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學語文教學課堂的提問有哪些技巧
在語文教學中復.提問是教師幫制助學生解決問題,建構知識的基本方法.是啟發學生思維,傳授基本知識,調控教學過程,進行課堂反饋的一個重要手段。它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成為聯系師生思維活動的紐帶.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效果。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課堂提問,講究提問藝術,促使全體學生全面、主動地發展.就顯得更加重要。那麼,怎樣才能更好地做到有效課堂提問呢7下面針對課堂提問技巧與方法談一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2. 怎樣提高課堂教學提問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性提問,主要是指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的目標和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氛圍,精心設置問題情境,提問有計劃性、針對性、啟發性,能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慾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高效。
一、小學語文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
1.問題數量多。一節課,老師在不停地提問,學生不斷地應答,看似內容豐富,課很滿,實際上卻失去了語文課的語文味,這樣的課上得太疲憊,老師准備得多、問得累,學生聽得醉,困意綿綿,產生討厭。
2.問題鬆散零碎。教師沒能從教材的整體出發,缺乏全局觀。有時明明能夠通過一個主問題統領文章內容,讓學生集中閱讀,系統思考,然後連貫做出解答,教師偏偏要將其肢解成若干零碎的小問題,學生的回答也是片言碎語。
3.問題簡單膚淺,缺乏思考價值,不能開掘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是不是」、「好不好」之類簡單的判斷性問題所佔比例極大。所提的問題始終做表面文章,范圍也小。對學生的局限性很大,在思想內涵上卻深入不下去。
4.提問死板乾巴,枯燥無味。提問前不善於作必要的鋪墊准備,提問中也沒有其他適合學生的活潑多樣的教學手段和動作方式與之穿插配合,問題轉換時,問題與問題之間銜接也不自然恰當過渡。問題的解決毛躁、浮飄。讓聽者感覺一個問題沒有解決好又到了另一個問題,教師也不加追究。
二、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
1.把握時機,增強提問的針對性
我們在提問時,不僅要在微觀上考慮問點是否優化,問法是否藝術,而且要從宏觀上總覽全文,使每個問題的提出都處於最恰當的時機。課堂提問選擇時機非常重要,一般來說,時機的選擇可以根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顯示出來的心理狀態加以把握,也就是:當學生思維受到局限無法突破時;當學生受舊的知識影響很深而無法順利實現知識遷移時……
例如《詹天佑》一文,開篇就寫「詹天佑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如果在講第一自然段時,讓學生理解「傑出」一詞後,就讓學生說說詹天佑是一位什麼樣的人,答案雖然正確,但認識還不深刻。因為此時學生對詹天佑的「傑出」還只能從字面上講出他「才華出眾」。如果讓學生在充分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再說說詹天佑是什麼樣的人,效果就大不相同。因為這時學生已經對詹天佑在修築京張鐵路過程中如何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有了感性的認識,此時,他們對詹天佑評價的條件方才成熟。
2.端正文本價值與學生獨特體驗,追尋有效提問的平衡
在教學實踐中,在尊重學生獨特體驗與教師文本價值引導之間,就要尋求一種平衡,精心設計提問,既要尊重學生對文本理解的差異性又要注意適時引導,讓獨特體驗與價值引導在有效提問中協調發展。
作為一個獨立存在的文本,它有自己的生命,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在每一個讀者與作者、文本之間都存在著一個非常個性化的空間。在新課程中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句話就是「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作為教師我們也應該正視「尊重」。每個人對文本理解的深度、廣度是不一樣的,我們在要求學生表現對文本的理解時不能只有一把標尺。如果作為一名教師在教學中一味地「尊重」,缺乏有效的價值引導,那麼學生的這種「獨特體驗」很可能是蒼白的,所傳達的思想也是膚淺的,長此以往,對學生的發展沒有益處。
如我在教學《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課時,讓全班學生評價你喜歡的人物,很多孩子說喜歡孫悟空,但突然有孩子說喜歡白骨精,因為她會很多計謀,為了一個信念堅持到底……當學生對文本的價值觀出現偏差時,我為了尊重學生的多元解讀還點頭默許:「你真有自己的想法」。而接下來便有很多學生也紛紛附和……就這樣費盡心機、想方設法害人的妖怪被學生當成了敬佩的對象、學習的榜樣。事後,我才認識到:這不是尊重學生,而是對《語文課程標准》的一種曲解。因而,我在第二天進行彌補:同學們,昨天有的同學說敬佩白骨精會想很多計謀,為了一個信念堅持到底……那麼白骨精費盡心機想達到什麼目的?她的出發點是什麼?這時學生們才意識到她的出發點是殘害別人,那麼再會動腦筋想辦法也不值得佩服。白骨精越會動腦筋,詭計越狡猾,對別人的危害就越大,是不值得敬佩的。
3.善於運用評價,積極促進生成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要及時評價,通過評價及時向學生反饋學習情況,有意識地對學生的發展進行引領提升,從而提高課堂學習的積極性、有效性。
(1)激勵式。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得到肯定性評價,會產生愉快的情感體驗,從而極大地激發自己的學習興趣,產生奮發向上的積極性,得到自我發展。
(2)提煉式。受年齡的制約,有時學生的回答要麼是比較零散的,要麼沒有一定的深度。這時就需要老師進行梳理,並通過評價進行反饋,幫助學生對所提問題有一個全面的深入的理解。
(3)修正式。當學生回答的語言有問題時,老師可以通過修正式評價語把學生的語言納入更准確的軌道。如: 「你講得很有道理,如果能把×××講清楚,那就更有說服力了。」
富有智慧的教師要善於通過有效積極的提問去演繹精彩的課堂,或拋磚引玉,或畫龍點睛,或點撥指示,或目示點頭,或取喻明理,使學生對問題心領神會,如入幽微之境突見柳暗花明,豁然開朗。
3. 如何進行高效課堂的導入和提問藝術
網上直接找參考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如果忽視課堂教學的有效落實,一切教育教學改革最終都要大大折扣。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抓好中小學教育、提高教學質量、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保證。
在新的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發生重大轉變,已經由以往的「主導主體」發展為今天的「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更多地強調師生之間的相互溝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課堂提問實際上是實現師生交往互動、溝通交流、理解與對話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徑。因而,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提問就成為提高新課程下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主渠道之一。這既是我國教育理論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教育研究》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列為
2006 年徵稿選題的 30 個要點之一 ),同時也是推進新課程向縱深發展、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教學效果的必然趨勢。
一、新課程背景下有效課堂提問研究的特殊意義
傳統的課堂教學倡導「以教促學」。在課堂教學的以往研究中,大都把課堂提問看作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和引導學生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增進師生交流、鍛煉學生表達能力、提供教學反饋信息」的有效手段
,因而更多地關注如何通過課堂提問更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調節教學進程,使課堂教學沿著預先設計的路子進行」
,這實質上是以教師為中心,堅持教師的主導地位和教學權威。
與其相對應,新課程倡導「以學促教」,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制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調控教學過程、組織教學活動,而且教師的施教也是學生學習的「催化劑」。作為課堂教學中的「助產士」,教師要幫助學生學會主動思考,學會學習,不僅授以「魚」,更要授以「漁」——「捕魚」的本領。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學習的核心目標在於「
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求知、學會發展」,這就要求學生的學習
