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科普(趣味)知識文章
立春過後,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②歸來。不久,布穀鳥也來了。於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①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②地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③。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准備迎接風雪載途④的寒冬。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復始。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麼:「阿公阿婆,割麥插禾⑤。」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物候知識在我國起源很早。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③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物候學記錄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養育往來,如桃花開、燕子來等自然現象,從而了解隨著時節推移的氣候變化和這種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 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氣象儀器復雜得多,靈敏得多。物候觀測的數據①反映氣溫、濕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候條件對於生物的影響。應用在農事活動里,比較簡便,容易掌握。物候對於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里。下面是一個例子。 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②、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根據這些物候觀測資料,可以判斷北京地區1962年農業季節來得較晚。而那年春初種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種的,結果受到低溫的損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遲,選擇適宜的播種日期,這種損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於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緯度③。越往北桃花開得越遲,候鳥也來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現象南北差異的日數因季節的差別而不同。我國大陸性氣候顯著,冬冷夏熱。冬季南北溫度懸殊,夏季卻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華北常感覺到春季短促,冬天結束,夏天就到了。 經度①的差異是影響物候的第二個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比內陸要遲若干天。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廣,但是在大連,連翹③和榆葉梅的盛開都比北京要遲一個星期。又如濟南蘋果開花在四月中或穀雨節,煙台要到立夏。兩地緯度相差無幾,但煙台靠海,春天便來得遲了。 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而到秋天喬木的落葉則越往高處越早。不過研究這個因素要考慮到特殊的情況。例如秋冬之交,天氣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氣溫反比低處高。這叫逆溫層。由於冷空氣比較重,在無風的夜晚,冷空氣便向低處流。這種現象在山地秋冬兩季,特別是這兩季的早晨,極為顯著,常會發現山腳有霜而山腰反無霜。在華南丘陵區把熱帶作物引種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腳反不適宜,就是這個道理。 此外,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有古今的差異。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拿1741到 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種喬木油青和開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較,可以看出後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說,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學這門科學接近生物學中的生態學①和氣象學中的農業氣象學。