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年級上冊數學一共有多少教學反思
今天王老師到我們學校對我們這批新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指導,我有幸能得到王老師的指點,收獲很大。
《一共有多少》是學生小學階段學習加法的起始課,本課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通過引導學生經歷數數解決身邊實際問題的過程,使學生從現實世界過渡到數學的符號世界,認識加法算式;知道加法算式也是「繼續往後數」的計數策略,體會加法的意義—合並。教學重難點在我的整個課堂中沒有很好地呈現出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實物演示—圖像表徵—符號運算」的過渡沒體現
動手操作是學生理解知識最好的手段,而在我這節課中考慮到符號表徵在第一單元數數的時候已經有這個意識,在此基礎上不必要太花時間,所以直接省略了。然而我忽略的一點是學生雖然會用不同的方式(例如小棒,畫簡單符號等)來表示數字,但是還沒有經歷過用圖像表徵,符號運算來表示加法的意義,也就是把兩部分合起來的過程。從中我也更深刻明白,不能自己一味地自我以為,而是要真切的深入到學生中去了解他們,明白他們缺乏什麼,需要什麼。由於我之前那錯誤的意識,也導致我在課堂上准備的學具,教具都不夠充分。老師的教具用小棒代替了,孩子的小棒被手指代替了,也就提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環節與環節的鏈接比較散
第一環節:通過笑笑帶著學慣用具來做客,以笑笑這一熟悉的人物,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近感,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第二環節:通過「一共有幾支鉛筆」的情境圖,讓學生發現數學信息,然後教師模仿笑笑用小棒代替鉛筆來演示,這里處理的不是很好。首先教師用小棒代替鉛筆,學生思維有點反應不過來,到底要說鉛筆還是小棒,其次由於下一步考慮到三支鉛筆和兩支鉛筆學生一眼就能看出一共是幾支鉛筆,所以就設計為把兩部分合起來之後學生是看不到鉛筆,想以此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慾望。很明顯在我的課堂上由於小棒很小,後面的學生根本就看不到,所以提不起學生的興趣。今後教學中還是要注重模型。關於模型沒用好還體現在原來准備好的貼圖鉛筆模型和圓片模型由於教師在課堂上的緊張而沒有及時應用在教學中。導致緊張的原因,主要是對課堂上一些突發狀況的處理上不夠得當,也就是對生成性問題的應變能力還有待提高。在「有幾只熊貓」這一情境圖的設計原計劃是想讓學生理解有條件才有問題。沒考慮到學生能說得那麼好,結果在這里我就兜兜轉轉,走教案繞了一圈,主要也是教師的課堂語言還不夠精煉,對核心問題的設計上還相對欠缺。在這節課上我也深刻體會到教師的語言往往最有可能誤導孩子,在後面圓圈圖(主要是對前兩個情境圖知識點的鞏固)出來之後,本來是想問「怎麼這三個情景都能用3+2=5這個加法算式計算呢?」,我就說成了「不對呀!怎麼就可以用3+2=5呢?不用其他的呢?」結果預設中的「因為他們都是求把3個和2個合起來一共有多少」答案沒出來,而是說出了「你不喜歡3+2=5可以用2+3=5呀!」或者是「還可以用1+4=5」等等哪些算式結果是5的回答,也因此沒有突出重點。
考慮一年級孩子們的注意力最多隻能集中到十分鍾,在兩個主情景過後之後,我給學生設計了一個放鬆休息的小環節,可以伸伸懶腰,或者是趴著休息一下,時間不多,但是這對孩子們接下來的精神狀態有一個很好的幫助。這也是我每一節課上都有在實行的,個人覺得效果很好。
「一共有幾支鉛筆」和「有幾只熊貓」這兩幅情景圖都有其特別的用意,「一共有幾支鉛筆」僅僅是讓學生初步經歷發現信息,提出問題,最後並通過數一數來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直接進入到算式解決問題。同時,這一情境圖也是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經歷從實物操作到圖像表徵的一個過程,也就是從用鉛筆演示到學生用小棒演示這個過程。而「有幾只熊貓」是在第一個大的問題情境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畫圓圈來經歷了從實物到圖像再到符號表徵,最後懂得用算式表示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符號意識。也就是說3+2=5是在學生經歷了這樣整一個過程,並明白了是要解決把兩部分合起來這個加法的意義的基礎上才出現的。再讓學生說說3、2、5在這兩幅圖中表示的意義,最後再讓他們找生活中還有哪些問題可以用3+2=5這個算式來解決。在我的整一節課中都沒有突出。
第三環節:練習的設計上量還是相對較少,設計不夠合理。特別是最後一道「說一說3+2=5在圖中表示的意義」,前面課堂中基本上都是在探討3+2=5,在這練習中可以適當調整成「說一說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用4+1=5來表示?」
三、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主要問題是整節課看起來都是老師在說,而是缺少了讓學生多說的機會。在這節課中,沒有體現小組合作意識,其實合作學習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很大的推動力。這節課可以合作學習的地方有:鉛筆圖讓學生用小棒演示時,可以互相演示給同桌看;熊貓圖用圓圈表示之後如何數?可以先跟同桌說一說;3+2=5還可以解決生活中哪些問題時,可以先告訴你的同桌自己的想法。有時候老師教和學生教在效果上有很大的不同,這樣的合作學習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也讓不是很懂的學生在其他同學的幫助下慢慢懂了。
四、板書設計亂
一個黑板寫了三個3+2=5,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也很有可能誤導學生。板書也體現不出重難點,黑板上都是老師的字跡,而沒有學生的作品,感覺整個課堂就是老師的而不是學生的;其次,黑板上沒有直觀的模型,都是一些死板而且書寫不是很好的文字;最後就是格局分布不合理。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要謹記:板書設計要力求體現知識性,簡潔性,既要突出重點又要突破難點,還有一點我要提高的就是書寫的能力。
今後要改進的方面有:
一、 認真研讀教材與教參,要吃透教材,對教材非常熟悉,理解知識點要到位,這樣才能在生成的問題中抓到有價值的東西,為課堂所用。