不能只想著如何把知識塞進頭腦中,更重要的是,要對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從而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把外在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思想,以便在新的情境下能實現知識的遷移,在生活和未來的工作中,能夠運用所學知識提出新問題並加以分析和解決。在新課程中,課堂教學的傳統模式
—— 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真正實現教學相長,形成「學習共同體」。
因而,在現代教育理念下,如何切實落實素質教育進課堂,如何通過變革課堂提問、課堂練習等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改善課堂文化和課堂環境,使得學生既獲得人類已有的知識,也在學習中獲得全面、健康、和諧與可持續的發展,實現自己交往的需要、成長的需要,進而逐步實現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這已經成為深化課程改革、促進教育發展的關鍵環節。
二、有效課堂提問的含義及其實施策略
在課堂教學中,所謂「有效」活動,是指學生能夠主動思考、踴躍交流,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這里的「有效」體現在學生思維的含量足、個體獲得的發展效果明顯。有效的課堂提問,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課堂中的提問,學生能夠獲得進步,實現個體的發展。在這里,學生有無進步、有無發展就成為鑒別教學有沒有成效的核心指標,具體體現在,學生個體獲益的深刻性、明顯性以及獲益學生的普遍性、廣泛性。
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給學生創設特定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培養良好的問題意識。有效的課堂提問應該成為師生交流、對話,共同發現、理解知識的重要途徑和必備手段。在有效提問中,學生能與教師共同探討新知,教師通過提問使課程內容持續地生成和轉換,而不僅僅傳遞特定的課程內容。也就說,有效的提問是教師引領學生發現新問題、分析解決新問題,實現學生自我建構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這種輔助作用緊緊圍繞促進學生自主建構而展開。這與以往灌輸和強制式的「提問」(實際上是「發問」、「命令」)有質的區別。
同時,有效的課堂提問是實現課堂教學質量「增值」的重要途徑。目前,關於有效教學的研究正在從以往只關注理論思辨層面的思考,逐步走向關注可測性(量化)和可操作性。
1 .提高課堂提問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一:調控課堂提問的難度
維果茨基關於認知心理學的觀點認為,人的認知水平可劃分為三個層次:「已知區」,「最近發展區」和「未知區」。其關系是:已知區 最近發展區 未知區。
人的認知水平就是在這三個層次之間循環往復,不斷轉化,螺旋式上升。課堂提問不宜停留在「已知區」與「未知區」,即不能太易或太難。問題太易,則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浪費有限的課堂時間;問題太難則會使學生喪失信心,不僅使學生無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問失去價值。因而,經驗豐富教師的提問總能在不知不覺中喚起學生學習的熱情,而後逐漸提高問題的難度。這些教師常常善於尋找學生的「已知區」與「最近發展區」的結合點,即在知識的「增長點」上布設懸念,在學生可能形成數學思想、價值觀念、良好的生活方式等的原始生長點處設置問題。這樣才能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鞏固和發展,使學生的認知能力得到迅速提高,並最終使認知結構的「最近發展區」化歸為「已知區」。
刻畫有效提問的問題難度,我們可以借鑒 教育測量學刻畫試題「難度」的方法,即可以用 N=1- 刻畫問題的難度,其中, W 表示班級學生總人數, P
表示這個班級回答特定問題正確的人數。顯然, N 在 0 ~ 1 之間取值。當 N 的值為 0 或接近 0 時,表明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正確回答,問題太容易;當 N
為 1 或接近 1 時,表明幾乎所有的學生都不能正確回答,問題太難。比較適宜的 N 值應在 0.3 ~ 0.8 之間,這樣大多數學生經過思考都能做出正確回答。
2 .
提高課堂提問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二:調控課堂提問的 頻度
顯而易見,「填鴨式」教學是不足取的。而頻繁的提問往往被人們理解為是討論式的課堂,可以加強師生之間的對話和交流。事實上,成功的教學經驗表明,提問過多不僅煩瑣費時,而且會導致學生「隨大流」,增加回答問題的盲目性,使課堂教學重點不突出,難點得不到化解,從而制約教學目標的實現。因而課堂提問的次數應當適量。
對於如何控制課堂提問的頻度問題,我們認為,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重點,抓住知識的重點、難點,設計思考量大的問題,注重提問的質量和效率,避免問題過於繁瑣、直白。這樣的提問才能夠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探索新知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才可能成為有效的課堂提問。例如,在小學梯形面積公式的教學中,兩位教師分別設計了如下問題:
①
我們知道,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那麼,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有什麼關系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原梯形的哪兩條線段有關嗎?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原梯形面積有什麼關系?怎樣求這個梯形的面積?
②
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什麼樣的圖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嗎?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與下底的和相等嗎?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於原梯形面積的幾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計算?梯形面積又怎樣計算?梯形面積為什麼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以高,還要除以
2 ?
不難發現,前者設計的問題給學生留下的思考空間較大,有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習慣;後者的提問不僅問題域過大,而且問題數量過頻,同時,過於直白、瑣碎,這將直接抑制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及參與回答的熱情。
3 . 提高課堂提問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三:適時調控
提問的等候時間
長期以來,課堂教學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就是,教師在提出問題後只停留 1 、 2
秒就開始點名。從實際效果看,學生由於思考時間不充分、精神緊張、准備不足等原因,通常無法回答或者倉促回答導致錯誤,進而,教師必須花費更多的時間給學生提示或者糾正學生的錯誤,既不經濟又容易招致學生的反感。這樣的課堂提問往往是無效的或者是低效的。
因而,有效的課堂提問,一方面要根據問題的難度適當控制提問的等候時間,也就是說,教師在提出問題後應該給學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時間,以提高學生回答的准確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當然,對於等候多長時間為宜,我們認為,自提出問題到指定學生回答,至少應該等待
3 ~ 5 秒鍾為宜。如果教師所提的問題是開放性的,那麼留給學生的等待時間以 10 秒左右為宜。
另一方面,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還體現在受益學生的普遍性。有效的課堂提問必須面向全體同學,而不是「一對一」式的問答。理想的課堂提問應該使全班同學都能受益。這是中國大班額教學的必然,更是保障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
4 . 提高課堂提問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三:恰當配搭
封閉性問題與開放性問題
在有效的課堂提問中,所提問題的開放程度是影響提問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一般地,封閉性問題是將回答限定在一個或少數幾個答案之內的問題,而開放型問題是指問題沒有固定的唯一答案。封閉性問題是為了讓學生獲得既定的、有確切答案的知識而設置的問題,其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設置封閉性問題和開放性問題的主要依據是課堂教學內容的復雜程度。有關調查
表明,當課堂教學內容的復雜性較低時,封閉性問題和開放性問題的最佳比例是 7 : 3
;而當課堂教學內容的復雜程度較高時,二者的最佳比例以 6 : 4 為宜。
5 . 提高課堂提問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四:
恰當利用鑒別 課堂提問有效性的重要指標—沉默率
衡量課堂提問有效性最簡單的辦法之一就是通過課堂提問的沉默率做出判斷。這也是教師實施課堂教學調控的重要「抓手」之一。
所謂 課堂提問的沉默率
,是指課堂提問後學生沉默的次數與提問的總次數之間的比率,其中,沉默是指教師在課堂上發出問題信息以後,學生由於信息接收不暢、信息理解出現困難、偏差或者根據現有信息無法做出判斷等而出現長時間的「無語狀態」。這不同於教師提出問題引發學生積極回答的人數佔全班總人數的比率,或前文所說的「提問的問題難度」。
例如, 在一節 45 分鍾的數學課上,某教師提問 60 次,而學生沉默了 48 次,課堂提問引起的沉默率達到了 80
