,只要學生的自學活動讓他們實現自己的自學目標,然後在講解一下難點就可以了。這樣,學生自學的過程中因為有檢查的督促作用,而且他們自己動手動腦,不容易走思而老師講解的時間縮短了,需要學生集中精力的時間也縮短了學生也能聚精會神的去把握重點難點了。自學完後還有相應的檢查和輔導。這一節課的教學任務就順利完成了。教師在講台上滔滔不絕,學生下邊昏昏欲睡的效果與其效果不可同日而語。
實行這種教學方法是不是就削弱了老師作用呢?實則不然。在我們的滿堂灌只要我們備好教材然後把我們能想到的想周全就可以了,然後在上課的時間都拋給學生就可以了。在「備學生」方面有所欠缺。至於學生能夠接受多少就很難顧及了。而這種教學方法要求必須對學生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對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自學能力有一個深入的了解。然後對教材深層挖掘,准確把握。把教材吃透達到一個高屋建瓴的高度,才能對他們提出適當的自學目標,才能對他們給於適當的指導。
「先學後教,當堂訓練」不是一種方法,而是一種原則,要真正把學生解放出來,相信學生。相信學生能做好。老師要做好「從知識的傳授者轉化為學習的激發者、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轉變。別人的經驗不能夠照抄照搬,需要我們吸收其精華,結合我們的具體實踐創造出我們的一套方法。這只是個人的一點體會,希望與其他老師共同探討,共同進步。
-------「生本教育」學習的心得體會
教師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要提高教育的質量,就必須實現課堂效益的最大化。認真學習了「生本教育」的文章,感受頗深,現在談一下自己的體會。
1、更新觀念,轉變思想。傳統的教育,也講究更好的把握課堂,但是教學的主體是教師,教師往往成為課堂的主宰,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和知識的接收者,自身素質好的教師,口若懸河、滔滔不絕,陶醉在自己的演繹中,資質差一點的,課堂平庸,學生懨懨欲睡。這樣,都嚴重的違背了教育規律,課堂沒有任何實際效果。學習後,我真正的體會到,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真正的主人,學生會了,才是真正的會了,知識才是掌握到學生頭腦之中的真知識。為了一切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都要求我們更新思想,轉變傳統落後的觀念,把課堂還給學生,確立學生的主體意識,當好自己的導演角色,爭取課堂效益的最大化。
2、深思熟慮,狠抓落實。確定好自己的位置,更重要的是具體的操作。不能只是停留在口頭上,要確確實實的深思熟慮,狠抓落實。
首先,是備課。切實的站在學生的角度,理順知識點,考慮怎樣循序漸進的學習,怎樣讓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要採取什麼樣的導演方法,採用何種手段,布置什麼樣的問題。要做到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
其次,是課堂。課堂是發揮教師導演藝術的舞台,更是學生學習的陣地,教師要敢於放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考慮好各種環節,讓課堂在自己的掌控下穩扎穩打,步步為營。設計好各種問題,讓所有的學生參與其中,有所學、有所得。不怕出現問題,出現問題後,教師自己不能著急,更不要急於自己揭曉答案,都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這樣學生們才會真正的產生樂趣。教師是參與者,和所有學生一起分享學習、汲取知識的樂趣。
3、抓好其餘常規環節。批改、輔導、考試要及時,第一時間反饋所學知識,彌補缺漏,及時補救。
只有切實的轉變觀念,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以生為本,才能實現課堂效益的最大化,才能真正的提高教育教學成績,我力爭為了學生成績的提高,貢獻自己的力量。
培養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要從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出發,以小學生學習興趣的特點為基礎,以個體原有的數學水平為起點,逐步耐心地進行培養。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數學教學必須從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情感入手,使學生由被動、機械的學習轉變為主動、創造學習。教師是課堂心理環境、課堂氛圍的直接創造者。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找准學習的起點。對教材既能鑽進去,又能跳出來,發揮教師自身的創造性,以數學特有的美感和自己的教學特色與魁力去感染學生,融抽象知識於生動形象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去,創設具體的教學情境,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達,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從而打開思維的閘門,創設全員參與的學習氛圍。
二年級上冊在學習完2、3、4乘法口訣之後,學習乘加、乘減一課,教師可以這樣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的:王爺爺在麥地邊上種了幾顆玉米(出示課件:4棵玉米的種植地,每棵玉米有3個玉米棒,顯示王爺爺拿著鐵鍬離去的動畫)這里有一個問題要問大家,什麼問題呢?學生立刻會意很快說出一共有多少個玉米棒,然後由學生列出算式,老師繼續說:忽然有一天,有一隻拿著香蕉的小猴子路過這里,於是它扔掉香蕉,偷偷地掰掉了一個,然後又很快地溜走了(出示猴子偷玉米的過程)第二天,王爺爺來了一看,啊!王爺爺他說什麼了呢?學生很快說:玉米棒怎麼少了一個。那現在是多少玉米棒呢?於是學生之間七嘴八舌,議論紛紛。接著又問:該如何列算式算出結果呢?於是學生有的陷入苦思,有的比比劃劃,有的在兩兩交談議論。很快地學生列出了算式。如……。這樣的教學,入情入理,情境與數學問題相映相融,學生學習起來心情舒暢,興趣盎然,整個學習的過程也順理成章,水到渠成。所創設的情境問題,為學生創造了異想天開的機會。「一石激起千層浪」各自展開思維的翅膀,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聯系生活,增添興趣