二、 在課的設計上,環節與環節之間要做好整合,以防讓人感覺課很散。
三、 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力求做到每一節都訓練。
四、 要加強學生言語表達的訓練,特別要訓練學生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敢於大聲發言的習慣。
2.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反思有哪些收獲
加強對知識的反思有利於培養數學的兩種能力,一種是數學的建模能力,一種是計算能力。所謂熟能生巧,初中數學是由直觀向抽象的起點,一定要做好准備。如果這個時期,基礎不夠牢固,會影響你的整個高中,甚至是高考,要知道等到高中再追就不是那麼容易了,所以建議在初中階段做好數學反思。這樣在建模方面肯定是有幫助的。計算能會逐步弱化,因為以後主要是和字母打交道,加油吧少年,望你能成為那匹黑馬
3. 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自主學習的興趣教學反思
數學是學習現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必不可少的基礎和工具.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數學的應用已日益深入到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學習並掌握一定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現代社會中每個公民應當具備的文化素養之一.而小學數學是讓小學生學習數學中最基礎的知識,因而學好小學數學猶為重要.
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應用的廣泛性.學習數學是一種比較單調,抽象的過程.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發展學生的智力和能力,為進一步學習創造有利條件.
一、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
激發求知慾是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重要心理條件,在日常教學中就是讓學生以積極的心態,自我追求掌握的知識和嘗試解決新問題方法,同時不斷完善自身的認知結構,這有利於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獨立性和主動求知的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去探求知識。美國現代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認為,讓學生進行有意義或有心理意義的學習應該是教學的首要任務,而有意義學習的主觀條件之一就是學習者應處於進行有意義學習的心理准備狀態,為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兒童的心理,要努力創設不同的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教學情境,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引起學生的求知慾望,把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使學生從內心有「我要學」的願望。例如:在教授「有餘數的除法」時,利用學生的興趣特點,我製作「藍貓」情境的投影片,讓「藍貓」給夥伴們分西瓜:有23個西瓜,要分給5個夥伴,每個人分得幾個?還剩幾個?由於情境是孩子們喜愛的卡通人物,從而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們積極思考,最後得出結論:每個人分4個,還剩下3個。這樣通過創設案例情境使學生對「有餘數的除法」的意義有了深刻的認識,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像這樣類似的枯燥的計算,教師都可以利用數學游戲等情境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接受挑戰的意識,發展學生求異思維,為學生的創新學習提供條件,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創造性地學習數學。
二、 重視學習態度教育,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學生學習態度端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前提。教師要利用各種機會結合生活的實際,不斷地向學生進行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學生明確學習數學的意義,看到數學的真正價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數學新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充分體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明確提出並說明課題內容的意義和重要性,還可以通過生活中的實例或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知道學習到的知識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其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數學學習的重要,從而產生興趣,逐步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之不僅會學習,而且愛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其終身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例如:學習了「長方形周長的計算」後,我引導學生觀察課室的黑板,讓學生想辦法量出它的長和寬,然後求出它的周長;課後布置學生測量家中計算機顯示器或學校籃球場長和寬,再讓學生想辦法求出它們的周長。