%,每個問題佔有的平均時間僅僅 45
秒,多數問題的思維含量普遍低下(多是「是不是」、「對不對」之類的「假問題」),問題缺乏啟發性,無法真正啟發學生的思維;或者是
提問引起長時間的沉默,或者回應人數寥寥,或答非所問,不知所雲,讓聽者雲里霧里。 實際教學表明,這種提問幾乎都是無效的(至少是低效的)。
特別指出的是,「無語狀態」不同於啟發式的「憤悱」狀態,這里特指所提問題 未能達到激發學生開展積極思維、並用適當語言予以表達
的目的。一般地,課堂提問的沉默率不宜超過 20%
。這取決於學生的年齡特徵以及課堂教學的風格。相比之下,高年級的課堂有些問題的提出只是引發學生深思而不是直接回答,就不宜判為沉默;沉思型(內向型)的課堂教學風格相比活潑型(外向型),其課堂提問的沉默率要高一些。其實,沉默率只是一種模糊的刻畫方法(而不是數學上的精確度量)。
為此,在設計問題之前,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思維水平、認知結構特點。提出問題後如果學生沉默不語,教師可以考慮轉換自己提問的角度,從另一個方向來發問;或者轉換問題的種類、改變問題的開放程度、改變問題的層次(如將綜合性的問題降低為應用性的問題、理解性的問題甚至事實性的問題);或者用更清晰、簡練、明確的語言重新表述自己的問題,進而提高提問的效度。
當前,適當減少課堂提問的沉默率、注重提問的有效性,已經成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成功做法,這也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策略之一。
三、課堂提問有效性的評價
影響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因素既包括教師,也包括學生。因而,對課堂提問的評價,不僅體現在對教師的提問本身的評價,而且更要關注教師提問所導致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意等方面的發展實效,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程度、思維狀況。
通常情況下,評價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可以從教師的提問技能和學生的學習狀態兩個緯度進行
。學生的學習狀態可以從參與程度、交往環境、思維狀態、情緒反應與生成狀態五個方面進行評價。其中,參與程度包括學生是否全員參與問題的思考、學生是否參與問題的提出、是否把問與答的角色集中於一身。交往環境包括課堂上是否有多變、豐富多樣的信息聯系與反饋,課堂上的思維碰撞是否激烈。思維狀態包括學生是否敢於提出問題、發表見解,問題與見解是否有挑戰性與獨創性。情緒反應包括學生是否有適度的緊張感與愉悅感,學生能否自我控制與調節。生成狀態包括學生是否都各自盡其所能,學生是否對後繼的問題思考更有信心。對教師提問技能的使用水平的評價,可以從問題的質量、反控能力、能力培養、關注學生以及組織能力等方面加以進行。
當然,對課堂提問有效性的評價不能是終結性的,而應該採用發展式的。有效的課堂提問應該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將學習到的知識遷移到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做事的能力,更進一步說,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生活的能力,使學生學會生存。
同時,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把問題看作是一種潛在的獎勵方式。亦即,對於學生來講,通過回答問題,能夠有機會在同學和教師面前展示自己習得的知識、獲得的能力,進而博得一種認同,獲得成功的體驗。因而,有效的課堂提問已經成為課堂教學即時性評價的一種重要而有效的方式。
最後,評價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還應該注重教師在提問過程中是否能夠根據學生在課堂中的具體表現、學生的思維狀況,動態地生成新的問題,而不僅僅是使用在備課中業已預設好的現成問題。當然,這對教師隨機應變的本領、教學機智的要求更高!
四、提高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常用方法
在中小學課堂教學中,提高課堂提問有效性的方法很多,常用方法主要包括破題法、尋究法、評價法與發散法。
1 .破題法
亦即,根據題目的問題取向,直接設問。例如,在語文教學中,文章的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或是記述的主要內容,或是描寫的主要對象,或是表達的中心思想……。因此,根據題目恰當設問,可以使學生從總體上了解文章的中心,進而達到以問促讀的目的。
案例 1 小學語文《小音樂家楊科》一文,根據題目設計如下問題:
( 1 )什麼樣的人才能被稱為「音樂家」 ?
( 2 )楊科為什麼被稱為「小音樂家」?課文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 3 )楊科的命運是怎樣的?為什麼他會是這樣的命運?
在教學中,解決了這三個問題,也就達到了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
2 .尋究法
尋究法就是根據事情的結果,對事情的原因、經過進行尋究性設問,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
案例 2 光華服裝廠計劃四月份做西服 1500 套,前 5 天平均每天完成 60
套,餘下的平均每天應該做多少套,才能按時完成任務?
師:要求餘下平均每天應做多少套?必須先求什麼?
學生:先求剩下要做的有多少套和剩的天數。
師:要想求出剩下要做的套數,我們必須先求什麼呢?
學生:先求已經做的套數。
師:怎樣才能求出已經做的套數呢?
學生:把前 5 天平均每天做的套數乘上已經做的天數就可以了!
師:剩下的天數怎麼求呢?
學生:總天數減去已經做的天數。
從案例 2
中不難發現,這種探究式的提問是從題中所求的問題出發,在教師的適度暗示和引導下,由學生自己根據題意,逐步探求一個個中間的問題,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3 .評價法
亦即,針對學生的學習結果,教師不並確表態,而是把學生思維的各種結果精心編排成富有啟發的組合,通過提問的方式對其進行評價,進而引導學生得到正確結論。這對於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明辨是非的能力十分有效。
案例 3 當學生學習異分母加法計算後,了解到要「先通分」,學生計算異分母分數減法 時出現了幾種算式:
( 1 )
( 2 )
( 3 )
問題:你認為哪種演算法是合理的 , 為什麼 ?
4.發散法
也就是,對於同一個問題,教師從多個角度進行設問,通過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考,達到分析解決問題的目的。
這種提問的突出特點是,對於同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獲得多種答案。
案例 4 在減法意義的教學中,教師准備提問 37 — 18 的含義。
生 1 :被減數是 37 ,減數是 18 ,差是多少?
師:還有別的說法嗎?
生 2 :總數是 37 ,一部分是 18 ,另一部分是多少?
師鼓勵說:還有什麼說法哪?
生 3 : 37 比 18 多多少?
師:回答得好。還可以怎麼說?
生 4 : 18 比 37 少多少?
師:你很會動腦筋。誰還有別的說法?
生 5 : 37 減 18 還剩多少?
師:喔,真好!還可以怎麼說呢?
生 6 :已知兩個加數的和是 37 ,一個加數是 18 ,另一個是多少?
…
顯然,這種發散式的提問,對於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很有幫助。
正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所言,課堂提問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需要因人而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尤其要注重提問的實效,其中的關鍵在於,提問要符合學生的經驗水平、認知特點以及教學內容的具體特點。
值得一提的是,教學的創新是課堂教學發展的不竭源泉。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完全可以利用教學機智靈活機動地動態生成新的提問方法,進行創造性的教學研究。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自身的能力也能得到有效提高。這更有利於促進我們自身的教師專業發展。
注釋
教育研究編輯部 . 《教育研究》 2006 年徵稿選題要點 [J] ,《教育研究》, 2006 年第 1 期: 96 頁
李如密 . 教學藝術論 [M].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第 347-349 頁
閻承利 . 教學最優化藝術 [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1995 年第 100 頁
[美]加里 .D. 鮑里奇著 . 有效教學方法 [M]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2 年
魯獻蓉 . 對新的課程改革背景下課堂提問技能的思考 [J] ,《課程·教材·教法》, 2002 年第 10 期
4. 如何構建小學高段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
小學六年級是十分關鍵的一年,這一年是小學生邁向中學生活的重要過渡時期,不僅要對過去整個小學的知識進行復習和整合,更要為初中知識打牢基礎,進行完美的銜接。而語文作為三大學科之一,是其他學科的基礎,毫無疑問肩負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肩負著搞好小學語文的重要職責,而完成任務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提高課堂效率,採取有效措施進行教學。課堂提問,不僅能夠檢驗小學生對上課老師所講知識的掌握程度,更有利於集中學生注意力 ,對提高課堂效率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一門教學的藝術。那麼,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提問的效率呢?