物候學的研究首先是為了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此外還有多方面的意義。物候資料對於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很有參考價值,還可以利用來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也可以利用來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我國有很大面積的山區土地可以耕種,而山區的氣候、土壤對農作物的適應情況,有很多地方還有待調查。為了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開展山區物候觀測是必要的。 物候學是關繫到農業豐產的科學,我們要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懂得大自然的語言,爭取農業更大的豐收。
Ⅱ 趣味科普實驗與製作總結報告
這個主要想寫的就是從科普實驗中得到的一些經驗和教訓。
Ⅲ 有哪些適合小學生玩的科普類趣味游戲
可以試試微信的小程序游戲,比如頭腦風暴之類的,這些游戲都是以知識點為主題去考察,然後還會體驗到比賽的樂趣,一舉兩得。
Ⅳ 趣味科普實驗與製作總結報告
趣味科普實驗與製作的總監報告,我們要根據事業所得的結果進行總結
Ⅳ 如何提高小學生學習科普知識的興趣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有句這樣的名言:「所有的智力活動方面工作都需要依賴興趣。」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是小學科學教學最重要的途徑。這主要是因為,小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還不是很高,對於科學知識的掌握還不可能很深刻,小學科學教學標准提出在小學階段主要是培養學生對於科學學科的學習興趣,而不是讓學生學習、學好、學透更多的科學知識,這樣做既不可能、不必要,也完全無法實現。因此,在小學階段的科學教學中,科學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發展學生對於科學的興趣和愛好。學生的學習興趣是由淺入深地逐步培養起來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不能急於求成。那麼,如何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來培養學生的興趣呢?下面我就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這方面的體會。
一、利用故事、動漫、謎語,引發學生興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天生好動,對於動態的、新奇的、活潑的事物具有先天的喜好,尤其愛看動漫謎語故事等。因此在科學課堂上我們就應該擯棄說教,用一些生動活潑的動漫或者謎語故事進行課堂引入,引起學生的興趣。比如,在教授水果植物時,教師可以播放《果寶特攻》的動漫片,學生的注意力必定會被吸引到課堂上來;而有的教師善於引用謎語故事,如在講到昆蟲的相關知識時,有教師就出了這樣一則謎語:圓圓空空一座城,城裡城外都是兵,哥哥穿著黃金甲,不知哪個是朝廷。在介紹「豬」的時候,有教師出示謎語:全身都是寶,能吃百樣草,吃飽就睡覺,走路直哼哼。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爭先恐後地發言,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極大地調動起來了。當講到電學知識的時候。有教師引用了愛迪生從小酷愛發明,愛動腦筋,積極思考,勤於動手,最後經過千難萬險發明電燈的故事。教師還可以將達爾文的故事引進課堂,講述達爾文從小熱愛大自然,利用課外時間常常到野外捕捉昆蟲、尋找各種礦石標本,撿拾貝殼採集各種動植物樣本的故事。這些故事不僅有知識性,有趣味性,而且還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促進學生有意想像的產生和發展。
Ⅵ 科普論文,要有趣味性
人或動物的生存與植物的關系
不久前,我們家搬入了現在的新房子。剛搬完家,叔叔阿姨們就送來了好幾盆花和幾株樹。門口、客廳里、房間里和陽台上都擺上了盆景。我對爸爸說:「我們家都有成植物園了,擺那麼多的植物干嗎?」爸爸笑著說:「植物能製造氣氛,凈化空氣,人和動物誰都離不開它們,離開了它們都有不能生存。」人或動物離開植物後不能生存?為什麼人或動物離開植物後不能生存?我將信將疑。決定做幾個小實驗來證明這個問題。
星期天,我從車庫里抓來兩只老鼠。這兩只可憐的小老鼠即將成為我的實驗品。它們不停地掙扎著,圓溜溜的一次性薄膜桌布小眼睛瞪著我。我把第一隻小巧玲瓏老鼠放在一個大魚缸里,用把玻璃瓶封得嚴嚴實實的,生怕瓶里的空氣與外界的空氣相通。我仔細地觀察著,只見小老鼠沿缸著壁,繞著缸底快速地向前竄。咦,小老鼠不是活得好好的嗎?難道爸爸說的不是真的?可是,沒過幾分鍾,只見小老鼠繞圈的速度越來越慢,直到停滯不前,奄奄一息的樣子。頓時,我把一次性薄膜桌布輕輕拿開,捉出第一保小老鼠,放進第二隻小老鼠,又搬入了四盆枝繁葉茂的植物。然後輕輕蓋上一次性薄膜桌布。我不停地拍打魚缸,只見小老鼠驚慌地亂竄。過了好久也沒要咽氣的樣子。這個實驗證明了植物可以輸送動物所需要的氧氣。