學生通過自己動手親身實踐,體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 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課堂教學是師生的互動活動,教學過程不但是知識傳授的過程,也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只注重對學生知識灌輸,教師成了課堂的主角,學生總是被動地接受學習,忽視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久而久之,就會導致學生厭學數學,學習效果當然會降低。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課堂教學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課堂還給學生。主張以人為本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讓學生學會學習,能在教師指導下能夠與同學合作,尋找數學問題,並樂於尋找答案,樹立主動學習的意識,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只起指導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應充分使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模式。通過一些問題,教師要留給學生一些自主學習、與同學合作和討論的空間,使他們有機會獨立思考、互相討論、積極發表各自的意見,教師只是引導學生通過生生合作或師生合作來解決問題,並對知識的發生、形成、發展全過程進行探究活動,逐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實現學生個人素質的提高,從而達到我們教育的目的。只有讓學生從思想上產生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才能真正達到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四、 重視操作,活躍課堂氣氛。
動手操作、自注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課程標准提出的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但要充分利用有趣的掛圖、教具演示等多種方法吸引學生,還要讓每個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多種感官協同活動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教師只引導學生開展討論,以尋找問題的答案。例如:在「幾分之一」的教學中,我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我先讓學生通過小組動手摺疊、動腦思考、動口說,然後讓幾個有代表性、思維方法好的學生進行講解,最後,讓學生自己折出來的學具,在課堂上充當教具,這樣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又使所有學生產生一種親和力,使他們充滿了自豪感和成就感。通過教具、學具的操作,能更大程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操作中獲得知識,同時也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五、 開展適當競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適當的競賽,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手段。教育實踐證明,在競賽過程中,使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大增,因而大部分學生在比賽的情況下比在平時正常條件下往往能更加會刻苦困難。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要根據需要靈活地組織學生開展適當的競賽。同時也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競賽的勝負,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力避競賽的不良影響。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在教學中可以組織各種比賽,如「看誰算得又准又快」,「看誰的解題的方法最多」,「看誰的方法更簡便」等,都能使學生各自表現自己的長處。例如:在「億以內數的讀法」練習課中,我進行了「看誰讀得有快有準"的比賽,我預先准備好卡片,在每張卡片寫上一些比較大的數,每舉出一張卡片,看誰讀得又快又准,並且大力地表揚讀得又快又準的同學,評選他們為優秀的學習標兵,獎給他們一些小禮物。比賽效果很好,每個同學都積極參與,讀錯的只是個別。這樣,使同學們在緊張的競賽中掌握了知識。又如「筆算除法:商多位數」的練習,我設計了這樣的比賽:比賽內容是八道除法筆算題,把全班分為男女兩個小組進行筆算接力比賽,男同學計算四題,女同學計算四題,前一個同學做好把粉筆傳給下一位同學繼續做,一直傳下去,完成最快的小組獎勵10朵小紅花,第二名獎勵8朵小紅花,然後老師集體評講,每一位全對的同學能為小組獲得5朵小紅花,最後評出得分最高的小組為優勝,這樣比賽不僅要比合作能力,而且要比正確率,全班同學都很積極參與。通過這種比賽,同學們能認真細致地計算,提高了他們的計算速度和准確率。使他們在競賽中獲得了新知。比賽形式多種多樣,可以全班比賽;可以分小組比賽;還可以將學生按能力分組比賽,使每個學生在各個層面上都有獲勝的機會,從而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4. 數學課堂課後怎樣教學反思
教師本身反思。通過本身反思,列舉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並在以後的教學中加以改進。教師本身反思能夠客觀地分析自己採用的教法是不是符合教學實際,是不是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對歷史知識的建構是否遵循著課標的要求,能否真實地反映事物發展的特點。從本身反思中,教師可以更加真實地認識自己,了解學生,從而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將理論與實踐結合,既注重理論的指導意義,又重視課堂實踐的反饋指導作用,將歷史課講得妙趣橫生。