一、營造和諧氛圍 活躍問答氣氛
提問實際上是班級中每一個成員與教師的互動,只有在雙方都高度配合的情況下互動才能順利圓滿的完成,達到雙方都滿意的效果。而在這個過程當中,學生的態度和興趣至關重要。如果學生態度不夠端正或者是興趣缺缺,就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所以教師在平時一定要注意和學生關系的培養,太過嚴厲和太過隨便都難以促進課堂流程的正常發展。教師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提問的時候要面帶微笑,態度隨和。提的問題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將提問的主導權交給學生,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尋找答案,解決問題。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比如在學習《蘇武牧羊》這一課時,我讓學生自己去尋找出蘇武牧羊的原因。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發表自己的觀點,不同學生有著不同的看法,同學們暢所欲言,交換著彼此的意見和想法,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最後再由我來總結各位同學的發言。這樣不僅提高了課堂效率,還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
二、合理把握問題難易程度 注重設置梯度性和層次性
考慮到六年級學生的年齡和能力,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合理把握問題的難易程度。既不要讓問題過於困難偏僻,讓學生感到無從下手,望而生畏;也不要過於簡單,似乎不用動腦筋就可以輕而易舉地解決。問題的設置要有梯度性和層次性,讓學生通過認真思考可以獨立解決得到答案。比如以《圓明園的毀滅》為例,可以這樣設計問題:
1.為什麼說圓明園是「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
2.為什麼圓明園的毀滅給世界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呢?
3.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思想敘述的呢?
4.組織同學討論:侵略者為什麼能如此為非作歹?
語文閱讀要求很高的層次性,對於提問也是一樣。以上四個問題,前兩個從課文的總體內容來進行感知和發問,要求學生能夠通讀全文,理解課文主旨,歸納總結之後得出答案。第三個則從寫作方法角度來設計,要求學生有一定程度的語文能力,難度稍有提高。而第四個則要求學生進行團體合作,面向全體學生,考察學生對主旨理解的升華和提高,有利於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這四個問題,從廣度、深度、坡度逐漸縱向延升,為不同能力的學生都提供了回答的可能和機會。第一、二個問題適合能力稍弱的學生,而第三、四個問題則給能力較強的學生以發揮的餘地和空間。這樣設計有利於調動整個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效率,同時也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活躍思維。
三、評價總結 事半功倍
光是一味的提問,根據標准答案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對錯的判斷,只是在淺層糾正了學生的錯誤。提問的根本目的應該是從學生的回答中判斷出其思維和思考方向與答案之間的偏差,進而對其思考方式進行糾正。這才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這則需要教師及時地對回答進行評價和總結。
對於正確並且見解獨到的回答,教師當然應該給予表揚和鼓勵。而對於明顯有錯誤的回答,教師不應該只是簡單的指出他的錯誤,而是應該從根源上弄清楚他思考的方式,進而一步步的進行糾偏。這時的糾偏應該是啟發式的,循循善誘,使他自己完全徹底的弄懂自己的錯誤並改正。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保持足夠的耐心,以關愛學生為出發點。
四、結束語
在六年級這一小升初的關鍵階段,教師應該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幫助學生平穩度過這一關,而提高課堂效率無疑是最重要的措施。教師要注意在提問時營造和諧的氛圍,積極與學生展開互動;在設計問題時切不可隨便,應該認真鑽研教材,精心設計富有啟發性的提問,注意難易程度的把握,體現梯度性和層次性。問題要具有開放性,適宜全班一起討論和解決,有利於調動課堂的整體氣氛。在提問之後應該有及時的評價,幫助學生改正錯誤,加深印象,下次不再犯。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里是筆者對於提高小學高段語文課堂提問效率的一點建議,除此之外肯定還有許多更好的。希望大家一起探討,共同為教好小學高段語文而努力。
5.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針對提問的通病改進提問藝術呢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針對提問的通病改題提問一書,這個你可以以講故事的形式,然後說給同學聽,便又提問了
6. 芻議怎樣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提問藝術
1課堂提問重精
在語文課堂所提出的問題要具有一定的意義與價值,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精」。蘇聯傑出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地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這就給教師提出了一個高標准要求:課堂提問不僅要講求科學性,還要講究藝術性。那麼「精問」就指教師注重提問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結合,精心設計和提煉一些富有啟發性、情感性、變通性、挑戰性,富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方向,擴大思考范圍,提高思考層次。沒有思考價值的「淺問題」不提,問題太淺,表面上學生對答如流,實際上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同樣若是問題過難,超出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生望「問」興嘆。也是不能達到目的的。如教學《小英雄雨來》一課的中心句是: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根據這個句子設問為:「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這句話在課文中一共出現了幾次?分別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作者為什麼要多次強調這句話?通過這幾個問題的探討,學生能准確地把握雨來是怎麼做的,為什麼要這樣做?從而深刻體會出作者的意圖:即表現雨來是一個愛國的小英雄。這樣以「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為核心,層層遞進,不僅使學生對「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的理解達到全面准確,而且對課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
課堂環境的隨時變化,使實際的課堂提問活動表現出更多的獨特性和靈敏性。如何才能使提問「精煉」呢?我想教師只有抓住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及學生的認識結構,從根本上形成對課堂提問的正確觀念,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巧妙使用,才能在實踐中發揮課堂提問的靈活性與有效性,讓課堂風生水起!