為了進一步證明人類和動物對植物的依賴性。我來到我們老家附近一個飼料加工廠。那兒的空氣里到處彌漫著一股噥噥的灰塵味,熏得我直咳嗽。我感到十分難受。然後,我又跑向我們家屋後的一片竹林里,那是一個空氣新鮮的地方,我感覺極為清爽。這個實驗證明植物可以凈化空氣。使人呼吸順暢。
這兩個實驗證明,人類和動物的生存與植物有密切的關系。這其中到底有多大的科學道理呢?我們科技小隊來到圖書館去查閱了許多的科技書籍,還到學校電子北閱覽室上網查詢,總結出以下幾點: ① 人必須依靠植物提供氧氣,只有植物才能製造氧氣。如果說一個人幾天不吃飯、幾天不喝水且有一息尚存的話,幾分鍾就可能性命難保,氧氣可是人生命活動的第一需要呀!一個成年人每天呼吸約2萬多次,吸入氧氣0.75千克,呼出二氧化碳0.9千克。 ② 動物與植物的呼吸,物質的燃燒,也都要消耗氧氣,釋放二氧化碳。這樣一來,空氣中的氧氣不就一天天增加么?不!天地間之所以沒有產生過這種危機,就是因為植物既是天然氧氣「製造廠」,又是二氧化碳的「廣闊市場」。 ③ 有人做過統計,1公頃闊葉林,在生長季節每天能製造氧氣750千克,吃掉二氧化碳1000千克。所以算起來,只要有10萬平方米的林木,就可以供給一個人氧氣的需要量,並把呼出的二氧化碳吸收掉。因為有植物源源不斷地補充氧氣,空氣中的氧氣才能保持基本恆定。相反,如果沒有植物,地球上的氧氣只要500年左右的時間既可以用完。
所以,人類和動物能夠維持生命,活動時所需要的氧氣,必須歸功於綠色植物。植物與我們人類和動物的生命有著相當密切的關系。在此,我們同學呼籲全社會的人們不要再砍伐植物,讓植物成為我們最好的朋友。
Ⅶ 小學科普英語趣味閱讀
到淘寶上去找啊 有好多的
Ⅷ 營養健康科普趣味知識
★長得太抄胖的人,身體弱的人,心襲臟不好的人容易中暑;睡眠不好,胃口不好,飲食不好的人,也容易中暑。
★「信息」這個名詞,是20世紀40年代由美國科學家維納首先提出的。
★人不能忍受雜訊。但試驗證明,人類在絕對無聲的環境中也無法生存。
★如果把垃圾分類的話,通常廢紙佔了30%~40%,玻璃佔了6%,金屬佔了8%,植物廢料佔了12%,所以說垃圾是有用的資源。
★人從呼吸道排出的化學物質多達149種,從汗液中蒸發的化學物質可達151種。
★1公頃綠地的降溫效果,相當於500台空調工作20個小時。
★植物中最大的花是大花草的花,其直徑可達1.4米,花朵重六七千克;而無根萍的花直徑只有縫衣針的針尖大,是植物中最小的花。
★當太空梭返回大氣層時,飛機表面要貼上2.7萬塊陶瓷瓦來「隔熱」。這些陶瓷瓦能經受一千多度的高溫。保證太空梭在與大氣產生劇烈摩擦的高溫中,機身不會融化。
★37℃並非是人的標准體溫。實際上,從清晨到傍晚,人的體溫在35℃~37.5℃之間不停地波動
Ⅸ 有誰能幫我找幾個科普小實驗,趣味性,可觀賞性強的,用來比賽的
一般科普實驗搞得多的是化學和生物。我這邊告訴你幾個實驗吧。
化學實驗:將碳酸氫銨加熱後製得氨氣,裝在一個球形燒瓶裡面,使用空氣排除法收集氨氣,燒瓶口朝下,因為加熱後的氨氣比空氣輕。收集的差不多的時候,用橡皮塞塞住瓶口。製作一個2孔的燒杯軟木塞,一個孔插上較長的玻璃管,玻璃管前端要收縮出一個小噴口,另一個孔插上滴定取液管,(現在叫什麼名字不清楚,就是那個有一個橡皮膠囊的管,可以取液體的東西),在取液管裡面裝上水,要求按壓橡膠囊後能夠擠出水來。將做好的塞子蓋住裝有氨氣的燒瓶,將燒瓶口朝下,長的那個噴管要深入到酚酞溶液當中,然後擠出水,這時,由於氨氣的極易溶於水的特性,導致擠出的水大量溶解氨氣,氨氣迅速減少,這樣燒瓶內部的壓力就顯著下降,於是,從長的噴管當中吸水,而此時的水是酚酞溶液,無色的,經過噴管後進入到燒瓶裡面就和鹼性的氨氣相結合,使酚酞呈現紅色,噴出的液體由無色變紅色,非常壯觀。如果下面的液體改成石蕊溶液,現象也是很美妙的。你試試吧。
生物實驗:將一個剪好的紙圖案貼在一片綠葉上,過幾天後,將葉片取下,去掉貼紙,可以看到,紙的形狀應在葉片上了。這就是光合作用。有紙擋住的地方由於得不到陽光,那個部位的細胞得不到光照和營養,因此顯得枯黃樣。同樣,你也可以拿一張照片底片放上去,那樣的話,照片就會曬出照片來呢。
物理實驗:1力學。將一個園盒子(如百雀羚霜的鐵盒)裝上沙子,只裝一半或三分之一,蓋好備用。再搞一個盒子(同樣的)裡面裝上一個鐵塊或者乾脆搞一個螺絲帽,靠一邊,把它粘在一側,不能拔動,蓋好蓋子備用。搞第三個園盒子,裡面填滿沙子,蓋好備用。找一個木板,一邊搭載一摞書上另一邊放在桌子上形成斜面,約30度角度。分別放上上述3個園盒子,看看下落的情形。有些盒子會一直滾下,有些會滾一下就停了,有的往上滾。很有趣的。
2電學。將一個變壓器的初級接上一個6伏的燈泡,變壓器初級的兩個端子同時並接一個1.5伏的電池,這時,燈泡不亮。我們松開電池的一個極以後,燈泡亮一下就滅了。這是為什麼?
3光學。拿一個透明的水杯,裝滿水,杯子的蓋子用不透明的蓋子蓋住,將杯子放在一枚硬幣上,結果,硬幣看不到了,為什麼?
4聲學。拿一個音叉,使勁敲擊,然後旋轉音叉,聽一下聲音是否時大時小?為什麼會是這樣?因為聲音的干涉現象。
5熱學。找一塊水晶石,在水晶表面塗上一層石蠟,要均勻,當然也可以用香蕉水溶解石蠟後塗在水晶石上,等香蕉水揮發後石蠟就留在水晶石上了。沒有水晶石也可以找一塊藍寶石表面的手錶。同樣,在一塊玻璃上也塗上石蠟膜,待用。將電烙鐵(要尖頭的)加熱後,用烙鐵頭點在石蠟層的中間,觀察融化的石蠟形狀。水晶石上面的融解形狀為橢圓形,而玻璃上的為圓形。為什麼呢?因為水晶具有各向異性,而玻璃不是純晶體,沒有各向異性。水晶石傳熱的速度縱向和橫向不一樣。
今天就說這些吧。