學生表現反思。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觀察學生的情況,通過觀察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分析教學環節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如果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就在以後的過程中加以運用。如我在講解「太平天國運動」時,先給出了幾段材料:材料一主要講的是清政府官僚腐敗,國家政治昏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材料二主要講的是各地運動頻發及太平軍聲勢浩大的反清運動;材料三講的是清政府剿滅太平軍的一系列行動。教師通過以上材料讓學生總結發生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原因是什麼。還有另外一組材料:鴉片戰爭打開列強侵蝕清政府的大門,鴉片進入中國從每年3萬箱增至7萬箱,中國的白銀源源不斷地流失海外……同時,洋布、洋油、洋棉等擠佔了中國的市場。由此分析,鴉片戰爭之後,外國的商品緣何成為中國人的必需品?由此會對中國造成哪些影響和後果?針對學生的回答,教師對其不斷進行引導,讓學生反思清政府的行為與列強的行徑,民族反抗運動原因慢慢清晰,如階級矛盾的激化,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民族救亡運動的形成,等等。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層層接近事實的真相,這種師生之間的互動,恰好是反思運用的結果。反之,如果只是簡單地說教,教學效果則迥異。
同事旁聽反思。作為老教師,工作時間一長往往會形成自己的風格和套路,久而久之,很難發現自身的不足,也很難客觀地對自身進行評價。同事作為旁觀者,請他們來進行聽課和評議,可以發現我們自己存在的不足和盲點,對於自身水平的提高有著很重要的幫助作用。
5. 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效率教學反思
數學是一門基礎課程,在小學教學中,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效果對小學數學教師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屬最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取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教師應充分了解小學生的特點,了解數學這門課程的教學特點,在此基礎上運用適當的手段,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一、教師課前准備充分,明確教學目標
教師課前准備是否充分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一個完整、明確的課堂教學目標必定能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果。那麼,科學的教學目標的制定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內容上合理地確定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通俗的講,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所以應該合理得安排一節課的信息量。對低年級和高年級的學生要進行區分,由於不同級的思維發展水平不一樣,因此相應的教學進度也要區別對待。備課既要備書本,也要備學生。
其次,對教學內容中的重點和難點也要有所區分,這樣能夠避免在教學時抓不住主要的基本內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學生容易接受的內容上多花時間從而達不到預定的教學效果。
6. 如何利用課件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反思
我們要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在教學實踐中發揮教師教學藝術,通過創設有效教學情境、營造和諧教學氛圍,突出學生主體、應用現代教育手段、聯系生活實際等策略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讓數學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新課程引領教學理念的更新,強調學生個性的發展,注重高效課堂的構建。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潛心研究新課程標准,研究教材和學生,採取恰當的方法和策略,優化自己的教學,努力為學生創設一個民主、寬松、和諧的數學學習氛圍,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
7. 小學數學教師如何進行教學反思
1、對新理念的反思
作為一名教師,對於我們在大會小會上不止一次聽過、在筆記上不止一次寫過的「讓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讓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之類的話,有沒有進行認真的思考這樣的問題:
a 學生學習的數學知識有意義嗎?有什麼意義?能給孩子的發展帶來怎樣的服務?
b小學階段,必須獲得哪些將來必需的數學知識?將通過何種方式幫助學生獲得這些知識?
c在教學中都有哪些方法使不同的學生在學習數學時得到不斷的發展?
2、教學前反思:
教學前進行反思,才能使教學成為一種有目的、有組織、有意義的實踐活動。我們可以這樣反思:
a 這一課的價值到底在哪裡?
b 為什麼要教這些知識?僅僅是教知識嗎?其背後更深遠的意義是什麼?
c 這一課到底能給孩子的發展帶來怎樣的服務?
d 這節課要達成哪些教學目標?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嗎?
3、教學中反思:
在教學中進行科學有效的教學反思可以讓我們的課堂教學減少遺憾,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課堂教學效果怎樣?我們可以這樣反思:
(1)對於課堂活動的展開
a 課堂採用啟發式還是注入式?是否忽視數學學習活動的內核─思維?
b 學生是否能積極投入、善於合作;勇於發現、敢於表達;是否能自學,善於交流?學生的學習狀態、情感世界如何?
c 在自學交流、合作探究、實踐發現、猜想論證、爭論研究、創新答辯等學生學習方式中,哪些方面的效果是好的?是在怎樣的背景與情境中展開的?