2課堂提問重度
教師設計課堂提問要能激發學生積極思維。教師所提的問題應符合學生實際的認識水平和想像能力。《學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課堂提問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要善於在「度」的多層次中選擇最佳切入點。這就要求教師在提問的方式上要做到循序漸進的引導提問。
首先要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結合具體課文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精心設置問題,其問題要有一定的難度,有一定的思維量,只問「是」「非」對激發學生的積極思考,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衡量學生的知識質量都是不利的,在「是」與「非」的判斷中必然有僥幸答對的,久而久之就會使學生存在有僥幸答對的心理,養成不願積極思考的不良習慣。要使問題有一定難度需要注意三點:一要緊緊圍繞教學內容,有的放矢;二要有新意,有一定的開放性,給學生提供展示個性自由發揮的空間,不要刻板僵化;三要有一點思維含量,一般直接在課本中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要少些,讓學生經過思維加工後找到答案的問題多些。
其次要有一定的梯度,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善於提出條理清晰、合乎邏輯和學生認知心理特點的「階梯式」或「分層式」的問題,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類型的問題,難易應各不相同,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層層推進,步步深入,最終抓住事物的本質。比如學習《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這篇課文可以設置以下問題:1、這個中國孩子是誰?2、他發出了什麼呼聲?3、這只是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嗎?4、通過他的呼聲你想到了什麼?這幾個問題就顯出了一定的梯度,第1、2個問題比較容易,第3、4問題就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提問時就要注意由易到難,由淺入深。
最後提問要有一定的廣度,「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這是大語文觀,也是新課改所要求的。因此課堂提問也應該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而充分展開,不失時機的拓展學生的思維,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培養學生多角度看問題,使學生學有所用,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去運用知識和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比如在講《新型玻璃》這篇課文時,首先讓學生口頭描繪一下我們日常生活中見到的玻璃,然後與課文中寫的新型玻璃進行比較,找出現有玻璃的的不足。
如何才能把握課堂提問這個度呢?「要把知識的果實放在讓學生跳一跳才能夠得著的位置。」這個比喻生動而准確地告訴我們:課堂提問既不能讓學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讓學生唾手可得,而應該讓學生跳一跳--開動大腦積極思考後獲得正確的結論。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思維勞動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悅,同時也會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課堂提問重情
從語文教學的對象上而言,小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他們的情感也是非常豐富、特別的。提問既要重視知識點的落實,達到教學目的,又要注意提問的藝術性、情感性,從而實現情趣教學。所謂情趣教學,即激發情趣,興趣盎然的教與學。目的是讓老師有感情的教,學生有感情的學。
在教學內容上,首先要把握一篇課文的情感基調。我們知道「言為心聲」,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把握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感染學生。造成一種情感的傳遞,在課堂製造一種情感的氛圍,以此來感化學生。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教師對教材進行深入的鑽研,善於發現其中掩藏的情感因素,細致的。例如一個典故,你可以就此講一個故事,學生都喜歡故事。這樣就可以很好的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就比空洞的字詞有意思的多。對於文學常識,最好用自己的語言來講授,不要用記憶性的思維來回憶,溶進自己的理解,感受。如同講故事一樣講解,這樣就有意思得多。通過教師的引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得輕松,愉快。
課堂提問一般要面向全體學生,使不同程度、不同位置的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這就要求教師多設計一些不同層次的問題,如要求回答「是不是」或「對不對」的判別型、回答「是什麼」或「怎麼樣」的描述型、回答「為什麼」的分析型、回答「有什麼異同」的比較型、回答「有哪些不同意見」的創造型,其中第一種主要針對差生,第二三種主要針對中等生,第四五種主要針對優等生。只有這樣,才能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以壓力,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都能積極思考,參與教學過程,從而各有所獲。使他們都能形成「我能學好,我盟學得更好」的良好心理狀態,從而激發學習興趣。
為了避免選擇問題對象時帶有懲罰性,應切實注意以下三點:教師須具備良好的情緒自控修養,始終以平和的心態面向學生:關心愛護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努力營造課堂和諧的氛圍,促使學生主動的學習。
4課堂提問重效
能夠有效的課堂提問應關注學生的思維品質,在真實、巧妙、具有挑戰性的開放的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參與聽、說、讀、寫的訓練。可以說有效教學提問是教師提升學生語文素養、評價教學效果的基本控制手段。
有效提問指向的閱讀空間要大——激發自主閱讀,注重整體把握。以《小蝌蚪找媽媽》為例,這篇課文分別寫了小蝌蚪「詢問鯉魚———錯找烏龜———找對青蛙」的情節,三段內容寫法大致相同,三位教師抓住語文對話,設計了下面三種不同的問題:A:同學們,現在你就是小蝌蚪,當你見到鯉魚媽媽時,心裡是怎麼想的?又是怎麼做的呢?B:仔細閱讀三次對話,思考:小蝌蚪見到鯉魚、烏龜、青蛙時它們的做法有什麼不同呢?你覺得這是一群怎麼樣的小蝌蚪?
第一種問題設計指向的閱讀范圍是第二段內容,學生通過整段閱讀可以感悟到小蝌蚪見到鯉魚媽媽時,那份油然而生的思念媽媽的情感,感悟到小蝌蚪「迎上去」時的主動、有禮貌,或者有更多的感受。第二種問題設計指向的閱讀范圍就更大了,它需要學生仔細閱讀全文,進行比較深入的思考與理解,才能得出結論。
有效提問指向的答案空間要大——關注多元反應,鼓勵獨特見解。鼓勵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個體閱讀中的理解、感悟、形象必然會有不同,因此閱讀中的答案空間也應該是大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沒有一個「標准答案」。一旦打開了學生思維的空間,就會出現更新更好的答案。總之,教師的提問有較大的包容空間,學生的思緒才會放射出個性的耀眼光彩。
3.5課堂提問重評
教學評價決定著課堂教學的走向,影響著教學效果。好的教學評價,能激發學生興趣,啟迪學生心智,拓展學生思維,調動學生情感;能激活課堂教學氣氛,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要做好教學評價,首先是要確定好評價的主體,評價的主體可以分為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和教師評價。
為了讓學生的個性得到更好的發展,教學中,讓每一位學生在不斷變化、發展的環境中,充實自我,完善自己。他們雖然天真,但是對事物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看法、見解,也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慾望。當學生答完後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己說一說對於這個問題回答的是否滿意,滿意在哪裡,不滿意又在哪裡?從而使他們全面、公正在進行自我評價。在自評的基礎上,應鼓勵學生相互評價。教學中可以開展同桌互評,小組互評,在全班范圍內對學生進行評價。如「你認為他答得怎樣?」「好在哪裡?」「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的,怎麼改?」「如果是你,應該怎麼答?」從而鼓勵學生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在互評中求進步,促發展。
教師評價時,首先要肯定學生回答得「對不對」通常教師都應復述一篇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學生回答代替教師應做的工作,其次要評「好不好」,通常教師都要做出標準的示範。最後無論是贊賞還是批評,都應「對事不對人」。有的教師在學生回答之後,就讓「坐下」並立即轉入另一項活動,有的甚至不「請」其坐,使學生處尷尬境地,坐立不安,學生到底回答得對不對,好不好,只有教師自己知道。因此在課堂提問中,教師要保護學生答問題的積極性,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小結
問題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心臟。問題是思維活動的起點,也是探求真理、創造發明的起點。有了問題才能引起思維,才能進行探索。"一堂好課往往起源於一個好問題,一個優秀學生往往也在於他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是一個會提問的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正確運用課堂提問技巧有助於積極開展教與學的雙邊活動,課堂提問現狀中所出現的問題是可以消除的,只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地鑽研教材和教學大綱,精心設計出每一個問題,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活躍課堂氣氛,使師生間互動協作,達到情感交流使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養成勤於思考的習慣。
7.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的有效性