數學產生於人們的社會實踐中,它是經過人們不斷總結,不斷抽象形成的,而學生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紛繁復雜的,其中蘊含著許多的數學問題、數學知識。在數學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因此,必須把數學和兒童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教學貼近生活。「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例如:教學「100以內數的認識」時,我出示了火車票、門牌號碼、站牌、車牌、籃球比賽的比分……學生從這么多熟悉的生活場景中感受到學過的20以內的數已經不能完全表示生活中的數了,產生了繼續學習的慾望,在後面的教學中學生表現出了很大的興趣,在認識100以內數以後,我又要學生運用這些數來描述生活中的事物,並進行簡單的估計和交流。這樣教學,既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生興趣盎然,學習效果好。
(三)巧設練習,強化興趣
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鞏固新授知識、形成技能技巧,培養良好思維品質,實施因材施教,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教學時,教師應根據學生喜新、好奇、好強、好勝等特點,設計生動活潑、靈活多變的練習,在注重實效的同時,對練習的層次、方式。題型等做科學的安排,適時適當安排一些游戲、競賽、開放性練習等,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升華學習興趣。
1.游戲。 游戲是小學生最樂於接受的形式,也是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一種有效手段。教學中可結合教學內容適時開展「傳口令」「找朋友」、「郵遞員送信」、「摘蘋果」、「拍手對口令」、「小動物找家」等形式的游戲。例如,教「100以內加減法」後,我們設計了一個傳接數的游戲。以每個小組為單位,師小聲地告訴第一個同學一個數字,然後用這個數字減(加)5,把得數傳給第二個同學,第二個同學再用聽到的這個數再減(加)5,把得數告訴給第三個同學,以此類推,直到最後一個同學算完並舉手錶示結束。然後傳數最快和算的對的小組獲勝。通過讓學生動腦、動口,多種感官處於一種積極活動狀態,加深學生對「100以內加減法」口算方法的掌握,提高學生口算能力,在活動中既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2.開放。開放性習題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技能,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在加強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練習的同時,精心設計一些形式新、入口寬、解法活的開放題。也可在老師的指導下,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練習,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例如:教完「人民幣的認識」後,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作為本章內容的練習:「小明現在有5張1角、5張2角,2張5角的人民幣,要買一本一元錢的練習本,猜一猜小明會如何付錢?」這就是一道結論開放題,解決時學生必須憑借自己的生活經驗,又必須考慮到1角、2角、5角組合成一元的多種情況。通過小組討論讓學生在爭論中互相交流,自我評價,自我完善,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把學生的興趣推向高潮,又滲透了數學思維方法,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3.競爭。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指出:「誰掌握了面向21世紀的教育,誰就能在21世紀的國際競爭中處於戰略的主動地位」。21世紀將是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的時代,國際競爭越加激烈,要使現在的學生成為未來社會的競爭強者,必須從小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教學時,教師應根據學生好勝、好強特點,開展「看誰覺得又對又快」、「看誰擺的又對又巧」、「奪紅旗比賽」、「男女對抗賽」、「小組對抗賽」、「小能手」等競賽活動。這些活動激發了學生參與的興趣,也從小訓練學生參與競爭,不怕競爭,學會競爭的能力,為他們適應未來社會錯綜復雜的環境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成果激勵,鞏固興趣
心理學家研究告訴我們:小學生的興趣,往往呈現出短暫、易於遷移的特點。而能力的獲得要求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使之鞏固、持久。因此,必須經常的、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進行自覺的學習。用學生自己的學習成果,鞏固學習興趣,從而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發展和提高學習的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加強學生編題能力訓練,培養學生編題能力,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有積極的作用。我在編題練習中,對不同年級運用不同的形式進行訓練,如選擇合適的條件或問題把題目補充完整、仿照某題編題、看圖看式編題,看文字或關系式編題等。同時再採取不同的方式進行解答,如學生自編自解、你編我解、合編合解、一人編大家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或提出問題或補充問題,思維活躍,興趣盎然。此時,我對不同學生的思維成果,都給予肯定或表揚。這樣既促進了學生之間互助互學,又使大家嘗試到了成功的樂趣,學習興趣也隨之得到了鞏固。
五、研究效果
研究實踐告訴我們: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就必須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應當成為教學中隨時隨地的一項任務。數學來源於現實,也必然紮根於現實,並且廣泛應用於現實。由現實生活抽象概括出數學知識,再把數學知識廣泛應用於現實生活,必將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展示數學豐富的美育因素,如形式美、概括美、簡潔美、對稱美、辯證美等,這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極好手段。教師適時的表揚、鼓勵,對學生學習給予肯定的評價,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總之,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在一定條件下培養起來的。只有學生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