(2)對於課堂中教師角色的把握方面
你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幫助者、激勵者、活動的組織者、還是學生學習的知識傳授者?一味講授、嚴厲監督?
(3)對課堂環境的營造
你是否能積極營造寬松、民主、平等、互助的學習環境?是否能關注學生「喜歡學、願意學、相信自己能學好」的內在心理學習環境?還是比較注
重規范、有序的教學秩序?還是讓學生處於專制、服從、沉默、壓抑的狀態?
(4)對教育技術的運用
是否能科學運用各種媒體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設計的過程是否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創新性學習,並藝術地幫助學生達成學習目標?
4、教學後反思:
教然後而知不足,教學後的反思會發現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從而促使自己不斷學習,進一步地激發自己向更高的目標邁進。每節課後,我們可以這樣反思:
a 為什麼我的課堂氣氛不好?為什麼學生對我的課興趣不大?為什麼我任教的班級成績不理想?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教案?什麼樣的作業才算是好作業?什麼樣的試卷才是好試卷?
b 有的學生讀書很懶惰,什麼都不知道也不願知道。作業抄襲。老師除了教育之後,還要尋找本質原因的。從小到大學生一直這樣嗎?家庭原因還是社會原因
嗎?或者是個人遇到什麼問題的原因嗎?
c 有的學生讀書認真,成績卻上不去。難道學生學習方法不對?學生在學習上是否有焦慮?是情感問題還是智力問題?我的教學方法合理、科學嗎?我教書認真、盡職嗎?
d 我了解任何一個學生嗎?包括他的知識水平、他的內心世界。
8.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反思
在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下,綜觀我們的課堂,不難發現,在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也還有待於教師進一步反思,現結合我校正在開展的「新教師崗位練兵課」的有關案例談一些自己的想法和體會。下面分別從對教師建立知識體系結構、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學中的教學手段進行反思。
1、關於教師建立知識結構體系的反思
新課標中提到「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與以往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有了很大的不同,學生真正的由從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變成了主動的探究者,那麼這種角色的轉換,讓教師關注的重點也隨之轉換,往往忽視了對知識體系結構的建構,其中包括:基礎知識、學科知識、條件知識和實踐知識。縱所周知,數學學科知識是十分講究准確、嚴密、規范的。但在常規課的聽課調查中發現,我們教師自己在基礎知識的講授中出現錯誤讀法或說出不規范的數學語言。
如:一位新老師在教學二年級下冊《過河》一課 ,為了讓學生通過「過河」的情境,發展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到小括弧的作用,能正確計算帶有小括弧的運算。其教學程序大致如下:
(1) 通過看情境圖,理解題意。
(2) 生自主探索,獨立解決問題。
(生獨立解答完問題,進行小組匯報,引導討論小括弧的作用,領會理解運算順序。)
(3) 教師小結
師:小括弧可以幫助我們改變運算順序,如果在一個算式中有小括弧要先算小括弧裡面的。
(4) 獨立嘗試書第19頁「做一做」
5×(36-29) (83-35)÷6 94-(25+19)
(學生獨立做完後,教師引導學生匯報。)
師:誰來說說5乘括弧36減29括弧等於多少?