僅供參考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織形式,是傳播知識、開發智力、發展思維的重要手段,是師生交流的主要途徑。課堂提問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所提的問題的質量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因此,優化教師的課堂提問,更有利於教師的課堂發揮和學生的全面發展。那麼,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避免冗餘提問,增強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呢?下面就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提問的有效性,談談自己的體會和認識。 一、 有效備課,是有效課堂提問的前提。 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要正確理解文本的含義,要多角色多次「進出」文本,即教師要站在作者和自身的角度讀懂教材的內涵,教師要站在編者的角度讀懂教材的編排,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讀懂教材的難易,而且教師要在這幾種角色互換中找到彼此的差異,然後以學生的視角出發來考慮學習教材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種種問題,要在熟悉文本的基礎上精心設計有效的課堂提問。有效的課堂提問要准確體現教師的教學思路,有效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全面落實三維目標。有效的課堂提問是觸發學生思維的引信,是激發學生覺悟的契機,是教學檢測的手段。提問的質量還制約著教學進程能否推進,決定著教學效果的好壞。 二、 面向全體,是有效提問的根本要求。 提問是激發學生思考的重要課堂教學技能。提問要追求全體學生的參與,確保全體學生都能從提問中得到啟發,有所收獲,這應該是高效課堂的一個最根本的要求。 1、提問要有計劃性。一堂課要提問幾個問題,對於所提問題的切入角度(比如從課題的題眼切入、從關鍵的內容切入、從文章的結構切入等)都要進行精心構思。先問什麼,後問什麼,要胸有成竹,精心籌劃,提問要由表及裡,由深入淺,步步深入。要想學生學得明明白白、痛痛快快,首先教師本身提問的思路要清清楚楚,只有建立在清晰基礎上的創新提問才是有效的。 例如,在教學語文教科書四年級下冊《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一文時,我在課前精心設計了五個問題:(1)黃河的發源地在哪裡?她流經了哪幾個省?(2)為什麼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3)為什麼說黃河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4)黃河由中華民族的「搖籃」變成禍河的原因是什麼?(5)我們應該如何治理黃河?通過學生對這五個問題的討論,學生很快明白了老師的教學思路,把握了文章的主題,從而突破了課文的重點、難點。同時學生還感受到學得有趣,激發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開拓了他們的思維。 2、提問要圍繞教學目標,切合學生實際,緊扣教材訓練要點和文章精彩之處。提問要促進學生的思考,要圍繞教學目標,要減少或避免走過場式的應答方式——簡單的問「對不對」、「好不好」、「學會了嗎」,這種應答式的提問,不僅起不到啟迪思維的作用,還會滋長學生不加思考、信口開河的壞習氣,這樣的課堂表面上很熱鬧,價值不大。 3、提問要難易適度。提問要考慮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做到深淺恰當,難易適中,太淺白,索然無味,提不起學生興致,太艱深,讓人難以琢磨,學生答不了,不僅達不到教學目的,反而易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事與願違。因此,教師應把大的、難的問題分解成一個個具體的小問題,以減少每次提問的難度,減少提問之間的坡度,讓學生跳一跳,夠得著。在實際教學中有不少這樣的例子,教師提問時沒有考慮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把學生估計得太高,往往提出一個問題之後,全班舉手者寥寥無幾,這樣的課堂往往會陷入僵局,即使回答了質量也不高,課堂成了幾個尖子生表現能力的舞台,太多的學生參與不到其中來,這樣的課堂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如果問題設計得讓學生「跳一下,能夠著」,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問題要面向全體學生,對於理解或鑒賞性材料的提問,要盡可能突破「標准答案」的圈子,讓答案具有多維性,力爭引起發散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獨立精神。好的課堂講究前後照應,講究生動流暢。 例如,我在教學四年級上冊《去年的樹》一文時,當學生讀到「可是,樹不見了,只剩下樹根留在那裡」時,我適時提問:「鳥兒看到只剩下樹根,她會怎麼想?怎麼做?」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紛紛說出自己的想法。當讀完全文後,我又問:「這時的鳥兒心裡怎麼想?怎麼做?」學生的思維更活躍了,各自說出了不同的理解,課堂發言很活躍,真正理解了友情的可貴。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實施素質教育但應試教育還大有市場的今天,在目前素質教育還難以攻破應試教育這塊「堅冰」的情況下,如何在這場較量中求得生存與發展,這是擺在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嚴峻的現實。教育要「松綁」,學生要「減負」,但教育質量要提高,「既要馬兒好,又要馬兒少吃草」,這於教育一線的所有教師而言確實是一個大難題。正是在這樣的一個現實背景下,教育界給自己提出「教學的有效性」這一研究課題,在我看來實在是極有必要的,是「自己拯救自己」之舉。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鍾時間內,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會」),掌握學法(「會學」),且學得快樂(「樂學」),這確實是一門學問,值得研究。
所謂有效性,顧名思義,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效果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結果與預期的教學目標相吻合的程度;效率是指投入和產出之比,以較小的投入,花費較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得較大的教學效果;效益是產出、收益,即通過課堂教學活動促進全體學生素質和個性的最優化發展。那麼,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作為一名小學的語 文老師,我有一些這樣的思考:
一、深入鑽研文本,充分開發利用教學資源
新課程提倡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其實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語文教科書。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在於教師必須先鑽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挖掘訓練要素,並選取符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自身對文本沒有吃透,不了解編寫意圖,教學目標不明,教學重點不詳,甚至南轅北轍,便很難做到以文本為憑借,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我們常常發現一些教師上各種公開課前,不是先研讀文本,而是先從網上尋找相關教案,一味地模仿、因襲他人的教學設計;平日里,個別教師撰寫教案視《教師用書》為至寶,甚至完全依賴《教師用書》,課文也很少朗讀,上課時對教材內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這樣的課堂教學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
其實我覺得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應該這樣去做:每每鑽研一篇新的課文,總應先通讀一遍,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畫出學生可能不理解的詞語,對這些詞語的理解方法作出「預設」,或查字(詞)典解釋,或對照近義詞、反義詞理解,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或聯繫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聯繫上下文理解的,則在一旁作上標記。對於要通過查字(詞)典理解的詞語,自己先查字(詞)典並把義項寫在一旁。為了掃除閱讀障礙,我們先應認真地把課文朗讀或默讀幾遍,發現一些難於把握停頓或比較拗口的語句,及時做上記號,備課時寫入教案,課堂上予以指導。此外,在閱讀各種教學參考書的同時,我們還應把文章的結構分析在課本上做好標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寫在段末空白處。對於重點詞句的含義理解的預設,更應寫在一旁,方便課堂上參考表述。在對文本內容、教學重點、難點等瞭然於胸的基礎上,接下來我們便可以打開電腦搜集資料,開始撰寫教案,而且幾乎是一氣呵成。
鑽研教材的主要目的,是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正確設立教學目標,科學設計教學方法,以最佳的教學設計換取最大的教學效益。這個過程中,要花費許多時間與精力,甚至包括一些「無用功」,但它卻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環。
二、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學生學習積極性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濃厚的興趣,主動、自覺地進行學習內容的探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越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越高。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葯'。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葯'。」激發學生的興趣就是點燃渴望知識火葯的導火索。設置懸念,激發興趣,這確實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秘方。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開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種。上課一開始以趣引入,會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開端引趣的方式除「設疑」以外,還有「謎語引趣」、「懸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節課的開端實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戰斗中選擇一個突破口一樣,輝煌的戰果就是從這里開始的。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重視開端時的趣味性。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競爭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措施。競爭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因而能調動積極性。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之中參加競爭。如果你仔細觀察,學生在競爭中是非常活躍的,連後進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時讓學生比一比,誰認得快,記得牢,誰組的詞多;在朗讀課文時,讓學生比一比,誰讀得有感情,誰領會地深刻;在總結課文時,比一比誰的發言有創意。比賽的形式可以是以學生個體為競爭對手,也可以是以小組為單位成為競爭對手等等。
刻意求新,同樣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徵。我們的學生最煩教師教得千篇一律,語文課每次是作者介紹、時代背景、劃分段落、歸納中心、總結寫作特點等等。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要結合教學內容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說:必須使你的每一節課有點新東西――哪怕只是一個新詞彙。抓住學生求新心理,不斷在學生面前展現那個燦爛的知識新天地,你就會受到歡迎。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方式方法要盡量多一些,活一些。講述、讀書、討論交替進行,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興奮起來。只有興奮性腦力勞動,才會使學習過程本身出現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開的花園到處能夠聞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嘗了醇香的美酒,充滿了醉意。學習的這種境界能使學習者產生無窮樂趣。教師要想方設法使每一堂課都有「新意」。講戲劇未嘗不可以演一演;講詩歌不妨舉行個朗誦會;范讀時不妨放一段錄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聯系生活實際,激趣的效果也是相當明顯的。學生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就能喜歡學習,上課能積極參與,精力集中,在學習過程中能自覺學習,能提出各種疑難問題,勤於請教;能積極參加學習小組的討論研究,設法解決有一定難度的題目,並且主動地尋找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他們的學習目標已不是為了分數,而是切切實實地掌握和運用知識。
三、組織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認識內化成行為的具體表現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主動參與,即主體參與認識的行為實踐不是被強制的、勉強的、被動的,而是自覺的、積極的、主動的。如果學生主動性越明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因此,我們應創設情景給學生以主動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所以,我們教師應該精心組織學生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
首先,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勤思多問。「學以思為貴」。愛因斯坦說:「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可以說,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於思索,都有好思的習慣。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一定要注意多啟發,多反問,不要包辦代替,要鼓勵他們想問題、提問題、鑽研問題。現在有些學生不但手懶,腦子也懶,有一點難題就想問,總想依賴別人。學生一看題目較難尚未好好琢磨就去問老師,這時候如果老師鼓鼓勁,學生仔細一分析,可能就想出來了。如果鼓勁還不行,老師可以給學生指思路。要根據學生所提的問題教給學生思維方法。學問學問,又學又問。好問也應有一定的方法,也是需要培養的,好問不等於胡問瞎問。好問首先要問自己,要多給自己提幾個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不要盲從,別人的答案究竟對不對,還要經過自己思考、鑒別。將別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對比一下,想一想自己與別人的差別,從而發現自己思維的毛病,學習人家思維的方法。只有學生自己會思、會問、會學的基礎上,才有可能與別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學生個體的潛力得到發揮時,課堂教學才變得有效。
其次,提倡學生合作學習,取長補短。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新問題需要解決,當學生獨立思考後還是解決不了,是知難而退,是指望老師講解,還是有意識地尋找夥伴,共同合作解決,這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合作學習」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放手在小組內討論,尋找解決策略,教師所做的正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工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中,學生要發言,要聽取同學的意見,在評價中要當小老師,這樣,學生參與的量和質都得到了提高,主體地位更加突出。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時機是很多的,可以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不少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後,大部分能解決問題,只要讓學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師稍加點撥即可,節約大量時間,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發展。對於實踐性較強的內容,要強調學生動手操作,而且要引導學生在相互合作下進行,使學生互相幫助、促進、檢查。教師要投入到小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現,提高學生積極性。教師也可以在練習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小學生的思維比較單一,題目形式稍有變化往往會影響解決問題方法的選擇,甚至失誤。設計一題多想,同一問題多種解決等,在學生獨立解決的基礎上,然後組織小組討論、辨別、交流,有利於解決問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第三、引導學生探究學習,不斷完善。作為教師就是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大組的交互影響中使自己的個性的優勢得到充分發展。在共同的學習活動中,學生能用優勢去克服劣勢,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現在列舉幾種例子:
例一,發現別人,互相學習。同學們互相學習,發現別人的優勢。由於優勢原則被同學們理解了,發生了可喜的現象;學習差的學生寫了優生的名字;學習優的學生寫了差生的名字,他們都在找別人的閃光點,這樣的學習形式有利於同學之間的互相學習。
例二,組內合作,組間競爭。在組織學生小組學習的基礎上,提倡組內合作,組間競爭,效果明顯優於單純的競爭。因為學生不僅要完成自己的任務,同時要與其他組員密切合作,只有這樣才能超過別的組。比如同一個問題,看哪一組先解決,解決的方法多,找到了最佳解決辦法,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例三,互改作業,重新認識。作業批改過去由教師一手包辦,學生的參與性不夠。小組中的批改往往特別認真負責,要求特別嚴格,對於分歧的地方還會爭論得面紅耳赤,這樣,學生對所學知識作了再一次的認識,並逐步鍛煉了學生的評判能力,提高了認識水平,使課堂學習顯得更加豐滿和完善。當然,組織學生批改,內容要選擇,如果是開放性題目,會更有價值。當然教師要加強批改指導,逐步提高批改要求。
四、發揮評價的激勵、導向、調控功能,使學生學有動力,學有方向,學有方法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性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引導。事實上,任何人都有獲得新鮮刺激的需求,對於兒童而言,更是渴望變化,期待驚喜,追求新鮮。我們為何不嘗試多種多樣的評價,在評價的方式方法上創新求變呢?
其一,我們可以在口頭語言的評價上機智多變,靈活地採用激勵式言語評價、導學式言語評價、明理式言語評價、幽默式言語評價等。最好能廣泛收集,加強積累,使評價用語定期更換、常用常新、層出不窮,時時給學生以因時因景因文因人而異的新鮮評價或富有情趣的評價語 ,讓學生聽而不厭,學而不倦。其二,我們可以將口頭語言的評價和體態語的評價相結合,愛撫地摸頭、親切地握手、深情地擁抱、由衷的鼓掌、有力的大拇指,加上真誠的贊語,如此聲情並茂,更能傳播一種情緒,交流一種感情。在特級教師的公開課堂上我們經常能看到他們這樣對學生的真誠的贊許,一切都是那麼自然得體。其三,我們可以嘗試實物評價,可以贈送有象徵意義和紀念價值的小物品,一支書簽、一片楓葉、一顆種子、一幅書法作品、一樣教具,都會燃起學生的希望和期待。另外,語文評價應加強形成性評價,《語文課程標准》建議:要「採用成長紀錄的方式,搜集能夠反映學生語文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建立學生的語文學習檔案,「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實來評價學生」。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評價是體現教師主導作用的一個重要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運用積極性評價的過程中,還要有全人觀念,評價的內容應具有廣泛性,使評價從智力因素向非智力因素延伸,應重視對學生進步性指導,給予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認識的提高,情感的發展,價值觀的形成。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
8.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提問藝術論文
語文課堂的提問藝術,是一項隨語文教學活動發生就存在的教學技能藝術,這一領域的研究對語文教學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教師提問能起到設疑、解疑和反饋的作用,能指明方向、承上啟下、啟發思維和調節氣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提問成為聯系師生思維活動的紐帶,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課堂提問具有很強的技巧性。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探究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課堂提問藝術,促使全體學生全面、主動地發展,顯得更加重要。
一、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的一些誤區
在現實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在實施課堂提問時並未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其作用並未充分發揮,進入了誤區。主要表現在:
(一)陷入空洞浮泛的誤區,使學生茫然失措。問題貌似宏大,但抽象空洞,使學生茫然失措,導致提問後的冷場和卡殼,達不到提問的目的。
(二)陷入形式主義的誤區,使學生厭倦抗拒。賣弄花槍,玩花拳綉腿是教學之大忌。有人為嘩眾取寵,表現其改革精神,把課堂搞得分外熱鬧,但不講求實效,這樣的課堂提問,只能使學生產生厭倦甚至抗拒,因為它無助於認識的深化。
(三)陷入浮光掠影的誤區,使學生淺嘗輒止。這樣的問題浮光掠影,學生都能不加思索地回答出來。一問一答,似乎體現了提問教學法,其實這樣的發問不僅沒有必要,反而有害,導致學生不探究問題實質,淺嘗輒止,長此以往,就會出現思維萎縮。
(四)陷入單調直露的誤碼區,使學生思維僵化。這些提問的共同點就是過於單調直露,不給學生以思考的餘地,按部就班地拋出一個個知識點,激不起學生思考的興趣,容易使學生思維僵化。
(五)陷入惟我獨尊的誤區,剝奪學生的逆向思維,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千方百計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來回答。如果學生的回答偏離了自己的思路,要麼一聲斷喝,要麼置之不理,學生的積極性受到打擊。
(六)提問思考時間過短,學生還沒有足夠的時間思考,教師就讓學生回答。
二、課堂提問的新視角
針對上述種種現象,提高課堂教學管理機制和教師駕馭課堂、教材的能力,確是當前語文教研的重要課題。下面談談我在語文課堂教學提問中的一些新思維、新做法,以求「拋磚引玉」。
(一)課堂提問重精
蘇聯傑出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地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這就給教師提出了一個高標准要求:課堂提問不僅要講求科學性,還要講究藝術性。那麼「精問」就指教師注重提問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結合,精心設計和提煉一些富有啟發性、情感性、變通性、挑戰性,富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方向,擴大思考范圍,提高思考層次。沒有思考價值的「淺問題」不提,問題太淺,表面上學生對答如流,實際上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同樣若是問題過難,超出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生望「問」興嘆。也是不能達到目的的。如教學《小英雄雨來》一課的中心句是: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根據這個句子設問為:「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這句話在課文中一共出現了幾次?分別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作者為什麼要多次強調這句話?通過這幾個問題的探討,學生能准確地把握雨來是怎麼做的,為什麼要這樣做?從而深刻體會出作者的意圖:即表現雨來是一個愛國的小英雄。這樣以「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為核心,層層遞進,不僅使學生對「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的理解達到全面准確,而且對課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
課堂提問既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課堂環境的隨時變化,使實際的課堂提問活動表現出更多的獨特性和靈敏性。如何才能使提問「精煉」呢?我想教師只有抓住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及學生的認識結構,從根本上形成對課堂提問的正確觀念,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巧妙使用,才能在實踐中發揮課堂提問的靈活性與有效性,讓課堂風生水起!