(學生頓時摸不清頭腦,下面老師也帶著疑惑不解的眼神,你看我,我看你。)
從整個教學流程來觀察這節課,是不存在大問題的。但是,問題的關鍵是,教師在讀混合運算時,沒有根據算式的意義進行讀解,而是只根據寫算式的從左到右的順序進行讀,讓人聽不清楚意思,並且誤解題意。我們正確的讀法是「5乘36與29的差」。 錯誤的讀法傳授給學生,只可能使學生在頭腦中建構錯誤的知識,從而形成「首因效應」,最後影響終身的學習。事實上,我們知道,在科學領域里,來不得一絲知識的不確定性。除了讓學生獲得知識的累積、能力的提高和思維的發展外,讓學生在頭腦中建立完整無誤的科學知識結構也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尊重科學的知識,只有把這四方面知識(基礎知識、學科知識、條件知識和實踐知識)真正的構建成體系結構,才能真正的提高課堂效率,那麼,要構建知識的結構體系,就需要我們平時不斷的積累知識,需要教師不斷地進行經驗的總結與反思,需要教師間的經驗交流等來完善其知識體系結構。
2、關於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反思
新課標中「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合作學習已被越來越多的教師引入課堂,現已成為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把「探究」視為醫治百病的良葯,不擇時機,不擇問題的要求學生探究。
案例:二年級上冊《乘法的初步認識》的教學,教師在學生自主拼擺圖形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交流。
師:你擺的是什麼圖形?你擺一個這樣的圖形用了多少根小棒?你擺這么多圖形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生1:我擺的是三角形,我擺一個這樣的圖形用了3根小棒,我擺了2個,共用了3+3=6(根)
生2:我擺的也是三角形,我擺一個這樣的圖形用了3根小棒,我擺了4個,共用了3+3+3+3=12(根)
生3:我擺的是正方形 ,我擺一個用了4根小棒,共擺了3個,4+4+4=12(根)
生4:我擺的是房子,我擺一間要用6根小棒,共擺了3間,6+6+6=18(根)
學生的方法多種多樣,只看這一教學片段,應該說這是符合新課程理念的好課。但是問題是,《乘法的初步認識》並不是讓學生算出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數,而是讓讓學生探索怎樣算出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數,而是讓學生理解和認識乘法,並讓學生在乘法和加法兩種方法的直接對比中感受當相同加數個數比較多時,用乘法讀、寫、算比較簡便。因此,理解乘法的意義和乘法相關的幾個概念:相同加數和相同加數的個數才是本節課的重點。上述教學中,教師在關鍵環節,隨意探究,任意浪費時間,這就必然導致學生在理解和探究乘法的意義時,時間不足,導致本節課教學目標難以完成,教學沒有實現真正的有效性。
除了不需要探究的問題花費大量寶貴時間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以外,我還發現教師組織小組合作學習常出現以下問題:一是問題過於簡單,完全不需要討論,可是為了體現新的學習方式,還是組織學生分組合作;二是沒有與其他學習形式有效整合,問題一出就讓學生討論,學生沒有經過獨立思考,還沒形成自己的想法就與別人交流,只有聽的份;三是學生剛開始討論,教師就喊停,沒有足夠的學習時間與空間;四是小組成員沒有分工,學生同時在說,各說各的,沒有傾聽,討論形式上熱熱鬧鬧,實質上空空洞洞;五是交流反饋中常聽到「我認為怎樣」,而不是「我們組認為怎樣」,可見忽視了合作學習的過程,也忽視了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與合作精神。因此合作不能急於求成更不能留於形式。如果沒有自己的觀點,就進行討論、合作,會抹殺自主思考的習慣,變成人雲亦雲。合作交流前要讓孩子有充分的思考空間,合作中要有充分的交流時間,才能在自主的基礎上合作,讓思維產生碰撞,生成智慧的火花。
3、關於對教學手段的反思
新課標下要求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到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隨著硬體條件的改善,現在小學基本上安裝上了多媒體設備,因此教師也患上了「多媒體依賴症」。主要存在著以下一些問題,一是課件質量不高,很多教師為了圖方便,隨便在網上找一個就用於上課;二是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內容,有些教師的課件製作得非常精美,而內容只是一個簡單的呈現;三是過多地追求和利用多媒體,有些教師把整節課的內容全部在課件上呈現出來,教師變成了一個操作員和解說員,可以說就是一節多媒體展示課。所以並非每一堂優質課都必須使用多媒體課件,也不一定使用課件的每一堂課都能評為優質課。
比如一位教師在引導學生認識正方體、長方體時,製作了一個動感很強的課件,將長方體和正方體在屏幕上翻過來、滾過去,聽課的教師在教室後面看得眼花繚亂、頭暈目眩,大多數學生更是雲里霧里,似懂非懂。而另一位年輕教師講「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整堂課未使用任何電教手段,只是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剪、拼、想算、議,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並有機滲透了化歸思想,教學效果十分理想。由此看來,教學效果的好壞不全在於是否使用多媒體課件,更重要的是教師的教學技巧。事實上,有不少教學內容我們無需製作多媒體課件,也不可能有足夠的時間去設計腳本、搜集音像素材。我們只需結合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結合學生十分熟悉的生活實際去創設情境,然後輔之一些簡易的教具、學具,合理設計教學活動,去開啟學生的思維,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總之,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是我們每位教師的執著追求,通過我們的反思,不斷深入課堂進行教學的探究和實踐,才能真正促進課堂教學質量,才能讓學生成為最大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