(二)課堂提問重度
教師設計課堂提問要能激發學生積極思維。教師所提的問題應符合學生實際的認識水平和想像能力。《學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課堂提問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要善於在「度」的多層次中選擇最佳切入點。
首先要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結合具體課文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精心設置問題,其問題要有一定的難度,有一定的思維量,而不能是簡簡單單的用「是」、「對」、或「不是」、「不對」來回答的問題,因為只問「是」「非」對激發學生的積極思考,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衡量學生的知識質量都是不利的,在「是」與「非」的判斷中必然有僥幸答對的,久而久之就會使學生存在有僥幸答對的心理,養成不願積極思考的不良習慣。要使問題有一定難度需要注意三點:一要緊緊圍繞教學內容,有的放矢;二要有新意,有一定的開放性,給學生提供展示個性自由發揮的空間,不要刻板僵化;三要有一點思維含量,一般直接在課本中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要少些,讓學生經過思維加工後找到答案的問題多些。
其次要有一定的梯度,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善於提出條理清晰、合乎邏輯和學生認知心理特點的「階梯式」或「分層式」的問題,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類型的問題,難易應各各不同,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巳知到未知,層層推進,步步深入,最終抓住事物的本質。比如學習《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這篇課文可以設置以下問題:1、這個中國孩子是誰? 2、他發出了什麼呼聲?3、這只是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嗎? 4、通過他的呼聲你想到了什麼?這幾個問題就顯出了一定的梯度,第1、2個問題比較容易,第3、4問題就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提問時就要注意由易到難,由淺入深。
最後提問要有一定的廣度,「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這是大語文觀,也是新課改所要求的。因此課堂提問也應該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而充分展開,不失時機的拓展學生的思維,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培養學生多角度看問題,使學生學有所用,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去運用知識和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比如在講《新型玻璃》這篇課文時,首先讓學生口頭描繪一下我們日常生活中見到的玻璃,然後與課文中寫的新型玻璃進行比較,找出現有玻璃的的不足。這種方法很值得提倡。對於課文的學習都應該提出一些有廣度的問題。課堂提問一般要面向全體學生,使不同程度、不同位置的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這就要求教師多設計一些不同層次的問題,如要求回答「是不是」或「對不對」的判別型、回答「是什麼」或「怎麼樣」的描述型、回答「為什麼」的分析型、回答「有什麼異同」的比較型、回答「有哪些不同意見」的創造型,其中第一種主要針對差生,第二三種主要針對中等生,第四五種主要針對優等生。只有這樣,才能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以壓力,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都能積極思考,參與教學過程,從而各有所獲。
那麼,如何才能把握課堂提問這個度呢?有位教學家說得好:「要把知識的果實放在讓學生跳一跳才能夠得著的位置。」這個比喻生動而准確地告訴我們:課堂提問既不能讓學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讓學生唾手可得,而應該讓學生跳一跳--開動大腦積極思考後獲得正確的結論。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思維勞動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悅,同時也會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課堂提問重情
提問既要重視知識點的落實,達到教學目的,又要注意提問的藝術性、情感性,從而實現情趣教學。所謂情趣教學,即激發情趣,興趣盎然的教與學。目的是讓老師有感情的教,學生有感情的學。
在教學內容上,首先要把握一篇課文的情感基調。我們知道「言為心聲」,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一篇文章就像一個窗口,通過它可以洞察世態萬象。因此把握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把這種感情溶進到你的言語中,感染學生。造成一種情感的傳遞,在課堂製造一種情感的氛圍,以此來感化學生。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教師對教材進行深入的鑽研,善於發現其中掩藏的情感因素,細致的。從而達到對自己的教學內容瞭然於胸,如庖丁解牛,游刃有餘,能出能進。例如一個典故,文學常識,小到一個字,一個詞語的講解。教師要善於思考,善於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趣味因素。不可三言兩語,輕描淡寫的走過場。對於一個典故,你可以就此講一個故事,學生都喜歡故事。這樣就可以很好的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就比空洞的字詞有意思的多。對於文學常識,教師最好用自己的語言來講授,不要用記憶性的思維來回憶,溶進自己的理解,感受。如同講故事一樣講解,這樣就有意思得多,對於一些文學常識可以展開縱向或者橫向的思維,不要因講授知識而執意於此。就拿單個的字詞來說吧,漢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意的結合體。每一個漢字就是一個世界。
通過教師的引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得輕松,愉快。
(四)課堂提問重效
有效的課堂提問應關注學生的思維品質,在真實、巧妙、具有挑戰性的開放的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參與聽、說、讀、寫的訓練。可以說有效教學提問是教師提升學生語文素養、評價教學效果的基本控制手段。
有效提問指向的閱讀空間要大——激發自主閱讀,注重整體把握。以《小蝌蚪找媽媽》為例,這篇課文分別寫了小蝌蚪「詢問鯉魚———錯找烏龜———找對青蛙」的情節,三段內容寫法大致相同,三位教師抓住語文對話,設計了下面三種不同的問題:教師A: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問了什麼?怎麼問?鯉魚又是怎麼說的,說了什麼?(第二、三次對話問題相仿,略)。教師B:同學們,現在你就是小蝌蚪,當你見到鯉魚媽媽時,心裡是怎麼想的?又是怎麼做的呢?教師C:仔細閱讀三次對話,思考:小蝌蚪見到鯉魚、烏龜、青蛙時它們的做法有什麼不同呢?你覺得這是一群怎麼樣的小蝌蚪?
第一種問題的設計共有4個小問題。前兩個問題指向的閱讀范圍都在第2句中,後兩個問題指向的閱讀范圍都在第3句中。我們暫且不論這些問題的思考價值,就引向的閱讀空間來說也實在很小,答案一目瞭然,學生無須深入閱讀。第二種問題設計指向的閱讀范圍是第二段內容,學生通過整段閱讀可以感悟到小蝌蚪見到鯉魚媽媽時,那份油然而生的思念媽媽的情感,感悟到小蝌蚪「迎上去」時的主動、有禮貌,或者有更多的感受。第三種問題設計指向的閱讀范圍就更大了,它需要學生仔細閱讀全文,進行比較深入的思考與理解,才能得出結論。
由此我們想到,有效提問需要使問題保持一定的開放性,發散學生思維空間,擺脫單一的對話式問答。否則,提問不僅不能給教學帶來生機,反而給課堂教學帶來滿堂問的干擾,擠佔了學生讀書、思考、練習的時間,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這樣的提問是低效甚至無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